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通油路,村村通车

村村通油路,村村通车

一、乡乡通油路 村村通汽车(论文文献综述)

曾辉[1](2016)在《攸县新市镇山门村农田水利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关系到国家的发展。然而,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粮食的生产保障依赖于水利,因此水利建设情况直接关系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本文以攸县新市镇山门村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进行规划设计,通过对规划区域人文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调查,自然条件和原有农田水利设施的实地勘查,各项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和需水量平衡的计算,完成攸县新市镇山门村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主要结论如下:(1)实地调查结果表明,新市镇山门村原有农田水利设施过于陈旧,渠道淤泥堵塞比较严重,无法到达水利资源的充分利用,灌水效率下降;原有水利网络错综复杂,水利资源浪费较多,防灾害能力无法达到灌溉水工程设计规范要求5级及防洪标准十年一遇的要求,工程设计渠道主要考虑提高径流量和灌溉率,从而达到提高农田的生产量。(2)通过收集攸县各年份降雨量及农田需水量数据,计算项目区内水量平衡。计算结果表明,项目区现属于旱涝保收区,水资源供给完全能够满足农业灌溉需求,但现有水资源利用率只达到了65%。(3)通过项目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和建设,有效增强了该地区农田的抗旱与排涝能力,提高了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变了先前该地区农民靠天吃饭的落后局面,使水资源利用率提高到90%。(4)通过农田水利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兴建维护整修等工程的实施,项目区原有66.67公顷中55.67公顷水田由三级变成二级,原单季稻田全部建设成双季稻田,冬季套种油菜。经济效益从原每年每亩2000元提高至每年每亩5000元。开展村级农田水利规划设计研究十分必要。农业生态、水生态、湿地生态及生态水利均已有了比较全面的研究,但如何在农田水利规划设计中融入生态理念还没有完整的理论及方法来进行指导。因此,探索农田水利与生态理念融合的规划设计有重要研究的意义。对攸县山门镇新市村农田水利工程进行了规划设计和建设,旨在对今后指导该县和相似地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马生荣,张忠学[2](2016)在《沧桑巨变着华章 继往开来谱新篇》文中指出东乡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过渡地带,是全国唯一的以东乡族为主体的民族自治县,是国列省扶重点贫困县,也是东乡族的发祥地和主要聚居区。东乡县东临洮河与定西临洮毗邻,南与广河、和政两县接壤,西以大夏河与临夏市、临夏县为界,北隔刘家峡

龚成红[3](2016)在《打拉池的权威与自主 ——一个回汉杂居村镇的社会生活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打拉池是甘肃和宁夏两省交界处的一个回汉杂居村落。从历史与现实的宏观角度看,这里地处西北民族走廊,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我国重要的民族文化区——北部蒙古高原文化区、南部汉族儒家文化区、西部为多民族文化区的交汇之地,是研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个典型地区。虽然打拉池是中国西部的一个村镇,但又是中国乡村社会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这个村落百年变迁的研究,我们可以窥见整个中国西部乡土社会的变迁。这个村镇由权威引领至自主行动的社会变迁,其实就是中国乡土社会尤其是西北乡土社会的行动逻辑。本文运用民族学的田野调查法,以社会史叙述为架构,对打拉池近百年以来的经济、社会、文化、风俗、信仰等层面的变迁进行考察,试图反映出自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形成以来该村庄的变迁、转型及整体形貌。通过对打拉池村民百余年来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宗教生活、婚姻家庭生活以及婚姻、建房、丧葬的变迁进行挖掘和描述,以图探讨引起一百年社会文化变迁的动因。论文聚焦于两种权威力量,即国家权威与包括地方政治、经济与知识精英、宗族家长、宗教文化等在内的地方权威在社会变迁与民众互动中的各司其职,相互协调,共同支撑了地方社会的整合与调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国家权威与地方精英权威表现出有效的社会控制与调适功能,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当地民众组织社会、管理社会的自主性。通过对村落的百年变迁考察及微观描述,本文发现,村落社会中普遍存在着“庇护与被庇护”的民众与权威之间的依附关系。国家权威力量在打拉池的百年经济生活变迁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是百年经济变迁中的决定性变量。这种力量主要表现在政府的行政规划与政策的强制性等方面;而其他权威则是民众生存过程中面对各种生存压力与不定性而采取行动的决策群体,是民众自主性选择的具体体现;而日常生活中宗族家长权威与宗教文化权威也是民众寻求与家庭、社会、自然和谐的良好愿望与实现自主性的主要中介,村镇民众希望通过对各种权威力量的认同及依靠,使生活安定、家族兴旺、子孙发达等。正是这些权威力量形塑了打拉池的百年变迁。本文的学术启示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社会史研究中社会变迁因素及动力的探讨至关重要,是理解与阐释地方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切入点;第二,对地方村落小社会的研究可以成为反映大社会的微观案例。本文通过具有典型性的微观叙述上升到宏观层面,对韦伯的权威理论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对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社会关系建构的“自我行动”逻辑进行了阐述与分析,进而从文化学的角度解释了中国单位组织中普遍存在着的“权威庇护”模式;最后,本研究说明,文化资本与文化自觉为乡村社会民众从依附权威到自主人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石有健,何文钜[4](2014)在《广西边境民族关系问题》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针,从做好边境民族工作,维护边境团结和谐民族关系,事关国家的民族团结大局、事关广西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国梦"实现的维度,提出以下创新观点:强调思想理论上应切实增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强调工作实践中应千方百计加快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夯实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强调方式方法上应毫不动摇促进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与时俱进推动边境民族工作创新。

鲁慕周[5](2014)在《张家口市道路货物运输管理研究》文中指出道路货物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其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和推动经济的发展,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极大地满足社会的需要。张家口市地处四省交界,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张家口市的道路货物运输业,对于促进张家口市经济发展,活跃城乡商贸流通,方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扩大社会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张家口市道路货物运输行业的基本概念,分析了张家口市道路货物运输行业的现状,运用实证研究等方法,揭示出张家口市道路货物运输行业存在的问题如市场秩序混乱、运力结构不尽合理、道路货物运输监管亟待立法、货运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与现代物流企业要求不协调等问题,并归纳问题出现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完善张家口市道路货运行业的对策和建议,即理顺体制机制,建立更加合理高效的交通管理队伍、运用精细化管理的理论提升张家口市道路货物运输行业的管理水平、不断完善道路运输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货运物流枢纽场站。这些建议的提出对张家口市道路货物运输行业今后的发展有重要帮助,说明解决问题应该因地制宜,不应拘泥于固有模式,要有所突破才能摸索出适合本地区道路货物运输行业发展的新方法。论文研究的成果可以为相关政府运输主管部门提供实践性的依据,为张家口市道路货物运输业发展积累经验,总结规律,形成对策,并为其他地区道路运输行业管理提供相关方法和借鉴依据,从而推动我国道路货物运输行业健康有序地发展,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韦诗彬[6](2012)在《城乡结合部耕地保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乡结合部是在城市乡村地域体系基础上衍生的一种新型过渡性区域,由于其特殊的区位条件,作为“农村之首、城市之尾”,城乡结合部既是城市扩展的方向,也是重点的耕地保护区,是目前城乡统筹面临诸多现象和问题的集聚地。本文参阅国内外有关城乡结合部耕地保护的理论和技术方法,针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耕地保护有关问题,采用理论分析与实地调研相结合,以江西省九江县为具体案例,对城乡结合部九江县的耕地保护特点,以及在变化和发展中的存在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并根据九江县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现状对耕地保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本文以九江县为实证研究对象,对城乡结合部耕地保护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研究。全文分为五章:绪论、理论分析、研究方法、实证研究、建议与措施。1、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国内外城乡结合部研究进展和研究目标,构建了技术路线。2、分析了城乡结合部的内涵和特性、可持续发展以及耕地保护的概念、涉及的内容以及新形势下处理耕地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的基本思路。3、构建论文研究的方法,包括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分析方法、多元线性回归法和回归分析法等。4、实证研究。以九江县的耕地保护作为实证研究,对九江县区域的概况和耕地保护重要性的阐述,基于数学模型来对全县耕地保有量进行测算,运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和二次平滑移动模型来对耕地保有量进行预测,从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以期对九江县耕地保护可持续发展有所裨益。5、结论与讨论。本文最后通过对国内外城乡结合部的耕地保护的认识,根据九江县的耕地利用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运用模型方法对九江县耕地保护合理利用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耕地保护的措施。

田瑶[7](2012)在《中国西南边境公路建设状况及意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边境地区历来都是扞卫国家主权完整的前沿阵地,是维护国家安全的第一道防线,更是融政治、军事为一体的重要门户。搞好边疆地区的发展,关系到边防巩固和民族团结,关系到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全面贯彻,关系到边境地区的稳定和发展。由于历史原因,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大都比较偏远,交通发展滞后,使得边疆地区丰富的资源没能转化成竞争优势,严重阻碍了边境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处于贫困状况。而如今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逐渐成为国家竞争的核心,经济安全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没有经济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西南边疆地区已经从军事前哨转变成了改革开放的前沿,军事对抗因素逐渐减弱,非传统安全隐患日益严峻,而边境地区的贫困状况则是一个国家最大的不安全隐患,广大民族地区若长期处于贫困状况,思想意识上必然会滋长消极的因素,势必会导致社会局势的不稳定,不利于民族的团结。此外,交通发展状况与国防建设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影响着国家安全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要解决边境地区的贫困现象,发展边境地区的经济,巩固国防建设,维护边疆稳定,前提条件就是要发展交通事业。其中公路交通是最有利的保障,广西和云南两省在建设边境公路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因此研究西南边境公路的建设状况,对维护我国边疆稳定,提升边疆建设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分析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缘由及意义、相关的研究动态、研究的主要方法。第二章介绍了我国西南边境的行政区划,社会经济、自然地理状况,以及边境地区民族的分布情况。并概述了西南边境两省广西和云南的边境公路建设的状况,介绍了从解放前的边境公路建设到新中国成立后至今的边境地区公路的建设的大体脉络以及两省通往边境的主要公路干线和通往国外的主要公路干线。第三章从新安全观出发,分析了中国西南边境的周边安全态势和所面临的日益严峻的非传统安全隐患。第四章和第五章从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这两个方面分析了边境地区公路建设对边境地区军事战备、现代边防建设、跨界民族发展和能源安全、边境贸易、边境口岸建设、边境旅游等方面的影响及重要作用。第五章是笔者对广西边境的“中越沿边公路”(水口关段)的调研,通过对当地边防部队驻军的生活条件、边防巡逻、跨界民族经济、边民生活条件、出行和生产方式、以及边境贸易和口岸建设,边境旅游发展等的调研来论证边境公路建设对边境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及其意义。

王福田[8](2012)在《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湿地具有巨大的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功能,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在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湿地开垦和改造、大规模开发建设、水资源过度利用、无序种植养殖等不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的人类活动,已经远远超出了湿地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致使湿地面积持续减少,功能不断下降,不仅直接影响到水资源、粮食资源的安全,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整个地球生命支持系统带来了严重影响。湿地保护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中国实行了抢救性保护湿地的政策,其中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制定实施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年)》,投入大量的资金,开展了以恢复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的国家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2006——2010年,全国共完成中央投资14亿元,实施了205个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项目。2010年,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委托国家林业局西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开展了工程项目的定性评估,评估表明,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为了更好地满足工程管理的需要,从定量的角度提出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评估指标体系,开展常态化科学化的工程评估,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本研究正是考虑了国家湿地保护管理的这一需求,利用研究者自身在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工作,从事项目管理工作,掌握大量的工程建设第一手资料的有利条件,同时依托研究团队从事生态学专业、具有湿地相关学科多种专业人才等优势,以全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为对象,开展了“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评估研究”,取得了积极的研究成果,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两篇,形成了该学位论文。论文共七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了中国湿地资源概况,湿地的功能和价值,中国湿地保护面临的面积减少、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并围绕“湿地保护与恢复技术”、“湿地评价”等,进行了大量的文献综述,总结了世界和中国的研究进展。结合中国湿地保护工程,论述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二章为“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全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并按照不同的湿地区、不同的湿地类型、不同的保护方式,选取了20个工程为研究样本工程。确定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辅之典型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明确了技术路线。第三章为“全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定性评价”。该章内容是论文的重点之一。阐述了全国湿地保护管理的进展,分析了国家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的重要作用,并对全国工程建设目标及任务完成情况,以及取得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进行了定性评价。同时,逐个分析了20个样本工程项目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情况,反映了较为清晰的项目建设背景。第四章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评估指标体系”。该章是论文的核心内容,也具有独创性,主要是构建了工程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采取“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以“工程总效果”为目标层,由“工程前期准备”、“工程项目建设实施”等5个指标为一级指标构成,每个一级指标由若干个二级指标构成,构建起了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构成的工程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得出了各指标对“工程总效果”的权重。根据得出的权重,应用了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用以定量评价各样本工程的得分。第五章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评估结果”。应用上述评价指标和方法,利用搜集、掌握的工程项目数据和资料,逐一对20个样本工程项目进行了定量评价,论述了每个项目任务完成情况,以及产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结果表明,20个工程的平均得分为93.09,各工程均达到优良等级。第六章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生态效果案例分析”。为解决由于各项目生态监测资料缺乏,该评估对生态指标考虑不足的问题,分别以湖泊湿地(洪湖)和滨海(河口)湿地(上海崇明东滩)为例,探讨工程对湖泊水质及滨海湿地植被的影响。结果表明,洪湖实施国家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后,湖泊水质得到较大改善。上海崇明东滩湿地没有实施国家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为水鸟提供优质栖息地和食物来源的海三棱藨草群落呈退化趋势,一定程度上反证,国家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对湿地生态的改善是有效果的。第七章为“结果与讨论”。得出了2个结论:结论一,通过比较分析,本研究对全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的评估结果与国家管理部门得出的评估结果具有一致性;结论二,本研究构建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是可行的,具有可操作性,但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对评估结果进行了分析,在下一步工程项目建设重点、科学技术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建议。总之,本文构建起了一套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并对工程开展了评估,提出了下一步工程项目建设的科学技术措施。同时,还分析了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增加生态效果指标的“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评估”的新的研究方向。

王磊玲[9](2012)在《陕西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区域金融是大国经济金融发展的一种客观现象,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技术条件的地域差异,金融运行和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中国是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差异特征显着的国家之一,经济改革和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经济结构急剧变动,这种变动也体现在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上。对区域金融时空运动规律进行探讨,研究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发展趋势和相关条件,对区域经济发展乃至整体经济健康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动过程中,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农村金融发展中面临的四大问题之一即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金融条块分割现象严重。农村金融作为区域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将区域差异研究的视角转向农村金融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位于欠发达地区的陕西,从北到南形成了陕北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三个地貌区,独特的地理特征决定了区域经济金融发展的差异。陕西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时期,“三农”呈现的特征之一即是区域差异性,不仅区域农村经济特点鲜明,而且区域农村金融发展差异特征也十分显着,以该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为研究对象,不仅能够丰富区域金融的研究内容,而且可以为如何从金融视角探求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增长提供理论支撑。基于上述研究背景和现实情况,研究选取陕西农村正规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为研究对象,充分运用金融学、金融地理学、宏观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体系,建构涵盖数量和质量的农村金融发展指标体系,从区域间(各市间)和区域内(县域间)两个层面对陕西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表现进行准确衡量,探索其形成机理和原因,分析其长期变动趋势,对其现存差距的合理性进行判断,为推动陕西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实现区域内金融均衡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运用按照这一逻辑关系,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如下:第一章,导论。主要阐述选题的背景、意义、国内外已有研究的现状,论文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二章,基于农村经济主体金融需求的视角构建了农村金融发展决定要素的理论框架,将农村金融发展视为系统内要素(农村经济主体的金融需求、农村正规金融供给主体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创新能力)和外部动力要素(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行为以及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共同推动的结果,是农村金融系统不断升级发展的过程。基于这些要素衍生出决定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理论模型,认为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是外生机制(制度要素和区域固有要素等)和内生机制(农村经济水平和创新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三章,陕西农村正规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的表现。建立包含数量和质量的农村正规金融发展衡量指标体系,从区域间(各市间)和区域内(县域间)两个层面对农村正规金融发展的规模、速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陕北贷款规模近年远超过商洛和渭南地区,区域涉农贷款规模差距不断拉大。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呈现出农业银行脱农现象严重,农村信用社一家独大,邮政储蓄以及其他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不足的特征。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相对差异分析认为陕西农村正规金融差异呈现“U”型特征,且区域内差异远远大于区域间差异。其中,榆林农村金融发展县域间差异1997-2009年呈递增态势,渭南和商洛呈“U”型特征。对陕西农村正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关系进行判断,结果显示短期内存在单向促进关系,长期存在阻碍现象。陕西农村正规金融支农绩效的差异比较中,渭南地区最高,商洛次之,榆林最低。第四章,陕西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成因解释。基于协整检验和夏普里值回归分解方法,对陕西整体和样本地区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虽然在不同区域影响区域农村金融发展差异的要素有所差异,但区域固有要素(耕地、劳动力等要素)的影响最为重要,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创新能力以及体制要素对区域差异形成的重要性因地区不同而出现差异。第五章,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区域差异变动趋势分析。陕西整体、榆林和商洛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县域间差异呈现异化现象,而渭南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区域差异未来会呈现缩小趋势。随着区域经济、教育水平、创新能力以及政策干预等决定区域农村金融的要素不断收敛,区域农村金融发展会趋向收敛。σ收敛检验结果显示各地区σ收敛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和区域性,2003年之前不论整体还是县域间都具有σ收敛,之后仅渭南地区有σ收敛,绝对β收敛结果显示榆林地区农村金融发展一直呈现扩散状态,其他地区检验结果与σ收敛基本一致。第六章,陕西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合理性判断。陕西整体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区域差异较长的时期内会持续存在,不同区域内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基于对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满足度和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度视角对陕西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趋势进行判断,结果显示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拉大是农村经济金融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是合理的,个别地区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区域收敛是农村正规金融发展低水平均衡的体现,长期可能不利于经济发展。第七章,实现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均衡发展对策建议。针对陕西农村金融发展滞后和区域差异长期存在的现状,提出了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提高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促进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以及调控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对策建议。

周品秋,李诗海,周中华[10](2011)在《沼气建设造就生态村庄》文中研究表明"哧"的一声,70多岁的黄光林老人用他那长满老茧的右手一拧沼气炉灶的气阀,蓝色的火焰便"呼呼"地往上蹿。像黄光林一样,在恭城瑶族自治县平安乡黄岭村,几乎家家户户一打开家中的沼气灶就可以做饭照明,这是沼气建设给恭城农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也成为农民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之一。

二、乡乡通油路 村村通汽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乡乡通油路 村村通汽车(论文提纲范文)

(1)攸县新市镇山门村农田水利建设项目规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农村现实需求
        1.1.2 时代发展的要求
        1.1.3 建设攸县农田水利工程的需要
    1.2 研究的意义
        1.2.1 提供粮食生产安全保障
        1.2.2 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1.2.3 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3 研究的主要方法
    1.4 研究的重点内容
    1.5 国外研究现状
        1.5.1 农业灌溉的相关研究
        1.5.2 国外排水事业
        1.5.3 世界灌溉发展趋势
    1.6 国内研究现状
        1.6.1 我国农田水利发展历史
        1.6.2 现有农田水利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 农田小型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基础理论
    2.1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概念界定
    2.2 小型农田水利的项目的类型
    2.3 关于灌区水量平衡计算的技术路线
    2.4 小型农田水利项目规划和设计步骤
    2.5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原则
        2.5.1 水源工程
        2.5.2 输水工程
第三章 攸县新市镇山门村农田水利建设项目规划设计
    3.1 攸县新市镇山门村概况
        3.1.1 自然条件
        3.1.2 社会经济条件
        3.1.3 土地利用现状
        3.1.4 基础条件设施
        3.1.5 项目区水资源供需平衡
    3.2 项目规划
        3.2.1 项目规划依据
    3.3 项目工程设计
        3.3.1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
        3.3.2 水渠衬砌防渗
        3.3.3 田间路桥工程设计
        3.3.4 附属设施规划设计
    3.4 项目成效分析
        3.4.1 社会效益分析
        3.4.2 经济效益分析
        3.4.3 生态效益分析
第四章 结论
    4.1 结论
    4.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附件5
致谢
作者简介

(3)打拉池的权威与自主 ——一个回汉杂居村镇的社会生活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附图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关于“社会生活史”的研究现状
        (一)基本概念界定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田野”工作
        (一)村落社区的田野调查法
        (二)以访谈为主的“质性研究”法
    四、研究思路及理论指导
    五、论文结构及主要内容
第一章 打拉池:自然、历史、人口与民族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二、气候特征及自然资源
    第二节 历史:古道重镇
        一、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
        二、古迹及主要地名介绍
    第三节 人口与民族
        一、人口构成
        二、回汉杂居
    小结
第二章 大动荡时代:国家权力的式微与地方权威的行动
    第一节 1920年代的大灾难
        一、1920 年前期的社会生活状况
        二、民国九年(1920)大地震后政府的救济无力
        三、民国十八年(1929)大饥馑后乡土精英的生成
        四、逃难与投靠
    第二节 1930—1949 年的打拉池
        一、民国军政府强迫下的烟土经济
        二、乡土精英的村庄治理
        三、民国时期的回汉关系
    小结
第三章 集体化时代:国家政治权威的社会控制
    第一节 在国家权威主导下(1949-1978)
        一、毛泽东主席关怀下的回汉民族关系
        二、从农村初级合作社到高级合作社时期
        三、人民公社时期的大事件与村民的生活
        四、国家对村民政治身份的重新界定
    第二节 集体化时代的地方政治精英
        一、一个区委书记的经历
        二、一个公社革委会组长的故事
        三、两个村大队书记的贡献
    第三节 国家权威体制下的村民经济生活
        一、1970-1978 年村民的生活状况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打拉池工程队
        三、国家权威体制下的稀缺资源配置制度
    小结
第四章 大变革时代:国家权威与地方权威共筑下的村民经济生活
    第一节 政治经济精英的地方引领
        一、1970 年代末期的“责任田承包”风波
        二、1979-1990 年村民的生活状况
        三、地方政治精英的村庄建设
        四、地方经济精英的致富之路
        五、打拉池的“隙缝经济”
    第二节 经济发展的十年(2000 年之后)
        一、政府的政策
        二、发展的路径
        三、“外生型”与“内源型”共生的经济发展模式
    第三节 经济发展的困境
        一、落空的煤矿集体所有权
        二、不完善的股份制
        三、屈胜煤矿矿难之后
        四、后小煤窑时期打拉池居民的生计
    小结
第五章 大变革时代:宗教权威的建构与民众的宗教生活
    第一节 三山中的佛道寺庙及汉民的宗教活动
        一、主要寺庙及道观
        二、庙会及道教仪式活动
    第二节“龙轿”信仰
        一、道教信仰中的人神“对话”—“龙轿”问卜
        二、“龙轿”信仰之社会功能
        三、基于认同与权威建构的“龙轿”信仰
        四、作为宗教和生活方式的“龙教”信仰
    第三节“上九会”
        一、“上九会”概况
        二、仪式准备
        三、仪式过程
        四、彰显宗教权威与传统文化的“上九会”
        五、仪式功能分析
    第四节“黄箓大醮”之渡亡仪式
        一、“黄箓大醮”概要
        二、仪式准备
        三、仪式过程
        四、仪式功能分析
    第五节 回民的宗教生活及宗教权威
        一、打拉池清真寺
        二、一年中的主要宗教活动
    小结
第六章 大变革时代: 宗族家长权威的延续与民众的日常生活
    第一节 婚姻与家庭中的权威与自主
        一、结婚
        二、生育观念中的权威与自主
        三、家族观念与认同
        四、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妇女家庭地位
    第二节 村民的建房及其象征体系
        一、建房过程
        二、生命观念与社会变迁在建房中的体现
        三、堂屋的家具摆放及其象征意义
    第三节“事死事生”的实践
        一、回汉不同的丧葬仪式
        二、风水权威的信仰
        三、祖先权威的崇拜
    小结
第七章 大转型时代:权威与自主互动中的村落社会发展
    第一节 地方经济精英的权威解魅
        一、依然萧条的打拉池煤炭业
        二、打拉池的几次大规模融资
        三、两位煤老板争夺资源的冲突
    第二节 村落政治精英的权威危机
        一、难于落实的镇长发展规划
        二、村民眼中的村长、书记
    第三节 村落宗教权威的复振
        一、道教复振的人类学分析
        二、宗教权威与村落社会的整合
    第四节 地方知识精英的权威隐喻
        一、逐渐升温中的打拉池教育
        二、一个考上大学孩子的送行典仪
    第五节 国家与地方行政权威互动下的社会发展实践
        一、政府部门关于未来的规划
        二、村落行政权威的未来发展规划
        三、村民的文化自觉与自主行动
    小结
结论
    一、村庄变迁中的决定性变量与民众的自主性体现
    二、从小地方到大社会:社会关系建构的“自我行动”逻辑
    三、从微观叙事到宏观理论的反思
    四、从权威依附到自主人生的发展
附录一 历史沿革
附录二 几个典型家户的百年生活
附录三 打拉池上九会醮筵功课表
附录四 渡亡醮筵功课表
附录五
附录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广西边境民族关系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本态势
    (一)团结和谐的主流特征明显
        1. 族际间和谐融洽的关系日益深厚
        2. 民族间交流交往交融的氛围日益浓厚
        3. 民族团结的基础日益坚厚
    (二)面临问题和挑战的支流因素也较为严峻
        1. 发展缓慢
        2. 政策缺陷
        3. 渗透明显
二、成因分析
    (一)从主流特征上分析
    (二)从支流因素上分析
三、对策建议
    (一)政治上要解决———切实增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问题
    (二)经济上要解决———千方百计加快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
        1. 着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2.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3. 努力发展边境贸易
        4. 给力社会事业发展
    (三)思想文化上要解决———毫不动摇促进民族交流交往交融问题
        1. 增进“四个认同”
        2. 增强民族文化色彩
        3. 增大民族文化交流
    (四)社会管理上要解决———最大限度推进民族团结问题
        1. 深入开展创建活动
        2. 深层处置突发事件
        3. 深度强化边境地区宗教管理
    (五)相关措施上要解决———与时俱进创新边境民族工作机制问题
        1. 健全全社会都关心和支持边境民族地区发展的长效机制
        2. 健全“兴边富民”长效机制
        3. 健全民族关系监测评价处置机制
        4. 构建军警民携手共管边境的格局

(5)张家口市道路货物运输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预期研究结果、价值
第2章 货物运输管理理论与政策依据
    2.1 货物运输管理含义与特性
        2.1.1 货物运输的定义及分类
        2.1.2 货物运输的特性
        2.1.3 道路运输未来的发展趋势
    2.2 货物运输公共管理理论的精细化管理
    2.3 当前我国对货物运输的政策法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张家口市道路货运管理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
    3.1 道路设施建设情况
        3.1.1 道路基础设施
        3.1.2 高速公路建设成效
    3.2 货物运输发展状况
        3.2.1 货物运输历史沿革
        3.2.2 物流枢纽建设
        3.2.3 货物运输组织与其他条件
    3.3 道路货运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3.3.1 市场管理层面的问题及成因
        3.3.2 管理与发展不协调问题及成因
        3.3.3 货运市场法制不健全,行为不规范的问题及成因
        3.3.4 货运场站建设滞后,物流节点作用难以发挥的问题及成因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完善张家口市道路货物运输管理的建议
    4.1 理顺体制机制,建立更加合理高效的交通管理队伍
        4.1.1 健全道路运输管理体制
        4.1.2 解决货运管理政出多门问题
        4.1.3 加大道路货物运输监管力度
    4.2 道路货物运输实行精细化管理
    4.3 不断完善道路运输法律法规
        4.3.1 尽快制定《道路运输法》为执法提供法律依据
        4.3.2 立法更加明确,避免街头官僚的产生
        4.3.3 依法治运,加强个体运输户道路运输立法工作
    4.4 货运物流枢纽场站布局规划方案
        4.4.1 健全张家口市物流枢纽站场布局方案
        4.4.2 物流园区建成后的重大意义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城乡结合部耕地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城乡结合部
        2.1.1 城乡结合部的内涵
        2.1.2 城乡结合部特性
        2.1.3 不同发展阶段城乡结合部用地特征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耕地保护理论
        2.3.1 耕地保护的概念
        2.3.2 耕地保护的内容
        2.3.3 耕地保护的内涵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耕地压力指数模型
    3.2 二次移动平均法
    3.3 回归分析法
        3.3.1 回归分析法概念
        3.3.2 回归分析模型
第四章 城乡结合部耕地保护以九江县耕地保护为例
    4.1 研究区域概况
        4.1.1 自然条件分析
        4.1.2 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4.1.3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现状分析
        4.1.4 九江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4.2 九江县耕地保护重要性和必要性
        4.2.1 九江县耕地保护的重要性
        4.2.2 九江县耕地保护的必要性
    4.3 九江县耕地现状及上轮规划指标实施情况
        4.3.1 耕地现状
        4.3.2 上轮土地规划耕地目标及执行情况
        4.3.3 耕地利用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4.4 九江县基本农田保护现状及上轮规划指标实施情况
        4.4.1 九江县基本农田保护现状
        4.4.2 上轮规划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及执行情况
    4.5 九江县耕地保有量预测
        4.5.1 九江县耕地需求量的预测
        4.5.2 基于数学模型的耕地保有量测算
        4.5.3 基于供需方案的耕地供给量预测
        4.5.4 耕地保有量的预测结论
        4.5.5 耕地保护目标调整方案确定
    4.6 九江县基本农田保护规模与布局
        4.6.1 基本农田保护规模与布局研究规划
        4.6.2 基本农田划定标准
        4.6.3 基本农田保护规模的确定
        4.6.4 基本农田保护指标的分解
第五章 九江县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措施
    5.1 主要措施
    5.2 辅助措施
参考文献
致谢

(7)中国西南边境公路建设状况及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动态
        一、与公路相关的资料
        二、非传统安全观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
        二、调查问卷
        三、深入访谈
第二章 我国西南边境公路建设状况
    第一节 中国西南边境地区概况
        一、边境行政区划
        二、边境自然地理
        三、边境地区民族分布
    第二节 中国西南边境公路建设状况
        一、云南边境地区公路建设概况
        二、广西边境地区公路建设概况
第三章 新安全观
    第一节 冷战后中国西南周边安全态势
    第二节 非传统安全
    第三节 中国西南边疆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因素
        一、贩毒
        二、贩卖枪支弹药
        三、艾滋病
        四、跨国犯罪
        五、跨界民族问题
第四章 边境公路对维护边疆安全的重要战略意义
    第一节 边境公路建设地缘政治稳定
        一、公路交通与军事战备
        二、现代边防建设的需要
        三、跨界民族发展的需要
        四、能源安全的保障
    第二节 边境公路建设与边境社会经济发展
        一、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
        二、边境公路建设与边贸发展
        三、边境公路建设与口岸发展
        四、边境公路建设与边境旅游业的发展
第五章 “中越沿边公路”(水口关段)的调研
    第一节 调研地概况
        一、水口镇简介
        二、中越沿边公路
    第二节 沿边公路修建后边境地区的变化
        一、边防部队执勤的便捷
        二、边民生活的改善
        三、口岸经济的发展
        四、边境群众生活生产方式的变迁
        五、促进了边境贸易的发展
        六、扩大了边境旅游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

(8)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湿地资源概况
        1.1.2 中国湿地具有巨大的功能和价值
        1.1.3 中国湿地面临的主要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中国实施了国家湿地保护工程
        1.3.2 工程评估研究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概述
    2.2 研究方法
        2.2.1 湿地工程评价指标的选择依据
        2.2.2 指标综合评价方法
        2.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全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定性评价
    3.1 全国湿地保护管理情况
        3.1.1 不断完善湿地政策和法规,显着增强了湿地保护能力
        3.1.2 认真履行《湿地公约》,在国际上展示了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
        3.1.3 采取多种方式提升全社会湿地保护意识,有力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
    3.2 国家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总体情况
        3.2.1 工程规划
        3.2.2 工程范围
        3.2.3 工程目标和任务
        3.2.4 工程主要成效
    3.3 全国 20 个典型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项目区概况
        3.3.1 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建设项目
        3.3.2 广东海丰公平大湖湿地保护建设项目
        3.3.3 黑龙江省安邦河自然保护区湿地恢复与保护工程建设项目
        3.3.4 黑龙江省大庆油田开发区湿地保护示范工程建设项目
        3.3.5 湖北洪湖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项目
        3.3.6 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工程建设项目
        3.3.7 内蒙古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建设工程项目
        3.3.8 广西茅尾海红树林湿地保护建设项目
        3.3.9 宁夏银川湿地保护和栖息地恢复建设项目
        3.3.10 云南省泸沽湖自然保护区高原湿地保护建设项目
        3.3.11 青海可鲁克湖—托素湖湿地保护建设工程项目
        3.3.12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建设工程项目
        3.3.13 新疆天池博格达峰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建设工程项目
        3.3.14 新疆青格达湖湿地恢复与保护建设项目
        3.3.15 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工程
        3.3.16 四川亿比措湿地自然保护区一期工程建设项目
        3.3.17 江西都昌湿地保护建设项目项目区自然情况
        3.3.18 江西芦溪锅底潭湿地保护建设项目
        3.3.19 安徽安庆市沿江湿地保护建设项目
        3.3.20 安徽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项目
第四章 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评估指标体系
    4.1 指标与权重(AHP)
    4.2 模糊综合评价
    4.3 评价结果
第五章 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评估结果
    5.1 总体评估结果
        5.1.1 工程建设投资
    5.2 项目评估结果
第六章 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生态效果案例分析
    6.1 洪湖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分析
        6.1.1 研究区域概况
        6.1.2 研究方法
        6.1.3 结果与分析
    6.2 上海崇明东滩湿地植被变化分析
        6.2.1 研究区域概况
        6.2.2 研究方法
        6.2.3 空间变化
        6.2.4 季节变化
        6.2.5 年度变化
    6.3 结果与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评估结果
    7.3 科学措施
    7.4 问题和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9)陕西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理论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3.1 国外研究动态综述
        1.3.2 国内研究动态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农村金融市场交易主体分析
        2.1.1 供给主体分析
        2.1.2 需求主体分析
    2.2 决定农村正规金融发展的要素分析
        2.2.1 农村金融需求对金融发展具有导向性影响
        2.2.2 农村正规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
        2.2.3 农村金融供需主体的创新能力
        2.2.4 政府行为
        2.2.5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2.2.6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2.3 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形成机理分析
        2.3.1 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决定的理论模型
        2.3.2 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形成的机理分析
第三章 陕西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表现
    3.1 指标体系、分析方法与数据来源
        3.1.1 农村正规金融发展的指标体系
        3.1.2 分析方法与数据来源
        3.1.3 样本地区基本概况
    3.2 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区域总体差异
        3.2.1 发展规模和速度的区域差异
        3.2.2 营业网点和员工人数区域差异
        3.2.3 深化指标的区域差异
        3.2.4 农村正规金融发展综合水平的区域差异
    3.3 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县域间差异分析
        3.3.1 榆林农村正规金融发展的县域差异
        3.3.2 渭南农村正规金融发展的县域差异
        3.3.3 商洛农村正规金融发展的县域差异
    3.4 农村正规金融支农绩效的区域差异
        3.4.1 农村正规金融支农绩效分析
        3.4.2 农村正规金融支农绩效的区域差异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陕西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成因解释
    4.1 模型确定、指标选择和方法解释
        4.1.1 模型确定和指标选择
        4.1.2 方法解释
    4.2 陕西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区域差异分解及解释
        4.2.1 各变量的单位根检验
        4.2.2 农村正规金融决定方程的确定
        4.2.3 差异分解结果及原因解释
    4.3 陕西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县域间差异的分解及原因解释
        4.3.1 榆林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县域间差异分解及原因解释
        4.3.2 渭南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县域间差异分解及原因解释
        4.3.3 商洛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县域间差异分解及原因解释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陕西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区域差异变动趋势分析
    5.1 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区域差异波动:1997-2009
        5.1.1 时间序列分解与 Hodrick-Prescott 滤波方法
        5.1.2 陕西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时间序列分解
        5.1.3 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县域间差异的时间序列分解
        5.1.4 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区域差异“U”型特征的解释
    5.2 农村正规金融发展的收敛机理分析
        5.2.1 固有要素的影响机理
        5.2.2 经济促进机理
        5.2.3 教育促进机理
        5.2.4 创新能力促进机理
        5.2.5 国家政策干预机制
    5.3 农村正规金融发展收敛性实证检验
        5.3.1 实证检验方法
        5.3.2 实证检验结果及解释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陕西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合理性判断
    6.1 区域差异合理性的评价标准
    6.2 区域差异合理性的判断
        6.2.1 农村正规金融的满足度判断
        6.2.2 农村正规金融与农村经济格兰杰因果检验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实现陕西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区域均衡的政策建议
    7.1 提高农村金融有效供给能力和水平
        7.1.1 重塑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7.1.2 提升农村金融创新能力
        7.1.3 防范农村金融风险
        7.1.4 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7.2 调控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决定要素
        7.2.1 促进农村金融发展固有要素条件的差异
        7.2.2 加快农村经济的区域均衡
        7.2.3 加快区域间教育水平的均衡
        7.2.4 实现农村商品和金融交易效率的区域均衡
    7.3 促进陕西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沼气建设造就生态村庄(论文提纲范文)

沼气建设造就生态村
沼气引发农村能源革命
乡村美景入画来

四、乡乡通油路 村村通汽车(论文参考文献)

  • [1]攸县新市镇山门村农田水利建设项目规划设计[D]. 曾辉. 湖南农业大学, 2016(08)
  • [2]沧桑巨变着华章 继往开来谱新篇[N]. 马生荣,张忠学. 甘肃日报, 2016
  • [3]打拉池的权威与自主 ——一个回汉杂居村镇的社会生活史研究[D]. 龚成红. 兰州大学, 2016(06)
  • [4]广西边境民族关系问题[J]. 石有健,何文钜. 广西民族研究, 2014(03)
  • [5]张家口市道路货物运输管理研究[D]. 鲁慕周. 燕山大学, 2014(03)
  • [6]城乡结合部耕地保护研究[D]. 韦诗彬. 江西农业大学, 2012(06)
  • [7]中国西南边境公路建设状况及意义研究[D]. 田瑶. 中央民族大学, 2012(12)
  • [8]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评估研究[D]. 王福田.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2(11)
  • [9]陕西农村正规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研究[D]. 王磊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11)
  • [10]沼气建设造就生态村庄[J]. 周品秋,李诗海,周中华. 当代广西, 2011(24)

标签:;  ;  ;  ;  ;  

村村通油路,村村通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