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临床和内镜特征

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临床和内镜特征

一、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临床及内镜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孟祥芳[1](2021)在《2型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征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2型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与单纯性消化性溃疡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比较2型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与单纯性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溃疡部位、溃疡数目、溃疡大小、并发症、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根除、溃疡愈合情况的差异,比较不同糖尿病病程及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水平时Hp感染及根除、溃疡愈合情况的差异,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研究糖尿病对消化性溃疡的影响,提高对2型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的认识,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临床指导。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收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胃肠内科并经胃镜检查明确诊断为消化性溃疡的103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合并有2型糖尿病的17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未合并糖尿病的单纯性消化性溃疡863例作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间性别、年龄、吸烟、饮酒、血常规、凝血常规、白蛋白、血脂水平等一般情况,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间临床表现、溃疡部位、大小、数目、并发症、Hp感染、根除及溃疡愈合情况;比较观察组不同糖尿病病程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时Hp感染、根除及溃疡愈合情况;探寻溃疡愈合的影响因素,总结2型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征。结果:1、两组的性别、吸烟、饮酒、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血红蛋白、白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年龄≥60岁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异常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观察组凝血酶原活动度异常患者所占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观察组血小板异常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观察组甘油三酯异常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观察组呕血、恶心呕吐、反酸烧心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黑便、腹痛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胀、无症状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胃溃疡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复合性溃疡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溃疡大小和溃疡数目上,观察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出现出血、梗阻的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Hp感染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Hp根除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溃疡治疗无效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溃疡治疗无效的风险增加,约为对照组的16.572倍(OR=16.572,95%CI=4.185-65.618);经过抗Hp治疗,Hp未根除患者溃疡治疗无效的风险增加,约为Hp根除患者的16.456倍(OR=16.456,95%CI=4.114-65.830)。5、按糖尿病病程<5年、5-10年、≥10年将观察组分为三组,≥10年组Hp感染率最高,与5-10年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两两间对比,无差异(P>0.05)。三组之间Hp根除率及溃疡愈合情况无差异(P>0.05)。6、按Hb A1c水平≤7%、7-9%、>9%将观察组分为三组,三组之间Hp感染率无差异(P>0.05)。随着Hb A1c水平的升高,Hp根除率、溃疡愈合有效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与单纯性消化性溃疡患者相比,2型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患者胃溃疡的发病率偏高,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偏低。2、与单纯性消化性溃疡患者相比,2型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患者Hp根除率较低,溃疡愈合效果更差。3、随着Hb A1c水平的升高,2型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患者Hp根除率降低,溃疡愈合效果更差。4、糖尿病、Hp未根除是消化性溃疡治疗无效的独立影响因素。控制血糖稳定、根除Hp有利于提高溃疡治疗效果。

徐东强[2](2021)在《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探讨消化性溃疡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并分析相关因素与证候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本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收集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脾胃病科病房符合入选标准的消化性溃疡患者120例,制定临床资料观察表,进行调查、归纳,建立数据库,录入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消化性溃疡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一般情况、胃镜结果、HP感染情况、四诊信息、治疗用药等因素进行描述性及相关性分析。结果:1.中医证候的分布依次为:脾胃虚弱(36.7%)>肝胃郁热证(19.2%)>肝胃不和(14.3%)>脾胃湿热(13.3%)>胃络淤阻(10.8%)>胃阴不足证(5.8%)。2.职业分布:工人34例(28.3%)>无业24例(20.0%)>退休22例(18.3%)>个体17例(14.2%)>职员11例(9.2%)>农民7例(5.8%)>学生3例(2.5%)>教师2例(1.7%)3.性别与年龄分布:性别分布:男:女=3:1。年龄分布:中年人>老年人>青年人。各中医证候与性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胃不和证女性患者占比高于其他症候;各中医证候与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吸烟与饮酒分布:吸烟占全部病例的23.3%,饮酒占全部病例的33.3%。各中医证候与吸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中医证候与饮酒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胃郁热证饮酒率高于其他症候。5.HP感染分布:HP感染率43.3%。各中医证候与HP感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HP感染率高于其他证候。6.胃镜下表现:溃疡类型:DU 63.3%,GU 28.3%,CU 8.3%。DU:GU2.15:1。溃疡数量:溃疡数量为单个63例(52.50%),溃疡数量为多个的为57例(47.5%)。溃疡面积:<0.5cm2为78例,≥0.5cm2为25例,≥1cm2:为17例,各中医证候与溃疡类型、溃疡数量、溃疡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PU的四诊信息:胃脘痛、纳差、少气懒言、嘈杂反酸、口干口苦、恶心呕吐等症状多见。多见红舌,薄白苔。脉象以脉沉细为主。8.PU的常用药物分布概况:使用次数前十的药物有甘草、白术、陈皮、党参、白芍、茯苓、当归、柴胡、半夏、香附。9.各个证候常用药物:肝胃不和基本方药为柴胡、白芍、香附、陈皮、甘草、川芎、枳壳。肝胃郁热基本方药为白芍、柴胡、香附、黄连、黄芩、栀子、延胡索。脾胃湿热基本方药为薏苡仁、半夏、甘草、黄连、栀子、茯苓。脾胃虚弱基本方药为甘草、白术、党参、陈皮、当归、黄芪、半夏。胃络淤阻基本方药为党参、延胡索、甘草、黄芪、郁金、白术。胃阴不足基本方药为当归、神曲、山楂、沙参、莱菔子、玉竹、生地。结论:1.本病脾胃虚弱证最为常见,主要症状为胃脘痛、纳差、少气懒言,多见淡红舌,薄白苔,脉沉细。其次为肝胃郁热证、肝胃不和证,主要症状为嘈杂反酸、口干口苦、恶心呕吐。2.中医证候与性别、饮酒、HP感染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3.男性较女性、中老年人较青年人更容易患本病。4.PU治疗原则以健脾益气、疏肝和胃为主。

黄根[3](2021)在《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及变化趋势 ——2012-2020年住院患者的大样本统计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消化性溃疡(PU)是人类常见病和多发病,是最为常见的慢性消化道疾病之一。PU常反复发作,给患者身心带来痛苦,影响生活质量,加重经济负担,还可并发溃疡出血、穿孔及幽门梗阻,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近年来有关PU的临床诊疗取得了长足进步,内窥镜的广泛应用使PU更易得到确诊,质子泵抑制剂(PPI)的问世使PU近期疗效良好,幽门螺杆菌(Hp)的根除可一定程度减少复发,但并没有彻底改变PU的临床状况,发病率仍高,复发及并发出血和穿孔仍常见。因此,为了更为有效地控制PU,仍有必要深入研究PU在内镜、PPI、Hp时代的发生发展规律。为此,本研究将对过去8年来PU住院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进行系统性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及变化趋势,为更为有效地诊治PU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研究对象:2012年3月至2020年2月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PU患者,包括胃溃疡(GU)、十二指肠溃疡(DU)、复合性溃疡(CU),伴有或不伴有并发症(溃疡出血、幽门梗阻或溃疡穿孔)。根据入院前后2周内胃镜检查结果或外科手术确定诊断。2、资料收集:从病案室中检索上述期间主要诊断为PU的患者,并收集病历首页的信息。根据诊断标准、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合格的研究对象,调取病历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病因和诱因、并发症、胃镜资料等。所有资料保存到Excel表,并进行数据清洗和编码。3、研究内容:(1)临床特点分析:将PU患者按不同指标分组,比较组间临床特点的差异,包括人口学特点、临床症状与体征、病因和诱因、并发症、内镜下溃疡特点、治疗方法。(2)卫生经济学相关分析:统计分析PU患者入院时间的分布规律、住院天数的影响因素、多次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3)变化趋势分析:按年度统计PU患者的上述各种临床特点、入院时间、住院天数等,比较年度间差异,观察和分析变化趋势。4.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Mean±SD)的形式表示,两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三组及以上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单组数据是否随机分布采用游程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用SPSS 22.0软件完成上述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检索到2993例PU患者,其中合格的PU患者纳入2266例分析,年龄10~93岁,平均51.6±16.7岁,其中男性1615例,女性651例,胃溃疡689例,十二指肠溃疡1447例,复合性溃疡130例。具体统计分析结果如下:1、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人口学特征:20岁以上的患者随着年龄增长,数量逐渐增多,50~60岁达到高峰,然后逐渐减少;20岁以上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迅速增多,而胃溃疡患者在40岁以上才迅速增多,但两者达峰年龄一致;男性多于女性,越年轻男女比例越大(P<0.001);女性患者与男性患者相同,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的达峰年龄无差别。2、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临床表现:上腹痛、纳差、恶心、呕吐等症状较反酸、嗳气、烧心等症状更常见,除纳差症状外,其余症状的阳性率均<50%,各症状在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和复合性溃疡间的阳性率多无明显差异;有32.6%的女性患者有节律性上腹痛,且显着多于男性;不同年龄段间临床症状有一定差异;上腹压痛的阳性率为47.5%。3、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病因和诱因: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74%,胃溃疡较十二指肠溃疡低10%(P<0.001),随年龄增加Hp阳性率递减(P<0.05),男女之间感染率无显着差异;GU患者的A、B型血阳性率分别为28.9%及26.0%,显着高于DU(P<0.001),DU患者O型血阳性率为43.4%,显着多于GU(P<0.001);服用NSAIDs是中老年患者的重要诱发因素,女性比例多于男性,而饮酒是中青年患者的重要诱因,男性比例多于女性。4、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溃疡并发症:61.1%的患者因溃疡并发症而入院,以溃疡并发出血最多(占比45.8%),其次为穿孔(占比10.7%),DU所致并发症占比为71%;青年更易发生溃疡出血和穿孔,男性尤然(P<0.001);溃疡穿孔患者Hp阳性率最高(81.8%)(P<0.05);AB型血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9.3%,并发出血的发生率为54.3%,均高于其他血型(P<0.001);服用NSAIDs者相较于其他诱因更易发生并发症。5、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内镜下溃疡特点:内镜下溃疡部位以十二指肠和胃窦最常见(占77.7%),主要呈类圆形(68.1%),以长径1cm以下为主(71.3%);胃底较易出现不规则溃疡,贲门较易出现线性和环状溃疡,十二指肠较易出现霜斑溃疡,胃体溃疡平均长径及面积分别为10.65±6.7mm、50.0(21.0,120.0)mm2,均大于其他部位溃疡(P<0.001);中老年胃溃疡多见,中青年十二指肠溃疡多见(P<0.001);中青年溃疡面积小于中老年(P<0.05);女性溃疡小于男性(P<0.001);Hp感染和血型与溃疡大小和形状无明显关系;长径在0.6~1.0cm的溃疡出血的发生率为58.1%,显着高于其他组,长径在1.6~2.0cm的溃疡穿孔的发生率最高。6、消化性溃疡住院治疗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主要治疗方法为单纯药物治疗(85.7%),中老年人尤然;内镜下止血治疗为4.3%,老年患者多于其他年龄组(P<0.001);溃疡穿孔绝大多数为外科修补,极少行胃大部切除术(P<0.001);内镜下和外科治疗男性多于女性(P<0.001)。7、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入院时间:入院高峰为冬春季(3月最高),夏季为低谷(8月份最低);不同月份和季节的入院例数在GU、DU和CU间、不同年龄段间和男女性间均无差异;溃疡出血夏季低于其他季节(P<0.05),溃疡穿孔和幽门梗阻以春季最多见;夏季单纯药物治疗最常用,内镜下止血秋冬季多于其他季节(P<0.001);春季开腹修补溃疡多于腹腔镜下修补。8、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住院天数:患者年龄、某些临床表现(非节律性上腹痛、消化不良症状、上腹压痛)、溃疡大小、并发症的有无与住院时间显着相关(P<0.05);胃溃疡患者住院时间长于十二指肠溃疡患者(P<0.001)。9、消化性溃疡多次住院患者的相关因素:患者多次住院主要与年龄大、出现并发症相关,与本研究调查的其他各项因素多无相关性。10、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变化趋势:消化性溃疡患者住院例次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是冬季病例增长明显(P<0.001);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比各年度间无差异;无节律性上腹痛、纳差、嗳气、上腹压痛的患者比例呈增加趋势(P<0.001);幽门螺杆菌阴性病例呈明显增加趋势(P<0.001);A、B型血患者比例呈增加趋势(P<0.001);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患者比例呈明显增加趋势(P<0.001);胃体、胃角、胃窦溃疡均呈上升趋势,十二指肠溃疡呈抛物线型变化趋势,复合性溃疡近期似大幅上升(P<0.001);<20mm溃疡呈“双峰型”上升,而>20mm溃疡先升后降;非典型溃疡(线性、霜斑、环状溃疡)呈上升趋势(P<0.001),而典型溃疡(类圆形、不规则形)变化不明显;有复合并发症的溃疡患者呈加速上升趋势,幽门梗阻呈上升趋势,溃疡出血有轻微上升趋势,而溃疡穿孔呈下降趋势(P<0.001);住院天数1周以内者呈增多趋势,1~2周者呈双峰型增多趋势,而2周以上者呈先升后降趋势;多次住院患者呈较快的上升趋势,并稳定在一个较高水平。结论:1、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溃疡亚型占比差异明显,十二指肠溃疡最多见,具有较明显的人口学特征,40~60岁患者最多,男性多于女性。2、消化性溃疡住院治疗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且与年龄、性别相关,就单个症状而言约半数以上的患者没有症状,女性患者节律性上腹痛多于男性,不同年龄段间临床症状有一定差异;约半数患者有上腹压痛,尤其是胃溃疡患者和中青年患者。3、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发病及并发症发生与幽门螺杆菌、血型、服用NSAIDs和饮酒相关,胃溃疡的Hp较十二指肠溃疡低10%,随年龄增加Hp阳性率递减,A、B型血者GU多于DU,O型血者则DU多于GU;服用NSAIDs是中老年患者的重要诱发因素,女性尤然,而饮酒是中青年患者的重要诱因,男性尤然。半数以上的患者因溃疡并发症而入院,以溃疡并发出血最多,主要由十二指肠溃疡所致,青年男性更易发生溃疡出血和穿孔,发生并发症者Hp感染率更高、AB型血占比更高、服用NSAIDs者更多。4、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内镜下溃疡的部位、形状、大小与年龄、性别和并发症发生有一定关系,中老年胃溃疡多见,中青年十二指肠溃疡多见,中青年溃疡面积小于中老年,女性溃疡小于男性,溃疡出血多见于1cm以内溃疡,溃疡穿孔多见于1~2cm溃疡。5、消化性溃疡住院治疗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为单纯药物治疗,少数出血患者接受内镜下治疗,穿孔患者一般行外科修补,极少行胃大部切除术,内镜下和外科治疗男性多于女性。6、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入院高峰为冬春季(3月最高),夏季为低谷(8月份最低),溃疡出血夏季低于其他季节,溃疡穿孔和幽门梗阻以春季最多见,内镜下止血秋冬季多于其他季节,春季开腹修补溃疡多于腹腔镜下修补。7、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年龄大、有某些临床表现(非节律性上腹痛、消化不良症状、上腹压痛)、溃疡大、发生并发症的住院时间更长,胃溃疡住院时间长于十二指肠溃疡。多次住院主要与年龄大、出现并发症相关。8、消化性溃疡患者住院例次呈逐年上升趋势,以冬季病例增长明显,幽门螺杆菌阴性、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患者比例呈明显增加趋势;胃溃疡均呈上升趋势,十二指肠溃疡呈抛物线型变化趋势:2cm以下溃疡呈“双峰型”上升,而大溃疡先升后降;非典型溃疡(线性、霜斑、环状溃疡)呈上升趋势;复合性并发症的溃疡患者呈加速上升趋势,幽门梗阻呈上升趋势,溃疡出血有轻微上升趋势,而溃疡穿孔呈下降趋势;住院天数1周以内者呈增多趋势;多次住院患者呈较快的上升趋势。

王丁香[4](2021)在《3333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特征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明确近10年上消化道出血(UGIB)患者临床特征,以提升快速病因诊断率,降低出血风险及死亡率。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为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医院消化内科1996年1月-2005年12月(前十年)与2011年1月-2020年12月(后十年)期间住院确诊为上消化道出血病例3333例。纳入完整临床资料,运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及卡方检验对UGIB临床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比较1996-2005年与2011-2020年,UGIB首要病因仍为消化性溃疡,与中国流行病学报道一致,但病因构成比发生变化。消化性溃疡构成比降低,其中十二指肠溃疡(29.5%比25.3%,P<0.05)、胃溃疡(24.6%比14.1%,P<0.01)出血较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8.7%比33.8%,P<0.01)构成比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11-2020年UGIB其他病因依次为:急性胃粘膜病变(9.6%)、贲门撕裂综合征(4.8%)、胃癌4.4%)。前后十年比较,其中贲门撕裂综合征构成比上升(P<0.05),急性胃粘膜病变构成比降低(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胃癌构成比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上消化道出血发病主要在冬春秋季,前后十年对比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在春季发病率升高(P<0.05),秋季发病率降低(P<0.01);胃溃疡出血在老年组比例上升(P<0.01),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在青年组比例下降(P<0.05),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在中年组比例上升(P<0.05);UGIB前后十年性别构成比未发生变化(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近十年上消化道出血首要病因是消化性溃疡,但构成比降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贲门撕裂综合征升高,胃癌无明显变化。2.上消化道出血发病率与年龄、季节有关,与性别无关。其中胃溃疡所致上消化道出血发病率随年龄增加升高,而十二指肠溃疡降低,上消化道出血多见于冬春秋季,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冬春季节好发。

彭景[5](2021)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预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急性上消化道出血(Acut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AUGIB)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病情进展迅速,常伴有血容量减少周围循环衰竭,严重时可危及生命。虽然最近几年发病率逐渐下降,但其住院病死率仍保持在1.9~10%之间。尽管内镜下止血治疗以及辅助药物治疗的发展,病死率仍相当高,且医疗费用消耗大,成年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每年发病率为100/10万~180/10万。这可能与目前人口老龄化、多种合并症、NSAIDs药物以及抗凝药物的使用等相关。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在AUGIB中占很重要的作用,其死亡率通常与多器官功能衰竭、心肺功能差、恶性肿瘤相关。因此,早期识别AUGIB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液体复苏以及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药物治疗以及内镜下止血治疗将改善患者预后。目的:分析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探讨AUGIB患者死亡相关危险因素,比较AIMS65评分、Rockall评分和Blatchford评分对NVUGIB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期间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AUGIB患者。将所有符合入组标准患者分成死亡组和存活组,分别统计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心率、收缩压、合并疾病(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血常规、凝血、生化等指标。对其各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将有统计学意义及临床意义的影响因素进一步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结果得出影响其AUGIB患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对样本中所有NVUGIB患者进行AIMS65评分、Rockall评分和Blatchford评分,分别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并对比AIMS65评分、Rockall评分和Blatchford评分的曲线下面积(the 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判断AIMS65评分、Rockall评分和Blatchford评分三者对NVUGIB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能力。结果:1、符合标准的患者共有264例,其中死亡组9例,存活组255例,住院病死率为3.4%。AUGIB患者常见的病因为:十二指肠溃疡(151例,57.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41例,15.5%)、胃溃疡(39例,14.8%)、急性胃黏膜病变(9例,3.4%)。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其中冠心病、心率、收缩压、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尿素氮、入院后活动性出血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0);年龄、性别、饮酒、吸烟、心率、肌酐、INR、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结合临床意义及国外文献报道,将年龄也作为AUGIB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纳入进行分析。将年龄、冠心病、心率、收缩压、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尿素氮、入院后活动性出血等8个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AUGIB患者预后(是否死亡)作为因变量。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收缩压、血清白蛋白、尿素氮和入院后活动性出血为影响AUGIB患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3、ROC曲线结果显示,AUCAIMS65<AUCBlatchford<AUCRockall,其中Rockall评分AUC值最大,但各评分之间AUC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AUGIB患者中,最常见的病因是消化性溃疡,其中以十二指肠溃疡为主;2.收缩压、血清白蛋白、尿素氮和入院后活动性出血是影响AUGIB患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3.AIMS65评分、Rockall评分和Blatchford评分均能较好的预测NVUGIB患者的死亡风险,Rockall评分预测NVUGIB患者死亡风险的准确率最高,但三者的预测的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张佳慧[6](2020)在《近10年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临床流行病学变化趋势》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回顾性分析近10年本地区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变化趋势。方法: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以“上消化道出血”为诊断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患者共4000例,对其中行胃镜检查的1943例患者的病因构成、诱因、性别、年龄、民族及季节变化趋势进行对比研究。结果:1.2010年至2019年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以“上消化道出血”为诊断的患者共4000例,其中行胃镜检查的共1943例,10年间镜检率呈增加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943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因构成:前4位病因分别是消化性溃疡42.21%(820/1943)、食管胃底静脉曲张33.30%(647/1943)、急性胃黏膜病变11.53%(224/1943)及恶性肿瘤5.35%(104/1943),占全部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92.38%(1795/1943)。3.1943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2010年-2014年与2015年-2019年对比,胃溃疡和急性胃黏膜病变的患病率较前上升,其他病因的患病率较前下降;胃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及其他病因的构成随年份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恶性肿瘤的构成随年份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4.1943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566例有明确的出血诱因。其中337例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物、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和抗风湿药物(如阿司匹林、关节镇痛药等),60例口服感冒药、抗生素、激素、抗抑郁症药物、中药、保健品及其他成分不明药物,162例大量饮酒,5例食用粗糙或不洁饮食,2例医源性出血(行胃息肉切除术后导致上消化道出血)。同一时间段对比,服用药物1(非甾体抗炎药物等)所占的比值高于服用药物2(抗生素、激素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用药物1的患者数呈上升趋势。5.1943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男性1345例,女性598例,男女比例为2.25:1。2010年-2014年与2015年-2019年对比,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性别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6.1943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朝鲜族1041例,汉族873例,其他民族29例。2010年-2014年与2015年-2019年对比,朝鲜族和汉族的构成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朝鲜族的患病率较前下降,汉族的患病率较前明显升高。7.1943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年龄最小为12岁,最大为92岁,平均年龄为59.04±13.31岁。2010年-2014年与2015年-2019年对比,46岁-60岁组和≥61岁组的构成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段对比,≥61岁组的构成均高于46岁-60岁组。上消化道出血的平均年龄由58.34±13.11岁升高到59.54±13.45岁,平均年龄的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上消化道出血的平均年龄随时间变化呈增长趋势。8.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中,46岁-60岁组的构成高于≤30岁组和≥61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恶性肿瘤中,≥61岁组的构成高于≤30岁组和46岁-6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不同季节对比,秋冬季消化性溃疡和食管胃底静脉的发病人数明显高于夏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性溃疡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发病与季节有关。10.1943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死亡患者13例,生存患者1930例,死亡组与生存组的年龄、民族、性别和季节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本地区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的前4位病因依次为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胃黏膜病变和恶性肿瘤。其中胃溃疡和急性胃黏膜病变的患病率随年份变化较前升高,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恶性肿瘤患病率未见明显变化。2.本地区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主要的诱因是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和饮酒。3.影响本地区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民族和季节。4.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的病因、性别、年龄、民族及发病季节对患者的预后无明显影响。5.2010年-2019年本地区上消化道出血镜检率呈递增趋势。

汤宛莹[7](2020)在《消化性溃疡相关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证型与危险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相关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病患临床表现及中医辨证分布特点,比较不同中医证型在一般情况、既往病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及是否输血、再出血、入住ICU、死亡等方面的异同,同时探讨AIMS65评分与BRS评分对消化性溃疡相关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是否需要输血、入住ICU,是否可能出现再出血、死亡等方面的预测能力的差异。方法:本研究使用临床回顾性研究的方法,以消化性溃疡所致的ANVUGIB病患为研究对象,收集病患一般情况(年龄、性别)、既往情况(既往病史、不良习惯)、临床表现(症状体征、中医四诊信息)、实验室相关指标、胃镜结果等临床资料,并根据首诊病例计算入院时内的AIMS65评分、BRS评分。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中医证型的ANVUGIB患者在一般情况、既往病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胃镜表现及是否输血、再出血、入住ICU、死亡等方面的差异,探讨AIMS65评分与BRS评分对消化性溃疡相关ANVUGIB病患在否需要输血、入住ICU、是否可能出现再出血或死亡等方面预测能力的差异。结果:1.在纳入的192例病例中,男性137例,女性55例,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比例为2.25:1;平均年龄为56.63± 18.37岁,年龄集中分布在40~80岁。气虚血脱证的平均年龄高于另外三种证型。既往有消化性溃疡者占43.8%,吸烟史者占34.9%,酗酒史占28.1%,且有吸烟、酗酒史者均为男性。2.在纳入的192例病例中,四种证型分布为:脾虚不摄证>胃中积热证>肝火犯胃证>气虚血脱证。呕血和黑便为ANVUGIB的主要临床表现,常见伴随症状有腹痛、头晕、疲倦乏力等,少数者伴有晕厥、冷汗等表现。其中在四种中医证型中黑便、头晕、晕厥、冷汗出、胸闷、疲倦乏力等症状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呕血、呕血与黑便同见、晕厥、腹痛等症状在四种中医证型分布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虚不摄证与其他三组在出现呕血方面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纳入病例中不同中医证型间RBC、HCT、Hb值存在差异(P<0.05),且RBC、HCT、Hb值肝火犯胃证>脾虚不摄证与胃中积热证>气虚血脱证。不同中医证型间AL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29,P<0.05),且气虚血脱证较其他三种证型ALT值低;不同中医证型间AS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98,P>0.05)。不同中医证型间Cr、BUN值均存在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气虚血脱证较其他三种证型BUN、Cr值高。4.中医证型与溃疡危险度间有关联(P<0.05),列联系数为0.199,有统计学意义。但系数较小,可以认为中医证型与溃疡危险度关联性较低。溃疡发生部位与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不同中医证型在是否输血、是否入住ICU、是否再出血方面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是否死亡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6.AIMS65评分、BRS评分在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气虚血脱证两种评分分数明显高于其他三种证型。7.在预测再出血方面,BRS较AIMS65有更好的敏感度,AIMS65较BRS有更好的特异度;在预测输血方面,AIMS65较BRS有更好的敏感度,BRS较AIMS65有更好的特异度;在预测入住ICU方面,BRS较AIMS65有更好敏感度和特异度。结论:1.消化性溃疡相关ANVUGIB患者中以中老年患者居多,且男性多于女性;有烟酒史、消化性溃疡病史者更易出现消化性溃疡所导致的ANVUGIB。2.消化性溃疡相关ANVUGIB患者中绝大部分为虚证,其中脾虚不摄证占比较气虚血脱证者多。3.脾虚不摄证较其他三组更易出现呕血症状;气虚血脱证患者AIMS65评分及BRS评分分数均高于其他三种证型,且更易出现输血、入住ICU、再出血等情况。认为气虚血脱证患者病情危重程度较其他三组严重。4.BRS较AIMS65在预测再出血、入住ICU的敏感度更优,在预测输血、入住ICU的特异度更优;AIMS65较BRS在预测输血的敏感度更优,在预测再出血的特异度更优。

杜会卿[8](2020)在《不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状态1792例胃镜下黏膜特点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目前我国Hp感染率仍较高,诊断Hp感染主要以13C或14C呼气试验为金标准。近年来,相关研究发现Hp阳性及Hp阴性时内镜下的黏膜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本研究通过比对呼气试验的结果,观察Hp阳性及Hp阴性时胃镜下的黏膜表现,总结不同Hp感染状态胃黏膜特点的差异,旨在进一步提高对Hp相关胃黏膜表现的认识,探索采用传统胃镜检查观察胃黏膜形态从而有效诊断Hp感染的可行性。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7年12月-2019年3月期间于消化内科门诊行13C或14C呼气试验检测并同时行胃镜检查的受检者。排除严重心肝肺肾脏疾病、胃部曾接受手术的患者、胃恶性肿瘤患者、1个月内服用质子泵抑制剂(PPI)、H2受体拮抗剂(H2RA)、铋剂和抗生素等药物者及资料不完整者,共纳入1792例。以上纳入研究的受检者进行的Hp诊断方法为13C或14C呼气试验,结果阳性者判定存在Hp感染,结果阴性者判定不存在Hp感染。全部受检者均由2名经验丰富的内镜医师(从事消化内镜工作超过5年)进行内镜(GIF-H260及GIF-H290,OLYMPUS公司,日本)检查,并对内镜下各部位(食管、贲门、胃底、胃体、胃角、胃窦、幽门、十二指肠)黏膜表现进行记录,比较Hp阳性及Hp阴性的胃镜下黏膜表现差异。研究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的比较使用χ2检验。P<0.05(双侧)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计算受试者曲线下面积(AUC)、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评价指标的诊断效果,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以95%置信区间表示。经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后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指标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受检者一般数据纳入研究的受检者共1792例,其中男性842例,女性950例,男女比例为0.47:0.53,平均年龄为(47.15±12.97)岁。13C或14C呼气试验阳性者979例,阴性者813例,感染率为54.63%。2.不同Hp感染状态胃镜下黏膜表现的差异2.1单因素分析应用单因素分析发现消化性溃疡、点状发红、斑片状发红、线状红斑、黏膜出血、结节样改变、黏膜水肿、黏膜萎缩、皱襞肿大、增生性息肉、胃窦部隆起型糜烂及黄色瘤在Hp阳性者中发生率高;反流性食管炎(RE)、规则的集合静脉(RAC)及胃底腺息肉在Hp阴性者中发生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2多因素分析将上述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消化性溃疡、点状发红、结节样改变、黏膜水肿、黏膜萎缩、线状红斑、斑片状发红、胃窦部隆起型糜烂及黄色瘤的存在与Hp阳性密切相关;RE、RAC和胃底腺息肉的存在与Hp阴性密切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胃镜下黏膜表现对于预测Hp感染与否的诊断价值分析通过计算AUC、阳性预测值等评价2.1中各种黏膜表现对于预测Hp阳性或者阴性的诊断价值。其中点状发红预测Hp阳性的AUC及阳性预测值均大于75.0%,分别为0.774和79.3%;结节样改变、黏膜萎缩预测Hp阳性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2.3%、80.4%;消化性溃疡、胃窦部隆起型糜烂和线状红斑预测Hp阳性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8.3%、76.9%和75.0%;黏膜水肿、增生性息肉和皱襞肿大预测Hp阳性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4.3%、71.4%和71.0%;黏膜出血、斑片状发红和黄色瘤预测Hp阳性的阳性预测值均小于70.0%,分别为66.2%、65.2%和65.8%。RAC对于预测Hp阴性的AUC和预测值均不低于75.0%,分别为0.750和77.8%;胃底腺息肉预测Hp阴性的预测值为96.4%;RE预测Hp阴性的预测值小于70.0%,为62.3%。结论1.消化性溃疡、点状发红、斑片状发红、线状红斑、黏膜出血、结节样改变、黏膜水肿、黏膜萎缩、皱襞肿大、增生性息肉、胃窦部隆起型糜烂及黄色瘤多与Hp阳性相关;RE、RAC和胃底腺息肉多与Hp阴性相关。2.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消化性溃疡、点状发红、结节样改变、黏膜水肿、黏膜萎缩、线状红斑、斑片状发红、胃窦部隆起型糜烂和黄色瘤为判断Hp阳性的独立胃镜下黏膜征象;RE、RAC和胃底腺息肉为判断Hp阴性的独立胃镜下黏膜征象。3.通过计算AUC及阳性预测值发现,胃黏膜点状发红、结节样改变、黏膜萎缩、消化性溃疡、胃窦部隆起型糜烂、线状红斑对于预测Hp阳性更有价值,与呼气试验结果的符合率较高;RAC、胃底腺息肉较RE对于预测Hp阴性有较大诊断价值,与呼气试验结果的符合率较高。4.应用普通胃镜肉眼观察胃黏膜形态直接判断Hp感染有一定的可行性,但仍需要更多的研究将这种方法形成一个量化指标进一步推广。

雷玉英[9](2020)在《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风险评估及预后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回顾性分析非静脉曲张出血(non-varicea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NVUGIB)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对收集的NVUGIB患者按照CRS、PRS、GBS、m-GBS和AIMS65评分系统进行危险分层,比较不同评分系统预测NVUGIB患者再出血、死亡和临床干预风险的优劣,并寻找预测的最佳诊断界值。2、探讨NVUGIB患者再出血、死亡和临床干预的危险因素,为提高疗效、改善患者预后及进一步制定适用于NVUGIB患者的评分系统奠定一定的研究基础。[方法]1、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按照纳入标准选取2014年1月-2019年5月在昆明医科的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收治并经内镜确诊为NVUGIB的647例住院患者,年龄≥18岁,详细记录相关的临床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内镜检查结果、病情转归、住院天数、出血原因、住院期间患者是否需要进行临床干预治疗等,分析其临床特征,并分别按照CRS、PRS、GBS、m-GBS和AIMS65评分系统对资料齐全的患者进行评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计算 ROC 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ROC),评价不同评分系统预测再出血、死亡、临床干预风险的价值,并寻找最佳的诊断界值。2、采用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NVUGIB患者再出血、死亡和临床干预的危险因素。[结果]1.一般资料:共收集647例NVUGIB患者,平均年龄58.89 ± 16.30岁,其中男性507例(78.4%),女性140例(21.6%),男女比例约为3.6:1;平均住院天数10.93 ±3.88天。459例(70.9%)患者实施急诊内镜。根据内镜检查结果,NVUGIB最常见的病因是消化性溃疡528例(81.6%)。患者再出血率29例(4.5%),死亡率12例(1.9%)。需要进行临床干预治疗的患者共322例(49.8%),其中输血273例(42.2%),内镜下止血治疗110例(17%),5例(0.8%)患者实施血管造影栓塞术。2.各评分系统预测价值2.1对再出血的预测价值:再出血患者各评分均高于未再出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现 GBS(AUROC 0.73,95%CI,0.694-0.764)、mGBS(0.781,95%CI,0.682-0.753)评分系统对于再出血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且优于PRS(0.646,95%CI,0.608-0.683)、CRS(0.628,95%CI,0.589-0.665)、AIMS65(0.616,95%Cl,0.577-0.654)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GBS和mGBS评分的预测价值无差异(p 0.371)。预测再出血的最佳诊断界值分别为>4、>3、>10、>8、>0。2.2.对死亡的预测价值:除PRS评分(P=0.112)外,其余评分中死亡患者评分均高于未死亡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S(0.738,95%CI,0.702-0.771)、GBS(0.861,95%CI,0.832-0.887)、mGBS(0.827,95%CI,0.796-0.855)、AIMS65(0.867,95%CI,0.839-0.893)评分系统对于死亡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AIMS65 优于 PRS(0.631(95%CI,0.592-0.668))、CRS 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GBS、mGBS、AIMS65三者间的预测价值无差异,CRS优于PRS,但CRS与GBS、mGBS无差异。预测死亡的最佳诊断界值分别为>3、>3、>11、>10、>1。2.3对临床干预的预测价值:需要临床干预患者评分均高于未干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BS(0.747,95%CI,0.711-0.780)、mGBS(0.740,95%CI,0.704-0.773)评分系统对于是否需要临床干预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优于AIMS65、PRS、C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GBS、mGBS二者间的预测价值无统计学差异(P0.184);AIMS65(0.674,95%CI,0.637-0.71 0)、CRS(0.670,95%CI,0.632-0.706)优于 PRS(0.595,95%CI,0.557-0.634),但AIMS65与CRS无差异。预测临床干预的最佳诊断界值分别为>4、>3、>8、>6、>0。3.不同临床转归相关的危险因素3.1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既往有出血史、使用过出血药物史、年龄>65岁、心率、血红蛋白、血小板、白细胞、INR、白蛋白、血尿素氮、ALT、AST与再出血具有显着相关性(P<0.001),血红蛋白是发生再出血风险的保护因素。3.2死亡的危险因素:年龄>65岁、血红蛋白、白细胞、INR、白蛋白、血尿素氮与死亡具有相关性(P<0.05),白细胞、INR是发生死亡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白蛋白是发生死亡风险的保护因素。3.3临床干预的危险因素:使用过出血药物史、年龄>65岁、心率、血红蛋白、白细胞、INR、白蛋白、血尿素氮与临床干预具有相关性(P<0.05),血红蛋白、血小板是需要临床干预的保护因素。[结论]1.消化性溃疡是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2.GBS、mGBS是预测NVUGIB再出血、临床干预风险有效的评分系统,且优于PRS、CRS、AIMS65评分。AIMS65评分系统对死亡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GBS、mGBS仅次于AIMS65评分,临床预测价值高于CRS、PRS评分。GBS与mGBS对再出血、死亡、临床干预风险的预测价值相当,mGBS可以取代GBS评分。3.在预测NVUGIB死亡、临床干预风险方面CRS优于PRS,在预测再出血方面价值相当,但评分结果不佳,并非理想预测工具。4.血红蛋白是预测再出血风险的保护因素;白细胞、INR是预测死亡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白蛋白是预测死亡风险的保护因素;血红蛋白、血小板是预测需要临床干预的保护因素。

田永刚[10](2020)在《不同时机内镜诊治老年人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究不同时机内镜诊治老年人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5月至2019年9月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被明确诊断为老年人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按照不同的内镜检查时间将其分为极早期内镜组共102例(入院≤12h行内镜检查)和早期内镜组共112例(入院1224h内行内镜检查),记录两组老年人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两组出血的病因、主要综合结局(包括再次出血、手术止血、转入ICU、30天再次入院、院内死亡)、次要综合结局(包括输注红细胞例数、内镜检查时间、住院时间)及其分析主要综合结局的预测因素。结果极早期内镜检查在老年人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总病因检出例数方面是高于早期内镜检查组,且两者比较差异是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人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最常见病因是消化性溃疡出血,占比达73.83%。其它病因依次为胃癌9.35%、急性胃粘膜病变4.67%、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及其它少见病因所致的出血均为2.80%;与早期内镜检查组相比,极早期内镜检查组老年患者在发生再次出血、转入ICU、30天再入院、院内死亡等治疗效果方面均较高,但极早期内镜检查组在住院时间、内镜检查时间方面是比较短的,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是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两者在手术止血方面差异是无统计学意义(P>0.05);Glasgow-Blatchford评分(GBS)是极早期内镜诊治老年人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主要综合结局的预测因素,而GBS和内镜检查时间则是早期内镜诊治老年人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主要综合结局的共同预测因素。结论极早期内镜检查并没有改善老年人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临床预后,极早期内镜检查的实际益处有待未来进一步研究阐明。GBS是极早期内镜诊治该病的主要综合结局的预测因素,而早期内镜检查的主要综合结局的预测因素是GBS与内镜检查时间。

二、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临床及内镜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临床及内镜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2型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2.1 流行病学
    2.2 发病机制
        2.2.1 自主神经病变
        2.2.2 微血管病变
        2.2.3 内分泌功能失调
        2.2.4 胃肠道组织形态学改变
        2.2.5 肠道微生态改变
    2.3 临床特征
        2.3.1 症状
        2.3.2 消化性溃疡的类型
        2.3.3 并发症
        2.3.4 与Hp感染的关系
        2.3.5 愈合情况
    2.4 治疗
        2.4.1 抑酸
        2.4.2 根除HP
        2.4.3 NSAIDs合并PUB的管理
        2.4.4 糖尿病管理
        2.4.5 中西医结合治疗
第3章 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纳入标准
        3.1.2 排除标准
    3.2 研究内容及方法
    3.3 观察指标
    3.4 统计学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入组情况
    4.2 一般资料
    4.3 临床表现
    4.4 内镜下表现
        4.4.1 两组溃疡部位比较
        4.4.2 两组溃疡大小比较
        4.4.3 两组溃疡数目比较
        4.4.4 两组并发症的比较
    4.5 两组HP感染、根除、溃疡愈合情况的对比
    4.6 糖尿病组间对比
        4.6.1 不同糖尿病病程HP感染、根除、溃疡愈合情况的对比
        4.6.2 不同HBA1C水平HP感染、根除、溃疡愈合情况的对比
    4.7 消化性溃疡愈合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第5章 讨论
    5.1 一般特点
    5.2 临床症状
    5.3 内镜表现
    5.4 与HP感染的关系
    5.5 愈合情况
第6章 研究不足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对消化性溃疡的认识
        1.1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命名
        1.2 中医病因病机
        1.3 PU的辨证分型
        1.4 中医内治法治疗PU
        1.5 中医外治法治疗
    2.西医对消化性溃疡的认识
        2.1 定义及诊断标准
        2.2 临床表现
        2.3 流行病学研究
        2.4 发病机制
        2.5 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
    2.诊断依据及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HP感染的诊断标准
        2.3 中医诊断标准
        2.4 病例纳入标准
        2.5 病例排除标准
    3.研究方法
        3.1 制定观察表与采集患者病历
        3.2 观察指标
    4.资料统计
    5.结果
        5.1 一般资料
        5.1.1 PU年龄、性别分布情况
        5.1.2 PU职业分布情况
        5.2 PU诱因
        5.2.1 吸烟与饮酒
        5.2.2 HP感染
        5.3 溃疡类型分布
        5.4 四诊信息分布情况
        5.5 证候分布情况
        5.5.1 性别与证候
        5.5.2 年龄与证候
        5.5.3 吸烟与证候
        5.5.4 饮酒与证候
        5.5.5 证候与HP感染
        5.5.6 证候与溃疡类型
        5.5.7 证候与溃疡面积
        5.5.8 证候与溃疡数量
        5.6 PU药物使用情况
        5.7 各证候用药情况
    6 分析讨论
        6.1 一般情况(性别、年龄、职业)讨论
        6.2 诱因(吸烟、饮酒、HP感染)的分析讨论
        6.3 四诊信息分析
        6.4 中医证候分布规律
        6.5 中医证候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6.5.1 性别、年龄与证候的关系
        6.5.2 吸烟饮酒与证候的关系
        6.5.3 HP感染与证候的关系
        6.5.4 溃疡类别、数量、面积与证候的关系
        6.6 PU用药规律
        6.7 证候与用药规律
    7 本研究不足之处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
综述 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及变化趋势 ——2012-2020年住院患者的大样本统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消化性溃疡的流行病学
    1.2 消化性溃疡的诊疗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2章 消化性溃疡住院病例的临床特点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纳入与排除标准
        2.1.3 资料收集与处理
        2.1.4 数据分析与统计方法
    2.2 结果
        2.2.1 研究对象的入选过程
        2.2.2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人口学分析结果
        2.2.3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临床表现分析结果
        2.2.4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病因及诱因分析结果
        2.2.5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并发症分析结果
        2.2.6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胃镜下溃疡特征分析结果
        2.2.7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治疗方法分析结果
    2.3 讨论
        2.3.1 人口学特点
        2.3.2 临床表现特点
        2.3.3 病因和诱因特点
        2.3.4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并发症特点
        2.3.5 内镜下溃疡特点
        2.3.6 治疗方法特点
第3章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卫生经济学相关分析
    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1 病例来源
        3.1.2 诊断标准、纳入与排除标准
        3.1.3 资料收集与处理
        3.1.4 数据分析与统计方法
    3.2 结果
        3.2.1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入院时间统计结果
        3.2.2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住院时间统计结果
        3.2.3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住院次数统计结果
    3.3 讨论
        3.3.1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入院时间特点
        3.3.2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住院时间特点
        3.3.3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住院次数特点
第4章 消化性溃疡住院病例的变化趋势
    4.1 研究对象和方法
        4.1.1 病例来源
        4.1.2 诊断标准、纳入与排除标准
        4.1.3 资料收集与处理
        4.1.4 数据分析与统计方法
    4.2 结果
        4.2.1 病例数年度变化统计分析结果
        4.2.2 人口学特点年度变化统计分析结果
        4.2.3 溃疡症状和体征年度变化统计分析结果
        4.2.4 溃疡病因和诱因年度变化统计分析结果
        4.2.5 胃镜下溃疡外观特点年度变化统计分析结果
        4.2.6 溃疡并发症年度变化统计分析结果
        4.2.7 患者住院天数年度变化统计分析结果
        4.2.8 患者住院次数年度变化统计分析结果
    4.3 讨论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消化性溃疡复发风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3333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研究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5)急性上消化道出血预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危险评分在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6)近10年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临床流行病学变化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诊断标准
    2.5 研究方法
    2.6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病因统计结果
    3.2 相关诱因统计
    3.3 相关因素统计结果
第四章 讨论
    4.1 病因分析
    4.2 诱因分析
    4.3 相关因素分析
    4.4 存在问题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7)消化性溃疡相关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证型与危险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一、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与危险因素
        二、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
        三、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干预措施及预后判断
    第二节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医研究进展
        一、中医对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病机的认识
        二、中医对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证型研究
        三、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中医证型与检验检查关系
        四、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中医药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方案
    第一节 病例的选择与研究方案
        一、病例的选择
        二、调查内容与方法
        三、数据管理
        四、统计学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患者基本情况分析
        二、消化性溃疡相关ANVUGIB患者中医证型与性别、年龄的分布
        三、消化性溃疡相关ANVUGIB患者各证型症状及实验室指标的分布情况
        四、消化性溃疡相关ANVUGIB患者各证型胃镜下表现
        五、消化性溃疡相关ANVUGIB患者各证型干预措施与预后的情况比较
        六、消化性溃疡相关ANVUGIB患者中医证型与危险评分系统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一般临床资料结果分析
    第二节 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一、中医证型与性别、年龄分布特点
        二、中医证型与临床症状、实验室结果分布特点
        三、中医证型与溃疡内镜下的表现
        四、中医证型与干预措施、预后估计
    第三节 AMIS65评分与BRS评分对消化性溃疡相关ANVUGIB的评估
        一、AIMS65评分与BRS评分在中医证型的分布
        二、AIMS65评分与BRS评分对不同干预措施与预后的预测
结语
    一、结论
    二、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8)不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状态1792例胃镜下黏膜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观察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结果
    2.1 受检者一般数据
    2.2 不同Hp感染状态胃镜下黏膜表现差异分析
    2.3 不同胃镜下黏膜表现对于预测Hp感染与否的诊断价值分析
讨论
    3.1 对于不同Hp感染状态胃镜下黏膜表现差异的讨论
    3.2 研究的意义
    3.3 研究的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不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状态胃镜下黏膜特点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风险评估及预后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一览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评分系统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预后评估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不同时机内镜诊治老年人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四、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临床及内镜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2型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征分析[D]. 孟祥芳. 吉林大学, 2021(01)
  • [2]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相关性研究[D]. 徐东强.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及变化趋势 ——2012-2020年住院患者的大样本统计分析[D]. 黄根. 南昌大学, 2021(01)
  • [4]3333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特征分析[D]. 王丁香.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5]急性上消化道出血预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彭景.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6]近10年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临床流行病学变化趋势[D]. 张佳慧. 延边大学, 2020(05)
  • [7]消化性溃疡相关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证型与危险度分析[D]. 汤宛莹.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8]不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状态1792例胃镜下黏膜特点分析[D]. 杜会卿.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9]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风险评估及预后因素分析[D]. 雷玉英.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10]不同时机内镜诊治老年人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研究[D]. 田永刚.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标签:;  ;  ;  ;  

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临床和内镜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