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热贡艺术的源流与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杨小燕[1](2021)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江什加藏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桑杰措[2](2020)在《热贡唐卡传承人生存现状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在广大民间艺人的技艺和记忆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的决定因素。非遗最主要的特征是活态性,它的生存和发展是处于活态的传承和保护当中,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因素在于保护好传承人。热贡唐卡艺术作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通过口传心授以人为载体的文化艺术,它的技艺与文化内涵的传衍承续同样需要依托传承人而进行。本文以非遗视域下传承人的保护为切入点,将青海省同仁县吾屯村作为田野点,利用自身的乡土身份和对乡土文化的了解,首先从田野点的人文地理背景展开,阐述非遗文化生成的空间。归纳和梳理了非遗相关理论以作为依据,并以入选国家和政府评选机制的热贡唐卡代表性传承人和未被国家和政府部门认定的非代表性传承人的生存现状作为主线进行调查研究,将两类传承人以身份、区域和性别再做区分,通过梳理传承人的从艺经历和传承状况揭示传承人对非遗保护的积极影响,发现目前生存现状中存在文化断层,传统技法流失,独立女性传承人稀少,代表性和非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力度不均衡以及地方性建档建数据库机制的不完善等问题,并试图探讨在这些问题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如何保持持续性发展。期许能透过本文对传承人的保护工作提供现实性的参考,并呼吁各界对非代表性传承人给予更多的关注。
完得冷智[3](2020)在《藏族诞生礼仪研究 ——以青海热贡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藏族诞生礼仪是藏族人生礼仪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藏族人及藏族社会文化的主要研究领域。本文基于藏族诞生礼仪的仪轨文献考释和田野调查相结合,全面阐述藏族诞生礼仪及藏族传统生育观念、行为和习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诞生礼仪与宗教信仰的关系,现代化社会进程中传统生育文化的变迁及原因等内容。其中文献部分有敦煌古藏文文献、藏族本土宗教苯教仪轨文献、《格萨尔》史诗文本和藏传佛教各教派的仪轨文献中记载的相关内容进行考释。田野调查部分有“热贡(?)”地区作为主要田野点,藏族诞生礼仪的仪式过程、结构、特征、功能、内涵、宗教元素、现代化进程中的变迁和原因等内容进行全面叙述,共六章组成。第一章为藏族传统诞生礼仪之文献考释部分;第二章为田野点热贡地区的概况和藏族诞生礼仪之孕前礼仪部分;第三章为热贡地区藏族诞生礼仪之孕期礼仪部分;第四章为热贡地区藏族诞生礼仪之诞生后礼仪部分;第五章为热贡地区藏族诞生礼仪与宗教信仰部分;第六章为热贡地区藏族传统生育文化变迁与原因部分内容。热贡地区在历史的发展中,藏族为主多民族文化交流和相融,和谐共存,已成为安多地区多元宗教和多民族文化共存的典型区域。藏族人生礼仪及诞生礼仪也在本地广泛留存,特色鲜明,具有代表性特征。对于热贡藏区来说,求子礼是诞生礼仪及孕前礼仪的一部分,若夫妇未有继承的子嗣,一般指男婴,才举行求子礼仪。尤其各村举办的“六月鲁茹”仪轨中,也有繁衍子孙、种族延续等特殊意义的“求子礼”活动,其中浪加村的“阿妈鲁姆”及求子礼内容独具特色,含有生殖崇拜等原始宗教文化现象。“孕期礼仪”是诞生礼仪的中间部分,有保护孕妇和婴儿的忌人、忌物、忌事、忌语、忌食、忌动物、忌时和忌地等孕期禁忌类;护轮、嘎乌、护身结等护身符类;朝圣、转经和念经等积德行善仪轨类;解决突发性疾病和障碍的“嘉哇”仪轨类;为了求男婴而举办的“德吉仪轨”等内容。“诞生后礼仪”是诞生礼仪的最后部分,有保护孕妇和婴儿的分娩期礼仪类;“登喀”、“哒喀”和“努顿”的诞生庆典等内容组成。本土宗教苯教的兴衰和印度佛教的传入,它们互相吸收并完善,已形成特色显明的藏传佛教宗教文化系统。已融入世俗生活的各个领域,诞生礼仪也不另外。有藏族原始宗教信仰之山神崇拜和“吉拉(?)”神崇拜、“鲁(?)”神崇拜、生殖崇拜、禁忌((?))、神巫师与神舞“鲁茹(?)”祭祀等内容。另外苯教信仰体系中的“消除奈止法(?)”和各种禳解仪轨;佛教信仰体系中的布施、放生、转经、护咒和护轮等大小仪轨做法都是为了子孙繁衍、降妖伏魔和消灾辟邪,达到孕妇顺利分娩和胎儿健康成长的仪式目的。热贡藏区诞生礼仪中的生育观念、行为和习俗也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过渡,多民族文化交流中,发生了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变迁,原有的价值观念、结构体系渐渐受到了破坏及消失。虽然传统文化通过变迁调适新的环境,但并非所有变迁都是调适性的。热贡藏区诞生礼仪中的生育文化变迁的主要原因有:现代化社会经济的转型和快速发展;社会法律制度的改革;多民族文化交流;传统生育观念的革新;生活方式转变等原因。
拉日吉[4](2019)在《关于热贡艺术及其唐卡的几点认识》文中研究说明热贡艺术是藏传佛教艺术中具有一定影响的艺术流派,16世纪以后源于西藏的藏传佛教艺术在今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河畔扎根,逐渐形成具有多地域特色的热贡艺术,也称"吾屯艺术"。热贡艺术的形成发展与藏传佛教的发展,尤其是格鲁教派的兴起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作为热贡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唐卡艺术,最早应是受到壁画艺术的影响。而唐卡的大量出现和广泛流传一方面取决于丝绢绸缎等材质是否能够方便地获得,另一方面则与藏文化区域民众全民信教及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有关,因为唐卡易于携带的特性能够满足他们日常宗教生活的需求。
高斯琦[5](2019)在《唐卡神圣性的建构与解构 ——非遗视角下的唐卡属性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为研究视角,探究唐卡的属性问题。唐卡属于宗教艺术范畴,以艺术的形式展现藏传佛教的信仰、哲理、佛本生故事等,“神圣性”是其根本属性。藏族唐卡于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走向大众视野,一方面让唐卡在濒危的传承状态中得到恢复,并且振兴;一方面在商业的推动下唐卡的属性逐渐从神圣性转向了世俗性,出现被歪曲、被商品化、被同质化和去语境化等现象,这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倡的“保护文化多样性”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初衷相背离。本文以唐卡神圣性的建构与解构为题,探讨唐卡神圣性的建构因素和解构的原因,以及解构后的唐卡形态。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伦理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内容,提出“神圣性”应作为唐卡保护原则中的“本真性”,是唐卡在传承中不发生嬗变,并且能够在时代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再创造”的重要依据。
石然[6](2019)在《热贡唐卡的绘制技艺与审美内涵研究 ——以传承人久西加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热贡唐卡是热贡画师在宗教仪轨的限定下利用二维造型手段对佛教义理作浓缩化的形象化阐释,是一种运用艺术语言实践宗教理念架构神圣与世俗社会的古老艺术形态。其鲜明的宗教色彩、浓厚的民族特色以及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不仅是青海藏族特定的社会、历史与文化融合的产物,也是藏族人民审美活动、审美情趣的集中反映。历经百年技艺传承,热贡艺术取得了辉煌瞩目的成就,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在历史的长河中,热贡唐卡经历着从佛殿宗教用品至博物馆艺术品的转变,其艺术形态在绘制技法、文化传承、审美价值上日臻成熟,现如今,如何回归本体来研究热贡唐卡绘画的艺术造型,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特征进行淋漓尽致的剖析,并上升到美学研究的层面,成为笔者试图去探索的一个课题。本文以久西加师傅作为个案研究对象,运用实地研究方法,结合呼和浩特与青海黄南州两地的调查结果,从热贡唐卡历史渊源、工艺流程、艺术特征和美学思想等几个方面来详细论述,从表层的艺术形式深入到文化内涵的研究,从艺术形象再到美学理念的思考,以完整的逻辑链为读者呈现热贡唐卡的发展面貌以及系统的研究成果。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重点详述了本论文的选题缘由及意义、研究现状及目的、研究创新点及方法、并对该领域的文献综述进行详尽的阐述说明。第二部分为论文的正文部分,基于前期相关文献研究与详实的实地考察,从热贡唐卡的绘制技艺、艺术特征等方面延伸至宗教图像所蕴含的美学思想和文化涵义的探讨。正文部分共分为四章:第一章运用历史学、民族学和宗教学等相关理论来分析和研究热贡唐卡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过程,具体阐述热贡唐卡在蒙古的初始传播以及绵延至今的发展情况;第二章以田野调查成果作基石,以久西加师傅为个案研究对象,全面细致的讲述了热贡唐卡的工艺流程和绘制工具的制作,并对装藏与开光进行宗教意义的阐释;第三章集中阐述神域图像所展现的艺术特征,针对形成此特征的影响因素,如敦煌壁画、青绿山水和中国传统审美思想作详细论述;第四章以黑格尔美学思想为支撑,从理想美、风格美、崇高美三个视角来分别解读圣物唐卡中包含的艺术理想,对当前热贡唐卡存在的发展变化进行文化意义上的分析,以期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拓展深层次的学术思考。第三部分为论文的结语部分,从整体上对热贡唐卡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作归纳总结,并依据热贡唐卡艺术的现状分析,对以久西加师傅为代表的新一代“游艺僧”未来的发展走向进行了展望。
蒋志昂[7](2018)在《青海地区唐卡堆绣图案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作为青海地区藏传佛教艺术形式之一的唐卡堆绣,唐卡堆绣图案有着别具风格的艺术特色,同时还融合了鲜明的民族特征,是属于本民族的艺术产物,内容描绘记录了青海藏区社会生活从侧面反映了藏区人民艺术思想,是藏族寺院原生态艺术文化的衍生品。青海地区唐卡堆绣图案艺术形式使用风格各异的表现手法,材料制作则需要根据需要选题内容、图案纹样改制成不同的样式,如佛像、人物、花草、神兽、飞禽、走兽、吉祥器物等,然后在织物上进行制作,产生直观立体的艺术效果,是艺术审美活动和审美情趣的体现,也是藏族传统艺术中古老而含义深刻的民族文化。通过研究市场热门文化创意产品发现,针对当前国内产品设计热点—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种类众多,但是却少有关于以唐卡艺术为主题堆绣图案为元素的文创产品开发和创作的技法研究及现状的介绍。因此笔者在此提出了自己关于青海地区唐卡堆绣图案在文化创意产品中技法研究的理由。根据调研和走访以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显示,唐卡堆绣图案的成熟和繁荣时期是从十三世纪末到十七世纪,并且当时由于清政府的支持和对于藏传佛教的政策保护,以热贡为核心的唐卡堆绣艺术作品数量之多,质量上乘,作品的艺术造诣也是无与伦比的。作品色彩搭配、鲜艳、生动、富有活力、动感而精致,为后世留下了相当宝贵的艺术瑰宝,也是同时期艺术作品的巅峰之作。文章将以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设计思想和设计原则为结合点,结合青海地区唐卡堆绣图案的思想内涵、图案题材、艺术形式这三大特点,通过创作思路、设计应用、设计方法几大方面剖析唐卡堆绣图案是如何在文化创意产品中的实际应用。并依据青海地区唐卡堆绣图案为核心思想的开发理念,对唐卡堆绣图案在文创产品中的艺术市场、问题探究、前景趋势进行展望。
张明艳[8](2018)在《热贡唐卡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热贡唐卡是热贡艺人以藏民族重要人物的生平传记或重大历史事件为主要内容创作的具有新曼唐画风的绘画艺术形式。其风格特点在于繁华饱满的构图、浓重饱和的用金技艺、清新亮丽的色彩。以热贡唐卡为核心的热贡艺术于2006年入选了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我国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突出代表。在历史的长河中,热贡唐卡经历着从藏传佛教佛事用品到宗教文化艺术品再到藏文化艺术精品的演变。如今热贡唐卡文化产业正成为由热贡唐卡从业劳动者所主导的脱贫致富和从传统走向现代的重要手段。本文的研究是在界定热贡唐卡及其文化产业概念的基础上,对热贡唐卡文化产业进行总体研究,全面分析热贡唐卡的发展历史,及其在当代的创新发展,归纳分析其产业发展的现状、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从我国全面实现现代化的进程出发,对热贡唐卡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本文在大量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在青海省同仁县热贡唐卡绘制集中的吾屯等村落、当地旅游景点、外地热贡唐卡展览等地进行广泛调查获取了第一手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遵循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进行实证分析,从多个视角和运用多种思维形式以达到对热贡唐卡文化产业的变迁发展这一现象的本质性认识。通过研究明确:热贡唐卡文化产业是在热贡地区围绕生产和经营具有热贡画派特色的唐卡产品而展开的经济活动的集合;是依托热贡唐卡中博大精深的藏文化内涵而给消费者带来精神文化效用的小众文化产业。当前的热贡唐卡文化产业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藏文化的现代载体,其主体是热贡地区虔诚的热贡唐卡从业劳动者,产业的发展与技艺的传承、人们的生活融为一体、互促互进,其市场秩序也相对完善。其产业发展不是通常所理解的产业化,不是采用大规模、流水线式的生产模式,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现代意义上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即在单个企业或家庭作坊内树立重视经营管理的意识和观念,摆脱传统小农经济式的生产经营方式;在产业内部树立合作、联合的意识,组建并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通过鉴定和地理标志授权等方式来保证产品的品质,通过协同定位,塑造品牌,拓展市场。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为:一是回顾热贡唐卡由产品经济时代的交换到商品经济时代的请购这一历程,明确其一直都处于商品流通中,指出了当地劳动者依托这一文化优势发展文化产业的合理性。二是对热贡唐卡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和模式的研究。通过分析指出热贡唐卡文化产业必须坚持传统手工绘制的底线,沿用师傅带徒弟的传承方式,走精品化、产品多元化的路线。继续发展“公司+农户”的产业模式,加强企业和家庭作坊间的联合,形成总体的合力。三是从市场角度对热贡唐卡进行了初步定位,针对信众市场的定位是“最真切的佛”;针对文化艺术品市场的定位是“最精美的藏文化艺术品”。四是强调了当地从业劳动者主动参与行业协会的重要性,设计了行业协会负责下的热贡唐卡品质监督管理组织框架。通过热贡唐卡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得出在我国其他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两点启示:一是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以民族文化资源的拥有者为主体,充分尊重当地劳动者的发展意愿;二是在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应着重保护产品或服务的文化内涵,这是产业可以持续发展、民族文化长盛不衰的关键。
王星星[9](2017)在《艺术社会学视角下的热贡唐卡女性艺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热贡艺术,是热贡地区民族凝聚力的文化表征。以唐卡为代表的艺术类型,在传统至现代社会的变迁中,经历了传承方式的多种变化,而传承主体亦是如此,从僧人到俗人,从男人到女人,每一个变化都是社会不断发展的结果,都是主体与社会的互相投射。在传承主体中,唐卡女艺人的产生可谓是热贡唐卡从传统至现代社会变迁的重要标志。从传统至现代社会的变迁中,城镇化影响着人们的土地分配以及劳作方式,市场经济的吸引力也左右着人们的造神实践。对于唐卡女艺人而言,传统社会中男洁女污、男高女低、男逸女劳的两性观念影响深远,因此,在唐卡女艺人的产生过程中,传统与现代的博弈必不可少。艺术社会学的理论方法强调社会和艺术实践主体的互动,在此基础上,我们得以探析唐卡女艺人的角色转换,剖析她们进入唐卡生产的社会动因和个体动因,以及面临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作为艺术生产者的唐卡女艺人,多数仍然承担辅助性工作,而进入核心创作环节的女艺人在技艺程度上更具完整性,但是女性艺人群体依然要面临政府传承人评定、宗教权威、男性艺人等方面产生的“社会控制”。此外,中介者与消费者也产生了同样的约束效力。最后,主体与社会互动是双向的,女艺人的个体完善、群体塑造不仅发生变化,女艺人的产生与发展也必然会对热贡唐卡发生作用。对于个体而言,女艺人的经济能力、文化知识、艺术素养等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增长与消减。对于女艺人群体而言,传统与现代的交织,“自我”与“他我”的互生,在宗教发展和性别角色中形塑女艺人群体。当然,唐卡女艺人的产生也使得唐卡技艺更加丰富、传承谱系更加多元,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唐卡的商品化。
谢嘉琦[10](2017)在《多元文化影响下青海同仁传统民居建筑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且民族众多,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自然条件形成了形式多样的民居建筑风格。同仁位于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为汉藏、回藏交界地。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在长期的民族迁徙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下,民族的多元性带来了文化的多元性,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形成了特有的建筑风格和民风民俗,并且在民居建筑中得到的充分体现。然而长久以来,同仁地区建筑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当地宗教建筑上,对民居建筑研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大量研究仅存在于表面上,从多元文化深层次的解析更加不足,这样对该地区建筑的保护和发展都不利。基于此,本文采取多元化视角对民居建筑的这一特征进行研究。本文以同仁地区传统民居及聚落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整理收集、实地调研、测绘和走访等方法,获得同仁传统民居建筑及聚落的第一手资料,结合已有相关资料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文章首先对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进行界定,并对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进行说明;其次对多元文化及同仁地区多元文化背景进行解读,辨析和诠释多元文化与民居建筑和聚落的内在关系及影响。最后,选取同仁地区典型聚落以及其中的传统民居,分别从聚落特征、聚落结构形态、肌理特征等方面研究建筑及文化的关系,同时进而从传统民居建筑模式、院落空间、建筑功能、建筑材料及构造等方面解析与多元文化的关联,归纳总结同仁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特点,进一步完善同仁地区传统民居的研究内容。基于前人研究成果与实地调研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总结,本文以多元文化的视角对同仁地区传统聚落、传统民居建筑相关理论进行补充和完善,以期为同仁地区传统建筑保护和发展提供依据,也为下一步当地现代建筑设计提供借鉴。
二、热贡艺术的源流与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热贡艺术的源流与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2)热贡唐卡传承人生存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
(二)热贡唐卡传承人 |
(三)国外研究现状 |
四、主要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创新点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可能的创新点 |
第一章 文化土壤:传承环境蕴藏的深厚文化底蕴 |
第一节 西域秘境:热贡地区人文地理背景 |
第二节 艺术之乡:吾屯地区人文地理背景 |
第三节 文化土壤对非遗传承的作用 |
一、文明滋生的隆务河畔 |
二、充满神性的境内山川 |
第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承人 |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 |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 |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形成 |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
一、传承人的概念 |
二、非代表性传承人的概念界定 |
三、传承人生存现状的概念界定 |
第三章 热贡唐卡代表性传承人生存现状研究 |
第一节 唐卡技艺的引领者——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
一、国家级传承人生存现状 |
二、国家级传承人履行义务现状 |
三、国家级传承人保护现状 |
第二节 唐卡技艺的佼佼者——省、州、县级代表性传承人 |
一、收录情况 |
二、传承现状 |
第四章 热贡唐卡非代表性传承人生存现状调查 |
第一节 传承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扮演 |
一、从游艺到安定的男人 |
二、从幕后到台前的女人 |
第二节 非代表性传承人的分类 |
一、本土传承人 |
二、流动传承人 |
三、外来传承人 |
第五章 热贡唐卡传承人传承困境及非遗持续性探讨 |
第一节 新老传承人传承方式与创作理念对照 |
一、从繁到简的仪式 |
二、自我形象的塑造 |
三、传承创新的发展 |
第二节 传承人面临的传承困境 |
一、传承人保护现状不均衡 |
二、地方性非遗数据库匮乏 |
三、传承人文化断层现象严峻 |
四、传统制作技法逐渐流失 |
五、独立的女性传承人稀少 |
第三节 对非遗持续性的探讨 |
一、提高文化自觉 |
二、政府正确引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传承人名录表 |
附录2 访谈记录 |
附录3 田野调查相关图片 |
附录4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藏族诞生礼仪研究 ——以青海热贡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外对仪式理论的研究概况 |
二、国外藏族人生礼仪及诞生礼仪的研究概况 |
三、国内藏族诞生礼仪的研究概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创新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点 |
第四节 论文的框架结构 |
第一章 藏族传统诞生礼仪考释 |
第一节 敦煌古藏文文献中藏族诞生礼仪 |
一、敦煌古藏文文献P.T.0055号卷 |
二、敦煌古藏文文献P.T.0127号卷 |
三、敦煌古藏文文献P.T.0739、P.T.0534号卷 |
第二节 苯教文献中藏族诞生礼仪 |
一、《斯塞奥哇达琼(?)》 |
二、苯教古文献《制伏奈止法(?)》 |
第三节 《格萨尔》史诗中藏族诞生礼仪 |
一、《格萨尔》史诗中的孕前礼仪 |
二、《格萨尔》史诗中的孕期礼仪 |
三、《格萨尔》史诗中的诞生后礼仪 |
第二章 热贡地区藏族诞生礼仪之孕前礼仪 |
第一节 热贡历史文化风貌 |
一、地理环境 |
二、宗教信仰 |
三、民间文化 |
第二节 热贡地区孕前礼仪之求子礼 |
一、求子礼概述 |
二、卜算仪轨 |
三、放生仪轨 |
四、转经和朝圣 |
五、布施和圣物 |
六、拉则、煨桑和风旗 |
七、招运和念经 |
第三节 热贡“鲁茹节”及其求子礼 |
一、“鲁茹”与求子 |
二、浪加村“鲁则” |
三、阿妈鲁姆与求子礼 |
第三章 热贡地区藏族诞生礼仪之孕期礼仪 |
第一节 孕期禁忌 |
一、何谓禁忌 |
二、孕期禁忌 |
三、孕期禁忌的特征及功能 |
第二节 孕期防护 |
一、藏族防身习俗:“瑟”、“托架” |
二、护身符 |
三、行善、“嘉哇”仪轨 |
第三节 孕期“护咒”及“德吉仪轨(?)” |
一、孕期护咒 |
二、文献记载的“德吉仪轨(?)” |
二、田野中的“德吉仪轨(?)” |
第四章 热贡地区藏族诞生礼仪之诞生后礼仪 |
第一节 分娩期礼仪 |
一、分娩期护咒 |
二、分娩期禁忌 |
三、分娩期礼仪 |
第二节 诞生后庆典“登喀”礼仪 |
一、生辰卦算 |
二、“登喀”庆宴 |
三、“梅托”火堆和礼物 |
第三节 诞生后庆典“哒喀”和“努顿” |
一、“哒喀(?)” |
二、“努顿(?)” |
三、礼物 |
四、“郭敦(?)”礼仪 |
第五章 热贡地区藏族诞生礼仪与宗教信仰 |
第一节 神灵崇拜 |
一、“阿尼夏吾(?)”崇拜 |
二、“金刚亥母(?)”崇拜 |
三、“吉拉(?)”崇拜 |
第二节 “鲁”、“鲁茹”与生殖崇拜 |
一、“鲁(?)” |
二、“鲁茹(?)” |
三、生殖崇拜 |
第三节 禁忌、禳解与行善仪轨 |
一、禁忌 |
二、“嘉哇(?)”禳解仪轨 |
第六章 热贡地区藏族传统生育文化的变迁及原因 |
第一节 藏族传统生育文化的变迁 |
一、选择生育母体的观念变迁 |
二、自然生育向计划生育的变迁 |
三、男性偏好的传统生育观念变迁 |
四、家庭人口数、家庭规模和结构变迁 |
第二节 藏族传统生育文化变迁的原因 |
一、传统生育观念、行为和习俗的具体变迁 |
二、藏族传统生育文化变迁的原因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读博期间的学术成果和获奖情况 |
(4)关于热贡艺术及其唐卡的几点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 热贡唐卡艺术及其唐卡的源流与发展历史 |
2 热贡唐卡艺术的特点 |
3 画师与唐卡 |
(5)唐卡神圣性的建构与解构 ——非遗视角下的唐卡属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研究内容 |
三、文献综述 |
四、田野范围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非遗视角下的唐卡属性探究 |
第一节 《公约》语境下的唐卡保护 |
一、唐卡保护的现状分析 |
二、对唐卡“大热”的思考 |
第二节 唐卡的“神圣性”与《原则》中的“本真性” |
第二章 唐卡的属性解析 |
第一节 唐卡的精神母题 |
一、藏传佛教与密宗 |
二、唐卡图像的出处 |
三、唐卡圣像的意义 |
第二节 佛像的意义 |
第三节 作为宗教艺术的唐卡 |
一、宗教艺术的界定 |
二、宗教艺术中的神圣性 |
三、以唐卡为例的宗教艺术保护 |
第三章 唐卡“神圣性”的建构 |
第一节 佛的骨骼 |
一、唐卡的量度概述 |
二、量度对唐卡神像的建构 |
三、量度之美 |
第二节 佛的身色 |
一、画佛的“技艺” |
二、唐卡色彩的神圣性象征 |
三、唐卡图像中的神圣“符号” |
第三节 绘画唐卡的仪式 |
一、绘画中的仪轨 |
二、画师、仪式与图像的转换 |
三、仪式在唐卡绘画中的意义 |
第四节 被膜拜的唐卡 |
一、作为“装藏”的圣物 |
二、开光与供奉 |
第四章 唐卡“神圣性”的解构 |
第一节 解构之因 |
一、藏族社会的现代化变迁 |
二、淡化的宗教信仰 |
三、画师身份的变化 |
第二节 “被歪曲”的唐卡 |
一、画面形态的变化 |
二、仪式的隐退 |
第三节 “商品化”的唐卡 |
一、“供与施”的精神交换 |
二、唐卡的“象征性价值” |
三、唐卡的商品化 |
第四节 唐卡的世俗化——写实唐卡的个案分析 |
一、安多强巴与“写实唐卡” |
二、唐卡的“创新” |
三、唐卡的“边界” |
第五章 唐卡的传承与发展 |
第一节 唐卡在当代的传承 |
一、保有“神圣性”的传承 |
二、对唐卡“文化空间”的重建 |
第二节 唐卡“社区”身份的重构 |
一、“社区”的释义 |
二、唐卡社区的职责 |
三、社区在唐卡实践中的意义 |
第三节 对唐卡嬗变问题的探讨 |
第四节 唐卡的发展 |
一、神圣性的旨归 |
二、神圣性的存续与再创造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附录7 |
附录8 |
附录9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热贡唐卡的绘制技艺与审美内涵研究 ——以传承人久西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缘由及意义 |
0.2 研究现状及目的 |
0.3 研究创新点及方法 |
0.4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热贡唐卡艺术历史述论 |
1.1 唐卡艺术概述 |
1.1.1 唐卡的起源 |
1.1.2 唐卡的艺术流派 |
1.2 热贡唐卡历史钩沉 |
1.2.1 热贡艺术的生存环境与人文历史背景 |
1.2.1.1 文明的动感地带 |
1.2.1.2 金色谷地的山神崇拜 |
1.2.1.3 血脉相连的宗教文化 |
1.2.2 热贡唐卡发展脉络 |
1.2.2.1 星火燎原的发轫期 |
1.2.2.2 日臻成熟的鼎盛期 |
1.2.2.3 迂回曲折的衰微期 |
1.2.2.4 破茧化蝶的重生期 |
1.2.3 热贡唐卡传入蒙古 |
1.2.3.1 蒙藏关系交往与藏传佛教在蒙古的初始传播 |
1.2.3.2 蒙古势力进入青海 |
1.2.3.3 热贡唐卡传入蒙古 |
1.3 绵延至今的传承发展情况 |
1.3.1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夏吾才让的个人简介与艺术成就 |
1.3.2 热贡唐卡传承人久西加的学艺经历与绘画风格 |
第二章 热贡唐卡的工艺流程——基于传承人久西加的绘制技艺考察 |
2.1 绘制工具及制作 |
2.1.1 画笔 |
2.1.2 颜料 |
2.1.3 胶水 |
2.1.4 画布 |
2.2 唐卡画的绘制流程 |
2.2.1 净化 |
2.2.2 起稿 |
2.2.3 上色晕染 |
2.2.4 勾线和描金 |
2.2.5 开眼 |
2.3 宗教仪式的加持 |
2.3.1 装藏与开光 |
2.3.2 装裱 |
第三章 神域图像:热贡唐卡的艺术特征 |
3.1 热贡唐卡的艺术表现特征 |
3.1.1 格局智慧——构图的考量 |
3.1.2 美轮美奂——色彩的生发 |
3.1.3 行云流水——线条的流转 |
3.1.4 和谐之美——图案的精妙 |
3.2 热贡唐卡的宗教文化意蕴 |
3.2.1 三皈依的创作原则 |
3.2.2 法度中的造像之美 |
3.2.3 “庄严俱足”的世俗供养 |
3.3 热贡唐卡的交流与嬗变 |
3.3.1 造像的启示:对敦煌壁画的继承发展 |
3.3.2 古雅设色:对青绿山水的背景运用 |
3.3.3 以形写神:以中国传统审美思想为参照 |
第四章 热贡唐卡的美学理念与文化内涵 |
4.1 圣物唐卡中的艺术理想 |
4.1.1 恰如其是的理想美 |
4.1.2 和谐庄重的风格美 |
4.1.3 激发欣赏者宗教情结的崇高美 |
4.2 热贡唐卡多元价值的嬗变 |
4.2.1 宗教职能向审美职能的转变 |
4.2.2 唐卡画师向艺术家的社会角色转换 |
4.2.3 镜像创作的突破:写实与浪漫的交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附录 贡藏传佛教艺术传承人久西加师傅唐卡作品一览表 |
(7)青海地区唐卡堆绣图案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背景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课题研究的现状 |
1.3.1 国内研究 |
1.3.2 国外研究 |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课题研究创新点 |
2 青海地区藏文化艺术形式..唐卡堆绣的基本概述 |
2.1 青海地区唐卡堆绣图案的内涵 |
2.1.1 青海地区唐卡堆绣图案的历史 |
2.1.2 唐卡堆绣图案的含义 |
2.2 青海地区唐卡堆绣的图案分类研究 |
2.2.1 唐卡堆绣图案题材分类 |
2.2.2 唐卡堆绣图案形态分类 |
2.2.3 唐卡堆绣图案色彩分类 |
2.3 唐卡堆绣图案的艺术形式 |
2.3.1 唐卡堆绣图案的表现形式 |
2.3.2 唐卡堆绣图案的艺术特点 |
2.3.3 唐卡堆绣图案的实际应用 |
3 唐卡堆秀图案在文化创意产品中的发展 |
3.1 文化创意产品的内涵及发展 |
3.1.1 文创意产品的内涵 |
3.1.2 文化创意产品发展与分析 |
3.2 唐卡堆绣图案在文创产品应用中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3.2.1 文化创意产品种类单一 |
3.2.2 唐卡堆绣图案的题材选取 |
3.2.3 唐卡堆绣图案的二次设计 |
3.3 唐卡堆绣图案在文化创意产品中的价值研究 |
3.3.1 堆绣图案对文创产品的发展 |
3.3.2 堆绣图案对传统艺术文化的弘扬 |
4 唐卡堆绣图案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分析 |
4.1 文创产品的市场分析调查 |
4.1.1 文创产品的市场发展情况 |
4.1.2 唐卡堆绣图案文创产品调研分析 |
4.2 堆绣图案在文创产品中的设计思路 |
4.2.1 结合现代艺术软件 |
4.2.2 结合色彩流行趋势 |
4.2.3 唐卡堆绣图案的吉祥寓意 |
4.3 堆绣图案在文创产品中的设计方法 |
4.3.1 唐卡堆绣图案的构图重组 |
4.3.2 唐卡堆绣图案的纹样提取 |
4.3.3 唐卡堆绣图案的寓意应用 |
5 唐卡堆绣图案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实践应用 |
5.1 创作思路 |
5.2 唐卡堆绣文创产品的实践方案综合展示 |
6 结论 |
6.1 研究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
致谢 |
(8)热贡唐卡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论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热贡唐卡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唐卡概述 |
一、唐卡的含义及其起源 |
二、唐卡的种类 |
三、唐卡的不同画派 |
四、唐卡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
第二节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热贡唐卡 |
一、热贡唐卡形成的独特条件 |
二、热贡唐卡的概念界定 |
三、热贡唐卡的制作 |
四、热贡唐卡的价值 |
第三节 热贡唐卡文化产业 |
一、唐卡文化产业的界定 |
二、热贡唐卡文化产业的界定 |
三、热贡唐卡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
第四节 热贡唐卡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 |
一、文化产业理论 |
二、产业发展理论 |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 |
第二章 热贡唐卡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热贡唐卡的发展历史 |
一、热贡唐卡的萌芽 |
二、热贡唐卡的形成 |
三、热贡唐卡的成熟 |
四、热贡唐卡的多元发展 |
第二节 热贡唐卡的传承 |
一、热贡唐卡由寺入家 |
二、寺院传承 |
三、家庭传承 |
四、企业传承 |
五、学校传承 |
第三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热贡唐卡文化产业 |
一、热贡唐卡艺人外出作画(1978-1990年) |
二、热贡唐卡普遍商品化(1991-2005年) |
三、热贡唐卡文化产业的形成(2006年以后) |
第四节 从藏传佛教佛事用品到文化精品的演变 |
一、藏传佛教佛事用品 |
二、宗教文化艺术品 |
三、藏文化艺术精品 |
第三章 热贡唐卡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
第一节 热贡唐卡文化产业的现状 |
一、扩大中的产业规模 |
二、小微企业为主导的产业模式 |
三、各自为政的销售方式 |
四、拓展中的市场需求 |
第二节 热贡唐卡文化产业的典型案例分析 |
一、家庭作坊 |
二、一般中小企业 |
三、龙头骨干企业 |
第三节 热贡唐卡文化产业的特点 |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载体 |
二、产业主体为热贡唐卡从业劳动者 |
三、产业发展与技艺传承、日常生活融为一体 |
四、市场秩序相对完善 |
第四章 热贡唐卡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第一节 热贡唐卡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一、部分画师和学徒急功近利 |
二、唐卡质量下降、良莠不齐 |
三、市场需求有限 |
四、产业现代化程度低 |
第二节 影响热贡唐卡文化产业发展的外部因素 |
一、社会文化环境 |
二、政策环境 |
三、经济环境 |
第三节 制约热贡唐卡文化产业发展的内部因素 |
一、劳动者素质技能 |
二、分工协作 |
三、经营与定位 |
第五章 促进热贡唐卡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
第一节 加强唐卡创作中质量和种类的控制 |
一、促进技艺传承回归传统 |
二、打造传统高端精品唐卡 |
三、开发针对旅游市场的小尺寸唐卡 |
第二节 唐卡文化产品定位基础上的市场拓展 |
一、明确热贡唐卡的市场定位 |
二、通过宣传提高热贡唐卡的国内外影响力和品牌价值 |
三、内容题材积极适应新市场的需求 |
四、利用互联网技术按市场的需求创作 |
第三节 行业协会主导下的市场秩序构建 |
一、完善并发挥热贡唐卡协会职能 |
二、引导热贡唐卡鉴定中心运转并发挥相应作用 |
三、制定“热贡唐卡”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相关制度 |
四、完善相应法律法规维护市场秩序 |
第四节 全方位打造热贡唐卡文化产业 |
一、延长热贡唐卡文化产业的产业链条 |
二、分区域打造热贡艺术产业链 |
三、与热贡六月会等民俗旅游活动联动发展 |
四、以多种途径为产业发展提供复合型人才 |
结束语 |
一、热贡唐卡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 |
二、对其他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热贡唐卡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调查问卷(画师) |
附录2 “热贡唐卡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调查问卷(学徒) |
附录3 “热贡唐卡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市场需求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艺术社会学视角下的热贡唐卡女性艺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评价 |
二、研究目标、创新点及主要内容 |
(一)研究目标 |
(二)创新点 |
(三)主要内容 |
第一章 热贡地区的社会背景 |
第一节 金色谷地 |
一、地理环境 |
二、语言概况 |
三、社会生产 |
第二节 佛神信仰 |
一、藏传佛教 |
二、六月傩祭 |
第三节 艺术之乡 |
一、热贡艺术的起源及发展 |
二、以唐卡为代表的热贡艺术 |
第二章 热贡传统社会生活中的女性 |
第一节 宗教信仰中的女性 |
一、神话故事中的人类起源 |
二、藏传佛教的膜拜者 |
三、六月傩祭的舞蹈者 |
第二节 家庭婚姻中的女性 |
一、女孩的成人礼 |
二、婚姻习俗 |
三、家庭生活 |
第三节 社会生产中的女性 |
一、农业生产周期 |
二、以“家”为轴心的集体协作 |
第三章 热贡唐卡女艺人的角色转换 |
第一节 热贡唐卡艺人的基本状况 |
一、唐卡男艺人的主导 |
二、唐卡女艺人的出现 |
第二节 唐卡女艺人角色转换的动因 |
一、社会化动因 |
二、个体性动因 |
第三节 唐卡女艺人角色转换的阻碍 |
一、社会性别的固化 |
二、宗教思想的限制 |
第四章 作为艺术生产者的唐卡女艺人 |
第一节 艺术界中的唐卡女艺人 |
一、作为辅助人员的女艺人 |
二、作为核心人员的女艺人 |
第二节 社会控制在艺术生产中的作用 |
一、政府机构的认可 |
二、宗教习俗的接纳 |
三、男性画师的参照 |
第三节 唐卡分配环节中的女艺人 |
一、与消费者的关系 |
二、与中介者的关系 |
第五章 唐卡女艺人的自我塑造与影响 |
第一节 唐卡女艺人自我完善的现实需求 |
一、经济能力的改观 |
二、文化知识的储备 |
三、艺术素养的变化 |
第二节 唐卡女艺人自我实现的精神法则 |
一、工匠式的技艺修行 |
二、第二性的自卑情结 |
三、对人格独立的追求 |
第三节 女艺人群体对热贡唐卡的影响 |
一、唐卡技艺的丰富化 |
二、师承谱系的多元化 |
三、唐卡艺术的商品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10)多元文化影响下青海同仁传统民居建筑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缘起 |
1.3 研究对象及内容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内容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4.3 同仁地区研究现状 |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方法 |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2 研究方法 |
1.6 相关概念界定 |
1.6.1 传统聚落 |
1.6.2 传统民居 |
1.7 论文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多元文化研究概述 |
2.1 文化与建筑 |
2.2 多元文化 |
2.3 多元文化与建筑特征关系 |
2.4 多元文化影响下大理喜洲镇白族传统民居案例分析 |
2.4.1 多元的民族文化 |
2.4.2 多元的宗教文化 |
2.4.3 儒家文化 |
2.4.4 装饰艺术与传统文化 |
2.5 小结 |
第三章 同仁多元文化背景 |
3.1 同仁多元文化构成及表现特征 |
3.1.1 历史沿革 |
3.1.2 民族及人口比例 |
3.1.3 多元宗教文化 |
3.1.4 热贡艺术文化 |
3.1.5 民风民俗 |
3.2 自然环境特征 |
3.2.1 地理区位 |
3.2.2 地形地貌 |
3.2.3 气候条件 |
3.3 小结 |
第四章 多元文化影响下同仁传统聚落结构形态特征 |
4.1 同仁传统聚落概述 |
4.1.1 选址理念 |
4.1.2 影响因素 |
4.1.3 研究对象 |
4.2 隆务镇概况 |
4.2.1 选址理念及现状 |
4.2.2 民族及人口特征 |
4.2.3 文化多样性构成 |
4.2.4 布局结构形态与多元文化关系 |
4.3 多元文化在隆务镇中的反映 |
4.4 郭麻日村概况 |
4.4.1 选址理念及现状 |
4.4.2 民族及人口特征 |
4.4.3 文化多样性构成 |
4.4.4 布局结构形态与多元文化关系 |
4.5 多元文化在郭麻日村中的反映 |
4.6 小结 |
第五章 多元文化影响下同仁传统民居建筑 |
5.1 民居建筑基本模式 |
5.1.1 院落形态 |
5.1.2 院落类型 |
5.1.3 多元文化与建筑空间模式 |
5.2 建筑空间功能 |
5.2.1 院落空间 |
5.2.2 建筑功能布局 |
5.2.3 空间功能与多元文化关系 |
5.3 建筑内部空间 |
5.3.1 正房 |
5.3.2 厢房 |
5.3.3 经堂 |
5.3.4 厨房 |
5.3.5 煨桑台及玛尼旗杆 |
5.3.6 厕所 |
5.4 建筑材料、构造及建造方式 |
5.4.1 建筑材料及构造 |
5.4.2 建造特点 |
5.5 民居建筑细部特征 |
5.5.1 墙 |
5.5.2 门 |
5.5.3 窗 |
5.5.4 房檐 |
5.6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参与项目 |
致谢 |
四、热贡艺术的源流与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江什加藏靴研究[D]. 杨小燕. 青海民族大学, 2021
- [2]热贡唐卡传承人生存现状调查研究[D]. 桑杰措.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4)
- [3]藏族诞生礼仪研究 ——以青海热贡地区为例[D]. 完得冷智.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3)
- [4]关于热贡艺术及其唐卡的几点认识[J]. 拉日吉.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08)
- [5]唐卡神圣性的建构与解构 ——非遗视角下的唐卡属性研究[D]. 高斯琦.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9(01)
- [6]热贡唐卡的绘制技艺与审美内涵研究 ——以传承人久西加为例[D]. 石然. 内蒙古大学, 2019(09)
- [7]青海地区唐卡堆绣图案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研究[D]. 蒋志昂. 西安工程大学, 2018(02)
- [8]热贡唐卡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 张明艳. 中央民族大学, 2018(01)
- [9]艺术社会学视角下的热贡唐卡女性艺人研究[D]. 王星星. 湖北民族学院, 2017(01)
- [10]多元文化影响下青海同仁传统民居建筑特征研究[D]. 谢嘉琦. 长安大学, 2017(03)
标签:唐卡论文; 藏族论文; 艺术论文;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 西藏唐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