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确立纺织服装业战略性产业的探讨(上)(论文文献综述)
吴庆君[1](2020)在《中国棉花进口双关税政策效果评价与模拟研究》文中认为自从农产品贸易被纳入WTO谈判议程以来,农产品市场准入政策就成为谈判的重要内容。自2005年5月起,我国对进口棉花实行双关税政策,即89.4万吨税率为1%的关税配额加一定数量的滑准税配额,对配额外棉花征收40%的固定关税。由于我国棉花长期供不应求,且进口数量往往超出配额量,仅从经济学角度考虑,有学者指出关税配额和滑准税并非有效率的政策工具,应该彻底取消。近年来我国棉花产业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是国家加大了对棉花生产者的支持力度,通过多种形式的补贴保障棉农利益,稳定棉花生产;二是棉花产业发展从增产导向转为提质导向,确立了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总目标。在国内补贴背景下,如何才能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使棉花及相关产业在开放经济环境中受益,从而增加国家整体经济福利,这对完善我国棉花贸易政策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本文分别利用质性访谈法和全球贸易分析模型对我国棉花进口关税政策的效果进行定性评价和定量分析,并对我囯棉花关税政策优化方向进行探讨。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双关税政策不能从根本上抑制我国棉花生产成本的上涨,因此不能很好的实现稳定国内棉花生产、保障棉农收益的既定目标;滑准税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国内低质低效的棉花生产。第二,双关税政策的效果受国内支持政策的影响显着。双关税政策执行之初有效抑制了棉花的大量进口,平抑了棉花市场价格波动,还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棉花进口结构和国内棉花资源配置。但是随着国内棉花支持政策的调整,双关税政策产生了一系列负效应,这种负效应在国内棉花临时收储政策时期最为严重。第三,在目标价格补贴时期,双关税政策发挥了较好的政策效果。目标价格补贴保障了棉农收益,同时国内棉花价格形成回归市场,这一时期的双关税政策有效平衡了棉农和纺织企业的利益,既让纺织企业获得较低税率的进口棉花以保障生产,又限制了棉花大量进口。第四,双关税政策的调整要视目标价格补贴标准而定。首先确定引导棉花产业向高质量发展的合理目标价格,并以此锚定关税税率的上限,然后以追求社会整体福利的最大化为目标优化双关税政策。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建议:第一,短期内可以继续保留双关税政策,适当降低滑准税税率。按照WTO规则要求制定合理的目标价格,并以此作为确定滑准税率上限的前提;长期内逐步取消双关税政策,实行单一、透明的关税政策。第二,完善棉花调控政策体系,优化政策组合配置,健全以市场为导向的棉花价格形成机制,强化对价格风险预防和监控。第三,推进国内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国产棉花竞争力;同时努力改善贸易环境,拓宽进口渠道,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
赵永霞,刘凯琳,张荫楠[2](2020)在《世界纺织版图与产业发展新格局(四)》文中指出纺织工业作为世界各国工业化先导产业,在解决就业、发展经济、促进贸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全球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美国,日本,以德国、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发达经济体在世界纺织价值链中仍居于高位,尤其在品牌、零售、前沿技术等方面占据主导优势。与此同时,发展中和新兴经济体的作用和影响力日益提升,在全球市场中迅速崛起。看清当下,主动应变,知己知彼,领创未来。这也是策划本系列专题的初衷。本期专题以日本、土耳其和印度三国为主体,通过对其产业布局、市场环境、机制建设、发展趋势等进行盘点,期望能为中国纺织工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杜璐琳[3](2018)在《泉州纺织服装企业出口退税政策执行研究》文中认为出口退税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纺织服装业在外贸出口中占据着较大的比重,这意味着任何与出口相关的政策都会给该行业带来严峻的考验。尤其在全球经济疲软的趋势下,出口退税率的调整促使纺织服装业面临着重重挑战。本文依据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结合泉州市纺织服装企业出口退税政策的具体执行状况及其相关数据,运用案例分析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分析出口退税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旨在通过对泉州市纺织服装企业出口退税政策执行的研究,更加准确、全面的了解现行出口退税政策的实际执行效果,希冀探索出有效的方法使得该宏观调控政策能够最大化地发挥效用。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本文发现当前泉州市出口退税政策普遍存在投入力度小、职责不清、目标不明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贸的发展。基于此,针对上述研究发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修改完善建议,希冀出口退税政策在泉州市得到更加彻底和有效的执行效果。
郭先登[4](2017)在《关于开放型纺织经济发展的研究》文中提出在中国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的进程中,极其需要加快推进开放型纺织经济发展。发展开放型纺织经济,需要在全行业牢固树立"根"的理念,取得改革开放的更大红利;需要以四个"面对"的理念,正确研判纺织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需要深入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使开放型经济成为纺织产业发展的主体性经济形态;需要把握好国家自贸区取得推广性经验的机遇,坚定不移地实施新常态化的"六加快"发展转型战略,构建成纺织品进出口贸易六大体系;需要加快提高纺织企业创建世界品牌的水平。
曹东坡[5](2015)在《GVC和NVC视角下中国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升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我国沿海地区产业集群通过融入全球价值链实现了快速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但长期以来,沿海地区产业集群面临升级困难的局面,尤其是在跨国公司主导的“俘获型”价值链治理模式下,功能升级更难实现。当前,受要素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沿海地区产业集群的升级压力逐渐增大。因此,如何突破沿海地区产业集群面临的“升级难,功能升级更难”的局面,寻找产业集群升级的可行路径,就成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本文首先揭示了全球价值链治理这一因素对我国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形成的影响,并分析了沿海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和升级模式。随后,分析了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功能升级障碍的成因和突破条件,提出了国内价值链下产业集群的功能升级路径,并对功能升级路径进行了验证。总体而言,本文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提出了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沿海地区产业集群的升级路径和升级模式。嵌入不同类型价值链的产业集群具有不同的升级策略,不同的价值链治理模式也对应着集群不同的升级前景。我国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多嵌入俘获型治理模式的采购者驱动型价值链中,因而存在工艺升级和产品升级的机会,但在功能升级上面临困难。综合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集群的分析,提出了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升级路径。具体体现在,在企业层面,沿海地区产业集群中的企业需要在获取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同时提升创新能力。集群层面,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围绕进入跨国公司采购体系的企业形成配套产业链,强化外向型产业集群的网络效应;行业协会成为联通集群外部和内部社会资本的渠道,促进跨国公司与产业集群的交流,更新和增加集群的社会资本。在政府层面,公共政策需要引导产业集群参与国际分工,调整嵌入价值链的时机和方式,推动集群升级发展。并指出了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沿海地区产业集群的升级模式,即深化OEM实现工艺升级和转型ODM实现产品升级。对宁波服装业集群的案例分析证明了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升级路径的可行性。(2)提出了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功能升级障碍的突破条件和升级路径。“俘获型”价值链治理模式下,跨国公司对技术和市场的控制使沿海地区产业集群缺乏功能升级的空间,遭遇功能升级障碍。理论模型分析表明,沿海地区产业集群突破功能升级障碍的条件,受集群内供应商所能获得的本土优势(包括市场、社会资本、公共政策等)大小和获取高端要素的难易程度的影响。因此,在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功能升级的路径选择上,需要依托本土市场构建国内价值链,获取功能升级空间。在国内价值链条件下,通过发挥本土优势促进产业集群功能升级的路径有三种:在集群层面,一是优化产业组织体系,二是增加集群的社会资本;在政府层面,要对公共政策做出调整。获取高端要素促进产业集群功能升级属于企业层面的升级路径,即通过生产者服务业集聚促进集群中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此外,基于价值链上合作企业间关系租金的分析表明,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在国内价值链条件下实现功能升级之后,借助于在国内价值链中获得的竞争力,集群中的企业能与跨国公司形成均衡型的价值链治理关系,实现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持续的功能升级。因此,依托本土市场构建国内价值链,是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功能升级的可行选择。(3)产业集群功能升级导向的国内价值链构建模式包括两种,一种是产业集群中核心企业主导构建国内价值链,另一种是依托专业化市场构建国内价值链。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在核心企业主导构建国内价值链模式中,核心企业具有将更多价值链环节分包给集群内企业的内部动机,在这一过程中优化产业集群的组织体系,核心企业能够进入到更高端的价值链环节,实现功能升级,同时也将促进本土企业的动态升级。依托专业化市场构建国内价值链的模式中,专业化市场功能的发挥也进一步优化了集群的产业组织体系,有助于产业集群的功能升级。在国内价值链下,沿海地区产业集群社会资本的增加和公共政策的适应性调整也是促进产业集群功能升级的可行路径。对乐清电器产业集群和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案例分析表明,集群和政府层面的促进产业集群功能升级的路径具有现实可行性。(4)生产者服务业集聚是产业集群吸纳高端要素的重要渠道,能够促进产业集群中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理论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生产者服务业集聚为集群中企业提供了合作创新的条件,参加合作创新的企业能从事更多的创新活动。基于城市层面面板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整体上而言,生产者服务业集聚有助于产业集群创新水平的提高,但在细分行业中存在异质性。进一步的讨论指出,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利用本土市场构建的国内价值链,主要目的在于利用内需市场发展自有品牌。因此,国内价值链条件下,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应更多的立足于创建和发展自有品牌,实现产业集群的功能升级。对顺德家电产业集群的案例分析进一步支持了企业层面的产业集群功能升级路径的可行性。本文从全球价值链和国内价值链的视角,结合价值链和产业集群的分析,提出了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升级路径,为推动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升级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黄聪英[6](2014)在《论实体经济》文中指出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根基,也是世界经济平稳发展的保证。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世界各国曾经十分重视发展实体经济,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物质财富,积累了发展实体经济的宝贵经验。然而,20世纪末尤其是21世纪以来,欧美不少发达国家逐渐忽视发展实体经济,实体经济不断萎缩,虚拟经济日益膨胀,最终引发了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并对世界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经历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洗礼之后,世界各国重新深刻认识到实体经济的重要性,纷纷制定了回归实体经济的战略举措。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始终坚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然而,近年来中国经济“脱实向虚”的苗头初显,引起了中国政府、学术界和实业界的极大关注。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重振实体经济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决策。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梳理了实体经济的理论基础,界定了实体经济的范畴,总结了发达国家发展实体经济的经验与教训,分析了全球金融危机对美国、中国、德国实体经济的冲击以及这些国家回归实体经济的战略举措和复苏成效,探讨了中国发展实体经济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研究了中国省域实体经济、实体经济产业和实体经济企业的发展状况,最后系统论述了中国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路径选择。
姚博明[7](2012)在《中欧纺织品贸易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纺织业一直是中欧经贸交往中的重要领域之一。作为世界三大纺织品进口市场之一的欧洲,一直是中国纺织品出口的最主要目标地区之一。尤其是随着2005年1月1日国际纺织品服装配额制度的取消,中欧双方在纺织品贸易上的相互往来更为紧密。而随着中欧纺织品贸易的日益紧密,中欧双边贸易摩擦和争端也日益增多,尤其是伴随2009年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的未来更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当前需要我们重新全面审视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及其失衡的实质和影响因素,从经济层次探讨影响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成本的主要因素,全面评估欧洲债务危机对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的具体实际影响,并探讨持续扩大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的战略重点和具体措施。本文将基于上述研究需要,在全面回顾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的研究现状与理论基础的前提下,首先,从历史的视角,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全面回顾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并选择合适的中欧双边贸易数据和产业内贸易指数,探讨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的具体特征。其次,从需求、供给和环境政策因素等方面,探讨了影响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的基本因素,并对其中的主要因素对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的实际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再次,利用贸易成本测度模型,对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的成本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探讨。然后,重点针对2009年之后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的数据,利用实证方法,对欧洲债务危机给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造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最后,在总结发展中欧纺织品贸易的基本原则和战略重点的基础上,提出发展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的具体对策措施。全文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绪论主要阐明了研究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的主要意义。该章首先分别从欧盟内部经济发展的现实,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发展的需要等方面,分析了当前研究中欧纺织品贸易的历史背景,并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次介绍了研究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的主要意义。然后从中欧双边贸易、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摩擦等三个视角对这一问题的已有研究进行了综述和评价。最后,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并说明了本文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全面梳理了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的理论基础。全章从国际贸易理论现有的发展入手,介绍了中欧纺织品贸易的理论基础,并重点针对现有国际贸易理论对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失衡及其调整的理论进行探讨,最终提出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研究的理论框架。第三章,在历史分析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归纳了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并重点针对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的产业内贸易特点(包括第SITC26类纺织品、第SITC65类纺织品和第SITC84类纺织品的中欧双边贸易)进行了实证测度,从而对其包括的三类纺织品双边贸易,是属于产业内贸易还是属于产业间贸易,进行了实证检验和统计证明。第四章,从需求、供给、政策和环境等多方面,探讨了影响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利用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分析方法,实证总结了当前影响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的主要因素具体有哪些。第五章,利用Novy贸易流量模型,设计了一个新的贸易引力模型,对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的成本进行了全面测度,实证计算了中国与欧盟双边纺织品贸易的平均成本;然后,利用面板数据模型,探讨了影响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成本的主要因素;最后,借助改进的引力模型,对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成本下降对双边贸易增长的解释力度,进行了实证检验;并探讨了贸易成本下降这一主要因素,对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增长的实际影响程度。第六章,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在全面回顾欧洲债务危机的历程、发展特点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对欧第SITC26类、第SITC65类和第SITC84类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具体影响。同时探讨了欧洲债务危机对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影响的主要传导路径,最终通过设计的面板数据模型,利用面板协整分析方法,实证探讨了欧洲债务危机对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的实际影响。第七章,在论述中国发展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的基本原则和战略重点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推动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的具体政策与措施。
张沛[8](2013)在《碳关税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竞争力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利用自身低碳技术优势,以保护世界环境的名义提出对进口高碳产品征收“碳关税”。碳关税的实质是一种新型绿色贸易壁垒,尽管遭到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强烈反对,但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碳关税必将成为发达国家制衡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保护本国产业的重要手段。中国是世界纺织服装生产和出口大国,产品具有明显的高能耗和高碳排特征,而且主要出口国集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因此,碳关税一旦开征将对中国纺织服装业的产品出口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研究认为,碳关税主要是通过成本控制机制、需求控制机制和创新机制,对发展中国家形成出口贸易抑制效应、贸易条件恶化效应、出口创新促进效应和出口流向转移效应等影响。由于中国纺织服装业被锁定在全球价值链低端,高能耗、高排放和低附加值的特征明显,因此,碳关税实施后,高额的碳关税、低碳技术成本和碳标签、碳认证等相关销售成本的增加都将大大提升产品出口成本,从而削弱中国现有的成本优势,致使出口额明显下降;而且随着碳关税壁垒扩散效应的显现,从短期静态来看必将削弱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竞争力,甚至大大增加中小纺织企业的关停风险。但从长期动态来看,若应对得当,其倒逼机制将形成低碳技术创新增强效应、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和对外投资扩大效应,进而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可持续发展。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测算碳关税及其他主要相关因素对我国纺织服装业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显示: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与CO2排放强度之间呈较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这就意味着CO2排放强度越高,碳关税的实施强度也将越高,产品出口额降低幅度就越大;同时产品出口额与劳动力投入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因此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将严重影响产品出口竞争力;产品出口额与固定资产投入之间则呈现较强的正相关关系,意味着中国整个纺织服装业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过渡;而产品出口额与R&D投入间不存在显着相关性,表明当前中国出口产品大部分属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的中低端产品,科技贡献度低。利用进出口数据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及碳关税实施后可能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形成影响和威胁的十五个国家的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竞争力进行分析评价表明:目前中国纺织服装具有很强的出口竞争力,但却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出口竞争力下滑的隐患;同时发展中国家里孟加拉、巴基斯坦、印度、土耳其和越南的出口竞争力则显示出较强的增长趋势,尤其是在服装出口方面;整个发达国家除意大利产品出口竞争力较强外,其他国家都明显的落后于发展中国家,但纺织品出口竞争力相对较高,美国则在十五个国家中位居末位。但随着碳关税的开征,目前的竞争格局将会被打破,中国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就必须提高纺织服装业的低碳出口竞争力。通过建立“纺织服装低碳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模型”,对影响中国纺织服装低碳出口竞争力的因素进行国际比较与实证分析显示:从成本优势角度看,随着中国劳动力及原材料成本的大幅度提升,与孟加拉、巴基斯坦、越南等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纺织服装业成本优势明显下降,同时中国人民币持续升值而主要竞争对手国则货币贬值趋势明显;但由于中国有着较完整、先进的产业链和覆盖面广的产业集群,近年来中国内需市场规模也不断扩大,因而尽管中国纺织服装业成本优势有所下降,但并没消失,尤其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具有较强的成本优势。从低碳与创新优势角度看,发达国家的人才与研发优势决定了其在纺织与低碳技术上的绝对优势,并牢牢占领着全球价值链中低碳排和高附加值环节。美国、德国和日本的纺织与低碳技术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则以时尚的设计和卓越的品牌运营能力获取高额利润,因此,碳关税实施将有利于增强发达国家纺织服装产品低碳出口竞争力。中国低碳创新优势虽比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但与发展中国家竞争对手相比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从各国政府低碳经济政策制定与实施情况看,中国同样是落后于发达国家但高于多数发展中国家,而中国纺织服装产品低碳出口竞争力的未来走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政府及行业和企业的应对措施是否得当有效。面对碳关税,为提升中国纺织服装产品低碳出口竞争力,本文从四个层面提出了应对方略:从国际层面上,中国应当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同时,坚持主张“共同而有区别责任”的原则,与发展中国家结成“反碳关税联盟”,积极参与“规则”制定,并加强与发达国家在低碳技术领域的合作,为低碳经济时代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赢得时间和空间。从产业层面上,应着力于低碳创新优势的提升,在重视高素质人才培养与开发的基础上,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抢占低碳市场竞争制高点;积极打造自主优势品牌,加速品牌国际化,促进产业升级;与产业链相耦合,实现产业集群低碳化、创意化发展;实施规避碳关税的出口与对外投资战略。从企业层面上,则应以碳足迹为导向,将低碳理念贯穿于从研发设计直至回收利用的整个流程环节中,通过实施全过程的低碳化管理,打造低碳企业价值链。最后,从政府的国内政策层面上,应当大力发展低碳能源产业,并积极倡导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理念,通过建立健全各项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法律与政策体系,实现对中国纺织服装业低碳发展的支撑与保障,从而提高产品低碳出口竞争力,从而提高产品低碳出口竞争力。
郭先登[9](2012)在《关于提高纺织业创新水平的思考》文中提出世界纺织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创新能力与创新水平决定着产业竞争力的强弱。21世纪纺织服装业确立的创新观与以往的创新观有着本质不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呈加速发展的态势,其实践的应用性更强且创新周期更短,发明+应用=价值,是21世纪科技创新的核心。提高纺织产业的创新发展水平,第一战略指向是以数字化技术和信息技术及生物技术的充分应用为前提,强化纤维材料的创新开发。纺织服装业要在把握业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把每一个细节创新做得更深入,这是必须把握的产业科技发展方向。
郭先登[10](2010)在《关于纺织服装业发展高端产品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纺织服装业要抓住国家在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七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发展的机遇,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依靠高新技术产业化形成的新型行业与新兴行业、新型产品,都列入高端产业的范畴。中国纺织服装业发展高端行业要培育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在能源、水资源、空间、海洋、生物、信息等技术领域寻求新的突破,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产业调整经济结构的方向,决定了产业发展只能选择高端产业,建设高端产业聚集区。
二、关于确立纺织服装业战略性产业的探讨(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确立纺织服装业战略性产业的探讨(上)(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棉花进口双关税政策效果评价与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目标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目标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中国棉花市场开放对世界棉花市场的影响 |
1.3.2 关税配额政策影响相关研究 |
1.3.3 滑准税政策及其影响的相关研究 |
1.3.4 文献述评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图 |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5.1 可能的创新 |
1.5.2 存在的不足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双关税政策 |
2.2 理论基础 |
2.2.1 国际贸易相关理论 |
2.2.2 农产品保护相关理论 |
2.2.3 理论评述 |
第三章 棉花进口关税政策影响的理论分析 |
3.1 关税配额的经济影响 |
3.1.1 关税配额的经济效应分析 |
3.1.2 扩大配额的经济效应 |
3.2 滑准税的经济效应分析 |
3.3 国内支持与双关税政策的综合效应分析 |
3.3.1 国内补贴与关税配额的组合效应 |
3.3.2 国内补贴与滑准税政策的相互作用 |
3.3.3 目标价格补贴背景下的关税政策选择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双关税政策对棉花及相关产业的影响 |
4.1 中国棉花进口关税政策演变 |
4.1.1 入世前的棉花市场进口政策 |
4.1.2 入世承诺的棉花关税政策 |
4.1.3 入世后关税政策的履行及调整 |
4.2 国内棉花生产 |
4.3 棉花贸易 |
4.3.1 棉花进出口现状 |
4.3.2 棉花进口来源与进口安全性 |
4.4 纺织、服装业发展 |
4.4.1 双关税政策实施后纺织服装业概况 |
4.4.2 双关税政策对纺织行业发展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棉花进口双关税政策效果与调整模拟 |
5.1 模型简介及研究方案设计 |
5.1.1 模型简介及数据处理 |
5.1.2 数据处理 |
5.2 双关税政策实施效果模拟 |
5.2.1 模拟方案设计 |
5.2.2 模拟结果及分析 |
5.3 双关税政策调整的影响模拟 |
5.3.1 模拟方案设计 |
5.3.2 模拟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6.1 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附件 |
(2)世界纺织版图与产业发展新格局(四)(论文提纲范文)
日本 (下) :在价值链高阶的专注与延展The Japan (II) :Focus and Extension in the High-level Value Chain |
1 以合成纤维技术为基础的延展布局 |
1.1 国际化布局 |
1.2 跨界延伸与多元化扩张 |
1.2.1 以某专业领域先进技术为基础向非纺织产业发展 |
1.2.2 以纺织产业链资源为依托向非纺织产业渗透 |
1.2.3 以市场利益为导向向非纺织产业转移 |
2新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
2.1人口老龄化 |
2.2新能源革命下的先机 |
2.3行业格局的洗牌调整 |
3日本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路径对我国的启示 |
(1) 价值链分工 |
(2) 跨界合作与融合创新 |
(3) 以消费促升级 |
(4) 积极长效的政策引导和辅助 |
土耳其:“近岸”优势下巩固产业竞争力The Turkey:Consolidating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Based on the Advantage of"Nearshore" |
1土耳其纺织服装产业概况 |
1.1纺织服装产业在土耳其工业体系中的地位 |
1.2土耳其纺织服装产业在全球地位 |
1.3 土耳其纺织服装产业布局 |
1.4 土耳其纺织服装产业特色及发展新趋势 |
2 土耳其区位优势下的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分析 |
2.1 综合成本竞争力 |
2.2 市场贸易竞争力 |
3 产业发展中的不明确局势及应对措施 |
印度:背靠人口红利和蓝海市场的纺织产业The India:Textile Industry Backed by Demographic Dividend and Blue Ocean Market |
1印度纺织业的发展历程 |
2纺织服装业在印度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作用 |
3 印度纺织产业的竞争优势 |
3.1 原材料来源丰富 |
3.1.1 棉花 |
3.1.2 黄麻 |
3.1.3 丝 |
3.2 国内消费需求旺盛 |
3.3 政府对行业发展的大力支持 |
3.4 投资增加明显 |
3.5 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
3.6 化纤产业规模宏大 |
3.7 产业用纺织品需求旺盛 |
4 印度纺织业面临的压力和机遇 |
4.1 印度纺织业面临的压力 |
4.2 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
5 结语 |
(3)泉州纺织服装企业出口退税政策执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出口退税 |
二、政策执行 |
三、纺织服装企业 |
第二节 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 |
一、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理论的要点 |
二、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之间的关系 |
三、史密斯模型与本研究主题的关联 |
第三章 泉州纺织服装企业出口退税政策执行现状 |
第一节 泉州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纳税与退税的基本情况 |
第二节 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及其对泉州相关企业的影响 |
第三节 泉州纺织服装企业出口退税政策执行案例分析 |
一、晋江市A织造发展有限公司免抵退案例分析 |
二、泉州市B纺织贸易有限公司退免税案例分析 |
第四节 泉州市纺织服装企业出口退税政策执行现状 |
一、构建了互联网加出口退税体系 |
二、下放审批权限加快退税速度 |
三、调整负担机制减轻地方财政压力 |
四、实现差别化管理 |
五、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对泉州市出口政策执行的反映 |
六、纺织服装出口退税政策执行存在失效情况 |
第四章 泉州市纺织服装企业出口退税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泉州市纺织服装企业出口退税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 |
一、征税与退税环节脱节 |
二、政策调整过于频繁 |
三、出口退税款缺乏保障 |
四、出口退税政策执行缺乏协调性 |
五、政策的可执行性低 |
六、政策执行机关及人员存在的问题 |
七、政策监管方面存在问题 |
八、政策执行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
九、泉州纺织服装行业自身存在问题 |
第二节 泉州市纺织服装企业出口退税政策执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政策本身因素造成执行问题 |
二、政策执行机构及其人员的因素 |
三、政策对象的因素 |
四、政策环境的因素 |
第五章 出口退税政策执行的优化建议 |
第一节 完善出口退税政策设计 |
一、实现征税退税一体化 |
二、稳定纺织服装业出口退税率 |
三、稳定出口退税分担机制 |
四、加速出口退税的立法进程 |
第二节 提高出口退税政策执行水平 |
一、建立内外部协调机制 |
二、建立打击和防范出口骗税体系 |
三、建立健全人才队伍建设体系 |
四、实现无纸化管理 |
第三节 提升政策目标群体的政策执行效果 |
一、提髙目标群体对政策的遵从程度 |
二、加强与目标群体的互动 |
三、实施产业转型战略 |
四、实施纺织品行业品牌战略 |
五、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 |
第四节 优化政策执行环境 |
一、推行外贸代理制 |
二、适时调整战略性出口退税政策 |
三、发挥纳税信用等级评价的监督作用 |
四、强化政府监管治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泉州市纺织服装企业出口退税政策执行调查问卷 |
个人简历 |
(4)关于开放型纺织经济发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纺织经济在新常态化新时代,要牢固树立“根”的理念,不断取得改革开放更大红利 |
二、新常态化新时期发展开放型纺织经济,需要正确研判纺织经济发展所面临着的国内外环境 |
三、新常态化新时期发展开放型纺织经济,需要深入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使产业向“六加快”发展转型,构建成纺织进出口贸易六大体系 |
四、新常态化新时期发展开放型纺织经济,需要紧紧把握国家在上海等区域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趋势,推进纺织开放型经济发展 |
五、新常态化新时期发展开放型纺织经济,需要加快纺织企业创建世界级品牌 |
六、新常态化新时期发展开放型纺织经济,需要建设生态型纺织服装业,实现绿色增长 |
七、新常态化新时期发展开放型纺织经济,需要从理论的高度全面认识“农民工”现象 |
(5)GVC和NVC视角下中国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本文的研究意义 |
1.2.1 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 |
1.2.2 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 |
1.3.2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4 重要概念的界定 |
1.5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 |
1.5.1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1.5.2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文献述评 |
2.1 关于GVC及其治理的相关研究 |
2.1.1 GVC及其治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
2.1.2 GVC治理模式及其演进的相关研究 |
2.2 地域化视角下产业集群升级的相关研究 |
2.2.1 地域化视角下产业集群升级影响因素 |
2.2.2 地域化视角下产业集群升级路径 |
2.3 GVC视角下产业集群升级的相关研究 |
2.3.1 GVC治理与产业集群升级的关系 |
2.3.2 嵌入GVC的产业集群升级模式 |
2.4 NVC视角下产业集群升级的相关研究 |
2.5 简要评价 |
第三章 嵌入GVC的我国沿海地区产业集群: 形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GVC治理与沿海地区产业集群的形成 |
3.1.1 模型的基本框架 |
3.1.2 GVC治理视角下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形成的影响因素 |
3.2 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
3.2.1 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整体特征 |
3.2.2 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格局的定量测度 |
3.3 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问题 |
3.3.1 产业集群整体位于GVC低端环节 |
3.3.2 创新能力薄弱,自有品牌缺失 |
3.3.3 企业间协作程度较低,竞争失序 |
3.3.4 产业集群的低成本竞争优势难以持续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嵌入GVC的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升级——工艺和产品升级 |
4.1 引言 |
4.2 GVC治理与产业集群升级 |
4.2.1 GVC的驱动机制 |
4.2.2 不同GVC治理模式下的产业集群升级前景 |
4.3 嵌入GVC与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升级路径选择 |
4.3.1 嵌入GVC与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升级——一个综合性分析 |
4.3.2 嵌入GVC的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升级路径 |
4.4 嵌入GVC的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升级模式 |
4.4.1 深化OEM与产业集群工艺升级 |
4.4.2 转型ODM与产业集群产品升级 |
4.5 案例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功能升级障碍的成因、突破条件及升级路径 |
5.1 引言 |
5.2 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功能升级障碍的成因 |
5.2.1 跨国公司的技术控制 |
5.2.2 跨国公司的市场控制 |
5.3 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功能升级障碍的突破——理论模型分析 |
5.3.1 模型的基本框架 |
5.3.2 产业集群功能升级障碍的突破条件 |
5.3.3 产业集群突破功能升级障碍的影响因素 |
5.4 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功能升级的实现路径 |
5.4.1 构建NVC体系——发挥集群和政府层面的本土优势 |
5.4.2 生产者服务业集聚——吸纳高端要素,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
5.5 进一步的讨论 |
5.5.1 NVC对接GVC:均衡型GVC中的功能升级 |
5.5.2 理论模型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NVC构建与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功能升级——集群和政府层面 |
6.1 引言 |
6.2 本土市场优势与NVC构建 |
6.3 NVC的构建模式 |
6.3.1 核心企业主导型NVC构建模式 |
6.3.2 专业化市场型NVC构建模式 |
6.4 NVC下产业组织体系优化与产业集群功能升级 |
6.4.1 核心企业主导型NVC下产业集群功能升级 |
6.4.2 专业化市场型NVC下产业集群功能升级 |
6.5 NVC下社会资本增加与产业集群功能升级 |
6.6 NVC下公共政策调整与产业集群功能升级 |
6.7 案例分析 |
6.7.1 案例分析之一 |
6.7.2 案例分析之二 |
6.8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生产者服务业集聚与NVC下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功能升级——企业层面 |
7.1 引言 |
7.2 生产者服务业集聚与产业集群中企业创新能力提升 |
7.2.1 NVC下产业集群吸纳高端要素的渠道——生产者服务业集聚 |
7.2.2 生产者服务业集聚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机制分析 |
7.2.3 理论模型分析 |
7.3 实证分析 |
7.3.1 计量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
7.3.2 回归结果及分析 |
7.4 进一步的讨论: 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与NVC下产业集群功能升级 |
7.5 案例分析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对策建议 |
8.1 全文总结 |
8.2 对策建议 |
8.2.1 政府层面的建议 |
8.2.2 集群层面的建议 |
8.2.3 企业层面的建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6)论实体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Contents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金融危机暴露虚拟经济过度的弊端 |
二、脱实向虚是当前我国经济的主要风险 |
三、复苏实体经济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决策 |
第二节 国内外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动态 |
一、实体经济的国外研究动态 |
二、实体经济的国内研究动态 |
第三节 实体经济的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第四节 实体经济的研究方案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主要创新点和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之处 |
一、主要创新点 |
二、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之处 |
第一章 实体经济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实体经济的相关论述 |
三、毛泽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实体经济的相关论述 |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 |
一、产业结构升级理论 |
二、内生技术变化理论 |
三、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 |
四、政府干预与经济增长理论 |
第三节 简要评论 |
第二章 实体经济的范畴界定 |
第一节 实体经济的概念、特点与功能 |
一、实体经济的概念 |
二、实体经济的特点 |
三、实体经济的功能 |
第二节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 |
一、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区别 |
二、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联系 |
第三节 实体经济与第三产业的关系 |
一、第三产业的范畴界定 |
二、实体经济与第三产业的关系 |
第三章 发达国家发展实体经济的经验与教训 |
第一节 发达国家发展实体经济的道路分析 |
一、德国道路 |
二、美国道路 |
三、日本道路 |
第二节 发达国家发展实体经济的经验借鉴 |
一、注重创新制造技术 |
二、培养优质人力资源 |
三、拓宽国际销售市场 |
四、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
第三节 发达国家发展实体经济的教训对我国的启示 |
一、要注重发展实体经济 |
二、要培育国际高端品牌 |
三、要调整经济发展模式 |
四、要保持健康的产业结构 |
五、要科学应对产能过剩 |
第四章 全球金融危机与实体经济的回归 |
第一节 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 |
一、全球金融危机对美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
二、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
三、全球金融危机对德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
第二节 金融危机后美中德复苏实体经济的战略举措 |
一、美国复苏实体经济的战略举措 |
二、中国复苏实体经济的战略举措 |
三、德国复苏实体经济的战略举措 |
第三节 金融危机后美中德复苏实体经济的成效评价 |
一、美国复苏实体经济的成效评价 |
二、中国复苏实体经济的成效评价 |
三、德国复苏实体经济的成效评价 |
第五章 中国发展实体经济的SWOT分析 |
第一节 中国发展实体经济的优势分析(Strength) |
一、实体经济发展成就辉煌 |
二、技术创新体系稳步形成 |
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 |
四、产业链成熟劳动力丰富 |
第二节 中国发展实体经济的劣势分析(Weakness) |
一、企业多处于产业链中低端 |
二、科技创新体制尚不健全 |
三、金融体制改革进展缓慢 |
四、职业技术教育不够发达 |
第三节 中国发展实体经济的机遇分析(Opportunity) |
一、扩大国内消费市场的机遇 |
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机遇 |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机遇 |
第四节 中国发展实体经济的挑战分析(Threat) |
一、产业空心化趋势 |
二、产能过剩问题突出 |
三、发展环境不容乐观 |
第六章 中国发展实体经济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省域实体经济的实证分析 |
一、广东省实体经济的实证分析 |
二、福建省实体经济的实证分析 |
第二节 实体经济产业的实证分析 |
一、传统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以纺织服装业为例 |
二、新兴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以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例 |
第三节 实体经济企业的实证分析 |
一、国有企业发展的实证分析——以上汽集团为例 |
二、民营企业发展的实证分析——以福耀玻璃为例 |
第七章 中国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路径选择 |
第一节 中国发展实体经济的指导思想 |
第二节 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实力 |
一、着力化解产能过剩 |
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
三、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
四、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
第三节 激发企业活力,坚守实体经济 |
一、重振企业家精神 |
二、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
三、培育国际知名品牌 |
四、加大人才建设力度 |
第四节 加强宏观调控,服务实体经济 |
一、制订发展规划,推进实体经济稳健发展 |
二、优化社会氛围,营造勤劳创业的外部环境 |
三、坚持扩大内需,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
四、强化楼市调控,坚定不移遏制投机炒作 |
第五节 深化体制改革,壮大实体经济 |
一、完善科技体制,尽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
二、深化金融改革,确保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
三、加强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熟练技术工人 |
四、深化税制改革,切实减轻实体企业负担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中欧纺织品贸易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二章 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国际贸易理论及其对双边贸易成因的理论研究 |
一、传统的贸易理论 |
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
三、新贸易理论 |
四、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新新贸易理论 |
第二节 国际贸易失衡及其调整的理论阐释 |
一、国际贸易理论对经济失衡的理论阐释 |
二、国际贸易失衡调整的理论 |
第三节 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的理论基础和分析工具 |
一、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的理论基础——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 |
二、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的理论分析工具 |
第三章 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的演变及特点 |
第一节 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的发展历程 |
一、中国纺织业及其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 |
二、欧盟纺织业及其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 |
三、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的发展历程 |
第二节 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 |
一、中国纺织品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 |
二、欧盟纺织品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 |
三、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 |
第三节 中欧双边纺织品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指数分析 |
一、影响产业内贸易的相关因素 |
二、中欧双边产业内贸易的指数分析 |
三、主要结论 |
第四章 影响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的基本因素 |
第一节 需求因素分析 |
一、中欧居民收入水平因素 |
二、汇率变化因素 |
三、气候和环境因素 |
第二节 供给因素分析 |
一、中欧双方的纺织品贸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
二、国际直接投资(FDI)因素 |
三、纺织业内的验厂标准因素 |
第三节 贸易环境与政策因素 |
一、欧盟东扩因素的影响 |
二、取消配额因素的影响 |
第四节 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差额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一、单位根检验 |
二、协整检验 |
三、模型结果 |
第五章 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成本测度 |
第一节 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成本测度 |
一、贸易成本测度模型及其改进 |
二、数据描述与参数设定 |
三、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成本测度的结果 |
第二节 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成本影响因素分析 |
一、面板数据模型和基本方法 |
二、实证检验 |
三、主要结论 |
第三节 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成本下降与贸易增长 |
一、基于分解方程的贸易成本下降与经济增长分析框架 |
二、贸易成本下降与行业经济发展对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的影响 |
三、主要结论 |
第六章 欧洲债务危机对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的影响 |
第一节 欧洲债务危机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
一、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及其发展特点 |
二、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
三、欧洲债务危机对中欧双边纺织产品贸易的影响 |
第二节 欧洲债务危机对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影响的主要因素 |
一、欧洲国家经济不景气导致其对纺织品的进口需求增长缓慢 |
二、经济景气指数和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 |
三、区域内失业率持续高位,使欧盟对外贸易壁垒日益增多 |
四、欧元兑人民币汇率贬值,中国对外贸易条件持续恶化 |
五、贸易摩擦增加,限制对欧纺织业出口 |
六、国内外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导致纺织业成本难以确定 |
第三节 欧洲债务危机对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
一、变量序列的单位根检验 |
二、协整检验结果 |
三、实证结论 |
四、欧洲债务危机对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的影响结论 |
第七章 中国参与中欧纺织品贸易的战略重点及政策建议 |
第一节 中国参与中欧纺织品贸易的基本原则 |
一、优势互补,相互依存 |
二、以“我”为主,互利共赢 |
三、鼓励竞合,包容增长 |
四、内外结合,以内促外 |
五、携手整合,多管齐下 |
第二节 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发展的战略重点 |
一、推动创新,着力调整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产品失衡结构 |
二、努力开拓市场,实现中国对外纺织品市场的多元化 |
三、扩大内需,降低对欧洲市场的依赖 |
四、加强品牌营销,做大做强国内领先的纺织类企业 |
五、注重成本控制,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
六、强调国际协调,充分利用WTO和G20全球治理平台 |
第三节 中国推动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的具体措施 |
一、开展“战略性协调”,积极游说欧盟内部利益集团 |
二、坚持自主创新,提升中国纺织业出口商品结构 |
三、提升国产面辅料质量,鼓励国内下游纺织企业采购国产商品 |
四、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危机控制观念,全面提升外贸综合竞争力 |
五、加强行业联盟建设,降低纺织业对外贸易成本 |
六、加强对欧盟的纺织品贸易政策的研究 |
七、重视人民币汇率有序调整,积极推动中欧纺织业进一步开放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后记 |
(8)碳关税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竞争力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出口贸易对碳排放的影响 |
1.2.2 碳关税对出口贸易与竞争力的影响 |
1.2.3 碳关税的应对策略 |
1.3 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碳关税及相关研究理论基础 |
2.1 碳关税概论 |
2.1.1 碳关税的涵义及由来 |
2.1.2 实施碳关税的目的和动机 |
2.1.3 碳关税的合理性、合法性及其实质 |
2.1.4 碳关税实施现状 |
2.1.5 碳关税发展趋势 |
2.2 出口竞争力理论 |
2.2.1 国际竞争力和出口竞争力的涵义 |
2.2.2 出口竞争力的理论来源 |
2.2.3 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模型 |
2.3 环境与出口竞争力关系假说 |
2.3.1 污染避难所假说 |
2.3.2 环境标准竞相降低假说 |
2.3.3 生态倾销论 |
2.3.4 环境成本转移说 |
2.3.5 波特假说 |
第三章 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现状及出口竞争力国际比较 |
3.1 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发展概况 |
3.1.1 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规模 |
3.1.2 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增长速度 |
3.1.3 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 |
3.1.4 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市场结构 |
3.2 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面临的国际环境与挑战 |
3.2.1 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局势动荡 |
3.2.2 发展中国家竞争力不断提升 |
3.2.3 后配额时代贸易壁垒愈演愈烈 |
3.3 中国及世界主要国家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竞争力国际比较 |
3.3.1 指标及国家的选取 |
3.3.2 指标计算与比较分析 |
3.3.3 主成分分析及验证 |
第四章 碳关税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
4.1 碳关税对出口国出口贸易影响机理与效应经济学分析 |
4.1.1 出口贸易抑制效应 |
4.1.2 贸易条件恶化效应 |
4.1.3 贸易流向转移效应 |
4.1.4 出口创新增强效应 |
4.2 碳关税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竞争力影响定性分析 |
4.2.1 短期静态影响分析 |
4.2.2 长期动态影响分析 |
4.3 碳关税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贸易影响定量分析 |
4.3.1 碳关税与碳排强度 |
4.3.2 研究对象说明 |
4.3.3 模型的构建 |
4.3.4 指标选取与样本数据来源 |
4.3.5 实证与经济意义分析 |
第五章 中国纺织服装产品低碳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 |
5.1 成本因素 |
5.1.1 纤维原料 |
5.1.2 劳动力 |
5.1.3 市场空间与规模 |
5.1.4 产业链与产业集群 |
5.1.5 资本投入 |
5.2 低碳创新因素 |
5.2.1 科技研发人才与研发投入 |
5.2.2 纺织技术水平与技术设备 |
5.2.3 能源结构、低碳技术与低碳需求 |
5.2.4 品牌与营销 |
5.3 政府低碳政策因素 |
5.3.1 发达国家低碳政策 |
5.3.2 中国低碳政策 |
5.3.3 部分发展中国家低碳政策 |
5.4 汇率变动因素 |
5.5 中国纺织服装产品低碳出口竞争优势与劣势 |
第六章 提高中国纺织服装产品低碳出口竞争力方略 |
6.1 整体思路和发展战略 |
6.1.1 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主张共同而有区别责任 |
6.1.2 结成反碳关税联盟,积极参与规则制定 |
6.1.3 以价值为导向,实施低碳化发展战略 |
6.2 行业层面:实施低碳创新优势提升战略 |
6.2.1 以高素质人才开发为先导,建立高层次竞争优势 |
6.2.2 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抢占低碳市场竞争制高点 |
6.2.3 打造自主优势品牌,加速产业结构升级 |
6.2.4 与产业链相耦合,实现产业集群低碳化创意化 |
6.2.5 实施碳关税跨越型出口与对外投资战略 |
6.3 企业层面:打造低碳企业价值链 |
6.3.1 依寻碳足迹实现全程低碳化管理 |
6.3.2 低碳设计与研发 |
6.3.3 低碳原料采购 |
6.3.4 低碳加工制造 |
6.3.5 低碳营销与服务 |
6.3.6 回收利用 |
6.4 政府层面:完善政策支撑与保障体系 |
6.4.1 大力发展低碳能源 |
6.4.2 倡导低碳理念引导低碳消费 |
6.4.3 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低碳政策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9)关于提高纺织业创新水平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提高纺织产业的创新发展水平, 第一战略指向是以数字化技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充分应 |
(一) 纵览世界纺织工业近年来的变动趋势和 |
(二) 提高纺织产业的创新发展水平, 要深刻认识和科学划分新纤维材料的定义与作用范围。 |
(三)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纺织产品的开发始 |
二、以提高产品时尚化水平为目标, 确立新创新观, |
(一) 纺织服装业要把细节性科技创新做得更深入, 必须提高创新设计能力。 |
(二) 纺织服装业要把细节性科技创新做得更深入, 必须以国际标准, 创造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产品。 |
(三) 纺织服装业要把细节性科技创新做得更 |
(四) 纺织服装业要把细节性科技创新做得更深入, 必须通过政策支持, 建设专业市场。 |
三、提高纺织产业的创新发展水平, 要面对现代纺织服装业的竞争已经由传统成本水平高低转向 |
(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中国的行业和企业 |
(二) 提高服饰、装饰产品时尚化水平, 从管理的视角看, 要提高工业园区的配套服务水平。 |
(三) 提高纺织产业创新体系建设水平。 |
(10)关于纺织服装业发展高端产品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端产业的概念与内涵 |
二、现代科学技术是建设高端产业聚集区的第一支撑力 |
三、中国纺织服装业调整经济结构的方向, 决定了产业发展只能选择高端产业, 建设高端产业聚集区 |
(一) 建设高端产业聚集区, 要在发展低碳经济中, 建立中国纺织服装低碳产业运行体系 |
(二) 建设高端产业聚集区, 要以突出绿色为主体, 在发展高端产业过程中,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体系 |
(三) 建设高端产业聚集区, 山东纺织服装业必须以突出蓝色经济区为主要载体 |
(四) 发展高端产业及高端产业聚集区, 要认真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 |
(五) 发展高端产业及高端产业聚集区, 要走发展产业集群的新路 |
(六) 发展高端产业及高端产业聚集区, 要突出建设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
四、关于确立纺织服装业战略性产业的探讨(上)(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棉花进口双关税政策效果评价与模拟研究[D]. 吴庆君.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2]世界纺织版图与产业发展新格局(四)[J]. 赵永霞,刘凯琳,张荫楠. 纺织导报, 2020(01)
- [3]泉州纺织服装企业出口退税政策执行研究[D]. 杜璐琳. 华侨大学, 2018(01)
- [4]关于开放型纺织经济发展的研究[J]. 郭先登.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7(01)
- [5]GVC和NVC视角下中国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升级研究[D]. 曹东坡. 南京大学, 2015(01)
- [6]论实体经济[D]. 黄聪英.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
- [7]中欧纺织品贸易影响因素研究[D]. 姚博明. 武汉大学, 2012(05)
- [8]碳关税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竞争力影响研究[D]. 张沛. 中国海洋大学, 2013(12)
- [9]关于提高纺织业创新水平的思考[J]. 郭先登. 山东纺织经济, 2012(09)
- [10]关于纺织服装业发展高端产品的思考[J]. 郭先登. 山东纺织经济,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