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剂量吗啡关节内注射用于膝关节镜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及机制探究(论文文献综述)
庞辉,蔡晓琳,张馨心,林调[1](2021)在《膝关节镜术后关节腔和硬膜外镇痛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关节腔内(IA)和硬膜外注射(IE)吗啡镇痛对膝关节镜术后的镇痛效果与安全性。方法检索电子数据库Pub Med、Excerpta Medica Database(Embase)、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并追溯纳入文献的相关参考文献,收集比较膝关节镜手术患者术后应用IA和IE途径注射吗啡镇痛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并排除镇痛药物含有其他配方麻药,或纳入患者患有精神疾病、术前服用镇静、镇痛药物的相关试验,对最终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而后采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6个RCTs,包括319例患者,IA患者159例,IE患者160例。术后8 h,24 h,IA与IE组患者痛觉视觉模拟评(VAS)对比均无明显差异[8 h:加权均数差(WMD)=-0.01,95%可信任区间(CI)(-0.16,0.14),P=0.89; 24 h:WMD=-0.25,95%CI (-0.54,0.03),P=0.08]。但IA组与IE组比较,显着减少副作用发生风险[恶心呕吐:优势比(OR)=0.11,95%CI(0.02,0.48),P=0.003;皮肤瘙痒:OR=0.11,95%CI(0.03,0.37),P=0.0003;尿潴留:OR=0.07,95%CI(0.02,0.25),P <0.0001]。按照吗啡剂量划分的亚组分析提示,吗啡剂量对上述结果无明显影响。结论膝关节镜术后通过IA与IE注射吗啡镇痛相比,镇痛效果无明显差异,但IA组副作用发生率显着低于IE组,具临床应用优势。
曾伟[2](2021)在《关节腔内注射氢吗啡酮和地塞米松对老年全髋置换患者炎性因子及疼痛介质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关节腔内注射氢吗啡酮和地塞米松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炎性因子及疼痛介质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轻比重蛛网膜下腔麻醉下行全髋置换术的老年患者80例,随机分为四组(每组20例),分别为氢吗啡酮联合地塞米松组(A组)、氢吗啡酮组(B组)、地塞米松组(C组)、生理盐水组(D组)。A组手术结束时关节腔内注射10μg/kg氢吗啡酮复合0.1mg/kg地塞米松,B组手术结束时关节腔内注射10μg/kg氢吗啡酮,C组手术结束时关节腔内注射0.1mg/kg地塞米松,D组手术结束时关节腔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及手术时长,术中各时间点的心率及血压,术后各组各时间点(术后12h、24h和48h)VAS疼痛评分及术后48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并记录术后恢复情况(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和嗜睡、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最后测定手术结束时、术后12h、24h和48h的IL-1?、IL-6、IL-8炎症因子浓度和SP、5-HT、PGE2疼痛介质浓度。结果:四组患者一般情况、手术时长均无明显差异(P>0.05)。血流动力学比较:组内比较:与T0比较,T1时四组患者HR和MAP均较低(P<0.05);组间比较:T1时B、C、D三组血压明显高于A组,T4时C组和D组的心率明显高于A组(P<0.05)。疼痛指标比较:术后12h、24h,B、C、D三组VAS疼痛评分明显高于A组(P<0.05);术后48h,C组和D组VAS疼痛评分明显高于A组(P<0.05),B组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D三组镇痛泵按压次数明显高于A组(P<0.05)。术后康复情况和不良反应比较:C、D两组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明显大于A组(P<0.05)炎症因子和疼痛介质浓度比较:组内比较:与T0时相比,T1时B、C、D三组炎性因子IL-1?、IL-6及IL-8,疼痛介质SP、5-HT及PGE2浓度明显升高(P<0.05);组间比较:T1、T2、T3时,B、C、D三组IL-1?、IL-6、IL-8炎症因子浓度和SP、5-HT、PGE2疼痛介质浓度与A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且D组>C组>B组>A组。结论:关节腔内分别注射氢吗啡酮或地塞米松能起到确切的镇痛作用,且关节腔内单独注射氢吗啡酮比单独注射地塞米松镇痛效果强。关节腔内注射氢吗啡酮和地塞米松能提供比单独氢吗啡酮或地塞米松更强的术后镇痛效果,更加有利于减少炎症因子IL-1?、IL-6、IL-8及疼痛介质SP、5-HT、PGE2的释放,更加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孙鹏[3](2020)在《氢吗啡酮复合罗哌卡因股神经阻滞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疗效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应用氢吗啡酮复合罗哌卡因行股神经阻滞,观察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取择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60例,年龄55-75岁,ASAⅠ-Ⅱ级,麻醉方法选用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每组30例。患者入室后,常规监测血氧饱和度、无创血压、心率、心电图。于全麻诱导前使用超声和神经刺激仪联合引导进行股神经阻滞,对照组使用0.375%的罗哌卡因20ml,实验组使用0.375%的罗哌卡因20ml+氢吗啡酮0.3mg,待患者皮肤感觉迟钝、关节运动迟缓行全身麻醉。全麻诱导药物:咪达唑仑3mg,依托咪酯0.2mg/kg,顺式阿曲库铵0.2mg/kg,舒芬太尼0.2-0.4ug/kg,诱导成功后置入喉罩,维持药物为舒芬太尼和丙泊酚,术中使PetCO2维持在35-50mmHg,BIS值维持在40-60之间,术后均不使用镇痛泵,术后镇痛补救药物为氟比洛芬酯。记录患者手术持续时间(T0)、感觉阻滞起效时间(T1)和持续时间(T2)。记录入室静卧10分钟时(T3)、插入喉罩时(T4)、上止血带时(T5)、切皮时(T6)和松开止血带时(T7)平均动脉压、心率和BIS的变化数值。记录术后2h、6h、12h和24h不同时间点静息状态和功能锻炼下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患者术后24内首次使用补救药物氟比洛芬酯时间(T8)、补药剂量和补药次数。结果:1.两组患者在感觉阻滞时间(T1)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觉持续时间(T2)实验组比对照组维持时间长,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术中平均动脉压、心率、BIS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在2h、6h、12h时间点静息状态和功能锻炼下实验组评分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4h时间点静息状态和功能锻炼下VA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4.实验组术后首次补药时间滞后于对照组,实验组补药剂量和次数少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实验组有3例患者发生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3∕30);对照组出现2例患者发生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2∕30),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氢吗啡酮复合罗哌卡因股神经阻滞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术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2.氢吗啡酮复合罗哌卡因股神经阻滞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可以降低患者术后静息和功能状态下VAS评分,延长镇痛时间,减少镇痛药物的使用,镇痛效果满意。3.氢吗啡酮复合罗哌卡因股神经阻滞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并不增加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操作简单、疗效可靠,值得推广。
李秀丽[4](2020)在《舒芬太尼局部关节腔内注射联合静脉自控镇痛用于单侧膝关节镜术后镇痛的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局部关节腔内注射的作用优势,并为其与术后静脉自控镇痛联合用于膝关节镜术后镇痛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单侧膝关节镜手术的患者60例,ASA分级I或II级,男女不限,年龄22-65岁,所有患者均签署术后知情同意书。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两组: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PCIA)组+NS关节腔内注射对照组(A组)、舒芬太尼PCIA+舒芬太尼关节腔内注射(IA)实验组(B组),每组30例。术后对患者进行定点随访,分别记录术后2h(T1)、6h(T2)、12h(T3)、24 h(T4)、48h(T5)各时点静息和运动状态(屈膝)下各组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记录术后镇痛泵按压追加的次数及镇痛药物补救的使用情况,记录术后2h(T1)、6h(T2)、12h(T3)、24h(T4)、48h(T5)各时点患者的意识状态、血压、心率和SpO2,统计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应用SPSS Satistics 2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A组比较,B组的静息和运动(屈膝)VAS评分均显着降低(p<0.05),且B组PCIA按压次数与镇痛药物补救次数均低于A组(p<0.05);与A组比较,B组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着降低(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时点均意识清楚,监测血压、心率、SPO2均无明显差异性变化(p>0.05)。结论:舒芬太尼局部关腔内注射联合静脉自控镇痛能显着缓解膝关节镜手术患者术后疼痛,且具有独特的作用优势,即有助于术后功能锻炼,减少术后舒芬太尼静脉镇痛使用量,降低静脉使用舒芬太尼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詹伟芳[5](2020)在《电针在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镇痛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电针在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镇痛效果,并观察其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中的疗效作用,为临床针灸辅助镇痛提供有力的证据,同时为术后镇痛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因前交叉韧带断裂在江苏省中医院骨伤科住院并接受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的患者6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手术结束后以0.375%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行患侧股神经阻滞治疗。电针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于术后6小时、24小时及48小时行电针辅助镇痛治疗,两组采用相同的麻醉和手术方法。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前、术后8小时、12小时、24小时、48小时及72小时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 VAS)疼痛评分,术后第三天关节肿胀度,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追加使用镇痛药情况。结果:按照本试验所设定的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共获得60例符合要求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且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手术时长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VAS评分方面,两组患者术前关节疼痛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8小时、12小时、24小时及48小时疼痛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电针组疼痛VAS评分明显降低,术后72小时关节疼痛VAS评分两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术后第三天关节肿胀程度上电针组要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就术后不良反应情况而言,两组患者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术后补救镇痛药的用药剂量上,电针组术后追加镇痛药例数要少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能减轻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的术后疼痛,减少术后镇痛药物的使用,加快患者术后关节功能的恢复,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刘卫东[6](2019)在《罗哌卡因复合羟考酮收肌管阻滞在膝关节镜手术ERAS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复合羟考酮收肌管阻滞在膝关节镜手术快速康复(ERAS)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120例行单侧膝关节镜手术患者为观察对象。将纳入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复合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复合组予以患者20ml浓度0.375%的罗哌卡因复合2mg羟考酮收肌管阻滞,对照组单予以患者20ml浓度0.375%的罗哌卡因收肌管阻滞。观察两组患者术后8h、12h、24h、36h以及48h静息及运动时膝关节疼痛程度,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予以评估。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及满意度并进行比较。结果:复合组患者术后8h、12h、24h、36h及48h运动痛VAS评分分别为:0.4±0.2、0.7±0.3、0.8±0.2、0.5±0.1及48h 0.3±0.1,对照组患者术后8h、12h、24h、36h及48h运动痛VAS评分分别为:4.8±0.7、5.4±1.1、5.9±1.1、5.1±1.4、4.9±0.7。复合组患者术后8h、12h、24h、36h、48h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呕吐、恶心、局麻药中毒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差异(P>0.05)。复合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罗哌卡因复合羟考酮收肌管阻滞在膝关节镜手术快速康复中有较为显着的镇痛效果,同时无不良反应的增多,患者整体满意度较高,具有较高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谢伟良[7](2019)在《鸡尾酒疗法对膝骨关节炎膝关节镜术后早期肿痛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鸡尾酒疗法对膝骨关节炎膝关节镜术后早期肿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自2017-1月至2018-3月符合入选要求50例诊断为膝骨关节炎并行关节镜手术治疗的患者为资料,采取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随机分两组,每组25例。手术结束时,治疗组患者关节腔内注射鸡尾酒混合剂,对照组患者给予关节腔内单一注射罗哌卡因。记录膝关节疼痛VAS评分、膝关节周径、关节液中白介素(IL)-1含量以及关节穿刺抽液量。结果:本研究临床观察中无出现脱落,实际完成病例50例。通过数据统计,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发病肢体等一般资料的均衡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疼痛VAS评分结果显示:两组术后第1天、3天VAS评分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止痛效果优于对照组,且远期效果更显着。膝关节周径结果显示:在术后3天与术后5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消肿效果优于对照组。关节腔积液量和IL-1浓度结果显示:术后第1、5天,治疗组在减轻炎症反应及减少关节腔积液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发生恶心呕吐1例,头晕1例;对照组发生恶心呕吐2例,头晕0例,均予对症处理后缓解。两组比较,P>0.05,说明鸡尾酒疗法不增加不良发应率的发生。结论:鸡尾酒疗法对膝骨关节炎膝关节镜术后早期肿痛起到缓解作用,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达到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周昶,吴荭,张丁,陶清,陈庆一[8](2018)在《64例膝关节镜术后关节腔内注射不同剂量盐酸氢吗啡酮的镇痛效果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膝关节镜术后关节腔内注射不同剂量盐酸氢吗啡酮对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取行膝关节镜手术患者64例,手术麻醉方案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穿刺点L3-4,0.75%布比卡因12 m L注入蛛网膜下腔。手术结束后即刻关节腔内注射盐酸氢吗啡酮,根据注射剂量大小不同将其分为小剂量组(32例,单次注射0.20.3 mg盐酸氢吗啡酮)和大剂量组(32例,单次注射0.30.6 mg)。观察两组术后不同时点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生理应激反应指标及追加术后疼痛药物(氟比洛芬脂)情况,并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后镇痛4 h、8 h、12 h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小剂量组术后镇痛16 h的VAS评分低于大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镇痛12 h、24 h的血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表达显着高于术毕时点(P<0.05),但两组术毕、镇痛12 h、24 h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组追加氟比洛芬酯率25.00%、追加次数(1.2±0.4)次分别高于大剂量组18.75%、(1.1±0.3)次,但两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血尿、肝肾功能均无异常,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镜术后腔内注射0.20.3 mg盐酸氢吗啡酮能较好抑制生理疼痛应激反应,且并不增加术后追加镇痛药物用量和不良反应。
黄小玲[9](2018)在《氢吗啡酮对关节腔内注射罗哌卡因用于膝关节镜术后镇痛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盐酸氢吗啡酮预防性镇痛对膝关节镜手术患者术后关节腔内注射罗哌卡因的镇痛效果以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方法,2015年10月2016年4月择期行膝关节镜手术患者90例,ASAI-II级,分为3组,每组30例:A组患者关节腔内注入含0.6mg氢吗啡酮+0.25%罗哌卡因混合溶液20ml,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0ml;B组患者关节腔内注入0.25%罗哌卡因20ml,静脉注射含0.6mg氢吗啡酮的溶液20ml;C组关节腔内注入0.25%罗哌卡因20ml,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0ml。静脉用药在手术开始前5min泵注,关节腔用药在手术结束时由外科医生台上一次性注射。所有患者均采用喉罩静吸复合全麻,入手术室后,常规监测心电图(ECG)、血压(NIBP)、脉搏指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脑电双频指数(BIS)等,外周静脉输注乳酸林格氏液58ml/kg·h,静脉注射诱导用药:舒芬太尼0.2μg/kg、顺式阿曲库铵0.15mg/kg、丙泊酚1.02.0mg/kg,麻醉维持使用七氟醚、瑞芬太尼、丙泊酚,BIS值维持在4060。三组患者术毕均不行自控镇痛(PCA)。术后不能忍受疼痛时使用补救镇痛药物帕瑞昔布肌注40mg/次。记录所有患者诱导前(T1)、诱导后5min(T2)、拔管时(T3)、拔管后10min(T4)、拔管后30min(T5)的血压、心率变化,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停止麻醉药到拔除喉罩的时间)。术后1h、6h、24h进行静态及动态数字疼痛评分(NRS)、Ramsay镇静评分、BCS舒适度评分。患者术后首次使用补救镇痛药物时间,24小时补救镇痛药物总量。在麻醉前、术后6h、术后24h检测外周血浆的儿茶酚胺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和多巴胺(DA)浓度水平的变化。在术前,术后24h按QoR-40量表给所有患者评分,并分项记录患者恢复质量。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心动过缓、低血压、低氧血症、呼吸抑制、皮肤瘙痒、恶心呕吐、尿潴留等。结果:1.三组患者性别、年龄、BMI、手术时间、苏醒时间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患者在T1-T5各时间点SBP,DBP,MAP,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术后各观察时点NRS的比较:C组患者术后1h、6h、24h静态和动态NRS评分均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B组在术后24h动态NRS评分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B、C三组患者在术后6h静态和动态NRS评分高于术后1h和24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C组患者术后首次使用补救镇痛药的时间早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24h补救镇痛药帕瑞昔布使用的总剂量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患者各观察时点Ramsay评分和B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三组患者血浆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浓度在不同观察时点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三组患者术前、术后24h的QoR-40总评分、情绪状态评分、身体舒适度评分、心理支持评分、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自理能力评分方面,术后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A组和C组各有1例发生恶心,B组有1例发生恶心,1例发生恶心呕吐。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均无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氢吗啡酮0.6mg静脉注射或关节腔内注射预防性镇痛均能增强关节镜术后关节腔内注射0.25%罗哌卡因的镇痛效果,且关节腔内注射较静脉注射镇痛效果更好。0.6mg氢吗啡酮行预防性镇痛不会增加相关不良反应。
黄小玲,王晓斌[10](2018)在《膝关节镜手术后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膝关节镜手术具有微创性,但术后仍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膝关节镜术后镇痛可采取多种途径复合多种药物的多模式镇痛方法。常用的镇痛药物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阿片类镇痛药,局部麻醉药,ɑ-受体激动剂,皮质激素,新斯的明等。镇痛途径包括:关节腔内药物注射,关节周围药物注射,椎管内连续或单次阻滞镇痛,外周神经阻滞,静脉自控镇痛,物理治疗等,并且还可加以术前宣教,放松疗法,自我行为疗法,适当镇静催眠抗焦虑治疗等方法来优化镇痛效果。
二、小剂量吗啡关节内注射用于膝关节镜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及机制探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剂量吗啡关节内注射用于膝关节镜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及机制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膝关节镜术后关节腔和硬膜外镇痛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资料选择 |
二、检索策略 |
三、文献质量评价 |
四、资料提取 |
五、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一、VAS评分 |
二、副作用 |
三、亚组分析 |
讨论 |
(2)关节腔内注射氢吗啡酮和地塞米松对老年全髋置换患者炎性因子及疼痛介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全髋置换术后疼痛的影响 |
1.2.2 术后疼痛对炎症因子及疼痛介质的影响 |
1.2.3 氢吗啡酮的临床应用 |
1.2.4 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 |
1.2.5 氢吗啡酮联合地塞米松的临床应用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剔除标准 |
2.2 监测仪器设备及药物 |
2.2.1 监测仪器设备 |
2.2.2 药物 |
2.2.3 主要实验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2.3.1 术前准备 |
2.3.2 麻醉方法 |
2.3.3 观察指标 |
2.3.4 ELISA 法测定 IL-1?、IL-6、IL-8、PGE2、5-HT 及 SP 浓度 |
2.4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四组患者一般情况的比较 |
3.2 四组患者不同时刻HR、MAP的比较 |
3.3 四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和镇痛泵按压次数比较 |
3.4 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与住院时间 |
3.5 不良反应 |
3.6 炎症因子和疼痛介质 |
3.6.1 炎症因子IL-1? |
3.6.2 炎症因子IL-6 |
3.6.3 炎症因子IL-8 |
3.6.4 疼痛介质PGE_2 |
3.6.5 疼痛介质SP |
3.6.6 疼痛介质5-HT |
第4章 讨论 |
4.1 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 |
4.2 氢吗啡酮或地塞米松关节腔内单独应用 |
4.3 氢吗啡酮联合地塞米松的关节腔内应用 |
4.3.1 氢吗啡酮联合地塞米松镇痛效果评估 |
4.3.2 氢吗啡酮联合地塞米松促进康复,不增加不良反应 |
4.3.3 氢吗啡酮联合地塞米松可降低炎性因子及疼痛介质的浓度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 |
5.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文献综述 氢吗啡酮和地塞米松在术后疼痛管理中的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3)氢吗啡酮复合罗哌卡因股神经阻滞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1 总体设计 |
2 研究对象和分组 |
2.1 分组情况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标准 |
2.5 排除临床干扰因素 |
3 试验药品和设备 |
3.1 试验主要药品试剂 |
3.2 试验主要设备 |
4 研究方案 |
4.1 麻醉方法 |
4.1.1 术前访视 |
4.1.2 术前准备及麻醉实施 |
4.2 观察对应指标、记录相关数据 |
4.2.1 视觉模拟评分法 |
4.2.2 术后根据设计的观察指标,分别记录 |
5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
2 两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的比较 |
3 两组患者术中生命体征比较 |
4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
5 两组患者术后首次使用补救药物(氟比洛芬酯)时间及药物总量比较 |
6 两组患者术后相关不良反应的比较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4)舒芬太尼局部关节腔内注射联合静脉自控镇痛用于单侧膝关节镜术后镇痛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综述 |
第3章 资料和方法 |
3.1 一般资料 |
3.2 麻醉及镇痛方法 |
3.2.1 麻醉前准备及麻醉诱导 |
3.2.2 麻醉维持 |
3.2.3 术后镇痛与苏醒 |
3.3 观察与记录 |
3.4 药品及设备 |
3.4.1 相关药品 |
3.4.2 相关设备 |
3.5 统计分析 |
第4章 结果 |
4.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手术时间的比较 |
4.2 两组镇痛效果比较 |
4.3 两组PCIA按压次数与镇痛药物补救情况比较 |
4.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导师及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电针在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镇痛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术后疼痛的概述 |
1.1 中医对术后疼痛病因的认识 |
1.2 中医对术后疼痛病机的认识 |
1.3 西医对术后疼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
2、术后镇痛的意义 |
3、术后西医镇痛方式 |
3.1 常用药物 |
3.2 常用镇痛技术 |
4、术后中医镇痛方式 |
4.1 中药 |
4.2 针灸 |
4.3 穴位相关治疗技术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研究目的 |
2、病例来源 |
3、诊断标准 |
4、试验病例标准 |
4.1 纳入标准 |
4.2 排除标准 |
4.3 剔除及脱落标准 |
5、研究方案 |
5.1 术前宣教 |
5.2 手术及麻醉方案 |
5.3 镇痛方案 |
5.4 观察指标 |
5.5 统计学处理 |
6、结果 |
6.1 基线情况 |
6.2 VAS评分情况 |
6.3 关节肿胀程度 |
6.4 术后追加镇痛药情况 |
6.5 术后不良反应情况 |
第三部分 讨论 |
1、相关参数选择 |
1.1 穴位选择 |
1.2 电针相关参数 |
2、研究结果分析 |
3、电针镇痛的现代机理研究 |
4、不足与展望 |
第四部分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罗哌卡因复合羟考酮收肌管阻滞在膝关节镜手术ERAS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方法与对象 |
1 研究与分组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膝关节镜手术麻醉方法 |
1.5 手术方法 |
2 镇痛方法 |
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
3.1 观察指标 |
3.2 评价标准 |
4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纳入患者一般资料的情况 |
2 VAS评分 |
3 两组患者的满意度 |
4 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反应情况 |
讨论 |
1 膝关节的神经支配 |
2 膝关节镜手术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的意义 |
3 临床常用膝关节镜手术术后镇痛方法 |
4 收肌管解剖 |
5 超声引导下ACB |
6 罗哌卡因 |
7 羟考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超声引导下收肌管阻滞在膝关节镜手术ERAS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7)鸡尾酒疗法对膝骨关节炎膝关节镜术后早期肿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中止及脱落标准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
2.1 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数据处理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两组治疗后VAS评分比较 |
3.3 两组治疗后膝关节周径的比较 |
3.4 两组患者膝关节腔积液量的比较 |
3.5 两组患者关节积液IL-1 浓度的比较 |
3.6 安全性指标观察 |
第四部分 讨论 |
4.1 祖国医学对膝骨关节炎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疗 |
4.2 现代医学对膝骨关节炎的病因病理的认识及治疗 |
4.3 膝骨关节炎关节镜术后并发症的探讨 |
4.4 现代医学对膝关节镜术后早期肿痛原因的认识 |
4.5 祖国医学对膝关节镜术后早期肿痛原因的认识 |
4.6 现代医学对膝关节镜术后早期肿痛的治疗方案探讨 |
4.7 祖国医学对膝关节镜术后早期肿痛的治疗方案探讨 |
4.8 鸡尾酒疗法的药物组成、药理机制分析 |
4.9 鸡尾酒疗法临床疗效结果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64例膝关节镜术后关节腔内注射不同剂量盐酸氢吗啡酮的镇痛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不同时点VAS评分比较 |
2.2 两组患者生理应激指标比较 |
2.3 两组患者追加镇痛药物率比较 |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
3 讨论 |
(9)氢吗啡酮对关节腔内注射罗哌卡因用于膝关节镜术后镇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附表 |
致谢 |
膝关节镜手术后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综述) |
参考文献 |
(10)膝关节镜手术后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膝关节腔内注射 (intra-articular I A) 药物 |
1.1 阿片类药物 |
1.2 局部麻醉药 |
1.3 非甾体抗炎药物 (NSAIDs) |
1.4 α-受体激动剂 |
1.5 其他 |
2 膝关节周围 (peri-aticular PA) 注药 |
3 椎管内阻滞镇痛 (Neuraxial block analgesia) |
4 外周神经阻滞镇痛 (peripheral nerve blockanalgesia) |
4.1 股神经阻滞镇痛 |
4.2 髂筋膜阻滞 |
4.3 隐神经阻滞 |
4.4 收肌管阻滞 |
5 全身用药 |
6 物理方法 |
7 结语 |
四、小剂量吗啡关节内注射用于膝关节镜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及机制探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膝关节镜术后关节腔和硬膜外镇痛的Meta分析[J]. 庞辉,蔡晓琳,张馨心,林调.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1(05)
- [2]关节腔内注射氢吗啡酮和地塞米松对老年全髋置换患者炎性因子及疼痛介质的影响[D]. 曾伟. 南昌大学, 2021(01)
- [3]氢吗啡酮复合罗哌卡因股神经阻滞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疗效评价[D]. 孙鹏. 青岛大学, 2020(01)
- [4]舒芬太尼局部关节腔内注射联合静脉自控镇痛用于单侧膝关节镜术后镇痛的效果观察[D]. 李秀丽. 吉林大学, 2020(08)
- [5]电针在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镇痛中的应用研究[D]. 詹伟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罗哌卡因复合羟考酮收肌管阻滞在膝关节镜手术ERAS中的应用[D]. 刘卫东. 青岛大学, 2019(02)
- [7]鸡尾酒疗法对膝骨关节炎膝关节镜术后早期肿痛的临床观察[D]. 谢伟良.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64例膝关节镜术后关节腔内注射不同剂量盐酸氢吗啡酮的镇痛效果研究[J]. 周昶,吴荭,张丁,陶清,陈庆一.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18(04)
- [9]氢吗啡酮对关节腔内注射罗哌卡因用于膝关节镜术后镇痛的影响[D]. 黄小玲. 西南医科大学, 2018(10)
- [10]膝关节镜手术后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J]. 黄小玲,王晓斌. 西南军医,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