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按市场规则分割“卡利益”(论文文献综述)
方秋水,谢振东,常振廷[1](2013)在《广东省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发展模式解析》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广东省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发展现状,本文从顶层设计、运作方式、标准规范、合作理念、分工定位、区位优势、开放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模式梳理和多视角解析,并对其下一步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对其他省份互联互通乃至全国互联互通产生一定的借鉴作用。
张善广[2](2009)在《中国银联在国内银行卡市场的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银联作为中国银行卡联合组织,处于银行卡产业的核心和枢纽地位,中国银联的核心职责是银行卡跨行信息转接和资金清算,国家还赋予其联合成员机构制定“市场规则、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的职责,进而掌握了银行卡产业定价主导权,在银行卡产业链起着引导、协调、推动和促进作用。银行卡市场是典型的双边市场,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目前呈现出市场规模快速扩大,市场参与主体和支付渠道日趋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出现了银行卡产业价值链各参与方利益主导下的市场博弈、银行卡支付面临支付宝等其他支付渠道挑战等一系列问题,面临新的发展形势,中国银联作为中国银行卡市场唯一跨行交易转接组织和市场规则、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制定者,需要重新进行产业定位和制定发展战略,进而有效平衡市场各方利益,建立合理产业发展模式,不断推进业务创新,推动银行卡产业健康发展和规模增长。本文基于中国银联在中国银行卡双边市场的产业定位,对中国银联的发展战略进行研究设计,提出了中国银联在国内银行卡市场发展战略目标就是建立和谐有序的银行卡市场关系,推动银行卡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中国银联发展战略实现的主要途径是加强银行卡产业价值链管理,立足双边市场产业定位,推动双边市场发展以及支付创新,实现银行卡产业稳定、持续发展,同时,就中国银联在现有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下实施发展战略提出了建议。
刘惠萍[3](2005)在《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独立董事制度相关运行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从独立董事制度被引入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以来,独立董事虽然发挥了一些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由于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各种具体运行机制的不健全,导致我国独立董事在有效监督经理层、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的作用的充分发挥受到限制,使得对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具体运行机制的研究迫在眉睫。然而,目前对独立董事制度运行机制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定性研究、实证研究,对定量研究非常缺乏。本文运用博弈论与委托代理理论,主要针对独立董事的激励机制、防范串谋机制、评价机制、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等进行了定量化研究与分析。其主要内容及成果如下:(1)就我国独立董事最优监督水平决策问题建立了模型,并对最优监督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2)基于我国市场经济制度尤其是企业家选择机制和社会信誉评价机制不健全的实际国情,设计了一个声誉激励机制与显性激励机制相结合的最优动态契约模型,并对于如何有效发挥声誉激励机制在我国独立董事制度运行中的激励作用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3)分析了我国独立董事和管理层之间串谋行为的可能性及其原因,分别建立了内生报酬来源情形、外生报酬来源与再监督机制情形、同时防范事前串谋与事后串谋情形三种情形下的独立董事最优防范串谋契约模型,分析了最优契约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与防范措施。(4)根据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特点,建立了适于我国独立董事的个体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了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的独立董事模糊综合测评模型。(5)从市场、法律、组织、机构、提名制度等几个方面对设计与完善独立董事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提出了建议;采用博弈论方法,建立了独立董事市场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及引入市场清退机制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得出了市场清退机制与市场信用制度替代关系等结论。(6)分析总结了我国独立董事面临的风险,对于建立与完善我国独立董事责任追究制度与独立董事利益保护机制提出了有益的建议。(7)对于本文所建立的独立董事声誉激励机制进行了模拟分析;对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的独立董事模糊综合测评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
钟剑[4](2005)在《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风险管理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是对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中存在的风险及风险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和对策。论文以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为理论基础,分析出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风险管理的需求、目标和原则,在此基础上,总结出零售业务风险管理的内容。从零售业务风险管理的内容出发,推导出零售业务风险管理包含单笔零售业务风险管理和单个零售业务产品风险管理两个层次。对于单笔零售业务风险管理,论文以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理论为根据,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特点,提出了涵盖事前风险管理、事中风险管理、事后风险管理的单笔零售业务“开放式双闭环动态反馈”风险管理框架。在管理框架内部,首先以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代表性产品(个人消费贷款、居民储蓄、银行卡业务)为研究对象,分析出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风险状况和风险管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影响及导致零售业务风险的风险来源。然后结合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事前风险管理、事中风险管理、事后风险管理的特点,研究单笔零售业务风险管理各阶段的内容,在事前风险管理中,设计出了包括三类主要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和风险决策的“开放式单闭环动态反馈”风险管理模型;针对事中风险管理,提出了包涵三类主要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风险预警、预警评估、预警处理、预警决策的“开放式单闭环动态反馈”风险预警管理模型;事后风险管理由零售业务合同无法履行后的责任调查、追偿与理赔、挂帐与核消三个部分组成。在数理模型的使用上,关于具体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评估方法,是在比较了现有的国际先进风险管理理念后,结合我国国情,设计出了基于贝叶斯网络方法的信用风险量化模型和操作风险量化模型及基于动态贝叶斯网络方法的信用风险预警量化模型和操作风险预警量化模型。对于市场风险的评估,使用的是主流的VaR模型,并结合专家群体知识,使用D-S信息融合技术形成市场风险预警模型。在风险评估指标和风险预警指标的处理上,提出先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指标进行降维处理,再结合专家群体知识,并使用D-S信息融合技术形成统一量化指标的方法;对于单个零售业务产品的风险管理,提出了在单笔零售业务风险管理报告的基础上,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得到单个零售业务产品的总体风险分布和零售业务产品创新知识,从而形成零售业务风险管理绩效分析和反馈调整的方法。为使零售业务风险管理能有效运转,提出了包括制度安排、组织结构、风险意识、风险管理技术的零售业务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方案。 本文采用实证分析、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等方法,综合多学科的方法和知识进行研究,研究的结果表明: 1.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风险较大随着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快速发展,零售业务风险越来越突出,风险管理问题愈来愈严重。零售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缺乏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②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③风险管理方法还比较落后;④风险管理的
中国农业银行淮安市分行课题组[5](2004)在《提高我国银行卡服务收益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 伴随着联网通用的推广,我国银行卡业务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可喜局面。但与发达国家成熟的银行卡市场相比,我国银行卡业务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普及率低、用卡频率低、服务收益低等问题。通过对银行卡业务发展状况的分析,及时把握其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必将促进银行
富子梅[6](2003)在《按市场规则分割“卡利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持卡消费在消费者一方不存在障碍 ●关键是要使信用卡的发卡方尽快市场化 陈淮认为,我国消费者持卡比例低,持卡人用卡频率低的主要原因是,用卡环境尚不成熟。 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提供信用卡的主体还没有完全市场化,与消费者按照市场规律购买?
应星[7](2000)在《从“讨个说法”到“摆平理顺” ——西南一个水库移民区的故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基于对西南一个乡水库移民的集体上访史的田野调查和文献收集,用“讲故事”的方式来揭示和分析当国家与农民在土地下放、人民公社制度瓦解后的新时期发生正面遭遇的时候,权力是如何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实践中运作的。 自下而上的权力运作集中体现在中国1949年后发展起来的独特的上访制运作中。上访最初是国家进行政治动员的技术,上地因水库俺没和冲刷而受到严重损失的农民在实践中则将这种技术用作了争取补偿的武器。但在这种变异中,它又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成为新的权力技术。 自上而下的权力运作则集中体现在中国1949年建立起来的独特的科层制运作中。由于这种科层制在治理目标和治理手段之间的不平衡,使它在治理实践中不仅造成了不少的“遗留问题”,而且也很难借助正式的程序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然而,它却在实践中创生出了“变通”这样一些非正式的却行之有效的治理技术。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这种双向的“意外后果”和“非正式技术”尽管有相互矛盾的一面,但“历史的狡黠”在于,正是这两种非正式技术的相互耦合使国家权力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得以再生产出来,并从人民公社化时期那种总体性的治理逐渐演化为新时期所适用的“综合治理”。 本文的主题是通过两条线索来展示的:明线是正文的故事线,暗线是脚注的分析线。这样一种较新的写法一方面是为了保持叙事的完整性,另一方面是为了保留分析的潜力。 但本文的写作同时又是对“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权力、“理论”与“叙事”之间的两种区分的重新思考。
二、按市场规则分割“卡利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按市场规则分割“卡利益”(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银联在国内银行卡市场的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3 研究思路及文章框架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综述 |
2.1 战略分析的基本框架 |
2.1.1 战略分析的涵义 |
2.1.2 战略分析的方法 |
2.2 银行卡双边市场 |
2.2.1 双边市场 |
2.2.2 边市场中的银行卡交易理论 |
2.2.3 银行卡市场的网络外部性 |
2.3 定位和价值链理论 |
2.3.1 定位理论 |
2.3.2 价值链理论 |
2.3.3 定位、价值链和发展战略的关系 |
2.4 商业生态理论 |
2.4.1 商业生态系统 |
2.4.2 商业生态系统的本质 |
第3章 中国银联发展环境分析 |
3.1 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历程与运行格局 |
3.1.1 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历程 |
3.1.2 银行卡产业运行格局 |
3.2 中国银联面临的外部政策环境分析 |
3.2.1 政策赋予中国银联在国内银行卡转接和受理市场垄断地位 |
3.2.2 中国银行卡产业政策逐步开放 |
3.2.3 中国银行卡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不健全 |
3.3 中国银联面临的银行卡产业环境分析 |
3.3.1 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不成熟 |
3.3.2 产业利益趋于多元化,竞争在深层次展开 |
3.3.3 银行卡产业链专业化程度不高,产品创新能力不足 |
3.3.4 中国银行卡产业进入高速增长期,发展空间巨大 |
3.3.5 外资银行逐步向银行卡市场渗透 |
3.4 中国银联内部资源优势分析 |
3.4.1 中国银联在国内银行卡市场处于主导地位 |
3.4.2 银联品牌知名度大幅提升 |
3.4.3 中国银联掌控了中国银行卡市场的话语权 |
3.4.4 中国银联在国内银行卡市场具有较为明显的本土优势 |
3.5 中国银联战略SWOT分析 |
3.5.1 中国银联优势分析 |
3.5.2 中国银联劣势分析 |
3.5.3 中国银联面临的机遇 |
3.5.4 中国银联面临的挑战 |
第4章 基于价值链的中国银联战略体系构建 |
4.1 银行卡产业价值链及其运行 |
4.1.1 银行卡产业价值链 |
4.1.2 银行卡产业价值链的构成 |
4.1.3 银行卡产业价值链的运行模式 |
4.2 中国银联战略现状不适应银行卡产业价值链运行 |
4.2.1 中国银联产业角色定位混乱 |
4.2.2 中国银联发展战略缺乏系统性 |
4.2.3 中国银联现有战略给银行卡市场格局带来的冲击 |
4.3 中国银联战略定位与目标 |
4.3.1 中国银联战略目标 |
4.3.2 中国银联战略定位 |
4.3.3 中国银联战略选择原则 |
4.4 基于价值链分析的中国银联战略重点 |
4.4.1 加强银行卡产业价值链管理 |
4.4.2 全面推进银行卡产业竞合策略 |
4.4.3 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 |
第5章 中国银联发展战略实施 |
5.1 中国银联发展战略实施关键环节 |
5.1.1 加强产业生态管理 |
5.1.2 加快支付创新推广 |
5.1.3 加快产业规则制定和产业规划 |
5.1.4 提升产业竞争力 |
5.1.5 加强产业风险风范 |
5.1.6 积极推动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 |
5.2 加强战略领导 |
5.2.1 战略领导 |
5.2.2 规划中国银联职能战略 |
5.2.3 加强战略协同管理 |
5.3 中国银联市场战略 |
5.3.1 维护受理市场秩序 |
5.3.2 推动国内受理市场向纵深发展 |
5.3.3 加大发卡力度,促进双边市场发展 |
5.3.4 以"一站式"服务机制为切入点,切实提高服务质量 |
5.3.5 以完善创新机制为突破口,推动创新业务良性发展 |
5.3.6 积极推进银行卡市场的专业化服务 |
5.4 建立适应发展战略的组织结构 |
5.4.1 发挥专家委员会的协调作用 |
5.4.2 以服务为导向,调整总公司部门职能 |
5.4.3 积极推进分公司转型 |
5.5 加强人才队伍培养,提高执行力 |
5.5.1 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
5.5.2 加强人才培养 |
5.5.3 提高战略执行力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独立董事制度相关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独立董事制度及其相关运行机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1 独立董事与公司业绩 |
1.2.2 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首席执行官(CEO)的更换 |
1.2.3 独立董事与公司报酬激励计划 |
1.2.4 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信息披露 |
1.2.5 独立董事市场 |
1.2.6 独立董事的比例问题 |
1.2.7 独立董事制度与敌意收购行为 |
1.2.8 独立董事制度其他方面的研究 |
1.3 本文的选题依据 |
1.3.1 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问题 |
1.3.2 目前独立董事制度研究的不足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1.4.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功能定位及职责 |
2.1 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
2.2 独立董事的概念及独立性 |
2.2.1 独立董事的概念 |
2.2.2 独立董事的独立性 |
2.3 我国独立董事的功能定位 |
2.4 独立董事责任 |
2.5 独立董事与监事会关系 |
2.5.1 国内外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的不同背景 |
2.5.2 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监督功能 |
2.5.3 独立董事与监事会关系的协调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独立董事监督决策与激励机制 |
3.1 相关理论文献 |
3.1.1 基于业绩评价的报酬激励 |
3.1.2 声誉激励理论 |
3.1.3 股权激励理论 |
3.2 国内外有关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激励模式 |
3.2.1 国外有关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激励模式 |
3.2.2 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薪酬激励机制现状 |
3.2.3 我国独立董事薪酬模式设计 |
3.3 独立董事最优监督水平决策 |
3.3.1 基本假设及经营者的最优激励 |
3.3.2 最优监督水平的确定 |
3.3.3 最优监督水平的影响因素 |
3.4 独立董事不完全信息静态显性激励机制模型 |
3.5 声誉激励机制与显性激励机制相结合的最优动态契约模型 |
3.5.1 模型的基本描述 |
3.5.2 最优契约模型及其求解 |
3.5.3 显性激励契约中有无考虑声誉机制的比较分析 |
3.5.4 我国独立董事声誉激励的实证分析 |
3.5.5 发挥我国独立董事声誉激励作用的建议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独立董事制度中的串谋问题及其防范机制 |
4.1 国内外串谋理论介绍 |
4.1.1 串谋可能性与研究必要性 |
4.1.2 串谋概念、分类及基本条件 |
4.1.3 防范串谋的原理或观点 |
4.2 我国独立董事制度运行中存在的串谋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4.3 防范串谋机制模型建立的背景知识 |
4.4 内生报酬来源下的最优防范串谋契约模型 |
4.4.1 模型假设 |
4.4.2 模型设计 |
4.4.3 模型分析 |
4.5 外生报酬来源与再监督机制下的最优防范串谋契约模型 |
4.5.1 模型的基本描述 |
4.5.2 模型分析与比较 |
4.6 同时防范事前与事后串谋的最优契约模型 |
4.6.1 事前串谋与事后串谋含义 |
4.6.2 模型设计 |
4.6.3 同时防范事前与事后串谋最优契约的条件及其分析 |
4.7 我国独立董事制度运行中串谋问题防范政策建议 |
4.7.1 奖赏与惩罚的有效结合 |
4.7.2 现金激励与股权激励的有效结合 |
4.7.3 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的有效结合 |
4.7.4 权利与责任的有效结合 |
4.7.5 完善监督技术,提高监督的效率 |
4.7.6 确保独立董事的“独立性” |
4.7.7 促进独立董事的职业化 |
4.7.8 中小股东对独立董事薪酬的发言权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独立董事业绩评价机制与测评指标体系 |
5.1 独立董事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基础 |
5.1.1 股东利益至上理论及其对应的评价主体、目标和方法 |
5.1.2 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对应的评价主体、目标和方法 |
5.1.3 新价值最大化理论或新利益相关者理论 |
5.2 独立董事评价的目的、内容、方法和评价组织模式 |
5.2.1 评价目的与内容 |
5.2.2 评价方法 |
5.2.3 评价主体与组织模式 |
5.3 独立董事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 |
5.3.1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5.3.2 独立董事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
5.3.3 评价指标的解释及运用说明 |
5.4 基于ANP 的独立董事模糊综合测评模型 |
5.5 独立董事模糊综合测评步骤 |
5.5.1 指标体系的建立 |
5.5.2 评价方式与人员的确定 |
5.5.3 单指标评判矩阵的确定 |
5.5.4 用 ANP 方法确定各个因素指标的权重 |
5.5.5 进行综合评判与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独立董事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 |
6.1 独立董事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的必要性 |
6.2 建立独立董事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 |
6.2.1 以独立董事职业化为目标 |
6.2.2 建立独立董事人才市场,制定相关法律制度 |
6.2.3 成立独立董事协会,制定独立董事执业准则 |
6.2.4 设立独立董事事务所,形成法人化执业机构 |
6.2.5 遵循“独立董事选择与提名独立董事”原则,完善提名制度 |
6.3 独立董事市场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 |
6.3.1 模型的基本假设 |
6.3.2 两阶段模型 |
6.3.3 两阶段模型的扩展 |
6.3.4 精练贝叶斯均衡 |
6.3.5 阶段博弈模型分析 |
6.4 引入市场清退机制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独立董事责任追究制度与利益保护机制 |
7.1 独立董事责任追究制度的建立 |
7.2 独立董事面临的职业风险 |
7.2.1 公司风险 |
7.2.2 个人风险 |
7.3 国际上有关董事利益保护的做法 |
7.3.1 经营判断原则 |
7.3.2 董事与高级职员责任保险 |
7.3.3 责任补偿制度 |
7.4 我国独立董事的利益保护机制 |
7.4.1 法律保护 |
7.4.2 行业保护 |
7.4.3 自我保护 |
7.4.4 建立、健全独立董事责任保险制度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实证研究 |
8.1 我国独立董事的调查研究 |
8.1.1 关于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人员构成状况 |
8.1.2 关于我国独立董事薪酬制度状况 |
8.1.3 关于独立董事对改善公司绩效的作用 |
8.1.4 关于我国独立董事比例与上市公司自愿信息披露关系 |
8.1.5 对独立董事的抽样调查 |
8.2 独立董事声誉激励机制的模拟分析 |
8.3 某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业绩评价的实证研究 |
8.3.1 公司背景介绍 |
8.3.2 构建指标体系ANP 模型 |
8.3.3 建立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
8.3.4 计算超矩阵、加权超矩阵和极限超矩阵 |
8.3.5 建立单因素评价矩阵 |
8.3.6 被评价对象的综合测评结果及其分析 |
8.4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
9.1 全文总结 |
9.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与科研情况 |
致谢 |
(4)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风险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文献综述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问题 |
1.2 研究的假设前提与概念界定 |
1.3 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
1.4 研究的数据来源 |
第2章 零售业务风险管理的分析框架 |
2.1 零售业务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
2.2 零售业务风险管理的需求 |
2.3 零售业务风险管理的内容 |
2.4 零售业务风险管理的层次结构 |
第3章 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风险管理的问题剖析 |
3.1 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现状 |
3.2 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
3.3 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3.4 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风险管理问题的成因 |
3.5 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风险管理问题的影响 |
第4章 零售业务事前风险管理 |
4.1 零售业务事前风险识别 |
4.2 零售业务事前风险评估 |
4.3 零售业务事前风险处理与决策 |
第5章 零售业务事中风险管理 |
5.1 零售业务事中风险预警 |
5.2 零售业务事中风险预警评估 |
5.3 零售业务事中风险预警处理与决策 |
第6章 零售业务事后风险管理 |
6.1 单笔零售业务的事后风险管理 |
6.2 零售业务风险的绩效分析与反馈调整 |
第7章 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风险管理文化建设 |
7.1 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风险管理文化的缺陷 |
7.2 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风险管理的制度建设 |
7.3 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风险管理的组织建设 |
7.4 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风险管理的意识培育 |
7.5 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风险管理的技术建设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7)从“讨个说法”到“摆平理顺” ——西南一个水库移民区的故事(论文提纲范文)
小引: 关于上访的三种声音 |
第一章 “遗留问题” |
一. 进入库区 |
二. 燃眉之急 |
三. “发现”大河电站 |
四. 走进 1975:电站闸门的落下 |
别有苦衷的刘行健 |
忧心忡忡的朱运敦 |
玩捉迷藏的江祥应 |
没完没了的周长发 |
第二章 “讨说法去” |
一. 到山阳乡蹲点 |
二. “诉苦文化”的弥散 |
三. 人民公社时期的上访路 |
遗留问题:不说“不知道” |
队长站出来:“打酒还问提壶人” |
相互推诿:“不管我的事” |
向后拖延:“摆不完的经” |
“一次性解决”:了犹未了 |
第三章 从默契到对峙 |
一. “山阳的天黑暗着呢” |
二. “推 ”与”“闹” |
新时期的开始 |
“推”与“闹”的默契 |
“最后的一次性补偿” |
三. “挤”与“缠” |
突如其来:1982年的大水 |
“挤脓包”:许老师的出场 |
“闹”的日常化形式——“缠” |
四. “打”与“弹” |
“借东风动手术”:第一次计生事件 |
计生事件的“后遗症” |
“遗留问题”的再生产 |
五. 山坳的孤魂 |
第四章 “开口子”的新尝试 |
一. 多姿多彩的工作组 |
二. 工作组第一度进乡;“揭盖子”与“开口子”的拉锯 |
“补论”与“揭论”之争 |
作为息事宁人手段的“开口子 |
三. “开口子”的意外后果:失去平衡的山阳乡 |
谁是愤怒的“全体社员”?——冲刷区移民内部的矛盾 |
谁是“节外生枝者”?——占地区移民与电站的冲突 |
谁是停电的祸根?——电站与区乡的失衡 |
谁来电站把命拼?——远方灾民与电站的纠葛 |
谁最后“走不脱”?——政府内部的分化 |
四. 上访持续扩大中的意外后果 |
冲刷区移民行动的自我调整 |
签冤书签出了叛徒 |
“告御状”告进了收容所 |
闯行署闯出了祸端 |
五. 工作组第二度进乡:“开口子”和“扫界桩”的磨合 |
欢天喜地的 16组 |
与地区打“时间差”的县政府 |
四分五裂的冲刷区移民 |
六. 山阳乡外的裂缝 |
第五章 摆平三部曲 |
一. “摆平理顺是地方干部的基本功” |
二. 第一部:找到化淤导流之术 |
对峙的激烈化 |
董国光的出现 |
山阳乡第二次的计生事件 |
驯鹿乡的两次抢饭吃事件 |
县委常委会上的共识与争议 |
“掀专员小车”的经典故事 |
“开口子”的精致化 |
三乡联合进京上访 |
地区 39号文件的公布 |
三. 一幕插曲:山阳乡外的黎明静悄悄 |
四. 第二部:以恩赦化解危机 |
气可鼓不可泄 |
精英对地区运用的切割术 |
取证术:两个字据的故事 |
精英对县运用的切割术 |
风暴来临前夕 |
“吃馒头去!” |
强势压境:政府对“个别坏人”的斗争 |
借力起势:移民对“官僚主义”的斗争 |
以恩赦平息事端 |
五. 又一幕插曲:出现在电站大门口的疯子 |
六. 第三部:热点的冷处理 |
第六章 综合治理 |
一. “依法治村’ |
二. 治标与治本相结合 |
心满意足的上5组 |
被不平感笼罩的 16组 |
第一次行动:风云突起 |
第二次行动:更上一个台阶 |
“从面上来考虑问题” |
“把法律拿出来” |
三. 从此安宁 |
尾声: 从头再来 |
尾声的另种写法: 两场争论 |
跋: 故事后台的故事 |
我要讲的是什么故事 |
我为什么要用故事来讲 |
我是怎样讲故事的 |
尾注 |
附录一: 大河电站资料集目录 |
附录二: 征引的口述录音资料目录 |
附录三: 有关人物-览表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按市场规则分割“卡利益”(论文参考文献)
- [1]广东省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发展模式解析[A]. 方秋水,谢振东,常振廷. 第八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 2013
- [2]中国银联在国内银行卡市场的发展战略研究[D]. 张善广. 山东大学, 2009(S1)
- [3]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独立董事制度相关运行机制研究[D]. 刘惠萍. 天津大学, 2005(07)
- [4]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风险管理问题研究[D]. 钟剑. 西南农业大学, 2005(06)
- [5]提高我国银行卡服务收益的思考[J]. 中国农业银行淮安市分行课题组. 金融经济(宁夏), 2004(03)
- [6]按市场规则分割“卡利益”[N]. 富子梅. 人民日报, 2003
- [7]从“讨个说法”到“摆平理顺” ——西南一个水库移民区的故事[D]. 应星.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