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一、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论文文献综述)

周永平[1](2021)在《郭子章《黔记》研究》文中指出

潘蓓蓓[2](2020)在《张嘉璈铁路思想与实践研究》文中指出张嘉璈是民国着名银行家、实业家,也曾担任过国民政府铁道部和交通部的部长,在金融和交通领域都曾有过卓越贡献。1935年,张嘉璈辞去中国银行总经理之职,受蒋介石之邀出任国民政府铁道部长,铁道部并入交通部后,又继续担任交通部长,从1935年到1942年,直接管理我国铁路事业长达7年之久,而且在位期间多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故而对我国近代铁路的修筑、管理和作战方面,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张嘉璈长期关注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故对我国铁路建设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他的铁路思想萌发于晚清,发展于北洋和国民政府时期,并在其担任铁道部长后渐趋成熟。因此1935年主政铁道部后,张嘉璈多将自己对铁路的认知与思考融入实践措施中。规划修建新路,完善全国铁路交通网,并以其多年在金融领域的经验,帮助整理铁路债务、恢复债信,缓解新路建设的资金压力,与此同时,他还改革铁道部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在实践过程中,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张嘉璈也结合具体情况不断调整自我的铁路思想和和实践,使之能适应战时需要。通过考察张嘉璈铁路思想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可以发现两者实际上呈现出一定的偏离,而这又可揭示近代铁路事业发展的曲折性。但是张嘉璈对近代铁路事业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他在思想与实践方面所采取的各种努力,是那个时代中国铁路发展谋求现代化的一个缩影。

谭新[3](2020)在《库尔勒城市空间形态演变机制分析与扩展模拟》文中提出绿洲型城市是干旱区人类生产、生活的集聚中心和区域内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但由于其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的独特性和脆弱性,其环境容量非常有限,城市空间发展受生态环境的约束。研究绿洲型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对于实现干旱地区绿洲型城市土地合理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库尔勒是新疆典型的绿洲城市、是丝绸之路的重镇、是“一带一路”经济要道上的重要节点。目前,城市空间扩展方向不明、城市粗放蔓延发展、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是库尔勒城市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本文依照“特征—机制—预测—管治”的研究思路,基于1986、1993、2000、2010和2017年5个时期的Landsat遥感影像,运用城市形态学、空间句法、元胞自动机等方法分析库尔勒城市外部和内部空间形态演变特征,深入剖析城市空间演变的动因机制,采用Sleuth模型进行城市空间扩展模拟及自然发展、规划引导、生态保护、紧凑城市发展预案的预测,以及针对目前库尔勒城市空间发展情况提出城市空间形态优化支撑策略及发展建议。结果显示:(1)库尔勒内外部城市形态演变具有同步发展的规律,外部和内部维度均凸显出城市形态呈“一心两翼”的点状多片结构→“一主一次两翼”的双中心多组团结构→“一主二次多组团”的带状结构→“两带七组团”的扇形结构演变趋势。(2)库尔勒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受自然因素、经济因素、交通因素和政策因素影响综合作用。其中,自然环境为城市生长提供良好条件,同时又约束城市扩展;道路交通是城市发展的保障,牵引产业经济发展,强化空间结构;社会经济是城市发展的支撑,吸引大量投资,促进基础设施完善;政策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向导,把控城市发展方向,引导和完善用地和功能布局。(3)通过Sleuth模型对库尔勒城市进行多情景预测,发现库尔勒未来发展应以规划引导预案为主,注重发展紧凑型城市、生态保护。(4)针对库尔勒城市空间发展中面临的用地利用低效、生态环境被破坏等问题,需严守城市生态红线、实施国土空间规划管制,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用地利用水平,打造交通“大骨架”、提升中心城市区域辐射以及鼓励生态城市建设、打造宜居宜游生态城市等策略,为科学调控库尔勒城市发展提供建议。

张珂[4](2020)在《四川古典园林铺装艺术及其传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园林艺术铺装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传统文化烙印下的痕迹以及特殊的对于美的理解和习惯。中国现代景观设计中铺装设计也应继承和传承古典园林铺装艺术文化。四川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在这些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演化出了四川古典园林独特的园林文化。四川古典园林中蕴含了许多还有待挖掘的独特景观文化,通过研究其园林艺术特征,传承园林艺术思想,才能更好的继承和发扬地域文化与园林特色。而四川园林艺术铺装作为四川古典园林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传承意义。四川古典园林类型众多,数量庞大,其中又以名人纪念园林、寺观园林以及私家园林这三类作为其最具有代表性的三大园林类型,是研究四川古典园林铺装艺术不可错过的案例。因此,本文从名人纪念园林、寺观园林以及私家园林着手,重点研究四川古典园林铺装艺术及其传承。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四川古典园林铺装与相关案例研究。对武侯祠、杜甫草堂、望江楼、广汉房湖、新繁东湖、崇州罨画池、新都桂湖、三苏祠、李杜祠、青羊宫、文殊院、宝光寺、乌尤寺、伏虎寺、天师洞、夕佳山民居、陈家桅杆共十七座涵盖了名人纪念园林、寺观园林以及私家园林这三种类型的四川古典园林都进行了实地调研,对各自的园林铺装、铺装形态、材质、尺寸等方面都进行了记录。第二,通过文献研究等方式,梳理了四川古典园林艺术铺装的形成与发展脉络。四川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特征以及与众不同的自然气候风貌;还有着在历史背景下发展而来的多元化、极具包容性的民族氛围;以及四川地区历来深厚的山水崇拜,其后演化为对先贤的崇拜。在这些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下,最终形成了四川古典园林质朴、简约而独特的园林铺装艺术。第三,四川古典园林铺装因园林类型的差别而各有不同。作为公共园林性质的名人纪念园林铺装主要为了满足游园集会的使用功能,所以质朴简约为主,引导性、韵律感较强,但也充满了细节上的点缀,烘托了整体氛围;寺观园林铺装则通过砖雕、花街铺地等方式将“太极”图案、“十二生肖”、“祥云飞蝠”等铺装形式将宗教的氛围展现的淋漓尽致;私家园林铺装则充分利用当地材料,打造整体质朴实用的园林铺装,利用铺装高差划分空间,并通过天井院落角落上的“铜钱”形雨水篦子,寄托人们的美好期盼。第四,在四川古典园林中,铺装与其他园林要素的关系可谓是相辅相成的。这些造园要素,如庭院、绿化、山水、园路等都与铺装密切联系,有的甚至是铺装的载体,即铺装结合庭院、绿化、山水、园路等其他园林要素,在四川古典园林中发挥自己的功能价值、美学价值、艺术价值等,丰富了园林的景观效果,增加了艺术氛围。第五,对于四川古典园林铺装艺术特征的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按照铺装的空间位置分布:入口区域、厅堂建筑前、道路交叉口、园路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和总结;从石、砖、瓦、瓷等几种四川古典园林常见的铺装材料出发,论述了其使用范围与应用形式;对比现场记录以及其他古典园林铺装色彩,总结出四川古典园林铺装常见色彩有:灰、黑、白、灰红、青灰、蜡黄等;铺装纹样方面则根据纹样特征将四川古典园林铺装分为具象图形、规则几何图形、抽象不规则图形这三类,研究其文化内涵,并通过绘制纹样图案的形式直观的展示出来;还从方砖条石铺装、花街、砖雕、块石等几种类型对铺装作法进行了分类和图示化的展示。第六,提出相关应用策略,运用现代的方式传承和发扬四川古典园林铺装文化,对四川古典园林铺装艺术去其槽粕,取其精华。将现代景观设计结合古典园林铺装空间特征;传统园林铺装色彩结合现代景观、铺装材料如石材、砖瓦、瓷片等;铺装纹样转化与现代景观设计相结合以及二维的铺装应用在三维的介质上,如景墙、模纹花坛上等。第七,将前面提到的四川古典园林铺装的艺术特点以及应用策略,结合到崇州张家大院项目中,进行铺装设计改造。从入口、一进天井院、二进天井院、三进天井院的铺装设计以及衍生出的景墙设计、设施小品设计、文创设计中将四川古典园林铺装的传承体现出来。

向瑶[5](2020)在《老观古镇传统建筑特色研究》文中提出老观古镇2005年被确定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作为川东北典型的传统山地场镇,历史悠久,风景秀丽,历为军、政重守之地,据史志记载,老观场场址原为奉国县县城遗址。由于古米仓道穿境而过,长期以来,这里便是阆中、巴中与苍溪、仪陇交会点上有名的“旱码头”。从先秦到清代多次的移民活动为老观独特的建筑文化和空间环境诞生提供了环境基础,场镇中商铺茶楼林立,酒肆戏楼众多,谯庙子、川祖庙、太子庙(彭、刘二姓祠堂)等纪念性祠庙;老鹳庙、娘娘庙、火神庙、药王庙、关帝庙等民间信仰祭祀的寺庙也广泛存在,老观场镇中原有会馆“万寿宫”一处,现已被拆毁。它们一起使老观形成了六寺、十二庙、三宫、八钟、三碑、四戏楼的格局。古镇现存传统建筑大部分建于清代,呈现川北瓦屋长檐民居特色。论文从建筑学的角度出发,对老观古镇进行了相关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以及大量的田野调查和建筑测绘,以其自然人文环境为背景,对老观古镇的传统建筑进行基础性的、全面的研究。论文总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古镇存在的宏观自然历史背景论述其地貌、气候、资源等自然环境,到历史沿革、地域文化等的复杂的人文因素;第二部分分析老观古镇的成因、发展变化,选址布局、空间环境、街巷格局等等特点;第三部分则深入论述老观古镇传统建筑空间特色,以及建筑的细部构筑特征与装饰艺术。第四部分则是通过总结前文论述的古镇特征,结合现在已有的保护方案,提出老观古镇指导性的整体保护意见,同时也对老观及川东北场镇的保护研究提供帮助。

曾纯[6](2020)在《新都区林盘多功能性评价及规划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成都市启动全域林盘保护利用修复规划,在政策引领下,结合新都区区位优势,大量资金、产业、技术、人才、信息为代表的资源向新都区乡村地区流入,理论上可以为地域林盘带来发展契机,但林盘现状仍然持续衰退。面对两者之间的矛盾,本文以多功能性理论视角探究位于大都市近郊区的新都区林盘发展特征,通过建立多功能性评价体系,进而为近郊区林盘提出复兴的可行性策略。首先根据实态调研,对新都区林盘现存的资源萎缩、规模不经济、功能同质化、体系无组织等问题,本文提出以外部回流资源为林盘经济社会调整的根本动力,在使林盘资源得到更为合理配置的基础上,促进林盘功能更新,对外形成多元化的发展路径。由此以多功能性理论为指导,对新都区的林盘建立多功能性评价体系,将影响林盘发展的外部回流资源和内部要素纳入指标体系,并反映在农耕聚居、生态涵养、农业生产、休闲旅游四类主导功能中,以层次分析法确定确定指标权重,最终构建评价模型。根据对新都区典型区域的林盘多功能性评价结果分析可以发现,林盘内的主导功能以传统农耕聚居和生态涵养为主。农业生产和休闲旅游功能受外部要素影响较大,紧邻特色小镇、产业聚集以及对外交通联系便利的区域分布。在空间分布上各主导功能的林盘呈现出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根据林盘多功能性评价识别林盘聚落资源特征,鉴于林盘规模小、空间分散分布的制约,最终引导林盘形成多功能发展的路径需要从不同地域视角建立合作机制,通过资源整合实现林盘多功能发展的目标。以规划视角,构建“区域-地域-林盘聚落”三个层次的规划策略。其一,整合新都区区域的乡村资源,构建区域资源网络,为所在地域的林盘提供动态、多元的资源支撑;其二,以业缘和地缘构建功能多元互补、经济社会有机关联的林盘协同单元,以共同体参与区域竞争;其三,根据林盘多功能性评价提炼林盘重点发展方向,构建错位发展、协同促进的林盘体系。

车蔺[7](2020)在《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公平性研究 ——以成都市金牛区为例》文中提出社区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载体,在公共空间产生的活动与提供的多样功能常常被视作是真实城市居民生活的映射。然而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社区人口密度的快速扩增,长期以来,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建设采用的模式化、套路化的设计方式,已无法满足当前居民的生活方式与精神需求,同时产生了基于年龄差异的公共空间的空间占据、时间使用时长等不公平现象,最终产生社区居民间矛盾。针对上述问题,论文以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公平性的评价为研究重点,梳理国内外公平性相关研究文献的研究内容、指标、方法等,结合实地调研,国家、地方公共空间设计标准、专家建议、文献计量研究,采用多种方法得出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公平性指标要素及其权重,通过实证对象进行公平性评价,总结影响公平性的内外影响因子的相关性与影响程度,提出相应优化目标与优化策略、设计方法。首先,根据城市社区的公平性的含义、目标,明确达成公平意味着良好的空间可达性,高品质的空间环境等外部以及空间对基于人的差异性的设计尊重、社会关怀。研究国内外关于公共空间的公平性的研究历程,结合国家、地方社区公共空间设计规范、专家咨询建议、文献计量法等对国内外公平性的研究内容、方法进行梳理与总结。对研究中出现的概念及内涵方法进行总结提炼,概念上呈现“地域均衡”、“空间公平”、“社会公平”三个阶段的逐步上升,逐渐由均等思想转向尊重人的差异化空间布局;方法上“空间公平”主要利用GIS的模型创新进行空间布局分析;“社会公平”主要运用了GIS,社会网络模型,指标评价等多样化的评价形式。最后,为了保证评价体系的完善,将社区公共空间评价的相关研究,如公共性评价、活力评价等纳入指标研究范围。其次,构建评价体系的框架与指标要素及其权重判定。其中评价体系的指标要素主要采用了文献计量研究、专家建议指标预设计与实地调研后指标反馈,德尔菲法专家判定共同构建出公平性评价指标。最终构建了“质量公平”、“空间公平”、“社会公平”三个维度进行公平性评价。指标权重判定考虑到定量定性指标混合,采用了AHP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进行打分,得出指标权重,并最后对评价结果等级进行说明。然后,针对成都市社区建设状况及希望获取的相关数据选择了成都市金牛区,为排除多余干扰通过筛选条件选择出4个社区8个公共空间作为具体研究对象。且采用预调研和调研的结合方式完成社区公共空间的预估判断与初步总结。社区公共空间物质环境问题主要在空间品质、空间服务水平、社区管理限制及功能设计方面存在极大差异。社区公共空间的使用冲突主要体现在基于年龄的差异的空间、时间资源的占有。最后,结合评价体系在实证研究的应用上得出公共空间的评价结果。分析了金牛区的整体公共空间总量少,分布不均,功能设计单一的问题。随后,对比研究社区公共空间的结果,通过同社区公共空间比较分析和不同社区公共空间的比较分析,指标均具有不同的分数表现。基于评价指标的分值,首先进行指标相关性分析,得出“场地环境卫生,活动设施种类,标识指向,人工设施品质,景观设计,文化展示,专人空间维护,人工设施供给量,居民情感认同”指标与公平性具有相关性。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以上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活动设施种类”与公平性具有强正相关关系。其次,统计周边房价,建成年代及活动人数作为外部影响因素,利用同样模型进行影响程度判定,研究表明:公平性评价的外部影响因素上,活动人数>建成年代>房价。基于以上对比研究和相关性分析,提出社区公共空间的公平性以回应需求,丰富场景,宣扬文化,平等参与为核心优化目标。构建具有保障机制的社区公共空间更新建设体系。提出以“政府引导,高校指导,居民主导”的多元主体参与的社区居民自治更新的保障机制;以“质量公平、空间公平、社会公平”为指引的公共空间物质环境优化策略。通过多种管理手段,建设方式全面提升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公平性,促进社区和谐。

万小鹃[8](2020)在《在蓉高校大学生对成都市“蓉漂计划”政策满意度研究》文中提出在经济全球化、知识化的发展趋势下,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世界各国都在人才引进上做了大量工作,根据自身的发展现状,不断调整相应的人才政策,力图占领发展先机,打造自身优势。我国在2002年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各级政府纷纷响应,相继出台了相应的引才政策措施,在2014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以后,各级地方政府在吸引人才方面可以说达到了竞争的白热化状态。在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形势下,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加快,作为人力资本的人才,流动范围也越来越大,人才流动加快,对于城市来说,聚集人才的机会增加,但同时意味着人才流失的风险也变大了。城市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是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人才政策对于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充分发挥人才的效用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于人才政策目标群体来说,这些人才政策是否符合他们的预期,对人才政策带来的实际效果的评价如何,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已经成为地方政府必须面对和研究的问题。因此,研究人才政策目标群体对人才政策满意度的评价,探究影响满意度的因素,并针对存在的不足提出完善建议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成都市“蓉漂计划”政策为对象,结合满意度理论,基于美国政府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根据研究实际对模型的变量进行了调整,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了在蓉高校大学生对成都市人才政策——“蓉漂计划”政策的满意度情况,并应用SPSS23.0和AMOS23.0对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检验,验证了政策预期和政策感知质量对政策满意度的影响,并对影响大小进行了排序。结果显示,在蓉高校大学生对“蓉漂计划”政策的满意度总体处于中上水平;在蓉高校大学生对“蓉漂计划”的政策预期对政策满意度评价存在显着的负向影响;政策感知质量对政策满意度的影响是正向的,其中,政策服务专业性对政策满意度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政策信息清晰性,政策过程及时性的影响程度最弱。随后,本文对影响“蓉漂计划”满意度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提升政策服务配套环境、进行合理政策宣传、制定差异化政策配套细则等建议,希望能够为成都市人才引进工作提供政策评估新视野,对优化人才政策带来实证经验。

董一民[9](2020)在《传统林盘空间要素在当代建筑中传承与转译表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和乡村发展缓慢的现象并存,传统建筑的衰败和现代建筑发展过快造成了城乡建筑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当代建筑在城市和乡村的建设都暴露出了很多的弊端。随着可持续地发展观念成为当下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可持续的文化、生态和建筑间的相互协调成为当代建筑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因此当代建筑发展需要目光更多地投向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上,在传承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进行创新与拓展。传统林盘空间作为川西平原地区物质文明的代表,具有悠久的传统文化的同时具有独特的地域建筑特色,因此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对传统林盘空间要素进行传承与转译,并与当代建筑创作相结合,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本文以林盘空间要素在当代建筑中传承与转译为导向,首先对传统林盘空间构成和影响要素进行了分析,并从传统建筑学和当代建筑两个视角对其要素特征进行分析归纳,传达林盘空间中当代建筑创作中的传承与转译价值。然后结合川西平原当代建筑发展的语境,解析林盘空间要素传承与转译的背景、契合方向、现状问题,表达方式、以及指导原则。最后结合当前川西平原当代建筑创作的微观角度,通过实际项目中对于传统林盘空间的传承与转译表达进行分析,然后通过传承再现、重构转译、内涵意译三个递进层级,在空间的“形”、“境”、“意”上整理归纳出林盘空间要素在当代建筑创作中的传承和转译的策略。文章通过理论分析结合实际案例的佐证,旨在为林盘空间要素在当代建筑中的传承与转译创作提供一定的借鉴指导,使当代建筑在创作中对于自然环境、地域文化、人的行为等方面的表达更加紧密契合;同时激励人们为建设当代林盘空间做出更为积极地探索。

张乐鑫[10](2020)在《共享居住模式下长租公寓空间设计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文中认为共享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其在居住领域形成了“共享”与“居住”相结合的探索与实践,其所包含的“共享生活、合作居住”内涵与青年群体的居住需求与情感渴望完美契合,因而受到广泛关注。与此同时,随着租赁时代的到来,长租公寓行业在近几年得到迅猛的发展,其个性化的设计、具有居住氛围的社群交往,极大程度地满足青年租房群体的居住需求,受到青睐。但其暴风式的增长加之在无相关规范引导、无设计理论参照的情况下,导致空间品质良莠不齐,极大的影响了青年群体的租住体验。据此,笔者拟通过相关理论研究和实地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分析并总结长租公寓的发展情况及空间特征。以成都市为例从空间功能要素的层面提出相应设计策略,并将其运用到实际方案设计中加以验证,试图寻求共享居住结合长租公寓的理论方法,以期对实际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建议。本文的具体研究分为六个章节进行:第一章明确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框架,以此完成对文章研究内容的初步思考。第二章结合长租公寓的现状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特点,通过引入共享居住模式相关理论,对在此模式下的长租公寓空间的构成要素、相关特征及影响因素做了详细的总结归纳,并由此为第三章的调研提供思路。第三章首先通过对青年群体的行为习惯及居住需求问卷调查,梳理出对共享空间和居住空间的需求程度;其次对成都市长租公寓进行实地调研,总结出现状问题:共享公共空间层面共享性不足和套内居住空间层面的集约性程度较低,并结合优秀案例从共享性和集约性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借鉴。第四章基于第三章问题分析的基础上,从共享公共空间的共享性设计和套内居住空间的集约性设计两个方面提出空间设计策略,并通过差异性分析,突出本文的研究价值。第五章将上述研究成果运用于成都市武侯区某地块的方案设计中,进行了实证分析。第六章归纳全文,总结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创新点以及文章内容的不足及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二、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论文提纲范文)

(2)张嘉璈铁路思想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价值
    二、时间概念界定
    三、学术史回顾
    四、研究方法与框架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张嘉璈铁路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铁路思想的职业背景:从银行经理到铁道部长
        一、任职于邮传部
        二、进入银行领域
        三、就任铁道部长
    第二节 铁路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交通作用的认识
        二、关于铁路债务信用的认知
        三、关于新路建设的规划
        四、关于战时铁路发展的思考
第二章 张嘉璈与全面抗战前的中国铁路
    第一节 铁路建设资金问题的谋划与解决
        一、运用银行力量辅助铁路建设
        二、筹集五年铁道计划所需资金
        三、整理旧债以恢复债信
    第二节 “五年铁道计划”的实施
        一、粤汉铁路的贯通
        二、浙赣铁路的延伸
        三、京赣铁路的修建
        四、沪杭甬铁路的完善
        五、湘黔铁路的兴建
    第三节 铁路管理制度的革新
        一、会计统计制度的改革
        二、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
        三、材料管理与采购制度的改革
第三章 张嘉璈与全面抗战时期的中国铁路
    第一节 维持战时铁路秩序
        一、统制铁路财政
        二、抢修铁路工程
        三、提高运输效率
    第二节 开辟国际援华铁路线
        一、湘桂铁路
        二、滇缅铁路
    第三节 兴修后方铁路线
        一、黔桂铁路
        二、川滇铁路
        三、西北铁路
第四章 张嘉璈铁路思想和实践的评价
    第一节 铁路思想与实践的关系
        一、将铁路思想融入实践措施
        二、以实践措施修正铁路思想
        三、思想与实践的偏离体现了近代铁路发展的曲折性
    第二节 张嘉璈的历史贡献与历史局限
        一、增强铁路抗战能力
        二、打破铁路区域发展不平衡性
        三、铁路思想和实践所受的制约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3)库尔勒城市空间形态演变机制分析与扩展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城市空间形态剧烈演变
        1.1.2 我国绿洲型城市发展受到挑战
        1.1.3 库尔勒城市面临发展机遇
        1.1.4 研究评述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城市空间形态特征研究
        1.3.2 城市空间形态动力机制研究
        1.3.3 城市空间形态模拟研究
        1.3.4 绿洲型城市空间研究
        1.3.5 库尔勒城市空间研究
        1.3.6 研究评述
    1.4 研究对象和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城市空间形态
        2.1.2 绿洲型城市
    2.2 元胞自动机理论
        2.2.1 元胞自动机的介绍
        2.2.2 元胞自动机在城市中的优势
    2.3 SLEUTH模型
        2.3.1 Sleuth模型的介绍
        2.3.2 Sleuth模型在城市中的应用
第3章 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况及阶段划分
    3.1 库尔勒基本概况
        3.1.1 城市基本概况
        3.1.2 城市基础空间形态
    3.2 库尔勒城市空间形态阶段划分
        3.2.1 人口与城镇化影响
        3.2.2 产业经济发展影响
        3.2.3 制度与政策影响
        3.2.4 城市用地增长情况
        3.2.5 基于各要素的阶段划分
第4章 库尔勒城市空间形态内外部演变与特征
    4.1 数据准备和研究范围
        4.1.1 研究范围
        4.1.2 数据准备
    4.2 库尔勒城市空间形态外部扩展演变及特征
        4.2.1 外部形态扩展的历时性
        4.2.2 外部形态扩展的类型
        4.2.3 外部形态扩展的方向性
    4.3 库尔勒城市空间形态内部演替过程及特征
        4.3.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特征
        4.3.2 城市用地功能变化特征
    4.4 库尔勒内外部城市形态演变规律分析
第5章 库尔勒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动因机制
    5.1 库尔勒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影响因素
        5.1.1 自然环境是基础
        5.1.2 道路交通是保障
        5.1.3 社会经济是支撑
        5.1.4 政策规划是指导
    5.2 库尔勒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动力机制
第6章 库尔勒城市空间演变模拟及预测
    6.1 模型的运行原理
    6.2 库尔勒城市模型数据准备
    6.3 库尔勒模型城市模拟
        6.3.1 Sleuth模型模型校准
        6.3.2 Sleuth模型适用性评价
    6.4 库尔勒城市模型预测
        6.4.1 情景预案设置
        6.4.2 情景预测结果
        6.4.3 适宜情景选择
第7章 库尔勒城市空间形态发展优化建议
    7.1 库尔勒城市空间形态发展问题分析
        7.1.1 绿洲生态承载力的限制
        7.1.2 城市空间布局不紧凑
        7.1.3 交通体系建设不完善
        7.1.4 产业结构发展待升级
    7.2 库尔勒城市空间形态发展优化对策
        7.2.1 严守城市生态底线,实施国土空间规划管制
        7.2.2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用地利用水平
        7.2.3 打造交通“大骨架”,提升中心城市区域辐射
        7.2.4 鼓励生态城市建设,打造宜居宜游生态城市
第8章 主要研究结论及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8.2.1 研究不足
        8.2.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4)四川古典园林铺装艺术及其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2.1 相关概念界定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2.4 技术路线
    1.3 国内外古典园林铺装的相关研究
        1.3.1 主流园林铺装研究
        1.3.2 地方园林铺装研究
        1.3.3 四川园林铺装研究
第2章 四川古典园林铺装相关历史成因研究
    2.1 四川地域背景
        2.1.1 地形地貌
        2.1.2 气候特征
        2.1.3 民俗习惯
    2.3 其他艺术门类
        2.3.1 服装饰品纹样
        2.3.2 瓷器漆器花纹
        2.3.3 编织雕刻艺术
        2.3.4 民俗宗教图案
    2.4 地方材料
        2.4.1 砖、石
        2.4.2 木、竹
        2.4.3 瓦、瓷
    2.5 历史沿革
        2.5.1 铺装起源
        2.5.2 两晋南北朝
        2.5.3 隋唐五代
        2.5.4 宋代
        2.5.5 元明时期
        2.5.6 清代
第3章 四川古典园林铺装概述及其与其他园林要素关系
    3.1 四川古典园林不同类型的铺装基本特征
        3.1.1 纪念园林铺装基本特征
        3.1.2 寺观园林铺装基本特征
        3.1.3 私家园林铺装基本特征
    3.2 四川古典园林铺装与其他要素的关系
        3.2.1 铺装与庭院
        3.2.2 铺装与山石
        3.2.3 铺装与水体
        3.2.4 铺装与绿化
        3.2.5 铺装与园路
第4章 四川古典园林中铺装艺术特征
    4.1 铺装空间位置
        4.1.1 入口位置铺装
        4.1.2 厅堂建筑前区域铺装
        4.1.3 园路交叉口铺装
        4.1.4 道路铺装
    4.2 铺装材料
        4.2.1 石材
        4.2.2 砖瓦
        4.2.3 碎瓷片
    4.3 铺装纹样
        4.3.1 纹样特征与文化内涵
        4.3.2 具象图形
        4.3.3 规则几何图形
        4.3.4 抽象不规则图形
    4.4 铺装作法
        4.4.1 方砖条石铺地
        4.4.2 砖雕铺地
        4.4.3 花街铺地
        4.4.4 块石铺地
        4.4.5 其他铺地
    4.5 铺装色彩
        4.5.1 北方及江南园林铺装色彩
        4.5.2 四川古典园林铺装色彩
第5章 四川古典园林铺装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5.1 古典园林铺装艺术传承现状
        5.1.1 国内现代景观铺装艺术现状
        5.1.2 四川现代景观铺装艺术现状
    5.2 四川古典园林铺装保护传承原则
        5.2.1 四川古典园林铺装保护原则
        5.2.2 四川古典园林铺装传承原则
    5.3 空间特征应用策略
        5.3.1 空间入口铺装
        5.3.2 节点广场铺装
        5.3.3 道路交叉口
        5.3.4 道路铺装
    5.4 色彩特性应用策略
        5.4.1 应用原则
        5.4.2 色彩搭配
    5.5 纹样转化应用策略
        5.5.1 原形重现
        5.5.2 抽象提炼
    5.6 园林材料应用策略
        5.6.1 石材
        5.6.2 砖
        5.6.3 木材
        5.6.4 金属
        5.6.5 玻璃和陶瓷
        5.6.6 混凝土和建筑砂浆
    5.7 功能特点应用策略
        5.7.1 基础功能
        5.7.2 其他功能
    5.8 多样化应用策略
        5.8.1 地面铺装
        5.8.2 景墙
        5.8.3 模纹花坛
        5.8.4 雕塑小品
        5.8.5 其他需求
第6章 崇州张家院子改造项目——铺装设计
    6.1 项目概况
        6.1.1 区位分析
        6.1.2 基地分析
        6.1.3 背景概述
        6.1.4 场地现状
    6.2 设计说明
        6.2.1 设计原则、理念与目标
        6.2.2 概念设计
        6.2.3 总体设计
    6.3 铺装详细设计
        6.3.1 入口区域铺装设计
        6.3.2 第一进院铺装设计
        6.3.3 第二进院铺装设计
        6.3.4 第三进院铺装设计
    6.4 衍生设计
        6.4.1 景观照壁设计
        6.4.2 设施小品设计
        6.4.3 文创产品设计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5)老观古镇传统建筑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缘由和背景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背景
    1.2 研究对象范围界定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范围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川东北场镇和老观场镇研究概述
        1.4.1 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1.4.2 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1.5 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框架
        1.5.1 研究的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老观古镇的区域特色分析
    2.1 区位
    2.2 老观区域自然环境特征
        2.2.1 地理环境
        2.2.2 自然资源
        2.2.3 水陆交通
    2.3 历史人文环境特征
        2.3.1 历史沿革
        2.3.2 地域文化
    2.4 老观古镇与周边区域古镇比较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老观古镇选址布局与空间特征分析
    3.1 场镇的类型及形成原因
        3.1.1 四川传统场镇的主要类型
        3.1.2 老观——商贸交通型场镇
    3.2 场镇的选址
        3.2.1 四川传统场镇选址特点
        3.2.2 老观选址及影响因素
    3.3 老观古镇空间形态构成要素与布局
        3.3.1 空间形态构成要素
        3.3.2 空间形态布局
    3.4 老观古镇形态演变
    3.5 老观古镇街巷空间形态特征
        3.5.1 街巷功能
        3.5.2 街巷空间形态
        3.5.3 街巷界面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老观古镇传统建筑空间特色分析
    4.1 建筑功能分类
        4.1.1 居住建筑
        4.1.2 公共建筑
    4.2 建筑平面形式
        4.2.1 敞坝式
        4.2.2 合院式
        4.2.3 实例分析
    4.3 建筑空间与场地适应
        4.3.1 吊脚与退台
        4.3.2 梭坡与出挑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老观建筑技术与装饰艺术
    5.1 结构体系
        5.1.1 穿斗构架体系
        5.1.2 穿斗抬梁混合构架体系
        5.1.3 夯土木架混合体系
    5.2 屋面及出檐构造
        5.2.1 屋面构造特色
        5.2.2 出檐类型与构造特征
    5.3 墙体特色
        5.3.1 本土材料影响下的墙体构筑
        5.3.2 独特墙体形式——封火墙
    5.4 传统建筑装饰与细部特征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老观古镇价值
        6.1.1 历史文化的价值
        6.1.2 学术研究的价值
        6.1.3 旅游资源的价值
    6.2 老观场镇保存现状及问题分析
        6.2.1 整体环境及空间格局现状
        6.2.2 街巷空间现状
        6.2.3 古镇建筑现状及问题分析
    6.3 古镇保护原则
    6.4 老观古镇保护发展措施建议
        6.4.1 整体空间格局保护与发展建议
        6.4.2 街巷空间保护与发展建议
        6.4.3 建筑空间保护与发展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老观历史上存在过的其余重点公共建筑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6)新都区林盘多功能性评价及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背景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及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对象及方法
        1.4.1 研究对象界定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可行性和创新性
        1.5.1 研究的可行性
        1.5.2 研究的创新性
    1.6 小结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林盘的概念辨析
        2.1.2 多功能性的概念辨析
    2.2 相关文献综述
        2.2.1 林盘的相关研究
        2.2.2 多功能性评价研究
        2.2.3 研究评述
    2.3 多功能性理论的本土化拓展
        2.3.1 对我国农业农村的借鉴性
        2.3.2 对新都区林盘的借鉴性
    2.4 “资源—网络”理论
        2.4.1 理论内涵
        2.4.2 对新都区林盘的借鉴意义
    2.5 小结
第3章 新都区林盘实态调查研究
    3.1 新时期成都市林盘分布特征
        3.1.1 林盘在成都市域总体分布状况
        3.1.2 林盘在成都市域不同经济圈层的分布特征
    3.2 新时期新都区林盘概况
        3.2.1 新都区林盘基本情况
        3.2.2 新都区林盘空间分布特征
    3.3 新时期新都区林盘聚落实态调研
        3.3.1 林盘物质环境分析
        3.3.2 林盘历史文化遗产分析
        3.3.3 林盘产业资源分析
        3.3.4 林盘社会文化分析
        3.3.5 新时期林盘聚落特征
    3.4 传统林盘的有机特征
        3.4.1 林盘空间形态及构成要素分析
        3.4.2 林盘要素流动的封闭性
        3.4.3 林盘空间功能的耦合性
        3.4.4 林盘体系的地域协同性
    3.5 新时期新都区林盘的特征
        3.5.1 林盘资源要素萎缩
        3.5.2 林盘核心功能解构
        3.5.3 林盘体系无序化
    3.6 小结
第4章 新都区林盘多功能划分及内在机制辨析
    4.1 新都区林盘变化的成因分析
        4.1.1 林盘外部环境的影响
        4.1.2 林盘价值认知的偏失
        4.1.3 林盘传统空间的不适宜性
    4.2 资源回流背景下新都区林盘功能多元化探索
        4.2.1 新都区乡村地域资源回流
        4.2.2 新时期新都区林盘发展诉求
        4.2.3 资源重组导向下林盘功能多元化发展
    4.3 新都区林盘多功能划分
        4.3.1 乡村多功能划分的相关研究
        4.3.2 新都区林盘多功能划分的原则
        4.3.3 新都区林盘多功能划分
    4.4 小结
第5章 新都区林盘多功能性评价体系研究
    5.1 评价指标选取
        5.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1.2 指标体系构建的框架
        5.1.3 指标体系的构建
    5.2 指标数据来源
        5.2.1 实地调研数据
        5.2.2 规划数据
        5.2.3 网络数据
        5.2.4 遥感影像数据
    5.3 指标权重确定
        5.3.1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比较
        5.3.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指标权重确定
    5.4 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5.4.1 指标标准化处理
        5.4.2 综合评价模型
    5.5 新都区林盘多功能性评价的实证分析
        5.5.1 评价对象概况
        5.5.2 评价结果呈现及分析
    5.6 小结
第6章 新都区林盘多功能发展的规划策略研究
    6.1 新都区林盘多功能发展的引导层次解析
        6.1.1 区域层面—乡村地域三生资源协同
        6.1.2 中观层面—林盘群落协同发展
        6.1.3 聚落层面—林盘聚落差异化重点发展
        6.1.4 整体构建“资源-网络”的发展格局
    6.2 区域层面—新都区乡村地域三生资源现状
        6.2.1 新都区乡村地域生产资源
        6.2.2 新都区乡村地域生态资源
        6.2.3 新都区乡村地域生活资源
        6.2.4 三生资源整合分析
    6.3 中观层面—构建林盘协同单元
        6.3.1 林盘协同单元构建
        6.3.2 林盘协同单元功能优化引导策略
        6.3.3 林盘协同单元空间发展引导策略
    6.4 微观层面—林盘聚落多功能发展实施路径
        6.4.1 农耕聚居主导功能林盘
        6.4.2 生态涵养主导功能林盘
        6.4.3 农业生产主导功能林盘
        6.4.4 休闲消费主导功能林盘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新都区典型林盘问卷调查设计
    附录二 :新民镇、军屯镇、马家镇内林盘的社会人口资料汇总
    附录三 :新民镇、军屯镇、马家镇内林盘的多功能性评价结果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公平性研究 ——以成都市金牛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和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关键点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调查方法
        1.4.3 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2章 相关概念辨析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相关概念辨析
        2.1.1 社区的定义
        2.1.2 社区公共空间
        2.1.3 可达性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2.1 公平的概念认知
        2.2.2 国内外公平性研究进程综述
        2.2.3 社区公共空间评价的相关内容
    2.3 小结
第3章 构建社区公共空间公平性评价体系
    3.1 公共空间公平性评估框架、流程、原则
        3.1.1 公共空间公平性评估框架
        3.1.2 公共空间公平性评价流程
        3.1.3 公平性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3.2 公平性评价指标的初步整理
        3.2.1 基于文献回顾的指标整理
        3.2.2 基于调研问卷的指标整理
        3.2.3 公平性评价指标的初步整理
        3.2.4 指标解释
    3.3 评价体系的构建
        3.3.1 德尔菲法
        3.3.2 指标权重的确定
        3.3.3 公共空间公平性评价体系
    3.4 数据标准化处理及评价结果等级说明
        3.4.1 定性指标标准化
        3.4.2 定量指标标准化
        3.4.3 评价结果等级说明
    3.5 小结
第4章 样本社区选址与公共空间调研分析
    4.1 成都市社区建设概况
        4.1.1 成都市概况
        4.1.2 近代成都社区发展及变迁
    4.2 样本社区的选取
        4.2.1 调查样本的选取
        4.2.2 确定调研样本社区
    4.3 针对样本社区的调研
        4.3.1 调研内容与问卷设计
        4.3.2 调研方法
        4.3.3 数据采集和整理
    4.4 调研结果分析
        4.4.1 基于问卷的结果分析
        4.4.2 基于现场观察的结果分析
    4.5 样本社区的调研发现
        4.5.1 公共空间质量差异大
        4.5.2 公共空间服务量不足
        4.5.3 公共空间对社区群体的限制
        4.5.4 单一空间功能设计
    4.6 小结
第5章 成都市社区公共空间公平性评价与分析
    5.1 社区公平性评价
        5.1.1 金牛区社区级公共空间总体评价
        5.1.2 社区公平性评价结果分析
    5.2 基于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5.2.1 公平性评价的指标影响因素
        5.2.2 公平性评价的外部影响因素
    5.3 基于使用现象的评价分析
        5.3.1 基于年龄分层的空间占有
        5.3.2 基于年龄分层的时间占有
    5.4 小结
第6章 基于公平性评价的社区公共空间优化策略
    6.1 公共空间公平性的优化目标
        6.1.1 回应居民需求
        6.1.2 丰富场景设计
        6.1.3 宣扬时代文化
        6.1.4 平等开放参与
    6.2 优化策略形成
    6.3 社区公共空间公平性的保障机制
        6.3.1 多元主体参与
        6.3.2 完善法律法规
        6.3.3 补足资金来源
    6.4 优化社区公共空间公平性的措施
        6.4.1 质量公平:优化空间品质设计
        6.4.2 空间公平:补充空间服务水平
        6.4.3 社会公平:关注空间使用对象
    6.5 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

(8)在蓉高校大学生对成都市“蓉漂计划”政策满意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人才公共政策国内外研究综述
        1.2.2 人才政策满意度国内外研究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和文章结构
        1.4.1 技术路线
        1.4.2 文章结构
    1.5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人才
        2.1.2 人才政策
        2.1.3 政府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
    2.2 理论基础
        2.2.1 满意度理论
        2.2.2 政策评估
第3章 成都市人才政策发展现状
    3.1 政策发展阶段及目标
    3.2 “蓉漂计划”政策内容对比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4.2 问卷设计
    4.3 抽样方法
    4.4 抽样对象
    4.5 研究假设
    4.6 理论模型
第5章 研究结果
    5.1 预调查数据处理
        5.1.1 预调查样本结构描述
        5.1.2 预调查样本数据描述
        5.1.3 预调查样本信度检验
        5.1.4 预调查样本效度检验
    5.2 正式调查数据处理
        5.2.1 正式调查样本结构描述
        5.2.2 正式调查样本数据描述
        5.2.3 政策预期、政策感知质量、政策满意度现状分析
        5.2.4 人口统计特征的差异性分析
        5.2.5 正式调查样本信度检验
        5.2.6 正式调查样本验证性因素分析
    5.3 结构方程模型
        5.3.1 模型分析
        5.3.2 模型拟合度检验
        5.3.3 假设检验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存在的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9)传统林盘空间要素在当代建筑中传承与转译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的定义
        1.3.1 林盘
        1.3.2 林盘建筑
        1.3.3 当代建筑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乡村聚落
        1.4.2 乡土民居研究
        1.4.3 川西林盘研究
        1.4.4 当代建筑研究
        1.4.5 文献汇总
    1.5 研究方法及内容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传统林盘空间要素的特征解析
    2.1 林盘空间构成要素与影响要素分析
        2.1.1 林盘空间的构成要素分析
        2.1.2 林盘空间的影响要素分析
        2.1.3 要素小结
    2.2 传统建筑学视角下的林盘空间要素特征
        2.2.1 形态特征
        2.2.2 文化特征
        2.2.3 生态特征
        2.2.4 生活生产特征
    2.3 当代建筑语境下的林盘空间要素特征
        2.3.1 构成属性特征
        2.3.2 空间内涵特征
        2.3.3 行为属性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林盘空间要素在当代建筑中的传承与转译解读
    3.1 川西平原当代建筑发展的时代背景
        3.1.1 川西平原城市建设背景
        3.1.2 川西平原乡村建设背景
    3.2 林盘空间要素与川西平原当代建筑的契合方向分析
        3.2.1 地域性文化表达
        3.2.2 建筑生态性表达
        3.2.3 空间渗透表达
        3.2.4 传统与当代建筑技术的融合
    3.3 传统建筑形式在当代建筑表达中的现状问题
        3.3.1 传统符号在城市中的杂糅拼凑
        3.3.2 传统建筑与现代风貌的对立
        3.3.3 中西方文化的冲突
    3.4 传统林盘空间要素传承与转译的表达方式解读
        3.4.1 “形”的传承
        3.4.2 “境”的转译
        3.4.3 “意”的隐喻
    3.5 传统林盘空间要素传承与转译的原则
        3.5.1 传承延续性原则
        3.5.2 适宜性表达原则
        3.5.3 转译创新性原则
        3.5.4 协调性表达原则
        3.5.5 需求体验主导原则
        3.5.6 开放渗透性原则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具体案例中林盘空间要素传承与转译分析
    4.1 天府国际会议中心
        4.1.1 项目概况
        4.1.2 林盘空间要素的传承与转译思考
        4.1.3 林盘空间要素的传承与转译的策略手法
    4.2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成都基地科研综合楼
        4.2.1 项目概况
        4.2.2 林盘空间要素的传承与转译思考
        4.2.3 林盘空间要素的传承与转译的策略手法
    4.3 道明竹里
        4.3.1 项目概况
        4.3.2 林盘空间要素的传承与转译思考
        4.3.3 林盘空间要素的传承与转译的策略手法
    4.4 案例汇总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传统林盘空间要素传承与转译的表达策略
    5.1 传统林盘空间要素传承再现的表达策略
        5.1.1 布局形态的传承再现
        5.1.2 外在形式的传承再现
        5.1.3 空间原型的传承再现
        5.1.4 设计符号的传承再现
    5.2 传统林盘空间要素重构转译的表达策略
        5.2.1 自然要素的重构转译
        5.2.2 建筑形态的重构转译
        5.2.3 建筑要素的重构转译
    5.3 传统林盘空间要素内涵意译的表达策略
        5.3.1 虚实渗透的空间形态
        5.3.2 空间的有序与错乱
        5.3.3 整体形态的变化与统一
        5.3.4 行为体验下的空间意境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6.3 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作者在学业期间参与的与论文相关的实践项目
    附录2 文中相关的主要当代建筑实践案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共享居住模式下长租公寓空间设计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共享居住模式的兴起
        1.1.2 长租公寓行业快速崛起
        1.1.3 长租公寓的共享居住趋势
        1.1.4 成都市的研究价值突出
    1.2 研究对象、范围界定及相关概念释义
        1.2.1 研究对象界定
        1.2.2 研究范围界定
        1.2.3 相关概念释义
    1.3 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与启示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和技术路线
第2章 共享居住模式下长租公寓空间分析
    2.1 长租公寓基础研究
        2.1.1 长租公寓发展历程
        2.1.2 长租公寓发展趋势
    2.2 共享居住模式下长租公寓空间要素研究
        2.2.1 共享居住模式相关理论研究
        2.2.2 共享居住模式下长租公寓空间构成要素
        2.2.3 共享居住模式下长租公寓空间要素特征
        2.2.4 共享居住模式下长租公寓空间影响因素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共享居住模式下居住需求和租住现状调研
    3.1 青年群体居住需求分析
        3.1.1 青年群体居住需求理论研究
        3.1.2 青年群体居住需求调研分析
    3.2 成都市长租公寓实地调研分析
        3.2.1 调研背景、目的与方法
        3.2.2 调研对象与内容
        3.2.3 长租公寓案例调研统计分析
        3.2.4 调研结果总结与启示
    3.3 国内外优秀案例借鉴分析
        3.3.1 共享性设计层面
        3.3.2 集约性设计层面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共享居住模式下长租公寓空间设计策略
    4.1 设计原则
        4.1.1 交往性原则
        4.1.2 适应性原则
        4.1.3 经济性原则
        4.1.4 舒适性原则
    4.2 共享公共空间共享性设计策略
        4.2.1 共享公共空间的整体共享层级
        4.2.2 共享公共空间的典型共享方式
    4.3 套内居住空间集约性设计策略
        4.3.1 功能配置精准化
        4.3.2 空间尺寸精细化
        4.3.3 功能布局复合化
    4.4 相关设计策略差异性分析
        4.4.1 共享公共空间层面
        4.4.2 套内居住空间层面
        4.4.3 地域性层面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共享居住模式下长租公寓空间设计应用
    5.1 项目概况
        5.1.1 区位背景
        5.1.2 项目环境
        5.1.3 设计目标
        5.1.4 设计解析
    5.2 设计应用
        5.2.1 共享公共空间共享性设计应用
        5.2.2 套内居住空间集约性设计应用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问卷调查表 青年群体生活行为及居住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2:调研案例相关资料汇总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四、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论文参考文献)

  • [1]郭子章《黔记》研究[D]. 周永平. 西华师范大学, 2021
  • [2]张嘉璈铁路思想与实践研究[D]. 潘蓓蓓. 苏州大学, 2020(03)
  • [3]库尔勒城市空间形态演变机制分析与扩展模拟[D]. 谭新.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4]四川古典园林铺装艺术及其传承研究[D]. 张珂.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5]老观古镇传统建筑特色研究[D]. 向瑶.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6]新都区林盘多功能性评价及规划策略研究[D]. 曾纯.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7]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公平性研究 ——以成都市金牛区为例[D]. 车蔺.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8]在蓉高校大学生对成都市“蓉漂计划”政策满意度研究[D]. 万小鹃.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9]传统林盘空间要素在当代建筑中传承与转译表达研究[D]. 董一民.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10]共享居住模式下长租公寓空间设计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D]. 张乐鑫.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