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杭州市居民余暇体育消费水平的调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路朋[1](2021)在《佳木斯市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步入二十一世纪,国民经济发展极速,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显着,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当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相应的精神层面的需求就开始有所增加。体育消费在这一背景下逐渐成为了现代消费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学生作为我国体育消费未来的主力军,对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方向有着重大影响。本文以佳木斯市高职院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佳木斯市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佳木斯市高职院校中的多数大学生对健康的体育消费观比较认可,积极肯定体育消费,把体育消费纳进在闲暇时间里,“体育消费培养终身体育”的体育消费观得到少数大学生的支持。2)佳木斯市高职院校大学生市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呈现出多元化状态,主要包括增加体质、提高运动技能、减肥健美、娱乐休闲等几个因素,绝大多数学生已经意识到体育消费的积极影响作用,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在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地、不同年级中存在显着性差异。3)实物型体育消费是佳木斯市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主要体育消费结构,参与型则位居其次,观赏型体育消费占比过低,位于边缘地位;佳木斯市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的实物型体育消费的方式多元化,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在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地、不同年级中存在显着性差异。4)一百元以下是佳木斯市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体育消费金额的普遍选择,大学生群体整体的体育消费水平较低。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未能与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同步提升。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在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地中存在显着性差异。5)一般程度及以上是佳木斯市高职院校大学生在体育消费满意度的测试结果,体育产品价格、体育产品品质、商家售后服务是不满意的外因的主要表现;找商家退换、口头抱怨将就使用是体育消费不满意外因的处理措施,选择找相关职能部门(消协/工商)协助处理的大学生却是极少数,这里可以体现出在消费活动中佳木斯市高职院校大学生依法维权的意识依然比较淡薄。6)本文把17个体育消费影响因素归纳为四类,分别是:体育消费产品因子、消费者因子、场所环境因子、宣传因子。影响体育消费动机的是消费者因子和宣传因子,影响体育消费水平的是体育消费产品因子和消费者因子,影响体育消费结构的是体育消费产品因子。
李慧[2](2020)在《黑龙江省跆拳道俱乐部消费者消费动机与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以黑龙江省城市跆拳道俱乐部调查为重点,选取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地区跆拳道消费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跆拳道消费者消费的心理特征等指标,评定跆拳道消费者心理动机与行为,为黑龙江省跆拳道俱乐部的发展、经营提供实践基础。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对黑龙江省53所跆拳道俱乐部实地调查,使用心理学量表:《跆拳道消费动机量表》和《跆拳道消费行为量表》得出消费动机与行为指标,采用数理统计法,分析消费者消费动机与行为。研究结果:黑龙江省跆拳道俱乐部消费群体中的儿童、青年学生最多,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在健康动机与外貌动机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黑龙江省跆拳道俱乐部消费群体的职业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健康动机、乐趣动机、外貌动机、社交动机均出现非常显着差异(P<0.01);学生健康动机、乐趣动机、外貌动机、社交动机显着低于(P<0.05)公务员和私营企业主;消费行为方面,不同学历跆拳道消费者在兴奋、自尊感、娱乐以及社会性均表现出显着差异(P<0.05),低学历消费者娱乐较低。研究结论:1.黑龙江省跆拳道俱乐部消费群体主体是以儿童、学生为主;2.黑龙江跆拳道消费者女性需求率低于男性;3.接受的教育程度直接影响了消费人群的消费动机与行为,高学历消费人群具有较高的健身意识。4.黑龙江省跆拳道俱乐部消费群体的职业分布学生消费动机低于公务员和私营企业主;5.随着收入的增长,跆拳道消费者消费动机越强烈;6.跆拳道消费在新媒体营销中合理的宣传可以起到较好的正面积极广告效果。建议:1.根据健身俱乐部应准确定位以适合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发展和建立长期的消费关系;2.跆拳道健身俱乐应尽可能多地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消费需求;3.跆拳道俱乐部对消费者动机与行为策略应适应当今营销模式,掌握跆拳道俱乐部发展的主动权;4.根据跆拳道俱乐部消费者的特点,可运用发展新理念、构建俱乐部品牌、开发新媒体营销策略等吸引消费者。
高新雅[3](2020)在《初中生周末休闲运动调查研究 ——以泰安市泰山区某初级中学为例》文中认为随着人们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人们对自我发展也有了新的理解,在致力于自我改造的过程中,休闲运动成为了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学生学业任务重,运动时间有限,因此学生的体质健康尤为受到社会的关注。本论文对初中生周末休闲运动现状进行研究,深入了解学生的休闲运动认知、兴趣、动机、组织形式、场地以及影响因素,为泰山区初中生更好的参与休闲运动提供建议,促进中学生建立终身体育意识。本文休闲运动的定义采用张光华老师对休闲运动的定义,即休闲运动是人们以放松身心、强身健体、娱乐休闲等为目的,在可支配的余暇时间里,自由选择的,以运动为主要方式的,满足个人休闲需求的体能性运动。它涵盖了跑步、篮球、游泳等在内的不以竞技和竞赛为主要目的的体育运动项目和其他运动方式。文章以泰安市泰山区的一所中学为例,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学生的休闲运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1)在休闲运动的认知方面,大部分学生对休闲运动知识有所了解;大部分学生对休闲运动对自己的生活学习的必要性都有认识,且认知的程度高的达到80%;学生参与休闲运动的动机具有多样化;大部分学生对休闲运动感兴趣,且有71%的学生兴趣高。(2)大部分同学在周末都会参加运动,但周末两天参加运动2小时以上的学生仅占12.43%。(3)从运动内容看,学生周末参加休闲运动主要以跑步、散步、球类、郊游、旅游等简单易操作、技术要求较低以及常规的体育项目为主。(4)学生周末参与休闲运动的组织形式主要以同学、朋友、家人、亲戚以及独自活动为主。很多同学对独自活动不满意。(5)学生周末休闲运动的场所主要是附近公园、居住区广场和免费体育场所。由于泰安特殊的地理环境,很多学生的运动场所在山野。(6)学生休闲运动的消费主要以实物消费为主,观赏性运动消费、参与性运动消费很少。(7)影响学生休闲运动的因素主要有家庭教育因素、学校教育因素、个人内部因素和其他因素。针对调查结果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1)上级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指导、管理、检查、考查,同时严肃处理初中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2)政府相关部门应合理建设与使用运动场所,营造体育锻炼的良好氛围。(3)学校领导应做好体育教师、课堂教学及日常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4)体育教师应注意体育课堂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通过体育课堂上系统性、科学性的教学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认知并发展相应体育技能。(5)家长要科学认识休闲运动及其对学生成长的意义,以学生身心健康为出发点,在日常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运动环境,加大参与性体育消费与观赏性体育消费。(6)社会各媒介应积极利用社交媒体、网络平台等方法增进学生对休闲运动的认知。(7)学生个人应改变体育课不重要的观点,认真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运动,周末提前做好运动规划,提高学习效率,正确控制网络游戏和娱乐时间。
勾庆勇[4](2020)在《杭州市代表性体育公园使用效益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城市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人们追求的生活质量层次也变得更高。与此同时,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发展下,人们的健身意识也在逐渐加强,对运动健身场地的种类以及环境需求也发生了改变。而体育公园的出现正是符合时代的发展,顺应了人们的实际需求,激发了城市的活力。近几年,国家层面不断出台相关政策大力发展体育公园,浙江省、杭州市也响应政策积极开展体育公园的建设和改造。目前关于体育公园的研究,学者更多是在规划设计、使用现状、运营经营等方面;对于体育公园是否完全发挥出其效益、体育公共服务是否完善、使用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的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方法,通过对杭州市体育公园使用者的基本使用情况、对体育公园的体育公共服务满意度评价、总体满意度评价以及满意度影响因素等进行调查,以此来了解分析杭州市体育公园的使用情况、使用效果和影响使用因素,进而提出提高体育公园使用效益的建议。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杭州市现有体育公园数量较少,不同类型体育公园之间发展不均衡。(2)体育公园使用者中男性比例高于女性,以18到59岁的中青年人群为主,学历主要集中在本科或专科,大多数月收入在7501到10000元。(3)大多数使用者的运动频率为每周2到3次,选择在下午和晚上两个时间段进行运动的人数最多,大多数使用者运动时长维持在30到90分钟,其中跑步、散步是使用者最喜欢的运动项目,强身健体是参与运动的首要目的。(4)使用者对体育公园的对外开放时间、体育设施规格、体育设施维修效率的满意度评价持满意态度;对体育公园的收费情况、工作人员服务态度、体育设施种类、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服务、安全锻炼知识提供、体育健康知识宣传、体育活动信息宣传、开展活动标准程度的满意度评价持一般态度;对体育公园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开展体育活动次数的满意度评价持不满意态度。(5)使用者对杭州市体育公园的总体满意度评价持一般态度,从人口基本特征角度出发,采用独立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分析得出使用者的性别、学历、收入对体育公园总体满意度评价的影响差异并无显着性,年龄对于体育公园总体满意度的影响差异具有显着性。(6)影响杭州市体育公园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有,体育公园可免费使用的体育设施数量、体育公园的自然环境、体育公园内体育设施的种类数量、体育公园收费项目的收费标准、体育公园的规划设计。针对以上结论,本研究认为:(1)杭州市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推动体育公园的发展。(2)加强体育公园的体育组织管理工作,需要对收费和工作人员服务两方面进行调整。(3)均衡发展各类型体育公园,满足使用者对体育设施的需求。(4)注重社会体育指导员公益服务意识的培养,并与高校体育学院合作和建立激励机制,提高体育公园的体育指导服务水平。(5)优化体育公园体育信息服务,运用新媒体丰富体育信息的宣传渠道。(6)政府引导成立社会体育组织,并鼓励社会力量在体育公园办体育活动,提高体育公园的使用效益。
单凤霞[5](2019)在《生态文明视域下我国城市休闲体育发展研究 ——以杭州、武汉、成都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建设背后的逻辑是先生产后生活,在经历了疾驰的城市化进程后陷入了“城市病”危机,在城市转型发展中“生态、休闲、健康”是关键“要素”。《雅典宪章》中提出休闲是城市的四大功能之一,《世界人权宣言》中提到人人有休闲的权利。休闲体育是休闲和体育的结合,休闲是一种生活态度,体育是一种生存手段。城市休闲体育是城市居民应对“城市病”的本能需求,迎合了当下城市以优化居民生活为核心的价值诉求,顺应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发展趋势。研究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由个别到一般、由个性到共性的认识原理,选取三个案例城市进行研究,旨在探寻城市休闲体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运行路径。其理论意义在于拓宽城市休闲体育的研究广度,实践意义在于促进城市居民的生活优度。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系统分析、田野工作、问卷调查及个案研究等方法,探讨了以下内容:第一,城市休闲体育研究的理论部分,包括重要核心概念厘定、城市休闲变迁与城市传统休闲文化透视、城市生态文明下的休闲体育实践;第二,城市休闲体育的实践调查,包括城市居民的需求表达与行为限制、城市休闲体育的供给反馈,并对其存在问题及困因进行了分析;第三,城市休闲体育供递系统的构建,包括构建原则、构建依循、构成要素和联动动力;第四,城市休闲体育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通过比较演绎与实证调研,得出结论如下:(1)文化是是城市休闲延续的“遗传密码”,不同地域文化孕育了不同的城市休闲传统,如吴越文化下的杭州休闲、荆楚文化下的江城休闲和巴蜀文化下的蓉城休闲。各具特色的地域休闲文化为城市休闲体育发展提供了“动力因”和“滋养源”。(2)生态文明与城市休闲体育发展是一个互动的过程,生态文明是城市休闲体育蓬勃开展的外在推力,休闲体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手段。杭州、武汉和成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并利用地域生态环境形成了休闲体育发展特色。(3)当前城市休闲体育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有“三生”空间协调不畅、结构制约突出、有效供给不足、供给结构失衡、供给机制不畅、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究其缘由在于发展规律不够重视、发展体制存在障碍、治理体系尚不健全、运行机制缺乏联动等。(4)城市休闲体育是城市系统下面的一个子系统工程,由三个要素子系统(供给、需求、环境)和一个动力子系统(运行)组成。供给子系统是引领与保障,需求子系统是内源与动力,环境子系统是支持与依托,运行子系统是协调与驱动,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协调配合,共同促进城市休闲体育供递系统的良性循环发展。(5)根据城市圈层结构,科学布局城市休闲体育空间范围并合理开展城市休闲体育活动,依此构建出城市休闲体育活动圈层结构:内圈层—社区休闲体育空间—核心性休闲体育活动;中圈层—城市休闲体育空间—发展性休闲体育活动;外圈层—城市圈休闲体育空间—平衡性休闲体育活动。(6)城市休闲体育发展没有通用模式、统一标准,类似城市之间可以互相借鉴。在发展中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理念引领,强化生态文明,以改善城市休闲体育发展环境;重视城市规划,以优化城市休闲体育空间结构;探究发展规律,以因地制宜的发展城市休闲体育;推进公共服务,以破解城市休闲体育发展矛盾;坚持市场主导,以增强城市休闲体育发展活力;鼓励社会参与,以建立有效的需求表达机制。
郭朋[6](2019)在《建国70周年我国休闲体育研究的文献综述》文中指出建国初期,中国的休闲体育也可谓如经济一般是"一穷二白"的面貌;直到改革开放,中国经济腾飞,休闲体育开始得到孕育。随着党的十九大召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人民群众开始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休闲意识也普遍增强;同时,国家也大力推动民众参与休闲运动,因此,参与休闲体育的人群越来越多;研究证实休闲体育产业不仅对国家有着改善经济结构的作用,对社会也有着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方式和观念的作用,对个人更有着促进身心健康等作用;但大部分人群都不了解休闲体育的发展历程与相关概念,鉴于此,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有关休闲体育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总结、论述,旨在能够给大众带来关于休闲体育更加清晰明朗的概念知识;以及详细列举出我国对休闲体育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给出建议;从而推动我国休闲体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张森[7](2013)在《中美两国体育休闲产业比较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休闲兴起以来,体育就以其无可比拟的参与价值成为人们休闲时的首要选择,体育休闲活动融入大众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潮流,以健身运动和休闲为特点的体育消费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美国,体育休闲产业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显示了美国体育休闲产业所具备的雄厚实力。现阶段,我国以体育部门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投资,社会各界广泛参与,能基本满足消费者不同档次需求的体育休闲市场已初步形成,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全民健康的关注,体育休闲产业的发展势头强劲、发展潜力巨大。对中美两国体育休闲产业进行全方位的比较分析研究,借鉴和仿效美国体育休闲产业发展模式与经营管理体制的优点,构建我国体育休闲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客观展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体育休闲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所应发挥的促进效应是当前我国体育休闲产业研究领域的重要任务。本论文得出如下研究结果:1.体育休闲产业是社会各部门提供的以各类体育休闲项目为中介,以满足人们休闲需求为目的,与人们休闲行为直接相关的所有产业活动集合。2.美国的体育休闲产业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必然产物,完全采用商业化模式运行,具有较浓的商业色彩;改革开放政策是我国体育休闲产业发生、发展的先决条件,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了我国大众体育休闲消费的独有特征。3.美国体育休闲产业经历了萌芽、初步形成并快速发展与稳定运行并深入发展三个发展阶段,萌芽出现于20世纪上半叶,6090年代是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国体育休闲产业起步于改革开放之后,从改革开放到邓小平南巡讲话这一时期为体育休闲产业的萌芽和发育期,从1992年到现在为产业的快速发展期,发展时间的长短差异导致中美两国体育休闲产业在产业结构、产业成熟度、产业对国民经济GDP贡献率上存在一定差异;中美两国政府在体育休闲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与推动作用。4.美国体育休闲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中国体育休闲产业尚未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中国体育休闲产业的发展水平要落后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中美两国体育休闲产业都与国民经济其他行业有较强的关联性,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5.体育休闲教育是美国学校体育的主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体育休闲教育发展势头迅猛,但国内设置体育休闲管理学和体育休闲经济学专业的院校偏少;美国高尔夫产业的消费主体是社会大众,高尔夫俱乐部数量众多、俱乐部类型以非标准型为主,高尔夫消费较为普及,是美国体育休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高尔夫产业的消费主体是处于社会最富裕阶层的极少一部分人,高尔夫消费的大众化程度较低,俱乐部数量少但设施高档、标准,经营模式以会员制为主。6.中国现行的体育休闲产业管理以政府管理为主,政府采用行政方式对体育休闲产业进行从宏观到微观等各个层次的全面管理;美国现行的体育休闲产业管理以社会管理为主,产业管理主要由各种社会组织或行业协会进行,政府很少介入干预。当前我国体育休闲产业管理应选择以政府管理为主导、以体育休闲行业协会自律性管理为基础的复合型管理模式。7.中美两国在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城市化水平和产业结构上存在的差异,从根本上决定了两国体育休闲产业的业务类型结构和基本经营模式的差异;两国制度环境的差异,尤其是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体育的相关法律体系、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干预制度都对两国体育休闲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赵采丰[8](2013)在《郑州市城区本科院校青年女教师余暇体育活动现状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健康的身体是工作的保证,教师的身体健康状况与教书育人工作密切相关。因此,提高教师的健康水平应受到全社会的共同关注。身体健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要素,也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和保证。在整个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健康与否是决定健康教育、素质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
尹井军[9](2012)在《构建湘西州县(市)级城市休闲体育组织管理体系研究》文中提出为了丰富我国休闲体育研究的科研理论体系,并为促进湘西州县(市)级城市的休闲体育活动朝着更科学、合理、有序的方向进行组织与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进而加速湘西州县(市)级城市及我国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休闲体育的迅猛兴起和广泛开展。本文采用文献搜索调研、问卷调查、专家访谈、个案研究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县(市)级城市这一特定民族区域为切入点,试探讨和构建一套符合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休闲体育组织管理体系,并积极借鉴国内外休闲体育发展的先进理论成果,构思提出这一体系健康发展的运行机制和建议。通过研究分析得出如下结论:⑴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湘西州城市居民对体育活动的参与倾向于选择那些对场地设施要求不高,开展方式简便易行而不需要花钱投资的项目。因此,登山、散步、长跑、垂钓、山地自行车、棋牌类以及羽毛球、台球等球类休闲运动项目深受湘西州县(市)级城市居民的喜爱。另外,湘西自治州是以土家族、苗族为主要少数民族的地区,因此,太极拳、苗鼓舞、摆手舞、荡秋千、扭秧歌等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开展的场面成为湘西州城市居民休闲活动中的一道独特风景线。⑵整体情况分析,湘西州县(市)级城市居民的体育参与程度低,体育参与意识较为落后。经常性参与体育活动主要是老年人,而广大青壮年及中年人因忙于婚姻家庭和事业,尚无多少时间和精力去参与体育活动。公园或文化广场、学校公共体育场所和家庭院落是湘西州级城市居民自由时间选择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组织开展方式主要以个人和家庭为单位进行,因此活动开展的社会组织化程度比较低。⑶湘西州城市休闲体育在近些年获得一个迅速兴起的发展时期,但对休闲和休闲体育的管理尚未设置有专门的综合管理机构。政府机构横向结构而言,由于各机构间的不同职能分工和部门利益目标,导致职能部门横向协调困难、场地设施重复建设、资源共享利用率极低,进而构成了闲置与紧缺的现实矛盾。而从政府机构纵向结构进行分析,组织决策结构集权化、政府管理角色全能化,形成了政社不分、管办不分的管理现状。因此,如何突破职能部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管理状况,对政府职能机构进行精简改革,建立休闲和休闲体育的综合休闲管理部门对休闲和休闲体育的发展进行全盘规划,统筹安排,实现资源的优化共享,这已经成为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这条时代改革之路上所要面临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⑷受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客观影响因素的制约,非营利休闲体育组织的发展既很不规范,也不太成熟,其主要表现在组织制度很不完善、官办性质体育社团对政府部门的依赖性过高而缺乏独立性和自治性、缺乏高素质体育管理专业人才和稳定的经费来源、政策法律保障体系缺失、志愿服务队伍规模小等方面。⑸湘西自治州县(市)级城市营利类体育组织的发展相对于人们日益增加的休闲运动娱乐需求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其主要表现在产业发展不平衡,缺乏宏观指导;规章制度建设还很不完善,管理的规范性和民主性程度低;经营收入结构极为单一,创收渠道缺乏多样化开发;经营管理理念落后,产业的质量和规模尚待提高;体育产业法律规范保障体系发展滞后,体育市场秩序较为混乱等等方面。⑹从政府部门、非营利体育组织与营利类体育组织三大社会组织的整体情况分析,现阶段湘西自治州县(市)级城市体育组织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①组织管理体系整体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集权决策模式导致决策结构过分集中、体育投入结构失衡、组织发展水平及组织间关系发展也不平衡等几个方面。②组织管理体系资源紧缺,主要体现在体育场地设施、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及组织经费等几个方面的匮乏。③法律规章制度保障体系发展滞后。④体育组织管理体系运行机制的非社会化。⑤社会支持系统的制约。结合上述研究结论,本文研究认为组织的多元化与全能化是组织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因此,由政府牵头建立综合休闲管理部门,将体育部门、园林部门等职能部门在休闲体育管理方面的各部门职能有机整合在一起,打破管理职能条块分割,资源开发领域相互闭合的管理现状,实现对休闲体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与统筹开发,这种以政治制度改革推动休闲体育的组织化、产业化和社会化发展已经成为湘西州现阶段加速休闲体育健康发展的一种明智抉择,也是当今社会组织网络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韩云[10](2010)在《杭州市城区居民休闲体育活动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人们的经济能力逐渐增强,人类的物质产品得到了极大丰富,人们在生活无忧的情况下需要精神生活的进一步提高。休闲体育以其集健身、娱乐、挑战自我的优势逐渐成为人们休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题以杭州市城区居民休闲体育活动现状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对杭州市城区居民休闲体育活动现状调查,深入了解当前杭州城区居民休闲体育活动的现状,并针对杭州市“休闲之都”的特点提出相对合理的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多元化、娱乐化的休闲体育活动项目,加强媒体宣传,倡导休闲体育活动的价值,创造条件,引导休闲体育消费观念、加强体育设施和体育场馆的建设,合理布局休闲体育活动场所的发展对策。为杭州市休闲体育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研究结论如下:5.1杭州城区大部分居民都能坚持休闲体育活动,并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城区居民参加休闲体育活动的时间呈现出年龄差异特性,18-28岁年龄区间大部分居民每周休闲体育活动时间集中在1.51-2h之间,29-40岁、41-48岁和49-55岁年龄区间大部分每周休闲活动时间集中在1.1-1.5h和0.5-1h之间,56-65岁和66-72岁年龄区间大部分每周休闲活动时间集中在1.1-1.5h和1.51-2h之间。56岁以上的年龄长者参加休闲体育活动时间较长,55岁以下的居民参加休闲每周体育活动时间较短。大多数居民通过参加休闲体育活动增强体质和愉悦身心。5.2杭州休闲活动场所发展迅速,休闲场地的发展为杭州城区居民提供了丰富的休闲娱乐场所,同时杭州休闲项目也呈现多样性发展。杭州城区居民参加休闲体育项目呈现出年龄区间差异特性。18-28岁年龄区间的居民喜欢刺激性更强、挑战性更高的休闲体育活动项目。29-40岁、41-48岁和49-55岁年龄区间的居民更喜欢休闲型更强、刺激性更强的休闲体育活动项目,66-72岁年龄区间喜欢运动量较小的项目。5.3杭州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在强大的经济支撑下,杭州休闲体育活动场所发展迅速,休闲项目丰富,休闲体育活动自由度较大。杭州城区大多数居民休闲体育消费能力较高、消费意识强。由于居民的收入水平个体的差异,人们会采取不同的方式实现体育消费,使体育消费呈现出消费需求的多元化与消费行为的多样化,但消费结构有待完善。5.4杭州大部分居民对休闲体育重要性价值、活动效果价值、价值方式认知健康,但少部分居民因不同的价值理念形成了不同的认知方式。健身强体是居民进行休闲体育活动的重要方式,但不同的年龄区间对休闲体育的需求动机有一定的差异性,18-55岁区间居民休闲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是强身健体、挑战自我和缓解压力。56-72岁区间居民休闲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是强身健体和回归自然。
二、杭州市居民余暇体育消费水平的调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杭州市居民余暇体育消费水平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佳木斯市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体育消费 |
2.1.2 体育消费行为 |
2.2 国外体育消费行为研究现状 |
2.3 国内体育消费行为研究现状 |
2.3.1 理论研究现状 |
2.3.2 调查研究现状 |
2.3.3 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研究现状 |
2.3.4 国内大学生体育消费影响因素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3 问卷发放流程 |
3.3.1 问卷设计 |
3.3.2 预调研 |
3.3.3 正式调研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基本信息统计 |
4.2 佳木斯市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及体育消费态度分析 |
4.3 佳木斯市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调查分析 |
4.3.1 佳木斯市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调查分析 |
4.3.2 不同性别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调查分析 |
4.3.3 不同专业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调查分析 |
4.3.4 不同年级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调查分析 |
4.4 佳木斯市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调查分析 |
4.4.1 佳木斯市高职院校大学生经济来源调查分析 |
4.4.2 不同性别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调查分析 |
4.4.3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调查分析 |
4.4.4 不同年级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调查分析 |
4.5 佳木斯市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调查分析 |
4.5.1 不同性别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调查分析 |
4.5.2 不同生源地体育消费结构调查分析 |
4.5.3 不同年级体育消费结构调查分析 |
4.5.4 佳木斯市高职院校大学生实物型体育消费结构调查分析 |
4.6 佳木斯市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评价调查分析 |
4.6.1 佳木斯市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满意度调查分析 |
4.6.2 佳木斯市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不满意主要原因调查分析 |
4.6.3 佳木斯市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不满意处理措施调查分析 |
4.7 佳木斯市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结果与分析 |
4.7.1 体育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4.7.2 体育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佳木斯市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附件二 《问卷效度专家评审表》 |
致谢 |
(2)黑龙江省跆拳道俱乐部消费者消费动机与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黑龙江省跆拳道消费者消费动机 |
3.1.1 黑龙江省不同性别跆拳道消费者消费动机 |
3.1.2 黑龙江省不同年龄跆拳道消费者消费动机 |
3.1.3 黑龙江省不同学历跆拳道消费者消费动机 |
3.1.4 黑龙江省不同职业跆拳道消费者消费动机 |
3.1.5 黑龙江省不同收入跆拳道消费者消费动机 |
3.2 黑龙江省跆拳道消费者消费行为 |
3.2.1 黑龙江省不同性别跆拳道消费者消费行为 |
3.2.2 黑龙江省不同年龄跆拳道消费者消费行为 |
3.2.3 黑龙江省不同学历跆拳道消费者消费行为 |
3.2.4 黑龙江省不同职业跆拳道消费者消费行为 |
3.2.5 黑龙江省不同收入跆拳道消费者消费行为 |
3.3 黑龙江省跆拳道消费者消费动机与行为信息来源 |
3.4 提升黑龙江省跆拳道俱乐部消费者消费动机与行为的策略 |
3.4.1 运用创新方法手段来吸引消费者 |
3.4.2 提升俱乐部自身过硬品质来吸引消费者 |
3.4.3 构建俱乐部长远发展机制来吸引消费者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初中生周末休闲运动调查研究 ——以泰安市泰山区某初级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依据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休闲的研究 |
二、关于休闲运动的研究 |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休闲 |
二、休闲运动 |
第一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资料法 |
二、访谈法 |
三、问卷调查法 |
第二章 研究结果及分析 |
第一节 初中生休闲运动观念与兴趣的现状分析 |
一、初中生的休闲运动认知 |
二、初中生休闲运动的动机 |
三、初中生的休闲运动兴趣 |
第二节 初中生周末参加休闲运动的时间、内容、形式与场所的现状分析 |
一、初中生周末参加休闲运动的时间情况 |
二、初中生周末参加休闲运动的项目 |
三、初中生周末参加休闲运动的组织形式 |
四、初中生周末参加休闲运动的场所 |
第三节 初中生休闲运动消费结构 |
一、初中生休闲运动消费结构 |
二、初中生消费结构的满意度 |
第四节 初中生周末参加休闲运动的影响因素 |
一、家庭 |
二、学校 |
三、个人 |
四、其他 |
第三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建议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4)杭州市代表性体育公园使用效益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新时代,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 |
二、人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与体育场地供给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 |
三、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大力推动体育公园发展 |
四、体育公园的综合效益 |
五、新冠疫情对体育公园的影响 |
六、杭州市体育公园发展现状 |
第二节 研究目的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研究 |
一、体育公园的相关概念 |
二、使用效益的相关概念 |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 |
一、有关体育公园使用现状的研究 |
二、有关体育公园满意度评价的研究 |
三、有关体育公园体育公共服务的研究 |
四、有关体育设施使用效益的研究 |
第三节 国外研究现状 |
一、美国体育公园相关研究 |
二、其他国家体育公园相关研究 |
第四节 理论基础 |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 |
三、体育公共服务理论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资料法 |
二、实地考察法 |
三、访谈法 |
四、问卷调查法 |
五、数理统计法 |
六、逻辑分析法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一节 杭州市代表性体育公园概况 |
一、杭州市代表性体育公园的选取 |
二、杭州城北体育公园 |
三、钱江世纪城体育公园 |
四、同心文体中心公园 |
第二节 杭州市体育公园的基本使用现状与分析 |
一、杭州市体育公园使用者的基本情况分析 |
二、杭州市体育公园使用者在体育公园活动的参与情况 |
第三节 杭州市体育公园的满意度评价情况及分析 |
一、使用者对体育公园的体育组织服务满意度评价 |
二、使用者对体育公园的体育设施服务满意度评价 |
三、使用者对体育公园的体育指导服务满意度评价 |
四、使用者对体育公园的体育信息服务满意度评价 |
五、使用者对体育公园的体育活动服务满意度评价 |
第四节 杭州市体育公园的总体满意度评价情况分析 |
一、使用者对体育公园的总体满意度评价 |
二、性别对体育公园总体满意度评价的相关性分析 |
三、年龄、学历、收入对体育公园总体满意度评价的相关性分析 |
第五节 体育公园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建议 |
第六章 研究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杭州市代表性体育公园使用效益的研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专家效度检验问卷 |
附录三 专家访谈提纲 |
致谢 |
(5)生态文明视域下我国城市休闲体育发展研究 ——以杭州、武汉、成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生态文明已成为我国发展的重点战略目标 |
1.1.2 我国将迎来全民休闲时代 |
1.1.3 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
1.1.4 休闲体育是城市生态文明的实践手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休闲体育相关研究 |
1.3.2 我国城市休闲体育相关研究 |
1.4 基础理论与理论基础 |
1.4.1 基础理论:核心概念的厘定 |
1.4.2 理论基础:研究的逻辑起点 |
1.5 研究假设 |
1.6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6.1 研究对象 |
1.6.2 研究方法 |
1.7 个案说明 |
1.8 技术路线 |
2 城市变迁中的休闲印迹找寻 |
2.1 城市:永不停息的脚步 |
2.1.1 回溯:城市发展的历史回忆 |
2.1.2 危机:城市发展的理性思考 |
2.1.3 转变:城市发展的方向选择 |
2.2 休闲:城市发展中的文化记忆 |
2.2.1 城市文化中的休闲 |
2.2.2 城市生长中的休闲变迁 |
2.3 透视传统文化:杭州、武汉、成都三市休闲特色呈现 |
2.3.1 吴越文化特质与杭城休闲表达 |
2.3.2 荆楚文化特质与江城休闲表达 |
2.3.3 巴蜀文化特质与蓉城休闲表达 |
3 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休闲体育发展的互动 |
3.1 生态文明:托起美丽城市之基 |
3.1.1 生态文明:人类文明转型的历史必然 |
3.1.2 美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之指向 |
3.2 生态文明与城市休闲体育的互动发展 |
3.2.1 生态文明:城市休闲体育发展的外在推力 |
3.2.2 休闲体育: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手段 |
3.3 杭州、武汉、成都三市生态文明建设与休闲体育特色呈现 |
3.3.1 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与休闲体育特色呈现 |
3.3.2 武汉市生态文明建设与休闲体育特色呈现 |
3.3.3 成都市生态文明建设下休闲体育特色呈现 |
4 城市居民休闲体育的需求表达与行为限制 |
4.1 城市居民休闲体育的需求表达 |
4.1.1 城市居民休闲体育的需求表现 |
4.1.2 城市居民参与休闲体育的时空特征 |
4.1.3 城市居民参与休闲体育的行为需求 |
4.2 城市居民休闲体育的行为限制 |
4.2.1 城市居民休闲体育的个人限制 |
4.2.2 城市居民休闲体育的人际限制 |
4.2.3 城市居民休闲体育的结构限制 |
4.3 城市居民休闲体育需求与行为的差异比较 |
4.3.1 城市居民休闲体育的需求表达差异比较 |
4.3.2 城市居民休闲体育的行为限制差异比较 |
5 城市休闲体育的供给反馈 |
5.1 城市休闲体育供给内容的聚类 |
5.2 城市休闲体育供给的服务反馈 |
5.2.1 服务反馈的基本呈现 |
5.2.2 服务反馈的差异分析 |
5.3 城市休闲体育供给的环境反馈 |
5.3.1 环境反馈的基本呈现 |
5.3.2 环境反馈的差异分析 |
5.4 城市休闲体育供给的场所反馈 |
5.4.1 场所反馈的基本呈现 |
5.4.2 场所反馈的差异分析 |
5.5 城市休闲体育供给的设施反馈 |
5.5.1 设施反馈的基本呈现 |
5.5.2 设施反馈的差异分析 |
5.6 城市休闲体育发展的问题呈现与困因分析 |
5.6.1 城市休闲体育发展的问题呈现 |
5.6.2 城市休闲体育发展的困因分析 |
6 生态文明视域下城市休闲体育供递系统的构建 |
6.1 系统构建的基本原则 |
6.2 系统构建的逻辑依循 |
6.2.1 经验借鉴:美国和加拿大的休闲供递系统 |
6.2.2 国家文件:休闲体育系统构建的有力支撑 |
6.2.3 他山之石:旅游与休闲系统构建的借鉴 |
6.2.4 城市休闲体育供递系统的生成 |
6.3 城市休闲体育供递系统的构成 |
6.3.1 城市休闲体育供递系统的内涵 |
6.3.2 城市休闲体育的供给子系统:引领与保障 |
6.3.3 城市休闲体育的需求子系统:内源与动力 |
6.3.4 城市休闲体育的环境子系统:支持与依托 |
6.3.5 城市休闲体育的运行子系统:协调与驱动 |
7 生态文明视域下城市休闲体育发展建言 |
7.1 城市休闲体育发展理念 |
7.1.1 新发展理念,助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
7.1.2 新发展理念,实现城市休闲体育发展的实践超越 |
7.2 城市休闲体育发展建言 |
7.2.1 强化生态文明,改善城市休闲体育发展环境 |
7.2.2 重视城市规划,优化城市休闲体育空间结构 |
7.2.3 探究发展规律,因地制宜的发展城市休闲体育 |
7.2.4 推进公共服务,破解城市休闲体育发展矛盾 |
7.2.5 坚持市场主导,增强城市休闲体育发展活力 |
7.2.6 鼓励社会参与,建立有效的需求表达机制 |
8 结论、建议、创新与局限 |
8.1 结论 |
8.2 建议 |
8.3 创新 |
8.4 局限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调查问卷 |
附录2 专家访谈问卷 |
附录3 武汉市2016 年社会体育活动资助项目一览表 |
附录4 科研情况 |
(6)建国70周年我国休闲体育研究的文献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统计分析 |
1.1 检索过程 |
1.2 文献收集 |
1.3 文献分类 |
2 核心概念介绍 |
3 休闲体育概念界定的研究 |
4 休闲体育参与群体的研究现状 |
4.1 女性休闲体育 |
4.2 老年休闲运动 |
4.3 学生休闲体育 |
4.3.1 高等院校的学生参与休闲体育 |
5 休闲体育功能价值的研究 |
5.1 社会价值 |
5.2 经济价值 |
5.3 个人价值 |
6 休闲体育产业的研究 |
6.1 休闲体育产业特征的研究 |
6.2 休闲体育产业的功能研究 |
6.3 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现状的研究 |
7 总结 |
7.1 休闲体育的概念 |
7.2 参与休闲体育的不同群体的研究 |
7.2.1 女性休闲体育 |
7.2.2 老年休闲体育 |
7.2.3 学生休闲体育 |
7.3 功能价值 |
7.3.1 社会价值 |
7.3.2 经济价值 |
7.3.3 个人价值 |
7.4 休闲体育产业的研究 |
(7)中美两国体育休闲产业比较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相关研究项目 |
二、美国研究综述 |
三、国内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中美两国体育休闲产业理论基础与发展历程概述 |
第一节 中美两国体育休闲产业形成背景 |
一、中国体育休闲产业形成背景 |
二、美国体育休闲产业形成背景 |
第二节 中美两国体育休闲产业发展历程 |
一、中国体育休闲产业发展历程 |
二、美国体育休闲产业发展历程分析 |
第三节 中美两国体育休闲产业界定 |
一、美国体育休闲产业界定 |
二、我国体育休闲产业界定 |
第四节 本研究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体育休闲的概念 |
二、体育产业的概念 |
三、体育休闲产业的概念 |
第三章 中美两国体育休闲产业发展现状 |
第一节 我国体育休闲产业发展阶段的判定 |
第二节 中美两国体育休闲产业外部环境 |
一、美国体育休闲产业外部环境 |
二、中国体育休闲产业外部环境 |
第三节 中美两国体育休闲产业内部构成 |
一、中美两国体育休闲产业组织 |
二、中美两国体育休闲产业关联特征 |
三、中美两国体育休闲产业经济与社会功能 |
第四节 中美两国体育休闲教育 |
一、美国体育休闲教育 |
二、中国体育休闲教育 |
三、中美两国体育休闲教育比较 |
四、我国体育休闲教育优化策略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美两国体育休闲产业管理 |
第一节 体育休闲产业管理模式的选择 |
一、市场主导型 |
二、政府主导型 |
三、政府与市场公管 |
第二节 美国体育休闲产业管理 |
一、美国体育休闲产业管理的发展演变 |
二、美国体育休闲产业管理现状 |
三、美国体育休闲产业管理特点 |
第三节 中国体育休闲产业管理 |
第四节 中美两国体育休闲产业管理比较 |
第五节 美国体育休闲产业管理对我国的启示与创新 |
一、美国体育休闲产业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
二、我国体育休闲产业管理的优化与创新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美两国体育休闲产业案例分析——以高尔夫产业为例 |
一、美国高尔夫产业分析 |
二、中国高尔夫产业分析 |
三、中美两国高尔夫产业比较 |
四、中国高尔夫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
五、加快我国高尔夫产业的对策 |
第六章 我国体育休闲产业发展战略 |
一、我国体育休闲产业发展的 SWOT 分析 |
二、我国体育休闲产业发展的 SWOT—PEST 模型 |
三、我国体育休闲产业发展目标、重点和路径选择 |
四、加快我国体育休闲产业发展的政策选择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结论 |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科研情况 |
附件 |
致谢 |
(8)郑州市城区本科院校青年女教师余暇体育活动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法 |
2.2.2 调查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郑州市城区本科院校青年女教师参与体育活动分析 |
3.1.1 各年龄段人群参与体育活动比例分析 |
3.1.2 学历层次人群参与体育活动分析 |
3.1.3 不同职称人群参与体育活动比例分析 |
3.1.4 文、理专业人群参与体育活动比例分析 |
3.2 郑州市本科院校青年女教师参加余暇体育活动动机、时段、频度以及活动内容分析 |
3.2.1 参加余暇体育活动的动机 |
3.2.2 参加余暇体育活动的时段 |
3.2.3 参加余暇体育活动的频度 |
3.2.4 每次参加余暇体育活动的持续时间 |
3.2.5 参加余暇体育活动的内容 |
3.2.6 参加余暇体育活动的形式 |
3.2.7 参加余暇体育活动的场所 |
4 结论 |
(9)构建湘西州县(市)级城市休闲体育组织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的必要性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价值 |
1.3.2 现实意义 |
2 休闲体育组织管理体系文献研究 |
2.1 休闲体育组织管理体系相关概念梳理 |
2.1.1 休闲体育 |
2.1.2 休闲体育组织 |
2.1.3 组织管理体系及休闲体育组织管理体系内涵 |
2.1.4 休闲体育与其相似概念辨析 |
2.2 组织管理体系研究理论基础 |
2.2.1 现代组织系统论 |
2.2.2 治理与善治理论 |
2.3 国内外休闲体育组织管理体系现状分析与评价 |
2.3.1 国外休闲体育组织管理体系发展现状分析与评价 |
2.3.1.1 国外体育和休闲体育的组织管理现状分析 |
2.3.1.2 国外休闲体育及其组织管理现状的评价 |
2.3.2 国内休闲体育组织管理体系的发展现状分析与评价 |
2.3.2.1 国内休闲体育发展现状分析 |
2.3.2.2 国内体育和休闲体育的组织管理现状分析 |
2.3.2.3 国内休闲体育及其组织管理现状的评价 |
2.3.3 国内外休闲体育组织管理现状的综合评价分析 |
2.4 本研究需解决的实际问题 |
3 研究方案 |
3.1 研究思路与框架 |
3.1.1 本文研究思路 |
3.1.2 本文研究思路框架图 |
3.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2.1 研究对象 |
3.2.2 研究方法 |
3.2.2.1 文献资料法 |
3.2.2.2 问卷调查法 |
3.2.2.3 专家访谈法 |
3.2.2.4 个案调查法 |
3.2.2.5 实地考察法 |
3.2.2.6 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法 |
3.2.2.7 比较法 |
4 湘西州县(市)级城市休闲体育组织管理体系现状诊断 |
4.1 湘西自治州宏观经济发展现状 |
4.2 居民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现状分析 |
4.2.1 居民自由时间参与体育活动现状 |
4.2.1.1 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程度 |
4.2.1.2 居民自由时间几乎不参加体育的影响因素 |
4.2.1.3 居民自由时间参与的主要体育活动内容 |
4.2.1.4 居民自由时间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和方式 |
4.2.2 居民参与休闲体育的现状 |
4.2.2.1 居民对休闲体育的认识程度 |
4.2.2.2 居民对休闲体育消费态度 |
4.2.3 居民参与志愿者工作现状分析 |
4.2.4 湘西自治州县(市)级城市开展的主要休闲体育项目的评定 |
小结 |
4.3 政府体育行政部门的组织管理现状分析 |
4.3.1 湘西州县(市)级城市政府体育行政部门组织管理的基本概况 |
4.3.2 政府部门对公园或文化广场群众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现状分析 |
4.3.3 政府部门与其它社会组织间互动关系情况 |
4.3.4 政府行政类体育管理组织体系存在的现实问题 |
4.3.4.1 横向行政职能结构 |
4.3.4.2 纵向行政结构 |
小结 |
4.4 非营利体育组织的组织管理现状分析 |
4.4.1 湘西州县(市)级城市非营利类体育组织的基本发展现状 |
4.4.2 非营利类体育组织的管理机制 |
4.4.3 非营利类体育组织资源现状 |
4.4.4 非营利类体育组织的微观运行状况 |
小结 |
4.5 营利体育组织的组织管理现状分析 |
4.5.1 基本情况 |
4.5.2 营利类体育组织的管理机制 |
4.5.3 营利类体育组织资源现状 |
4.5.4 营利类体育组织微观运行情况 |
小结 |
5 现阶段湘西自治州县(市)级城市体育组织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
5.1 组织管理体系整体结构失衡 |
5.1.1 集权决策模式导致决策结构过分集中 |
5.1.2 体育投入结构的失衡 |
5.1.3 体育组织发展不平衡 |
5.1.4 组织间关系发展的失衡 |
5.2 组织管理体系资源紧缺 |
5.3 法律规范制度保障体系发展滞后 |
5.4 体育组织管理体系运行机制的非社会化 |
5.5 社会支持系统的制约 |
6 湘西自治州县(市)级城市休闲体育组织管理体系的构建 |
6.1 构建的基本思路 |
6.2 构建的基本理念 |
6.2.1 和谐发展理念 |
6.2.2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 |
6.2.3 资源共享理念 |
6.2.4 多元需求理念 |
6.2.5 制度创新理念 |
6.3 构建的基本原则 |
6.3.1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互统一原则 |
6.3.2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
6.3.3 平等合作与互惠互利的原则 |
6.3.4 可持续发展原则 |
6.4 构建的重点和难点 |
6.4.1 构建的重点 |
6.4.2 构建的难点 |
6.5 构建湘西州县(市)级城市休闲体育的组织管理体系 |
6.5.1 构建的基本框架 |
6.5.1.1 政府休闲体育行政管理组织体制改革及其职能配置 |
6.5.1.2 “善治”理念指导下,大力培育和发展非营利休闲体育组织网络 |
6.5.1.3 营造和谐健康、有序发展的产业环境,提升营利类休闲体育组织“再生产”的能力 |
6.5.2 湘西州县(市)级城市休闲体育组织管理体系架构图 |
7 研究结论与实施方案 |
7.1 构建湘西自治州县(市)级城市休闲体育组织管理体系研究结论 |
7.2 湘西自治州县(市)级城市休闲体育组织管理体系实施方案 |
7.2.1 宏观战略层面 |
7.2.1.1 “善治”理念指导下,建构三大社会组织的互动合作机制 |
7.2.1.2 建立完善的休闲体育组织管理体系社会支持系统 |
7.2.2 微观操作层 |
创新之处与后续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调查问卷 |
附录 2:问卷效度专家评价表 |
附录 3:湘西州县(市)级城市非营利休闲体育组织统计一览表 |
致谢 |
研究生个人简历 |
(10)杭州市城区居民休闲体育活动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的依据 |
1.1.1 城区居民休闲体育活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
1.1.2 城区居民休闲体育活动是全民健身工作深入开展的需要 |
1.1.3 城区居民休闲体育活动是实现体育价值的需要 |
1.1.4 休闲体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和谐价值 |
1.2 选题的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休闲研究概况 |
2.1.1 国内对休闲内涵的研究 |
2.1.2 国内对休闲体育内涵的研究 |
2.1.3 国内对休闲体育的研究现状 |
2.2 国外休闲研究概况 |
2.2.1 国外对休闲内涵的研究 |
2.2.2 国外对休闲体育内涵的研究 |
2.2.3 国外对休闲体育的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4.1.1 杭州城区居民的界定 |
4.1.2 休闲体育的界定 |
4.2 杭州城区居民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4.3 杭州城区居民参加休闲体育活动现状 |
4.3.1 杭州城区居民参加休闲体育活动时间选择情况 |
4.3.2 杭州城区居民参加休闲体育项目选择情况 |
4.3.3 杭州休闲体育活动场地发展变化情况 |
4.4 杭州城区居民休闲体育消费现状 |
4.4.1 杭州城区居民经济收入水平 |
4.4.2 杭州城区居民休闲体育消费项目 |
4.4.3 杭州城区居民休闲体育消费的情况 |
4.4.4 体育消费的结构 |
4.5 杭州城区居民对休闲体育的认知情况 |
4.5.1 对休闲体育的认知 |
4.5.2 杭州城区居民参加休闲体育活动的动机 |
4.6 杭州城区居民参与休闲体育活动发展对策 |
4.6.1 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多元化、娱乐化的休闲体育活动项目 |
4.6.2 加强媒体宣传,倡导休闲体育活动的价值 |
4.6.3 创造条件,引导休闲体育消费观念 |
4.6.4 加强体育设施和体育场馆的建设,合理布局休闲体育活动场所 |
4.6.5 提高城区居民收入,缩小年龄区间收入差距,增加居民休闲体育活动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杭州市居民余暇体育消费水平的调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佳木斯市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D]. 路朋.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黑龙江省跆拳道俱乐部消费者消费动机与行为研究[D]. 李慧.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0(11)
- [3]初中生周末休闲运动调查研究 ——以泰安市泰山区某初级中学为例[D]. 高新雅.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4]杭州市代表性体育公园使用效益的研究[D]. 勾庆勇.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5]生态文明视域下我国城市休闲体育发展研究 ——以杭州、武汉、成都为例[D]. 单凤霞.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1)
- [6]建国70周年我国休闲体育研究的文献综述[J]. 郭朋. 四川体育科学, 2019(03)
- [7]中美两国体育休闲产业比较分析研究[D]. 张森. 苏州大学, 2013(11)
- [8]郑州市城区本科院校青年女教师余暇体育活动现状分析[J]. 赵采丰. 少林与太极(中州体育), 2013(07)
- [9]构建湘西州县(市)级城市休闲体育组织管理体系研究[D]. 尹井军. 天津体育学院, 2012(08)
- [10]杭州市城区居民休闲体育活动现状与对策研究[D]. 韩云. 苏州大学,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