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外贸易壁垒调查暂行规则》出台(论文文献综述)
孙舒[1](2020)在《WTO框架下中美贸易争端中的法律技术脱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法律技术脱节是指国际体系中同属特定领域国际公约的缔约方,在公约框架下的法律制定技术与法律适用技术的不一致。法律技术脱节研究是基于对法律主体在特定法律领域的立法技术和法律适用技术的研究,研究方法是采取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相结合的实证研究,得出该主体与其他国际法律主体之间存在立法技术和法律适用技术的不一致的现象。针对特定领域法律技术脱节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转化称为该领域法律技术的调整依据。法律技术脱节作为国际法领域普遍存在的现象,长久以来没有得到我国学术界和实务界重视,缺乏系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2017年8月以来,美国对华发起“301调查”1并根据调查结果威胁加征关税,中美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互相申诉的同时利用国内措施互相进行贸易制裁施压,中美贸易关系急转直下,贸易争端解决成为中美关系的核心议题。当前中美贸易对立关系已经形成,在大国权利政治的较量之下,法律技术是处理中美经贸关系的有力合法武器,中国应根据中美贸易法律技术脱节的发展演变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鉴于实践和理论需要,论文以中美贸易法律技术脱节为研究切入点,以中美在世界贸易组织的39起争端解决案件为观察样本,研究中美在WTO框架下法律技术脱节的现象和原因,进而提出中国贸易法律技术的调整方案。论文共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概述了WTO框架下中美贸易争端中的法律技术脱节的研究背景、研究思路、创新点和现有研究述评。论文第二章重点解释了法律技术脱节的内涵和外延,法律技术脱节的概念是基于法律技术提出的。本文对传统法律技术概念进行了拓展,认为法律技术包括立法技术和法律适用技术。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法律技术脱节是指国际体系中同属特定领域国际公约的缔约方,在公约框架下的法律制定技术与法律适用技术的不一致。这一部分的重点是论文的理论概念解析。第三章内容为WTO框架下中美贸易争端中的法律技术脱节的背景,包括WTO概况、中国对美贸易法律技术脱节的背景以及美国对华贸易法律技术脱节的背景,这一部分是后面的研究背景。第四章为法律技术脱节背景下中美世贸争端案件的统计分析。论文这一部分统计了中国诉美国的16起WTO争端案件和美国诉中国的23起WTO争端案件,并根据案件统计信息分析了案件的基本特点。第五章为WTO框架下中美实体法律规则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本章分析了中美互相提起的39起世贸案件涉及的WTO实体规则,以及通过案件分析中美在实体规则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即立法技术和法律适用技术在实体领域的不一致。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中美在WTO实体规则体系下存在法律技术脱节的原因。第六章为WTO框架下中美程序法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本章重点分析案件中涉及的程序性规则,重点集中在“双反”调查的程序和DSU程序下中美法律技术脱节的现象和原因。论文最后一部分为中国贸易法律技术的调整方案。针对前文分析的中美在实体法和程序法领域存在的法律技术脱节现象及原因,提出中国应对中美在WTO框架下法律技术脱节的方案,主要是贸易法律价值合法化、立法技术和法律适用技术调整路径。综上所述,本论文统计分析了中美互相在WTO争端解决机制提起的39起争端案件,并以法律技术脱节为切入点,分别分析了中美在实体和程序领域的具体法律技术脱节现象和原因。最后提出了中国应对中美贸易法律技术脱节的调整方案。论文要强调的是国际法律技术脱节存在必然性,在应对国际法律技术脱节做出具体法律技术调整的过程中必须不以国内法律技术脱节为代价,这样一国的法律技术才能在相关法律领域发挥最大的效力。
杨欣[2](2020)在《《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的冲突与协调》文中研究说明贸易自由化的长期发展取得丰硕成果,全球关税降低,非关税壁垒得到有效控制,传统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力式微。全球市场最终形成,全球价值链不断整合升级的时代使得货物的跨境流动更加频繁。在此情形下国际贸易中的程序性事项对货物流通造成的阻滞逐渐引起关注。贸易便利化旨在为国际贸易活动创造简便、协调和透明的环境,从而形成贸易程序简化、文件简单化和信息透明化的新型贸易关系。推行贸易便利化、减少进出口和过境的时间成本和规费将带来全球红利几乎成为世界共识。此前其他国际组织和区域性组织推行的贸易便利化措施存在局限性,《关税及贸易总协定》针对此问题的条款又过于简略。全球贸易环境的改变和现有国际法框架的局限呼唤一部约束力更为广泛的、更有针对性的条约,《贸易便利化协定》应运而生。经过世界贸易组织艰苦谈判与多方角逐,《贸易便利化协定》于2013年通过并最终于2017年2月正式生效。作为多哈回合目前仅有的实质性成果,其拥有不同于此前世界贸易组织其他协定的显着特征,专注于国际贸易中的“非效率性”问题,旨在克服国际贸易中的程序性障碍。《贸易便利化协定》的理论基础和条款内容值得深入研究,而针对其履行的研究则更具现实意义。本文针对《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的冲突与协调问题进行研究,旨在从条约冲突与协调的角度探究其履行过程中的问题,促进其顺利履行。全文分为五章,首先对《贸易便利化协定》的基础理论进行研究,继而探究《贸易便利化协定》与其他条约冲突的缘由、特征,再而研究《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的具体表现及其协调路径,最终从中国与《贸易便利化协定》的关联出发提出中国的应对策略。全文按照此逻辑结构,对《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的冲突与协调展开论证。本文第一章探讨了《贸易便利化协定》的基础理论,界定贸易便利化的概念,根据各国际组织对贸易便利化的定义及其侧重点归纳贸易便利化概念及其特征。厘清其与贸易自由化的关系,贸易便利化脱胎于贸易自由化,与之有着千丝万缕联系,在具体内容和国际实践上有与其有诸多不同之处,分析两者区别与联系有利于探讨贸易便利化独有特征并进一步探析《贸易便利化协定》独特之处。同时对贸易便利化的相关理论——全球价值链理论及其与贸易便利化的内在联系进行阐述。此外,第一章还对《贸易便利化协定》对贸易便利化理论的运用进行了研究。《贸易便利化协定》作为贸易便利化理论的新发展,其内容体现出贸易便利化理论体系的内容。第二章从条约冲突与协调视角研究《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的理论基础。通过条约冲突及协调理论的基础研究,提出协调《贸易便利化协定》与其他条约冲突的一般方式。同时,从宏观和具体两个角度指出《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的缘由,从宏观来讲,主要是由于国际法的碎片化导致的。从具体原因来讲,进出口环节《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的冲突主要是由于贸易便利与贸易安全价值目标之间对立引发的。过境环节《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的冲突主要是由于贸易目标与非贸易目标的分歧导致的。在此基础上,指出《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的特征,即冲突表现的多样性、冲突原因的复杂性以及协调方式的差异性。第三、四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通过理论阐述以及比较分析,集中研究《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的具体表现及对应协调路径,根据国际贸易程序的主要环节,主要包含:《贸易便利化协定》进出口程序的便利化规定与相关条约的冲突与协调以及《贸易便利化协定》过境环节的规定与相关条约的冲突与协调。其中,进出口程序的便利化与相关条约的冲突主要是由于《贸易便利化协定》所标榜的贸易便利的价值目标与其他条约中蕴含的贸易安全价值目标的冲突而引发。具体而言,主要包括《贸易便利化协定》与世界海关组织体系中的《SAFE框架》以及与世界贸易组织体系中《SPS协议》《TBT协议》之间的冲突。针对前者,主要运用比例原则以及通过国际组织进行协调,而对于后者,主要通过冲突条款优先原则、后法优于先法原则以及比例原则进行协调,同时发挥条约解释的作用。在过境环节,主要表现为《贸易便利化协定》的过境自由规定与《海洋法公约》第十部分过境自由以及《反假冒贸易协定》对过境货物知识产权执法措施之间的冲突。对于前者,应当运用后法优于先法原则以及比例原则进行协调,针对后者主要运用比例原则以及条约解释进行协调。本文第五章是中国对策研究部分,论述的是面对《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中国的应对策略。中国作为协定的缔约国,负有履行协定的义务,中国面对《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的冲突问题,在国内层面,应当促进国内立法与《贸易便利化协定》相协调,在国际层面,应当提高在相关条约修改上的话语权,促使相关条约的修改与《贸易便利化协定》相衔接。
李阳阳[3](2019)在《美国对华“301调查”的法律问题与我国应对措施研究》文中提出美国贸易法“301条款”作为维护美国对外贸易利益的工具,在美国现代贸易法案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该条款适用范围之广,报复力度之大,具有明显的惩罚性。美国曾依据“301条款”对欧共体采取报复措施以保护其国内生产者的利益,还曾依据“一般301条款”和“超级301条款”多次对日本发起调查,并采取征收惩罚性关税的贸易制裁措施,以维护其国内企业的贸易利益。1991年到2010年,美国曾对中国动用过五次“301条款”,最后均以双方的谈判协商收尾。自WTO成立后,美国使用“301条款”的次数与过去相比有所减少。然而,自特朗普担任美国总统后,美国便重拾该条款作为贸易保护的武器。2017年美国依据“301条款”对中国在技术转让、知识产权、创新等相关领域的法律、政策或做法发起调查,并且还采取以往对中国未曾使用过的制裁措施。文章主要围绕美国依据“301条款”对中国发起调查及采取制裁措施的相关法律问题展开研究,同时还重点分析当美国对中国发起“301调查”并采取“301单边制裁措施”时,中国可采取的应对措施。本文主要对四个方面的内容展开分析。一是对美国“301条款”进行全方位介绍,包括其形成背景、立法演进及基本程序,还结合美国的对外贸易管理体制对“301条款”的实施进行探究,明确国会、总统及USTR在“301条款”运行过程中分别发挥的作用。二是就美国对中国“301调查”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就历史上美国依据“301条款”对我国发起的调查进行梳理,其次就美国对中国“301调查”复活背景下“301条款”存续的基础进行分析,然后就中美双方重点关注的“301调查事项及制裁措施”是否受制于WTO规则进行分析,通过分析“301调查事项”并非与WTO规则无关,DSB具有WTO规则涵盖事项的最终认定权以及“301制裁措施”在WTO体制外的适用受限制,以指出我国不能任由USTR依据其国内法作出有损于我国经济利益的认定和制裁,而应积极主动谋求在WTO多边贸易体制内解决贸易争端。最后就2018年美国发布的“对华301调查报告”进行剖析,对其中的无理指责坚决予以批驳,对其中所反映出的我国法律与政策确实存在的问题应加以改进。三是就美国对中国采取“301单边制裁措施”与现行国际法的冲突性进行分析。首先在WTO体制内,对美国单边制裁措施与WTO规则的冲突性进行分析,美国单边制裁措施有违DSU第二十三条规定、GATT 1994之最惠国待遇与关税减让的规定以及WTO规则之多边主义与贸易自由化。其次在WTO体制外,由于WTO规则与一般国际法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后者可弥补前者的不足,并且由于美国是国际法上的主权国家,所以其行为还应受到一般国际法的限制。比如,《国家对国际不法行为的责任条款草案》与国际法基本原则之国家主权与不干涉内政原则对其的限制。四是我国应积极采取措施以有效应对美国依据“301条款”对我国发起的调查及采取的单边制裁措施。不仅应采用加征关税的反制措施,还应深入研究并充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受到此次加征关税不利影响的中国企业也可通过向美国法院起诉的方式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还应对我国相关法律与政策存在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防止在与美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此外,目前由于WTO规则尚未明确对国际技术转让的规定,所以我国应通过双边或区域投资协定明确技术转让的法律规定,以有效约束美国依据“301条款”对我国技术转让的内容发起调查。
周艳云[4](2019)在《美国“232措施”的合法性问题研究》文中认为美国依据《1962年贸易扩展法》的“232条款”展开“232调查”,美国商务部于2018年公布《钢铝进口对美国国家安全影响的调查报告》,在调查报告中得出钢铝进口对美国的国家安全构成威胁的结论。美国总统依据调查报告颁布总统令,决定对中国、欧盟、俄罗斯等多国进口到美国的钢铝产品分别加征25%与10%的进口关税。此后,中国、欧盟、加拿大、墨西哥、土耳其、印度等国采取反制措施以对抗美国“232措施”。至此,美国“232措施”导致贸易战的全面爆发。美国“232措施”引发美国与被征“232关税”的国家之间双方互将对方诉至WTO争端解决机构。美国“232措施”的合法性问题是各方争议的焦点问题。美国“232措施”的合法性问题的廓清对232贸易争端的解决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美国企图凭借1962年《美国贸易扩展法》中的“232条款”规避WTO《保障措施协定》的规定,使之成为美国对外贸易中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推行单边贸易保护主义、实施其贸易霸凌主义的有利工具。因此,对美国“232措施”的合法性问题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研究极具必要性和紧迫性。由于中国是美国“232措施”的主要针对国和受害国,美国“232措施”的合法性问题的研究对中国而言更具重要理论价值和重大现实意义。在美国“232措施”的WTO争端中,美国“232措施”的合法性争议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下方面:美国“232措施”的法律性质的认定问题;美国“232措施”与WTO保障措施规则的相符性问题;美国“232措施”与GATT1994规则的相符性问题;美国“232措施”与GATT1994安全例外条款的相符性问题;“232措施”的反制措施的合法性问题。美国“232措施”的正确定性是解决“232措施”合法性问题的前提。美国“232措施”在措施的构成、特征、功能、核心要素方面均与保障措施相一致。美国的232措施无论是在措施的外在形式方面还是措施的内在实质方面,均与保障措施均极度契合。因而,美国的232措施应定性为保障措施。然而,美国“232措施”并不符合WTO保障措施规则所规定的国家合法实施保障措施的标准。首先,美国“232措施”不符合WTO保障措施的实体性规则。美国“232措施”违反WTO保障措施实施条件规则,违反保障措施的对应性原则、违反禁止采用“灰色区域措施”规则,违反保障措施实施限度规则。其次,美国“232措施”不符合WTO保障措施实施程序规则,美国违反保障措施调查、通知和磋商中的必为性义务。美国“232措施”不但不符合WTO保障措施的货物贸易的特定规则,也不符合GATT1994中货物贸易的一般规则。美国在实施“232措施”的过程中违反GATT1994的最惠国待遇原则中的必为性义务,违反关税减让义务,违反贸易条例实施中的透明度义务,违反不得采用数量限制措施的禁止性义务。美国违反上述WTO义务的责任不能基于GATT1994第21条国家基本安全例外条款而免除。因为美国“232措施”与GATT1994第21条国家基本安全例外条款的诸多标准相背离,美国“232措施”不符“国家基本安全利益”标准,美国“232措施”保护的利益并非“国家基本安全利益”,美国“232措施”不符“必需”基准,美国“232措施”实施情形不属“国际关系的紧急情况”,美国“232措施”悖逆安全例外条款的善意援引义务。美国不能基于GATT1994第21条而享有安全例外免责的权利。此外,232反制措施的合法性问题亦是美国“232措施”争端中双方争议的焦点问题。232反制措施具有WTO合规性,无需DSB事先授权,符合WTO《保障措施协定》中止减让规则的规定。在WTO外部国际法视域中,232反制措施实质为反措施,反制符合国际习惯法中的反措施规则。同时,反制措施实施时应遵循措施实施前提、程度和目的上的限定和边界。在政府应对方面,中国政府应采用WTO争端解决等多种救济方式,如合法适当的反制、积极推动国家间磋商与合作、利用WTO贸易政策审评机制对美国施加舆论压力、争取掌握世贸组织反制规则和国家安全例外规则修订的话语权,建立针对美国“232措施”的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在企业应对方面,我国企业应积极参与232调查及其听证会,有效利用产品排除规则,必要时诉诸美国国内法院以维护本企业合法利益。在立法应对方面,我国应尽快制定《中国国家经济安全保障法》,设置国家经济安全监测预警与应急管理的法律规则。同时,我国应制定中国贸易救济的综合性专门法,并优化和完善我国出口贸易救济法律制度。美国推行“232措施”等单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终极目的是维护美国在世界经济领域的霸主地位,借由“232措施”等单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攻击和排挤对美国经济和政治霸主地位存有威胁的任何国家。希望世界友善、各国团结一致共同抵制美国的不公平和歧视性的“232措施”,共同致力于维护世界自由贸易体制的稳健,增进国际社会的永续繁荣与良性发展。
刘靖华[5](2012)在《对外贸易壁垒调查的行政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国际社会,不仅存在着征收关税、进口限制、反倾销、反补贴等防守性贸易保护措施,还有以对外贸易壁垒调查为代表的进攻性贸易保护措施。世界范围内,将对外贸易壁垒调查作为一项制度建立起来的国家(地区)为数不多,主要有美国、欧盟和中国,其中以美国贸易法301条款和欧盟《贸易壁垒规则》(TBR)最为典型。借鉴美欧立法经验,中国亦建立起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旨在消除国外贸易壁垒对中国对外贸易的不利影响,维护对外贸易的正常秩序。随着中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国外对华产品贸易壁垒亦日益增多,发挥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作用的社会需求日趋迫切。对中国对外贸易壁垒调查立法进行深入理论分析,提出完善中国立法的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行政法角度研究对外贸易壁垒调查,立足于对外贸易壁垒调查的行政属性,采用行政过程论为基本分析定式,将对外贸易壁垒调查过程中的行政活动进行类型化处理;以行政法治化为分析路径,揭示对外贸易壁垒调查的专门性规则及程序制度。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现实关照为分析准则,剖析中国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之不足,并尝试提出完善建议。运用历史、比较和实证分析的方法,以中国法律制度的内容为分析蓝本,结合法学基本理论和美欧的制度经验,总结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内容的一般规律,为中国制度的完善提供可资借鉴的制度框架。全文按照“理论分析”、“制度变革”到“社会实践”的逻辑进路安排篇章结构。本文认为,不能静态地看待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将其功能仅限定于资讯提供的范围,而应该以行政过程的视角进行考量,将其被定性为以动态方式实现行政目的的行政过程。从美国贸易法301条款、欧盟TBR和中国《对外贸易壁垒调查规则》的规定看,对外贸易壁垒调查是一国外贸行政机关针对外国政府的贸易壁垒发起调查、作出确认并采取相应措施的行政活动。依行政行为类型化分析,对外贸易壁垒调查过程中的行政活动包括行政调查、行政确认、行政裁定等行为。行政调查通过获取资讯来查明事实、收集证据并提出调查报告,外贸行政机关在调查的基础上作出裁定,确认所指控的外国政府的措施或做法是否构成贸易壁垒。外贸行政机关的裁定为进一步采取其他措施或启动WTO多边贸易争端程序提供依据。对外贸易壁垒调查不仅是一个行政活动过程,它还是一个规范或秩序系统。美国、欧盟和中国都有对外贸易壁垒调查的专门立法,建立了对外贸易壁垒调查的法律制度体系。本文认为,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具有行政法制度属性,通过对规范的分析,归纳出对外贸易壁垒调查的实体规则和程序规则。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实体规则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的适用范围;二是贸易壁垒认定的法律依据;三是损害的认定标准。程序规则是有关外贸行政机关在对外贸易壁垒调查过程中应遵循的方法、步骤、时限、顺序等规定。这些实体规则和程序规则往往交织在一起,构成对外贸易壁垒调查行为的规范体系。鉴于对外贸易壁垒调查机关拥有较大的行政裁量权及行使权力可能产生的重大影响,本文从行政程序制度具有制约作用的认识出发,从宏观层面上提出对外贸易壁垒调查程序的正当程序要素,并在微观层面上对其中的程序制度进行分析。在中国融入多边贸易体制的进程中,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被作为主动进攻性保护贸易制度引入中国对外贸易法中。中国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的缺陷和不足,在实践中得到印证。尽管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在中国的步履维艰不能完全归咎于制度本身的不完善,但有完善的制度作为支撑,中国对外贸易壁垒调查的实践将会更为丰富。鉴于此,本文借鉴美国、欧盟对外贸易壁垒调查的立法经验,对中国制度的立法背景、制度框架、内容设计等进行分析,提出完善中国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的指导思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之建议。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和阐述对外贸易壁垒调查过程中的行政活动规则,尝试构建起规范对外贸易壁垒调查的制度框架,据此对中国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中存在的有关问题进行检讨,提出完善中国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的若干建议,以期中国的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破茧成蝶”。
张梦华[6](2012)在《贸易壁垒调查法律制度发展趋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贸易壁垒调查法律制度是指一国政府授权的对外贸易主管机关根据申请或者依职权主动对外国(地区)政府所实施的或者支持实施的构成贸易壁垒的措施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采取相应救济性措施的各类行政法律规范的总和。它同时兼具单边性与多边性,进攻性与防卫性等特征。该制度最先起源于美国,后在欧盟和我国都得到了发展。然而,随着新的一轮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渐渐消退,世界进入了一个被称之为“后危机”的时代。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新型的贸易壁垒层出不穷,在这个新的时代背景下,贸易壁垒调查法律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可以发挥新的作用。有鉴于此,我国面临着贸易壁垒调查立法需要完善的现实状况。但是在目前的立法状况下,贸易壁垒调查法律制度并没有比较统一的规定,因此,贸易壁垒调查立法修订问题的解决建立在对贸易壁垒调查法律制度发展趋势的分析之上,只有了解了贸易壁垒调查立法的发展趋势,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的相关法律制度进行完善和修改,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时代的变化。我国自建立贸易壁垒调查制度之初至今,其实际应用的案例很少,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我国的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立法不够健全和可操作性比较差。新的时代背景虽然带来了很多挑战,但同时也蕴含着变革的机遇,修改完善我国的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立法应当抓住这样一个时机。本文通过对美欧贸易壁垒调查法律制度的比较,对贸易壁垒调查法律制度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我国的贸易壁垒调查立法——《对外贸易壁垒调查规则》本身存在的法律障碍,同时立足本国实践,提出了完善我国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的法律建议。
钟黎敏[7](2011)在《中美贸易壁垒调查制度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贸易壁垒调查制度是在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主义并存的国际贸易背景下产生的,以促进自由贸易、保障本国产业的出口利益、维护本国的互惠利益为目的而产生的贸易救济措施。从美国的“301条款”到中国的《对外贸易壁垒调查规则》,两者的历史演变表明:贸易壁垒调查制度作为消除贸易壁垒、维护国家贸易秩序的有力武器,其产生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国家利益;同时,两国历史发展的社会基础差异导致法的内容与理念也相应地不同。在制度架构上,除受社会历史条件、法治水平、公民的法律意识等因素影响之外,法律传统和立法技术是导致中美两国贸易壁垒调查制度在立法模式、立法理念及制度体系差异的主要原因。在适用范围、申诉主体及损害认定等实体内容上,我国和美国的贸易壁垒调查立法都赋予了主管部门较大的裁量权,但美国在具体概念的界定方面更为明确,法定标准也更具有可操作性。通过对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的立案、调查及裁决等程序规则的比较,我国立法的程序规定上虽具有自己的特色,但在程序的完整性及透明度上不及美国。相较美国而言,我国的贸易壁垒调查制度还存在诸多不足,可通过借鉴美国经验,完善制度体系与内容,提高立法等级,明确相关定义,增加规则的可操作性,完善听证及信息披露制度,引入行政复议及司法审查机制,协调与多边争端解决机制的关系,从而增强我国在国际贸易实务中对外贸易调查和应对外国对我国的贸易调查能力。
徐元[8](2010)在《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是我们所处时代的两大基本特征。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WTO致力于各国削减关税、取消歧视待遇和其他贸易障碍,对许多贸易壁垒都进行了相应的规制,但对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规制基本上还是空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不断提高,发达国家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滥用知识产权,对发展中国家设置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资本和技术要素积累的增加,我国出口产品正处于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向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转型过程中,但是,随着出口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知识产权人的权益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尤其是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更容易遭受发达国家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限制。与我国出口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无休止的知识产权诉讼接踵而至,从打火机到节能灯、从电池到手机、从空调到汽车、从彩电到电脑、从DVD到MP3等等,众多中国企业纷纷遭遇跨国企业设置的知识产权贸易壁垒。面对接踵而来的知识产权纠纷,面对发达国家高高筑起的知识产权贸易壁垒,对知识产权这一新的贸易壁垒形式进行深入研究,对知识产权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找出应对发达国家知识产权贸易壁垒挑战的有效途径,进而提出突破发达国家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对策建议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非常有意义且紧迫的课题。论文共分八章。第一章是导论。作者首先简要分析了论文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然后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简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论文的创新点。第二章是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内涵。作者从壁垒的概念出发,在对现有的相关立法和文献中贸易壁垒概念的解释进行梳理评论的基础上,发现现有贸易壁垒理解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提出了自己对贸易壁垒概念的理解。然后,对知识产权的概念及范围进行了界定,并分析了知识产权的特征。作者在对贸易壁垒和知识产权两个基本概念进行分析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知识产权贸易壁垒概念的理解和定义,并分析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知识产权贸易壁垒问题认识上的分歧。作者还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归纳和分析,揭示了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十大特征。论文的第三章至第五章是对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三种典型表现形式的具体研究和分析。第三章是技术标准型知识产权贸易壁垒。本章从分析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相互关系的演变入手,分析了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相结合这一当代国际经济中的新现象,然后对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相结合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对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相结合产生的贸易壁垒效应进行了分析,认为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相结合会使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的威力得到耦合,产生强大的贸易壁垒效应。接下来作者对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相结合产生的法律问题进行了分析,构建了一个解决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相结合法律问题的简易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实证分析。第四章是知识产权的边境保护措施。作者首先对知识产权边境保护的国际立法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对欧盟和美国的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制度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欧盟和美国的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制度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二者之间存在的相同之处和不同点。然后对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成为贸易壁垒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美国的“337条款”是当今世界上一种典型的知识产权贸易壁垒,因此,在本部分作者专门对美国的“337条款”进行了介绍和分析。首先介绍了“337条款”的实体内容和程序及其救济措施。然后,总结出337程序的主要特点,并对美国“337条款”的不合理性进行了分析。第五章是知识产权滥用。作者从权利滥用的定义出发,首先分析了国内学者有关知识产权滥用的解释,并提出了自己对知识产权滥用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了知识产权滥用的几种常见的表现形式,具体包括知识产权申请中的知识产权滥用、知识产权许可中的知识产权滥用和知识产权救济中的知识产权滥用,并以具体的案例分别加以说明。本部分最后从比较分析的角度对目前国际公约和主要国家对知识产权滥用的法律规制进行了评析,包括知识产权国际公约对知识产权滥用的规制;美国、欧盟、日本以及我国对知识产权滥用的规制。第六章是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政治经济分析。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形成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背景。论文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一是知识经济的兴起与知识产权贸易壁垒;二是美国霸权衰落与知识产权贸易壁垒;三是跨国公司与知识产权贸易壁垒;四是国际经济秩序斗争与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然后对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经济学分析,作者认为知识产权贸易壁垒与其他贸易壁垒相仿,其作用机制有二:即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数量控制机制和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价格控制机制。在此基础上,用一个经济学模型对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贸易效应进行了分析,并以我国DVD行业遭遇的知识产权贸易壁垒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为了更为深入的揭示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现象的本质,作者并未停留在知识产权贸易壁垒这一问题本身,而是更进一步地对当今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基础——知识产权制度进行了反思,并且提出了在“和谐世界”理念下对知识产权制度重构的思路。第七章是我国出口贸易遭遇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在该部分,论文首先就几种主要的知识产权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进行了介绍,然后分析了我国面临知识产权贸易壁垒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第八章是结论和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章是对全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加以总结,并指出了本文的不足之处及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在研究方法方面,作者主要运用了如下几种研究方法:第一,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第二,理论分析、经济模型、案例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第三,“抽象——具体——抽象——具体”的研究方法。第四,比较分析方法。通过上述研究,作者得出如下几个结论:第一,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发展导致知识产权成为国际竞争重要的工具,在这一背景下,知识产权贸易壁垒必将成为一种重要的国际贸易壁垒,发展中国家必须正视这一现实。第二,知识产权贸易壁垒是一种特殊的新型贸易壁垒。与其他贸易壁垒相比较,知识产权贸易壁垒有自己的属性和特征。目前,知识产权贸易壁垒还没有引起学界和实务界应有的重视,对其研究也还不够深入,认识上也比较模糊,缺乏对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信息统计和定量分析。第三,知识产权贸易壁垒表面上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实质上是市场竞争与市场份额问题,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针对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日益增强的竞争力和日益扩大的市场份额采取的一种贸易保护措施,是前者抑制后者后发优势的一种工具。在知识产权的竞争中,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第四,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第五,WTO的知识产权协定强化了知识产权保护,而缺乏规制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规则,这助长了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滥用,国际社会应当考虑在WTO的框架内修订知识产权协定,制定规范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规则。第六,目前,世界知识产权制度正在被异化,应当在“和谐世界”理念下进行重构,重构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知识产权人与社会公众之间利益的平衡。第七,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在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正在遭遇越来越多的知识产权贸易壁垒,其中有外部原因,也有自身因素。我国企业应当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应对发达国家设置的知识产权贸易壁垒。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以下几点:第一,在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贸易壁垒、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且对知识产权贸易壁垒与其他贸易壁垒的差异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分析,揭示了知识产权贸易壁垒所具有的十大特征。第二,对知识产权贸易壁垒产生的政治经济根源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视角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并运用经济学工具分析了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作用机理和贸易效应,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清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实质及影响。第三,提出了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需要在“和谐世界”理念指导下重构的思想,并且对“和谐世界”理念下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的重构的思路和途径进行了大胆的探索。第四,在应对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措施中,提出了我国应当制定和实施“创新强贸”战略,实现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从“科技兴贸”向“创新强贸”的转变,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应对日益频繁的知识产权贸易壁垒。
李本美[9](2010)在《我国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评析》文中指出为消除国外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促进对外贸易的正常发展,我国自从2002年开始建立起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此后又经历了一系列的修改和完善。但仍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健全才能更好地维护我国国内产业的合法权益,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顺利发展。
李小年[10](2009)在《新中国60年外经贸法制建设的辉煌成就》文中认为建国以来我国外经贸法律体系的建设分为四个阶段。在入世前后,为尽快融入经济全球化,我国不仅出台了一系列与国际接轨的外经贸法律法规,还在公平贸易法律方面做出有益的尝试。为应对WTO后过渡期日益加剧的贸易摩擦和全球金融危机,中国适时调整对外加工贸易和出口退税政策,转变产业结构,在海关监管和保税物流制度上有了新的突破。回顾以往,60年外经贸法制建设大大推动并有利地保障了我国外经贸事业的发展,中国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二、《对外贸易壁垒调查暂行规则》出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外贸易壁垒调查暂行规则》出台(论文提纲范文)
(1)WTO框架下中美贸易争端中的法律技术脱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中美贸易争端解决对中国贸易发展的重要性 |
二、WTO争端解决机制对中美争端解决的重要意义 |
三、中美法律技术脱节和中美贸易争端的关系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法律技术脱节的研究 |
二、关于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研究 |
三、关于中美贸易争端的研究 |
四、关于中国贸易法律技术的研究 |
五、关于美国贸易法律技术的研究 |
六、关于中美贸易发展和战略的研究 |
七、关于中国发展战略和实力的研究 |
八、研究现状评述及启示 |
第四节 研究内容 |
一、研究范畴 |
二、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 |
三、研究思路 |
第一章 法律技术脱节的内涵与外延 |
第一节 法律技术的概念发展及特征 |
一、法律技术的概念渊源 |
二、法律技术的概念拓展 |
三、法律技术的特性 |
第二节 法律技术脱节的基本内容 |
一、法律技术脱节的内涵 |
二、法律技术脱节的原因和特征 |
第三节 法律技术脱节的影响 |
一、法律技术脱节在国内领域的影响 |
二、法律技术脱节在国际领域的影响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WTO框架下中美法律技术脱节的背景分析 |
第一节 WTO的发展与现状 |
一、WTO制度发展 |
二、WTO规则体系的困境 |
第二节 中国对美国贸易法律技术脱节背景 |
一、入世后中国贸易发展概况、特点和前景 |
二、中国对美贸易战略演变 |
三、中国贸易法与WTO规则关系 |
第三节 美国对中国贸易法律技术脱节背景 |
一、2001 年至今美国贸易发展概况、特点和前景 |
二、美国对华贸易战略演变 |
三、美国贸易法与WTO规则关系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美贸易争端的法律技术脱节案例表现 |
第一节 中国诉美国的WTO争端案件统计与分析 |
一、年度起诉案件变化规律 |
二、美国应诉方式法律性强 |
三、从案件结果看 |
第二节 美国诉中国的WTO争端案件统计与分析 |
一、年度起诉案件变化规律 |
二、案件涉及传统贸易和美国优势领域 |
三、中国应诉方式政治性强 |
四、从案件结果看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美在WTO实体法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 |
第一节 中美贸易争端涉及的实体法领域概况 |
第二节 中美实体法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内容和特点 |
一、涉案WTO实体法规下中美法律技术脱节的内容 |
二、涉案WTO实体法规下中美法律技术脱节的特点 |
第三节 中美实体性法律技术脱节的原因 |
一、实体性立法领域的原因 |
二、实体法适用领域的原因 |
第五章 中美在WTO程序法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 |
第一节 中美“双反”案件中程序性的法律技术脱节 |
一、AD和 SCM中的程序性规定 |
二、中美涉反倾销或反补贴程序案的概况 |
三、中美在双反领域中的程序性法律技术脱节 |
第二节 中美在DSU程序中的法律技术脱节 |
一、DSU程序性规定 |
二、中美WTO争端案件涉DSU程序概况 |
三、中美在DSU程序下的法律技术脱节 |
第三节 中美WTO争端中程序性法律技术脱节的原因 |
一、程序价值理念不一致 |
二、程序性立法差异 |
三、程序法适用差异 |
第六章 WTO体系下中国的贸易法律技术调整方案 |
第一节 贸易法价值合法化 |
一、维护WTO多边贸易体制 |
二、坚持自由贸易和公平贸易原则 |
三、实体法和程序法并重原则 |
第二节 中国对美贸易立法技术调整方案 |
一、平衡内外的立法方针 |
二、调整立法机制和机构 |
三、确立科学的立法规范 |
第三节 中国对美贸易法律适用技术调整方案 |
一、法律适用部门分工专业化机制化 |
二、积极主动参与国际贸易争端解决 |
三、建立与立法机构的反馈机制 |
四、转变“第三方”思维,实践中提高对实体法的解释能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参考文献 |
(一)中文着作 |
(二)中文译着 |
(三)中文论文 |
(四)中文学位论文 |
二、英文参考文献 |
(一)英文着作 |
(二)英文论文 |
三、相关网站数据库 |
附件:中美提交WTO争端案件统计(2001-2019) |
致谢 |
(2)《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的冲突与协调(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中外研究现状评析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一章 《贸易便利化协定》理论基础及新发展 |
第一节 贸易便利化基础理论探究 |
一、贸易便利化的基本涵义解析 |
二、贸易便利化与贸易自由化的辨识 |
三、全球价值链理论与贸易便利化内在联系 |
第二节 《贸易便利化协定》对贸易便利化理论的运用 |
一、《贸易便利化协定》对贸易自由化理论的运用 |
二、全球价值链下的《贸易便利化协定》措施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的缘由与特征 |
第一节 条约的冲突与协调 |
一、条约冲突的界定 |
二、条约冲突协调途径 |
三、《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的类型 |
第二节 《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产生的缘由 |
一、《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产生的宏观原因 |
二、《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的具体原因 |
第三节 《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的特征 |
一、《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表现的多样性 |
二、《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原因的复杂性 |
三、《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协调方式的差异性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贸易便利化协定》关于进出口环节的便利化与相关条约的冲突与协调 |
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安全与便利关系辨析 |
一、贸易安全 |
二、贸易安全与便利的对立统一关系 |
三、贸易安全与便利是否存在优先问题 |
四、妥善处理两者关系 |
第二节 《贸易便利化协定》进出口环节的条款与世界海关组织条约的冲突 |
一、世界海关组织在《贸易便利化协定》中的参与 |
二、《SAFE框架》与《贸易便利化协定》产生冲突的原因 |
三、《贸易便利化协定》与《SAFE框架》的冲突 |
第三节 《贸易便利化协定》与世界贸易组织检验检疫协定的冲突 |
一、“异化”的TBT、SPS措施与《贸易便利化协定》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 |
二、《贸易便利化协定》与《TBT协议》《SPS协议》具体条款之间的冲突 |
第四节 《贸易便利化协定》进出口环节规定与相关条约的协调路径 |
一、《贸易便利化协定》与世界海关组织安全规则之间的冲突协调 |
二、协调《贸易便利化协定》与世界贸易组织进出口安全监管规则冲突的路径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贸易便利化协定》关于过境环节的便利化与相关条约的冲突与协调 |
第一节 国际法中过境自由制度阐释 |
一、过境自由国际习惯法属性分析 |
二、过境自由属性辨析 |
三、过境自由争议的实证研究 |
四、《贸易便利化协定》与过境自由国际条约的承接 |
五、过境自由国际法保障的发展趋势评析 |
第二节 《贸易便利化协定》与《海洋法公约》过境自由的冲突 |
一、《海洋法公约》过境自由制度安排及其评析 |
二、《贸易便利化协定》对《海洋法公约》过境自由制度继承 |
三、《海洋法公约》与《贸易便利化协定》过境自由制度差异及对其桎梏 |
第三节 《贸易便利化协定》与《反假冒贸易协定》过境货物知识产权执法措施的冲突 |
一、知识产权边境措施相关国际条约沿革 |
二、《反假冒贸易协定》知识产权边境措施对《贸易便利化协定》的阻碍 |
第四节 《贸易便利化协定》过境程序规定与相关条约的冲突协调路径 |
一、《贸易便利化协定》与《海洋法公约》过境自由规则的冲突协调 |
二、《贸易便利化协定》与《反假冒贸易协定》过境货物知识产权执法规定的冲突协调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应对《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的策略 |
第一节 中国应对《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的必要性 |
一、应对《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是中国履约必由之路 |
二、应对《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是发挥大国作用必要举措 |
第二节 中国应对《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的路径 |
一、促进中国国内法与《贸易便利化协定》的衔接 |
二、增加中国在相关国际条约修订工作的话语权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美国对华“301调查”的法律问题与我国应对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美国“301条款”的形成演进与内容概述 |
2.1 “301 条款”的形成与演进 |
2.1.1 “301 条款”的形成背景 |
2.1.2 “301 条款”的立法演进 |
2.2 “301 条款”的基本程序 |
2.2.1 “一般301 条款”的基本程序 |
2.2.2 “超级301 条款”和“特别301 条款”的基本程序 |
2.3 美国对外贸易管理体制与“301 条款”的实施 |
第三章 美国对中国“301调查”的法律问题分析 |
3.1 1991-2017年美国对中国“301调查”的梳理 |
3.2 对中国“301调查”复活背景下“301条款”存续基础分析 |
3.2.1 从美国“主权至上”的理念分析 |
3.2.2 从联邦立法与国际条约的关系分析 |
3.3 中美关于“301调查事项及制裁措施”的法律依据之争 |
3.3.1 关于“301调查事项及制裁措施”是否受制于WTO规则的分歧 |
3.3.2 “301调查事项”并非与WTO规则无关 |
3.3.3 DSB具有WTO规则涵盖事项的最终认定权 |
3.3.4 “301 制裁措施”在WTO体制外适用受限制 |
3.4 2017年美国对中国“301调查”的内容剖析 |
3.4.1 “对华301调查报告”的具体内容 |
3.4.2 针对“对华301调查报告”内容的质疑 |
3.4.3 “301调查”暴露我国相关法律与政策的不足之处 |
第四章 美国对中国采取“301单边制裁措施”与现行国际法的冲突性分析 |
4.1 从“欧共体诉美国‘301条款’争端案”谈起 |
4.2 美国单边制裁措施与WTO规则的冲突性分析 |
4.2.1 美国单边制裁措施有违DSU第二十三条规定 |
4.2.2 美国单边制裁措施有违GATT1994 之最惠国待遇 |
4.2.3 美国单边制裁措施有违GATT1994 之关税减让 |
4.2.4 美国单边制裁措施有违WTO规则之多边主义与贸易自由化 |
4.3 美国单边制裁措施与一般国际法的冲突性分析 |
4.3.1 WTO规则与一般国际法的关系 |
4.3.2 《国际不法行为责任条款》对美国单边制裁措施的限制 |
4.3.3 美国单边制裁措施有违国家主权与不干涉内政原则 |
第五章 中国应对美国“301调查”的措施分析 |
5.1 采取必要的反制措施 |
5.1.1 反制措施的运用 |
5.1.2 中国采取必要反制措施的国际法依据 |
5.1.3 中国采取必要反制措施的国内法依据 |
5.2 深入研究并充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 |
5.2.1 深入研究WTO争端解决机制 |
5.2.2 充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 |
5.3 必要时中国企业可在美提起诉讼 |
5.3.1 提起诉讼的法律依据 |
5.3.2 诉讼中的应对思路 |
5.4 完善我国相关法律与政策,明确技术转让法律规则 |
5.4.1 为扩大开放完善投资环境提供制度保障 |
5.4.2 完善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
5.4.3 完善我国贸易壁垒调查制度 |
5.4.4 通过双边或区域投资协定明确技术转让法律规则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美国“232措施”的合法性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价值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框架 |
五、学术创新 |
六、论证方法 |
第一章 贸易战背景下美国“232措施”及其合法性争议 |
第一节 贸易战中的美国“232措施” |
一、美国“232措施”的实施背景 |
二、贸易战中美国的“232措施” |
第二节 美国“232 措施”的WTO典型争端 |
一、中国诉美国钢铝产品特定措施案(DS544) |
二、印度诉美国钢铝产品特定措施案(DS547) |
三、欧盟诉美国钢铝产品特定措施案(DS548) |
四、美国诉五国232 措施的反制措施案(DS557-DS561) |
第三节 WTO争端中美国“232 措施”的合法性问题 |
一、“合法性”解析 |
二、系争措施中的合法性问题 |
三、争端双方诉求中的合法性问题 |
四、诉请中的合法性问题 |
第二章 美国“232 措施”与WTO保障措施规则的相符性问题 |
第一节 美国“232措施”的法律性质的认定问题 |
一、美国“232 措施”的属性之争:保障措施or国家安全措施 |
二、WTO保障措施的构成要件及其认定标准 |
三、美国“232 措施”构成WTO保障措施 |
四、美国“232措施”并非国家安全措施 |
第二节 WTO保障措施实施前提条件相符中的证明问题 |
一、WTO保障措施实施前提条件相符性证明是否合规之争 |
二、WTO保障措施前提条件相符的证明义务及履行基准 |
三、美国在“232措施”中违反相符性证明义务 |
第三节 WTO保障措施实施中禁止性义务的履行问题 |
一、WTO保障措施实施中禁止性义务之履行是否合规之争 |
二、WTO保障措施实施规则中禁止性义务及履行基准 |
三、美国在“232 措施”中背离WTO保障措施实施的禁止性义务 |
第四节 WTO保障措施实施的程序正义问题 |
一、美国“232措施”是否符合程序正义之争 |
二、WTO保障措施实施程序规则中必为性义务及履行基准 |
三、美国在“232 措施”中违背WTO保障措施实施程序正义轨范 |
第三章 美国“232 措施”与GATT1994 一般规则的相符性问题 |
第一节 GATT1994 最惠国待遇条款中的给惠国义务问题 |
一、美国的给惠国义务履行是否合规之争 |
二、GATT1994 最惠国待遇条款中给惠国义务之履行原则 |
三、GATT1994 最惠国待遇条款中给惠国义务及履行基准 |
四、美国背离GATT1994 最惠国待遇条款中的给惠国义务 |
第二节 GATT1994 关税减让义务的履行问题 |
一、美国关税减让义务之履行是否合规之争 |
二、GATT1994 关税减让义务及其履行的必要性 |
三、美国在“232 措施”中未恪守关税减让义务 |
第三节 贸易政策实施中的透明度义务问题 |
一、美国的贸易政策实施透明度义务之履行是否合规之争 |
二、GATT1994 贸易政策实施规则中的透明度义务 |
三、贸易政策实施规则中的透明度义务的履行基准 |
四、美国“232 措施”违反贸易政策实施的透明度义务 |
第四节 GATT1994 取消一般数量限制义务的履行问题 |
一、美国的取消一般数量限制义务之履行是否合规之争 |
二、取消一般数量限制义务履行之必要 |
三、取消一般数量限制规则中的义务的履行基准 |
四、美国在“232 措施”中背离取消一般数量限制义务 |
第四章 GATT1994“安全例外条款”适用于美国“232 措施”所涉问题 |
第一节 GATT1994“安全例外条款”:美国232 措施的抗辩依据 |
一、GATT1994“安全例外条款”在232 措施案中所涉争议 |
二、GATT1994 安全例外条款的设立和特性 |
三、安全例外条款的功能及其罅隙 |
第二节 GATT1994 安全例外的自决权与审查权问题 |
一、GATT1994 安全例外的自决权与审查权的博弈 |
二、GATT1994 安全例外的自决权与审查权的文本解读 |
三、GATT1994 安全例外的自决权与审查权的司法解读 |
四、美国对GATT1994 安全例外的自决权与审查权的误解 |
第三节 GATT1994第21 条(b)款中“国家基本安全利益”的界定问题 |
一、“国家基本安全利益”的范围之争 |
二、“国家基本安全利益”的应然范围 |
三、美国“232 措施”保护的并非“国家基本安全利益” |
第四节 GATT1994第21 条(b)款中“必需性”的认定问题 |
一、GATT1994“安全例外条款”中“必需性”之分歧 |
二、GATT1994“安全例外条款”中“必需”的应然解释 |
三、GATT1994“安全例外条款”中“必需性”的检测标准 |
四、美国“232 措施”不具有“必需性” |
第五节 GATT1994第21 条(b)款中“国际关系紧急情况”的认定问题 |
一、“国际关系紧急情况”认定之分歧 |
二、“国际关系紧急情况”的应然认定 |
三、美国“232 措施”实施情形不属“国际关系紧急情况” |
第六节 安全例外条款的善意援引问题 |
一、美国援引安全例外条款是否善意之争 |
二、援引行为与善意原则相符性的审查 |
三、援引动机与善意原则相符性的审查 |
四、美国违反安全例外条款的善意履行义务 |
第五章 美国“232措施”合法性争议之延伸:反制措施及其合法性 |
第一节 贸易战中“232 反制措施”及其合法性的争议 |
一、贸易战中的“232 反制措施” |
二、反制措施合法性的争议 |
第二节 反制的法理依据 |
一、反制的自然法理据 |
二、反制契合WTO法的价值诉求 |
第三节 “232 反制措施”的WTO合规性分析 |
一、DSB事先授权问题 |
二、“232 措施”反制国实施中止减让权合法 |
第四节 反制合法性证成的WTO外部国际法规则 |
一、反制的WTO外法律依据之争议及解决 |
二、WTO外部国际法对反制的界定 |
三、反制符合国际习惯法中的反措施规则 |
第五节 反制合法性的边界 |
一、反制前提的限制 |
二、反制程度的限制 |
三、反制目的的限制 |
第六章 “232 措施”合法性争议下中国的应对 |
第一节 美国“232 措施”对我国的影响 |
一、影响我国对美钢铝的直接出口 |
二、导致我国对第三国钢铝出口量的减缩 |
第二节 中国政府应对“232 措施”的路径 |
一、中国政府的国际应对路径 |
二、中国政府的国内应对路径 |
第三节 我国企业应对“232 措施”的路径 |
一、积极参与232 调查及其听证会 |
二、有效利用产品排除规则 |
三、诉诸美国国内法院 |
第四节 我国应对“232 措施”的立法路向 |
一、中国对外贸易法在应对“232 措施”上的缺陷 |
二、制定《中国国家经济安全保障法》 |
三、优化我国贸易救济立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清单 |
后记 |
(5)对外贸易壁垒调查的行政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本文的选题背景 |
二、 本文的研究意义 |
(一)实践意义 |
(二)理论意义 |
三、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架构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架构 |
四、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五、 研究综述 |
(一)国际经济法学者有关对外贸易壁垒调查的研究 |
(二)行政法学界有关 WTO 对中国行政法影响的研究 |
第一章 对外贸易壁垒调查的基本问题 |
第一节 对外贸易壁垒调查的概念 |
一、 贸易壁垒的涵义 |
二、 行政调查的界定 |
三、 对外贸易壁垒调查的定义 |
第二节 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的典型模式 |
一、 美国贸易法 301 条款 |
二、 欧盟《贸易壁垒规则》(TBR) |
三、 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内容概览 |
第三节 中国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的建立及面临的问题 |
一、 中国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的建立 |
二、 中国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的实践 |
三、 中国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面临的问题 |
第二章 对外贸易壁垒调查的可行性解析 |
第一节 对外贸易壁垒调查的理论基础 |
一、 对外贸易壁垒调查与保护贸易理论 |
二、 对外贸易壁垒调查与贸易政策 |
第二节 对外贸易壁垒调查的现实基础 |
一、 对外贸易壁垒调查的经济基础 |
二、 对外贸易壁垒调查的政治基础 |
第三节 对外贸易壁垒调查的功能 |
一、 对外贸易壁垒调查用以消除贸易壁垒 |
二、 对外贸易壁垒调查提供贸易救济 |
三、 对外贸易壁垒调查沟通各种贸易争端解决方式 |
四、 对外贸易壁垒调查搭建起私人寻求 WTO 协议下贸易权利救济的渠道 |
第四节 对外贸易壁垒调查的国际适法性 |
一、 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内容与 WTO 规则的衔接 |
二、 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实践呈现出与 WTO 相衔接相协调的趋势 |
三、 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对 WTO 多边贸易体制发展的作用 |
第三章 对外贸易壁垒调查的行政过程性 |
第一节 对外贸易壁垒调查中的行政调查 |
一、 贸易壁垒行政调查的定位 |
二、 贸易壁垒行政调查适用范围 |
三、 贸易壁垒行政调查程序要件 |
四、 贸易壁垒行政调查方法 |
第二节 对外贸易壁垒调查中的行政确认 |
一、 贸易壁垒认定的法律依据 |
二、 贸易壁垒认定的事实依据 |
三、 贸易壁垒调查中的确认效力 |
第四章 对外贸易壁垒调查的程序机制 |
第一节 对外贸易壁垒调查的程序基础 |
一、 对外贸易壁垒调查程序的起因 |
二、 对外贸易壁垒调查程序的正当性 |
第二节 对外贸易壁垒调查的程序规则 |
一、 调查的发起阶段 |
二、 审查与立案阶段 |
三、 调查进行阶段 |
四、 采取措施阶段 |
五、 小结 |
第三节 对外贸易壁垒调查的程序制度 |
一、 行政公开原则支撑的程序制度 |
二、 行政公正原则指导的程序制度 |
第五章 中国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的完善 |
第一节 中国对外贸易壁垒调查的立法演变及制度形成 |
一、 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的建设情况 |
二、 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的主要内容 |
第二节 中国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存在的问题 |
一、 对外贸易壁垒调查机关的级别低 |
二、 实体规则内容存在疏漏 |
三、 程序规则内容过于粗疏 |
四、 “监督条款”不完善 |
五、 可采取措施的规定不明确 |
第三节 完善中国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的构想 |
一、 制度完善的指导思想 |
二、 制度完善的建议 |
结语 中国对外贸易壁垒调查的行政法治化 |
一、 对外贸易壁垒调查权的设定 |
二、 对外贸易壁垒调查的实体法规制 |
三、 对外贸易壁垒调查的程序法规制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贸易壁垒调查法律制度发展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贸易壁垒调查法律制度概述 |
1.1 贸易壁垒调查制度概述 |
1.1.1 贸易壁垒调查的含义 |
1.1.2 贸易壁垒调查的基本特征 |
1.1.3 贸易壁垒调查法律制度的产生 |
1.1.4 关于贸易壁垒调查的国外立法 |
1.2 我国贸易壁垒调查的适用历史及立法现状 |
1.2.1 我国贸易壁垒调查的实践—“日本紫菜案”和“光伏产品案” |
1.2.2 我国关于贸易壁垒调查的现行立法 |
1.3 贸易壁垒调查法律制度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
1.3.1 后危机时代贸易壁垒发展的新动向 |
1.3.2 我国企业面临的新的时代困境 |
第2章 贸易壁垒调查立法实体规则发展趋势分析 |
2.1 立法理念 |
2.1.1 美欧贸易壁垒调查立法理念分析 |
2.1.2 立法理念发展趋势—贸易自由 |
2.2 适用范围 |
2.2.1 美欧贸易壁垒调查法律制度的适用范围 |
2.2.2 适用范围发展趋势—重视知识产权保护 |
2.3 贸易壁垒的认定 |
2.3.1 美欧贸易壁垒调查立法中贸易壁垒的认定 |
2.3.2 贸易壁垒法律认定的发展趋势—国际法与国内法相结合 |
2.4 “损害”的认定 |
2.4.1 美欧贸易壁垒调查立法中损害的认定 |
2.4.2 损害要件的发展趋势—结合立法实际 |
第3章 贸易壁垒调查立法程序规则发展趋势分析 |
3.1 申请制度 |
3.1.1 美欧贸易壁垒调查申请制度分析 |
3.1.2 申请制度发展趋势—适当限制申请人资格 |
3.2 审查制度 |
3.2.1 美欧贸易壁垒调查审查制度分析 |
3.2.2 审查制度—明确证据标准 |
3.3 调查认定规则 |
3.3.1 美欧贸易壁垒调查调查认定规则分析 |
3.3.2 调查认定规则发展趋势—引入咨询和磋商程序 |
3.4 可以采取的措施 |
3.4.1 美欧贸易壁垒调查中可以采取的措施分析 |
3.4.2 可采取的措施之发展趋势分析 |
第4章 我国贸易壁垒调查法律制度的完善 |
4.1 我国现行立法—《对外贸易壁垒调查规则》 |
4.2 《对外贸易壁垒调查规则》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
4.2.1 《对外贸易壁垒调查规则》的立法等级 |
4.2.2 《对外贸易壁垒调查规则》的适用范围 |
4.2.3 我国《对外贸易壁垒调查规则》中“损害”的认定 |
4.2.4 我国《对外贸易壁垒调查暂行规则》中的申请 |
4.2.5 我国《对外贸易壁垒调查规则》中的审查制度 |
4.2.6 我国《对外贸易壁垒调查规则》中的调查认定规则 |
4.2.7 我国《对外贸易壁垒调查规则》中可以采取的措施 |
4.3 完善我国贸易壁垒调查法律制度的建议 |
4.3.1 提高贸易壁垒调查的立法等级 |
4.3.2 对相关法律概念进行修改和完善 |
4.3.3 完善相关法律程序 |
4.3.4 对我国可以采取的报复措施作出立法上的限制 |
4.3.5 建立行政和司法救济法律制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中美贸易壁垒调查制度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0.1 选题背景 |
0.1.1 选题的实践意义 |
0.1.2 选题的理论价值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0.2.1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0.2.2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0.3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0.3.1 论文的研究思路 |
0.3.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一章 贸易壁垒调查制度比较研究的理论前提 |
1.1 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的概念界定 |
1.1.1 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的概念 |
1.1.2 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的法律特征 |
1.1.3 贸易壁垒调查制度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
1.2 贸易壁垒调查制度构建的理论与现实基础 |
1.2.1 理论基础 |
1.2.2 现实基础 |
1.3 贸易壁垒调查制度与其他相关贸易制度的关系 |
1.3.1 国际法层面——贸易壁垒调查制度与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关系 |
1.3.2 国内法层面——贸易壁垒调查制度与其他贸易救济制度的关系 |
1.4 中美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
1.4.1 中美贸易壁垒调查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 |
1.4.2 中美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的发展现状 |
第二章 中美贸易壁垒调查制度架构比较研究 |
2.1 立法模式之比较 |
2.1.1 中美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的立法模式 |
2.1.2 比较研究的基本结论 |
2.2 立法理念之比较 |
2.2.1 中美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的立法理念 |
2.2.2 比较研究的基本结论 |
2.3 制度体系之比较 |
2.3.1 中美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的制度体系 |
2.3.2 比较研究的基本结论 |
第三章 中美贸易壁垒调查制度内容比较研究 |
3.1 实体规则之比较 |
3.1.1 适用范围 |
3.1.2 主管部门 |
3.1.3 申诉主体 |
3.1.4 贸易壁垒的认定 |
3.1.5 损害的认定 |
3.1.6 责任方式 |
3.2 程序规则之比较 |
3.2.1 申诉程序 |
3.2.2 立案程序 |
3.2.3 调查程序 |
3.2.4 裁决程序 |
第四章 我国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的反思与完善 |
4.1 我国贸易壁垒调查制度存在的问题 |
4.1.1 制度架构上的缺陷 |
4.1.2 制度内容上的缺陷 |
4.2 完善我国贸易壁垒调查制度之建议 |
4.2.1 完善制度架构之思考 |
4.2.2 完善制度内容之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8)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文献 |
1.2.2 国外文献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论文的创新点 |
2 知识产权贸易壁垒内涵解析 |
2.1 贸易壁垒概念辨析 |
2.1.1 壁垒的基本内涵 |
2.1.2 贸易壁垒的现有解释及其评析 |
2.1.3 本文对贸易壁垒的理解 |
2.2 知识产权的内涵及其特征分析 |
2.2.1 知识产权的概念及范围界定 |
2.2.2 知识产权的特征分析 |
2.3 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内涵、表现形式与特征 |
2.3.1 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内涵探析 |
2.3.2 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典型表现 |
2.3.3 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特征辨析 |
2.4 本章小结 |
3 技术标准型知识产权贸易壁垒 |
3.1 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相结合的趋势 |
3.1.1 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相互关系的演变 |
3.1.2 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相结合的趋势 |
3.2 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相结合的原因分析 |
3.2.1 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具有本质的共同性 |
3.2.2 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具有共同的利益基础 |
3.2.3 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提高 |
3.2.4 高新技术的发展和技术联盟的出现 |
3.2.5 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追求 |
3.2.6 发达国家标准化战略与知识产权战略的结合 |
3.2.7 国际标准化组织态度的转变 |
3.3 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相结合的贸易壁垒效应 |
3.4 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相结合的法律问题 |
3.4.1 非必要专利被纳入 |
3.4.2 在标准制定过程中不披露相关知识产权信息 |
3.4.3 专利权人利用标准制定进行联合抵制 |
3.4.4 利用事实标准实施知识产权滥用的行为 |
3.4.5 交叉许可和专利联营 |
3.5 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相结合产生问题的解决途径 |
3.5.1 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相结合法律问题的解决途径模型 |
3.5.2 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相结合法律问题解决途径的实证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知识产权边境保护措施 |
4.1 知识产权边境保护的国际立法 |
4.2 美国和欧盟的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制度 |
4.2.1 美国的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制度 |
4.2.2 欧盟的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制度 |
4.2.3 美国和欧盟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制度的比较分析 |
4.3 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成为贸易壁垒的原因分析 |
4.3.1 规则本身不合理 |
4.3.2 主管机构滥用执法程序 |
4.3.3 权利人滥用知识产权海关保护程序 |
4.4 美国"337条款"研究 |
4.4.1 "337条款"的基本内容 |
4.4.2 "337调查"程序的特点 |
4.4.3 "337调查"程序的不合理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知识产权滥用 |
5.1 知识产权滥用的含义 |
5.1.1 权利滥用的含义 |
5.1.2 知识产权滥用内涵分析 |
5.2 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滥用的具体表现形式 |
5.2.1 知识产权申请中的权利滥用 |
5.2.2 知识产权许可中的权利滥用 |
5.2.3 知识产权救济中的权利滥用 |
5.3 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法律规制 |
5.3.1 国际公约对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法律规制 |
5.3.2 有关发达国家对知识产权滥用的法律规制 |
5.3.3 我国对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法律规制 |
5.4 本章小结 |
6 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政治经济分析 |
6.1 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政治经济根源 |
6.1.1 知识经济兴起与知识产权贸易壁垒 |
6.1.2 美国霸权衰落与知识产权贸易壁垒 |
6.1.3 跨国公司与知识产权贸易壁垒 |
6.1.4 国际经济秩序斗争与知识产权贸易壁垒 |
6.2 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作用机理与贸易效应 |
6.2.1 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作用机理 |
6.2.2 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贸易效应 |
6.2.3 知识产权贸易壁垒贸易效应的实证——以我国DVD行业为例 |
6.3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知识产权的扩张、问题与重构 |
6.3.1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知识产权的扩张 |
6.3.2 知识产权扩张产生的主要问题 |
6.3.3 "和谐世界"理念下知识产权制度的重构——TRIPS修改构想 |
6.4 本章小结 |
7 我国出口遭遇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
7.1 我国出口遭遇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现状 |
7.1.1 技术标准型知识产权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影响 |
7.1.2 知识产权边境保护对我国出口的影响 |
7.1.3 知识产权滥用对我国出口的影响 |
7.2 我国面临知识产权贸易壁垒存在的主要问题 |
7.2.1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
7.2.2 知识产权意识淡薄 |
7.2.3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缺失 |
7.2.4 应诉费用高、对外国法律和国际规则不熟悉 |
7.2.5 规制知识产权滥用的法律制度不完善 |
7.2.6 对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研究不够深入 |
7.3 我国应对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策略 |
7.3.1 制定和实施"创新强贸"战略 |
7.3.2 加强知识产权文化建设 |
7.3.3 鼓励企业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
7.3.4 建立与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制 |
7.3.5 完善规制知识产权滥用的法律制度 |
7.3.6 加强对知识产权贸易壁垒问题的研究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及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8.1 本文的研究结论 |
8.2 本文的不足及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我国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
二、我国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的成功与不足 |
1. 建立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的重要意义 |
2. 现有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存在的不足 |
三、我国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的完善 |
1. 提高立法层次, 扩大调整范围 |
2. 准确界定概念, 扩大申请者范围 |
3. 完善调查程序规则, 设置救济程序 |
(10)新中国60年外经贸法制建设的辉煌成就(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国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制度的历史变迁 |
(一) 建国初期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对外贸易制度 |
(二)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对外贸易法律制度 |
(三)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对外贸易制度 |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贸法律体制的构建 |
(一) 形成相对自由化的对外贸易制度 |
(二) 构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对外贸易法律体系 |
三、改革开放对我国外经贸事业的推动 |
四、入世与中国外贸法律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
(一) 入世与对外开放对外经贸法律体制的影响 |
(二) 新对外贸易法的修订 |
(三) 与贸易相关的行政法规 |
1. 在货物贸易和技术贸易领域内, 国务院先后颁布的主要行政法规有: |
2. 在服务贸易领域, 我国政府根据承诺颁布了一系列新的行政法规, 主要有: |
(四) 与贸易相关的部门规章 |
(五) 与外经贸法密切相关的其他法律法规 |
五、入世后过渡期与中国特色对外贸易法律体系的完善 |
(一) 贸易救济措施法律制度 |
1.《外贸法》中贸易救济措施相关规定 |
2. 国务院关于“两反一保”的三个条例 |
3. 贸易救济措施相关部门规章 |
4. 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的完善 |
(二) 保税区域贸易管理和海关监管制度 |
1. 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贸易和海关监管制度的完善 |
2. 保税港区贸易制度和海关监管制度的完善 |
3. 优化产业结构与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和完善 |
六、总结 |
四、《对外贸易壁垒调查暂行规则》出台(论文参考文献)
- [1]WTO框架下中美贸易争端中的法律技术脱节研究[D]. 孙舒. 外交学院, 2020(08)
- [2]《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的冲突与协调[D]. 杨欣.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3]美国对华“301调查”的法律问题与我国应对措施研究[D]. 李阳阳. 西北大学, 2019(04)
- [4]美国“232措施”的合法性问题研究[D]. 周艳云. 东南大学, 2019(05)
- [5]对外贸易壁垒调查的行政法研究[D]. 刘靖华. 苏州大学, 2012(10)
- [6]贸易壁垒调查法律制度发展趋势研究[D]. 张梦华. 大连海事大学, 2012(10)
- [7]中美贸易壁垒调查制度比较研究[D]. 钟黎敏. 中南大学, 2011(12)
- [8]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研究[D]. 徐元. 东北财经大学, 2010(07)
- [9]我国对外贸易壁垒调查制度评析[J]. 李本美. 特区经济, 2010(10)
- [10]新中国60年外经贸法制建设的辉煌成就[J]. 李小年. 国际经贸探索, 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