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丹参提取物对肝癌及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复方丹参提取物对肝癌及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一、复方丹参提取物对Hep瘤体及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牛玉清,杨冰,王丽,田成旺,张铁军,廖茂梁,徐旭,陈昆南[1](2021)在《抗肝癌中药作用机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之一,我国肝癌的发生率与死亡率约占全球病例的百分之五十,且具有上升趋势,治疗现状不容乐观。近年来,各个研究团队在中药抗肝癌的药效与作用机制方面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中药及其有效成分主要通过抑制癌细胞增殖、阻滞细胞周期、诱导癌细胞凋亡和自噬、提高机体免疫力、调节信号通路和逆转肝癌细胞耐药性等来发挥抗癌效果。本文对中药抗肝癌作用机制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检索,并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现就抗肝癌中药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做简要综述,为今后抗肝癌中药作用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及其临床合理应用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姜涛[2](2021)在《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瘀毒同治调控糖酵解逆转巨噬细胞极化的抗肝癌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 对肿瘤“瘀毒”病因病机理论的源流,以及基于“瘀毒”理论所衍生的治则治法和组方用药进行研究。论证“瘀毒”理论指导下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肝癌的有效性,并研究其作用机制。以方证因,以方证机,验证“瘀毒”病因病机理论的科学性,并为其提供一定的实验支撑。方法 通过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以理论研究指导实验研究,以实验研究反证并支撑理论研究。1.理论研究:通过查阅古今文献,总结团队相关研究成果,分析“瘀”和“毒”作为肿瘤病因病机的优势和局限性,对“瘀毒”理论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阐述“瘀毒”理论的含义和价值。基于肿瘤“瘀毒”理论,研究“祛瘀”和“祛毒”的代表性治则治法,分析其适用情况,探讨不同阶段的瘀毒同治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基于“瘀毒”理论,枚举代表性的瘀毒同治药物,论证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的理论合理性和科学性。2.实验研究:基于“瘀毒”理论,筛选合适的丹参提取物,并与三氧化二砷联用,获得肝癌抑制效果较佳,正常细胞杀伤较小的联用组合,并分析其最佳药物配比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Hep1-6原位移植瘤和H22皮下移植瘤模型,验证联合用药的体内外抗肝癌效果。以巨噬细胞极化和糖酵解作为机制研究出发点,通过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染色、病理学染色、PCR技术、Western Blot等技术检测巨噬细胞分型情况,并通过原代巨噬细胞体外诱导模型验证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研究联合用药对巨噬细胞糖酵解网络的调控作用,选取与糖酵解密切相关的HIF-α/NF-κB、AMPK信号通路开展研究,阐明其起效的分子机制。结果1.“瘀毒”理论的产生是“瘀”“毒”病因病机理论的延伸和发展,其出现是中医内在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其中,中医对肿瘤疾病认识的深入,中医理论自身的发展,现代医学理论的充分融入均是其形成的重要促进因素。2.以活血化瘀、破血逐瘀、清热解毒、以毒攻毒为代表的治法及药物配伍是瘀毒同治的核心治疗方案。依据患者病情、病性、病位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同治方案,其中活血化瘀联合以毒攻毒是各阶段均合适的瘀毒同治方案。3.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的药物组合是基于活血化瘀、以毒攻毒治法下,合理的瘀毒同治药物配伍形式,该配伍形式兼具了肿瘤杀伤力强、不易伤正的特点,并规避了促肿瘤转移的风险。4.丹参中的隐丹参酮是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肝癌的较佳瘀毒同治组分,二者配伍可在体内外有效抑制肝癌进展,最佳配比为10:1左右。5.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肝癌的机制与促进巨噬细胞的激活,提升其吞噬能力,促使其向M1型巨噬细胞活化,抑制其向M2型巨噬细胞活化有关。6.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通过激活AMPK信号通路、抑制HIF-α/NF-κB信号通路实现对巨噬细胞和肿瘤细胞的糖代谢调控。二者联合促进巨噬细胞的糖酵解并抑制肿瘤细胞的糖酵解,促进葡萄糖的重分配,以达到逆转巨噬细胞极化,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目的。结论“瘀毒互结”是肿瘤的核心病因病机,活血化瘀、以毒攻毒是瘀毒同治的科学治法,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是有效的配伍组合。中医“瘀毒”理论可以有效的应用于肝癌的治疗,值得临床进一步深入研究。

钟鹏程[3](2021)在《艾可清颗粒减轻环磷酰胺心脏毒性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作为一线肿瘤化疗药物及强力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广泛应用于多种恶性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然而,CTX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可引起多种严重不良反应,如骨髓抑制、心脏毒性、肝功能损害、出血性膀胱炎等。此外,在中医药基础科研领域,CTX常被用作复制中医阳虚、血虚证候动物模型的药物。目前针对CTX毒副反应尚无特效药物,预防或缓解CTX化疗导致的毒副反应对于提高肿瘤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艾可清颗粒(AKQ)作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创制的专利复方,在艾滋病治疗方面已运用多年,具有增强艾滋病患者免疫力、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本课题组认为AKQ扶阳益气、补肾健脾的功效用于CTX引起的气阳两虚、脾肾双亏副作用的“纠偏”,在理论上具有针对性。基于此,本研究以AKQ为研究对象,通过体内、体外实验结合网络药理学分析、代谢组学以及肠道菌群分析,期望达到以下研究目的:1.明确AKQ对CTX引起的正常与荷瘤小鼠的毒性反应是否具有减毒作用及减毒效应的主要靶器官。2.评估AKQ对CTX毒性代谢产物丙烯醛(ACR)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3.探索AKQ在上述动物和细胞水平减轻CTX毒性的机制,为中医异病同治理论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体内(动物)实验1:观察AKQ对CTX所致昆明小鼠毒性反应的影响。(1)昆明小鼠CTX中毒模型的建立:8周龄,体重25±3g的健康昆明小鼠CTX连续4天腹腔注射给药:第1、2天100 mg/kg/d,第3、4天50 mg/kg/d。(2)分组处理及一般状况观察:健康昆明小鼠24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正常对照组(第1-4天生理盐水0.3 mL/次/d腹腔注射+第1-7天纯水0.3 mL/次/d灌胃),模型组(第1-4天CTX注射造模+第1-7天纯水灌胃0.3 mL/次/d),艾可清组(第1-4天CTX注射造模+第1-7天AKQ灌胃1.3 g/kg/d),实验周期8天,每日观察并记录各组小鼠一般状况及死亡数。艾可清给予小鼠1.3 g/kg/d相当于人临床剂量的9倍。(3)血液及生化指标的测定:实验结束后处死各组小鼠,取全血及血清,血细胞分析仪及生化分析仪检测WBC、RBC、PLT、HGB、LYM、MON、AST、ALT、CRE、CK。(4)主要脏器组织病理学观察:实验结束后处死各组小鼠,取各组小鼠心、肝、脾、肺、肾组织进行HE染色并观察。2.体内(动物)实验2:观察AKQ对CTX中毒小鼠心脏毒性的影响(1)CTX中毒小鼠心脏毒性模型的建立及分组:8周龄,体重25±3 g的健康昆明小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CTX连续4天(第8-11天)腹腔注射造模(方案同体内实验1)。动物分组为正常组(第8-11天N.S 0.3 mL/次/d腹腔注射+第1-13天纯水0.3 mL/次/d灌胃),模型组(第8-11天CTX注射造模+第1-13天纯水灌胃0.3 mL/次/d),艾可清低剂量组(第8-11天CTX腹腔注射+第1-13天AKQ灌胃0.65 g/kg/d),艾可清中剂量组(第8-11天CTX腹腔注射+第1-13天AKQ灌胃1.3g/kg/d),艾可清高剂量组(第8-11天CTX腹腔注射+第1-13天AKQ灌胃2.6 g/kg/d),实验周期14天,14天后取血清及心脏,进行相关检测。艾可清给予小鼠低、中、高剂量相当于人临床剂量的4.5、9、18倍。(2)心脏指数的测定:各组小鼠取心脏称重,计算心脏指数。(3)心肌酶及氧化指标的测定:各组小鼠取血清检测CK、CK-MB、GSH、SOD、MDA。(4)心脏的组织病理学观察:取各组小鼠心脏组织进行HE染色并观察。(5)心脏组织凋亡检测: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心脏组织中Bax及Bcl-2的表达。3.体外(细胞)实验:观察AKQ对ACR诱导的H9c2毒性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探索(1)AKQ对H9c2活力影响的观察:AKQ颗粒甲醇提取物,加DMSO溶解,加细胞培养基稀释,配成不同浓度梯度,加入H9c2培养液,共孵育24、48及72小时,CCK8法测定细胞活力。(2)ACR对H9c2 IC50测定:将不同浓度梯度ACR溶液加入H9c2培养液培养,24小时后CCK8法测定细胞活力。(3)AKQ对ACR诱导的H9c2毒性损伤影响的观察:H9c2细胞分5组:对照组(正常培养),ACR组(ACR 20μmol/L干预培养),ACR+AKQ低剂量组(ACR+AKQ 20μg/mL),ACR+AKQ 中剂量组(ACR+AKQ 40 μg/mL),ACR+AKQ 高剂量组(ACR+AKQ 80 μg/mL)。培养24小时后观察细胞形态,进行CCK8检测、Hochest染色、流式Annexin V-FITC/PI双染及WB检测bax、Caspase3、Caspase9及bcl-2表达。(4)AKQ缓解CTX心脏毒性的网络药理学分析:进行CTX心脏毒性相关疾病靶点及AKQ药物成分治病靶点筛选并映射,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及PPI网络,对靶点进行GO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5)网络药理学分析的实验验证:用RT-qPCR及WB技术验证网络药理学分析富集的通路靶点表达水平。(6)AKQ对ACR诱导的H9c2毒性损伤机制的探索:H9c2细胞分4组:对照组(正常培养),ACR组(ACR20 μmol/L干预培养),ACR+AKQ组(ACR+AKQ 80μg/mL),AKQ+LY294002 组(ACR+AKQ 80 μg/mL+LY294002 10 μmol/L)。培养 24小时后RT-qPCR及WB检测相关通路蛋白及凋亡蛋白的表达。4.体内(动物)实验3:AKQ对CTX化疗的荷瘤小鼠心脏毒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1)荷瘤小鼠模型的建立:将密度为1× 107个/mL的S180肉瘤细胞悬液以0.2 mL/只的体积皮下接种于昆明小鼠后颈部。(2)动物分组及处理:将肿瘤体积范围为40-100 mm3的S180荷瘤小鼠24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肿瘤模型对照组(第1-13天纯水0.3 mL/次/d灌胃+第8-11天连续N.S 0.3 mL/次/d腹腔注射),CTX单独化疗组(第8-11天连续CTX腹腔注射,CTX注射方案同前+第1-13天纯水灌胃0.3mL/次/d),CTX化疗联合AKQ治疗组(第8-11天CTX连续腹腔注射+第1-13天艾可清2.6g/kg/d灌胃)。实验周期14天,第12天收集新鲜粪便,第14天取血清及心脏,进行后续检测。(3)心肌酶及氧化指标的测定:各组小鼠取血清检测CK、CK-MB、SOD、MDA。(4)心脏组织病理学观察:取各组小鼠心脏组织进行HE染色并观察。(5)心脏凋亡相关蛋白检测:WB检测各组小鼠心脏组织bax及bcl-2。(6)心脏通路蛋白检测:WB及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小鼠心脏组织相关通路靶点蛋白表达。(7)荷瘤小鼠瘤体重量测定:实验结束后取各组小鼠瘤体称重。(8)荷瘤小鼠血清代谢组学研究:各组小鼠取血清做GC/MS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9)荷瘤小鼠肠道菌群分析:接取小鼠新鲜未污染粪便做肠道菌群16SrRNA测序分析。结果:1.昆明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100 mg/kg/d×2d,50 mg/kg/d×2d)后可见活动减少,畏寒蜷缩,毛发蓬松、竖立,进食减少,体重减轻等明显的中毒症状,加服AKQ后,上述中毒症状减轻,且死亡率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028)。昆明小鼠予环磷酰胺注射后白细胞、血小板及淋巴细胞可出现显着减少(P<0.001,P<0.001,P<0.01),而红细胞、血红蛋白及单核细胞无明显变化;AST、ALT及CRE无明显改变,CK出现显着上升(P<0.05),加服AKQ 口服后,CK上升情况较模型组明显缓解(P<0.05),其他血液生化指标比较无显着性差异。HE染色显示各组小鼠肝、脾、肺、肾组织病理改变无明显差异;模型组可见明显心肌损伤改变,加服AKQ后心肌病变程度减轻。2.昆明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100 mg/kg/d ×2d,50 mg/kg/d×2d)后心脏指数较正常组明显增大(P<0.05),AKQ低、中、高剂量组心脏指数较模型组均有显着性减小(P<0.05,P<0.01,P<0.01)。模型组CK-MB、MDA较正常组显着升高(P<0.001,P<0.001),GSH 及 SOD 明显降低(P<0.05,P<0.001),加服 AKQ 后,AKQ 各剂量组上述指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其中以高剂量组改善最明显,高剂量组CK、CK-MB、MDA较模型组均显着下降(P<0.05,P<0.001,P<0.001),而GSH及SOD明显上升(P<0.05,P<0.001)。模型组心脏HE染色可见明显心肌损伤改变,艾可清低、中、高剂量组心肌病变程度较模型组依次减轻。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心脏组织中Bax表达增强,Bcl-2的表达减弱,AKQ各剂量组Bax表达与模型组相比呈剂量依赖性减弱,Bcl-2的表达呈剂量依赖性增强。3.AKQ醇提物在0-80 μg/mL浓度范围呈浓度依赖性促进H9c2细胞的增殖,ACR对H9c2细胞24小时IC50为20.37 μM。ACR作用于H9c2细胞24小时,引起的细胞损伤涉及:形态改变、细胞活力下降、Hochest染色阳性数目增多、流式Annexin V-FITC/PI双阳性细胞比例增加,凋亡蛋白Bax、Caspase3、Caspase9表达增强及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减弱。H9c2细胞予AKQ处理后,与模型组相比,可剂量依赖性地改善H9c2细胞损伤形态、增强细胞活力、减少Hochest染色阳性及Annexin V-FITC/PI双阳性细胞比例,抑制Bax、Caspase3、Caspase9表达而增强Bcl-2表达。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显示:通过靶点筛选及映射得到192个靶点为AKQ主要成分治疗CTX心脏毒性损伤的作用靶点;通过构建AKQ药物-活性化合物-治病靶点网络图,得到15个关键化合物(包括等槲皮素、木犀草素、山奈酚、丹参酮Ⅱa、柚皮素等);通过构建PPI网络得到30个核心靶点;GO分析显示靶点涉及的生物学功能主要包括调控细胞增殖/凋亡过程及氧化/炎症反应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排名前10的信号通路涉及PI3K-AKT、TNF及MAPK通路。RT-qPCR显示上述3条通路关键靶点中的PI3K及AKT在AKQ组中表达较ACR组显着上调(P<0.001),WB实验也观察到PI3K及AKT总蛋白及磷酸化蛋白水平均显着高于ACR组。AKQ+ACR组加入抑制剂LY294002后,上调的PI3K及AKT mRNA及蛋白水平被逆转;AKQ+ACR组较ACR组中上调的bax、Caspase3、Caspase9及下调的bcl-2同样被逆转。4.以密度为1×107个/mL的S180肉瘤细胞悬液,按0.2mL/只皮下接种于昆明小鼠后颈部,约6天后可成模。CTX单独化疗组CK-MB、MDA较肿瘤模型对照组显着升高(P<0.001,P<0.001),SOD明显降低(P<0.001),CTX化疗联合AKQ治疗组CK、CK-MB、MDA较CTX单独化疗组显着下降(P<0.01,P<0.001,P<0.001),而SOD明显上升(P<0.001)。CTX单独化疗组心脏HE染色可见显着的心肌损伤,CTX化疗联合AKQ治疗组心肌病变程度较CTX单独化疗组明显减轻。与肿瘤模型对照组相比,CTX单独化疗组小鼠心脏组织Bax表达上调,Bcl-2、PI3K及AKT表达下调,加服AKQ后,Bax表达减弱,Bcl-2、PI3K及AKT表达增强。实验结束后,CTX化疗联合AKQ治疗组瘤体重量较单独化疗组显着减轻(P<0.05)。血清代谢组学分析在三组间共鉴定出44个差异代谢产物,AKQ干预能使CTX化疗改变的L-谷氨酸、L-天冬氨酸、柠檬酸、甘氨酸、鸟氨酸等代谢物轮廓向肿瘤模型对照组靠近;CTX联合AKQ治疗后显着增强的代谢通路包括:柠檬酸循环、精氨酸生物合成、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氨酰tRNA生物合成、谷胱甘肽代谢、组氨酸代谢、D-谷氨酰胺与D-谷氨酸代谢。肠道菌群分析显示CTX单独化疗组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dales)、溶杆菌(Lysobacter)相对丰度下调,普雷沃菌9(Prevotella9)上调,CTX 化疗联合 AKQ 治疗后,Sphingomonadales及Lysobacter 丰度上调,Prevotella9丰度下调。CTX单独化疗组中显着下调的p53信号通路、倍半萜生物合成、胆汁分泌及咖啡因代谢等通路,在AKQ干预后重新被显着上调。结论:1.AKQ能改善CTX引起的昆明小鼠中毒症状,显着降低死亡率;AKQ能降低CTX引起的心肌酶异常升高,减轻氧化应激失衡、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改善CTX诱导的心脏病理形态改变。2.AKQ能促进H9c2心肌细胞增殖,激活PI3K/AKT通路而减少ACR诱导的H9c2凋亡。3.荷瘤小鼠CTX化疗可引起心肌酶异常升高、氧化应激失衡、心肌细胞凋亡增加及PI3K/AKT表达下调,联用AKQ能改善上述病变,且能增强CTX抑瘤效果。4.AKQ可调节CTX化疗的荷瘤小鼠L-谷氨酸、L-天冬氨酸、柠檬酸、甘氨酸、鸟氨酸等44种差异代谢物表达,增强TCA循环,精氨酸生物合成,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等16条代谢通路功能;上调有益菌(目水平Sphingomonadales、属水平Lysobacter),下调有害菌(属水平Prevotella 9)丰度,增强肠道菌p53信号通路、胆汁分泌等功能从而发挥减轻CTX心脏毒性的作用。

刘皎皎[4](2021)在《“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方法观察“补肾生髓成肝”法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并探究其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的疗效机制,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采用随机分组法将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科的入选晚期肝癌患者共126例,基于随机数字表法简单随机分成3组,即西医对照组42例(以下简称西医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方案;补肾生髓成肝单独治疗组42例(以下简称中医组),采用地五养肝方、抗毒软坚方、左归丸合方化裁,辨证加减治疗方案;补肾生髓成肝综合治疗组42例(以下简称中西医组),采用西医治疗组方案基础上加上地五养肝方、抗毒软坚方、左归丸合方化裁,辨证加减。入选后有10例患者脱落(中医组6例,3例因失访脱落,3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脱落;西医组4例,2例因异地就医不便退出,2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脱落),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病例资料的共116例,西医对照组(西医组)38例、补肾生髓成肝综合治疗组(中西医组)42组、补肾生髓成肝单独治疗组(中医组)36例。该研究通过湖北省中医院伦理审查,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平台一级注册机构)完成临床试验注册,注册号:Chi CTR-IOR-17011439。参与研究的患者均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对比三组治疗3个月及治疗6个月的生存率及生存期,对比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血常规、粪常规加潜血、肝功、血糖、血脂、肾功等指标,对比三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并对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进行分析。2.依据治疗方案治疗3个月后分别收集中医组、西医组、中西组每组20名患者血清,共60份,正常人群血清18份。收集的血清-80℃冻存于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实验室。通过悬液芯片系统检测患者血清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Factor,G-CSF)、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白介素-6/8/18(Interleukin-6,IL-6,Interleukin-8,IL-8,Interleukin-18,IL-18)、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BB)、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含量,观察体现“补肾生髓成肝”的中药对这些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1)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率及生存期比较: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中西医组、中医组和西医组生存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88.10%VS72.22%VS52.63%)、(71.43%VS58.33%VS34.21%)(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西组和西医组患者生存期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23.86±17.55VS20.08±19.86VS15.95±16.44)(P<0.05)。(2)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大小比较:中西医组、中医组和西医组组间比较及前后测量时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指标比较:中西医组患者治疗后直接胆红素水平、间接胆红素水平、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水平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组治疗后胆碱酯酶水平较治疗前显着升高,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白蛋白水平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中西医组及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其他生化指标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血常规指标中白细胞水平、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水平,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肌酐水平比较,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以时间因素为源的主体内差异及以组别为源的主体间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评分均显着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医组显着低于西医组的中医证候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量表积分比较:三组患者生理机能积分方面治疗后积分均显着高于治疗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的社会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三个维度的积分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两组间比较后中西医组与中医组、西医组的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三个维度的积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HGF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明显高于中西医组、中医组及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2255.17VS1097.76VS1072.39VS882.67)(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HGF的过度表达。(8)IL-6表达水平比较:中医组、中西医组及西医组均低于正常人群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638.03VS5166.45VS12842.5VS24559.34)(P<0.05)。中西医组、中医组IL-6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IL-6的过度表达。(9)IL-18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及中医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120.345VS82.61VS78.58)(P>0.05),但均较正常人群组升高(75.16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同样可以促进IL-18的表达。(10)PDGF-BB表达水平比较:中医组相对中西医组、西医组降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677.18VS6140.6VS5534.885)(P>0.05)。但中医组低于西医组及中西医组,且更接近正常人群组(4401.67)。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可以抑制PDGF-BB的过度表达。(11)TNF-α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中医组及正常人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35.955VS244.93VS573.46VS1037.25)(P>0.05)。中西医组TNF-α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可以更好的抑制TNF-α的过度表达。结论:“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晚期肝癌能够显着提高晚期肝癌患者3个月及6个月的生存率及生存期,改善晚期肝癌患者临床症状同时,改善患者各种生化指标。明显降低晚期肝癌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了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晚期肝癌患者的疗效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抑制晚期肝癌患者HGF、PDGF-BB、TNF-α、IL-6的过度表达,同时升高晚期肝癌患者IL-18的表达,改善肝癌的肝再生微环境及其相关的炎症微环境、免疫微环境、血管新生微环境等。

温羽[5](2021)在《丹参酮类共递药纳米粒的构建及其抗肿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纳米制剂技术,改善丹参酮进入体内后发生的快速分布和广泛消除,从而提升丹参酮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最终有效地克服种种机体屏障将丹参酮整体共递送到肿瘤细胞内发挥多组分协同抗肿瘤作用。方法:(1)通过文献调研法和指纹图谱检测并确定丹参酮提取物的指标性成分并进行含量测定;(2)采用薄膜蒸发-高压乳匀技术制备载丹参酮的共递药纳米粒并进行工艺优化,对得到的丹参酮纳米粒进行粒径、电位、多分散性评价,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和葡聚糖凝胶柱法获得该纳米制剂的丹参酮含量及包封率;(3)采用反向透析法考察丹参酮纳米粒在生理和病理环境下的药物释放动力学;(4)构建跨Caco-2上皮细胞屏障模型模拟小肠环境进行丹参酮及其纳米粒的肠单层细胞渗透性研究;(5)大多数药物作用于细胞内部,研究制剂与细胞的相互作用是必要的。制备粒子大小、形态和表面性质与丹参酮纳米粒类似的香豆素纳米粒(C6-NPs),具有荧光标记的C6-NPs用于进行细胞摄取制剂研究,此外通过增殖抑制实验研究丹参酮及其纳米粒对细胞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6)鉴于三维肿瘤球模型具有接近于实体瘤的细胞结构和环境,构建了Hep G2肿瘤球模型,用于评价丹参酮纳米粒的组织渗透性和组织毒性;(7)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含量分析方法来探究丹参酮纳米粒的在体药动学,构建小鼠H22皮下移植肝肿瘤模型,研究丹参酮纳米粒的体内抗肿瘤药效。结果与讨论:(1)选取丹参酮中即是药效成分又是含量最高成分的丹参酮ⅡA、丹参酮Ⅰ和隐丹参酮作为模型药物,对共递药纳米粒的递药特性进行研究。(2)制备的丹参酮纳米粒呈橙黄色乳液状,粒径范围为144~148nm,Zeta电位在-26~-29m V之间,多分散性为0.11~0.14,为单分散体系。测得共递药纳米粒中各丹参酮成分具有较高的包封率,丹参酮的整体包封率>90%。(3)体外释放研究结果显示当丹参酮被纳米粒共包载后,表现出显着缓释作用。同时丹参酮纳米粒在p H 7.4生理环境、p H 6.8和p H 5.0肿瘤病理环境下都表现出中药多组分异步释放规律。环境p H的改变不影响纳米粒的释药特性,其机制是Fick扩散和骨架溶蚀两种模式共同作用。(4)共递药纳米粒对丹参酮中不同成分具有不同的跨上皮细胞屏障能力,由各成分的渗透量计得纳米粒中整体丹参酮的单位面积渗透量是混悬液的8.97倍,该纳米粒提高了丹参酮的溶解度,具有更强的上皮细胞屏障渗透能力。(5)细胞摄取实验结果显示,5min时C6-NPs组的荧光强度是游离香豆素的20倍,给药时间延长至2h,C6-NPs组仍具有明显的荧光,与游离香豆素组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该纳米载体极大促进了细胞对香豆素的摄取。癌细胞增殖抑制实验研究表明,本研究所使用的丹参酮对多种肿瘤细胞系均有抑制作用,而空白纳米粒几乎没有毒性。丹参酮被纳米粒共包载后,仍具有强的肿瘤毒性作用,作用于细胞24、48和72h后,其IC50分别是(7.82±0.38)μg·m L-1、(2.53±0.02)μg·m L-1和(0.01±0.00)μg·m L-1。(6)肿瘤球实验表明即使在三维环境中,制备的纳米粒仍具有强的细胞摄取和渗透性能以及强的肿瘤毒性。与游离香豆素相比,C6-NPs作用4h后在球深部96μm时仍可见微弱荧光存在。游离丹参酮和丹参酮纳米粒分别处理5天后,相对体积变化率R分别为113.20%和96.34%(模型组R为148.00%),两者具有显着性差异。(7)制备的丹参酮纳米粒在血清中24h内稳定存在,表明血液对共递药纳米粒的影响较小。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丹参酮经共递药纳米粒包载后,其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和峰浓度Cmax等关键药动学参数显着升高(P<0.05),表明丹参酮的生物利用度得到提高,有更长的体内血液循环。体内药效研究显示,丹参酮纳米粒具有一定的肝实体瘤抑制作用和免疫促进作用,有效延长了小鼠的生存期,与游离丹参酮相比,具有更好的整体治疗效果。结论:共递药纳米粒显着提高了丹参酮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延长了丹参酮的在体循环时间,增强了肿瘤屏障跨越能力,使其在肿瘤部位发挥多组分协同抗癌作用,具有更好的整体治疗效果。丹参酮类共递药纳米粒为中药纳米制剂的开发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楼汪洲洋[6](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程良斌教授治疗肝癌的用药规律及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中医治疗肝癌的理论研究目的:分析总结中医目前治疗肝癌的理论,挖掘分析辛温药物是否为黄疸病的治疗的常用药。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结合纸质文献,阐述中医目前对于肝癌的认识及治疗。结论:中医普遍认为,肝癌除了与先天禀赋不足有关,还与后天的生活环境、饮食节律、毒邪外侵、正气盛衰等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肝癌病位在肝,与脾胃肾关系密切,故需要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进行辩证论治。第二部分:基于基于数据挖掘的程良斌教授治疗肝癌的用药规律研究目的:对程良斌教授治疗肝癌的用药规律进行研究。方法:通过收集程良斌教授门诊治疗的肝癌患者所使用的中药方剂作为基础数据,建立肝癌用药的数据库,对药物的异名、合名进行统一规范,经数据预处理后,利用频次分析、聚类分析等多种数据挖掘方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程良斌教授治疗肝癌的用药规律,并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深层挖掘。结果:程良斌教授在治疗肝癌患者的中药处方中多用白术、甘草、半枝莲、当归、党参、茵陈、鳖甲、白芍、白花蛇舌草、郁金、枳壳、山药、黄芪、薏苡仁、柴胡、六神曲、八月札、麦芽。在五味上以性甘的中药为首,苦、平、辛药次之,四气上以寒(微寒)为主,兼用温药。归经上以脾为首,肝次之,胃、肺、肾经为辅,证明程良斌教授在治疗肝癌上着重于脾。网络药理学上分析得到常用治疗肝癌的中药主要药物成分、药物治疗的各种主要通路途径。

张静慧[7](2021)在《基于多组学策略研究蟾酥中活性成分对肝癌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文中指出肝癌是一种发病率高的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死亡率。虽然肝癌可以手术切除,但药物治疗对晚期患者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化疗药物仍受到许多不利因素的限制,如副作用和耐药性。因此,急需寻找更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中药具有较低的副作用,并通过其复杂成分的整体作用治疗疾病,在复杂性疾病和慢性病的治疗中发挥着独特的优势。中药蟾酥是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的干燥分泌物,研究证实其具有抗肿瘤作用。迄今为止,对其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大多是对其中单一活性成分的单独评价,很难解释其在临床中的多种活性成分联用的机制。因此,蟾酥中活性成分在肝癌治疗中的相互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应引起重视。因此,本论文综合运用代谢组学、脂质组学、肠道微生物组学等分析方法,探究蟾酥中活性成分在肝癌治疗中的相互作用及潜在机制,并通过质谱成像、病理切片观察、基因表达检测等技术对关键基因和代谢通路在体内、外进行验证。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蟾酥中活性成分在肝癌治疗中的相互作用通过细胞活力实验研究蟾酥中主要活性成分蟾毒灵、华蟾酥毒基和酯蟾毒配基单用及联用对Hep G2肝癌细胞的作用,结果表明三者对肝癌细胞均有抑制作用,相较于酯蟾毒配基,蟾毒灵和华蟾酥毒基对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更强。利用两个经典药物相互作用模型(Chou-Talalay模型和Bliss Independence模型)从体外评价蟾毒灵、华蟾酥毒基和酯蟾毒配基的相互作用,明确了蟾毒灵与华蟾酥毒基的协同药效。构建小鼠异种移植瘤模型,从体内研究的角度验证蟾毒灵与华蟾酥毒基的协同药效,结果显示二者联用对肿瘤的抑制作用较强,其药效与阳性对照药顺铂相近,且未导致化疗药常见的体重降低的副作用。体内、外研究结果综合表明蟾毒灵与华蟾酥毒基联用在肝癌治疗中可发挥增效减毒的作用。2.蟾毒灵及华蟾酥毒基联用治疗肝癌的代谢组学研究釆用基于液相色谱-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的代谢组学对不同处理组的肝癌细胞和移植瘤组织进行分析,研究蟾毒灵与华蟾酥毒基对肝癌代谢的影响,揭示了蛋氨酸代谢、能量代谢和氨基酸代谢在蟾毒灵与华蟾酥毒基发挥抗肿瘤药效中的作用,代谢的调控可引发线粒体膜电位降低、ROS积累及能量代谢抑制,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3.蟾毒灵及华蟾酥毒基联用治疗肝癌的脂质组学及质谱成像研究通过基于LC-MS的脂质组学分析蟾毒灵与华蟾酥毒基对脂质调控的影响,从脂质变化的角度解释二者的抗肿瘤机制,发现蟾毒灵与华蟾酥毒基联用可导致鞘脂和甘油磷脂的代谢失调,进而引起生物膜系统破坏和线粒体驱动的细胞凋亡。在脂质组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成像(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imaging,MALDI-MSI)研究蟾毒灵与华蟾酥毒基的主要作用区域,发现与二者抗肿瘤作用相关的关键脂质主要分布于肿瘤的非坏死区,表明二者可以穿透肿瘤并在肿瘤的非坏死区发挥作用。4.基于代谢组学与脂质组学的生物学验证通过线粒体膜电位测定、Seahorse XF细胞能量代谢分析、氧化应激指标测定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q PCR)等分子生物学实验验证蟾毒灵与华蟾酥毒基发挥抗肿瘤作用的关键通路和潜在机制。结果表明,线粒体膜电位降低、能量代谢抑制、ROS积累、生物膜系统破坏是蟾毒灵与华蟾酥毒基发挥抗肿瘤作用的重要机制。5.蟾毒灵及华蟾酥毒基联用治疗肝癌的肠道微生物组学研究通过肠道微生物组学研究蟾毒灵与华蟾酥毒基对荷瘤小鼠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蟾毒灵与华蟾酥毒基联用会导致小鼠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显着提高。并发现二者联用导致酸杆菌门丰度及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丰度的比值提高,这代表机体健康状态的提升。该结果从肠道微生物对机体整体调节的角度初步阐释蟾毒灵与华蟾酥毒基抗肝癌的作用机制。

候晓甜[8](2021)在《肉苁蓉苯乙醇总苷对H22荷瘤小鼠皮下移植瘤抑制作用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构建H22荷瘤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研究肉苁蓉苯乙醇总苷(Phenylethanol Glycosides from Cistanche,CPhGs)对H22荷瘤小鼠模型皮下移植瘤抑制作用,探索CPhGs通过自噬-凋亡途径抑制肝癌的可能机制。方法:取SPF级健康雄性昆明小鼠100只,随机分为10组(10只/组),正常对照组(蒸馏水)、模型组(0.5%CMC-Na)、阳性对照组(西黄丸780mg/kg)、CPhGs低、中、高剂量组(125、250、500mg/kg)、氯喹组(10mg/kg)、氯喹(10mg/kg)+CPhGs高剂量组(500mg/kg)、雷帕霉素组(2mg/kg)、雷帕霉素(2mg/kg)+CPhGs高剂量组(500mg/kg)。接种后第二天,每组均按设定剂量灌胃给予蒸馏水或受试药物,每天1次,连续20天;此外,自噬调控及自噬调控联合药物干预各组,于接种第二天开始隔天按设定剂量腹腔注射氯喹或雷帕霉素,连续20天,第21天实验结束。检测(1)荷瘤小鼠血清AST、ALT、AFP、TNF-α含量;(2)HE染色检测瘤体病理组织学变化;(3)透射电镜检测自噬小体;(4)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5)免疫组化法检测自噬、凋亡相关蛋白LC3BⅡ、p62、PARP、Caspase-3;(6)Western-blot法检测自噬、凋亡相关蛋白LC3BⅡ、p62、PARP、Caspase-3的表达。结果:(1)CPhGs高剂量组(500mg/kg)可降低荷瘤小鼠AST、ALT活力(P<0.05),降低血清中TNF-α含量(P<0.05);降低荷瘤小鼠瘤体质量、瘤指数、瘤体体积(P<0.05),且抑瘤率为25.7%,接近阳性对照组;同时HE染色观察病理结果显示,高剂量CPhGs使肿瘤细胞皱缩变形,细胞核发生固缩、碎裂现象增多,且出现局灶性坏死;(2)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发现,CPhGs高剂量组自噬小体与自噬溶酶体数量增多;免疫组化及WB结果显示,高剂量CPhGs干预后可上调自噬相关蛋白LC3BⅡ表达(P<0.01),下调P62蛋白表达(P<0.01);(3)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情况发现,CPhGs高剂量组肿瘤细胞凋亡率为28.67%,凋亡率随CPhGs剂量升高而升高(P<0.05);免疫组化及WB结果显示,CPhGs高剂量组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PARP、Cleaved-Caspase-3表达上调(P<0.01);(4)抑制剂氯喹与CPhGs联合用药组荷瘤小鼠瘤体相关指标较单纯抑制剂组有所改善(P>0.05),自噬溶酶体形成增加,自噬相关蛋白LC3BⅡ表达在自噬抑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上调(P<0.01),P62蛋白表达进一步下调(P<0.01);与CPhGs高剂量组相比,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PARP、Cleaved-Caspase-3表达降低(P<0.05);(5)诱导剂雷帕霉素与CPhGs联合用药组荷瘤小鼠生存状态最优,抑瘤率达到61.16%,肿瘤细胞凋亡率达到35.36%,自噬与凋亡相关蛋白LC3BⅡ、Cleaved-PARP、Cleaved-Caspase-3上调,高于CPhGs高剂量组与单纯雷帕霉素诱导组(P<0.05)。结论:CPhGs具有抑制H22荷瘤小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诱导肿瘤细胞自噬性死亡,发挥抗肝癌作用。

王雪[9](2021)在《白花蛇舌草总黄酮对MFC胃癌小鼠抑瘤及免疫调节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研究白花蛇舌草总黄酮对MFC胃癌荷瘤小鼠肿瘤生长抑制作用及免疫相关指标的影响,探讨白花蛇舌草总黄酮抑制胃癌的潜在机制,为临床使用中药白花蛇舌草总黄酮防治肿瘤提供理论参考。方法:52只雄性C57BL/6小鼠,SPF级,右腋下消毒后接种MFC细胞悬液,建立MFC胃癌荷瘤小鼠模型。接种第6天,待肿节生长至5mm×5mm左右,随机挑选小鼠2只,剥离后,通过病理学诊断均确定为肿瘤组织时,表明该胃癌模型成功。将50只荷瘤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组、白花蛇舌草总黄酮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另设10只为空白组。从接种第7天开始给予药物进行干预,空白组和模型组分别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阳性组给予环磷酰胺25mg·kg-1腹腔注射,白花蛇舌草总黄酮高、中、低剂量组分别按200、100、50 mg·kg-1给予白花蛇舌草总黄酮灌胃,连续灌胃8天,每天1次。给药期间,对各组小鼠一般状态进行评分;游标卡尺分别测量接种后第7、8、9、11、13、15天各组小鼠肿瘤的长径和短径,并绘制肿瘤生长的曲线;最后一次给药结束后,完整剥离肿瘤和脏器,计算抑瘤率及脾脏、胸腺指数;采用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的病理学改变;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CEA、CA72-4、IL-2、IL-6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小鼠肿瘤组织中TLR4、MyD88、NF-κB的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1.从造模方法来看,该方法具有安全可靠、操作简便、便于观察、造模时间短等优点,成瘤率100%,符合作为实验模型的特征,可满足本实验的要求。2.从小鼠一般状态评分来看,与模型组比较,阳性组小鼠给药后体质量显着下降,白花蛇舌草总黄酮高剂量组体质量显着升高(P<0.01),白花蛇舌蛇草总黄酮中、低剂量组小鼠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综合评分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均升高(P<0.01或P<0.05)。给药后除阳性组小鼠有脱毛现象,各组小鼠精神状态、活动度及食欲均有所改善。3.从肿瘤生长曲线来看,与模型组比较,阳性组和白花蛇舌草总黄酮高剂量组小鼠肿瘤体积明显减小(P<0.05),白花蛇舌草总黄酮中、低剂量组小鼠肿瘤生长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从小鼠瘤体观察、瘤重及抑瘤率来看,小鼠瘤体呈球形或不规则形状,为实质性包块,模型组肿瘤体积偏大,部分黏连周围皮肤组织,质地硬,血管明显;给药组小鼠肿瘤体积逐渐减小,边界清楚,容易剥离,呈鱼肉样;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瘤重均显着降低(P<0.01),阳性组小鼠抑瘤率为73.40%,中药高剂量组为66.60%,中剂量组为60.09%,低剂量组为47.36%。5.从病理变化看,模型组小鼠肿瘤细胞排列紧密,形态结构稳定,核固缩少,无明显坏死或破碎,而阳性组中的肿瘤细胞排列松散,有不同程度的片状坏死,并且有很多核固缩和核碎裂,可见空泡。白花蛇舌草总黄酮各剂量组瘤细胞出现核固缩,细胞出现坏死,核碎裂,且具有剂量依赖性。6.从血清生化指标来看,模型组小鼠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72-4及细胞因子IL-6含量显着升高(P<0.01)、IL-2含量显着降低;与模型组比较,阳性组、白花蛇舌草总黄酮高、中剂量组能使小鼠血清CEA、CA72-4含量显着降低(P<0.01),白花蛇舌草总黄酮低剂量组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白花蛇舌草总黄酮高、中剂量组能使细胞因子IL-6降低,IL-2含量升高,阳性组中IL-2和IL-6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7.从肿瘤组织指标来看,与模型组比较,阳性组、白花蛇舌草总黄酮高、中剂量组TLR4、MyD88的表达显着降低(P<0.01),白花蛇舌草总黄酮低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阳性组、白花蛇舌草总黄酮高剂量组NF-κB的表达显着降低(P<0.01)。结论:1.白花蛇舌草总黄酮能够抑制肿瘤的生长,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2.白花蛇舌草总黄酮能够调节免疫相关细胞因子,维持Th1/Th2平衡,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同时可下调肿瘤组织中TLR4、MyD88、NF-κB的表达,提示可能逆转肿瘤免疫逃逸。

魏婕[10](2020)在《芜菁内生真菌代谢产物生物活性研究及代谢组学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对新疆本地芜菁进行内生真菌分离、培养和鉴定,并检测其代谢产物的抗肿瘤、抗菌和抗氧化活性,并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目的是获得具有生物活性的植物内生真菌菌株,为今后微生物活性产物的开发和利用提供菌种资源。方法:1)利用传统微生物分离培养技术对新疆地区生长的芜菁进行内生真菌的分离。并对内生真菌ITS基因进行测序、比对和分析,利用Mega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对所分离的芜菁内生真菌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和植物内生真菌构成的多样性分析。2)芜菁内生真菌代谢产物用乙酸乙酯萃取法获得粗提物并通过CCK8方法分别检测不同浓度代谢产物对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A549)、人肝癌细胞系(Hep G2)、人前列腺癌细胞系(PC-3)、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宫颈癌细胞系(Hela)的抑制作用。3)纸片扩散法(K-B法)检测芜菁内生真菌代谢产物乙酸乙酯粗提物对临床标准菌株白色念球菌(Candida Albicans)、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的抗菌活性。4)通过检测芜菁内生真菌乙酸乙酯粗提物的T-AOC总抗氧化能力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检测其抗氧化活性。5)利用荷瘤小鼠模型开展体内动物实验,通过测定瘤体体积和重量,计算抑瘤率。用Western-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量,用TUNEL染色计算细胞凋亡指数,检测对模型小鼠的抑瘤作用,初步探索芜菁活性菌株代谢产物的抗肿瘤机制。6)将筛选到的有活性菌株代谢产物进行GC-TOF-MS检测,通过代谢组学方法将其与无活性菌株代谢产物进行比较分析,以探索活性菌株代谢产物中的差异代谢物。结果:1)从芜菁的叶片、块根及须根中共分离得到40株内生菌,最终通过ITS序列测定和系统进化发育树构建分析,共分离得到15株芜菁内生真菌,分别属于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枝孢属(Cladosporium sp.)、珊瑚菌属(Corallomycetella sp.)、隐球酵母属(Cryptococcus sp.)、假裸囊菌属(Pseudogymnoascus sp.)、红酵母属(Rhodotorula sp.)、维希尼克氏酵母属(Vishniacozyma sp.)7个属,其中枝孢属(Cladosporium sp.)占所有菌株数的33.3%,为优势菌属。2)抗肿瘤活性检测结果发现一株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内生真菌Pr10的代谢产物乙酸乙酯粗提物在200μg/m L浓度时,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的抑制率达到55%,与空白对照相比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而其他14株内生真菌对不同细胞系的抑制率没有达到50%。3)抗菌活性检测发现分离培养所获得的所有内生真菌对四株标准菌株白色念球菌(Candida Albicans)、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均无抑菌圈出现,未表现出抗菌活性。4)抗氧化活性检测发现,该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内生真菌Pr10菌株代谢产物的DPPH清除率在浓度为1mg/m L时,达到82%,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其他14株内生真菌的代谢产物的总抗氧化能力与其相当,但DPPH自由基清除率均未有Pr10的代谢产物高。5)模型动物抗肿瘤活性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Pr10的代谢产物粗提物的抑瘤率为56%,与对照组相比,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内生真菌Pr10代谢产物粗提物具有抑瘤作用(P<0.01),检测Bcl-2和Caspase3蛋白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Pr10代谢产物给药组,Bcl-2表达量下降(P<0.05),Caspase3表达量升高(P<0.05)。TUNEL测定细胞凋亡指数,Pr10给药组肿瘤细胞凋亡数高于对照组(P<0.05)。因此推测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内生真菌Pr10代谢产物粗提物是通过下调Bcl-2,上调Caspase3的表达量,诱发A549荷瘤小鼠肿瘤细胞凋亡,从而达到抗肿瘤的效果。6)芜菁内生真菌Pr10、Pr6、Pr7和Pr8四株内生真菌代谢产物进行非靶向测定,结果发现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真菌Pr10的代谢产物中与其他三株代谢产物相比含有丰富的、独特的代谢产物,富含氨基酸和糖类衍生物,如苯丙氨酸、D-阿拉伯醇、纤维二糖和海藻糖等具有抗肿瘤和抗氧化活性物质。结论:从芜菁中分离得到15株内生真菌,分别属于7个属。通过体内体外实验检测以及代谢组学研究,筛选出一株代谢产物具有抗肿瘤和抗氧化活性的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内生真菌Pr10。其代谢产物的活性成分具有药物开发的潜力,为芜菁内生真菌代谢产物的抗肿瘤及抗氧化活性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菌种资源。

二、复方丹参提取物对Hep瘤体及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方丹参提取物对Hep瘤体及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抗肝癌中药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治疗肝癌的理论
2 抗肝癌中药的作用机制
    2.1 抑制癌细胞增殖
    2.2 诱导细胞凋亡和自噬
    2.3 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2.4 阻滞细胞周期
    2.5 调节信号通路
        2.5.1 MAPK信号通路
        2.5.2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2.5.3 PI3K/Akt信号通路
        2.5.4 IL-6/STAT3信号通路
    2.6 VEGF
    2.7 逆转肝癌细胞耐药性
3 讨论与展望

(2)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瘀毒同治调控糖酵解逆转巨噬细胞极化的抗肝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肿瘤瘀毒病因病机理论研究
    一、肿瘤瘀毒病因病机理论的源流研究
        (一) 以瘀作为肿瘤发生发展的核心
        1. 瘀的定义
        2. 瘀成为肿瘤发生发展核心要素的原因
        3. 以瘀作为肿瘤核心病机取得的临床效果和局限性
        (二) 以毒作为肿瘤发生发展的核心
        1. 毒的定义
        2. 毒成为肿瘤发生发展核心要素的原因
        3. 以毒作为肿瘤核心病机取得的临床效果和局限性
        (三) 瘀毒理论的出现及其出现原因
        1. 瘀毒出现的时间
        2. 瘀毒出现的原因
        (四) 当代肿瘤瘀毒理论代表性学者和医家观点
        1. 以周仲瑛、程海波为代表的瘀毒理论
        2. 以张光霁为代表的瘀毒理论
        3. 以郑伟达为代表的瘀毒理论
        4. 以王行宽为代表的瘀毒理论
        (五) 总结
    二、瘀毒理论衍生的的治则治法研究
        (一) 瘀的治疗原则
        (二) 瘀的代表性治疗方法
        1. 活血化瘀
        2. 破血逐瘀
        (三) 毒的治疗原则
        (四) 毒的代表性治疗方法
        1. 清热解毒
        2. 以毒攻毒
        (五) 瘀毒的治疗原则
        (六) 瘀毒的代表性治疗方法
        1. 活血化瘀联合清热解毒
        2. 活血化瘀联合以毒攻毒
        3. 破血逐瘀联合清热解毒
        4. 破血逐瘀联合以毒攻毒
        (七) 总结
    三、活血化瘀和以毒攻毒治法下的用药研究
        (一) 活血化瘀治法下代表性的药物
        1. 丹参
        2. 当归
        3. 赤芍
        (二) 以毒攻毒治法下的代表性药物
        1. 以山慈菇为代表的草药类攻毒药
        2. 以斑蝥为代表的动物昆虫类药物
        3. 以雄黄为代表的金石类药物
        (三) 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瘀毒同治科学性及合理性分析
        (四) 以隐丹参酮为代表的中药提取物是否能够代表传统中药的若干问题
        (五)总结
    四、瘀毒理论与肝癌
        1. 瘀的形成是肝癌发生的前提
        2. 因瘀致毒,因毒致变是肝癌进展的关键因素
        3. 瘀毒互结是肝癌的核心病因病机
        4. 肝癌巨噬细胞是瘀毒互结的效应靶标
第二部分 基于瘀毒病因病机理论的实验研究
    一、基于瘀毒理论的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药效学研究
        (一) 实验材料
        1. 实验药品
        2. 实验细胞系
        3. 实验动物
        4. 实验仪器
        5. 实验试剂及耗材
        (二) 实验方法
        1. 丹参有效成分的提取
        2. 丹参有效成分的溶解
        3. 细胞培养
        4. 细胞增殖抑制实验
        5. 小鼠Hep1-6原位癌模型的建立
        6. 小鼠H22皮下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7. 动物分组及给药
        8. 基础指标检测及分析
        9. 病理组织化学染色
        10. 统计学分析
        (三) 实验结果
        1. 隐丹参酮是丹参提取物中理想的候选有效成分
        2.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对肝癌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
        3.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对小鼠H22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
        4.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对小鼠H22移植瘤的增殖抑制作用
        (四) 分析与讨论
    二、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逆转巨噬细胞表型转化研究
        (一) 实验材料
        1. 实验药品
        2. 实验细胞
        3. 实验仪器
        4. 实验试剂及耗材
        (二) 实验方法
        1. 小鼠血常规及血生化检测
        2. 肿瘤组织中巨噬细胞的分型检测
        3. 原代巨噬细胞的提取
        4. 原代巨噬细胞的鉴定和分型检测
        5. 原代巨噬细胞刺激实验
        6. 原代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检测
        7. 原代巨噬细胞特征性分泌因子的检测
        8. 统计学分析
        (三) 实验结果
        1.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改善荷瘤小鼠血象并影响单核巨噬细胞
        2.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改变小鼠肿瘤组织中巨噬细胞的分型
        3.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体外促进巨噬细胞伪足形成
        4.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体外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5.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体外促进原代巨噬细胞的激活和M1型活化
        (四) 分析与讨论
    三、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通过糖酵解途径调控巨噬细胞的抗肝癌机制研究
        (一) 实验材料
        1. 实验药物
        2. 实验仪器
        3. 试剂及耗材
        (二) 实验方法
        1. 细胞糖酵解代谢产物及关键代谢酶的检测
        2. 细胞转录组测序及分析
        3. 糖酵解关键信号通路蛋白和基因检测
        4. 肿瘤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葡萄糖竞争实验
        5. 统计学分析
        (三) 实验结果
        1.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体内调节荷瘤鼠糖酵解水平
        2.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体外促进原代巨噬细胞的糖酵解水平
        3.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体外抑制H22肝癌细胞的糖酵解水平
        4.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通过AMPK信号通路促进巨噬细胞糖酵解
        5.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通过抑制HIF-1α通路抑制H22肝癌细胞糖酵解
        6.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通过HIF-1α和AMPK信号通路综合调节糖酵解发挥抗肿瘤作用
        (四) 分析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文献综述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肿瘤中的作用及中医药调控研究发展
    1. TAMs的起源和分化
    2. TAMs的类型
    3. TAMs的极化
    4. TAMs调控肿瘤进展
    5. TAMs作为肿瘤治疗的靶点
    6. 中医药对巨噬细胞的影响
    7. 总结
    参考文献

(3)艾可清颗粒减轻环磷酰胺心脏毒性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环磷酰胺诱导心脏毒性的分子机制
    1.2 补肾健脾方对肿瘤化疗增效减毒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进展
第二章 艾可清对环磷酰胺中毒小鼠毒副反应的影响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药品及试剂
        1.1.3 实验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动物分组及处理
        1.2.2 生存曲线分析
        1.2.3 血常规检测
        1.2.4 生化指标检测
        1.2.5 HE染色
        1.2.6 统计学分析
    1.3 实验结果
        1.3.1 实验动物的一般状况
        1.3.2 生存曲线分析
        1.3.3 AKQ对CTX染毒小鼠血常规的影响
        1.3.4 AKQ对CTX染毒小鼠主要脏器生化指标的影响
        1.3.5 主要脏器HE染色
    1.4 讨论
第三章 艾可清对环磷酰胺中毒小鼠心脏毒性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药品及试剂
        2.1.3 主要耗材
        2.1.4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动物分组及处理
        2.2.2 心脏指数计算
        2.2.3 血清心肌酶及氧化指标测定
        2.2.4 心脏组织HE染色
        2.2.5 心肌凋亡相关蛋白免疫印迹
        2.2.6 统计学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AKQ对CTX中毒小鼠心脏指数的影响
        2.3.2 AKQ对CTX中毒小鼠心肌酶及氧化指标的影响
        2.3.3 AKQ对CTX中毒小鼠心脏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
        2.3.4 AKQ对CTX染毒小鼠心肌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
    2.4 讨论
第四章 艾可清对丙烯醛所致心肌细胞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3.1 药物制备及作用剂量的确定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实验结果
    3.2 AKQ对ACR所致H9C2损伤的影响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实验结果
    3.3 AKQ缓解CTX心脏毒性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3.3.1 材料与方法
        3.3.2 实验结果
    3.4 AKQ缓解ACR心肌细胞毒性的通路靶点验证
        3.4.1 实验材料
        3.4.2 实验方法
        3.4.3 实验结果
    3.5 讨论
第五章 艾可清对荷瘤小鼠CTX心脏毒性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4.1 AKQ对荷瘤小鼠CTX心脏毒性的影响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1.3 实验结果
    4.2 AKQ对荷瘤小鼠CTX心脏毒性影响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2.3 实验结果
    4.3 AKQ对肉瘤小鼠CTX心脏毒性影响的肠道菌群分析
        4.3.1 实验材料
        4.3.2 实验方法
        4.3.3 实验结果
    4.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附件

(4)“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名称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1 一般资料
    2 研究方法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剔除标准
        2.4 退出标准
        2.5 中止标准
        2.6 观察指标:包括安全性观察指标和疗效性观察指标
        2.7 疗效判断
    3 治疗方法
    4 统计学分析
    5 结果
        5.1 三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5.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率及生存期比较
        5.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大小比较
        5.4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水平比较
        5.5 三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5.6 三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5.7 观察指标对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讨论
        1 “补肾生髓成肝”对晚期肝癌患者生存率及生存期的影响
        2 肝癌肝再生微环境及“补肾生髓成肝”的改善作用
        3 “补肾生髓成肝”对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4 “补肾生髓成肝”对患者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机制研究
    1 研究样本及方法
        1.1 材料与方法
        1.2 实验操作流程
    2 统计学处理方法
    3 结果
        3.1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正态性检验结果
        3.2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在各组人群中表达的差异性
        3.3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1 “补肾生髓成肝”疗法相关研究进展
        2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再生微环境防治肝癌的疗效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一 肝癌微环境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中医药影响肝癌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医证候评分量表
    SF-36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5)丹参酮类共递药纳米粒的构建及其抗肿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丹参酮共递药纳米粒的构建及评价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剂
    2 丹参酮的处方前研究
        2.1 色谱条件和系统适应性调整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4 方法学考察
        2.5 丹参酮提取物中指标性成分的含量测定
    3 丹参酮共递药纳米粒的构建及评价
        3.1 丹参酮共递药纳米粒的处方工艺优化
        3.2 丹参酮共递药纳米粒的制备工艺
        3.3 丹参酮共递药纳米粒的评价
    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丹参酮共递药纳米粒的释放及渗透行为评价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剂
        1.3 细胞
    2 丹参酮共递药纳米粒的体外释放行为评价
        2.1 丹参酮含量测定的方法学验证
        2.2 体外释放行为评价
    3 肠上皮细胞屏障模型的构建及其渗透性评价
        3.1 肠上皮细胞屏障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3.2 纳米粒的屏障渗透性评价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丹参酮共递药纳米粒抗肿瘤的机制探索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剂
        1.3 细胞
    2 纳米载体在肿瘤细胞中的摄取行为评价
        2.1 荧光探针的制备及表征
        2.2 摄取行为的定性评价
        2.3 摄取行为的定量评价
    3 丹参酮共递药纳米粒及其载体的细胞毒性评价
        3.1 丹参酮细胞毒性评价
        3.2 纳米粒载体的细胞毒性评价
        3.3 纳米粒共载丹参酮的细胞毒性评价
    4 三维肿瘤球层面的纳米粒渗透和毒性评价
        4.1 体外多细胞球肿瘤屏障模型的建立
        4.2 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荧光纳米粒对肿瘤球的渗透作用
        4.3 倒置显微镜观察载药纳米粒对肿瘤球的毒性作用
    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丹参酮共递药纳米粒的口服药动学及抗肿瘤作用评价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剂
        1.3 细胞及动物
    2 大鼠血浆中丹参酮的UPLC-MS/MS分析方法的建立
        2.1 储备液和工作液的配置
        2.2 大鼠血浆样品制备
        2.3 色谱条件
        2.4 质谱条件与质谱检测参数
        2.5 专属性考察
        2.6 标准曲线
    3 丹参酮共递药纳米粒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3.1 丹参酮共递药纳米粒血清稳定性考察
        3.2 药动学给药方案
        3.3 统计学分析及数据处理结果
    4 丹参酮共递药纳米粒对小鼠肿瘤抑制作用评价
        4.1 荷瘤小鼠模型的建立
        4.2 给药方案
        4.3 统计学分析及数据处理结果
    5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基于数据挖掘的程良斌教授治疗肝癌的用药规律及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前言
第一部分:中医目前治疗肝癌的理论研究
    1 肝癌病因病机
    2 肝癌辨证论治
    3 肝癌常用方药
第二部分:基于数据挖掘的程良斌教授治疗肝癌的用药规律研究
    第一章:程良斌教授治疗肝癌的用药数据收集分析
    第二章:程良斌治疗肝癌常用中药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中药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辅助作用及未来中药肝癌治疗中的应用思路的探讨
        1 前言
        2 中药治疗肝癌现状
        3 临床上中药在西医治疗肿瘤时的应用
        讨论
        参考文献(综述)

(7)基于多组学策略研究蟾酥中活性成分对肝癌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肝癌的研究进展
        1.1.1 肝癌的发病
        1.1.2 肝癌的治疗
        1.1.3 肝癌与肠道微生态
    1.2 蟾酥的研究进展
        1.2.1 蟾酥的本草考证
        1.2.2 蟾酥的资源分布
        1.2.3 蟾酥的化学成分及质量评价
        1.2.4 蟾酥的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1.3 药物联用的研究现状
        1.3.1 药物相互作用
        1.3.2 中药联用的研究现状
    1.4 多组学策略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1.4.1 代谢组学研究
        1.4.2 脂质组学研究
        1.4.3 肠道微生物组学研究
    1.5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内容
2 蟾酥中活性成分在肝癌治疗中的相互作用
    2.1 引言
    2.2 蟾毒灵、华蟾酥毒基和酯蟾毒配基用于肝癌治疗的相互作用
        2.2.1 实验部分
        2.2.2 结果与讨论
    2.3 蟾毒灵与华蟾酥毒基联用对荷瘤小鼠的治疗作用
        2.3.1 实验部分
        2.3.2 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总结
3 蟾毒灵及华蟾酥毒基联用治疗肝癌的代谢组学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材料与试剂
        3.2.2 细胞培养及分组
        3.2.3 代谢物的提取
        3.2.4 质控样品及空白样品的制备
        3.2.5 代谢组学分析
        3.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不同处理组间的代谢物表征
        3.3.2 差异代谢物筛选
        3.3.3 通路分析
    3.4 本章总结
4 蟾毒灵及华蟾酥毒基联用治疗肝癌的脂质组学及质谱成像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材料与试剂
        4.2.2 细胞培养及分组
        4.2.3 脂质提取
        4.2.4 质控样品及空白样品的制备
        4.2.5 脂质组学分析
        4.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2.7 肿瘤组织切片制备
        4.2.8 肿瘤组织H&E染色
        4.2.9 MALDI-MSI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处理组间的脂质表征
        4.3.2 差异脂质标志物筛选
        4.3.3 通路分析
        4.3.4 肿瘤的异质性
        4.3.5 脂质标志物的可视化及在肿瘤中的定位
    4.4 本章总结
5 基于代谢组学与脂质组学的生物学验证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仪器、材料与试剂
        5.2.2 线粒体膜电位测定
        5.2.3 能量代谢分析
        5.2.4 氧化应激指标测定
        5.2.5 关键基因表达的检测
        5.2.6 统计学处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蟾毒灵与华蟾酥毒基联用对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5.3.2 蟾毒灵与华蟾酥毒基联用对癌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
        5.3.3 氧化应激指标的测定
        5.3.4 关键基因的表达
    5.4 本章总结
6 蟾毒灵及华蟾酥毒基联用治疗肝癌的肠道微生物组学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仪器、材料与试剂
        6.2.2 肠道微生物组学研究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可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分析
        6.3.2 α多样性分析
        6.3.3 β多样性分析
        6.3.4 蟾毒灵与华蟾酥毒基联用对小鼠肠道微生物相对丰度的影响
        6.3.5 蟾毒灵与华蟾酥毒基联用对小鼠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6.4 本章总结
7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8)肉苁蓉苯乙醇总苷对H22荷瘤小鼠皮下移植瘤抑制作用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细胞株
        1.2 实验动物
        1.3 药物与试剂
        1.4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试剂及药物配制
        2.2 细胞培养
        2.3 H22 荷瘤小鼠模型建立
        2.4 动物分组及干预
        2.5 样品采集与制备
    3 指标检测
        3.1 小鼠行为学特征及一般指标
        3.2 小鼠血清肝功能相关指标检测
        3.3 小鼠血清AFP、TNF-α含量测定
        3.4 肿瘤组织标本形态学观察
        3.5 肿瘤组织病理学检测
        3.6 透射电镜检测自噬小体
        3.7 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
        3.8 免疫组化法定位自噬、凋亡相关蛋白
        3.9 Western-blot法检测自噬、凋亡相关蛋白表达
    4 统计学方法
    5 质量控制
    6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小鼠行为学特征与一般情况
    2 CPhGs、自噬调控剂及联合用药对 H22 荷瘤小鼠体重及脏器指数的影响
    3 CPhGs、自噬调控剂及联合用药对 H22 荷瘤小鼠瘤体质量、瘤指数及抑瘤率的影响
    4 CPhGs、自噬调控剂及联合用药对 H22 荷瘤小鼠瘤体体积的影响
    5 CPhGs、自噬调控剂及联合用药对 H22 荷瘤小鼠血清指标的影响
    6 各组小鼠肿瘤组织标本形态学观察
    7 各组小鼠肿瘤组织病理学观察
    8 透射电镜观察各组自噬小体形成
    9 各组小鼠肿瘤组织自噬相关蛋白表达情况
    10 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分析
    11 各组小鼠肿瘤组织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差异分析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药治疗肝癌相关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9)白花蛇舌草总黄酮对MFC胃癌小鼠抑瘤及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MFC胃癌小鼠模型的建立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及细胞
        1.2 饲养条件
        1.3 实验试剂
        1.4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培养溶液的配制
        2.2 MFC细胞培养
        2.3 MFC胃癌小鼠模型的建立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二章 白花蛇舌草总黄酮对MFC胃癌小鼠抑瘤作用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饲养条件
        1.3 白花蛇舌草总黄酮的制备
        1.4 实验药物与试剂
        1.5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模型建立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2.3 观察指标及方法
        2.4 统计学处理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一般状态的评分
        3.2 肿瘤生长曲线的绘制
        3.3 瘤体观察及瘤重、抑瘤率的计算
        3.4 对各组小鼠肿瘤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影响
        3.5 对各组小鼠血清中CEA、CA72-4 的影响
    4 讨论
        4.1 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
        4.2 对各组小鼠肿瘤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影响
        4.3 对各组小鼠血清中CEA、CA72-4 的影响
第三章 白花蛇舌草总黄酮对MFC胃癌小鼠免疫作用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饲养条件
        1.3 实验药物与试剂
        1.4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模型建立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2.3 观察指标及方法
        2.4 统计学处理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对各组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3.2 对各组小鼠血清中IL-2、IL-6 含量的影响
        3.3 对各组小鼠肿瘤组织TLR4、My D88、NF-κB含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对各组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4.2 对各组小鼠血清IL-2、IL-6 含量的影响
        4.3 对各组小鼠肿瘤组织TLR4、My D88、NF-κB表达的影响
结语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中药总黄酮抗肿瘤活性及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芜菁内生真菌代谢产物生物活性研究及代谢组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芜菁内生真菌分离鉴定及活性检测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植物样品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芜菁内生真菌抗肿瘤活性体内实验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及仪器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基于代谢组学方法对芜菁内生真菌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1.2 实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植物内生真菌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四、复方丹参提取物对Hep瘤体及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抗肝癌中药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牛玉清,杨冰,王丽,田成旺,张铁军,廖茂梁,徐旭,陈昆南. 中医肿瘤学杂志, 2021(06)
  • [2]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瘀毒同治调控糖酵解逆转巨噬细胞极化的抗肝癌机制研究[D]. 姜涛.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艾可清颗粒减轻环磷酰胺心脏毒性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钟鹏程.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D]. 刘皎皎.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
  • [5]丹参酮类共递药纳米粒的构建及其抗肿瘤研究[D]. 温羽. 广东药科大学, 2021(02)
  • [6]基于数据挖掘的程良斌教授治疗肝癌的用药规律及网络药理学研究[D]. 楼汪洲洋.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7]基于多组学策略研究蟾酥中活性成分对肝癌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D]. 张静慧. 浙江大学, 2021(01)
  • [8]肉苁蓉苯乙醇总苷对H22荷瘤小鼠皮下移植瘤抑制作用与机制研究[D]. 候晓甜.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2)
  • [9]白花蛇舌草总黄酮对MFC胃癌小鼠抑瘤及免疫调节作用研究[D]. 王雪.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芜菁内生真菌代谢产物生物活性研究及代谢组学分析[D]. 魏婕.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3)
复方丹参提取物对肝癌及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