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陵川古石水电站工程施工监理实践与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梁严冰[1](2011)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经济变迁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经济变迁的历史,既是新中国建立以来陕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地方政府领导下建设陕北的真实反映与写照,也是新中国60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一个历史缩影与聚焦。通过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经济变迁历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陕北经济发展、变迁的历史轨迹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当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有突出的矛盾及存在的不足,认真汲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以更好地服务于陕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陕北独特的地理环境、资源条件以及20世纪初至三四十年代陕北经济的发展,既是新中国建立后陕北经济发展的基础,又为日后陕北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前景。20世纪50—70年代,计划经济下的陕北地区农业、工业、商业贸易及交通运输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总体上讲这一时期的陕北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又以粮食种植为主,且粗放经营、广种薄收;改革开放,陕北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建设,陕北经济突飞猛进、蓬勃发展。经过60年的发展,陕北经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农业的基础地位稳固,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能源工业强势崛起,快速发展;商业贸易繁荣昌盛,交通运输规模不断扩大。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经济的变迁呈现出自身鲜明的特征。陕北地区为典型的“两源并富”地区。新中国建立,陕北能源、矿产资源的储量优势不断显现;改革开放,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能源、矿产资源对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陕北工业经济由点状分布到面及带状分布点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资源型工业结构;并且资源的开发是以政府主导的嵌入式、跳跃式工业开发方式。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地区因地制宜,发展高效、现代特色农业成效显着,农业产业化不断推进;与此同时,陕北地区的退耕还林(草)工程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理方式。这些都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同于其它地区之处。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陕北经济结构的变迁。通过对60年来陕北经济变迁的研究,可以看出陕北产业布局与经济结构的演变关系密不可分。新中国60来,陕北农业结构的演化历程证明陕北农业结构变化特点鲜明,农村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发展;农村三产的蓬勃发展,成为农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20世纪50—70年代,陕北工业结构以轻工业为主,工业部门主要是毛纺、服装、日用工业、陶瓷等部门;改革开放,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陕北重化工基地的建设,能源工业迅速崛起,与此同时陕北工业部门结构发生了显着变化,石油、煤炭、天然气、煤化工、电力等部门发展迅速;除此以外,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第三产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陕北经济结构演变的原因既与国家的政策及陕北经济的客观发展有关,同时也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要求密不可分。通过对60年来陕北经济变迁的研究,可以发现,经济的发展对陕北社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新中国建立60年来,陕北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日趋合理,社会保障不断发展与完善;教育、文化、卫生事业不断发展;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劳动力资源不断丰富。60年来,陕北城镇化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在陕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逐步增强,城镇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城市规划逐步走上健康发展道路。陕北经济社会呈现出一种良好的发展态势。反观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经济的变迁,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存在问题的艰巨性与长期性也不容忽视;认真总结陕北经济发展的借鉴、启示与成功经验,希望对陕北未来经济的发展有所裨益;正视经济发展中的矛盾与突出问题,这将是陕北经济未来发展中必须面对与解决的问题,以避免出现“富饶的贫困”及“资源枯竭型”地区及城市发展经济的老路在陕北地区重演。
杨志辉[2](2007)在《中冶长天国际工程项目拓展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际工程承包作为集资本、商品、技术、管理、劳务、服务输出于一体的综合载体,是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主要渠道之一。中冶长天是国内冶金行业的优秀总承包商之一,而中国于2005年发布了国家钢铁发展纲要,指出中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将实施限产,以提高钢铁生产质量为主。因此,国内冶金行业的建设市场将逐渐萎缩,中冶长天及时实施进军国际工程市场的战略转型,本文即在此基础上对中冶长天的国际工程项目拓展模式展开了研究。本文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的研究文献,对国内外关于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理论、管理模式、拓展模式进行了研究,在充分分析中冶长天的内、外部拓展环境、国际竞争对手、国际钢铁市场及国际大型工程公司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中冶长天拓展国际工程项目的模式建议,即战略上成为技术密集型、管理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EPC全功能工程公司,策略上以中国作为“世界制造工厂”实施低成本的工程运作优势,以工程项目价值链的全方位服务打造差异化优势,以集中开拓相关国际市场领域打造集中化优势。并对实施拓展模式提出了公司在宏观和微观方面改革的建议,即公司管理体制改革和项目管理体系创新,最后对拓展模式的运行效果进行了评价。
李玉河,王翠萍[3](2001)在《陵川古石水电站工程施工监理实践与体会》文中研究说明通过陵川古石水电站工程施工监理工作的总结,论述了组织协调工作在施工监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说明了组织协调工作是监理工作成败的关键。
张宝贵[4](2001)在《重视工程监理 提高建设质量》文中研究说明总结了晋城水利工程实施建设监理制的经验,说明了组建现场监理班子的重要性及实施监理工作的主要成果。
焦祖尧[5](1997)在《黄河落天走山西》文中研究表明 引子(1)山西人想干啥?“河源怒触风如刀,剪断朔云天更高。”这是唐代山西祁县人温庭筠的两句诗。黄河源自青海巴颜喀拉山的约古宗列渠和多曲,它出昆仑,汇洮湟,纳汾渭,容洛沁;它傍大漠,驱流沙,过草原,穿峡谷,九曲十八弯,奔入中州大地,一泻千里,东归入海。
二、陵川古石水电站工程施工监理实践与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陵川古石水电站工程施工监理实践与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经济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起及其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回顾 |
三、本课题研究方法、思路及创新点 |
四、理论及史料依据 |
第一章 新中国陕北经济发展的地理环境、资源条件与历史回顾 |
一、陕北行政区划与地理环境 |
(一) 陕北地区行政区划历史沿革 |
(二) 复杂的陕北地理环境 |
二、陕北丰富的自然资源 |
(一) 农林牧副业资源 |
(二) 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 |
(三) 自然、人文旅游资源 |
三、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陕北经济 |
(一) 陕北的农业与农村经济 |
(二) 陕北的工业 |
(三) 陕北的商业贸易与交通运输业 |
(四)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陕北经济发展的历史认识 |
小结 |
第二章 计划经济下的陕北经济(1949—1978) |
一、农业与农村经济的恢复与初步发展 |
(一) 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国家、地方政策法规 |
(二) 建国初期农业与农村经济的恢复 |
(三) 1958—1965年陕北的农业及农村经济 |
(四) 农业学大寨与陕北农业 |
二、工业体系的初步建立 |
(一) 工业经济的国家、地方政策法规 |
(二) 手工业的新发展 |
(三) "学大庆"与陕北石油工业 |
(四) 工业体系的初步建立 |
三、交通运输业与商业贸易的发展 |
(一) 商业贸易与交通运输业的国家、地方政策法规 |
(二) 初具规模的陕北交通运输网络及其发展 |
(三) 新的多种商品流通体制的初步形成及国营商业的壮大 |
(四) 地方特色产品的进出口贸易 |
小结 |
第三章 改革开放与陕北经济的发展、腾飞(1979—2010) |
一、农业与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 |
(一) 国家、地方促进陕北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 |
(二) 农业生产责任制与陕北农业 |
(三) 适用、高效、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农业和农村经济 |
(四) 农业产业的进一步调整、优化与陕北特色农业 |
(五) 农产品的产业化 |
(六) 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 |
二、能源矿产资源的规模开发与工业快速崛起 |
(一) 国家、地方促进陕北工业经济的政策法规 |
(二) 石油工业的进一步壮大 |
(三) 煤炭工业的快速发展 |
(四) 天然气的开发与广泛利用 |
三、商业贸易与交通运输网络化 |
(一) 国家、地方促进陕北商业贸易与交通运输业的政策法规 |
(二) 公路交通网的建立与发展 |
(三) 铁路的开通与延伸 |
(四) 航空运输业的发展 |
(五) 商业贸易的新篇章 |
小结 |
第四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经济发展的成就 |
一、60年来陕北农业发展的成就 |
(一) 农业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 |
(二) 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
(三)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
(四) 农业生产条件显着改善 |
(五) 农业优势产业开发成效显着 |
(六) 支农惠农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
二、60年来陕北工业发展的成就 |
(一) 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
(二) 能源工业强势崛起 |
(三) 工业经济规模不断壮大 |
(四) 工业技术设备不断更新,投资效果显着提高 |
三、60年来陕北交通运输与商业贸易发展的成就 |
(一) 交通运输规模的增长与扩大 |
(二)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拉动社会经济发展日见成效 |
(三) 商业贸易繁荣昌盛 |
小结 |
第五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经济变迁的特征 |
一、"两源并富"的陕北地区 |
(一) 能源、矿产资源储量大、分布集中、多矿共生 |
(二) 能源、矿产资源开发的演变 |
(三) 能源、矿产资源储量的产业优势不断显现 |
(四) 20世纪90年代以来能源优势产业集群迅速崛起 |
(五) 能源、矿产资源对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
二、由点状分布到面及带状分布的陕北工业布局 |
(一) 工业布局以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分布导向为主 |
(二) 以重工业为主 |
(三) 资源型的工业结构 |
(四) 能源工业产业聚集度高 |
三、政府主导的嵌入式、跳跃式陕北工业 |
(一) 国家组织力量对陕北地区进行资源勘探 |
(二) 援助建设陕北工业 |
(三) 选派管理和技术人员支援陕北经济建设 |
(四) 机器设备、资金由国家进口调拨和援助 |
(五) 跳跃式的陕北工业开发 |
四、广种薄收、粗放经营到高效、集约化的特色陕北农业 |
(一) 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农业发展的历程 |
(二) 陕北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的优势 |
(三) 陕北的高效、特色农业 |
五、掠夺式开荒到退耕还林、还草的陕北生态环境 |
(一) 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生态环境的演变 |
(二) 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生态环境变迁的特征 |
小结 |
第六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经济结构的变迁 |
一、陕北产业布局与经济结构的演变 |
(一) 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产业布局的演变 |
(二) 影响陕北产业布局变化的因素 |
(三) 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产业结构的调整 |
二、陕北农业结构渐趋合理 |
(一) 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农业结构的演化 |
(二) 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农业结构的特征 |
(三) 农村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
(四) 农村三产的蓬勃发展 |
三、陕北工业结构的重构 |
(一) 陕北轻重工业结构的调整 |
(二) 陕北工业部门结构的变化 |
(三) 陕北工业结构演变的原因 |
四、陕北第三产业结构日益加强 |
(一) 陕北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 |
(二)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演变的原因 |
小结 |
第七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对陕北社会的影响 |
一、陕北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 |
(一) 城乡人均收入大幅增长 |
(二) 城乡居民储蓄额不断增加 |
(三) 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日趋合理 |
(四) 社会保障与社会服务不断完善 |
二、教育、文化、卫生事业不断扩大 |
(一) 教育事业持续发展 |
(二) 卫生事业不断前进 |
(三)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 |
三、陕北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 |
(一) 陕北的人口发展 |
(二) 人口素质明显提高 |
(三) 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
四、城镇化程度快速提升 |
(一) 城镇化规模不断扩大 |
(二) 城镇在陕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逐步增强 |
(三) 城镇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 |
(四) 城市规划逐渐走上健康发展道路 |
小结 |
第八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经济变迁的历史思考 |
一、60年来陕北经济变迁中存在的问题 |
(一) 整体上讲陕北地区仍然比较落后 |
(二) 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 |
(三) 农民离乡问题突出 |
(四) 贫富差距逐渐拉大 |
(五) 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程度低 |
(六) 领导和群众的思想观念保守 |
二、陕北经济发展中的借鉴与启示 |
(一) 陕北经济变迁的几点规律性认识 |
(二) 坚持发展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基本方向 |
(三) 坚持新型工业化发展目标 |
(四)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
(五) 全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
(六) 进一步提升城镇化水平 |
结束语 |
一、陕北经济变迁的历史进程 |
二、陕北经济变迁的历史经验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中冶长天国际工程项目拓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1.2.1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1.2.2 本论文的结构框架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国外研究现状 |
2.1.1 国际项目管理研究萌芽起步阶段 |
2.1.2 传统国际项目管理 |
2.1.3 现代国际项目管理 |
2.1.4 国际项目管理研究的趋势 |
2.2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国内研究现状 |
2.3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国外研究现状 |
2.3.1 以业主自行管理为基础的项目管理模式 |
2.3.2 以业主委托管理为基础的项目管理模式 |
2.3.3 以联合管理为基础的项目管理模式 |
2.4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国内研究现状 |
2.5 国际工程承包业的趋势分析 |
2.6 国际工程项目拓展模式的国内研究现状 |
2.6.1 以设计为主体的工程公司拓展模式 |
2.6.2 以施工为主体的工程公司拓展模式 |
2.6.3 以贸易为载体的工程公司拓展模式 |
第3章 中冶长天国际工程项目拓展现状分析 |
3.1 中冶长天的基本概况 |
3.2 中冶长天的国际工程项目现状分析 |
3.3 中冶长天的国际工程拓展环境分析 |
3.3.1 国际宏观环境分析 |
3.3.2 国际钢铁市场形势分析 |
3.3.3 主要国际竞争对手分析 |
3.3.4 国际大型工程公司分析 |
3.4 中冶长天的国际工程项目拓展 SWOT分析 |
3.4.1 优势分析 |
3.4.2 劣势分析 |
3.4.3 机会分析 |
3.4.4 威胁分析 |
第4章 中冶长天国际工程项目拓展模式选择和实施策略 |
4.1 拓展总则 |
4.2 中冶长天国际工程项目拓展模式选择 |
4.3 中冶长天国际工程项目拓展模式实施策略 |
4.3.1 地区布局策略 |
4.3.2 产业布局策略 |
4.3.3 技术创新策略 |
4.3.4 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
4.3.5 提升国际工程项目管理能力策略 |
4.3.6 提升融资能力策略 |
4.3.7 构建有特色的工程外循环辅助系统策略 |
第5章 中冶长天国际工程项目拓展实施保障措施 |
5.1 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
5.1.1 再造组织机构 |
5.1.2 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
5.1.3 营造良好的公司文化 |
5.2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体系设计 |
5.2.1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体系现状分析 |
5.2.2 项目管理系统设计 |
5.2.3 项目管理组织结构设计 |
5.2.4 提升工程项目管理技术 |
5.2.5 强化项目管理的基础数据工作 |
第6章 中冶长天拓展模式实施评价及建议 |
6.1 中冶长天拓展模式实施评价 |
6.2 中冶长天拓展模式实施建议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四、陵川古石水电站工程施工监理实践与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经济变迁研究[D]. 梁严冰. 西北大学, 2011(05)
- [2]中冶长天国际工程项目拓展模式研究[D]. 杨志辉. 中南大学, 2007(06)
- [3]陵川古石水电站工程施工监理实践与体会[J]. 李玉河,王翠萍. 山西水利, 2001(06)
- [4]重视工程监理 提高建设质量[J]. 张宝贵. 山西水利, 2001(06)
- [5]黄河落天走山西[J]. 焦祖尧. 黄河, 199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