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抗真菌作用实验研究汇编

中草药抗真菌作用实验研究汇编

一、中草药抗真菌作用的实验研究纂要(论文文献综述)

李雪梅[1](2020)在《基于古今文献研究利水渗湿药功效的认识发展》文中认为目的:通过筛选并整理《中华本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以及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与利水渗湿功效相关的中药记载,研究近现代以来对利水渗湿类中药功效术语的认识和发展,探讨功效术语规范化及标准化的影响因素,为中药功效术语的规范化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方法:以“利水”、“利尿”、“利湿”、“渗湿”、“利窍”、“利小便”为关键词在《中华本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05年版、2010年版及2015年版)以及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数据库数据库中筛选数据,以药名、出处、异名、来源、基源、化学、药理、药性、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附方、制剂、现代临床应用和药论及其参考文献为类别整理《中华本草》中的文献资料;以药名、来源、炮制、性味与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为类别整理《中国药典》的文献资料;以利水渗湿类中药名为关键词于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检索其近现代以来的研究进展。整合搜集的资料,建立相关数据库,并挖掘利水渗湿功效与其药性的关联性,对利水渗湿类中药的功效表述进行梳理考证、分析提炼和总结。结果:(1)具有利湿功效药物的数据挖掘结果:①其五味之“苦、甘、辛、淡”与其功效关联度较高;其性气之“寒、凉、平”与其功效关联度较高;其归经之“膀胱经、肾经、脾经和胃经”与其功效关联度较高,其次是“大肠经、心经、小肠经、胆经”;②其主要化学成分包括萜类、黄酮类、糖类、氨基酸、挥发油、甾醇类、生物碱类、皂苷类、微量元素等;③其药理作用主要包括抗菌作用、抗炎作用、抗肿瘤作用、抗氧化及抗衰老作用、免疫作用、保肝利胆作用、降血糖作用、降血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神经系统作用、对血管及血液系统的作用、杀虫止痒作用、降尿酸及保护高尿酸血症作用等。(2)影响中药功效的认定及记述的因素:①同类药材的不同品种和同种药材的不同部位,使用方法和使用剂量影响中药功效的认识。②现代研究与中医药理论发展同时影响中药功效术语内容。(3)利水渗湿功效术语的认识发展特点:①调整功效术语的表达顺序,重视功效术语表述的搭配关系。②精炼功效术语的表述内容,提高功效术语表述的严谨性。③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中药功效术语取长纳新。结论:利水渗湿药的规范化建议:①对于教材“利水渗湿药”章节,建议将“利水渗湿药”改为“利湿药”。②总结现代研究成果、临床经验并结合古今文献记载,补充相关药物的功效,尤其重视归纳近现代以来中药单味使用的功效。③重视药物的剂量、品种、用法等与功效的关联性,如茯苓、薏苡仁、茵陈、积雪草。

方芸金(Fong Yuen Kim)[2](2019)在《内服外治法治疗肝郁化火型经前期痤疮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方法,观察内服联合外治法治疗肝郁化火型经前期痤疮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内服外治法在改善痤疮程度、调整月经上的优势,为该病探求一种确切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法。方法:病例来源于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于马来西亚仁爱医疗中心门诊就诊的患者,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经前期痤疮患者,一共90例,随机分为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三组治疗。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选用自拟清肝消痤丸+自拟清热解毒中药面膜;中药面膜组选用自拟清热解毒中药面膜;对照组选用龙胆泻肝丸。各治疗三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皮损形态、皮损数量、皮损颜色、月经情况等指标,以及临床疗效、患者认可度进行评价。结果:1.痤疮年龄以21~30岁最多,占所有患者的48.88%;其次是31~40岁,占所有患者的37.78%;14~20岁患者最少,占所有患者的13.33%。2.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在年龄分布、病程长短、治疗前痤疮症状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治疗一个月经周期疗程后,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在症状好转程度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两个月经周期疗程后,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较中药面膜组显着增高(χ2=6.7873,P=0.009<0.01)。5.治疗三个月经周期疗程后,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较中药面膜组明显增高(χ2=6.7948,P=0.033<0.01)。6.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在治疗前后皮损形态积分比较上存在明显差异,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Z=-4.476,P<0.01),中药面膜组(Z=-3.728,P<0.01),对照组(Z=-4.665,P<0.01)。7.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在治疗3个月经周期前后皮损数量积分比较上存在明显差异,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Z=-4.728,P<0.01),中药面膜组(Z=-4.051,P<0.01),对照组(Z=-4.496,P<0.01)。8.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在治疗3个月经周期前后皮损颜色积分比较上存在明显差异,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Z=-4.741,P<0.01),中药面膜组(Z=-4.436,P<0.01),对照组(Z=-4.823,P<0.01)。9.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在治疗3个月经周期前后月经情况积分比较上存在明显差异,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Z=-4.811,P<0.01),中药面膜组(Z=-4.579,P<0.01),对照组(Z=-4.514,P<0.01)。10.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在治疗3个月经周期前后症状总评分比较上存在明显差异,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Z=-4.708,P<0.01),中药面膜组(Z=-3.682,P<0.01),对照组(Z=-4.629,P<0.01)。11.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在疗效评分比较上存在明显差异,两两比较,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较中药面膜组疗效评分高(P=0.002<0.05),余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12.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在三个月经周期治疗后与停止治疗三个月后病情变化存在明显差异,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Z=-4.028,P<0.01),中药面膜组(Z=-3.366,P<0.01),对照组(Z=-3.617,P<0.01)。13.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在起效所需疗程的比较上,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较对照组短(P=0.032<0.05),余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14.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在治愈所需疗程的比较上,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较对照组短(P=0.014<0.05),余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15.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的治法在被认可程度的比较上,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明显高于面膜组(χ2=4.0431,P=0.044<0.05),余两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在改善皮损形态、皮损数量、皮损颜色上均有确切疗效。2.内服中药配合面膜治疗肝郁化火型经前期痤疮,在改善痤疮的严重程度,调整月经上有确切疗效。3.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均在治疗三个疗程后获得最佳疗效,停药三个月后大多数患者往往存在复发的可能。4.在起效和治愈所需疗程上,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往往所需时间最短,患者认可程度最高。

赵欣然[3](2019)在《光触媒与中药组合物的空气净化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空气质量指南报告,室内空气污染物包括:气态有机、无机化学污染物和颗粒物质,其中,最常见的室内空气污染物主要是由装修材料和家具中的甲醛、苯和甲苯,以及空气中的各种微生物。毒理学研究表明,气态有机污染物主要通过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人体,导致人体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和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因此一个清新、整洁、卫生的室内环境对人的身体健康尤为重要。现有的空气净化产品繁多,例如活性炭、化学消醛剂(过硼酸钠、次氯酸、过氧化氢等),存在需定期更换、易产生二次污染等问题。光触媒技术作为一项新兴的环保技术,能有效分解有害气体;我国传统中草药抗菌、抗病毒作用显着。因此本课题利用中草药抗菌、抗病毒及吸收分解甲醛、苯等有害气体和纳米二氧化钛能彻底分解有害气体为二氧化碳和水等稳定、无毒物质的作用,制备光触媒与中药组合物,以期达到有效清除室内有害气体,抑制细菌病毒的生长传播的目的。组方中草药的提取工艺研究:(1)药材配比的确定。根据文献调研,本课题选取决明子、板蓝根、鱼腥草、艾叶、菊花五种药材为原料,以乙醇为溶剂,回流法制备中药提取物。以五种药材的用量为因素,每个因素设计四个水平,以五种药材提取物的甲醛降解率为考察指标,设计五因素四水平正交实验,结果显示药材筛选的最优配比为板蓝根:鱼腥草:决明子:艾叶:菊花=4:4:2:4:3。(2)提取工艺的优化。以提取时间、料液比、乙醇浓度为因素,每个因素设计三个水平,以五种药材提取物的甲醛降解率为考察指标,设计三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结果显示,最优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为6 h,料液比为1:6,溶剂为80%乙醇。经最优提取工艺制备的中药提取物,过滤后减压浓缩成膏状,冷冻干燥24 h,将冷冻干燥后的中药提取物研磨成粉末,备用。光触媒与中药组合物对甲醛的消除性能研究:在空气舱中模拟室内甲醛环境,分别加入不同配比的光触媒与中药组合物。光触媒与中药组合物由中草药提取物粉末与纳米TiO2以蒸馏水作为溶剂制备,根据所制备光触媒与中药组合物成分、用量不同,分为TiO2组:25 mg/mL、50 mg/100mL、100 mg/100mL;中草药提取物组:37.5 mg/mL、75mg/mL、150 mg/mL;和混合物组(TiO2:提取物=2:3):62.5 mg/mL、125 mg/mL、25 g/mL。加入组合物后分别在0 h、1 h、2 h、3 h、4 h、5 h、6 h、7 h、8 h、9 h、10 h、11 h、12h时采集甲醛样品。采用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测定甲醛含量,结果显示,在12 h,中草药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甲醛降解率分别为10.47%、21.79%、27.78%,光触媒TiO2低、中、高剂量组甲醛降解率分别为25.85%、34.73%、43.20%,TiO2与中草药提取物混合低、中、高剂量组甲醛降解率分别为45.40%、49.80%、62.90%。各组数据对比结果显示中草药提取物与光触媒材料TiO2混合后制备的光触媒与中药组合物对甲醛降解作用最好。对比低、中、高剂量组甲醛降解率,结果显示组合物对甲醛的降解作用呈现剂量依赖型。综上所述,TiO2与中草药提取物以2:3的比例混合的高剂量组(250 mg/mL)光触媒与中药组合物对甲醛的降解作用最好。光触媒与中药组合物对苯系物的消除性能研究:用活性炭采样管进行采样,以二硫化碳作为解析液解析样品,以乙酸乙酯作为内标物进行定量,采用气相色谱法进测定。进样口温度200℃,分流比为33.3:1;色谱柱:DB-WAX毛细管柱(60 m*0.53 mm*1.0μm);以N2为载气;检测器为FID检测器,检测器温度250℃,;升温程序:初温50℃保持5 min,以3℃/min的速度升温至100℃,保持4 min;进样量:2μL。结果显示,在12 h,提取物高剂量组对苯和甲苯的降解率分别为21.02%、20.21%,TiO2高剂量组对苯和甲苯的降解率分别为54.43%、60.46%,混合物高剂量组对苯和甲苯的降解率分别为63.59%、74.36%。混合物高剂量组对苯和甲苯的降解效果最好,说明中草药提取物和TiO2混合后对苯和甲苯的降解起协同作用。光触媒与中药组合物的抑菌性能研究:采用琼脂扩散法对TiO2、中草药提取物和二者混合物的最小抑菌浓度进行研究。结果显示,TiO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和大肠杆菌的MIC值为100 m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中草药提取物的MIC值为18.75 mg/mL;对大肠杆菌,中草药提取物MIC值为37.50 mg/mL。中草药提取物与TiO2混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的MIC值为31.25 mg/mL,对大肠杆菌的MIC值为62.50 mg/mL,中草药提取物和TiO2/中草药提取物相比,MIC值的大小取决于中草药提取物的浓度。结果表明,中草药提取物起主要抑菌作用。本课题对光触媒与中药组合物的空气净化作用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稳定可行的提取和制备工艺。光触媒与中药组合物能有效降解甲醛、苯和甲苯等有害气体,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和大肠杆菌等也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王晓君[4](2019)在《古蔺皱皮木瓜产业化开发研究》文中提出木瓜是一种传统药食两用作物,古典记载尤以皱皮木瓜价值最高,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浙江、安徽、四川、重庆、山东等省。四川古蔺是我国乌蒙山区深度贫困县,大面积种植地方特色作物皱皮木瓜是当地政府脱贫攻坚的政策之一,但当地缺少皱皮木瓜的精深加工技术及企业,消化大量本地特产皱皮木瓜原料成为地方政府和种植专业合作社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古蔺皱皮木瓜为主要原料研发功能性休闲食品及日化用品,达到投资小、原料利用充分、附加值高的目的;增加古蔺皱皮木瓜深加工产品种类,扩大其应用范围,确保种植积极性,达到脱贫攻坚的目的,并为古蔺皱皮木瓜的产业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本研究以古蔺皱皮木瓜为主要原料,在保持并提升当地药用木瓜干片、木瓜酒、木瓜休闲食品加工技术的基础上,研制功能性休闲食品皱皮木瓜葛根咀嚼片、日化产品皱皮木瓜足浴粉和皱皮木瓜中草药洗发水产品。得出结果如下:1.皱皮木瓜粉的制备工艺:将皱皮木瓜片用0.3%维生素C、0.3%柠檬酸、0.3%L-半胱氨酸、0.1%L-苹果酸的复合护色剂浸泡,于65℃恒温处理15 h,粉碎得木瓜粉。2.咀嚼片配方筛选研究:皱皮木瓜粉与葛根粉比例为2:1、0.55 g/10 g甘露醇、0.6 g/10g木糖醇、4.0 g/10 g麦芽糊精、0.11 g/10 g硬脂酸镁、55 mg/10 g柠檬酸,按此配方制得的成品口感良好。3.咀嚼片造粒工艺优化:通过试验确定造粒干燥时间1.0 h、干燥温度60℃、乙醇浓度39%,颗粒成品率达到94.81%±0.6%。4.咀嚼片质量评价及稳定性研究:试验研制出的皱皮木瓜葛根咀嚼片口感良好、表面平整光洁、硬度适中,重量差异和微生物限度均符合要求,总黄酮及多糖含量分别为13.578 mg/g,31.259 mg/g;高湿条件对成品的稳定性影响较大,且3个批次咀嚼片的稳定性在加速试验下均随贮藏时间延长而降低。5.皱皮木瓜足浴粉的开发研究:通过试验得到足浴粉配方为:9 g土荆皮粉、2.25 g苦参粉、9 g黄连粉、18 g皱皮木瓜粉。6.皱皮木瓜中草药洗发水的开发研究:通过试验得到结果如下:将中草药浸膏按10%的浓度加入洗发水配方中制成中药防脱洗发水,成品稳定性较好,无分层、变色现象,药效明显,能有效减少头发脱落、防止掉发。

朱虹位[5](2019)在《大黄甘草发用洗剂治疗头部脂溢性皮炎(湿热证)的临床研究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制备大黄甘草发用洗剂,观察大黄甘草发用洗剂治疗头部脂溢性皮炎(湿热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进一步开发出安全有效的外用制剂奠定基础。研究方法:本课题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头部脂溢性皮炎(湿热证)患者入组,采取随机、开放、平行的试验方案,使用随机数字法,将72例患者分为36例治疗组和36例对照组。治疗组予大黄甘草发用洗剂外用,将酮康唑洗剂(采乐)作为对照药物,进行4周治疗及8周随访,在第0、2、4、8、12周进行观察记录,在访视节点用皮肤镜对靶皮损拍摄照片,通过观察记录2组患者斑丘疹、脂溢、瘙痒程度的治疗情况,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记录所有不良事件和复发情况。研究结果:治疗组34例患者1个月后总有效率为88.2%;对照组34例患者1个月后总有效率为64.7%,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斑丘疹情况比较,在第0、2、4周时,p>0.05,差异没有有统计学意义,在第8、12周时,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脂溢情况比较,在第0周时,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在第2周时,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优于治疗组,在第4周时,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在第8、12周时,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瘙痒情况比较,在第0、2、4周时,/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第8、12周时,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斑丘疹、瘙痒疗效评价,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脂溢疗效评价,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复发情况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大黄甘草发用洗剂外治能有效改善头部脂溢性皮炎(湿热证)患者的斑丘疹、脂溢、瘙痒情况,治疗4周后,与酮康唑洗剂疗效相当;大黄甘草发用洗剂在改善头部脂溢情况方面优于酮康唑洗剂。

刘本玺,董广平,刘海洋,李尚雨,刘本玉,杨勤运[6](2018)在《皮类植物药在皮肤病中的传统应用与现代研究开发》文中指出从"中药指南"本草数据库中,查找出能够治疗皮肤疾病的皮类植物药材,进行系统整理和编目。并从临床使用、药理作用和研究开发3个方面,对皮类植物药的运用和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发掘"以皮治皮"的传统医学思想,讨论"以皮治皮"的科学内涵;建议从中找出活性显着的皮类植物药材,指导开发皮肤疾病的药品制剂。

席颖颖[7](2018)在《运脾缓急汤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评价运脾缓急汤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的临床疗效,在该病的论治心法方面探索一条简单可信赖的途径。方法按1:2完全随机设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随机分组的122例治疗组功能性腹痛患儿应用运脾缓急汤,65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复方胃蛋白酶散(西药)进行治疗,对比疗效。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一个疗程7天,两个疗程之间间隔3天。服药前后,分别记录各组患儿主症腹痛及其他症候的积分。结束治疗后,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积分变化,从而科学判断该汤药的临床价值。结果(1)治疗前,在年龄、性别、证型等方面,两组相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具体来说,对于性别,采用卡方检验,P=0.916(P>0.05);对于证型,采用秩和检验,P=0.900(P>0.05);对于年龄,采用秩和检验,P=0.801(P>0.05)。(2)疗效比较:治疗组122例,脱落5例,共117例,显效79例,有效29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92.31%;对照组65例,脱落3例,共62例,显效26例,有效18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71.0%。经统计学分析P<0.05,运脾缓急汤组优于对照组。(3)疗效分析方面:运用秩和检验,通过分析病情轻重与年龄对疗效的影响,可以看到该药对各年龄段的各种腹痛患儿的疗效确切。具体而言,就年龄来说,P=0.894>0.05;就病情轻重来说,P=0.064>0.05。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4)后期随访分析:跟踪观察期内,运脾缓急汤的痊愈例数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反复腹痛患儿,运用运脾缓急汤治疗,临床疗效肯定。该汤药与西药复方胃蛋白酶散组比较,疗效更好。比较而言,运脾缓急汤在改善腹部中寒型、脾胃虚寒型、乳食积滞型和肝郁气滞型等四种证型的病候方面更为突出。因此,以运脾法为组方思想而制定的运脾缓急汤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疗效优于复方胃蛋白酶散组,且治疗期间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有实践价值。

李庆杰[8](2017)在《桑黄类真菌活性物质及质量标准研究》文中认为对古代本草记载的中药桑黄进行本草考证,在此基础上对桑黄的治疗“月闭血凝,产后血凝”和“症瘕积聚”等的传统功效采用与其对应的“寒凝血瘀”大鼠模型进行了活性物质基础的研究;对桑黄类真菌粗毛纤孔菌子实体进行化学成分和抗炎及细胞毒性研究;旨在建立鉴别桑黄类真菌的HPLC指纹图谱和DNA条形码评价方法。桑黄是目前公认的具有良好抗癌和提高免疫力作用的药用真菌,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对桑黄有着不同的认识。目前尽管有许多学者致力于桑黄的正本清源,但药材品种上仍然存在混乱问题,如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与古代文献的记载不相符。对桑黄的考证,包括查阅对比大量文献、结合桑黄类真菌资源进行实地调查及生物学特征的观察,认为担子菌门(Basidiomyeota)、蘑菇纲(Agaricomycetes)、锈革孔菌目(Hymenoehaetales)、锈革孔菌科(Hymenoehaetaceae)、纤孔菌属(Inonotus)的粗毛纤孔菌Inonotus hispidus比较符合古代本草记载的中药桑黄。粗毛纤孔菌是一种生长在温带的木腐真菌,调查发现该菌生长在桑、杨、蒙古黄榆、胡杨、水曲柳、核桃、色木槭等多种阔叶树活立木上。在新疆、吉林、山东、河北等省进行粗毛纤孔菌的调查发现,在新疆阿克苏地区和山东夏津县粗毛纤孔菌主要生长在桑树上,并且当地一直将其当做桑黄应用;吉林省西部的粗毛纤孔菌则生长在蒙古黄榆Ulmus macrocarpavar.mongolica树干上。传统功效的现代活性验证方面,分别取生于桑、杨、水曲柳、蒙古黄榆等树种的粗毛纤孔菌不同成熟阶段的子实体水提物,对寒凝血瘀证大鼠的影响进行了药理学研究。结果表明,生于桑、杨、水曲柳、蒙古黄榆上颜色为黄褐色的粗毛纤孔菌子实体,对寒凝血瘀证大鼠的血液流变学产生显着性影响(P<0.05)。生于同一树种但完全成熟的、黑色的粗毛纤孔菌子实体对寒凝血瘀证大鼠的血液流变学均未产生显着性影响,研究结果与本草文献记载基本相符。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建模软件(GSTAV 7.0)对6个不同寄主来源的粗毛纤孔菌子实体中32个特征峰的量化峰面积和对寒凝血瘀证大鼠血液流变学影响进行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色谱条件下保留时间为73、75、79、81、90、94、98、100、146、161、167的各峰与血浆黏度变化的相关性较为密切(相关系数>0.8)。上述保留时间处的化学成分构成了粗毛纤孔菌促进血流变的物质基础,其中保留时间为100min的色谱峰为黑色粗毛纤孔菌与黄色粗毛纤孔菌的共有峰,其余色谱峰为黄色粗毛纤孔菌所有,从而解释了黑色粗毛纤孔菌活血化瘀作用低于黄色粗毛纤孔菌的原因。对粗毛纤孔菌成熟黄色子实体进行了化学成分的研究,通过系统的提取、分离和纯化,从中分离鉴定出5个多酚类化合物,分别为phellibaumin A、phelligridin C′(顺式)、phelligridin C(反式)、phelligridin D和3’4’-dihydroxy-5-[11-hydroxyphenyl]-6,7-vinyl]-3,5-dioxa-fluoren-5-one。其中3’4’-dihydroxy-5-[11-hydroxyphenyl]-6,7-vinyl]-3,5-dioxafluoren-5-one和phelligridin C′为2个新化合物。phellibaumin A、phelligridin C和phelligridin D均为首次从粗毛纤孔菌中分离得到。同时,本文对化合物phellibaumin A、phelligridin D,3’4’-dihydroxy-5-[11-hydroxyphenyl]-6,7-vinyl]-3,5-dioxa-fluoren-5-one进行了抗炎活性和细胞毒性研究。抗炎活性研究结果表明,3个化合物均具有抗炎活性,其中化合物3’4’-dihydroxy-5-[11-hydroxyphenyl]-6,7-vinyl]-3,5-dioxa-fluoren-5-one抗炎活性相对较强,说明粗毛纤孔菌含有能够治疗症瘕积聚、腹痛金疮等的抗炎活性成分;细胞毒性研究结果表明,3个化合物对细胞增殖影响较小,生物安全性较高。由于粗毛纤孔菌子实体中所含化学成分的种类与相对比例与药理活性(寒凝血瘀模型大鼠)具有相关性,因此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粗毛纤孔菌的指纹图谱,并测定指标性成分的含量,作为衡量其质量的参考依据。研究发现,寄生于不同树种的粗毛纤孔菌高效液相图谱中色谱峰的分布和比例有所区别,不能建立统一的指纹图谱。受样本采集数量限制,以样本量相对较多的寄生于蒙古黄榆的粗毛纤孔菌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寄生于蒙古黄榆的粗毛纤孔菌的指纹图谱,并以自制phelligridin D为对照品,建立了phelligridin D含量测定方法。结果表明指纹图谱方法稳定可行,可以有效鉴别寄生于蒙古黄榆的粗毛纤孔菌,经测定,12批寄生于蒙古黄榆的粗毛纤孔菌中phelligridin D的含量为1.0-1.2mg/g之间。为了鉴别不同种属,不同来源的桑黄,采用相对保守的ITS2区段作为鉴别不同种属桑黄的手段。实验结果表明,采用NJ、MP两种方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均得到了相近的树形,市场上常被认为是桑黄的多孔菌和不同树上生长的粗毛纤孔菌在系统发育树中均可以有效鉴别。其中NJ法所用时间最短,而MP法则用时较长,但所有方法均证实ITS2区可有效地区分不同桑黄,ITS2区可作为鉴别桑黄类真菌的理想DNA条形码。本研究对我国传统的中药桑黄的本草来源、地理分布、道地性的确认、活性成分及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为进一步有效地开发利用该类菌物药提供科学依据。

吕晓岚[9](2017)在《癣泡Ⅱ号方治疗角化型手足癣的临床疗效观察和体外抗菌实验》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是在癣泡Ⅱ号方体外抗真菌实验的实验室实验基础上进行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是将癣泡Ⅱ号方与萘替芬酮康唑乳膏对于治疗角化型手足癣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的临床研究。通过这次研究为了达到验证癣泡Ⅱ号方对于角化型手足癣的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目的,并为开发推广中药外治法治疗手足癣提供依据。方法:参与本次研究的全部病例来自2015年11月1日到2016年11月31日就诊于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病/周围血管病科门诊就诊患者,符合角化型型手足癖的诊断标准,病例数为79例。本研究将全部病例随机分为两组,中药试验组39例和西药对照组40例,中药试验组:癣泡Ⅱ号方药包放入白醋3000ml,浸泡两日后使用,每天睡前,清洁皮肤,用药液浸泡患足或患手30分钟。每日1次,一周换新药液一次;西药对照组:萘替芬酮康唑乳膏,取适量外涂患处,每日早晚2次。两组均为4周一疗程。对两组患者的皮损情况和自觉症状进行评分。其中皮损情况包括以下四项:面积、角化、皲裂、脱屑;自觉症状则含有瘙痒、疼痛两项,皮损情况及自觉症状均根据其严重程度积分来评定,重度3分,中度2分,轻度1分,没有任何症状0分,记录用药前后各项目评分和总分,并计算出治疗后两组的疗效指数、有效率及真菌清除后阳性率;治疗前后中药试验组和西药对照组均进行检测安全性指标并记录其数值。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资料类型不同选择不同方法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经4周治疗,在参与中药试验组的39例患者中,其中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29.1%和20.3%;经治疗真菌镜检与培养的阳性率分别为10.1%和2.5%。在参与西药对照组的40例患者中,其中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35.4%和15.2%,经治疗真菌镜检与培养的阳性率分别为7.6%和3.8%。其结果经过统计学分析检验,两组有效率、显效率和真菌清除后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各项安全性检测指标未见明显异常,且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事件。结论:在本次研究中体外抗菌实验结果显示癣泡Ⅱ号方确实具有杀菌抑菌的作用,其临床疗效试验结果表明癣泡Ⅱ号能明显改善角化型手足癣的临床症状,较快缓解瘙痒、疼痛等临床不适症状。因其经济适用、杀菌抑菌效果明显、临床疗效显着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对其他疾病治疗用药无明显影响,可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孙建[10](2016)在《中国艾文化遗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久以来,艾草和艾灸广泛被用来治病救疾,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艾文化。艾文化是由中医药学、民俗学、饮食学、社会学、农学等多学科领域交叉形成的文化表现形式,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根植于艾文化基础上的艾文化遗产,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与艾草、艾灸相关的民俗、医药、饮食、养生保健等各种文化遗产的总称,这其中包括诸如思想、人物、书籍、技术、器具等方面,对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所以对艾草以及艾文化进行全面的梳理和考证是解读中国古代医学史乃至社会史中诸多历史现象的重要参考。艾文化的历史特征是以艾草作为基点进行解析。本文着重梳理中国古典文献中关于艾草的记载,对其名实进行考证,梳理出艾草有冰台、艾蒿、蕲艾、黄草、医草、灸草等二十几种别名,并且结合古代文献中文字与图例来探究其历史原貌,通过古今对比对艾草成分和功效在各个时期的作用进行分析,从而具象化艾草以及艾草延伸的作用与艾文化之间的重要关系,以便能更全面认识艾的历史作用与艾文化历史内涵。艾灸是艾文化遗产的核心,是艾和火的有效结合,历史非常悠久,是最能代表中国艾文化的文化载体。根据对古籍文献的梳理,艾灸文化的历史传承可分为起源与发展、鼎盛、稳定与衰落和再次兴起四个阶段。早在三国时期曹翕就撰写了我国史上首部灸法专着《曹氏灸方》,到了两晋至唐是灸法的快速发展时期,出现了一些灸法大家及代表性着作。唐宋时期灸法最为盛行,达到了艾灸发展的鼎盛,此时期灸法大家的出现、涌现大量灸疗专着、灸法的专门化和普及化是灸法达到历史高潮主要标志。明清灸法继续发展,但相对唐宋有所缓和。清末至民国时期,艾灸医学由兴盛逐渐走向衰退。对于近现代艾灸的研究,文章以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至今在我国针灸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澄江针灸学派为个案,通过研究澄江学派近百年来针灸学保护与传承中走过的艰辛和曲折,以传承人、代表作和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为突破口,力争找到对该学派针灸事业得以活态传承至今的原因,通过全方位的剖析艾灸文化的历史脉络,力图勾勒出艾灸文化的历史特征。同时,通过对艾灸有病治病、未病寻病、无病养生“三位一体”和驱寒邪、补元阳、通经络、调正气“四效合一”特点的古典文献进行梳理,探讨艾灸被中国古代人们所推崇,至今长盛不衰的原因。另外,对各时期的艾灸重要传承人、传承人代表作、灸疗的重要思想、对外交流及影响进行分析,从而探究艾灸事业对于中华医学复兴、针灸学术发展以及现代针灸理论体系的构建都具有深刻的历史参考价值与推动社会发展的意义。除了治病救疾之外,由于艾草无毒、温中、逐冷、除湿等药用特性而被古代人们用于日常饮食当中或进行食疗。通过对于古代文献的梳理,考证了艾草茶、艾草汁、艾草酒的发展与传承,指出艾草茶不仅具有平喘、镇咳、祛痰、止血、凝血、镇静、抗过敏等治疗效果,同时,还有预防感冒、抗肿瘤、护肝利胆、保护心血管的辅助治疗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艾食用在中国历史上分类以及传承情况,指出了艾草是作为中国古代人们常用食料。另外,通过对中日韩三国艾草茶、艾草汁、艾草酒的使用现状,论证了中日韩三国艾饮食文化的异同点。以艾草为中心的民俗文化是一个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且与艾草紧密联系的端午节中。通过对端午挂艾历史的考证、古今挂艾的调查、挂艾的功效(辟邪、厌胜、治病)和洗艾浴的作用四方面来肯定艾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又促进了以艾草为主题的具有宝贵民俗文化的文学作品的诞生,并且能进一步探讨以“艾”姓起源为着重考证基础点的姓名文化核心内容。从社会学、历史学、植物学、文化学、民族学等多学科交又的运用分析,来探索艾文化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找寻艾文化在中国历史文化衍变历程中的作用,从而更为有效的解读中华文化的精髓内涵。尤其是,对于“鲜艾入膳”的药食同源理论分析、艾草洗浴的民俗考证、“艾”字的书写方式不同辨析,都是对艾文化的有效补充。所以,对于艾草的“俗、食、药、灸”四位一体特性的考证研究,是真实反映整个艾文化的重要核心,亦能更为全面和真实描绘出中国古代社会对于艾草使用的历史社会图景,为当今有效利用这一宝贵资源提供历史借鉴。艾民俗文化是具有文化资源的区域特点分布的差异性,不同地区的艾民俗文化都具有独特的文化资源禀赋,都具有自身的地方性民俗特色。另外,从艾文化资源的内部构成要素来看,不同属性的艾文化资源存在着非兼容性,乃至矛盾与冲突。这些艾文化资源,或者说是艾民俗文化在地域上的分布不均衡与文化资源属性的内部矛盾,会造成文化资源开发和实现资本化转向的障碍。要消除这些障碍,实现文化资源间的融合,使艾民俗文化整体资源的优势得以发挥,要将艾民俗文化进行合理的配置、组合、交融、整合,遵循最优化的原则,既要突出文化资源的整体性,又要兼顾区域文化资源个性化的塑造与培育,将不同的文化内容、文化形式的最优良方面组合为一体,使文化资源的价值实现最优化。从实际出发,寻找探索最适合本地特点的文化资源开发模式,因地制宜地发展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不盲目跟风,做到具有自身独立特性的艾民俗文化,但是又符合整体艾民俗文化的体系要求。针对现今艾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够的现状,通过比较中日韩三国对艾草的利用和艾文化遗产保护上的异同,提出了四点对艾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其一,政策的持续性保护;其二,中医文化与流派的保护;其三,艾文化传承人的保护;其四,艾草及艾草专利的保护。在以上四点建议的基础上,构建起艾文化保护体系,提出对艾文化遗产开发应从种植加工的产业化、艾文化遗产开发的多元化和传承的国际化着手,要有意识地树立一些优秀的榜样,鼓励更多的企事业从事艾相关产品的研究,打造艾文化的知名品牌,积极将艾文化与国际接轨,搭建优质化的国际宣传平台,从而带动艾草产品和产业的发展。

二、中草药抗真菌作用的实验研究纂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草药抗真菌作用的实验研究纂要(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古今文献研究利水渗湿药功效的认识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近现代中药功效认识发展研究现状
    1. 本草文献及相关中医药着作方面
    2. 期刊中有关中药功效的研究现状
        2.1 针对中药功效发展史方面的探讨
        2.2 从中药功效术语规范化方面进行论述
        2.3 认识中药功效新途径的研究
        2.4 中药理论方面的探讨
    3. 利水渗湿药、水湿内停证及利水渗湿药功效术语的相关概念
        3.1 利水渗湿药、水湿内停证的定义
        3.2 利水渗湿药部分功效术语的涵义
第二部分 利水渗湿药的数据来源与数据挖掘
    1. 利水渗湿药的功效研究
        1.1 研究思路
        1.2 数据来源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药物的整理以及数据库的建立
    2. 数据挖掘结果及分析
        2.1 《中华本草》中关于具有利湿功效的药物数据挖掘结果
        2.1.1 功效术语的使用概况
        2.1.2 具有利湿功效药物的药性
        2.1.3 现代临床研究及应用
        2.2 《中国药典》(2005年版、2010年版及2015年版)具有利湿功效的药物数据挖掘结果
        2.2.1 具有利湿功效的药物及其功效
        2.2.2 具有利湿功效的药物的药性
        2.3 利湿功效药物的药性
        2.3.1 五味与利湿功效的关联分析
        2.3.2 性气与利湿功效的关联分析
        2.3.3 归经与利湿功效的关联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利水渗湿功效术语的认识发展特点
        1.1 调整功效术语的表达顺序,重视功效术语表述的搭配
        1.2 精炼功效术语的表述内容,提高功效术语表述的严谨性
        1.3 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中药功效术语取长纳新
    2. 中药功效的认定及记述的复杂性
        2.1 影响功效认定因素的多样性
        2.2 单味中药化学成分组成的复杂
        2.3 中药功效与中医药理论发展的密不可分
    3. 利水渗湿药功效术语的规范化研究
        3.1 利湿功效术语的含义
        3.2 具有利湿功效药物的性效关系
        3.3 利湿功效与现代药理的关系
        3.4 利水渗湿药的规范化建议
    4. 建立中药功效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及方法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内服外治法治疗肝郁化火型经前期痤疮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经前期痤疮的中医研究概况
    1.2 当代中医对于经前期痤疮的认识
        1.2.1 经前期痤疮的病因病机
    1.3 从“肝”研究经前期痤疮的病因病机
        1.3.1 肝郁气滞
        1.3.2 肝经郁热
        1.3.3 肝经湿热
        1.3.4 肝阴不足
    1.4 经前期痤疮的肝郁化火病因病机研究
    1.5 经前期痤疮的中医治疗
        1.5.1 内治法
        1.5.2 外治法
        1.5.3 综合疗法
        1.5.4 龙胆泻肝汤的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
    1.6 现代医学对经前期痤疮病的认识
        1.6.1 经前期痤疮的病因
        1.6.2 现代医学治疗
第二章 肝郁化火型经前期痤疮的临床研究
    2.1 具体研究内容
        2.1.1 研究目的
        2.1.2 研究意义
        2.1.3 研究内容
        2.1.4 研究方法
        2.1.5 研究结果
第三章 讨论
    3.1 女性经前期痤疮的发病特点及发病机理
    3.2 治法的确立
    3.3 自拟清肝消痤丸联合中药面膜治疗经前期痤疮的优势
    3.4 治疗方药与研究方药的分析
        3.4.1 自拟清肝消痤丸的组方特点
        3.4.2 方药分析与药理作用
        3.4.3 自拟清热解毒中药面膜
        3.4.4 自拟清肝消痤丸的临床体会
        3.4.5 体会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3)光触媒与中药组合物的空气净化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室内空气污染物与危害
    2 现代空气净化技术
        2.1 物理吸附技术
        2.2 空气负离子技术
        2.3 低温等离子技术
        2.4 膜分离技术
        2.5 臭氧净化法
        2.6 生物降解技术
        2.7 光催化技术
        2.8 植物净化法
    3 中草药空气净化研究
    4 光催化技术净化空气的机理研究
        4.1 有机和无机污染物的光降解
        4.2 致病菌的光消除
    5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光触媒与中药组合物制备工艺研究
    1 实验试药与仪器
        1.1 试剂与药材
        1.2 仪器
    2 实验方法及结果
        2.1 中草药提取物的制备
        2.1.1 药材配比的确定
        2.1.2 药材提取工艺的优化
        2.2 光触媒与中药组合物的制备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光触媒与中药组合物对甲醛的消除性能研究
    1 空气中甲醛含量的检测方法
        1.1 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
        1.2 酚试剂分光光度法
        1.3 AHMT分光光度法
    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 试剂
        2.2 仪器
    3 实验方法与结果
        3.1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3.2 最大吸收波长的选择
        3.3 标准曲线的建立
        3.4 精密度实验
        3.5 重复性实验
        3.6 稳定性实验
        3.7 加样回收率实验
        3.8 样品的测定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光触媒与中药组合物对苯系物的消除性能研究
    1 实验试剂与仪器
        1.1 试剂
        1.2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2 气相色谱条件
        2.3 专属性考察
        2.4 标准曲线的绘制
        2.5 精密度实验
        2.6 检出限的测定
        2.7 稳定性实验
        2.8 加样回收率实验
        2.9 样品的测定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光触媒与中药组合物的抑菌性能研究
    1 实验试剂与仪器
        1.1 试剂
        1.2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菌种活化
        2.2 菌液浓度测定
        2.3 最小抑菌浓度测定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4)古蔺皱皮木瓜产业化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皱皮木瓜概述及加工利用现状
        1.1.1 皱皮木瓜概述
        1.1.2 皱皮木瓜化学组成及药理作用
        1.1.3 皱皮木瓜加工利用现状
    1.2 辅料概述
        1.2.1 葛根概述
        1.2.2 中药材概述
    1.3 咀嚼片的概述及其压片工艺
        1.3.1 咀嚼片的概述
        1.3.2 咀嚼片压片工艺
    1.4 足浴粉概述及其研究现状
    1.5 中药防脱洗发水概述及其研究现状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6.1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6.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2 皱皮木瓜粉的制备及工艺研究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仪器
        2.1.3 试验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测定方法
        2.2.2 工艺流程
        2.2.3 工艺要点
        2.2.4 切片厚度的确定
        2.2.5 护色剂的筛选
        2.2.6 干燥温度的筛选
        2.2.7 干燥时间的确定
        2.2.8 皱皮木瓜粉筛选目数的确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皱皮木瓜片厚度与含水量的关系
        2.3.2 护色剂的筛选
        2.3.3 烘干温度对皱皮木瓜鲜果品质的影响
        2.3.4 干燥时间的确定
    2.4 小结
3 皱皮木瓜葛根咀嚼片配方工艺优化研究
    3.1 材料与仪器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工艺流程
        3.2.2 测定方法
        3.2.3 咀嚼片配方工艺单因素试验
        3.2.4 咀嚼片配方正交试验
        3.2.5 咀嚼片单片质量对成型率的影响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咀嚼片配方工艺的单因素试验结果
        3.3.2 配方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3.3.3 咀嚼片单片质量对成型率的影响结果与分析
    3.4 小结
4 皱皮木瓜造粒工艺优化研究
    4.1 材料与仪器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工艺要点
        4.2.2 测定方法
        4.2.3 单因素试验
        4.2.4 响应面试验优化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造粒工艺单因素试验
        4.3.2 响应面法优化造粒工艺参数
    4.4 小结
5 皱皮木瓜葛根咀嚼片质量检测及初步稳定性研究
    5.1 试验材料与仪器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仪器
    5.2 测定方法
        5.2.1 感官评价
        5.2.2 重量差异测定
        5.2.3 硬度测定
        5.2.4 脆碎度测定
        5.2.5 崩解时限测定
        5.2.6 干颗粒性质测定
        5.2.7 颗粒吸湿性测定
        5.2.8 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5.2.9 微生物检测
        5.2.10 咀嚼片稳定性影响因素试验
        5.2.11 加速试验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感官评价结果
        5.3.2 片剂性能指标检查结果
        5.3.3 干颗粒性质
        5.3.4 颗粒吸湿性
        5.3.5 有效成分含量
        5.3.6 微生物检测结果
        5.3.7 影响因素试验
        5.3.8 加速试验
    5.4 小结
6 皱皮木瓜足浴粉组方研究
    6.1 材料与仪器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仪器
    6.2 试验方法
        6.2.1 工艺路线
        6.2.2 中草药提取物的制备
        6.2.3 培养基的制备
        6.2.4 培养板的制备
        6.2.5 供试菌液的配置
        6.2.6 致病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6.2.7 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
        6.2.8 正交试验
        6.2.9 功效评价
    6.3 结果与分析
        6.3.1 致病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6.3.2 中草药提取物的最低抑菌浓度
        6.3.3 正交试验结果
        6.3.4 功效数据及分析
    6.4 小结
7 皱皮木瓜防脱洗发水配方研究
    7.1 材料与仪器
        7.1.1 试验材料
        7.1.2 试验仪器
    7.2 试验方法
        7.2.1 中药提取物的制备
        7.2.2 洗发水配方
        7.2.3 皱皮木瓜中药提取物添加量的确定
        7.2.4 稳定性考察方法
        7.2.5 洗发水(膏)标准GB/T29679-2013
        7.2.6 防脱功效评价
    7.3 结果与分析
        7.3.1 不同中药提取物添加量对洗发性能的影响
        7.3.2 防脱功效数据及分析
        7.3.3 成品内控指标考察
        7.3.4 稳定性考察
    7.4 小结
8 结论
    8.1 结论
        8.1.1 皱皮木瓜葛根咀嚼片的研究
        8.1.2 皱皮木瓜足浴粉的研究
        8.1.3 皱皮木瓜中草药洗发水的研究
    8.2 创新点
    8.3 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5)大黄甘草发用洗剂治疗头部脂溢性皮炎(湿热证)的临床研究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设计
        2.2.1 研究方法
        2.2.2 样本量计算
        2.2.3 治疗方案
    3 临床资料
        3.1 诊断标准
        3.1.1 西医诊断标准
        3.1.2 中医诊断及证候诊断标准
        3.2 纳入标准
        3.3 排除标准
        3.4 剔除与脱落标准
        3.5 不良反应观察与分析
        3.6 观察指标
        3.6.1 记录项目
        3.6.2 安全性指标
        3.6.3 疗效指标
        3.6.4 疗效判定
    4 统计方法
    5 技术路线
    6 研究结果
        6.1 一般临床资料
        6.2 受试者可比性分析
        6.2.1 两组患者性别
        6.2.2 两组患者年龄病程
        6.2.3 两组患者治疗前主要症状积分
        6.3 治疗结果疗效分析
        6.3.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6.3.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6.3.3 各症状积分疗效评价
        6.4 不良反应观察
        6.5 皮损复发情况
        6.5.1 两组显效及有效病例随访
        6.5.2 两组痊愈病例随访
        6.6 脱离病例分析
讨论
    1 脂溢性皮炎的中西医研究
        1.1 中医研究
        1.2 西医研究
    2 脂溢性皮炎的中医外治法
        2.1 选择中医外治法的原因
        2.2 选择洗剂的原因
    3 大黄甘草汤的由来、药物组成、现代药理毒理研究
        3.1 大黄甘草汤由来
        3.2 大黄甘草发用洗剂的组成、方义分析、古代及现代研究
        3.2.1 组成
        3.2.2 方义分析
        3.2.3 各药物古籍记载
        3.2.4 各药物现代药理研究
        3.2.5 各药物现代毒理研究
    4 对照组药物的选择(酮康唑洗剂)
    5 疗效分析
        5.1 总有效率分析
        5.2 单个症状疗效分析
    6 皮肤镜征象分析
    7 导师治疗脂溢性皮炎的经验浅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中医对脂溢性皮炎的研究进展
        1. 病名沿革
        1.1 唐代
        1.2 宋代
        1.3 明代
        1.4 清代
        2. 病因病机
        2.1 古代医家对脂溢性皮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2.1.1 唐代
        2.1.2 宋代
        2.1.3 元代
        2.1.4 明代
        2.1.5 清代
        2.2 近代医家对脂溢性皮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3. 脂溢性皮炎的中医治疗
        3.1 古代医家治疗脂溢性皮炎经验
        3.2 近代医家治疗脂溢性皮炎经验
        3.2.1 中药内治
        3.2.2 中药外治
        3.2.3 其他治疗
        3.2.4 内外合治
        参考文献
    西医对脂溢性皮炎的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
        1.1 与马拉色菌的关系
        1.2 与免疫的关系
        1.3 与微量元素锌、硒的关系
        1.4 与皮脂溢出、激素水平关系
        1.5 与胃肠道微生态关系
        1.6 与神经、精神因素关系
        1.7 其他因素
        2. 治疗方法
        2.1 生活调理
        2.2 药物治疗
        2.2.1 抗真菌药物
        2.2.2 糖皮质激素
        2.2.3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
        2.2.4 非甾体类抗炎药
        2.2.5 维A酸类药物
        2.2.6 抗雄激素制剂
        2.2.7 其他药物
        2.3 物理、化学疗法
        2.3.1 光动力疗法
        2.3.2 强脉冲光
        2.3.3 窄谱中波紫外线
        2.3.4 红蓝光
        2.3.5 射频
        2.3.6 二氧化碳激光
        2.4 其他治疗
        2.4.1 蓝科肤宁
        2.4.2 胶原帖敷料
        2.4.3 臭氧水疗
        2.4.4 其他
        2.4.5 联合治疗
        3. 小结
        参考文献
附件1: 随机数字表
附件2: 知情同意书
附件3: CRT表 患者情况记录表

(7)运脾缓急汤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前言
材料
    1.临床资料
    2.一般资料
方法
    1.分组方法
    2.治疗、服药方法
    3.疗效判定标准
    4.数据分析
结果
    1.疗效比较
    2.积分分析
    3.疗效影响因素分析
    4.随访结果及分析
    5.安全性评价
    6.结果分析
讨论
    1.运脾法
    2.现代医学对小儿功能性腹痛的认识
    3.传统医学对小儿功能性腹痛的认识
    4.运脾缓急汤方药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 1
    附表 2
致谢
作者简介

(8)桑黄类真菌活性物质及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桑黄的资源及分类学研究现状
    1.2 桑黄类真菌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3 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1.4 指纹图谱技术及其在真菌研究中的应用
    1.5 DNA条形码在真菌中的应用
第二章 桑黄的本草考证
    2.1 有关桑黄的古代文献记载
    2.2 桑黄的现代研究
    2.3 桑黄的考证
    2.4 结论
第三章 粗毛纤孔菌“活血化瘀”作用及谱效关系分析
    3.1 粗毛纤孔菌对“寒凝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3.2 谱效关系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粗毛纤孔菌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4.1 粗毛纤孔菌化学成分研究
    4.2 抗炎活性研究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粗毛纤孔菌指纹图谱及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5.1 寄生于蒙古黄榆上的粗毛纤孔菌指纹图谱
    5.2 寄生于蒙古黄榆粗毛纤孔菌含量测定方法建立
    5.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基于ITS2片段的桑黄DNA条形码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3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9)癣泡Ⅱ号方治疗角化型手足癣的临床疗效观察和体外抗菌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符号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实验室实验 癣泡Ⅱ号方体外抗真菌实验
    1. 实验对象
    2. 实验器材
    3. 实验试剂与药材
    4. 真菌鉴定与培养
    5. 实验方法
    6. 实验结果
第二部分 临床试验
    1. 病例来源
    2. 一般材料
    3. 诊断标准
    4. 研究方法
    5. 研究结果
    6. 安全性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体外抗菌实验照片
    附录B 病历采集表
综述 中医外治法治疗手足癣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中国艾文化遗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艾草名实及其种植加工
    第一节 艾草名实
        一、艾草的植物形态
        二、艾草的本草学记载
        三、艾草的种类
        四、艾草的成分与功效
    第二节 艾草的种植
        一、种植方式与技术
        二、田间管理
        三、采收和储藏
    第三节 艾草的加工
        一、艾叶的炮制
        二、艾绒的加工
        三、艾炷的制作
第二章 艾灸文化
    第一节 艾灸的基础
        一、艾绒取火
        二、艾灸材料
        三、艾灸器具
    第二节 艾灸的历史传承
        一、艾灸的起源与发展
        二、艾灸的鼎盛时期
        三、艾灸的稳定与衰落
        四、艾灸的再次兴起
    第三节 艾灸的功效
        一、艾灸分类
        二、艾灸防病
        三、艾灸治病
        四、艾灸诊治疾病谱
第三章 艾饮食文化
    第一节 艾草茶发展与传承
        一、艾草茶历史
        二、艾草茶的加工及种类
        三、艾草茶功效
    第二节 艾草汁与艾草酒
        一、艾草汁
        二、艾草酒
    第三节 艾食用文化
        一、艾食用历史
        二、艾食用分类
    第四节 中日韩艾饮食文化的比较
        一、中日韩艾草茶的交流
        二、中日韩艾食用文化的差异
第四章 艾民俗文化
    第一节 端午挂艾
        一、端午挂艾历史
        二、端午挂艾调查
        三、端午挂艾功效
    第二节 艾草浴
        一、艾草浴历史
        二、艾草浴分类
        三、艾草浴功效
    第三节 中日韩艾民俗文化的比较
        一、挂艾草
        二、戴艾虎
        三、洗艾浴
    第四节 艾其它民俗
        一、“艾”字与姓和名
        二、艾草护种
        三、艾草与文学作品
        四、艾草与礼俗和科技
第五章 艾文化遗产传承困境与保护
    第一节 艾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
        一、艾灸发展的困惑
        二、艾文化遗产的遗失和变味
        三、艾草研究不够深入
    第二节 艾文化遗产保护的对象
        一、艾文化传承人的保护
        二、艾相关专利的保护
        三、中医文化的保护
    第三节 艾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
        一、促进遗产主体的多元化
        二、借鉴国外发展的经验
        三、推动艾产品的开发
        四、拓宽艾草的利用领域
        五、构建艾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成果及参加学术会议

四、中草药抗真菌作用的实验研究纂要(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古今文献研究利水渗湿药功效的认识发展[D]. 李雪梅.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2]内服外治法治疗肝郁化火型经前期痤疮的临床研究[D]. 方芸金(Fong Yuen Kim).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3]光触媒与中药组合物的空气净化作用研究[D]. 赵欣然. 河南大学, 2019(01)
  • [4]古蔺皱皮木瓜产业化开发研究[D]. 王晓君. 西华大学, 2019(02)
  • [5]大黄甘草发用洗剂治疗头部脂溢性皮炎(湿热证)的临床研究及疗效观察[D]. 朱虹位.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皮类植物药在皮肤病中的传统应用与现代研究开发[J]. 刘本玺,董广平,刘海洋,李尚雨,刘本玉,杨勤运.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8(12)
  • [7]运脾缓急汤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的临床研究[D]. 席颖颖.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8]桑黄类真菌活性物质及质量标准研究[D]. 李庆杰. 吉林农业大学, 2017(02)
  • [9]癣泡Ⅱ号方治疗角化型手足癣的临床疗效观察和体外抗菌实验[D]. 吕晓岚.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7(01)
  • [10]中国艾文化遗产研究[D]. 孙建.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1)

标签:;  ;  ;  ;  ;  

中草药抗真菌作用实验研究汇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