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化对苯二甲酸污泥废物的工业处理

纯化对苯二甲酸污泥废物的工业处理

一、精对苯二甲酸污泥废料的工业化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余海辉[1](2021)在《UiO-66膜的制备及其分离水中碘离子的研究》文中指出放射性的碘核素,例如:129I、131I和123I等,发出的射线会直接破坏细胞和组织结构,并且半衰期较长且有流动性可通过水体在生物内富集造成严重的伤害。金属-有机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 MOFs)多孔材料,具有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等特点,但大部分MOFs材料稳定性差、制备复杂、造价昂贵,直接应用于水处理领域时还存在处理污染物体积小、效率低和循环性差的弊端。而制备MOFs膜材料不仅能克服上述缺点而且能调节孔径与膜厚度达到筛分作用。以高效捕集放射性废水中碘离子为导向,以MOFs为材料制备对水溶液中碘离子具有分离特性且稳定性较好的分离膜,探究MOFs膜对水溶液中碘离子的分离性能与机理,对含碘放射性废水的处理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和价值。本文选择水稳定性和热稳定性较好且孔道尺寸(0.7 nm)与水溶液中碘离子尺寸十分接近的UiO-66为研究对象,利用二次生长法在陶瓷管外壁构筑连续致密的UiO-66膜,研究了制膜过程中,UiO-66纳米晶种的可控制备、晶种在陶瓷管外壁的沉积方法和二次生长法合成条件对UiO-66膜微观结构的影响。同时探索了碘离子浓度、溶液p H值、混合阴离子对UiO-66膜分离碘离子性能的影响,还对UiO-66膜的循环使用性进行了初步探索。为了提高UiO-66膜对碘离子的分离性能,我们采取合成后修饰的策略,在UiO-66膜表面修饰聚4-乙烯基吡啶和聚吡咯高分子材料,并对上述聚合物修饰改性后的UiO-66膜分离水溶液中碘离子性能进行了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在管式α-Al2O3膜表面定向合成出连续致密的UiO-66膜。探究了水热法可控制备UiO-66纳米晶体,二次生长法制备UiO-66膜,以及UiO-66纳米晶体的沉积条件和管式陶瓷膜表面的功能化修饰。实验研究发现,醋酸的去质子化作用较PVP更好,能得到尺寸较小的UiO-66晶体;浸渍-提拉作为晶种沉积方式更加适合二次生长法制备UiO-66膜。而在二次生长的过程中以氢氟酸作为去质子化试剂能得到晶体互生性较好的UiO-66膜,同时以3-异氰酸酯基丙基改性的UiO-66膜较以3-氨基丙基乙氧基硅烷改性的厚度更薄,大约是20μm。(2)对UiO-66膜的分离性能进行深入研究。通过过滤压力为0.5 Mpa,过滤时间为4h的过滤性能实验,探究UiO-66膜的重复过滤性能,以及水溶液中碘离子初始浓度、溶液p H值以及溶液中共存阴离子对UiO-66膜分离碘离子性能的影响。实验研究发现,UiO-66膜在0.5 Mpa的操作压力下对碘离子的截留率为87%,UiO-66膜重复使用5次后对碘离子的截留分离能力下降至76%。(3)以合成后修饰为策略提高UiO-66膜对水溶液中碘离子的分离性能。通过带有富氮芳香环聚合物的聚4-乙烯基吡啶(P4VP)和聚吡咯(PPy)对UiO-66膜进行晶间空隙的修复,并对涂覆P4VP的UiO-66膜进行季铵化处理,通过静电吸附作用提高UiO-66膜对碘离子的捕集性。研究发现,化学聚合聚吡咯存在不可控性,无法较好地对UiO-66膜进行晶间空隙的修复,而对于P4VP作为分子改性剂,随着P4VP涂覆浓度的提高,涂覆改性后的P4VP@UiO-66膜的碘水过滤性能也随之增加。当使用最大涂覆浓度(3×10-3mmol/L浓度的P4VP溶液)时,截留率达到92.61%,而最大涂覆浓度的P4VP@UiO-66膜经季胺化反应后截留率将进一步提高至94.20%。

周淼淼[2](2017)在《Fe-ZSM-5分子筛的制备及其吸附PX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精对苯二甲酸(Purified Terephthalic Acid,简称PTA)生产过程中,精制阶段会产生大量的废水。本课题组开发了萃取-超滤-反渗透-吸附工艺对该废水中的有机物和金属离子进行回收处理,但经对二甲苯(p-Xylene,简称PX)萃取后的废水中仍残留少许PX,而PX会对后续工段聚酰胺材质的反渗透膜造成严重腐蚀,从而影响该工艺的长期稳定运行。因此,在超滤-反渗透工艺之前,从废水中选择性吸附分离PX对于PTA废水处理工艺的工业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前期探索工作的基础上,对ZSM-5分子筛进行铁改性,改性的较佳条件为:氯化铁浓度为0.1 mol/L、改性反应温度和时间分别为25 ℃、12 h以及吸附剂焙烧温度和时间各为700℃、2h,并通过SEM、XRD、XRF和BET表征手段对比了改性前后分子筛结构的变化。并用改性后的Fe-ZSM-5分子筛处理PTA模拟废水,其中PX对钴、锰离子的选择性系数分别为4767.93、5483.86,与氢改性H-ZSM-5分子筛的1878.9、1995.2以及未改性ZSM-5分子筛的219.1、245.9相比,Fe-ZSM-5分子筛对PX的选择性有很大的提高。用Fe-ZSM-5分子筛处理PTA模拟废水,考察吸附剂投加量、溶液pH值、温度和吸附时间等因素对静态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分子筛用量达到1.0 g/L时为适宜用量,pH值对分子筛吸附PX几乎没有影响,且分子筛吸附PX是一个放热过程,吸附时间在50 min时分子筛对PX已基本达到吸附平衡;考察分子筛吸附PX和钴、锰离子混合溶液,其吸附效果和两者单独吸附效果一致,因此PX与钴、锰离子之间不存在竞争吸附。吸附热力学研究表明:Langmuir模型能够准确地描述PX在Fe-ZSM-5分子筛上的吸附平衡关系,说明了Fe-ZSM-5分子筛吸附PX属于单分子层吸附,最大吸附容量为125.0 mg/g;PX在分子筛上的吸附是自发的,且为放热、熵减过程。吸附动力学研究表明,拟二阶动力学模型能十分准确地反映PX在Fe-ZSM-5分子筛上的吸附行为。随后采用高温焙烧法对分子筛进行解吸再生,再生10次后分子筛对PX的吸附容量趋于稳定,由125 mg/g下降到83 mg/g,得到了较理想的再生效果。在粉末Fe-ZSM-5分子筛吸附剂热力学与动力学研究基础上,为实现工业应用,对Fe-ZSM-5分子筛进一步进行成型配方探究,根据对PX吸附容量和颗粒强度确定成型方案,获得较优的成型配方为硝酸溶液与粉体总量的比值即水粉比0.36~0.38mL/g,其中胶溶剂硝酸浓度为5wt%,粉体部分的Fe-ZSM-5分子筛为70wt%、拟薄水铝石10wt%、活性炭15wt%、增强剂5wt%。成型后的Fe-ZSM-5分子筛吸附剂颗粒强度达到83.05 N/cm,对PX的最大吸附容量为63.7 mg/g。对成型分子筛而言,内扩散为其吸附过程的控制步骤。模拟废水动态吸附中考察了流量、初始浓度和吸附柱长径比对吸附过程的影响,在尺寸为15 mm×240 mm的固定床吸附柱中吸附初始浓度为50 ppm的PX废水,较佳的吸附流量为2 mL/min,此时Fe-ZSM-5分子筛对PX的吸附容量为45.64 mg/g,PX对钴、锰离子的选择性系数分别为20153.7、19702.3。其选择性系数与活性炭的403.2、518.4,市售柱状ZSM-5分子筛的4789.2、4076.4相比,表明用Fe-ZSM-5分子筛处理PTA模拟废水,PX对金属离子的选择性远大于其他两种吸附剂。

黄宝华[3](2018)在《石化综合废水中有机物对生物处理系统影响机制及其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石油化工行业产生的废水,种类繁多,污染物组成复杂,水质特征千差万别,处理难度很大。以华北某石化企业产生的石化综合废水为研究对象,解析该类废水中有机物组成特性及生物降解特征,结合厌氧滤池+纯氧曝气生物工艺处理石化废水的效果,分析生物工艺处理此类废水存在问题并分析其原因,据此提出针对该类废水的生物处理系统优化方案。主要结论如下:(1)该石化废水由精对苯二甲酸(PTA)、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和聚醚三种石化废水混合而成,有机物成分复杂。通过对废水中有机物亲疏水性和分子量分布分析可知,废水中所含有机物主要为疏水性小分子有机物。利用光谱分析,如紫外-可见光、傅里叶变换-红外技术等,分析出废水中主要含有苯环类、烷烃、酯类、有机酸类、酚类及醇类等化合物结构。利用EEMs-PARAFAC技术对废水中溶解性有机污染物的三维荧光光谱进行解谱,识别出三种石化废水含有的典型污染物,PTA废水中含有对苯二甲酸(TA)、苯甲酸(BA)等苯环类芳香族化合物,PET废水中含有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苯酚等芳香族化合物,聚醚废水中含有苯乙烯及石油类等污染物。分析三种废水生物毒性可知,PTA废水的浓度最高,生物毒性最强,而PET废水单位TOC下生物毒性最强。(2)采用厌氧滤池(AF)+纯氧曝气生物工艺处理该石化混合废水(PTA:60-80%;PET:10-20%;聚醚10-20%),考察废水混合处理对生物处理系统去除效果的影响。当厌氧系统(AF)容积负荷为1.43KgCOD/(m3·d),水力停留时间为40h,AF对废水中COD去除率为50%-70%,而后续好氧生物系统COD去除率为50%-80%。通过对废水的厌氧生物降解过程分析可知,PET和聚醚废水的混入,会对PTA废水的典型污染物生物降解产生抑制。分析废水好氧生物降解过程可知,三种石化废水混合处理,生物系统主要抑制作用来自于PTA废水,因为PTA废水浓度较高,占石化混合废水中的主要部分。PET和聚醚废水的混入并未明显影响好氧生物活性及有机物降解过程。(3)利用主成分分析(PCA)揭示好氧段活性污泥沉降性差的原因,结果显示DO与MLSS呈弱相关,OLR与出水SS和SV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说明OLR的变化对污泥沉降性和出水SS的影响较大。(4)为提高生物系统处理效果,发现在AF系统增加底泥循环,可以避免反应器底部堵塞或防止进水出现短流现象。结果显示在水质变化较大情况下,底泥循环能提高系统抗冲击能力。通过优化系统HRT和温度参数发现,延长HRT能提高有机物的去除率,温度优化最佳运行条件是37℃。

李美玲[4](2018)在《PTA装置的安全控制策略》文中研究表明随着PTA装置单线生产能力向百万吨级跃进,SIS系统的安全控制策略也在不断升级。结合多个单线生产能力超百万吨级的PTA装置的SIS系统,着重探讨项目执行中采用的在线火灾检测、旁路限制及单一逻辑首出与全局首出相结合等安全控制策略。

郭慧鑫[5](2013)在《电子废弃物壳体塑料资源再生技术试验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我国电子废弃物每年正以12-20%的速度增长,电子废弃物(waste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WEEE)已成为我国增长速度最快的固体废物之一。据环境保护部统计,我国每年电子废弃物产生量约2500万台左右,合50多万t。电子废弃物不仅蕴含着大量金属(金、银、铜等)、塑料(PP、ABS等)、玻璃等资源,而且也含有重金属(锡、铅、锌等)、阻燃剂等有毒有害物质,存在潜在的环境威胁。塑料在各种家用电器中被广泛使用,约占产品重量的30%左右。随着电子废弃物产生量的快速增加,其所含废塑料的产生量每年可达数十万t。与传统的填埋、焚烧等处理方式相比,废旧塑料资源再生已成为主要发展方向,电子废弃物塑料资源化是提高其循环利用率的最佳方式。本文在调研国内外电子废弃物壳体塑料资源化技术基础上,以废洗衣机壳体塑料的资源化关键技术研究为核心,重点开展废塑料的清洗、分选和改性(再生)3个环节相关技术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研究。针对现有废塑料清洗时间长、二次污染严重问题,本论文重点探讨了一种绿色清洗方式——超声波清洗技术,并且研发了以烷基聚葡萄糖苷(APG)、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AES)、月桂醇聚氧乙烯醚(AE)等表面活性剂为主要成分的废塑料绿色清洗体系,与几种市售清洗剂相比,其去除油污的综合效果更佳且用量少。最佳超声清洗技术条件为:在45℃含1%自制清洗剂的水中浸泡30mmin后超声波清洗8min。从事电子废弃物处理相关企业绝大多数采用手工、经验分类方法来进行塑料分类,存在分类效果差、再生造粒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要利用电子废弃物壳体塑料制备高值化产品,如何获取高纯度的单一品种的废塑料是关键技术。本论文以PP、ABS、PET为研究对象,在较为深入探讨浮选机理的基础上,选用浮选方法开展废塑料浮选分离技术研究。利用自制的塑料溶气浮选装置,以甲基异丁基甲醇MIBC为起泡剂,以单宁酸TA、甲基纤维素MC和木质素磺酸盐CaLS为润湿剂,探讨了润湿剂的种类、起泡剂用量、调整时间和浮选时间等对体系中混合塑料浮选行为的影响,初步确定其浮选分离的最佳条件为:用8mg/L单宁酸进行调整15min,浮选5min后将上浮物PP从混合物中分离,再用10mg/L甲基纤维素或者5mg/L木质素磺酸钙作为润湿剂调整15min,加入0.2ml/L甲基异丁基甲醇为起泡剂浮选5min,将ABS和PET成功分离。聚丙烯(PP)是电子产品中常用的塑料之一,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老化、降解,缺口冲击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显着下降,其再生技术较PVC、PET等难度大。本文以废洗衣机壳体PP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了增韧剂POE和SBS共混改性对废洗衣机壳体塑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得到了最佳的增韧改性设计方案,使废洗衣机壳体塑料的冲击强度提高了洗衣机专用料的2.3倍。改性后废PP塑料达到相关抗冲击性能标准,但需要进一步完善其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指标来满足实际生产要求。

杨柳,贺伟,刘娟,尹雪梅,施超欧[6](2012)在《多孔石墨碳柱分析废水中苯羧酸类化合物含量》文中研究说明使用多孔石墨碳柱(Hypercarb)建立了测定废水中对苯二甲酸、苯甲酸、对甲基苯甲酸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方法。方法流动相为40%的磷酸氢二钾缓冲溶液(50 mmol/L,pH 8)与60%甲醇的混合溶液,流速1.0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35 nm。经对比,多孔石墨碳柱与Dikma DiamonsilC18柱的出峰情况类似,但多孔石墨碳柱能使强极性物质得到更理想的保留。在对苯二甲酸3.8~152.0mg/L,苯甲酸3.8~153.3 mg/L,对甲基苯甲酸3.6~144.7 mg/L的浓度范围内,该分析方法线性关系良好,对苯二甲酸、苯甲酸、对甲基苯甲酸的的检出限分别为0.012,0.024和0.043 mg/L,对废水样品中苯甲酸,对苯二甲酸和对甲苯甲酸的回收率分别为104.19%、98.11%、102.12%。

李文润[7](2012)在《AF-BAF工艺对养猪废水处理的研究》文中认为畜禽养殖业的飞速发展给社会带来物质财富和经济利益的同时,畜禽养殖废水所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探索经济、高效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养猪废水处理技术是当前水污染治理的热点和难点。针对养养猪废水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和悬浮物(SS)浓度高的特点,本试验采用厌氧生物滤池(AF)联合曝气生物滤池(BAF)作为处理工艺,研究其对废水中COD、NH3-N和SS的去除效果,为养猪废水处理提供一种新的工艺。以来自陕西杨凌本香集团某养猪场的废水为研究对象,以COD、NH3-N和SS浓度及去除率为测定指标。在AF、BAF反应器分别成功启动后,确定其最佳运行参数,并在此基础上研究AF-BAF工艺对废水COD、NH3-N、SS的去除效果,主要结论如下:(1)养猪废水经AF-BAF工艺处理后,出水COD、NH3-N、SS浓度均满足《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的要求,AF-BAF工艺对养猪废水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AF-BAF系统对COD、NH3-N、SS的总去除率分别为94.69%、87.72%、79.67%。(2)温度为3035℃时,AF反应器经过89d启功成功,有机负荷可达到6.5kg/(m3·d),AF稳定运行时,对COD的去除率平均值为81.13%,对NH3-N的去除率平均值为18.93%,进水COD浓度为5500~6500mg/L,NH3-N浓度为380~460mg/L时,出水COD浓度为960~1308mg/L,NH3-N浓度为290~380mg/L,具有启动快、处理效果稳定、抗冲击负荷能力强等优点。(3)温度为3035℃时,AF反应器对COD的去除率最高,温度升高或降低都会引起COD去除率的下降。AF反应器的最佳水力停留时间(HRT)为18h,HRT低于18h时,COD去除率随HRT的延长而升高,HRT高于18h时,COD去除率增加不明显。(4)AF进水的pH值波动范围是7.028.26,平均pH值为7.66,出水pH波动范围是6.067.80,平均pH值为7.17,整个运行过程,反应器内pH较稳定,未出现酸化现象。(5)AF反应器中COD去除率随有机负荷的提升而升高,有机负荷从0.5提升到6.5kg/(m3·d)的过程中,COD去除率与进水有机负荷的关系满足y=3.5942x+56.271。最大负荷时COD去除率未出现下降,表明还未达到AF的最大处理能力。(6)AF反应器中发生厌氧氨氧化作用,对NH3-N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去除率平均值为18.93%,稳定运行时进水NH3-N浓度为380460mg/L,出水NH3-N浓度为290380mg/L。(7)BAF反应器经25d成功启动,启动过程分启动阶段和负荷提升两个阶段。稳定运行时,BAF对COD的去除率平均值为77.38%,对NH3-N的去除率平均值为86.42%。进水COD和NH3-N浓度分别为960~1300mg/L、190~340mg/L,出水COD和NH3-N浓度分别290~380mg/L、40~70mg/L。(8)BAF的最佳运行参数为:温度为25℃,气水比为7,HRT为10h。温度、气水比的提高和HRT的延长,都会使污染物得到充分的降解,COD和NH3-N去除率上升。但当参数值超过其最佳值时,会引起导致运行效果的下降和能耗的增加。(9)BAF进水为AF出水,pH波动范围是6.067.80,平均pH值为7.17, BAF出水pH波动范围为7.038.11,平均pH值为7.46,整个运行过程,BAF反应器内pH较稳定,基本符合硝化过程及反硝化过程对pH值的要求。

裴蓓[8](2011)在《典型PTA工艺节能减排潜力与环境安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节能减排与环境风险是石化行业发展的重要瓶颈。本文以对苯二甲酸(PTA)装置为研究对象,从节能减排和环境风险缓解两个角度开展研究。目的是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为新建PTA装置及其他化工装置的节能减排和环境安全战略制定提供依据。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中清洁生产和化工装置环境安全风险评价方法,运用清洁生产法对PTA装置用实测标定数据建立装置物料平衡图,对废弃物排放现状进行评估分析。研究了装置节能减排潜力,提出了技术改进措施,并对环境绩效进行了分析比较。运用环境风险评价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新建PTA项目设计各关键点进行环境安全预评价。采用安全核查表法对选址风险性进行了研究;然后基于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和毒性对主要原辅料的环境风险因素提出了梳理和分类;运用预先危险性分析法和道化学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对PTA装置工艺过程设计的风险进行分析,确立火灾、爆炸、腐蚀及毒性物料危害并建立合理防范措施。基于主要环境因素正常排放和异常排放分析,从管线设计、设备选型、工艺选择、安全管理等方面全面提出安全防范措施,设计职业危害方面的对策措施,以保证项目建设工艺和设备的本质安全。并运用ALOHA模型对对二甲苯和醋酸泄漏事故进行了模拟计算,提出了防护距离的确定方法。最终为新建PTA装置的环境安全性保障措施提出了建议。

李宏[9](2007)在《Fenton高级氧化技术氧化降解多环芳烃类染料废水的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课题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基金资助项目(50621403)的部分研究内容,并受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07BB7145)资助。多环芳烃类染料废水是持久性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最主要的来源之一。尤其是当前染料正朝着抗光解、抗热及抗生物氧化方向发展,使其处理难度加大,传统的废水处理技术已经难以实现对其达标排放处理。因此,研发一种高效、经济、适用的染料废水处理技术,对于保护水环境、推动我国印染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深远的意义。本论文以多环芳烃类染料废水为处理目标,以罗丹明B染料为模拟研究对象,采用光助Fenton反应、微波强化Fenton反应和微波强化类Fenton反应,对模拟罗丹明B染料废水和实际多环芳烃类染料废水进行了实验研究。探索性地开展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以太阳光、高压汞灯和室内自然光为光源,引入废铁屑参与反应,开展光助Fenton反应降解罗丹明B染料废水的降解特性研究。(2)为提高Fenton试剂法产生·OH的效率,实验采用微波作为促进手段,进行了罗丹明B染料废水降解特性的研究;同时,模拟染料废水中过渡金属离子Cr(Ⅵ)替代Fe2+参与Fenton反应,在微波强化作用下,进行罗丹明B染料废水降解特性的研究。(3)开展了光助Fenton反应、微波强化Fenton反应和微波强化类Fenton反应氧化降解的罗丹明B染料废水动力学行为研究,并对光助Fenton反应条件下,罗丹明B降解机理与途径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探讨。(4)论文还对高级fenton氧化技术处理实际染料废水的产业化应用进行了系统的探讨。通过上述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论文获得了如下研究成果:①光助Fenton反应能有效地对多环芳烃类染料罗丹明B进行脱色降解,以太阳光或高压汞灯为光源能明显加速反应进程,室内光线条件下脱色降解速率较慢;针对500ml 100mg·L-1罗丹明B溶液进行光助(高压汞灯)Fenton反应氧化降解,其反应最优化条件为:pH=3.5,18mmol·L-1Fe2+溶液用量5.0ml,30%H2O2用量5.0ml。反应1小时后,罗丹明B去除率达到99.9%,CODcr去除率达到93.8%。②微波与Fenton试剂联用,相互促进,具有一定协同效应,能加快降解有机物罗丹明B的反应速率。针对500ml 100mg·L-1罗丹明B溶液进行微波Fenton反应氧化降解,其反应最优化条件为:pH=3.0、30%H2O2溶液0.70ml、0.020mol·L-1Fe2+溶液4.00ml、微波作用8min。此时,罗丹明B去除率达到99.9%,CODcr去除率达到90.2%。③微波辐射(Cr(Ⅵ)-H2O2)类Fenton试剂法催化降解多环芳烃有机物罗丹明B取得了良好的处理效果。针对500ml 100mg·L-1罗丹明B溶液进行微波类Fenton反应氧化降解,其反应最优化条件为:pH=3.4、30%H2O2溶液1.00ml、0.040 mol·L-1Cr(Ⅵ)溶液4.00ml、微波作用8min。此时,罗丹明B去除率达到99.0%,CODcr去除率达到80.42%。④在pH=3.5的条件下,光助Fenton反应降解染料罗丹明B的反应级数为2.57,其反应的表观动力学方程为: V = 5×1 0?9×P1 .2845×F 0.3660×E0.9204;在pH=3.0的条件下,微波辐射Fenton反应降解罗丹明B的反应级数为2.13,其反应的表动力学方程为: V = 0.064085×P 0.4089×F 1.4655×E0.2562;在pH=3.4的条件下,微波辐射(Cr(Ⅵ)-H2O2)类Fenton反应降解罗丹明B的反应级数为2.85,其反应的表动力学方程为: V = 8.29182×1 0?5×P 0.8763×G 1.3719×E0.5975。⑤在光助Fenton反应条件下,羟基自由基·OH攻击罗丹明B的大共轭发色基团中不饱和共轭键,使其断裂,导致废水的脱色与氧降分解。降解过程中可能主要有罗丹明B脱去1-4个乙基后的中间产物和染色环结构破坏后生成的苯甲酸、邻苯二甲酸、对羟基苯甲酸、乙二酸等中间产物;罗丹明B分子中的氨基最终完全转化为了NO3?,废水中没有NO2 ?和N O?等其它形式的氮存在;⑥通过对Fenton高级氧化技术处理实际染料废水产业化应用的研究表明,Fenton高级氧化技术离实际产业化应用仍有不小的距离。但该技术集聚的优势,其技术操作与管理的便捷性,以及该技术废水处理成本尚有较大的下降空间,决定了Fenton高级氧化技术是一极具发展潜力的染料废水处理技术。论文的创新与学术价值在于:①避开Fenton高级氧化技术降解罗丹明B染料废水复杂的基元反应研究,开展了反应表观动力学行为研究,确立了反应表观动力学方程。从反应宏观的角度有效地掌握了该类染料废水处理技术氧化降解污染物的反应规律。从而为提高氧化降解效率,优化反应条件奠定了理论基础。②在研究光助Fenton反应氧化降解罗丹明B染料废水的中间产物与最终产物的基础上,揭示了罗丹明B氧化降解机理,并提出了罗丹明B染料废水最可能的降解途径,从而获得该染料废水处理技术氧化降解污染物的基本规律。这为探索多环芳烃类染料废水的氧化降解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与技术路线。③在Fenton高级氧化技术降解多环芳烃类染料废水实验与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首次对该类技术在产业化应用过程中面临的实际染料废水的降解特性、处理规模放大后技术适应性、处理成本,以及降解过程中的卫生与毒理性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为推进该类染料废水处理技术产业化进程奠定了实践基础,并提供理论指导。

汤卫平,朱定华,黄又明[10](2004)在《精对苯二甲酸污泥废料的工业化处理》文中研究指明简要介绍了精对苯二甲酸(PTA)生产过程中,外排至污水厂活性污泥处理池中形成的污泥废料的性状。根据 PTA 在酸性条件下易析出而其中所含杂质在高温下易于溶解的原理,采用常规的反应、过滤分离、干燥、母液回收等工序。着重从酸液配方、工艺条件、设备选型及操作原理和操作方法上,对工业化处理精对苯二甲酸污泥废料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和评估。指出装置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品加工深度不够,因而没有实现规模效益,应按照一体化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二、精对苯二甲酸污泥废料的工业化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精对苯二甲酸污泥废料的工业化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UiO-66膜的制备及其分离水中碘离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放射性碘的简介
        1.1.1 水溶液中放射性的碘所产生的危害
        1.1.2 分离水溶液中放射性碘的相关研究
    1.2 金属-有机骨架对于放射性碘的吸附
        1.2.1 UiO系列MOFs用于放射性碘的分离
        1.2.2 MIL系列MOFs用于放射性碘的分离
        1.2.3 ZIF系列MOFs用于放射性碘的分离
        1.2.4 其他系列MOFs用于放射性碘的分离
    1.3 膜分离应用于分离水中放射性碘
        1.3.1 MOFs膜用于分离水中放射性碘
        1.3.2 其他膜应用于分离水中放射性碘
    1.4 UiO-66 膜的合成研究进展
        1.4.1 原位生长法
        1.4.2 二次生长法
        1.4.3 引入金属源法
    1.5 UiO-66 膜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
    1.6 本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二次生长法制备UiO-66 膜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及仪器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分析手段
    2.4 实验操作
        2.4.1 UiO-66 纳米晶体的制备与晶体尺寸调控
        2.4.2 陶瓷管表面的清洗与刻蚀及化学修饰
        2.4.3 载体表面晶种的沉积方式
        2.4.4 原位生长法和二次生长法制备UiO-66 膜
    2.5 结果与讨论
        2.5.1 UiO-66 纳米晶种的可控制备
        2.5.2 陶瓷载体表面的化学修饰与晶种层的沉积
        2.5.3 原位生长法、二次生长法制备UiO-66 膜
    2.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UiO-66 膜分离水溶液中碘离子的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原料及仪器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
    3.3 表征手段
    3.4 碘水溶液浓度的测定
    3.5 UiO-66 膜分离水溶液中碘离子的性能测试
    3.6 实验结果与结论
        3.6.1 UiO-66 膜的相关表征
        3.6.2 UiO-66 膜长时间过滤分离水中碘离子的实验
        3.6.3 碘水溶液的初始浓度对UiO-66 膜的动态过滤性能的影响
        3.6.4 碘水溶液的p H对UiO-66 膜的动态过滤性能的影响
        3.6.5 UiO-66膜循环动态过滤碘水溶液的性能研究
        3.6.6 UiO-66 膜进行共存阴离子动态过滤碘水溶液的性能研究
    3.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UiO-66 膜的合成后修饰
    4.1 引言
    4.2 实验原料及仪器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操作
        4.3.1 UiO-66 膜表面吡咯的原位聚合
        4.3.2 UiO-66 膜表面涂覆P4VP
        4.3.3 UiO-66 膜表面P4VP的季铵化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吡咯原位聚合法修饰UiO-66 膜
        4.4.2 UiO-66膜的 P4VP 涂覆、季铵化处理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致谢

(2)Fe-ZSM-5分子筛的制备及其吸附PX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PTA废水
    1.2 PTA工业废水处理现状
        1.2.1 物化处理技术
        1.2.2 生化处理法
        1.2.3 物化-生化联合处理技术
    1.3 分子筛的性质及其工业应用
        1.3.1 分子筛的性质
        1.3.2 分子筛的种类
        1.3.3 分子筛的吸附应用
        1.3.4 分子筛的吸附原理
        1.3.5 分子筛对PX的吸附及选择性吸附性能
        1.3.6 分子筛的再生
        1.3.7 分子筛的改性方法
    1.4 ZSM-5分子筛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高选择性Fe-ZSM-5分子筛吸附剂的制备与表征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 分析方法
        2.2.1 Co(Ⅱ)、Mn(Ⅱ)浓度分析方法
        2.2.2 对二甲苯(PX)浓度分析方法
    2.3 去除率、吸附量与选择性系数的确定
    2.4 模拟废水配制及吸附实验方法
        2.4.1 模拟废水的配制
        2.4.2 改性分子筛吸附实验
    2.5 ZSM-5分子筛的改性
        2.5.1 改性剂的筛选
        2.5.2 制备Fe-ZSM-5分子筛的影响因素
    2.6 Fe-ZSM-5分子筛的表征
        2.6.1 表征方法
        2.6.2 结果与分析
    2.7 小结
第三章 Fe-ZSM-5分子筛静态吸附PX的性能研究
    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 模拟废水的配制及分子筛吸附的方法
    3.3 单因素的影响
        3.3.1 吸附剂投加量的影响
        3.3.2 废水pH值的影响
        3.3.3 吸附温度的影响
        3.3.4 吸附时间的影响
    3.4 分子筛吸附PX的热力学研究
        3.4.1 Langmuir吸附等温式
        3.4.2 Freundich吸附等温式
        3.4.3 吸附热力学参数
        3.4.4 吸附热力学结果分析
    3.5 分子筛吸附PX的动力学研究
        3.5.1 吸附动力学拟一阶模型
        3.5.2 吸附动力学拟二阶模型
        3.5.3 吸附动力学结果分析
    3.6 分子筛的解吸和再生
    3.7 小结
第四章 Fe-ZSM-5分子筛成型及间歇动力学研究
    4.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1.1 实验试剂
    4.2 Fe-ZSM-5分子筛吸附剂成型方案探究
        4.2.1 Fe-ZSM-5分子筛成型步骤
        4.2.2 成型Fe-ZSM-5分子筛吸附条件
        4.2.3 水粉比对分子筛成型的影响
        4.2.4 粘结剂用量对分子筛成型的影响
        4.2.5 造孔剂用量对分子筛成型的影响
        4.2.6 增强剂用量对分子筛成型的影响
        4.2.7 HN03浓度对分子筛成型的影响
    4.3 成型分子筛间歇动力学实验方法
        4.3.1 成型分子筛吸附速率控制步骤
        4.3.2 颗粒分子筛间歇动力学曲线
    4.4 小结
第五章 分子筛动态吸附PX的性能研究
    5.1 实验试剂与仪器
        5.1.1 实验试剂
    5.2 实验方法
        5.2.1 固定床吸附试验
    5.3 结果讨论
        5.3.1 Co(Ⅱ)、Mn (Ⅱ)的固定床吸附实验
        5.3.2 流量对吸附PX的影响
        5.3.3 初始浓度对吸附PX的影响
        5.3.4 床层高度对吸附PX的影响
        5.3.5 活性炭对PTA模拟废水处理结果
        5.3.6 市售成型分子筛对PTA模拟废水处理结果
        5.3.7 Fe-ZSM-5分子筛对实际PTA废水处理结果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石化综合废水中有机物对生物处理系统影响机制及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石化综合废水的产生及其危害
        1.1.1 石化综合废水的来源及其分类
        1.1.2 石化综合废水的水质特征与危害
    1.2 石化综合废水的有机物分析及处理方法研究现状
        1.2.1 石化综合废水的有机物分析方法
        1.2.2 石化综合废水的处理方法
    1.3 石化综合废水对生物处理工艺的影响及存在问题
        1.3.1 石化综合废水的有机物浓度对生物处理系统的影响
        1.3.2 石化综合废水难降解及毒性有机物对生物处理系统的影响
    1.4 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1.5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石化综合废水的水质特征及有机物组成特性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废水的来源与特点
        2.1.2 分析方法及仪器设备
    2.2 废水的水质特征及有机物组成特性分析
        2.2.1 废水基本水质参数及水质分析
        2.2.2 废水中有机物的分子量分布特点
        2.2.3 废水中有机物的亲疏水性及特点
        2.2.4 废水中有机物的官能团分析
        2.2.5 废水中有机物荧光特性及典型污染物识别
        2.2.6 废水中有机物的生物毒性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物系统处理石化废水的效果和问题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废水的来源与特点
        3.1.2 实验装置与操作条件
        3.1.3 分析方法与仪器设备
    3.2 生物系统处理石化废水效果及问题分析
        3.2.1 COD的去除效果
        3.2.2 废水厌氧生物降解特征
        3.2.3 废水好氧生物降解特征
        3.2.4 生物系统中污泥性质变化特征
    3.3 典型石化废水对生物处理系统的影响及存在问题
        3.3.1 废水中难降解有机物对生物处理系统的影响
        3.3.2 废水中毒性有机物对生物处理系统的影响
        3.3.3 废水中水质特征对生物处理系统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石化废水厌氧生物处理优化方案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废水的来源与特点
        4.1.2 实验装置与操作条件
    4.2 厌氧滤池底泥循环对系统处理效果的影响
    4.3 系统运行参数优化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4.3.1 停留时间的优化
        4.3.2 厌氧滤池运行温度的优化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存在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4)PTA装置的安全控制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在线火灾检测
    1. 现场检测部分的安全设计方案
    2. SIS系统的硬件回路检测
    1.总旁路开关
    2.开关数量限制
    3. 特殊限制
四、单一逻辑首出与全局首出结合
    1. 单一逻辑首出
    2. 全局首出
五、结语

(5)电子废弃物壳体塑料资源再生技术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子废弃物的危害
        1.2.2 国外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系统
        1.2.3 国内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系统
        1.2.4 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处置的技术状况
        1.2.5 回收利用废塑料产生的正面效应
        1.2.6 废塑料回收处理技术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废塑料超声波清洗技术试验
    2.1 清洗剂制备
        2.1.1 表面活性剂
        2.1.2 表面活性剂的清洗作用
    2.2 塑料清洗剂的制备
        2.2.1 塑料清洗剂的成分配方
        2.2.2 塑料清洗剂的配置方法
        2.2.3 塑料清洗剂的外观及稳定性
    2.3 实验材料与方法
        2.3.1 实验材料制备
        2.3.2 实验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不同清洗技术的清洗效果分析
        2.4.2 超声波清洗剂常温清洗效果分析
        2.4.3 超声波加热清洗效果分析
        2.4.4 不同清洗剂的清洗效果
        2.4.5 影响清洗效果因素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废塑料浮选分离技术试验
    3.1 废旧壳体塑料的分选
        3.1.1 干法分选
        3.1.2 湿法分选
    3.2 研究发展趋势
    3.3 塑料浮选分离原理
        3.3.1 γ浮选
        3.3.2 物理调控浮选
        3.3.3 化学调控浮选
    3.4 塑料的润湿机理
        3.4.1 低能塑料表面与水之间的相互作用
        3.4.2 低能表面与浮选药剂之间的相互作用
        3.4.3 塑料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
        3.4.4 塑料颗粒与气泡之间的相互作用
    3.5 实验材料与试剂
        3.5.1 实验材料
        3.5.2 实验试剂
    3.6 实验方法
        3.6.1 自然状态下混合塑料的浮性行为
        3.6.2 润湿剂的种类和用量对混合塑料浮选行为的影响
    3.7 结果与讨论
        3.7.1 混合塑料的自然可浮性分析
        3.7.2 润湿剂的种类和用量对PP/ABS/PET的分离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废塑料的改性再生技术试验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设备和仪器
        4.1.3 试样制备
        4.1.4 实验配方
        4.1.5 实验工艺条件
        4.1.6 性能测试与表征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废PP性能分析
        4.2.2 弹性体用量对废PP/弹性体共混体系拉伸性能的影响
        4.2.3 弹性体用量对废PP/弹性体共混体系弯曲性能的影响
        4.2.4 弹性体用量对废PP/弹性体共混体系冲击性能的影响
        4.2.5 弹性体用量对废PP/弹性体共混体系流动性的影响
        4.2.6 微观形貌
        4.2.7 改性废PP的应用
    4.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6)多孔石墨碳柱分析废水中苯羧酸类化合物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1.2 标准溶液的配制
    1.3 色谱条件
2 结果与讨论
    2.1 色谱条件的选择
        (1) 流动相的选择。
        (2) 流动相的pH值对保留时间的影响。
        (3) 流动相中甲醇的比例对保留时间的影响。
    2.2 含量测定方法学的验证
        (1) 浓度与峰面积的线性关系、精密度及检出限。
        (2) 样品的测定。
        (3) 精密度和方法回收率。

(7)AF-BAF工艺对养猪废水处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养猪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
        1.1.1 养猪废水的产生与特性
        1.1.2 养猪废水的危害
        1.1.3 养猪废水的处理技术研究
        1.1.3.1 自然处理法
        1.1.3.2 工业化处理方法
        1.1.3.3 其他处理法
    1.2 AF 反应器概述
        1.2.1 AF 反应器的原理
        1.2.2 AF 反应器的特点与应用现状
    1.3 BAF 反应器概述
        1.3.1 BAF 反应器的原理
        1.3.2 BAF 反应器的特点与应用现状
    1.4 本试验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4.1 本试验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本试验的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AF 反应器处理养猪废水的试验研究
    2.1 试验装置与材料
        2.1.1 试验装置
        2.1.2 生物陶粒
        2.1.3 试验用水
    2.2 试验内容与方法
        2.2.1 试验内容
        2.2.2 试验方法
        2.2.3 测定项目与主要仪器
        2.2.3.1 测定项目与方法
        2.2.3.2 主要仪器
    2.3 结果与分析
        2.3.1 AF 反应器启动与运行中对 COD 的去除效果
        2.3.1.1 启动阶段
        2.3.1.2 负荷提升阶段
        2.3.1.3 稳定运行阶段
        2.3.2 不同条件对 AF 反应器 COD 去除效果的影响
        2.3.2.1 温度
        2.3.2.2 pH 值
        2.3.2.3 水力停留时间
        2.3.2.4 有机负荷
        2.3.3 AF 反应器启动与运行中对 NH_3-N 的去除效果
        2.3.3.1 启动阶段
        2.3.3.2 负荷提升阶段
        2.3.3.3 稳定运行阶段
    2.4 小结
第三章 BAF 反应器处理养猪废水的试验研究
    3.1 试验装置与材料
        3.1.1 试验装置
        3.1.2 试验用水
        3.1.3 接种污泥
    3.2 试验内容与方法
        3.2.1 试验内容
        3.2.2 试验方法
        3.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BAF 反应器启动与运行中对 COD 和 NH_3-N 的去除效果
        3.3.1.1 启动阶段
        3.3.1.2 负荷提升阶段
        3.3.2 不同条件对 BAF 反应器 COD 和 NH_3-N 去除效果的影响
        3.3.2.1 温度
        3.3.2.2 pH 值
        3.3.2.3 气水比
        3.3.2.4 水力停留时间
    3.4 小结
第四章 AF-BAF 联合工艺处理养猪废水的试验研究
    4.1 AF-BAF 联合工艺处理养猪废水的运行效果
        4.1.1 COD 的去除
        4.1.2 NH_3-N 的去除
        4.1.3 SS 的去除
    4.2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典型PTA工艺节能减排潜力与环境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概述
    1.2 我国持续发展需环境安全理念
        1.2.1 节能与环境风险
        1.2.2 我国化工项目持续发展与环境安全理念
    1.3 环境风险评价技术是国内外关注焦点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环境安全评价研究发展
        2.1.1 国外环境安全研究发展过程
        2.1.2 中国环境安全影响研究起步晚
    2.2 过程减排与清洁生产
        2.2.1 节能减排发展情况
        2.2.2 中国节能减排研究的重要性
        2.2.3 节能减排研究方法——清洁生产
    2.3 石化企业环境风险评价方法
        2.3.1 风险评价基本概念
        2.3.2 安全风险评价
    2.4 石化企业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
        2.4.1 石化项目的安全风险评价意义
        2.4.2 石化项目的安全风险特点
        2.4.3 安全评价内容
        2.4.4 工艺过程危险性识别方法
        2.4.5 单元危险度评价方法
        2.4.6 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方法
第3章 典型PTA装置
    3.1 PTA装置的环境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3 气象和水质条件
    3.2 典型PTA装置流程图
    3.3 现有PTA装置
        3.3.1 主要工艺流程
        3.3.2 主要设备
        3.3.3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3.3.4 主要环保指标
    3.4 新建PTA装置
        3.4.1 新建PTA装置工艺流程简述
    3.5 PTA装置节能减排与环境风险形势
        3.5.1 PTA装置节能减排潜力
        3.5.2 环境风险问题
第4章 PTA装置节能减排潜力研究
    4.1 节能减排的研究
    4.2 PTA装置建立物料和能源平衡
        4.2.1 对装置进行标定,收集数据
        4.2.2 设计装置物料平衡图
        4.2.3 评估PTA装置物料平衡
        4.2.4 建立装置能源平衡图
        4.2.5 评估装置节能减排现状
    4.3 废弃物排放分析
        4.3.1 PTA装置废弃物排放现状
        4.3.2 PTA装置废弃物排放分析
    4.4 清洁生产实现节能减排
        4.4.1 技术改进节能减排效果显着
        4.4.2 清洁生产环境绩效
        4.4.3 PTA装置节能降耗减排当期环境绩效
        4.4.4 减排措施实施后环境绩效果
        4.4.5 PTA装置节能减排潜力大
        4.4.6 PTA装置凝液回收节能减排潜力大
        4.4.7 新建PTA节能减排措施建议
第5章 新建PTA装置环境安全研究
    5.1 环境安全评价体系
    5.2 选址风险性分析
    5.3 PTA装置的环境风险研究
        5.3.1 危险化学品识别
        5.3.2 物质危险因素分析
        5.3.3 装置物质有害因素分析
        5.3.4 装置内主要危险化学品的分布表5.5
        5.3.5 装置内主要危险化学品PBT工具分析
        5.3.6 ALOHA模型分析
        5.3.7 装置内主要危险化学品防护距离
    5.4 PTA装置过程环境安全分析
        5.4.1 分析方法
        5.4.2 装置工艺过程危险因素分析危险性分析
        5.4.3 装置设备危险因素分析
    5.5 装置环境安全评价
        5.5.1 PTA装置危险度评价
        5.5.2 装置用道化学火灾、爆炸指数评价
    5.6 环境风险评价
        5.6.1 PTA装置环境有害因素分析
        5.6.2 PTA装置主要环境风险因素控制处理方法
        5.6.3 主要环境因素评价
        5.6.4 异常排放评价
    5.7 新建PTA装置环境风险应急
        5.7.1 PTA装置风险性评价总结
        5.7.2 安全防护和环境风险应急设计措施建议
        5.7.3 环境风险防护距离
    5.8 新建PTA装置环境安全性评价
第6章 结论和不足
    6.1 结论
    6.2 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9)Fenton高级氧化技术氧化降解多环芳烃类染料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染料废水的特点
    1.3 染料废水处理技术现状与发展
    1.4 染料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1.5 FENTON 反应处理染料废水的研究现状
    1.6 FENTON 反应处理染料废水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1.7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与意义
2 实验仪器、实验方法与分析测试方法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 实验原理与方法
    2.3 分析测试方法
3 光助FENTON 反应降解罗丹明B 研究
    3.1 光助FENTON 氧化技术的概述
    3.2 光助FENTON 反应降解罗丹明B 单因素影响实验研究
    3.3 光助FENTON 反应降解罗丹明B 多因素影响正交实验研究
    3.4 优化反应条件下废水处理效果
    3.5 本章小结
4 微波辐射FENTON 试剂催化降解罗丹明B 研究
    4.1 微波促进有机反应的概述
    4.2 微波和FENTON 试剂的协同效应实验研究
    4.3 微波强化FENTON 反应降解罗丹明B 单因素影响实验研究
    4.4 微波强化FENTON 反应降解罗丹明B 多因素影响正交实验研究
    4.5 优化反应条件下废水处理效果
    4.6 本章小结
5 微波辐射类FENTON 试剂催化降解罗丹明B 研究
    5.1 过渡金属离子/H202-类FENTON 氧化技术的概述
    5.2 微波和类FENTON 试剂的协同效应实验研究
    5.3 微波强化类FENTON 反应降解罗丹明B 单因素影响实验研究
    5.4 微波强化类FENTON 反应降解罗丹明B 多因素影响正交实验研究
    5.5 优化反应条件下废水处理效果
    5.6 本章小结
6 FENTON 氧化技术降解罗丹明B 表观动力学与反应机理研究
    6.1 反应表观动力学基础理论与研究实验原理
    6.2 光助FENTON 反应降解染料罗丹明B 的表观动力学模型
    6.3 微波FENTON 反应降解染料罗丹明B 的表观动力学模型
    6.4 微波类FENTON 反应降解染料罗丹明B 的表观动力学模型
    6.5 FENTON 高级氧化技术反应动力学行为比较分析
    6.6 光助FENTON 反应降解罗丹明B 的反应机理研究
    6.7 本章小结
7 FENTON 高级氧化技术处理染料废水的产业化应用研究
    7.1 实际染料废水氧化降解实验研究
    7.2 处理规模放大分析
    7.3 处理成本分析
    7.4 卫生与毒理性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精对苯二甲酸污泥废料的工业化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 精对苯二甲酸污泥废料处理工艺
    1.1 工艺流程
    1.2 配酸与反应工序
    1.3 分离工序
    1.4 干燥工序
2 回收产品的性状与经济效益简析
3 结语

四、精对苯二甲酸污泥废料的工业化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UiO-66膜的制备及其分离水中碘离子的研究[D]. 余海辉.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2]Fe-ZSM-5分子筛的制备及其吸附PX性能研究[D]. 周淼淼. 福州大学, 2017(05)
  • [3]石化综合废水中有机物对生物处理系统影响机制及其优化研究[D]. 黄宝华. 长安大学, 2018(01)
  • [4]PTA装置的安全控制策略[J]. 李美玲. 通用机械, 2018(04)
  • [5]电子废弃物壳体塑料资源再生技术试验研究[D]. 郭慧鑫. 西南交通大学, 2013(03)
  • [6]多孔石墨碳柱分析废水中苯羧酸类化合物含量[J]. 杨柳,贺伟,刘娟,尹雪梅,施超欧.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2(10)
  • [7]AF-BAF工艺对养猪废水处理的研究[D]. 李文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12)
  • [8]典型PTA工艺节能减排潜力与环境安全研究[D]. 裴蓓. 华东理工大学, 2011(12)
  • [9]Fenton高级氧化技术氧化降解多环芳烃类染料废水的研究[D]. 李宏. 重庆大学, 2007(05)
  • [10]精对苯二甲酸污泥废料的工业化处理[J]. 汤卫平,朱定华,黄又明. 现代化工, 2004(S1)

标签:;  ;  ;  ;  ;  

纯化对苯二甲酸污泥废物的工业处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