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牛输精实践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及其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陈小强[1](2021)在《养猪生物安全实践中常见误区漫谈》文中研究说明2018年非洲猪瘟进入中国,在生存的压力下,中国养猪人迅速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生物安全体系升级革命,实践的生物安全措施有如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中国养猪业生物安全的升级与完善,离不开从业者的广泛交流;作为一名从业兽医,笔者有幸参与其中,并经历了诸多误区,在此与诸君做教训分享。由于个人水平有限,很多认识肯定存在谬误,还请不吝赐教。
卢鑫[2](2020)在《新疆褐牛繁殖性状遗传参数估计及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文中指出本研究利用新疆塔城地区和乌鲁木齐两个牛场的2275头新疆褐牛的配种、产犊等繁殖记录,对青年牛和成母牛共统计了11个繁殖性状,采用多种模型对新疆褐牛不同胎次的繁殖性状的方差组分进行了遗传分析。本研究分析了青年牛和成母牛两大类共计11个繁殖性状,其中包括青年牛初配日龄(H-AFS)、初次产犊日龄(H-AFC);青年牛及成母牛妊娠期长度(H-GL、C-GL)、首次配种到成功妊娠间隔天数(H-FSTC、C-FSTC)、重复输精次数(H-NS、C-NS);成母牛产犊到首次配种间隔天数(C-CTFS)、空怀期天数(C-D0)及产犊间隔(C-CI)。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多种模型对新疆褐牛不同胎次的繁殖性状的(协)方差组分进行了估计,对于相同性状,经产牛与青年牛之间差异显着,而不同胎次的经产牛之间差异不显着。(2)遗传分析采用BLUPF90软件的RENUMF90和(AI)REMLF90程序,11个青年牛及成母牛繁殖性状的遗传力估计值范围从0.00018(成母牛产后首次配种到成功妊娠间隔天数,C-FSTC)到0.39(青年牛配种次数,H-NS)。青年牛性状的遗传力估计值从0.0001(H-GL)到0.39(H-NS),成母牛性状遗传力估计值从0.00018(C-FSTC)到0.064(C-NS)。(3)在青年牛和成母牛的共有性状中,成母牛时期的遗传力普遍低于青年牛。总的来说,新疆褐牛的繁殖性状除了H-NS和H-FSTC以外,遗传力都小于0.1,属于低遗传力性状;未来育种可以将H-FSTC、H-AFS、H-NS、C-CTFS、C-DO作为褐牛的选择性状最有可能取得遗传进展。(4)使用DRPs作为反应变量,利用Farm CPU软件对新疆褐牛繁殖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最终找到STC1、VLDLR、CDH2、DPPA3、RAD50、HFM1基因作为新疆褐牛的繁殖性状相关候选基因,为日后进行下一步验证提供了前期理论基础。本研究对新疆褐牛群体繁殖性状展开了传统遗传参数估计,并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挖掘与繁殖性状相关的遗传标记,首次获得了新疆褐牛繁殖性状候选基因,从遗传育种的角度为新疆褐牛繁殖性状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刘丽[3](2020)在《维系圈养北极狐(Vulpes lagopus)有限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管理策略》文中指出为避免我国有限北极狐种群遗传多样性的流失,推动我国圈养小种群的遗传管理工作,本研究将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以北极狐为例,根据后代遗传质量的预测判定最佳的配对方案,为圈养小种群遗传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参考。此外,虽然微卫星标记在近缘物种间具有一定通用性,可被跨物种使用,但测试其多态性的过程非常繁琐。本研究亦将采用混合模板扩增的方法,快速简便地测试微卫星位点的多态性,为开展群体遗传学分析获得有用的微卫星标记。主要结果如下:1.用10个四碱基微卫星位点的引物,以10只北极狐的DNA为材料,分别随机抽取2个、3个、5个、8个和全部10个样品进行等量混合作为模板,扩增产物用全自动测序仪进行电泳分型。所有等位基因的电泳信号峰都清晰可辨。与单一模板扩增相比,混合模板扩增时,所有位点的复等位基因都能稳定地显示出来,不同批次试验之间的重现性达到100%。信号峰面积与等位基因频率呈线性正相关,由此可以推断待测位点的基因频率分布情况。最高信号峰与最低信号峰的面积的比值与混合样品数呈正相关,与多态信息含量呈负相关,提示混合样品的数量存在一定限度,到一定限度时低频等位基因无法检出。同时,通过这一关系,也可以推测位点的多态信息含量。2.本文共筛选出9个可用位点,全部为高度多态性位点(PIC>0.5)。除了REN54P11位点显着偏离H-W平衡(P<0.01),其他8个位点均符合H-W平衡(P>0.05)。在59只个体中共检测到48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4-7个,平均5.333个,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280~4.290,平均为3.171个。这9个位点在该群体中的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695,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682。说明本研究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但该群体等位基因分布不均匀,提示该北极狐饲养群体遗传多样性不稳定。3.根据本实验研究的群体的所有配对方案中每一种配对方案产生的子代在每个位点的杂合度、基因型多样性和等位基因之间的进化关系这三个指标构建后代质量指数(OQI)。发现,基因组多样性丰富且亲缘关系较远的个体配对,后代质量指数较高,说明OQI越大则配对方案越优秀。综合本研究群体中所有配对方案的亲代平均个体杂合度和多位点平均d2的平均水平推算出OQI平均水平为3.489,以此作为判定优秀配对方案的临界值。此方法可以在圈养北极狐繁殖期提供指导建议。但是具体配对方案需根据养殖场内繁殖期参与繁殖的个体的经济性状质量、发情情况和健康状况等实际情况确定。
杨灼雄,杨旭,贺子恒[4](2018)在《常见性别控制技术及其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文中指出不同种类不同用途的家畜,不同性别所产生的经济价值也不尽相同,于是人们萌发了得到自己想要家畜性别后代的想法,即性别控制。家畜性别控制,是指在人为干预下,获得与人们意愿相符合性别的家畜后代,在改变畜群性别比例的同时也提高了经济效益,这在畜牧生产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幸宏超[5](2018)在《奶山羊性控冷冻精液人工授精及胚胎移植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奶山羊产业迅速发展,集约化和规模化养殖中应用人工授精和同期发情技术,扩大优秀种公羊和种母羊的遗传影响,超数排卵和胚胎移植技术的联合应用使得优秀种母羊的繁殖效率成倍增加,是提高奶山羊群体扩繁效率的最佳技术措施。为了提高奶山羊群体产母羔率,本研究以西农萨能奶山羊为研究对象,将性控冷冻精液制作、人工授精、超数排卵和胚胎移植技术联合应用,通过对种公羊精液最佳保存条件筛选、XY精子分选、性控冷冻精液制作以及胚胎移植等技术研究,探讨性控冷冻精液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技术提高奶山羊群体繁殖效率的实际效果,获得在生产中便于推广的实用扩繁技术。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奶山羊精液保存温度研究发现,在保存精液12h内,19℃组和4℃组的精液活力显着高于36℃组(P<0.05)。保存时间超过12h,19℃组的精液活力显着高于其他两组。在不同保存温度下精液保存12h,19℃组的精子质膜完整率和精子顶体完整率显着高于其他两组(P<0.05),分别为80.60±4.28%和82.80±2.59%。2.奶山羊XY精子分选研究发现,染色液用量为34 uL时,有效染色区域百分比和X精子百分比分别为70.93±2.56%和29.75±1.77%,高于其他两组(染色液用量为32uL和36uL处理),但差异不显着(P>0.05)。3.两种来源不同的FSH对母羊两侧卵巢形态的影响中,在卵巢长度、宽度、高度以及体积方面得到的数据分别为2.42±0.28 cm和1.93±0.27 cm、2.10±0.27 cm和1.83±0.29cm、1.98±0.26 cm和1.63±0.34 cm、9.88±3.73 cm3和7.49±2.52 cm3,施慧达FSH效果均优于宁波三生产FSH(P<0.05),且效果稳定。进行超数排卵中,两种来源不同的FSH对母羊排卵点、卵泡数量和卵细胞数存在差异。施慧达FSH获得的排卵点、卵泡数量和卵细胞数分别为17.14±8.13个、7.43±4.22个和10.21±7.48个,其结果优于宁波三生产的FSH,但二者之间不显着(P>0.05)。4.同期发情研究发现,FSH处理受体母羊发情率为95%,PMSG处理组为70%。FSH显着高于PMSG处理(P<0.05)。供体母羊发情时间集中在撤栓后的1236h内,其撤栓后24h发情率最高,达85.7%。受体母羊发情时间集中在撤栓后2448h内,其中在撤栓后36h时发情母羊最多,占所有受体母羊的93.3%。5.性控冻精人工授精试验中,供体母羊超数排卵获得平均卵子数为10.21±7.48个。性控冻精人工授精的受胎率为28.6%,可用受精胚胎数量5枚。移植给3只受体母羊,受胎率为33.3%。妊娠母羊产母羔1只,性别符合率为100%。综上,奶山羊精液保存有效温度为19℃,34 uL染色液可提高奶山羊精液分选效果,FSH可显着提高受体母羊的发情率,性控冻精输精结合胚胎移植后获得性别符合比正确的后代,成功探索了高效扩繁技术在提高产母羔率方面的可能性,为在奶山羊生产中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杨梅琴[6](2017)在《《青春必知性—高中性教育校本教材》开发》文中提出我国性教育正处于发展阶段,当前主要致力于提升性教育意识,解决政策不足,无明确教育大纲,缺乏教材、师资不足等问题。大学生是性活跃人群,也是青少年中的艾滋病高发人群,在高中进行性教育可以快速解决高中生的性健康问题,进一步帮助高中生更好地应对即将到来的高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对缓解我国青少年性健康问题有立竿见影的作用。学校教育是性教育主要途径,就当前而言学校性教育情况不尽人意,本研究充分考虑到目前中学课程的现状,提出通过校本课程进行性教育,并为了填补性教育教材的空白,在参考国内和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的基础上尝试拟定性教育校本课程纲要,并对当下一些比较权威的性教育教材进行分析、参考的基础上开发针对高中生的性教育校本教材。最终编写了《青春必知性——高中性教育校本教材》,本教材包含性生理、性心理、性社会的部分内容。
骆新荣[7](2014)在《荷斯坦奶牛性控冻精DNA损伤的检测及其后代早期生长发育》文中认为本文分别采用彗星实验法及TUNEL法确定荷斯坦奶牛性控冻精与常规冻精的DNA损伤程度,并对性控后代的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初步分析,经分选的精子是否能够正常发育并繁殖后代。1.分别将奶牛的性控冻精和常规冻精凝胶混合液在裂解液中作用后,使用普通载玻片双层铺胶,15V,150mA,4℃电泳45min,吖啶橙染色后在荧光显微镜下检测、拍照,CASP软件分析后用SPSS11.5统计分析。结果:建立了奶牛精子DNA损伤的5级彗星图谱;性控冻精的DNA损伤系数为116,显着高于常规冻精的28(P<0.01);彗星率为63.06%,显着高于常规冻精的31.13%(P<0.01)。2.采用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末端标记法(TUNEL)分别对性控冻精和常规冻精进行检测。结果:TUNEL法检测性控冻精DNA的损伤率为(63.32±0.56)%,显着高于常规冻精的(31.67±1.03)%(P<0.01)。3.对800头健康青年荷斯坦奶牛分两组进行人工授精,400头输性控冻精,剩余400头输常规冻精作为对照。结果显示:性控组受胎率为67.3%,产活率为84.2%,妊娠天数为275.8±4.4d,母犊率为88.5%,平均初生重为37.0±4.48kg(n=295);对照组受胎率为77.5%,产活率为90%,妊娠天数为276.5±6.8d,母犊率为51.9%,平均初生重为37.5±4.37kg(n=180)。其中性控组的产母犊率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受胎率、产活率、妊娠天数以及平均初生重对于对照组差异均不显着(P>0.05)。
魏宽翠[8](2013)在《奶牛体内胚胎采集与胚胎移植的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对影响荷斯坦奶牛胚胎采集效果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并对提高荷斯坦奶牛胚胎移植受胎率的方法进行了研究,旨在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荷斯坦奶牛活体胚胎采集-胚胎移植技术操作体系。研究的主要内容为:影响荷斯坦奶牛胚胎采集效果的主要因素研究,影响荷斯坦奶牛胚胎移植效果的主要因素研究。在影响奶牛胚胎采集效果技术研究中,研究了不同人工输精单位量(1个单位细管冷冻精液,2个单位细管冷冻精液),不同人工输精次数(1次,2次,3次)以及供体牛不同胎次对胚胎采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每头供体牛人工输精3次的条件下,不同人工输精单位量(1个单位细管冷冻精液,2个单位细管冷冻精液)对头均获得胚胎数,1,2级胚胎数均无显着差异(P>0.05)。不同人工输精次数影响头均获得胚胎数,但对胚胎质量影响不大。供体牛输精1次组头均获得胚胎数(6.07士2.46,58.25%)显着低于供体牛输精2次组(10.34士2.68,94.52%)和输精3次组(10.43士2.43,94.56%);供体牛输精2次组(10.34士2.68,94.52%)与供体牛输精3次组(10.43士2.43,94.56%)组间差异不显着。试验亦显示不同胎次供体牛影响头均获得胚胎数,胚胎采集率和胚胎质量。头均获得胚胎数、胚胎采集率青年牛组(10.34士2.89,95.74%)与经产1胎牛组(9.76士2.79,93.40%)组间差异不显着;经产2胎牛组(8.35士2.81,85.03%)显着(P<.005)低于青年牛组(10.34士2.89,95.74%)和经产1胎牛组(9.76士2.79,93.40%);经产牛3胎牛组(6.56士2.55,67.77%)与其他各组组间差异极显着(P<0.01)。经产牛3胎牛组的1,2级胚胎数,1,2及胚胎率均极显着低于其他三组,其他三组组间差异不显着。在影响奶牛胚胎移植效果的技术研究中,对比了不同胎次受体牛以及受体牛是否进行发情处理对胚胎移植效果即受胎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胎次受体牛对受胎率具有重要影响。妊娠受体牛头数青年牛组(8头,53.33%)与经产牛1胎牛组(7头,46.67%)组间差异不显着;妊娠受体牛头数青年牛组(8头,53.33%),经产牛1胎牛组(7头,46.67%)与经产牛第2胎牛组(5头,33.33%)组间差异显着(p<0.05);经产牛第3胎牛组(3头,20.00%)与其他各组组间差异极显着(p<0.01)。在研究发情处理对胚胎移植效果的试验中发现:无论是否对受体牛进行同期发情处理都不影响胚胎移植后的受胎率,IVF新鲜胚胎与IVIVO胚胎的受胎率亦无明显差异。处理一组,IVF胚胎组妊娠牛头数,受胎率(10头,50%)与IVIVO胚胎组(12头,60%)组间差异不显着;处理二组,IVF胚胎组妊娠牛头数,受胎率(10头,50%)与IVIVO胚胎组(11头,55%)组间差异亦不显着。处理一组妊娠受体牛数,平均受胎率(22头,55%)与处理二组(21头,52.5%)组间差异亦不显着。
刘贤侠,高树,王建梅[9](2011)在《新疆规模化奶牛场人工授精实施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文中认为随着新疆奶牛业的快速发展,规模化奶牛场日益增多,目前新疆已有规模化奶牛场和养殖小区近250个,但许多奶牛场人工授精操作本身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分析了新疆地区奶牛场人工授精技术实施中易忽视的几大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进一步提高该地区规模化奶牛场的繁殖管理水平。
刘贤侠,高树,王建梅[10](2011)在《新疆规模化奶牛场奶牛人工授精技术实施中容易忽视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文中提出随着新疆奶牛业的快速发展,规模化奶牛场日益增多,目前新疆已有规模化奶牛场和养殖小区近250个,个别地区奶牛场有向万头发展的趋势,而在奶牛场日常工作中对奶牛进行人工授精工作必不可少,其工作都得到了技术人员和领导的重视,但是经
二、牛输精实践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及其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牛输精实践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及其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养猪生物安全实践中常见误区漫谈(论文提纲范文)
1 思想认识误区 |
1.1 措施盲目变态,缺乏理论依据 |
1.2 措施追求绝对有效,忽略人性因素 |
1.3 一招通吃,缺乏动态变通 |
1.4 片面强调人力作用,忽视硬件改良 |
1.5 重视文件制定,缺乏有效执行监督 |
1.6 只强调应该怎么做,没有告诉为什么 |
1.7 反复强调执行到位,没有充分解决员工动力问题 |
1.8 不分主次,均匀用力抓生物安全 |
1.9 忽视有效的培训方法,导致理解执行不到位 |
2 具体措施误区 |
2.1 过分放大人员带毒风险,采取严厉措施控制 |
2.2 同一流程多重控制,重复同样的错误 |
2.3 过分强调消毒的作用,较少采取切断措施 |
2.4 过分放大检测的作用,忽略流程本身的控制 |
2.5 追求频率控制,忽略单次控制效果 |
2.6 只重视外部安全,忽略猪场内部交叉 |
3 结束语 |
(2)新疆褐牛繁殖性状遗传参数估计及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新疆褐牛 |
1.1.1 新疆褐牛概述 |
1.1.2 新疆褐牛分子选育研究进展 |
1.2 奶牛繁殖性状遗传分析 |
1.2.1 奶牛繁殖性状的概念及其特点 |
1.2.2 繁殖性状的遗传力 |
1.2.4 国内外奶牛繁殖性能选择的研究进展 |
1.2.5 繁殖性状的研究意义 |
1.3 遗传分析线性模型 |
1.4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1.4.1 GWAS的研究进展 |
1.4.2 GWAS的统计方法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新疆褐牛繁殖性状遗传参数估计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繁殖性状的数据收集 |
2.1.2 数据整理 |
2.1.3 遗传分析模型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新疆褐牛繁殖性状表型参数 |
2.2.2 新疆褐牛繁殖性状遗传评估结果 |
2.3 讨论 |
2.3.1 繁殖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 |
2.3.2 青年牛初配日龄和初产日龄 |
2.3.3 成母牛产犊到首次配种间隔 |
2.3.4 成母牛空怀天数和产犊间隔 |
2.4 小结 |
第三章 新疆褐牛繁殖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性状与反应变量 |
3.1.2 芯片填充与质控 |
3.1.3 关联分析 |
3.1.4 群体分层检验与候选基因策略 |
3.2 结果 |
3.2.1 GWAS反应变量 |
3.2.2 新疆褐牛群体分层检验结果 |
3.2.3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结果 |
3.2.4 显着SNPs及相关基因 |
3.2.5 候选基因相关功能 |
3.2.6 基因富集分析 |
3.3 讨论 |
3.3.1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3.3.2 基因功能注释 |
3.4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创新点 |
4.1 结论 |
4.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维系圈养北极狐(Vulpes lagopus)有限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管理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遗传多样性研究 |
1.2 圈养种群遗传管理的发展 |
1.2.1 传统遗传管理方法 |
1.2.2 遗传管理方法的优化 |
1.3 微卫星 |
1.3.1 微卫星的特点 |
1.3.2 微卫星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流程 |
1.3.3 微卫星位点的获取及多态性的检测 |
1.3.4 微卫星位点多态性检测方法的简化 |
1.4 北极狐 |
1.5 圈养北极狐遗传多样性及管理现状 |
1.6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样本 |
2.1.2 主要实验试剂 |
2.1.3 主要实验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基因组DNA提取与混合模板的制备 |
2.2.2 引物 |
2.2.3 PCR扩增 |
2.2.4 电泳检测与分型 |
2.2.5 混合模板扩增效果的评估 |
2.2.6 数据分析 |
2.3 子代遗传质量预测 |
2.3.1 子代质量指数的构建 |
2.3.2 实际种群配对的模拟 |
2.3.3 OQI的理论评估 |
3 结果 |
3.1 总DNA提取 |
3.2 混合扩增 |
3.2.1 等位基因的分辨率 |
3.2.2 信号峰面积随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 |
3.2.3 等位基因信号强度随混合样品数的变化趋势 |
3.2.4 最高和最低信号峰的面积比与多态信息含量的关系 |
3.3 微卫星位点筛选 |
3.4 群体内遗传多样性检测 |
3.5 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 |
3.6 配对方案评估 |
3.6.1 所有配对方案的后代评估指数 |
3.6.2 OQI效果的理论评估 |
3.6.3 配对方案的确定 |
4 讨论 |
4.1 混合扩增 |
4.2 微卫星位点筛选 |
4.3 群体遗传多样性 |
4.4 配对方案评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常见性别控制技术及其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性别控制的历史 |
2 性别控制的方法 |
2.1 性细胞分离法 |
2.2 早期胚胎性别鉴定 |
2.3 调节母畜生殖道环境 |
2.4 采用不同的温度解冻冻精 |
3 家畜性别控制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
3.1 流式细胞分离法 |
3.2 调节母畜生殖道环境 |
3.3 改变冻精解冻温度 |
4 性别控制技术的应用前景及存在的问题 |
4.1 应用前景 |
4.2 存在的问题 |
4.3 注意事项 |
5 其他的一些方法及措施 |
6 总结 |
(5)奶山羊性控冷冻精液人工授精及胚胎移植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山羊的同情发情和人工授精的研究进展 |
1.2.1 山羊的同期发情 |
1.2.2 山羊的人工授精的研究进展 |
1.3 超数排卵技术和胚胎移植技术 |
1.3.1 超数排卵技术 |
1.3.2 胚胎移植技术 |
1.4 种公畜的精液分选的研究与应用 |
1.4.1 流式细胞分选仪 |
1.4.2 哺乳动物XY精子流式分选的研究进展 |
1.4.3 性控精液的应用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二章 奶山羊精液X、Y精子的流式分选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点和试验动物 |
2.1.2 主要试剂及试验仪器 |
2.1.3 精液的采集与检测 |
2.1.4 用于XY精子分选的精液处理 |
2.1.5 奶山羊X、Y精子的流式分选 |
2.1.6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保存温度对精液质量的影响 |
2.2.2 不同H33342浓度对公羊精液染色结果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不同保存温度对精液质量的影响 |
2.3.2 不同H33342浓度对公羊精液染色结果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三章 奶山羊性控冷冻精液人工授精及胚胎移植试验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地点和试验动物 |
3.1.2 主要试剂和实验仪器 |
3.1.3 受体母羊的同期发情处理 |
3.1.4 供体母羊的超数排卵处理 |
3.1.5 供体母羊的人工授精 |
3.1.6 供体母羊的胚胎收集和检查 |
3.1.7 受体母羊的胚胎移植 |
3.1.8 供体羊及受体羊处理 |
3.1.9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来源的FSH对超数排卵母羊卵巢形态的影响 |
3.2.2 不同来源的FSH对供体母羊超数排卵的影响 |
3.2.3 不同处理方案对受体母羊发情结果的影响 |
3.2.4 供、受体母羊发情结果 |
3.2.5 供体母羊性控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效果 |
3.3 讨论 |
3.3.1 不同商品来源的FSH对超数母羊的影响 |
3.3.2 不同方案对受体母羊同期发情效果的影响 |
3.3.3 性控冻精对供体羊输精的效果 |
3.3.4 性控精液结合MOET在奶山羊扩繁中的可行性 |
3.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青春必知性—高中性教育校本教材》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1 选题原因 |
1.1 高中生性健康问题的严峻性 |
1.2 性教育问题得到世界范围的重视 |
1.3 我国中学性教育面临诸多问题急需解决 |
2 国内外性教育研究现状 |
2.1 国外中学性教育研究现状 |
2.2 国内中学性教育研究现状 |
3 目的及意义 |
4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中学性教育校本教材开发理论概述 |
1 概念界定 |
1.1 性教育 |
1.2 高中生 |
1.3 高中生性教育 |
1.4 教材 |
2 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 |
2.1 校本课程 |
2.2 校本课程分类 |
2.3 校本教材 |
2.4 通过校本课程进行高中性教育的契机 |
2.5 高中学性教育校本教材的缺乏 |
第二章 高中性教育校本课程的开设情况调查 |
1 调查结果 |
2 调查结论 |
第三章 《青春必知性——高中性教育校本教材》开发的建构 |
1 教材内容选择的原则 |
2 教材目标及要点 |
第四章 《青春必知性——高中性教育校本教材》内容的展开 |
1 导语 |
2 目录 |
3 内容 |
3.1 性身份的自我识别与悦纳 |
3.2 行走在充满变化的青春期 |
3.3 青春期性卫生保健 |
3.5 多样的亲密关系 |
3.6 关于爱情 |
3.7 认识性少数 |
3.8 艾滋病知多少 |
3.9 保护自己,防止性侵 |
3.10 网络媒体性信息 |
4 教学设计案例 |
第五章 反思与建议 |
1 不足 |
2 展望 |
3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7)荷斯坦奶牛性控冻精DNA损伤的检测及其后代早期生长发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文献综述 |
前言 |
1.1 SCGE 法检测 DNA 损伤的研究进展 |
1.1.1 SCGE 法检测机理的研究 |
1.1.2 SCGE 检测技术的改进 |
1.1.3 SCGE 的应用 |
1.1.4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1.2 TUNEL 的研究进展 |
1.2.1 TUNEL 法检细胞凋亡的原理 |
1.2.2 TUNEL 的应用 |
1.2.3 TUNEL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1.3 性控冻精后代的研究现状 |
1.3.1 性控技术 |
1.3.2 性控冻精应用效果研究现状 |
1.3.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1 建立 SCGE 检测奶牛精子 DNA 损伤方法 |
1.4.2 建立 TUNEL 检测奶牛精子 DNA 损伤方法 |
1.4.3 对性控后代的评价 |
第2章 奶牛性控与常规冻精 DNA 损伤的彗星检测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1.3 方法 |
2.2 结果 |
2.2.1 奶牛精子 DNA 损伤各级彗星图 |
2.2.2 奶牛性控与常规冻精 DNA 完整性 |
2.3 讨论 |
第3章 TUNEL 法检测奶牛性控冻精 DNA 损伤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试剂 |
3.1.3 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第4章 荷斯坦奶牛性控冻精应用效果的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4.1.3 数据统计及分析 |
4.2 结果 |
4.3 讨论及展望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奶牛体内胚胎采集与胚胎移植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同期发情技术研究概况 |
1.2.1 同期发情的意义 |
1.2.2 同期发情的机理 |
1.2.3 母牛同期发情处理方法 |
1.3 超数排卵研究概况 |
1.3.1 超数排卵的处理时期 |
1.3.2 超数排卵使用的药物和剂量 |
1.3.3 影响超排卵效果的因素 |
1.4 人工授精技术的发展 |
1.4.1 人工授精其优点: |
1.4.2 奶牛的人工授精类型 |
1.5 胚胎采集研究进展 |
1.5.1 胚胎采集的方法 |
1.5.2 确定胚胎采集时间 |
1.5.3 胚胎采集方法 |
1.5.4 胚胎检查 |
1.6 胚胎移植研究进展 |
1.6.1 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 |
1.6.2 胚胎移植的意义 |
1.7 研究与推广的目的意义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实验材料来源 |
2.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2.1.3 实验药品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设计 |
2.2.2 影响荷斯坦奶牛胚胎采集效果的主要因素研究试验设计 |
2.2.3 影响荷斯坦奶牛胚胎移植效果的主要因素研究试验设计 |
2.2.4 比较 IVF 胚胎和 IVIVO 胚胎,进行胚胎移植后两者受胎率的差别 |
2.3 试验处理方法 |
2.3.1 供体的选择及处理 |
2.3.2 受体牛的处理 |
2.3.3 胚胎采集 |
2.3.4 胚胎冲洗,发育阶段及品质鉴定 |
2.3.5 胚胎移植 |
2.3.6 胚胎冷冻 |
2.4 统计分析 |
第3章 实验结果 |
3.1 奶牛胚胎采集技术研究实验结果 |
3.1.1 B-超检测黄体的状况 |
3.1.2 不同人工输精剂量对胚胎采集效果的影响 |
3.1.3 不同人工输精次数对胚胎采集效果的影响 |
3.1.4 不同胎次对胚胎采集效果的影响 |
3.2 奶牛胚胎移植技术研究实验结果 |
3.2.1 不同胎次受体牛对胚胎移植效果的影响 |
3.2.2 不同发情处理方法对胚胎移植效果的影响 |
3.3 比较 IVF 冷冻胚胎和 IVIVO 冷冻胚胎的受胎率的差别 |
第4章 讨论 |
4.1 奶牛胚胎采集技术研究 |
4.1.1 输精剂量对头均获得胚胎数,胚胎采集率和质量的影响 |
4.1.2 不同人工输精次对头均获得胚胎数,胚胎采集率和质量的影响 |
4.1.3 不同胎次供体牛对头均获得胚胎数,胚胎采集率和质量的影响 |
4.2 奶牛胚胎移植技术研究 |
4.2.1 不同胎次受体牛对胚胎移植效果的影响 |
4.2.2 不同发情处理方法对胚胎移植效果的影响 |
总结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9)新疆规模化奶牛场人工授精实施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奶牛人工授精技术实施中容易忽视的问题 |
1.1 奶牛保定及其配套设施设计不合理, 安全性差 |
1.2 在奶牛人工授精中不重视规范性的操作 |
1.3 奶牛人工授精中配套的繁殖管理工作容易被忽视 |
1.4 重视常规冷冻精液的人工授精, 忽视性控精液人工授精的操作要求 |
1.5 被动等待式的工作, 缺乏责任心, 忽视自身素质的提高 |
2 针对以上问题应采取的解决措施 |
2.1 设计合适规范的保定设施 |
2.2 按照规范化的人工授精操作要求进行操作 |
2.3 重视做好奶牛场的繁殖管理工作 |
2.4 积极打造培养有工作责任心、素质高的人工授精技术人才 |
四、牛输精实践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及其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养猪生物安全实践中常见误区漫谈[J]. 陈小强. 猪业科学, 2021(08)
- [2]新疆褐牛繁殖性状遗传参数估计及全基因组关联分析[D]. 卢鑫. 宁夏大学, 2020(03)
- [3]维系圈养北极狐(Vulpes lagopus)有限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管理策略[D]. 刘丽.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4]常见性别控制技术及其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J]. 杨灼雄,杨旭,贺子恒. 云南畜牧兽医, 2018(03)
- [5]奶山羊性控冷冻精液人工授精及胚胎移植效果的研究[D]. 幸宏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01)
- [6]《青春必知性—高中性教育校本教材》开发[D]. 杨梅琴.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7]荷斯坦奶牛性控冻精DNA损伤的检测及其后代早期生长发育[D]. 骆新荣. 塔里木大学, 2014(03)
- [8]奶牛体内胚胎采集与胚胎移植的技术研究[D]. 魏宽翠. 河北工程大学, 2013(04)
- [9]新疆规模化奶牛场人工授精实施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 刘贤侠,高树,王建梅. 中国奶牛, 2011(22)
- [10]新疆规模化奶牛场奶牛人工授精技术实施中容易忽视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A]. 刘贤侠,高树,王建梅. 第二届中国奶业大会论文集(上册),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