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植物对硼素不足的反应及其成因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黎宝怡[1](2020)在《硼和独脚金内酯对豌豆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豌豆(Pisam sativam L.)是我国重要的食用豆类作物之一,是集粮食生产,鲜食蔬菜、食品加工等多用途于一体的作物,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较高,生产上常利用去顶或者控制侧枝生长来调控豌豆的株型,从而提高产量。硼(Boron,B)作为植物必须的微量元素之一,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缺硼时植物生长受到限制导致减产,严重时甚至使其颗粒无收。研究表明硼对植物顶端优势具有重要调控作用;而独脚金内酯(Strigolactone,SL)作为一种新型植物激素,可以抑制植物分枝,通过人工施用SL类似物抑制植物分枝,可以促进水稻、大豆、豌豆等增高作物产量。推测硼和SL可能相互作用,共同调控植物分枝和产量。选择豌豆的两个品种‘PS-37’、‘PS-99’,采用不同浓度的硼处理、外源SL、独脚金内酯抑制剂(Tis-108)处理、去顶处理、及外源SL及其抑制剂共同处理,通过观察豌豆植株地上部形态、腋芽及根系生长,研究硼和独脚金内酯相互作用对豌豆生长发育的影响,从而为农业高效用肥及激素的有效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有利于促进农艺增收、发展精准农业。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正常供硼(B25)时两个豌豆品种‘PS-37’和‘PS-99’植株生长情况良好,腋芽较小或几乎不生长。缺硼(B0)时,两个豌豆品种‘PS-37’和‘PS-99’植株株高、节间距较短;叶腋萌发较多腋芽,根系短粗、颜色较深;且植株上部叶片逐渐发黄,顶芽随培养时间的增加会逐渐出现萎蔫等缺硼现象。B0植株根系总长度显着变短、根系总表面积和总体积均显着降低,根系平均直径则显着上升。不同品种或者不同植物之间对硼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其中‘PS-99’表现对硼的敏感性更强。表明硼对豌豆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且参与了植物顶端优势调控。(2)B0条件下,外源SL处理后,明显抑制了豌豆腋芽的发育,表现在腋芽数量及长度均显着减少。随着SL浓度的升高,腋芽的抑制作用增强:0.5 mg/L浓度的SL部分抑制B0条件下侧芽的发育,而1.5 mg/L浓度时则完全抑制。此外,不同浓度SL处理均对豌豆植株的第二节位腋芽的抑制作用最显着。B25条件下,不同浓度SL处理对腋芽发育没有明显影响,各节腋芽没有显着差异,均表现出较小、未发育的状态。这一结果说明缺硼时SL能抑制豌豆的腋芽生长。施用SL合成抑制剂(Tis-108)处理后,B0植株第0、1、2节位的腋芽明显伸长,0.01 mg/L和0.05 mg/L Tis-108均显着促进B0中已发育腋芽的伸长。而0.01 mg/L和0.05 mg/L Tis-108对B25植株腋芽的发育均无明显影响,植株长势良好,顶端优势明显。表明,在缺硼条件下,如果抑制SL的合成,则可以促进已发育腋芽的伸长;而在加硼条件下,抑制SL合成,却不能诱导未发育腋芽的发育。(3)B0条件下,单独施加外源SL时明显抑制腋芽的生长,同时施加SL+Tis-108后,0-3节位的腋芽发育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表现为对腋芽的抑制程度不如单独施加SL处理;B25条件下则无明显差异。去顶(QD)后,顶端优势解除,B25条件下的豌豆腋芽均表现出显着发育,B0腋芽发育和不去顶无明显差别,进一步说明硼对顶端优势的控制作用。在去顶基础上同时施加SL和Tis-108(SL+Tis+QD),观察外源SL对腋芽生长的影响。在B25条件下,去顶后外源SL处理显着抑制腋芽发育,但表型未完全恢复到不去顶处理。而在B0条件下,外源SL对腋芽发育无明显差异。这说明去除顶芽打破顶端优势的作用后,加硼条件下,SL才能抑制腋芽伸长,而缺硼条件下SL不能发挥抑制侧芽伸长的作用,其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4)正常供硼(B25)植株根系则长且细,白色,质地柔软,二级侧根较少。缺硼(B0)植株整个根系短且粗,色泽偏黄,质地较硬,豌豆植株主根和侧根的伸长受到明显的抑制作用。B0条件下,外源Tis-108对豌豆植株根系的伸长起抑制作用,且根系没有明显的增粗现象,而B25植株该表型的差异不显着。同一硼浓度条件时,去顶(QD)处理同时施加外源SL+Tis处理的根系生长均与对照无显着差异,但不同硼浓度间表现差异显着,均表现为B25条件下根系生长较好。这说明硼和独脚金内酯之间共同参与了根系生长的调节,对根系共同产生影响。综上所述,缺硼抑制豌豆的生长,促进了腋芽发育,解除了顶端优势。SL抑制豌豆腋芽的生长发育,且与硼对顶端优势的调控作用有关。
陈晟,施木田,吴宇芬,李永裕[2](2016)在《应用组织染色法研究硼胁迫对西瓜叶片的生理伤害》文中指出为了研究硼胁迫对西瓜叶片的生理伤害,笔者以籽瓜、‘黑美人’西瓜和野生西瓜为材料,设4个硼浓度,应用组织染色法观察3种类型西瓜O2·-、H2O2积累量、POD活性及死亡细胞数量。结果表明:3种类型西瓜叶片的O2·-和H2O2积累量在硼胁迫下均显着提高,POD活性上升,死亡细胞数量明显增加,且高硼胁迫的西瓜O2·-、H2O2积累量和死亡细胞数量都大于缺硼胁迫,野生西瓜活性氧清除能力强于其他2种类型西瓜。硼胁迫导致西瓜叶片的活性氧大量积累,抗氧化酶活性增强,细胞大量非正常死亡,高硼胁迫的生理伤害大于缺硼胁迫。野生西瓜在胁迫下的抗逆性最强。组织染色法准确、直观,可应用于西瓜等植物的逆境生理研究。
卢艺彬[3](2015)在《雪柑实生苗生理生化及基因和microRNA表达对缺硼的响应》文中指出柑橘为亚热热带果树,土壤淋溶、硼(B)固定、氮磷钙施用不协调及气候等原因致使我国柑橘主产区常出现不同程度的缺硼现象。本研究以缺硼(0μM H3BO3)和对照(10μM H3BO3)处理15周的雪柑实生苗为试验材料,通过沙培试验研究了(1)缺硼对雪柑实生苗生长和根叶生理生化的影响,(2)缺硼胁迫下雪柑根和叶基因的差异表达,(3)缺硼胁迫下雪柑根和叶miRNA差异表达,旨在从生理生化和分子水平阐明柑橘耐缺硼的机制,为柑橘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科学依据。1缺硼对雪柑实生苗生长的影响在10 μM H3BO3处理下,雪柑实生苗生长正常,不显示任何缺硼症状,叶片的硼含量介于柑橘叶片硼足够范围(30-100μg g-1 DW),而0 μM B处理降低植株根茎叶干重(DW)及根叶硼含量;0 μMB处理叶片中的硼浓度远低于柑橘叶片足够硼的范围,且0 μMB处理雪柑叶片显示出典型的缺硼症状,基于这些结果,0μM B处理被认为缺硼,10 μM B处理被认为硼充足(对照)。2缺硼对雪柑根叶生理生化的影响处理15周后,研究缺硼对气体交换,碳水化合物、有机酸、氨基酸、可溶性总蛋白、总酚含量及有机酸和氨基酸代谢过程中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缺硼叶片有较多的碳水化合物和较低的CO2同化,可能是碳水化合物对光合作用的反馈抑制作用。缺硼提高了叶片呼吸速率、大部分有机酸(苹果酸、柠檬酸、草酰乙酸、丙酮酸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含量及参与糖酵解、三羧酸(TCA)循环、回补途径的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NAD-苹果酸脱氢酶、NAD-苹果酸酶、NADP-苹果酸酶、丙酮酸激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磷酸酶、柠檬酸合成酶、乌头酸酶、NADP-异柠檬酸脱氢酶和己糖激酶)活性。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和相关代谢酶(NADH-谷氨酸2-酮戊二酸转氨酶和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活性在缺硼叶片中也增强。反之,呼吸速率、非结构碳水化合物、有机酸(苹果酸、柠檬酸、丙酮酸)及氨基酸含量在缺硼根系中减少,参与糖酵解、TCA循环、回补途径的大部分代谢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NADP-苹果酸酶、丙酮酸激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磷酸酶、柠檬酸合成酶、乌头酸酶、NAD-异柠檬酸脱氢酶、NADP-异柠檬酸脱氢酶和己糖激酶]和氨基酸代谢酶(硝酸还原酶、NADH-谷氨酸2-酮戊二酸转氨酶、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也相应降低。但是根系和叶片中的总酚(可溶性总蛋白)含量均增加(降低)。总之,呼吸作用、有机酸代谢、回补途径和氨基酸合成在非结构碳水化合物累积的缺硼叶片中增强,以消耗过量的碳源,在根系中降低以保持碳平衡。3雪柑根叶缺硼响应基因分离与鉴定应用cDNA-AFLP,从缺硼叶片(根系)中分别分离出了54(38)个基因表达上调,和38(45)个基因下调表达,这些差异基因功能主要涉及蛋白和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和能量代谢、核酸代谢、细胞转运、信号转导和逆境响应。这些基因中大部分都是只从根系或叶片中分离获得,只有7个(XP 006484536.1、XP006488862.1、XP007042812.1、XP007043058.1、NP564354.1、XP006492455.1和BAF01964.1)相同的基因在根系和叶片中具有相同的基因库注释ID号,其中有三个(XP006484536.1、NP564354.1和XP 006492455.1)基因在根叶中的表达趋势一致以响应缺硼胁迫。显然,缺硼胁迫下根系和叶片中的基因表达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比如:UDP-糖基转移酶(UDP-glycosyltransferases, UGTs)的表达在缺硼根系中上调,在缺硼叶片中被下调;然而,ATP合成酶在前者被上调,但在后者不受影响。所有参与信号转导的缺硼响应基因在根系中被下调,但在缺硼叶片中,除一个基因外,其余差异基因均被上调。在缺硼叶片中,除一个基因外,所有与泛素化和蛋白水解有关的基因均被诱导;然而在缺硼根系中,仅发现了二个与泛素化有关基因的表达被下调。参与逆境防御的基因在缺硼根系中被下调,但在缺硼叶片中除一个基因外,其余差异基因表达均被上调。4雪柑根系缺硼响应microRNAs分离及鉴定通过Illumina测序,本研究从缺硼根系中分离了52个(40个保守和12个未知)上调表达的和82个(72个保守和10个未知)下调表达的miRNAs,表明了根系具有巨大的代谢灵活性,这可能有助于植株的耐缺硼性。MiRNAs可能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调节根系对缺硼的适应性:(a)上调miR474表达,下调miR782和miR843表达,激活防御反应、ROS信号和清除;(6)降低miR5023以增加侧根数量,增强miR394表达量以保持有利于缺硼适应的表型;(c)降低miR830、 miR5266和miR3465表达,增强细胞运输;(d)改善渗透调节(miR474),调节其它代谢反应(miR5023和miR821);(e)增强根系中miR472和miR2118表达,降低与疾病抵抗相关靶基因表达,从而降低根系的抗病性。5雪柑叶片缺硼响应microRNAs分离及鉴定通过Illumina测序,本研究从缺硼和正常供硼叶片中各分离出91个(83个保守和8个未知)上调表达的和81个(75个保守和6个未知)下调表达的miRNAs,表明了缺硼大大地改变了niRNAs表达,这可能有利于柑橘对缺硼的适应性。叶片miRNAs对缺硼的适应性可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a)通过改变miR393、miR160和miR3946的表达,降低TIR1水平和ARF介导的基因表达,从而抑制生长素信号,弱化植株生长和发育,因而增强植物胁迫耐受性;(6)下调miR159、miR782、miR3946和miR7539,上调MYBs表达,维持适宜的叶片表型,增强植物胁迫抵抗能力;(c)下调miR164、miR6260、miR5929、 miR6214、miR3946和miR3446转录水平,活化胁迫响应和抗氧化系统;(d)增强miR5037表达,降低主要协助转运蛋白超家族(MFS)基因转录水平,从而减弱硼从植物运出;(e)下调miR408,调节铜平衡、增强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参与植物耐缺硼抗性。
段碧辉[4](2014)在《硒对硼胁迫下油菜幼苗生长、活性氧代谢以及养分吸收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油菜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又是需硼量较大的作物。施硼是油菜高产的重要技术措施,而作物生长的适宜硼浓度范围为0.5-1mg/kg,硼浓度过低容易出现缺硼,而硼浓度过高易导致作物硼毒害。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土壤大面积缺硼严重影响了作物的产量与品质;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过量硼毒害是限制作物生长的重要因子,已成为限制该地区农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适量的硒可以提高植物生长代谢水平,提高作物抗逆性,促进植物生长。因此,开展硼、硒互作对油菜幼苗活性氧代谢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研究,提高作物产量与品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以油菜(湘农油571)(Brassica napus L. cv. Xiang nong you571)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营养液培养等方法,较系统地研究了过量硼和缺硼条件下,施硒对油菜幼苗生长和活性氧代谢的影响以及硼、硒互作对养分元素吸收的影响。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适宜浓度的硒可以减轻高硼胁迫对油菜幼苗的毒害。营养液培养条件下,高硼(500μmol/L)胁迫显着降低油菜幼苗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显着增加硼含量和累积量;叶片内抗氧化酶[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和非酶抗氧化物[谷胱甘肽(GSH)]含量显着降低;过氧化氢(H202)和丙二醛(MDA)含量显着增加。高硼胁迫下,施硒(1μmol/L)显着增加油菜幼苗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降低硼含量和累积量;油菜幼苗叶片内抗氧化酶活性和非酶抗氧化物含量显着增加;而过氧化氢和丙二醛含量显着降低。由此可见,适量硒可降低高硼胁迫下油菜幼苗硼的吸收累积,增强抗氧化酶和非酶系统抗氧化作用,降低活性氧累积,减轻细胞质膜因过氧化作用而产生的损伤,从而显着减轻过量硼对油菜生长的影响,提高油菜幼苗对硼过量的适应性。2.适宜浓度的硒可以提高缺硼胁迫下苗期油菜活性氧代谢促进生长。营养液培养条件下,缺硼处理油菜幼苗地上部和地下部干物重显着降低;硼含量和累积量显着降低;叶片内抗氧化酶CAT和APX活性和非酶抗氧化物GSH含量显着降低;而H202和MDA含量显着增加。缺硼条件下,施硒(10μmol/L)处理地上部和地下部干物重显着增加;硼含量和累积量有增加趋势;油菜幼苗叶片内抗氧化酶活性和非酶抗氧化物含量显着增加;而过氧化氢和丙二醛含量显着降低。由此可见,适量硒可增强缺硼胁迫下油菜幼苗抗氧化酶和非酶系统抗氧化作用,降低活性氧累积,减轻细胞质膜因过氧化作用而产生的损伤,从而显着减轻缺硼对油菜生长的影响,从而增强油菜幼苗耐低硼胁迫的能力。3.硼、硒互作对苗期油菜硼、硒的吸收、转运、累积有显着影响。盆栽条件下,施硼显着提高油菜幼苗地上部和地下部硼含量和累积量,促进根系中硼向地上部转运;提高地下部硒含量和累积量,降低地上部硒含量和累积量,抑制硒向地上部转运。除不施硼处理外,施硒显着降低油菜幼苗地上部和地下部硼含量和累积量,抑制根系中硼向地上部转运;增加地上部和地下部硒含量,促进根系中硒向地上部转运。4.硼、硒互作对油菜幼苗养分含量的影响与其部位相关。盆栽条件下,施硼显着提高油菜幼苗地上部Fe、Mn和地下部增加N、Ca、Fe、Mn含量,降低地上部Zn、Cu、Mg、Ca、K、P和地下部Zn、Cu、Mg、K、P含量。施硒显着提高油菜幼苗地上部Fe、Mn和地下部Ca、Mg、Fe含量,降低地上部N、P、Ca、Mg、Zn和地下部N、P、K、Cu、Zn含量。
王路红[5](2014)在《板栗花期喷硼对其光合特性和结实情况的影响》文中提出板栗是我国重要的木本粮食树种,但生产中存在着空苞率高、果实品质低等突出问题。本文以山东泰安地区的板栗‘燕红’成年树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花期喷施5个浓度梯度的硼肥试验,通过田间调查统计、光合测定和果实品质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外源硼素在板栗树体不同部位吸收情况,施硼对板栗光合生理特性、结实和果实品质的影响,旨在为板栗生产中合理施硼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外源硼素在板栗树体不同部位吸收情况研究表明:花期喷施硼肥后,板栗树体不同器官都可对硼进行吸收。在喷施硼肥浓度低于0.4%的4个梯度中,板栗叶片中硼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变化,喷施硼肥后第28d叶片中硼含量达到最高1.2ppm,比对照组中升高近6倍,喷硼45d后,叶片中硼含量趋于稳定;当喷施硼肥浓度为0.5%时,叶片中硼含量一直升高,在45d时可达1.8ppm,较对照组中高9倍。在5个喷施硼肥浓度梯度中,板栗花中硼含量在第10d上升到最高值为2.5ppm,较对照组中高4倍,喷硼后15d,板栗花中硼含量趋于稳定状态。在板栗枝中,5个硼浓度处理后,硼含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在0.5%浓度处理后第28d含量出现最高值为0.9ppm,较对照组中硼含量高出3倍。2.花期喷施不同浓度的硼肥对板栗光合影响研究表明:5种不同浓度硼肥对板栗光合影响不同。在喷施硼肥浓度为0.1%-0.4%时,板栗叶片的光合生理值均有一定提高,当喷施硼肥浓度为0.3%时,硼对光合生理特性影响最明显,喷硼处理21d时,叶绿素含量(Chl)为47mg.kg-1,比对照组中提高了6mg·kg-1,光合速率(Pn)为18μmolC02·m-2·s-1,比对照组中提高了6μmolC02·m-2·s-1,气孔导度(Gs)为195mol·m-2·s-1,比对照组提高了50mol·m-2·s-1,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为280μmol·mol-1,比对照组提高了80μmol·mol-1;当喷施硼肥浓度为0.5%时,对板栗叶片的光合生理影响较小,基本与对照组中相同。3.花期喷硼对板栗结实率和果实品质影响研究表明:5种不同浓度硼肥处理均提高了板栗的结实率,其中喷施硼肥浓度0.3%时,板栗结实率提高最明显,结实率可达71.3%,较对照组30%提高近2.5倍。对不同浓度硼肥处理后果实品质的结果分析,在喷施的5个浓度梯度中,板栗果实品质均有一定提高,当浓度为0.2%时,板栗中淀粉含量比对照组增加10%,当硼肥浓度为0.3%时,板栗果实颜色鲜亮,可溶性糖含量比对照组增加了8%,果实单粒重比对照组中增加了2g。总体上,花期喷硼浓度为0.2%或0.3%时,板栗的果实品质提高明显。
方星[6](2014)在《大豆悬浮细胞培养及作为外源基因转化受体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豆是一种重要的农作物,富含蛋白质、植物油及多种人体生理有益成分,营养价值极高,在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随着人口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大豆的产量和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自1988年第一株转基因大豆成功以来,许多研究者对大豆进行了转基因的尝试,试图通过转基因技术以实现大豆品种的改良,但获得成功的实例较少。建立稳定、高效的大豆遗传转化体系,获得高产高品质的大豆品种,仍旧是国内外学者的一个研究热点。硼是植物生长发育的一种必需微量元素,在维持植物细胞壁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本实验以吉林小粒7号大豆品种为材料,切取无菌幼苗下胚轴诱导愈伤组织,初步建立了大豆悬浮细胞系,测定不同硼酸浓度下悬浮细胞生长变化;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对大豆悬浮细胞进行外源GUS基因的转化,先通过不同程度的超声处理确定最佳超声时长,然后在最佳超声处理时长的基础上,探讨了硼酸浓度对转化效率的影响;最后采用PCR和Southern blot杂交对抗性愈伤做分子鉴定。结果表明:1、大豆下胚轴外植体诱导的愈伤组织比子叶节好,最佳培养基配方为MSB+2,4-D0.8mg/L+KT0.6mg/L,此时得到的愈伤的个体大、颜色浅黄、结构松散,可建立起稳定的大豆悬浮细胞系。2、大豆悬浮细胞培养过程中,硼酸浓度为正常浓度(6.2mg/L)时,大豆悬浮细胞生长过渡期最短,呈均一的球形;略微提升浓度至10mg/L时,过渡期延长,但生长最大值比正常硼酸浓度下高;而硼酸浓度过低或过高时,细胞的生长受到抑制,形态发生变异,呈长条状。3、农杆菌介导的大豆悬浮细胞遗传转化,超声处理3min时,GUS染色细胞团块的个数最多为25个,相对其它时长重复偏差小,稳定性好。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硼酸浓度(10~30mg/L)能够提高悬浮细胞的转化效率,并且有助于转化组织的筛选,其中30mg/L硼酸浓度下转化效率达到1mg转化细胞团中含28个转化个体。
王成[7](2013)在《长三角地区土壤—小麦系统微量元素迁移的地球化学特征》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壤——农作物系统重金属等有害元素污染已成为热点环境问题。自上个世纪中期以来,研究人员开展了许多围绕农业土壤系统中重金属污染来源的调查以及元素生物有效性等问题开展了许多调查和实验研究,尽管如此,人们对区域实际条件下重金属尤其是氟、硒、钼、硼等微量元素在土壤——农作物体系中迁移和富集的机理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尚不足;对微量元素同位素在地表系统中迁移活性的研究很少;在土壤环境中微量元素的微观原位分析研究领域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其生态环境受到了工业农业快速发展带来的破坏。虽然近几年来,我国相关单位和科研工作者针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污染做了许多研究,但在全区域范围内的土壤和小麦中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行为特征的调查研究较为少见。长三角地区表层土壤和小麦具有怎样的元素含量和空间分布以及富集特征,在实际农业系统中微量元素从土壤到小麦中的迁移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有害元素在污染的土壤和小麦籽实中微米层次的赋存位置以及与相关元素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尚有待于研究。本研究选择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区域,以土壤和小麦为主要研究对象(包括相关圈层物质),通过野外调查和采样、实验数据分析和综合研究,系统研究了微量元素在土壤——小麦系统中迁移的地球化学行为特征,获得了以下主要认识:(1)长三角地区表层土壤相对于中国土壤平均水平有较高的Cu、Cd、Zn、Hg、F含量、相近的Pb、Ni、Cr、Se和B含量以及较低的As和Mo含量;相对于世界土壤平均水平具有较高的Cu、Hg、As、B和F含量,Zn和Cr的平均含量与世界水平基本一致,Cd、Pb、Ni、Se和Mo含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研究区表层土壤在过去几十年中发生了Cd、Cu、Zn、Cr、Ni和F富集,各重金属富集程度的排序为Cd>Cu>Zn>Cr>Ni>As>Hg>Pb。根据我国土壤质量标准,研究区耕层土壤各重金属的污染率依次是Cd>Hg>Cu=Zn>Cr>Ni>Pb>As。总体来说,苏州和杭州——嘉兴地区的表层土壤呈现除As外的7种重金属、F和B明显的富集。(2)土壤Cd、Cu、Zn、Hg、Ni和Cr富集(污染)主要是受冶炼、电镀、化工等工业排放影响的缘故,F富集可能主要是源自石料、水泥等与成土母质有关的人为活动带来的输入,Mo、Se和As富集主要与富硒岩石、煤等的使用开发带来的废弃物扩散有关,而Pb的富集源则与其它元素不同,可能是主要直接受大气沉降影响造成的。(3)长三角地区小麦籽实发生了F、Zn、Cd、Cu、Ni、Pb以及Hg污染,污染主要分布在苏南和浙北地区。根据籽实样品污染率,各污染物次序为F>Ni>Zn>Cd=Cu>Pb>Hg>As>Se>Cr。微量元素不同的小麦组织的含量具有很大的差异:As、Pb、Cd、Ni、Cr、F和Se在小麦植株不同部位中的含量遵从根>秸秆>籽实的顺序,Cu、Hg和B遵从秸秆>根>籽实的次序,Zn和Mo遵从籽实>秸秆>根的次序。(4)根据元素从土壤到小麦根部、再到秸秆、籽实整个过程的迁移系数以及迁移模式的变化特征,可以将全部元素分为三类。第一类主要包括Hg、Pb、Cu、 As、Cr、Mo、F和B,迁移系数先增加后减小,整个迁移过程曲线呈“峰”型,表明小麦根和籽实对于吸收这些元素具有较明显的排斥,主要反映了大气对小麦秸秆和叶片中这些元素含量的贡献。相关分析表明籽实中氟主要来自秸秆,但小麦秸秆和籽实中F的主要来源不是土壤,而可能是大气。第二类为迁移能力步步增长型,即迁移系数从土壤→根、根→秸秆、再到秸秆→籽实逐步增大,主要包括Zn、Ni、Cd、Se和P,体现了这些元素的强迁移能力。S和Fe被归为第三类,属于特殊型。(5)回归和通径分析表明,长三角地区土壤重金属本身及其有效态、pH、土壤铵态氮、缓效钾、碳酸盐、活性二价阳离子是影响小麦从土壤中吸收重金属、Mo和B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耕层土壤pH、Ca、Mg、碳酸盐和缓效钾能抑制重金属从土壤向小麦中迁移;而土壤重金属本身以及其它重金属、Ex-Ca、Ex-Mg、有效Fe、铵态氮对重金属从土壤向小麦籽实中迁移表现出促进作用。土壤Se、Mo、有效Mo、pH、S、酸可溶Al、碳酸盐和P含量的增加能促进小麦吸收土壤中的Se和Mo,小麦从土壤中吸收B主要受控于土壤总硼和有效硼。(6)碳酸盐对小麦吸收土壤中重金属的遏制作用是不同的,依次为:Ni>Zn>Cd>Cu>Pb>Fe≈Cr≈Hg.在贫(无)碳酸盐土壤上种植的小麦具有明显较高的Ni、Cd等重金属含量。研究区大部分土壤样品(镇江沿江地区的样品除外)发生了严重的碳酸盐淋失,含有碳酸盐样品的碳氧同位素分析表明土壤中的碳酸盐主要是原生海相碳酸盐。(7)铅在不同环境介质具有不同的或互相叠加的同位素组成特征,但是无论是在人为源还是自然源中,Pb同位素分配大致遵循下述方程:208pb/206pb=-1.157×206Pb/207Pb+3.460(r2=0.941).长三角地区人为端元Pb相对富集重铅,与当地出产的铅矿石Pb同位素分布范围基本一致。深层土壤相对于地层沉积岩具有较低的208Pb/206Pb比值和略高的206pb/207pb,说明在成土过程中,轻铅(206pb)更倾向于从岩石中风化释放进入土壤圈。土壤可交换态Pb和碳酸盐态Pb相对于总铅具有明显低的206pb/207pb比值,人为铅对表层土壤中可交换Pb和碳酸盐态Pb的存在有重要影响。轻铅在土壤中的活性比重铅强,优先进入可交换态,向深部迁移;在深部的淀积层重铅则较轻铅优先与碳酸盐结合沉淀。水稻倾向于吸收和积累较轻的206pb同位素;但是由于大气沉降Pb污染对水稻吸收Pb的影响,造成了长三角地区水稻籽实比根富集重铅(208pb)的现象。通过Pb同位素识别污染源模型估算,长三角地区水稻籽实中大约有16.7-52.6%(平均33.5%)的Pb为大气成因。(8)土壤样品中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微区分布与Fe基本一致,与Mg和Mn比较一致。二价阳离子重金属可能主要以置换形式与土壤中Fe、Mg等阳离子发生替代,以黏粒——细粒被土壤铁氧化物和黏土矿物所吸附固定于土壤固相之中。小麦籽实的NanoSIMS扫描图像表明,Si主要分布在淀粉颗粒和糊粉细胞的细胞壁层中;氟在表皮、糊粉细胞和胚乳层的淀粉颗粒以及蛋白质基质中皆有一定分布,氟在小麦籽实的各个组织细胞中是普遍存在的。小麦籽实中Fe和Zn的分布极为类似,与P和O-H关系密切,说明K、Mg、Ca、Fe和Zn在小麦籽实中主要以植酸和多糖的物种存在。重金属在土壤——小麦系统中的地球化学行为与其本身及Fe等相关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活性有密切关系。
胡倩倩[8](2013)在《硼对大豆再生系统及遗传转化的影响初探》文中提出大豆(Glycine max)是一种重要的农作物,但病虫害、杂草以及干旱等逆境因素一直影响着大豆的产量。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许多研究者以大豆为材料进行了各种方法的转基因试验,试图通过转基因技术实现大豆品种改良,但因其转化与再生的的频率很低,较少获得成功。因此,建立理想、高效的大豆转化和再生系统,仍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之一。硼在维持植物细胞壁和细胞膜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本实验以吉林小粒7号大豆为实验材料,研究硼元素浓度对大豆愈伤组织、丛生芽的诱导的影响,并在不同硼元素浓度下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报告基因(GUS)导入大豆中,用组织化学法测定GUS基因的表达并计算瞬时表达率,并采用PCR和斑点杂交进行了分子水平的鉴定,以探讨硼介导的大豆转化效率及可行性。结果表明,低硼浓度在短时间内对愈伤组织的结构没有显着的影响,在含硼酸50300mg/L的高硼培养基上形成的愈伤组织结构疏松,细胞结合不紧密,而当硼酸高于300mg/L时会对外植体产生严重的毒害作用,无法正常诱导愈伤组织,出现硼中毒现象;对于外植体诱导丛生芽的影响,硼酸浓度在5.0mg/L至10mg/L即在正常硼酸浓度(6.2mg/L)附近时诱导率最高,长势也最好,高硼(>10mg/L)和低硼(<5mg/L)对大豆丛生芽的诱导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尤其是高硼情况下丛生芽诱导率显着降低,但不同硼酸浓度诱导的丛生芽均仍具有一定的分化成完整植株的能力;30mg/L硼酸环境下农杆菌介导的大豆下胚轴转化效率较之正常硼酸环境下有显着的提高,且这些外植体在继代至正常硼酸培养基上可以诱导出正常的愈伤组织,外源GUS基因在这些愈伤组织中能够稳定的遗传下去;适当提高侵染中硼元素的含量,如控制在10mg/L有利于提高大豆外植体转化和再生的效率。这一现象对建立新的大豆遗传转化和再生系统的意义有待于进一步探究。
张涛[9](2012)在《氮和硼对大蒜生理、品质及“洋葱型大蒜”形成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氮素通常是大蒜生产中的主要限制因子。当前,人们片面追求高产,盲目大量施用氮肥,一定程度上使大蒜产量有所提高,但同时也使大蒜品质变劣,经济效益下降并造成环境污染等,如何提高大蒜对氮素的利用率是亟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日光温室及塑料大棚的普及利用,长年连作,复种指数增加,导致作物缺硼现象日趋普遍,处理好施硼与作物需硼的关系是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课题。同时,氮肥和硼肥与“洋葱型大蒜”的形成也有着密切关系。本试验以“苍山蒜”为试材,通过深液流栽培技术(DFT),探究大蒜的氮素和硼素营养生理。1.氮对大蒜生理、品质及“洋葱型大蒜”形成的影响在Hoagland和Arnon营养液配方的基础上(配方本身氮浓度为15mmol·L-1),设置4个增氮处理(0、7.5、15和22.5mmol·L-1),研究其对大蒜生长生理、品质及“洋葱型大蒜”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适当增加氮素浓度显着促进大蒜生长,在7.5mmol·L-1氮处理下,其生长量、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和抗氧化酶(SOD、POD和CAT)活性最大。当氮浓度升至15mmol·L-1时,上述指标呈下降趋势,叶片色素含量和硝酸还原酶(NR)活性最高。2).青蒜苗、蒜薹和鳞茎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Vc)和大蒜素含量随氮素浓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7.5mmol·L-1氮处理下最大。其中,蒜薹上述指标比不施氮处理增加34.29%、41.27%、20.23%和22.86%;鳞茎增加34.60%、65.89%、9.62%和522.06%。3).随氮素浓度增加,鳞茎中氮、钾和镁含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7.5mmol·L-1氮处理有利于钾和镁的积累,氮含量则在15mmol·L-1氮处理下最大。磷和钙含量随着氮素浓度的增加而下降。4).增施氮素7.5、15和22.5mmol·L-1均可诱导“洋葱型大蒜”的发生,降低鳞茎的干鲜重,且随着氮素浓度的增加,“洋葱型大蒜”发生率显着增加。“洋葱型大蒜”植株生长停止较早,在鳞茎膨大初期(4月27日)叶身中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抗氧化酶(SOD、POD和CAT)活性显着低于同处理正常植株。7.5mmol·L-1氮处理下,鳞茎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比同处理正常植株低195.97%、276.13%和121.41%;15mmol·L-1氮处理降低120.57%、209.97%和112.11%;22.5mmol·L-1氮处理降低35.69%、171.11%和81.93%。2.硼对大蒜生理、品质及“洋葱型大蒜”形成的影响以Hoagland和Arnon营养液配方为基础(除去硼元素),设置4个硼水平(0、0.5、1.0、1.5mg·L-1)研究其对大蒜生理过程、品质及“洋葱型大蒜”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大蒜各器官硼含量随着硼浓度的提高而增加,在1.5mg·L-1硼浓度处理下含量最高;在硼水平0~1.0mg·L-1范围内,大蒜生长量、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随硼浓度升高而增加,至硼浓度1.0mg·L-1时达最大,当硼浓度升至1.5mg·L-1时,上述各指标呈下降趋势。2).硼浓度1.0mg·L-1时,青蒜苗叶身和假茎中Vc、可溶性蛋白、大蒜素含量最大;可显着降低叶身中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提高其在假茎中的含量,叶身较不施硼处理分别降低34.3%和22.8%,假茎则增加了160.5%和43.6%。1.0mg·L-1硼浓度下,蒜薹和鳞茎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Vc)、游离氨基酸和大蒜素含量也最高,比不施硼分别增加71.33%和59.20%、47.91%和131.79%、50.02%和68.71%、62.80%和38.83%、57.69%和50.94%。3).1.0mg·L-1硼处理有利于N、P、K和Mg在鳞茎中的积累,而施硼则降低鳞茎中Ca的含量。4).0和1.5mg·L-1硼处理均可诱导“洋葱型大蒜”的发生,降低鳞茎的干、鲜重。与正常植株相比“洋葱型大蒜”衰老相对延缓,在鳞茎膨大后期其叶身的硼含量、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抗氧化酶(POD、CAT和SOD)活性均高于同处理的正常植株;同时,叶身和假茎中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显着高于正常植株,而其鳞茎的上述指标则比同处理的正常植株分别降低30.45%和51.99%、152.26%和258.34%、82.01%和56.09%。
崔京珍[10](2011)在《含硼针铁矿对红壤养分状况、致酸效应的影响及其在油菜上的应答》文中指出硼是植物生长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硼与土壤中铁氧化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对土壤微环境-植物生长产生影响,是影响硼的土壤化学行为和硼的植物营养作用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模拟土壤中硼与针铁矿的吸附反应,利用凝胶共沉淀方法,人工合成普通针铁矿和含硼针铁矿即:吸附硼针铁矿(ad-B-goethite)和包被硼针铁矿(oc-B-goethite)。将普通针铁矿和含硼针铁矿引入红壤,利用土培方式,通过设置不同处理,观察含硼针铁矿对油菜苗期和收获期长势-长相及表观生物量的影响;研究含硼针铁矿对土壤致酸离子及其它土壤性质的影响;利用同位素示踪试验研究含硼针铁矿在土壤中硼的释放特性及生物有效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包被硼针铁矿的热水溶性硼含量和全硼含量比吸附硼针铁矿高,其有效硼占全硼含量的比例比吸附硼针铁矿低;吸附硼针铁矿的硼比包被硼针铁矿的容易释放和被植物吸收利用。不同针铁矿比表面积大小顺序为:包被硼针铁矿>针铁矿>吸附硼针铁矿。含硼针铁矿表面Fe-OH-Fe的表面羟基弯曲振动的部分吸收峰在针铁矿基础上有所减弱,且吸附硼针铁矿保持了针铁矿的结构,而包被硼针铁矿结构发生变化。2.含硼针铁矿能提高油菜不同生育期地上部和根部干物质积累量,使油菜生长状况比单独施硼处理和单独施针铁矿处理好。含硼针铁矿增加油菜一级有效分枝数,提高其收获系数,但含硼针铁矿处理油菜株高和第一级有效分枝枝高降低。不同含硼针铁矿在不同的生育期对油菜的影响作用不尽相同。3.含硼针铁矿提高土壤热水溶性硼含量和土壤供硼能力,能够持续满足油菜整个生育期对硼的需求。土壤热水溶性硼含量的提高,促进油菜对硼的吸收利用,并且土壤热水溶性硼含量和油菜硼含量与油菜干物质积累密切相关,说明,土壤热水溶性硼含量的提高是油菜硼吸收量增加和生物量增加的重要原因。4.含硼针铁矿提高土壤pH值,降低土壤交换性酸含量,油菜收获期土壤pH升高比苗期明显;其效果顺序为:包被硼针铁矿>吸附硼针铁矿>针铁矿。含硼针铁矿对交换性H+影响较明显而对交换性A13+影响较小。油菜生物量表现与土壤pH值升高和交换性酸含量的降低密切相关。由此说明,含硼针铁矿处理,土壤pH值提高和交换性酸下降是油菜生长良好的又一重要原因。5.含硼针铁矿降低土壤活性铝、活性锰含量,这一效果在油菜苗期比在收获期明显。苗期土壤活性铝、收获期土壤活性锰含量的减少降低了油菜对铝、锰的吸收,苗期土壤活性铝含量与油菜铝含量,收获期土壤活性锰含量与油菜锰含量分别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含硼针铁矿使土壤不同形态锰含量发生变化,其中植物难以利用形态锰含量增加,减少了植物对过量锰的吸收,促进植物生长。6.土壤热水溶性硼含量的增加不能降低土壤活性铝、锰含量,而植物对硼的吸收有利于抑制铝、锰的毒害作用。土壤铝、锰含量与土壤热水溶性硼含量无相关关系,而油菜铝、锰含量与油菜硼含量呈现高度负相关。含硼针铁矿降低土壤活性铝、锰含量,减少土壤铝、锰的供应能力,尤其是通过给油菜提供硼营养从而抑制铝、锰对油菜的毒害作用,促进油菜的生长。逐步回归分析说明,提高土壤pH和降低土壤交换性H+和活性Mn含量为苗期油菜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微环境;而收获期土壤pH和活性A1对土壤酸环境的影响比较重要。7.含硼针铁矿影响土壤不同形态磷含量,对Org-P影响最明显。土壤Al-P、Fe-P、Org-P含量与油菜吸收磷量和油菜干物质积累量高度相关。不同形态的磷对油菜不同部位磷吸收量和干物质积累量影响不同。茎秆磷含量的减少和土壤Org-P含量增加是含硼针铁矿处理油菜株高相对较低的重要原因。8.含硼针铁矿在土壤中以晶型状态存在为主,油菜苗期吸附硼针铁矿明显活化,收获期包被硼针铁矿才活化明显。苗期无定形铁、游离铁含量的增加影响土壤A1-P和EXC-Mn的含量,收获期游离铁的增加影响Al-P、Org-P的含量。无定形铁增多有利于O-Fe-P的释放,提高闭蓄态磷的有效性,同时对OM-Mn、RO-Mn含量产生影响。含硼针铁矿的活化对土壤磷、锰形态产生影响,而不会影响含硼针铁矿中硼的解吸,油菜对铁的吸收利用也未出现不利影响。9.含硼针铁矿能提高油菜苗期土壤中不同形态活性有机质的含量;高活性有机质与土壤热水溶性硼含量呈显着相关,并影响油菜对硼的吸收利用。有机质对土壤不同磷形态的影响主要是高活性有机质和低活性有机质对A1-P和Org-P的影响。低活性和中活性有机质是影响土壤不同形态锰含量的主要成分。10.含硼针铁矿提高油菜苗期土壤中有效钙、镁含量;在此条件下,油菜根部对铜、锌吸收量增加,地上部对铜、锌吸收量减少;逐步回归分析说明,良好的土壤供硼环境和较低的活性铝、锰含量有利于油菜根系生长,而铝、钙含量的减少和镁吸收量的增加有利于油菜地上部的生长。11.有无植物参与条件下,含硼针铁处理在土壤中10B释放量都不断增加,包被硼针铁矿比吸附硼针铁矿10B释放量高。植物的参与有利于含硼针铁矿1oB的释放。苗期油菜地上部和根部生物量不断增加,油菜对10B吸收的累积量与含硼针铁矿中10B的释放量一致,即10B的释放有利于植物对硼的吸收利用。10B释放动力学方程拟合结果说明:无植物参与条件下,零级速率方程和抛物线方程对吸附硼针铁矿、一级速率方程对包被硼针铁矿10B释放量拟合度较高;有植物参与条件下,零级、一级和抛物线方程均适合描述吸附硼针铁矿和包被硼针铁矿10B释放过程,其中,一级速率方程对包被硼针铁矿10B释放过程拟合达到极显着。吸附硼针铁矿中10B的释放速度在短期内比较快,而包被硼针铁矿中10B的释放速度持续较高,这与含硼针铁矿在土壤中硼的活化特性相呼应。
二、植物对硼素不足的反应及其成因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植物对硼素不足的反应及其成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硼和独脚金内酯对豌豆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硼的相关概述 |
1.1.1 硼的生理作用 |
1.1.2 硼在植物中的作用 |
1.1.3 硼肥的应用 |
1.2 独脚金内酯研究概述 |
1.2.1 植物激素 |
1.2.2 新型植物激素 |
1.3 植物激素与分枝和株型的相关概述 |
1.3.1 分枝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
1.3.2 生长素与植物株型 |
1.3.3 独脚金内酯调控植物株型和分枝 |
1.3.4 生长素和独脚金内酯共同调控植物分枝 |
1.3.5 硼对植物分枝的作用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背景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硼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植物材料的培养及实验处理 |
2.1.2 测量指标与方法 |
2.1.3 数据处理分析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水平硼条件下豌豆植株表型 |
2.2.2 硼对豌豆地上部生长的影响 |
2.2.3 硼对豌豆根系生长的影响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硼和独脚金内酯及其抑制剂对豌豆生长发育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植物材料的培养及实验处理 |
3.1.2 实验处理试剂来源 |
3.1.3 测量指标与方法 |
3.1.4 数据处理分析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浓度独脚金内酯对豌豆腋芽生长的影响 |
3.2.2 不同浓度独脚金内酯豌豆腋芽长度的影响 |
3.2.3 不同浓度独脚金内酯抑制剂对豌豆生长的影响 |
3.2.4 不同浓度独脚金内酯抑制剂对豌豆腋芽生长发育的影响 |
3.2.5 不同浓度独脚金内酯抑制剂对豌豆根系生长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独脚金内酯及其抑制剂对豌豆植株地上部的影响 |
3.3.2 独脚金内酯及其抑制剂对豌豆植株根系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硼和独脚金内酯及其抑制剂对豌豆去顶后生长发育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植物材料的培养及实验处理 |
4.1.2 测量指标与方法 |
4.1.3 数据处理分析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硼和独脚金内酯及其抑制剂共同处理对豌豆去顶后生长的影响 |
4.2.2 硼和独脚金内酯及其抑制剂对豌豆去顶后腋芽生长发育的影响 |
4.2.3 硼和独脚金内酯及其抑制剂对豌豆去顶后根系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讨论与小结 |
5.1 讨论 |
5.1.1 硼对豌豆腋芽发育的影响 |
5.1.2 不同硼水平下独脚金内酯对豌豆腋芽发育的影响 |
5.1.3 硼和独脚金内酯对豌豆根系生长的影响 |
5.2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成果 |
(2)应用组织染色法研究硼胁迫对西瓜叶片的生理伤害(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时间、地点 |
1.2 试验材料 |
1.3 试验方法 |
1.3.1试验设计 |
1.3.2叶片超氧阴离子(O2·-)的染色方法 |
1.3.3叶片过氧化氢(H2O2)的染色方法 |
1.3.4叶片细胞中过氧化物酶(POD)的染色方法 |
1.3.5叶片细胞死亡的组织化学染色 |
1.3.6观察拍照 |
1.3.7试验仪器、试剂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硼胁迫对不同基因型西瓜O2·-积累量的影响 |
2.2 硼胁迫对不同基因型西瓜H2O2积累量的影响 |
2.3 硼胁迫对不同基因型西瓜POD活性的影响 |
2.4 硼胁迫对不同基因型西瓜死亡细胞数量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3)雪柑实生苗生理生化及基因和microRNA表达对缺硼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土壤中硼营养概述 |
2 植物的硼营养概述 |
2.1 硼在植物中的分布与含量 |
2.2 硼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2.3 缺硼胁迫下植物的生理响应 |
2.4 柑橘缺硼研究进展 |
2.5 植物耐缺硼的分子机理 |
3 植物中的miRNA研究进展 |
3.1 植物miRNA的形成和作用机制 |
3.2 植物miRNA功能 |
3.3 植物miRNA的研究方法 |
4 cDNA-AFLP技术应用研究进展 |
5 立题意义 |
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6.1 研究内容 |
6.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缺硼对雪柑实生苗主要生理生化代谢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培养与硼处理 |
1.2 生物量的测定 |
1.3 根系、叶片硼含量的测定 |
1.4 叶片光合作用和根系、叶片呼吸速率的测定 |
1.5 根系和叶片有机酸含量测定方法 |
1.6 有机酸相关代谢酶活性测定 |
1.7 总酚、可溶性总蛋白和总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
1.8 根系和叶片中氨基酸代谢关键酶的测定 |
1.9 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生物量和根叶硼含量 |
2.2 叶片和根系气体交换 |
2.3 根叶中主要代谢产物的含量和关键酶的活性 |
3 讨论 |
3.1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在缺硼叶片中增加,在缺硼根系中减少 |
3.2 缺硼导致雪柑叶片呼吸、有机酸代谢和回补途径上调,而在根系中下调 |
3.3 缺硼下,根系氨基酸合成下调,叶片氨基酸合成则上调 |
3.4 缺硼增加根系和叶片酚类物质累积 |
4 小结 |
第三章 缺硼胁迫下雪柑根叶cDNA-AFLP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培养与硼处理 |
1.2 植株生物量、根系和叶片硼含量的测定 |
1.3 RNA的提取与检测 |
1.4 cDNA的合成 |
1.5 cDNA的酶切及连接 |
1.6 预扩增及选择性扩增 |
1.7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1.8 差异片段的回收、测序及比对 |
1.9 差异片段的荧光定量PCR验证 |
1.10 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缺硼对雪柑营养生长、根叶中B含量影响 |
2.2 缺硼雪柑根叶基因表达差异 |
2.3 根系和叶片中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分析 |
2.4 cDNA-AFLP荧光定量验证 |
3 讨论 |
3.1 缺硼相关基因在柑橘根系、叶片中的差异 |
3.2 参与碳水化合物和能量代谢的基因 |
3.3 参与核酸代谢的基因 |
3.4 参与蛋白和氨基酸代谢的基因 |
3.5 参与细胞运输的基因 |
3.6 参与信号转导的基因 |
3.7 参与胁迫响应和防御的基因 |
3.8 参与脂质代谢的基因 |
3.9 参与细胞壁修饰的基因 |
3.10 参与其它代谢的基因 |
4 小结 |
第四章 雪柑根系缺硼响应microRNAs分离及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培养与硼处理 |
1.2 生物量及根系和叶片硼含量的测定 |
1.3 根系类黄酮、花青素、脯氨酸、脯氨酸脱氢酶和谷氨酸脱氢酶测定 |
1.4 sRNAs的富集、文库的构建和高通量测序 |
1.5 sRNA注释和miRNA鉴定 |
1.6 缺硼胁迫下miRNAs表达量差异分析 |
1.7 MiRNAs靶基因预测 |
1.8 差异表达miRNAs靶基因功能分析 |
1.9 荧光定量PCR |
1.10 试验设计及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植株生长及根叶中硼元素的测定 |
2.2 根系高通量测序及miRNAs文库分析 |
2.3 根系中保守miRNAs的鉴定 |
2.4 根系中新的miRNAs的预测 |
2.5 缺硼根系中差异表达miRNAs |
2.6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NA表达量 |
2.7 差异表达miRNAs靶基因的预测 |
2.8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靶基因的表达 |
2.9 根系代谢物及酶活性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五章 雪柑叶片缺硼响应microRNAs的分离及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培养与硼处理 |
1.2 sRNAs的富集、文库的构建和高通量测序 |
1.3 sRNA注释和miRNA鉴定 |
1.4 缺硼胁迫下miRNAs表达量差异分析 |
1.5 MiRNAs靶基因预测 |
1.6 差异表达miRNAs靶基因功能分析 |
1.7 荧光定量PCR |
1.8 试验设计及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叶片中硼及铜元素测定 |
2.2 叶片高通量测序及miRNAs文库分析 |
2.3 雪柑叶片中保守的和未知miRNAs鉴定 |
2.4 雪柑叶片中缺硼相关miRNAs鉴定 |
2.5 差异表达miRNAs靶基因的鉴定及其GO分析 |
2.6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miRNA表达量 |
2.7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靶基因表达量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硕博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4)硒对硼胁迫下油菜幼苗生长、活性氧代谢以及养分吸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综述 |
1.1 土壤硼、硒资源现状 |
1.1.1 土壤硼素资源现状 |
1.1.2 土壤硒素资源现状 |
1.2 植物硼、硒营养概述 |
1.2.1 植物体内硼、硒含量与分布 |
1.2.2 植物对硼、硒吸收和转运 |
1.2.3 硼、硒对植物的影响 |
1.2.4 硼、硒对植物生理生化的影响 |
1.3 硼、硒对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 |
1.3.1 硼对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 |
1.3.2 硒对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 |
1.4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2 硒对油菜幼苗生长和硒含量的影响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3 样品采集与处理 |
2.1.4 测定项目与分析方法 |
2.1.5 数据分析 |
2.2 结果分析 |
2.2.1 硒对油菜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
2.2.2 硒对油菜幼苗硒含量的影响 |
2.3 结论 |
3 硒减轻油菜幼苗硼毒害机理的研究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3 样品采集与处理 |
3.1.4 测定项目与分析方法 |
3.1.5 数据分析 |
3.2 结果分析 |
3.2.1 硒对高硼胁迫条件下油菜幼苗生长的影响 |
3.2.2 硒对高硼胁迫条件下油菜幼苗硼含量和累积的影响 |
3.2.3 硒对高硼胁迫条件下油菜幼苗硒吸收和累积的影响 |
3.2.4 硒对高硼胁迫条件下油菜幼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
3.2.5 硒对高硼胁迫条件下油菜幼苗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2.6 硒对高硼胁迫条件下油菜幼苗非酶抗氧化物含量的影响 |
3.2.7 硒对高硼胁迫条件下油菜幼苗H_2O_2和MDA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硒能提高高硼胁迫条件下油菜幼苗生物量 |
3.3.2 硒能降低高硼胁迫条件下油菜幼苗对硼的吸收累积 |
3.3.3 硒能提高高硼胁迫条件下油菜幼苗的抗氧化能力 |
3.4 结论 |
4 硒对缺硼条件下油菜幼苗生长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1.3 样品采集与处理 |
4.1.4 测定项目与分析方法 |
4.1.5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硒对缺硼条件下油菜幼苗生长的影响 |
4.2.2 硒对缺硼条件下油菜幼苗硼吸收和累积的影响 |
4.2.3 硒对缺硼条件下油菜幼苗硒含量和累积的影响 |
4.2.4 硒对缺硼条件下油菜幼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
4.2.5 硒对缺硼条件下油菜幼苗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4.2.6 硒对缺硼条件下油菜幼苗非酶类抗氧化物含量的影响 |
4.2.7 硒对缺硼条件下油菜幼苗H_2O_2和MDA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结论 |
5 硼、硒互作对油菜幼苗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1.3 样品采集与处理 |
5.1.4 测定项目与分析方法 |
5.1.5 数据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硼、硒互作对油菜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
5.2.2 硼、硒互作对油菜幼苗硼含量和累积量的影响 |
5.2.3 硼、硒互作对油菜幼苗硒含量和累积量的影响 |
5.2.4 硼、硒互作对油菜幼苗硼、硒转运的影响 |
5.2.5 硼、硒互作对油菜幼苗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
5.2.6 硼、硒互作对油菜幼苗钙、镁含量的影响 |
5.2.7 硼、硒互作对油菜幼苗中铁、锰、铜、锌含量的影响 |
5.3 讨论 |
5.3.1 硼、硒互作对油菜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
5.3.2 硼、硒互作对油菜幼苗硼、硒含量的影响 |
5.3.3 硼、硒互作对油菜幼苗矿质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
5.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获得的成果 |
(5)板栗花期喷硼对其光合特性和结实情况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板栗现状 |
1.1.1 板栗的栽培 |
1.1.2 板栗价值 |
1.2 板栗研究进展 |
1.3 硼的研究 |
1.3.1 缺硼对植物生理影响的研究 |
1.3.2 高硼对植物生理影响的研究 |
1.3.3 硼在板栗中作用的研究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2 喷施硼肥后板栗树体中硼的变化 |
2.1 材料与试剂设备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试剂及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板栗叶片中硼含量 |
2.2.2 板栗枝中硼含量 |
2.2.3 板栗花中硼含量 |
2.2.4 板栗果中硼含量 |
2.2.5 板栗刺苟中硼含量 |
2.3 数据处理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板栗叶片中硼含量 |
2.4.2 板栗枝中硼含量 |
2.4.3 板栗花中硼含量 |
2.4.4 板栗果中硼含量 |
2.4.5 板栗刺苞中硼含量 |
2.4.6 板栗不同部位中硼含量 |
2.5 小结与讨论 |
3 喷施硼肥对板栗光合生理的影响 |
3.1 材料与试验设备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3 数据处理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板栗叶片中叶绿素含量 |
3.4.2 板栗叶片的光合速率 |
3.4.3 板栗叶片的气孔导度 |
3.4.4 板栗叶片的蒸汽压差 |
3.4.5 板栗叶片的胞间CO_2浓度 |
3.4.6 板栗叶片的相对湿度 |
3.5 小结与讨论 |
4 喷施硼肥对板栗果实品质及结实率的影响 |
4.1 材料与试验设备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施硼对板栗外观的影响 |
4.2.2 施硼对板栗苞各指标的影响 |
4.2.3 施硼对板栗单粒及苞的重量影响 |
4.2.4 施硼对板栗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4.2.5 施硼对板栗淀粉含量的影响 |
4.2.6 施硼对板栗N、P、K含量的影响 |
4.2.7 施硼对板栗水分含量的影响 |
4.2.8 施硼对板栗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4.2.9 施硼对板栗脂肪含量的影响 |
4.2.10 施硼对板栗结实率的影响 |
4.3 数据处理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施硼对板栗外观的影响 |
4.4.2 施硼对板栗苞各指标的影响 |
4.4.3 施硼对板栗单粒及苞的重量影响 |
4.4.4 施硼对板栗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4.4.5 施硼对板栗淀粉含量的影响 |
4.4.6 施硼对板栗N、P、K含量的影响 |
4.4.7 施硼对板栗水分含量的影响 |
4.4.8 施硼对板栗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4.4.9 施硼对板栗脂肪含量的影响 |
4.4.10 施硼对板栗结实率的影响 |
4.5 小结与讨论 |
5 结论与创新点 |
5.1 结论 |
5.1.1 喷施硼肥对板栗树体不同部位硼含量的影响 |
5.1.2 喷施硼肥对板栗叶片光合生理的影响 |
5.1.3 喷施硼肥对板栗果实品质和结实率的影响 |
5.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6)大豆悬浮细胞培养及作为外源基因转化受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综述 |
1 大豆再生体系研究 |
1.1 大豆器官发生再生体系 |
1.2 原生质体再生体系 |
1.3 体细胞胚胎发生再生体系 |
1.4 植物细胞悬浮培养 |
1.5 植物激素与愈伤组织诱导的研究 |
2 大豆遗传转化的现状 |
2.1 农杆菌介导法 |
2.2 直接转化法 |
2.3 种质系统介导转化法 |
3 硼在植物体内的作用 |
3.1 土壤中硼的含量及分布 |
3.2 植物对硼元素的吸收 |
3.3 硼对植物形态发育的影响 |
3.4 硼参与植物细胞壁的构造 |
3.5 硼与植物生理生化反应 |
4 转化体的筛选与检测 |
4.1 抗生素的筛选 |
4.2 报告基因 GUS 在转基因中的作用 |
4.3 GUS 基因检测的创新 |
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大豆悬浮细胞系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浓度 2,4-D 和 KT 对下胚轴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2.2 不同浓度 2,4-D 和 KT 对子叶节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2.3 硼元素对大豆悬浮细胞生长影响的分析 |
3 讨论 |
第三章 遗传转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质粒的 PCR 检测 |
2.2 质粒序列比对 |
2.3 大豆悬浮细胞遗传转化过程观察 |
2.4 超声时长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2.5 硼酸浓度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3 讨论 |
第四章 转化体的分子检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转基因组织 DNA 的 PCR 检测结果 |
2.2 转基因组织 DNA 的 Southern blot 杂交检测 |
3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1 大豆愈伤组织的诱导 |
2 硼对大豆悬浮细胞生长的影响 |
3 超声时长与转化效率 |
4 硼酸浓度与转化效率 |
5 转化体的分子检测结果 |
6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常用缩略词表 |
致谢 |
(7)长三角地区土壤—小麦系统微量元素迁移的地球化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土壤——谷物系统重金属等微量元素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土壤——谷物系统中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行为研究的进展和存在问题 |
1.2.1 土壤重金属污染、迁移及溯源分析的研究 |
1.2.2 土壤中重金属等微量元素化学形态及生物有效性的研究 |
1.2.3 常见农作物中重金属富集和来源的研究 |
1.2.4 重金属等微量元素在土壤——谷物中迁移的研究 |
1.2.5 土壤和农作物微区原位元素分析研究 |
1.2.6 土壤——谷物系统中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行为研究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目标、内容、思路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1.3.4 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
1.3.5 论文工作量 |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地理环境概况及研究现状 |
2.1 研究区地理环境概况与地质背景 |
2.2 长三角地区土壤——谷物系统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现状 |
第三章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3.1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
3.1.1 表层土壤和小麦样品采集与处理 |
3.1.2 土壤剖面样品采集与处理 |
3.1.3 同位素样品采集与处理 |
3.2 样品分析方法 |
3.2.1 土壤样品的元素化学分析方法 |
3.2.2 小麦等植物样品元素含量分析方法 |
3.2.3 Pb同位素分析 |
3.2.4 土壤碳酸盐碳氧稳定同位素测试 |
第四章 长三角地区耕层土壤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1 重金属等微量元素和相关土壤参数含量和空间分布特征 |
4.1.1 重金属含量和空间分布特征 |
4.1.2 耕层土微量元素F、B、Se和Mo的含量和分布特征 |
4.2 耕层土壤pH、碳酸盐、TOC、营养元素等参数的地球化学特征 |
4.2.1 耕层土壤pH值、碳酸盐及其空间分布 |
4.2.2 耕层土壤营养元素、TOC等土壤参数的地球化学特征 |
4.3 耕层土壤重金属等微量元素富集原因和来源初步分析 |
4.4 耕层土壤重金属和微量元素的活化率和生物有效性 |
4.4.1 土壤微量元素的生物有效态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 |
4.4.2 土壤参数对微量元素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效应 |
4.4.3 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态的预测模型及最主要影响因子评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长三角地区小麦微量元素富集和迁移的地球化学特征 |
5.1 长三角地区小麦微量元素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 |
5.1.1 小麦不同器官的微量元素含量及籽实污染特征 |
5.1.2 微量元素在小麦不同器官组织中的分布规律 |
5.2 长三角地区土壤——小麦系统中微量元素的迁移以及富集特征 |
5.2.1 土壤——小麦系统中微量元素的迁移系数和迁移特征 |
5.2.2 土壤——小麦系统中重点污染元素迁移模式的环境指示意义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土壤参数对微量元素从土壤向小麦迁移的影响效应与回归模型 |
6.1 土壤参数对微量元素向小麦中迁移的实际影响效应 |
6.1.1 土壤参数对重金属从土壤向小麦中迁移的实际影响效应 |
6.1.2 土壤参数对Se、Mo、B和F从土壤迁移到小麦的影响效应 |
6.2 土壤碳酸盐对微量元素向小麦中迁移的实际影响效应 |
6.2.1 土壤碳酸盐对小麦从土壤中吸收重金属等微量元素影响的相关分析研究 |
6.2.2 贫(无)碳酸盐土壤和含碳酸盐土壤的地球化学性质以及对应的小麦元素富集特征对比 |
6.2.3 长三角地区耕层土壤碳氧同位素特征与成因探讨 |
6.3 小麦中微量元素的土壤回归模型与预测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土壤、谷物等地表端元中铅迁移的同位素地球化学行为和活性特征 |
7.1 材料和方法 |
7.2 长三角地区人为端元、地层沉积岩和长江悬浮物Pb同位素组成 |
7.2.1 人为端元Pb同位素比值特征 |
7.2.2 地层沉积岩和长江悬浮物的Pb和Pb同位素比值 |
7.3 土壤圈Pb同位素组成和Pb的地球化学行为及同位素活性特征 |
7.4 谷物的Pb和Pb同位素迁移活性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应用SIMS研究土壤和小麦中微量元素的微区原位分布特征 |
8.1 样品制作和SIMS分析方法 |
8.2 土壤SIMS图像分析元素之间的微区存在关系 |
8.3 小麦籽实中Zn和F等相关元素NanoSIMS图像分析 |
8.5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9.1 主要结论 |
9.2 研究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学术活动情况 |
致谢 |
(8)硼对大豆再生系统及遗传转化的影响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综述 |
1 硼在植物体内的生理功能 |
1.1 植物体内硼的含量及分布 |
1.2 植物对硼的吸收 |
1.3 硼胁迫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4 硼对植物细胞的影响 |
1.5 硼与植物代谢 |
2 大豆的再生系统与遗传转化 |
2.1 大豆的组织培养再生系统 |
2.2 大豆遗传转化的方法 |
2.3 大豆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 |
3 报告基因 GUS 在转基因中的检测和应用 |
3.1 GUS 基因概述 |
3.2 GUS 基因的活性检测 |
3.3 GUS 基因的应用前景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硼对大豆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硼对下胚轴外植体愈伤组织的诱导的影响 |
2.2 硼对子叶节外植体愈伤组织的诱导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三章 硼对大豆植株再生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硼对子叶节外植体丛生芽诱导率的影响 |
2.2 硼对子叶节外植体丛生芽生长状况的影响 |
2.3 不同硼酸浓度下诱导的丛生芽对大豆植株再生的影响 |
3 讨论 |
第四章 含外源基因(GUS)菌种的构建与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质粒的 PCR 检测 |
2.2 序列比对 |
3 讨论 |
第五章 硼对外源基因(GUS)转化效率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硼酸浓度对 GUS 基因在大豆下胚轴中瞬时表达效率的影响 |
2.2 硼酸浓度对 GUS 基因在大豆下胚轴中瞬时表达程度的影响 |
2.3 继代后外植体愈伤组织的生长状况与 GUS 染色 |
3 讨论 |
第六章 硼介导的外源基因(GUS)的转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侵染后外植体再生状况 |
2.2 转基因组织 DNA 的 PCR 检测结果 |
2.3 转基因组织 DNA 的 Dot Blotting 检测 |
3 讨论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1 硼与大豆愈伤组织诱导 |
2 硼与大豆植株再生 |
3 含外源基因报告基因 GUS 的菌种的构建与鉴定 |
4 硼与 GUS 基因下胚轴的转化效率 |
5 硼对 GUS 基因子叶节的转化与再生 |
6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常用缩略词表 |
致谢 |
(9)氮和硼对大蒜生理、品质及“洋葱型大蒜”形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本研究立题依据及其目的意义 |
1.2 植物中氮素营养的研究 |
1.2.1 氮肥供应对作物生长及生理的影响 |
1.2.2 氮肥供应对品质的影响 |
1.2.3 大蒜的氮素效应 |
1.3 植物中硼素营养的研究 |
1.3.1 硼肥供应对作物生长及生理的影响 |
1.3.2 硼肥供应对品质的影响 |
1.3.3 大蒜的硼素效应 |
1.4 “洋葱型大蒜”的研究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2.1 氮素试验 |
2.2.2 硼素试验 |
2.3 试验方法 |
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4.1 形态指标测定 |
2.4.2 酶活性的测定 |
2.4.3 光合色素与光合参数测定 |
2.4.4 营养品质及氮磷钾的测定 |
2.5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氮对大蒜生理、品质及“洋葱型大蒜”形成的影响 |
3.1.1 氮对大蒜形态生长的影响 |
3.1.2 氮对青蒜苗生理特性及品质的影响 |
3.1.3 氮对大蒜鳞茎和蒜薹干鲜重及品质的影响 |
3.1.4 氮对“洋葱型大蒜”形成及其生理的影响 |
3.2 硼对大蒜生理、品质及“洋葱型大蒜”形成的影响 |
3.2.1 硼对大蒜形态生长的影响 |
3.2.2 硼对青蒜苗生理特性及品质的影响 |
3.2.3 硼对大蒜鳞茎和蒜薹干鲜重及品质的影响 |
3.2.4 硼对“洋葱型大蒜”形成及其生理的影响 |
4 讨论 |
4.1 氮对大蒜生长和生理的影响 |
4.2 氮对大蒜品质的影响 |
4.3 氮对“洋葱型大蒜”形成的影响 |
4.4 硼对大蒜生长和生理的影响 |
4.5 硼对大蒜品质的影响 |
4.6 硼对“洋葱型大蒜”形成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10)含硼针铁矿对红壤养分状况、致酸效应的影响及其在油菜上的应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文献综述 |
1.1 土壤中硼的化学行为及其植物有效性 |
1.1.1 硼的特点 |
1.1.2 植物中的硼 |
1.1.2.1 植物对硼的吸收和运输 |
1.1.2.2 硼的营养功能 |
1.1.2.3 植物缺硼和硼中毒症状 |
1.1.3 土壤硼有效性及吸附-解吸特性 |
1.1.3.1 影响土壤硼有效性的因素 |
1.1.3.2 土壤硼的吸附表面 |
1.1.3.3 土壤硼的解吸 |
1.1.4 硼与其它营养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
1.2 土壤中常见的氧化物 |
1.2.1 土壤中的铁氧化物 |
1.2.2 土壤中铁氧化物的特点 |
1.2.3 氧化物对离子的吸附作用 |
1.2.3.1 离子专性吸附和非专性吸附原理 |
1.2.3.2 阴离子专性吸附对氧化物及所在环境的影响 |
1.2.3.3 硼酸在土壤中与其它阴离子吸附的异同及负载体的特性 |
1.2.3.4 土壤氧化物对不同元素的吸附影响 |
1.2.3.5 氧化物对养分有效性及土壤性质的影响 |
1.3 同位素示踪技术 |
1.3.1 同位素示踪技术的原理及特点 |
1.3.2 稳定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的应用 |
1.3.3 硼同位素的应用及测试技术 |
2 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内容和创新点 |
2.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2.2 研究目标 |
2.3 研究内容 |
2.4 技术路线 |
2.5 研究创新与特色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 |
3.1.1 供试油菜品种和土壤类型 |
3.1.2 供试针铁矿及含硼针铁矿的合成 |
3.2 盆栽试验设计 |
3.2.1 油菜苗期盆栽试验 |
3.2.2 油菜全生育期盆栽试验 |
3.2.3 同位素10B示踪试验 |
3.3 指标测定及方法 |
4 含硼针铁矿的基本结构及性质 |
4.1 前言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氧化物的比表面积和含硼量 |
4.2.2 红外光谱(IR)分析 |
4.2.3 X-射线衍射图谱分析 |
4.3 小结 |
5 含硼针铁矿对油菜不同生育期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5.1 前言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油菜不同生育期的干物质积累状况 |
5.2.2 油菜收获期生物量及考种数据 |
5.3 小结 |
6 含硼针铁矿对土壤及油菜中硼含量的影响 |
6.1 前言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苗期和收获期土壤中有效硼含量变化 |
6.2.2 不同生育期油菜不同部位硼含量变化 |
6.2.3 土壤硼与油菜硼含量、生物量的相关性分析 |
6.3 讨论 |
6.4 小结 |
7 含硼针铁矿对土壤及油菜中致酸离子含量变化的影响 |
7.1 含硼针铁矿对土壤pH及交换性酸含量变化的影响 |
7.1.1 前言 |
7.1.2 结果与分析 |
7.1.2.1 土壤pH值变化 |
7.1.2.2 土壤交换性酸含量变化 |
7.1.2.3 土壤pH和交换性酸与生物量的相关分析 |
7.1.3 讨论 |
7.1.4 小结 |
7.2 土壤活性Al、Mn与油菜Al、Mn、B含量的关系 |
7.2.1 前言 |
7.2.2 结果与分析 |
7.2.2.1 红壤活性铝及油菜铝含量变化 |
7.2.2.2 红壤活性锰及油菜锰含量变化 |
7.2.2.3 土壤致酸离子含量与生物量之间的逐步回归分析 |
7.2.3 讨论 |
7.2.4 小结 |
8 含硼针铁矿对土壤不同形态磷的影响 |
8.1 前言 |
8.2 结果与分析 |
8.2.1 苗期土壤不同形态磷含量变化 |
8.2.2 收获期土壤不同形态磷含量 |
8.3 讨论 |
8.4 小结 |
9 含硼针铁矿的活化及对土壤活性有机质形态、含量的影响 |
9.1 土壤中含硼针铁矿的活化状态 |
9.1.1 前言 |
9.1.2 结果与分析 |
9.1.2.1 苗期土壤中含硼针铁矿的状态和结晶度的变化 |
9.1.2.2 收获期土壤中含硼针铁矿的状态和结晶度的变化 |
9.1.2.3 含硼针铁矿的活化对磷、锰的影响及相关性分析 |
9.1.3 讨论 |
9.1.4 小结 |
9.2 土壤中活性有机质存在形态和活性比例的变化 |
9.2.1 前言 |
9.2.2 结果与分析 |
9.2.2.1 苗期土壤不同形态活性有机质含量和比例变化 |
9.2.2.2 苗期土壤不同形态活性有机质与硼、磷、锰的相关性分析 |
9.2.2.3 收获期土壤不同形态活性有机质含量和比例变化 |
9.2.2.4 收获期不同形态活性有机质与硼、磷、锰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9.2.3 讨论 |
9.2.4 小结 |
10 含硼针铁矿对土壤及油菜苗期养分影响 |
10.1 前言 |
10.2 结果与分析 |
10.2.1 土壤中Ca、Mg含量的变化 |
10.2.2 油菜中Ca Mg Cu Zn含量的变化 |
10.2.3 土壤中不同元素与油菜生物量的逐步回归模型 |
10.3 小结 |
11 含硼针铁矿中~(10)B在土壤中的释放及其生物有效性 |
11.1 前言 |
11.2 结果与分析 |
11.2.1 含硼针铁矿中~(10)B含量和油菜生物量的变化 |
11.2.2 有无植物参与下含~(10)B针铁矿在土壤中10B的释放 |
11.2.3 油菜对~(10)B的吸收利用 |
11.2.4 方程的拟合 |
11.3 讨论 |
11.4 小结 |
12 结论和展望 |
12.1 全文结论 |
1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成果 |
致谢 |
四、植物对硼素不足的反应及其成因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硼和独脚金内酯对豌豆生长发育的影响[D]. 黎宝怡.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20(01)
- [2]应用组织染色法研究硼胁迫对西瓜叶片的生理伤害[J]. 陈晟,施木田,吴宇芬,李永裕. 中国农学通报, 2016(07)
- [3]雪柑实生苗生理生化及基因和microRNA表达对缺硼的响应[D]. 卢艺彬. 福建农林大学, 2015(10)
- [4]硒对硼胁迫下油菜幼苗生长、活性氧代谢以及养分吸收的影响[D]. 段碧辉. 华中农业大学, 2014(09)
- [5]板栗花期喷硼对其光合特性和结实情况的影响[D]. 王路红.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4(02)
- [6]大豆悬浮细胞培养及作为外源基因转化受体的研究[D]. 方星. 苏州大学, 2014(09)
- [7]长三角地区土壤—小麦系统微量元素迁移的地球化学特征[D]. 王成. 南京大学, 2013(09)
- [8]硼对大豆再生系统及遗传转化的影响初探[D]. 胡倩倩. 苏州大学, 2013(11)
- [9]氮和硼对大蒜生理、品质及“洋葱型大蒜”形成的影响[D]. 张涛. 山东农业大学, 2012(02)
- [10]含硼针铁矿对红壤养分状况、致酸效应的影响及其在油菜上的应答[D]. 崔京珍. 华中农业大学,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