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卉工厂化水培技术获得国家专利(论文文献综述)
张心娟[1](2020)在《草莓水培营养液配方筛选与正交试验优化》文中研究指明和传统土壤、基质栽培相比,营养液水培具有病虫害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少、高效集约产量高等优点。然而,目前针对水培草莓的营养液配方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以“章姬”(Fragariai×ananassa,Akihiime)草莓为试材,分别以七种营养液配方:Hoagland和Arnon配方、Hoagland和Snyde配方、日本山崎配方、日本园试配方、华南农业大学果菜类配方、北京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配方和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配方配制营养液进行水培试验。通过分析不同营养液配方水培草莓的生理指标、生长指标、果实性状指标和果实品质指标并进行初步筛选,结果如下:(1).在七种营养液筛选试验中,日本山崎营养液配方配制的营养液叶片净光合速率、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叶片氮含量最高,单果重最重、总产量最高,生长指标综合第二,花序总数、草莓果实品质综合第一,果实亮度、果实色泽程度均第一,且日本山崎配方综合第一。结合华南农业大学果菜类配方和北京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配方,进行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2).采用四因素三水平设计了正交试验表。试验因素及水平排列为A(四水硝酸钙mg/L)、B(硝酸钾mg/L)、C(磷酸二氢钾mg/L)、D(磷酸二氢铵mg/L)。九种试验方案分别为配方1(A1、Bl、C1、D1)、配方2(A1、B2、C2、D2)、配方 3(A1、B3、C3、D3)、配方 4(A2、B1、C2、D3)、配方5(A2、B2、C3、D1)、配方 6(A2、B3、C1、D2)、配方 7(A3、Bl、C3、D2)、配方 8(A3、B2、C1、D3)、配方 9(A3、B3、C2、D1)。(3).正交试验九种新配方中,生长指标综合第一的是配方4。果实品质指标综合第一的是配方5。开花最早、花序总数最多、株高冠幅叶面积、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最高、草莓总产量单果重最高的是配方8。配方8可为草莓早上市和产量提高提供试验基础。综上所述.:配方8是最适宜“章姬”草莓水培试验的营养液配方,其配方为:四水硝酸钙472g、硝酸钾303g、磷酸二氢钾100g、七水硫酸镁246.5g;七水硫酸亚铁21g、EDTA26g、硼酸2.85g、四水硫酸锰2.4g、七水硫酸锌0.16g、五水硫酸铜0.1g、四水钼酸铵0.0lg(每吨水)。
王晨[2](2019)在《京郊地区叶菜类无土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无土栽培作为近年来热门的新型现代农业,为了研究无土栽培在北京周边郊区的推广现状和生产中所急需解决的问题,本论文通过对昌平、大兴、延庆三个京郊地区的63家不同性质企业及个体户进行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以及试验研究分析,主要结果如下:京郊地区无土栽培种植以私营企业为主占总体的62%,并主要以叶菜类种植为主,在水培模式种植上私营企业种值规模集中在600m2-3000m2亩,个体企业规模主要在600m2以下,水培方式主要以漂浮栽培技术为主。主要种植的水培叶菜有韭菜、油菜、娃娃菜、生菜,其中以生菜种植最多。在水培叶菜年产量上生菜年产量在1000kg以下,韭菜年产量在1000-3000kg,油菜产量在3000-5000kg,娃娃菜年产量在5000kg以上。在水培销售市场中主要有超市,机关单位,内部销售,互联网以及批发市场。水培叶菜年平均价格为3-5元。在对病虫害防治上主要以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在对营养液的废液处理上49%的企业采取循环使用。在调查中发现以下几个问题,主要有种植的管理上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普遍低。在栽培管理模式上缺乏技术的培训以及水培管理模式的改善。在销售市场上,销售渠道单一,以及市场认知度低,缺乏宣传。因此将对以上问题进行以下建议。水培生产管理模式的改善:对水培栽培管理模式进行改善,以春油一号为试验品种,调整北京蔬菜研究中心自主研发的地下水配方的硝铵比例,通过生长指标、品质指标、生理指标以及产量的测定最后筛选出硝铵比为5.1:4的营养液配方适合水培油菜的生长。然后在通过筛选后的5.1:4的配方进行营养液的浓度试验,通过测定油菜的生长指标、品质指标、生理指标以及光合的测定筛选出EC值为3.0mS·cm-1的营养液浓度最适宜水培油菜的生长。对京郊地区的无土栽培产业的建议:1.改进水培油菜管理模式,高效生产。2.因地制宜的推广具有地方特色的无土栽培技术。3.简化无土栽培技术、培养无土栽培技术推广人员。4.科学有效的做好病虫害防治,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农业。5.严格控制生产技术规范,保证蔬菜的品质和产量。6.进行一二三产业融合,拓展无土栽培产业的发展。
陈继康,朱娟娟,喻春明,朱爱国,陈平,高钢,陈坤梅,熊和平[3](2018)在《苎麻嫩梢水培育苗技术参数优化》文中研究说明研发苎麻水培工厂化育苗技术对实现苎麻育苗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缺少适于工厂化培育条件下苎麻水培技术参数体系的问题,系统分析了液流状态、营养液配方及添加方式、促根方法及扦插方法对水培苎麻扦插苗生根及生长的影响,提出了一整套水培技术参数体系。主要包括:采集嫩梢长1015 cm,顶部留叶45片;800倍多菌灵浸泡嫩梢中下部30 s;采用循环液流培养;培养环境温度2025℃;全光谱光源(日光灯)补光;扦插密度为160株/平方米,在扦插后第4天添加营养液,营养液NPK浓度分别为60、15、90 mg/L。
穆大伟[4](2017)在《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耕地紧张局势越加严重,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开展具备农业生产功能的城市建筑环境适应性与种植技术研究,能够有效补偿耕地面积,减少资源消耗,改善城市生态,使城市产生从单纯的资源消耗型向生产型的革新性转变,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生态和学术意义。课题以居住建筑和办公建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实地调研、理论整合、种植试验、计算机模型建构等方法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方面:系统梳理有农建筑理论,农业城市环境适应性、建筑环境适应性研究,建筑农业种植技术、品种选择技术研究、屋顶温室有农建筑范式研究。研究内容:(1)在生产性城市理论指导下,系统梳理有农建筑理论。有农建筑是在传统民用建筑基础上,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和环境调控手段,系统耦合人居生活与农业生产活动,构筑“建筑—农业—人”一体化生态系统,具备农业生产功能的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2)城市环境与传统农田环境差异较大,论文以城市雨水和城市空气条件下蔬菜适应性为切入点进行种植试验研究,测量蔬菜光合速率、根系活力、维生素含量和重金属含量等蔬菜品质指标和生理指标,探讨农业在城市环境中的适应性。(3)对比分析蔬菜和人体对环境的要求,提出人菜共生空间光照、温度、湿度、气流等环境指标。测量客厅、办公室、阳台、屋顶的光照强度、温度、湿度、CO2浓度,分析蔬菜在建筑环境中的适应性。进行建筑蔬菜种植试验,测量生理指标与产量,计算蔬菜绿量和固碳吸氧量,探讨蔬菜生产建筑环境适应性和生态效益。(4)结合设施农业技术和立体绿化技术,筛选建筑农业种植技术:覆土种植、栽培槽种植、栽培块种植、水培种植。提出建筑农业新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该技术可实现不更换栽培基质持续生产,是更加适宜建筑环境的农业种植技术。进行透气型砂栽培生菜种植试验研究,论证透气型砂栽培技术可行性。(5)提出建筑农业品种选择基本原则,系统整理120种蔬菜环境要求数据,建立建筑蔬菜品种选择专家系统。以建筑农业微空间和中国农业气候区划为基础,进行建筑农业气候区划。(6)进行屋顶温室有农建筑专题研究,探索日光温室、现代温室和建筑屋顶结合的具体模式,并将光伏与屋顶温室进行结合,使建筑具备能源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功能。利用Design Builder模拟屋顶温室、屋顶农业和普通建筑的能耗,探讨屋顶温室的节能性。论文阐述了有农建筑的内涵,通过调查研究、理论研究、试验研究、模拟研究对农业城市适应性、建筑适应性、建筑农业种植技术、建筑蔬菜品种选择技术、屋顶温室有农建筑模型与能耗进行了研究。结论如下:(1)城市雨水和城市空气环境下的蔬菜生长势弱,商品产量低,营养品质较好,重金属As、Cd、Pb含量满足国家标准食品安全要求,城市雨水可作为农业灌溉用水,交通路口不宜进行蔬菜商品生产;在人菜共生建筑空间中,蔬菜要求光照强度3000lux以上,远高于人居环境要求,需要解决补光而不产生眩光的问题,人菜温度、湿度、通风环境要求范围较为接近,人菜CO2和O2具有互补作用;通过办公建筑和居住建筑环境测量试验和种植试验研究证明人菜共生是可行的,种植试验表明,南向窗台、南向阳台和西向阳台单株生物量分别为163.15g、138.08g、132.42g,显着高于北向窗台19.01g和屋顶31.67g,不同空间蔬菜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固碳吸氧量和绿量差异明显。(2)提出建筑农业三原则:对人工作和生活影响小、对建筑环境影响小、种植管理简单,筛选出建筑农业适宜技术:覆土栽培技术、栽培槽技术、栽培块种植技术、栽培箱种植技术、水培技术;提供新的建筑农业种植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试验证明透气型砂栽培技术是可行的;建立120种蔬菜环境指标数据库,建立品种选择专家系统,进行建筑农业气候区划,解决了建筑蔬菜品种选择问题。(3)探索通过屋顶温室进行农业、能源复合式生产的有农建筑范式;Design Builder软件模拟表明屋顶现代温室和相连建筑顶层的全年能耗为80802 Kwh,露地现代温室+没有屋顶温室的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90429 Kwh,全年节能9627 Kwh,露地日光温室+普通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48806 Kwh,屋顶日光温室和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46924 Kwh,全年节能1882 Kwh,证明屋顶温室是节能的。论文为有农建筑和生产型建筑系统构筑做了部分工作,属于生产性城市理论体系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垂直农业的生产型民用建筑系统构筑》(项目批准号:51568017)的部分研究成果,为生态建筑设计探索新方法,为可持续城镇建设提供新思路。
张瑜[5](2016)在《把握植物工厂技术产业的创新焦点——访北京市植物工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周增产》文中指出周增产,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北京京鹏环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北京市植物工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首都设施农业科技创新服务联盟副理事长,从事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研究。2005年获国务院颁发的享受政府特殊津专家称号,2014年获首都劳动奖章称号,2015年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获得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1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1项,机械工业科技二等奖1项、科技三等奖2项,北京市科技三等奖3项、推
王彩虹,王新欣,李卫华[6](2015)在《饲草水培技术》文中指出饲草水培技术已在欧美一些地区得到研究和应用,在我国鲜有报道,作为一种节省土地和节约水资源的饲草培育方法,对解决我国牧区有限土地资源及缺水的现状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水培饲草技术研究进展情况的介绍,旨在推动我国饲草水培技术的研究,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卢鹏[7](2014)在《水培红豆杉部分生理生化指标及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缓解红豆杉种质资源匮乏的现状和提高人工种植的红豆杉品质,本实验运用水培技术,以水培中国红豆杉(Taxus chinensis)为受试对象,利用赤霉素(GA3)处理诱导水培红豆杉生根,通过与土培红豆杉在组织形态、生理生化和分子水平的比较,探索水培对红豆杉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从而揭示中国红豆杉从土培到水培转化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为红豆杉的大规模无土栽培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400mg/L GA3处理能显着促进红豆杉水生根的形成;石蜡切片观察可知,水培红豆杉根系细胞比土培红豆杉紧凑,有发达的通气组织,缺少维管柱细胞,无根毛;水培红豆杉叶绿素含量低于土培组,而根系活力高于土培组(p<0.05),根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上均与土培组呈极显着差异(p<0.01),但丙二醛(MDA)含量、电导伤害率以及总蛋白谱带与土培组无显着区别,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脂氧合酶2(lox2)表达量高于土培组,呈显着性差异(p<0.05),但细胞色素还原酶450(p450)表达量低于土培组,成极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红豆杉在水培过程中根系结构、生理生化指标以及相关基因表达会发生相应改变以适应低氧水环境。
羊金殿[8](2014)在《马拉巴栗的水培试验研究》文中指出为了增加水培花卉的多样性,尤其是木本植物偏少的现象,本研究以发财树(Pachira macrocarpa)为例,进行生根基质的筛选,根系处理方式与通气时间选择,生根激素种类、浓度、处理时间的选择,生产模式的比较。旨在通过研究发财树水培生根的特点来来优化发财树根系诱导方式,为进行推广应用奠定理论与技术基础。1、发财树生根基质的选择,在以珍珠岩、椰糠及清水作为实验的生根基质时,比较其生根指数、根态及植株生长状态来确定最佳的发财树生根基质,并作为以后研究的依据。本实验结果显示以清水为生根基质的培养方式更适宜发财树的生根生长,其生根指数为287是以珍珠岩生根指数的3.72倍,以椰糠的2.19倍。2、根系处理方式的选择上,我们选择土生根全部剪掉,其生根指数为356.51,是保留植株全部土生根的2.05倍。另外在给根系通气时选择早晚各通气15min的通气方式,其生根指数是115.53。3、4种生根激素的选择中,我们比较其生根指数、根态、水培苗的状态及达到成品的时间来看,确定NAA100ppm为最佳的生根激素浓度,其生根指数为339.25,显着高于其他4个处理。另外,生根激素浸泡时间的长短也是极为重要的,本实验选择用NAA100ppm浸泡60min的培养方式来进行发财树水培生根。4、生产模式的比较,在以A型管道培养模式、水槽培养模式和立柱培养模式的培养模式比较中,发现A型管道培养模式的水培发财树的单位周期单位面积内成商品水培株数最多为922株,且后期管理养护容易。A型管道培养模式不仅培养株数多,而且美观,是较为理想的培养模式,值得推广研究。
吕伟德[9](2014)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水培花卉智能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花卉水培是花卉无土栽培的一种重要生产方式,近年来水培花卉生产发展迅速。水培花卉的生长发育受水培生产大棚环境的影响较大,对水培生产大棚内环境因子进行远程实时监控与实时传输,并能精确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促进传感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相结合的农业田间环境监控技术的研究。从现有的无线环境监控网络来看,主要问题是网络建设成本高、接入公网速率低、操作比较复杂、网络覆盖范围亦小,同时田间采集信息共享性差。本研究结合水培花卉智能生产基地建设与水培花卉生产技术试验,根据水培花卉智能生产大棚建设需求,开发一种基于农业物联网架构的水培环境监控系统,并且选择空气温度、湿度、C02浓度、光照强度、土壤湿度及水环境pH、EC值和水培花卉生长形态分析的主要参数作为实时在线监控对象进行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核心技术如下: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水培花卉智能生产大棚的设计与技术开发、水培花卉智能生产大棚智能监控系统的开发与应用。(1)水培花卉智能生产大棚的设计与技术开发,主要包括:室内花卉水生诱变苗床硬件体系的构成;室内花卉水生诱变技术实现手段的研究。(2)水培花卉智能生产大棚智能监控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主要包括4个方面:根据农业物联网架构设计要求开发水培大棚环境监控系统,技术上实现ZigBee网络与3G移动通信网、TCP/IP网络等多种网络的有效连接;基于ARM9微处理器平台开发水培系统嵌入式协调器网关,实现内嵌Web服务器支持,研究协调器网关的远程访问与控制技术:选择5个水培大棚环境信息采集点设计感知层的ZigBee感知节点,研究多参数综合采集技术;基于阿里云平台开发水培大棚环境监控中心服务器,实现大数据的存储和统计分析管理功能,同时为用户网页浏览和数据下载提供支持。形成的核心技术是水培大棚远程监控系统,系统在水培生产示范基地实现如下功能:(1)实时准确地采集水培花卉生产大棚环境主要环境因子的数字化信息,并可实时上传并保存在数字农业云平台;(2)PC、PAD及智能手机等远程用户能够方便访问服务器和协调器网关,并可对水培花卉物联网系统进行控制和数据查看与下载:(3)满足无线传感网络到物联网和3G移动通信网的高速率接入的新需。该系统按照低成本、可扩展的设计目标,可有效满足水培花卉生产环境监控与管理。
卢文晋[10](2014)在《枸杞水培根原机诱导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以枸杞(Lycium chinense)为材料,设立不同的激素、营养液水平以及不同枸杞插穗部位和清水做对照。通过测定生根率及相关的生理指标,探讨了枸杞在生根期间的生理特性变化情况,从而确定水培枸杞的最佳激素水平和最佳插穗的生根部位,为枸杞水培育苗提供理论依据。本次试验的结果如下:1、激素水平和插穗部位差异枸杞在不同水培处理条件下均能存活并生长,但在不同激素水平和不同插穗部位的条件下,水培枸杞的生根率以及各项生理指标都表现出显着差异性,生根率表现为:NAA50mg/L处理茎尖最好,达到91.30%。生理指标表现为:枸杞Chla、Chlb、Chla+b、Chla/Chlb四个含量之间差异性显着,NAA50mg/L、IBA100mg/L、2,4-D5mg/L处理枸杞不同茎段叶片的Chla、Chlb和总量比这三种激素不同水平下处理枸杞插穗叶片的Chla、Chlb和总量高,而其Chla/Chlb比值明显低于其它处理条件。在不同处理条件下,NAA50mg/L处理茎尖的根系活力显着高于其它处理条件下的根系活力,根据植物根系的生长特点,这说明低浓度的激素对根系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在不同处理条件下,NAA50mg/L茎尖、IBA100mg/l中段、2,4-D5mg/L老段中丙二醛含量低于其它处理条件,表现出最佳的抗逆性。对不同处理下枸杞的可溶性糖含量测定结果与根系活力的趋势相同,NAA50mg/L处理茎尖可溶性糖含量最大。2、不同营养液浓度对枸杞生理指标的差异枸杞插穗在不同激素水平下处理2周后生根,随后将生根的插穗平均分配到四个水平的霍格兰营养液中(25%、50%、75%、100%)和清水对照,测定生理指标,50%浓度的营养液处理的插穗,Chla、Chlb、Chla+b含量、根活力、可溶性糖含量高于其他处理,而Chla/Chlb比值、丙二醛低于其他处理。通过对枸杞生根率和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研究,可以得出:激素对枸杞插穗进行处理可促进其生长,其中NAA50mg/L处理枸杞插穗比其它激素水平处理枸杞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对于枸杞插穗来说,茎尖和中段各项生理指标表现要优于老段。
二、花卉工厂化水培技术获得国家专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花卉工厂化水培技术获得国家专利(论文提纲范文)
(1)草莓水培营养液配方筛选与正交试验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1 无土栽培理论基础 |
1.1.1 无土栽培的生产应用 |
1.2 无土栽培的现状与展望 |
1.2.1 欧美无土栽培现状 |
1.2.2 亚洲无土栽培概况 |
1.2.3 中国无土栽培的发展及现状 |
1.3 常见的水培技术方式 |
1.3.1 深液流技术 |
1.3.2 营养液膜技术 |
1.3.3 雾培技术 |
1.3.4 静止式水培技术 |
1.4 无土栽培的发展前景 |
1.5 营养液水培的研究及进展 |
1.6 水培营养液EC值、pH值研究 |
1.6.1 营养液的电导率(EC)值 |
1.6.2 营养液的酸碱度 |
1.6.3 营养液的更换 |
1.7 草莓无土栽培的研究进展 |
1.8 草莓的生物学特性 |
1.8.1 生长特性 |
1.8.2 草莓的生长环境 |
1.9 草莓及其营养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技术路线图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草莓品种 |
2.1.2 试验用品 |
2.1.3 试验药品 |
2.2 试验方法 |
2.2.1 确定营养液配方 |
2.2.2 草莓各项指标的测定方法 |
2.2.3 试验设计 |
2.2.4 营养液配制技术 |
2.2.5 营养液配制注意事项 |
2.2.6 试验地点 |
2.2.7 草莓定植 |
2.2.8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营养液筛选结果 |
3.1.1 八种处理对草莓成活率的影响 |
3.1.2 八种处理对草莓营养生长指标的影响 |
3.1.3 八种处理对章姬草莓生育期的影响 |
3.1.4 八种处理对草莓植株开花数和花序的影响 |
3.1.5 八种处理对草莓总产量和单果重以及果形的影响 |
3.1.6 八种处理对草莓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3.1.7 八种处理对草莓色差的影响 |
3.1.8 八种处理对草莓果实品质的影响 |
3.1.9 八种处理下草莓生长指标的综合评价 |
3.1.10 八种处理草莓果实品质的综合评价 |
3.2 正交试验法优化草莓营养液配方 |
3.2.1 十种处理对草莓成活率的影响 |
3.2.2 十种处理对草莓株高、冠幅、叶面积的影响 |
3.2.3 十种处理对章姬草莓生育期的影响 |
3.2.4 十种处理对草莓植株开花数和花序的影响 |
3.2.5 九种配方对草莓根冠比的影响 |
3.2.6 十种处理对草莓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3.2.7 九种配方对草莓根茎叶鲜重和根长的影响 |
3.2.8 十种处理对草莓色差指标的影响 |
3.2.9 十种处理对草莓总产量和单果重以及果形的影响 |
3.2.10 十种处理对草莓果实品质的影响 |
3.2.11 十种处理章姬草莓生长指标的综合评价 |
3.2.12 十种处理章姬草莓果实品质的综合评价 |
4 讨论 |
4.1 营养液配方的筛选 |
4.2 不同营养液配方对草莓生长的影响 |
4.2.1 七种营养液配方对草莓生长的影响 |
4.2.2 正交试验九种营养液配方对草莓生长的影响 |
4.3 不同营养液配方对草莓果实品质的影响 |
4.3.1 七种营养液配方对草莓果实品质的影响 |
4.3.2 正交试验九种营养液配方对草莓果实品质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水培结果图示 |
(2)京郊地区叶菜类无土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农业推广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农业科技的成果转化 |
1.2.4 农业创新的采用过程 |
1.2.5 农业创新的扩散过程 |
1.2.6 农民行为的改变 |
1.3 国内外无土栽培研究现状 |
1.3.1 国外无土栽培研究现状 |
1.3.2 国内无土栽培研究现状 |
1.4 营养液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
1.4.1 营养液硝铵比现状 |
1.4.2 营养液浓度现状 |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第2章 京郊地区的无土栽培现状 |
2.1 京郊地区农业发展现状 |
2.2 京郊地区无土栽培发展现状 |
2.2.1 京郊地区无土栽培管理人员现状 |
2.2.2 京郊地区无土栽培企业性质 |
2.2.3 京郊地区无土栽培企业基地规模 |
2.2.4 京郊地区无土栽培企业种植种类交叉分析 |
2.3 京郊地区水培叶菜现状 |
2.3.1 京郊地区无土栽培模式 |
2.3.2 水培叶菜种植种类 |
2.3.3 水培叶菜种植规模 |
2.3.4 水培叶菜种类和种植面积交叉分析 |
2.3.5 水培叶菜种类和产量交叉分析 |
2.4 营养液的的废液处理方式 |
2.5 水培种植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 |
2.6 水培叶菜的价格及销售渠道 |
2.6.1 水培叶菜各种类价格 |
2.6.2 水培叶菜销售渠道 |
2.7 水培叶菜的种植需求交叉分析 |
2.8 水培叶菜的安全满意度分析 |
2.9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水培油菜硝铵比试验研究 |
3.1 试验目的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处理设置 |
3.2.3 项目测定 |
3.3 数据处理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不同硝态氮和铵态氮对油菜生长的影响 |
3.4.2 不同硝态氮和铵态氮对油菜根系活力的影响 |
3.4.3 不同硝态氮和铵态氮对油菜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3.4.4 不同硝态氮和铵态氮对油菜品质的影响 |
3.4.5 不同硝态氮和铵态氮对油菜的植株干鲜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
3.5 讨论与结论 |
第4章 不同EC值对油菜生长的产量、品质及光合的影响 |
4.1 试验目的 |
4.2 试验处理设置 |
4.3 试验材料和方法 |
4.3.1 试验材料 |
4.3.2 测定项目及方法 |
4.4 数据处理 |
4.5 结果与分析 |
4.5.1 不同浓度对油菜生长指标的影响 |
4.5.2 不同EC值对油菜不同叶面积的影响 |
4.5.3 不同EC值对油菜叶绿素和根系活力的影响 |
4.5.4 不同EC值对油菜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
4.5.5 不同EC值对油菜品质的影响 |
4.5.6 不同EC值对油菜干鲜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
4.6 本章讨论与结论 |
第5章 京郊地区叶菜无土栽培发展与推广建议 |
5.1 改进水培油菜管理模式,高效生产 |
5.2 因地制宜的推广具有地方特色的无土栽培技术 |
5.3 简化无土栽培技术、培养专业技术推广人员 |
5.4 科学有效的做好病虫害防治,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农业 |
5.5 严格控制生产技术规范,保证蔬菜的品质和产量 |
5.6 进行一二三产业融合,拓展无土栽培产业的发展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3)苎麻嫩梢水培育苗技术参数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水培方法 |
1.3 处理设置 |
1.3.1 营养液添加时间 |
1.3.2 不同水体环境 |
1.3.3 促根方法 |
1.3.4 营养液配方 |
1.3.5 密度和光源 |
1.3.6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营养液不同添加时间对水培苎麻嫩梢生根的影响 |
2.2 不同水环境对苎麻扦插苗生根的影响 |
2.3 不同促根方法对水培苎麻苗扦插生长的影响 |
2.4 不同营养液配方对水培苎麻扦插苗生长的影响 |
2.5 不同扦插密度和光源对苎麻嫩梢水培生根的影响 |
3 讨论与结论 |
(4)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都市农业 |
1.2.2 设施农业 |
1.2.3 立体绿化 |
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1.6 创新点 |
第2章 有农建筑与产能建筑 |
2.1 有农建筑 |
2.1.1 垂直农场 |
2.1.2 有农建筑 |
2.2 产能建筑 |
2.2.1 被动房 |
2.2.2 产能房 |
2.3 生产型建筑 |
第3章 农业的城市环境适应性研究 |
3.1 城市雨水种菜可行性试验研究 |
3.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3.1.2 材料与方法 |
3.1.3 结果与分析 |
3.1.4 结论 |
3.2 城市道路环境生菜环境适应性研究 |
3.2.1 材料与方法 |
3.2.2 结果与分析 |
3.2.3 讨论 |
3.2.4 结论 |
第4章 农业的建筑环境适应性研究 |
4.1 建筑农业环境理论分析 |
4.1.1 蔬菜对环境的要求 |
4.1.2 人菜共生环境研究 |
4.2 建筑农业环境试验研究 |
4.2.1 材料与方法 |
4.2.2 结果与分析 |
4.3 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和生态效益研究 |
4.3.1 材料与方法 |
4.3.2 结果与分析 |
4.3.3 讨论 |
4.3.4 结论 |
第5章 建筑农业种植技术研究 |
5.1 建筑农业蔬菜种植技术 |
5.1.1 覆土种植 |
5.1.2 栽培槽 |
5.1.3 栽培块 |
5.1.4 栽培箱 |
5.1.5 水培 |
5.1.6 栽培基质 |
5.2 建筑农业新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 |
5.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2 透气型砂栽培床 |
5.2.3 砂的理化指标研究 |
5.2.4 水肥控制技术研究 |
5.2.5 砂栽培的特点 |
5.3 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试验研究 |
5.3.1 研究现状 |
5.3.2 材料与方法 |
5.3.3 结果与分析 |
5.3.4 讨论与结论 |
第6章 建筑农业品种选择技术研究 |
6.1 品种选择原则 |
6.1.1 研究现状 |
6.1.2 品种选择原则 |
6.2 品种选择专家系统 |
6.2.1 蔬菜品种数据库 |
6.2.2 品种选择专家系统 |
6.3 建筑农业气候区划 |
6.3.1 建筑农业空间微气候类型 |
6.3.2 建筑农业气候区划 |
6.3.3 建筑农业气候区评述 |
第7章 温室与屋顶温室 |
7.1 温室 |
7.1.1 日光温室 |
7.1.2 现代温室 |
7.1.3 温室环境调控系统 |
7.2 光伏温室:农业与能源复合式生产 |
7.2.1 研究现状 |
7.2.2 农业光伏电池 |
7.2.3 光伏温室的光环境 |
7.2.4 光伏温室设计 |
7.2.5 实践案例 |
7.3 温室环境试验研究 |
7.3.1 材料与方法 |
7.3.2 结果与分析 |
7.3.3 结论 |
7.4 屋顶温室 |
7.4.1 研究现状 |
7.4.2 实践案例 |
7.4.3 屋顶温室类型 |
7.5 屋顶温室模型构建 |
7.5.1 生产性设计理念 |
7.5.2 屋顶日光温室 |
7.5.3 屋顶现代温室 |
7.5.4 屋顶温室透明覆盖材料 |
7.6 屋顶温室生产潜力研究 |
7.6.1 评估模型的建立 |
7.6.2 天津市屋顶温室面积 |
7.6.3 屋顶温室的生产潜力 |
7.6.4 自给率分析 |
7.6.5 结果与讨论 |
7.7 屋顶温室能耗模拟研究 |
7.7.1 能耗模拟分析软件 |
7.7.2 建筑能耗模型 |
7.7.3 能耗模拟参数设置 |
7.7.4 能耗模拟结果与分析 |
7.7.5 能耗模拟结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6)饲草水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水培饲草的定义及特点 |
2 国外饲草水培技术 |
3 国内水培技术研究现状 |
4 结语 |
(7)水培红豆杉部分生理生化指标及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红豆杉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
1.1.1 红豆杉属植物的生物学特征及资源分布 |
1.1.2 红豆杉属植物的繁育研究 |
1.1.2.1 播种繁殖 |
1.1.2.2 扦插繁殖 |
1.1.2.3 组织培养繁殖 |
1.1.3 红豆杉属植物的利用现状 |
1.1.4 自然环境因子处理下对红豆杉生理生化的影响 |
1.1.4.1 温度对红豆杉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1.1.4.2 土壤对红豆杉理化性质的影响 |
1.1.4.3 水分胁迫对红豆杉相关性状改变的影响 |
1.1.4.4 光照处理下红豆杉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研究 |
1.1.5 人为环境对红豆杉相关理化性质的影响 |
1.1.5.1 外源添加物刺激下红豆杉相关理化性质的变化 |
1.1.5.2 其他诱导因素对红豆杉生理生化指标的研究 |
1.2 水培技术的研究进展 |
1.2.1 水培技术及其优点 |
1.2.2 水培技术的应用现状研究 |
1.2.2.1 水培植物的种类研究 |
1.2.2.2 水培营养液的研究 |
1.2.2.3 水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研究 |
1.2.3 水培技术最新成果和动态 |
2 赤霉素 GA_3对水培红豆杉生根的影响 |
2.1 材料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待测红豆杉的处理 |
2.2.2 水培红豆杉的诱导 |
2.2.3 根组织生长指标的检查 |
2.3 实验结果 |
2.4 分析与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3 水培对红豆杉根系形态结构的影响 |
3.1 材料 |
3.1.1 实验材料 |
3.1.2 主要仪器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水培对红豆杉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4.1 水培对红豆杉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4.1.1 材料 |
4.1.1.1 实验材料 |
4.1.1.2 实验设备 |
4.1.2 实验方法 |
4.1.3 结果 |
4.1.4 分析与讨论 |
4.2 水培对红豆杉根系活力的影响 |
4.2.1 材料 |
4.2.1.1 实验材料 |
4.2.1.2 实验设备 |
4.2.2 方法 |
4.2.3 数据处理 |
4.2.4 实验结果 |
4.2.5 分析与讨论 |
4.3 水培对红豆杉根电导伤害率的影响 |
4.3.1 材料 |
4.3.1.1 实验材料 |
4.3.1.2 实验设备 |
4.3.2 方法 |
4.3.3 结果 |
4.3.4 分析与讨论 |
4.4 水培对红豆杉根组织酶活力的影响 |
4.4.1 材料 |
4.4.1.1 实验材料 |
4.4.1.2 实验设备 |
4.4.2 实验方法 |
4.4.2.1 酶液的提取 |
4.4.2.2 蛋白含量的测定 |
4.4.2.3 测定方法 |
4.4.2.4 数据处理 |
4.4.3 实验结果 |
4.4.4 分析与讨论 |
4.5 水培对红豆杉根总蛋白的影响 |
4.5.1 材料 |
4.5.1.1 实验材料 |
4.5.1.2 实验设备 |
4.5.1.3 实验主要试剂 |
4.5.2 方法 |
4.5.3 结果 |
4.5.4 分析与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5. 水培对红豆杉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5.1 材料 |
5.1.1 实验材料 |
5.1.2 主要仪器设备 |
5.1.3 实验主要试剂 |
5.2 实验方法 |
5.2.1 引物设计及合成 |
5.2.2 红豆杉根总 RNA 提取及反转录 |
5.2.3 荧光定量 PCR 标准曲线制作 |
5.2.4 荧光定量 PCR 检测样品中目的基因和内参基因含量 |
5.2.5 荧光定量数据统计与分析 |
5.3 实验结果 |
5.3.1 水培与土培红豆杉根 RNA 提取结果 |
5.3.2 各基因荧光定量 PCR 结果 |
5.4 分析与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8)马拉巴栗的水培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水培定义 |
1.2 水培的分类 |
1.2.1 雾培技术 |
1.2.2 立柱式水培 |
1.2.3 营养液膜技术 |
1.2.4 深液流水培技术 |
1.2.5 浮板毛管水培技术 |
1.2.6 静止式水培 |
1.3 水培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水培的发展的萌芽阶段 |
1.3.2 水培的生产应用阶段 |
1.3.3 大规模集约化、自动化生产阶段 |
1.4 水培的实验研究进展 |
1.4.1 根系处理诱导根研究 |
1.4.2 生长调节剂处理诱导根研究 |
1.4.3 通气处理诱导根研究 |
1.4.4 营养液处理诱导根研究 |
1.4.5 病虫害防治研究 |
1.5 适合水培花卉的种类 |
1.6 水培繁殖中存在的问题 |
1.7 目的意义 |
1.8 研究内容 |
2 不同生根基质对发财树生长的影响 |
2.1 实验地概况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1.3 培养条件 |
2.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根系处理对水培生根的影响 |
2.2.2 不同生根基质对发财树的叶片数影响 |
2.2.3 不同生根基质对发财树株高的影响 |
2.3 小结 |
3 不同处理方式对生根指数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1.3 培养条件 |
3.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根系处理对发财树的生根影响 |
3.2.2 不同通气方式对发财树生根的影响 |
3.3 小结 |
4 激素对发财树生根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1.3 培养条件 |
4.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2 结果分析 |
4.2.1 不同生根试剂对发财树的生根影响 |
4.2.2 NAA不同浓度对发财树生根的影响 |
4.2.3 不同激素浸泡时间对水培生根的影响 |
4.3 小结 |
5 生产模式对发财树产量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方法 |
5.1.3 培养条件及数据分析 |
5.2 结果分析 |
5.3 小结 |
6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9)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水培花卉智能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水生诱变技术 |
2.1.1 水生根的培养 |
2.1.2 通气组织的形成 |
2.1.3 水中氧气的补充及不同环境下对氧气的需求及过渡 |
2.2 水生诱变技术的理论基础 |
2.2.1 溶生性通气组织的形成 |
2.2.2 厌氧胁迫造成的生理生化反应的六大学说 |
2.3 实现植物水生诱变技术的决定因素-----环境 |
第3章 室内花卉水生诱变硬件苗床系统的构成 |
3.1 植物生根诱导催根苗床系统 |
3.1.1 苗床构建 |
3.1.2 管道架设 |
3.1.3 喷头安装 |
3.1.4 架设小拱 |
3.2 植物水生诱变水培床系统 |
3.2.1 水培床建造 |
3.2.2 定植板和定植杯 |
3.2.3 循环供液系统 |
第4章 水培花卉智能生产大棚智能监控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
4.1 系统需求 |
4.2 网络构架 |
4.3 硬件架构 |
4.3.1 协调器网关 |
4.3.2 感知节点 |
4.4 软件架构 |
4.4.1 分布式大规模数据存储平台开发 |
4.4.2 大棚在线监控系统 |
第5章 水培花卉生产大棚智能栽培控制系统简介 |
5.1 准备工作 |
5.1.1 怎么登录系统? |
5.1.2 如何配置IE? |
5.2 如何查看首页 |
5.3 如何在系统中进行数据分析 |
5.4 如伺进行查看历史数据 |
5.5 如何进行在线控制 |
5.6 如何进行数据分析对比 |
5.7 如何进行报警管理? |
5.8 如何修改密码? |
5.9 如何设置用户权限 |
5.10 如何添加图片 |
5.11 如何添加传感器信息 |
第6章 结论及后续工作 |
6.1 本文结论 |
6.2 后续工作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水培生产基地设计建造图片 |
附录B 水培花卉智能生产系统构架图片 |
附录C 水培花卉智能生产基地媒体报道图片 |
附录D 水培花卉品种研发实例图片 |
附录E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附录F 论文研究成果推广 |
(10)枸杞水培根原机诱导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文献综述 |
1.1.1 枸杞无性繁殖技术研究 |
1.1.2 枸杞组织培养技术现状 |
1.1.3 枸杞扦插繁殖技术的现状 |
1.1.3.1 枸杞生根的解剖学理论 |
1.1.3.2 枸杞插穗生根的生理生化理论 |
1.1.3.3 影响扦插生根因子的因素 |
1.1.3.4 提高扦插生根的方法 |
1.1.4 水培技术的研究 |
1.1.4.1 水培技术发展历史 |
1.1.4.2 水培技术的优缺点 |
1.1.4.3 水培技术环境条件 |
1.1.4.4 水培应用前景及存在问题 |
1.1.4.5 枸杞水培技术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条件 |
2.2 实验材料 |
2.3 实验设计 |
2.4 技术路线 |
2.4.1 枸杞水培生根诱导试验技术路线图 |
2.4.2 枸杞水培生根营养液筛选技术路线图 |
2.4.3 枸杞水培育苗技术路线图 |
2.5 生理指标测定与方法 |
2.5.1 激素处理对插穗叶片叶绿素含量影响 |
2.5.2 丙二醛(MDA)含量 |
2.5.3 可溶性糖含量 |
2.5.4 根活力测定 |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章 黑果枸杞在人工栽培条件下的形态变异 |
3.1 生态气候条件和试验点概况 |
3.1.1 研究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果实形态变化 |
3.2.2 叶片形态变化 |
3.2.3 枝条形态变化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4.1 不同激素水平处理枸杞插穗生根率比较 |
4.2 不同激素水平处理枸杞插穗生理指标比较 |
4.2.1 叶绿素 a 含量比较 |
4.2.1.1 叶绿素 a 含量比较 |
4.2.1.2 叶绿素 b 含量比较 |
4.2.2 丙二醛含量比较 |
4.2.3 可溶性糖含量比较 |
4.2.4 根活力比较 |
4.3 NAA 50mg/L 茎尖叶绿素含量变化 |
4.4 NAA 茎尖根系统计 |
4.5 不同营养液水平处理对枸杞插穗生根后的生理指标比较 |
第5章 讨论 |
5.1 水培枸杞插穗的可行性 |
5.2 水培对枸杞插穗生理指标的影响 |
5.3 进一步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花卉工厂化水培技术获得国家专利(论文参考文献)
- [1]草莓水培营养液配方筛选与正交试验优化[D]. 张心娟.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2]京郊地区叶菜类无土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D]. 王晨. 河北工程大学, 2019(02)
- [3]苎麻嫩梢水培育苗技术参数优化[J]. 陈继康,朱娟娟,喻春明,朱爱国,陈平,高钢,陈坤梅,熊和平. 中国麻业科学, 2018(04)
- [4]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D]. 穆大伟. 天津大学, 2017
- [5]把握植物工厂技术产业的创新焦点——访北京市植物工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周增产[J]. 张瑜. 农业工程技术, 2016(22)
- [6]饲草水培技术[J]. 王彩虹,王新欣,李卫华. 新疆畜牧业, 2015(06)
- [7]水培红豆杉部分生理生化指标及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D]. 卢鹏. 宁波大学, 2014(03)
- [8]马拉巴栗的水培试验研究[D]. 羊金殿.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4(02)
- [9]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水培花卉智能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 吕伟德. 浙江大学, 2014(03)
- [10]枸杞水培根原机诱导基理研究[D]. 卢文晋. 青海大学,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