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球化时代的文学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李自雄[1](2021)在《“文学终结论”与文学形态变革及重组》文中研究说明在当代中国文论研究领域,需要关注中国问题的理论应答与阐释,盲目地理论跟风,或是用别人的理论来套我们的现实,并不能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这样来反观"文学终结论"的提出及其在当代中国文论界的解读与引发的讨论,有必要对其做出重新审视与反思。任何理论问题的提出,都有它具体的历史语境与时代文化的现实要求,我们的认识与理解不能与之相脱离。对于"文学终结论"的解读及其讨论来说,也是如此。这就需要我们对当今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实际情况,特别是当代中国所处的这种实际情况与现实做出具体而准确的把握与认识,而不是停留于不切实际的滔滔宏论,要求我们的文学研究根据这种实际情况与现实需要做出适时的身份调整,能对文学形态的图像转向及形态变革抱有一种正确的看法,而以一种理论的自觉,融入到这种文学形态的变革及重组中去,做出有效的"介入",并有利于文学发展实现新的突破。
舒翔,赵勇[2](2021)在《“作者中心论”与“读者中心论”的中西碰撞——重访米勒与童庆炳的“文学终结论”之争》文中研究表明美国文学批评家J.希利斯·米勒于2000年提出的"文学终结论"在中国引发了长达数年的讨论,影响了新世纪的中国文学理论转型。重新梳理这段历史,会发现米勒、童庆炳与"文学终结论者"之间构成了三方对话的复杂状况,也更可凸显出米勒与童庆炳之间对话错位的内在原因。一方面,米勒的"文学终结论"体现了"读者中心论"的文学观念,强调读者亲自阅读文学中的"他者",接受语言的施为作用,实现解构主义的现实旨趣;另一方面,童庆炳以"作者中心论"作为反对"文学终结论"的理论支点,建立了以作者为主体的审美诗学,旨在引导作者的创作实践。而重新梳理、反思二人的"文学终结论"之争,不仅有助于厘清米勒与童庆炳文学思想上的殊异,也为我们观察中西文论所存在的某些深层视域之差提供便利。
杜玉洁[3](2021)在《“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千禧一代”是指1982年至2000年出生的一代人,他们出生于20世纪时未成年,在跨入21世纪以后达到成年年龄,与文学代际中的“80后”、“90后”几乎重合。“千禧一代”作家群是中国新世纪以来出现的重要创作群体,自新概念作文大赛开始,“千禧一代”以前所未有的表达方式和极具先锋性的文学审美范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中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恰逢新千年中国社会进入经济发展的高速期,社会文化的巨变、全球化视野下的文化交融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学的发展革新。“千禧一代”女作家在小说创作方面进行了突破与尝试,在短短二十余年的创作历程中,取得了颇为丰厚的成果。“千禧一代”女作家的小说创作涵盖了青春文学、纯文学、网络文学等多种创作类型,小说创作主题也涉及校园恋情、都市婚恋、城乡对立、家族变迁、言情穿越、科幻未来等。“千禧一代”女作家的小说写作已经从单一的成长视角转向多元丰富的创作视野,无论是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对新媒介网络写作的创新还是对女性文学的发展,都逐渐趋于成熟。本论文以“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入手,分析该群体的创作特质和创作类型,通过对具体作家作品的文本细读展开主题研究,挖掘“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中所体现出的文化立场和人文关怀,探寻作品中的美学意识和文学性,纵观“千禧一代”女作家在媒介性别视域下的女性主义立场,发现“千禧一代”女作家在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展望“千禧一代”女作家未来的创作发展方向。“千禧一代”女作家文学景观的生成与其所处时代密切关联,在消费主义甚嚣尘上的当下,文学与资本联姻,写作市场的红利催熟了一代青年作家,“千禧一代”女作家在开放的社会语境和多元的文化视域中有了更多自我言说的机会。她们在享受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相似的时代症候,和平年代的历史感的缺失和不可言说的生存困境成为这一代人的精神之殇。在21世纪的前二十年中,“千禧一代”女作家走过了被质疑被批判到被认可被接受的发展历程,由青春文学过渡到纯文学、畅销文学和网络文学,“千禧一代”的创作一直努力从边缘走向中心。“千禧一代”女作家最开始受到关注是从“青春文学”开始,在这一时期,“千禧一代”女作家的创作尚处在萌芽阶段,创作内容主要是青春期个性的表达,青年亚文化、“玉女”写作以及校园写作是这一时期的创作关键词。随着“千禧一代”女作家的成长成熟,她们的创作由个体转向社会,从城乡世界、婚恋生活、家族变迁窥探时代脉搏下的中国社会现状,“千禧一代”女作家的纯文学写作也逐渐得到权威学界的认可。在网络文学和类型写作风靡的21世纪,“千禧一代”女作家在“女性向”网络文学写作中取得了不菲的成绩,网络文学的IP热潮也为网络言情小说提供了新的写作思路和发展方向。“千禧一代”女作家的小说创作体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文学审美范式。其作品中的语言修辞,包括流行语言的运用、网络语言表达策略和语言形式的建构展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质。“千禧一代”女作家对跨媒体叙事中的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叙事结构、叙事视角等叙事手法的运用也适应了大众娱乐的审美追求。“千禧一代”女作家所运用的新的文学创作方式和在新媒体时代形成的独特文学经验使文学写作更注重读者与作者的交互性,这种新的文学表现模式催生了新的文学创作方向,在尊重传统文学创作的同时,文学作品也成为作者与读者共同的成果。“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中的文化场域建构也反映出时代与历史的镜像,从这一代作家自身的成长来看,“千禧一代”女性作为新时代独立女性与青年知识分子,并非缺乏历史感,而是在时代喧嚣中成为了旁观者和多余人。她们作品中体现出的文化现象,包括代际冲突、生态环境、家庭伦理、职场生存等成为现代人普遍关注的社会文化问题。作为最年轻的女性创作群体,“千禧一代”女作家从女性主义立场出发,在创作中体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千禧一代”女作家通过身体写作、两性叙事以及女性命运探析,在创作中不自觉表露出的女性立场,现代社会让女性拥有了更多身份,女性在以男性为中心的话语中被遮蔽、被命名,她们的生存境遇被青年女作家所关注。“千禧一代”女作家试图通过网络书写打破女性作为客体和他者的窘境,其作品中体现出的女性意识、女性的欲望表达、主体意识、生命意识在新的历史时期有了不同的表达。在现代技术发展的当下,女性的生存空间已不再单纯来自男性的挤压,而是受到社会发展、技术变革、环境变化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在现代人类生存的诸多挑战面前,“千禧一代”女作家的创作视野更为开阔,具有超性别的勇气和格局,能够关注到性别之外的人类共同的生存境遇。
张耀丹[4](2021)在《新时期以来彝族女性文学研究 ——以汉语小说创作为中心》文中提出当代彝族女性文学自新时期起开始群体性发展,至今已有较为优秀的创作实绩,但学界针对这一群体的研究仍存在不足,仅有少数作者被相关研究提及。因此,本文拟以彝族女性文学中的小说创作为研究对象,力图呈现当代彝族女性参与写作至今的整体文学面貌和发展脉络,以及各阶段代表作家的文学创作风格及意义,分析彝族女性作家如何在创作中表达民族和女性的双重议题。论文的主体部分共有五章,呈现出由总至分的论文结构。第一章作为总体性的描述,主要介绍了彝族女性写作发生的背景和动因,以及不同时期作家的发展脉络和内在联系。传统彝族社会的女性观使得彝族女性在经历社会变革、进入社会角色之后,自然而然地开始进行女性意识的表达,彝族女性写作正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发端的。在发端之初,五零后与六零后作家便开创了“精英文学”和“地方文学”两条脉络,以其丰富的创作实绩和较长的创作生命成为这一群体的中流砥柱;七零后作家继承了“地方文学”一脉,呈现出私人口述史和地方家族史叙事的景观;八零后作家则因全球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异军突起地产生了更为现代性的写作模式,成为短短四十年间彝族女性文学发展的一次转向。第二章到第四章运用文本细读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分别对彝族女性写作的女性意识表达、民族性表达和跨文化书写进行具体分析,展现彝族女性作家在多民族文学相互交流的背景下,如何以不同的创作风格和创作背景,完成其个人经验与女性经验对于彝族文化共同体的建构。第五章则对其整体发展进行评述和展望。本文一方面要对彝族女性文学的发展作出历时性的梳理,一方面要具体到其具有共性的多方面的研究,以期对其群体性的把握做到完整又不失细节。彝族女性文学作为少数民族文学中被忽视的一部分,对其进行文学史意义上的补足,即是本研究的目的所在。
马艳秋[5](2020)在《论帕沙·查特吉的后殖民理论及其美学向度》文中认为本论文是对印度底层研究的代表理论家帕沙·查特吉(Partha Chatterjee)后殖民理论进行的系统研究。作为底层研究这一领域中享有盛誉的学者,帕沙·查特吉始终致力于在东西方文化比较视域下研究印度当代的政治及文化体制,他的观点架构隐含批判的对象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经济侵入,抵制这一侵入并建构自身的话语体系是他理论的出发点、立足点和最终目标。查特吉十分注重对后殖民国家在政治文化领域的“去殖民化”,将现代政治的研究深入地扎根于第三世界后殖民的历史语境中,运用庶民研究的批评策略对当代西方中心主义进行了批评和解构,其理论具有明显的文化政治批判性。诚如菲利普·霍尔登所说:“查特吉为我们阐明了,理论如何能够动摇并且彻底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框架。如果我们乐意去挑战一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假设,那么这种理论恰恰开启了新的可能性”。在当下全球化语境中,民族主义政治发展的日益复杂化和各民族国家对共同体意识的不断强化是民族主义研究备受关注的主要原因。在查特吉的后殖民理论研究中,民族主义无疑是最重要的。正是在深入研究殖民地民族主义的过程中,查特吉将其后殖民理论的批判锋芒指向了西方的文化本质论,通过分析殖民地精英民族主义话语与启蒙理性的复杂纠葛,他意识到了本土精英对殖民意识的承袭和内化。也是在这一意义上,查特吉认为,只有将底层对两种精英主义——殖民主义精英主义和民族主义精英主义的反抗纳入到去殖民化的历史向度中,才有可能实现印度的去殖民化和后殖民时代的自由发展。论文的写作主要沿着两条主线进行:一条是精英民族主义话语对殖民主义话语的抵制,另一条是底层实践对殖民话语和精英话语的双重拆解。在历史层面上,查特吉深刻揭示了印度民族历史中充斥着的各种精英话语及其对底层群体革命力量的歪曲和压制,继而对精英民族主义历史中有问题的底层声音进行了重新书写。在现实层面上,查特吉充分肯定了底层的反抗力量在政治与文化领域对保有民族特性的印度发展;对冲破新式殖民主义的封锁所做出的努力和建树。
李玉璞[6](2020)在《石黑一雄小说“文学空间”书写的后殖民批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石黑一雄是当代着名英国小说家,其作品蕴含着国际主义创作理念,这种创作理念不仅体现在小说的主题意蕴方面,同时也体现在其小说的空间书写方面。石黑一雄的小说涉及日本、英国、中国、中欧等多国多民族地区,展现了多元文化空间的冲突与融合,文本中还有许多富有隐喻意义的建筑空间和地理空间,这些空间书写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权力关系、情感因素和社会环境都具有深刻的价值。本文旨在对石黑一雄的五部小说的文学空间书写进行细致的研究,以福柯、萨义德、霍米·巴巴的空间理论与后殖民理论为参照,主要从地理空间与帝国形象、权力空间与殖民关系、多元文化空间与身份认同三个方面去分析,试图揭示空间的隐喻意义,探究作者独特的后殖民批评视角。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组成,正文部分分为五章内容。第一章首先对福柯的权力与空间、权力与话语的理论、萨义德的后殖民空间理论以及霍米·巴巴关于文化的“混杂”空间的相关理论做以介绍,然后立足石黑一雄本人的人生经历、创作理念以及其作品的主题意蕴分析其小说的后殖民研究价值。接下来从石黑一雄小说的空间书写的三个层面入手,依次研究作品的后殖民批评意识。第二章主要分析石黑一雄小说地理空间书写与帝国形象的关系。帝国赋予地理空间以特殊的政治意义,帝国主义占有空间或宣誓主权、彰显身份,或维护统治、巩固权力,都是为了塑造伟大的帝国形象,而石黑一雄通过空间的前后对比、人物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变化完成了对帝国形象的建构与解构,表现了作者用拆解帝国大厦来反抗帝国主义的姿态。第三章主要分析石黑一雄小说权力空间书写与殖民关系的批判。权力主体用空间隔离和内部分级打造权力空间,并运用话语、知识教育等规训手段形成权力关系,给被统治者造成了无处可逃、无可奈何的生存困境。作者书写权力的压迫和被统治者在强权下的抵抗,体现了人改变世界的可能性和反抗权力压迫的态度。第四章主要分析石黑一雄小说多元文化空间与个体的身份危机。石黑一雄的小说打造的多元文化空间,一方面表现了东西方的文化冲突和西方人对东方的“种族凝视”,揭示了西方强势的霸权文化的操纵内幕;另一方面展现了散居族裔在多元文化空间下的身份认同危机,以及这种危机的表现形式和产生的影响,展现了作者对不平等话语体系的控诉和对边缘群体的关注。第五章是通过以上三个层面的分析,对石黑一雄小说的后殖民批评意识进行总的概括。石黑一雄小说的后殖民批评意识在于其反抗殖民统治与霸权文化的态度,同时包含了一个超脱民族主义的无国界作家对边缘群体的关注,其小说宣扬了人生的责任感,也蕴含着一个人道主义作家为全球化时代的深渊指出的救赎之路。
鲁艳[7](2020)在《中国当代新潮科幻小说的诗学考论》文中认为全球化的时代氛围与幽暗晦明的历史传统共同促成了中国当代新潮科幻小说的诞生。中国当代新潮科幻小说是一类与现实世界双向侵入的想象文本。诗与真,亦即文本与现实的关系,构成了中国当代新潮科幻小说的诗学核心。其具体内涵体现在此一时期科幻小说的诗学建构与诗学命题之中。从诗学建构而言,中国当代新潮科幻小说逐步启动了全方位的理论建设,在新的时空背景下不断生成文类的自觉,并逐渐孕育了一套诗性的、具备现实阐释力的语言系统。从诗学命题而言,中国当代新潮科幻小说通过具体的创作实践,与暧昧含混的现实情境缠绕互生,形成了崭新的诗学经验,深化了文本的现实意义,开拓了写作的价值向度。本文通过梳理与重审中国当代新潮科幻小说的理论建设与创作实践,尝试追索当代新潮科幻小说的诗学核心,同时探究此一时期科幻小说与当代社会文化状况的隐秘互生,以及当代科幻写作的其他可能性。本文分为四部分。绪论部分,阐明中国当代新潮科幻小说的发生背景、源流谱系、诗学意义与研究理路。上编部分,从历史与未来、经验与想象、形式与内容、叙事或抒情四个维度,整理归纳此一时期科幻小说所执着的诗学建构。下编部分,从情与知、身与神、词与物三个方面,分析此一时期科幻小说所生成的诗学命题,探寻文本中更为细密隐幽的创作实践与诗学建设。每一编在分章论述之后,各附小结,以作总结或承启之用。结语一篇,意在点明中国当代新潮科幻小说之于当下的意义,即超越幻象。
陈一雷[8](2020)在《21世纪以来好莱坞电影的空间建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后半叶,西方批评理论界开始了“空间转向”,学者们从地理、建筑等实体空间研究拓展至文学、艺术、社会等多个学科。人们不再停留在探讨物理空间,而是将空间与社会、政治、文化、种族、性别等联系起来进行思考,空间研究成为一个跨学科和交叉学科命题。电影作为以空间建构为重要手段来反映社会现实、建构虚拟世界的艺术形式,成为空间研究的重要对象。迄今,以空间视角切入研究电影之成果不在少数,但是,将21世纪近20年好莱坞电影作为一整体,系统、全面研究的成果并不多见。为此,本论文以相关空间理论为手段,对新世纪以来,好莱坞电影中具有代表性的题材进行一个整体观照,以期揭示其空间寓意。在好莱坞电影的研究中,类型片的视角较为常见,因为它很好地兼顾了市场、受众、商业等因素,突出了好莱坞工业体系中的影片共性,但缺憾也是比较明显的,例如类型的分法缺乏严谨逻辑、类型的内涵互有渗透、跨类型和反类型等情况带来的挑战等等。而事实上,好莱坞电影的实质是“类型其表,现实其里”的,它绝不是简单的商品和艺术品,而是意识形态、商业利益、社会舆论、艺术思维的角力场。因此在本论文中,弱化类型,偏重题材,分别以“都市”、“族裔”、“战争”和“科幻”四种题材片为重点,研究好莱坞电影空间呈现方式及其背后的深刻寓意。选择这四个种类,是因为它们均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同时在空间表现上独具特色,展现出电影创作者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对“自我”与“他者”关系的思考。除绪论外,论文共有五章。绪论部分,对本课题的研究背景,选题缘由,研究意义进行了交代;对21世纪好莱坞四种题材电影的整体面貌进行了概述;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考察,并指出其优点与不足,最后交代了论文的整体架构。第一章概述交代论文的理论框架、选择四种题材片的缘由以及章节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首先,论文阐明了论文的总体理论框架。接着,以分析西方空间批评转向入手,指出空间理论的跨学科特征,以及本论文使用的主要理论,即:借鉴了亨利·列斐伏尔和爱德华·索亚的三元辩证法,分别从第一空间(物质的和现实的)、第二空间(精神的和意识形态的)和第三空间(真实的,包容开放的)来讨论21世纪好莱坞4中题材片中的空间特征及其蕴含,同时结合电影艺术所特有的镜头空间呈现,挖掘空间艺术特色。最后,还对使用“题材”而非“类型”进行了说明,对为何选择四种题材以及四个章节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了阐释。第二章聚焦都市题材片,讨论都市空间中人们的生存状态及其精神面貌。本章主要以《爱乐之城》《阳光小美女》《三块广告牌》《海边的曼彻斯特》《社交网络》等为研究对象,探讨都市空间中不同阶层的生活现状及其背后的现代指向。首先,论文对“景观”一词进行了界定,通过对德波“景观社会”理论实质的讨论,揭示现代社会通过视、听、影像等景观集聚,建立起一整套消费信仰,深刻主导着人们的消费理念。然后,从都市空间、家庭空间与网络空间三个方面,讨论了上述影片空间呈现的内容与形式。最后,论文指出:电影通过对景观的巧妙编码,美化了“美国梦”神话;通过小镇底层人的遭遇,传递出空间正义缺失与人际关系异化的信息;通过都市知识精英的竞争,反映了后资本主义时代知识作为生产力,重塑社会空间。第三章以族裔题材片为中心,讨论美国边缘群体的空间诉求。本章主要以《藩篱》《月光男孩》《绿皮书》《撞车》等代表作为研究对象,讨论了21世纪美国族裔题材电影中的种族、身份、文化冲突等问题。这些电影通过白人与生存状态的再现,反映了由于白人主流文化霸权,使得有色人种个人空间受到挤压,最终导致白人与有色人种之间的对峙与冲突。通过有色人种精神空间的再现,表达了有色人种的诉求。论文认为与历史上好莱坞种族题材电影不同的是,这些新世纪电影拓展了族裔空间,使得原先被边缘化的、甚至封闭的族群空间得以打开,传递出全球化时代,人类追求和平、公正、友好相处的积极思想,彰显了积极向上的社会精神风貌。第四章以战争题材片为对象,讨论好莱坞通过本土与异域空间的建构,以揭示电影“自我”与“他者”二元对立的后殖民思维范式,同时,分析通过战争与创伤话题的讨论,影片制作者所要表现的当下诉求。本章主要以《拆弹部队》《美国狙击手》《血战钢锯岭》《逃离德黑兰》等战争影片为研究对象,讨论了这些影片所表达的意识形态、人性与道德、历史与记忆等主题。“9·11”事件后,反恐战争成为美国的中心任务。战争题材影片担负起传递美国思想、展示美国力量的任务。因而,这些影片一方面通过战场空间另类英雄形象塑形,来宣示大国力量、展示难以撼动的霸主地位,以此来抚慰“9·11”事件给美国人带来的心理创伤。另一方面则通过异国与本土空间的二元架构,凸显了美国在各方面的优势,折射出“西优东劣”的后殖民主义思维模式。但这些作品除了表现出浓郁的意识形态思想之外,也反映了诸如记忆与创伤,人性与道德,杀戮与救赎等主题。第五章集中讨论科幻题材片,以揭示影片所折射出来的人与科技如何相处的思想。本章主要以《阿凡达》《降临》《水形物语》《她》等为研究对象,讨论了现代科技如何重构了现实世界与个人空间,揭示出这些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人类应如何正确对待现代科技的主题。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科技的高度发展,人类不断挑战自然,从而改变了世界的秩序。在带给人类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带来诸多问题。新世纪以来的科幻电影,通过狂欢化的虚拟空间建构,探讨了人与机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工智能带来的问题,提出了人与自然,地球与外星人应和谐相处的问题,同时,也警示人们在后人类时代,人类应该理性地处理好人与机器的关系,克服享乐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等思维模式。论文从空间视角切入,通过对21世纪以来好莱坞电影中都市、族裔、战争和科幻题材电影的研究发现,上述题材的电影,空间设计独特,内蕴丰富。都市题材电影通过对都市不同景观的呈现,表达了在消费文化大潮裹挟下,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和不同阶层都市人追求梦想、公平正义的美好愿望。族裔题材电影通过从对峙、敌意,走向互助、包容的族群与个人空间呈现,倡导一种理解、包容、和谐相处的积极思想。战争题材电影通过本土与异域中,“自我”与“他者”形象的呈现,一方面凸显美国人的英雄形象和霸主地位,抚慰了人们“9·11”事件精神上的创伤,另一方面则通过历史、记忆、创伤主题的展演,唤醒人们对人性与战争的反思。科幻片通过虚幻空间的塑形,揭示了当下现实社会,人类应该处理好科技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倡导人类在智能化时代理性利用科技的理念。通过对21世纪好莱坞四种题材中具有代表性的电影研究,论文的结论是:1)这些影片讨论了20与21世纪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打上了“后”时代特征的烙印,带有“后大都市”、“后工业”、“后殖民”与“后人类”等批评理论的诸多色彩;2)这四类题材片中,空间既是讨论社会诸多问题的媒介,同时也是影片表现的对象,透过空间既可以窥见美国社会万象,也能领略新世纪好莱坞电影的艺术魅力。进入21世纪,人类面临原来越多的问题,战争、瘟疫、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等等,相信本研究能为解决当今世界不同社会中的存在问题带来一定启发。21世纪以来,好莱坞优秀影片迭出,但因篇幅所限,另一些题材的优秀影片未能纳入研究,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进行。
曲慧钰[9](2020)在《大卫·达姆罗什“世界文学”观念的教育制度化》文中研究说明美国学者大卫·达姆罗什在世界文学理论的探究和实践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其《什么是世界文学》《如何阅读世界文学》《教授世界文学》《教学指导用书》及《朗文世界文学作品选》等有关“世界文学”探讨与实践的着作成果,从教材编选、教学指导、教育观念等方面对“世界文学”进行了理论化阐释和实践性操作,通过美国大学课程的有步骤推行,实现了“世界文学”教学领域制度化的深刻变革,为各国大学课堂中的世界文学教学提供了范例。其有关世界文学的三重定义和新学说、文学经典形成问题的讨论、“平行参照”阅读方式的提出,及对教学实践的积极探索和具体指导,打破了过去学术研究与大学教育脱节的魔咒,将本科、研究生和学者共同纳入到世界文学的探讨中来,真正实现了高等教育中的教学实践,系统而体制化地将“世界文学”作为比较文学新增长点,为其注入了新世纪的思考。通过梳理其“世界文学”观念教育制度化的演变过程,得以探究“世界文学”在以大卫·达姆罗什为代表的西方世界的学者眼中成为经典的途径、被呈现和被理解的方式,以及各民族文学作品是如何通过体制化的大学教育、课程大纲与教材编写、教学法的运用,在北美大学生——也是未来的社会精英——心目中形塑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的。
王列生[10](2020)在《论“民族精神家园”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文艺价值互约——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创新点研究》文中认为无论民族精神家园还是人类精神家园,传统的知识建构路线,要么体现为"聚焦论",要么体现为"集合论",但是在全球化时代,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种基于"文明正义"和"命运共同体"的"互约论"观念"脱颖而出"。构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必然要求精神建构作为庇护和支撑,进而必然要求文艺作为民族和人类生存的重要精神意识形式,在整个建构事态中最大限度地展现其社会进步驱动能量。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传统世界格局所显形的垂直民族结构与文明形态的非平等关系,导致民族精神建构与人类精神建构诸多知识冲突与意义紧张,因而也就延及"中国方案"入场有效性与在场可持续性,这在文艺的精神建构事态中表现得尤其充分和凸显。基于此,叠维并且同步地提出和解决文艺价值互约议题抑或命题,既具当下文艺使命担当的现实意义,更具对"中国方案"有效学理解读后促进构建的理论动力,而所有这一切,都在《讲话》文本中有言说显形与意义隐存的充分实现。
二、全球化时代的文学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球化时代的文学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文学终结论”与文学形态变革及重组(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学终结论”的提出 |
二、中国文论界对“文学终结论”的解读与讨论 |
三、“文学终结论”话题讨论的重新审视与反思 |
四、面向现实:文学形态变革及重组 |
(2)“作者中心论”与“读者中心论”的中西碰撞——重访米勒与童庆炳的“文学终结论”之争(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三方对话:“文学终结论”的历史语境 |
二、 读者中心论:“文学终结论”的替代性解答 |
三、 作者中心论:反对“文学终结论”的理论支点 |
四、结语 |
(3)“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源起 |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分析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五、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一章 “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的文学景观生成 |
一、“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的时代语境 |
(一)全球化与后现代转向 |
(二)媒介变革与信息技术 |
(三)消费主义与大众文化 |
二、“千禧一代”女作家的创作特质 |
(一)青春时期的个性化书写 |
(二)商品时代的灵魂隐痛 |
(三)城乡流动的现代化视野 |
三、 “千禧一代”女作家的类型概览 |
(一)新概念与偶像作家 |
(二)学院派与纯文学作家 |
(三)网络文学与类型作家 |
第二章 “千禧一代”女作家的小说创作主题研究 |
一、“千禧一代”女作家的青春书写 |
(一)张悦然:偏执少女与心灵创伤 |
(二)春树:青春期与青年亚文化 |
(三)笛安:成长故事与都市乡愁 |
二、“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的社会问题聚焦 |
(一)文珍:都市情感与婚恋伦理 |
(二)马金莲:乡土陷落与田园挽歌 |
(三)张怡薇:家族叙事与日常生活 |
三、“千禧一代”女作家的类型小说透析 |
(一)流潋紫:宫斗言情与职场映射 |
(二)郝景芳:人工智能与人类命运 |
(三)方慧:真实世界与虚拟人生 |
第三章 “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的美学探寻 |
一、“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的文学叙事革新 |
(一)网络语言的创新与运用 |
(二)跨媒体叙事与IP改编 |
(三)交互型创作与读者接受 |
二、“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的文学审美特征 |
(一)传统美学的坚守与传承 |
(二)文学性和文学价值呈现 |
(三)文学审美范式的重构 |
三、“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的文学经验生成 |
(一)代际断裂下的个体经验言说 |
(二)时间和空间的后现代探索 |
(三)多维的文学的想象与拼贴的虚构方式 |
第四章 “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的文化场域建构 |
一、“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的文化特征 |
(一)历史虚无与现实追寻 |
(二)多元文化与文化回归 |
(三)“饭圈”现象与小众部落 |
二、“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的群像素描 |
(一)文艺青年的诗意与反叛 |
(二)都市青年知识者的规训与突围 |
(三)乡村底层青年的离乡与追梦 |
三、“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的人文观照 |
(一)道德秩序与价值观念的重构 |
(二)地理诗学与生态伦理的思索 |
(三)生命意识与现实主义关怀 |
第五章 “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的女性意识探寻 |
一、女性意识的觉醒与突围 |
(一)新生代女性的成长与反抗 |
(二)女性命运的时代变奏 |
(三)男性的解构与女性的自我引渡 |
二、消费时代的性别身份意味 |
(一)泛娱乐化的身体献祭 |
(二)两性关系的暧昧呈现 |
(三)“耽美”文学的另类情感表达方式 |
三、媒介性别视域中的网络女性主义 |
(一)“女性向”对传统的超越与反叛 |
(二)网络女性主义的“异托邦”空间困境 |
(三)媒介话语中的性别立场言说 |
结语“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的时代意义与发展方向 |
一、“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的影响与传播 |
(一)国内现状与发展 |
(二)海外译介与传播 |
二、“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的问题与展望 |
(一)代际焦虑与创作局限 |
(二)新的文学生长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新时期以来彝族女性文学研究 ——以汉语小说创作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从无到有的彝族女性写作 |
二、评论界的关注与不足 |
三、个人原因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一)彝族文学研究现状 |
(二)彝族女性文学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本细读法 |
(二)历时研究法 |
(三)比较研究法 |
第一章 新时期彝族女性写作综论 |
第一节 彝族女性写作背景与动因 |
一、彝族女性的历史地位和意识觉醒 |
二、传统文学中的彝族女性形象 |
(一)被塑造的女性:《姿子尼乍》与《妮日尔果》 |
(二)被禁锢的女性:《支格阿鲁》与《阿嫫尼惹》 |
(三)被赞美的女性:《甘嫫阿妞》与《阿诗玛》 |
第二节 彝族女性写作发展历程 |
一、从无到有:当代彝族女性写作史 |
(一)彝族女性写作的开创者:李纳 |
(二)五零后与六零后作家的创作情况 |
(三)七零后作家的创作情况 |
(四)八零后作家的创作情况 |
二、从离乡到返乡:新时期彝族女性写作的共性思考 |
第二章 基于彝族文化的女性生命书写 |
第一节 悲剧性的女性群像塑造 |
一、隐忍的女性形象 |
二、反抗的女性形象 |
第二节 封闭性的女性生存空间建构 |
一、山上的世界:边地 |
二、山下的世界:城市 |
第三章 对于传统彝族文化的根性找寻 |
第一节 彝族文化地域的塑造 |
一、现实的生存地域 |
二、虚构的死亡地域 |
第二节 彝族文化符号的运用 |
一、具体的文化符号 |
二、隐在的文化符号 |
第三节 对于彝族文化的批判与追求 |
第四章 关于全球化时代下跨文化现象的思考 |
第一节 文化冲突的展现 |
一、边地与中心 |
二、本族与他族 |
第二节 跨文化创作视野的延申 |
一、消极的诉说:对文化冲突的疑虑 |
二、积极的表达:对文化冲突的接受 |
第三节 全球化时代下的文化流散现象 |
一、全球化时代下的离乡与寻乡 |
二、文化流散中的缺失与收获 |
第五章 彝族女性写作的反思与展望 |
第一节 成绩:多重探索 |
一、三重议题的集体探索 |
二、边缘和底层群体的观照 |
第二节 反思:继续前行 |
一、走出地方 |
二、拓展文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论帕沙·查特吉的后殖民理论及其美学向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
四、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一章 殖民地民族主义思想的突围 |
一、众声喧哗:以民族主义思想为例 |
(一)知识界民族与民族主义的发展 |
(二)在政治发展史上重新解码民族主义 |
(三)民族与民族主义:殖民与后殖民国家的在场 |
二、重述民族主义:从精英到底层 |
(一)“消极革命”与精英阶层对自身统治特权的再确认 |
(二)查特吉的底层叙事及其对多元民主诉求的再演绎 |
(三)去殖民化与现代的印度历史 |
第二章 精英民族主义的历史叙述 |
一、精英民族主义话语的构建 |
(一)精英阶层的权力意识与文化自省 |
(二)甘地主义及其对农民革命力量的收编 |
(三)平稳的过渡与西方现代化的印度式发展 |
二、精英民族主义对底层历史的书写 |
(一)农民:反抗者?亦或边缘的愚众? |
(二)妇女问题的象征性解决 |
(三)少数族裔的边缘与分裂 |
第三章 底层的政治社会及其对西方政治话语的拆解 |
一、政治社会:查特吉对后殖民政治现实的理论构想 |
(一)以市民社会为“镜像”的政治设想 |
(二)对东方社群文化现代意义的重构 |
(三)后殖民国家底层的民主政治实践 |
二、庶民政治思想对西方民主制的反拨 |
(一)从资本的时间到异质化的民族现实 |
(二)后殖民国家现代政治的真实景观 |
(三)庶民政治主体性的重构与政治解殖民化的开始 |
第四章 殖民与后殖民时期大众文化的多面向辨析 |
一、殖民地时期的大众文化发展与反殖民的政治斗争 |
(一)足球与反殖民斗争的集体认同 |
(二)戏剧艺术与反殖民政治意识的传播 |
二、后殖民时期的大众文化发展及其政治指向性 |
(一)文化研究面对后殖民文化实践的“失语状” |
(二)印度后殖民时期文艺对西方霸权主义的反抗 |
三、遇见查特吉后殖民理论的审美之维 |
(一)大众文化对审美政治化的表征 |
(二)艺术在“颠覆”之处重生 |
(三)尊重和肯定大众的审美趣味 |
第五章 查特吉后殖民理论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多元超越 |
一、思考现代性发展的东方视角与实践 |
(一)从泰戈尔访华看东方文明的现代性问题 |
(二)社群与西方现代的民族国家 |
(三)泰戈尔对西方技术理性的美学批判 |
二、民族主义:批判西方中心主义的理论基点 |
(一)后民族时代?第三世界民族主义政治对西方现代性的反叛 |
(二)全球化时代殖民话语的消解、重述与帝国霸权主义的新实践 |
(三)帕沙·查特吉:重塑他者的自由之界 |
结语 查特吉的后殖民理论及其与中国问题的相关性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石黑一雄小说“文学空间”书写的后殖民批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选题的目的、意义与研究设想 |
第一章 文学空间理论与后殖民批评视域 |
第一节 后殖民批评视域下的文学空间理论 |
第二节 石黑一雄“无国界”作家身份与小说的后殖民主题意蕴 |
一、石黑一雄的文化背景 |
二、石黑一雄小说主题背后的后殖民批评意识 |
第二章 石黑一雄小说地理空间书写与帝国形象的解构 |
第一节 建构:具有“帝国色彩”的地理空间 |
一、独具“帝国风采”的英国乡村图景 |
二、象征“帝国英雄”的日式豪宅 |
第二节 解构:物是人非的落寞与帝国的衰败 |
一、达林顿府英美主人的易位 |
二、小野房屋的空荡和破败 |
第三节 帝国怀旧情绪的后殖民批判意义 |
一、帝国理想的幻灭 |
二、帝国价值观的崩塌 |
第三章 石黑一雄小说权力空间书写与殖民关系批判 |
第一节 权力空间中“中心-边缘”的分隔 |
一、权力空间的“中心”与“边缘” |
二、权力操纵下的全景敞视空间 |
第二节 权力空间中殖民关系的展现 |
一、达林顿府中的主仆关系 |
二、黑尔舍姆体制下人与克隆人的驯服关系 |
三、租界内宗主国与殖民区的殖民关系 |
第三节 权力体系下的反抗行为 |
一、反抗命运,扞卫主体 |
二、承担责任,创造价值 |
三、直面创伤,重建希望 |
第四章 石黑一雄小说多元文化空间与个体的身份危机 |
第一节 西方对东方的种族凝视 |
一、欧洲中心主义意识下的权威话语 |
二、对东方人的刻板印象与黑化 |
第二节 散居族裔的身份认同危机 |
一、流放:混杂的文化身份 |
二、寻根:无家可归的乡愁 |
第三节 身份问题造成的个体心灵创伤 |
一、景子的自杀 |
二、山下哲的忏悔 |
三、班克斯的孤独 |
第五章 全球化时代下无国界作家的生存关照 |
第一节 直抵帝国主义虚伪,展示战争伤害 |
第二节 关注边缘群体的生存状态 |
第三节 宣扬直面困境和承担责任的人生态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中国当代新潮科幻小说的诗学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绪论 |
一 文学危机与科幻小说 |
二 命名界定与源流谱系 |
三 科幻小说的诗学问题 |
四 本文内容与研究思路 |
上编 中国当代新潮科幻小说的诗学建构 |
第一章 历史与未来:彼此覆盖的异次元 |
第一节 “历史的重,幻想的轻”:幽暗晦明的历史传统 |
第二节 “想象未来的焦虑”:全球化的时代氛围 |
第三节 在“历史”与“未来”之间:现实呼唤 |
第四节 在“中国”与“世界”之上:时代新题 |
第二章 经验与想象:“现代”与“现代的超克” |
第一节 “新民”与“新小说”:梁启超的进路与科幻小说的启蒙传统 |
第二节 “经以科学,纬以人情”:鲁迅的纠偏与超越 |
第三节 “遗骸、幻境或未来之乡”:几种有意味的尝试 |
第四节 “现代的超克”:从《三体》三部曲到自然史三部曲 |
第三章 形式与内容:“科”与“文”的变量交互 |
第一节 周作人的追问与科幻文学史的面壁 |
第二节 “科”“文”之争与“形式”问题的诞生 |
第三节 新世纪之后的回声:“科幻现实主义”的复归 |
第四节 “以科幻为方法”与“普遍的体裁” |
第四章 叙事或抒情:科技与诗艺的共生 |
第一节 “时间”的隐喻 |
第二节 “空间”的想象 |
第三节 “诗意”与“反诗意”的主题 |
第四节 “抒情主体”的重塑 |
小结 |
下编 中国当代新潮科幻小说的诗学命题 |
第五章 情与知:知识或技术的新伦理 |
第一节 情知相对 |
第二节 情知相生 |
第三节 情知所生 |
第六章 身与神:肉体的乌托邦 |
第一节 作为途径的“身体” |
第二节 作为目的的“身体” |
第三节 终极的身体,终极的诗 |
第七章 词与物:破碎之词与能指重组 |
第一节 “词语破碎处,无物存在” |
第二节 词与物的新生可能 |
第三节 语言的表达及其限度 |
小结 |
结语 超越幻象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21世纪以来好莱坞电影的空间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三、论文结构 |
第一章 好莱坞电影研究的空间维度 |
第一节 空间理论作为研究基础 |
一、空间理论的跨学科特征 |
二、空间理论与时代语境 |
第二节 题材选择与空间特性 |
一、题材:一种内部视角的考量 |
二、题材选定的共性与逻辑 |
第三节 20世纪好莱坞空间建构回顾 |
一、好莱坞的运作策略 |
二、20世纪好莱坞的空间建构特点 |
第二章 都市空间:景观社会中的异化 |
第一节 都市题材电影中的空间呈现 |
一、生产与消费的都市景观 |
二、流动与混杂的空间体验 |
三、破碎与疏离的家庭空间 |
第二节 “美国梦”的追寻与都市精神危机 |
一、物质都市的梦境 |
二、都市心态的异化 |
三、现代信仰的崩塌 |
第三章 族裔空间:主流话语边缘的呐喊 |
第一节 族裔题材电影中的空间呈现 |
一、对峙冲突的族群空间 |
二、自我封闭的地理空间 |
三、尝试融合的种族壁垒 |
第二节 共同体的构建与族群关系反思 |
一、族群话语的丧失与重构 |
二、族裔内部的审视与反思 |
三、种族关系的破冰与融合 |
第四章 战争空间:力量神话的宣示 |
第一节 战争题材电影的空间呈现 |
一、展示实力的战场空间 |
二、危机想象下的异域空间 |
三、充满创伤的精神空间 |
第二节 国家力量的宣示与反思 |
一、意识形态的询唤 |
二、空间秩序的构建 |
三、来自人性的叩问 |
第五章 科幻空间:指向未来的想象 |
第一节 科幻题材电影中的空间呈现 |
一、狂欢化的视觉空间 |
二、灾难想象下的生态空间 |
三、充满疑虑的赛博空间 |
第二节 视觉狂欢与后人类反思 |
一、景观电影的迷思 |
二、和谐生态的期许 |
三、人类主体性的追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大卫·达姆罗什“世界文学”观念的教育制度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教材选编:《朗文世界文学作品选》的选择 |
第一节 《朗文》中“世界文学”选文的整体面貌 |
第二节 《朗文》中“世界文学”选文的呈现特点 |
第三节 《朗文》中“世界文学”选文的突破性 |
小结 |
第二章 教学指导:《阅读》和《教授》中的两种模式 |
第一节 跨越式阅读指导 |
第二节 合作式教学指导 |
小结 |
第三章 教育观念:“世界文学”的理论实践 |
第一节 达姆罗什教学观的体制化生成 |
第二节 达姆罗什“世界文学”教学观的中国指导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论“民族精神家园”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文艺价值互约——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创新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四、全球化时代的文学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学终结论”与文学形态变革及重组[J]. 李自雄. 社会科学, 2021(12)
- [2]“作者中心论”与“读者中心论”的中西碰撞——重访米勒与童庆炳的“文学终结论”之争[J]. 舒翔,赵勇.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21(04)
- [3]“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研究[D]. 杜玉洁.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4]新时期以来彝族女性文学研究 ——以汉语小说创作为中心[D]. 张耀丹.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论帕沙·查特吉的后殖民理论及其美学向度[D]. 马艳秋.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3)
- [6]石黑一雄小说“文学空间”书写的后殖民批评研究[D]. 李玉璞. 陕西理工大学, 2020(09)
- [7]中国当代新潮科幻小说的诗学考论[D]. 鲁艳.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8]21世纪以来好莱坞电影的空间建构研究[D]. 陈一雷.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9]大卫·达姆罗什“世界文学”观念的教育制度化[D]. 曲慧钰.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10]论“民族精神家园”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文艺价值互约——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创新点研究[J]. 王列生. 文艺论坛,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