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石油区域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朱勇生[1](2017)在《中缅油气管道对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意义分析》文中认为石油、天然气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已日益匮乏,因此我国为了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紧缺之间的矛盾,把资源战略目光转向了国际,其中通过缅甸向中国输送油气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资源紧缺与社会发展需要资源之间矛盾的有效策略。本文通过概述中缅油气管道概况与发展形势,从而分析中缅油气管道对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意义。
何沙,胡尧,王林元,廖耗[2](2017)在《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应急决策指挥体系构建——以中国国际石油合作突发事件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当下我国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技术作为数据处理先进技术,已在许多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理想效果。中国国际石油合作日益频繁,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始终存在诟病。以此为契机,通过分析中国国际石油合作突发事件特点和应急管理不足,结合大数据技术特点与应用过程,提出组织高效、反应快速、资源优化的中国国际石油合作突发事件应急决策指挥体系构建,同时提出大数据应急决策指挥体系五大层次:信息资源层、数据转化层、资源存储层、决策分析层和信息应用层;最后对应急体系进行具体情境模拟,提供实现的可行性依据,为解决目前临时单一性的指挥体系寻找新方向,并为结合大数据技术的应急决策指挥系统软件开发构建理论基础。
田辉[3](2016)在《新形势下石油企业管理模式的改革路径》文中研究指明企业管理模式的改革是顺应时代潮流和经济发展需求的,通过变革管理模式可以促进企业不断提高技术,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专业能力,促进企业自身稳定发展。尤其是石油企业作为国家重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如今石油发展不景气、国际油价波动大的情况,管理人员创新管理理念势在必行,从而保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各项能源的来源。本文将从新形势对石油企业的要求出发,分析石油企业管理模式未来变革方向,并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从而促进我国石油企业平稳有序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做贡献。
罗涛[4](2015)在《基于注意机制的灾害视频图像识别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各类大、中和小型企业的生产工艺技术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现如今很多企业和工厂都全部或部分地实现了自动化,这些企业的生产越来越依靠各种先进的设备。而随着自动化的发展,这些设备的安全也受到了越大越多的关注,预防和避免这些设备及其生产过程的自然性或人为性灾害是摆在这些企业生产安全上的一个重要课题。其中,因火灾和泄漏而造成的设备及其生产过程事故是各类大、中和小型企业发生最频繁且极具破坏性的灾害。因此,研究火灾灾害的探测方法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最早的火灾灾害探测方法是利用各种传感器或者信号处理技术来进行火灾探测,例如,感烟探测器、感温探测器、火焰探测器和复合式探测器等,但是此类探测器非常容易受到空气流动速度和粉尘、空间位置、环境温度和湿度等环境的影响,进而造成一定程度的漏报和错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开始研究基于视频图像的火灾探测方法和技术,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本论文主要研究基于注意机制的灾害视频图像识别方法,这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的视频图像识别方法。基于视觉注意机制的灾害视频图像识别方法通过利用人类底层视觉特性,使注意焦点能够迅速集中到显着区域,然后再通过火焰和烟雾的特征对显着区域进行特征提取。本论文将视觉注意机制应用到灾害视频图像识别上,并通过实验检验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朱明亚,平瑛,贺书锋[5](2015)在《北极油气资源开发对世界能源格局和中国的潜在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北极地区的油气储量勘探结果引起了世界的关注。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预测北极将成为下一个世界能源仓库。在全球能源供应日趋紧张和北极航道逐渐开通的大背景下,未来北极油气资源开发前景广阔,转化为世界主要油源的可能性加大,届时将深刻影响世界能源格局。系统分析北极地区油气分布、开发现状和前景以及对世界能源格局可能产生的影响,为进一步探索北极油气做铺垫,也为我国制定北极能源开发战略提供借鉴和参考。
李志东[6](2014)在《新疆石油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文中认为石油资源是世界重要能源之一,在我国新疆地区存储着大量的石油资源,而对于石油资源的开发也成为国家关注的焦点,通过对石油资源的有效开发来带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因此,本文主要对新疆石油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进行研究。
刘洪波[7](2013)在《基于钻石模型的中国钻探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 ——以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石油与天然气的需求不断增长。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石油与天然气需求,就需要中国的石油钻探企业不断加大油气资源的开采。钻探作为石油与天然气勘探与开发的重要环节,钻探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直接影响中国的石油与天然气开采能力的强弱。因此,以中国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为例,基于波特的“钻石模型”研究中国钻探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提高中国钻探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对长城钻探公司甚至与整个中国钻井行业都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本文首先综述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及其研究现状,分析了影响钻探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以波特“钻石模型”为基础构建了钻探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5明中国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在国际复合型人才、管理体制、钻探市场开发、品牌效应等方面与国际大型钻探公司相比差距较大,在资产规模和设备数量上与国际大型钻探公司相比差距较小,甚至超过了某些国际大型公司,说明长城钻探公司正在形成规模效应,正在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在国际竞争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最后,针对中国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在核心竞争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建立用人机制、健全管理体制、加强市场拓展、创建品牌优势四个方面来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王飞[8](2013)在《圆筒型深水钻井储油平台浮态制造的关键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石油资源储量不足,消费量大,由于国内主力油田均已进入开发中后期,产能持续萎缩,导致石油进口量逐年增加。2012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56.5%,已经连续第四年超过国际安全警戒线50%,国际能源机构预测我国对国际市场依存度2030年将达到82%,远远超过危及国家能源安全的警戒线。因此,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石油资源约束日益凸显。据地质调查,全球范围内45%的石油资源总量来自于海洋,海底大陆架57%的面积是石油天然气沉积盆地,辽阔的海洋为我国能源发展提供了新方向。近年全球获得的重大石油勘探中,有近50%来自于深海,其中包含墨西哥湾、巴西东南近海、西非几内亚近海和中国南海,向深海发展已成当今石油开发的趋势。目前,作为深海石油开发主要载体的钻井储油平台装备与技术,是各国争夺的战略核心领域。在上述背景下本文开展了国际首座第六代圆筒型钻井储油平台浮态制造研究,主要内容包含有以下几个方面:在圆筒型钻井储油平台制造过程中,面对制造条件特殊和下水困难,我们提出了浮态制造新方法。它利用水的浮力作为支撑,先以半潜驳甲板为工作平台,使用水下旋转工艺来完成平台底层的制造;半潜驳下沉撤离后,以浮在水面上的底层为制造平台,采用“分层叠加,逐层制造”的方式制造钻井储油平台。该方法解决了在没有超大型专用船坞和船台情况下,建造巨型尺寸海工装备的关键技术难题,已成功应用到Sevan Driller (?)占井储油平台的制造,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提供了重要参考。使用水动力分析软件AQWA,以中国南海为模拟海况,先对比分析了圆筒型和船型钻井储油平台在风暴自存状态下的运动响应,结果表明圆筒型钻井储油平台的垂荡、横摇和纵摇运动响应幅值都低于船型平台,且固有周期远离风暴情况波浪周期,拥有较好的运动响应和抗倾能力。后分析了双层底结构对圆筒型钻井储油平台运动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风暴自存状态下,双层底平台的垂荡、横摇、纵摇的固有周期大于单层底平台,且在风暴情况波浪周期外;随着双层底平台直径的增加,其使用效率逐渐降低,因此现有双层底平台适合在我国南海生产作业。研究结果对钻井储油平台的结构选型具有参考意义。对浮态制造中的水下旋转工艺进行数学理论建模及优化研究。模型考虑了半潜驳尺寸规格、制造工厂吊运能力、底层中间预留钻探石油区域、工人操作缓冲距离等实际约束,建立了以底层环形分段数量最小、每个环形分段内分段数量最小的数学理论模型,最后确定优化的水下旋转角,使用Sevan Driller钻井储油平台验证了数学理论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半潜驳建造的圆筒型深海钻井储油平台底层的分段划分方法,已成功申请PCT国际发明专利。研究结果为浮态制造海洋工程装备的推广提供了理论参考。考虑钻井储油平台底层和半潜驳尺寸规格等实际约束,建立了水下旋转角度数学理论模型,并提出了旋转角度可变的水下旋转工艺装置,装置包含对圆弧形底座、供电装置、计算机、电源线路和控制线路,已成功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最后以Sevan Driller钻井储油平台底层为实例,旋转角度可变的水下旋转工艺装置,结合水下旋转角度数学模型,能够对钻井储油平台底层进行水下旋转工艺操作。研究结果为浮态制造海洋工程装备的推广提供了重要参考。提出了通过支撑调节圆筒型钻井储油平台底层分段预制力的方法,已成功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在浮态制造中,钻井储油平台底层的制造是以半潜驳甲板为工作平台,不同形式的支撑排列会影响到焊缝施加给分段的力,我们将这种力定义为分段预制力。分段预制力的作用在于当得知某一分段的受力情况,通过支撑调节分段预制力形成一个相反的力,来改善底层分段的受力情况,最后该方法用于制造Sevan Driller (?)占井储油平台的底层。研究结果为浮态制造海洋工程装备提供了重要参考。
王琳,高建[9](2012)在《我国石油供需区域特征与储备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石油因为其特殊的不可再生性和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而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为保证我国能源安全,减少在油价波动中的损失,我国开始着手建设石油储备体系。受我国复杂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布局的影响,各地区成品油供需差异较大,成品油生产地与消费市场往往不一致。本文分析了影响我国石油储备的石油供需、炼化能力、管道(港口)建设等各个因素的变化趋势和区域总体差异,认为石油储备整体布局规划应依据"重点保障、区域均衡、就近供应、动态演变"的原则确定,充分考虑进口方式、原油加工设施、输油管道建设情况、交通状况和消费者等因素,并提出应依据区域差异确定储备油的种类和规模,并按照储备基地数量多少和基地储备规模,实行集中型和分散型两种储备方案,实现预防石油供应中断短缺和平抑国内油价的市场职能。
王紫伟[10](2012)在《新的国家石油安全观及我国相关财政金融政策研究》文中提出石油是一种战略物质。在现代社会中,石油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石油是工业的血液,既是重要的能源,也是最重要的工业基础原料。它是国民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原料,对保障国家经济命脉和政治、军事安全,均有着独一无二的重要作用。石油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安全,同时也关系到国际上各国的政治和经济秩序、决定各国的重大经济、军事和外交政策。一个国家石油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程度,直接关系到本国经济、政治的稳定与发展后劲,关系到在国际上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和地缘政治影响力。因此,各个国家无不用尽各种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加强本国石油安全体系的建设。对于我国这样的石油消费和进口大国来说,石油安全更加值得关注和高度警惕。不仅因为石油供应直接关系到能源供应和消费,而且因为石油产业以及相关的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涵盖了社会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众多部门、行业和企业,构成了国民经济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进行石油安全体系建设的过程当中,应当正确认识石油安全体系包含的不同层次,多个角度、全面整体地看待石油安全问题。其中,在当前合作与发展、经济一体化的全球性趋势下,如何使用正确的财政和金融等经济手段,来加强国家石油安全体系建设,提高国家石油安全程度,是本文所重点关注的内容。本文一共分六章。第一章导论,从石油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我国石油安全问题出发,论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然后分国内国外两个部分,进行了关于国家石油安全、石油市场体制和石油金融方面的研究文献综述,并进行了评述。由于发达国家本身市场体系比较完善,因此国外的石油安全研究,注重点在研究政府的一些行为,以及地缘政治和对外关系等等,对本国内市场化体制建设和市场化价格的形成已经不用太关注。国内现有的一些关于石油安全的研究,偏重于某一方面的多,如重视石油储备、加快成品油机制改革、启动石油期货交易等等,从整体上认识和提出政策建议的少,尤其因为市场化机制尚未建立,难免有一些建议浮于表面,对一些问题的解决也没有提出系统的思路。总的说来,这些国内国外的文献,对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基础和背景资料。在传统的国家石油安全概念偏重于供应安全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三个层次的国家石油安全观,并以此作为本文的创新点进行了总述。本文的研究思路主要就围绕着三个层次的石油安全观展开,从理论基础到国外经验的借鉴,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到财政金融政策的选择,都紧紧联系着石油安全的三个层次,既有分层次的研究,也有系统性的研究。第二章研究了公共产品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和金融深化理论三个视角下的国家石油安全问题,这三部分理论是三个层次石油安全观总的理论基础。其中,鉴于国家石油安全问题的公共产品特性,公共产品理论是整个国家石油安全问题的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为政府正视和干预石油问题提供理论解释与研究角度。,它决定了政府行为贯穿国家石油安全体系建设的各个层次。在经济手段中,财政税收政策将扮演非常明显和主要的作用。制度经济学理论是石油制度安全和石油金融安全的理论基础,它决定了确保制度安全的市场化体系建设,要建立在完善制度的思路上。制度完善是各项财政和金融政策等经济手段的前提和基础,当然经济手段对制度建设也有很强的促进作用。金融创新理论是第三层次石油金融安全的理论基础,它决定了市场主体风险控制和对冲需要石油金融市场,相关政策将以增设石油金融品种为突破口,以建设石油金融市场为长期目标。第三章集中阐述了三个层次的国家石油安全观,即供应安全、制度安全和金融安全。三个层次的石油安全观和解决问题的政策思路是本文的创新点和重点介绍内容。在分别阐述了国家石油安全三个层次的含义和关系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三个层次的丰富内涵。石油供应安全的核心保障在于战略石油储备,制度安全的核心在于市场化的价格形成体系,金融安全的核心保障在于石油金融市场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这三个层次的关系逐层递进,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实际运行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三个层次国家石油安全观的认识基础上,提出了不同层次不同经济政策要点和思路。第四章分析了中国石油安全面临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第一层次供应安全上,应该说我国既面临着问题,又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因为供应安全问题比较直观,容易引起重视。在第二层次制度安全上,由于我国石油管理体制计划色彩浓厚,有较长的政府管制时期,现有的石油价格形成机制离真正的市场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改革的困难也比较大。实践中很多问题跟体制相关,如成品油定价机制扭曲问题,对外石油贸易中的亚洲溢价问题等等。在第三层次金融安全上,由于第二层次制度安全不完善,造成国内石油金融市场基本上是空白状态,一些企业被迫到国际金融市场上进行石油衍生品交易,以对冲风险,但是由于经验和监管等问题,出现了更大的经济风险。因此虽然现货价格形成的基础未能市场化,石油金融市场建设只能是一个远景目标,但是也应当早作打算,并作出试探。第五章介绍了国外在国家石油安全上的实践与经验借鉴。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在战略石油储备、石油市场化价格体系建设和维护、石油金融品种开发和市场建设等方面,都有着先行一步的意识,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乃至政治利益。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由于国内市场体系比较健全,因此政策着眼点更加重视政府的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而我们国家在借鉴别国经验的同时,要注意中国是转轨的发展中国家,在注重政府一些具体政策措施的同时,还要更加注意本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因此,中国石油安全体系的建设面临的问题更多,更复杂。第六章全面论述了提高我国石油安全的财政金融政策选择和其侧重点分析。在论述了提高我国确保国家石油安全的总体思路以后,分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进行了各个层次的政策建议。无论是单独的财政政策还是金融政策,或者两者的结合,其着眼点都分别落在供应安全、制度安全和金融安全三个层次上。确保第一层次供应安全的政策思路是以政府行为为主,在经济手段中,财政税收政策将扮演非常明显和主要的作用。其中的战略石油储备作用比较显性,因此已有的一些政策对加强供应安全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还有抑制不合理消费需求的石油消费税等措施,也是对供应安全的一种保障。确保第二层次制度安全的市场化体系建设,也是以政府推进为主,但是建立在完善制度、深化市场化建设的思路上。制度完善是各项财政和金融政策等经济手段的前提和基础,当然经济手段对制度建设也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其中成品油定价机制就是一个影响面大、难以完善的现实问题。确保第三层次石油金融安全的重点在于石油金融市场的建设。现实中,企业的经营有着规避风险的天然要求,因此应当以石油期货品种的推出,来提前为石油金融市场的建设做一些铺垫和尝试。最后为结语部分,概括了本文关于国家石油安全新观念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二、我国石油区域发展问题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石油区域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缅油气管道对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意义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中缅油气管道现状 |
2 缅甸油气发展形势概述 |
3 中缅油气管道对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意义 |
3.1 保障我国的石油运输安全 |
3.2 精简油气流入我国的过程 |
3.3 有利于建立中缅两国长期友好合作关系 |
4 新形势下中缅油气合作应解决的问题 |
4.1 中缅油气管道应克服西方国家非政府组织的干预 |
4.2 缅甸国内对油气管道建设意见并不统一 |
5 中缅油气管道对中缅两国的现实意义 |
6 结语 |
(3)新形势下石油企业管理模式的改革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形势下石油企业管理模式未来的改革方向 |
二、改革石油企业管理模式过程中应该遵守的原则 |
1. 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
2. 注意改革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
3. 保证整体性和系统性 |
4. 改革不能忽视经济效益 |
三、新形势下石油企业管理模式改革的途径分析 |
1. 不断拓宽勘探开发市场主体,注意明确职责 |
2. 将市场营销与其他环节有机分离,从而加大市场营销的力度 |
3. 根据国际和国内的市场需求合理定价 |
4. 加强各石油企业之间的关系,避免垄断 |
5. 石油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管理技术 |
四、结论 |
(4)基于注意机制的灾害视频图像识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视觉注意机制研究现状 |
1.4 灾害探测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人类视觉系统 |
2.1 视觉感知系统 |
2.2 视觉认知过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字图像处理理论基础 |
3.1 图像文件简介 |
3.2 颜色空间理论 |
3.3 颜色直方图 |
3.4 空间滤波 |
3.5 图像分割 |
3.6 视觉尺度空间 |
3.7 Gabor滤波器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视觉注意机制及其模型 |
4.1 概述 |
4.1.1 自底向上的注意机制简介 |
4.1.2 自顶向下的注意机制简介 |
4.2 自底向上注意机制模型常用算法 |
4.2.1 Itti算法 |
4.2.2 基于频率调谐的显着区域检测算法 |
4.2.3 最大对称周边的显着性检测算法 |
4.2.4 基于全局对比度的显着性区域检测算法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火灾视频图像识别 |
5.1 概述 |
5.2 火焰视频图像特征提取 |
5.2.1 火焰的颜色特征 |
5.2.2 火焰的强度特征 |
5.3 烟雾视频图像特征提取 |
5.3.1 烟雾的颜色特征 |
5.3.2 烟雾的形状特征 |
5.4 本章实验 |
5.4.1 实验环境 |
5.4.2 注意机制算法选择 |
5.4.3 双峰法阈值分割 |
5.4.4 火焰或烟雾特征提取 |
5.4.5 与传统方法比较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石油泄漏视频图像识别 |
6.1 概述 |
6.2 石油特征 |
6.2.1 特征选取 |
6.2.2 纹理特征 |
6.2.3 颜色特征 |
6.3 本章实验 |
6.3.1 实验环境 |
6.3.2 获取显着图像 |
6.3.3 提取显着区域 |
6.3.4 特征提取 |
6.3.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北极油气资源开发对世界能源格局和中国的潜在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北极油气资源分布及开发前景 |
2.1 北极油气资源分布状况 |
2.2 北极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2.3 北极油气资源开发前景与障碍 |
3 北极油气资源开发对世界能源格局的潜在影响 |
3.1 当前的世界能源格局 |
3.2 北极能源开发对世界能源供给方的潜在影响 |
3.3 北极能源开发对世界能源消费方的潜在影响 |
4 北极油气资源开发与中国 |
4.1 中国能源现状 |
4.2 北极油气资源开发对中国的影响 |
4.3 中国参与北极能源战略定位 |
5 结束语 |
(6)新疆石油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一、石油资源开发对新疆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
二、石油资源开发的影响因素 |
三、新疆石油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 |
四、对新疆石油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认识 |
总结 |
(7)基于钻石模型的中国钻探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 ——以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 |
1.1.3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 |
1.2.2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主要观点 |
1.2.3 钻探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 |
1.2.4 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的趋势 |
1.3 本文的逻辑结构 |
1.3.1 研究范围 |
1.3.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钻探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
2.2 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方法 |
2.3 钻石模型 |
2.3.1 波特“钻石模型” |
2.3.2 “双重钻石模型” |
2.4 钻探企业核心竞争力 |
2.4.1 钻探企业核心竞争力定义 |
2.4.2 钻探企业竞争现状 |
2.5 影响钻探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 |
2.5.1 领导者的素质修养和决策能力的影响 |
2.5.2 企业人才的影响 |
2.5.3 科技创新的影响 |
2.5.4 管理体制的影响 |
2.5.5 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
2.5.6 全球经济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钻探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 要素条件 |
3.1.1 生产资料 |
3.1.2 人力资源 |
3.2 需求条件 |
3.2.1 我国经济发展现状 |
3.2.2 我国石油储量及国内钻井需求 |
3.2.3 我国钻探公司国际业务需求 |
3.3 相关行业及支持行业 |
3.3.1 钻井设备行业 |
3.3.2 钻探技术服务行业 |
3.3.3 钻井配件供应 |
3.3.4 相关支持行业 |
3.4 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状态 |
3.4.1 我国钻探公司的组织结构 |
3.4.2 我国钻探公司企业文化战略 |
3.4.3 我国钻探企业竞争状态 |
3.5 机会和政府 |
3.5.1 我国钻探公司基础技术的发明与应用 |
3.5.2 我国钻探公司生产成本的优势 |
3.5.3 人民币汇率对美元汇率的增长 |
3.5.4 全球石油区域市场需求的变化 |
3.5.5 OPEC决策的影响 |
3.5.6. 全球局部战争对我国钻探公司的影响 |
3.6 钻探公司核心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长城钻探公司核心竞争力综合评价 |
4.1 长城钻探公司现状 |
4.2 长城钻探公司核心竞争力评价方法 |
4.2.1 长城钻探核心竞争力指标评价方法的选择 |
4.2.2 评价指标的分析 |
4.3 长城钻探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 |
4.3.1 资产规模 |
4.3.2 钻井设备数量和质量 |
4.3.3 配套设备和服务 |
4.3.4 人力资源 |
4.3.5 核心技术 |
4.3.6 国内外市场和经营战略 |
4.3.7 企业管理 |
4.4 长城钻探核心竞争力评价及其分析 |
4.4.1 样本数据的来源 |
4.4.2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4.4.3 标准化数据的初步分析 |
4.4.4 分析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提升长城钻探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分析 |
5.1 长城钻探公司核心竞争力存在的问题 |
5.1.1 缺乏国际复合型人才 |
5.1.2 管理体制不完善 |
5.1.3 钻井行业市场开发不足 |
5.1.4 品牌效应不突出 |
5.2 提高长城钻探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
5.2.1 陪养和吸引优秀钻井复合型人才 |
5.2.2 健全与加强管理制度 |
5.3.3 加大国际市场拓展力度 |
5.3.4 创造长城钻探公司品牌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8)圆筒型深水钻井储油平台浮态制造的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钻井储油平台概述 |
1.3 钻井储油平台制造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浮态制造圆筒型钻井储油平台研究 |
2.1 引言 |
2.2 制造条件 |
2.2.1 制造条件特殊 |
2.2.2 下水困难 |
2.3 浮态制造圆筒型钻井储油平台 |
2.4 研究实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圆筒型钻井储油平台运动响应数值计算分析研究 |
3.1 引言 |
3.2 理论基础 |
3.2.1 三维线性势流理论 |
3.2.2 波频时域运动方程 |
3.3 水动力学分析软件AQWA |
3.4 数值计算流程 |
3.5 圆筒型及船型钻井储油平台运动响应分析 |
3.6 Sevan钻井储油平台双层底结构的运动响应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下旋转工艺数学建模及优化研究 |
4.1 引言 |
4.2 浮态制造 |
4.3 水下旋转工艺数学模型 |
4.4 算法流程 |
4.5 钻井储油平台底层分段的划分方法 |
4.6 案例研究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旋转角可变的水下旋转工艺装置研究 |
5.1 引言 |
5.2 水下旋转角度数学模型 |
5.3 现有的水下旋转工艺装置 |
5.4 旋转角度可变的水下旋转工艺装置 |
5.5 具体实例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圆筒型钻井储油平台底层分段可控预制力研究 |
6.1 引言 |
6.2 浮态制造方法 |
6.3 分段可控预制力的力学原理 |
6.3.1 坐标系的建立 |
6.3.2 静平衡状态 |
6.3.3 摇摆状态 |
6.4 钻井储油平台底层分段预制力的调节方法 |
6.5 案例研究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专利与论文 |
(9)我国石油供需区域特征与储备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石油区域供需特征分析 |
二、我国的石油供需区域类型分析及原则 |
(一) 石油资源调出型 |
(二) 石油资源均衡型 |
(三) 石油资源错位型 |
(四) 石油资源调入型 |
1. 进口方式 |
2. 原油加工设施 |
3. 输油管道建设情况 |
4. 交通状况 |
5. 消费者 |
三、我国石油储备区域布局规划 |
(一) 我国石油“少布点, 大规模”集中型储备方案 |
(二) 我国石油“多布点, 小规模”分散型储备方案 |
(10)新的国家石油安全观及我国相关财政金融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石油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
1.1.2 我国石油安全问题值得重视 |
1.1.3 本文选题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关于石油安全、石油市场体制和石油金融的文献综述 |
1.2.2 国内对石油安全、石油市场体制和石油金融问题的文献综述 |
1.2.3 简要评价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图 |
1.4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 |
1.5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1.6 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
2 国家石油安全的相关理论研究 |
2.1 国家石油安全主要相关理论概述 |
2.2 公共产品理论及其视角下的国家石油安全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2.2.2 基于公共产品理论的国家石油安全分析 |
2.3 制度经济学理论及其视角下的国家石油安全 |
2.3.1 路径依赖理论 |
2.3.2 激励相容理论 |
2.3.3 交易费用理论 |
2.3.4 博弈理论 |
2.3.5 基于制度经济学理论的国家石油安全分析 |
2.4 金融创新理论及其视角下的国家石油安全 |
2.4.1 金融创新理论 |
2.4.2 基于金融创新理论的国家石油安全分析 |
2.5 小结 |
3 三个层次的国家石油安全观及其主要内容 |
3.1 三个层次国家石油安全观的提出 |
3.2 第一层次国家石油安全为供应安全 |
3.2.1 供应安全的含义 |
3.2.2 供应安全的核心保障在于战略石油储备 |
3.3 第二层次石油安全为制度安全 |
3.3.1 制度安全的含义 |
3.3.2 制度安全的核心保障在市场化的价格形成体系 |
3.4 第三层次石油安全为金融安全 |
3.4.1 金融安全的含义 |
3.4.2 金融安全的核心保障在于石油金融市场的建立 |
3.5 小结:石油安全三个层次理论提出的意义及对政策选择的作用 |
4 中国石油安全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4.1 供应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与现状 |
4.1.1 我国第一层次石油安全面临的有利内部条件 |
4.1.2 我国石油供应安全度偏于低下 |
4.2 制度安全问题面临的主要问题与现状 |
4.2.1 我国石油管理体制的历史演变 |
4.2.2 我国石油行业市场化程度不足的现状 |
4.2.3 制度安全缺陷的典型体现:成品油定价机制扭曲 |
4.3 金融安全问题面临的主要问题与现状 |
4.3.1 我国石油期货的简短历史和现状 |
4.3.2 石油金融市场缺失的主要危害 |
4.3.3 金融安全缺陷的典型体现:亚洲溢价 |
4.4 小结和案例研究 |
4.4.1 小结 |
4.4.2 从三个层次看东方航空原油套保巨额亏损案例 |
5 国外在国家石油安全上的实践与经验借鉴 |
5.1 国际石油市场价格体系 |
5.1.1 国际石油定价机制演变过程以市场化为导向 |
5.1.2 国际石油现货价格体系 |
5.1.3 国际石油期货价格体系 |
5.1.4 国际上三次石油危机回顾 |
5.2 美国确保国家石油安全的主要经验借鉴 |
5.2.1 美国战略石油储备的建立、运行及作用 |
5.2.2 美国石油进口来源地的多元化 |
5.2.3 美国在国内石油市场化进程中的反垄断经验 |
5.3 日本与欧盟诸国确保国家石油安全经验借鉴 |
5.3.1 日本与欧盟诸国的战略石油储备简介 |
5.3.2 日本与欧盟诸国抑制成品油需求的税收政策 |
5.4 小结:我国借鉴国外经验应注意的问题 |
6 全面提高中国石油安全的财政金融政策选择 |
6.1 注重以财政金融政策加强我国石油安全体系 |
6.2 从三个层次来加强我国石油安全体系 |
6.2.1 保障我国石油供应安全 |
6.2.2 加快市场化的制度建设 |
6.2.3 适当提前考虑石油金融市场的建设 |
6.3 确保国家石油安全的财政政策研究 |
6.3.1 利用财政政策确保战略石油储备建设 |
6.3.2 利用财政税收政策抑制不合理的石油需求 |
6.3.3 综合完善资源税和特别收益金制度 |
6.3.4 结合战略石油储备与节能减排开征环境税(碳税) |
6.4 确保国家石油安全的金融政策研究 |
6.4.1 利用金融市场加强石油供应安全 |
6.4.2 多方利用外汇储备发展能源金融创新 |
6.4.3 增设原油期货作为石油金融市场建设的突破口 |
6.5 财税政策与金融政策的相互扶助与加强 |
6.6 小结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四、我国石油区域发展问题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缅油气管道对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意义分析[J]. 朱勇生.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7(16)
- [2]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应急决策指挥体系构建——以中国国际石油合作突发事件为例[J]. 何沙,胡尧,王林元,廖耗. 科技管理研究, 2017(03)
- [3]新形势下石油企业管理模式的改革路径[J]. 田辉.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6(14)
- [4]基于注意机制的灾害视频图像识别方法研究[D]. 罗涛. 华南理工大学, 2015(02)
- [5]北极油气资源开发对世界能源格局和中国的潜在影响[J]. 朱明亚,平瑛,贺书锋.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5(04)
- [6]新疆石油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J]. 李志东. 现代经济信息, 2014(14)
- [7]基于钻石模型的中国钻探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 ——以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为例[D]. 刘洪波. 东北石油大学, 2013(S2)
- [8]圆筒型深水钻井储油平台浮态制造的关键问题研究[D]. 王飞. 江苏大学, 2013(08)
- [9]我国石油供需区域特征与储备方案研究[J]. 王琳,高建. 企业经济, 2012(11)
- [10]新的国家石油安全观及我国相关财政金融政策研究[D]. 王紫伟.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2(01)
标签:石油论文; 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论文; 长城钻探论文; 油气改革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