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经病的治则及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张悦[1](2021)在《《女科百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古老的中医学有一段绚烂的发展历程,宋代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宋代为医学发展创造了多种有利条件,妇产医学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妇产医学着作接连涌现,《女科百问》便是这一时期的妇产医学代表着作之一。《女科百问》的作者是宋代医官齐仲甫,此书采用问答体例叙写常见妇科疾病的诊疗,内容精简扼要,有理论有方药,是一本综合性的妇科医学文献。由于缺乏相关史料,我们难以确切了解齐仲甫的生卒时间和生平事迹。《女科百问》现存最早版本为明代版本,另有清代和近现代的多种版本。此书吸收了前人医学精华,也为后世提供了有益参考,体现了医学学术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女科百问》所述妇科病因主要有三种,即风冷之邪、情志不畅、劳累过度。病因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关系密切,齐仲甫重视风冷可能与所处时代的气候有关,情志因素和劳累因素可与宋代女性生活环境中的负面因子相联系。《女科百问》所载方剂丰富,一病对应数方。方剂来源广泛,汇集了宋以前及宋代的效验方剂,也有首见于此书的方剂。书中剂型有汤剂、丸剂、散剂、丹剂和少量其它类剂型,有详细的制作和使用说明。药引使用频繁,有一定的特色和规律,是方剂的得力助手。《女科百问》所见齐仲甫医学思想可以分为两个板块,医学学术思想体现了其精湛的医技,医学人文思想显示了其高尚的医德。医学思想往往与时代发展相接轨,齐仲甫的医学思想凸显了宋代医学发展的一些特征:从医学发展看,成熟与简约互动;从医学普及看,理想与困境并存。
王彦彦[2](2020)在《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及诊疗特色整理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综合运用文献研究、中医学术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通过网络文献检索系统、广州市各大图书馆、访谈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或后人、跟名老中医出诊学习等四种途径,对岭南中医名家治疗月经病学术思想、诊疗特色及临床经验等进行大规模的收集整理,发掘岭南地区月经病的发病特点和名家调治月经病的诊治规律,初步呈现岭南中医妇科医家治疗月经病的学术思想源流及特色经验集成,为临床继承应用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用参与性研究方法初步验证其中一位名医的经验方的临床疗效,为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思想的临床疗效提供循证依据。为中医妇科后辈学习岭南中医妇科提供指引,为发挥岭南中医妇科优势,继承与发扬岭南中医妇科奠定一定的基础。方法:本研究工作主要通过广泛收集历代岭南中医妇科名家相关历史记载、发表论文、医案医着、名医弟子的跟师记录、心得、经验总结及其他途径关于名医的一些记录等,搜集其中各岭南名医关于月经病诊治的学术背景、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有效病案等,通过比较研究的科研方法,归纳整理出岭南名医对于月经病诊治的特色和规律,形成“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同时对岭南中医妇科名家治疗月经病的诊疗特色进行整理研究,采用文献收集、名老中医自身总结、名家访谈、弟子访谈、跟诊学习等形式,采用传统及现代的多种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研究当代岭南妇科名医的学术思想、思辨特点、临床经验、方药特色、典型医案,总结其共性规律和特点,总结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学术思想。在基于上述岭南中医妇科名家治疗月经病的临证经验特色总结下,选择岭南妇科名家李丽芸的一个经验方药,采用参与性临床研究,从方药、治法入手,凝练形成代表性研究方案,评价临床疗效,为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思想的临床疗效提供循证依据。结果:在岭南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岭南地区中医妇科流派的发展受岭南文化的历史沉淀影响深刻。岭南中医妇科形成因素包括地域、经济文化、体质因素等。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构成代表有罗氏妇科、蔡氏妇科两支妇科派系,还包括以妇科病为专科的岭南医家及兼治妇科病的名家。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治疗月经病的学术特点:(1)传承发扬中医,创新中医理论,培养数代岭南名医;(2)百病生于气,重视调理气机;(3)因地制宜,注重湿热致病,顾护气阴;(4)四诊合参,重视望诊、脉诊;(5)心身同治,调畅情志,重视情志治病;(6)调理肾脾,先天与后天并重;(7)用药轻灵,善用南药花药;(8)结合岭南饮食文化,药食同源,重视药膳。本研究选择岭南妇科名家李丽芸教授经验方之补肾健脾法中药复方,治疗脾肾两虚型经期延长(黄体功能不全),运用随机对照方法,与地屈孕酮片作为对照,结果如下:两组患者治疗后经行时间延长的主证积分明显下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治疗疗效相当;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组在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方面更为有效。经过三个月经周期的治疗两组HP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而两组间治疗后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的疗效相当。两组基础体温高温相持续时间经治疗后延长,而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在延长黄体期时间方面疗效相当。两组黄体中期血清孕酮值(BBT上升6-8天)经治疗后较前显着增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均有可能提高黄体中期血清孕酮值而改善黄体功能。但因两组治疗前后黄体中期血清孕酮值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间不具可比性,尚不能证明中药组对提高黄体中期血清孕酮水平的有效性。结论:岭南气候地理的独特性造成了岭南地区有别于我国其他地区的疾病特点及居民体质,如外邪常夹湿邪入侵人体,月经病患者也多气虚、阴虚及痰湿体质等;岭南地区还有采用当地中草药煲凉茶和煲汤的饮食文化习惯,因此药膳调经也成为岭南中医妇科的一大特色。岭南妇科流派传承特点:以代表性南海罗氏妇科为例,其调经特色在于:(1)崇尚景岳,调经首重阴阳;(2)脾肾为本,气血为用;(3)养阴保津,驱邪扶正,攻补有度;(4)治疗重视地域气候的差异;(5)善用南药,药性平和;(6)重视情志治病。罗元恺教授继承发扬,衷中参西,提出女性肾气—天癸—冲任—子宫轴的概念,这是岭南中医妇科理论上的重大突破。罗氏的传人欧阳惠卿、李丽芸、罗颂平、王小云等传承罗氏的学术思想,又各有发展创新。欧阳惠卿致力于补肾活血法在妇科领域常见病、难治病的应用研究,其科研成果硕果累累。李丽芸充实了补肾法,提出经典的补肾八法,丰富了补肾调周法的经验。罗颂平立足天人合一,提出月经周期与太阴月节律同步的创新观点。王小云经多年临床实践及科学研究,形成特色明显的中医“心身同治”学术思想,创新以情胜情的情志疗法。同时岭南妇科流派传承人为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研究开创流派工作室,培养人才,为岭南妇科流派作出贡献。潮汕蔡氏妇科其传承以家传为主,兴盛至今的除了其百年不衰的疗效。近现代名医蔡仰高、蔡纯臣刻苦努力传承良好的家风医德,崇仲景学说,重脾肾,博采众长,重视祖方、偏方,又有创新。至现代蔡妙珊教授继承先辈经验,又结合吸收院校中医教学,将蔡氏妇科发扬壮大。临床验证方面,李丽芸教授经验方之8号健脾补肾方对脾肾不足型经期延长(黄体功能不全)患者是有效的,其疗效与地屈孕酮片改善黄体功能不全型经期延长的疗效相当,而对改善患者脾肾不足型中医症状方面更优于地屈孕酮。此经验方具有临床可行性及可重复性。
刘琳琳[3](2020)在《自拟盈期饮治疗月经后期(肾虚肝郁证)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在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下,人们的压力倍增,随之而来妇科病症也越来越多,西医在治疗此病主要用激素建立人工周期治疗。中医运用独特的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妇科学日渐增多的病症,既有效又具有安全性。本课题主要观察自拟方盈期饮对月经后期(肾虚肝郁证)的临床疗效,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治疗月经后期(肾虚肝郁证)提供新的中医治疗思路。方法:本课题拟观察60例,均为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就诊并诊断为月经后期(肾虚肝郁证)的患者。治疗组和对照组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成各30例,为防止病例脱落,实际收录72例,其中治疗组36例给予自拟方盈期饮,对照组36例给于复方乌鸡胶囊。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未按要求用药脱落2例,对照组未按要求用药脱落4例,治疗组实际收录34例,对照组实际收录32例。治疗组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ml,早晚饭后半小时分服,每于月经第五天开始服药,连服21天后停药,为一个疗程,连用3个疗程。对照组每于月经第五天开始服用,每日2次,每次4粒,温水送服,连服21天后停药,为一个疗程,连服3个疗程。两组患者用药期间注意避孕、不得服用其它药物。观察情况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3个疗程治疗后,通过临床观察,治疗组34例,痊愈9例,占26.47%,显效13例,占38.23%,有效7例,占20.59%,无效5例,占14.71%,总有效率85.29%。对照组32例,痊愈3例,占9.37%,显效9例,占28.13%,有效14例,占43.75%,无效6例,占18.75%,总有效率81.25%。经SPSS17.0统计分析后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具有差异性(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均有统计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治疗后总评分均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改善更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有效缩短月经周期、改善经量、经色以及减轻伴随的症状(p<0.05),在月经周期、经色、乳房胀痛、头晕耳鸣、胸闷不舒、面色晦暗中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组改善情况更优于对照组(p<0.05),在腰酸膝软、性欲减退症状上两组患者改善情况相近(p>0.05)。结论:通过治疗前后评分比较,自拟方盈期饮加减在治疗肾虚肝郁的月经后期有着良好的临床疗效,且无不良作用,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易被患者接受。
张小蕾[4](2020)在《“标本配穴”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偏身感觉障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标本配穴”针刺法对中风后偏身感觉障碍患者的感觉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并评价其临床疗效,为“标本配穴”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偏身感觉障碍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60例中风后偏身感觉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标本配穴”组和常规针刺组,各30例。在给予基础治疗的基础上,“标本配穴”组予“标本配穴”针刺法治疗,常规针刺组予常规针刺治疗,1次/天,连续针刺6天,间隔1天,四周为一疗程,共治疗一个疗程。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采用Fugl-Meyer感觉功能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和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价其感觉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焦虑抑郁情绪,并观察评定其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Fugl-Meyer感觉功能比较:治疗前,两组Fugl-Meyer感觉功能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治疗后,两组Fugl-Meyer感觉功能与治疗前相比均提高(P<0.05),且“标本配穴”组的Fugl-Meyer感觉功能高于常规针刺组(均P<0.05)。(2)两组MBI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MBI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治疗后,两组MBI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提高(P<0.05),且“标本配穴”组的MBI评分高于常规针刺组(均P<0.05)。(3)两组HADS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HADS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治疗后,两组HAD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下降(P<0.05),且“标本配穴”组的HADS评分低于常规针刺组(P<0.05)。(4)两组临床疗效评分比较:治疗后,“标本配穴”组的总有效率为83.33%,常规针刺组的总有效率为66.67%,“标本配穴”组的总有效率优于常规针刺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标本配穴”针刺法和常规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偏身感觉障碍均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标本配穴”针刺法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2)“标本配穴”针刺法在改善患者的感觉障碍、日常生活能力、焦虑抑郁情绪方面要优于常规针刺法。
傅燕儿[5](2019)在《近代中医妇科发展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史为镜”,本研究通过系统整理1840—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的相关中医妇科史料、西医妇科史料、女子教育史料和相关社会史等史料,涉及相关报刊、书籍等,对影响中医妇科发展的相关因素,进行归类、梳理,总结经验教训,试图为现代中医妇科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运用医史学、文献学方法、比较分析法、社会学方法等方法,对所收集的史料进行分析、挖掘,以探讨近代中医妇科发展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近代百年,是社会矛盾冲突激烈,内外交困的动荡时期。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中,中医妇产科学的发展受到了西方医学的强烈冲击和挑战。随着国人对外交流的增加,作为殖民侵略产物的西医学,其传播者由最初的欧美等国的外来传教士发展为上至社会知识分子、政界要人,下至曾接受西医治疗的普通国人。“强国保种”的提出,使医学不仅仅是关乎个人健康的“私事”,更是演变成为肩负国家存亡的“公共事业”。女性自古以来就肩负着种族繁衍的重任,其个人素养与身体健康直接关系着整个民族的整体素质。近代被称之为“国母”的女性,其社会作用受到了各界的重视。为了挽救整个中华民族于孱弱落后,承担起了“强种”的重要使命。女子教育在社会各界的推动与鼓励下,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女子职业教育也蓬勃发展起来。为了提高民族素质,向女性灌输普及性的医学知识,提倡健康的生育方式成为提高女性健康水平的重要形式。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女性自我卫生健康知识的增长,女性就医观念的开放,针对于女性的医疗市场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传统的中医妇科学虽受到近代西医妇科的冲击,但随着一批具有系统化教育背景的女性医疗服务者的加入,在医疗市场中还是颇受欢迎。传统的妇科流派得以传承发展,世代积累的临床经验在疾病的诊治中疗效可靠。传统医学在与西医的碰撞中,中西医知识融合汇通,传统妇科理论得到充实和发展,对疾病的认识更为深入。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传统封建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医产科学的发展。“男女大防”“男重女轻”等封建伦理观念,使受过良好医学教育的男性医生被隔离于产房之外;直接从事分娩的妇女,因缺乏规范的医学教育而只能依靠“口耳相传”的经验进行难产等手术。传统接生方式与近代西式接生法相比较下,其产妇、婴儿的高死亡率触目惊心,令人咂舌。在日益显露的种种弊端影响下,中医产科分娩方式遭到了淘汰。在新式产科学的影响下,分娩过程中无菌消毒的观念受到重视,并被经过改造的稳婆运用于实践中。结论医学作为一门应用性科学技术,其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具有鲜明的社会性。社会的需求是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所以对于中医妇科学发展的研究,不可只局限于医学本身,而是要把它放入到整个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去进行研究。在近代社会的进程中,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的改变,女性地位的提高、女子医学教育的发展、西医妇科学在国内的兴起和推广等,对传统妇科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近代中医妇科学在艰难砥砺前行,显示出了传统医学顽强的生命力。
胡祥翔[6](2019)在《上海地区馆藏女科抄本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抄本是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抄本是中医文献研究、古籍研究的宝贵资产。本论文希望通过对上海地区各图书馆藏女科类医学抄本的藏存情况进行梳理,选择女科抄本中较有代表性的医籍,对抄本的版本、作者、成书年代进行考订。其次通过对抄本中记述的具体病证的研究,探讨女科抄本的医学价值。最后希望通过对抄本的分析研究,能对上海地区馆藏女科抄本的文献价值和临床价值进行总结与评价。方法通过检索《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整理出上海地区各图书馆女科类医学抄本藏存目录。在《上海地区馆藏未刊中医钞本提要》一书的基础上,结合实地查阅上海图书馆、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图书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生命科学图书馆、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图书馆六大图书馆的女科类医学抄本,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医籍。对代表性医籍分别从作者的生平、成书年代、版本信息、主要内容与特色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对抄本的文献价值和临床价值进行挖掘。结果通过对六大图书馆藏存的女科抄本进行梳理,选取清末前具有代表性的医籍39种,并将抄本分为女科通论、产科、广嗣三大类。其中女科通论一类包括抄本24种,产科一类包括13种抄本,广嗣一类包括2种抄本。1.以女科通论、产科、广嗣的分类,每类以成书时间的先后顺序对抄本医籍进行分述。每本医书先介绍其版本情况,考证作者与成书时间。其次对抄本的大致章节、目录作以简述。最后对内容进行简要评价。2.围绕所整理抄本中所记述的具体病证进行研究。研究以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临产病、产后病、妇科杂病与前阴病七部分进行分类整理,以病症为中心,从理、法、方、药等方面进行梳理,从而深入探讨女科抄本的临证医学价值。结论本研究大致可以反映目前上海地区图书馆馆藏女科类医学抄本的藏存情况,并对文献与临证价值进行深度挖掘。文中征引的资料多来源于抄本原书及方志等原始材料,所作考证以及部分内容简介可以补充、修订常用工具书之不足。对女科病证的论述研究,可以为现今女科医学理论与临床诊疗提供有益的借鉴。
曾小玲[7](2019)在《《妇人大全良方》辨治妇人病痛证特点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通过对《妇人大全良方》中辨治痛证的论述及方药进行整理分析,归纳总结南宋医家陈自明诊治妇科痛证遣方用药特点,探讨其诊治妇科痛证的学术思想,使其学术理论及诊疗经验更好地应用于临床。研究方法:主要运用统计学研究方法和文献研究方法,首先以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中论治妇人病痛证方药及相关论述为主要研究对象,用Excel对其进行初步整理与统计;再将初步统计结果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对治疗妇人病痛证方药进行用药频次、四气、五味、归经及药物组合等统计分析;最后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中辨治痛证的论述对统计结果进行探讨分析,总结其辨治妇科痛证遣方用药特点。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筛选出论治妇人痛证方366首,药物共计276味,其中论治月经病痛证方46首,共计药物135味;论治妊娠病痛证方102首,药物152味;论治产后病痛证方117首,药物159味;论治妇人杂病痛证方124首,药物205味。因存在同一个方同时治疗2-3种疾病,所以在分病种统计时有重复,各病中方剂总数大于366首。2.经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治妇人病痛证药物“频次统计”分析,得到治疗妇人病痛证药物频次前10的药物依次为:当归、肉桂、甘草、川芎、白芍、人参、生姜、酒、茯苓、生地黄;治疗月经病痛证药物频次前10位依次为:当归、肉桂、川芎、牡丹皮、酒、白芍、赤芍、人参、蜜、木香;治疗妊娠病痛证药物频次从高到低排序列前10依次为:当归、川芎、人参、阿胶、甘草、白芍、黄芩、茯苓、生姜、白术;治疗产后病痛证药物频次从高到低排序列前10依次为:当归、肉桂、白芍、甘草、川芎、人参、生姜、茯苓、酒、生地黄;治疗杂病痛证药物频次从高到低排序列前10依次为:当归、肉桂、甘草、生姜、川芎、木香、酒、人参、茯苓、白芍。3.对药物“四气分析”得出妇人病痛证药性频次以温性药为首,其后依次为寒、平、热、凉性质药物;月经病痛证药性频次排序为:温性237次、寒性99次、平性96次、热性39次、凉性1次;妊娠病痛证药性频次依次为:温性340次、寒性161次、平性115次、热性22次、凉性13次;产后病痛证药性依次为:温性425次、寒性193次、平性173次、热性82次、凉性9次;杂病痛证药性依次为:温性626次、寒性225次、平性223次、热性60次、凉性6次。4.对药物“五味分析”得出妇人病痛证药物辛味药物应用最多,其后依次为,甘味、苦味、酸味、咸味、涩味;月经病痛证药味频次排序为:辛味273次、苦味233次、甘味225次、酸味31次、涩味16次、咸味15次;妊娠病痛证药味频次依次为:甘味340次、辛味334次、苦味292次、酸味43次、涩味18次、咸味14次;产后病痛证药味依次为:甘味484次、辛味446次、苦味401次、酸味77次、咸味33次、涩味21次;杂病痛证药味依次为:辛味684次、苦味548次、甘味510次、酸味83次、咸味58次、涩味19次。5.分析药物“归经分析”发现:妇人病痛证366首方药中发现以归入脾、肝、心、肺、胃、肾经的药物较多。月经病痛证药物归经频次自高到底依次为:肝、脾、心、肾、胃、肺、大肠、胆、膀胱、心包、三焦、小肠;妊娠病痛证方药归经频次排序:脾、肺、肝、胃、心、肾、大肠、胆、膀胱、小肠、三焦、心包;产后病痛证方药归经频次排序:脾、肝、心、胃、肺、肾、大肠、胆、膀胱、心包、小肠、三焦;杂病痛证方药归经频次排序:脾、肝、心、胃、肺、肾、大肠、胆、膀胱、三焦、小肠、心包。6.运用“医案统计”中“证候统计”分析,366例医案中以血瘀证、寒凝证、气滞证、气虚证、血虚证、肾虚证最多见。月经病痛证方药中(频次≥10次):血瘀证30次;血虚证与寒凝证均为16次;肾虚证14次;气虚证13次;气滞证占11次。妊娠病痛证中频次高低来统计(频次≥10次)分别为:寒凝证26次;气虚证25次;血虚证25次;肾虚证20次;气滞证18次;血瘀证17次;实热证12次;肝虚证11次;脾虚证10次。产后病证型(频次≥10次):血瘀证频次达66次;寒凝证33次;气滞证28次;血虚证22次;气虚证20次;外风证10次。杂病痛证证型(频次≥10次)中寒凝证50次;血瘀证47次;气滞证45次;外风证23次;气虚证22次;肾虚证17次;脾虚证15次;血虚证13次;阴虚证11次;湿滞证10次。7.利用“组方规律”分析,分别设置相应的“置信度”与“支持度个数”,得到月经病以“当归、川芎、牡丹皮、肉桂”为核心药物的组方规律;妊娠病最终得到“当归、阿胶、川芎、人参”的组合为核心药物;产后病核心药物组合为“当归、肉桂、白芍、川芎”;杂病得到以“当归、川芎、肉桂”为核心药物的组合。研究结论:1.《良方》中陈自明对于病因认识全面,他认为导致痛证的内因有饮食偏好、起居不节、劳逸过度、情志失调、失治等;外因有感受外界六淫邪气,其中尤为重视风寒之邪;不内外因如跌扑损伤、误食毒物或医生误治等。2.《良方》辨治妇人病痛证提倡明辨虚实,重视补虚,善用气血辨证法,以气血为纲,首重补血。主张辨证论治,根据不同证型运用补益、行气、活血、清热、攻下等方法进行治疗。3.陈自明治疗妇人病痛证注重调护肝、脾、心三脏,调补冲任二脉,注重扶助阳气,用药体现辛甘化阳的温阳思想。4.陈自明诊治妇人病痛证的方药剂型多样,有汤剂、散剂、丸剂、外用(膏剂,栓剂)、酊剂。擅长用酒,善用食疗,注重饮食、起居、劳逸、情志等方面的调护。通过总结《妇人大全良方》辨治妇人病痛证用药经验,进一步丰富陈自明学术思想的研究,能够加深我们对妇人病痛证的认识,将其结论用于指导中医临床,对提高辨治妇人病痛证疗效大有裨益。
孙川[8](2019)在《傅山中医妇科病证治法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傅山在妇科病证治疗方面独有见地,其治法思想内涵丰富,独树一帜,备受后世医家推崇。傅山妇科病证治法理论集中体现在《傅青主女科》一书中。本文以《傅青主女科》为主要文献资料,通过认真研读,主要做了以下研究工作:其一,分析傅山妇科常见病证的病因病机理论及诊治特色。通过归纳傅山对妇科常见病证的论述,同时结合“以方测证”的病机分析方法,对傅山论述不充分或不合理的某些病证病因病机,笔者重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其二,分类阐述傅山妇科病证治法理论。通过归纳书中妇科病证所用治法,按照内治“八法”的分类规律,以温、清、消、补四法为主线进行分类阐述。其三,分析其组方用药特点。结合傅山治疗常见妇科病证所用的方药,分析其组方用药特点,进一步佐证傅山妇科治法理论的具体应用规律。同时,结合现代研究资料挖掘其治法指导下特色组方的更大范围的应用,以便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通过对具体治法、病证诊治、组方用药三方面的分析、探讨,系统地总结傅山在妇科病证治疗方面的治法理论特点以及对现代临床、科研的意义。通过研究发现,傅山对带下、崩漏、月经、不孕等常见妇科病证既有对总体诊治的概述,又有针对不同证型的辨证论治。对于因湿邪所致之带下病,傅山没有拘泥于湿邪产生只与脾虚有关,而是根据具体证型,结合气血、脏腑、五行生克、经络等学说,认为肝、肾也是致湿的关键。对于血崩病,傅山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灵活论治,而其“治急”所用之法也非盲目的使用收涩止血之品,而是根据病因病机辨证地通过补气、补血、清热、疏肝、化瘀等不同治法进行治疗。对于病因病机相对复杂的月经病,傅山从月经形成生理机制入手诊治,结合具体症状、病因、年龄、体质等因素,综合辨证论治。对于现代临床较为难治的不孕症,傅山主张结合患者月经、带下等病证共同治疗。此外对上述四种常见妇科病证,除判断病因病机外,其在立法及组方用药,同样也将阴阳、五行、脏腑、气血、经络等学说融汇其中。在对病因病机的充分认识下,傅山治疗妇科病证所用治法以“八法”中温、清、消、补四大类治法为主。女子因有月经及孕育胎儿等特殊的生理功能,使其身体易出现精、气、血的不足,而常表现为虚证。根据女子生理和病理特点,其临证善用补法,这也是其治法的显着特色之一。此外,根据不同病证病机特点,他还善于将多种治法相结合,灵活运用。其温、清、消、补四种治法特点具体如下:一者,傅山所用清热法,多为清虚热,少有清实热。此外,傅山根据产生火热脏腑的不同,其清热法往往会针对性地选择清不同脏腑之药物。二者,傅山所用理气法以调肝之气机为主。因女子月经、孕育胎儿等特殊生理功能均受肝脏影响,一旦肝失疏泄必然会导致月经、受孕、妊娠、产后等生理活动失调。三者,傅山所用温法几乎均为温补相结合,多以温补肾阳和补益脾胃为主,且所用温热药均非大热之品。由于女子易出现气、血、阴、阳亏虚之病理特点,治疗时傅山在考虑具体病因病机基础上,充分照顾到气、血、阴、阳之间以及脏腑、经络间的功能关系,结合五行中的生克关系,有针对性地使用补气法、补血法、气血同补法及补阴法。四者,傅山所用理血法,并非单纯活血祛瘀或固涩止血,而是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分析瘀血或出血的病因病机,针对病因病机辨证地使用理血法。即使治疗大出血病证时,傅山也不会妄用收涩止血之品。或祛瘀为先,再补气血;或祛瘀为主,兼补气养血。在治法指导下,傅山妇科疾病治疗所用方剂多为其自己创制。因其治病多根据病因病机而立法处方,他创制的完带汤、生化汤等方剂还可用于妇科以外的内科、男科、兽医等领域,且疗效亦佳。傅山用药喜用补益药,且用药注意动静结合、阴阳平衡,加之药对的灵活应用,通过不同炮制方法增强药味的功效,用药注意控制剂量使之主次分明。这些用药特色相结合,使得傅山治疗妇科病证所用方剂方虽小但药效精专。此外,傅山重视节欲在妇科病证治疗中的作用,这在其它中医妇科专着中是较为少见的。他在多种妇科病证的论述中都曾提到纵欲是引发疾病的主要诱因,提倡服药必须配合禁欲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傅山在妇科病证诊治方面的医学成就,丰富了中医妇科学的内容。本文对傅山妇科病证治法理论的研究其实也包含了对其病因病机理论、病证诊治特色、组方用药规律的探讨,尽笔者最大努力挖掘傅山妇科病证治法理论的内涵与价值,以期能为现代中医妇科科研、教学和临床用药提供有益参考。
马丽[9](2018)在《国医大师班秀文辨治月经不调学术思想与证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文以国医大师班秀文辨治月经不调的938例有效医案为研究对象,深入挖掘其辨治月经不调的学术思想与证治规律,以期进一步指导中医妇科临床实践,同时将班氏宝贵经验不断传承与发扬,造福广大月经病患者。方法: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关联规则算法,对938例班氏辨治月经不调的医案进行数据挖掘,开展理论、临床、数理相结合的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证治规律研究。结果:1、月经不调的历史演变历经五个时期。秦汉时期为妇科学理论形成时期,这一时期基本形成对妇女经、带、胎、产、杂病的辨证论治体系,对月经不调的认识有了初步记载。晋唐时期月经不调出现了单独区分。宋金元时期对月经不调的认识进一步深入,涉及病名、病机、治则等各个方面,为学术争鸣时期。明清时期对月经不调理论、辨证、治则、治法、方药的认识更加完善与融会贯通。到了现代,中医对月经不调的病因病机认识不断深入、且治则治法呈现多样性。2、班氏辨治月经不调学术经验文献研究结果:班氏辨治月经不调,注重调补肝肾,从肾治经;从肝论治,尤重疏肝柔肝;从奇经论治,注重奇经与肝肾的密切关系;健脾充源,注重调理气血;善用活用经方,用药平和精专顾脾胃,善用花类药;注重壮医药物的推广使用。3、班氏辨治月经不调证治规律研究结果:病因:班氏认为月经不调主要有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病邪中六淫致病以寒、热、湿邪为主。内伤多为体质因素、情志刺激、饮食不节、多产房劳等。其它还有妇科手术、药毒等致病因素。病机:班氏认为月经不调病机以虚、郁、瘀为主,其中虚尤以脾、肝、肾、气血虚居多,且常与痰、瘀相兼,表现为虚实、虚瘀、痰瘀等复杂性病机。郁的病机主要是肝郁、痰郁、湿郁以及与气、血相兼的病机。瘀的病机主要是气血瘀积、脏腑夹瘀等。此外还有热、痰湿、宫寒、肝脾脏腑不和等病机。治则治法:班氏常用的治则治法有疏肝柔肝、通络活络、健脾、养血、调理气机、清热、调经、化湿、养阴、壮腰、止带、化瘀等,结合文献研究包括调理脏腑的疏肝柔肝、疏肝清热、健脾柔肝、疏肝理血、滋肾养肝、温肾暖肝、温血化瘀之法与调理气血的滋水生血、活血化瘀等治法。分型论治:班氏认为月经不调主要分为血热证、血寒证、血虚证、气虚证、气郁证、血瘀证、痰湿证、脾虚证、肾虚证、肝肾亏虚证等证型。处方特点:班氏治疗月经不调使用频率较高的方剂由高到低依次有补血剂、补阴剂、理气剂、理血剂、和解剂、祛湿剂、补气剂、祛痰剂等。补血剂以四物汤与圣愈汤为主;补阴剂以归芍地黄汤、地骨皮汤、二至丸与一贯煎为主;理气剂以金铃子散与柴胡疏肝散为主;理血剂以当归芍药散为主;和解剂以逍遥散与丹栀逍遥散为主;祛湿剂以附子汤、四妙散与二妙散为主;补气剂以补中益气汤、异功散与六君子汤为主;祛痰剂以三子汤为主;固涩剂班氏习惯用缩泉丸;解表剂使用最多的是桂枝汤。在全部方剂中,班氏使用最多的是四物汤,其次依次为金铃子散、当归芍药散、归芍地黄汤、逍遥散、圣愈汤、三子汤、附子汤、地骨皮汤、补中益气汤、柴胡疏肝散、丹栀逍遥散、二至丸、缩泉丸等。用药规律:药类配伍:配伍补虚药以补气药、补血药为主。班氏常用的补气药有党参、淮山、白术、黄芪、大枣、太子参、扁豆。常用的补血药有当归、白芍、熟地、首乌、阿胶。常用的活血化瘀药以活血调经药和活血止痛药为主,其中活血调经药主要有益母草、鸡血藤、丹参、牛膝、茺蔚子、泽兰、桃仁、王不留行、凌霄花、红花等;活血止痛药主要有川芎、延胡索、郁金、没药、姜黄、五灵脂等。常用的解表药有发散风寒的荆芥、桂枝、防风、苏叶等;发散风热的柴胡、薄荷、桑叶等。常用的利水渗湿药有利水消肿的茯苓、泽泻、薏苡仁等;利尿通淋的通草、车前子等,其中班氏使用茯苓与通草最为频繁。常用的理气药有香附、枳实、陈皮、川楝子、甘松等。常用的清热药有清热泻火的夏枯草、川栀子;清热燥湿药黄柏、黄芩;清热解毒的连翘、忍冬藤、马鞭草、马勃;清热凉血药牡丹皮、生地、赤芍、地骨皮等。常用的药对有:补血活血、健脾祛湿、补血利水、补气利水、活血补血止血、补血、补血补阳、疏肝解郁等(详见药对表)。常用的配伍组合有:补血、理气补血、理气健脾、化痰利尿、补血补阳、利水渗湿、行气利水、气血双补、气血双补兼补阳等(详见配伍表)。结论:1、从文献研究角度来看,班氏辨治月经不调主要着眼于气血,归根于脏腑,尤以肝、脾、肾为要。从数理研究角度来看,班氏辨治月经不调病机主要从虚、郁、瘀三个方面。其治则治法主要以疏肝柔肝、通络活络、健脾、养血、调理气机、清热、调经、化湿、养阴等为主。班氏用方以补血补阴为主,兼顾补气;同时重视调理气血,调和肝脾;此外还善用经方。其用药和缓,以气血为要,所用药物精专,顾护脾胃;调经止痛,班氏尤重理气疏肝。这些经验为我们临床辨治月经不调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与方法。2、运用现代数据挖掘技术与传统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证治规律,具有提炼病机理论和总结其治则治法与处方用药规律,研究其理法方药体系的作用,有利于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弘扬。以班氏辨治月经不调医案所做的数据挖掘所呈现的数理规律,是对其辨治月经不调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处方用药的深度挖掘与总结,为月经不调的中医诊治理论体系增添了新的认识与经验。3、在研究班氏学术思想与证治规律方面,运用数据挖掘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无论在内容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要明显优于传统的文献研究。说明数据挖掘技术在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研究领域有其优势与发展空间,对中医临床客观化、标准化、规范化研究提供了范本,更加符合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王秋虹[10](2016)在《林兰教授治疗甲亢经验及甲亢宁胶囊调控FRTL-5细胞ERK通路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甲状腺机能亢进症(以下简称甲亢)是当前最常见的甲状腺疾病之一。口前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尚缺乏针对性的治疗药物,常规抗甲状腺药物无法解决甲状腺细胞过度增殖和甲亢复发问题。林兰教授从医50余载,对甲亢的治疗等方面认识深刻,研发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剂,中药甲亢宁胶囊(以下简称“甲亢宁)即是其防治甲亢的临床经验的精髓之一。本论文首先对导师林兰教授治疗甲亢的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整理,然后以体外培养的FRTL-5甲状腺细胞作为研究对象,从干扰和过表达两个方面,探讨甲亢宁通过调控ERK信号通路,抑制甲状腺细胞增殖、促其凋亡从而调节甲状腺细胞生长的可能分子机制。1临床研究目的:基于导师林兰教授治疗甲亢的临床资料,通过数据分析,总结其治疗甲亢的方药运用规律。结合与导师交流,人机结合,以人为主,总结其治疗甲亢肝损害、甲亢合并白细胞减少症、甲亢合并突眼、甲亢伴月经病等的临床经验。为总结和提炼甲亢中医药防治规律提供循证依据。方法:将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林兰教授在广安门医院内分泌门诊确诊的160例甲亢患者的437诊次的病例录入EXCEL2007表格。利用SPSS19.0软件、weka3.7数据挖掘软件、Liquorice数据挖掘软件,运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复杂网络等方法分析林兰教授处方用药规律。通过与导师交流,整理导师治疗甲亢、甲亢合并肝损害、甲亢合并白细胞减少症、甲亢合并突眼、甲亢伴月经病等的临床经验。结果:(1)筛选出符合标准的甲亢病例160例,得到治疗本病所涉及的中药167味,使用总频次为9032次,其中频数在10次以上的药物共有64味,总频数为8634次。其中生龙骨、煅磁石、珍珠母、麦冬、酸枣仁、五味子、夏枯草、法半夏、山慈菇等是林老治疗甲亢的核心药物。(2)将林教授437诊次治疗甲亢的处方中所有中药按照药物出现的总频次进行排序,频次超过10次的作为高频中药。参考第七版《中药学》教材及《中华本草》,将69味高频中药按照功效进行分类,并将各类中药中的所有药物使用频次加和并排序。统计结果显示,林兰教授治疗甲亢使用最多的是补虚药、安神药,其次为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平肝息风药等。在补虚类药物使用上,以用补血药和补阴药为主,补气药和补阳药为次。林教授治疗甲亢常用具有滋阴潜阳、安神功效的中药。(3)采用SPSS19.0软件对高频中药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林兰教授的治疗甲亢的处方分为九类:益母草、丹皮、山萸肉、紫河车、当归;盐杜仲、泽泻、炒白术、覆盆子、益智仁、香附、黄连、木香、红花、川芎、檀香、生黄芪、制远志、决明子:菌陈、黄柏、生牡蛎、珍珠母;白芍、生龙骨、五味子、夏枯草、麦门冬、太子参、柏子仁、酸枣仁;山慈菇、牛蒡子;枸杞子、煅磁石、钩藤;郁金,元胡;半夏,枳实。(4)采用Liquorice数据挖掘软件对高频中药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林兰教授的治疗甲亢的核心处方以滋阴潜阳、化痰散结、益气养阴功效为特点,生龙骨、煅磁石、夏枯草、枸杞子、钩藤、太子参、麦冬、白芍、五味子、生地、熟地、柏子仁、酸枣仁是最常见的方剂组合。(5)采用weka3.7数据挖掘软件,运用关联规则方法分析常用药对,并结合与导师交流,总结出林教授临床常使用的药对为:熄风潜阳组合—生龙骨、煅磁石;化痰散结组合—山慈菇、牛蒡子、浙贝母、连翘;疏肝理气组合—柴胡、白芍;理气化痰组合—半夏、枳实、郁金、元胡;益气养阴组合—太子参、麦冬、五味子;健脾燥湿组合—苍术、厚朴;安神组合—生龙骨、生牡蛎、煅磁石、珍珠母;酸枣仁、柏子仁;健脾化湿组合—茯苓、泽泻;滋补肝肾组合—覆盆子、益智仁、杜仲;养肝明目组合—枸杞子、决明子;祛风明目组合—青葙子、密蒙花。(6)通过与导师交流,总结了导师治疗甲亢分气滞痰凝、阴虚阳亢、阴虚火旺、气阴两虚四型论治,重视化痰活血,强调配合西药治疗。导师治疗甲亢合并突眼,强调辨主症论治。治疗甲亢合并肝损害,提倡分期论治。治疗甲亢伴白细胞减少症,以益气滋阴养血为治疗大法。治疗甲亢伴月经病,应用甲状腺药物维持治疗的同时,运用中药人工周期疗法。结论:本课题首次利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复杂网络等数据挖掘技术,对林兰教授治疗甲亢的临床用药规律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口传心授,总结出了林兰教授对甲亢、甲亢突眼、甲亢合并肝损害、甲亢合并白细胞减少、甲亢伴月经病的处方用药规律和治疗体会。2实验研究目的:从ERK信号传导通路探讨中药甲亢宁胶囊治疗甲亢的分子机制。方法:以原代培养的FRTL-5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CCK-8法筛选出甲亢宁抑制FRTL-5细胞增殖的最佳浓度,作为干预FRTL-5细胞的药物浓度。实验共设立对照组(Con)、甲亢宁组、甲亢宁+ERK1/2-siRNA组、siRNA阴性序列组(NO)、siRNA干扰组、过表达慢病毒组、甲亢宁+过表达慢病毒组、空病毒组(NC)等组别,分别采用CCK-8法检测甲亢宁对各组细胞增殖情况的影响、放免法测定各组细胞上清中的cAMP释放量、AV/PI双染法测定各组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以及RT-qPCR法观察ERK通路上增殖、凋亡相关基因(c-Raf、 p-ERK1/2、ERK1/2、Caspase-9、CyclinD1、Bcl-2、Bax)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以ERK1/2为切入点,利用RNAi技术阻断ERK信号传导通路,并应用慢病毒载体对ERK信号传导通路进行过度活化,从ERK1/2基因沉默和过表达两方面研究甲亢宁调控FRTL-5细胞ERK通路的机制。结果:(1)本实验采用原代培养出的FRTL-5细胞,冻存了足够的细胞,为后续的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2)本实验采用CCK-8法检测法观察出不同甲亢宁浓度、不同干预时间的FRTL-5细胞增殖情况,经过重复实验,最终确定以5.438mg/ml的含甲亢宁的F12完全培养基干预的第24h作为FRTL-5细胞的干预浓度最为适宜。(3)采用CCK-8法证实了甲亢宁对FRTL-5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4)采用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了甲亢宁对转染ERK1/2-siRNA和感染ERKl/2过表达慢病毒的FRTL-5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甲亢宁组细胞发生凋亡(P<0.01),经ERK1/2-siRNA干扰后FRTL-5细胞发生凋亡,甲亢宁协同组细胞凋亡更加显着(P<0.05),ERK1/2-siRNA组、ERK1/ 2-siRNA阴性序列组的凋亡率与对照组相比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与甲亢宁组相比,甲亢宁+ERK1/2-siRNA组、甲亢宁+ERK1/2慢病毒组的细胞凋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的细胞凋亡率与甲亢宁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ERK1/2-siRNA阴性序列组相比,甲亢宁+ERK1/2-siRNA组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升高(P<0.01)。与空病毒组相比,甲亢宁组、甲亢宁+ERK 1/2-siRNA组的凋亡率明显升高(P<0.01)。(5)采用放免法测定各组细胞上清中的cAMP释放量,与对照组相比,ERK1/2-siRNA组、ERK1/2-siRNA阴性序列组的cAMP释放量无显着差异,其余各组的cAMP释放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其中甲亢宁组的cAMP释放量降低最为显着。与甲亢宁组相比,对照组、ERK1/2-siRNA组、ERK1/2-s iRNA阴性序列组的cAMP释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6)RT-qPCR法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甲亢宁组、ERK1/2-siRNA组、甲亢宁+ERK1/2-siRNA组的c-Raf、ERK1、ERK2、CyclinD1、Bc1-2 mRNA表达量均显着降低(P<0.01);甲亢宁组的BaxmRNA、Caspase-9mRNA表达量增高但无统计学意义,ERK1/2-siRNA组、甲亢宁+ERK1/2-siRNA组的BaxmRNA、Ca spase-9mRNA表达量显着增高(P<0.01);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慢病毒组、甲亢宁+慢病毒组的c-Raf、ERK1、ERK2、Bax的]mRNA表达量明显增高(P<0.01),CyclinD1mRNA、Bcl-2mRNA的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7)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甲亢宁组、ERK1/2-siRNA组、甲亢宁协同组的c-Raf、p-ERK1/2、ERK1/2、CyclinD1、Bcl-2的蛋白表达均显着下调(P<0.01);甲亢宁组的Caspase-9蛋白表达量增高(P<0.01),ERKl/2-siRNA组、甲亢宁协同组Bax、Caspase-9的蛋白表达显着上调(P<0.01);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慢病毒组、甲亢宁+慢病毒组的c-Raf、p-ERK1/2、ERK1/2、Bax的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1),CyclinD1mRNA、Bcl-2的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1)。结论:ERK1/2-siRNA可以协同甲亢宁所致的抑制FRTL-5细胞增殖、促其细胞凋亡的作用;ERK1/2的过表达使FRTL-5细胞获得更高的增殖与抗凋亡能力,对甲亢宁的抗药性显着增加;甲亢宁对ERK1/2的磷酸化起阻断作用,甲亢宁通过调控ERK1/2的表达从而调节FRTL-5细胞中c-AMP、c-Raf、Bax、Bcl-2. Caspase-9 及 CyclinD1的表达,而抑制FRTL-5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从而改善甲状腺细胞动力学平衡,调控甲状腺细胞生长。
二、月经病的治则及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月经病的治则及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女科百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创新点、不足及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宋代妇产医学发展回顾 |
第一节 宋代医学发展的社会背景 |
第二节 宋代妇产医学的发展成就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女科百问》基本概况 |
第一节 《女科百问》的成书与流传 |
第二节 《女科百问》的体例及内容 |
第三节 《女科百问》的引用书目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女科百问》所述部分妇科病因 |
第一节 女性生理病理特点 |
第二节 风冷生诸疾 |
第三节 情志不畅为病 |
第四节 劳累过度致伤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女科百问》所载方剂相关问题 |
第一节 方剂来源考辨 |
第二节 剂型归类分析 |
第三节 药引使用情况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女科百问》所见齐仲甫医学思想 |
第一节 齐仲甫医学学术思想 |
第二节 齐仲甫医学人文思想 |
第三节 齐仲甫医学思想凸显的时代特征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及诊疗特色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源流 |
第一节 岭南中医妇科流派形成的背景 |
一、岭南中医妇科的形成因素 |
二、岭南中医妇科的源流 |
第二节 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治疗月经病的学术特点 |
一、传承发扬中医,创新中医理论 |
二、百病生于气,重视调理气机 |
三、因地制宜,注重湿热致病,顾护气阴 |
四、四诊合参,重视望诊、脉诊 |
五、心身同治,调畅情志,重视情志治病 |
六、调理肾脾,先天与后天并重 |
七、用药轻灵,善用南药花药 |
八、结合岭南饮食文化,药食同源,重视药膳 |
第三节 岭南中医妇科与国内其他妇科流派治疗月经病特色比较 |
第二章 岭南中医妇科名家治疗月经病的学术经验 |
第一节 研究纳入标准 |
一、岭南中医妇科名家研究的纳入标准 |
二、流派研究的纳入标准 |
三、排除标准 |
四、纳入结果 |
第二节 清代岭南中医妇科名家 |
一、何梦瑶 |
二、刘渊 |
三、何守愚 |
四、潘名熊 |
第三节 民国时期中医妇科名家 |
一、吕楚白 |
二、吕安卿 |
三、谢泽霖 |
四、郭梅峰 |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岭南妇科医家 |
一、罗氏妇科 |
二、蔡氏妇科名家 |
三、其他妇科名家 |
第三章 名家及传承人的访谈 |
第一节 访谈法研究概述 |
一、访谈方式 |
二、访谈的研究步骤 |
第二节 访谈名家 |
一、访谈中医名家李丽芸教授 |
二、访谈中医名家王小云教授 |
三、访谈中医名家蔡妙珊教授 |
第三节 访谈中医名家传承人 |
一、采访题目 |
二、采访时间地点 |
三、采访目的 |
四、访谈概要 |
第四节 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传承主线 |
一、罗氏妇科的主要学术传承思想 |
二、蔡氏妇科学术思想传承 |
三、本研究的创新性 |
第四章 李丽芸教授经验方治疗黄体功能不全致经期延长的临床疗效观察 |
第一节 研究方案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实验方案 |
四、观察指标 |
五、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一般临床资料观察 |
二、疗效标准及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3)自拟盈期饮治疗月经后期(肾虚肝郁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概述 |
2、中医对月经后期的研究概况 |
3、西医对月经后期的认识 |
4、总结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与标准 |
2、研究方法 |
3、统计方法 |
4、结果与分析 |
典型病例 |
讨论 |
1、理论基础 |
2、自拟方盈期饮方义及现代药理研究 |
3、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4、临床疗效分析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4)“标本配穴”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偏身感觉障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基线资料 |
1.3 治疗前 Fugl-Meyer 感觉功能、Barthel 指数量表(MBI)、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分进行比较 |
2.研究方案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中止脱落标准 |
3.研究方法 |
3.1 基础治疗 |
3.2 “标本配穴”针刺治疗 |
3.3 常规针刺治疗 |
4.疗效观察 |
4.1 观察指标 |
4.2 疗效指标 |
5.安全性评价 |
6.技术路线图 |
7.统计学处理 |
研究结果 |
1.两组患者完成情况 |
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感觉功能评分比较 |
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BI评分比较 |
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DS评分比较 |
5.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分比较 |
6.安全性评估 |
讨论 |
1.中医学治疗中风后偏身感觉障碍的理论探讨 |
1.1 中医对中风后偏身感觉障碍的病名认识 |
1.2 中医对中风后偏身感觉障碍的病因病机认识 |
1.3 中医对中风后偏身感觉障碍的治疗现状 |
2.“标本配穴”针灸法治疗中风后偏身感觉障碍的中医理论探讨 |
2.1 “标本配穴”的含义 |
2.2 “标本配穴”针灸法中的重要固本腧穴 |
2.3 “标本配穴”针灸法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概况 |
2.4 “标本配穴”法治疗中风后偏身感觉障碍的选穴依据 |
3.现代医学治疗中风后偏身感觉障碍的机理研究 |
3.1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偏身感觉障碍的流行病学的认识 |
3.2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偏身感觉障碍的病因及机制的认识 |
3.3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偏身感觉障碍的分型的认识 |
3.4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偏身感觉障碍的治疗 |
4.研究结果分析 |
4.1 两组患者Fugl-Meyer感觉功能评分比较 |
4.2 两组患者MBI评分比较 |
4.3 两组患者HADS评分比较 |
4.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分比较 |
5.问题与展望 |
5.1 存在问题 |
5.2 研究展望 |
结语 |
文献综述 |
1.中医治疗中风后偏身感觉障碍的临床研究进展 |
1.1 中药治疗 |
1.2 针灸治疗 |
1.3 针药结合疗法 |
1.4 小结 |
2.现代医学治疗中风后偏身感觉障碍的研究进展 |
2.1 康复治疗 |
2.2 药物治疗 |
2.3 小结 |
3.“标本配穴”针灸法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进展 |
3.1 “标本配穴”针灸法的含义 |
3.2 “标本配穴”针灸法中的重点固本腧穴 |
3.3 “标本配穴”针灸法的临床研究 |
3.4 “标本配穴”针灸法的基础研究 |
3.5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Fugl-Meyer感觉功能评分 |
附录2 Barthel指数量表(MBI) |
附录3 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 |
附录4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研究 |
1.发表论文情况 |
2.参与课题情况 |
致谢 |
(5)近代中医妇科发展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近代中医妇科发展的背景 |
1 经济文化 |
2 女性地位的提高 |
2.1 女性身体的解放:从缠足到天足 |
2.2 女性社会活动的增加 |
2.3 女学的兴起 |
3 生理卫生知识的普及 |
3.1 女性传统疾病观 |
3.2 近代女性生理卫生知识的推广 |
3.2.1 期刊杂志的宣教 |
3.2.2 国家层面的介入 |
4 近代西医妇产科学在国内的发展 |
4.1 西医妇产科技术的发展 |
4.2 西医妇产科技术的推广 |
4.3 产前检查和西式接生方式的接纳 |
4.3.1 传统的孕期养胎观 |
4.3.2 近代逐渐进行产前检查和采用西式接生方式 |
4.4 科学的节育方式的接纳 |
4.4.1 传统的节育方式 |
4.4.2 近代逐渐采纳科学的节育方式 |
5 近代中医发展 |
5.1 中医学术的发展 |
5.1.1 中西医汇通思想的提出 |
5.1.2 中西医汇通思想的发展 |
5.2 中医学术传播的途径:书刊和学会 |
5.2.1 近代中医药书刊 |
5.2.2 近代中医药学会 |
5.3 女医人才的培养 |
5.3.1 女性习医的兴起 |
5.3.2 近代中医学校教育 |
5.3.3 中医传统人才培养方式 |
5.4 中医医院的建立 |
第二部分 :近代中医妇(产)科发展:传承基础上的创新 |
1 中医妇科发展 |
1.1 中医妇科理论与临床发展 |
1.1.1 对妇科生理、病理认识的发展 |
1.1.2 诊断方式的发展 |
1.1.3 治则、治法的发展 |
1.2 近代妇科名家流派 |
1.2.1 海派妇科流派 |
1.2.2 孟河妇科流派 |
1.2.3 新安妇科流派 |
1.2.4 浙派妇科流派 |
1.2.5 岭南妇科流派 |
1.2.6 三晋妇科流派 |
1.2.7 云南妇科流派 |
2 中医产科 |
2.1 对中医产科技术的继承 |
2.2 对传统稳婆的改造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四部分 :结语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近代中医妇科发展研究概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 |
(6)上海地区馆藏女科抄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上海地区馆藏女科抄本情况概述 |
1.1 中医药抄本的价值及其藏存情况 |
1.2 中医女科发展概述 |
1.3 上海地区图书馆女科抄本藏存概况 |
2 上海地区馆藏女科抄本的文献研究 |
2.1 女科通论 |
2.1.1 《坤元是保》 |
2.1.2 《女科伤寒秘要》 |
2.1.3 《茅氏女科秘方》 |
2.1.4 《安亭茅氏女科》 |
2.1.5 《天傀论》 |
2.1.6 《妇科百辨》 |
2.1.7 《陈素庵妇科补解》 |
2.1.8 《女科切要》 |
2.1.9 《竹林寺秘传女科切要》 |
2.1.10 《秘抄女科》 |
2.1.11 《女科集义》 |
2.1.12 《郑氏女科要领》 |
2.1.13 《薛氏济阴万金书》 |
2.1.14 《资生集》 |
2.1.15 《秘传内府经验女科》 |
2.1.16 《妇科总括》 |
2.1.17 《妇病撮要》 |
2.1.18 《济阴元机辑要》 |
2.1.19 《女科汇方歌括》 |
2.1.20 《病理要知女科》 |
2.1.21 《女科选录秘阁藏书》 |
2.1.22 《女科经纶补方》 |
2.1.23 《凤林寺女科秘宝》 |
2.1.24 《郑栋庵女科万金方》 |
2.2 产科 |
2.2.1 《妇科秘兰全书》 |
2.2.2 《女科胎产问答要旨》 |
2.2.3 《孕育玄机》 |
2.2.4 《单南山明易产科》 |
2.2.5 《产宝百问》 |
2.2.6 《达生园方毂》 |
2.2.7 《竹林寺胎前产后症治》 |
2.2.8 《产科秘录》 |
2.2.9 《胎产珍庆集》 |
2.2.10 《宝产经验神方》 |
2.2.11 《明易胎前辨论诸症医方》 |
2.2.12 《产科一得》 |
2.2.13 《明易调经胎产秘书》 |
2.3 广嗣 |
2.3.1 《周氏秘传广嗣要语》 |
2.3.2 《广嗣须知》 |
3.上海地区馆藏女科抄本的临证价值研究 |
3.1 月经病之研究 |
3.1.1 抄本中对月经病证分类 |
3.1.2 常见月经病辨证论治 |
3.1.3 药物的使用特点 |
3.2 带下病之研究 |
3.2.1 带下病的病因病机 |
3.2.2 带下病的辨证论治 |
3.3 妊娠病之研究 |
3.3.1 妊娠病辨证论治 |
3.3.2 妊娠病用药特点 |
3.3.3 妊娠时期的调护 |
3.4 临产病之研究 |
3.4.1 临产病辨证论治 |
3.4.2 临产时期的调护 |
3.5 产后病之研究 |
3.6 女科杂病之研究 |
3.7 前阴病之研究 |
4 抄本特点 |
4.1 抄本的体例分类 |
4.2 抄本抄写情况与流传情况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中医女科发展简史兼论上海地区馆藏女科医学抄本的研究现况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三 在校期间参加学术会议 |
附录四 上海地区馆藏女科抄本藏存一览表 |
(7)《妇人大全良方》辨治妇人病痛证特点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陈自明及其着作简介 |
2 《妇人大全良方》辨治妇科痛证数据挖掘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方案 |
2.2.1 研究内容 |
2.2.1.1 纳入标准 |
2.2.1.2 排除标准 |
2.2.2 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
2.2.2.1 中药名称、分类及功效规范 |
2.2.2.2 中医疾病及证候规范 |
2.2.2.3 数据录入与质量控制 |
2.2.2.4 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妇人大全良方》辨治妇人病痛证统计结果与分析 |
2.3.1.1 妇人病痛证频次统计 |
2.3.1.2 妇人病痛证组方规律分析 |
2.3.2 《妇人大全良方》辨治月经病痛证统计结果与分析 |
2.3.2.1 月经病痛证频次统计 |
2.3.2.2 月经病痛证组方规律分析 |
2.3.3 《妇人大全良方》辨治妊娠病痛证统计结果与分析 |
2.3.3.1 妊娠病痛证频次统计 |
2.3.3.2 妊娠病痛证组方规律分析 |
2.3.4 《妇人大全良方》辨治产后病痛证统计结果与分析 |
2.3.4.1 产后病痛证频次统计 |
2.3.4.6 产后病痛证组方规律分析 |
2.3.5 《妇人大全良方》辨治杂病痛证统计结果与分析 |
2.3.5.1 杂病痛证频次统计 |
2.3.5.2 杂病痛证组方规律分析 |
2.3.6 结果小结 |
3 讨论 |
3.1 病因多样,注重内伤情志,外感寒邪 |
3.2 以气血为纲,明辨虚实,首重补虚 |
3.3 注重调护肝、脾、心三脏,调补冲任二脉 |
3.4 用药辛甘以化阳,重视扶助阳气 |
3.5 剂型多样,擅长用酒 |
3.6 善用食疗,注重调护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8)傅山中医妇科病证治法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傅山及《傅青主女科》概述 |
1.傅山概述 |
2.《傅青主女科》概述 |
二、妇科病证诊治 |
1.带下病诊治 |
1.1 理论阐述 |
1.2 诊治特色 |
小结 |
2.血崩病证诊治 |
2.1 理论阐述 |
2.2 诊治特色 |
小结 |
3.月经病诊治 |
3.1 理论阐述 |
3.2 诊治特色 |
小结 |
4.不孕症诊治 |
4.1 理论阐述 |
4.2 诊治特色 |
小结 |
5.病证部分总结 |
三、妇科病证治法分析 |
1.清热法 |
1.1 清肝经火热 |
1.2 清胃中火热 |
1.3 清肾中火热 |
小结 |
2.理气法 |
2.1 平肝开郁法 |
2.2 疏解肝肾法 |
2.3 解郁养血法 |
2.4 顺气益阴法 |
2.5 开郁醒脾法 |
小结 |
3.温里法 |
3.1 温中补血法 |
3.2 温经除湿法 |
3.3 温补心肾法 |
3.4 温肾暖脾法 |
3.5 温肾止呕法 |
3.6 温肾利水法 |
小结 |
4.补益法 |
4.1 补气法 |
4.2 补血法 |
4.3 气血双补法 |
4.4 补阴法 |
小结 |
5.理血法 |
5.1 活血祛瘀法 |
5.2 止血法 |
小结 |
6.治法部分总结 |
四、妇科方药分析 |
1.方剂举隅 |
1.1 完带汤分析与现代运用 |
1.2 养精种玉汤分析与现代运用 |
1.3 生化汤分析与现代运用 |
小结 |
2.用药分析 |
2.1 药对分析 |
2.2 单味药分析 |
2.3 炮制分析 |
2.4 用量分析 |
小结 |
3.方药部分总结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傅山中医妇科病证治法理论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9)国医大师班秀文辨治月经不调学术思想与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月经不调论治渊源流变 |
1.1 秦汉时期——妇科理论形成时期 |
1.2 晋唐时期——独立区分时期 |
1.3 宋金元时期——学术争鸣时期 |
1.4 明清时期——发展完善时期 |
1.5 现代月经不调研究概况 |
2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
2.1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研究 |
2.2 病机理论 |
2.3 中药方剂 |
2.4 中医证候 |
2.5 针灸治疗 |
2.6 中医医案 |
第二部分 班秀文教授辨治月经不调学术经验文献研究 |
1 注重调补肝肾 |
1.1 从肾治经 |
1.2 从肝论治 |
1.3 从奇经论治 |
2 注重调理气血 |
2.1 治经必治血,理血不留瘀 |
2.2 治血必理气,疏肝经自调 |
3 注重健脾充源 |
4 处方用药特色 |
4.1 处方特色 |
4.2 用药特色 |
第三部分 班秀文教授月经不调医案的临床研究数据源 |
1 临床资料 |
1.1 医案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数据预处理 |
2.2 数据录入 |
2.3 数据挖掘处理方法 |
第四部分 班秀文教授辨治月经不调证治规律研究 |
1 班氏辨治月经不调数据挖掘研究 |
1.1 938 例医案数据挖掘结果与分析 |
1.2 月经先期数据研究结果与分析 |
1.3 月经后期数据研究结果与分析 |
1.4 月经先后无定期数据研究结果与分析 |
1.5 月经过多数据研究结果与分析 |
1.6 月经过少数据研究结果与分析 |
1.7 月经量多少不一数据研究结果与分析 |
1.8 经期延长数据研究结果与分析 |
2 班氏辨治月经不调证治规律探讨 |
2.1 病因病机 |
2.2 治则治法 |
2.3 处方特点 |
2.4 用药规律 |
3 客观评价挖掘结果和不足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B 班氏验案举隅 |
附录 C 个人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10)林兰教授治疗甲亢经验及甲亢宁胶囊调控FRTL-5细胞ERK通路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综述一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1 病名研究 |
2 病因病机研究 |
3 治疗研究 |
4 讨论 |
综述二 中药调节甲亢细胞增殖与凋亡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1 GD发病机制与细胞增殖、凋亡的关系 |
2 中药对甲亢细胞凋亡的作用 |
3 中药对甲亢细胞增殖的作用 |
4 中药抑制甲状腺细胞增殖、促其凋亡的作用 |
5 讨论 |
第二章 林兰教授治疗甲亢的临床经验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4.1 林兰教授对甲亢病因病机的认识 |
4.2 林兰教授对甲亢的辨证论治分析 |
4.3 林兰教授治疗甲亢突眼经验 |
4.4 林兰教授治疗甲亢肝损害经验 |
4.5 林兰教授治疗甲亢伴白细胞减少经验 |
4.6 林兰教授治疗甲亢伴月经病经验 |
4.7 林兰教授治疗甲亢常用的药对举隅 |
4.8 含碘中药的应用 |
5 中药甲亢宁胶囊的组方依据 |
6 典型病案举隅 |
7 本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三章 甲亢宁调控FRTL-5细胞ERK信号通路的机制研究 |
实验一 FRTL-5细胞的培养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实验二 甲亢宁的药物敏感试验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三 大鼠ERK1/2基因SIRNA片段的设计、合成与筛选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实验四 RNAI和过表达效应对各组细胞增殖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五 AV/PI法检测RNAI和过表达效应对各组细胞凋亡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六 RNAI和过表达效应对各组细胞上清C-AMP含量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结论 |
实验七 RT-QPCR法检测RNAI和过表达效应对各组细胞ERK通路相关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SIRNA干扰实验结果 |
4 过表达实验结果 |
5 讨论 |
实验八 WESTERNBLOT法检测干扰和过表达效应对各组细胞ERK通路相关因子蛋白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SIRNA干扰实验结果 |
4 过表达实验结果 |
5 讨论 |
实验研究总结 |
课题的创新点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简历 |
附录 |
四、月经病的治则及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女科百问》研究[D]. 张悦. 河北大学, 2021(02)
- [2]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及诊疗特色整理研究[D]. 王彦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3]自拟盈期饮治疗月经后期(肾虚肝郁证)的临床观察[D]. 刘琳琳.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8)
- [4]“标本配穴”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偏身感觉障碍的临床研究[D]. 张小蕾.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0)
- [5]近代中医妇科发展影响因素研究[D]. 傅燕儿.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上海地区馆藏女科抄本研究[D]. 胡祥翔.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妇人大全良方》辨治妇人病痛证特点初步研究[D]. 曾小玲.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8]傅山中医妇科病证治法理论研究[D]. 孙川.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19(09)
- [9]国医大师班秀文辨治月经不调学术思想与证治规律研究[D]. 马丽.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8
- [10]林兰教授治疗甲亢经验及甲亢宁胶囊调控FRTL-5细胞ERK通路的机制研究[D]. 王秋虹.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