一、发挥基地优势,丰富社区文化——宋庆龄生平事迹陈列馆社区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胡翩翩[1](2021)在《海南女性历史名人文化旅游价值开发研究》文中认为
李大卫[2](2021)在《融媒体语境下贵州红色文化传播空间建设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立足于中国共产党100周年诞辰之际,要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就离不开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研究和传播。我们在融媒体语境下研究贵州红色文化传播空间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重要论述。贵州是红军长征途中经过的省份之一,形成了以长征精神为引领的遵义会议精神、黎平会议精神、猴场会议精神、四渡赤水精神,在红色遗址基础上建成了遵义会议纪念馆、黎平会议纪念馆、四渡赤水纪念馆、毕节博物馆等红色博物馆、纪念馆,在全省各地建成了以红军长征为主要历史背景的红色纪念碑(塔)数百座。融媒体语境下贵州红色文化资源找到了由“时间”维度转向“空间”的理论与现实依据,从“历史—时间”结构转向“社会—空间”结构,在红色历史与红色记忆双重时间概念基础上,以展示、消费、媒介三种空间功能为划分依据,构建红色建筑、红色旅游、红色城市三类主要的空间形态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在贵州红色建筑传播空间建设方面,文中重点对贵州红色遗址,红色博物馆、纪念馆,红色纪念碑(塔)这三类红色建筑的融媒体传播空间建设状况进行了相对详尽的网络调查,从我们目前掌握的相关文献资料看,融媒体语境下专门针对贵州红色建筑开展的系统性网络调查,在国内同类研究中尚属首次,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和资料价值,为突出红色建筑空间的基础性价值,在分析现状、不足与对策过程中主要采取分类研究法,一类一策,初步形成了贵州红色遗址融媒体传播空间建设方案;贵州红色博物馆、纪念馆融媒体传播空间建设方案和贵州红色纪念碑(塔)融媒体传播空间建设方案,为贵州红色建筑的融媒体传播空间建设提供参考。在贵州红色旅游传播空间建设方面,文章在前期网络调查、实地调查、文献调查的基础上,从空间形态、空间内容、空间产业三个方面阐述融媒体语境下贵州红色旅游传播空间建设的基本研究框架,推动贵州红色旅游与贵州红色虚拟旅游两种空间形态融合发展,促进贵州红色旅游与贵州民族旅游、生态旅游、探险旅游等多种旅游空间内容融合发展,在这两个融合发展的前提条件下讨论融媒体平台对贵州红色旅游产业空间建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为贵州红色旅游的融媒体传播空间建设提供参考。在贵州红色城市传播空间建设方面,文章从融媒体平台内容建设与贵州红色城市形象建设两个方面搭建起贵州红色城市与融媒体传播空间之间的桥梁,在文献调查、实地调查、网络调查基础上,从档案、景观、人物三个方面切入,解析贵州红色城市与融媒体传播空间内容建设之间的关系,再从贵州红色城市自身所具有融媒体效应出发,阐明融媒体传播空间建设对打造贵州红色城市品牌具有较大推动作用,基于融媒体与共同体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共通性产生的双空间互动,尝试打破原有的“城市群”概念模式,创造性提出“贵州红色城市共同体”概念,进一步解析融媒体传播空间建设对构建贵州红色城市共同体的推动作用,以及贵州红色城市共同体对融媒体传播空间建设的价值引领作用,为贵州红色城市的融媒体传播空间建设提供参考。在文章的结语部分,我们对融媒体语境下贵州红色文化传播空间建设的未来充满希望,认为还需要从空间价值与价值空间的哲学高度开展深度思考,才能弥补文章的不足之处,进一步提升理论水平,为融媒体语境下贵州红色文化传播空间建设提供最佳方案。
张宁[3](2021)在《重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张珊[4](2021)在《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这一重要范畴而提出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底蕴、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体系、坚定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本文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对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样态、功能、发展境遇及建设方式等进行阐释,其创新之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详实的历史回溯整理了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形成过程及运用实践;二是从概念构建、样态呈现、主要功能、发展境遇等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了系统探讨,具有一定的开拓性;三是具体勾勒了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路径,包括确立开发原则、开发主体、开发内容和开发方式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从理论到实践的有机衔接。本文框架结构总体分为三个部分,包括导论、正文和结论。导论:阐明选题缘由,综述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概念、依据、功能、开发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本研究思路。第一章: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理论阐释。在剖析红色文化及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主要概念的基础上,将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界定为“被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进行开发利用的,以红色精神及其载体为核心的各种要素总和”,并总结出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政治性、历史性、物质性、精神性和时代性等特征。最后将其与传统文化资源、革命文化资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等进行辨析。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考察。通过历史梳理主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发展历程及规律;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是处于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需要在把握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实践。第三章: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现实样态。主要从物质样态、制度样态和精神样态三个层面展开,并依据相应的国家标准、社会接受度较高的分类方法,将物质样态细分为红色遗址遗迹类资源、红色建筑设施类资源和红色人文活动类资源;将制度样态细分为以纲领、政策、法律法规等为代表的正式制度,和以革命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等为代表的非正式制度;而精神样态细分为革命精神、建设精神和改革精神。第四章: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主要功能。主要从塑造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等维度展开,详细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构成要素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积极作用。第五章: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发展境遇。主要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的成效、内容及趋势,重点介绍其在课程建设、实践教育、文艺作品等方面的突出成绩,进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原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路径提供现实基础。第六章: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路径。主要从实践层面回答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如何开发的问题,包括开发原则的明确、开发主体的培育、开发重点内容的提炼、育人价值的深入挖掘,并结合红色文艺创作、红色思政课程建设、红色特色活动等案例,呈现具体开发方式。结论:概括本文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研究形成的主要观点,得出基本结论,并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的未来展望。
陈蜀西[5](2021)在《现代性语境下安仁镇公共文化空间流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姚茜[6](2021)在《利用红色场馆开展党史教育的实证研究 ——以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共产党历史是我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学习党史能让人民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树立爱国情怀,坚定地支持和拥护党的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政治地位不动摇。集中展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重大历史事件和伟大先驱的红色场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光辉历程,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殿堂。红色场馆中陈列的文物、照片、图片等教育资源,经过多媒体技术的渲染,形成的集视、听、感受为一体的教育形式,使红色场馆具备了鲜明的主题和较强的互动性,因而在开展党史教育中红色场馆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独特的优势。本篇文章以对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调查为基础,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探讨红色场馆加强党史教育的策略:一是红色场馆加强党史教育的现实意义。这一章节主要从三个角度进行阐述:第一,加强党史教育的现实意义。这一部分从党员和广大群众两个角度展开,阐述了当代加强党史教育的重要意义;第二,红色场馆开展党史教育的优势。这一部分从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两方面对红色场馆开展党史教育具备的优势进行了分析与阐述;第三,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在开展党史教育中具有的特色和优势。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发掘自己的优势资源,形成了党的创建史教育和“初心”教育两大特色。二是充分调研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开展党史教育的实践路径。这一章节对纪念馆面向观众的四方面工作进行了论述:第一,科学合理布局展区。这一部分从展区空间结构的规划和展陈内容的安排两个角度对“一大”纪念馆的基本陈列展区、原状陈列展区和专题陈列展区从结构和内容的布局上进行了介绍说明,分析了展览空间的流线设计和空间布局逻辑;第二,提升场馆讲解服务。这一部分从教育活动中的两大主体,即讲解员和听众出发,分析场馆提升宣教效果的做法。即一方面要不断提升讲解员的讲解水平同时制定服务标准,规范服务流程,另一方面要对观众的喜好做充分调查,针对不同受众设计讲解方案,做到“以人为本,因人施讲”;第三,充实场馆展陈资料。这一部分总结了“一大”纪念馆丰富展陈资料的两方面的做法,即注重对文物的收集和利用和增加具有时代意义的展陈资料;第四,拓宽场馆社会服务功能。这一部分阐述了纪念馆通过增强场馆服务功能的两种做法:举办流动展览、开展形式丰富的教育活动,吸引观众参与的同时提升了场馆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三是对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开展党史教育的经验加以总结,提出了红色场馆加强党史教育工作的四条路径:第一,健全文物保护机制。红色场馆可以通过进行文物保护的学术研究并以其为理论基础修订“专馆专用”的文物保护方案、工作制度等,有效保障馆藏文物的多样性;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是提升红色场馆党史研究水平的策略。学术成果是红色场馆开展党史教育最重要的智慧支撑,场馆可以通过内部开展学术研究或针对场馆主题组织学术交流活动,提升场馆科研水平,增加与场馆主题相关的学术成果,从而使展陈内容更加完善、展陈资料更加丰富;第四,开发网络宣教平台。红色场馆通过互联网开展党史教育,首先应把握不同网络平台的特点及差异,构造便捷的党史教育平台;其次要善于利用网络宣教优势,提升场馆服务,有效拓宽党史教育的范围。本篇论文希望在总结中共“一大”纪念馆的开展党史教育的做法基础之上,与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比较研判分析,得出红色场馆开展党史教育的有效路径,为新时代红色场馆加强党史教育增添活力,为进一步增强广大党员群众的爱国主义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体系建设奠定基础。
李强[7](2021)在《上海城市雕塑的文化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上海自开埠以来逐渐成为一座世界着名的城市,并以其特殊的历史与文化环境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景象。雕塑作为一种设置在城市中的艺术表达已有悠久的历史记载,早在建国之前便存在着诸多久负盛名的雕塑作品。然而,“城市雕塑”被定义为一种概念,依法纳入城市建设之中是二十世纪80年代。城市雕塑起初以美化城市、纪念革命、精神导向为理念成为我国城市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工程。上海作为我国城市雕塑的重要试点城市,自建国至今的七十余年中呈现出了跨越式的发展,总体呈现出有如从教化走向美化、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外化走向客观、从官方走向商业、从精英走向大众等现象。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上海的开放性、包容性、合作性、引领性、国际性等特点越来越成为这座城市的显着特点,其展现城市精神的城市雕塑也越来越需要经得起各种文化思想的检视。本论文研究基于城市雕塑作为一种城市文化现象,在性质上可称之为文化雕塑,通过文化批判理论的视角对上海城市雕塑进行全面考察。随着文化工业在我国的风起云涌、突飞猛进,上海城市雕塑显现出了其文化现状堪忧,在潜移默化中将工具理性的效用、拜金主义的观念、功利主义的张扬结合到城市雕塑的建设之中,使得城市雕塑作品在思想内涵上空洞无物,在造型语言上千篇一律,在人文精神上支离破碎,甚至与这座城市形成了鲜明对抗,从而影响着城市精神的追求。为此,需要从上海城市雕塑的历史环境与文化构成方面重新探索这种文化雕塑存在的真实本性,通过对城市雕塑现状的批判和城市雕塑实践的分析,在制度性、艺术性、公共性之间阐发城市雕塑未来的向度,以促使城市的管理者、艺术的创作者和文化的享有者形成一种共识,建构起美好城市的意象。在文化批判中产生出创新的进步力量,在公众交流中寻求鲜活的创作题材,在跨界互动中生成共赢的合作方式,让上海的城市建设展现出求真务实的精神态度,城市文化体现出遏恶扬善的人性品格,城市雕塑表现出美丽动人的理想境界。
张锋[8](2021)在《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基本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谭思晓[9](2020)在《革命旧址类博物馆展陈设计研究 ——以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展示利用项目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社会经济环境良好人民生活富足,人民群众的文化旅游活动也广泛兴起,北到延安、南到井冈山,革命遗产遍布中华大地。而这些红色遗产也带来了大量的红色旅游资源,使得人们在领略祖国山水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先烈们的革命精神。并且在观看革命旧址展览的同时还能够学习爱国主义文化,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但是目前全国有大量革命旧址的展示利用工作还不到位,对于革命旧址展示设计的系统性与规范性还不够完善。该文正是基于现存的革命旧址展示利用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对革命旧址的阐释与展示利用提出一些建议与对策。并根据展陈设计的需要提出革命文物、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布展要求,以及如何重新构思和提升旧址的展示陈列效果。因此本文着重对革命旧址如何进行博物馆展陈工作作出了一系列的研究与实践。论文绪论章节是主要对论文题目的背景、研究现状等进行分析梳理,并对文章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进行阐述说明。论文第二章作为文章的基础概念章节,主要对革命旧址类博物馆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明确革命旧址类博物馆的作用和保护利用原则,最后对我国革命旧址类博物馆的历史建设情况及历史发展情况作出总结。论文第三章主要分析了革命旧址类博物馆的展陈工作系统性流程。主要对革命旧址的展示利用作出探讨,第一明确革命旧址的背景分析原理、第二对展陈现状作出系统性地分析、第三对革命旧址类博物馆的展陈策划做全过程论述、第四对革命旧址类博物馆的展陈形式设计作理论性研究、第五对革命旧址展示陈列的方式与方法进行归纳总结。论文第四章是主要分析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展陈条件的理论性研究章节。主要包括:整体情况、历史沿革、价值分析等。整体论述了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的展示利用条件,并着重分析了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的主题阐释、展示策略和展陈特点。论文第五章是展陈设计实践章节,在该章节主要探究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展示利用的具体设计问题,包括其展示利用结构、展陈设计方案等。最后还对新民学会旧址和平江起义旧址这两个相关实践案例做对比性分析。
赵杨[10](2020)在《博物馆课程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 ——以山西省五座博物馆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近年来新课改对课程资源的重视和博物馆教育职能的不断深化,博物馆课程资源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山西省作为文物大省,博物馆资源比较丰富,但针对开发与利用山西省博物馆课程资源的研究很少。因此本文以山西省五座具有代表性的博物馆作为切入点,探索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发与利用博物馆课程资源。本文首先探讨博物馆课程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发与利用的可行性。一方面从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中分析博物馆教育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从历史教学的角度分析开发与利用博物馆课程资源的重要性,为之后研究如何开发与利用博物馆课程资源奠定应用基础。其次,实地调查山西博物院、大同市博物馆、临汾市博物馆、运城博物馆和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五座博物馆。山西博物院全面系统地展示三晋历史文化的精华;大同市博物馆作为晋北地区的代表性博物馆,突出反映边塞文化和佛教文化;晋南地区的临汾市博物馆和运城博物馆突出史前文化,临汾市博物馆同时注重晋国文化的展示;位于红色革命老区的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全面再现了抗战历史;再对二十名历史教师和三所不同教育水平学校的部分初中生展开博物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情况的问卷调查,得出以下结论:学生对博物馆课程资源兴趣浓厚;历史教师缺乏开发与利用博物馆课程资源的意识;历史教师对博物馆课程资源开发不足;教育部门、学校、博物馆方面缺乏对博物馆课程资源的支持力度。再次,依据调查结果并结合教学实践经历从历史教师、学校和教育部门、博物馆三个角度提出开发与利用博物馆课程资源的建议:历史教师应该积极利用数字化手段将博物馆课程资源融入历史课堂,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学校和教育部门应加大支持力度;博物馆应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重视对青少年进行博物馆教育;除此之外,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博物馆方面利用博物馆课程资源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针对性原则、代表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和因地制宜原则,从而规范历史教学秩序。最后根据上述提出的建议和原则,设计在常规历史课和历史活动探究课中利用博物馆课程资源的具体教学案例,并在实践过程中反思,进一步推动博物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二、发挥基地优势,丰富社区文化——宋庆龄生平事迹陈列馆社区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挥基地优势,丰富社区文化——宋庆龄生平事迹陈列馆社区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2)融媒体语境下贵州红色文化传播空间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红色文化传播:融媒体语境下的空间转向 |
(一)选题意义与研究路线 |
1.选题意义 |
2.研究路线 |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2.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三)本论文相关概念解释 |
1.融媒体 |
2.红色文化 |
3.传播空间 |
(四)出发点:“时间”维度中的红色文化传播 |
1.红色历史:红色文化传播的岁月印记 |
2.红色记忆:红色文化传播的精神宝库 |
(五)创新点:“空间”维度中的红色文化传播 |
1.红色建筑:红色文化的展示空间 |
2.红色旅游:红色文化的消费空间 |
3.红色城市:红色文化的媒介空间 |
一、融媒体语境下贵州红色建筑传播空间建设 |
(一)贵州红色遗址传播空间建设分析 |
1.贵州红色遗址融媒体传播空间建设现状分析 |
2.贵州红色遗址融媒体传播空间建设存在的不足 |
3.贵州红色遗址融媒体传播空间建设策略分析 |
(二)贵州红色博物馆、纪念馆传播空间建设分析 |
1.贵州红色博物馆、纪念馆融媒体传播空间建设现状分析 |
2.贵州红色博物馆、纪念馆融媒体传播空间建设存在的不足 |
3.贵州红色博物馆、纪念馆融媒体传播空间建设对策分析 |
(三)贵州红色纪念碑(塔)传播空间建设分析 |
1.贵州红色纪念碑(塔)融媒体传播空间建设现状分析 |
2.贵州红色纪念碑(塔)融媒体传播空间建设存在的不足 |
3.贵州红色纪念碑(塔)融媒体传播空间建设对策分析 |
二、融媒体语境下贵州红色旅游传播空间建设 |
(一)贵州红色旅游传播空间形态建设 |
1.网络直播在贵州红色旅游传播空间形态建设中的运用 |
2.虚拟现实在贵州红色旅游传播空间形态建设中的运用 |
3.“微传播”在贵州红色旅游传播空间形态建设中的运用 |
(二)贵州红色旅游传播空间内容建设 |
1.融媒体平台推动贵州红色旅游传播空间内容多样发展 |
2.融媒体平台推动贵州红色旅游传播空间内容整合传播 |
3.融媒体平台推动贵州红色旅游传播空间内容分众定制 |
(三)贵州红色旅游传播空间产业建设 |
1.融媒体平台监测贵州红色旅游传播空间产业发展状况 |
2.融媒体平台推动贵州红色旅游传播空间产业多元化发展 |
3.融媒体平台推动贵州红色旅游传播空间产业个性化发展 |
三、融媒体语境下贵州红色城市传播空间建设 |
(一)贵州红色城市为融媒体平台提供传播内容 |
1.贵州红色城市为融媒体平台提供历史档案 |
2.贵州红色城市为融媒体平台提供建筑景观 |
3.贵州红色城市为融媒体平台提供先进人物 |
(二)贵州红色城市依托融媒体平台塑造新形象 |
1.贵州红色城市内在的融媒体传播效应解读 |
2.融媒体平台助力打造贵州红色城市品牌效应 |
(三)融媒体平台与贵州红色城市共同体双空间互动 |
1.贵州红色城市共同体概念的理论界定与现实价值 |
2.融媒体搭建起贵州红色城市之间交往的新型空间 |
3.贵州红色城市共同体引领融媒体平台垮区域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
(4)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理论阐释 |
一、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主要概念 |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
(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内涵 |
(三)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 |
二、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主要特性 |
(一)政治性 |
(二)历史性 |
(三)物质性 |
(四)精神性 |
(五)时代性 |
三、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
(一)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与传统文化资源的辨析 |
(二)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与革命文化资源的辨析 |
(三)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的辨析 |
四、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观 |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文化观 |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文化观 |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考察 |
一、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初创形成 |
(一)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地位得到确立 |
(二)培养一批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建设者 |
(三)形成以红船精神为代表的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价值内核 |
(四)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工人农民教育 |
二、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完善发展 |
(一)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拓展至爱国主义等内容 |
(二)形成以大庆精神为代表的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价值内核 |
(三)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党员干部和知识分子教育 |
三、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化拓展 |
(一)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主要内容 |
(二)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学校课程体系 |
(三)形成以北京奥运精神为代表的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价值内核 |
(四)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教育 |
四、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理论自觉 |
(一)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全面性得到巩固 |
(二)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形态走向虚实共融 |
(三)形成以斗争精神为代表的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价值内核 |
(四)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现实样态 |
一、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物质样态 |
(一)红色遗址遗迹类资源 |
(二)红色建筑设施类资源 |
(三)红色人文活动类资源 |
二、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制度样态 |
(一)正式制度:纲领、决议、政策及法律法规 |
(二)非正式制度:道德规范和风俗习惯 |
三、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样态 |
(一)革命精神 |
(二)建设精神 |
(三)改革精神 |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主要功能 |
一、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塑造思想政治教育主体 |
(一)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思想观念 |
(二)提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精神状态 |
(三)活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行为规范 |
二、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
(一)夯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历史底蕴 |
(二)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文化性 |
(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回音 |
三、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
(一)红色文化资源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内化” |
(二)红色文化资源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外化” |
(三)红色文化资源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反馈” |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发展境遇 |
一、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发展成效 |
(一)以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为依托的红色读物涌现 |
(二)红色文化精品课程开发 |
(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建设的质量与效益并举 |
(四)红色主题实践活动形式多样 |
(五)红色经典文艺作品的继承与创新 |
二、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发展困境 |
(一)理念认识的相对片面 |
(二)主体合力的相对不足 |
(三)内容选择的有失偏颇 |
(四)开发方式的相对滞后 |
三、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发展困境的归因分析 |
(一)整体观念缺乏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理念认识 |
(二)治理机制缺乏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主体合力 |
(三)利益诉求分化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容选择 |
(四)信息技术限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方式 |
第六章 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路径 |
一、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原则 |
(一)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
(二)坚持同质性与异质性相统一 |
(三)坚持公益性与市场性相统一 |
二、培育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主体 |
(一)培育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个体 |
(二)培育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群体 |
三、提炼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容 |
(一)传承红色基因 |
(二)发扬红色传统 |
(三)利用红色资源 |
四、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 |
(一)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向教育资源的有效转化 |
(二)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
五、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典型方式 |
(一)红色文艺创作式开发 |
(二)红色思政课程式开发 |
(三)红色特色活动式开发 |
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6)利用红色场馆开展党史教育的实证研究 ——以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二 研究现状 |
(一)针对党史教育现实意义的研究 |
(二)针对红色场馆发展变迁的研究 |
(三)针对红色场馆开展党史教育的优势研究 |
(四)针对红色场馆发挥教育功能的路径研究 |
(五)针对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研究 |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之处 |
四 研究的难点 |
第一章 利用红色场馆开展党史教育的现实意义 |
第一节 开展党史教育的现实意义 |
第二节 红色场馆开展党史教育的优势 |
第三节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开展党史教育的特色与优势 |
第二章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开展党史教育的具体实践 |
第一节 科学规划展陈 |
(一)合理布局展陈空间 |
(二)精心设计展陈内容 |
第二节 优化讲解服务 |
(一)建设高水平讲解队伍 |
(二)建立精细化服务体系 |
第三节 丰富展陈资料 |
(一)注重文物的收集与利用 |
(二)增加具有时代意义的展陈资料 |
第四节 拓宽场馆功能 |
(一)积极举办流动展览 |
(二)探索多样场馆服务 |
第三章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开展党史教育的经验借鉴 |
第一节 健全文物保护机制 |
第二节 开展学术研究工作 |
第三节 组织学术交流活动 |
第四节 开发网络宣教平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关于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专题展览的调查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上海城市雕塑的文化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1.1.1 城市雕塑 |
1.1.2 上海城市雕塑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1 国内研究状况 |
1.2.2 国外研究状况 |
1.2.3 上海城市雕塑的研究问题 |
1.3 研究思路及其主要方法 |
1.4 研究内容及其主要观点 |
第二章 从雕塑到城市雕塑的兴起 |
2.1 雕塑的起源及历史形态 |
2.2 雕塑在现代中国的发展 |
2.3 城市雕塑在当代中国的兴起 |
2.3.1 从实践活动中建立城市雕塑的概念外延 |
2.3.2 从城市管理中建立城市雕塑的概念内涵 |
2.3.3 从雕塑创作中建立城市雕塑的基本特征 |
第三章 上海城市雕塑的历史类型 |
3.1 上海城市雕塑的形成前期 |
3.1.1 上海的古代雕塑遗存 |
3.1.2 晚清时期的上海雕塑 |
3.1.3 民国时期的上海雕塑 |
3.2 上海城市雕塑的形成时期 |
3.2.1 上海美术教育院校的建设 |
3.2.2 上海美术社团与研究机构 |
3.2.3 上海雕塑创作与雕塑建设 |
3.3 上海城市雕塑的发展时期 |
3.3.1 上海城市雕塑的管理建制 |
3.3.2 上海城市雕塑的建设概况 |
3.3.3 上海城市雕塑的类型特征 |
第四章 上海城市雕塑的文化结构 |
4.1 城市雕塑与城市文化 |
4.2 上海城市雕塑的文化要素 |
4.2.1 上海城市雕塑的制度性文化 |
4.2.2 上海城市雕塑的艺术性文化 |
4.2.3 上海城市雕塑的物态性文化 |
第五章 上海城市雕塑的文化批判 |
5.1 城市雕塑与文化批判 |
5.2 对创作方式标准化与伪个性的文化批判 |
5.2.1 上海城市雕塑“标准化”的表现及其批判 |
5.2.2 上海城市雕塑“伪个性”的表现及其批判 |
5.3 对创作题材仿造性与照搬化的文化批判 |
5.3.1 上海城市雕塑“国内山寨货”的表现及其批判 |
5.3.2 上海城市雕塑“国外山寨货”的表现及其批判 |
第六章 上海城市雕塑的实践分析 |
6.1 编制城市雕塑规划推动城市雕塑建设 |
6.2 搭建展示平台促进城市雕塑建设 |
6.2.1 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 |
6.2.2 上海“雕塑公园”建设 |
6.3 借助国际活动进行城市雕塑建设 |
6.3.1 2007 世界夏季特奥会主题雕塑园建设 |
6.3.2 中国2010 上海世界博览会园雕塑建设 |
第七章 上海城市雕塑的未来向度 |
7.1 文化批判意识的内化与审美霸权的解构 |
7.2 地缘性经验的建构与跨学科平台的认知 |
7.3 参与角色的互动合作与社会评价的制衡 |
7.3.1 城市雕塑的管理与委托 |
7.3.2 城市雕塑的创作与合作 |
7.3.3 城市雕塑的评审与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社会项目 |
致谢 |
(9)革命旧址类博物馆展陈设计研究 ——以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展示利用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相关政策研究情况 |
1.3.2 相关专着研究情况 |
1.3.3 相关论文研究情况 |
1.4 研究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革命旧址类博物馆相关理论基础 |
2.1 研究对象的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革命文物概念界定 |
2.1.2 革命旧址概念界定 |
2.1.3 革命旧址博物馆定义 |
2.1.4 革命旧址类博物馆特征 |
2.2 革命旧址的保护利用原则 |
2.2.1 革命旧址的保护原则 |
2.2.2 革命旧址的利用原则 |
2.2.3 革命旧址的阐释原则 |
2.3 革命类博物馆的功能类型 |
2.3.1 展览纪念功能 |
2.3.2 保护研究功能 |
2.3.3 宣传教育功能 |
2.4 革命类博物馆的建设发展情况 |
2.4.1 革命类博物馆建设类型 |
2.4.2 革命类博物馆发展历程 |
第三章 革命旧址类博物馆展陈分析 |
3.1 革命旧址的背景分析 |
3.1.1 整体情况分析 |
3.1.2 价值研究分析 |
3.1.3 相关文件分析 |
3.2 革命旧址的展陈现状分析 |
3.2.1 原址保护现状分析 |
3.2.2 展陈利用情况分析 |
3.2.3 文物保护范围内的环境状况评估 |
3.3 革命旧址类博物馆的展陈策划分析 |
3.3.1 博物馆的展示陈列过程 |
3.3.2 展陈文本策划思路研究 |
3.3.3 旧址群的展示总体策划 |
3.4 革命旧址类博物馆的展陈形式设计 |
3.4.1 形式设计者对展陈背景资料的解读工作 |
3.4.2 革命旧址类博物馆展陈形式设计相关要求 |
3.4.3 革命旧址类博物馆展陈施工与展陈布置 |
3.5 革命旧址类博物馆的展陈陈列方式 |
3.5.1 原状陈列 |
3.5.2 辅助陈列 |
3.5.3 场景复原 |
3.5.4 环境展示 |
第四章 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展陈策略研究 |
4.1 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背景分析 |
4.1.1 旧址群整体情况20 |
4.1.2 旧址群历史沿革 |
4.1.3 旧址群历史意义 |
4.1.4 旧址群价值分析 |
4.2 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展陈现状分析 |
4.2.1 旧址现状情况 |
4.2.2 展陈现状情况 |
4.2.3 整体环境评估 |
4.3 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展陈策略分析 |
4.3.1 琼海革命文物展示的必要性 |
4.3.2 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阐释主题 |
4.3.3 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展示理念及策略 |
4.4 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展陈特点分析 |
4.4.1 该革命旧址空间的展陈设计特征 |
4.4.2 该革命旧址空间的展品陈列方法 |
第五章 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展陈设计实践 |
5.1 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展陈结构 |
5.1.1 展示功能分区 |
5.1.2 展示路线结构 |
5.1.3 展陈大纲简述 |
5.2 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展陈设计方案 |
5.2.1 王文明故居旧址展陈设计 |
5.2.2 中共琼崖特委第一次扩大会议旧址展陈设计 |
5.2.3 中共琼崖地委宝墩紧急会议旧址展陈设计 |
5.2.4 红色娘子军练操场旧址展陈设计 |
5.3 其它相关革命旧址类博物馆展陈案例 |
5.3.1 新民学会旧址展陈方案 |
5.3.2 平江起义旧址展陈方案 |
结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0)博物馆课程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 ——以山西省五座博物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缘由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关于博物馆教育的研究 |
1.2.2 关于博物馆课程资源的研究 |
1.2.3 关于博物馆课程资源在历史教学中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
1.2.4 关于山西省开发与利用博物馆课程资源的研究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课程资源 |
1.3.2 历史课程资源 |
1.3.3 博物馆课程资源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调查法 |
1.4.3 实地考察法 |
2 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发与利用博物馆课程资源的可行性 |
2.1 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发与利用博物馆课程资源的理论基础 |
2.1.1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
2.1.2 建构主义理论 |
2.1.3 多元智能理论 |
2.2 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发与利用博物馆课程资源的意义 |
2.2.1 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
2.2.2 有利于丰富历史课程资源 |
2.2.3 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
2.2.4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
2.2.5 有利于加强乡土史教育 |
3 博物馆课程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
3.1 山西省五座博物馆资源的概况 |
3.1.1 藏品资源 |
3.1.2 数字化资源 |
3.1.3 人力资源 |
3.2 博物馆课程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利用情况调查 |
3.2.1 问卷编制说明 |
3.2.2 问卷调查结果 |
3.2.3 调查结果总结 |
4 博物馆课程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
4.1 整合山西省五座博物馆课程资源与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 |
4.2 教师利用历史课堂积极开发与利用博物馆课程资源 |
4.2.1 利用数字化博物馆辅助历史课堂 |
4.2.2 在常规历史课中使用博物馆课程资源 |
4.2.3 在历史活动探究课中使用博物馆课程资源 |
4.3 博物馆方面重视青少年教育 |
4.3.1 邀请学生参观博物馆陈列 |
4.3.2 设立中学生活动室 |
4.3.3 博物馆进校园展览 |
4.3.4 博物馆专家进校园开展讲座 |
4.4 教育部门和学校加大对博物馆课程资源的支持力度 |
4.4.1 教育部门提供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
4.4.2 学校组织开展教师培训 |
4.4.3 馆校合作开发校本课程 |
4.5 开发与利用博物馆课程资源的原则 |
4.5.1 真实性原则 |
4.5.2 针对性原则 |
4.5.3 代表性原则 |
4.5.4 因地制宜原则 |
5 开发与利用博物馆课程资源的实践案例 |
5.1 历史课堂中利用博物馆课程资源——《青铜器与甲骨文》 |
5.2 历史活动探究课中利用博物馆课程资源——《临汾地区石器文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历史教师开发与利用博物馆课程资源的情况调查 |
致谢 |
四、发挥基地优势,丰富社区文化——宋庆龄生平事迹陈列馆社区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海南女性历史名人文化旅游价值开发研究[D]. 胡翩翩.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2021
- [2]融媒体语境下贵州红色文化传播空间建设研究[D]. 李大卫.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3]重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研究[D]. 张宁. 重庆交通大学, 2021
- [4]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研究[D]. 张珊. 西南大学, 2021(01)
- [5]现代性语境下安仁镇公共文化空间流变研究[D]. 陈蜀西. 西南民族大学, 2021
- [6]利用红色场馆开展党史教育的实证研究 ——以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为例[D]. 姚茜.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7]上海城市雕塑的文化与实践研究[D]. 李强. 上海大学, 2021
- [8]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基本理论研究[D]. 张锋.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9]革命旧址类博物馆展陈设计研究 ——以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展示利用项目为例[D]. 谭思晓.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10]博物馆课程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 ——以山西省五座博物馆为例[D]. 赵杨.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