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临界和超临界状态下甲苯-多环芳烃体系的汽液平衡

亚临界和超临界状态下甲苯-多环芳烃体系的汽液平衡

一、Vapor-Liquid Equilibrium of Toluene-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 System in Sub- and Supercritical State(论文文献综述)

伍正祥[1](2013)在《亚临界水法制备醋酸甲地孕酮超细颗粒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亚临界水(Subcritical Water,简称SBCW)是处于常压液态水与超临界水状态之间的水。由于SBCW的极性随温度而减小,从而可以溶解极性较小或非极性的药物。和传统的制备药物颗粒的方法相比,SBCW具有无毒,条件温和,环境友好,且没有或几乎很少的有机溶剂残留。醋酸甲地孕酮(Megestrol Acetate,简称MA)是一种孕激素类药物,在常温下难溶于水。本文将SBCW技术与反溶剂结晶法结合起来,制备得到了形貌均匀的MA颗粒。本文首次利用SBCW装置研究了MA在SBCW中的溶解度。在温度为100~180℃的范围内,考察了MA在SBCW中溶解度的变化,此外,还考察了压力对溶解度的影响。溶解度数据显示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出现溶解加速的现象,而压力对溶解度几乎没有影响。在溶解度的数据基础上,建立了两种溶解度的模型:介电常数模型及温度模型。通过对130~170℃条件下的溶解度数据的模拟,所得的实验最大误差分别为:2.36%和5.19%。在一定压力与搅拌速率的条件下,通过考察温度、体积比、表面活性剂等因素的影响。SBCW与去离子水(Deionized Water,简称DIW)之间较高的温差有利于形成较高的饱和度,也有利于小粒径的颗粒。体积比的增大有利于颗粒粒径进一步减小,分布也更加均匀。表面活性剂可以有效减少颗粒的团聚。综合这些因素,实验得到较优的制备条件:DIW与SBCW温度为0℃,170℃,体积比为13.6,PVP质量浓度为0.1%。在该条件下,制备的颗粒的粒径主要在100~200nm之间。本文对超细MA及其原料进行了表征:利用扫描电镜观测了所制备颗粒的形貌;通过红外光谱分析了原料药与超细颗粒的化学性质,结果显示药物的化学结构并没有发生变化。体外溶出测试的结果显示,较优工艺条件下得到的MA颗粒在30min左右溶出率达到86.7%,比原料药有大幅度的提高。

王艳[2](2014)在《市政污泥直接超临界热解液化实验与机理研究》文中指出市政污泥直接超临界热解液化技术,是在现有的市政污泥低温热解制油和直接热化学液化的基础上提出的,以污水处理厂的出厂污泥为原料,无需干燥脱水,创新性地利用污泥中的水,在超临界状态下,直接对湿污泥进行热解转化。反应过程中,将反应系统中的水加热至超临界状态,利用超临界水的特殊性质,以最终实现污泥的热解制油。此技术避开了污泥处置中的难点问题—高能耗干燥脱水,利于减少反应工序,降低能耗,提高经济效益。本研究设计并构建了一套超临界热解液化实验系统,对市政污泥进行超临界热解液化实验研究,通过改变实验参数,分析不同参数对反应产物尤其是产油率的影响,从而确定市政污泥直接超临界热解制油的最佳工艺条件,分析产品油理化特性,评价其应用价值和市场潜力,进一步提升市政污泥直接超临界热解液化技术的经济性和工业推广性。首先,在分析市政污泥理化与燃料特性的基础上,对样品污泥进行热重实验,对污泥热解过程进行分析,确定污泥热解动力学参数及动力学方程,解释污泥直接超临界热解液化机理,为污泥直接超临界热解液化制油技术提供模型依据。依据不同阶段的失重量及失重速率变化情况,将污泥热解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水分干燥阶段、有机物裂解和挥发分析出阶段以及炭化阶段。联立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推测不同阶段下典型反应类型及特征,得出污泥整个热解过程中析出的主要气体产物为H2O、CO2、CO及烃类物质中的CH4和C2H4。设计实验流程、构建超临界热解制油实验系统,以超临界水为反应介质,对样品污泥进行直接热解液化,通过改变热解终温、反应停留时间、物料填充比、催化剂浓度四项实验参数,进行正交试验,从而确定了反应停留时间和热解终温是影响污泥热解液化的最显着的两个因素。细化实验参数条件,确定污泥直接超临界热解液化制油的最佳工艺条件;同时发现,从经济可行性和减量化原则来看,在超临界区域的反应,较低的热解终温,即375°C,反应无停留时(或者很短的停留时间),既利于增进目标产物热解油产量,又利于提高污泥直接超临界热解制油的经济性。在分析理化与燃料特性的基础上,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和气质联用技术,分别对产品油和热解残渣的成分及化合物组成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推测反应类型,计算能耗平衡,模拟工艺过程;结合超临界水中化学反应的原理与特性,阐明市政污泥直接超临界热解反应机理;同时,对比产品油和常规能源,判断产品油的应用价值和市场潜力。

陶磊[3](2009)在《超稠油油藏三元复合吞吐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胜利油田原油粘度超过10×104mPa·s的超稠油储量5159×104t,占未动用稠油储量的38%,是胜利油田主要的未动用资源之一,粘度大、埋藏深、储层薄的特点是导致这类油藏难以动用的主要原因。胜利油田通过开展油溶性降粘剂、CO2、蒸汽三元复合吞吐技术在深薄层超稠油开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深入研究三元复合吞吐单体及协同作用对超稠油物理化学性质的作用机理,完善三元复合吞吐技术,对更加高效的开发深薄层超稠油油藏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从研究胜利油田超稠油性质出发,实验测量了超稠油的密度、粘度、沥青质分子形态,四组分含量及分子量。根据胜利油田超稠油特性研制了超稠油油溶性复合降粘剂。针对降粘率在描述超稠油降粘效果方面的不足提出了新的评价参数-降粘倍率。室内实验表明超稠油油溶性复合降粘剂在低含水和中高含水条件下均能实现降粘,降粘效果随温度和含水升高而增强。推导了CO2立方型状态方程,与PR和RSK状态方程相比,该方程计算结果稳定,精确度高。通过PVT仪和落球粘度计进行了CO2对超稠油的溶胀、降粘实验。研究结果表明CO2能够溶解于超稠油且使其体积膨胀,油包水乳状液含水越高溶解CO2的能力越弱,溶解CO2后膨胀能力越差,超稠油溶解CO2后粘度急剧降低,且原油含水越高CO2降粘效果越好。降粘剂、CO2、加热三个元素两两之间的协同作用改善超稠油流变性能实验表明协同效果优于各个元素单独作用的效果。通过高温高压釜反应和回采油样分析研究了三元复合吞吐技术对超稠油化学性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三元复合吞吐技术能够实现超稠油大分子的解聚,使超稠油饱和分、芳香分含量增加和胶质、沥青质含量减小,使超稠油沥青质分子量明显减小。根据胜利油田郑411超稠油油藏地质特征、多组分流体相态拟合生成的流体组分数据,结合超稠油油溶性复合降粘剂解聚和降低界面张力的作用,建立了三元复合吞吐数值模型。研究了高效降粘剂、CO2、蒸汽对开发效果的影响,并对三元复合吞吐注入参数进行了优化。三元复合吞吐技术在胜利油田得到成功运用,文中阐述了该技术的应用效果和应用前景。

杨春雪[4](2008)在《高温高压下煤液化油气液平衡体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石油价格持续上涨,液体燃料匮乏的背景下,煤炭直接液化技术对于调整能源结构、扩大液体燃料来源、缓解我国能源分布不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煤液化油组成复杂,结构不均一,液化过程工艺影响因素众多,工艺设计中可参考的经验少,尤其是关键部分反应器、分离器的设计中所需要的液化产品的基础数据匮乏,特别是在煤液化反应条件下气液平衡数据的测定难以实现。因此,得到煤液化油的基本物性和热力学数据是液化工艺精确设计的基本保证。本文依托于973项目“大规模煤炭直接液化的基础研究”,从煤液化油的基本物性参数测定出发,利用流程模拟软件Aspen Plus计算了在煤液化反应条件下,煤液化油气液两相平衡关系及相关的基础数据。计算中以实验测定液化油窄馏分段的基本物性数据作为基础,用COAL-LIQ模块计算构建神华煤液化油各窄馏分的模拟组分(虚拟组分模型),以物料守恒,能量守恒为基础,将煤液化油虚拟组分与各种气体组分(如H2、C2H6等)共同建立煤液化油闪蒸过程,得到了高温高压下煤液化油气液平衡体系。利用闪蒸体系计算得到在给定温度、压力情况下,各组分在高温、低温分离器内的气、液两相分布情况,通过改变高温分离器的温度和压力,分析了高温分离器内相平衡常数随温度(623.15~723.15K)、压力(10~21Mpa)同时变化的规律。为进一步归纳适用于煤液化油的气液平衡方程,以高温分离器数据为基础,对推导建立的高压下烃类相平衡方程中的参数进行回归,得到高温高压下,适用于神华煤液化油并具有物理意义的二元(T,p)气液相平衡常数方程。以分离模型为基础,分析了闪蒸过程中神华煤液化油馏分密度,粘度,表面张力随温度变化规律,建立了闪蒸分离器各出口组成的十六烷指数与温度压力的关系。通过实验与计算分析,本文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神华煤液化油主要包括饱和直链烷烃,环烷烃,苯及其衍生物,苯酚及其衍生物,茚及其衍生物,萘及其衍生物等。饱和直链烷烃在各馏分段都有分布,规律性不强。环烷烃在低温馏分段含量较高。苯酚及其衍生物在200℃左右馏分段含量最高。茚及其衍生物,萘,四氢化萘在200~220℃段以后出现,茚类物质在各段中含量都不高于8%,萘类物质随馏分温度升高呈增大的趋势,特别地,在280~300℃段,萘类物质连同联苯占到49.7%。2、神华煤液化油窄馏分段临界温度随蒸馏温度升高而升高。临界压力随馏出温度升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180~200℃段跃至最高点。临界体积随馏出温度的升高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临界压力,临界体积极值的出现归因于此馏分段中大量酚类物质的富集。3、通过闪蒸分离系统,计算得到了给定条件下,高温、低温分离器中各组分在气液两相中的分布情况。高温分离器中,气体以气相形式存在,馏分段部分气化,气化程度随蒸馏温度升高而降低,低温分离器中,各馏分段基本以液态形式存在。4、各组分相平衡常数随温度、压力变化的规律是,气体组分的相平衡常数受温度、压力的影响较各馏分大,在温度为703.15K下,所有组分气液平衡常数随压力的增大而减小,高温馏分段平衡常数变化不明显(变化小于0.025)。15MPa下,各馏分段的气液平衡常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气体组分相平衡常数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5、根据相平衡数据建立神华煤液化油高温、高压下,并具有物理意义的二元(T,p)气液相平衡常数方程,ln K1=A+Bp-ln p-Cp/T-D/T-Ep/TF,相关系数多为0.999,表明该方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6、在300~685K的范围内,分析闪蒸过程中,各馏分段的密度、粘度、表面张力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建立了密度、粘度、表面张力关于温度的计算方程。7、分析高温、低温分离器各出口油品的十六烷指数(CI值)随温度、压力变化的关系,对高温、低温分离器在不同工艺条件下的数据进行数学回归,建立了高温、低温分离器液相出口油品十六烷指数与温度、压力的二元数学模型,可利用这些模型进行产品油质量的预测,达到有效调控生产的目的。

金君素[5](2005)在《极性和非极性溶质在含夹带剂超临界流体中相平衡的研究》文中提出超临界流体(Supercritical Fluid,简称SCF)兼有液体和气体的优点,具有绿色环保溶剂的特点。超临界流体萃取(Supercritical FluidExtraction,简称SFE)是一种新型绿色分离技术,在众多工业领域和新兴高科技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单一的SCF具有溶解能力较低、选择性较差等不足,影响SCF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真正大范围地工业化生产。向SCF中加入夹带剂可以显着改变其溶剂性能,夹带剂的加入已被认为是实现SFE工业化的关键因素。因此,加强溶质在含夹带剂的SFE中相平衡的实验和理论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对于促进SFE技术的工业应用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本论文对夹带剂作用下极性和非极性溶质在超临界流体中相平衡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配套、完善了用流动法测定固体溶质在含夹带剂的超临界流体中相平衡的实验装置,并对实验装置的可靠性进行了校验。 (2)进行了比较系统深入的夹带剂作用下固体溶质在超临界流体中溶解度的实验研究工作。实验所用的SCF是超临界CO2;实验研究的溶质包括极性溶质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和非极性溶质蒽;实验所用的夹带剂包括单一夹带剂乙醇、乙酸乙酯、

二、Vapor-Liquid Equilibrium of Toluene-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 System in Sub- and Supercritical Stat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Vapor-Liquid Equilibrium of Toluene-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 System in Sub- and Supercritical State(论文提纲范文)

(1)亚临界水法制备醋酸甲地孕酮超细颗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纳米技术
    1.2 纳米药物
    1.3 纳米药物的优势
        1.3.1 实现药物控释
        1.3.2 增加药物靶向性和定位
        1.3.3 提高水难溶性药物溶出速率
    1.4 纳米药物制备技术
        1.4.1 “自上而下”的技术
        1.4.1.1 气流粉碎法
        1.4.1.2 高压均质法
        1.4.1.3 介质研磨法
        1.4.2 “自下而上”的技术
        1.4.2.1 喷雾干燥技术
        1.4.2.2 喷雾-冷冻干燥技术
        1.4.2.3 超临界流体技术
        1.4.2.4 反溶剂沉淀法
        1.4.2.5 沉淀转化法
        1.4.2.6 水热法
        1.4.2.7 溶胶—凝胶法
        1.4.2.8 喷雾热分解法
    1.5 SBCW技术简介
        1.5.1 SBCW的介绍
        1.5.2 SBCW萃取
        1.5.2.1 SBCW萃取的简介
        1.5.2.2 SBCW萃取在环境样品测试中的应用
        1.5.2.3 SBCW萃取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1.5.2.4 SBCW提取植物无机成分
        1.5.3 SBCW法提取水难溶性药物
        1.5.4 水难溶性药物在SBCW中溶解度的模型
        1.5.4.1 UNIFAC模型
        1.5.4.2 纯组分性质模型
        1.5.4.3 介电常数模型
        1.5.4.4 温度模型
        1.5.5 超细颗粒的结晶理论
        1.5.5.1 颗粒结晶过程的介绍
        1.5.5.2 过饱和度对结晶过程的影响
    1.6 本文的研究意义
    1.7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MA在SBCW中溶解度的研究
    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2.1.1 实验原料
        2.1.2 仪器设备
    2.2 实验装置的搭建与改进
        2.2.1 实验装置的搭建
        2.2.2 实验装置的改进
    2.3 溶解度的测定
        2.3.1 测定溶解度的装置流程
        2.3.2 溶解度测定方法
    2.4 浓度-吸光度标准曲线的测定
    2.5 MA在SBCW中溶解度的计算方法
        2.5.1 溶解度计算概述
        2.5.2 SBCW的质量
    2.6 MA在SBCW中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2.6.1 影响因素概述
        2.6.2 溶解度与平衡时间的关系
        2.6.3 压力的影响
        2.6.4 温度的影响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MA在SBCW中溶解度的模型研究
    3.1 溶解度模型简介
    3.2 温度模型
    3.3 介电常数模型
    3.4 溶解度模型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BCW法制备MA超细颗粒
    4.1 实验流程
    4.2 温度的影响
    4.3 体积比的影响
    4.4 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4.4.1 表面活性剂的介绍
        4.4.2 不同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4.4.2.1 油酸钠对颗粒形貌的影响
        4.4.2.2 PEG对颗粒形貌的影响
        4.4.2.3 HPMC对颗粒形貌的影响
        4.4.2.4 PVP对颗粒形貌的影响
    4.5 MA颗粒的表征和分析
        4.5.1 扫描电镜分析
        4.5.2 红外分析
        4.5.3 XRD分析
        4.5.4 体外溶出测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及作者介绍
附录

(2)市政污泥直接超临界热解液化实验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市政污泥概述
        1.1.1 市政污泥分类
        1.1.2 市政污泥特性
    1.2 市政污泥处理与处置
        1.2.1 污泥预处理
        1.2.2 市政污泥处置原则
        1.2.3 市政污泥处置技术
    1.3 市政污泥热解制油技术研究进展
        1.3.1 污泥低温热解制油技术
        1.3.2 污泥直接热化学液化技术
        1.3.3 污泥制油技术新进展
    1.4 超临界流体技术应用现状
        1.4.1 超临界流体性质
        1.4.2 超临界水性质
        1.4.3 超临界流体技术应用
        1.4.4 超临界水热解有机质技术
    1.5 本文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5.1 可行性分析
        1.5.2 研究内容
        1.5.3 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市政污泥热解特性及热解动力学研究
    2.1 污泥试样的来源及特点
    2.2 污泥理化特性分析
        2.2.1 水分含量
        2.2.2 有机物含量
        2.2.3 工业分析及热值测定
        2.2.4 元素分析及表观元素含量测定
    2.3 污泥热失重行为分析
        2.3.1 污泥热解的 TG 与 DTG 曲线
        2.3.2 污泥热失重行为分析
    2.4 污泥热解动力学研究
        2.4.1 热分析动力学求解原理
        2.4.2 污泥热解动力学分析
    2.5 污泥热解的热重红外联用分析
        2.5.1 热解气相产物三维谱图
        2.5.2 水分干燥阶段的热解气 FTIR 图谱分析
        2.5.3 有机物裂解阶段的热解气 FTIR 图谱分析
        2.5.4 炭化阶段的热解气 FTIR 图谱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市政污泥直接超临界热解液化实验研究
    3.1 超临界热解液化实验系统及实验方法
        3.1.1 热解装置及实验流程
        3.1.2 实验物料及测定参数
    3.2 正交数值分析
        3.2.1 正交实验设计
        3.2.2 正交实验直观分析
        3.2.3 正交实验方差分析
    3.3 操作条件对直接超临界热解产物产率的影响
        3.3.1 热解终温对产物产率的影响
        3.3.2 反应停留时间对产物产率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市政污泥直接超临界热解液化产物特性分析
    4.1 热解油特性分析
        4.1.1 热解油元素组成分析
        4.1.2 热解油成分分析
        4.1.3 热解油燃料特性分析
    4.2 热解残渣特性分析
        4.2.1 热解残渣元素与工业分析
        4.2.2 热解残渣官能团结构分析
    4.3 能耗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市政污泥直接超临界热解液化机理研究与模型模拟
    5.1 污泥热解机理分析
    5.2 污泥直接超临界热解液化机理分析
        5.2.1 超临界流体在化学反应中的影响
        5.2.2 污泥直接超临界热解液化机理分析
        5.2.3 污泥直接超临界热解液化路径解析
    5.3 污泥直接超临界热解液化过程模拟
        5.3.1 软件介绍及应用
        5.3.2 组分信息与物性方法
        5.3.3 模块选择
        5.3.4 污泥超临界热解液化制油工艺模拟流程图
        5.3.5 计算结果与分析
        5.3.6 模型敏感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今后的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3)超稠油油藏三元复合吞吐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 超稠油分布及技术现状
        1.2.1 超稠油的分布
        1.2.2 相关技术开采超稠油现状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胜利油田超稠油性质研究
    2.1 胜利油田超稠油物理性质研究
        2.1.1 胜利油田超稠油的密度
        2.1.2 胜利油田超稠油粘度特性研究
        2.1.3 胜利油田超稠油沥青质分子形态研究
    2.2 胜利油田超稠油化学性质研究
        2.2.1 胜利油田超稠油的族组成研究
        2.2.2 胜利油田超稠油平均分子量研究
    2.3 小结
第三章 超稠油油溶性复合降粘剂研制及降粘特性研究
    3.1 油溶性降粘剂应用现状
        3.1.1 国内外油溶性降粘剂的发展概况
        3.1.2 常规油溶性降粘剂降粘机理
    3.2 超稠油油溶性复合降粘剂研发
        3.2.1 活性剂的选取
        3.2.2 高聚物的配置
    3.3 超稠油油溶性复合降粘剂产品测试及表征
    3.4 超稠油降粘效果评价参数
    3.5 超稠油油溶性复合降粘剂效果评价
        3.5.1 不同降粘剂降粘效果对比
        3.5.2 降粘剂浓度对降粘效果影响
        3.5.3 不同含水条件下降粘效果
        3.5.4 不同矿化度条件下降粘效果
    3.6 小结
第四章 CO_2特性及对超稠油作用规律
    4.1 CO_2 提高采收率现状
        4.1.1 国外CO_2 提高采收率研究与应用情况
        4.1.2 国内CO_2 提高采收率研究与应用情况
    4.2 CO_2 的性质和驱油特性
        4.2.1 CO_2 的性质
        4.2.2 CO_2 与驱油有关的特性
    4.3 CO_2 状态方程研究
        4.3.1 气体的非理想性
        4.3.2 CO_2 立方型状态方程研究
    4.4 CO_2 在超稠油中的溶解特性研究
        4.4.1 实验设备
        4.4.2 测试样品
        4.4.3 测试条件
        4.4.4 实验结果及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三元复合吞吐协同作用效果研究
    5.1 超稠油油溶性复合降粘剂和CO_2 的协同作用研究
    5.2 CO_2 和加热协同作用研究
        5.2.1 CO_2 和加热协同降粘作用
        5.2.2 CO_2 和加热协同传质作用
        5.2.3 CO_2 和加热协同提高热效率作用
    5.3 超稠油油溶性复合降粘剂和加热协同作用研究
    5.4 三元复合吞吐协同开发超稠油分析
        5.4.1 注降粘剂和CO_2 阶段
        5.4.2 蒸汽注入阶段
        5.4.3 回采阶段
    5.5 小结
第六章 三元复合吞吐技术改善超稠油结构研究
    6.1 蒸汽对超稠油化学性质影响
    6.2 CO_2 对超稠油化学性质影响
    6.3 油溶性降粘剂对超稠油化学性质影响
    6.4 超稠油性质影响因素实验分析
        6.4.1 实验部分
        6.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6.5 试验井回采原油性质跟踪分析
        6.5.1 回采原油族组成变化分析
        6.5.2 回采原油胶质沥青质分子量分析
    6.6 小结
第七章 超稠油三元复合吞吐技术数值模拟
    7.1 流体相态特征拟合
        7.1.1 原始流体组成及相态特征
        7.1.2 流体相态特征拟合过程
        7.1.3 流体相态特征拟合结果
    7.2 三元复合吞吐数值模拟模型建立
        7.2.1 地质模型
        7.2.2 流体模型
    7.3 三元复合吞吐数值模型注入组分作用研究
        7.3.1 数值模型降粘剂组分作用研究
        7.3.2 数值模型CO_2 组分作用研究
        7.3.3 数值模型蒸汽组分作用研究
    7.4 三元复合吞吐注入参数敏感性分析
        7.4.1 常规蒸汽吞吐数值模拟
        7.4.2 高效油溶性降粘剂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7.4.3 CO_2 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7.4.4 蒸汽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7.5 三元复合吞吐注入参数优化
    7.6 小结
第八章 三元复合吞吐技术在超稠油油藏的应用
    8.1 三元复合吞吐技术应用效果
        8.1.1 三元复合吞吐技术应用效果整体评价
        8.1.2 三元复合吞吐技术开发超稠油油藏动态特征
        8.1.3 三元复合吞吐技术典型区块应用-郑411 块
    8.2 三元复合吞吐技术的价值
    8.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高温高压下煤液化油气液平衡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煤液化基本性质的分析
        1.1.1 煤液化油馏分密度的研究
        1.1.2 煤液化油窄馏分组成的研究
    1.2 煤液化油馏分临界参数的测定与计算
        1.2.1 临界参数的定义
        1.2.2 测量方法
        1.2.3 实验数据关联式计算法
        1.2.4 基团贡献法
        1.2.5 偏心因子
    1.3 煤液化油馏分气液平衡体系的研究
        1.3.1 气液平衡测定方法
        1.3.2 气液平衡计算的理论及研究进展
第二章 神华煤液化油基本性质的研究
    2.1 密度的测定
    2.2 煤液化油中官能团的测定
    2.3 煤液化油结构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神华煤液化油虚拟组分模型的建立
    3.1 神华煤液化油虚拟组分的建立
    3.2 神华煤液化油窄馏分模型临界性质的对比
        3.2.1 虚拟组分模型的临界性质估算对比
        3.2.2 样品虚拟馏分热力学性质计算
    3.3 两种方法的统计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温高压下煤液化油气液平衡体系的研究
    4.1 平衡体系的建立
        4.1.1 研究对象
        4.1.2 计算原理
    4.2 结果与讨论
        4.2.1 高温、低温分离器中各组分在两相中分布
        4.2.2 高温高压下气液相平衡常数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温煤液化油品性质预测模型建立
    5.1 计算原理
        5.1.1 研究对象
        5.1.2 计算原理
    5.2 结果与讨论
        5.2.1 不同温度下,煤液化油各馏分密度分析
        5.2.2 不同温度下,煤液化油各馏分段粘度分析
        5.2.3 不同温度下,煤液化油各馏分段表面张力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闪蒸分离出口煤液化油品性质预测模型建立
    6.1 计算原理
    6.2 结果与讨论
        6.2.1 高温分离器中,气液两相出口CI值与温度、压力的关系
        6.2.2 低温分离器中,液相出口CI值与温度、压力的关系
        6.2.3 CI值预测方程的建立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及建议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极性和非极性溶质在含夹带剂超临界流体中相平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前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超临界流体技术概述
        1.1.1 超临界流体技术的历史发展
        1.1.2 超临界流体及其特性
        1.1.3 超临界流体技术的应用
        1.1.4 超临界流体技术发展方向
    1.2 夹带剂的作用及其机理
        1.2.1 夹带剂的定义及分类
        1.2.2 夹带剂的作用及其机理
        1.2.3 夹带剂的应用
        1.2.4 夹带剂的选择
    1.3 超临界体系的相平衡研究
        1.3.1 测定方法
        1.3.2 计算模型
    1.4 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1.4.1 本课题的目的
        1.4.2 本课题的意义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流程
        2.1.1 实验流程简介
        2.1.2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装置可靠性验证
        2.2.1 确定超临界CO_2的流量
        2.2.2 确定达到平衡所需时间
        2.2.3 实验数据的重复性
        2.2.4 实验数据与文献数据的对比
    2.3 实验步骤
        2.3.1 实验前的准备
        2.3.2 实验操作规程
        2.3.3 实验参数的控制
    2.4 实验结果分析
    2.5 溶解度计算方法
    2.6 实验注意事项
    2.7 实验内容
        2.7.1 实验物系
        2.7.2 实验条件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固体溶质在含夹带剂SC-CO_2中溶解度的实验研究
    3.1 苯甲酸在含夹带剂SC-CO_2中溶解度的研究
    3.2 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在含夹带剂SC-CO_2中溶解度的研究
    3.3 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在含夹带剂SC-CO_2中溶解度的研究
    3.4 蒽在含夹带剂SC-CO_2中溶解度的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4.1 实验结果的分析
        4.1.1 压力对溶解度的影响
        4.1.2 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4.1.3 夹带剂对溶解度的影响
    4.2 实验结果的关联
        4.2.1 用化学缔合模型关联实验数据
        4.2.2 用改进的Chrastil方程关联实验数据
        4.2.3 用Chrastil方程关联实验数据
        4.2.4 用S-T经验模型关联实验数据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用MCI法计算固体溶质在SCF中的溶解度
    5.1 引言
    5.2 分子连接性指数(MCI)法的建立
        5.2.1 新拓扑指数~kx~E的建构
        5.2.2 用MCI法计算固体溶质在SC-CO_2中溶解度的方程
    5.3 用MCI法计算固体溶质在SCF中的溶解度
        5.3.1 计算带不同官能团的苯甲酸系列溶质在SC-CO_2中的溶解度
        5.3.2 计算极性溶质和非极性溶质在SC-C_2H_6中的溶解度
        5.3.3 计算极性溶质和非极性溶质在SC-CHF_3中的溶解度
        5.3.4 计算极性溶质和非极性溶质在SC-CClF_3中的溶解度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用MPR-2模型计算溶质在含夹带剂SCF中的溶解度
    6.1 引言
    6.2 立方型状态方程平衡模型的推导
        6.2.1 模型推导
        6.2.2 计算过程
    6.3对MPR-2模型的验证
        6.3.1 文献数据对MPR-2模型的验证
        6.3.2 实验数据对MPR-2模型的验证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用ELM模型计算溶质在含夹带剂SCF中的溶解度
    7.1 引言
    7.2 膨胀液体模型的建立
        7.2.1 基本假设
        7.2.2 溶解度计算公式的推导
        7.2.3 溶质活度系数的计算
        7.2.4 膨胀液体模型
    7.3 对ELM模型的验证
        7.3.1 实验数据对ELM模型的验证
        7.3.2 文献数据对ELM模型的验证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
    8.1 结论
    8.2 本论文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Vapor-Liquid Equilibrium of Toluene-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 System in Sub- and Supercritical State(论文参考文献)

  • [1]亚临界水法制备醋酸甲地孕酮超细颗粒的研究[D]. 伍正祥. 北京化工大学, 2013(02)
  • [2]市政污泥直接超临界热解液化实验与机理研究[D]. 王艳. 天津大学, 2014(05)
  • [3]超稠油油藏三元复合吞吐技术研究[D]. 陶磊. 中国石油大学, 2009(02)
  • [4]高温高压下煤液化油气液平衡体系的研究[D]. 杨春雪. 太原理工大学, 2008(11)
  • [5]极性和非极性溶质在含夹带剂超临界流体中相平衡的研究[D]. 金君素. 北京化工大学, 2005(07)

标签:;  ;  ;  ;  ;  

亚临界和超临界状态下甲苯-多环芳烃体系的汽液平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