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各种咬合导板在正畸正颌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郑海英[1](2021)在《两种数字化咬合导板颌骨定位精度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深入研究两种数字化咬合导板的设计和制作流程,提高数字化咬合导板的颌骨定位精度。方法:选择30例牙颌面畸形患者,采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并行临床检查,同时完善头颅正、侧位片、全景片、上下颌牙列模型和颅面CT扫描等检查,CT数据以DICOM文件形式存储和传输,并分别通过扫描口内天然牙列与体外石膏模型两种方法获取两组数字化牙模型,将数字化牙模型及颅面CT数据的导入Mimics Medical 20.0软件,两组数字化牙模型分别与CT数据三维重建的颅颌面数字化模型进行拟合,在颅面三维数字化模型上分别对上、下颌骨进行虚拟切割、移动骨块手术设计。用上下牙口扫数字化模型配准替代颅面三维数字化模型上的牙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制作口扫咬合导板(中间咬合导板和终末咬合导板);用上下牙模扫数字化模型配准替代颅面三维数字化模型的牙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制作模扫咬合导板(中间咬合导板和终末咬合导板)。将咬合导板的数字化模型输入3D打印机,制作打印出两组咬合导板,术中通过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进行上颌骨虚拟设计位置的确认及验证。术中导航记录两组咬合导板定位颌骨的标记点坐标,计算7个颌骨测量点与设计方案数据间的距离偏差(DE),上下颌骨测量点为:A(上牙槽座点)、FPR(右侧前部打孔点)、FPL(左侧前方打孔点)、RPR(右侧后方打孔点)、RPL(左侧后方打孔点)、FR(右侧颏孔)、FL(左侧颏孔)。应用咬合导板的适应性、偏差分析(RMS)、体积、术中导航数据,综合评价两组咬合导板的精度。结果:石膏模型扫描咬合导板组的就位密合度明显低于口扫咬合导板组。两组咬合导板口内适应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308,P<0.01)。以CT咬合导板为参考,模扫咬合导板组RMS=224.57±52.31μm,口扫咬合导板组RMS=189.20±35.91μm,两组咬合导板RMS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86,P<0.05);两组咬合导板体积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上下颌标记点导航坐标值配对分析:在X轴上,1个研究标记点(A)中MDE与ODE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E中位数的绝对值大于ODE中位数的绝对值,口扫咬合导板组颌骨再定位精确性优于模扫咬合导板组;在Y轴上,5个标记点(A、FPR、FPL、RPR、RPL)中MDE与ODE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E中位数的绝对值大于ODE中位数的绝对值,口扫咬合导板组颌骨再定位优于模扫咬合导板组。在Z轴上,7个标记点(A、FPR、FPL、RPR、RPL、FR、FL)中MDE与ODE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内天然牙列扫描组的咬合导板与天然牙列的密合程度及术中颌骨定位的准确度均高于石膏模型扫描组。口扫咬合导板的精度及正颌手术颌骨定位精度优于模扫咬合导板。
张雪娥[2](2021)在《髁突位置设计在正颌术中实现的准确性及术后短期稳定性的三维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运用三维CT数据分析,对比骨性下颌前突患者数字化外科术前手术模拟设计和正颌术后髁突在关节窝位置变化,以评估正颌手术效果和髁突位置设计在术中实现的准确性及术后短期稳定性。方法:根据纳入标准选取2015年9月-2020年9月于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手术的骨性下颌前突患者44例。其中需行上颌Le Fort I型截骨术+双侧下颌骨矢状劈开截骨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BSSRO)的25例,定义为双颌组;单纯行BSSRO术的19例,定义为单颌组。并且收集术前、术后1周以内、术后6个月的全头颅CT数据。数字化外科术前手术模拟设计的CT数据、正颌手术后1周、正颌术后6个月的CT数据分别定义为T0,T1,T2组,利用Mimics20.0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及模型外科分析,分别测量能反应髁突特征的指标:髁突外侧点(Lateral pole of condyle head,CL)、髁突内侧点(Medial pole of condyle head,CM)、乙状切迹点(Sigmoid,Sig)和髁突顶点(Condylar apex,C0)位置坐标。根据C0点坐标值的变化计算髁突在X、Y、Z轴上的移动量;通过CL、CM、Sig三点坐标值计算髁突旋转角度Pitch、Yaw、Roll,以评估髁状突空间姿态角的变化;并测量双侧下颌骨截骨线处远中骨段与近中骨段间间隙大小,间隙角度小于4°或者距离小于5mm定义为小间隙组,否则定义为大间隙组。分析T0、T1组髁突数据以评估相对于数字化外科术前手术设计,正颌术后实际髁突位置的准确性和三维测量方法定点可重复性,分析T1、T2组髁突数据正颌术后髁突位置短期的稳定性。相关数据SPSS19.0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独立t检验以。结果:1.(1)所有患者T0组与T1组ANB角,髁状突在XYZ轴三个方向上的平移量无显着性差异;所有患者大间隙组与小间隙组髁状突在XYZ轴三个方向上的平移变化量、髁状突的空间姿态角均无显着性差异。(2)双颌组患者(T0组与T1组比较)ANB角、髁状突在XYZ轴三个方向上的平移量,单颌组患者(T0组与T1组比较)ANB角、髁状突在XYZ轴三个方向上的平移量均无显着差异。(3)T0组与T1组ANB角变化量、髁状突在XYZ轴三个方向平移变化量、髁状突的空间姿态角在双颌组与单颌组间无显着性差异。2.(1)所有患者T1组与T2组ANB角无显着性差异,髁状突X轴方向上的平移无显着性差异,在Y轴方向上向后移动且有显着性差异,Z轴方向上向下移动且具有显着性差异;所有患者大间隙组与小间隙组髁状突在XYZ轴三个方向上的平移变化量、髁状突的空间姿态角均无显着性差异;(2)双颌组患者(T1组与T2组比较)ANB角无显着性差异,双颌组患者髁状突在X、Y轴方向上的平移无明显差异,在Z轴方向上向下移动且有显着性差异;单颌组患者(T1组和T2组比较)ANB角无显着性差异,单颌组患者T1组与T2组髁状突在X轴方向上的平移无显着性差异,在Y轴方向上向后移动且有显着性差异,Z轴方向上向下移动且具有显着性差异。(3)双颌组、单颌组患者比较(T1组与T2组)ANB角变化量无显着性差异、髁状突在X轴方向上的平移变化量无显着性差异,在Y、Z轴方向上具有显着性差异;(4)双颌组、单颌组患者比较(T1组与T2组)髁状突姿态角Pitch有显着性差异,姿态角Yaw即绕Y轴旋转无显着性差异,姿态角Roll有显着性差异。结论:1.数字化外科在正颌术中应用精确度较高,ANB角角度差均值为0.92°,髁突旋转角度Pitch、Yaw、Roll均值约1.27°、1.05°、2.00°;在XYZ轴上的位移变化线性差均值约为1.07mm,三维精度有望达到1mm差异水平。通过术前模拟可提高手术效果,手术精度高。2.本次研究中所应用三维测量方法针对性强,定点明确简便,测量项目可充分、直观地反映髁突在三维空间内的平移,并且可重复性较高。因此该测量方法可以为量化正颌术后髁突准确性及稳定性提供有力支撑,拟为临床上大样本量的工作提供有效的依据。3.双颌手术、单颌手术均可以有效的纠正骨性下颌前突畸形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且通过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双颌手术术后髁状突位置较单颌手术来讲术后短期稳定性更好。4.我们的研究发现骨性下颌前突患者正颌术后6月髁突会向后、下方移位,发生髁突轴位后外旋转,髁突有回到原始位置的趋势,表明正颌手术不会对患者髁突位置产生明显影响。因此,我们的研究可以预测正颌术后短期髁突位置变化,为临床医师提高正颌手术的精确性提供参考。
王祥伸[3](2021)在《数字化正颌外科中Le Fort Ⅰ型骨切开术相关硬组织的三维头影测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新一代多层螺旋CT和锥形束CT所产生的辐射量已大大减少,且应用越来越广泛。伴随着3D打印技术的发展,数字化颅颌面手术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而三维头影测量分析对于颅颌面外科的计算机辅助手术计划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在正颌外科。目的:探究可用于数字化Le Fort Ⅰ型骨切开术设计的三维头影测量项目,并进行术前三维虚拟手术设计以及术后手术效果评估。方法:选取于吉林大学口腔医院口腔整形美容外科就诊的诊断为颌骨畸形并于我院接受正颌手术的患者19例(男5例,女14例),均于术前行数字化正颌设计,并通过3D打印制作板。使用Frankfurt Plane、Sagittal Plane和Coronal Plane为坐标平面,其交点为坐标原点建立三维头影测量坐标系,以HP、SP、CP为参考平面确定Le Fort Ⅰ型骨切开术相关的23个硬组织标志点和20个测量项目。使用该三维头影测量坐标系进行相关正颌手术设计,收集术前,术后三维头影测量数据。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 23进行相关数据分析。结果:ICC显示有86.25%的测量项目可重复性高,10%的测量项目可重复性尚可,仅3.75%测量项目可重复性差。HP-U3R、HP-U6R、CP-U3R、CP-U6L、CP-U6R、SNA、U1-HP、SP-U6M、OP-SP等项目术前术后配对样本t检验显着性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Sagittal Plane上的结果显示:SP-U3L,SP-U3R,SP-U6L,SP-U6R,HP-U3R,HP-U6L,HP-U6R,CP-U3R,CP-U6L,CP-U6R,U1-HP,SP-U3M,SP-U6M,U1-SP,OP-SP术前术后配对样本t检验显着性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性别之间差异显示:SP-U3L、SP-U6L、SP-U6R、HP-U3L、HP-U3R、HP-U6L、HP-U6R、CP-U3L、CP-U3R、CP-U6L、CP-U6R、U1-HP等测量项目男女性别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显示使用Frankfurt Plane、Sagittal Plane和Coronal Plane建立的三维坐标系以及以HP、SP、CP参考平面确定的Le Fort Ⅰ型骨切开术相关的三维头影测量项目具有较高的可重复性。2.本研究中建立的三维头影测量系统下的三维头影测量项目可辅助用于数字化Le Fort Ⅰ型骨切开术术前三维虚拟手术设计以及术后手术效果的评估。
郑海英,郭秀娟,侯雪阳,张磊,张思庆,李会,惠瑞宗,耿海霞[4](2021)在《改良数字化再定位导板和咬合导板辅助Le FortⅠ型截骨上颌骨精准定位》文中认为背景:上颌骨Le FortⅠ型截骨是矫正上颌骨畸形及与颅骨位置关系异常最常见的手术方法,以往采用传统模型外科进行手术设计及手工制作咬合板的方法,人为操作误差大,难以精准地实施手术设计方案。近年来3D打印数字化定位导板在正颌外科中的应用显着提高了手术操作的精准度。目的:探讨改良数字化定位导板在上颌骨Le FortⅠ型截骨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例因上颌骨发育异常行上颌骨LeFortⅠ型截骨的患者,术前行薄层颅颌面CT扫描,将CT数据导入Mimics 20.0软件建立数字化模型,并进行虚拟手术设计。同时设计打印出改良数字化上颌骨截骨导板、上颌骨再定位导板和咬合定位导板,术中联合应用3种导板行上颌骨的截骨及再定位。术后1周复查颅颌面CT并进行设计方案的术后验证。结果与结论:(1)上颌骨模拟位置和术后实际位置距离偏差中位数的绝对值小于1 mm,牙合平面角度偏差中位数的绝对值小于1°;(2)图像融合偏差分析中,均方根值=(0.789±0.275) mm,其均数小于1 mm;(3)提示应用改良数字化上颌骨截骨导板、上颌骨再定位导板及咬合定位导板能够安全、便捷、精准地完成上颌骨Le FortⅠ截骨。
赵丽媛[5](2021)在《计算机辅助外科模拟技术在骨性Ⅲ类错(牙合)治疗中精准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骨性Ⅲ类错(牙合)实际术后模型与术前虚拟模型的定量分析,评价计算机辅助外科模拟技术进行手术模拟及预测的精准性,以期指导临床,为术后效果的准确预测提供更充足的参考依据。方法:将2017年7月至2020年12月于山东省立医院就诊的42例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术前、术后颅颌面CT数据及牙列数据导入SimPlant Pro软件中,利用图像拟合技术重建以获得颅颌面-牙列三维模型,以术前模型为基础模拟上颌LeFortI型截骨术和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伴或不伴颏成形术,构建虚拟手术后模型,并设计手术导板和(牙合)板以引导虚拟手术顺利转移到实际手术中,术后一个月内重建实际术后模型。利用该软件的测量功能建立自主精准性评价测量体系,对实际术后模型和术前虚拟模型进行二维、三维方向上线距及角度的测量以获得数据。利用SPSS20.0软件的KS检验和配对t检验方法,分析对比实际术后模型和术前虚拟模型的线距差异和角度差异。结果:1、计算机辅助外科模拟软件Simplant Pro预测准确性的评价指标:所有二维测量项目和三维角度测量项目中各项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三维线距测量项目中,仅鼻旁点0和颧牙槽嵴点1到对称平面有统计学差异,其余11项包括 A、ANS、B1、B6R、B6L、B、Gn、Pog、L1、L6R、L6L 到对称平面均无统计学差异。2、42例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的术前虚拟模型与术后实际模型总体平均三维线距差异为0.88mm(上下牙列0.95mm,上下颌骨0.80mm,上颌骨-牙列0.66mm,下颌骨-牙列1.07mm),总体平均三维角度差异为1.12°(相对于眶耳平面1.21。,相对于面中平面0.87°,相对于冠状面1.22°。),满足临床预测案例的成功标准。结论:1、计算机辅助外科模拟软件Simplant Pro能够有效、准确的预测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的术后大部分骨组织效果,仅对鼻旁点与颧牙槽嵴点两处的预测结果稍显不足。2、计算机辅助外科模拟软件Simplant Pro对骨性Ⅲ类错(牙合)颌骨位置的精准性预测较牙齿位置更佳;手术设计及其数字化导板和(牙合)板应用于上颌的手术疗效比下颌更优;在控制偏差上,面中平面比眶耳平面和冠状面的效果更优。3、计算机辅助外科模拟技术能够有效提高骨性Ⅲ类错(牙合)双颌手术的精确度和可预见性,使得原本的手术难度大幅下降,具有广泛的临床实践意义。
沈末伦,胡沈辰,郝新河[6](2020)在《手术优先正颌模式治疗牙颌面畸形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牙颌面畸形传统的正颌正畸联合治疗流程是正畸优先,即术前正畸去代偿,正颌手术截骨,术后正畸精细调整。这种传统治疗模式的疗程较长,同时术前正畸去代偿会使患者在短期内的面部畸形加重。近年来,手术优先方案(Surgery-first approach,SFA)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牙颌面畸形的治疗。与传统的正畸优先方案相比,SFA没有进行以牙齿去代偿为目的的术前正畸治疗,从而缩短了治疗周期,并避免了因术前正畸去代偿所导致的短期面型恶化问题。本文对手术优先正颌模式在牙颌面畸形治疗中的有关热点问题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医生在选择该模式治疗患者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琳[7](2020)在《LE FORT Ⅰ型截骨联合π型截骨术治疗颌骨畸形的临床疗效研究及心理问卷调查》文中提出目的:为临床上同时矫治上颌骨垂直向和横向畸形提供新的手术方案,并通过对接受新术式的牙颌面畸形(dento-maxillofacial deformities,DENTO)患者进行术前心理问卷调查,研究人际压力对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HRQo L)的影响及其机制,为牙颌面畸形患者的临床治疗、心理辅导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及引导方向。对象及方法:(1)本研究设置正颌组和对照组,正颌组选取60例先天性发育性颌骨畸形成年患者;对照组选取30例无颌骨畸形的相对正常人。此项研究选用了17个测量指标(SNA、SNB、ANB、NP-FH、NA-PA、OP-FH、Y-axis、N-ANS/N-Me、ANS-Me/N-Me、UL-EP、LL-EP、Z-Angle、Ns Pos-FH、Ns-Sn-Pos、Cm-Sn-UL、UL-Sn-Pos、LL-Sn-Pos)用于头影测量分析。将术前1周(T1)、术后3月(T2)及对照组(T3)的头影测量数据(骨组织及软组织)进行对比分析,将所得数据均导入SPSS21.0软件采取配对t检验进行对比分析。(2)采用正颌学相关生命质量问卷、社会文化压力量表、上行社会比较量表、负面身体自我量表相貌不满意分量表对接受新术式的牙颌面畸形患者进行术前心理问卷调查。结果:(1)T1与T2测量结果显示:SNA、SNB、ANB、NP-FH、NA-PA、OP-FH、Y-axis、N-ANS/N-Me、ANS-Me/N-Me、UL-EP、LL-EP、Z-Angle、Ns Pos-FH、Ns-Sn-Pos、Cm-Sn-UL、UL-Sn-Pos、LL-Sn-Po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2与T3测量结果显示:所有测量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口颌功能及颜面外形均达到术前设计效果,均无明显复发,患者满意度良好。(2)人际压力显着正向预测牙颌面畸形患者的相貌不满意与健康相关生命质量,且相貌不满意显着正向预测牙颌面畸形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相貌不满意在人际压力与牙颌面畸形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之间具有显着的完全中介作用。结论:(1)若临床上需要同时进行垂直向和横向上颌截骨术时,应用Le Fort Ⅰ型截骨联合π型截骨术治疗颌骨畸形是行之有效的。应用该术式的外科辅助去代偿作用,可以起到一举两得的治疗效果。但目前按这种术式实施的病例数尚少,对长期稳定性、适应症范围等等还需要进一步应用积累和观察研究。(2)人际压力可直接影响健康相关生命质量,也可通过相貌不满意间接影响,且相貌不满意在人际压力与牙颌面畸形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在牙颌面畸形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结合社会心理因素对其求诊动机及手术期望进行合理的引导,帮助建立正确的相貌认知及审美健康。
查治安[8](2020)在《下颌骨矢状劈开术对偏突颌患者咽腔及语音影响的相关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颌骨畸形是指由于遗传、疾病、不良习惯等先天或后天因素引起的颌骨形态体积的发育异常,为颌面外科常见疾病之一,偏突颌畸形在其中占据很大比重,在亚洲人群中该病发病率约14%[1]。偏突颌畸形治疗一般采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方式,下颌骨矢状劈开术是正颌外科常见术式,该术式通过调整下颌骨与颅颌面软硬组织、咽腔气道等解剖位置关系从而纠正患者面部偏斜、咬(?)紊乱等问题。下颌骨矢状劈开术纠正偏突颌畸形的同时会造成咽腔气道周围组织解剖位置关系改变,但是这种改变是否会对咽腔容积产生影响,以及这种影响是否具有长期效应,这种影响与下颌骨后退距离是否具有相关性,关于以上方面研究较少。人类语音产生是在神经系统控制下由发音器官产生振动后通过机体空腔共鸣以及介质传导从而完成语音产生传递,下颌骨矢状劈开术纠正偏突颌畸形的同时会对舌骨、口腔、咽腔共振间隙等发音器官的解剖位置关系产生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否会造成患者术后语音功能改变以及这种改变是否与咽腔容积改变具有相关性,关于此类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分析下颌骨矢状劈开术纠正偏突颌畸形的同时是否会对咽腔容积以及语音功能产生影响,进一步通过相关性分析研究,分析上述俩者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以期为指导偏突颌患者术后语音锻炼、预防医源性OSAHS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参考既往研究选取患者20例,纳入标准:(1)骨性Ⅲ类偏突颌患者(ANB<-2°,POG-N的垂线>5mm,投影测量下颌均处于偏斜状态,颏下点偏移≥4mm),上颌SNA角、UI/SN角、鼻唇角基本正常,仅实施下颌骨矢状劈开即可达到手术目的与效果(2)生长发育均已停止,单纯发育畸形,排除外伤、唇腭裂等先天畸形。(3)需进行术前及术后正畸治疗,手术方法为双侧下颌矢状劈开后退截骨术且术前已完成正畸去代偿治疗(4)病例资料完全(5)术前及术后6个月体重变化不超过5Kg。患者术前正畸治疗结束后,术前2天行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检查并以DICOM格式储存,术后6月、1年重新拍摄锥形束CT,将DICOM影像资料导入MIMICS17.0,进行模拟重建咽腔,测量术前术后口咽段及下咽腔段咽腔容积并记录下颌骨后退量。采用SPSS 21软件对数据进行正态性、方差齐性检验,若满足以上条件则进行方差分析检验(ANOVA),不满足则进行Wilcoxon秩和检验。对咽腔容积变化量与下颌骨后退量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研究,研究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语音方面研究参照既往研究,采用北京阳宸电子技术公司研发的VS-99计算机语音工作站3.0版以及配套录音话筒等相关设备收集患者术前2天,术后6个月的元音语音信息,测量元音/a/、/i/、/u/术前术后的前三个共振峰频率值(F1,F2,F3,)采用SPSS 21软件对数据进行Kolomogorov-Smirno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性的数据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aired t test),不符合的采用配对资料的符号秩检验(signed rank test)。最后利用SAS9.4统计分析软件对患者口咽段及下咽段容积改变以及元音/a/、/i/、/u/术前术后的前三个共振峰频率值(F1,F2,F3)改变是否相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偏突颌患者行下颌骨矢状劈开术,术前、术后咽腔容积数据符合正态性但方差非齐性故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回示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年咽腔口咽段、下咽段容积变化存在组间差异,比较均值发现术后6个月咽腔口咽段、下咽段容积较术前减小,术后1年咽腔口咽段、下咽段容积较术后6个月增加但仍小于术前水平(P<0.05)。2、偏突颌患者行下颌骨矢状劈开术,术后咽腔容积减小量与下颌骨后退量呈正相关(r口咽=0.9 r下咽=0.72 r总容积=0.84),下颌骨后退量平均为(9.2± 1.2)mm。3,偏突颌患者行下颌骨矢状劈开术,术后6个月元音/a/的共振峰频率F1以及元音/u/共振峰频率F3改变非正态分布需进行配对资料的符号秩检验(signed rank test),秩检验结果回示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两组数据中位数均减小,表明元音/a/共振峰频率F1以及元音/u/共振峰频率F3术后降低,降低有统计学意义。元音/i/的F1、F2共振峰频率以及元音/u/的共振峰频率F2符合正态性分布,行配对样本t检验,回示共振峰频率值降低且P<0.05,频率降低有统计学意义。4、利用SAS9.4软件相关性分析结果回示:口咽段容积改变与元音/i/共振峰频率F2改变相关(P=0.04<0.05 r=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偏突颌患者行下颌骨矢状劈开截骨术,术后口咽段、下咽段咽腔容积减小,减小量与下颌骨后退距离呈正相关,可能会影响患者术后通气功能,这种影响存在逐渐恢复趋势。2,偏突颌患者行下颌骨矢状劈开截骨术可以改善患者元音语音发音,咽腔口咽段容积改变与部分元音改变成密切相关性。
张楠[9](2020)在《正畸掩饰性治疗对唇线倾斜的改善 ——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正畸掩饰性治疗对唇线倾斜的改善。方法:入组2012年-2018年某医院16岁-35岁正畸患者128人,收集患者治疗前后微笑姿势位与放松姿势位照片,并记录其年龄,性别。眼平面为参照测量照片中患者唇线斜度和方向,随访整个矫治过程,比较正畸掩饰性治疗治疗前后唇线倾斜情况,探讨正畸掩饰性治疗对唇线倾斜的改善作用。结果:128名正畸患者矫治结束后达到个别正常牙合,放松姿势位正畸矫治前后,唇线倾斜的平均度数分别为1.49°和1.11°,两组间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微笑姿势位组正畸矫治前后,唇线倾斜的平均度数分别为1.37°和1.07°,两组间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正畸掩饰性治疗后唇线明显改善,敏感组(>2.65°)唇线倾斜均值3.62°下降至1.43°;重度倾斜组(>4.1°)唇线倾斜均值4.56°下降至2.00°,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唇线倾斜与年龄性别无关,与微笑与否无关(P>0.05)。结论:通过纠正牙列中线不齐、改善咬合平面倾斜、解除咬合功能异常的正畸矫治手段,正畸掩饰性治疗可以改善唇线倾斜,提升面部美观。
严峻[10](2019)在《不同矫治策略治疗三种骨面型错(牙合)畸形的病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运用生理性支抗Spee氏弓矫治器、双期矫治及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分别矫治三种不同骨面型错牙合畸形,分析其方案选择、治疗过程及矫治效果。材料与方法:选取本人研究生学习期间治疗的三例不同骨面型患者。病例一:CM,男,18岁,主诉“地包天”求治。骨性Ⅲ类,下颌前突,颏部右侧偏斜,偏高角。左右侧的尖牙及磨牙关系均为Ⅲ类,反覆盖6.5 mm,后牙区牙列存在轻度横向宽度不调。全牙列、前牙区的Bolton指数均偏大,上下牙列均存在轻度拥挤。选择下颌单颌手术配合术前、术后固定正畸矫治。本病例前牙代偿量少,术前正畸以排齐整平牙列为主,消除正颌术中的咬合干扰,纠正上中线,并对存在的横向不调的问题进行纠正。术后正畸使上下牙列咬合更加紧密,并对个别牙位进行精细调整。病例二:YZC,男,19岁,主诉“暴牙”求治。骨性Ⅰ类,低角,双牙弓前突,双侧磨牙关系为Ⅰ类,双侧尖牙关系Ⅱ类,前牙区的Bolton指数83.3%偏大,上下切牙唇向倾斜严重。拔除(?),使用生理性支抗Spee氏弓矫治器,进行后牙支抗储备,强支抗内收前牙的同时重视对前牙转矩的控制。病例三:HDH,男,12岁,主诉“暴牙”求治。骨性Ⅱ类,低角面型,下颌中线右偏1.0 mm,双侧尖牙及磨牙关系为Ⅱ类,前牙Ⅱ度深覆牙合,Ⅲ度深覆盖(12.0 mm)。上切牙唇倾,下切牙舌倾。咬下唇习惯,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一期矫治使用Activator功能矫治器改善矢状向不调,二期矫治精细调整上下牙齿咬合关系。矫治过程中破除不良习惯,并进行舌肌、唇肌功能训练。结果:三个病例经治疗后或维持Ⅰ类骨面型,或Ⅱ及Ⅲ类骨面型恢复至直面型,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磨牙关系为安氏Ⅰ类关系。术后牙根平行度良好,髁突形态正常皮质骨光滑连续,无明显的牙槽骨吸收。患者对矫治效果满意。结论:治疗前全面客观地分析错牙合的形成机制、严重程度及个体生长发育潜力等多种因素,制定出最适宜的矫治方案。不同骨面型的患者进过治疗后,均可获得较为理想的咬合关系及协调美观的侧貌。
二、各种咬合导板在正畸正颌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各种咬合导板在正畸正颌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两种数字化咬合导板颌骨定位精度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仪器与材料 |
1.3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见图14) |
1.3.1 基本信息与临床检查 |
1.3.2 口外扫描法 |
1.3.3 口内扫描法 |
1.3.4 影像资料获取 |
1.3.5 数字化咬合导板制作 |
1.3.6 主观评价、客观评价及术中导航验证 |
1.4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 数字化咬合导板的主观检测 |
2.2 数字化咬合导板的客观分析 |
2.3 导航数据采集 |
3.讨论 |
3.1 数字化咬合导板的研究背景及进展 |
3.2 两种数字化咬合导板的体积分析 |
3.3 两种数字化咬合导板的RMS值分析 |
3.4 两种数字化咬合导板的颌骨定位精度分析 |
3.5 存在的问题 |
3.6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数字化导板在正颌手术中的应用和发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20例临床病例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髁突位置设计在正颌术中实现的准确性及术后短期稳定性的三维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部分 髁突位置设计在正颌术中实现准确性的三维分析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设备 |
1.1.2 研究方法 |
1.1.3 测量方法 |
1.1.4 数据获得与统计学处理 |
1.2 结果 |
1.2.1 ANB 角及ANB 角变化量对比 |
1.2.2 髁状突XYZ轴平移量 |
1.2.3 髁状突空间姿态角的变化 |
1.3 小结 |
1.4 讨论、结论 |
1.4.1 讨论 |
1.4.2 结论 |
第2部分 髁突位置设计在正颌术后短期稳定性的三维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研究对象、设备 |
2.1.2 研究方法 |
2.1.3 测量方法 |
2.1.4 数据获得与统计学处理 |
2.2 结果 |
2.2.1 ANB 角及ANB 角变化量对比 |
2.2.2 髁状突XYZ轴平移量 |
2.2.3 髁状突空间姿态角的变化 |
2.3 小结 |
2.4 讨论、结论 |
2.4.1 讨论 |
2.4.2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数字化技术在正颌外科中应用 |
参考文献 |
(3)数字化正颌外科中Le Fort Ⅰ型骨切开术相关硬组织的三维头影测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词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1.1 数字化技术在正颌外科中的应用 |
1.2 三维头影测量研究进展 |
1.2.1 三维头影测量法准确性与可靠性 |
1.2.2 三维头影测量在数字化正颌中的应用 |
1.2.3 三维头影测量中点、线及面 |
1.2.4 三维头影分析测量项目 |
1.2.5 三维头影测量工具 |
1.3 CT技术的应用进展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研究对象 |
2.1.2 实验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数据转换与三维重建 |
2.2.2 自然头位的确定 |
2.2.3 LeFortⅠ型骨切开术相关三维头影测量坐标系统的构建 |
2.2.4 Le Fort Ⅰ型截骨设计及导板制作 |
2.2.5 统计检验 |
第3章 实验结果 |
3.1 测量数据的可重复性 |
3.2 术前后差异性分析 |
3.3 术前测量项目分析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4)改良数字化再定位导板和咬合导板辅助Le FortⅠ型截骨上颌骨精准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
文题释义: |
0引言Introduction |
1 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
1.1 设计 |
1.2 时间及地点 |
1.3 对象 |
1.4 材料 |
1.5 方法 |
1.5.1 虚拟手术设计 |
1.5.2 数字化定位导板的设计及3D打印 |
1.5.3 数字化定位导板的术中应用 |
1.5.4 术后处理 |
1.6 主要观察指标 |
1.7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Results |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
2.2 试验流程图 |
2.3 治疗结果 |
2.4 植入物的生物相容性 |
3 讨论Discussion |
(5)计算机辅助外科模拟技术在骨性Ⅲ类错(牙合)治疗中精准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材料 |
3. 治疗方法 |
4. 测量与计算方法 |
5.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二维指标 |
2. 三维指标 |
讨论 |
1. 整体结果分析 |
2. 牙齿与颌骨三维线距差异对比 |
3. 上颌与下颌三维线距差异对比 |
4. 参考平面差异对比 |
5. 三维角度差异对比 |
6. 关于误差的分析 |
7.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 |
(6)手术优先正颌模式治疗牙颌面畸形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SFA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
2 SFA的术前准备 |
3 SFA能否准确预测矫正效果? |
4 SFA是否需要更多的外科手术干预? |
5 SFA能否缩短治疗周期并确保矫治效果的稳定? |
6 SFA的术后管理 |
7 小结 |
(7)LE FORT Ⅰ型截骨联合π型截骨术治疗颌骨畸形的临床疗效研究及心理问卷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一:Le FortⅠ型截骨联合π型截骨术治疗颌骨畸形的临床疗效研究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研究二:心理问卷调查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研究局限 |
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图 |
附录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8)下颌骨矢状劈开术对偏突颌患者咽腔及语音影响的相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一: 下颌骨矢状劈开对偏突颌患者术后咽腔容积影响的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收集 |
1.2 治疗步骤 |
1.2.1 术前正畸治疗 |
1.2.2 术前模型设计及影像收集 |
1.2.3 实施手术,术后6月、1年复查 |
1.3 具体步骤 |
1.4 统计分析 |
2 讨论 |
2.1 骨性Ⅲ类偏突颌畸形病因分析 |
2.2 骨性Ⅲ类偏突颌畸形临床表现 |
2.3 骨性Ⅲ类偏突颌畸形的治疗设计 |
3 实验结果与结论意义 |
研究二 下颌骨矢状劈开对骨性Ⅲ类偏突颌患者术后语音影响的研究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的收集 |
1.2 治疗步骤 |
1.3 统计分析数据 |
1.4. 结果 |
2 讨论 |
2.1 实验设计 |
2.2 研究标准设定 |
2.3 骨性Ⅲ类错颌畸形患者语音特点 |
2.4 语音测量分析可视化建模发展过程及设备研究的演变过程 |
2.4.1 基于HMM的语音生成模型 |
2.4.2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映射模型(ANN) |
2.5 语音测量设备的演变发展 |
2.5.1 电磁发音仪EMA |
2.5.2 超声采集系统 |
2.6 发音可视化以及分析研究进展 |
2.6.1 发音器官与发音可视化 |
2.6.2 发音器官以及语音贡献 |
2.6.3 线性预测系数LPC |
2.7 实验结果意义 |
3 结论 |
研究三 偏突颌患者术后咽腔容积改变与语音功能改变的相关性研究分析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综述 正颌外科纠正颌骨畸形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正畸掩饰性治疗对唇线倾斜的改善 ——自身前后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数据来源 |
1.4 正畸治疗方案 |
1.5 照片测量 |
1.6 统计学分析 |
2.结果 |
2.1 治疗前后唇线倾斜度分析 |
2.2 亚组分析 |
2.3 放松姿势位与微笑姿势位唇线倾斜度比较 |
2.4 不同年龄、性别组间唇线斜度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微笑美学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思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不同矫治策略治疗三种骨面型错(牙合)畸形的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病例一: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矫治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病例概况 |
第一部分 初诊资料及方案制定 |
1 基本资料 |
2 临床检查 |
3 辅助检查 |
4 心理评估 |
5 诊断 |
6 问题列表 |
7 矫治目标 |
8 矫治方案 |
9 方案可行性 |
第二部分 治疗过程 |
1 矫治器 |
2 矫治时间 |
3 治疗过程 |
第三部分 治疗结果 |
1 临床检查 |
2 辅助检查 |
第四部分 讨论 |
病例二:生理性支抗Spee氏弓矫治器矫治骨性Ⅰ类双牙弓前突病例概况 |
第一部分 初诊资料及方案制定 |
1 基本资料 |
2 临床检查 |
3 辅助检查 |
4 诊断 |
5 问题列表 |
6 矫治目标 |
7 矫治方案 |
8 方案可行性 |
第二部分 治疗过程 |
1 矫治器 |
2 矫治时间 |
3 矫治过程 |
第三部分 矫治结果 |
1 临床检查 |
2 辅助检查 |
第四部分 讨论 |
病例三:双期矫治治疗青少年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病例概况 |
第一部分 初诊资料及方案制定 |
1 基本资料 |
2 临床检查 |
3 辅助检查 |
4 诊断 |
5 问题列表 |
6 矫治目标 |
7 方案设计 |
8 方案合理性 |
第二部分 治疗过程 |
1 矫治器 |
2 治疗时间 |
3 治疗过程 |
第三部分 治疗结果 |
1 临床检查 |
2 辅助检查 |
第四部分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骨性Ⅲ类患者正颌手术术前正畸的矫治目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各种咬合导板在正畸正颌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两种数字化咬合导板颌骨定位精度比较研究[D]. 郑海英. 青岛大学, 2021(02)
- [2]髁突位置设计在正颌术中实现的准确性及术后短期稳定性的三维分析[D]. 张雪娥. 南昌大学, 2021(01)
- [3]数字化正颌外科中Le Fort Ⅰ型骨切开术相关硬组织的三维头影测量研究[D]. 王祥伸. 吉林大学, 2021(01)
- [4]改良数字化再定位导板和咬合导板辅助Le FortⅠ型截骨上颌骨精准定位[J]. 郑海英,郭秀娟,侯雪阳,张磊,张思庆,李会,惠瑞宗,耿海霞.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32)
- [5]计算机辅助外科模拟技术在骨性Ⅲ类错(牙合)治疗中精准性的研究[D]. 赵丽媛. 山东大学, 2021(12)
- [6]手术优先正颌模式治疗牙颌面畸形的研究进展[J]. 沈末伦,胡沈辰,郝新河. 中国美容医学, 2020(07)
- [7]LE FORT Ⅰ型截骨联合π型截骨术治疗颌骨畸形的临床疗效研究及心理问卷调查[D]. 张琳.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8]下颌骨矢状劈开术对偏突颌患者咽腔及语音影响的相关分析[D]. 查治安. 郑州大学, 2020(02)
- [9]正畸掩饰性治疗对唇线倾斜的改善 ——自身前后对照研究[D]. 张楠.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10]不同矫治策略治疗三种骨面型错(牙合)畸形的病例分析[D]. 严峻.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