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B超诊断小儿肠套叠的价值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陈婷婷,荣阳,张剑[1](2020)在《彩超诊断小儿肠套叠的价值与影像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分析超声检查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价值以及临床意义。方法对80例小儿肠套叠患者做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小儿肠套叠在低频超声、高频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以及不同切面下均有较特异的超声表现,其中彩色多普勒超声下动脉血流峰值流速Vs为14.6~34.8 cm,RI为0.48~0.88。结论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是目前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邹文杰[2](2020)在《中国芜湖地区急性原发性肠套叠发病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中国芜湖地区儿童急性原发性肠套叠发病相关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气象条件与中国芜湖地区儿童急性原发性肠套叠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4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急性肠套叠患儿的相关病例资料,即通过医院HIS办公软件后台软件工程师调取我院2014年4月1日至2018年3月31日收治的急性肠套叠患儿病例资料信息,生成Microsoft Excel表格,并由专人进行核实。相关资料包括:发病月龄;性别;患儿入院记录(代)主诉;患儿发病近期居住地址;患儿出入院诊断资料;发病时间(年/月/日);治疗以及预后情况等。进行回顾性研究,记录其发病时间;收集同期气象数据,包括风速、降水量、相对湿度、气压、每日最低气温、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本研究中气象数据精确到了研究阶段的每一天,对样本进行统计学分析,相关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由SPSS 20.0完成。应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和半参数广义相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定量评估气象因素对肠套叠发病人数的影响,由R3.4.3统计软件的mgcv完成。结果:本研究期间中国芜湖地区儿童急性原发性日平均发病人数1.02例,日最大发病人数为5例,气温日较差、气压、降水量、风速、相对湿度的日均值为6.741℃、760.621mmHg、4.540mm、2.689m/s、77.303%。中国芜湖地区的儿童急性原发性肠套叠发病主要集中在511月龄,有季节性趋势,高峰为每年的57月份。气象因素对儿童急性原发性肠套叠发病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气象因素对儿童急性原发性肠套叠的影响大小从大到小依次为气温日较差、相对湿度、平均气压、降水量、风速。发病前3天内的气温变化和气温日较差与急性肠套叠发病相关。结论:根据本研究作者推测气温、空气湿度、气压等气象条件可能对急性肠套叠的发生发展有相关性。小儿肠套叠可能在气温日较差大、平均气压低、相对湿度低的环境下发病率较高。气象因素可能仅是小儿肠套叠发病的某一因素,小儿肠套叠的发病可能受个体免疫力、饮食因素以及肠道解剖因素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
黄娜[3](2016)在《丁桂儿脐贴贴脐减少婴幼儿急性肠套叠近期复发率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遵循DME原则和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患儿入院后在常规禁食、补液、解痉、空气灌肠的基础上,将纳入对象分为单纯空气灌肠组和空气灌肠后丁桂儿脐贴贴脐组,通过对比两组患儿肠套叠近期复发率,以了解丁桂儿脐贴在婴幼儿肠套叠中的防治中的作用,为减少婴幼儿肠套叠复发探寻一条中西结合的新途径。方法:通过随机对照方法,选取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海妇产儿童医院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患儿60例,分成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结果进入统计的共57例,观察组28例,对照组29例;两组均先予常规处理(禁食、补液及镇静解痉等),然后在电视监视下行空气灌肠整复术,提示复位成功后,安返病房,予口服碳粉,待碳粉排出后,记录碳粉排出所需要的时间,并改为全流饮食。此后饮食逐渐从少到多、从稀到稠、循序渐进逐量添加至常量。观察组从术后即刻开始给予丁桂儿脐贴贴于神阙穴,每日1次,每次持续24h。敷脐前首先用温水将脐周擦洗干净,保持脐部清洁,每日换药1次,疗程为1周。一般术后3天患儿出院,叮嘱其家属按规定时间和方法更换敷贴,注意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如出现复发或不良反应积极与我院联系,整复术后第1周及第2周电话随访每一位参与实验的家长追问患儿情况,嘱其回院体检,听诊其肠鸣音的情况,首次就诊发现有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患儿复查腹部B超了解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变化情况。整复术3个月后再次电话随访每一位患儿了解其复发情况。在研究结束时,将患儿肠鸣音恢复正常所需时间、碳粉排出时间、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恢复情况及肠套叠复发率做一个统计,随访时间为3个月。研究的结果采用SPSS22.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研究开始前对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体重、起病时间、主要症状等方面的基线资料进行比较,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2、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儿碳粉排出时间、两组患儿的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的恢复情况用Mann-Whitney分析,对比皆显示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儿近期复发率用Fisher检验,3个月复发率对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丁桂儿脐贴贴脐对于减少婴幼儿肠套叠近期复发率有明显的作用:(1)丁桂儿脐贴贴脐可改善患儿空气灌肠整复术后的肠功能紊乱;(2)丁桂儿脐贴脐可有助于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的恢复。综上所述,以丁桂儿脐贴贴脐降低婴幼儿肠套叠近期复发率是一种有效、安全、简单、易行的方法,值得推广。
陈孚健[4](2013)在《彩超在小儿肠套叠诊疗中的运用》文中研究表明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其邻近的肠管腔内的一种肠梗阻。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急腹症,是小儿肠梗阻的最常见病因。肠套叠一般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肠套叠主要发生在婴幼儿,约占90-95%,主要因小儿植物神经不稳定、幼儿肠系膜较长,回盲部活动度大,以及回肠与结肠管腔差异较大等原因造成;继发性肠套叠多数发生在消化道畸形,肿瘤、肠道息肉以及其他肠道病变所引发,约占5-10%。我院于2011年1月至2012年7月应用高频与低频超声探头诊断小儿肠套叠21例.本文就彩超对小儿肠套叠的超声诊断进行回顾研究,报告如下。
吴岩,李晓燕[5](2013)在《超声评价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与复发性肠套叠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应用超声对肠系膜肿大淋巴结及与儿童复发性肠套叠的关系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176例小儿肠套叠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其中17例为复发性肠套叠病例)。结果 176例肠套叠患儿中,143例(有肿大淋巴结)中肠套叠的复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无肿大淋巴结)。复发的患儿有88.24%均发现不同程度的肿大淋巴结。结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是引起肠套叠尤其是复发性肠套叠的重要因素之一。超声检查能扫查到肠系膜内肿大的淋巴结,为临床提供依据,从而减少肠套叠的复发。
郑立定,卢兴华[6](2012)在《超声检查在小儿肠套叠临床分析》文中提出小儿肠系膜生理特点是固定欠佳、回盲部可大范围活动,同时由于支配神经系统功能尚未发育健全,因而如遇肠道病毒感染或肿瘤等病变时,常会因肠蠕动不协调或功能紊乱而发生肠套叠。
丁国成,李瑞生,曹伯峰,潘英华,高波[7](2011)在《婴幼儿肠套叠影像学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其相连的肠管腔内。好发部位多由回肠末端套入宽大的盲肠腔内。是婴儿急性肠梗阻中最常见的一种,发病率男比女多23倍。多为无器质性病变的原发性肠套叠,80%发生于2岁以下的小儿;新生儿肠套叠少见,国外文献报道,新生儿肠套叠的发生率低于1.3%
宋萍[8](2009)在《彩超诊断小儿肠套叠的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价值以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2002~2008年的住院病例40例,回顾性分析其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以上病例均经临床证实。结果:小儿肠套叠在低频超声、高频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以及不同切面下均有较特异的超声表现,其中彩色多普勒超声下动脉血流峰值流速Vs为14.6~34.8cm,RI为0.48~0.88。结论: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是目前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江涛,罗慧军,彭洪波,王颖琦,杨健[9](2000)在《B超诊断小儿肠套叠的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 肠套叠是小儿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如何及时准确作出诊断,对于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争取最佳的预后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50例小儿肠套叠超声影像特点的分析,对B超在诊断小儿肠套叠中的价值及其临床意义进行讨论,现报告如下。
张可仞,贾慧敏,范国光,李心元[10](2004)在《小儿过敏性紫癜并发急腹症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 小儿过敏性紫癜并发急腹症前后 ,其影像学表现无论是腹部X线、CT或B超 ,以前均有报道 ,但综合在一起讨论其特点的报道较少。该文回顾性分析 36例小儿过敏性紫癜并发急腹症患儿的临床资料 ,探讨其影像学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 36例小儿过敏性紫癜并发急腹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出现并发症前 ,B超、CT检查均显示多发节段性受累肠壁水肿增厚 ,肠管狭窄 ,受累区域肠系膜模糊不清 ;出现并发症后 ,B超在检查并发肠套叠时具有价廉、准确的特点 ;在检查并发肠坏死穿孔时 ,腹部X线正立、侧卧位像及CT有较高的敏感性 ;在检查肠梗阻及监测其变化时 ,腹部X线正立、侧卧位像有重要的意义。结论 在出现并发症前 ,小儿过敏性紫癜的影像学表现重要性在于可以与需要手术的其他急腹症相鉴别 ,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可以提示诊断 ;在出现并发症后 ,可以及时发现并发症和指导临床治疗。
二、B超诊断小儿肠套叠的价值及其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超诊断小儿肠套叠的价值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彩超诊断小儿肠套叠的价值与影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使用仪器及探查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肠套叠的发病原因: |
3.2 肠套叠二维声像图特。 |
3.3 小儿肠套叠的诊断治疗: |
(2)中国芜湖地区急性原发性肠套叠发病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芜湖市基本信息及研究资料 |
1.1 芜湖市基本信息 |
1.2 研究资料 |
1.2.1 病例资料 |
1.2.2 气象资料 |
2 统计学方法 |
3 描述性分析 |
3.1 气象因素和儿童急性原发性肠套叠日发病人数的描述性统计 |
3.2 气象因素和儿童急性原发性肠套叠日发病人数的Spearman相关系数 |
3.3 气象因素和儿童急性原发性肠套叠日发病人数的主成分分析 |
3.4 气象因素和儿童急性原发性肠套叠日发病人数的时间序列分析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的创新性以及不足 |
参考文献 |
综述 小儿原发性肠套叠的流行病学特征、病因学及影响因素 |
1 流行病学特征 |
1.1 儿童肠套叠发生部位分布流行病学特征 |
1.2 时间分布特征 |
1.3 地区分布特征 |
1.4 人群分布特征 |
2 病因学研究 |
2.1 解剖学因素 |
2.2 饮食因素 |
2.3 痉挛学说 |
2.4 病毒感染 |
2.5 胃肠激素 |
2.6 遗传 |
2.7 医源性肠套叠 |
2.8 宫内肠套叠 |
3 影响因素研究 |
3.1 肥胖与营养不良 |
3.2 家庭收入 |
3.3 气象因素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本研究技术线路图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3)丁桂儿脐贴贴脐减少婴幼儿急性肠套叠近期复发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文献研究 |
2.1. 婴幼儿急性肠套叠的定义认识 |
2.2. 婴幼儿急性肠套叠的中医、西医病因病机 |
2.3. 婴幼儿急性肠套叠的诊断标准 |
2.4. 婴幼儿急性肠套叠中医、西医的常用诊疗方法 |
2.5. 婴幼儿急性肠套叠复发情况的研究 |
2.5.1. 定义 |
2.5.2. 肠套叠复发的可能诱发原因 |
2.5.3. 肠套叠复发的好发年龄、间隔时间、复发症状及诊治方法 |
2.5.4. 预防肠套叠复发的方法初探 |
2.6. 丁桂儿脐贴(国药准字B20020882,山西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研究进展 |
2.6.1. 丁桂儿脐贴的组成 |
2.6.2. 丁桂儿脐贴的现代运用研究 |
2.6.3. 安全性研究 |
2.7. 神阙贴敷 |
2.8. 小结 |
第三章 临床研究 |
3.1. 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3.2. 研究对象 |
3.2.1. 疾病诊断标准 |
3.2.2. 纳入标准 |
3.2.3. 排除标准 |
3.2.4. 剔除和脱落标准 |
3.2.5. 随机方法 |
3.3. 干预措施 |
3.3.1. 干预措施方案 |
3.3.2. 干预方法 |
3.4. 实施步骤 |
3.5. 疗效观察 |
3.5.1. 疗效评定标准 |
3.5.2. 安全性评估 |
3.6. 研究质量控制 |
3.7. 依从性测评 |
3.8. 统计方法 |
3.9. 研究结果 |
3.9.1. 两组基线资料的对比 |
3.9.2. 治疗后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4.1. 婴幼儿急性肠套叠复发的认识及干预、预防措施 |
4.1.1. 婴幼儿急性肠套叠的复发的认识 |
4.1.2. 婴幼儿复发性肠套叠的干预方法 |
4.1.3. 预防婴幼儿急性肠套叠复发的措施 |
4.2. 丁桂儿脐贴贴脐减少婴幼儿急性肠套叠复发的理论基础 |
4.2.1. 婴幼儿急性肠套叠的中医理论基础 |
4.2.2. 丁桂儿脐贴贴脐贴脐的中医理论基础 |
4.3. 丁桂儿脐贴贴脐减少婴幼儿肠套叠复发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
4.3.1. 丁桂儿脐贴贴脐有助于肠功能的恢复 |
4.3.2. 丁桂儿脐贴贴脐有助于缓解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
4.3.3. 丁桂儿脐贴贴脐有助于降低婴幼儿肠套叠的近期复发率 |
4.4. 小结 |
4.5.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4.6.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4.7. 本研究今后思路 |
第五章 结语 |
第六章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附录 |
第八章 致谢 |
(4)彩超在小儿肠套叠诊疗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使用仪器及探查方法 |
2 结果 |
2.1 诊断结果 |
2.2 超声声像图表现 |
3 讨论 |
3.1 肠套叠的发病原因 |
3.2 肠套叠的病理分类回盲型 |
3.3 肠套叠的鉴别诊断 |
3.3 小儿肠套叠的诊断治疗 |
(5)超声评价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与复发性肠套叠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仪器与扫查方法 |
1.3 治疗 |
1.4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6)超声检查在小儿肠套叠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超声和随访证实结果对照情况 |
2.2 并发肠管坏死的超声声像表现与随访证实情况对照结果 |
3 讨论 |
(7)婴幼儿肠套叠影像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及临床表现 |
2 影像学表现 |
2.1 X线表现 |
2.1.1 腹部平片 |
2.1.2 空气灌肠 |
2.2 腹部CT |
2.3 腹部B超 |
(8)彩超诊断小儿肠套叠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使用仪器及探查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肠套叠的发病原因 |
3.2 肠套叠二维声像图特点 |
3.3 小儿肠套叠的诊断治疗 |
(10)小儿过敏性紫癜并发急腹症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小儿过敏性紫癜并发急腹症前的影像学表现 |
2.2 小儿过敏性紫癜并发急腹症后的影像学表现 |
2.3 治疗结果 |
3 讨论 |
四、B超诊断小儿肠套叠的价值及其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彩超诊断小儿肠套叠的价值与影像学研究[J]. 陈婷婷,荣阳,张剑. 中国医药指南, 2020(05)
- [2]中国芜湖地区急性原发性肠套叠发病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D]. 邹文杰. 皖南医学院, 2020(01)
- [3]丁桂儿脐贴贴脐减少婴幼儿急性肠套叠近期复发率的临床观察[D]. 黄娜.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2)
- [4]彩超在小儿肠套叠诊疗中的运用[J]. 陈孚健. 中国医药指南, 2013(22)
- [5]超声评价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与复发性肠套叠的关系[J]. 吴岩,李晓燕. 中国保健营养, 2013(04)
- [6]超声检查在小儿肠套叠临床分析[J]. 郑立定,卢兴华.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12)
- [7]婴幼儿肠套叠影像学研究进展[J]. 丁国成,李瑞生,曹伯峰,潘英华,高波.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03)
- [8]彩超诊断小儿肠套叠的价值[J]. 宋萍. 中国医药导报, 2009(04)
- [9]B超诊断小儿肠套叠的价值及其临床意义[J]. 江涛,罗慧军,彭洪波,王颖琦,杨健. 中国超声诊断杂志, 2000(01)
- [10]小儿过敏性紫癜并发急腹症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意义[J]. 张可仞,贾慧敏,范国光,李心元.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