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油背压对降压型开关液压源效率影响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邱涛[1](2017)在《降压型开关液压源调速系统设计及控制方法的研究》文中提出开关液压源作为一种多执行器的压力转换装置,能够将恒压油源的压力降低或升高到负载所需要的压力而不改变油源的恒压性质,为负载提供与其消耗功率相适应的流量,达到最佳的节能效果,理想状态下其效率能达到100%,是一种新型的节能型液压系统,但由于开关液压源各元件动态损耗及瞬态损耗的影响,系统会产生较大的能耗。为了使系统能耗降到最低,实现开关液压源的实用性和产业化,有必要对系统的调控性能做进一步的研究。鉴于国内外对开关液压源调速系统应用于大流量负载工况下研究的欠缺,本文针对降压型开关液压源调速系统进行了设计与研究,并对其传统的PID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和仿真分析。本文首先根据液压元件与电子元件数学模型上的相似性原理,参照Buck开关电源的结构,建立了降压型开关液压源的结构模型,并对其降压增流原理进行了理论分析,验证了理想状态下降压型开关液压源的输出压力与高速开关阀PWM波的占空比成正比,其输出流量则与之成反比。为研究各系统参数对负载输出特性的影响,本文建立了有、无液容蓄能器滤波两种情况下负载的稳态速度波动与系统工作频率、占空比,液容、液感以及负载的工作压力及结构参数间的函数关系。为将系统运用到大流量负载中,本文将高速开关阀控二通插装阀与单向插装阀应用到开关液压源中,以增大系统的通油量,同时保持系统的高频切换特性,并针对所选高速开关阀通油量小的缺陷,设计了一种液控阀作为高速开关阀控二通插装阀的二级先导阀,以增大插装阀控制腔的通油量,提高阀的响应速度。基于恒压网络技术,建立了降压型开关液压源调速系统的结构模型,其恒压网络能够为调速系统提供恒定的压力油,并输出负载所需要的流量,其补油冲洗系统能够补充因泄露和冷却消耗的流量,同时对油液进行降温,保证了系统的可靠运行。为分析各元件参数对系统参数及能耗的影响,建立了液容蓄能器、液感马达、阀控二通插装阀及单向插装阀等液压元件的数学模型,并对其结构选型进行了分析。本文最后以马达负载为研究对象,对其调速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及负载制动或遭遇大载荷突然停机时能量的回收,并应用AMESim与Simulink软件建立了系统的联合仿真模型,对系统的调控性能及控制方法进行了仿真分析与研究。研究表明,系统工作在低频率、高占空比、小高频容腔、大负载压力及流量情况下具有较高的转换效率,能够达到70%以上。适当减小蓄能器的节流孔径并增大其充气体积能够很好的消除系统启动时的速度波动,同时适当增大系统的工作频率,可降低负载速度的稳态波动。系统的微分控制会放大速度的稳态波动,不适宜使用;系统在普通PI控制下,对于特定的转速工况具有良好的调速性能,但在不同的调速工况下易发生速度的超调或振荡,不能满足系统所有工况的需要;系统在积分分离式PI控制下,低速运行时会引起速度的振荡;系统只有在抗积分饱和式PI控制下才具有较好的调速性能,其超调量及波动小,而且系统在速度突变、冲击荷载、突变荷载及超载、失载、白噪声干扰下都能够平稳的运行。同时在系统负载输入端与高压油源之间加入一个压力反馈单向阀,可避免负载在制动或遭遇大载荷突然停机时产生的液压冲击及能量的浪费。
李林[2](2014)在《阀配流变量轴向柱塞马达及其变量机构研究》文中认为液压混合动力车辆受其储能元件—蓄能器能量密度的限制,在将发动机的工作点移到sweatline(输出与负载功率相适应的最佳效率点)后,需要实时地用多余的转速补偿扭矩的不足,或用多余的扭矩补偿转速的不足,以避免对蓄能器的过度依赖,这就要求用于转速、扭矩互为转换的变量泵/马达,在正常转速低扭矩,或正常扭矩低转速的极端工况下,仍然具有很高的效率。2004年苏格兰的Artimis公司数字变量泵DDP(Digital Displacement Pump)的开发成功,在全世界液压界掀起了一股“数字变量热”。液压界惯性地认为,变量泵/马达很快就能象数字变量泵一样,在10%的转速或10%的扭矩下,仍然能维持80%以上的高效率。但九年过去了,还没有一家公司能有效地解决高速开关阀由于非平衡切换过程形成的节流压差气蚀,从而对柱塞造成严重损伤的问题,研究工作纷纷陷入停滞。作者的导师作为数字变量液压的前身——对液压源实现整体数字变量的“开关液压源”技术的创始人,一贯不认同采用电控方法补偿液压元件内部缺陷的方法,因为电控无法严格保证液压元件在压力平衡的那一刻动作。只要节流压差超过下游压力的3倍,气蚀就不可避免,从而产生较大的压力冲击,大幅度降低了元件的可靠性和耐久性,元件寿命极短。因此,作者2008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留学访问期间,在导师的指导下提出了轴向柱塞马达阀配流变量控制原理,在接下来的五年里,成功地将该原理应用于斜轴式定量柱塞液压马达,深入地研究了这种开关变量控制机构消除开关过程压力冲击、降低节流损耗、降低泄漏损耗、以及提供再生制动工况能力的方法,为提升变量泵/马达低速小排量工况的效率、阀配流柱塞泵/马达的可靠性、耐久性、可维修性另辟了一条捷径。论文原创了“轴向柱塞马达阀配流变量机构”,把“开关液压源”中“纯机液、低压差、主动关、被动开”的理念,以及径向柱塞泵的电控数字变量驱动机构,应用到阀配流变量机构中,提出了“阀配流变量轴向柱塞马达”的新结构:用一对高、低压配流阀(纯机液高速开关阀)控制斜轴式轴向柱塞马达的一个柱塞,高、低压配流阀分别控制柱塞腔与高压供油口、低压回油口的油路通断。高、低压配流阀的主级采用锥阀,先导级为滑阀。所有高压配流阀的先导阀芯都像径向柱塞泵的柱塞一样安装到与缸筒同轴同步旋转的先导阀体内,由高压变量驱动环驱动先导阀芯,控制高压先导阀换向的角位置,让超出该角位置的柱塞改从低压油口吸油,把柱塞的这段吸油行程变成了不对外做功的无效行程,从而降低了马达的平均输出扭矩,实现了“阀配流变量”;所有低压配流阀的先导阀芯也同样由另一个低压变量驱动环驱动,控制低压先导阀换向的角位置,让超出该角位置的柱塞改向高压油口排油,把柱塞的这段行程变成了把机械能转化为液压压力能的泵工况,输出与换向角位置相对应的的再生制动扭矩;高压变量驱动环工作时低压变量驱动环全开,即柱塞不向高压油口排油,反之亦然。在实现采用变量驱动环控制高、低压先导阀换向角位置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出了“正交偏置”式驱动环位置配置方法,在确保马达输出转矩和再生制动扭矩能有效实现“阀配流变量”的基础上,确保了高、低压配流阀初始状态的准确设置。论文共分八章。第一章是全文的综述。首先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从混合动力车辆的传动系统对液压元件的极端要求、电控数字变量技术的前身——对液压源实现整体数字变量的“开关液压源”、以及国内外目前针对液压马达内每个柱塞实施数字变量受阻三个方面,剖析了现有数字变量技术在可靠性、耐久性、可维修性等方面普遍薄弱,无法在工业界应用的根结在于,虽然数字变量技术在原理上可行,但在开关过程压力冲击、节流损耗、泄漏损耗、以及再生制动工况效率低下四个方面存在着严重缺陷,再次证明了作者的导师一贯坚持的“不要试图采用电控方法补偿液压元件内部缺陷,因为电控无法严格保证液压元件在压力平衡的那一刻动作”这一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阀配流变量轴向柱塞马达。第二章提出了阀配流变量轴向柱塞马达的整体结构。首先分析了液压混合动力车辆的传动系统对马达在极端工况下(输出转速达到额定值但输出扭矩仅为额定值的10%,或者输出扭矩达到额定值但输出转速仅为额定值的10%),仍然需要达到较高效率的要求。为此创造了“阀配流变量轴向柱塞马达”的概念和结构,提出了相应的高、低压配流阀组结构,通过简单的“变量驱动环”的偏置,就可以实现马达输出扭矩和再生制动扭矩的“阀配流变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正交偏置”的变量变量驱动环位置配置方法,在确保马达输出扭矩和再生制动扭矩能有效实现“阀配流变量”的基础上,确保了高、低压配流阀初始状态的准确设置。最后建立了该马达单个柱塞和7个柱塞联合的仿真模型,开发了该阀配流变量轴向柱塞马达的原理样机,搭建了样机试验系统。阀配流机构是阀配流变量轴向柱塞马达实现“阀配流变量”的核心。第三章提出了阀配流变量轴向柱塞马达的阀配流机构,分析了其静态变量特性。首先分析了阀配流变量轴向柱塞马达对其高、低压配流阀流量、频响接近极限的严格要求,据此提出了高、低压配流阀的结构参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在马达的一个工作循环中,在高、低压配流阀控制下形成的六个工作状态,证明了“正交偏置”式的变量配流机构,在静态上可以实现马达输出扭矩和再生制动扭矩的“阀配流变量”。最后通过仿真和试验加以验证。电控“数字液压”与“高速开关液压”类似,不被很多专家学者和工业界看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无法严格保证液压元件在压力平衡的那一刻动作。只要节流压差超过下游压力的3倍,气蚀就不可避免,从而产生较大的压力冲击,大幅降低了元件的可靠性和耐久性,元件寿命极短。为此,第四章专门分析了阀配流变量轴向柱塞马达的高、低压配流阀切换过程的压力平衡问题,对马达的一个工作循环中,在高、低压配流阀控制下形成的六个工作状态,逐个进行了分析,证明了所有这些高、低压配流阀,无论是主阀还是先导阀,无论在哪一个工作状态,都是“严格地在阀口压力平衡的那一刻动作”。在此基础上,对阀配流变量轴向柱塞马达在启动、制动和换向三个极端工况下的动态特性也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仿真和试验加以验证。电控“数字液压”不被很多专家学者和工业界看好的第二大原因,就是在高速开关阀开关的动态过程中,会产生很大节流损耗,甚至超过了通过变量节省下来的能量;另外,在高速开关过程中,稳态液动力和瞬态液动力也变得不可忽略,进一步延长了开关过程的时间,增加了节流损耗。为此,第五章专门分析了阀配流变量轴向柱塞马达的动态特性,特别是稳态液动力和瞬态液动力对开关过程时间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马达的一个工作循环中,在高、低压配流阀控制下形成的六个工作状态,逐个进行了分析,证明了所有这些高、低压配流阀,无论是主阀还是先导阀,无论在哪一个工作状态,其节流损耗都非常低。最后通过仿真加以验证。电控“数字液压”不被很多专家学者和工业界看好的第三大原因,就是元件内部的零件数量非常多,而且很多都是在高速相对运动的,不平衡液压力又会随着变量比的变化而变动,因而产生了很大泄漏损耗,甚至还会带来机械摩擦。作者在两年前就已经完成了论文前几章的研究工作,由于在这些高速高压的相对运动面上存在大量的泄漏和摩擦,导致实验研究工作无法开展下去,才又重新研究了一轮。为此,第六章专门针对这些高压高速的相对旋转面,特别是配流盘位置,提出了基于圆盘缝隙前置阻尼的中心通流式静压推力轴承结构,应用在阀配流变量轴向柱塞马达的中心旋转部分,替代常规轴向柱塞泵或柱塞马达的剩余压紧力配合方法,将所有高压高速相对运动面的泄漏损耗都降到较低水平。最后通过仿真和试验加以验证。液压混合动力车辆的传动系统对变量泵/马达提出了“正反转效率基本相等”的要求,即要求变量泵/马达在再生制动工况下的效率与正向驱动时基本相等。为此,第七章专门分析了阀配流变量轴向柱塞马达工作在再生制动工况下的静、动态特性。证明了该变量泵/马达对再生制动过程的变量控制性能,无论是在静态方面还是动态方面,都与正向驱动时基本相等。最后通过仿真和试验加以验证。第八章总结全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杨家旺[3](2013)在《大型模锻压机运行在线建模及动态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型整体式模锻件成形技术要求大型模锻压机能低速稳定运行,精确的压机驱动系统数学模型是提高系统低速稳定性的基础,但是大型压机系统非常复杂,建模十分困难。本文围绕大型模锻压机驱动系统建模、参数辨识和低速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了多层分段在线建模方法。压机驱动系统结构复杂且未知参数多,建模十分困难。提出多层分段在线建模方法,根据系统特征,将复杂驱动系统工作过程分解为三个子过程,各子过程模型简单,且只含部分未知参数,降低建模和参数辨识难度。2)建立了考虑油膜厚度的动态摩擦模型。LuGre模型是较全面的摩擦模型,但不能解释由油膜厚度变化引起的迟滞和非局部记忆效应。在LuGre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了油膜厚度的影响,推导出一个更全面的动态摩擦模型,并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实现参数辨识。3)提出了基于系统输入/输出数据的负载在线建模方法。利用主应力法确定锻件成形载荷模型结构,然后采集系统输入/输出数据,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进行参数辨识,获得锻件负载力预估模型,该模型的准确性通过实验得到了验证。4)分析了大型模锻压机驱动系统低速动态特性。建立了压机驱动系统仿真模型,分析了摩擦、泄漏、油液体积模量、系统阻尼、材料参数和工艺参数对低速稳定性的影响。
沈嵘枫[4](2010)在《林木联合采育机执行机构与液压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依托“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06BAD11A15)“多功能林木采育作业关键技术装备研究与开发”,进行多功能林木联合采育机执行机构负荷传感液压系统研究。以林木联合采育机执行机构为对象,研究液压系统泵与负载匹配、执行机构轨迹规划的节能性与操控性。主要工作:论文分析执行机构主要动作:主臂升降、副臂收放、伸缩臂伸缩、伐木头工作、工作臂回转以及其它辅助动作。确定执行机构运动学动力特性要求、复合动作要求、主要技术参数:自由度、定位精度、工作范围、最大工作速度及液压参数。根据工况分析推导臂部运动驱动力计算。执行机构是一具有多自由度的特种工程机械机构。机构经常起动、制动、换向、外负载变化很大、冲击和振动多,对液压系统要求高。对开式系统和闭式系统、中位常开换向阀系统与中位常闭换向阀系统部分流量时功率损失分析,负载传感液压系统适合多执行部件机构。1)论文研究工作臂变幅机构采用单个液压缸和两个并联液压缸液压两种布置方案。工作臂变幅机构主参数是变幅速度和变幅力(力矩),变幅缸伸缩速度用几何方法;变幅缸推力用静力学方法。确定变幅缸有关参数后可确定液压系统参数。执行机构液压系统基本回路:工作臂回路、伐木头回路。控制阀是集合各种功能阀件的多路阀。根据选用的高压变量泵,执行机构主阀选用闭芯、分片式结构高压负荷传感多路阀。整个液压系统采用一台带有负荷传感控制变量泵为各工作装置提供压力油。2)建立液压模型包括负荷传感泵、可调节流阀、负荷传感管路以及执行器(负载)等。通过对液压模型研究,执行机构液压系统为非线性时变系统。对执行机构液压系统进行仿真,充分考虑整个油路容积特性、液动力等因素。通过仿真验证负荷传感液压系统特性,得出负载与压力、流量关系曲线。负荷传感系统输出流量由负荷传感阀阀开口度决定,与外负载无关。3)论文建立工作臂系统三自由度动力学方程,推导工作臂系统最大操作速度方程,并进行自由度影响分析。进行混合力与位置控制分析,求解液压执行元器件有效驱动力与关节驱动力矩,得出6阶的控制方程。为了验证液压系统,论文对执行机构进行运动仿真,求解执行机构末端(伐木头)运动速度和加速度变化曲线。执行机构负荷传感液压系统具有稳定性和可控性。4)根据电液比例位置、速度控制系统原理,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通过建立仿真模型,利用Matlab-Simulink对系统的动态性能进行计算机仿真。并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仿真结果对执行机构研究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通过理论分析和计算机仿真确定该系统的标称模型。确定执行机构电液比例液压系统控制参数,设计基于CAN-Bus执行机构电液比例控制方式。根据研究结果搭建林木联合采育机执行机构负荷传感液压系统实验物理样机,对负荷传感液压系统节能效果与操作特性进行实验分析,验证负荷传感系统具有良好的节能效果及操纵特性。
傅海轮[5](2006)在《升压型开关液压源原理及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主要研究开关液压源中升压型开关液压源的原理、特性及其试验系统。首先,论文从多执行器复合控制系统节能、变压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传统的各类液压传动系统的优缺点,提出了开关液压源系统,并介绍了高速开关阀控制系统。接着根据弱电系统和液压系统存在很大的相似性,经过大量研究分析,借助升压型开关电源的理论知识,论文在本章提出了升压型开关液压源理论结构和工作原理,并分析了其稳态特性。最后论文研究了升压型开关液压源的损耗、元件特性和系统动态特性,并用试验来验证结构的合理性以及系统的性能。 第一章从多执行器复合控制系统节能、变压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各类液压传动系统的优缺点,概述了开关液压源系统,提出将开关液压源用于单泵多执行器系统的结构,以进一步体现了开关液压源在节能方面的优势;同时介绍了高速开关阀控制系统。通过对这些系统的详细分析,提出了论文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根据弱电系统和液压系统存在很大的相似性,本章重点在于从理论上找出合理的结构——升压型开关液压源结构,以通过分立液压元件实现了油源输出压力的连续升压。 第三章认识到开关液压源在高速单向阀的启闭过程存在相当大的损耗,且该损耗与开关频率密切相关,因此将开关液压源的损耗分成了动态损耗和瞬态损耗两类;为了使系统损耗降到最低,对升压型开关液压源的各关键元件:高速开关阀、高速单向阀、液容元件、液感元件和系统的管路进行建模和特性分析,并提出了对由斜轴式锥形柱塞液压马达驱动大惯性飞轮组成的液感元件进行改进以提高其高频性能的方法,同时对液感元件上的附加液阻进行了系统性的描述;本章也从理论分析的角度给出合理的元件参数选择以进行试验验证。 第四章在第三章的基础上,对整个系统进行建模和仿真,得出了开环系统的动态特性,并对得到的结果进行了原因分析。 第五章针对第三、四章的理论分析,给出了试验的支持。本章主要完成升压型开关液压源试验验证,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性能、原因分析。 第六章对本论文所做的研究工作作了简要的总结,并对其未来发展做了展望。
刘春生,张艳军,张才[6](2005)在《液压传动系统的回油背压特性》文中指出针对液压传动系统的回油背压特征,应用数理建模等效和线性化的方法,导出了压力与流量和温度等参数的数学模型。实例表明,其特性曲线中,可得到与各相关参量的内在关系,诸如工作温度的不同对压力波动梯度的影响,溢流阀压力调节出现饱和的条件等,以此可用来对液压系统和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验证。
胡志刚[7](2004)在《基于开关液压源的大惯性负载速度与力控制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主要研究高速开关液压马达的实现。旨在解决由开关液压源负载特性差异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为开关液压源在实用化和产业化道路上的发展推进一大步。首先,论文从多执行器复合控制系统节能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传统的各类液压传动系统的优缺点,并重点介绍了本世纪初提出的新型液压节能系统—开关液压源理论。接着论文给出了高速开关马达的理论支持,研究了高速开关马达的元件特性,并用试验来验证结构的合理性。 第一章从多执行器复合控制系统节能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各类液压传动系统的优缺点,并着重介绍了本世纪最新提出的新型节能型液压传动系统——开关液压源。提出了论文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提出一种适用于多执行器复合控制系统中对驱动大惯性负载的液压马达的速度进行控制的新型节能型电液控制系统——高速开关液压马达,针对其大惯性负载马达联执行器的驱动控制,引入开关液压源理论,构成一个半闭式液压回路,实现了输出转矩与负载的自动适应,大幅度提高能量的转换效率。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脉频调制速度控制方法,并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 第三章对高速开关液压马达的各元件:高速开关阀、高速单向阀、液感元件和系统的管路进行建模和特性分析,并将第二章中的高速开关液压马达的理论进行实际化,从理论分析的角度给出合理的元件参数选择以进行仿真验证。 第四章对高速开关液压马达的各元件:高速开关阀、高速单向阀、液感元件和系统的管路进行功耗分析。 第五章说明试验结果,并给出结论。 第六章对本论文所做的研究工作作了简要的总结。
张晓峰[8](2004)在《降压型开关液压源工作稳定性及其节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执行器特性是液压系统的一大特点。在大功率的工作系统中,提高液压系统的效率对于节能和节约成本是很重要的。目前的多执行器系统主要有:节流调速系统,负载敏感系统,二次调节系统,但均存在各种缺陷。 本世纪初提出的开关液压源系统可以实现在升压及降压过程中增加流量的需要,因而可以很好的适应负载的要求,是一种全新原理的节能型液压系统。作为一种压力转换装置,开关液压源可以很好地适应负载。 本文首先针对降压型开关液压源工作的稳定性问题,提出在降压型开关液压源中引入回油背压,避免系统中出现气蚀现象,提高系统工作的稳定性;其次分析带回油背压的降压型开关液压源的能耗组成,通过仿真与试验,研究负载、开关频率以及系统效率三者之间的关系;最终提出降压增流型开关液压源回油背压控制策略及其工程实现方案,达到最佳节能效果。 第一章综述在液压传动与控制系统中,具有负载适应能力的各种控制回路:压力适应回路、流量适应回路和功率适应回路,以及这些系统的优缺点;介绍新近提出的开关液压源概念及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针对降压型开关液压源存在的气蚀现象,在降压型开关液压源结构中引入背压阀,提高系统工作的稳定性,分析带回油背压的降压增流刑开关液压源的工作原理,并对带回油背压的降压型开关液压源结构中各个元件进行建模,分析系统的动态特性。 第三章主要分析带回油背压的降压型开关液压源的能耗组成,研究背压,负载以及开关频率对系统效率的影响效果,通过仿真及试验,重点分析开关频率对带回油背压的降压型开关液压源效率的影响。 第四章根据能耗分析,针对带回油背压的降压型开关液压源的能耗特性,确定系统能耗的目标函数,通过优化背压以及开关频率这三个参数以使目标函数最小。 第五章总结全文
凌凤[9](2004)在《复合型开关液压源及其负载自动适应原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主要研究开关液压源的复合型结构及其负载自动适应机理。旨在解决由开关液压源负载特性差异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为开关液压源在实用化和产业化道路上的发展推进一大步。首先,论文从多执行器复合控制系统节能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传统的各类液压传动系统的优缺点,并重点介绍了本世纪初提出的新型液压节能系统—开关液压源理论。为了解决开关液压源的负载特性差异问题,论文提出了复合型开关液压源结构和负载的最优跟踪控制策略。接着论文给出了复合型开关液压源的理论支持,研究了复合型开关液压源的元件特性和系统开环特性,并用试验来验证结构的合理性。最后,对负载自动适应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给出了合理的最优跟踪控制策略。 第一章从多执行器复合控制系统节能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各类液压传动系统的优缺点,并着重介绍了本世纪最新提出的新型节能型液压传动系统——开关液压源。通过对开关液压源两种结构:升压型结构和降压型结构的详细分析,提出了论文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针对由液压系统与弱电系统的负载差异性所可能引起的开关液压源的一系列问题,本章重点在于从理论上找出合理的结构——复合型开关液压源结构以同时满足升压与降压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行的试验方案。 第三章对复合型开关液压源的各元件:高速开关阀、高速单向阀、液容元件、液感元件和系统的管路进行建模和特性分析,并将第二章中的复合型开关液压源的理论进行实际化,从理论分析的角度给出合理的元件参数选择以进行试验验证。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开环系统的特性。 第四章针对第三章的理论分析,给出了试验的支持。本章主要在完成基本相同功能的条件下对压力影响、流量影响以及效率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复合型结构实现与降压结构实现和升压结构实现的对比,并进行了原因分析。 第五章在前两章的基础上针对负载反馈的要求提出了最优跟踪控制策略。在分析开环系统的特性之后采用时间加权的误差绝对值积分(integral of time-weighted absolute error,简称ITAE)准则,得出П型系统最优跟踪控制器。并借助MATLAB6.5控制工具箱工具实现了整个闭环系统的仿真分析,效果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良好。 第六章对本论文所做的研究工作作了简要的总结。
张晓峰,凌凤,章艳,刘莹冰,顾临怡[10](2003)在《回油背压对降压型开关液压源效率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降压增流型开关液压源的效率受其高频单向阀启闭过程影响的问题 ,本文提出一种带回油背压的降压型开关液压源结构 ,主要介绍了该结构的工作过程 ,并给出回油背压对效率的影响的理论分析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增加适当的回油背压有助于系统效率的提高。
二、回油背压对降压型开关液压源效率影响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回油背压对降压型开关液压源效率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降压型开关液压源调速系统设计及控制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研究的方法 |
第二章 降压型开关液压源的工作原理 |
2.1 开关电源理论 |
2.2 液压元件与电子元件的相似性原理 |
2.2.1 液阻的定义 |
2.2.2 液容的定义 |
2.2.3 液感的定义 |
2.3 降压型开关液压源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降压型开关液压源的降压增流原理及稳态输出特性 |
3.1 降压型开关液压源的降压增流原理 |
3.1.1 带液容蓄能器滤波的开关液压源降压增流原理 |
3.1.2 无液容蓄能器滤波的开关液压源降压增流原理 |
3.2 降压型开关液压源调速系统的稳态输出特性 |
3.2.1 经液容蓄能器滤波后马达负载的稳态性能 |
3.2.2 经液容蓄能器滤波后液压缸负载的稳态性能 |
3.2.3 无液容蓄能器滤波时马达负载的稳态性能 |
3.2.4 无液容蓄能器滤波时液压缸负载的稳态性能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降压型开关液压源调速系统的建立与分析 |
4.1 降压型开关液压源调速系统的建立 |
4.2 开关液压源与开关电源的差异及能耗分析 |
4.3 液容蓄能器的数学模型 |
4.4 液感马达的数学模型 |
4.5 高速开关阀控二通插装阀组件及单向插装阀的结构选型与特性分析 |
4.5.1 高速开关阀控二通插装阀组件的控制方式与结构选型 |
4.5.2 单向插装阀的结构选型 |
4.5.3 高速开关阀控二通插装阀及单向插装阀的动态特性分析 |
4.6 开关液压源恒压网络系统的分析 |
4.6.1 恒压网络技术的应用 |
4.6.2 恒压源控制系统的实现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降压型开关液压源调速系统的设计与计算 |
5.1 调速系统的设计要求及研究方案 |
5.1.1 调速系统的设计要求 |
5.1.2 调速系统的研究方案 |
5.2 调速系统的参数匹配原则 |
5.2.1 开关液压源元件的参数匹配原则 |
5.2.2 恒压网络元件的参数匹配原则 |
5.2.3 补油和冷却冲洗元件的参数匹配原则 |
5.3 负载马达的参数计算与选型 |
5.4 高速开关阀控二通插装阀组件及单向插装阀的选型与启闭特性分析 |
5.4.1 高速开关阀控二通插装阀组件及单向插装阀的选型 |
5.4.2 高速开关阀控二通插装阀及单向插装阀的启闭特性仿真分析 |
5.5 高速开关阀与液控阀二级先导控制二通插装阀的结构设计与研究 |
5.5.1 二级先导控制中液控阀的结构设计 |
5.5.2 液控阀主要参数的设计计算 |
5.5.3 二级先导控制的二通插装阀启闭特性仿真分析 |
5.5.4 系统工作频率的确定 |
5.6 液感马达及液容蓄能器的参数计算与选型 |
5.6.1 液感马达的参数计算与选型 |
5.6.2 液容蓄能器的参数计算与选型 |
5.7 恒压网络中各元件的参数计算与选型 |
5.7.1 恒压变量泵的参数计算与选型 |
5.7.2 补油泵的参数计算与选型 |
5.7.3 高、低压油路滤波蓄能器的参数计算与选型 |
5.8 液压管道的参数计算与选型 |
5.9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降压型开关液压源调控性能及控制方法的研究 |
6.1 降压型开关液压源调速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
6.1.1 PID控制系统概述 |
6.1.2 基于AMESim与Simulink联合仿真调速系统模型的建立 |
6.2 降压型开关液压源调控性能的仿真分析 |
6.2.1 开环系统中开关液压源的调控特性 |
6.2.2 闭环系统中开关液压源的调控特性 |
6.3 液容蓄能器参数对系统调速性能的影响 |
6.3.1 蓄能器节流孔径对系统调速性能的影响 |
6.3.2 蓄能器初始充气体积对系统调速性能的影响 |
6.4 基于积分分离式PI控制调速系统的研究 |
6.4.1 积分分离式PI控制的基本原理 |
6.4.2 积分分离式PI控制的调速性能 |
6.5 基于抗积分饱和式PI控制调速系统的研究 |
6.5.1 抗积分饱和式PI控制的基本原理 |
6.5.2 抗积分饱和式PI控制的调速性能 |
6.6 负载的压力反馈及能量的回收 |
6.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阀配流变量轴向柱塞马达及其变量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表清单 |
第1章 绪论 |
1.1 油液混合动力车辆对变量泵/马达在极端工况的高效率要求 |
1.1.1 车辆油液混合动力系统的原理与发展趋势 |
1.1.2 油液混合动力车辆动力系统及其对泵/马达的效率要求 |
1.1.3 变量柱塞泵/马达的配流机构及其在低排量下的效率 |
1.1.4 座阀配流柱塞泵的转速限制和马达工况的缺失 |
1.2 数字变量的前身——对整个液压源进行数字变量的“开关液压源” |
1.2.1 开关液压源理论提出的背景 |
1.2.2 升压型开关液压源结构及工作原理 |
1.2.3 降压增流型开关液压源结构及工作原理 |
1.2.4 复合型开关液压源结构及工作原理 |
1.2.5 开关液压源速度控制系统的负载自动适应原理与脉频调制 |
1.2.6 开关液压源的变压损耗 |
1.3 电控数字变量与传统变量方式的对比及其面临的挑战 |
1.3.1 可变有效排量的液压泵/马达(VVDP/M) |
1.3.2 高速开关阀配流的柱塞泵/马达 |
1.3.3 电控数字变量柱塞泵/马达的冲击问题 |
1.3.4 论文研究的目标 |
1.3.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6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阀配流变量轴向柱塞马达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
2.1 液压混合动力系统对阀配流变量轴向柱塞马达的要求 |
2.2 阀配流变量轴向柱塞马达的结构与阀配流工作原理 |
2.3 基于“正交偏置法”的轴向柱塞马达的阀配流变量方法 |
2.4 高、低压配流阀的初始状态设置 |
2.4.1 数字变量泵/马达配流阀的初始状态 |
2.4.2 变量阀配流机构中高、低压配流阀初始状态设置 |
2.5 阀配流变量轴向柱塞马达的建模 |
2.5.1 单柱塞马达建模 |
2.5.2 七柱塞马达数学建模 |
2.6 阀配流变量轴向柱塞马达的样机与实验系统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阀配流变量轴向柱塞马达的开关变量控制机理研究 |
3.1 阀配流变量轴向柱塞马达对阀配流机构的要求 |
3.2 阀配流变量轴向柱塞马达的配流机构及其工作原理 |
3.3 阀配流变量轴向柱塞马达在100%变量时的输出流量与扭矩 |
3.3.1 单个柱塞的输出流量与扭矩 |
3.3.2 多柱塞马达的综合输出流量与扭矩 |
3.4 基于“正交偏置法”的轴向柱塞马达阀配流变量控制 |
3.4.1 变量驱动环位移控制先导换向阀阀口开度的机理 |
3.4.2 变量驱动环位移控制配流阀开关角位置的机理 |
3.4.2.1 吸油区高压配流阀开关角位置的控制 |
3.4.2.2 排油区低压配流阀开关角位置的控制 |
3.4.3 理想状态下变量驱动环位移控制马达输出扭矩的机理 |
3.4.4 理想状态下变量驱动环位移控制马达做功流量的计算 |
3.5 变量驱动环位移控制配流阀开关角位置的静特性仿真 |
3.5.1 单个柱塞马达工况 |
3.5.2 单个柱塞再生制动工况 |
3.5.3 七个柱塞联合仿真结果与分析 |
3.6 变量驱动环位移控制配流阀开关角位置静特性试验与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阀配流变量轴向柱塞马达消除开关过程压力冲击的机理研究 |
4.1 阀配流变量轴向柱塞马达工作周期的六个阶段 |
4.2 高压配流阀的无冲击关闭机理 |
4.3 低压配流阀的无冲击开启机理 |
4.4 低压配流阀流动方向的无冲击切换机理 |
4.5 低压配流阀的无冲击关闭机理 |
4.6 高压配流阀的无冲击开启机理 |
4.7 高压配流阀流动方向的无冲击切换机理 |
4.8 阀孔加工误差及先导柱塞外缘磨损对开环变量的影响分析 |
4.9 阀配流变量轴向柱塞马达的三种极端工况控制方法 |
4.9.1 阀配流变量轴向柱塞马达的启动控制方法 |
4.9.2 阀配流变量轴向柱塞马达的制动控制方法 |
4.9.3 阀配流变量轴向柱塞马达的换向控制方法 |
4.10 阀配流变量轴向柱塞马达的起制动特性仿真 |
4.10.1 启动特性仿真结果与分析 |
4.10.2 再生制动特性仿真结果与分析 |
4.11 阀配流变量轴向柱塞马达的起制动特性试验结果与分析 |
4.12 本章小结 |
第5章 阀配流变量轴向柱塞马达变量偏差与降低节流损耗的机理研究 |
5.1 高、低压配流阀芯的结构参数及液动力分析 |
5.1.1 主阀芯的结构参数与数学建模 |
5.1.2 主阀芯的静态特性分析 |
5.1.2.1 主阀芯的流量特性 |
5.1.2.2 先导阀芯与阀体配合间隙对引起的泄漏 |
5.1.3 作用在主阀芯上的稳态液动力分析 |
5.1.4 作用在主阀芯上的瞬态液动力分析 |
5.2 开关过程延时引起的变量偏差 |
5.2.1 吸油过渡过程中柱塞产生的角位移 |
5.2.2 高压配流阀关闭到低压阀开启过程中柱塞产生的角位移 |
5.2.3 排油过渡过程中柱塞产生的角位移 |
5.2.4 低压配流阀关闭到高压阀开启过程中柱塞产生的角位移 |
5.3 开关过程延时阶段的柱塞压力变化与节流损耗 |
5.3.1 吸油过渡过程中柱塞的压力变化 |
5.3.2 排油过渡过程中柱塞的压力变化 |
5.3.3 单个柱塞在六个阶段的总输出扭矩 |
5.3.4 转速对单个柱塞在六个阶段输出扭矩的影响 |
5.3.5 单个柱塞在两个开关过程的总节流损耗 |
5.4 阀配流变量轴向柱塞马达单柱塞的动态性能仿真结果与分析 |
5.4.1 变量控制特性仿真结果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阀配流变量轴向柱塞马达的不稳定轴向力支撑机理 |
6.1 阀配流变量轴向柱塞马达的不稳定轴向力分析 |
6.1.1 阀配流变量轴向柱塞马达在100%变量时的轴向力分析 |
6.1.2 阀配流变量轴向柱塞马达在其他变量比下的轴向力分析 |
6.2 基于圆盘缝隙前置阻尼的中心通流式静压推力轴承原理与承载能力 |
6.3 前置阻尼大小与承载能力j容积损耗的关系 |
6.4 单个静压推力轴承试验结果与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阀配流变量轴向柱塞马达的再生制动机理研究 |
7.1 阀配流变量轴向柱塞马达再生制动过程的配流机构工作原理 |
7.2 阀配流变量轴向柱塞马达再生制动过程的阀配流控制机理 |
7.3 阀配流变量轴向柱塞马达全再生制动过程的输出流量与扭矩 |
7.3.1 理想状态下的输出流量 |
7.3.2 非理想状态下的输出流量与扭矩 |
7.4 纯机液数字马达的再生制动特性仿真结果与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下一步的研究计划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大型模锻压机运行在线建模及动态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模锻装备综述 |
1.2.1 模锻压机工作原理 |
1.2.2 模锻压机驱动系统建模研究现状 |
1.2.3 大型等温模锻压机低速稳定性研究现状 |
1.3 摩擦建模的发展与参数辨识方法综述 |
1.3.1 摩擦模型研究的发展 |
1.3.2 系统辨识方法概述 |
1.4 金属塑性成形载荷建模概述 |
1.5 课题研究意义和内容 |
1.5.1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5.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4000T大型等温模锻压机在线建模方法 |
2.1 4000T大型等温模锻压机系统介绍 |
2.1.1 4000 T大型等温模锻压机基本结构和主要技术参数 |
2.1.2 极低速驱动原理及关键技术 |
2.1.3 驱动系统建模难点 |
2.2 大型复杂系统多层分段在线建模方法 |
2.3 多层分段建模方法在4000T大型压机建模的应用 |
2.3.1 高速空载运行下的压机建模及参数辨识 |
2.3.2 低速空载运行下的摩擦建模及参数辨识 |
2.3.3 低速重载运行下的负载建模及参数辨识 |
2.4 本章小结 |
3 高速空载运行下的压机建模及参数辨识 |
3.1 系统分析 |
3.2 高速空载运行下的压机参数辨识 |
3.2.1 高速空载运行下模型结构的确定 |
3.2.2 参数辨识 |
3.3 实验验证 |
3.3.1 实验介绍 |
3.3.2 结果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4 低速空载运行下的摩擦建模及参数辨识 |
4.1 系统非线性摩擦分析与建模 |
4.1.1 柱塞密封处非线性摩擦分析 |
4.1.2 柱塞密封处摩擦建模 |
4.2 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PSO)的摩擦模型参数辨识 |
4.3 实验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5 低速重载运行下的负载建模及参数辨识 |
5.1 主应力法锻件成形载荷建模理论 |
5.1.1 主应力法原理简介 |
5.1.2 长矩形板坯锻压成形载荷主应力法建模 |
5.1.3 开式模锻锻件成形载荷的主应力法建模 |
5.1.4 闭式模锻锻件变形力的主应力法建模 |
5.2 负载模型的仿真验证 |
5.3 压机负载模型实验在线参数辨识及实验验证 |
5.3.1 成形载荷模型参数辨识 |
5.3.2 实验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6 4000T压机的动态特性分析 |
6.1 仿真模型的建立 |
6.1.1 各元件仿真子模型搭建 |
6.1.2 系统仿真参数设定 |
6.2 仿真结果分析 |
6.3 参数影响分析 |
6.3.1 压机系统参数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分析 |
6.3.2 锻件加工工艺及材料参数的影响 |
6.4 结果分析与改进建议 |
6.5 本章小结 |
7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4)林木联合采育机执行机构与液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林木联合采育机执行机构与液压系统研究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内发展动态及研究现状 |
1.2.2 国外发展动态及研究现状 |
1.3 国内外林木联合采育机液压系统发展动态及研究现状 |
1.3.1 国内林木联合采育机液压系统发展动态及研究现状 |
1.3.2 国外林木联合采育机液压系统发展动态及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重点解决问题 |
1.4.3 研究方法 |
2 执行机构工况与主要参数 |
2.1 林木联合采育机工况分析 |
2.1.1 伐木工况分析 |
2.1.2 整机移动工况分析 |
2.1.3 伐木头举升回转工况分析 |
2.1.4 打枝、造材工况分析 |
2.1.5 伐木头返回工况分析 |
2.1.6 姿态调整与保持工况分析 |
2.1.7 各功能运动动力特性要求 |
2.2 执行机构主要参数 |
2.2.1 主要参数定义 |
2.2.2 CFJ30林木联合采育机执行机构主参数 |
2.3 执行机构类型及驱动力 |
2.3.1 执行机构类型 |
2.3.2 工作臂臂系运动驱动力计算 |
2.4 本章小结 |
3 林木联合采育机液压系统分析 |
3.1 液压系统分析 |
3.1.1 液压回路分析 |
3.1.2 负荷传感液压系统分析 |
3.1.3 多执行部件负荷传感液压系统分析 |
3.2 执行机构液压系统"理想"特性 |
3.3 本章小结 |
4 执行机构负荷传感液压系统设计 |
4.1 工作臂变幅机构液压回路设计 |
4.1.1 变幅机构的类型 |
4.1.2 变幅机构液压回路研究 |
4.1.3 变幅机构液压回路设计 |
4.2 负荷传感液压系统设计 |
4.2.1 工作臂负荷传感液压回路设计 |
4.2.2 伐木头负荷传感液压回路设计 |
4.2.3 多功能林木采育装备液压方案设计 |
4.2.4 执行机构液压系统设计 |
4.3 负荷传感液压系统建模 |
4.3.1 负荷传感变量泵建模 |
4.3.2 控制阀建模 |
4.3.3 液压缸模型 |
4.4 液压系统仿真 |
4.4.1 工作臂液压系统仿真 |
4.4.2 伐木头液压系统仿真 |
4.5 本章小结 |
5 执行机构动作研究 |
5.1 执行机构运动学基本概念 |
5.2 两自由度动力学简化模型 |
5.3 三自由度动力学方程 |
5.3.1 操作最大速度 |
5.3.2 自由度影响分析 |
5.4 执行机构动作理论研究 |
5.4.1 液压工作臂动力与传递函数 |
5.4.2 液压执行元件建模 |
5.4.3 拉普拉斯域内单连杆分析 |
5.4.4 在拉普拉斯域内多连杆分析 |
5.5 执行机构运动分析与仿真 |
5.5.1 工作臂系统运动仿真 |
5.5.2 运动分析与仿真系统的实现 |
5.5.3 执行机构运动仿真 |
5.5.4 仿真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电液比例液压控制研究 |
6.1 基于CAN-Bus执行机构电液比例控制设计 |
6.2 电液比例液压控制硬件 |
6.3 液压控制参数确定 |
6.4 本章小结 |
7 液压系统试验 |
7.1 液压系统安装与测试安装 |
7.1.1 液压系统安装 |
7.1.2 测试安装 |
7.2 执行机构参数测试 |
7.3 功率分布测试 |
7.4 测试物理样机 |
7.5 本章小结 |
8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8.3 今后研究工作建议 |
附表1 主要林木联合采育机型号和参数 |
附表2 伐木头主要参数 |
附表3 A11VLO液压泵主要技术参数 |
附图1 液压原理图 |
附图2 液压管路布置图 |
附图3 控制系统硬件布置图 |
附图4 驾驶室控制系统布置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5)升压型开关液压源原理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传统多执行器复合控制系统概述 |
1.1.1 节流控制系统概述 |
1.1.2 闭式容积传动系统 |
1.1.3 功率适应系统(负载敏感系统) |
1.1.4 二次调节传动系统(定压网络液压马达系统) |
1.1.5 液压变压器 |
1.2 开关液压源系统概述 |
1.2.1 升压型开关电源原理 |
1.2.2 开关电源与开关液压源类比 |
1.3 基于脉冲流量的高速开关阀流量控制概述 |
1.3.1 高速开关阀速度控制系统实现 |
1.3.2 高速开关阀压力控制系统实现 |
1.4 论文的目的、研究内容 |
1.5 论文意义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升压型开关液压源原理研究 |
2.1 升压型开关液压源的理论结构 |
2.2 升压型开关液压源的工作原理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升压型开关液压源元件建模及特性分析 |
3.1 高速开关阀与高速单向阀的模型建立 |
3.1.1 主阀芯动力学模型 |
3.1.2 主阀口节流模型 |
3.1.3 主阀的总体模型 |
3.1.4 主阀芯动态特性分析 |
3.2 液容元件建模 |
3.2.1 弹簧液压缸在开关液压源中作为液容元件的证伪 |
3.2.2 蓄能器皮囊内气体绝热变化模型 |
3.2.3 蓄能器活塞的动力学模型 |
3.2.4 蓄能器的总体模型 |
3.2.5 蓄能器的附加液阻 |
3.2.6 蓄能器的动态特性分析 |
3.3 液感元件建模 |
3.3.1 关于长管道在开关液压源中作为液感元件的证伪 |
3.3.2 液感的动力学模型 |
3.3.3 液感的连续性模型 |
3.3.4 液感的总体模型 |
3.3.5 液感元件的动态特性分析 |
3.4 高频容腔模型 |
3.4.1 高频容腔建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升压型开关液压源系统建模及仿真 |
4.1 升压型开关液压源系统整体模型 |
4.2 升压型开关液压源系统仿真结果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升压型开关液压源的试验性能研究 |
5.1 试验系统 |
5.1.1 试验系统机械部分 |
5.1.2 试验系统电控部分 |
5.2 升压型开关液压源试验结果及性能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
(6)液压传动系统的回油背压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回油流量循环 |
2 回油压力方程 |
2.1 溢流阀压力———流量方程 |
2.2 回油通道压力损失方程 |
2.3 回油背压压力方程 |
3 实例分析 |
4 结束语 |
(7)基于开关液压源的大惯性负载速度与力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传统多执行器液压系统概述 |
1.2 开关液压源系统概述 |
1.3 高速开关阀系统概述 |
1.4 论文的目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二章 高速开关液压马达原理 |
2.1 复合型开关液压源及其中各元件对效率影响 |
2.2 高速开关液压马达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2.3 高速开关液压马达速度控制方法 |
第三章 高速开关液压马达建模 |
3.1 高速开关阀建模 |
3.2 高速单向阀建模 |
3.3 大惯性马达建模 |
3.4 容腔介质弹性建模 |
3.5 高速开关液压马达系统仿真 |
第四章 高速开关液压马达效率分析 |
4.1 液感马达损耗分析 |
4.2 高速开关阀开关损耗分析 |
4.3 高速单向阀反相流动损耗分析 |
4.4 高速开关液压马达总体效率 |
第五章 试验研究 |
5.1 高速开关马达试验系统及参数 |
5.2 试验研究 |
第六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及申请专利 |
(8)降压型开关液压源工作稳定性及其节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节能型液压系统概述 |
1.2 闭式系统概述 |
1.3 开关液压源系统概述 |
1.4 论文的目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二章 降压型开关液压源稳定性研究及系统建模 |
2.1 降压增流型开关液压源简介 |
2.2 背压在降压型开关液压源中的引入 |
2.3 系统建模 |
第三章 系统能耗分析 |
3.1 系统能耗组成 |
3.2 背压值P_r的优化 |
3.3 试验研究 |
第四章 开关频率的优化设计 |
4.1 目标函数的确立 |
4.2 开关频率的优化 |
4.3 脉频调制PFM控制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及申请专利 |
(9)复合型开关液压源及其负载自动适应原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传统多执行器复合控制系统概述 |
1.1.1 节流传动控制系统概述 |
1.1.2 容积传动控制系统概述 |
1.1.3 负载敏感传动系统 |
1.1.4 二次调节传动系统 |
1.2 新型节能液压系统--开关液压源理论概述 |
1.2.1 新型液压总线结构 |
1.2.2 开关液压源元件 |
1.2.3 两种开关液压源结构 |
1.2.3.1 升压型结构及原理 |
1.2.3.2 降压型结构及原理 |
1.3 论文的目的、研究内容 |
1.4 论文意义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复合型开关液压源原理研究 |
2.1 开关电源的理论启示 |
2.1.1 升压型开关电源(Boost变换器) |
2.1.2 降压型开关电源(Buck变换器) |
2.1.3 复合型开关电源(Buck-Boost变换器) |
2.2 复合型开关液压源的理论结构 |
2.3 复合型开关液压源的工作原理 |
2.4 试验系统图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复合型开关液压源建模及频域分析 |
3.1 高速开关阀与高速单向阀的模型建立 |
3.1.1 主阀芯动力学模型 |
3.1.2 主阀芯可压缩流体的连续性模型 |
3.1.3 主阀口节流模型 |
3.1.4 主阀的总体模型 |
3.1.5 主阀芯动态特性分析 |
3.2 液容元件建模 |
3.2.1 弹簧液压缸在开关液压源中作为液容元件的证伪 |
3.2.2 蓄能器皮囊内气体绝热变化模型 |
3.2.3 蓄能器活塞的动力学模型 |
3.2.4 蓄能器的总体模型 |
3.2.5 蓄能器的附加液阻 |
3.2.6 蓄能器的动态特性分析 |
3.3 液感元件建模 |
3.3.1 关于长管道在开关液压源中作为液感元件的证伪 |
3.3.2 液感的总体模型 |
3.3.3 液感元件的动态特性分析 |
3.4 高频容腔模型 |
3.4.1 高频容腔建模 |
3.4.2 实际台架参数的计算 |
3.5 系统整体模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复合型结构的试验性能研究 |
4.1 试验系统 |
4.1.1 试验系统机械部分 |
4.1.2 试验系统电控部分 |
4.1.2.1 电控系统硬件部分 |
4.1.2.2 程序控制部分 |
4.2 复合型结构实现与降压型结构实现的对比 |
4.2.1 降压型结构的试验实现分析 |
4.2.2 复合型结构的试验实现分析 |
4.3 复合型结构实现与升压型结构实现的对比 |
4.3.1 升压型结构的试验实现分析 |
4.3.2 复合型结构的试验实现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负载自动适应原理研究 |
5.1 负载自适应概述 |
5.2 最优控制的数学描述 |
5.2.1 受控系统的数学模型 |
5.2.2 目标集 |
5.2.3 容许控制 |
5.2.4 性能指标 |
5.2.5 反馈控制系统的鲁棒性分析 |
5.3 最优控制分析 |
5.4 系统的跟踪控制 |
5.5 最优跟踪控制器设计 |
5.6 最优控制器实现 |
5.7 闭环系统动态特性分析 |
5.7.1 系统的稳定性判断 |
5.7.2 系统的阶跃响应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论文总结 |
主要参考文献 |
已发表论文、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回油背压对降压型开关液压源效率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
1 结构及工作原理 |
2 效率分析 |
3 仿真研究 |
4 结论 |
四、回油背压对降压型开关液压源效率影响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降压型开关液压源调速系统设计及控制方法的研究[D]. 邱涛. 长安大学, 2017(04)
- [2]阀配流变量轴向柱塞马达及其变量机构研究[D]. 李林. 浙江大学, 2014(02)
- [3]大型模锻压机运行在线建模及动态特性研究[D]. 杨家旺. 中南大学, 2013(06)
- [4]林木联合采育机执行机构与液压系统研究[D]. 沈嵘枫. 北京林业大学, 2010(09)
- [5]升压型开关液压源原理及试验研究[D]. 傅海轮. 浙江大学, 2006(01)
- [6]液压传动系统的回油背压特性[J]. 刘春生,张艳军,张才. 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 2005(03)
- [7]基于开关液压源的大惯性负载速度与力控制系统研究[D]. 胡志刚. 浙江大学, 2004(04)
- [8]降压型开关液压源工作稳定性及其节能研究[D]. 张晓峰. 浙江大学, 2004(04)
- [9]复合型开关液压源及其负载自动适应原理研究[D]. 凌凤. 浙江大学, 2004(04)
- [10]回油背压对降压型开关液压源效率影响的研究[J]. 张晓峰,凌凤,章艳,刘莹冰,顾临怡. 机床与液压, 20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