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舌试验一例报告

莲舌试验一例报告

一、莲花舌验案1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徐东[1](2021)在《旴江医家许寿仁血瘀证学术思想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近代旴江医家许寿仁作为民国至新中国早期江西医教界的重要人物,其生平事迹及对中医的贡献亟待挖掘整理。本文从学术渊源、诊断特色、临床经验三方面作为切入,重点探讨许寿仁血瘀证学术思想,以传承和发展旴江医学中医药事业。方法:1.运用文献研究、经验总结、描述性研究等方法对本课题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系统收集。2.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筛选,并进行纵横归纳整理分析,使之条理清晰。3.着重解读许寿仁血瘀证相关医论及医案,研究对其产生深远影响的医着。4.从问诊、望诊的角度探讨诊断特色,从临证医案以总结临床经验。结果:诊断特色:(1)重视望诊,面色发黄但如常人、唇周泛黄者、指纹沉隐或青色者、齿龈有瘀点者,皆血瘀证指征。(2)关注夜间异常行为,如夜卧时头向上耸者、夜卧不宁有惊醒者,乃瘀血发热之特有现象。(3)详问病史,跌扑、受惊、努力负重等均为血瘀证的病因。(4)关注饮食嗜味,口味畏咸异于常人者,多由瘀血引起。(5)询问特殊发热部位,自谓心中、腹中、掌中发热者,提示有血瘀证。临床经验:1.治疗原则:重点提出“瘀血忌补”的原则,将血瘀证误作虚证而行补益之法,徒劳无功。2.用药特色:以血府逐瘀汤、少腹逐瘀汤、生苏行气活血汤等为基础方,常配伍使用藕节、桃枝、两头尖、韭白根等,治疗小儿发热、厥冷、缩阳症、撞红综合征、腰痛、胃痛、异常畏寒畏风等难治疾病,疗效显着。对后世影响:许公门人根据其经验,继承了从瘀治疗小儿发热、痛经、不孕症,并扩展到对胃痛、厌食、异常汗出等。结论:旴江医家许寿仁对江西中医学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其一生致力于医学事业和教育事业。其血瘀证学术思想阐前人未发,独具特色,丰富了中医学理论,继承发扬了旴江医学,对中医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秦秀华[2](2020)在《戴恩来教授治疗尿路感染的临床经验总结》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戴恩来教授诊治尿路感染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以便更好的传承导师学术思想,为尿路感染的治疗提供理论指导。方法:1.跟师学习:通过门诊跟师抄方、课堂听课、组会讨论、专题讲座等多种渠道归纳整理戴恩来教授诊治尿路感染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2.文献研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学习历代医家对尿路感染的理论认识;认真研读戴恩来教授诊治尿路感染方面的文献着作,归纳总结戴恩来教授对于本病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及谴方用药等方面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3.数据挖掘:借助现代数据挖掘技术,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对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处方资料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归纳总结戴恩来教授诊治尿路感染的组方用药规律,系统阐述戴恩来教授诊治尿路感染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结果:1.戴恩来教授认为尿路感染的基本病机为“肾虚湿热、气化不利”。2.戴恩来教授治疗尿路感染的基本治则为“实则清利、虚则补益”。3.整理分析戴恩来教授治疗尿路感染的处方。分析结果显示,戴恩来教授治疗尿路感染的常用药物为:萹蓄、瞿麦、车前子、杜仲、牛膝、甘草、石韦、山药、栀子、枳壳。基于关联规则的药物组合规律分析,得出出现频度较高的60个药对;基于熵聚类算法,得出关联度较大的65个药对,20个核心组合及10个新处方。结论:1.戴恩来教授诊治尿路感染的学术观点鲜明,经验丰富,临床疗效显着。2.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挖掘分析戴恩来教授治疗尿路感染的用药规律,进一步验证了理论认识与临床用药的一致性。

鲁晏武[3](2019)在《基于运气学说和数据挖掘的肺系疫病发生与方药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传染病防治工作已成为公共卫生事业中的重中之重,突发的传染病疫情容易引起人群恐慌和社会动乱,对国民经济和家庭生活影响巨大。随着病原体耐药的增强增多,以及激素冲击疗法带来的诸多并发症,单纯的西药和卫生防疫已经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实现中西医协同治疗将是未来应对新发、突发肺系疫病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等肺系疫病在全球范围内发生,面对这些疾病,在西医尚无成熟有效的疫苗和精准药物的情况下,中医药介入可以改善病情,干预、阻断肺系疫病由“因”到“果”的发展过程,改变病原微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从而解除症状,驱除病原体,达到治疗目标。目的:梳理历代医家医着对于肺系疫病的相关认识,运用文献整理与多元数据挖掘方法,结合中医运气学说,探索肺系疫病发生与方药规律,为常见呼吸道传染病乃至新发、突发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与借鉴。方法:①对肺系疫病进行中医理论文献检阅,梳理历代医家医着对肺系疫病的认识,同时为后续的方药规律数据挖掘奠定理论基础。②针对历代医家关于运气与气候、肺系疫病是否相关的争议问题,收集南京地区12年的气象资料和现代肺系疫病的疾控资料,将实际气候情况与运气推演结果比较,得出中运、司天、在泉的符合率,探讨运气与气候相关性。继而将现代肺系疫病的发病率按照六气不同时段进行划分,尝试结合运气分析其高发原因,探讨运气与肺系疫病发生的相关性。③筛选历代医着中治疗肺系疫病的医案处方,将处方信息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采用该软件集成的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系统熵聚类核心组合分析及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新处方分析等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治疗肺系疫病处方中常用药物、药对和组方规律。结果:①通过分析历代医家医着对肺系疫病的认识,发现春秋战国时期记载了许多有关金疫与运气的内容;到东汉时期,认为寒性肺系疫病主要沿六经传变,多从寒论治;晋唐时期,对肺系疫病的寒热性质产生了争鸣,寒热分治的局面打开;宋金元时期,探索拓展出了许多治疗肺系疫病的临证方药;明清时期,以温热性质为主的肺系疫病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辨治体系。②发现南京地区12年实际气象变化与运气的符合率为:1)中运:符合41.67%,部分符合16.67%,不符合41.67%;2)司天:符合58.33%,不符合41.67%;3)在泉:符合50%,部分符合16.67%,不符合33.33%。发现运气不同时段下肺系疫病发生的情况为:1)在中运时段,猩红热、百日咳发病率以木运不及之年最多,麻疹、肺结核则在金运不及之年;2)六气时段,麻疹、猩红热、肺结核发病率以二之气最多,百日咳在三之气最多;3)司天时段,百日咳在厥阴风木时发病率最高,猩红热在少阴君火时最高,肺结核在少阳相火时最高,麻疹在阳明燥金时最高;4)在泉时段,百日咳、肺结核在厥阴风木时发病率最高,猩红热在阳明燥金时最高,麻疹在少阳相火时最高;5)从运气相合看,在太乙天符年、天符年较高,同岁会年、顺化年较低。③数据挖掘可以得出,肺系疫病用药频次中清热、补益、解表药居前3位,四气以寒性、五味以苦味、归经以肺脾胃经药最多。常用药物组合为:补益药-清热药、补益药-补益药、补益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补益药-解表药、补益药-理气药、补益药-利水渗湿药、补益药-温里药、补益药-泻下药、活血化瘀药-补益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清热药-解表药、清热药-清热药。关联规则揭示治疗肺系疫病的基本方为:甘草、人参、白芍、麦冬、柴胡、升麻、黄芩、石膏、桔梗、茯苓、陈皮,最核心的药物为:人参、甘草、黄芩、桔梗,通过复杂系统熵聚类提取新处方药物核心组合14个,演化得到7个新方,是基于驱邪散、牛蒡芩连汤、葛根石膏汤、桂枝汤加浮萍、牛黄点舌丹、沙参麦冬汤、款冬花散(丸)的加减方。通过以药测证,得出这些新方分别适用于:1)风湿或寒湿客于肺胃证;2)风热犯肺或温毒邪袭肺卫证;3)肺胃热盛,卫气同病证;4)外寒已成、里热未实的寒包热证;5)闭证(含热闭、寒闭);6)痰热伤阴证;7)肺阴虚损证。结论:本研究系统梳理了古代医家医着对肺系疫病的认识,将肺系疫病的发展过程进行论述,汇集了肺系疫病的病因、病性、传变模式与治疗观点。通过运气学说与气象变化、肺系疫病发病规律的相关性研究,认为运气学说在南京地区气候推演方面有适用价值,对分析南京地区肺系疫病的发病情况有参考价值,可见运气学说对于研究肺系疫病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值得在更大范围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根据肺系疫病方药的数据挖掘结果,推测肺系疫病的病性以热为主,祛邪扶正是治疗肺系疫病的总原则,清热、补益、解表是治疗大法,此外,要根据实际病情需要,结合化痰、祛湿、理气、化瘀等治法进行治疗。数据挖掘得到的新方可以为肺系疫病的新药研发奠定基础,为常见呼吸道传染病乃至新发、突发呼吸道传染病提供参考和借鉴。

余峰[4](2000)在《莲花舌验案1例报告》文中认为 莲花舌在临床罕见,用吕建辉老中医经验方治疗莲花舌1例,仅投药2剂而大效,五剂痊愈。特作如下介绍,供同道参考。 1.病例 马关魁,女,12岁。1981年2月18日初诊。五天前在吃饭时口进一小麦芒,卡在舌下右侧,尔后发现舌下连根处自右至左红肿逐渐蔓延,其肿连贯而生,其形状

敬岳[5](2017)在《流行性感冒中医证候学特征横断面调查及随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分析相关文献并经过专家论证后制定流感中医证候学调查问卷及统计学软件,收集符合要求的临床病例,分析当前季节流感样及流感中医证候学特征、流感样病例与流感病例之间的可能关系;分析流感中医证型与病毒亚型之间的可能关系;电话随访部分患者以评价发热门诊治疗流感临床效果,为探索中医药有效防治流感奠定基础。方法:2015年10月至2016年3月于中日友好医院发热门诊,收集724份符合标准的病例资料。通过查阅中医与西医流感相关诊疗指南、期刊论着、古籍经典等资料,收集流行性感冒的症状与中医证候信息,设计临床调查表;经相关临床专家、循证医学相关专家进行反复论证后,形成"流行性感冒中医证候学特征调查问卷"并制作电子信息录入软件。该临床研究采用前瞻、开放式,有监督与无监督相结合的观察性研究方法收集病例后将相关信息并输入临床信息采集与分析系统,运用SPSS13.0软件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对计数资料进行频数分析;所有病例所涉及的症状、证候等信息分别进行构成比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1.流感样病例中医证候学特征通过研究表明流感样患者就诊高峰为2015年11月至2016年3月,经分析纳入的724例患者中以女性456例(62.98%)为主;"已婚"者536例(74.34%)居多;在家中居住676例(93.50%)占主要地位。流感样病例诱发以"着凉"最多285例(54.70%);报告突然起病627例(87.94%);706人次均主诉为"发热"(97.51%);初起症状以"发热"最多,有302例(41.71%);全部病例均报告至少一项全身症状其中症状突出者有:恶寒者492例(68.05%)、全身酸痛症状明显有541例(75.03%)、头痛者517(71.61%)、乏力者600例(82.87%)。其中较为显着的局部症状有:流涕440例(60.77%)、咳嗽症状者588例(81.22%)、咽痒症状者435例(60.08%)、口干症状者544例(75.14%)。胃肠反应和全身炎性反应均不显着。四诊合参后中医证型中"风热犯卫"证208例(28.81%);"风寒束表"证107例(14.82%);"表寒里热"证404例(55.96%);"湿热壅滞"证3例(0.42%)。2.流感患者中医证候学特征病毒核酸为阳性者,病毒为甲型H1N1型114例(28.15%)、甲型H3N2型150例(37.04%)、甲型 H9N2型1例(0.25%)、乙型(B 型)139 例(34.32%)、丙型(C 型)1例(0.25%),主要对甲型H1N1、甲型H3N2、乙型(B型)进行相关分析。甲型H1N1病毒亚型人群特征为:女性80例(70.18%)显着较多;甲型H1N1病毒感染群体平均年龄为42.46±15.42岁;已婚91例(79.82%)人群较多;在家中居住的107例(93.86%);着凉获病的有52例(45.61%);高度发热的患者有27(23.68%);就诊时病程为42.95±37.71小时;突然起病的患者有101例(89.38%);主诉报告了发热有112例(98.2%);初起症状中发热39例(34.8%)为最多。全身症状中显着临床表现:恶寒者有76例(66.7%)、全身酸痛96例(83.9%)、头痛85例(74.6%)、乏力102例(89.5%)。局部症状中临床症状显着的有:咳痰76例(66.7%)、咽痒75例(65.8%)、咽痛 63 例(56.8%)、流涕 75 例(65.8%)、咳嗽 109 例(95.6%)、咽部充血 63 例(51.8%)、口干 92 例(80.7%)、口渴 85 例(64.9%)。甲型H3N2病毒亚型人群特征女性96例(64%)居多;甲型H3N2病毒感染群体平均年龄为45.87±18.16岁;已婚120例(80%);在家中居住的有138例(92%);因着凉获病的有58例(38.67%);高度发热16例(10.67%);就诊时病程为58.17±70.40小时;突然起病的患者有126例(84%);主诉149例(99.3%)报告了发热;初起症状中发热患者最多56例(37.8%)。全身症状中显着临床表现:恶寒者有99例(76.0%)、全身酸痛107例(71.3%)、头痛116例(77.9%)、乏力125例(83.3%)。局部症状中临床症状显着的有:咳痰96例(64.4%)、咽痒100例(66.7%)、咽痛96例(64.9%)、流涕 110 例(73.3%)、咳嗽 127 例(84.7%)、咽部充血 96 例(64.9%)、口干 108 例(73.0%)、口渴 99 例(67.8%)。乙型流感人群中女性86例(61.87%)显着较高;乙型(B型)病毒感染群体平均年龄为37.64± 17.40岁;已婚93例(67.39%);在家中居住的130例(93.53%);因着凉获病的有52例(37.41%);高度发热有18例(12.95%);就诊时病程为65.18±49.52小时;突然起病的流感患者有122例(88.41%);主诉133例(95.7%)报告了发热;初起症状中仍以发热为多46例(33.8%)。全身症状中显着临床表现:恶寒者有104 例(74.8%)、全身酸痛 105 例(75.4%)、头痛 101 例(73.2%)、乏力 113 例(81.3%)。局部临床症状显着的有:咳痰92例(66.2%)、咽痒96例(69.1%)、咽痛83例(61.0%)、流涕 91 例(65.5%)、咳嗽 127 例(91.4%)、咽部充血 83 例(61.0%)、口干 113 例(81.9%)、口渴 107 例(77.5%)。三种流感病毒确诊患者全身炎性反应少见,腹部症状中是以恶心为主。其中流感阳性患者甲型H1N1流感中医证型分布风热犯卫24(21.1%)、风寒束表11(9.6%)、表寒里热77(67.5%)、湿热壅滞2(1.8%);甲型H3N2流感中医证型分布风热犯卫35(23.%)、风寒束表17(11.3%)、表寒里热98(65.3%)、湿热壅滞0(0.0%);乙型流感中医证型分布风热犯卫29(21.0%)、风寒束表21(15.2%)、表寒里热88(63.8%)、湿热壅滞0(0.0%)。3.流感门诊治疗效果随访724例被调查者中183例报告了自行服药种类其中:单纯服用抗生素的116例(63.39%)、单纯服用中成药的12例(6.56%)、单纯服用退热药的11例(6.01%)、其余均为两种或三种药物联用44例(24.04%)。未用西药的22例(7.53%),仅使用退热药的52例(17.81%),仅使用镇咳药的4例(1.37%),仅使用抗病毒药的34例(11.64%),仅使用化痰药的9例(3.08%),仅使用抗生素的11例(3.77%),仅针对鼻涕喷嚏给药的4例(1.37%),使用两种以上药物包含退热药的127例(43.49%),使用两种以上药物不包含退热药的29例(9.93%)。中成药对症处理的170例(47.2%)、非对症处理175例(48.6%),其中对证处理多为表寒里热证,但是患者是否对证处理对退热时间、病程及临床疗效并无显着差异。结论:流感样病例及流感病例就诊高峰出现在2015年12月至2016年3月,流感样患者及流感患者均以女性为主,多为已婚在家中居住人群,考虑流感样病例爆发不除外于与环境气候、患者体质和周围环境相关。且流感患者是以全身症状(恶寒、乏力、全身酸痛、头痛)和呼吸道症状(咽痛、咳嗽、咳痰)为主,中医辨证以表寒里热证为主。不同病毒亚型流感临床症状稍有区别:甲型流感病毒致病发热、全身症状和咽部症状较重;乙型流感病毒致病较为温和,且胃肠症状较重。流感病例中表寒里热证显着高于非流感人群;不同病毒亚型中医症状均是以表寒里热证为主,但不同病毒亚型和中医证型的对照关系尚无统计学差异。通过随访门诊就诊患者发现,就诊患者在患病初期有自行用药的现象且多为抗生素,患病初期患者门诊多给予解热镇痛、抗病毒及中成药,服药后患者发热、全身症状及局部症状均有明显好转,但本研究中中成药是否对证处理对临床效果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本研究提示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注意对流感样病例的监测,对不同人群和体质的流感中医证型可进一步明确,流感患者中成药的对证处理需要进一步关注,以做到有效的中医药防治工作。

焦爽,邓媛,李春梅[6](2016)在《中医个案报告的选题策略》文中提出个案报告是对第一手临床资料的记录,也是传统中医学经典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恰当的选题是中医个案报告体现学术价值及临床指导意义的关键。目前中医个案报告选题中有相当一部分在诊断、治疗过程中未体现创新性与中医特色,也无特殊的借鉴意义,并非个案报告的恰当选题。基于目前中医个案报告现状,通过分析中医学术期刊个案报告选题中存在的问题,认为中医个案报告选题在参考国际通用的个案报告选题范围的基础上,应结合中医药学科特色与优势进行调整,以突出中医特色,体现中医优势,传承中医学术精华。选题内容可侧重于中医药在现代医学新领域的发挥,中医药在新发传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中医学经典着作中理论、治法、方药的继承与发挥,中医在优势病种尤其是急重症、难治病、罕少见病中的应用,以及对中医药不良反应或诊疗失误的总结等方面。

王秋凤[7](2016)在《壮医药线点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主要观察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壮医辩证分型中湿热蕴结型和瘀热阻滞型两种证型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通过各组临床疗效、关节肿痛评分以及血尿酸情况行对比研究,评价壮医药线点灸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以提高壮医药治疗水平,为建立一个有效的壮医疗法临床疗效评价体系,使壮医药临床标准化、疗效评价标准化提供新的内容及思路。方法:本研究参照2004版中国壮医内科学的诊断标准及美国风湿病协会诊断标准,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10月本院针灸科、肾内科、内分泌等门诊及住院部符合诊断标准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90例,按照就诊顺序采用随机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A(湿热蕴结型)和治疗组B组(瘀热阻滞型)两组在口服西药的基础上,根据壮医理论“寒手热背肿在梅”的取穴原则采用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在“梅花穴”及肾俞、足三里进行点灸,且治疗A组配以一些清热祛湿理气通络的穴位(大椎、曲池、外关、合谷、太冲、阳陵泉、丰隆穴、阴陵泉穴,均取双侧),治疗组B组配以一些清热活血祛瘀通络的穴位(大椎、曲池、外关、合谷、太冲、血海、膈俞、三阴交,均取双侧)。两组治疗每穴1壮,每日3次,每次间隔10分钟,2周为1疗程;对照组服用秋水仙碱(西双版纳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与别嘌醇片(广东彼迪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治疗。记录3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关节肿痛积分与血尿酸变化以及不良反应等情况,通过统计学分析对3组治疗前后做组内对比与组间对比,评价各组疗效与安全性。结果:经两个疗程治疗后,90例患者无脱落病例,均纳入研究。(1)临床疗效数据显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治疗A组与治疗B组比较P>0.05;(2)三组治疗前后关节肿痛积分与血尿酸数据显示,同组治疗前后比较,P<0.01;治疗后各组比较,治疗A、B两组与对照组比较,P<0.01;治疗A组与治疗B组比较,P>0.05。(3)对照组30例中,出现上述不良反应者10例,占33.3%;治疗A组30例中,12例出现局部皮疹皮肤瘙痒和(或)胃肠道反应症状的不良反应,占40.0%,治疗B组出现12例局部皮疹水泡皮肤瘙痒和(或)胃肠道反应,占40.0%,两组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当(P>0.05),而两组不同壮医证型的治疗组之间相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两个西药基础上的壮医药线点灸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均取得优异疗效,但壮医疗法效果要好于单纯西药,而不同证型壮医药线点灸治疗的两组疗效相比无明显差异;(2)三组疗法均能降低血尿酸,减轻关节肿痛症状的效果,但壮医疗法降低血尿酸水平和改善关节肿痛症状效果要好于单纯西药,而基于西药基础上的壮医药线点灸治疗的两组疗效相比无明显差异;(3)安全性评价结论方面,治疗组与单纯西药治疗安全性相当,而壮医药线点灸的主要不良反应是局部皮疹水泡皮肤瘙痒,其安全可能比西药高。

张海滨[8](2015)在《张志真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白塞病慢性反复期的用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中对于张志真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继承部分的内容,首先回顾了张志真老师的临床经历和治学经历,从而探究老师学术思想形成的背景和要素。并且,通过对老师临床诊疗学术特色的研究,验证了经典与临床、理论与实践,对于形成老师学术特色之影响。张志真老师重视《内经》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天人相应和整体观念,并且用于指导诊查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况;“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老师用药主张调治,反对蛮补,恢复脏腑生理机能,改善患者的饮食、睡眠和精神状态,为恢复正常气化,奠定基础,创造条件。老师重视张仲景的经方价值,常常应用小柴胡汤、五苓散等方剂,解决发热、气郁、水停等病况。老师擅长汲取后世医家之经验,比如擅用李东垣的益气聪明汤治疗脑病,用俞根初的蒿芩清胆汤治疗湿热病,用吴鞠通的益胃汤治疗干燥病,等等。张志真老师主张“脏腑阴阳失调,正虚邪实交争,气机升降失序”的学术思想,认为气化运动,大旨只在“一气周流,升降出入”而已;五脏六腑是一个整体的功能概念,气化致病,彼此相关,阴阳失调、正邪关系、气机升降,是辨证要害所在,其中又以心肾交通至为紧要。在治疗上,老师主张“调治阴阳,以平为期”,在临床上运用“调治”的思想,目的即在于恢复机体气化功能。论文第二部分总结了张志真老师临床常见疾病的诊疗经验。包括白塞病、干燥综合征、认知障碍、中风后遗症、震颤、脊髓和脊神经疾病。张志真老师经过长年研究,认为白塞病可以按照急性发作期、慢性反复期和恢复巩固期,分期进行论治。急性期以热毒蕴结、湿热壅盛为主要证型,治法以清热解毒、祛湿清热为主;慢性反复期以湿阻热郁和阴虚热郁为主要证型,在湿热和阴虚的基础上,合并不同程度的气虚,少部分病例还有阳虚的表现;治疗应当分别湿热、阴虚、脾虚的主次轻重,施以不同的方药。针对白塞病的特有临床表现,比如口腔黏膜溃疡,老师主张以防治口咽部感染,控制口腔粘膜溃疡为初始治疗的着眼点。基本药物如金银花、连翘清上焦之火,黄柏清炎上之虚火,青黛清肝火。又如结节性红斑,老师认为是典型的血管炎表现,以活血化瘀散结通络为治法,常用药物如金银藤、鸡血藤、络石藤、葛根、川芎、当归尾、穿山龙、白芥子、鳖甲等。再者,白塞病内脏病变表现各异,预后不一,老师着眼于病证结合,即把握住血管炎这一基本病理基础,结合辨证论治的原则,组方用药。眼白塞,每见视力损害,常于基本方外加用菊花、枸杞子、密蒙花、谷精草、桑椹、蚕砂等明目作用的中药;神经白塞,常见头痛、偏瘫、失语、痴呆,常以黄芪类处方配合川芎、僵蚕、菖蒲、郁金、远志等开窍活络之品;肠白塞,多以腹痛、泄泻、便血为主要表现,老师以参苓白术散为主药处方;皮肤损害,如痤疮、脓疱、红斑,常以双花、连翘、公英、地丁、白芷、地肤子、白鲜皮、生地、防风等凉血解毒散风止痒。老师治疗干燥综合征,属于热盛伤津之证型者,采用清热生津之法。药用金银花、连翘、黄柏、元参,胃热炽盛用白虎汤,肝胆郁火用白芍、夏枯草;滋补肺脾肾之阴,则用麦冬、沙参、葛根、生地;同时,针对淋巴结肿痛者,予元参、浙贝、夏枯草、生牡蛎散结,莪术活血,枳朴降气。老师治疗认知功能减退,大法概括为调补疏通,常用治法涉及益气扶阳、和血养阴、健脾补肾、充髓醒脑,交通心肾;常用益气聪明汤合六味地黄汤、二仙汤化裁。老师治疗中风后遗症,痰浊壅滞者,常以导痰汤、小陷胸汤化裁;气虚血瘀者,常用益气聪明汤、补阳还五汤;兼有心肺上焦气虚,症见心悸气短胸闷,加生脉饮益气养心;痰湿盛于中焦,症见舌胖水润,加五苓散化裁化气利水;肝肾精血不足,症见腿脚萎软,加二仙、地黄饮子化裁补益肝肾。老师治疗震颤,由气虚血亏或肝脾失调或心肾不交立论,临床总体调理脏腑气血运行,使其气充血旺而血行,或气充精血气化而转化气精血旺。老师治疗脊髓和及神经根疾病,从痹病、痿病论治。疼痛麻木者为痹,以益气通阳之黄芪桂枝五物汤为主方;痿弱不用者为痿,以补益肝肾之肾气丸为主方。亦常合方使用,此外,必以乌蛇、蜈蚣之品搜剔经络,丹参、芍药养血益肝。老师精于脉诊,临证辨别虚实寒热,常凭脉诊为据。其脉学渊源,亦来自对于内经、伤寒等经典的体会。论文第三部分为“张志真老师治疗白塞病慢性反复期的用药研究”。张志真老师根据疾病病程特点,并且基于大量的临床病例研究,首次完整的提出了分期论治的概念,归纳了中医证候分型,制定了有效的方剂。研究目的:收集和分析临床病例,研究处方用药规律,总结老师临床经验,对于继承前辈对于白塞病这一疑难疾病的研究成果,并指导进一步的研究方向。研究内容:慢性反复期患者按照中医不同的辨证分型,给予相应的清热、祛湿、健脾、养阴、交通心肾以及活血化瘀之法,和特定的组方用药规律;归纳和分析了针对白塞病的疾病分型,采取的针对性药物治疗;结合文献复习,探讨了老师常用药物的理论来源和依据。研究方法:收集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临床病例;应用Access建立数据库录入系统,形成“张志真临床诊治系统”数据库;挖掘用药规律。结论:提炼了老师治疗不完全型白塞病的基本处方和药物组成;白塞病慢性反复期的用药特点是,活血化瘀药物使用频率较高;清热解毒清利咽喉药物的使用占很高比例;着眼于睡眠障碍,由交通心肾入手调整免疫紊乱。

耿学英[9](2009)在《赵炳南中医皮肤科学术渊源及学术特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与经验是中医学的宝贵财富,继承、挖掘与传播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是加快中医事业发展与创新的重要途径。赵炳南教授(1899-1984)是我国着名中医皮外科专家,是现代中医皮肤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为发展中医皮肤科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但我们对其搏大精深的学术思想体系还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赵炳南皮肤科学术精髓的传承与推广。深入进行赵炳南中医皮肤科学术渊源、学术思想和经验特色的研究,对中医皮肤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医皮肤科赵炳南学术流派及其传承研究”是2006年度北京市中医药科技发展基金项目“51510”重大项目。“中医皮肤科赵炳南学派学术渊源及学术思想研究”是此重大项目中的第一个子课题,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系温病教研室负责完成。笔者所选课题为此子课题中的一部分,重点是对赵炳南中医皮肤科学术思想之渊源及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总结。本研究论文旨在探寻赵炳南中医皮肤科学术思想渊源,研究总结赵炳南中医皮肤科学术思想特色。通过总结中医皮外科古籍文献和温病学名家着作的有关论述,明确中医皮肤科学理论发展的脉络及对赵氏思想的影响,明确赵炳南对中医皮肤病学发展和创新的贡献。通过分析研究《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简明中医皮肤病学》等着作及有关文献报道资料,深入总结赵老皮肤病辨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尽可能地条理化、系统化,便于指导临证或实际应用。本论文主要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赵炳南中医皮肤科的学术渊源进行研究。明以前是中医皮肤科理论与实践不断积累的时期,明清两代是中医皮外科学发展的鼎盛和争鸣时期,外科三大主要学术流派即产生于明清。明清时期中医皮外科学所取得的成就是赵炳南皮肤科学术思想的最重要的源泉。赵炳南不但继承了历代皮外科治疗上的精华,且有颇多创新,形成了自己皮外科治疗的独特风格。论文中对《赵炳南临床经验集》中所记载的31个主要皮肤病病种进行文献溯源,分析总结赵炳南论治不同皮肤病的特点与历代主要中医皮外科古籍文献和名家的关系,以期更好地明确赵炳南皮肤科学术思想之渊源,明确赵炳南对中医皮肤病学发展和创新的贡献。论文第二部分是对赵炳南中医皮肤科的学术思想进行研究总结,主要从五个方面论述了赵炳南的学术思想特点。一是坚持中医辨证论治特色,对皮肤病证候进行了规范。《赵炳南临床经验集》记载了11类共31种皮肤病的诊治方法,每一病种都有中医辨证。《简明中医皮肤病学》中介绍了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在皮肤病各论中详细记载了对各种皮肤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及论治方法。二是始终以中医整体观指导对皮肤病的辨证治疗。赵炳南将中医整体观作为一种指导思想贯穿于皮肤病诊疗的全过程。他认为应从整体观出发研究皮肤病的发病规律,从整体角度分析皮肤科病证及其变化。三是强调阴阳辨证,擅长运用调和阴阳法治疗皮肤病。阴阳是八纲中的总纲,是辨证的基本大法,赵炳南在医学实践中重视运用阴阳辨证治疗临床疑难杂症。赵老指出调和阴阳法在皮肤科疾病中占有重要位置,并喜用鸡血藤、首乌藤、钩藤、天仙藤等藤类药物为调和阴阳基本方药加减运用于皮肤病临床。四是重视运用卫气营血辨证诊治皮肤病。赵炳南对温病学说有颇深研究,率先将温病学的成就用于皮肤科中。他深入研究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将之与皮肤病临床紧密结合。尤其是善于运用卫气营血辨证治疗丘斑疹类皮肤病及急性感染性皮肤病。他以卫气营血学说为指导,创制出有关皮肤病治疗的一系列经验方,临床应用,疗效显着。五是治疗皮肤病,常以治湿为根本,治热为关键。赵炳南在诸多皮肤病的致病因素中,对湿邪与热邪尤为重视。赵炳南把温病学说关于湿热病的思想灵活用于皮肤病治疗中。在长期反复临证实践的基础上,赵老形成了对于湿热性皮肤病辨证施治的看法。论文第三部分是对赵炳南中医皮肤科治法和方药特点进行研究。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一是赵老在中医皮外科临床领域潜心研究,博览群书又学古不泥,在长期和大量的医疗实践中,对中医皮、外科的理论提出了一些创新的见解,在理法方药等各个方面,均颇有创新。二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赵老通过大量病例,总结出了许多疗效显着的经验方,有些已形成系列。其立法周全详察,组方科学严谨,对后学者极具指导意义。三是对赵炳南部分常用效验方之特点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全虫方、秦艽丸、多皮饮、五皮五藤饮、祛湿健发汤等。四是对赵老临床药物运用特点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其应用清热解毒药、祛风药、对药、组药、引药的特点,以总结其用药经验,为中医皮肤科的临床用药提供资料。五是分析总结赵老治疗皮肤病时运用外治法、外用药的特点。赵老对中医外用药的配制和使用尤有独到之处,他汲取百家之长,不断研究创新,形成了系统的外治法、外用药方案,还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外治疗法。

张思依,吕文亮[10](2020)在《中医药防治病毒性肺炎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病毒性肺炎是一种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近期在武汉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使病毒性肺炎重回大众视野。近年来国内成人病毒性肺炎发病率逐渐升高,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V)、甲型H1N1流感病毒、H7N9禽流感病毒、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等病原体引起的病毒性肺炎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病毒性肺炎属中医疫病范畴,中医药治疗疫病有着悠久的历史且疗效显着。而中医药多成分、多靶点的治疗特点在应对病毒性肺炎的治疗中则体现出一定的优势,故有必要就此方面的临床研究工作进行总结。本文从中医角度出发,就急性严重呼吸综合征、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COVID-19的病因病位病机、临床治疗用药做一简单探讨,为中医药临床治疗病毒性肺炎提供参考。

二、莲花舌验案1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莲花舌验案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旴江医家许寿仁血瘀证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血瘀证与活血化瘀治法的临床应用概述
    1.血瘀证的诊断依据
    2.临床应用
    3.结语
1 许寿仁概述
    1.1 医家简介
    1.2 学术渊源
2 许寿仁血瘀证学术思想
    2.1 重视血瘀形成的生理基础
    2.2 血瘀证病因
    2.3 血瘀证的特色诊断
    2.4 处方用药独具特色
3 学术思想之运用
    3.1 小儿瘀血发热
    3.2 瘀血厥冷
    3.3 撞红瘀阻
    3.4 瘀血缩阳
    3.5 瘀血腰痛
    3.6 瘀血胃痛
    3.7 瘀血畏风畏寒
4 血瘀证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
    4.1 关于瘀血发热的理解与发挥
    4.2 关于消化系疾病的理解与发挥
    4.3 扩展血瘀证学术思想应用范围
    4.4 医师简介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表1 许寿仁藏书目录(部分)
    表2 许寿仁任职工作情况表
个人简介

(2)戴恩来教授治疗尿路感染的临床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中医药治疗尿路感染的因机证治探讨
    1 病名
    2 病因
    3 病机
    4 辨证论治
    5 转归
第二部分 戴恩来教授治疗尿路感染的临床经验
    1 病因病机
    2 辨证分型
    3 辨治特点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戴恩来教授治疗尿路感染的临床经验
    1 资料
    2 结果
    3 讨论
第四部分 验案举隅
    验案一
    验案二
    验案三
第五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第六部分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成果

(3)基于运气学说和数据挖掘的肺系疫病发生与方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肺系疫病的中医理论研究
    1 疫病与肺系疫病概念探讨
        1.1 疫病概念
        1.2 肺系疫病概念
    2 病名研究
    3 历代医家医着对肺系疫病的认识
        3.1 春秋战国时期——运气结合五行生克诠释肺系疫病诊治
        3.2 东汉时期——寒性肺系疫病辨治开后世治疫先河
        3.3 晋唐时期——寒热分治肺系疫病局面开始出现
        3.4 宋金元时期——继承创新基础上热性肺系疫病辨治崛起
        3.5 明清时期——温热性质肺系疫病辨治逐渐发展鼎盛
第二部分 运气与气候、肺系疫病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1 运气学说与气候之间的关系
        1.1 理论研究
        1.2 实例研究
        1.3 讨论
    2 运气学说与肺系疫病发生之间的关系
        2.1 理论研究
        2.2 实例研究
        2.3 讨论
    3 小结
第三部分 肺系疫病方药规律数据挖掘
    1 资料与方法
        1.1 处方来源
        1.2 处方筛选
        1.3 分析软件
        1.4 处方录入与核对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症状频次
        2.2 用药频次
        2.3 用药分类
        2.4 四气、五味和归经
        2.5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用药规律
        2.6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核心组合
        2.7 基于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的新处方
    3 讨论
        3.1 症状分析
        3.2 用药分析
        3.3 四气、五味、归经分析
        3.4 常用药物组合分析
        3.5 关联规则分析
        3.6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新方分析
        3.7 以药测证分析
第四部分 结语
    1 结论
    2 思考
        2.1 肺系疫病中医理论思考
        2.2 肺系疫病发生与运气学说之间的关系思考
        2.3 肺系疫病诊治与用药思考
    3 本文创新点
    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近十年中医药诊治新发肺系疫病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流行性感冒中医证候学特征横断面调查及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综述
    综述一 流行性感冒中医证候学特征概述
        1 流行性感冒相关概念
        2 流行性感冒中医学相关概念及溯源
        3 流行性感冒中医病因病机
        4 流行性感冒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综述二 流行性感冒疾病特点及中西医防治方法
        1 流行性感冒病原概述
        2 流行性感冒病原学特征
        3 流行性感冒与流感样疾病及普通感冒的鉴别
        4 流行性感冒诊断标准
        5 中西医防治流行性感冒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研究一 2015-2016年冬春季节北京地区流感样病例中医证候学特征横断面研究
    研究目的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病例选择
        2.1 入选标准
        2.2 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4 统计学处理
        5 部分临床症状分级量化评价标准
        6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结果
        1 一般人口学资料
        2 患者既往患病情况
        3 患病原因调查
        4 就诊时一般情况
        5 就诊时症状分析
    结论
    讨论
临床研究二 2015-2016年冬春季节流行性感冒患者中医证候学特征横断面研究
    研究目的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研究部分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结果
        1 病原学检测结果
        2 一般人口学资料
        3 患者既往患病情况
        4 就诊时一般情况
        5 血常规检测结果
        6 PCR检渊结果与中医证型
    结论
    讨论
临床研究三 2015-2016年流感样病例门诊常规治疗调查研究
    研究目的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病例选择
        2.1 入选标准
        2.2 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4 统计学处理
        5 部分临床症状分级量化评价标准
        6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结果
    结论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致谢
个人简历

(6)中医个案报告的选题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明确个案报告的目的
2 突出个案报告的学术价值
3 把握个案报告的特点与优势
4 有中医特色的个案报告选题策略
    4.1 中医在现代医学新领域的发挥
    4.2 中医药在新发传染性疾病中的应用
    4.3 对中医学经典理论、方药的继承与发扬
    4.4 体现中医药优势的急重症、难治病治疗
    4.5 中医药在罕少见病治疗中的探索
    4.6 对中医药不良反应或诊疗失误的反省
5 小结

(7)壮医药线点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研究
    1.1 中医对痛风性关节炎的认识
        1.1.1 病因病机
        1.1.2 中药治疗
        1.1.3 针灸治疗
        1.1.4 其他治疗
        1.1.5 特色疗法
    1.2 西医对痛风性关节炎的认识
        1.2.1 西医的相关认识
        1.2.2 实验机制研究
        1.2.3 治疗预防
    1.3 壮医对痛风性关节炎的认识
        1.3.1 壮医理论
        1.3.2 治疗
2 临床研究
    2.1 研究内容
        2.1.1 性别、年龄比较
        2.1.2 病程比较
        2.1.3 病发关节数比较
    2.2 研究方法
        2.2.1 标准评定
        2.2.2 观察指标
        2.2.3 治疗方法
        2.2.4 评定指标与方法
        2.2.5 不良反应指标
        2.2.6 不良反应、事件处理
        2.2.7 安全性评价标准
        2.2.8 统计学处理
    2.3 研究结果
        2.3.1 三组治疗前后比较详见下表
        2.3.2 关节肿痛积分比较
        2.3.3 血尿酸水平比较
        2.3.4 安全性比较
        2.3.5 结果分析
        2.3.6 结果讨论
3 讨论
    3.1 立题依据
    3.2 课题研究的技术关键环节
    3.3 课题创新点
    3.4 可行性分析
    3.5 技术的安全性评价
        3.5.1 不良反应评价比较
        3.5.2 安全性结论比较
        3.5.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张志真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白塞病慢性反复期的用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张志真老师学术思想渊源概述
    1 《素问》《灵枢》
    2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3 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
    4 《通俗伤寒论》《温病条辨》
第二部分 张志真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和研究
    1 张志真老师学术思想概述
        1.1 “脏腑阴阳失调,正虚邪实交争,气机升降失序”
        1.2 “调治阴阳,以平为期”
    2 张志真老师临床经验总结
        2.1 张志真老师分期辨证治疗白塞病
        2.2 从阴虚内燥论治干燥综合征
        2.3 张志真老师治疗认知功能减退的临床经验
        2.4 张志真老师治疗中风后遗症
        2.5 张志真老师治疗震颤
        2.6 张志真老师治疗脊髓疾病
        2.7 发热类疾病
        2.8 张志真老师脉诊经验
第三部分 张志真老师治疗白塞病慢性反复期的用药研究
    综述 白塞病现代研究概况
        1 白塞病的临床特点
        2 白塞病的发病机理
        3 白塞病的临床分型
        3.1 眼病
        3.2 消化道病变
        3.3 血管病变
        3.4 神经系统病变
        3.5 心脏病变
        3.6 其他
        4 中医研究现状
        4.1 中医病名、病因、病机认识
        4.2 中医辨证分型
        4.3 中医临床分期
        4.4 现代药理学研究
        参考文献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诊疗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病例数据采集
        3.2 建立结构化数据库
        4 统计方法
    结果与结论
        1 结果
        1.1 病例资料症状频次
        1.2 疾病分型
        1.3 中医证型分布
        2 结论
        2.1 老师治疗不完全型白塞病的基本处方和药物组成
        2.2 活血化瘀药物使用频率较高
        2.3 清热解毒清利咽喉药物的使用占很高比例
        2.4 着眼于睡眠障碍,由交通心肾入手调整免疫紊乱
    讨论
        1 白塞病中医证候、病机分析
        1.1 白塞病临床表现的认识
        1.2 白塞病与狐惑病的差异
        1.3 白塞病以湿热为基本病机
        2 张志真老师白塞病基本处方分析
        2.1 白塞病的中医分期论治
        2.2 关于化瘀散结药物的探讨
        2.3 关于清热药物的探讨
        2.4 关于祛湿药物的探讨
        2.5 关于养阴药物的探讨
        2.6 关节疼痛的常用药物探讨
        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期间发表论文

(9)赵炳南中医皮肤科学术渊源及学术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一 赵炳南学术思想研究概况
文献综述二 温病名方在皮肤科临床应用概况
赵炳南生平传略
第一部分 赵炳南中医皮肤科学术渊源研究
    1 明以前时期皮肤科理论与实践不断积累
    2 明清外科学术流派的产生促进了皮肤科发展
    3 赵炳南对古代中医皮肤病学的继承与发展
第二部分 赵炳南中医皮肤科学术思想研究
    1 坚持中医辨证论治特色,规范皮肤病证候
    2 以中医整体观指导皮肤病的辨证治疗
    3 强调阴阳辨证及运用调和阴阳法
    4 重视卫气营血辨证在皮肤病中的应用
    5 以治湿为根本,治热为关键
第三部分 赵炳南中医皮肤科治法和方药特点研究
    1 提出皮肤病治疗新见解
    2 创制疗效显着的经验方
    3 部分常用效验方特点分析
    4 运用药物特点
    5 运用外治法、外用药特点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中医药防治病毒性肺炎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1.1 病因病机
    1.2 临床治疗
2 甲型H1N1流感
    2.1 病因病机
    2.2 临床治疗
3 人感染H7N9禽流感
    3.1 病因病机
    3.2 临床治疗
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4.1 病因病机
    4.2 临床治疗
5 讨论

四、莲花舌验案1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旴江医家许寿仁血瘀证学术思想研究[D]. 徐东.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戴恩来教授治疗尿路感染的临床经验总结[D]. 秦秀华.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0)
  • [3]基于运气学说和数据挖掘的肺系疫病发生与方药规律研究[D]. 鲁晏武.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4]莲花舌验案1例报告[J]. 余峰. 实用医技, 2000(01)
  • [5]流行性感冒中医证候学特征横断面调查及随访研究[D]. 敬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6]中医个案报告的选题策略[J]. 焦爽,邓媛,李春梅. 中医杂志, 2016(18)
  • [7]壮医药线点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D]. 王秋凤.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6(05)
  • [8]张志真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白塞病慢性反复期的用药研究[D]. 张海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08)
  • [9]赵炳南中医皮肤科学术渊源及学术特点研究[D]. 耿学英.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10)
  • [10]中医药防治病毒性肺炎的临床研究进展[J]. 张思依,吕文亮.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04)

标签:;  ;  ;  ;  ;  

莲舌试验一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