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面积计算方法的改进

截面积计算方法的改进

一、横断面面积计算方法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夏旭[1](2021)在《集中进水植草沟沿程流量变化规律研究》文中认为植草沟是海绵城市建设中应用较广泛的设施之一,其主要功能为传输雨水径流,同时还可渗蓄和净化雨水,目前关于植草沟的沿程流量变化特征仍缺乏系统研究,通过实验室物理模型模拟实验,系统研究了恒定进水流量下,传统型和渗排型植草沟的沿程流量变化特征,通过与曼宁公式理论值比较,提出了曼宁修订公式,并根据实验数据,进一步验证了曼宁修订公式的精度;研究了恒定和非恒定进水流量、不同植被高度下,传统型和渗排型植草沟的径流总量削减率、峰值流量削减率和峰值延迟时间;同时,结合某工程案例,通过理论计算,比较了不同断面形状植草沟的最大过流能力和渗透能力。研究成果可为植草沟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在传统型和渗排型植草沟中,由曼宁公式算得的理论流量与实测流量均存在较大的误差,且随着流量的增大,理论流量与实测流量的误差均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采用实验数据拟合的方法推导出了传统型和渗排型植草沟的修订曼宁公式,并分别验证了其精度,修订后的曼宁公式精度显着提高,当流量为0.5 m3/h~9.7 m3/h时,传统型植草沟误差范围为-0.71%~9.05%,渗排型植草沟误差范围为-3.13%~5.96%,误差较修订前提高约60.25%~68.71%;(2)传统型和渗排型植草沟均具有较好的径流总量削减、峰值流量削减和峰值延迟效果,渗排型植草沟对雨水径流的总量削减率优于传统型,随着重现期的增大,两种植草沟的径流总量削减率均不断降低,峰值流量削减率相差较小,峰值延迟时间均逐渐降低;随着植被高度的增大,各重现期传统型和渗排型植草沟对径流的总量削减率和峰值削减率均逐渐增大,峰值延迟时间逐渐延长;(3)恒定进水流量下,随着进水流量的逐渐增大,下渗峰值流量逐渐增大,不同重现期下,随着进水重现期的增大,下渗峰值流量逐渐增大,植被高度越高,渗排型植草沟的下渗流量相对越大;(4)植草沟宽度、横、纵坡坡度,粗糙系数等条件相同时,抛物线形植草沟对径流的最大传输能力相对较大,V形和抛物线形植草沟下渗过流断面面积较大,渗透效果较好;在植草沟设计中,从径流传输能力和渗透效果等方面考虑,宜优先考虑采用抛物线形植草沟。

齐永洁[2](2021)在《新建地铁盾构穿越对既有隧道影响及安全控制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建隧道近距离穿越既有地铁隧道的工程逐渐增多,工程中常采用一定的安全措施对既有隧道形成保护,有必要针对盾构穿越对既有隧道的影响机理及各种安全控制措施的防护效果进行研究。本文展开了以理论解法为主,实测数据分析法和数值模拟法为辅的研究工作。本文主要研究方法、成果及创新点如下:(1)研究了盾构近距离下穿对既有隧道管片环向内力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既有隧道在附加应力作用下的围压重分布模型,推导了既有隧道环向围压的计算公式,利用修正惯用法计算了相应围压作用下的衬砌内力。(2)研究了隧道内堆载对隧道纵向沉降变形的影响规律,采用了综合考虑管片环间错台和转动变形效应的协同变形模型,推导计算了堆载引起的隧道附加荷载,通过最小势能原理求解隧道纵向沉降、环间剪切力、错台量和转角。(3)评估了叠交段隧道中支撑台车控制隧道变形的作用大小,综合考虑支撑台车的加固和压重作用,针对既有隧道沿纵向出现刚度不均匀的情况,提出纵向非均匀刚度的隧道竖向变形计算模型,推导出既有隧道的竖向变形计算公式。(4)研究了既有隧道注浆环对控制既有隧道沉降的影响,考虑了注浆环在附加应力传递过程中的加速折减作用及对环向地基土的加固作用,提出了非均质土层中的应力折减模型及隧道沉降计算模型,推导了应力在穿越注浆环后的折减计算公式,综合考虑了盾构开挖及注浆环的影响,推导了新建隧道开挖引起的既有隧道竖向位移计算公式。(5)研究了新建隧道注浆环对控制既有隧道沉降的影响,考虑了注浆土体的体积膨胀作用,提出了注浆环体积膨胀力学计算模型,基于随机介质理论对注浆环膨胀引起的既有隧道轴线处的附加应力及竖向位移计算公式进行了推导。(6)对有关于控制措施的工法技术及室内模型试验进行了优化与创新。图118表11参117

钟棉卿[3](2020)在《基于移动激光雷达数据的路面状况检测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对公路养护和旧路改扩建的需求迅速扩大。路面是公路养护及改扩建工作的核心内容,快速、有效掌握路面几何参数和公路路面技术状况及其变化趋势是路面养护决策、路面大中修养护及改扩建方案设计的前提和依据。路面几何参数及技术状况评价指标的获取长期依赖于种类繁多的特定传感器和现场测量,其检测结果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且缺乏统一的数据基准。移动激光扫描(Mobile Laser Scanning,MLS)技术集成激光扫描仪、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姿态测量系统、相机等多种传感器,能迅速采集高精度、高密度的公路三维实景点云数据,为路面几何及技术状况自动化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本文针对MLS数据用于公路路面几何及技术状况自动化检测领域中的关键技术开展研究,构建了“MLS数据组织—路面特征提取—几何状况检测—技术状况检测”的技术框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MLS点云数据离散、无拓扑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MLS点云的采集顺序而构建的顺序索引结构Tgrid,该方法可以实现为每个激光点分配一个2维规则索引号,将点云的顺序邻接关系转换为一张Tgrid结点图,相比传统方法,本文方法不仅很好地实现了海量点云数据的快速查询,解决MLS点云顺序存储与索引存储间的不一致问题,并能将图像处理方法成功引入到MLS点云数据处理。2、针对某些MLS场景数据文件不包含轨迹数据、无扫描角信息和轨迹文件损坏的情况,本文提出了一种根据点云空间分布特点重建扫描仪地面轨迹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重建的轨迹数据与真实轨迹数据的平均误差在1-2个激光点之内。本研究为基于MLS点云的扫描轨迹重建提供了理论基础。3、基于本文创建的Tgrid结构,提出并研究了利用MLS点云数据提取路面特征信息的系统化的处理方法,包括下列主要工作:(1)提出了一种基于点云标记控制的区域生长方法用于路面点云的检测,设计了基于Tgrid结构的联通区域分析和Freeman链码边界检测算法快速提取路面点云轮廓以及道路边界;(2)设计了一种基于点云强度背景反差自适应阈值分割方法筛选路面标线点云,在此基础上,引入数学形态学方法识别车道线,最终提取了道路中线和轮迹线等路面几何及技术状况关键信息;(3)通过将提取的道路边界与路面点云在Tgrid结点图上的叠置分析,实现了路面内部点云孔洞的快速、有效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路面点云检测完整率达99.67%,与人工标定的道路边界和车道线相比,检测边界的精准率和召回率分别为96.78%和92.91%,车道线检测结果的正确检测率达98.80%,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4、开展了基于提出的道路中线和MLS密集路面点云获取公路几何状况的研究。设计了利用高精度三维点云检测路面线路曲率、纵坡和横坡等几何状况主要参数的方法;根据曲率和纵坡的变化检测公路的几何线形,并基于连续性、均衡性和坡长三个技术指标评估了既有几何线形的安全性。在一段多弯道盘山公路场景测试结果表明,基于本文方法判定的危险路段与实际状况基本相符,与抽样实测数据比较,纵断面高程误差0.031m,横坡率误差0.33%。5、提出了基于MLS数据的路面损坏、路面平整度和路面车辙等路面技术状况自动化检测的系列方法,构建了使用MLS点云自动化检测路面几何及技术状况的技术框架。(1)设计一种融合三维点云与高分辨率CCD(Charge Coupled Device)图像的路面损伤检测策略,提出了一种基于比例限制的路面破损背景反差自适应阈值分割方法,实现了路面裂缝和坑槽的自动化检测;(2)参考路面检测规范中对常规检测方法采用数据精度和采样率的要求,提出基于轮迹线点云纵断面高程检测路面平整度的方法;(3)研究实现基于轮迹线点云生成精细横断面的方法用来检测路面车辙深度的方法。平整度的检测结果表明,基于密集点云断面高程计算的平整度标准差σ和国际平整度指数(IRI)结果高度相关,可通过在测试路段上开展相关实验来获取的二者之间的转换关系,将σ值转换为IRI值,从而简化IRI的计算复杂度。使用精密水准测量方法,对局部路面车辙深度的最大值进行了抽样检验,基于MLS点云检测的车辙深度误差不大于0.010m。

温开祥[4](2020)在《基于机器学习和卫星遥感的水库库容计算方法》文中研究说明水库工程在调节区域地表径流量、陆地水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水力发电、河道航运、蓄洪调洪至关重要,而水库库容的准确快速计算对水库正常发挥调洪作用、保障库区安全尤为重要。近年来,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水库库容计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机器学习和卫星遥感的水库库容计算新方法,能够快速测定水库库容,通过在梅州水库进行试验验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研究利用无人船测深系统获得原始水深数据作为机器学习算法构建的水深反演模型的数据源,重点探讨了不同算法在水深数据上的拟合效果,对不同算法在不同水深区间的反演精度进行对比分析并剖析误差存在的影响因素,选择最优水深反演算法计算水库库容。论文主要完成工作如下:1、针对传统水深反演模型数据源为根据海图和验潮数据计算所得,精度较低的问题,本文利用装载单波速测深仪和全球定位系统的无人船采集研究区域水深数据的方法进行改进,通过剔除原始水深数据中的异常点、转换坐标系统与随机抽样等预处理措施得到水深反演模型的水深数据源。下载中尺度高分辨率的Sentinel_2卫星影像并经过大气校正、重采样等预处理作为模型的影像数据源。2、根据研究区域水深数据与遥感影像的对应关系,以及所需要的目标值选择有监督学习的回归算法构建水深反演模型,最终选择随机森林算法、极端梯度提升算法、支持向量机算法构建水深反演模型。在所有采集的水深数据中分层抽取10%的数据用于模型的训练与测试,对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选出最优模型。研究表明:在机器学习算法调参过程中,利用模型默认参数得到的反演精度较低,通过改变不同参数值,模型精度有所提高,其中随机森林模型对参数的调整不是很敏感,而支持向量机模型则波动较大且精度提升较高决定系数由0.02提升到0.78;对三个机器学习模型进行比较分析得到拟合度最高的模型为随机森林模型,其模型决定系数R2为0.80,平均绝对误差为1.51m,其次为极端梯度提升模型,最后为支持向量机模型;通过对不同水深区间(5m为间隔)进行分段分析,随机森林模型在20-25m区间拟合精度最好为1.21m,而极端梯度提升模型则在0-5m水深区间表现最好,误差只有0.63m,而支持向量机表现一般;通过减少样本量的输入发现随机森林模型对样本量的增减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和拟合精度,而支持向量机模型则波动相对较大。3、综合比较前人在水域面积提取方面的优缺点,结合本研究区域的地物特征以及遥感影像波段特性,选择合适的水体提取方法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经过进一步分析自动提取得到的水体影像,计算所提取水体影像的面积;通过对比分析各种库容计算方法如格网法、等高线法、三角网法、横断面法、解析法等,选择适合本区域库容计算的方法,利用机器学习水深反演模型得到的水深数据,结合程序中设定好的库容计算公式自动计算水库库容,计算所得梅州水库库容为48714763.57立方米,而实际水库库容为48639372.38立方米,并深入分析了误差产生的原因。

田福昌[5](2020)在《黄河宁蒙段凌汛灾害驱动机制与险情诊断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古人云:“伏汛易抢、凌汛难防,凌汛决口、河官无罪”,一语道出了黄河凌汛灾害防御难度之最。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水文气象条件影响,黄河宁蒙段凌汛灾害频繁发生并造成严重损失,为我国冬春季节大江大河极为突出的重大自然灾害之一,可见凌灾风险科学防控至关重要。因此,本文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黄河凌汛监测与灾害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深入研究了黄河宁蒙段凌情与凌汛灾害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分析了凌汛洪水风险分布特征,探讨了不同维度河势分形特征及其与冰塞冰坝的关联关系,提出了冰塞险情诊断、凌汛堤防险工段划分与危险性评价、凌洪溃堤风险动态评估等方法,并进行实际应用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成果如下:(1)研究了黄河宁蒙段凌情变化特征与气温变化对其影响机制,揭示了凌汛灾害演变特征以及气温变化、水流条件与分凌区应急调控对其驱动机制,并分析了凌汛洪水风险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气候变暖,凌汛期在以0.27d/a(头道拐站)的速率逐渐缩短,近15年流凌消失又重现、封河长度波动性变化等异常现象发生概率超过50%;黄河宁蒙段凌汛洪水风险分布具有险点多、险段长、影响范围广等特征,开河期流速快速增大与水位迅速回落是造成凌汛堤防险情的主要动力因素,在水沙冲淤与河相变化驱动下,河床整体抬高,河相系数增大,同流量对应水位升高,导致凌汛灾害风险加剧,而分凌区应急调控能够有效降低凌汛灾害风险,并影响着凌灾险段的分布格局;多因素耦合驱动下凌汛致灾机理更加复杂,突发链发性增强,年均冰坝次数逐渐减少但冰塞不断增多,近30年凌灾影响损失明显增大,冷暖剧变条件下,凌汛险情大幅增加,发生重大凌洪漫溃堤灾害风险更加严峻。(2)通过研究黄河宁蒙段横断面-纵剖面-平面不同维度河势分形特征及其与冰塞冰坝的关联关系,提出了基于多组合均匀优化赋权、K-means聚类与随机森林的冰塞险情诊断方法,并应用于典型河段的冰塞险段判别,辨识冰塞险情主要驱动因子,分析冰塞险情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黄河宁蒙段不同维度河势演变均具有多尺度自相似分形特征,冰坝(严重性冰塞)发生频次与主槽弯曲分形维数呈正相关指数型关系,冰坝更易发生于蜿蜒曲折、河湾发育程度较高的宽浅型河道;随机森林算法的冰塞险情等级诊断精确率P=97.72%、召回率R=95.83%、综合指标F1=96.54%,诊断精度明显高于支持向量机等方法;黄河石嘴山-头道拐河段冰塞险情由低至极高4个等级河段占比分别为19%、30%、26%和25%,高风险区多分布在三湖河口至头道拐河段,下游河段冰塞易发风险明显高于上游河段,宽浅型弯曲河道突发链发性冰塞险情更加突出。(3)考虑凌汛堤防险工段与冰塞险情易发河段的差异性,构建了基于改进FAHP-熵权聚类算法的凌汛堤防险工段划分与危险性评价模型,验证了评价结果具有较高的合理性,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黄河巴彦高勒-头道拐河段凌汛堤防险工段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了堤防危险性关键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巴彦高勒-头道拐河段低危险至极高危险4个等级堤段占比分别为50%、28%、14%和8%,自上游至下游凌汛堤防危险性整体增大且存在局部高危险堤段,增加考虑分凌区应急调控指标之后,以上比例调整为50%、40%、4%和6%,高危险堤段明显减少,说明分凌区调控减灾效果较好,堤防危险性对其较为敏感;凌汛堤防危险性分布存在空间异质性,变化环境下呈现时空演变特征。(4)考虑凌汛堤防危险性分布的空间异质性,耦合凌汛堤防危险度与凌洪淹没易损度,研究提出了凌洪溃堤淹没风险动态评估方法,建立了黄河巴彦高勒-头道拐河道与泛区凌洪动态耦合仿真模型,利用提出的SREP指标定量化验证了模型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并进行多溃口凌汛壅水-溃堤-淹没耦合模拟与凌洪联合风险聚类评估,分析溃堤淹没易损性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黄河宁蒙段7个溃口凌洪淹没水深大于1m的区域约占46.77%,溃堤淹没风险较高,而且淹没易损性随时间呈逐渐增大趋势,耦合堤防危险度的全区域风险区划结果,能够较好反映跨区域多溃口凌洪淹没风险分布的关联性与差异性,与单一区域风险区划相结合,解决了不同空间尺度下突发链发性凌洪溃堤淹没风险评估的技术难题。综上所述,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数理统计、数值模拟、智能算法与综合评价等方法,较为深入地开展了黄河宁蒙段凌汛灾害驱动机制及险情诊断评价研究,研究成果可为凌汛灾害风险的早期识别与预测评价提供理论方法支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孙飞[6](2019)在《穿越活断层地铁隧道结构损伤破坏机理及抗错动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一带一路”为契机,我国中西部地区隧道工程建设如火如荼,新疆、西藏、甘肃、宁夏等地开始筹划或已在建设多条山岭隧道、地铁线路、油气管道等,中西部城市的地铁建设将成为未来国家引领战略投资、带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发力点。地铁隧道工程穿越活断层等复杂地质构造区域成为常态化重难点工程,相关隧道工程的科学设计、安全施工、防灾减灾等成为隧道工程界日益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活动断层错动使隧道出现破坏的情况越来越多,活断层作用下的大位移错动会使地铁隧道产生复杂的三维变形,造成地铁隧道的严重破坏、扭曲和错断,但在国内外均没有可供遵循的成熟设防体系及相关规范。该领域存在着大量尚不明确的科学问题,面临着大量从未遇到过的技术挑战。因此,针对活动断层错动下地铁隧道结构进行研究和探讨,研究其受力特性、破坏模式及设防原则,为现阶段穿越活动断层地铁隧道的设计、施工提供技术储备和支撑,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工程价值。论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活动断层黏滑错动下地铁隧道灾变行为及支护结构设防体系研究”(项目批准号:51478396)与新疆乌鲁木齐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活动断裂带场区地铁隧道结构工程关键技术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2015-08)为依托,采用理论分析、工程类比、数值分析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针对穿越活断层地铁隧道衬砌结构受迫响应规律、破坏模式及设防体系等问题展开系统性研究,论文主要成果和结论如下:(1)采用自主研制的大比例、多倾角、高精度穿越活断层地铁隧道结构加载试验装置,开展普通隧道结构与节段式隧道结构的物理模型试验,考虑断面尺寸扩大、结构配筋增强、衬砌分段及柔性接头等设防措施,揭示断层错动条件下隧道结构设防体系的受迫变形范围、破坏程度、破坏模式,提出隧道结构纵向设防分区理念(主控区、影响区)。(2)建立错层黏滑错动条件下隧道结构三维三接触有限元模型,综合分析隧道结构纵横向位移特征、脱空区范围、裂缝分布特征、截面安全系数等关键指标,分层次定义隧道结构纵向破坏程度及破坏范围,国内首次建立活断层黏滑错动条件下隧道受影响分区长度的量化判据。(3)引入基于损伤断裂力学的内聚力本构模型(Cohesive Zone Model),通过对混凝土材料经典断裂试验的数值仿真复现,实现对CZM模型的I型(张开型)、II型(面内剪切型)开裂的参数标定及模型有效性验证。(4)采用Matlab及Python编程的方法,完善了Abaqus中的CZM单元建模功能,使其可以适应任意六边形模型的0厚度CZM单元的批量嵌入。建立基于CZM的穿越活断层隧道结构有限元模型,探明活断层黏滑错动条件下隧道结构I型、II型裂缝开裂过程及分布特征,明确活断层黏滑错动条件下隧道结构开裂模式,量化隧道结构破坏程度及破坏范围。(5)基于混凝土损伤塑性CDP本构模型,建立穿越活断层的铰接节段式隧道结构有限元模型,揭示活断层黏滑错动过程中隧道结构损伤演变过程及损伤分布特征,考虑配筋加强、衬砌分段、柔性接头等设防措施,明确铰接节段式隧道衬砌损伤破坏过程及钢筋渐次屈服规律,提出基于断层错动量的节段式隧道结构分阶段损伤破坏机理,探明设防后隧道结构可承受的极限错动量(极限抗错动性能),为穿越活断层隧道结构的设计优化、设防措施提供科学指导。(6)基于近断层地震动的速度脉冲特性,研究在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近断层滑冲型地震动条件下隧道结构的动力响应特征。探明近断层地震动与断层错动共同作用下,隧道结构应力及内力变化规律,明确隧道结构分别承受的断层错动和地震动的内力分摊比。

梁其洋[7](2019)在《农田防护林路渠三维参数化建模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计算机技术由辅助制图向辅助设计方向发展,参数化设计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相关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建筑及城市规划领域。本文将参数化设计理论与方法引入到土地整治规划设计中,针对农林场景的特性提出适合农林工程对象的参数化建模方法。土地整治规划中的道路、灌溉渠道、防护林与周边环境中密切相连,基于单体工程的设计难以对整个场景进行综合设计。而借助3D GIS技术,设计人员不仅可以整合各种来源的真实地理数据快速设计出最优的规划方案,而且能够充分利用GIS的分析功能进行数据分析。本文主要从田间道路、灌溉渠道、防护林等几个方面展开研究。(1)为解决土地预分方案制定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Delaunay三角化和二分查找法的地块分配算法。首先生成待分配地块的最小边界几何(Minimum Bounding Geometry,MBG),对MBG进行三角剖分;其次在地块内通过累加三角形的面积执行查找,接近合同面积时采用二分查找法进行微调;最后遍历项目区内所有地块直至生成土地预分配方案。通过对算法进行编程实现,以研究区的土地整治项目为例对算法的可行性进行验证,并从分配效率、精度和形状指数3个方面对结果进行量化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满足自动创建和动态调整土地分配方案的需求。(2)针对田间道路纵横交错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GIS数据的参数化建模方法。以矢量道路中心线为平面线形数据,以田间道路设计规范、规程为知识规则,实现田间道路的自动化建模。首先,对于弯曲的田间道路,对其进行曲线拟合;其次,从道路中心线提取交叉点,在交叉点处根据道路结构和参数采用中心线平移法生成交叉口模型;最后,基于地形编辑将道路网模型与地形进行无缝融合,最终建立地物一体化模型。实例分析表明,参数化建模具有灵活高效的特点,应用参数化建模方法能够快速建立符合工程规范的三维田间道路网。(3)针对灌溉渠系断面多样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参数化的渠系三维建模方法。首先,以渠道三维中心线和横断面参数为基础,采用横断面放样法生成单体模型、中心线平移法生成渠道交叉口;其次,基于模型运算将上下级渠道组合在一起;最后,基于地形编辑将渠道模型与周围地形进行无缝集成。实现了包含多种断面类型的渠系三维模型在真实坐标下的设计与展示,解决了渠道交叉、分支以及与地形分离的问题,取得了较高的土方量计算精度。实例分析表明,应用参数化建模方法能够基于真实的地理数据建立三维场景,提高了建模效率和模型精度。(4)针对当前农田防护林规划设计难以自动建模和三维展示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模型库的农田防护林自动配置方法。将道路、渠道、田块的布局所形成的约束条件构建成规则库,设计了带状或块状防护林的自动配置算法。通过构建植被模型库,实现了农田防护林随机或者按照一定的规则自动配置。实例分析表明,基于模型库和规则库建立防护林模型有利于提高防护林配置的规范性和效率,所建立的模型库和规则库可以满足重复利用的需求。

曾锦秀[8](2019)在《板连式束筋微型抗滑桩群加固边坡机制与计算理论研究》文中提出板连式束筋微型抗滑桩群(简称微型桩组合结构)是指数根微型桩在顶部用一块钢筋混凝土板固定连接的组合式抗滑结构,具有结构轻型、施工快捷、施工人员安全性高、低碳环保、经济性好等突出优点,适合于中小推力滑坡或边坡工程治理,尤其适于边(滑)坡的快速应急抢险工程。然而,此类结构的理论研究还很不完善,工程实践中亟待解决相关理论与技术问题。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板连式束筋微型抗滑桩群加固滑坡机制及计算理论研究(51278430)》,针对工程实践中两种典型边坡,即均质土坡与基岩-覆盖层式边坡,采用弹塑性理论分析、三维数值模拟、室内模型试验等多种手段,对微型桩组合抗滑结构加固边坡机制、组合结构内力与位移、加固边坡稳定性等问题进行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揭示了微型桩组合抗滑结构加固边坡机理。微型桩组合抗滑结构主要通过复合加筋、桩体抗弯和抗剪、桩体抗拔与抗压、顶板组合作用等4种作用机制对边(滑)坡实施加固。特别地,其中可能存在着在滑面附近桩体中产生塑性铰使其由受剪转化为受拉的增强抗滑性的作用特征,以及刚性顶板在桩顶有效协调与控制微型单桩的变形与受力,使得各微型单桩连成一体,整体协同抗滑,从而使组合结构能够发挥“群桩大于各单桩之和”的力学性能。(2)建立了加固均质土坡的微型桩组合结构计算方法。首先采用极限分析上限法求解作用于组合结构上的净推力大小,然后分别利用平面刚架理论与弹性地基梁理论(“m”法)对组合结构的受荷段与嵌固段分别建立分析模型,利用受荷段与嵌固段在滑面处的力与位移连续条件对全桩内力与变形进行解析。推导出了相应的微型桩组合结构内力与位移计算公式。同时,给出了加固基岩-覆盖层式边坡的微型桩组合结构计算方法。(3)得到了滑面弱化抗剪强度对微型桩组合结构受力的影响特征。弱化强度对滑面形态、桩体所受净推力均具有较大影响;弱化强度对桩身内力的分布形状无明显影响,但对其量值影响较大;相比于均质土坡,弱化强度对基岩-覆盖层式边坡中组合结构所受推力的影响更大;在弱化强度降低幅度相同的情况下,基岩-覆盖层式边坡中的组合结构内力平均变化幅度大于均质土坡。(4)确定了微型桩组合结构主要参数对其内力影响特征。组合结构内力随着单桩刚度的增大呈非线性增大,随桩体倾角、组合桩数的增大呈非线性减小。根据桩身内力较小且各排桩受力较为接近的原则,得出均质土坡的合理组合结构型式为:排间距5d、列间距3d;微型桩螺纹钢直径为28mm~32mm;嵌固比为0.44或0.53;基岩-覆盖层式边坡的合理组合结构型式为:排间距5d、列间距4d;微型桩螺纹钢直径为28mm;嵌固比为0.50或0.58。两类边坡的合理桩体倾角20°~25°、组合桩数为9(3排×3列)。(5)提出了基于强度折减技术的快速收敛优化算法。采用二分法搜索边坡临界失稳时的剪切强度折减系数(稳定系数),使每次强度折减计算的最多时步缩减为传统强度折减法的50%;且以不平衡比率小于1.0×10-5作为每次折减计算的终止条件之一,从而大幅减少计算所用机时。(6)给出了基于双滑面的塑性极限分析上限法。采用塑性极限分析方法,考虑桩土之间协调作用模式,计算组合结构后侧坡体推力与前侧抗力,建立二者差值(推力-抗力)与稳定系数、滑面深度的函数关系,再由该差值最大原理确定出加固边坡的最小稳定系数。(7)给出了基于变形能与极值原理的能量法。采用滑带土体的极限变形能除以实际变形能的平方根定义坡体稳定系数,通过Mohr-Coulomb强度准则将该稳定系数转换为滑面上各点抗剪强度与剪应力的表达式,在获得微型桩组合结构加固坡体的自然应力场的条件下,可计算确定加固坡体的稳定系数。(8)指出了这3种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的优缺点。优化折减法克服了传统强度折减法求解时间较长、断点无法续算等缺点,但计算效率较低;双滑面极限分析法克服了传统的极限分析上限法假定桩前、后滑面为同一对数螺旋面的缺点,计算效率高,但不能考虑岩土体变形,不适于非均质边坡;能量法可考虑岩土体变形,相对于数值模拟强度折减法具有极高的计算效率。三种方法计算效率由高到低排序为:能量法、双滑面极限分析法、优化折减法。(9)实例分析表明,均质土坡的双滑面极限分析法得到的稳定系数最大,滑面也较深;能量法得到的稳定系数介于优化折减法与双滑面极限分析法之间,但滑面最浅;三种方法得到的稳定系数偏差不超过6%。前两种方法计算时间比优化折减法减少约90%。对于基岩-覆盖层式边坡,能量法得到的稳定系数比优化折减法约大4%,计算时间约减少95%。本文在板连式束筋微型抗滑桩群加固边坡作用机理、组合结构计算分析方法、加固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为实际工程提供科学依据与指导,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梁志磊[9](2019)在《三塔自锚悬索桥主缆丝股架设改进计算方法》文中认为随着三塔自锚悬索桥的大量修建及跨径的不断增大,人们对施工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效果直接影响成桥线形和内力。而现有的施工控制计算方法在处理一些细部问题时所作的假设与实际存在一定的偏差,影响了结构计算的准确性和实效性。为了提高悬索桥缆索系统施工控制计算的效率,文章以某三塔自锚悬索桥为工程背景,对主缆丝股架设计算方法进行了改进。首先,指出了弹性和非弹性悬链线理论及公式的区别,通过对比分析,给出了无弹性悬链线理论的适用范围;基于弹性悬链线理论,提出一套适用于三塔自锚悬索桥的鞍座预偏量计算方法和考虑索鞍切点分段的索股线形改进计算方法,优化了水平力的求解过程,提高了索股线形计算效率,并编制了索股线形计算的MATLAB程序。其次,基于弹性悬链线理论,建立了索鞍预偏量、索股跨中标高、索夹放样点坐标的影响公式,以依托工程为例,运用本文编制的索股线形改进计算程序,进行了主缆无应力长度、索鞍预偏量、基准索股线形、锚跨索股张力和索夹放样点坐标等施工环节的控制计算,通过参数影响分析,验证了本文影响公式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最后,运用有限元法对悬索桥主缆温度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适用于缆索系统施工控制的主缆横截面平均温度计算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最大误差小于1℃,满足施工控制精度要求;通过对5种直径的主缆/索股温度场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有限元计算主缆横截面平均温度的合理直径界限,结果表明:对直径大于400mm的主缆需采用表面温度测点结合有限元法来计算横截面平均温度。算例计算表明,本文改进的悬索桥主缆丝股架设计算方法,效率高,实用性强,为同类工程的施工控制计算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闫吉祥[10](2019)在《城市快速路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 ——以济南市工业北路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城市快速路提供着快速的跨区域交通联系,承担着中心城各片区之间和城市对外交通的快速集散,本文以济南市工业北路为例,对快速路的交通需求预测、型式选择及横断面方案等进行研究,提出适应居民出行需求的建设方案。首先,分析了项目建设的背景概况和功能定位,了解了影响区土地利用、交通设施和沿线轨道交通的现状及规划,找到了现状周边路网上的重要道路节点。从道路交通和居民出行等方面进行了数据资料收集,依据建设项目的特殊性将交通量分为趋势交通量和诱增交通量分别进行预测。对于趋势交通量利用基于生成率法的交通生成预测得到了规划近期及远期的居民出行产生量和出行吸引量;采用双约束重力模型对居民出行分布特征进行了预测;采用多项Logit模型对居民出行方式进行了划分;依据多路径概率模型确定了各路段的交通分配量。对于诱增交通量采用重力模型法,引入“地区经济可接近性”概念进行了预测。为后续建设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根据《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对各路段车道数进行了计算,从施工难度、工程造价、经济效益和景观效果四个方面通过FTOPSIS模糊综合评价,对快速路型式进行了方案比选,最终选择全线高架的型式,在道路横断面方面,通过分析对比,选择了公交专用道非封闭设置的方案,并确定了沿线重要节点的建设方案及横断面设计方案。最后,在对HCM、TRRL和《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三种方法的优缺点比较的基础上,采用HCM方法结合预测交通量计算了被交道路所需车道数,提出了有无导流岛两种交叉口渠化方案,从交通延误和追尾冲突风险方面利用Vissim进行了仿真,确定了设置导流岛为最终方案,给出了各个交叉口的平面几何设计方案。

二、横断面面积计算方法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横断面面积计算方法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集中进水植草沟沿程流量变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植草沟概述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植草沟对雨水径流的削减效果
        1.3.2 植草沟水质净化机理及污染物去除效果
        1.3.3 植草沟模型
        1.3.4 植草沟水力特性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实验装置与方法
    2.1 实验装置
        2.1.1 装置构成
        2.1.2 装置相关参数
    2.2 实验方案
        2.2.1 实验内容
        2.2.2 设计参数选择
        2.2.3 测定方法
        2.2.4 径流控制效果评估指标
第3章 传统型植草沟沿程流量变化特征
    3.1 传统型植草沟水力特征
        3.1.1 恒定流量下植草沟内沿程流量变化
        3.1.2 基于曼宁公式计算方法
        3.1.3 曼宁公式误差分析
        3.1.4 曼宁公式修订
    3.2 传统型植草沟对雨水径流削减效果
        3.2.1 恒定流量下传统植草沟对雨水径流的削减效果
        3.2.2 不同重现期对雨水径流的削减效果
        3.2.3 不同植被高度对雨水径流削减效果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渗排型植草沟沿程流量变化特征
    4.1 渗排型植草沟水力特征
        4.1.1 基于曼宁公式计算方法
        4.1.2 曼宁公式误差分析
        4.1.3 曼宁公式修订
    4.2 渗排型植草沟对雨水径流的削减效果
        4.2.1 恒定流量下渗排型植草沟对雨水径流的削减效果
        4.2.2 不同重现期对雨水径流的削减效果
        4.2.3 不同植被高度对雨水径流削减效果的影响
    4.3 渗排型植草沟渗透特征
        4.3.1 恒定流量下沿程渗透特征
        4.3.2 不同重现期雨水径流的下渗情况
        4.3.3 不同植被高度对植草沟下渗的影响
    4.4 传统和渗排型植草沟水文水力特性
        4.4.1 两种植草沟水力特征对比
        4.4.2 不同的恒定进水流量下径流的削减效果对比
        4.4.3 不同重现期雨水径流的削减效果对比
        4.4.4 不同植被高度下植草沟雨水径流削减效果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断面形状对植草沟传输能力及渗透特征的影响
    5.1 对植草沟传输能力的影响
        5.1.1 抛物线形断面
        5.1.2 倒梯形断面
        5.1.3 V形断面
    5.2 对渗透特征的影响
        5.2.1 抛物线形断面植草沟下渗过流断面面积理论计算
        5.2.2 倒梯形断面植草沟下渗过流断面面积理论计算
        5.2.3 V形断面植草沟下渗过流断面面积理论计算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附件
    附件1 植草沟曼宁系数的各系数取值
    附件2 余弦值角度对照表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新建地铁盾构穿越对既有隧道影响及安全控制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不足
        1.2.1 盾构穿越对既有隧道影响机理的研究现状
        1.2.2 既有隧道变形控制措施的研究现状
        1.2.3 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2 盾构穿越引起既有隧道围压变化研究
    2.1 引言
    2.2 现有力学模型的不足及改进
        2.2.1 现有力学模型的不足之处
        2.2.2 针对不足进行修改的说明
    2.3 围压计算方法介绍及公式推导
        2.3.1 建立力学计算模型
        2.3.2 建立计算公式
        2.3.3 计算公式的推导
    2.4 算例分析与可靠性验证
        2.4.1 算例工程概况
        2.4.2 计算结果及分析
    2.5 单因素影响规律分析
        2.5.1 盾构在不同埋深掘进的影响
        2.5.2 掘进面离既有隧道距离的影响
        2.5.3 既有隧道不同断面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3 既有隧道内部堆载对隧道隆起变形的控制效果研究
    3.1 引言
    3.2 计算方法介绍及公式推导
        3.2.1 建立隧道洞内堆载力学模型
        3.2.2 计算隧道所受附加荷载
        3.2.3 考虑转动和错台的协同变形模型
        3.2.4 盾构隧道衬砌环的位移函数
        3.2.5 变分控制方程
    3.3 算例及有限元模拟验证分析
        3.3.1 工程案例分析
        3.3.2 有限元模拟对比分析
        3.3.3 隧道上穿案例的综合分析
    3.4 单因素影响规律分析
        3.4.1 堆载大小变化对隆起变形控制效果的影响
        3.4.2 堆载长度变化对隆起变形控制效果的影响
        3.4.3 土质条件变化对隆起变形控制效果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支撑台车对既有隧道变形的控制效果研究
    4.1 引言
    4.2 计算方法介绍及公式推导
        4.2.1 支撑台车的工作原理
        4.2.2 盾构掘进及支撑台车压重引起的附加应力
        4.2.3 既有隧道竖向变形计算公式
    4.3 算例分析及可靠性验证
        4.3.1 算例工况
        4.3.2 理论计算结果分析
        4.3.3 有限元可靠性验证
        4.3.4 既有隧道横断面变形分析
    4.4 单因素影响规律分析
        4.4.1 两隧道竖直净距变化对变形控制效果的影响
        4.4.2 压重量对既有隧道竖向位移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既有隧道注浆环对隧道竖向变形的控制效果研究
    5.1 引言
    5.2 计算方法介绍及公式推导
        5.2.1 现有力学模型的不足
        5.2.2 针对不足进行修改的说明
        5.2.3 洞内注浆原理及注浆环影响方式分析
        5.2.4 附加应力及隧道变形计算
    5.3 算例分析及可靠性验证
        5.3.1 算例工况
        5.3.2 可靠性验证
    5.4 单因素影响规律分析
        5.4.1 注浆环长度变化对隧道变形控制效果的影响
        5.4.2 注浆环厚度变化对隧道变形控制效果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新建隧道注浆环对隧道竖向变形的控制效果研究
    6.1 引言
    6.2 计算方法介绍及公式推导
        6.2.1 任意角度下穿既有隧道附加应力求解
        6.2.2 新建隧道环向注浆原理及影响方式分析
        6.2.3 既有隧道竖向位移计算
    6.3 工程实例分析及可靠性验证
        6.3.1 工程概况
        6.3.2 理论计算结果分析
        6.3.3 实测数据可靠性验证
    6.4 单因素影响规律分析
        6.4.1 体积膨胀率变化对隧道变形控制效果的影响
        6.4.2 注浆段长度变化对隧道变形控制效果的影响
        6.4.3 穿越角度变化对隧道变形控制效果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7 隧道变形控制措施及模型试验的创新
    7.1 控制措施的创新
        7.1.1 一种预埋钢板抗横椭圆变形盾构隧道加固结构
        7.1.2 一种盾构近距离穿越工况下既有隧道保护结构
        7.1.3 一种针对运营地铁隧道位移纠偏的充气囊结构
        7.1.4 一种利用钢绞线张拉的隧道防隆沉加固结构
    7.2 室内模型试验的创新
        7.2.1 一种模拟既有隧道内集中堆载的模型试验装置
        7.2.2 一种模拟重叠隧道内支撑台车作用效果的试验装置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3)基于移动激光雷达数据的路面状况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MLS点云的路面特征提取研究现状
        1.2.2 基于MLS点云的路面几何状况检测研究现状
        1.2.3 基于MLS数据的路面技术状况检测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MLS点云数据特征及索引方法
    2.1 MLS系统构成
        2.1.1 MLS系统工作原理
        2.1.2 MLS系统主要构成
        2.1.3 MLS系统关键性能指标
    2.2 MLS点云数据特征
        2.2.1 单点信息特征
        2.2.2 邻域特征
    2.3 点云组织与索引方法
        2.3.1 Kd-Tree方法
        2.3.2 Octree方法
        2.3.3 点云栅格化方法
第三章 MLS顺序索引构建
    3.1 Tgrid顺序索引构建
    3.2 Tgrid改进的点云数据预处理
        3.2.1 Tgrid改进的变邻域搜索
        3.2.2 Tgrid改进的点云去噪
        3.2.3 Tgrid改进的点云滤波
    3.3 利用MLS点云重建扫描仪地面轨迹
    3.4 实验与分析
        3.4.1 利用MLS点云重建扫描仪地面轨迹
        3.4.2 MLS点云顺序索引创建
        3.4.3 Tgrid改进的路面点滤波
第四章 基于MLS点云的路面特征提取
    4.1 路面与道路边界提取
        4.1.1 路面点云提取
        4.1.2 道路边界提取
    4.2 车道线提取
        4.2.1 提取候选标线
        4.2.2 车道线滤波
    4.3 车道分割
    4.4 道路中线及轮迹线提取
        4.4.1 道路中线提取
        4.4.2 轮迹线提取
    4.5 路面点云孔洞检测
    4.6 实验与分析
        4.6.1 路面与道路边界提取
        4.6.2 车道线提取
        4.6.3 车道分割
        4.6.4 道路中线及轮迹线提取
第五章 基于MLS点云数据的路面几何状况检测
    5.1 横断面提取
    5.2 横坡、纵坡与曲率检测
        5.2.1 横坡检测
        5.2.2 纵坡检测
        5.2.3 曲率检测
    5.3 几何线形提取与安全性评价
        5.3.1 平面线形提取
        5.3.2 纵断面线形提取
        5.3.3 几何线形安全性评价
    5.4 实验与分析
        5.4.1 横坡、纵断面高程检测
        5.4.2 线形安全分析
第六章 基于MLS数据的路面技术状况检测
    6.1 路面破损检测
        6.1.1 数据要求
        6.1.2 基于MLS点云检测路面裂缝与坑槽
        6.1.3 融合MLS点云与路面影像的路面损坏检测策略
    6.2 路面平整度检测
        6.2.1 国际平整度指标
        6.2.2 路面平整度标准差
    6.3 路面车辙深度检测
    6.4 实验与分析
        6.4.1 路面裂缝与坑槽检测
        6.4.2 路面平整度检测
        6.4.3 路面车辙深度检测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本文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机器学习和卫星遥感的水库库容计算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
        1.2.1 水库库容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1.2.2 水体遥感研究现状
        1.2.3 机器学习算法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创新点
        1.3.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机器学习和卫星遥感计算库容的原理和方法
    2.1 水库库容计算原理与方法
    2.2 水深反演原理与方法
        2.2.1 理论解析模型
        2.2.2 半理论半经验模型
        2.2.3 统计方法
    2.3 机器学习算法
        2.3.1 极端梯度提升(e 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
        2.3.2 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
        2.3.3 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
    2.4 数据精度验证方法
        2.4.1 决定系数
        2.4.2 平均绝对误差
        2.4.3 均方根误差
        2.4.4 平均偏差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区域数据源选择与处理
    3.1 研究区域
    3.2 实测水深数据采集
    3.3 遥感影像数据预处理
        3.3.1 影像选择
        3.3.2 大气校正
        3.3.3 影像裁剪
        3.3.4 影像重采样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库库容计算与结果分析
    4.1 机器学习算法水深反演模型构建
        4.1.1 随机森林模型
        4.1.2 极端梯度提升模型
        4.1.3 支持向量机模型
    4.2 库容计算
    4.3 结果分析
        4.3.1 各水深区间模型误差影响分析
        4.3.2 样本量对模型的影响分析
        4.3.3 模型结果对库容计算的影响分析
        4.3.4 波段特征重要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总结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5)黄河宁蒙段凌汛灾害驱动机制与险情诊断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凌汛成因、灾害特点与防凌措施研究
        1.2.2 凌洪演进数值模拟与凌情预测预报方法研究
        1.2.3 河势变化与凌汛险情演化特性研究
        1.2.4 堤防险情分析评价及溃堤风险评估研究
        1.2.5 研究不足剖析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黄河宁蒙段凌情与凌汛灾害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2.1 凌情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
        2.1.1 凌情变化特征
        2.1.2 凌情变化影响机制
    2.2 凌汛灾害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
        2.2.1 凌汛灾害主要成因
        2.2.2 凌汛灾害演变特征
        2.2.3 凌汛灾害演变驱动机制
    2.3 凌汛洪水风险分布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黄河宁蒙段河势分形特征及冰塞险情诊断研究
    3.1 研究方法
        3.1.1 河势分形维数计算方法
        3.1.2 冰塞险情诊断方法
    3.2 河势分形特征及其与冰塞冰坝的关联性分析
        3.2.1 横断面-纵剖面-平面河势分形特征
        3.2.2 河势分形与冰塞冰坝的关联性分析
    3.3 黄河宁蒙段冰塞险情诊断模型
        3.3.1 诊断指标体系
        3.3.2 诊断样本集构造
        3.3.3 样本训练与参数设定
    3.4 黄河宁蒙段冰塞险情诊断结果及其分析
        3.4.1 冰塞险情诊断结果
        3.4.2 冰塞险情主要驱动因子辨识
        3.4.3 冰塞险情变化趋势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改进FAHP-熵权聚类算法的凌汛堤防险工段划分与危险性评价
    4.1 堤防分段危险性评价方法及模型
        4.1.1 评价方法
        4.1.2 评价堤段划分
        4.1.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4 评价指标赋值及其标准化
        4.1.5 危险性评价指标赋权
    4.2 黄河宁蒙段凌汛堤防危险度计算及险工段划分
        4.2.1 堤防危险度计算
        4.2.2 堤防险工段划分
    4.3 黄河宁蒙段堤防危险性评价结果及其分析
        4.3.1 凌汛堤防险工段空间分布特征
        4.3.2 分凌区应急调控的敏感性分析
        4.3.3 堤防危险性关键影响因素与变化趋势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黄河宁蒙段凌汛溃堤洪水耦合计算模型与风险动态评估
    5.1 凌汛溃堤洪水耦合计算模型
        5.1.1 模型原理
        5.1.2 模型建立
        5.1.3 模型验证
    5.2 凌洪溃堤淹没风险动态评估方法
        5.2.1 评估思路及方法
        5.2.2 评估指标体系
    5.3 河道与泛区凌汛壅水-溃堤-淹没动态耦合模拟结果
        5.3.1 凌汛溃堤洪水动态演进过程
        5.3.2 凌洪淹没模拟结果分析
    5.4 耦合堤防危险度的凌洪淹没风险聚类评估
        5.4.1 风险评估样本矩阵构造与指标赋权
        5.4.2 凌洪溃堤淹没风险度计算及分级聚类
        5.4.3 不同区域凌洪溃堤淹没联合风险评估
        5.4.4 凌洪溃堤淹没易损性变化趋势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6)穿越活断层地铁隧道结构损伤破坏机理及抗错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断层黏滑错动作用下的地层破裂面传播规律
        1.2.2 断层黏滑错动作用下跨断层隧道结构的力学响应特征
        1.2.3 隧道衬砌结构裂缝发生及扩展的数值模拟方法
        1.2.4 穿越活断层隧道结构防灾减灾对策及设防措施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活断层基本特点及工程概况
    2.1 活断层构造及其基本特征
        2.1.1 活断层的定义
        2.1.2 活断层的分类及基本特征
        2.1.3 活断层与隧道结构的相对位置
    2.2 依托工程概况
        2.2.1 乌鲁木齐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概况
        2.2.2 断层位置及形态的测定
    2.3 活动断层黏滑错动下支护结构体系适应性
        2.3.1 基于隧道纵向坡率限制的断面扩大尺寸计算
        2.3.2 衬砌分段长度
        2.3.3 柔性接头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活断层黏滑错动条件下隧道结构响应试验研究
    3.1 问题的提出
    3.2 大比例穿越活断层隧道错动加载模型试验装置
    3.3 试验材料及断面布置
        3.3.1 试验相似材料的配比试验
        3.3.2 试验工况及测试断面布置图
        3.3.3 试验步骤
    3.4 活断层黏滑错动条件下隧道破坏模拟试验结果
        3.4.1 倾角60°正断层马蹄形断面隧道模拟试验结果
        3.4.2 倾角60°逆断层马蹄形断面隧道模拟试验结果
    3.5 基于室内试验隧道破坏特征结果的纵向设防分区及衬砌分段方案
    3.6 活断层黏滑错动条件下节段式隧道破坏模拟试验结果
        3.6.1 倾角60°正断层马蹄形断面铰接节段式隧道模拟试验结果
        3.6.2 倾角60°逆断层马蹄形断面铰接节段式隧道模拟试验结果
        3.6.3 倾角60°正断层双线矩形断面铰接节段式隧道模拟试验结果
        3.6.4 倾角75°正断层双线箱型曲拱断面铰接节段式隧道模拟试验结果
        3.6.5 倾角75°正断层单线箱型曲拱断面铰接节段式隧道模拟试验结果
    3.7 基于试验结果的穿越活断层隧道结构破坏模式讨论
        3.7.1 正、逆断层条件下隧道结构承受荷载的异同
        3.7.2 断层面附近的剪切破坏
        3.7.3 横断面上的大偏心破坏
        3.7.4 纵向上的拉弯破坏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穿越活断层地铁隧道结构纵横向受迫响应规律
    4.1 问题的提出
    4.2 正断层倾角60°马蹄形断面隧道断层错动数值分析
        4.2.1 计算模型和工况设置
        4.2.2 围岩及衬砌结构变形分布规律
        4.2.3 围岩与支护结构应力分布规律
        4.2.4 围岩与隧道衬砌结构塑性区分布规律
        4.2.5 隧道衬砌破坏及影响分区范围
    4.3 逆断层倾角75°马蹄形断面隧道断层错动数值分析
        4.3.1 计算模型及参数选取
        4.3.2 围岩及衬砌结构变形分布规律
        4.3.3 围岩与支护结构主应力分布规律
        4.3.4 围岩与隧道衬砌结构塑性区分布规律
        4.3.5 隧道衬砌开裂特征及影响分区范围
    4.4 逆断层倾角70°马蹄形断面隧道断层错动数值分析
        4.4.1 计算模型及参数选取
        4.4.2 围岩及衬砌结构变形分布规律
        4.4.3 围岩与支护结构应力分布规律
        4.4.4 围岩与隧道衬砌结构塑性区分布规律
        4.4.5 隧道衬砌破坏及影响分区范围
    4.5 正断层倾角50°明挖双线矩形隧道断层错动数值分析
        4.5.1 明挖断面选型
        4.5.2 计算模型及参数选取
        4.5.3 隧道衬砌结构变形分布规律
        4.5.4 隧道衬砌结构应力分布规律
        4.5.5 隧道衬砌结构塑性区分布规律
        4.5.6 隧道衬砌结构纵向设防长度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损伤断裂的穿越活断层隧道结构破坏模式研究
    5.1 问题的提出
    5.2 CZM模型的断裂力学基础
        5.2.1 内聚力模型的损伤破坏准则
        5.2.2 不同损伤破坏准则的内聚力模型的共同特征
    5.3 CZM本构参数标定及其有效性验证
        5.3.1 基于楔入劈拉数值试验的CZM模型Ⅰ型开裂参数标定
        5.3.2 基于两端切口半边对称加载数值试验的CZM模型Ⅱ型开裂参数确定
    5.4 基于Matlab和 Python二次开发的CZM单元批量建模及裂缝宽度计算方法
        5.4.2 ABAQUS中的内聚力单元简介及其特征
        5.4.3 基于Matlab和Python的CZM单元批量建模方法
        5.4.4 基于Python二次开发的CZM单元裂缝宽度计算方法
    5.5 模型建立及边界条件
    5.6 结果分析
        5.6.1 隧道二次衬砌垂直位移分布规律
        5.6.2 隧道二次衬砌纵、环向裂缝形态及分布规律
        5.6.3 隧道二次衬砌Ⅰ型张开裂缝、Ⅱ型剪切裂缝形态及分布规律
        5.6.4 Ⅰ型张开型、Ⅱ型剪切型裂缝发生位置及裂缝宽度
        5.6.5 隧道二次衬砌纵向分区判据及设防长度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CDP模型的穿越活断层节段式隧道结构损伤破坏全过程及抗错动性能研究
    6.1 问题的提出
    6.2 基于混凝土应力一应变曲线推导的损伤演化曲线
    6.3 基于三点弯曲梁试验的CDP模型有效性验证
    6.4 模型建立及工况设置
    6.5 倾角60°正断层黏滑错动下隧道二次衬砌损伤破坏分析
        6.5.1 隧道二次衬砌位移分析
        6.5.2 隧道二次衬砌剪应力分析
        6.5.3 隧道二次衬砌整体纵、横向损伤分布
        6.5.4 隧道二次衬砌钢筋内力
        6.5.5 隧道二次衬砌的损伤破坏过程分析及抗错动性能
    6.6 倾角75°逆断层黏滑错动下隧道二次衬砌损伤破坏分析
        6.6.1 隧道二次衬砌位移分析
        6.6.2 隧道二次衬砌整体纵、横向损伤分布
        6.6.3 隧道二次衬砌钢筋内力
        6.6.4 隧道二次衬砌的损伤破坏过程分析及抗错动性能
    6.7 活断层错动作用下隧道二次衬砌分级破坏模式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考虑地震波影响的跨断层隧道结构安全性评价
    7.1 问题的提出
    7.2 模型建立及参数选取
        7.2.1 地震波的选取与输入
        7.2.2 阻尼的设置及边界条件
        7.2.3 模型建立及计算方法
        7.2.4 监测点的设置
    7.3 结果分析
        7.3.1 近断层不同类型地震动作用下地铁隧道结构力学响应对比分析
        7.3.2 地震作用与断层错动下地铁隧道结构力学响应对比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
    8.1 研究成果及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项目
参与的科研项目和获得的成果与奖励

(7)农田防护林路渠三维参数化建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科学问题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3 研究的经费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田间道路三维建模
        1.2.2 灌溉渠道三维建模
        1.2.3 防护林三维建模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1.3.4 研究区概况
        1.3.5 论文组织与安排
2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
    2.1 参数化建模
        2.1.1 参数化的概念
        2.1.2 参数化建模的过程
        2.1.3 线性工程自动建模
    2.2 二三维一体化
    2.3 基于TIN交互的土方量计算
        2.3.1 TIN模型
        2.3.2 土方量计算的基本原理
    2.4 研究的关键技术
    2.5 本章小结
3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3.1 数据来源
        3.1.1 文字资料
        3.1.2 基础数据
        3.1.3 外业测量数据
        3.1.4 单体工程数据
    3.2 数据处理
        3.2.1 数据预处理
        3.2.2 数据拓扑处理
        3.2.3 地块划分
        3.2.4 土地平整与高程设计
    3.3 本章小结
4 田间道路三维参数化建模方法
    4.1 田间道路工程参数设计
        4.1.1 设计参数
        4.1.2 建模方法
    4.2 关键技术与算法
        4.2.1 道路拟合
        4.2.2 道路交叉口建模
        4.2.3 道路与地形融合
    4.3 应用实例
        4.3.1 数据处理
        4.3.2 算法应用
    4.4 本章小结
5 农田灌溉渠系三维参数化建模方法
    5.1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5.1.1 技术路线
        5.1.2 建模方法
    5.2 关键技术与算法
        5.2.1 同级渠道交叉
        5.2.2 上下级渠道拼接
        5.2.3 地物融合
    5.3 系统应用验证
        5.3.1 数据准备
        5.3.2 三维渠道建模与土方量计算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TIN的工程量计算
    6.1 土地整治工程的特点
    6.2 算法设计
        6.2.1 全填或全挖
        6.2.2 半填半挖
    6.3 精度分析
    6.4 误差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农田防护林自动配置
    7.1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7.1.1 植被可视化方法
        7.1.2 防护林配置的技术路线
    7.2 农田防护林空间配置
        7.2.1 防护林规划的配置规则
        7.2.2 防护林配置算法
    7.3 关键技术功能实现
        7.3.1 模型表设计
        7.3.2 模型库管理
        7.3.3 模型的调用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导师简介
致谢

(8)板连式束筋微型抗滑桩群加固边坡机制与计算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中小推力滑坡防治技术
        1.2.2 微型桩加固技术
        1.2.3 土体残余强度及其对边坡稳定性影响
        1.2.4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微型桩组合结构加固边坡机理
    2.1 概述
    2.2 微型桩施工工艺及特征
    2.3 加固作用机理
        2.3.1 复合加筋作用
        2.3.2 抗弯与抗剪作用
        2.3.3 抗拉压作用
        2.3.4 顶板组合作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组合结构顶板的作用机制
    3.1 概述
    3.2 均质土坡
        3.2.1 桩体倾角为5°
        3.2.2 桩体倾角为10°
        3.2.3 桩体倾角为15°
        3.2.4 顶板作用特征分析
    3.3 基岩-覆盖层式边坡
        3.3.1 桩体倾角为5°
        3.3.2 桩体倾角为10°
        3.3.3 桩体倾角为15°
        3.3.4 顶板作用特征分析
    3.4 综合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均质土坡微型桩组合结构计算方法
    4.1 概述
    4.2 桩后推力的计算
        4.2.1 模型建立
        4.2.2 公式推导
    4.3 组合结构计算分析
        4.3.1 模型建立
        4.3.2 公式推导
    4.4 计算方法验证
        4.4.1 计算参数
        4.4.2 滑坡推力与结构内力
        4.4.3 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
        4.4.4 结果综合比较
    4.5 工程实例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覆式边坡微型桩组合结构计算方法
    5.1 概述
    5.2 桩后推力与桩前抗力
        5.2.1 桩后滑坡推力
        5.2.2 桩前坡体抗力
    5.3 组合结构内力与位移
        5.3.1 模型建立
        5.3.2 公式推导
    5.4 计算方法验证
        5.4.1 计算参数
        5.4.2 滑坡推力与结构内力
        5.4.3 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
        5.4.4 结果综合比较
    5.5 工程实例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考虑滑面抗剪强度弱化的组合结构受力分析
    6.1 概述
    6.2 滑面弱化抗剪强度的取值
    6.3 微型桩组合结构分析
    6.4 实例分析
        6.4.1 均质土坡
        6.4.2 基岩-覆盖层式边坡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微型桩组合结构参数影响分析与合理结构型式
    7.1 概述
    7.2 均质土坡
        7.2.1 桩间距
        7.2.2 桩体倾角
        7.2.3 单桩刚度
        7.2.4 组合桩数
        7.2.5 嵌固深度
        7.2.6 合理结构型式
    7.3 基岩-覆盖层式边坡
        7.3.1 桩间距
        7.3.2 桩体倾角
        7.3.3 单桩刚度
        7.3.4 组合桩数
        7.3.5 嵌固深度
        7.3.6 合理结构型式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微型桩组合结构加固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8.1 概述
    8.2 基于强度折减技术的快速收敛优化算法
        8.2.1 强度折减法的基本原理
        8.2.2 快速收敛优化算法
    8.3 基于双滑面的塑性极限分析上限法
    8.4 基于变形能与极值原理的分析法
        8.4.1 稳定系数的定义
        8.4.2 临界滑面的确定
    8.5 三种方法优缺点分析
    8.6 工程实例分析
        8.6.1 均质土坡
        8.6.2 基岩-覆盖层式边坡
    8.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9)三塔自锚悬索桥主缆丝股架设改进计算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自锚式悬索桥的发展概况
        1.1.1 普通自锚悬索桥的发展概况
        1.1.2 三塔自锚悬索桥的发展概况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1 选题背景
        1.2.2 理论意义及实际应用价值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悬索桥整体计算理论
        1.3.2 主缆线形计算理论
        1.3.3 缆索系统施工控制计算理论
    1.4 课题来源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悬索桥缆索结构解析计算方法
    2.1 引言
    2.2 悬链线线形计算理论
        2.2.1 基本假定
        2.2.2 基于无弹性悬链线理论的悬索索段分析
        2.2.3 基于弹性悬链线理论的悬索索段分析
        2.2.4 两种悬链线理论计算结果的比较
    2.3 基于弹性悬链线理论的悬索桥空缆线形计算方法改进
        2.3.1 空缆线形的计算原理
        2.3.2 三塔自锚悬索桥鞍座预偏量的计算方法
        2.3.3 索鞍切点分段的索股线形改进计算方法及程序流程
        2.3.4 算例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悬索桥缆索系统施工控制计算方法改进
    3.1 引言
    3.2 索股无应力下料长度的计算方法
        3.2.1 计算方法及流程
        3.2.2 算例分析
    3.3 鞍座预偏量的影响公式
        3.3.1 索鞍预偏量的影响因素
        3.3.2 索鞍预偏量的桥塔预抬高影响公式
        3.3.3 索鞍预偏量的温度影响公式
    3.4 索股架设线形计算方法的改进
        3.4.1 现场索股的架设与调整
        3.4.2 抛物线公式法(普遍采用的方法)
        3.4.3 无弹性悬链线调索法
        3.4.4 弹性悬链线影响公式法(本文方法)
        3.4.5 算例分析
    3.5 锚跨索股张力控制计算方法
    3.6 索夹安装位置计算方法的改进
        3.6.1 放样前的准备工作
        3.6.2 计算原理及方法
        3.6.3 索夹安装位置修正公式的改进
        3.6.4 算例分析
    3.7 吊索无应力下料长度的计算方法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悬索桥主缆温度场分析
    4.1 引言
    4.2 温度场计算理论
        4.2.1 温度场的基本概念
        4.2.2 传热学基本理论
        4.2.3 温度场的有限元分析方法
    4.3 主缆横截面平均温度的计算方法分析
        4.3.1 主缆横截面平均温度的计算方法简介
        4.3.2 有限元法计算精度的影响分析
        4.3.3 不同直径主缆的温度场分布
    4.4 主缆等效温度的计算
        4.4.1 主缆横断面温度模型
        4.4.2 主缆纵向温度模型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城市快速路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 ——以济南市工业北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济南市工业北路建设项目背景及现状分析
    2.1 项目建设背景与功能定位
        2.1.1 项目概况
        2.1.2 项目建设背景
        2.1.3 项目功能定位
    2.2 项目影响区现状及规划
        2.2.1 土地利用现状与规划
        2.2.2 交通设施现状与规划
        2.2.3 沿线轨道交通规划
    2.3 拟建项目交通现状分析
        2.3.1 现状周边路网
        2.3.2 现状道路节点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四阶段法的交通需求预测
    3.1 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预测
        3.1.1 人口发展预测
        3.1.2 GDP及机动车保有量预测
    3.2 “四阶段法”交通需求预测
        3.2.1 交通小区划分
        3.2.2 交通生成预测
        3.2.3 交通分布预测
        3.2.4 交通方式划分预测
        3.2.5 交通分配预测
    3.3 诱增型交通量预测
        3.3.1 诱增交通量形成原理及阶段划分
        3.3.2 诱增交通量预测模型
    3.4 交通量预测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济南市工业北路快速路横断面布置研究
    4.1 快速路型式及设计方案确定
        4.1.1 路段车道数确定
        4.1.2 快速路型式
        4.1.3 快速路型式设计方案
        4.1.4 基于FTOPSIS方法的快速路型式方案比选分析
    4.2 沿线重要节点建设方案选择
    4.3 道路横断面方案及比选
        4.3.1 公交专用道非封闭设置方案
        4.3.2 公交专用道封闭设置方案
        4.3.3 方案比较及选择
        4.3.4 横断面主要控制节点道路横断面设计
    4.4 公交停靠站及行人过街设计
        4.4.1 BRT站台
        4.4.2 普通公交站点
        4.4.3 行人过街及无障碍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济南市工业北路交叉口设置方案
    5.1 交叉口车道数、通行能力确定
        5.1.1 通行能力分析
        5.1.2 车道数确定方法
    5.2 交叉口渠化设计
        5.2.1 交叉口渠化设计原则
        5.2.2 交叉口渠化设计方案
    5.3 VISSIM交通仿真验证
        5.3.1 交通延误分析
        5.3.2 追尾冲突风险分析
    5.4 交叉口平面设计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横断面面积计算方法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集中进水植草沟沿程流量变化规律研究[D]. 夏旭.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2]新建地铁盾构穿越对既有隧道影响及安全控制措施研究[D]. 齐永洁.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2)
  • [3]基于移动激光雷达数据的路面状况检测方法研究[D]. 钟棉卿. 长安大学, 2020(06)
  • [4]基于机器学习和卫星遥感的水库库容计算方法[D]. 温开祥.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5]黄河宁蒙段凌汛灾害驱动机制与险情诊断评价方法研究[D]. 田福昌. 天津大学, 2020
  • [6]穿越活断层地铁隧道结构损伤破坏机理及抗错动性能研究[D]. 孙飞. 西南交通大学, 2019
  • [7]农田防护林路渠三维参数化建模方法研究[D]. 梁其洋. 北京林业大学, 2019
  • [8]板连式束筋微型抗滑桩群加固边坡机制与计算理论研究[D]. 曾锦秀.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7)
  • [9]三塔自锚悬索桥主缆丝股架设改进计算方法[D]. 梁志磊. 长安大学, 2019(01)
  • [10]城市快速路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 ——以济南市工业北路为例[D]. 闫吉祥.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标签:;  ;  ;  ;  

截面积计算方法的改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