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证券鉴证业务——安慰函

新型证券鉴证业务——安慰函

一、一项新型证券鉴证业务——安慰函(论文文献综述)

刘冠亚[1](2018)在《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研究》文中提出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建设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促进财政长期可持续发展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作为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不可或缺、无法割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的建设情况将直接关系到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的建设进度和实际效果。构建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对于完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加快构建现代财政制度以及推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现行以预算执行和决算草案审计为主要模式的财政审计制度是在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建立之前的财政管理格局和政府会计环境下形成的,主要是为了满足财政管理以预算控制为核心的需要,其审计目标是预算收支的合法合规性,相应地,其审计内容重点、方式方法等也都为该审计目标服务。这显然不能适应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这一重大制度环境转换的需要,也无法满足财政管理领域公共受托责任内涵拓展背景下委托人新的利益需求。而目前对于我国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的理论研究往往仅聚焦于政府会计核算和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却忽略了政府财务报告审计这一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在研究范围和内容上有所缺失,无法形成完整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研究体系;且我国政府财务报告试编工作已经开展多年,试点工作也已逐步铺开,但对于试编试点政府财务报告的审计实践探索却处于严重滞后状态。本文力求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并借鉴国际经验,初步建立一套相对成型的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的理论体系,以形成对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理论的重要补充,进而为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对政府财务报告及其审计制度进行经济学理论分析,然后运用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分析框架,对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的需求和供给状况进行系统阐述,剖析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供给滞后于制度需求的失衡状态以及影响制度供给的制约因素,找准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构建的重难点问题;接着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探索从审计目标、审计内容重点、审计方法、审计组织方式、审计技术手段和审计规范体系六大要素初步构建一套能够满足需求的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寻求制度供需的均衡状态;最后阐释为实现制度均衡,从顶层设计和部门工作层面还需采取哪些措施。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是提出问题。其中第一章为导论,第二章为文献综述,这两章是全文的起始和基础。第二部分为第三章至第五章,主要是展开经济学理论分析、制度供需分析以及国际经验分析借鉴。其中第三章从委托代理理论和博弈论的视角对政府财务报告及其审计制度进行经济学理论分析,阐明政府财务报告及其审计制度对于推动财政管理领域公共受托责任履行的作用机理及其内在联系。第四章运用制度需求一供给分析框架对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供需状况进行剖析,指出我国现行财政审计制度无法满足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确立之后的审计需求,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构建处于一种制度供给滞后于制度需求的非均衡状态,在剖析其深层次原因的基础上,厘清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构建要解决的重难点问题。第五章对美国、英国及其他11个国家的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构建情况进行分析和借鉴。第三部分为第六章至第九章,主要是进行制度构建和提出政策建议。其中第六章尝试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的核心框架,解决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的审计目标、审计内容重点和审计方法三大组成要素如何设计的问题。第七章探索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的实施体系,解决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的组织方式、技术手段和规范体系三大组成要素如何设计的问题。第八章解析了基层审计机关开展的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相关探索性实践,实现对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构建的实证研究。第九章则对本文主要观点和结论进行归纳和提炼,并对从顶层设计和部门工作层面如何进一步推动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的建立健全提出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包括:一是在财政管理领域公共受托责任框架中,政府财务报告及其审计制度是一种解决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的制度安排,它随着公共受托责任内涵的拓展而产生并不断发展完善,推动政府及其部门更好地履行公共受托责任以满足委托人的利益需求。二是目前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构建处于一种制度供给滞后于制度需求的非均衡状态,制度构建的重难点问题在于建立核心框架和实施体系,对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目标、审计内容重点、审计方法、审计组织方式、审计技术手段和审计规范体系六大组成要素进行设计,并从顶层设计和部门工作层面采取积极措施推动实现制度均衡。三是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目标应立足于揭示反映政府财务报告重大错报风险和财政风险;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内容重点须紧密围绕审计目标展开,并充分考虑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和部门财务报告的差异;政府财务报告审计方法也应适应审计目标的要求,形成技术层面风险导向审计与战略层面风险导向审计有机融合的政府财务报告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模型。四是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组织方式应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合力;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应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手段以提高审计效率、提升审计质量;政府财务报告审计规范体系应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

王翔[2](2017)在《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开展PPP项目咨询业务流程再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在我国公用事业供给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应用方兴未艾。但实践中发现PPP项目咨询需求模糊、咨询成果模板化倾向突显、项目造价管理方法难觅等现实问题,影响了PPP项目目标达成及其绩效表现。围绕上述问题,本研究以业务流程再造理论为基础,探讨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参与PPP项目咨询的可行性及实现路径问题。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及研究过程、方法如下:(1)我国的PPP项目需要与之特点相匹配的咨询服务。本研究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并通过文献研究及质性材料分析,认识到需要为现阶段我国采用PPP模式推进的公用事业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供与之相匹配的咨询服务。(2)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应为PPP项目提供全生命周期咨询服务。本研究通过对我国45个县市及地区、87位受访者的半结构化实地访谈,发现我国现阶段的PPP项目需要的是以工程造价管理为核心的全生命周期咨询服务。基于PEST、SWOT、诺兰·诺顿模型分析,可知我国工程造价咨询企业调整企业战略以开展PPP项目全生命周期咨询服务的环境已成熟、必要性已突显、可行性已具备。(3)构建了工程造价咨询企业面向PPP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咨询业务流程。本研究基于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并通过项目管理的视角,从模块化服务的观点出发通过与传统的全过程造价咨询业务对比分析以获得全生命周期咨询服务的新增流程;进而从ESIA模型所强调的业务流程价值增值的角度出发,在传统的全过程造价咨询业务流程基础上执行流程再造,得到PPP项目全生命周期咨询服务业务流程。(4)构建了新业务流程的支撑环境。在得到了全新业务流程后本研究进一步给出了业务流程支撑环境的构建路径和方法,并具象为业务流程的两个“使能器”——基于新业务的流程执行小组、基于BIM技术的PPP项目全生命周期信息系统。上述研究包含了两方面的创新:其一是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并通过质性材料分析的方式明确了我国PPP项目对咨询服务的需求,突显了咨询服务业在工程项目中提供信息救济、控制交易成本的重要作用;其二是给出了适配于我国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PPP项目全生命周期咨询业务流程及其支撑环境,在填补我国工程咨询行业业务空白的同时为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响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号召做出贡献。通过本研究,以期能够有效支持我国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开展具体业务实操、促进我国优质PPP项目的实际落地实施。

苏超[3](2016)在《地级市政府债务风险管控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举借大量债务,不仅有效地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而且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但由于制度建设滞后,在地方政府债务举借、使用、管理和偿还等环节缺少相应的制度规范,多主体举债,多部门分散管理,导致债务规模激增,债务风险凸显。同时,地方政府举债程序不透明,存在违法担保、资金使用脱离预算管理、偿债责任不清晰等突出问题。当前,地方政府正处于集中偿债时期,承受较大的债务压力。在化解存量债务风险、控制新增债务风险与满足地方政府合理融资需求之间,地方政府要想取得平衡,面临很大的挑战。其中,地级市1政府债务风险状况较为严峻。发挥好举债融资的优势、管控好政府债务风险,直接关系到地级市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提高。在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地级市政府既面临着“一带一路”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与挑战,又面临着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供给需求不匹配的结构性问题,以及财政收入增速下滑与财政支出刚性增长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地级市政府的资金缺口问题,管控好地级市政府债务风险,完善地级市政府债务风险管控的相关制度,值得深入研究。根据审计结果报告,在全国大多数省份中,市2级政府是主要的举债主体。截至2012年年底,有99个市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债务率高于100%。地级市政府面临着较大的债务风险,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一旦地级市政府债务举借、使用、管理、偿还的某个环节出现严重的问题,容易爆发债务危机,最终有可能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诱发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及时化解政府存量债务风险,确保在建项目后续融资,满足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成为摆在地级市政府面前的关键问题,这直接关系到地级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稳步推进。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将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如果放任地级市政府大肆变相举债,那么新增债务规模将不断扩大,存量债务规模将激增,产生巨大的债务风险隐患,危害相当于宏观经济稳定状态下债务风险的数倍。因此,对我国而言,在当前形势下,建立科学、合理的包括地级市政府在内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控机制很有必要,有利于及时防范和控制政府债务风险,降低融资成本,实现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可持续性。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以下简称新预算法)赋予省级政府一定的举债权,但市县级政府仍不得自行举债。国务院出台的文件明确提出,省级政府代确需举借债务的地级市政府举借债务,地级市政府不得通过企事业单位举债1。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管控地级市政府债务风险,成为财政经济学科的理论工作者和从事债务管理以及预算监督工作的实践工作者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重点研究地级市政府这一行政层级的债务风险管控机制,立足于当前地级市政府债务风险的基本情况,以公共物品理论、财政分权理论、公债理论等公共财政理论,现代资产组合理论、分散风险理论等金融市场理论,激励相容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现代城市公共管理理论等公共管理理论为指导,借鉴国内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控的有关做法和国外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控的实践经验,重点从存量债务风险管控和增量债务风险管控两个方面入手,运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综合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从财政学、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等多个角度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地级市政府债务风险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债务总量大、增长速度快;偿债压力大,潜在的偿债风险较高;债务管理不严格,制度不完善等。本文采取“解剖麻雀”的方式,专门选取N地级市政府债务风险状况作举例说明。从表面上看,债务风险成因源于地方政府的负债冲动和政绩驱动,但深层次原因在于现行的财政体制、投融资体制及干部考核和问责机制等存在缺陷。本文学习借鉴了美国纽约州纽约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橙县、美国密歇根州底特律市、日本北海道夕张市和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凯恩斯市等地方政府应对债务危机和加强债务管理的经验做法。通过综合归纳和比较分析,总结了国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经验,从中获取有助于我国地级市政府债务管理的重要启示。在上述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重点研究了地级市政府存量债务和增量债务风险管控机制。本文认为,债务规模只是衡量债务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地级市政府债务风险问题不能只看债务规模,还要看偿债能力,例如,地级市政府的可偿债财力和可偿债资产状况。也就是说,地级市政府债务规模大,并不意味着债务风险高;地级市政府债务规模小,也并不意味着没有债务风险。要把握好举债的“度”,发挥债务带来的积极作用,降低债务产生的负面影响,将其风险控制在地级市政府可承受的范围内。要对地级市政府债务风险管控作出有针对性的制度安排,把近期应对措施和中长期制度体系建设结合起来,努力做到举债有度、管债有法、用债有效、还债有信。要处理好存量债务风险管控与增量债务风险管控的关系,存量债务过多会拖累经济增长,规模越大,拖累效应越明显。控制住增量债务规模,可以控制住债务总规模,防止债务风险进一步加剧。在存量债务风险管控方面,本文构建了科学有效的风险筛查和预警系统,加强对债务状况的实时监控。根据风险筛查和预警结果,分别采取不同的对策。例如,对处于红色预警区间的地级市及时启动预算全方位调整的应急机制;对处于红色、黄色、橙色预警区间的地级市综合采取近期和中长期的对策,重点加强制度建设,通过事中监控、事后处置来强化事前监管。在增量债务风险管控方面,科学确定地级市政府的举债资格,并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确定新增债务限额。本文建立了地级市政府存量和增量债务风险管控衔接机制,应用风险筛查和预警系统,对最大债务限额状态下的政府债务风险状况进行二次筛查。建立实时的债务风险监控机制,实时预警存量债务和增量债务动态变化下的政府债务风险状况。此外,本文还从政府管理、市场约束、立法规范和多元监督等多个维度提出构建地级市政府债务风险全方位管控机制框架。

冯瑛俊[4](2012)在《BT项目融资的法律风险防范制度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关乎民生的公用事业项目建设需求日益增长,同时伴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我国的投融资体质改革也在不断深化。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投资多元化的格局,投资方式和融资渠道也趋于多样化。之前由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模式,面临着管理机制僵化、资金效率使用低下,缺乏竞争压力等问题。最重要的是,仅靠有限的财力资金投入,显然无法跟上急剧增长的建设投资需求。因此,引入民间资本,借鉴科学有效的管理竞争机制,成为有效缓解政府财政压力,推进基础设施领域建设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BT模式作为一种建设加投融资、并以投资带动建设的方式,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原因为城市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或关乎民生的公用事业项目均属于公益性项目,项目本身不产生现金流或者现金流很少,政府出于各方面的考虑,将BT模式运用其中;而作为投资人,以BT模式介入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经营风险较小,投资收益稳定,因此也很受投资人的欢迎。但是,BT模式具有高风险性、主体关系复杂性的特点,项目投资额大、投资期限长、相关经济技术风险较大,并且在整个BT项目融资中,因融资方式的多样性(包括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而产生各种复杂的法律关系。与此相对的是,至今为止,我国尚未有对于BT模式在经营及融资等方面有统一立法以及相应的政策方向,因而造成目前推行的部分BT项目在经营和融资方面存在不规范的问题,给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产带来一定的风险隐患。但国内学者正在进行积极的研究,有一些着作和论文面世。但是,截至目前尚未有学者就BT模式融资过程中的金融监管进行探讨,即对于借款主体资格认定、项目风险识别、融资担保以及还款风险控制方面进行统一立法或政策指导。因此本文通过首先简单介绍了BT模式的概念、产生的原因和背景、目前在我国的应用情况及BT模式的立法综述,梳理了BT模式的法律特征,再介绍了BT模式融资的概念、特点、主要风险等内容,总结出BT模式与一般项目建设模式的区别。其次,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意图,结合BT模式融资实际,探讨了BT模式中借款主体的法律资格问题、BT项目融资担保以及政府回购资金方面的一些政策法规、法律问题。然后文章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如何在法律层面上,在合规性管理上,对BT模式融资在借款主体风险认定、项目风险评估、项目担保以及项目还款风险控制方面提出一些想法与建议,以有效控制银行业金融机构参与BT模式融资风险。最后,文章将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对本文的研究成果与结论进行总结。

付明明[5](2009)在《基于审计职能拓展的非审计服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非审计服务作为注册会计师的传统服务项目,在审计服务蓬勃发展时期已经存在。然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审计服务一直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核心业务,非审计服务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不断激烈的市场竞争为非审计服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非审计服务逐渐成为最具潜力的增值服务。到90年代,非审计服务创造的利润更是超过了审计服务,成为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要盈利手段之一。独立性堪称注册会计师行业职业道德的精髓所在,失去了独立性,注册会计师行业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大力发展非审计业务是西方国家会计公司实现快速成长的重要途径。但是,随着非审计业务比重的急剧上升,社会公众担心审计独立性受到损害,要求会计公司“禁非”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在现阶段,非审计服务是否损害了审计独立性,我国会计公司是否也应禁止从事非审计业务,值得我们研究。论文主要由五章构成:第1章研究概况本章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并对国内外有关注册会计师是否应该提供非审计服务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对于非审计服务,国外学者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其主要是从分析非审计服务与审计独立性关系入手来研究这一问题,但至今尚未达成共识,主要有三种观点;而国内学者几乎都是从分析非审计服务利弊两方面入手,结合我国现状提倡发展非审计服务。第2章审计职能的拓展及非审计服务的崛起本章从职能的基本概念谈起,延及到审计的基本职能,直到审计职能如何拓展。在审计职能不断拓展的过程中,非审计服务的范围也随之更加广泛。第3章注册会计师非审计服务的基本范围注册会计师非审计服务与审计服务的划分标准目前尚未统一,本章主要介绍了三个具有影响力的划分标准,并简单介绍了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目前开展的业务范围。基于对非审计服务字面意思的理解对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目前开展的非审计服务做了概念界定,并按照除审计外的鉴证性服务和非鉴证性服务的分类方法对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目前所开展的非审计服务做了具体介绍。第4章非审计服务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非审计服务与审计独立性是目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本章先从理论上关于非审计服务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做了简单分析,进而选用2007年上市公司披露的数据对其进行实证研究,以审计意见为因变量,选用以下模型:OP=C(1)+C(2)*NF+C(3)*AUDITOR+C(4)*LEVERAGE+C(5)*LNASSET+C(6)*OPCASH+ C(7)*RISK+C(8)*ROE+C(9)*TENOR通过对模型的检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我国目前开展非审计服务尚未对审计独立性产生明显影响。第5章我国开展非审计服务的必要性和政策建议本章从理论上分析了我国开展非审计服务的必要性,结合我国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出我国发展非审计服务的对策。

陈孝[6](2006)在《现代审计功能拓展研究 ——概念框架与经验证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审计的发展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而现代审计功能拓展则是现代审计发展的核心所在。现代审计功能拓展,一方面表现为现代审计在形式、种类以及内容等相关方面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表现为现代审计发挥作用的范围、形式、程度、途径等方面的扩展。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科技的发展,现代审计功能在独立审计、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领域都有极大的拓展。同时,会计审计国际化的趋势也对现代审计功能拓展提出了具体要求。然而,审计功能拓展的理论研究还较大地滞后于审计实务的发展,较少有深入系统的探讨。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现代审计功能拓展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并希望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为现代审计的发展提供前瞻性的理论支持。本文主要站在审计师的角度来探讨现代审计功能拓展问题,这些问题包括:现代审计功能拓展研究概念框架构建及其内容;现代审计功能拓展的约束条件;现代审计功能拓展的维度;现代审计功能拓展后的其他相关问题。考虑到实证研究数据的可获得性、研究问题的统一性以及论文篇幅,研究中涉及的实务问题主要以独立审计为主,政府审计与内部审计暂未涉及。本文的基本思路是:首先,构建一个现代审计功能拓展研究的概念框架,通过这一概念框架的建立,为本文其他各章的研究打下理论基础;其次,在概念框架的基础上,着力探讨了现代审计功能拓展的四个主要约束条件的内涵及其具体运用;第三,在满足上述约束条件的基础上,对现代审计功能拓展的维度(包括深度和广度)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现代审计功能拓展的路径;最后,针对现代审计功能拓展后的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本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导论。主要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结构和研究方法进行说明。第二章,现代审计功能拓展研究的概念框架。该章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石,也是论文的脉络所在。笔者在分析了现代审计功能拓展的

杨春盛[7](2004)在《一项新型证券鉴证业务——安慰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一项新型证券鉴证业务——安慰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项新型证券鉴证业务——安慰函(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
        1.1.2 财政风险管理的强化
        1.1.3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的建设
        1.1.4 政府审计实践和理论的发展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概念界定
        1.3.1 研究内容
        1.3.2 概念界定
    1.4 研究思路、结构安排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结构安排
        1.4.3 研究方法
    1.5 理论基础
        1.5.1 委托代理理论
        1.5.2 国家治理理论
        1.5.3 制度变迁理论
        1.5.4 博弈论
        1.5.5 风险管理理论
    1.6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1.6.1 研究的创新点
        1.6.2 不足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文献综述
        2.1.1 国外文献综述
        2.1.2 国内文献综述
    2.2 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文献综述
        2.2.1 国外文献综述
        2.2.2 国内文献综述
    2.3 风险导向审计文献综述
        2.3.1 国外文献综述
        2.3.2 国内文献综述
    2.4 综合评述
3 政府财务报告及其审计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3.1 委托代理理论框架下政府财务报告及其审计制度分析
        3.1.1 财政管理中的委托代理问题
        3.1.2 财政管理领域公共受托责任的制度安排
        3.1.3 财政管理领域公共受托责任内涵的拓展
        3.1.4 公共受托责任内涵拓展下的报告制度演进
        3.1.5 公共受托责任内涵拓展下的审计制度变迁
    3.2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的博弈分析
        3.2.1 信息需求方与信息供给方的博弈分析
        3.2.2 信息供给方与审计方的博弈分析
4 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的供需分析
    4.1 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的需求分析
        4.1.1 来自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的需求
        4.1.2 政府审计价值取向发展转变所引致的需求
    4.2 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的供给分析
        4.2.1 现行财政审计制度无法满足政府财务报告审计需求
        4.2.2 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足
    4.3 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供需失衡及其原因分析
        4.3.1 信息供给方内生需求不足
        4.3.2 政府审计存在一定程度的路径依赖
        4.3.3 审计全覆盖的制度设计对现有审计组织方式和技术手段提出挑战
        4.3.4 跨部门协调机制未建立健全
    4.4 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构建的重难点问题分析
        4.4.1 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的核心框架
        4.4.2 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的实施体系
        4.4.3 加强顶层设计和采取积极措施
5 国际经验借鉴
    5.1 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的国际经验
        5.1.1 世界审计组织
        5.1.2 美国
        5.1.3 英国
        5.1.4 其他国家
    5.2 主要启示
6 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的核心框架
    6.1 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目标
        6.1.1 影响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目标的主要因素
        6.1.2 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目标
    6.2 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的内容重点
        6.2.1 确定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内容重点需考虑的问题
        6.2.2 部门财务报告审计的内容重点
        6.2.3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审计的内容重点
    6.3 政府财务报告审计方法
        6.3.1 政府财务报告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模型
        6.3.2 技术层面的风险导向审计
        6.3.3 战略层面的风险导向审计
7 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的实施体系
    7.1 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的组织方式
        7.1.1 审计资源状况分析
        7.1.2 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组织方式的设计
    7.2 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的技术手段
        7.2.1 传统审计模式下的技术手段状况分析
        7.2.2 大数据分析的特征及依托大数据分析技术手段的必要性
        7.2.3 大数据分析技术手段对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的支撑
    7.3 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的规范体系
        7.3.1 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审计规范体系的路径方法
        7.3.2 政府财务报告审计规范体系的基本架构
        7.3.3 政府财务报告审计规范体系的主要内容
8 实证案例
    8.1 M市审计局对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的相关探索
        8.1.1 项目背景
        8.1.2 审计目标和内容重点
        8.1.3 审计过程和发现
        8.1.4 审计建议和成效
    8.2 案例分析
        8.2.1 该案例的特殊性和局限性
        8.2.2 该案例的可借鉴性及对本文论点的支撑
9 结论、政策建议及展望
    9.1 结论
    9.2 政策建议
        9.2.1 针对顶层设计层面的政策建议
        9.2.2 针对审计部门的政策建议
        9.2.3 针对财政部门的政策建议
    9.3 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2)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开展PPP项目咨询业务流程再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问题提出
        1.2.1 研究对象界定
        1.2.2 现实问题提出
        1.2.3 科学问题凝练
        1.2.4 关键问题解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研究
    2.1 建筑行业及工程造价咨询业的文献研究
        2.1.1 信息不对称背景下工程造价咨询经济学理性
        2.1.2 基于交易成本的工程项目交易模式演进分析
        2.1.3 国内外工程造价咨询业及其业务的发展态势
    2.2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文献研究
        2.2.1 从“灯塔”到民营化的概念演进
        2.2.2 我国PPP项目的关键成功因素
        2.2.3 我国PPP项目所需的咨询服务
    2.3 业务流程再造理论的文献研究
        2.3.1 BPR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3.2 BPR技术工具及推进方法
        2.3.3 BPR项目管理理论的综述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业务流程再造准备阶段的研究设计
    3.2 业务流程再造执行阶段的研究设计
    3.3 新业务流程支撑环境构建研究设计
第四章 PPP项目咨询需求识别及流程再造可行性分析
    4.1 PPP项目咨询业务需求识别研究
        4.1.1 研究方法
        4.1.2 信息采集
        4.1.3 模型构建
        4.1.4 模型分析
    4.2 造价咨询企业进行BPR的可行性研究
        4.2.1 基于PEST模型的BPR实施环境分析
        4.2.2 基于SWOT模型的BPR必要性分析
        4.2.3 基于诺兰·诺顿模型的BPR可行性分析
第五章 PPP项目全生命周期咨询业务流程构建研究
    5.1 传统咨询业务流程与新业务需求对比分析
        5.1.1 全过程造价咨询传统业务流程分析
        5.1.2 传统流程与新业务需求的匹配分析
    5.2 面向PPP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咨询内容研究
        5.2.1 面向PPP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咨询业务各模块界定
        5.2.2 以尽职调查为核心的项目筛选与可行性分析模块研究
        5.2.3 以LCC及VE为核心的设计优化与实施方案模块研究
        5.2.4 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社会资本方选择与缔约模块研究
        5.2.5 绩效评价体系为核心的项目执行全过程监督模块研究
        5.2.6 资产管理体系为核心的项目资产管理与移交模块研究
    5.3 全生命周期咨询业务流程再造实施
        5.3.1 基于ESIA模型的新业务流程设计
        5.3.2 PPP项目各阶段价值增值实现路径
第六章 PPP项目咨询业务流程支撑环境构建研究
    6.1 支撑环境及构建方向分析
        6.1.1 传统组织架构与人员安排分析
        6.1.2 传统信息管理与技术工具分析
        6.1.3 新业务流程支撑环境构建方向
    6.2 信息技术支撑体系的构建
        6.2.1 我国PPP项目监管及其信息数据管理需求
        6.2.2 BIM技术与项目全生命周期信息集成管理
        6.2.3 基于BIM的PPP项目全生命周期信息系统
    6.3 业务流程执行小组的构建
        6.3.1 流程执行小组的特点
        6.3.2 组织结构再造
        6.3.3 人力资源再造
        6.3.4 管理制度再造
    6.4 新业务流程与支撑环境协同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地级市政府债务风险管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选题背景
    研究意义
    有关概念的界定和研究范围
    研究的框架与方法
    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1章 地级市政府债务风险管控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1.1 国内文献综述
        1.1.1 关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界定
        1.1.2 关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分类
        1.1.3 关于地方政府债务成因
        1.1.4 关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系统
        1.1.5 关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对策
        1.1.6 关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控制度
    1.2 国外文献综述
        1.2.1 关于地方政府举债融资
        1.2.2 关于地方政府债务用途
        1.2.3 关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1.2.4 关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成因
        1.2.5 关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
    1.3 对上述研究成果的简要评价
第2章 地级市政府债务风险管控机制研究理论基础
    2.1 公共财政理论
        2.1.1 公共物品理论
        2.1.2 财政分权理论
        2.1.3 公债理论
    2.2 金融市场理论
        2.2.1 现代资产组合理论
        2.2.2 分散风险理论
    2.3 公共管理理论
        2.3.1 激励相容理论
        2.3.2 新公共服务理论
        2.3.3 现代城市公共管理理论
第3章 地级市政府债务风险实证分析
    3.1 地级市政府债务的具体情况
        3.1.1 种类
        3.1.2 规模和结构
    3.2 地级市政府债务成因
        3.2.1 新型城镇化建设对资金的需求强烈
        3.2.2 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匹配
        3.2.3 财政投融资体制不完善
        3.2.4 政府债务权责划分不清晰
        3.2.5 干部考核和问责机制不完善
    3.3 地级市政府债务的主要风险
        3.3.1 流动性风险
        3.3.2 系统性风险
        3.3.3 道德风险
        3.3.4 信用风险
        3.3.5 隐性债务风险
    3.4 地级市政府债务风险传导路径
        3.4.1 纵向传导
        3.4.2 横向传导
    3.5 对当前地级市政府债务风险的基本判断
        3.5.1 理性看待债务问题
        3.5.2 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3.5.3 债务危机爆发的诱导因素
    3.6 地级市政府存在较大的债务风险——以N地级市为例
        3.6.1N地级市本级财政收支的基本情况
        3.6.2 债务风险形势较为严峻
        3.6.3 从刚性支出占比看偿债能力
        3.6.4 从债务经济弹性系数看承债能力
第4章 国外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控经验与启示
    4.1 国外经验
        4.1.1 美国纽约州纽约市经验
        4.1.2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橙县经验
        4.1.3 美国密歇根州底特律市经验
        4.1.4 日本北海道夕张市经验
        4.1.5 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凯恩斯市经验
    4.2 经验总结
        4.2.1 管控模式比较
        4.2.2 实行规则管控
        4.2.3 加强行政管控
        4.2.4 发挥市场机制的约束功能
    4.3 重要启示
        4.3.1 为地级市政府债务风险管控作出制度安排
        4.3.2 从供需角度管控地级市政府债务风险
        4.3.3 发挥市场机制管控地级市政府债务风险的作用
        4.3.4 提高地级市政府债务信息透明度
        4.3.5 运用综合手段严控地级市政府债务风险
        4.3.6 强化地级市政府债务风险管控的问责追责
第5章 地级市政府存量债务风险管控机制
    5.1 构建闭环的存量债务风险管控整体框架
        5.1.1 科学划分存量债务风险管控阶段
        5.1.2 科学构建闭环的存量债务风险管控框架
    5.2 构建科学有效的风险筛查和预警系统
        5.2.1 科学设计风险筛查和预警机制流程
        5.2.2 建立风险筛查和预警指标体系
        5.2.3 D省级行政区16个地级市政府债务风险情况
        5.2.4 创新预警区间设定方式
        5.2.5 充分运用风险筛查和预警结果
    5.3 化解地级市政府存量债务风险的近期对策
        5.3.1 启动红色预警状态下预算全方位调整机制
        5.3.2 强化政府债务预算管理
        5.3.3 挖掘财政增收偿债和节支减压的潜力
        5.3.4 借助多种平台激活政府资产偿债功能
        5.3.5 运用PPP模式改造债务存量项目
        5.3.6 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对政府债券融资的替代效应
        5.3.7 防范新型的地级市政府隐性债务风险
    5.4 化解地级市政府存量债务风险的中长期对策
        5.4.1 创设地级市政府债权转让的“五板”市场
        5.4.2 激活住房公积金化解政府存量债务功能
        5.4.3 构建政府债务风险管控的权责划分机制
        5.4.4 理顺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化定价机制
        5.4.5 创新PPP项目资产证券化路径
        5.4.6 创新设立地级市政府信用增级制度
        5.4.7 创新性完善和应用政府会计制度
第6章 地级市政府增量债务风险管控机制
    6.1 通过风险筛查和预警系统进行初步筛查
        6.1.1 筛查地级市政府债务风险状况
        6.1.2 初步筛查结果
    6.2 创新设立衡量偿债能力的指标系数
        6.2.1 创新设立一般公共预算财政刚性支出比例系数
        6.2.2 创新设立政府性基金预算财力系数
        6.2.3 创新设立可偿债财力系数
        6.2.4 创新设立可偿债资产系数
    6.3 建立新增债务限额的确定机制
        6.3.1 创设衡量政府综合偿债能力的偿债综合系数
        6.3.2 从“供给”方面确定新增债务限额
        6.3.3 从“需求”方面确定新增债务限额
        6.3.4 综合确定最终的新增债务限额
    6.4 建立存量和增量债务风险管控衔接机制
        6.4.1 筛查新增债务限额状态下的债务风险情况
        6.4.2 建立实时的政府债务风险监控机制
    6.5 开展地级市政府自主发债试点
        6.5.1 地级市政府自主发债势在必行
        6.5.2 地级市政府自主发债现实可行
        6.5.3 地级市政府自主发债的制度设计
    6.6 加强政府增量债务资金“全生命周期”监管
        6.6.1 强化政府债务资金预决算审查
        6.6.2 建立新增债务资金与项目相匹配的长效机制
        6.6.3 完善政府债务资金绩效评价机制
        6.6.4 开展政府债务资金绩效审计
        6.6.5 人大发挥立法和监督职能
第7章 地级市政府存量、增量债务风险管控的其他机制
    7.1 政府债务管理机制
        7.1.1 加强政府债务风险管控的软硬件建设
        7.1.2 省市政府协同预警债务风险
        7.1.3 完善政府债务信息披露内容
        7.1.4 建立政府债务风险化解激励机制
        7.1.5 建立政府债务资金追偿机制
        7.1.6 完善政府债务管理的问责机制
    7.2 市场约束机制
        7.2.1 建立双向信用评级机制
        7.2.2 拓宽地方政府债券的投资者范围
    7.3 立法规范机制
        7.3.1 从中央层面立法规范地级市政府债务管理
        7.3.2 从省级层面立法规范地级市政府债务管理
    7.4 多元监督机制
        7.4.1 发挥省市两级人大监督的合力
        7.4.2 发挥省市两级财政部门监督作用
        7.4.3 发挥省市两级审计部门监督作用
        7.4.4 发挥债权人(投资者)监督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4)BT项目融资的法律风险防范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BT 模式概述
    第一节 BT 模式的概念和法律特征
        一、 BT 模式的概念
        二、 BT 模式的法律特征
        三、 BT 模式适用范围
    第二节 BT 模式产生的原因和背景
    第三节 BT 模式的立法综述
第二章 BT 项目融资概述
    第一节 BT 项目融资的概念
    第二节 BT 项目融资的主要风险
    第三节 BT 项目融资的特点
    第四节 BT 模式的比较分析
第三章 BT 项目融资主要法律问题探讨
    第一节 借款主体资格的法律问题研究及防范建议
        一、 BT 项目公司并非项目业主是否可以作为借款人
        二、 BT 项目公司未获得项目立项批复可否作为借款人
        三、 BT 项目公司是否为政府融资平台
        四、 BT 项目公司作为借款主体的必要性
        五、 BT 项目融资主体风险防范建议
    第二节 BT 项目融资回购法律问题研究及防范建议
        一、 BT 项目回购的主要法律问题
        二、 BT 模式回购来源风险防范建议
    第三节 BT 项目融资担保法律问题研究及防范建议
        一、 BT 项目融资保证担保法律问题
        二、 BT 项目融资质押担保法律问题
        三、 BT 模式融资担保法律风险防范建议
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审计职能拓展的非审计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文献回顾与评述
        1.3.2 国内文献回顾与评述
第2章 审计职能的拓展及非审计服务的崛起
    2.1 审计职能的拓展
        2.1.1 审计职能的涵义
        2.1.2 审计基本职能的拓展
    2.2 注册会计师非审计服务的崛起
    2.3 注册会计师非审计服务的发展现状
        2.3.1 国际注册会计师非审计服务的发展现状
        2.3.2 我国注册会计师非审计服务的发展现状
第3章 注册会计师非审计服务的基本范畴及法律责任
    3.1 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范围
    3.2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非审计服务类型
        3.2.1 除审计以外的其他鉴证性服务
        3.2.2 非鉴证性服务
    3.3 非审计服务的法律责任
第4章 非审计服务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4.1 审计独立性概述
    4.2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开展非审计服务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4.2.1 理论分析
        4.2.2 实证研究
第5章 我国开展非审计服务的必要性和政策建议
    5.1 加快我国发展注册会计师非审计服务的必要性
    5.2 我国开展非审计服务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6)现代审计功能拓展研究 ——概念框架与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结构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现代审计功能拓展研究的概念框架
    2.1 现代审计功能拓展的理论依据分析
    2.2 现代审计功能及其拓展的内涵与外延
    2.3 现代审计功能拓展的约束条件和维度
    2.4 现代审计功能拓展的后续研究
    2.5 现代审计功能拓展研究概念框架的构建
第3章 现代审计功能拓展与独立性
    3.1 独立性概述
    3.2 独立性在现代审计功能拓展中的运用
    3.3 我国非审计服务与独立性的问卷调查
    3.4 我国非审计服务与独立性关系的经验证据
第4章 现代审计功能拓展与专业胜任
    4.1 专业胜任概述
    4.2 专业胜任在现代审计功能拓展中的运用
    4.3 审计师专业胜任能力要求的问卷调查
    4.4 审计师专业胜任能力框架
第5章 现代审计功能拓展与正当怀疑和应有关注
    5.1 正当怀疑和应有关注概述
    5.2 正当怀疑和应有关注在现代审计功能拓展中的运用
    5.3 伦理鉴证服务的案例研究
第6章 现代审计功能拓展的维度研究
    6.1 现代审计功能拓展的维度
    6.2 我国非审计服务开展现状的问卷调查
    6.3 伦理鉴证服务研究
    6.4 网站认证服务研究
第7章 现代审计功能拓展的相关问题研究
    7.1 审计师拓展服务执业准则的制订
    7.2 审计师提供拓展服务的职业道德要求
    7.3 审计师拓展服务的法律责任
    7.4 审计师拓展服务报告的模式
    7.5 现代审计功能拓展条件下的注册会计师咨询服务
第8章 结论、局限性及后续研究建议
    8.1 本文的主要结论
    8.2 本文的局限性
    8.3 后续研究的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7)一项新型证券鉴证业务——安慰函(论文提纲范文)

基本概念和相关背景
出具意见的原则要求和内容
    (一) 出具安慰函的前提条件
    (二) 出具安慰函应满足的基本原则
    (三) 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安慰函通常包括的内容
    (四) 注册会计师在出具安慰函的意见时应注意的几点
    (五) 当注册会计师与相关主体意见不一致, 发生争执的解决方法
    (六) 规范安慰函的审计准则

四、一项新型证券鉴证业务——安慰函(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研究[D]. 刘冠亚.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8(09)
  • [2]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开展PPP项目咨询业务流程再造研究[D]. 王翔. 天津理工大学, 2017(10)
  • [3]地级市政府债务风险管控机制研究[D]. 苏超. 中央财经大学, 2016(12)
  • [4]BT项目融资的法律风险防范制度研究[D]. 冯瑛俊. 华东政法大学, 2012(05)
  • [5]基于审计职能拓展的非审计服务研究[D]. 付明明. 天津财经大学, 2009(09)
  • [6]现代审计功能拓展研究 ——概念框架与经验证据[D]. 陈孝. 西南财经大学, 2006(11)
  • [7]一项新型证券鉴证业务——安慰函[J]. 杨春盛. 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4(01)

标签:;  ;  ;  ;  ;  

新型证券鉴证业务——安慰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