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斑大疱性视网膜病变

黄斑大疱性视网膜病变

一、黄斑区大泡性视网膜病变(论文文献综述)

周海英,纪海霞,杨萱,张风[1](2021)在《光动力疗法治疗类固醇相关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半剂量光动力疗法(PDT)治疗类固醇相关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CSC)变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分析自2014年9月至2019年11月有外源性类固醇应用史的CSC并接受半剂量PDT治疗的患者20例(32只眼),观察治疗前后视力、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渗漏点及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视网膜解剖学的变化。结果 20例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龄(45.25±9.81)岁(26~62岁),单眼发病8例,双眼发病12例,合并泡性视网膜脱离4例6只眼,其中2例为双眼泡性视网膜脱离。随访时间1~42个月,中位数3个月。治疗后1个月,31只眼(96.9%)的渗漏点消退,仅1只眼渗漏点持续存在(3.1%)。末次随访时2只眼出现黄斑区以外的新渗漏点。PDT后1个月视网膜下液完全吸收者23只眼(76.7%),减少者5只眼(16.7%),无明显减少者2只眼(6.6%),仅表现为黄斑区浆液性色素上皮脱离(PED)的2只眼PED均吸收。末次随访时仍有2只眼(6.6%)有残存的视网膜下液。基线时患眼的平均log MAR视力为(0.73±0.58),治疗后1个月平均log MAR视力为(0.63±0.72),末次随访平均log MAR视力为(0.59±0.65)。14只患眼测量了PDT治疗前后的脉络膜厚度,显示治疗前中心凹下脉络膜平均厚度为(451.74±156.47)μm,PDT后1个月为(436.00±158.11)μm,末次随访时为(414.39±154.27)μm。二者均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分别为(P=0.067和P=0.195)。结论对于类固醇相关的CSC,半剂量PDT可以在短期内有效地控制病情并改善黄斑区的解剖学结构,对患者的视力改善有一定作用。

陈荣涛[2](2021)在《运用OCT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改变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CT)通过对比黄斑区全区厚度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与正常人的差异,探讨SLE患者眼底黄斑区视网膜改变,并评估这些改变与SLE活动度和炎症指标红细胞沉降率(ESR)的关系。方法:本研究纳入从2018年8月至2021年3月在广东省汕头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符合眼科入选标准的正常对照组12例(24眼)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37例(70眼),入选者均进行一系列的眼科检查,并用OCT测量黄斑区黄斑中心凹厚度(CMT)、黄斑容积(CV)、黄斑平均厚度(CAT)、黄斑区内环区域四个象限视网膜厚度和黄斑区外环区域四个象限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等相关参数,最后将所有数据利用SPSS19.0进行分析。正常组对照组与SLE患者的各项OCT参数进行正态检验,若各组参数符合正态分布则进行独立T检验比较。最后,利用SLE组患者SLEDAI及ESR作为评估疾病活动性指标,并与上述OCT指标进行Spearman相关性检验。结果:SLE组比正常对照组最佳矫正视力(Log MAR)较差,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组CMT、CV、CAT、黄斑区内环区域四个象限、黄斑区外环区域鼻侧象限视网膜厚度比正常对照组薄,P小于0.05,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外环区上、下、颞侧象限黄斑视网膜厚度对比P大于0.05,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SLEDAI与上述OCT各项指标均没有相关性(P>0.05)。ESR水平与CV、CAT、内环区域上、下、颞侧象限视网膜平均厚度、外环区域四个象限平均视网膜厚度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SLE患者黄斑中心视网膜直径3mm内区域厚度较正常人变薄,而ESR水平可能与部分视网膜区域改变相关。定期的眼科评估对保护SLE患者视功能的具有一定的意义。OCT检查可能对SLE疾病早期诊断和病情变化检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曾芹[3](2021)在《保留黄斑中心凹的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黄斑水肿和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保留黄斑中心凹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黄斑水肿和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的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于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眼底一科行保留黄斑中心凹内界膜剥除术(fovea-sparing 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peeling,FSILP)的黄斑水肿和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患者。对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fovea thickness,CFT),黄斑区水肿及囊腔消退情况、劈裂复位情况,术后黄斑区形态变化,术后并发症情况等进行观察。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均值±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术前和术后BCVA、CFT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黄斑区形态转归、等级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黄斑区形态变化:黄斑水肿组23只眼中有20只眼术后黄斑区形态得到改善,3只眼无明显改善。术后形态分为三型:A型:CFT下降伴囊腔消失;B型:CFT下降,仍有囊腔;C型:CFT未下降伴囊腔存在,或发生全层黄斑裂孔。术后符合A型分类的有12例(52.17%),B型8例(34.78%),C型3例(13.04%)。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组12只眼根据术前形态分为三型:单纯视网膜劈裂(retinoschisis,RS)5例,视网膜劈裂伴神经上皮层脱离(foveal detachment,FD)2例,视网膜劈裂伴板层黄斑裂孔(lamellar macular hole,LMH)5例。术后12只眼完全复位8例(66.67%);部分复位3例(25.00%);未复位1例(8.33%)。两组术后均未观察到保留区内界膜(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ILM)有增厚收缩现象。2.黄斑中心凹厚度:黄斑水肿组术前平均CFT(472.26±149.01)μm,末次随访时下降至(264.39±106.15)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18,P=0.000<0.05),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组术前平均CFT(442.67±257.16)μm,末次随访时下降至(146.17±46.00)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70,P=0.001<0.05)。3.最佳矫正视力:黄斑水肿组术前BCVA平均Log MAR(0.77±0.34),至末次随访时提高至(0.43±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60,P=0.002<0.05)。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组,术前BCVA平均Log MAR(1.05±0.44),至末次随访时提高至(0.73±0.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968,P=0.049<0.05)。4.术后并发症:黄斑水肿组所有患者23(100%)只眼术后随访均未出现全层黄斑裂孔(full-thickness macular hole,FTMH),未发生视网膜脱离、眼内炎、眼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组12只眼有1例(8.33%)RS眼术后末次随访(>12个月)发生了局部的黄斑前膜;有1例(8.33%)LMH眼7天后出现了FTMH,3个月后再次行二次手术,术后黄斑裂孔闭合,裸眼视力HM/20cm,矫正无提高。结论:1.保留黄斑中心凹的内界膜剥除术可以促进黄斑区囊腔消失,有助于恢复视网膜的结构,可以促进劈裂腔的下降,有助于视网膜的贴附和复位,使黄斑区形态和视力得到改善。2.保留黄斑中心凹的内界膜剥除术是治疗黄斑水肿和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的可行而有效的手术方法。

周彤[4](2021)在《魏伟教授辨治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用药规律及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运用统计学方法收集整理魏伟教授辨治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患者处方,分析魏伟教授治疗CSC的用药规律,总结导师魏伟治疗CSC的用药经验。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门诊病历进行整理,提取患者的一般信息及中药处方,通过Microsoft Office 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患者的年龄、性别、辨证分型及中药处方进行频数分析,对高频中药进行功效、四气、五味、归经、聚类及关联分析,得出药物使用规律,再将其与临床学习相结合,研究并总结魏伟教授的治疗经验。结果:本研究共收集符合标准的病例227例,其中男性172例(76%),女性55例(24%)。在年龄分布上,41-50岁患者最多,占总人数的48.02%。年龄与性别的分布特点显示,患者人数最多的三个年龄层里,男性患者的人数明显高于女性。证型及分期统计方面,脾虚湿泛型患者所占比例最高,为55.07%。本次研究共收集处方379张,录入中药共计128味,中药累计使用频数为5843次。将频数超过60次,使用频率超过1%的中药设为高频使用中药,从而得出高频中药共计30味,按使用频数从高到低依次为茯苓、泽泻、猪苓、白术、甘草、车前子、柴胡、滑石、陈皮、当归、冬瓜子、玉米须、半夏、牡丹皮、玄参、昆布、薏苡仁、浙贝母、夏枯草、石菖蒲、枸杞子、丹参、生地黄、山楂、菊花、决明子、山萸肉、大蓟、小蓟、远志,这些药物的使用总频次达4992次,占所有药物总频次的85.44%。30味高频中药的功效分类统计结果示,使用最多的是利水渗湿药,共8味,频数为2041次,占40.89%。高频中药的四气统计结果示,使用最多的为寒性药,共14味,使用频次为2274,占总频数的45.55%。高频中药的五味统计结果示,使用最多的为甘味药,共18味,频数为3416次,占68.43%。中药归经统计结果示,使用最多的为入肺经药,共13味,使用频次为2471次,占17.88%。对高频中药的聚类分析共得出常用药对8对,常用药组4组;关联分析结果中,出现频率高的中药组合涉及茯苓、泽泻、猪苓、白术、甘草、车前子、滑石7味中药。结论:1.魏伟教授治疗CSC时,高频使用的中药的四气多属寒、平,五味多属甘、辛,多归肺、肾经,功效分类多属于利水渗湿药、补虚药。2.魏伟教授治疗水湿上泛于目时,常用的药对有茯苓-泽泻,白术-茯苓,甘草-滑石,冬瓜子-玉米须;治疗痰湿内阻时,常用的药对是陈皮-半夏:治疗病程中期痰瘀难化的患者时,常用的药对有薏苡仁-浙贝母及丹参-昆布;治疗血热伤络的患者时,常用的药对为大蓟-小蓟。3.魏伟教授在治疗CSC的过程中,最常用到的方剂为五苓散加减。4.结合临床跟师学习及用药规律,可总结出魏伟教授治疗中浆的四点经验:注重消利水湿,倡导从肝而治,兼顾精血同补,铭记整体观念。

黎艳珍[5](2021)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影像学特征分析及渗漏点在OCT上的定位》文中认为目的:通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及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SD-OCT)扫描,分析急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影像学特征,为其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并通过分析渗漏点对应处的OCT影像学特征,探讨在未行FFA检查时对于急性CSC渗漏点初步定位的方法,以期为无法行FFA检查的患者提供定位渗漏点的方法。方法:经眼底照相、OCT行病灶区加密扫描及FFA检查排除其他影响视力的眼部疾病且为初次发病的CSC患者62眼,观察CSC患者的FFA表现及OCT上视网膜各层的形态改变,分析CSC的影像学特征及其相应的临床意义或机制;并通过Adobe Photoshop软件叠加急性CSC患者的FFA图片与OCT图片观察渗漏点对应的OCT影像学特征。结果:在急性CSC患者中,OCT影像学特征包括典型的浆液性神经上皮层脱离(SRD)、PED/RPE小隆起、RPE缺损;视网膜外层可见多少不一的高反射点、光感受器外节层(PROS)随病程进展而呈光滑、增厚或颗粒状外观以及SRD下高反射性纤维蛋白渗出、神经视网膜外层下陷等;且有一项新发现,即位于黄斑区SRD的外核层可见高反射带。FFA上主要表现为明确的渗漏点及晚期勾勒出神经上皮层脱离区域。与急性CSC相比,慢性CSC的影像学特征更复杂多变。OCT影像学特征包括不局限于黄斑区的大范围SRD、RPE损害可呈RPE小隆起、断裂、缺损、萎缩或增殖等改变;视网膜外层可见较多点状高反射物、光感受器层呈颗粒状外观以及SRD下致密的纤维蛋白渗出;脉络膜可见高反射点及脉络膜血管壁高反射改变;SRD内视网膜外核层也可见高反射带这一新发现的影像学特征。少数患者可能因视网膜的长期受损而发生黄斑水肿、视网膜褶皱、视网膜前膜等并发症。FFA无明确的渗漏点,主要表现为RPE微漏或RPE染色;并发RPE萎缩者呈现透见荧光,造影晚期勾勒出SRD积液随重力下移所致的RPE损伤区域;并发RPE增殖者表现为遮蔽荧光。通过对急性CSC患者病灶区的OCT加密扫描发现与渗漏点对应的OCT特征如下:通过FFA图片及OCT图片在Adobe Photoshop软件上叠加分析显示,脱离区存在的57个RPE改变(RPE小隆起/PED)中,与渗漏点对应的有40个(70.18%),而在这40个RPE改变上方PROS变薄的有35眼(87.50%),其中27眼(77.14%)的渗漏点位于SRD的上半部分。与渗漏点相对应的RPE小隆起上方的PROS层平均厚度为22.7±9.0 um,RPE小隆起以外SRD区域的PROS层平均厚度为66.1±19.7 um,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神经上皮层脱离上缘到渗漏点的平均距离百分比为38.38%±2.35%。结论:OCT及FFA是CSC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和随访的重要手段,掌握其影像学特征有助于临床的诊疗及认识其发病机制。通过与RPE小隆起/PED共存的PROS层变薄、SRD区域的纤维蛋白渗出及其间的低反射腔、视网膜外层的下陷及RPE断裂等OCT影像学特征可初步定位渗漏点,为不适合行激光光凝封闭渗漏点的患者减少有创性检查FFA的使用,也为因妊娠或对荧光素钠过敏等原因无法行FFA检查的患者行激光光凝封闭渗漏点提供指导。

李学敏[6](2020)在《抗VEGF治疗应答不良的晚期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视网膜病变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来分析玻璃体腔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nti-VEGF)药物治疗应答不良的晚期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发生的视网膜病变情况。方法:收集从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在我院诊断为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Degeneration,AMD)并且行玻璃体腔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的患者151人的临床资料,将其中视力提高2行以上的患者作为活动组,治疗6个月或更长时间后视力达不到0.02的患者为晚期组。在每个患者最后一次来院检查时均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测量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的长度和高度、黄斑中心凹厚度、黄斑体积,并观察是否出现视网膜下出血,视网膜积液,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视网膜下高信号物质,黄斑周围萎缩性瘢痕,脉络膜前低反射带,盘状瘢痕等视网膜病变,并对该研究提供的所有数据和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活动组患眼当中的患者平均年龄为68.02±5.36岁,晚期组患眼中患者平均年龄为73.85±4.99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在最后来院复查时比较活动组和晚期组的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56±0.34logMAR 和 1.93±0.23logMA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活动组和晚期组出现视网膜下出血为10.4%和37.7%(P<0.001),视网膜内出血为7.0%和28.3%(P<0.001),视网膜色素上皮撕裂为7.0%和64.2%(P<0.001),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为90.4%和100%(P=0.018),视网膜下积液为53.9%和30.2%(P=0.004),视网膜内积液为78.3%和62.3%(P=0.0039),视网膜下高信号为35.7%和 100%(P<0.001),脉络膜前低反射带为 4.3%和 5.7%(P=0.708),黄斑周围萎缩性瘢痕为1.7%和7.5%(P=0.080),盘壮瘢痕的为9.6%和90.6%(P<0.001)。4.比较两组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的长度及高度,中央黄斑的厚度,黄斑中心凹的厚度,视网膜下高信号物质的厚度,P值均小于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总黄斑部的体积,中央黄斑厚度与视网膜下高信号物质的厚度之差P值大于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OCT检查中出现视网膜出血,视网膜色素上皮撕裂,视网膜高反射信号物质较厚,纤维血管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盘状瘢痕等病变的wAMD患眼对抗VEGF药物治疗应答较差。

国艳华[7](2020)在《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早期角膜内皮变化及眼底病变与术后疗效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糖尿病合并白内障病人行Phaco+PcIOL术后不同时间段角膜内皮的变化,包括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D)、平均细胞面积(AVG)、六角形细胞比率(HEX)、变异系数(CV),并分析术后1周糖尿病病人眼底病变程度与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关系,观察糖尿病病人术前术后黄斑水肿(CSME)的变化,为诊疗提供一定参考。方法:资料均随机选取我院2019.01月至2020年1月期间行Phaco+PcIOL手术的白内障患者,其中一组为糖尿病合并白内障患者30例(30眼),另一组为非糖尿病白内障患者30例(30眼),研究记录术前、术后各组最佳矫正视力,并采用Topcon Sp-3000 p型非接触角膜内皮计在术前及术后1周、1月对中央区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平均细胞面积、六角形细胞比率、变异系数进行观察,术前、术后1周分别采用日本佳能CR-2AF自动免散瞳眼底照相机和美国OPTOVUE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简称OCT)对同期的糖尿病患者眼底情况进行拍照和断层扫描,分析眼底病变程度与术后BCVA的关系,观察术前、术后CSME的患者,总结糖尿病患者术后疗效影响因素。结果:1.术前糖尿病合并白内障组与非糖尿病白内障组在年龄、性别、血糖等一般资料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糖尿病合并白内障组在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百分比方面低于非糖尿病白内障组,细胞面积、变异系数方面高于非糖尿病白内障组,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糖尿病合并白内障组与对照组相比,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率均明显减低,细胞面积、变异系数明显增大,两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3.术后1周糖尿病组眼底非增殖期病变患者BCVA明显好于增殖期病变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眼底病变程度越重,术后视力越差。术前两组出现CSME的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现CSME的患者糖尿病合并白内障组明显多于非糖尿病白内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白内障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形态较非糖尿病白内障患者不同,且在超声乳化术中角膜内皮细胞比非糖尿病患者更易受到损伤,术后恢复也比较慢,因此角膜内皮情况要受到白内障医生的关注,糖尿病患者眼底病变越严重,术后疗效越差,需要及时正确的进行眼底治疗,对糖网不同的病变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措施(包括PRP、抗-VEGF、手术等)进行有效的治疗,是巩固糖尿病患者术后疗效,改善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同时糖尿病患者除了血糖控制外,对于眼底病变要做到早筛查、早治疗、定期复查。

王雨薇[8](2020)在《改良的巩膜外加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meta分析及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是一种严重的致盲性眼病,其治疗的主要目的一是促使视网膜复位,缓解玻璃体视网膜的牵拉;二是寻找并封闭视网膜裂孔。手术治疗的发展趋势是以最小量手术提高复位率,封闭裂孔,并减少并发症。巩膜扣带术(scleral buckling,SB)是重要的治疗RRD的手段,主要包含2种手术方式,节段性巩膜外垫压手术和局部垫压联合巩膜外环扎术。巩膜外环扎术(scleral encircling)可以发挥顶压作用的范围更广,被普遍认为可提高RRD患者视网膜复位率,但是由于巩膜外环扎术对患者角膜曲率、眼轴的影响可造成屈光状态的明显改变,所以,巩膜外环扎术的适应症及必要性一直存在争议。巩膜外冷凝术(cryotherapy)通过低温引起脉络膜炎症制造脉络膜视网膜粘连,从而封闭视网膜裂孔,是SB治疗RRD的常规步骤之一。然而,冷凝可破坏血-视网膜屏障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导致手术失败,并且冷凝的强度难以精确掌握。而视网膜激光凝固术(laser photocoagulation)在有效封闭视网膜裂孔的同时,具有创伤较小,准确度高,较易操作的优点。所以,术后视网膜激光凝固术或许可替代术中巩膜外冷凝术成为更好的选择。目前现有的相关研究,集中在术中冷凝与激光光凝的对比、术中冷凝与术后1个月行激光光凝对比,而本研究中创新采用了术后1-7天行视网膜激光凝固术代替术中巩膜外冷凝术的策略,观察对RRD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Meta分析和回顾性病例分析,探讨创新性地采用术后1-7天激光光凝代替术中冷凝,并且不进行巩膜外环扎的SB技术治疗RRD的疗效,为采用SB治疗RRD探寻手术量更小,治疗效果更佳的新策略。第一部分不进行术中冷凝的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meta分析[目的]评价在行SB治疗RRD过程中,采用光凝代替术中巩膜外冷凝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估术中巩膜外冷凝被替代的可能。[方法]通过检索PubMed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时间为数据库起始时间至截2019/12/18。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根据NOS量表评价文献质量,提取资料并通过Stata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计算均数差来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相对危险度表示,按照α=0.05的检验水准,采用95%可信区间(95%CI)进行检验,如果检测结果没有异质性,则选取固定效应模型,如果存在异质性,则选择随机效应模型。分别计算光凝组和冷凝组的视网膜复位率,通过计算合并效应值比较光凝组和冷凝组视网膜复位率之间的差异,绘制森林图。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术后视力改变及并发症情况由于资料类型不统一,故进行定性分析。[结果]本研究纳入共7篇研究,包括RCT研究5项,其中对比冷凝和光凝的研究4项,及另外2项单臂研究。共1179名受试者,采用到冷凝的研究5项,共522眼,采用到光凝的研究6项,包括采用术中光凝的2项,术后1周以上进行光凝的3项,以及术后10天内行氩激光的1项,接受光凝的共627只眼。在对比冷凝和光凝的4项RCT研究中,共957名患者,接受冷凝的492只眼,接受光凝的患者465只眼。对术后视网膜复位率合并效应量后结果显示,冷凝组术后视网膜复位率为90%,95%CI[0.84,0.94],光凝组术后视网膜复位率为89%,95%CI[0.82,0.96]。冷凝组与光凝组间术后视网膜复位率相比,OR合并=94%,95%CI[0.65-1.35],结果不具有统计学差异。在患者视力改善方面,本研究纳入的文献的结论整体相似,即不进行术中冷凝和进行术中冷凝对患者视力的影响无明显的差异。同时,部分研究显示冷凝造成的眼前节炎症反应较光凝严重。[结论]在SB治疗RRD的过程中,视网膜激光光凝和术中巩膜外冷凝相比,可以达到一样理想的视网膜复位率,并减少炎症反应,术中巩膜外冷凝是可以被替代。第二部分改良的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回顾性研究[目的]评价对传统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2点改进:第一是采用术后1-7天光凝代替术中冷凝,第二是不进行巩膜外环扎只针对视网膜裂孔行局部垫压术,探讨术后1-7天光凝代替术中冷凝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巩膜外环扎术的疗效和适应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09月-2018年10月间,就诊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眼科采用SB治疗RRD,术中并未针对裂孔进行冷凝治疗,而是术后1-7天激光光凝裂孔代替术中冷凝,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月、术后3月及术后6月的临床资料。并根据具体的手术步骤,将患者分为单纯巩膜外垫压术和巩膜外垫压联合环扎术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术后视网膜复位率,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 以及等效球镜的变化。[结果]纳入研究共46例患者47只眼,右眼27只,左眼20只,男25例26只眼,女22例22只眼,平均年龄39.04±16.33岁;行单纯垫压患者27例28只眼,巩膜外垫压联合环扎患者19例19只眼,单纯垫压患者与巩膜外垫压联合环扎患者的各项一般资料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手术后1周,47只眼中,视网膜复位46只眼,占97.9%,单纯巩膜外垫压术的28只眼视网膜成功复位27只眼,占96.42%;行巩膜外垫压联合环扎术的19只眼全部视网膜成功复位,单纯巩膜外垫压术与巩膜外垫压联合环扎术患者的视网膜复位率无统计学差异(P=0.405>0.05)。所有患者术后任一观察时间点与术前的BCVA相比,均明显提高,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患者的BCVA术后1周高于术后1月,术后1周高于术后3月,术后1月高于术后3月,并军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月至术后6月视力趋于稳定,无统计学差异(P>0.05)。分别分析单纯垫压术组患者和巩膜外垫压联合环扎术组患者,其BCVA变化规律与上述一致,并且,这2组患者在术前术后任意一个时间点的BCVA相比较,差异都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垫压术患者的等效球镜向近视进一步发展,术后任一时间点与术前的等效球镜相比均有显着改变,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各个时间点之间的等效球镜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巩膜外垫压联合环扎术患者的等效球镜也向近视进一步发展,术后任一时间点与术前的等效球镜对比均有显着变化,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单纯垫压组不同的是,除术后1周与术后3月的等效球镜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外(P<0.05),其余每2个术后时间点的等效球镜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术前,单纯巩膜外垫压术与巩膜外垫压联合环扎术患者的等效球镜数值相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分别在术后每一个观察时间点,巩膜外垫压联合环扎术患者等效球镜均大于单纯巩膜外垫压术患者,并且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月时,2组的等效球镜值的差距最大。[结论]术后1-7天激光光凝代替术中冷凝的SB治疗RRD的患者可以达到理想的视网膜复位率,简化手术操作,避免由冷凝造成的损伤。单纯巩膜外垫压术可以得到和巩膜外垫压联合环扎术一样理想的视网膜复位率,并降低对患者屈光系统的损伤。因此,联合巩膜外环扎并不是增加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成功率的必要手段,需要对巩膜外环扎术的适应症进一步修正。

王小飞[9](2020)在《半量维替泊芬PDT治疗CSC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及中药干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研究目的:研究半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PDT)治疗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眼预后的影响因素,观察中药不同时间开始干预的临床疗效,以期能够提高对半量PDT治疗CSC的认识及了解中药在辅助治疗中的影响,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回顾性了解92例117只行半量PDT治疗的CSC患眼一般情况、FFA特征、OCT特征、中药治疗情况,建立数据库。以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视网膜下液高度(HPSF)为基线,随访6mo的BCVA、HPSF为最终观察指标,将患眼分为预后良好(A)组(BCVA提高≥0.2logMAR或达到标准水平且HPSF=0),预后不良(B)组(BCVA提高<0.2logMAR,或(和)HPSF>0)。按中药干预开始时间将患眼分为术前干预组、术后干预组、未干预组,对比三组疗效。数据结果运用SPSS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评估半量PDT治疗的CSC患眼预后的影响因素,初步探讨中药干预对预后的影响。研究结果:(1)92例患者年龄分布在29~71岁之间,平均患病年龄为(48.93±8.192)岁。男女患病率比为18:5。患眼平均病程为(14.21±14.834)月,复发眼49只(41.9%),慢性迁延型CSC多于急性CSC。患者夜间睡眠时间普遍小于8小时。单双眼患病率之比为67:25。左右眼差异不显着。农村患者数以49:43略高于城市。具有吸烟史病人占54.3%。(2)A、B两组患者就平均年龄、性别、平均夜间睡眠时间、眼别、居住地、吸烟史情况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均以中年具有吸烟史的农村男性为主。两组患眼平均病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病程明显偏长。B组术前为复发眼的比例大于A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FFA特征方面,以渗漏点位置、渗漏面积、渗漏类型对比,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OCT特征上,两组以术前神经上皮层厚度、外层反射完整性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合并RPE脱离的B组患眼数>A组,但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中药口服治疗的患眼数>B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筛选自变量后,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是否复发眼对预后的独立影响性不大(P>0.05),病程、渗漏面积、渗漏类型、神经上皮层厚度、外层反射不完整与预后不良呈正相关,渗漏点位置、中药口服与预后不良呈负相关。(3)视功能方面,术前干预组在术后各时间段视力都有明显提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干预组视力随时间不断提高,术后1月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未干预组视力在1月后有明显提高,3月后视力提高缓慢。虽然三组视力在各时间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6个月后,干预组视力高于未干预组,并具有良好的上升趋势。(4)视网膜下液:干预组各时间段的SRF较前均有明显吸收。未干预组前3月SRF吸收显着,后期仍有少量吸收,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对比发现,治疗3月后术前干预组HPSF低于术后干预组,明显低于未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6月后,干预组HPSF都明显低于未干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1)CSC多发生于具有吸烟史的中年农村男性,单眼发病率高于双眼,左右眼无差异。(2)病程、渗漏点位置、渗漏面积、渗漏类型、神经上皮层厚度、外层反射不完整、中药口服均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病程长、渗漏点靠近黄斑中心、多病灶、神经上皮层薄变、外层反射不完整是半量PDT治疗CSC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中药口服治疗可以影响预后。(3)中药干预对于半量PDT治疗CSC的预后有明显影响。在术前使用可以促进SRF的吸收,提高患者视力,遏制水肿进一步加重造成的视网膜损伤。术后继续干预可以加速SRF的吸收,促进黄斑部视网膜结构的重塑,感光系统的复原,促进视力的远期恢复,因此及早的开始中药对症干预治疗是有必要的。(4)在临床治疗中,我们可能无法完全做到未病先防,帮助患者排除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但是我们要尽量做到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复,在病变的初期进行相应的治疗措施,譬如中药汤剂口服干预。建议患者治疗后定期随访,实时监测病情变化,防止疾病反复造成的不可逆损伤。

王博[10](2020)在《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中医体质类型及黄斑区OCT病理改变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具有病情迁延不愈的特点,是以弥漫性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etinal pigment epitheliμm,RPE)损害为特征,导致视力永久性下降甚至消失的疾病。本研究主要探讨慢性CSC的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及黄斑区OCT病理改变,为运用中医理论纠正偏颇体质的治疗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调查分析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41例(46眼),根据CSC类型分为两组,A组为急性CSC,B组为慢性CSC,观察两组性别、年龄、患眼数、黄斑区脉络膜厚度(水平与垂直位厚度平均值)、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黄斑区视网膜光感受器层损伤比值(水平位/垂直位)、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比值(水平位/垂直位)、中医体质分布的差异化。结果:(1)性别差异:本次研究共调查41例CSC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14例,性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男性14例、女性7例、共计21例,B组男性13例、女性7例、共计20例,两组性别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年龄分布:A组≤40岁10例,构成比47.6%,>40岁11例,构成比52.4%;B组≤40岁6例,占比30%,>40岁的患者14例,占比70%,两组间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3)患眼数分布:A组单眼患病数为20例,构成比95.2%,双眼患病数1例,构成比4.8%;B组单眼患病数为16例,构成比80%,双眼患病数4例,构成比20%,两组间P>0.05无统计学差异。(4)黄斑区脉络膜厚度:A组患眼22眼,平均脉络膜厚度386.11±115.26μm;B组患眼数24眼,平均脉络膜厚度321.85±70.32μm;A组健眼20眼,平均脉络膜厚度252.45±84.16μm;B组健眼数16眼,平均脉络膜厚度241.81±62.01μm,经分析得出A组患眼与B组患眼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6<0.05)。A组患眼与A组健眼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B组患眼与B组健眼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健眼与B组健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5)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A组的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为194.59±52.66μm,B组的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162.63±37.33μm,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1<0.05)。(6)黄斑区光感受器受损、神经上皮层脱离比值(水平位/垂直位长度的比值):A组光感受器受损比值为1.09±0.15,B组光感受器受损比值为0.89±0.21,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5),A组神经上皮层脱离比值为1.05±0.15,B组神经上皮层脱离比值为0.94±0.31,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7)中医体质分布:A组中医体质分布中依次为痰湿质10例47.6%,气郁质3例14.3%、平和质2例9.5%、阳虚质2例9.5%、气虚质1例4.8%、阴虚质1例4.8%、湿热质1例4.8%、血瘀质1例4.8%、未采集到特禀质;B组中医体质分布依次为气郁质占60%、痰湿质占15%、平和质2例10%、气虚质2例10%、阳虚质1例5%,未采集到阴虚质、湿热质、血瘀质、特禀质。A组中以痰湿质为主,B组中以气郁质为主。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22<0.05)。结论:1、CSC患者好发于男性。2、慢性CSC与急性CSC患者单眼与双眼发病的几率无明显差异。3、慢性CSC患眼的黄斑区脉络膜厚度要薄于急性CSC患眼,慢性和急性CSC患眼的黄斑区脉络膜厚度较对侧健眼明显增厚,提示CSC患眼可能存在黄斑区脉络循环血流量普遍增加,而慢性CSC患眼相对急性CSC患眼可能存在黄斑区脉络膜循环血流量减少或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4、慢性CSC患眼的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要薄于急性CSC患眼,提示慢性CSC患者存在视网膜结构的损害,长期可导致黄斑区视网膜退行性改变。5、慢性CSC患眼的黄斑区光感受器受损程度较急性CSC严重,并且慢性CSC患眼的光感受器受损的长度在垂直位普遍要大于水平位,提示慢性CSC患眼存在以黄斑区垂直位向下方发展的趋势。6、慢性CSC患者中医体质分布主要以气郁质为主,急性CSC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以痰湿质为主。

二、黄斑区大泡性视网膜病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斑区大泡性视网膜病变(论文提纲范文)

(1)光动力疗法治疗类固醇相关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半剂量光动力治疗方法
    三、疗效指标
    四、统计学分析方法
结果
    一、患者基本特征及激素使用情况
    二、治疗前后视力变化及眼部影像学检查表现
讨论

(2)运用OCT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改变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缩略语)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来源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结果
    3.2 OCT黄斑区各个区域参数对比
    3.3 SLE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SLE活动度等指标相关性分析
讨论
结论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技术在视网膜疾病应用和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3)保留黄斑中心凹的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黄斑水肿和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方法
    2.1 研究对象及内容
    2.2 研究资料与方法
    2.3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结果
    3.1 患者一般资料
    3.2 术后黄斑区形态转归
    3.3 黄斑中心凹厚度和最佳矫正视力
    3.4 并发症
第四章 讨论
    4.1 玻璃体切除联合保留中心凹内界膜剥除联合气体填充的选择
    4.2 术后CFT、BCVA和黄斑区形态变化分析
    4.3 术后保留区ILM形态分析
    4.4 术后并发症分析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综述 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在黄斑水肿和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中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魏伟教授辨治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用药规律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部分
    1.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现代医学研究
        1.1 发病因素
        1.2 发病机制
        1.3 临床表现
        1.4 特殊检查
        1.5 主要治疗方法及局限性
    2.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中医学研究
        2.1 中医病因病机
        2.2 中医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资料的收集
        2.2 数据的统计
    3. 统计结果
        3.1 一般资料统计结果
        3.2 证型统计结果
        3.3 药物频数及频率统计结果
        3.4 高频中药统计结果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性别与年龄分析
    2. 证型分析
    3. 高频药物分析
        3.1 功效
        3.2 四气
        3.3 五味
        3.4 归经
        3.5 聚类分析
        3.6 关联分析
第四部分 魏伟教授辨治中浆经验与用药规律的关系探讨
    1. 消利水湿举足轻重
    2. 从肝而治贯穿始终
    3. 精血同补明目点睛
    4. 结合整体随症化裁
创新性与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部分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影像学特征分析及渗漏点在OCT上的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影像学特征分析
    目的
    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方法
        2.1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
        2.2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急性中浆的渗漏点在OCT上定位的研究
    目的
    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6)抗VEGF治疗应答不良的晚期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视网膜病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1.1 入选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实验分组
    2.2 方法
        2.2.1 主要仪器和设备
        2.2.2 主要药品
    2.3 治疗方法
        2.3.1 治疗频数
    2.4 检查
    2.5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临床资料
    3.2 活动组和晚期组视网膜病变情况
    3.3 活动组和晚期组PED分型
    3.4 活动组和晚期组黄斑部结构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发生机制及相关治疗方案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7)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早期角膜内皮变化及眼底病变与术后疗效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术前检查
    3.诊断标准及纳入排除标准
    4.手术方法
    5.术后随访及观察指标
    6.统计学方法
结果
    1.一般情况构成
    2.最佳矫正视力
    3.角膜内皮细胞比较
    4.糖尿病合并白内障组眼底病变程度与疗效的关系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或缩略词表
致谢

(8)改良的巩膜外加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meta分析及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不进行术中冷凝的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meta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第二部分 改良的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回顾性研究
    一、方法
    二、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综述 巩膜扣带术:术式的选择和改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件

(9)半量维替泊芬PDT治疗CSC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及中药干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祖国传统医学对中心性装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研究
        1.1 中医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治法
    2. 现代医学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研究
        2.1 流行病学
        2.2 病因
        2.3 发病机制
        2.4 影像学检查
        2.5 现代医学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患眼一般情况统计
        3.2 预后组别差异情况比较及相关因素分析
        3.3 中药干预的疗效观察
第三部分 讨论
    1. 立题意义
    2. 半量PDT治疗
    3. 流行病学资料分析
    4. 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病程的影响
        4.2 渗漏类型的影响
        4.3 渗漏面积的影响
        4.4 渗漏点位置的影响
        4.5 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厚度(CNT)的影响
        4.6 外层反射完整性的影响
        4.7 中药干预的影响
    5. 中药方药分析
    6. 小结
    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中医体质类型及黄斑区OCT病理改变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中医学认识
        1.1 中医病名探讨
        1.2 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1.3 中医治疗研究
        1.4 小结
    2 中医体质学说的认识
        2.1 体质的概念
        2.2 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进展
        2.3 体质的分型
        2.4 体质与证
        2.5 体质与疾病
        2.6 体质与治疗
        2.7 小结
    3 西医学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认识
        3.0 流行病学研究
        3.1 病因
        3.2 发病机制
        3.3 分类
        3.4 影像学检查
        3.5 治疗选择
        3.6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中医体质分类标准
        1.4 纳入病例标准
        1.5 排除病例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基本信息填写
        2.2 中医体质判定
        2.3 分组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一般记录项目
        3.2 眼科相关检查
    4 数据统计
    5 结果
        5.1 资料比较
    6 讨论
        6.1 两组性别、年龄、患眼数的差异
        6.2 两组黄斑区脉络膜厚度的差异
        6.3 两组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的差异
        6.4 两组的光感受器受损、神经上皮层脱离比值
        6.5 CSC中医体质
    7 不足与展望
        7.1 不足
        7.2 展望
    8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英文缩写词
    附录二 中医体质调查表
    附录三 CSC 临床观察表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示例)
致谢

四、黄斑区大泡性视网膜病变(论文参考文献)

  • [1]光动力疗法治疗类固醇相关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疗效观察[J]. 周海英,纪海霞,杨萱,张风. 临床眼科杂志, 2021(06)
  • [2]运用OCT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改变的相关研究[D]. 陈荣涛. 汕头大学, 2021(02)
  • [3]保留黄斑中心凹的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黄斑水肿和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的效果研究[D]. 曾芹. 汕头大学, 2021(02)
  • [4]魏伟教授辨治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用药规律及经验研究[D]. 周彤.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影像学特征分析及渗漏点在OCT上的定位[D]. 黎艳珍.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6]抗VEGF治疗应答不良的晚期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视网膜病变分析[D]. 李学敏. 延边大学, 2020(05)
  • [7]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早期角膜内皮变化及眼底病变与术后疗效的关系[D]. 国艳华. 青岛大学, 2020(01)
  • [8]改良的巩膜外加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meta分析及回顾性分析[D]. 王雨薇. 山东大学, 2020(02)
  • [9]半量维替泊芬PDT治疗CSC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及中药干预疗效观察[D]. 王小飞.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中医体质类型及黄斑区OCT病理改变的临床观察[D]. 王博.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黄斑大疱性视网膜病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