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议推拿的时效观(论文文献综述)
高天姣,马德慧,韩怡然,张晓林,陈邵涛,刘明军[1](2021)在《基于SIRT1/PGC-1α通路探讨腹部推拿对肥胖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抗炎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基于SIRT1/PGC-1α通路探讨腹部推拿对肥胖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抗炎作用机制的研究。方法 SPF级雄性SD大鼠75只随机选取10只为空白组,其余65只建立胰岛素抵抗模型。其中50只造模成功,经随机方式归入模型组、对照组(白藜芦醇疗法)、1组(推拿疗法,低刺激量)、2组(推拿疗法,中刺激量)与3组(推拿疗法,高刺激量),各10只。均干预4周。结果对比于模型组,对照组与推拿2组、推拿3组TNF-α、IL-6炎症因子水平均显着下降(P<0.01),其中推拿2组(中刺激量)疗效最为显着。对比于模型组,在PGC-1α与SIRT1 mRNA表达上,对照组与推拿2组、3组皆显着偏高(P<0.01),其中推拿2组(中刺激量)疗效具有显着差异(P<0.01)。结论腹部推拿可以下调IL-6、TNF-α等表达,在削弱脂肪炎症、纠正脂质代谢紊乱、治疗胰岛素抵抗方面有一定优势,不同时长操作疗效存在差异,其中推拿2组(10min)疗效相对显着,作用机制可能和上调骨骼肌SIRT1/PGC-1α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有关。
李武[2](2019)在《“按之则热气至”理论内涵及效应机制探讨》文中认为通过对按法文献回顾研究,从古代理论论述、现代临床应用和实验探索来分析按之则热气至的基本内涵。《黄帝内经》中基于先秦两汉时期大量的临床实践确立了按之则热气至理论框架,魏晋南北朝时期进一步将理论用于临床实践,隋唐时期结合再次积累的临床实践对理论升华,宋金元时期将理论机制进一步深挖,明清时期理论和临床实践快速发展。此理论从实践中产生,经历了数次的实践检验和理论提升,是一个拥有丰富内涵的推拿理论。现在推拿的临床工作者结合中医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理论将按之则热气至理论继续用于临床实践,将行气、活血、温经、散寒、补虚为主的作用应用到伤科、内科、妇科、儿科的各种疾病的治疗。推拿的科研工作者,基于按法的临床效果,从人体生理、病理及细胞分子机制各个方面探索了“按之则热气至”理论实质。通过梳理古代文献中对按法操作记载,按法力量的大小、操作方向和作用方式是首要考虑的因素,手指温度是按法发挥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拇指外形和质地也是与按法作用效果有关。设计一个符合中医特色的按法刺激器,除了力学原理之外,必须要充分认识人操作手法的特性。我们在设计时,既分析了按法的运动学和动力学规律,也充分考虑按法所包含的人体因素。按法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主要涉及到力量的大小和方向的控制,以及作用方式的选择。人操作按法的特性主要有拇指的外形和质地,以及指腹的温度。目的:1.探索指按法力度和拇指温度对按法热效应的影响;2.观察指按法的不同力度、不同停留时间、不同操作总时间对按法热效应的影响规律;3.观察不同指按法参数对按法热效应的影响,探索指按法力量、操作时间、频率的最佳参数组合;4.观察指按法的不同操作方式对按法热效应的影响,探索指按法热效应最佳操作方式。方法:1.24名志愿者分为三组,分别以拇指指腹直接按压(温度+压力)、拇指指腹紧贴皮肤(温度)、拇指带隔热套按压(压力)其左侧心俞穴,观察按压前后穴位局部温度的变化情况,从而得出拇指温度和力度对按法热效应的影响,验证古人提出按法操作“爪苦手毒”的科学性;2.24名志愿者分为三组,以指按法按压其左侧心俞穴,分别以不同力度(极轻度、轻度、中度、重度、超重度)、不同停留时间(2s、4 s、6 s、8 s、10 s)、不同总按压时间(2.5min、5 min、7.5 min、10 min、15 min)按压,观察其穴位局部温度的变化情况,从而得出力度、停留时间、总操作时间与按法热效应的量效关系;3.正交试验筛选按法热效应最佳参数:参考前部分实验及文献选定按法参数,即力量(1.5kg、2.0Kg、2.5Kg)、频率(7.5次/分、10.0次/分、15.0次/分)、操作时间(2.5min、5min、7.5min),然后按照L9(34)正交表规定的试验顺序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6名志愿者为受试对象,用中医按法刺激器按压其左侧心俞穴,观察其穴位局部温度的变化情况,从而得出热效应最佳的参数组合;4.17名志愿者为受试对象,用中医按法刺激器分别以有节奏的按压(第2.3部分最佳参数)、持续按压(第2.3部分最佳的力度和总按压时间,停留时间为1min),观察其穴位局部温度的变化情况,从而得出“热气至”效应最佳的按法刺激方式。结果:1.拇指指腹直接按压后温度升高2.33℃,拇指指腹紧贴皮肤温度升高1.94,拇指指腹隔热按压后温度升高1.47℃;2.不同力度按压后即刻温度变化分别是1.88±0.64、2.05±0.68、2.25±0.59、2.35±0.61、2.32±0.69,按压后15min温度变化分别是-0.11±0.11、0.03±0.14、0.59±0.58、1.38±0.70、2.09±0.98;不同按压时间按压后即刻温度变化分别是1.94±0.37、2.33±0.29、2.49±0.31、2.51±0.39、2.41±0.55,按压后15min温度变化分别是0.53±0.49、0.33±0.30、0.52±0.33、0.55±0.38、0.76±0.36;不同停留时间按压后即刻温度变化分别是2.21±0.48、2.37±0.46、2.26±0.51、2.33±0.57、2.47±0.47;3.在力量、操作时间和频率三个因素中,不同力量对温差的影响有显着性差异(F=32.843,P<0.05)且力量2.5kg对其影响最显着;不同操作时间对温差的影响有显着性差异(F=54.102,P<0.05)且操作时间7.5min对其影响最显着;频率对温差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F=2.181,P>0.05);4.节律性按压对温差的影响优于持续性按法(P<0.05),但持续时间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拇指压力和拇指温度对热效应均有影响,两者组合的热效应最佳;2.(1)随着按压力度的增加,按压后即刻温度升高值也增加,到中度力度温度升高2.25℃,接近平稳,但随着按压力度的增加,热效应的持续时间增长;(2)随着按压时间的延长,按压后即刻温度升高值也增加,到7.5 min时温度升高了2.49℃,接近平稳;(3)不同停留时间对局部温度的影响差异不大;3.对温差影响较大的按法参数为力量与操作时间。最佳热效应参数组合为力量2.5kg,操作时间7.5分钟,频率10次/分;4.节律性按压的局部热效应优于持续性按压。目的:1.观察按压心俞穴对MIRI模型兔心肌损伤的影响;2.观察按压心俞穴对MIRI模型兔梗死区心肌组织腺苷和HSP70含量的影响;3.观察按压心俞穴对MIRI模型RISK通路相关激酶的影响;方法:通过结扎冠脉左前降支40min后再恢复供血3h复制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以中医按法刺激器按压心俞穴为干预手段,以按压大杼穴为对照,设置正常组、模型组、假手术组、模型+按压心俞组、模型+按压大杼组。模型组、模型+按压心俞组、模型+按压大杼组在实验前给予造模处理,假手术组只做开胸,不结扎冠脉,模型成功后分别给予D、E两组按压心俞穴和大杼操作方法。结扎前、结扎后10min和再灌注2h分别做心电图观察ST抬高情况;结扎前、再灌注3h后分别心脏采血检测血清CK-MB、c Tn I含量;再灌注3h后处死,一部分兔取心脏标本做HE染色和Akt、p-Akt、ERK1/2、p-ERK1/2、PI3K、p-PI3K和HSP70免疫组化,另一部分兔取左前降支结扎下方梗死区心肌组织标本做腺苷含量,以及Akt、p-Akt、ERK1/2、p-ERK1/2、PI3K、p-PI3K和HSP70蛋白Western Blot检测。结果:1.模型组、模型+按压心俞组、模型+按压大杼组心电ST段在结扎后均抬高,再灌注后均回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均有血清c Tn I升高,模型组升高幅度最大;三组均有血清CK-MB升高,模型组升高最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模型+按压心俞组、模型+按压大杼组缺血心肌组织腺苷含量均增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组、模型+按压心俞组、模型+按压大杼组HSP70表达均增加,按压心俞和按压大杼组增高幅度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模型组、模型+按压心俞组、模型+按压大杼组均能提高免疫组化和WB蛋白检测的p-PI3K/PI3K、p-Akt/Akt、p-ERK/ERK比值,按压心俞和按压大杼提高的更加明显,其中按压心俞组对免疫组化的p-Akt/Akt比值提高更大,按压大杼对蛋白WB检测的p-ERK/ERK比值提高更大。结论:1.按压心俞和大杼均能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2.按压心俞和大杼均能产生HSP70蛋白发挥心肌保护效应;3.按压心俞和大杼均能通过诱发内源性触发物质腺苷来激发RISK通路发挥心肌保护效应。
吴兴全[3](2018)在《运腹通经推拿法改善肥胖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胰岛素抵抗是肥胖症、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多种慢性疾病共同的病理基础,既往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运腹通经推拿法对上述疾病疗效显着,但其现代医学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根据中医“脏腑-经络相关”理论,假设其可能机制与“能量代谢与传导”有关,尤其是与“SIRT1/PGC-1α”信号通路相关,通过运腹通经推拿法对模型大鼠的干预,揭示该手法对肥胖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高脂高糖饲料联合小剂量STZ诱导”,建立肥胖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经筛查确认造模成功后,把50只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对照组、推拿1组、推拿2组、推拿3组,每组10只;同期购入普通饲料喂养未造模大鼠10只,为正常组。每周干预5天,共干预4周。观察各组大鼠一般状态,计算Lee’s指数。2.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大鼠空腹血糖、血脂、空腹胰岛素、瘦素、TNF-α、IL-6等指标,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胰岛素敏感指数。3.采用HE染色法观察大鼠骨骼肌、脂肪组织、胰腺的形态学变化。4.采用Western Blot法、RT-PCR法检测信号通路相关的AMPK、SIRT1、PGC-1α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结果:1.大鼠一般情况结果显示:(1)干预3周后,推拿2组、推拿3组进食量与正常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提示推拿可能有轻度的抑制食欲作用。(2)干预4周后,推拿2组大鼠体重开始与对照组、推拿3组出现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推拿有减重作用,且中等操作时间的手法效果优于其他两组。2.ELISA实验结果显示:(1)与模型组比较,干预4周后,对照组、推拿2组、推拿3组血糖水平明显下降(P<0.01);LSD法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与推拿2组、推拿3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推拿2组与推拿3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运腹通经推拿法可以降低血糖,其疗效与对照组相当。(2)干预4周后,与模型组比较,对照组、推拿2组、推拿3组空腹胰岛素水平明显下降,均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LSD法分析结果显示:推拿2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推拿3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推拿2组与推拿3组比较有极显着差异(P<0.01)。提示运腹通经推拿法可促进胰岛素的利用,改善其代偿性分泌;且推拿2组疗效要优于对照组。(3)运腹通经推拿法可改善胰岛素抵抗指数,增强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体重。(4)与模型组比较,治疗后对照组、推拿2组、推拿3组TC、TG、LDL-C水平显着下降,而HDL-C、FFA水平升高,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LP、TNF-α、IL-6等细胞因子水平显着下降,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提示适当操作时间的运腹通经推拿法可改善脂代谢状态、改善模型大鼠炎症状态。3.HE染色结果显示:(1)正常组大鼠骨骼肌细胞数量正常,肌纤维呈长条状,平行排列,肌纤维内可见形态饱满椭圆形或圆形细胞核;模型组肌纤维走形紊乱,肌间隙变窄;推拿1组骨骼肌细胞形态与模型组类似;推拿2组、推拿3组和对照组骨骼肌细胞形态尚可,肌间隙增宽,但尚未恢复到正常组水平,且三组之间未见明显差异。(2)正常组肾周脂肪形态饱满,面积均匀,边界清晰;模型组脂肪细胞小而饱满,数量增多,平均面积较正常组较少;推拿1组脂肪细胞大小、形态接近于模型组;推拿2组脂肪细胞面积增大、视野内脂肪细胞数目较正常组减少;推拿3组与对照组接近,脂肪细胞大小介于正常组与模型组之间。(3)正常组大鼠胰岛细胞形态规则,呈椭圆形或圆形,胰岛内细胞、细胞核数目多,界限清晰。模型组、推拿3组胰岛细胞结构紊乱,形态不规则,胰岛面积缩小,胰岛内细胞、细胞核数目减少;推拿2组胰岛细胞萎缩情况较对照组和推拿1组明显好转,胰岛形态尚可,胰岛细胞体积增大,胰岛内细胞、细胞核数目增多;推拿1组、对照组胰岛整体形态和面积有一定恢复,但效果不及推拿2组。4.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对照组、推拿2组、推拿3组AMPK、SIRT1、PGC-1α蛋白表达水平显着提高,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推拿1组与模型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运腹通经推拿法可调节SIRT1/PGC-1α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其效果与对照组相当。5.RT-PCR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对照组、推拿2组、推拿3组AMPK、SIRT1、PGC-1αmRNA表达水平显着提高,有极显着差异(p<0.01);推拿1组与模型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运腹通经推拿法可调节SIRT1/PGC-1α信号通路mRNA表达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结论:1.推拿手法存在“时-效关系”,中等操作时间的运腹通经推拿法在多个指标上体现出优于其他组别,表现出较好的临床效果,对临床制定推拿处方有一定参考意义。2.中等操作时间运腹通经推拿法可促进模型大鼠脂肪炎症因子表达,调整脂代谢,进而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3.中等操作时间运腹通经推拿法可改善模型大鼠骨骼肌细胞含量,减少脂肪细胞数量,促进胰岛细胞修复等作用,进而调节能量代谢。4.中等操作时间运腹通经推拿法可能是通过改善模型大鼠炎症状态,调节脂代谢水平,进而激活骨骼肌AMPK,促进SIRT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进而上调下游信号因子PGC-1α蛋白和mRNA水平,即运腹通经推拿法可能通过SIRT1/PGC-1α信号通路改善胰岛素抵抗。
向亚君[4](2014)在《“旦助阳,暮益阴”推拿法干预原发性失眠症的探索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运用“旦助阳,暮益阴”推拿法治疗原发性失眠,测量患者治疗前后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观察此种疗法对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临床疗效,以及与传统推拿法治疗原发性失眠临床疗效的比较,探索“旦助阳,暮益阴”推拿法对原发性失眠的干预,为临床运用“旦助阳,暮益阴”推拿法治疗其他内科疾病提供科学试验依据和理论指导。[方法]选取收治的60例原发性失眠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旦助阳,暮益阴”推拿组)和对照组(传统推拿组)各30例,两组均治疗一个疗程(七次),分别测量其治疗前后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通过对统计出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进行计算,观测治疗前后及两组的疗效指数,比较“旦助阳,暮益阴”推拿法与传统推拿法对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临床效果及差异。[结果]①“旦助阳,暮益阴”推拿组(治疗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总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前(PSQI)总分(T1)大于治疗后(PSQI)总分(T2)。②传统推拿组(对照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总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前(PSQI)总分(T1’)大于治疗后(PSQI)总分(T2’)。③“旦助阳,暮益阴”推拿组的疗效指数与传统推拿组的疗效指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旦助阳,暮益阴”推拿组的疗效指数优于传统推拿组的疗效指数。[结论]“旦助阳,暮益阴”推拿法与传统推拿法对原发性失眠都有治疗作用,“旦助阳,暮益阴”推拿法对原发性失眠的疗效优于传统推拿法对原发性失眠的疗效。
李静红[5](2013)在《推拿与中药旦助阳暮益阴(治法)的助阳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主要研究平旦运用补阳,日暮运用补阴的“旦助阳暮益阴治法”。证实该治法具有与金匮肾气丸同样,或有特别的助阳效应;探讨推拿揉振关元和三阴交的补阳效应和机理。方法:以健康SD大鼠为实验对象,将其分为:A.推拿旦助阳暮益阴实验组(平旦振揉关元,日暮振揉三阴交);B.中药旦助阳暮益阴实验组(平旦服用阳药旦丸,日暮服用阴药暮丸);C.传统补阳治疗组(平旦和日暮均服用旦暮混合丸--金匮肾气丸);D.空白对照组(不造模,不干预)。运用“氢考型阳虚造模法”建立阳虚模型。分别观察、分析造模前,造模后(治疗前)及治疗后各组的体温节律,体重及耐寒能力等指标的变化。寻找其组间差异,从而证实旦助阳暮益阴治法的助阳效应,并探讨其机理。结果:(1)体温节律检测:①各组大鼠造模前体温均存在明显的昼夜节律(P<0.05);②造模后各组大鼠峰值相位明显前移,体温节律消失(P>0.05);③治疗后,与D组比较,A组与B组体温节律恢复正常(P<0.05);C组体温节律仍消失(P>0.05)。(2)各组治疗后体温均值变化:①造模前,各组大鼠体温均值昼夜波动变化近似一致。②造模后,与D组比较,A组、B组、C组大鼠体温均值降低,昼夜波动幅度明显减弱,与D组体温昼夜波动幅度有明显差别。③治疗后,与D组比较,C组体温均值昼夜波动幅度明显减弱,有显着性差异(P<0.05),A组、B组与D组的体温均值昼夜变化近似一致,无统计学差异(P>0.05)。(3)体重比较:①造模前:各组大鼠体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15),均衡性较好,具有可比性:②造模后:A、B、C组与D组体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大鼠体重明显下降,说明造模成功;③治疗后:与D组体重比较,A组、B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4)治疗后各组大鼠耐寒能力比较:治疗后,在特定寒冷环境中,A组、B组与D组大鼠生存时间、生存率相似;D组与C组比较,后者生存时间、生存率明显下降。结论:(1)运用“氢考型阳虚模型造模法”对A组、B组、C组进行造模,造模后模型大鼠出现体温降低、体温昼夜节律消失、体重下降等表现,说明造模成功。(2)旦助阳暮益阴治法能使模型动物阳虚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使模型大鼠体温升高,体重增加,耐寒能力增强,体温昼夜节律恢复正常。而传统补阳法亦可使模型动物阳虚症状得到改善,但未能使体温节律恢复正常。可见,旦助阳暮益阴治法更能使天人阴阳恢复到协调同步的消长规律。(3)平旦振揉关元和日暮振揉三阴交的推拿方法具有与旦助阳暮益阴药对和传统补阳药物同样的补阳效应,且操作运用更加方便、简单、便于推广。
刘佳利[6](2007)在《揉法等五种手法规范化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对现行按摩推拿学教材以及文献中的手法描述进行分析和总结,找出异同点,提出问题,在按摩推拿手法规范化研究中做出初步尝试,为今后按摩推拿学规范化工作提供借鉴。在研究初期,进行了标准及标准化编写知识的学习。自学标准化教材,在学习过程中就问题请教参加过标准化知识讲座及标准编写培训的相关人士。制定了“应遵循以临床应用为依据,具有普遍适应性,博采众长,删繁就简,避免内容上的重复,并留有发挥空间。同时还应保证文字表达准确、简明、通俗易懂,标点准确,用医学术语描述”的原则。本研究结合近20年来在我国各大中医院校曾经使用和正在使用的按摩推拿学教材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相应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及系统研究。对各教材中涉及本课题研究的按摩推拿学手法名称、分类、描述及绘图等做了摘录汇总,找出其中差异,逐一进行对比分析并整理合并,同时反复对整合后的手法描述进行自我评估,删除矛盾和不妥之处,力求突出共性,以最终得到相对规范的按摩推拿学手法描述。最终通过对文献、教材的研究,得到揉法、抹法、拍法、捻法、背法的规范化拟定文本,即《五种手法拟定规范化文本》。本次研究的研究过程及研究工作的心得体会为规范化工作提供了较有利的参考资料,现有的文本对于按摩推拿学手法规范工作提供了参考的通用模版。
萧言菘[7](2007)在《一指禅推法等五种手法规范化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对现行按摩推拿学教材以及文献中的手法描述进行分析和总结,找出异同点,提出问题,在按摩推拿手法规范化研究中做出初步尝试,为今后按摩推拿学规范化工作提供借鉴。在研究初期,进行了标准及标准化编写知识的学习。自学标准化教材,在学习过程中就问题请教参加过标准化知识讲座及标准编写培训的相关人士。制定了“应遵循以临床应用为依据,具有普遍适应性,避开学术观点上的争论焦点,删繁就简,避免内容上的重复,并留有发挥空间。同时还应保证文字表达准确、简明、通俗易懂,标点准确,用医学术语描述”的原则。本研究结合近20多年来在我国各大中医院校曾经使用和正在使用的按摩推拿学教材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相应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及系统研究。分析一指禅推法、缠法、拿法、拨法、按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对各教材中本课题研究的按摩推拿学手法名称、分类、描述及绘图等做了摘录汇总,找出其中差异,逐一进行对比分析并整理合并,同时反复对整合后的手法描述进行分析,删除矛盾和不妥之处,力求博采众长,突出共性,以最终得到相对规范的按摩推拿学手法描述。最终通过对文献、教材的研究,拟定的手法描述文稿,包括一指禅推法、缠法、拿法、拨法、按法。
徐炳云[8](2003)在《浅议推拿的时效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影响推拿疗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笔者仅就推拿时间对疗效的影响提出几点个人见解,谬误之处,诚望同道指正。1 适宜的推拿时间是影响疗效的关键 临床运用手法的时间,要根据病情来决定。太过或不
二、浅议推拿的时效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推拿的时效观(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SIRT1/PGC-1α通路探讨腹部推拿对肥胖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抗炎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仪器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及主要试剂 |
1.3 仪器和设备 |
2 方法 |
2.1 造模 |
2.2 分组 |
2.3 干预方法 |
2.4 组织取材 |
2.5 指标检测及方法 |
2.6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各组大鼠血清TNF-α、IL-6炎症因子表达情况 |
3.2 6组试验动物骨骼肌组织PGC-1α/SIRT1mRNA表达状况 |
4 讨论 |
(2)“按之则热气至”理论内涵及效应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绪论 |
第一部分 “按之则热气至”理论源流和应用探析 |
1. 古代医家对“按之则热气至”理论的探讨及贡献 |
1.1 先秦两汉时期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奠定按之则热气至理论基础 |
1.2 魏晋南北朝时期将按之则热气至理论进一步丰富发展 |
1.3 隋唐时期按之则热气至理论和实践得到规范发展 |
1.4 宋金元时期再次全面总结内经以来的按法理论 |
1.5 明清时期是按之则热气至理论的全面发展阶段 |
2. 现代推拿临床对“按之则热气至”理论的应用 |
2.1“按之热气至”能温经散寒,可治疗寒邪导致的经脉促急、经筋拘挛.. 62.2“按之热气至”能温阳补虚,可治疗气血不足、肝肾亏虚的病症 |
2.2“按之热气至”能温阳补虚,可治疗气血不足、肝肾亏虚的病症 |
2.3“按之热气至”能行气活血,可治疗经脉闭阻、气滞血瘀的痛疼 |
2.4“按之热气至”能舒筋活络,可治疗急慢性损伤导致的筋伤 |
2.5“按之热气至”能调和气血,可治疗脏腑气血不和的病症 |
2.6“按之热气至”能通经络止痛,可治疗经络不通的各型疼痛 |
3. “按之则热气至”理论的实验研究 |
4. 讨论 |
4.1 按之则热气至理论在解决临床实践问题中逐步形成 |
4.2 现代推拿临床对按之则热气至理论的实践离不开中医基本理论指导.. 124.3 用现代科学阐释按之则热气至理论实质是实验研究的重点 |
4.3 用现代科学阐释按之则热气至理论实质是实验研究的重点 |
第二部分 指按法操作要素分析及中医按法刺激器的研发 |
1. 指按法操作要素探索 |
1.1 力量的大小、方向和作用方式是指按法操作首要考虑的因素 |
1.2 手指温度是指按法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 |
1.3 按摩头模拟手指外形和质地是保留指按法特色的重要途径 |
1.4 指按法操作的力和时间参数收集及分析 |
2. 中医按法刺激器的研发 |
2.1 如何实现按法作用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方式的控制 |
2.2 按摩头如何模拟人拇指的温度 |
2.3 如何保证按摩头拥有人拇指的外形和质地感 |
3. 讨论 |
3.1 研发中医按法刺激器必须要符合中医理论要求和特色 |
3.2 中医按法刺激器的研发必须要借助现代科技 |
3.3 中医按法刺激器的研发有助于推拿学科发展 |
第三部分 指按法操作参数与热效应之间的规律 |
1.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实验对象 |
1.1.2 主要仪器 |
1.2 方法 |
1.2.1 拇指指腹操作温度和压力对按法热效应的影响 |
1.2.1.1 分组 |
1.2.1.2 各组操作方法 |
1.2.1.3 观察指标 |
1.2.1.4 实验步骤 |
1.2.1.5 技术路线 |
1.2.2 按压力度、停留时间、总操作时间对按法热效应的影响 |
1.2.2.1 分组 |
1.2.2.2 各组操作方法 |
1.2.2.3 观察指标 |
1.2.2.4 实验步骤 |
1.2.2.5 技术路线 |
1.2.3 按之则热气至操作的最佳组合参数 |
1.2.3.1 分组 |
1.2.3.2 各组操作方法 |
1.2.3.3 观察指标 |
1.2.3.4 实验步骤 |
1.2.3.5 技术路线 |
1.2.4 有节律的按压和持续性按压对按法热效应的影响 |
1.2.4.1 分组 |
1.2.4.2 各组操作方法 |
1.2.4.3 观察指标 |
1.2.4.4 实验步骤 |
1.2.4.5 技术路线 |
1.2.5 实验环境及技术控制 |
1.2.6 测量部位及检测方法 |
1.2.7 统计方法 |
2.结果与分析 |
2.1 拇指指腹操作温度和压力对按法热效应的影响 |
2.2 按压力度、停留时间、总操作时间对按法热效应的影响 |
2.2.1 不同力度按压对心俞穴温度变化的影响 |
2.2.2 不同停留时间按压对心俞穴温度变化的影响 |
2.2.3 不同总操作时间按压对心俞穴温度变化的影响 |
2.2.4 不同总时间和力度按压后即刻和 15min心俞穴温度变化情况 |
2.3 按之则热气至操作的最佳组合参数结果 |
2.3.1 按法L_9(3~4)正交试验结果 |
2.3.2 按法力量、操作时间、频率主效应方差分析结果 |
2.4 有节律的按压和持续性按压对按法热效应的影响 |
2.4.1 节律按法与持续按法不同时间点的局部热效应比较 |
2.4.2 节律按法与持续按法热效应持续时间的比较 |
3.讨论 |
3.1 按压力量和拇指温度是指按法产生热效应的重要因素 |
3.2 按压力度、停留时间、总操作时间对按法热效应的影响不同 |
3.3 指按法最佳压力、时间、频率组合参数 |
3.4 节律性按压是指按法热效应的最佳刺激方式 |
第四部分 按压心俞对MIRI模型兔心肌保护效应及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中医按法刺激器、兔子按摩台 |
1.1.3 主要仪器及试剂 |
1.1.4 主要器械 |
1.2 方法 |
1.2.1 动物分组 |
1.2.2 模型制作 |
1.2.2.1 缺血再灌注损伤造模方法 |
1.2.2.2 造模评价 |
1.2.3 干预方法 |
1.2.3.1 腧穴选择与定位 |
1.2.3.2 按压操作方法 |
1.2.4 实验步骤 |
1.2.5 实验技术路线 |
1.2.6 检测指标 |
1.2.6.1 心肌组织形态检测 |
1.2.6.2 心肌损伤的指标 |
1.2.6.3 梗死区心肌相关蛋白含量Western Blot检测 |
1.2.6.4 梗死区心肌相关蛋白免疫组化检测 |
1.2.6.5 心肌细胞保护蛋白HSP70 检测 |
1.2.6.6 梗死区心肌组织腺苷含量检测 |
1.2.6.7 心电图检测 |
1.2.7 统计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各组兔心电图ST段抬高情况 |
2.2 各组兔心肌损伤指标血清含量情况 |
2.3 各组兔心肌组织病理学情况 |
2.4 各组兔梗死区心肌组织腺苷含量情况 |
2.5 各组兔心肌梗死区RISK激酶表达的免疫组化检测情况 |
2.5.1 PI3K及P-PI3K表达的免疫组化检测情况 |
2.5.2 Akt及p-Akt表达的免疫组化检测情况 |
2.5.3 ERK及p-ERK表达的免疫组化检测情况 |
2.6 各组兔心肌梗死区HSP-70 表达的免疫组化检测情况 |
2.7 各组兔心肌梗死区RISK激酶表达的W-B检测情况 |
2.7.1 PI3K及p-PI3K蛋白的表达情况 |
2.7.2 AKT及p-AKT蛋白的表达情况 |
2.7.3 ERK及P-ERK蛋白的表达情况 |
2.8 各组兔心肌梗死区HSP-70 表达的W-B检测情况 |
3. 讨论 |
3.1 按压心俞穴和大杼穴能减少缺血再灌注对心肌的损伤 |
3.2 按压心俞和大杼穴可通过增加HSP70 表达来保护缺血心肌 |
3.3 按压心俞和大杼穴能激活RISK通路发挥缺血后适应效应 |
3.4 心俞和大杼穴按压均可产生“热气至”效应 |
第五部分 全文讨论 |
1. 按法的作用机制研究有利于规范推拿操作和解释推拿治病的科学性 |
2. “按之则热气至”是中医传统理论对按法作用机制的阐述 |
3. 现代医学对“按之则热气至”理论实质的认识 |
3.1 按法在体表操作产生的作用效果属于机械性刺激 |
3.2 现代医学对按法刺激后局效应的认识 |
3.3“按之则热气至”理论包含按法的局部效应和远端效应 |
3.4“按之则热气至”效应对再灌注损伤心肌保护效应认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中医按法刺激器附图 |
附录B 热效应红外检测图 |
附录C 各组心电图图 |
附录D 各组免疫组化图 |
附录E 各组Western-Blot蛋白 |
附录F 正文第四部分实验过程图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科研、学习及获奖情况 |
发表论文 |
主持和参与科研 |
交流学习 |
获奖情况 |
(3)运腹通经推拿法改善肥胖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肥胖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中医学研究概述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骨骼肌胰岛素抵抗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肥胖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的建立 |
1 材料及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实验二 运腹通经推拿法对肥胖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模型大鼠糖脂代谢影响研究 |
1 材料及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实验三 运腹通经推拿法对肥胖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模型大鼠不同组织的形态学影响 |
1 材料及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实验四 运腹通经推拿法对肥胖2 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模型大鼠SIRT1/PGC-1α信号通路影响 |
1 材料及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讨论 |
1 肥胖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模型的建立 |
2 运腹通经推拿法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理论探讨 |
3 运腹通经推拿法对肥胖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鼠体重、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影响 |
4 运腹通经推拿法对肥胖2 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鼠TNF-α、IL-6 炎症因子的影响 |
5 不同操作时间运腹通经推拿法的“时-效关系” |
6 运腹通经推拿法调控SIRT1/PGC-1α改善IR的作用机制 |
7 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4)“旦助阳,暮益阴”推拿法干预原发性失眠症的探索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试验设计依据 |
1.1 临床依据 |
1.1.1 推拿治疗失眠症疗效显着 |
1.1.2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为研究睡眠质量提供了较高的实证效度 |
1.2 理论依据 |
1.2.1 以天人一体的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 |
1.2.1.1 人和自然的统一性 |
1.2.1.2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
1.2.2 以辨证论治为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
1.2.3 天人合一与阴阳消长 |
1.3 提出“旦助阳,暮益阴”理论 |
二、临床资料 |
2.1 试验对象 |
2.1.1 临床资料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出标准 |
2.1.5 受试者推出试验的条件 |
2.1.6 剔除病例标准 |
2.1.7 脱落病例标准 |
2.1.8 PSQI检测方案 |
2.2 试验方法 |
2.2.1 试验设计 |
2.2.2 试验分组 |
2.2.3 治疗方法 |
2.2.3.1 传统推拿组 |
2.2.3.2 “旦助阳,暮益阴”推拿组 |
2.2.4 观察指标 |
2.2.5 统计学分析 |
三、试验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两组治疗前后疗效指数比较 |
3.3 两组治疗前后入睡时间和睡眠时间比较 |
3.4 “旦助阳,暮益阴”推拿组疗效指数与与传统推拿组临床疗效比较 |
四、讨论 |
4.1 推拿治疗方案的选择 |
4.1.1 推拿治疗原发性失眠具有良好效果 |
4.1.2 推拿手法的选择 |
4.1.3 推拿所选穴位的选择 |
4.2 疗效指标的选择 |
4.3 疗效的评判 |
4.4 “旦助阳,暮益阴”推拿法的意义 |
4.5 对理论研究的意义 |
4.6 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 |
五、结论 |
六、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该论文所采用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调查表 |
附录三: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5)推拿与中药旦助阳暮益阴(治法)的助阳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一、理论依据 |
1.1 天人合一 |
1.1.1 天人合一与阴阳消长 |
1.1.2 天人合一与阴中求阳 |
1.2 提出“旦助阳暮益阴”理论 |
二、实验内容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实验器材 |
2.1.3 实验药品 |
2.1.4 实验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设计 |
2.2.2 动物分组 |
2.2.3 实验条件 |
2.2.4 动物造模 |
2.2.5 穴位定位 |
2.2.6 推拿方法及用药方法 |
2.2.7 检测指标及方法 |
2.2.8 动物死亡情况 |
三、数据处理 |
3.1 体温节律及各分组体温昼夜均值变化检测结果 |
3.2 体重比较结果 |
3.3 耐寒能力分析结果 |
四、讨论 |
4.1 推拿治疗方案的选择 |
4.1.1 推拿治疗阳虚类病证具有良好的疗效 |
4.1.2 推拿手法与腧穴的选择 |
4.1.2.1 本实验选择揉法、振法的原因 |
4.1.2.2 本实验选择平旦推拿关元、日暮推拿三阴交的原因 |
4.1.3 解析旦助阳暮益阴治法 |
4.1.3.1 “旦助阳暮益阴”治法 |
4.1.3.2 阴中求阳的新形式 |
4.2 中药治疗方案的选择 |
4.2.1 旦助阳、暮益阴用药方法 |
4.2.1.1 药物的组成 |
4.2.1.2 用药时间 |
4.3 检测指标的选择 |
4.3.1 体温昼夜节律 |
4.3.2 耐寒能力 |
4.3.3 体重 |
4.4 评判疗效的条件 |
4.5 旦助阳暮益阴治法的实验意义 |
4.6 对理论研究的指导意义 |
4.7 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 |
五、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综述因时施治的研究进展 |
1. 因时施治的理论内涵研究 |
2. 因时制宜的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 |
2.1 因时针刺 |
2.2 因时施药 |
2.3 因时推拿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6)揉法等五种手法规范化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关于中医药学科标准化、规范化研究进展综述 |
标准化研究 |
中医药及针灸标准化研究 |
规范化及规范化工作原则研究 |
按摩推拿学规范化研究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按摩推拿手法量化要素综述 |
按摩推拿频率研究 |
按摩推拿时间研究 |
按摩推拿用力大小及方向研究 |
按摩推拿补泻研究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本研究手法综述 |
揉法 |
抹法 |
拍法 |
捻法 |
背法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正文 |
技术路线 |
研究方法 |
研究过程 |
研究结果 |
研究体会 |
参考文献 |
结论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一指禅推法等五种手法规范化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关于按摩推拿的名称 |
综述一 关于中医药规范化研究的进展情况 |
1 中医教育标准化的进展情况 |
2 推拿手法标准化研究的重要性 |
3 按摩推拿学规范化研究的进展情况 |
4 规范化工作原则 |
5 推拿手法规范化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
综述二 推拿手法要素的综述 |
1 推拿手法频率的研究 |
2 手法操作时间的研究 |
3 手法用力大小和方向的研究 |
4 手法补泻的研究 |
5 手法操作原则探讨 |
6 小结 |
综述三 本研究中手法的综述 |
1 一指禅推法 |
2 缠法 |
3 拿法 |
4 拨法 |
5 按法 |
6 文献研究总结 |
前言 |
正文 |
1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研究方法 |
2.1 标准化学习 |
2.2 制定手法规范表述的原则 |
2.3 文献研究 |
3 手法的分歧点及讨论 |
4 手法的操作要点比较分析 |
4.1.1 一指禅推法 |
4.1.2 缠法 |
4.1.3 拿法 |
4.1.4 拨法 |
4.1.5 按法 |
5 手法操作形式名称、功效与应用的频数分析 |
6 手法拟定文稿 |
7 手法拟定文稿的说明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各按摩推拿学教材的手法结构(以主编为代表) |
附录2:各按摩推拿学教材的手法分类(以主编为代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浅议推拿的时效观(论文提纲范文)
1 适宜的推拿时间是影响疗效的关键 |
2 手法时间长短因人因病而异 |
3 手法刺激量的大小决定手法治疗时间的长短 |
4 顺应阴阳平衡特点,因人因病选择最佳治疗时间 |
四、浅议推拿的时效观(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SIRT1/PGC-1α通路探讨腹部推拿对肥胖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抗炎作用机制研究[J]. 高天姣,马德慧,韩怡然,张晓林,陈邵涛,刘明军. 时珍国医国药, 2021(08)
- [2]“按之则热气至”理论内涵及效应机制探讨[D]. 李武.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
- [3]运腹通经推拿法改善肥胖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研究[D]. 吴兴全.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8(03)
- [4]“旦助阳,暮益阴”推拿法干预原发性失眠症的探索性研究[D]. 向亚君.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4(06)
- [5]推拿与中药旦助阳暮益阴(治法)的助阳效应研究[D]. 李静红.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06)
- [6]揉法等五种手法规范化的初步研究[D]. 刘佳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7]一指禅推法等五种手法规范化的初步研究[D]. 萧言菘.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8]浅议推拿的时效观[J]. 徐炳云. 湖北中医杂志,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