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汽车销量将出现新增长(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晗,巫细波[1](2021)在《我国省际汽车市场时空演变特征研究与“十四五”时期发展展望——基于空间马尔科夫链模型》文中研究说明基于2002—2019年我国省际汽车销量数据,运用空间马尔科夫链(Spatial Markov Chain)方法,借助PySAL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了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汽车市场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表明:我国省际汽车销量类型(高销量、较高销量、中低销量及低销量)维持现状的概率较高,均超过0.71,而不同类型间互相转换的概率不超过0.18;省际汽车销量类型转换的平均时间不低于9.73年;省际汽车销量存在空间自相关,高销量区域对相邻区域具有正向溢出效应,低销量区域则存在负向溢出效应,汽车市场存在显着的"俱乐部趋同"现象。"十四五"时期我国应针对不同销量类型区域,通过优化新能源汽车税费、完善汽车金融政策、推进线上线下汽车市场深度融合等差异化政策,更好地保障汽车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李永佳[2](2021)在《财务视角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可持续增长能力研究 ——以比亚迪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社会飞速发展和经济稳步向前的情况下,人们对于汽车这一日常代步工具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但传统燃油车所带来的能源不足和大气污染问题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为此,世界上许多国家正全力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我国在十多年前就开始布局新能源汽车,由上到下制订了一整套与之相关的政策扶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期望能借由新能源汽车建立自己的汽车产业链,突破欧美国家传统燃油车的技术壁垒,从而在汽车产业实现“弯道超车”。目前,经过十多年的政策滋养,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开始转型,政策支持力度与倾向也开始调整。2019年是调整政策正式发力的一年,缓和期到期使补贴退坡力度与上年相比达到50%左右,政策环境的改变使该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下降4%,在十多年的高速正增长中可谓“一枝独秀”。这一数据直观说明了政府补贴的退坡对新能源汽车销量造成的巨大冲击,一定程度反映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目前尚且无法摆脱政策依赖、依靠内生力量实现持续增长。企业实现可持续增长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过程,并且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扶持新能源汽车是从战略角度考虑,其能够实现长远、平稳的可持续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此,本文基于财务视角,在可持续增长理论的基础上,聚焦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采用定性定量分析、理论和实际分析,研究企业可持续增长能力。首先通过可持续增长模型计算可持续增长率,分析企业过去的增长状况,发现其存在超额增长的情况,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无法与高速增长相匹配,其高速增长很大程度靠政策驱动;其次进一步分析企业的财务能力和资源状况,挖掘其不具备可持续增长能力的深层原因,发现企业存在盈利依赖政府政策、研发创新不足以及财务风险高、财务资源紧张等问题;最后针对具体问题从企业自身和国家层面提出了建议,期望能够提升新能源汽车企业可持续增长能力,使其实现可持续增长。
师嘉泽[3](2021)在《江淮汽车盈利能力分析与提升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中提出,到2035年我国混动汽车和纯电汽车销量将各占市场销售量的50%,纯燃油汽车逐步退出市场。同时,伴随着《车路云一体化融合控制系统白皮书》、《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总体要求)》等一系列关于车联网和自动驾驶方面的顶层设计出炉,汽车行业在电动化和自动化两大革命的裹挟下,迎来了百年来最大的变革。21世纪以来,我国汽车市场进入快速增长期,其中乘用车销售量于2010年突破1500万台,随后在2015年首次突破2000万大关。作为全球最大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汽车厂商能否把握好机遇与挑战,既关乎自身生存发展,也关乎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化的实现。江淮汽车是一家制造货车和客货底盘的传统国有汽车厂商,2007年在商用车业务基础上进入乘用车市场。但近几年的盈利状况并不容乐观,在净资产收益率、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等财务指标上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在我国汽车市场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国内汽车产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龙头车企所占市场份额进一步提高,汽车产业竞争进一步加剧,江淮汽车面临的形势将更加严峻。因此,对江淮汽车的盈利能力进行评价与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江淮汽车相关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其盈利能力处于行业下游水平。在对江淮盈利能力主要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分析的基础上,对财务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分析显示,盈利能力不佳主要归因于资本资产盈利能力、潜在盈利能力和经营盈利能力较差。在此基础上结合汽车整车行业和江淮汽车的实际情况,从精准研发、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服务转型、出售闲置产能并提高产能利用率、精简企业产品线、打造细分垄断、维持良好的商乘投资比率、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加强信用政策管理、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增加短期融资比率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建议。
赵春萍,林春山,李冀中[4](2021)在《疫情下的汽车行业发展》文中指出消费是2021年我国经济企稳的重要引擎,而汽车消费是中长期消费稳定的压舱石。为研判全年和未来汽车行业发展走势,研究汽车消费对消费增长的影响,上海总部对上汽集团、汽车金融机构、券商等开展专题调研。调查表明,疫情冲击没有改变汽车行业的供求基础,"升级需求、首购需求、智能化需求和前置需求"将共同支撑2021年汽车销量回补,预计2021年汽车销量增速为6%,带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个百分点。
李永钧[5](2021)在《2021中国汽车市场前瞻》文中指出极不平凡的2020年过去了,这一年尽管受到严重疫情的冲击,但从4月起,国内汽车市场逐步回暖,走出了一波明显的"翘尾"行情。全年汽车销量有望达到2 530万辆,同比降幅可能收窄到2%以内,大大好于预期,充分体现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强大恢复能力和经济的强大韧性。展望2021年,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国内车市强势回暖的热度能否延续,整体向上的趋势又能持续多久?以下从四大细分市场进行分析。
黎冲森[6](2021)在《2021乘用车市场预判:转正、分化和新信号》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021年中国汽车销量为263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4.0%左右,其中乘用车销量为2170万辆,同比增长7.5%。汽车市场走过了不平凡的2020年,终于迎来了充满期待的2021年。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下称"中汽协会")的统计数据,2020年1~11月,国内汽车销量为2247万辆,同比下降2.9%,其中乘用车销量为1779.3万辆,同比下降7.6%。从细分车型来看,
陈鹏[7](2021)在《2020中国摩托白皮书》文中研究说明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这只"黑天鹅"让整个世界发展形势瞬息万变,全球经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尤其在当前地区保护主义上升、全球经济低迷、国际贸易格局错综复杂的大环境下,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国内市场规模性优势,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中国经济企稳回升增添强劲动力,带动世界经济复苏。
柴鑫[8](2020)在《江淮公司新能源汽车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传统汽车给人们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环境污染、能源紧缺等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新能源汽车逐步进入人们的视线,它具有节能环保、操作简易等优点受到人们广泛认可。我国在21世纪初才开始研发新能源汽车,技术落后于国际上一些有名的汽车企业。江淮汽车公司是我国较早研发新能源汽车成员之一。当前,江淮公司新能源汽车面临着国内外日益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包括现有和潜在的竞争者、技术和营销等诸多方面。该文基于市场营销有关的理论知识,分析了江淮新能源汽车的营销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通过PEST分析方法,对江淮新能源汽车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环境与技术环境开展深入分析,同时运用波特的“五力模型”,对江淮新能源汽车现有竞争者的竞争力,潜在竞争者的进入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和购买方的议价能力进行分析。再运用SWOT分析,全面阐述江淮新能源汽车在市场营销方面存在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最后,提出了江淮新能源汽车营销策略改进措施,包括渠道策略的改进、价格策略的改进、产品营销策略的改进以及促销策略的改进。同时从人才资源、资金、组织制度三个方面保障江淮公司新能源汽车营销策略顺利实施,从而推动江淮公司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营销。
张力[9](2020)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以及路径演化研究 ——社会技术系统视角》文中提出作为解决世界能源短缺、二氧化碳排放等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新能源汽车产业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中国是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中最为重要的市场之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9年,中国销售新能源汽车120.6万辆,占到全球销量的54.6%,虽然较2018年的125.6万辆稍低,但仍然保持全球销量第一的位置。与整车密切关联的动力电池产业、充电基础设施产业也获得发展,2019年中国动力电池装机量为62.2GWh,占全球的54%;新增公共充电基础设施21.6万台,占到全球新增的72%。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技术创新推动下的市场化应用与积极推广。商业模式作为将技术创新价值传递到市场的重要媒介,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受到产业界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在汽车与氢燃料、无人驾驶、5G、无线充电等各类新技术加速融合的今天,新技术驱动下的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随着更多跨行业、新兴行业利益相关者的加入,商业模式也突破了企业的界限,上升到了产业层面。以政策支撑、战略引导为代表的社会因素,和技术创新为主的技术因素对新能源汽车的商业模式创新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国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商业模式创新最为活跃的市场代表,也将面临社会和技术全要素跃迁的系统问题,动态研究这个功能系统的路径演化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本研究将以此切入点,从社会技术系统视角出发,探索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商业模式的创新以及路径演化。本研究首先明确了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概念,综述了社会技术系统、商业模式创新、新能源汽车产业、社会技术系统和商业模式的关系、社会技术系统和商业模式创新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应用等研究成果。第二,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策、技术、市场和商业模式的发展状况和总体趋势进行了分析。第三,根据理论研究和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发展实践,将社会因素和技术因素置于统一系统之中,构建新能源汽车社会技术系统,提出“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的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模型。同时,解析了模型要素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内涵和范围,论述了构成要素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作用。第四,通过采集33个Q样本,32个P样本,运用Q方法对“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的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进行分类研究。第五,运用多层次分析框架构建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模型,详细分析了不同商业模式创新类型下典型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在路径分析基础上,再应用系统动力学对商业模式创新类型之间的转化原因以及演化条件进行研究。最后选取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典型案例:深圳大巴融资租赁、长沙百度自动驾驶电动出租车、深圳比亚迪整车销售、青岛薛家岛换电模式、上海EVCARD分时租赁进行案例研究。通过内容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本文提出的“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的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模型,包含生产端参与、消费端参与、产业政策三个社会要素,技术创新和新产品或服务两个技术要素,以及市场竞争要素共6大一级要素17个二级要素。该模型符合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际,要素和要素之间的关系对于划分商业模式创新类型,并且分析新能源汽车产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演化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是本文的重要的理论创新之一。(2)根据Q分析结果,本文得到了三种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类型:社会因素主导型、技术因素主导型、“社会-技术”双驱动型。其中“社会-技术”双驱动型的商业模式创新类型中具体包含了“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的生产端参与类型、“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的消费端参与类型以及“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的市场竞争调节类型三个子分类。(3)搭建的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路径模型表明:三种商业模式创新类别下包含五条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即社会要素主导驱动的创新路径(P1)、技术要素主导驱动的创新路径(P2)、“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生产端参与的创新路径(P31)、“社会-技术”双驱动下消费端参与的创新路径(P32)、“社会-技术”双驱动下市场竞争调节的创新路径(P33)。(4)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演化分析表明:商业模式创新路径随着产业发展存在先后顺序,交替出现或者同时存在。P1和P2多在社会技术系统还不完善的时期出现,即新兴产业发展初期。P31、P32、P33路径在新能源汽车社会技术系统下受到“社会-技术”共同作用。各条创新路径总体受到大环境、体制层和技术利基自上而下的影响。当某个要素影响减弱时,上一级要素直接作用于下一级要素。(5)通过应用系统动力学对社会因素主导型、技术因素主导型、“社会-技术”双驱动型三大类商业模式创新类型之间的转变的原因以及演化条件分析表明:(1)外部大环境增强直接影响到技术要素时,转化成了技术要素主导驱动的商业模式创新类型。(2)当技术利基增强,依靠生产端和消费端从未成熟的技术利基发展成为成熟技术利基时,社会要素主导驱动的商业模式创新类型转化成了以“社会-技术”双驱动的创新类型。(3)从技术要素主导转向“社会-技术”双驱动创新类型的条件是不受大环境影响,技术利基从未成熟发展为成熟,产业链得到创新,技术创新通过社会因素强化商业模式创新。(6)案例分析表明:深圳大巴融资租赁、长沙百度的无人驾驶电动出租车、深圳比亚迪整车销售、青岛薛家岛换电模式、上海EVCARD分时租赁等典型的商业模式创新实例,验证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类型划分的科学性以及所构建模型的合理性。
何春丽[10](2020)在《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与政策导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之一,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传统汽车尾气排放污染严重,造成大量的环境污染;同时,传统汽车严重依赖化石能源,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对化石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加剧了我国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之间的矛盾。当前我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处于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传统燃油汽车的高污染和高能耗,已不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要求,新能源汽车作为能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产品,以其在节能与缓解环境压力中的双重优势,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是世界各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优先选择,但是新能源汽车作为一种新型的汽车产品,在技术上与传统的燃油车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影响消费者接受新能源汽车产品。我国当前正处于新能源汽车产业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的过渡阶段,从市场消费需求的角度,基于私人需求引导产业向市场驱动转变,有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推广,有利于缓解环境污染和保障能源安全,有利于我国汽车产业安全以及产业的结构升级,保障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的研究主要从问题的提出、理论分析、实证研究、政策导向四个角度逐步展开。首先,本文在第一章阐述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介绍了本文的主要思路、研究的重难点、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然后,在第二章进行理论分析,详细介绍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研究中涉及到的相关经济学理论,并对当前关于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和述评。在第三章对世界汽车产业发展动态和国内外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动态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并对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研究;之后,基于调查问卷数据,对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在第四章到第六章的实证分析部分中,研究基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的研究思路展开:在宏观层面,将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意愿分成长期意愿和短期意愿两类情况,通过离散选择模型中的二项Logit模型,对影响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的因素进行了研究,一是对影响新能源汽车长期和短期接受意愿的因素进行实证;二是分析了城市公交系统建设对消费者接受新能源汽车意愿的影响;三是对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的地域差异进行了实证研究。在中观层面,通过离散选择模型中的多项Logit模型,对基于消费偏好的新能源汽车需求进行了实证,一是对消费者的品牌偏好进行实证分析,二是对消费者的车型偏好进行了实证研究,三是就新能源汽车的类型对消费者偏好进行实证分析,并分别对消费者的各类偏好分地域和性别展开了深入研究。在微观层面,对新能源汽车五个方面的产品属性,即经济性、个性化、环保性、品牌化和科技感从消费者感知的角度进行实证,分析各属性对消费者购车意愿的影响。最后,在第七章中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结合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存在的问题,从不同层面针对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提出相应的政策导向,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协同创新进行了研究。通过对问题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得出了以下研究结论:第一,消费者购车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结论。对于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消费者认知、产品特征、消费者特征、基础设施建设、人口统计特征对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长期意愿和短期意愿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消费者个体认知,无论对购车的长期意愿还是短期意愿都呈现出显着正向影响;产品特征中,充电成本、续航里程、充电时间对短期意愿影响显着,其中充电成本和充电时间对短期购买意愿呈显着的负向影响;消费者特征中,购车年限和购车经验显着地影响短期购车意愿,其中,购车经验越丰富的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短期购买意愿越高;家庭充电设施对长期和短期购买意愿都呈显着影响,公共充电设施对消费者短期购买意愿影响显着;性别、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显着地影响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短期购车意愿,年龄和教育程度对消费者长期意愿和短期意愿均呈现出显着的负向影响。收入水平对消费者购车的长期和短期意愿影响都不显着。城市公交系统的完善对消费者短期购买意愿呈显着的负向影响,公交出行越便捷的城市,消费者购车的短期意愿越低;城市越大,交通线路条数越多,消费者短期购买意愿越高;地铁站点越多,消费者出行越便捷,短期的新能源汽车购车意愿越低。从区域特点看,经济越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程度越高。第二,基于消费偏好的新能源汽车需求研究结论。消费者品牌偏好中,动力偏好、里程偏好、购车经验、用车经验和价格偏好都显着地影响消费者的品牌选择,且对选择国产品牌存在比较显着的负向影响;年龄、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显着地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选择,其中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对消费者选择国产品牌有显着的负向影响。从地域特征看,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的消费者,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消费者,在国产品牌和国外品牌之间做选择时,都更偏好于国外品牌,品牌偏好呈现出比较显着的地域差异。不同的因素对不同性别的消费者品牌偏好的影响不同,例如用车经验等因素对男性消费者的品牌选择有显着影响,对女性消费者影响不显着;里程偏好对女性消费者的品牌选择有一定的显着影响,对男性的品牌选择影响不显着。不同性别消费者的品牌偏好表现出一定的地区差异。总体而言,国产品牌的行业竞争优势不明显,消费者对国有新能源汽车品牌信心不足。消费者车型偏好中,动力偏好、里程偏好、购车经验和价格偏好都不同程度地影响消费者对车型的选择,比如有动力偏好和里程偏好的消费者在轿车和SUV之间偏向于选择SUV;有价格偏好的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SUV或MPV;用车经验对消费者车型偏好影响不显着。年龄、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和家庭规模都显着地影响消费者对车型的选择,例如年龄越大的消费者越偏向于MPV和SUV车型的选择,家庭规模越大消费者越倾向MPV车型。职业特征对消费者车型偏好有一定的显着影响,例如企业和事业单位人员对轿车的偏好更显着。车型偏好存在较显着的地区差异,例如中部地区相比于西部地区,对MPV车型的偏好更显着。不同因素对消费者车型的偏好也表现出显着的性别差异,例如购车经验和里程偏好显着地影响女性对车型的选择,但对男性选择车型的影响不显着。在新能源汽车类型偏好上,政策认知、购车年限、里程偏好和购车经验都显着地影响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类型选择,其中购车年限、里程偏好以及购车经验对消费者选择纯电动汽车有显着影响。教育年限和收入水平也显着地影响消费者选择,尤其是对纯电动汽车的选择存在显着的负向影响。动力偏好和价格偏好对消费者的新能源汽车类型选择影响不显着。不同地区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类型的选择也存在地域差异,例如副省级城市消费者在纯电动汽车和其他类型之间,更偏向与选择其他类型的新能源汽车。男性相对于女性而言对纯电动汽车显示出显着偏好。同时各类因素对消费者的新能源汽车类型选择呈现出显着的性别差异,例如政策认知显着地影响男性对汽车类型的选择,对女性的影响不太显着,里程偏好显着地影响男性对纯电动汽车的选择,对女性选择纯电动汽车影响不显着。第三,消费者的产品属性感知对新能源汽车需求影响的结论。产品的经济性和个性化对新能源汽车的长期和短期购买意愿均有显着影响;产品的环保性和科技感主要对消费者短期购买意愿有显着影响,其中科技感对消费者短期购车意愿影响正向相关。消费者产品属性的感知对消费者购车意愿呈现显着的性别差异。产品的个性化对女性长期购车意愿影响显着,对男性消费者长期购车意愿影响不显着;产品环保性对女性的短期购车意愿影响显着,且呈负向相关,但对男性短期购车意愿的影响不显着;科技感显着地影响男性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短期购车意愿,但对女性的短期购车意愿没有显着影响。最后,根据实证结果,针对引导新能源汽车的需求,提出从宏观上增强消费者环保等个人认知,提高产品技术强化产品质量,引导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经济和完善公交设施等政策;从中观层面提出增强品牌形象和影响力,鼓励产业技术创新,对产业补贴的调整和转向等政策;从微观上提出企业应充分研究消费者行为准确定位产品和市场,鼓励企业增加产品核心技术投入,基于消费者感知注重产品设计和品牌管理等策略。并针对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协同创新平台、完善产业链协同机制、打破区域壁垒等政策以提升产业竞争力。本文的创新之处表现在:第一,选题视角的创新,目前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研究,国内外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产业补贴措施和政策上。本文从经济学理论框架出发,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研究影响消费者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的因素,对新问题从新的角度进行研究,研究的选题和视角具有创新性;第二,研究内容的创新,本文在宏观上从影响消费者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的因素上进行实证,中观上对消费者品牌偏好、车型的偏好和新能源汽车类型偏好进行研究,同时深入研究了各类偏好的地域差异和性别差异,微观上就消费者感知对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进行分析,研究内容上实现了创新。第三,研究方法的创新,本文通过针对研究目的进行问卷设计,收集较为完备的第一手资料,整理出较高质量的微观数据,形成了一个研究新能源汽车购车意愿和购车偏好的指标体系较为完整的量化模型,系统地对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研究,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比较直观和准确的科学引导。
二、我国汽车销量将出现新增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汽车销量将出现新增长(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省际汽车市场时空演变特征研究与“十四五”时期发展展望——基于空间马尔科夫链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研究对象、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界定和数据来源 |
(二)研究方法 |
1.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
2. 空间马尔科夫链模型。 |
三、基于空间马尔科夫链模型的汽车市场时空演变特征 |
(一)国内汽车市场时空变化基本特征 |
(二)基于空间马尔科夫链的分析 |
1. 基于分位数方法的销量类型变化。 |
2. 基于空间马尔科夫链模型的分析。 |
四、结论与“十四五”时期发展展望 |
(一)结论 |
(二)“十四五”时期发展展望及建议 |
1.“十四五”时期展望。 |
2. 政策建议。 |
(2)财务视角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可持续增长能力研究 ——以比亚迪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可持续增长理论 |
二、可持续增长模型 |
三、可持续增长的影响因素 |
四、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可持续增长理论概述 |
第一节 可持续增长的相关概念 |
一、可持续增长 |
二、可持续增长率 |
三、实际增长率 |
第二节 可持续增长的理论基础 |
一、持续经营理论 |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
三、控制权理论 |
第三节 可持续增长的影响因素 |
一、外部因素 |
二、内部因素 |
第四节 可持续增长率和实际增长率的区别和联系 |
一、可持续增长率和实际增长率的区别 |
二、可持续增长率和实际增长率的联系 |
第三章 财务视角下企业可持续增长能力分析框架 |
第一节 财务视角下的可持续增长模型 |
一、模型介绍 |
二、模型选择 |
第二节 财务视角下衡量可持续增长能力的指标 |
一、传统指标 |
二、传统指标衡量的局限性 |
三、非传统指标 |
第四章 新能源汽车企业政策背景及发展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政策背景 |
一、探索阶段政策 |
二、发展阶段政策 |
三、调整阶段政策 |
第二节 发展现状分析 |
一、基本情况分析 |
二、可持续增长现状分析 |
第三节 小结 |
第五章 比亚迪公司可持续增长能力分析 |
第一节 案例选择及公司简介 |
一、案例选择 |
二、公司简介 |
第二节 可持续增长现状分析 |
一、实际增长率分析 |
二、可持续增长率分析 |
三、实际增长率与可持续增长率比较分析 |
四、可持续增长率驱动因素影响程度分析 |
第三节 传统评价指标分析 |
一、经营效率分析 |
二、财务政策分析 |
第四节 非传统评价指标分析 |
一、政府补贴分析 |
二、创新能力分析 |
第五节 比亚迪公司可持续增长存在的问题 |
一、盈利过度依赖政府补贴 |
二、资产周转效率低下与产能过剩 |
三、财务风险突出 |
四、业务结构不合理 |
五、技术水平不足以支撑企业可持续增长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一、可持续增长能力较弱 |
二、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不佳 |
第二节 建议 |
一、基于企业层面的建议 |
二、基于国家层面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3)江淮汽车盈利能力分析与提升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三、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技术路线图 |
第五节 本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述、理论及方法 |
第一节 盈利能力概述 |
第二节 相关理论 |
一、规模经济理论 |
二、价值链理论 |
三、差异化战略理论 |
第三节 相关方法 |
一、因子分析法 |
二、主成分分析法 |
第三章 江淮汽车盈利能力评价 |
第一节 汽车行业盈利现状 |
一、我国汽车行业发展历程及展望 |
二、我国汽车行业盈利现状 |
第二节 江淮汽车盈利现状 |
一、公司简介 |
二、盈利现状 |
三、盈利现状总结 |
第三节 江淮汽车盈利能力评价模型指标选取 |
一、指标选取原则 |
二、指标选择的标准 |
三、财务指标的选择 |
第四节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盈利能力评价模型构建 |
一、判断因子分析条件 |
二、提取主因子 |
三、因子贡献率分析 |
四、对主因子进行命名 |
五、因子得分模型的构建 |
第五节 江淮汽车盈利能力评价 |
一、江淮汽车盈利能力横向比较 |
二、江淮汽车盈利能力纵向比较 |
第四章 江淮汽车盈利能力不足之处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江淮汽车盈利能力不足之处 |
一、资本资产盈利能力 |
二、潜在盈利能力 |
三、经营盈利能力 |
第二节 江淮汽车盈利能力不足原因分析 |
一、资本资产盈利能力不足原因分析 |
二、潜在盈利能力不足原因分析 |
三、经营盈利能力不足原因分析 |
第五章 江淮汽车盈利能力提升对策 |
第一节 资产盈利能力提升对策 |
第二节 资本盈利能力提升对策 |
第三节 经营盈利能力提升对策 |
第四节 潜在盈利能力提升对策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疫情下的汽车行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疫情冲击不改行业供求基础,存量博弈下行业结构加速调整 |
四大需求支撑2021年汽车销量回补,中长期汽车消费对稳定消费意义重大 |
需关注成本上涨、芯片短缺、产能扩张对汽车行业稳定运行的影响 |
相关政策建议 |
(5)2021中国汽车市场前瞻(论文提纲范文)
◎乘用车延续正增长 |
◎商用车冲高回落 |
◎新能源市场可期 |
◎二手车迎来质变 |
◎小结 |
(6)2021乘用车市场预判:转正、分化和新信号(论文提纲范文)
增长转正机会大 |
市场分化出新驱动力 |
行业变革出现新信号 |
(7)2020中国摩托白皮书(论文提纲范文)
01宏观环境篇 |
02市场产销篇 |
(一)国内市场:中高端市场渐成气候 |
(二)出口市场:震荡中寻求机遇 |
(三)区域市场:“禁、限摩”何时休 |
03品牌格局篇 |
(一)本土品牌:全面出击紧握消费需求 |
(二)合资品牌:稳中求稳休闲通勤是王道 |
(三)国际品牌:扩张提速守住高端阵地 |
(四)配套企业:“国Ⅳ”实施转型还需时日 |
04产品车型篇 |
(一)踏板车:强势崛起前景看好 |
(二)跨骑车:复古渐浓拉力给力 |
(三)弯梁车:个性化是唯一出路 |
(四)电动摩托车:不管行不行先来占个座 |
05文化建设篇 |
(一)中国摩博会 |
(二)安驾培训已成常态 |
(三)骑行装备:专业化与个性化 |
06“互联网+”篇 |
(一)众筹:常规操作 |
(二)网贷金融:分期买更省心 |
(三)车联网:读懂人心 |
07未来展望篇 |
(一)“国Ⅳ”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
(二)中高端大排产品引领趋势 |
(三)电摩市场前景看好 |
(四)“禁限摩”促使市场向二三线终端下沉 |
(五)互联网嵌入式融合 |
(8)江淮公司新能源汽车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2.1 对汽车营销的有关研究 |
1.2.2 对新能源汽车营销的有关研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有关理论介绍 |
2.1 消费者行为的相关理论 |
2.1.1 有用性理论 |
2.1.2 效用理论 |
2.1.3 需求理论 |
2.1.4 消费者选择理论 |
2.2 营销环境理论 |
2.2.1 PEST理论 |
2.2.2 波特五力模型 |
2.3 营销策略理论 |
2.3.1 4P理论 |
2.3.2 4V理论 |
第三章 江淮新能源汽车的营销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3.1 江淮公司简介 |
3.2 江淮新能源汽车营销现状 |
3.2.1 江淮新能源汽车的产品体系 |
3.2.2 江淮公司新能源汽车销量现状 |
3.2.3 江淮新能源汽车营销渠道现状 |
3.3 江淮新能源汽车营销存在的问题 |
3.3.1 销售水平较低 |
3.3.2 品牌认可度不高 |
3.3.3 售后服务体系不完善 |
3.3.4 渠道体系不健全 |
第四章 江淮新能源汽车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
4.1 外部营销环境PEST分析 |
4.1.1 政治环境 |
4.1.2 经济环境 |
4.1.3 社会环境 |
4.1.4 技术环境 |
4.2 行业环境分析 |
4.2.1 购买方的议价能力 |
4.2.2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4.2.3 现有竞争者的竞争力 |
4.2.4 潜在竞争者的进入能力 |
4.2.5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
4.3 SWOT分析 |
4.3.1 优势分析 |
4.3.2 劣势分析 |
4.3.3 机会分析 |
4.3.4 威胁分析 |
4.3.5 SWOT矩阵 |
第五章 江淮新能源汽车营销策略改进措施 |
5.1 对产品营销策略的改进 |
5.1.1 细分市场,实施产品差异化策略 |
5.1.2 加大产品研发,创新体验式营销 |
5.2 对价格策略的改进 |
5.2.1 价格定位 |
5.2.2 裸车销售,电池租赁 |
5.2.3 汽车金融服务 |
5.3 对渠道策略的改进 |
5.3.1 4S店营销 |
5.3.2 网络营销 |
5.3.3 租赁营销 |
5.4 对促销策略的改进 |
第六章 江淮公司新能源汽车市场营销策略的保障措施 |
6.1 人力资源保障 |
6.2 资金保障 |
6.3 组织制度保障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中国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以及路径演化研究 ——社会技术系统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及研究意义 |
1.2.1 研究问题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和概念界定 |
1.3.1 新能源汽车 |
1.3.2 新能源汽车产业 |
1.4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
1.4.1 技术路线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
2.1 社会技术系统理论 |
2.1.1 社会技术系统 |
2.1.2 社会技术系统转型 |
2.2 新能源汽车产业研究 |
2.2.1 新能源汽车产业总体研究 |
2.2.2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研究 |
2.2.3 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研究 |
2.2.4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商业模式研究 |
2.3 商业模式研究 |
2.3.1 商业模式理论研究 |
2.3.2 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
2.3.3 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的研究 |
2.3.4 商业模式创新与其他变量的研究 |
2.3.5 社会技术系统下的商业模式研究 |
2.3.6 社会技术系统下的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研究 |
2.4 研究评述 |
3 新能源汽车产业及商业模式现状 |
3.1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及技术发展 |
3.1.1 新能源汽车产业阶段划分 |
3.1.2 第一阶段产业政策及技术发展(2012年之前) |
3.1.3 第二阶段产业政策及技术发展(2013-2015) |
3.1.4 第三阶段产业政策及技术发展(2016年之后) |
3.2 新能源汽车的商业模式创新发展 |
3.2.1 第一阶段的商业模式创新 |
3.2.2 第二阶段的商业模式创新 |
3.2.3 第三阶段的商业模式创新 |
3.3 商业模式创新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
3.3.1 商业模式创新发展的特点 |
3.3.2 当前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 |
4 “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的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模型 |
4.1 “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的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模型构建 |
4.2 “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的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模型的关键要素 |
4.2.1 社会要素:政策和利益相关者 |
4.2.2 技术要素:新技术和新产品 |
4.2.3 竞争要素:资源和战略的竞争 |
4.3 “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的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模型的要素关系 |
4.3.1 支撑作用:社会要素正向促进商业模式创新 |
4.3.2 中介作用:新产品或服务中介技术创新驱动商业模式创新 |
4.3.3 调节作用:竞争程度调节商业模式创新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社会-技术”双驱动下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模型的分类研究 |
5.1 Q方法的研究步骤 |
5.2 样本的采集 |
5.2.1 陈述观点样本 |
5.2.2 测试样本 |
5.3 商业模式创新分类的数据分析 |
5.3.1 Q排列的相关性分析 |
5.3.2 Q排列的因子分析 |
5.4 商业模式创新分类的结果 |
5.4.1 社会要素主导的商业模式创新类型 |
5.4.2 技术要素主导的商业模式创新类型 |
5.4.3 “社会-技术“双驱动型商业模式创新类型 |
5.5 本章小结 |
6 不同类别下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路径演化研究 |
6.1 多层次分析视角下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模型 |
6.1.1 多层次视角下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模型构建 |
6.1.2 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特征分析 |
6.2 社会要素主导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
6.2.1 大环境急剧变化 |
6.2.2 体制层改变 |
6.2.3 技术利基不成熟 |
6.2.4 政策主导的商业模式创新要素特征 |
6.3 技术要素主导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
6.3.1 技术变革的大环境 |
6.3.2 新兴技术出现 |
6.3.3 体制层分裂 |
6.3.4 技术要素主导的商业模式创新要素特征 |
6.4 “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
6.4.1 “社会-技术”双驱动下生产端参与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
6.4.2 “社会-技术”双驱动下消费端参与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
6.4.3 “社会-技术”双驱动下市场竞争调节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
6.5 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类型的演化与评价 |
6.5.1 商业模式创新从社会主导向技术主导的演化 |
6.5.2 商业模式创新从社会主导向“社会-技术”双驱动的演化 |
6.5.3 商业模式创新从技术主导向“社会-技术”双驱动的演化 |
6.6 本章小结 |
7 案例研究: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典型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
7.1 深圳大巴融资租赁案例 |
7.1.1 深圳大巴融资租赁概况 |
7.1.2 深圳大巴融资租赁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
7.2 长沙百度无人驾驶电动出租车案例 |
7.2.1 百度的自动驾驶项目概况 |
7.2.2 无人驾驶出租车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
7.3 深圳比亚迪整车销售案例 |
7.3.1 比亚迪发展电动汽车概况 |
7.3.2 比亚迪整车销售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
7.4 青岛薛家岛换电模式案例 |
7.4.1 薛家岛充换电站的概况 |
7.4.2 薛家岛换电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
7.5 上海EVCARD分时租赁案例 |
7.5.1 EVCARD的概况 |
7.5.2 EVCARD分时租赁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
7.6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管理实践的启示 |
8.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2001-2019年中国出台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节选) |
附录B 商业模式创新影响研究调查与访谈 |
附录C 样本的相关系数表 |
索引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与政策导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1.2.1 研究思路与重点难点 |
1.2.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
1.4.1 主要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1.5 本章小结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消费者偏好与需求理论 |
2.1.2 外部性理论、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
2.1.3 基于新古典主义的耐用品模型 |
2.2 文献综述 |
2.2.1 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
2.2.2 产业政策对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的影响 |
2.2.3 产品竞争力对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的影响 |
2.2.4 基础设施对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的影响 |
2.2.5 文献评述 |
2.3 本章小结 |
3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动态 |
3.1 世界汽车产业发展动态 |
3.1.1 国外汽车产业发展动态 |
3.1.2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动态 |
3.2 世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动态 |
3.2.1 世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市场动态 |
3.2.2 世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策动态 |
3.3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动态 |
3.3.1 中国汽车产业的市场动态 |
3.3.2 中国汽车产业的政策动态 |
3.3.3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4 影响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的实证研究 |
4.1 数据收集与问卷设计 |
4.1.1 数据收集与样本选择 |
4.1.2 问卷设计与样本结构 |
4.2 模型的选择和构建 |
4.2.1 离散选择模型分类 |
4.2.2 模型的选择 |
4.3 理论分析与变量描述性统计 |
4.3.1 理论分析 |
4.3.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4.4 模型的回归与分析 |
4.4.1 新能源汽车的长期/短期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
4.4.2 城市公交系统对消费者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的影响 |
4.4.3 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的地域差异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消费偏好的新能源汽车需求实证研究 |
5.1 理论分析与模型选择 |
5.1.1 理论分析 |
5.1.2 模型的选择与构建 |
5.2 基于消费者品牌偏好的新能源汽车需求实证研究 |
5.2.1 新能源汽车品牌偏好的需求研究 |
5.2.2 基于地域差异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偏好研究 |
5.2.3 基于性别差异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偏好研究 |
5.3 基于消费者车型偏好的新能源汽车需求实证研究 |
5.3.1 消费者车型偏好的新能源汽车需求研究 |
5.3.2 基于地域差异的新能源汽车车型需求研究 |
5.3.3 基于性别差异的新能源汽车车型偏好研究 |
5.4 基于新能源汽车类型偏好的消费需求实证研究 |
5.4.1 新能源汽车类型偏好的消费需求研究 |
5.4.2 基于地域差异的新能源汽车类型偏好研究 |
5.4.3 基于性别差异的新能源汽车类型偏好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6 基于消费者产品属性感知的新能源汽车需求实证研究 |
6.1 理论分析与模型选择 |
6.1.1 理论分析 |
6.1.2 模型的选择 |
6.2 消费者的产品属性感知对新能源汽车需求的影响 |
6.2.1 量表的信度与效度 |
6.2.2 模型的回归与检验 |
6.2.3 模型的解释与分析 |
6.3 调查结果的统计性描述 |
6.3.1 消费者家庭车辆的拥有情况及消费偏好 |
6.3.2 消费者个人认知及相关配套设施的调查结果 |
6.3.3 消费者的汽车共享出行情况调查 |
6.3.4 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意愿与偏好 |
6.4 本章小结 |
7 基于市场需求的新能源汽车政策导向 |
7.1 基于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的政策导向 |
7.1.1 加强消费者对环境保护等意识的个体认知 |
7.1.2 强化产品特性提高产品质量 |
7.1.3 加强引导重点基础设施建设 |
7.1.4 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促进公共交通体系完善 |
7.2 基于消费者偏好的新能源汽车政策导向 |
7.2.1 增加新能源汽车国产品牌形象和影响力 |
7.2.2 鼓励自主研发提高产业竞争能力 |
7.2.3 产业补贴和扶持政策的调整和转向 |
7.2.4 针对消费者特点的产业发展策略 |
7.3 基于消费者产品属性感知的新能源汽车政策导向 |
7.3.1 研究消费者行为准确定位产品和市场 |
7.3.2 增加产品核心技术投入提高产品性能 |
7.3.3 基于消费者产品属性感知注重产品设计与品牌管理 |
7.4 市场需求下产业链协同创新的政策导向 |
7.4.1 构建协同创新平台进行深度合作 |
7.4.2 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协同机制 |
7.4.3 打破区域壁垒增进区域协同 |
7.5 本章小结 |
8 主要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与建议 |
8.2 后续研究展望 |
8.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四、我国汽车销量将出现新增长(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省际汽车市场时空演变特征研究与“十四五”时期发展展望——基于空间马尔科夫链模型[J]. 刘晓晗,巫细波. 经济论坛, 2021(07)
- [2]财务视角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可持续增长能力研究 ——以比亚迪为例[D]. 李永佳.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3]江淮汽车盈利能力分析与提升对策研究[D]. 师嘉泽.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疫情下的汽车行业发展[J]. 赵春萍,林春山,李冀中. 中国金融, 2021(07)
- [5]2021中国汽车市场前瞻[J]. 李永钧. 重型汽车, 2021(01)
- [6]2021乘用车市场预判:转正、分化和新信号[J]. 黎冲森. 汽车纵横, 2021(01)
- [7]2020中国摩托白皮书[J]. 陈鹏. 摩托车信息, 2021(01)
- [8]江淮公司新能源汽车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柴鑫.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9]中国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以及路径演化研究 ——社会技术系统视角[D]. 张力.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10]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与政策导向研究[D]. 何春丽.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