掺银二氧化硅抗菌陶瓷的烧结热性能

掺银二氧化硅抗菌陶瓷的烧结热性能

一、掺银二氧化硅抗菌陶瓷的烧结热性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吕喆,贡济宇,许佳明,范晓清[1](2021)在《Ag/SiO2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其抗菌、催化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 PVP/[(C2H5O)4Si+AgNO3]复合纳米纤维,热处理后获得了 Ag/SiO2纳米纤维。采用XRD、FTIR、SEM、TEM等技术对获得的样品进行了表征,同时对其抗菌及催化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经700℃焙烧所得Ag/SiO2纳米纤维以无定型SiO2为基质,其中Ag以纳米颗粒的形式均匀分散在纤维中,呈面心立方相,平均直径约为30 nm。纳米纤维平均直径约为150 nm,长度大于300 μm,纤维直径均匀,形貌均一。通过抗菌测试发现所得Ag/SiO2纳米纤维对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以染料亚甲基蓝(MB)为降解物,研究了纳米纤维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纳米纤维对有机染料具有良好的降解效果。

邓城,漆小鹏,李倩,宋秋华,王平,简广[2](2016)在《载银紫砂泡沫陶瓷的制备及抗菌性能》文中研究指明以聚氨酯泡沫为模板,采用浸渍工艺制备载银紫砂泡沫陶瓷。主要研究了Ag NO3浓度、浸渍时间、pH值、热处理温度对载银紫砂泡沫陶瓷载银量的影响以及不同载银量样品的抗菌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制备载银紫砂泡沫陶瓷最佳工艺条件为Ag NO3浓度0.1 mol/L、浸渍时间90 min、pH=10、热处理温度400℃。制备的载银紫砂泡沫陶瓷孔隙结构均匀,尺寸分布在0.30.7mm范围。银均匀分布于载银紫砂泡沫陶瓷中,使其具备良好的抗菌性能,且随着载银量增大,抗菌效果越明显。

张艳[3](2011)在《Ag/SiO2复合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其分析特性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纳米技术迅速发展,纳米材料已被广泛的应用在分析化学的许多领域。其中,银/二氧化硅复合纳米粒子由于其独特的性质和广泛的应用而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金属纳米粒子中银纳米粒子有以下优点:导电性和导热性最高,较好的稳定性,较理想的介电常数;而二氧化硅具有化学惰性、光学透明性以及较好的单分散性,二氧化硅的化学惰性,除了物理性的屏蔽金属核表面外,不对核表面氧化还原反应产生影响,且对所包埋物质起到保护作用,同时,二氧化硅可以提供生物相容性良好和易功能化的表面,因而在生物、化学、医学等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是由于二氧化硅纳米粒子表面带有大量负电荷,使得不能用于带负电的阴离子、离子团的测定,这就限制了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用途。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利用了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优良特性,通过在其中复合功能高分子材料壳聚糖来克服二氧化硅纳米粒子不能用于测定阴离子及离子团的缺点,同时壳聚糖与二氧化硅的交联有助于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网状结构的形成,从而拓宽了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应用范围。本论文由综述和研究报告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综述,对二氧化硅纳米材料的特性进行了综述,着重介绍了贵金属与二氧化硅复合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及分析应用进展研究。第二部分为研究报告,用两种方法制备了Ag/SiO2/Chitosan复合纳米粒子,并对其在检测小分子阴离子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在本论文的具体工作中,我们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合成了Ag/SiO2/Chitosan复合纳米粒子,并在鲁米诺体系中探讨了其在电化学发光分析中的应用。具体工作包括:1. Ag/SiO2/Chitosan复合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其对六价铬吸附的分析应用研究利用反相微乳液法将对六价铬还原成三价铬有催化作用的银纳米粒子和一种天然荷正电的多糖-壳聚糖(chitosan)同时掺杂到二氧化硅纳米粒子中,并考察了其在修饰电极上于鲁米诺体系中对六价铬的响应。若二氧化硅纳米粒子中仅掺杂银纳米粒子,其对六价铬的响应比较小,这是由于表面带负电荷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阻止了六价铬向其内部扩散,所以导致只掺杂银纳米粒子的二氧化硅复合纳米粒子内部的银纳米粒子由于没有阴离子通道而不能吸附六价铬,即六价铬转化为三价铬的效率较低,从而其增敏电化学发光较弱。当我们把壳聚糖复合到纳米粒子中时,其对六价铬的响应增强。壳聚糖和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有效复合形成了易于阴离子在其壳层中的快速扩散传质、与固定化的催化剂发生作用的微通道,克服了二氧化硅纳米粒子不能检测阴离子的缺点。据此,我们建立了一种高选择性、高灵敏的测定六价铬的电化学发光分析方法。2.基于AgI掺杂SiO2纳米粒子制备Ag/SiO2复合纳米粒子的合成方法研究基于反相微乳液方法合成AgI/SiO2复合纳米粒子,用紫外灯照射AgI沉淀形成银纳米粒子,减少了银在二氧化硅网状结构中的泄露,且此反应条件下TEOS在近中性环境中水解,减少了AgI在浓氨水中的溶解,同时壳聚糖的加入有助于二氧化硅复合纳米粒子网状结构的形成,据此,我们提供了一种合成纳米银掺杂二氧化硅复合纳米粒子的新方法。

徐青[4](2010)在《核—壳结构的TiO2/ZnO纳米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TiO2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功能材料,因其具有湿敏、气敏、光电转换、介电效应、光致变色及优越的光催化等性能,使其在传感器、介电材料、光电材料、自洁材料和催化剂及载体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TiO2纳米管是TiO2的又一种存在形式,由于纳米管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因而具有较高的吸附能力,可望提高TiO2的光催化性能,特别是如果能在管中装入更小的无机、有机、金属或磁性纳米粒子组装成复合纳米材料,将会大大改善TiO2的光电、电磁及催化性能。纳米TiO2存在太阳能利用率低,光生电子和光生空穴极易复合导致的光催化效率不高这两个主要缺点,极大地限制了TiO2的实际应用。氧化锌为直接带隙半导体,二氧化钛为间接带隙半导体,两者的禁带宽度非常接近,导带底和价带顶能量相差不多,将两者耦合能对其光学性能产生重要影响。有研究表明氧化锌的引入可以抑制二氧化钛晶型转变过程和粒子生长,使ZnO-TiO2复合半导体在紫外光、自然光、太阳光照射下的光催化效率都较单一ZnO和TiO2高,且吸收光谱发生红移。本文主要研究了ZnO纳米棒、TiO2纳米管、TiO2/ZnO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相关性能,为上述纳米材料更好和更为广泛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具体内容如下:(1)以不同原料和反应条件制得不同形貌、具有六角纤锌矿单晶结构的ZnO纳米棒,且这类ZnO纳米棒分布均匀、无明显团聚现象。讨论了原料组成、反应温度、反应时间、醇水比、表面活性剂等因素对ZnO微晶形成的影响,并初步分析了其形成机理。以0.04M的Zn(NO3)·6H20和0.05M的(NH4)2CO3,在以SDS为表面活性剂辅助下,于体积比2:1的醇/水体系中200℃水热反应10小时制得的ZnO微晶形貌最佳,其平均直径约59nm,长径比达40。采用XRD分析确定所制得的ZnO微晶具有六角纤锌矿结构,尺寸小晶型良好,且XRD数据与TEM结果一致。(2)采用电化学阳极氧化法,在F-存在下制得形貌规整、有序、排列紧密的中空Ti02纳米管。通过调整制备工艺条件,可知TiO2纳米管的制备受阳极氧化电压、时间、反应液pH值影响。经实验优化得在阳极氧化电压60V、反应液pH值为6、反应9小时的条件下制得的TiO2纳米管的形貌最好。由SEM结果分析知所制得TiO2纳米管管径约100nm,具有高长径比。由XRD分析确定所得TiO2纳米管的晶型良好,且与SEM结果一致。(3)采用二步法成功地制备了形貌规整、清晰的核-壳结构的TiO2/ZnO纳米复合材料,由EDS分析确定其元素组成为钛、锌、氧。实验证明表面活性剂、锌含量对TiO2/ZnO纳米复合材料的形貌具有较大影响。表面活性剂影响纳米复合材料中氧化锌的尺寸,可能是由表面活性剂的极性导致而成,采用SDS做表面活性剂得到的尺寸比CTAB小一半;锌含量对复合纳米材料表面形貌影响较大,锌含量在0.0002M时制得的TiO2/ZnO纳米复合材料形貌最佳,过多的锌会使钛管被堵塞而见不到孔洞状。TiO2/ZnO纳米复合材料的形成是在TiO2纳米管形成的基础上异相成核,最终形成TiO2/ZnO纳米复合材料。(4)以甲基橙为目标降解物,自然光为光源,研究TiO2/ZnO纳米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TiO2/ZnO复合光催化剂能提高对太阳光的利用率,发现在降解液pH值为3,太阳光催化降解5小时,催化剂的降解效果最好,达到90%以上。

叶录元[5](2009)在《Ag@SiO2复合颗粒的光化学还原法制备研究》文中认为球形二氧化硅由于其独特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作为金属纳米材料之一的银,具有不同寻常的性能,如抗菌、催化、导电、导热、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效应等,其在医用生物材料、催化、微电子线路及光电器件等方面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能否将SiO2和Ag通过特定方法组装成一个体系,使其既保持银颗粒的稳定性,又能获得比单个组分更优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如光学可调性、光学非线性增强效应、磁性异常等,有望在原有和新领域的应用上有所突破。制备纳米材料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控制其团聚以获得分散性良好的纳米颗粒,银复合材料的形态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该材料领域具有挑战性的课题之一。本文采用正硅酸乙酯为硅源,通过碱催化运用改进的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具有球形结构的二氧化硅及改性的二氧化硅颗粒,经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发现球形二氧化硅的制备及改性对反应条件的要求比较苛刻,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原料及催化剂用量等对颗粒的形态和粒度影响都非常大。通过大量实验,采用激光粒度分布仪、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仪(XRD)等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最后确定最佳制备球形二氧化硅工艺参数为: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8h,正硅酸乙酯、水、氨水最佳用量为:0.02mol、0.4mol、0.08mol。在最佳制备工艺参数下对二氧化硅颗粒做了改性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用硅烷偶联剂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S)制备的改性SiO2粒子,粒度分布宽度、半峰宽都较未改性前窄,粒子基本呈单分散状态,发生聚集的倾向显着降低。(2)APS的加入并未改变SiO2的物质组成和结构,只是使SiO2表面的部分羟基与偶联剂作用生成Si—O键,使其表面接枝上APS的功能性基团,生成改性良好、亲油疏水性增强、分散均匀的SiO2颗粒。(3)控制改性温度在50℃左右、改性时间为8h,改性剂APS与TEOS的体积比在0.04~0.22时,随着改性剂用量的增加SiO2粒子的平均粒径逐渐减小、而负载率逐渐增大。在制备了改性的球形二氧化硅基础上,本文以AgNO3为原料,采用一种新方法——光化学还原法:即将光催化还原法与溶胶-凝胶法联合使用,制备了Ag@SiO2二氧化硅复合颗粒,并对其结构和光学特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采用这种方法制备Ag@SiO2复合颗粒,不需要真空高温等条件,反应原料亦无剧毒性,合成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反应周期短,产品纯度高,可有效控制颗粒的团聚,由于光分布的均匀性,SiO2表面Ag颗粒分布比较均匀。对样品采用佳能数码相机、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仪(UV-Vis)等技术进行了表征。得出以下结论:(1)AgNO3浓度对Ag@SiO2复合颗粒中银颗粒大小影响较大,随着银浓度增加复合颗粒中银粒子尺寸先减小后又增大,存在一个临界点,在我们的实验条件中此临界点位于0.24g附近。(2)AgNO3量为0.24g时所制备的复合颗粒粒径在150~180nm,其银粒子的粒径在10~15nm,具有良好的面心立方结构,且均匀地分布于球形二氧化硅颗粒表面。(3)银粒子的等离子共振吸收峰,峰值在474nm,随着复合体系中银颗粒尺寸的减小,其等离子共振吸收峰峰位向高能方向有明显移动(蓝移)。

薄丽丽[6](2008)在《银系纳米抗菌材料的制备与抗菌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抗菌材料、抗菌制品的需求将会不断增加。为了增进人体健康,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研究和开发新型、高效、无毒无味和抗菌性能持久的抗菌材料,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银系抗菌材料具有高效、广谱、低毒、无味、不污染环境、安全环保等特点,正成为首选抗菌剂之一。本论文研究了纳米银及载银纳米抗菌剂的制备工艺及其抗菌性能。分别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技术对抗菌剂的表面形貌,光学特性,晶体结构和银的存在形态等进行了系统的表征。选用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两种菌种为代表,采用抑菌圈法、连续稀释法及SYNBIOSIS全自动微生物检测仪对制备的抗菌材料的抗菌性能进行了定性和定量检测。实验结果证实所制备的银系材料均对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及霉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而且抗菌性能持久。本论文由综述与实验两部分组成,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对近年来抗菌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的综述,对本领域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第二章:以柠檬酸三钠、硼氢化钠为混和还原剂,采用化学还原法制备了不同的纳米银胶体,采用透射电镜对纳米银溶胶的形貌进行了表征,从而优化了制备条件,同时对纳米银溶胶的抗菌性等进行了研究。第三章:利用化学还原法,用通过硝酸银、硼氢化钠和聚乙烯醇分别作为前驱体、还原剂和稳定剂,制备了均匀分散的银/聚乙烯醇纳米复合物溶胶,利用UV-Vis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技术对纳米复合物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系统的表征。分别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以及白色念珠菌为对象考察了纳米复合物溶胶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霉菌的抗菌活性。第四章:利用化学还原法,以硝酸银、聚乙二醇分别作为前驱体、还原剂和稳定剂,制备了均匀分散的银/聚乙二醇纳米复合物溶胶,利用UV-Vis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技术对纳米复合物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系统的表征。分别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以及白色念珠菌考察了纳米复合物溶胶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霉菌的杀灭活性。本法以清洁无毒的聚乙二醇作为还原剂,以水作溶剂,是一种绿色无污染的制备方法。第五章:采用浸渍法合成了纳米载银抗菌剂Ag/SiO2,利用UV-Vis吸收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技术对纳米Ag/SiO2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系统的表征。分别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为代表考察了纳米Ag/SiO2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的杀灭活性,发现纳米Ag/SiO2对它们具有强的杀灭作用。第六章:分别采用两步法和一步法合成了载银纳米介孔材料Ag/MCM-41,利用UV-Vis吸收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低温氮气吸附,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技术对纳米Ag/MCM-41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系统的表征。研究结果表明,该类抗菌剂对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为代表的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有很高的的抗菌活性,且作用持久。第七章:采用两步法合成了纳米Ag/SBA-15,利用UV-Vis吸收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技术对纳米Ag/SBA-15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系统的表征。分别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为代表考察了纳米Ag/SBA-15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的抗菌作用,性能良好。

庄叶凯[7](2007)在《二氧化硅/银复合粒子的制备与表征》文中指出球形二氧化硅由于其特殊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并且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银作为贵重金属具有多种优越的性能,被之泛应用于催化、抗菌等领域。二氧化硅表面载银形成的复合粒子,一方面可以同时具备两者的性能,另一方面还可以获得新的特性。本文在分析现有复合粒子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制备球形二氧化硅的新方法,并且采用还原法制备了SiO2/Ag复合粒子。研究结果表明,球形二氧化硅的制备对反应条件的要求比较苛刻,反应温度、搅拌速度、分散剂的添加量等对其形貌和粒度的影响非常大。本文采用正交分析方法,确定制备球形二氧化硅的最优化条件为:温度为40℃、Na2SiO3浓度为2%、搅拌速度为400 r\min、NaCl加入量为1.0%、添加乙醇量为7%,样品采用XRD、TEM、DTA和激光粒度分布仪进行表征。在制备了球形二氧化硅的基础上,本文以AgNO3为原料,通过还原法制备了二氧化硅/银复合粒子,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对反应时间、反应温度、AgNO3添加量和AgNO3浓度进行分析,以反映各反应条件对样品载银量的影响规律,根据所得到的变化曲线,可以制备出某一含银量的产品,样品采用XRD、TEM、DTA和激光粒度分布仪进行表征。

隆泉,赵革建,郑保忠,周应揆[8](2007)在《新型纳米无机抗菌剂TiO2和ZnO的广谱抗菌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选择了革兰氏阴性细菌、革兰氏阳性细菌、芽孢杆菌、酵母菌和霉菌的代表菌株,采用三角瓶振荡法及纸片扩散法,对2种新型纳米无机抗菌剂:纳米TiO2和纳米ZnO进行了广谱抗菌性研究,并通过与日本的纳米无机抗菌剂及有机抗菌剂进行比较,结果表明2种新型纳米抗菌剂不仅对所有代表菌株表现出很好的广谱抗菌性能,而且其抑菌能力强于日本无机抗菌剂和有机抗菌剂;在此基础上对相关抗菌剂的抗菌机理进行了分析讨论.

孙雅丽[9](2006)在《载银二氧化硅抗菌材料的制备及抗菌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研究用化学还原法制备载银二氧化硅抗菌材料。分别探讨柠檬酸三钠、碱性葡萄糖和水合肼三种还原剂制备载银二氧化硅抗菌粉体的最佳反应条件。柠檬酸三钠作还原剂的反应条件为:Na3C6H5O7:AgNO3=2:1(摩尔比),反应温度100℃,反应时间3h ;碱性葡萄糖作还原剂的反应条件为:C6H12O6:AgNO3=2:1(摩尔比),[NaOH]=3.2×10-2 mol/L,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10min;水合肼作还原剂的反应条件为:N2H4·H2O:AgNO3=6:1(摩尔比),反应时间20min,反应温度室温(20℃)。固定反应体系中AgNO3的浓度为1.77×10-2mol/L,用上述方法分别制得了载银量在3.0wt%左右的二氧化硅抗菌粉体。对产品进行抗菌性能测试,三种还原剂制备的载银二氧化硅抗菌粉体均表现出了良好的抗菌性能。与锻烧法制备的抗菌粉体进行比较,化学还原法操作简单,原料利用率高,产品抗菌效果好,优于煅烧法。同时还用碱性葡萄糖作还原剂制备了载银二氧化硅抗菌溶胶,该溶胶载银量较低,但表现出了很好的抗菌性能,在织物、纤维、涂料、陶瓷等各类生活和日常用品中有更好的应用价值。为降低生产成本,略微降低二氧化硅抗菌粉体中的载银量,掺入少量的铜或锌,抗菌实验结果表明,掺入少量的铜或锌对载银二氧化硅粉体的抗菌性能影响不大,其中掺入少量铜的抗菌效果略优于锌。用密度泛函理论(DFT) B3LYP方法对Ag原子和Ag+离子在SiO2表面的吸附体系[Ag-SiO2],[Ag+-SiO2]进行了量子化学计算,在优化构型基础上探讨了NBO电荷分布和转移、自然键轨道等。结果表明Ag原子和Ag+离子在SiO2表面发生了很强的化学吸附,电荷由SiO2向Ag+发生了转移,形成Ag-Oσ键。

鞠剑峰[10](2006)在《纳米TiO2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纳米TiO2复合材料的制备、复合途径对TiO2性能的影响及其在军民领域中的应用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从TiO2的光催化机理入手,提出了几种能有效提高其催化氧化活性的复合模型,并根据模型制备了几种不同的纳米TiO2复合材料,研究复合对TiO2催化氧化性能、抗菌性能的影响,对制备的复合材料在光催化、抗菌、喷撒型抗红外固体气溶胶及燃烧型抗红外发烟剂中进行了应用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从TiO2的光催化机理出发,提出氧化剂复合模型、氧化剂-金属沉积复合模型、半导体-氧化剂复合模型制备复合材料,以扩展TiO2的激发波段,降低光生电子-空穴的复合几率,并进行机理分析。 根据氧化剂复合模型,制备TiO2-WO3纳米复合催化剂,对3.3×10-3mol/L甲醛溶液进行光催化,考察不同条件对其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制备Fe3+/TiO2复合材料,研究太阳光下其催化降解甲基橙的活性;制备Cu2+/TiO2复合材料研究其抗菌性能;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不同掺杂量的纳米V2O5/TiO2复合材料,研究掺杂对TiO2抗菌性能和可见光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的焙烧温度下,WO3掺杂能抑制粒径的长大;焙烧温度升高,TiO2金红石相质量分数增加,粒径变大;WO3掺杂量为3%、600℃焙烧时,金红石相质量分数为13.5,光催化活性最高,甲醛光催化1.5h后降解率达到64%,比纯TiO2光催化活性高出79.4%。纳米Fe3+/TiO2复合材料具有多孔结构,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胺使纳米粒子分散均匀,形成多孔结构。表面活性剂加入和Fe3+掺杂能抑制粒径的长大,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5%,Fe3+掺杂量为2%,甲基橙溶液的pH值为5时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效果最好,太阳光照射3h降解达到30%以上,比纯TiO2的光催化效率提高了10倍。Cu2+/TiO2复合材料Cu2+掺杂量1.6%以上才具有较好的抗菌性能,适量掺杂时以催化机理杀菌,过量掺杂时以溶出机理杀菌。浸渍法制备的纳米V2O5/TiO2复合材料不需紫外光照射即具有较强的抗菌性能,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葡萄球菌产生透明抑菌圈,抑菌直径为8~11mm。FT-IR和XPS的测试结果证实了复合材料中新键Ti-O-V的存在。较低浓度掺杂可见光催化降解甲醛能力大大提高,掺杂量过大时,V5+以V2O5形式覆盖在TiO2表面,此时催化性能大大降低,不具有杀菌性能。 根据氧化剂-金属沉积复合模型,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Ag/TiO2复合材料,研究其抗菌性能和光催化性能,并以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进行表征。成功制备出了既具有较强抗菌性能又具有较强光催化性能的纳米Ag/TiO2复合材料。应用其整理的纺织品不需紫外光照射即具有较强的抗

二、掺银二氧化硅抗菌陶瓷的烧结热性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掺银二氧化硅抗菌陶瓷的烧结热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Ag/SiO2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其抗菌、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试样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与仪器
    1.2 前驱体溶液的制备
    1.3 Ag/Si O2纳米纤维的制备
    1.4 Ag/Si O2纳米纤维性能测试
        1.4.1 抗菌性能测试
        1.4.2 催化性能测试
2 试验结果与讨论
    2.1 XRD分析
    2.2 FTIR和EDS分析
    2.3 SEM分析
    2.4 TEM分析
    2.5 Ag/Si O2纳米纤维的抗菌性能
    2.6 Ag/Si O2纳米纤维的催化性能
3 结论

(2)载银紫砂泡沫陶瓷的制备及抗菌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实验
    2.1 实验原料
    2.2 载银紫砂泡沫陶瓷的制备
    2.3 银含量的测定
    2.4 结构与形貌表征
    2.5 抗菌性能测试
3 结果与讨论
    3.1 载银紫砂泡沫陶瓷微观形貌
    3.2 载银紫砂泡沫陶瓷XRD分析
    3.3 载银紫砂泡沫陶瓷EDS分析
    3.4 制备工艺对载银紫砂泡沫陶瓷载银量的影响
    3.5 载银紫砂泡沫陶瓷抗菌性能
4 结论

(3)Ag/SiO2复合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其分析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综述
    1.1 二氧化硅复合纳米材料简介
        1.1.1 二氧化硅复合纳米粒子的合成方法简介
        1.1.2 氧化硅纳米材料的特性及应用简介
    1.2 氧化硅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1.2.1 纳米SiO_2与有机聚合物复合材料
        1.2.2 纳米SiO_2与荧光物质复合材料
        1.2.3 纳米SiO_2与一般无机物复合材料
        1.2.4 贵金属二氧化硅复合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及分析应用进展研究
    1.3 本论文选题背景
第2章 Ag/SiO_2/Chitosan复合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其对六价铬吸附的分析应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Ag/SiO_2/Chitosan复合纳米粒子的合成及修饰电极的制备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Ag/SiO_2/Chitosan复合纳米粒子的表征
        2.3.2 壳聚糖在复合纳米粒子中的作用研究
        2.3.3 Ag/SiO_2/Chitosan复合纳米粒子修饰电极的电化学分析特性研究
        2.3.4 实验条件选择
        2.3.5 分析特性
        2.3.6 干扰实验
        2.3.7 分析应用
    2.4 结论
第3章 基于AgI掺杂SiO_2纳米粒子制备Ag/SiO_2复合纳米粒子的合成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纳米银掺杂二氧化硅复合纳米粒子的合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纳米银掺杂二氧化硅复合纳米粒子的合成原理
        3.3.2 纳米银掺杂二氧化硅复合纳米粒子的表征
        3.3.3 实验条件选择
    3.4 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核—壳结构的TiO2/ZnO纳米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纳米材料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1.2.1 纳米材料的基本概念
        1.2.2 纳米材料的分类
    1.3 纳米材料的发展史
    1.4 纳米材料的发展趋势
    1.5 纳米材料的结构与性质
        1.5.1 纳米材料的量子尺寸效应
        1.5.2 纳米材料的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1.5.3 纳米材料的体积效应
        1.5.4 纳米材料的表面效应
    1.6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1.7 ZnO/TiO_2复合纳米材料的应用
        1.7.1 光催化降解污染物
        1.7.2 纺织品防晒
        1.7.3 无机抗菌剂
    1.8 TiO_2/ZnO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
    1.9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不同形貌的ZnO纳米棒的制备
    2.1 引言
    2.2 试剂与仪器
    2.3 样品的制备
    2.4 产物的分析表征手段
    2.5 结果与讨论
        2.5.1 ZnO纳米棒的制备条件
        2.5.1.1 原料组成对ZnO纳米棒的影响
        2.5.1.2 反应温度对ZnO纳米棒的影响
        2.5.1.3 反应时间对ZnO纳米棒的影响
        2.5.1.4 醇水比对ZnO纳米棒的影响
        2.5.1.5 表面活性剂对ZnO纳米棒的影响
    2.6 ZnO纳米棒的XRD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度有序二氧化钛纳米管的制备
    3.1 引言
    3.2 试剂与仪器
    3.3 样品的制备
    3.4 产物的分析表征手段
    3.5 结果与讨论
        3.5.1 形貌与结构分析
        3.5.2 TiO_2纳米管的制备条件
        3.5.2.1 pH值对TiO_2纳米管制备的影响
        3.5.2.2 阳极氧化时间对TiO_2纳米管制备的影响
        3.5.2.3 电压对TiO_2纳米管制备的影响
        3.5.3 TiO_2纳米管的形成机理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TiO_2/ZnO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试剂与仪器
    4.3 产物的分析表征手段
    4.4 样品的制备及催化性能实验
    4.5 结果与讨论
        4.5.1 TiO_2/ZnO复合纳米材料的形貌及组成分析
        4.5.1.1 TiO_2/ZnO复合纳米材料的SEM分析
        4.5.1.2 TiO_2/ZnO复合纳米材料的XDR分析
        4.5.1.3 TiO_2/ZnO复合纳米材料的EDS分析
        4.5.2 TiO_2/ZnO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条件
        4.5.2.1 表面活性剂对TiO_2/ZnO复合材料的影响
        4.5.2.2 锌含量对TiO_2/ZnO纳米复合材料形貌的影响
        4.5.3 TiO_2/ZnO纳米复合材料的形成机理
        4.5.4 光催化性能研究
        4.5.5 pH值对光光催化效率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本课题工作总结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Ag@SiO2复合颗粒的光化学还原法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胶体与纳米科学概述
    1.2 纳米材料概述
        1.2.1 纳米材料的奇异特性
        1.2.2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1.3 纳米二氧化硅概述
        1.3.1 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方法研究现状
        1.3.2 纳米二氧化硅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1.4 纳米复合材料的概述
        1.4.1 纳米复合材料的概念
        1.4.2 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1.4.3 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质和应用
    1.5 课题的提出、设想、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5.1 课题的提出与设想
        1.5.2 本文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球形二氧化硅颗粒的制备及改性
    2.1 引言
        2.1.1 纳米二氧化硅的改性简介
        2.1.2 硅烷偶联剂简介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实验试剂与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实验反应机理
        2.3.2 各实验参数对SiO_2粒径大小和分布的影响
        2.3.3 最优工艺参数下制备的SiO_2颗粒表征
    2.4 最优工艺参数下制备改性SiO_2颗粒及其表征
        2.4.1 改性SiO_2样品的制备
        2.4.2 样品的表征及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Ag@SiO_2复合颗粒的制备与表征
    3.1 引言
    3.2 纳米银简介
        3.2.1 纳米银的分类
        3.2.2 纳米银颗粒的制备方法
    3.3 实验部分
        3.3.1 主要实验试剂与仪器
        3.3.2 实验方法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实验的机理
        3.4.2 溶胶颜色变化观测
        3.4.3 Ag@SiO_2复合颗粒的TEM照片
        3.4.4 Ag@SiO_2复合颗粒的XRD表征
        3.4.5 Ag@SiO_2复合颗粒的UV-Vis表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4.1 全文总结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6)银系纳米抗菌材料的制备与抗菌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抗菌材料研究进展综述
    1.1 抗菌剂的定义及分类
    1.2 抗菌剂的性能评价及选择条件
    1.3 国内外无机抗菌剂发展状况
    1.4 纳米银系无机抗菌材料的研究进展
    1.5 银系无机抗菌剂抗菌机理
    1.6 无机抗菌剂制备方法
    1.7 研究课题的提出与设计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纳米银溶胶的制备与抗菌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纳米银溶胶的制备
        2.2.2 纳米银溶胶的表征
        2.2.3 抗菌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反应过程分析
        2.3.2 反应温度对颗粒尺寸的影响
        2.3.3 硝酸银溶液加入方式对纳米银颗粒团聚及结构的影响
        2.3.4 反应物浓度对颗粒形貌的影响
        2.3.5 硼氢化钠对纳米银粉的影响
        2.3.6 分散剂PVP 在纳米银制备中的作用
        2.3.7 纳米银溶胶的抗菌性能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纳米银/聚乙烯醇溶胶的制备与抗菌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银/聚乙烯醇纳米复合物的制备
        3.2.2 银/聚乙烯醇纳米复合物的表征
        3.2.3 抗菌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反应机理
        3.3.2 制备工艺对纳米银形貌及结构的影响
        3.3.3 银/聚乙烯醇纳米复合溶胶的抗菌性能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纳米银/聚乙二醇溶胶的制备 与抗菌性能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银/聚乙二醇纳米复合物溶胶的制备
        4.1.2 银/聚乙二醇纳米复合物溶胶的表征
        4.1.3 银/聚乙二醇纳米复合物溶胶的抗菌性能测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反应机理
        4.2.2 实验条件的优化
        4.2.3 溶胶的形貌
        4.2.4 银/聚乙二醇纳米溶胶的抗菌性能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载银二氧化硅抗菌材料的制备与抗菌性能
    5.1 实验部分
        5.1.1 吸附载银
        5.1.2 焙烧处理
        5.1.3 抗菌性能表征
    5.2 结果与讨论
        5.2.1 负载抗菌剂的结构与形貌分析
        5.2.2 UV-Vis 吸收光谱
        5.2.3 XPS 分析
        5.2.4 抗菌性能
    5.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纳米银掺杂介孔 MCM-41 的制备 与抗菌性能研究
    6.1 前言
        6.1.1 介孔材料的合成
        6.1.2 合成机理
    6.2 实验部分
        6.2.1 Ag/MCM-41 的制备
        6.2.2 Ag/ MCM-41 样品的表征
        6.2.3 Ag/ MCM-41 的抗菌性能测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材料表征
        6.3.2 Ag/MCM-41 抗菌活性的测试
    6.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纳米银掺杂介孔 SBA-15 的制备 与抗菌性能研究
    7.1 前言
    7.2 实验部分
        7.2.1 分步法合成Ag/ SBA-15
        7.2.2 Ag/SBA-15 样品的表征
        7.2.3 Ag/ SBA-15 的抗菌性能测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材料表征
        7.3.2 Ag/SBA-15 的抗菌活性
    7.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试剂与仪器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二氧化硅/银复合粒子的制备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纳米材料概述
    1.2 纳米二氧化硅概述
    1.3 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
        1.3.1 气相法
        1.3.2 水玻璃酸化沉定法
        1.3.3 正硅酸酯类水解法
        1.3.4 共沸蒸馏法
    1.4 纳米复合材料概述
        1.4.1 纳米复合材料的概念
        1.4.2 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球形二氧化硅颗粒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实验设备
        2.2.2 实验药品
        2.2.3 主要分析仪器
        2.2.4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各实验参数对SiO_2大小和形貌的影响
        2.3.2 最优工艺参数下制备的SiO_2颗粒表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二氧化硅/银复合颗粒的制备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实验设备
        3.2.2 实验药品
        3.2.3 主要分析仪器
        3.2.4 实验方法
        3.2.4 含量测定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还原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3.2 AgNO_3浓度的影响
        3.3.3 反应温度的影响
        3.3.4 反应时间影响
        3.3.5 AgNO_3添加量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新型纳米无机抗菌剂TiO2和ZnO的广谱抗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1.1 抗菌剂
    1.2 试验菌株
    1.3 培养基及仪器
        1.3.1 培养基
        1.3.2 仪器
    1.4 实验方法
        1.4.1 三角瓶振荡法
        1.4.2 纸片扩散法
2 抗菌实验结果
3 结果与讨论
    3.1 新型纳米无机抗菌剂具有高效的广谱抗菌能力
    3.2 细菌芽孢对纳米无机抗菌剂有一定抵抗力
    3.3 抗菌剂对黑曲霉菌的抑菌能力
    3.4 纳米无机抗菌剂的广谱抗菌机理
4 结 语

(9)载银二氧化硅抗菌材料的制备及抗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Abstract
1、文献综述
    1.1 抗菌剂简介
    1.2 银系无机抗菌剂
        1.2.1 银系无机抗菌剂的抗菌机理
        1.2.2 载银离子型无机抗菌材料
        1.2.3 纳米银抗菌材料
    1.3 载银抗菌材料的制备
        1.3.1 煅烧法
        1.3.2 化学还原法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2、载银二氧化硅抗菌材料的制备
    2.1 实验部分
    2.2 结果与讨论
        2.2.1 二氧化硅粉体的载银量
        2.2.2 柠檬酸钠作还原剂制备载银二氧化硅抗菌粉体
        2.2.3 碱性葡萄糖作还原剂制备载银二氧化硅抗菌粉体
        2.2.4 水合肼作还原剂制备载银二氧化硅抗菌粉体
        2.2.5 煅烧法制备载银二氧化硅抗菌粉体
        2.2.6 化学还原法与煅烧法制备载银二氧化硅抗菌粉体的比较
        2.2.7 碱性葡萄糖作还原剂制备载银二氧化硅抗菌溶胶
        2.2.8 掺杂载银二氧化硅抗菌粉体的制备
    2.3 小结
3、载银二氧化硅抗菌材料抗菌性能的评价
    3.1 实验部分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定性测试——抑菌圈法
        3.2.2 定量测试——最小抑菌浓度(MIC)法
    3.3 小结
4. Ag 和Ag~+在SiO_2表面吸附的密度泛函研究
    4.1 计算模型和方法
    4.2 计算结果与讨论
        4.2.1 平衡几何结构
        4.2.2 电荷布局分析
        4.2.3 自然键轨道分析
    4.3 小结
5、结论
    5.1 论文主要实验结果
    5.2 论文的创新点
    5.3 论文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10)纳米TiO2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纳米TiO_2的结构和性能
        1.1.1 TiO_2的晶体结构
        1.1.2 TiO_2的能带结构
        1.1.3 纳米TiO_2的缺陷
        1.1.4 纳米TiO_2的特性
        1.1.4.1 纳米TiO_2的表面状态
        1.1.4.2 光学特性
        1.1.4.3 光电转换特性
        1.1.4.4 电学特性
        1.1.4.5 光催化特性
    1.2 纳米TiO_2的应用及存在的缺陷
    1.3 纳米TiO_2复合材料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金属沉积法
        1.3.2 离子掺杂法
        1.3.2.1 金属离子掺杂
        1.3.2.2 阴离子掺杂
        1.3.2.3 非金属阳离子掺杂
        1.3.3 半导体复合法
        1.3.4 表面修饰方法研究
        1.3.5 催化剂负载方法研究
        1.3.6 可见光催化性能研究
        1.3.7 制备方法研究
    1.4 本论文问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2 纳米TiO_2复合模型设计
    2.1 纳米TiO_2光催化机理
    2.2 氧化剂复合模型
    2.3 氧化剂-金属沉积复合模型
    2.4 半导体-氧化剂复合模型
3 氧化剂复合模型制备复合材料
    3.1 纳米TiO_2/WO_3的制备及对甲醛的光催化降解
        3.1.1 实验
        3.1.2 结果和讨论
    3.2 多孔纳米Fe~(3+)/TiO_2的制备及太阳光催化性能
        3.2.1 实验
        3.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 纳米Cu~(2+)/TiO_2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3.3.1 实验
        3.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 纳米V_2O_5/TiO_2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抗菌性能
        3.4.1 实验
        3.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5 本章小节
4 氧化剂-金属沉积复合模型制备复合材料
    4.1 溶胶凝胶法Ag/TiO_2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4.1.1 实验
        4.1.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2 本章小节
5 氧化剂-半导体复合模型制备复合材料
    5.1 纳米TiO_2-SiO_2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5.1.1 实验
        5.1.2 膜包覆复合设计
        5.1.3 膜包覆过程
        5.1.4 CTAB的作用
        5.1.5 实验工艺条件的确定
        5.1.6 实验结果与讨论
    5.2 纳米V_2O_5/TiO_2-SiO_2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抗菌性能
        5.2.1 实验
        5.2.2 V_2O_5/TiO_2-SiO_2复合模型
        5.2.3 实验结果和讨论
    5.3 纳米Ag~+/TiO_2-SiO_2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5.3.1 实验
        5.3.2 实验结果和讨论
    5.4 V_2O_5/TiO_2-SiO_2复合材料、Ag~+/TiO_2-SiO_2复合材料的应用—抗菌陶瓷的制备
    5.5 Fe~(3+)/TiO_2-SiO_2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
        5.5.1 实验
        5.5.2 实验结果和讨论
    5.6 本章小节
6 表面修饰纳米TiO_2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6.1 气溶胶的红外消光原理
    6.2 纳米TiO_2/PANI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红外消光性能
        6.2.1 PANI的导电性
        6.2.2 实验
        6.2.3 实验结果和讨论
    6.3 纳米TiO_2/Fe_3O_4的制备及其对发烟剂性能的影响
        6.3.1 实验
        6.3.2 实验结果和讨论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本文结论
    7.2 本论文创新点
    7.3 本课题发展趋势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掺银二氧化硅抗菌陶瓷的烧结热性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Ag/SiO2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其抗菌、催化性能研究[J]. 吕喆,贡济宇,许佳明,范晓清. 中国陶瓷, 2021(04)
  • [2]载银紫砂泡沫陶瓷的制备及抗菌性能[J]. 邓城,漆小鹏,李倩,宋秋华,王平,简广. 硅酸盐通报, 2016(10)
  • [3]Ag/SiO2复合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其分析特性研究[D]. 张艳. 陕西师范大学, 2011(10)
  • [4]核—壳结构的TiO2/ZnO纳米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徐青. 山东大学, 2010(10)
  • [5]Ag@SiO2复合颗粒的光化学还原法制备研究[D]. 叶录元. 陕西师范大学, 2009(07)
  • [6]银系纳米抗菌材料的制备与抗菌性能的研究[D]. 薄丽丽. 西北师范大学, 2008(03)
  • [7]二氧化硅/银复合粒子的制备与表征[D]. 庄叶凯. 南昌大学, 2007(06)
  • [8]新型纳米无机抗菌剂TiO2和ZnO的广谱抗菌性研究[J]. 隆泉,赵革建,郑保忠,周应揆.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2)
  • [9]载银二氧化硅抗菌材料的制备及抗菌性能研究[D]. 孙雅丽. 中国海洋大学, 2006(02)
  • [10]纳米TiO2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 鞠剑峰. 南京理工大学, 2006(01)

标签:;  ;  ;  ;  ;  

掺银二氧化硅抗菌陶瓷的烧结热性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