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电子口岸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郑向平,章溯,杨进彬,林宇彬[1](2021)在《地方电子口岸运维可视化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电子口岸是一个公众数据中心和数据交换平台,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规模持续增长,新型贸易业态不断涌现,电子口岸数据交换量也在快速增长。在此基础上,地方电子口岸对运维服务的需求也进一步提高,在传统运维模式下,无法及时反映电子口岸运行状态。文章对地方电子口岸运维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地方电子口岸运维可视化应用架构和设计范例,对提升运维服务能力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黄胜强[2](2019)在《加快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子口岸互联互通》文中研究表明上海电子口岸率先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点关联口岸互联互通,是上海发展数字化国际通道的有力抓手,是提升上海城市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标志。通过电子口岸对外联通,并与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衔接,实现贸易便利与安全,健全口岸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强化各边境机构在防控暴恐、打击走私、打击骗退税、查处逃避检验检疫、反偷渡以及制止不安全产品和假冒伪劣商品进出境等方面的协同作战,是上海继续保持对外开放优势的紧迫任务。
吴悦霏[3](2019)在《基于第三方认证的CA互信系统设计》文中认为口岸监管单位对进出口货物的管理繁杂多样。一批货物要通关,关系到海关、检验检疫、边防、海事等多个政府部门,以及港口、空港、航空公司、运输公司等多个企业。环节多、流程长的问题较为突出。因此,建立一个统一的、跨部门、跨地区的口岸通关平台就十分必要。它使得贸易商可以只通过一个入口,实现统一身份认证,且不改变现有各地区、各部门各自使用的身份认证体系。它与不同认证体系进行身份互认,并向各相关政府机构提交货物进出口或转运所需要的单证或电子数据,这样大大便利了进出口企业办理通关业务。CA(产生和确定数字证书的第三方可信机构)是PKI(公钥基础设施)系统中通信双方信任的实体,被称为可信第三方,作为可信第三方的行为具有非否认性。基于可信第三方认证的CA互信系统可以连接架构各不相同的CA体系,作为互信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实现上述的目标。本文拟基于可信任列表进行CA互信系统的设计和实现。通过分析比较四种信任模式,即统一CA模式、交叉认证模式、跨域信任模式以及一卡多证模式各自的优缺点,最终选择跨域信任模式实现本系统的统一认证问题。该模型一个很大的优势在于它不涉及行政管理职能,而仅涉及各信任体系的技术管理,在行政层面相对独立前提下,仅由技术层面提出共性要求,容易被采纳和执行,降低组织协调难度。本文还分析了现有的上海版和全国版系统各自的优缺点,结合地方对接全国的总体要求,梳理了系统的总体需求。在软件架构设计和功能模块设计时,以实际用户为中心兼顾开发运维成本,将原本两个身份认证体系相互连接。在设计时,还考虑了用户操作的通用性和便捷性,通过简化软件的操作逻辑,统一软件的操作风格,减少用户的学习成本等因素。本文的主要工作是实施了身份注册和验证两大功能模块。身份注册模块实现了用户在新系统中注册身份后,在两个CA互信系统中同时拥有了合法的身份。在身份验证模块,可以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系统中都能够正确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经过功能和性能测试,用户在新系统可以同时完成两个认证体系的身份注册和身份验证的功能,运行稳定。
杨超宇[4](2018)在《智慧政府视角下的电子口岸设计 ——以广东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广东省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攻坚阶段,加快外经贸转型升级,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客观上对口岸通关、物流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海关、检验检疫等口岸查验部门、服务部门和经营部门均已建设了各自的信息系统,为减低通关成本、减少通关时间作出了不懈的努力。然而,就单个部门来说,再大幅度提升通关效率并不现实,必须通过多部门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执法互助,通过多部门的业务流程整合,才能进一步提升我省口岸的通关、物流效率,适应我省经济转型和发展的需要。目前,广东省已建成的6个区域性地方电子口岸平台,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服务范围较小、层次较低,难以实现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如任其发展,容易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也会给今后再行整合加大难度。与此同时,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支持下,政府信息化建设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传统意义上的电子政务正向智慧化和服务化转变,即智慧政府。对智慧政府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都证明智慧政府是解决电子政务相关问题的有效途径。作为电子政府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电子口岸设计可以充分参考智慧政府相关理论与研究模式,建设新型电子口岸,即智慧口岸。本文通过对智慧政府与电子口岸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的研究,以智慧政府视角为切入点,深入结合广东省实际情况,提出一套可行有效的广东省电子口岸建设意见。即制订全省统一的地方电子口岸建设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并在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下实现各地电子口岸的搭建与对接,实现全省地方电子口岸同平台运作,有效统筹各地电子口岸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电子口岸建设的作用和效率。
李正英[5](2014)在《云南电子口岸运营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子口岸是电子化政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贸易现代化的标志,实现政府部门行政执法公平、公正、公开的重要途径。桥头堡战略历史性地把云南推向全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云南唯一的大通关信息服务平台——云南电子口岸,不仅能降低贸易成本,提高贸易效率,而且能增强管理部门的综合效能,使进出口环节的管理更加严密和完整。对云南电子口岸运营模式的研究,将对吸引外资,扩大出口,改善投资环境,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提高云南通关效率,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尝试通过研究国际上通行的“单一窗口”——电子口岸,奠定电子口岸相关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运用电子政务理论分析国内电子口岸运营模式的特点,总结可供云南借鉴的做法和经验;以云南电子口岸为实例进行剖析,目的是认清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挖出影响和制约电子口岸发展的根源;明确云南电子口岸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构建适合云南发展的运营模式——政府主导、共建共享、市场运作;确立电子口岸建设及运营中的相关保障机制,提供云南电子口岸发展的良策。采用文献研究、对比分析、实地调研、建立模型等方法,以运营模式作为切入点来研究云南的电子口岸,可以看出:从国内外电子口岸的先进经验、以及国内一些不成功电子口岸的教训来看,运营模式是决定电子口岸兴衰成败的重要因素。就云南电子口岸的建设和发展而言,不论是前期政府投资为主、完全公益性的信息平台,还是后期根据运营和发展,拓展适当增值服务、电子商务的共建共享,市场运作模式将是电子口岸运营机制中最符合发展规律、保障可持性发展的最佳选择。
任君宜[6](2014)在《区域性电子口岸建设与对策研究 ——以S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的大环境下,我国进出口业务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口岸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电子口岸建设和发展在我国势在必行。我国从2002年进行区域电子口岸建设至今,大多数口岸依然处于信息孤立化的状态,这样不仅导致进出口贸易成本居高不下,而且大大降低了通关效率。区域性电子口岸建设正处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中。电子口岸积极性主要包括提升了政府部门的执法能力、降低贸易成本、提升贸易效率、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效率、推动政务公开和廉政建设。但是我国电子口岸的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国家级别的指导意见、资金来源不足、政策保障不足、部门协调不畅、信息共享不够、标准体系不明、信息安全不确定和商务人才缺失等。这就要求我国在电子口岸建设政策的完善和策略的健全。本文以人本管理、公共服务、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等理论为指导,通过对传统实体口岸及S电子口岸建设的实践调研,对S区域范围内的电子口岸建设进行分析和研究,为S电子口岸的建设和运维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并从中找到适合全国范围内电子口岸建设的共性经验。面临电子口岸发展中的诸多困难,区域性电子口岸建设需要在制度、管理、模式、技术等方面进行完善和发展。从区域建设扩展到全国建设,需要统筹区域和层级规划发展,这是以点带面、聚小成大、由分而合,由典型探索到全面推进的辩证过程。鉴于此,区域电子口岸建设中对电子政务的研究,不光有利于进行区域电子口岸建设和运维工作的开展,更能从根本上提升整个区域电子口岸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为“大通关”扫除障碍,高效务实的服务进出口企业,为整个S港的整体竞争力提升创造条件,真正发挥口岸对S经济的推动作用。
周图南[7](2013)在《我国电子口岸规范化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趋势下,国内对于电子口岸建设的热情逐步增强,从2000年开始就不断实践,目前在国内已形成中国电子口岸和地方电子口岸两级结构。中国电子口岸由国家电子口岸委负责推动,地方电子口岸建设主要由地方政府推动,电子口岸的建设和发展体现了政府职能的转变——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电子口岸的建设对于口岸进出口实现了综合治理,在提高行政管理透明度的同时,为进出口企业及政府职能部门业务的开展提供方便,简化业务办理手续,提高行政效率,同时有效防范和打击违法走私行为,并且降低了企业的贸易成本。近年国内电子口岸建设问题,在理论上积累了大量的理论基础,理论研究内容逐步丰富;实践上随着部分电子口岸的建设发展,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得到解决,为电子口岸的实践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对策。但是由于电子口岸建设在国内只有十几年的时间,在电子口岸的建设与发展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何更好地利用电子口岸建设方便政府监管和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如何加强地方电子口岸建设联动的力度和深度,如何提升电子口岸与电子通关的互性发展,如何提高电子口岸的公共政策实施效果,如何完善电子口岸平台建设,如何理顺电子口岸发展的利益体制,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实现我国电子口岸的规范化管理,才能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区域贸易的发展。为此,本文以我国电子口岸规范化管理研究作为选题,主要从我国电子口岸规范化管理的发展现状出发,对我国电子口岸规范化管理的核心内容进行设计,并从公共政策支持、管理平台建设、组织系统变革等方面,进行综合细致的分析,针对目前我国电子口岸规范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给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如加强区域性电子口岸的联动发展、提升电子口岸规范化管理的组织系统水平、推行“三个一”模式电子口岸的应用,等等。目的在于通过以上举措,实现我国电子口岸的规范化管理。
赵伟伟[8](2012)在《江苏电子口岸规划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外贸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经营权的逐步下放,全国可以直接从事外经贸活动的企业数量逐年大幅度增加,同时“三假”骗退税、走私、逃套汇等违法违规行为也不断增长。为此在国务院直接领导下,海关总署、国家外管局、质检总局、国税总局、中国银行等12个部委着手建立以跨部门、跨行业的联网数据核查系统为核心的电子口岸工程。江苏省电子口岸是省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项目,是构建江苏“大通关、大物流、大外贸”平台的具体措施,是提高口岸工作效率,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促进江苏外向型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前电子口岸建设迫切需要在总体框架、保障机制、建设模式、技术平台建设以及业务规划等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研究。本文拟结合江苏电子口岸的平台建设,首先对电子口岸系统的需求、现状、目标、功能、流程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理清各单位需求,明确各部门定位,寻求利益平衡点;同时对整个电子口岸系统的业务架构和技术架构进行规划设计,梳理清楚系统的总体框架,处理好跨部门、跨应用的复杂数据交换模式,确保江苏电子口岸的科学规划建设,为探索形成一套电子口岸系统的建设模式提供参考。
黄青蓝[9](2012)在《地方电子口岸建设与管理研究 ——以江阴口岸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我国进出口业务快速发展,口岸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电子政务兴起的背景下,口岸执法部门率先开展了信息化建设,建立了中国电子口岸平台,但是由于各自为政、没有互联互通,仍形成了无数信息孤岛,贸易成本居高不下,造成通关速度和效率仍较为低下。2002年启动的地方电子口岸建设工作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当前的地方电子口岸建设与管理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在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瓶颈。本文主要通过对国内外电子口岸发展现状的介绍、结合相关公共管理理论的指导,以传统口岸管理模式为对照、以江阴电子口岸的建设为实例,研究电子政务下的地方口岸管理。目的是从战略管理、人本管理、特别是公共服务等方面,剖析地方口岸管理中的优质模式和存在的问题,为江阴电子口岸的建设和管理提供合理建议,并为地方电子口岸与中国电子口岸建设和谐发展提出建设性的建议。电子口岸是口岸管理顺应国际竞争潮流的必然途径,我国的地方电子口岸建设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存在许多不足、面临许多困难,需要不断地完善和逐步发展,要求政府从公共管理角度扬长避短,从理念、技术、机制等多方面进行创新。研究电子政务在地方口岸管理中的运用,有利于构建电子口岸管理的理论体系,也有助于指导地方电子口岸建设工作的开展,提高地方电子口岸的建设和管理水平,使地方口岸能够营造出一流的服务环境,真正实现“大通关”,更好地服务企业,从而提高港口整体竞争力,切实发挥港口口岸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王飞[10](2011)在《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湖北电子口岸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子口岸(E-port),是运用现代化、科技化以及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对口岸通关业务中相关的单证流、货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从管理手段和技术等方面予以整合,使相关的这“4个流”更加合理、更加规范以及更加畅通,从而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低的成本为外贸企业提供最好的通关物流服务,同时体现政府行政监管能力和监管效率的信息化平台。电子口岸的建设对改善地方投资环境、提高口岸通关效率、降低企业通关成本、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家提出建设电子口岸,是为了落实“大通关”制度,提高通关效率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促进我国贸易便利化,改善地方投资环境,提高政府行政效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迫切需要。本文分为5个部分,首先介绍研究的背景、意义、思路、方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然后概述电子口岸的定义与建设的意义和目标,接着从全国地方电子口岸建设的现状入手进行剖析,对地方电子口岸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加以说明,最后对地方电子口岸建设的思路、运维方式加以探索,对如何推进湖北电子口岸建设提出可行性建议,从而对完善湖北电子口岸的作用,丰富湖北电子口岸的功能,提出自己的思路。本文采用以下4个方法相结合,包括资料查阅、座谈调研、专家访谈以及案例研究,依照“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三个顺序,从其他省份(直辖市)电子口岸的建设情况入手,结合湖北电子口岸建设实践,依据地方电子口岸(主要是湖北电子口岸)建设现存问题,从案例中抽象概括出一般的原则与机制,并具体思考如何推动湖北电子口岸建设。
二、中国电子口岸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电子口岸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地方电子口岸运维可视化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目前面临的问题 |
1.1 数据可视化服务能力不足 |
1.2 管理功能分散不集中 |
1.3 缺乏用户需求导向 |
2 可视化应用需求和设计架构 |
2.1 可视化应用需求 |
(1)提升可视化服务能力。 |
(2)面向用户需求。 |
2.2 可视化设计架构 |
3 可视化应用设计 |
3.1 数据接入层 |
3.2 数据处理层 |
3.3 数据展示层 |
3.3.1 大屏综合展示 |
3.3.2 交互式Web展示 |
3.3.3 多维度的联机分析功能 |
3.4 其他展示功能 |
3.5 应用体验层 |
3.6 应用效果 |
4 结 论 |
(2)加快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子口岸互联互通(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中国电子口岸及上海电子口岸发展现状 |
(一)中国电子口岸发展现状 |
(二)上海电子口岸发展现状 |
(三)上海电子口岸互联互通取得的成果 |
二、加快上海电子口岸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一)上海“一带一路”的桥头堡地位要求上海必须创新新载体、新平台、新枢纽 |
(二)上海电子口岸的示范作用要求上海在对外联通方面先行一步 |
(三)“网上丝绸之路”悄然兴起要求上海必须在构建数字化国际通道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
三、上海电子口岸对外联通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
(一)有利条件 |
1.政策制度方面:国家、地方协同推进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
2.组织架构方面:政府主导和非政府主导兼容有利于合作共赢。 |
3.平台建设方面:全国首创性、示范性、规模化效应已凸显。 |
(二)不利条件 |
1.顶层规划方面:指导性文件较少。 |
2.管理体制方面:内外部差异影响互联互通。 |
3.标准体系方面:数据标准不同面临数据对接和转化的困难。 |
4.法制建设方面:数据标准不同面临数据对接和转化的困难。 |
5.信息安全性方面:确保信息安全和准入安全成为新的挑战。 |
四、上海电子口岸对外联通的总体思路和重点方向 |
(一)总体思路 |
(二)重点方向 |
1.东南亚方向。 |
2.中东方向。 |
3.欧洲方向。 |
4.澳洲方向。 |
五、 同步完善和增强上海口岸及上海电子口岸核心竞争力 |
(一)提高运输企业核心竞争力 |
1.海运。 |
2.空运。 |
(二)完善并扩展上海电子口岸服务功能 |
(三)加快开通以上海为起点的中欧班列 |
(四)主动参与国家口岸办推动的国家之间单一窗口对接和联通行动并发挥先行先试作用 |
(五)防好风险确保安全 |
(3)基于第三方认证的CA互信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目标 |
1.2 国内外研究建设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 |
2.1 基于PKI的网络信息安全原理 |
2.1.1 体系结构 |
2.1.2 PKI主要加密算法 |
2.2 CA认证原理 |
2.2.1 数字签名的第三方认证(CA) |
2.2.2 验证签名的原理与技术实现 |
2.3 CA互联技术 |
2.3.1 统一认证 |
2.3.2 交叉认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第三方认证的CA互信框架分析与设计 |
3.1 现状分析 |
3.1.1 电子口岸CA的身份认证体系 |
3.1.2 全国版系统的身份注册模块 |
3.1.3 地方系统的身份注册模块 |
3.2 整合需求与模型选择 |
3.2.1 系统整合需求 |
3.2.2 信任模型技术选择 |
3.2.3 验证模式的技术比较 |
3.3 基于第三方认证的信任框架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身份注册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1 研究目标与难点 |
4.2 框架设计 |
4.3 信息审核子模块 |
4.4 接口设计 |
4.4.1 申报数据接口 |
4.4.2 企业信息回执接口 |
4.4.3 审核身份信息接口 |
4.5 详细开发设计 |
4.5.1 系统架构 |
4.5.2 控制层 |
4.5.3 数据访问层ORM工具 |
4.5.4 代码结构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身份验证模块设计与实现 |
5.1 研究目标与架构设计 |
5.2 子模块设计 |
5.3 安全传输模块设计 |
5.4 加签名和验证签名模块设计 |
5.4.1 加签名模块设计 |
5.4.2 验证签名模块设计 |
5.4.3 加验签名示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第三方认证的CA互信框架测试和评估 |
6.1 搭建测试环境 |
6.2 功能测试 |
6.3 性能测试 |
6.4 实际应用与评估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智慧政府视角下的电子口岸设计 ——以广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三) 研究方法 |
(四) 研究内容、创新与不足 |
一、智慧政府时代口岸管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一) 智慧政府与电子口岸 |
(二) 口岸管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三) 电子口岸的智慧化升级 |
二、智慧政府视角下广东电子口岸现状与分析 |
(一) 广东省电子口岸建设背景 |
(二) 广东省电子口岸发展现状 |
(三) 广东省电子口岸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四) 智慧政府视角下广东电子口岸问题的成因 |
三、智慧政府视角下的广东电子口岸设计 |
(一) 广东电子口岸智慧化路径 |
(二) 广东省电子口岸技术平台规划 |
四、广东电子口岸设计可行性研究与实施方案 |
(一) 广东电子口岸设计风险分析 |
(二) 广东电子口岸设计可行性研究 |
(三) 广东电子口岸建设具体实施方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云南电子口岸运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背景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四、研究方法、特点及技术路线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特点 |
(三) 技术路线 |
第一章 国外电子口岸综述 |
一、“单一机构”模式 |
二、“单一系统”模式 |
三、“单一平台”模式 |
第二章 国内电子口岸运营模式分析 |
第一节 常见电子政务运营模式 |
一、自主运营模式 |
二、服务外包模式 |
三、混合管理模式 |
第二节 中国电子口岸发展状况 |
第三节 地方电子口岸运营模式 |
一、沿海模式 |
二、内陆模式 |
第三章 云南电子口岸现状及分析 |
第一节 云南口岸基本情况 |
第二节 云南口岸通关业务流程分析 |
第三节 云南电子口岸现状分析 |
一、取得的成绩 |
二、存在的问题 |
三、面临的机遇 |
四、面临的挑战 |
第四章 推荐的云南电子口岸运营模式 |
第一节 云南电子口岸的功能定位 |
一、数据中心 |
二、开放便捷 |
三、入网成本 |
四、操作简单 |
五、安全可靠 |
第二节 云南电子口岸的发展目标 |
1、基础建设阶段(一期) |
2、拓展运用阶段(二期) |
3、完善提升阶段(三期) |
第三节 云南电子口岸的运营模式 |
一、政府主导 |
二、共建共享 |
三、市场运作 |
第五章 云南电子口岸运营的保障 |
第一节 协作保障 |
一、“经济人”的特点 |
二、博弈模型的构建 |
第二节 资金保障 |
一、资金投入的依据 |
二、资金投入的办法 |
第三节 法规保障 |
结论 |
一、主要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区域性电子口岸建设与对策研究 ——以S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问题的提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三) 国内外研究评述 |
三、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一) 研究方法 |
(二) 技术路线 |
四、 主要内容与思路 |
五、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一)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
(二) 本文研究的不足 |
第一章 我国电子口岸概述 |
第一节 电子口岸的相关概念 |
一、 口岸 |
(一) 口岸的概念 |
(二) 口岸的分类 |
(三) 口岸的功能 |
二、 电子口岸 |
(一) 电子口岸的概念 |
(二) 电子口岸的特征 |
(三) 电子口岸的目标 |
(四) 电子口岸的优越性 |
三、 电子口岸管理中的公共性 |
(一) 公共性视角下电子口岸建设和管理的公共性内涵 |
(二) 电子口岸中的政府作用与边界 |
(三) 电子口岸建设中的价值导向 |
第二节 我国电子口岸的发展历程 |
一、 传统口岸向电子口岸的变迁 |
二、 电子口岸在各地的推进 |
三、 电子口岸的区域性特征 |
第三节 我国电子口岸建设的主要类型及其维护机制 |
一、 我国电子口岸建设的主要类型 |
(一) 政府主导型 |
(二) 海关主导型 |
(三) 股份公司主导型 |
二、 我国电子口岸的运行维护机制 |
(一) 对口政府部门主观运行 |
(二) 海关数据分中心负责运行 |
(三) 股份制公司具体运行 |
(四) 由第三方机构监督运行 |
第二章 我国电子口岸发展成效、缺失及原因 |
第一节 电子口岸建设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积极意义 |
一、 有力提高了政府专门执法能力 |
二、 明显提升了政府公共服务效率 |
三、 大大推进了我国电子口岸的公开化程度 |
四、 有效防止边关贸易的腐败与不公 |
五、 提高贸易效益,降低贸易成本 |
第二节 我国当前电子口岸发展到区域电子口岸建设遇到的普遍问题 |
一、 信息共享不充分 |
二、 标准体系不健全 |
三、 信息安全不确定 |
四、 商务人才不到位 |
第三节 我国区域性电子口岸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缺乏国家性的电子口岸建设指导意见 |
二、 电子口岸建设中政策供给不足 |
三、 有关电子口岸建设过程中的部门协调和信息共享明显滞后 |
四、 电子口岸的组织建设尚不健全 |
第三章 我国电子口岸建设实践分析-以 S 地区为例 |
第一节 S 市电子口岸建设的基本情况 |
一、 海关先行构成了 s 电子口岸建设的基础 |
二、 经济发展决定了 s 电子口岸建设的倚重 |
三、 政策支持提供了 s 电子口岸建设的保障 |
第二节 S 市电子口岸建设的经验 |
一、 区域政府高度重视构成 S 电子口岸建设发展的关键 |
二、 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推动电子口岸建设现行 |
三、 S 电子口岸建设的几点经验 |
第四章 完善电子口岸建设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加强政府协调是完善电子口岸建设的起点 |
一、 增强电子口岸建设中的思想理念和职能的转变 |
二、 增强电子口岸建设中各部门的协作 |
三、 建立健全合理的组织结构 |
第二节 健全政策是完善电子口岸建设的重点 |
一、 建立电子口岸建设中以政府为主的资金供给体系 |
二、 建设规范化的电子口岸管理应用平台 |
三、 针对电子口岸建设加快行政立法 |
第三节 推进电子技术是完善电子口岸建设的力点 |
一、 利用先进技术科学发展信息平台 |
二、 积极培养与电子口岸相适应的公务员队伍 |
三、 积极培养与电子口岸发展相适应的企业人才队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我国电子口岸规范化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4 研究的理论依据 |
1.4.1 公共选择理论 |
1.4.2 行政学行政行为的服务性 |
1.4.3 伦理学服务行政的价值取向 |
1.4.4 博弈论 |
1.5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
1.6 本研究创新之处及研究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我国电子口岸规范化管理的设计 |
2.1 电子口岸内涵 |
2.2 我国电子口岸规范化管理的发展 |
2.2.1 我国电子口岸规范化管理梳理 |
2.2.2 我国电子口岸规范化管理发展现状分析 |
2.3 电子口岸规范化管理核心内容 |
2.3.1 电子口岸平台建设及其管理是实现电子口岸规范化管理的基础 |
2.3.2 公共政策支持是实现电子口岸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条件 |
2.3.3 政府职能部门的组织优化是实现电子口岸规范化管理的关键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电子口岸管理平台规范化分析 |
3.1 我国电子口岸管理平台规范化标准分析 |
3.1.1 应用准入平台的规范化 |
3.1.2 平台违规处理的规范化 |
3.2 我国电子口岸规范化管理平台硬件分析 |
3.2.1 我国电子口岸规范化管理平台资金支持 |
3.2.2 我国电子口岸规范化管理平台设备保障 |
3.2.3 我国电子口岸规范化管理平台技术研发 |
3.3 我国电子口岸规范化管理平台软件分析 |
3.3.1 我国电子口岸规范化管理平台管理队伍建设 |
3.3.2 我国电子口岸规范化管理平台人才培养 |
3.3.3 我国电子口岸规范化管理平台信息共享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电子口岸规范化管理公共政策分析 |
4.1 我国电子口岸规范化管理公共政策分析原则 |
4.1.1 电子口岸规范化管理公共政策分析系统性原则 |
4.1.2 电子口岸规范化管理公共政策分析协调性原则 |
4.1.3 电子口岸规范化管理公共政策分析信息化原则 |
4.1.4 电子口岸规范化管理公共政策分析科学性原则 |
4.2 我国电子口岸规范化管理公共政策分析内容 |
4.2.1 我国电子口岸规范化管理公共政策分析目标 |
4.2.2 我国电子口岸规范化管理公共政策分析方案 |
4.2.3 我国电子口岸规范化管理公共政策资源 |
4.3 我国电子口岸规范化管理公共政策分析要素 |
4.3.1 我国电子口岸规范化管理公共政策分析环境 |
4.3.2 我国电子口岸规范化管理公共政策信息 |
4.3.3 我国电子口岸规范化管理公共政策模型 |
4.4 我国电子口岸规范化管理公共政策实施效果 |
4.4.1 我国电子口岸规范化管理公共政策实施社会效益 |
4.4.2 我国电子口岸规范化管理公共政策实施经济效益 |
4.4.3 我国电子口岸规范化管理公共政策实施环境效益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子口岸组织系统的规范化管理分析 |
5.1 海关职能的规范化分析 |
5.2 国检局职能的规范化分析 |
5.3 海事局组织机构的规范化分析 |
5.4 边检站组织系统的规范化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实现我国电子口岸规范化管理的对策 |
6.1 加强并规范区域性电子口岸建设的联动发展 |
6.2 促进电子口岸建设与电子通关建设互性发展 |
6.3 提高电子口岸规范化管理公共政策实施效果 |
6.4 构建规范化的电子口岸管理应用平台 |
6.5 提升我国电子口岸组织系统管理水平 |
6.6 推行“三个一”模式电子口岸的应用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8)江苏电子口岸规划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电子口岸建设现状 |
1.2.1 国外电子口岸建设 |
1.2.2 国内电子口岸建设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2 电子口岸建设相关理论概述 |
2.1 口岸及电子口岸概述 |
2.2 信息系统概述 |
2.3 信息系统发展方向 |
3 江苏电子口岸需求分析 |
3.1 江苏现行口岸业务概述 |
3.2 江苏现行口岸信息系统概述 |
3.3 江苏电子口岸存在问题分析 |
3.4 江苏电子口岸总体需求 |
3.5 江苏电子口岸建设目标 |
4 江苏电子口岸总体架构设计 |
4.1 架构设计 |
4.1.1 总体架构 |
4.1.2 网络架构 |
4.1.3 应用架构 |
4.1.4 数据架构 |
4.2 交换平台设计 |
4.2.1 数据交换平台宏观架构 |
4.2.2 数据交换平台处理流程 |
4.3 安全体系设计 |
5 江苏电子口岸主要业务流程及系统功能设计 |
5.1 报关报检 |
5.2 加贸企业联网审批 |
5.3 船舶出入境预报、确报 |
5.4 口岸执法服务 |
5.5 分析预期效果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地方电子口岸建设与管理研究 ——以江阴口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及不足 |
第二章 地方电子口岸管理的理论基础 |
2.1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理论 |
1、做好相关的战略分析,确立目标 |
2、制定电子口岸建设和管理的具体措施,并实施战略 |
3、对地方电子口岸作出阶段性的战略评价 |
2.2 人本管理理论 |
1、善于识人,因才施用 |
2、培育精英,共同进步 |
3、精准高效,服务公众 |
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
1、服务而不是掌舵 |
2、提供公共服务的同时要实现公共利益 |
3、战略与民主的结合 |
4、服务公民的前提是重视公民 |
5、政府责任具有复杂性 |
6、重视人本管理 |
7、重视公民权 |
第三章 电子政务下的地方口岸管理 |
3.1 口岸及传统意义上的口岸管理概况 |
3.1.1 口岸及其界定 |
3.1.2 我国口岸管理的机构设置 |
3.1.3 口岸管理的原则、内容及方法 |
3.2 传统地方口岸管理系统及其不足 |
3.2.1 传统地方口岸管理系统的要素和结构 |
3.2.2 传统地方口岸管理系统的不足 |
3.3 电子政务的兴起及其在地方口岸管理中的应用 |
3.3.1 电子政务的兴起 |
3.3.2 电子政务影响下的口岸管理 |
3.3.3 地方电子口岸建设对电子政务的应用 |
3.4 地方电子口岸取得的成绩和不足 |
3.4.1 地方电子口岸取得的成绩 |
3.4.2 电子口岸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江阴电子口岸建设与管理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
4.1 江阴口岸发展现状 |
1、口岸发展初具规模 |
2、口岸开放水平提升 |
3、口岸指标运行良好 |
4、口岸触角不断延伸 |
5、口岸功能日臻完善 |
6、口岸机构配备齐全 |
7、行业协会步入正轨 |
4.2 江阴电子口岸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
1、口岸通关效率有待提高 |
2、口岸服务功能仍显薄弱 |
3、电子口岸技术人才及经费不足 |
4.3 江阴电子口岸的创建建议 |
4.3.1 其他地方电子口岸建设的实践经验 |
1、天津口岸 |
2、太仓口岸 |
3、常熟口岸 |
4、张家港口岸 |
4.3.2 其他地方电子口岸建设的模式比较及对江阴的启示 |
1、大整合(上海模式) |
2、流程再造(宁波模式) |
3、联合办公,稍作调整(广州模式) |
4.3.3 江阴电子口岸建设要求 |
4.3.4 江阴电子口岸建设步骤 |
4.3.5 江阴电子口岸的架构和功能 |
4.4 江阴电子口岸管理的创新对策 |
4.4.1 创新管理理念,建设“服务型电子口岸” |
4.4.2 利用先进技术,科学发展信息平台 |
4.4.3 创新管理机制,形成沟通管理 |
4.4.4 健全运营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
4.4.5 加强区域合作,发展互联互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10)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湖北电子口岸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 研究的背景 |
2. 研究的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方法 |
(四)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
二、电子口岸建设概述 |
(一) 口岸与电子口岸概述 |
1. 口岸的概念 |
2. 电子口岸的概念、作用以及优越性 |
(二) 建设电子口岸的意义与目标 |
1. 建设电子口岸的意义 |
2. 建设电子口岸的目标 |
三、我国地方电子口岸的建设现状 |
(一) 我国地方电子口岸建设的总体情况 |
(二) 我国地方电子口岸现有的建设模式 |
1. 政府主导型 |
2. 海关主导型 |
3. 股份公司主导型 |
(三) 地方电子口岸运维机制的探索 |
1. 政府部门(或下设二级事业单位)负责运维 |
2. 地方海关数据分中心负责运维 |
3. 成立股份制公司负责运维 |
4. 设备托管,由网络运营商、系统集成商负责运维 |
5. 资源整合,由第三方机构负责运维 |
(四) 湖北电子口岸虚拟平台建设情况 |
1. 湖北电子口岸虚拟平台的建设概况 |
2. 湖北电子口岸虚拟平台应用概况 |
(五) 湖北电子口岸实体平台建设情况 |
1. 湖北电子口岸建设的背景、意义、原则与目标 |
2. 湖北电子口岸建设回顾 |
(六) 湖北电子口岸实体平台建设进展状况 |
1. 湖北电子口岸建设工作完成情况 |
2. 目前基础平台具备的功能 |
3. 用户统一身份认证管理系统 |
4. 湖北电子口岸建设项目第三方测试情况 |
四、电子口岸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一) 我国地方电子口岸建设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
1. 地方电子口岸建设没有明确的指导意见,国家层面的通关业务未整合、相关数据信息未统一到电子口岸平台 |
2. 地方电子口岸的建设、运维经费来源不明确 |
3. 国家对地方电子口岸建设没有具体实施方案、措施 |
4. 地方电子口岸建设的组织架构方面存在问题 |
5. 地方电子口岸建设的平台应用项目及资金方面存在问题 |
6. 电子口岸与各相关单位之间的协调工作是电子口岸建设工作中最大的困难 |
7. 跨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难度巨大 |
8. 跨部门之间的信息系统标准转换与统一的难度巨大 |
9. 电子口岸系统使用中的信息安全保障与责任的问题 |
10. 垮部门数据整合、项目移植的难度巨大 |
(二) 湖北电子口岸建设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
1. 体制机制问题 |
2. 数据整合、项目移植问题 |
3. 缺乏专业队伍和技术力量 |
4. 运行保障方面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
五、地方电子口岸建设的原则及推进湖北电子口岸建设的措施 |
(一) 地方电子口岸建设的原则 |
1. 正确把握电子口岸的定位 |
2. 坚持"不封闭、不牟利、不干预"原则 |
3. 优先保证与"大通关"有关的项目开发推广 |
4. 关于合理、合法开展增值服务 |
(二) 推进湖北电子口岸建设的措施 |
1. 推进湖北电子口岸建设的指导性措施 |
2. 运维机构的设立 |
3. 电力保障 |
4. 加大财政投入,保障运维经费 |
5. 专业、技术队伍保障 |
6. 应用项目建设的探索 |
7. 湖北电子口岸建设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中国电子口岸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地方电子口岸运维可视化应用研究[J]. 郑向平,章溯,杨进彬,林宇彬. 现代信息科技, 2021(21)
- [2]加快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子口岸互联互通[J]. 黄胜强. 科学发展, 2019(11)
- [3]基于第三方认证的CA互信系统设计[D]. 吴悦霏.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1)
- [4]智慧政府视角下的电子口岸设计 ——以广东省为例[D]. 杨超宇. 厦门大学, 2018(02)
- [5]云南电子口岸运营模式研究[D]. 李正英. 云南大学, 2014(02)
- [6]区域性电子口岸建设与对策研究 ——以S地区为例[D]. 任君宜. 苏州大学, 2014(09)
- [7]我国电子口岸规范化管理研究[D]. 周图南.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1)
- [8]江苏电子口岸规划与设计[D]. 赵伟伟. 南京理工大学, 2012(01)
- [9]地方电子口岸建设与管理研究 ——以江阴口岸为例[D]. 黄青蓝. 华东政法大学, 2012(01)
- [10]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湖北电子口岸建设研究[D]. 王飞. 华中师范大学, 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