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奥—亚膨胀度测定中需注意的事项(论文文献综述)
胥娜,王鹏,胡春波[1](2020)在《烟煤奥亚膨胀度测定实验教学中煤笔成型打击器的自动化改进》文中研究说明在烟煤奥亚膨胀度测定的教学实验过程中存在煤笔制备成型打击器手动操作繁琐、一致性差等问题。为了提高煤笔制备效率并提高奥亚膨胀度测定结果的准确性,进而提高学生实验效率并改进实验效果,给出了一种成型打击器自动化改进的方法。该方法对传统的打击器进行改进,设计了锤块自动抬升装置和打击杆自动更换装置,可实现锤块的自动抬升和自由下落以及打击杆的自动更换,减小了人为因素的影响,从而在原理上保证了煤笔制备过程的规范性和可靠性。
胥娜,康士刚,凌强[2](2020)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索》文中研究指明专业实验是达成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认证中毕业要求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和毕业要求为导向,通过调整实验课程设置,丰富实验教学形式,完善实验考核方式,建立开放式创新实验平台,将实验教学和科研工程项目及实验竞赛优化对接等措施,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为有效达成专业认证标准中毕业要求提供重要支撑。
闻振海[3](2020)在《煤的奥亚膨胀度测试及注意事项》文中指出阐述煤的奥亚膨胀度的测试原理及步骤,给出了测试结果的分析计算方法;阐明煤样品制备、储存、测试过程中极易出现的操作影响因素,明确了减小测试误差的注意事项。准确的奥亚膨胀度测试结果对煤质分析和焦化工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王超[4](2019)在《基于双循环反应系统煤及煤液化残渣热解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仍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炭及煤炭相关资源为主要能源结构的国家之一,以煤炭为主要能源消耗的模式使得我国无论是国民经济发展还是环境保护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如何将煤炭清洁化、高效化地利用是各种煤炭利用技术所面临的巨大考验,发展高效和环境友好的现代煤化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中煤快速热解和煤加氢液化工艺作为煤制油过程在保障我国能源供给与安全、缓解我国石油资源短缺的尖锐敏感问题上提供了有力的解决途径。但现有煤快速热解制油工艺仍面临小粒径粉煤利用率低、含油热解煤气夹带粉尘导致焦油质量差等瓶颈问题,而煤加氢液化工艺末端产出的液化残渣的再加工利用成为难题。本论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固体热载体法的双循环固体燃料热解制油工艺,设计构建了新型固体燃料热解DLRS双循环反应系统,以期为解决制约煤热解工艺过程中的瓶颈问题以及为煤液化残渣高效连续化利用提供解决方案。DLRS双循环反应系统以实现双组分颗粒快速分级颗粒分级器为纽带,有序地连接其他反应单元构成两个独立的循环回路,将热解工艺过程中的热解、过滤、燃烧从空间上完全独立开来,为固体燃料的热化学转化提供了独立可控的优选工艺参数。基于DLRS双循环反应系统,开展了煤及煤液化残渣的热解实验,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对构建的DLRS双循环反应系统主要单元结构的功能特性进行了研究与冷态调试。颗粒分级器中进料气与分级气形成两路互不干扰的流动线路,基于双组分颗粒终端速度的差异,在合适的分级气速下可实现双组分颗粒高效快速地分级;DLRS双循环反应系统中具有文丘里效应的颗粒提升文丘里管、文丘里进料器以及文丘里洗涤器实现了固体热载体颗粒的循环、原料颗粒的快速进料以及废烟气快速冷却,还保证了固体热载体输送管路的料封性能,为DLRS双循环系统提供了相对独立并互不窜气的反应空间;采用径向移动颗粒层过滤器用于热解产物的除尘,其同心的双百叶窗结构具有优先排出堆积于内流道细颗粒的特点,为热解器采用流化床操作提供了较为宽泛的操作缓冲空间,循环滤料的连续排出与补入使得其具有操作压降小、过滤效率高等优点。(2)基于DLRS双循环反应系统,以石英砂为床料,进行了神木煤(SM)和榆阳煤(YY)的热解,研究了不同反应条件(热解温度、流化气速、溢流比、过滤器温度)对热解产物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两种煤热解焦油产率均随热解温度升高先增加而后降低,均在热解温度为515℃时达极值,产率分别为3.5%和11.9%,分别为铝甑实验值的89.7%和108.2%,热解加热速率的差异对于有着更高挥发分的YY煤的影响更为有利;提高流化气速有利于热解油的产出;在较高床料溢流比操作时,尤其在高流化气速下对热解不利;提高过滤器的操作温度对于热解油的获得是不利的。热解油分析表明:热解油中粉尘含量只有0.2%左右,在较高的流化气速下仍有较好的过滤效果;热解油萃取分析表明,随着热解温度升高,两种煤热解焦油的正己烷可溶物(HS)均有所降低;轻质组分HS随流化气速和过滤器温度升高而降低。热解油的GC/MS分析表明:两种煤的热解油中稠环芳烃类物质的含量最高且相差不大,SM煤热解油中的轻芳烃与脂肪烃含量高于YY煤热解油中的含量,相反地SM煤热解油中的酚类与杂环类含量小于YY煤热解油中的含量。(3)基于DLRS双循环反应系统,以石英砂为床料,进行了煤液化残渣的热解,探索通过固体热载体法热解方式提取残渣中重质有机质资源的方法,探究了降低残渣粘结性和残渣连续进料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反应条件(热解温度、流化气速、溢流比、过滤器温度)对热解产物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残渣中含有的芳香烃等高分子量有机物使其具有加热易软化熔融以及强粘结性,热解极易结焦。通过向残渣中掺混一定比例的掺混物料,可降低残渣的粘结性,在相同掺混体积比条件下石英砂的破粘效果最佳,当掺混体积比高于3及以上时,残渣的粘结性基本消除。采用螺旋进料器与文丘里进料器组合进料,并配合双层导管水冷却的方式可以避免残渣提前软化、实现以粉体状态快速连续地进料。热解实验结果表明:热解油产率随着热解温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后趋于平缓,在热解温度550℃左右,热解油产率可达20%,明显高于慢速加热的铝甑热解油产率;流化操作气速比U/Umf由1.2升高至2.8时,热解油产率由20%增加至23%,提高流化气速有利于热解油的产出;残渣热解油产率并不随残渣粒径变小而单调增加。热解油产率随过滤器温度的升高而略有降低,热解气产率随过滤器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提高过滤器的操作温度对于通过热解方式来获得热解油的过程是不利的。热解油分析表明:残渣热解油中粉尘含量仅为0.2%~0.5%左右,在较高流化气速下过滤效果仍然较好;热解过程中残渣中大部分的液化重质油正己烷可溶物(HS)得到回收转移进入了热解油中,而大部分的沥青烯A和前沥青烯PA则在热解过程经历缩聚等反应形成了热解半焦等重质产物;热解温度的升高有利于残渣中沥青烯A转变为HS;过滤器温度的升高会降低热解油的品质。热解油HS组分的GC/MS以及热解油的红外分析表明,残渣萃取组分与热解油的组成在热解前后没有发生较明显的变化。
沈寓韬[5](2016)在《不同炼焦煤显微组分特点及其对结焦性能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研究煤岩组分对炼焦煤结焦性能的影响,准确地表述炼焦性能与各项因素(如煤岩分析结果、胶质体状况等)的关系,分别对安徽某焦化厂两批次不同变质程度的烟煤进行了工业分析和部分工艺性质(奥亚膨胀度、胶质层指数及粘结指数等)分析;采用偏光显微镜测定了各煤样的镜质组平均最大反射率(Remax)和煤岩显微组分,利用高温热台对不同类型煤种的模拟炼焦过程进行了观测,考察了各煤种胶质体的形成和成焦过程,实现了对处于不同阶段的熔融结焦过程的可视化并记录了相关图片。结合坩埚炼焦试验,测定了八组煤焦样品的冷、热态强度指标,同时进行了焦炭光学组织测定,系统考察了各炼焦煤显微组分与焦炭光学组织间的相关关系。实验结果表明:炼焦煤的Remax的分布范围能更精确地表征煤的变质程度;煤的结焦性质与Remax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焦炭质量指标与Remax分布范围、煤岩显微组分及显微组分活惰比密切相关。八种炼焦煤的焦炭光学显微结构各不相同,中粒镶嵌、粗粒镶嵌、不完全纤维状、完全纤维状与基础各向异性组织结构含量越高,焦炭的质量越好。焦炭光学组织与煤岩显微组分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镜质组反射率Remax<0.8时,其焦炭光学组织中各向同性比例高,中等变质程度烟煤的镜质组所得焦炭光学组织以中、粗粒镶嵌结构和基础各向异性为主,而丝炭与破片、片状、热解碳等组织对应的反射率范围为1.4-2.0。焦炭光学组织中,粗粒镶嵌和基础各向异性的组分含量越多,其焦炭质量越好,反应后强度CSR也越高。
王以贤[6](2009)在《煤体爆破破碎机理的模拟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抗压强度、密度、波速值、孔隙率等方面对煤体性质和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前人研究成果,分别从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和波速值等方面把煤体分为硬煤、中硬煤和软煤。选择水泥、砂子、珍珠岩粉、石膏粉、云母粉、发泡剂等对煤体进行相似模拟,通过对模拟煤体物理力学性质的实验得出:碎煤对水泥砂浆试块的强度影响最大、石膏次之,珍珠岩和发泡剂对试块的强度影响最小,但珍珠岩和发泡剂对试块的孔隙率影响最大;添加石膏的试块表现出明显的塑性,添加珍珠岩和发泡剂的试块表现出明显的脆性;并根据对不同模拟材料性质的综合分析,选出了三种模拟材料组合比分别模拟硬煤、中硬煤和软煤等。根据模拟的硬煤配比和参数,把硬煤制成500mm×500mm×500mm的模拟爆破用试块,并对该试块养护28天后进行模拟煤体中的爆破破碎,得出硬煤的临界埋深为300mm,最佳埋深为75mm,最大漏斗体积为1080cm3等爆破参数;最后根据现有爆破理论,分别对硬煤中的爆破漏斗特性曲线、炸药埋深、爆破漏斗体积、爆破漏斗的临界埋深和最佳埋深等内容进行分析,并且得出了煤体的变形能系数Eb=2.62m/kg1/3,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煤体中的爆破机理提供数据参考。
刘慧[7](2008)在《奥阿膨胀度全自动测定仪的使用及数据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AY-3型奥阿膨胀度全自动测定仪的基本设计原理、仪器结构及正确使用方法、数理的处理和分析,指出试验人员应结合实际曲线来检验计算结果,必要时通过调节参数来校正试验数据,以满足化验精密度的要求。
王含青,李淑伟,马立新[8](2004)在《浅谈奥—亚膨胀度测定中需注意的事项》文中研究表明
二、浅谈奥—亚膨胀度测定中需注意的事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奥—亚膨胀度测定中需注意的事项(论文提纲范文)
(1)烟煤奥亚膨胀度测定实验教学中煤笔成型打击器的自动化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 煤笔制备过程分析 |
1.1 煤笔的成型打击过程介绍 |
1.2 打击过程分析 |
2 煤笔成型打击器的自动化改进方法 |
2.1 锤块自动抬升装置 |
2.2 打击杆自动更换装置 |
2.3 煤笔制备自动打击装置主要零件的选型 |
2.3.1 锤块自动抬升装置中电机及丝杆选型 |
2.3.2 打击杆自动更换装置中电机及丝杆选型 |
2.3.3 其他零部件 |
3 结论 |
(2)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实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并缺乏持续改进 |
(二)实验教学方法单一 |
(三)实验教学考核方式不合理 |
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
(一)优化调整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
(二)丰富实验教学形式 |
(三)完善实验考核方式 |
(四)实验教学和科研工程项目及实验竞赛对接 |
(五)建立开放式创新实验平台 |
(六)基于专业认证成果持续改进实验教学 |
三、结语 |
(3)煤的奥亚膨胀度测试及注意事项(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测试原理 |
2 设备校查 |
3 样品制备 |
4 样品储存 |
5 样品测试步骤 |
6 测试结果 |
7 方法精密度 |
8 注意事项 |
9 结语 |
(4)基于双循环反应系统煤及煤液化残渣热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煤的热解及煤热解工艺 |
1.2.1 煤热解过程及影响因素 |
1.2.2 煤热解工艺 |
1.2.3 热解工艺中存在的问题 |
1.3 煤液化残渣及其利用 |
1.3.1 煤液化残渣的由来 |
1.3.2 煤液化残渣的组成 |
1.3.3 煤液化残渣的粘结性 |
1.3.4 煤液化残渣的利用 |
1.4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与内容 |
2 双循环反应系统的单元结构功能特性及原理 |
2.1 双循环反应系统原理、装置结构及工艺流程 |
2.2 颗粒分级器颗粒快速分级特性 |
2.1.1 实验设备、参数计算及模拟方法 |
2.1.2 Flow Simulation气流模拟分析结果 |
2.1.3 一级旋风分离器的气固分离效果 |
2.1.4 分级气速对颗粒分级的影响 |
2.1.5 粗细颗粒进料比例对颗粒分级的影响 |
2.1.6 不同物性颗粒对颗粒分级的影响 |
2.3 气力输送文丘里结构供料特性 |
2.3.1 颗粒提升文丘里管 |
2.3.2 文丘里进料器 |
2.3.3 文丘里洗涤器 |
2.4 径向移动颗粒层过滤器过滤特性 |
2.4.1 实验装置与实验过程 |
2.4.2 内外百叶窗排料口距对排料的影响 |
2.4.3 不同操作条件对过滤器压降的影响规律 |
2.4.4 无滤料空床状态下粉尘收集效果 |
2.4.5 移动颗粒层粉尘过滤效果 |
2.5 瞬时气量对颗粒物料进料以及颗粒层操作的影响 |
2.5.1 瞬时气量对文丘里供料器的影响 |
2.5.2 瞬时气量对颗粒层操作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双循环反应系统煤的热解研究 |
3.1 实验原料及实验流程 |
3.1.1 实验原料 |
3.1.2 实验装置及流程 |
3.1.3 产物分析 |
3.2 煤的基本热解特性 |
3.2.1 热重分析仪中煤的热失重 |
3.2.2 等温快速加热管式炉反应器中煤的热解研究 |
3.3 双循环反应系统煤热解稳定性考察 |
3.3.1 进料速率的标定 |
3.3.2 双循环系统热态实验温度与压力的变化曲线 |
3.3.3 煤热解稳定性考察实验中气体组成的变化 |
3.4 不同因素对煤在双循环反应系统中热解的影响 |
3.4.1 热解温度 |
3.4.2 流化气速 |
3.4.3 流化床溢流比 |
3.4.4 过滤器温度 |
3.5 热解油分析 |
3.5.1 热解焦油THF不溶物与粉尘含量 |
3.5.2 热解油的萃取分析 |
3.5.3 热解油的GC-MS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双循环反应系统煤液化残渣的热解研究 |
4.1 实验原料及实验流程 |
4.1.1 实验原料 |
4.1.2 实验装置及流程 |
4.1.3 产物分析 |
4.2 残渣基本物性分析 |
4.3 残渣粘结性与粘结物的表征 |
4.3.1 不同标煤掺混比例下残渣粘结指数的变化 |
4.3.2 不同种类掺混物料对残渣粘结性的影响 |
4.3.3 不同石英砂掺混比例下残渣的落下强度 |
4.3.4 残渣粘结物的SEM表征 |
4.4 双循环系统中残渣的连续进料 |
4.4.1 气体冷却效果 |
4.4.2 水冷却效果 |
4.5 双循环反应系统中残渣热解的粘结性 |
4.5.1 不同热解模式操作对残渣热解固体产物的影响 |
4.5.2 弱粘结性煤流化床热解的固体产物 |
4.5.3 石英砂掺混比例对残渣热解固体产物的影响 |
4.5.4 预氧化处理对残渣粘结性的影响 |
4.6 不同因素对残渣在双循环反应系统中热解的影响 |
4.6.1 热解温度对热解产物分布的影响 |
4.6.2 流化气速对热解产物分布的影响 |
4.6.3 原料粒度对热解产物分布的影响 |
4.6.4 过滤器温度对热解产物分布的影响 |
4.7 热解油分析 |
4.7.1 热解油THF不溶物与粉尘含量 |
4.7.2 热解油的萃取分析 |
4.7.3 HS组分气质联用与红外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不同炼焦煤显微组分特点及其对结焦性能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煤岩显微组分 |
1.1.1 煤岩显微结构研究进展 |
1.1.2 有机显微组分特征及个性 |
1.2 煤岩显微组分与配煤炼焦 |
1.2.1 镜质组反射率对炼焦的影响 |
1.2.2 煤的活性组分与炼焦煤性质之间的关系 |
1.2.3 煤岩显微组分的分散富集程度对配煤炼焦的影响 |
1.3 煤岩显微分析在焦化行业的应用 |
1.3.1 产生混煤的原因 |
1.3.2 利用镜质组反射率鉴别混煤 |
1.3.3 煤岩显微分析用于指导煤场分堆与配煤 |
1.4 焦炭显微组分 |
1.4.1 单种煤成焦光学组织比较 |
1.4.2 焦炭光学组织对焦炭性质的影响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及实验仪器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仪器介绍 |
2.2 实验方法 |
2.2.1 煤岩光片制作 |
2.2.2 偏光显微镜使用步骤以及注意事项 |
2.2.3 热台显微镜观察实验 |
第三章 炼焦煤单煤及部分混煤的煤岩分析表征 |
3.1 第一批九种炼焦煤镜质组反射率和煤岩显微组成分析 |
3.2 第二批八种炼焦煤镜质组反射率和煤岩显微组成分析 |
3.3 不同批次同种煤的煤岩组分异同 |
3.4 粒径分布对单煤反射率的影响 |
3.5 由镜质组反射率鉴别单煤或混煤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用热台显微镜研究炼焦煤的热解熔融过程 |
4.1 不同变质程度单种煤的热解熔融过程 |
4.1.1 气煤 |
4.1.2 1/3焦煤 |
4.1.3 肥煤 |
4.1.4 焦煤 |
4.1.5 瘦煤 |
4.2 八种炼焦煤的胶质体特征分析 |
4.3 八种炼焦煤熔融过程与其工艺性质关联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炼焦煤性质对其焦炭光学组织的影响 |
5.1 八种单煤及部分混煤焦炭光学组织测定 |
5.2 焦炭光学组织成分与煤的显微组分对应关系 |
5.3 炼焦煤熔融过程对焦炭光学组织形成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6)煤体爆破破碎机理的模拟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岩石爆破机理的研究现状 |
1.2.2 煤体爆破研究现状及问题 |
1.2.3 模拟煤体材料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煤体的性质和分类 |
2.1 引言 |
2.2 煤体的物理性质 |
2.2.1 光泽 |
2.2.2 颜色和粉色 |
2.2.3 煤的显微硬度 |
2.2.4 煤的显微脆度 |
2.2.5 煤的耐磨硬度 |
2.2.6 煤的密度和孔隙率 |
2.2.7 显微组分的反射率 |
2.3 煤岩体的微细观结构特征 |
2.3.1 煤体中微孔隙及分布特征 |
2.3.2 煤体中微孔隙与微裂隙之间的关系 |
2.4 煤体的结构类型 |
2.5 煤体的力学性质和分类 |
2.5.1 煤岩的强度及强度特征 |
2.5.2 煤岩体的波速 |
2.5.3 煤岩体的分类 |
2.6 本章小结 |
3 煤体的模拟材料及力学性能试验 |
3.1 实验目的 |
3.2 试验方案 |
3.2.1 试验内容 |
3.2.2 试验材料 |
3.2.3 试验设备 |
3.2.4 试验注意事项 |
3.3 添加料的性质 |
3.4 试验结果 |
3.4.1 试块波速的测定及结果 |
3.4.2 试块的应力-应变曲线 |
3.4.3 试块的密度及孔隙率 |
3.5 本章小结 |
4 煤体中的爆炸作用分析 |
4.1 引言 |
4.2 岩石爆破作用机理 |
4.2.1 岩石内部爆破作用 |
4.2.2 岩石外部爆破作用 |
4.2.3 爆破作用分区的理论计算 |
4.3 煤体中的爆破作用 |
4.3.1 煤体中的爆炸作用特征 |
4.3.2 煤体中爆炸作用机理的探讨 |
4.4 煤体中爆破作用的特点 |
4.5 本章小结 |
5 煤体爆破破碎机理的模拟试验 |
5.1 引言 |
5.2 模拟爆破试验的目的和方案 |
5.2.1 试验目的 |
5.2.2 试验方案 |
5.3 试验数据及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详细摘要 |
(7)奥阿膨胀度全自动测定仪的使用及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全自动测定仪基本设计原理 |
2 仪器结构 |
(1) 加热电炉。 |
(2) 计算机控制和测量部分。 |
3 正确使用 |
4 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
5结语 |
四、浅谈奥—亚膨胀度测定中需注意的事项(论文参考文献)
- [1]烟煤奥亚膨胀度测定实验教学中煤笔成型打击器的自动化改进[J]. 胥娜,王鹏,胡春波. 蚌埠学院学报, 2020(05)
- [2]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 胥娜,康士刚,凌强.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4)
- [3]煤的奥亚膨胀度测试及注意事项[J]. 闻振海. 煤炭与化工, 2020(03)
- [4]基于双循环反应系统煤及煤液化残渣热解研究[D]. 王超.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5]不同炼焦煤显微组分特点及其对结焦性能影响研究[D]. 沈寓韬. 华东理工大学, 2016(05)
- [6]煤体爆破破碎机理的模拟试验研究[D]. 王以贤. 河南理工大学, 2009(03)
- [7]奥阿膨胀度全自动测定仪的使用及数据分析[J]. 刘慧. 煤质技术, 2008(04)
- [8]浅谈奥—亚膨胀度测定中需注意的事项[J]. 王含青,李淑伟,马立新. 煤质技术, 2004(01)
标签:煤液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