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血栓栓塞的自然病程和预后

肺血栓栓塞的自然病程和预后

一、肺血栓栓塞症的自然病程与预后(论文文献综述)

汤方炫[1](2021)在《肺血栓栓塞症住院不良结局临床预测模型的构建》文中认为目的:通过统计学分析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出现住院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新的临床预测模型。将该模型与肺栓塞严重程度指数及Bova评分进行对比分析,评价三者在预测不良预后方面的效能,以期能提出一个综合可靠的短期预后模型,从而早期发现风险,辅助临床医师做出适当的治疗决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10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符合入组标准的肺血栓栓塞症患者197例,并依照住院期间是否出现不良结局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与住院不良结局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而构建肺血栓栓塞症住院不良结局的临床预测模型。应用ROC曲线评价其预测价值并与肺栓塞严重程度指数及Bova评分两种2019版ESC指南中所提及的短期预后评估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二聚体(OR=1.121,P=0.006)、凝血酶原时间(OR=1.122,P=0.036)、肌钙蛋白T(OR=2.965,P=0.026)、动脉血氧分压(OR=0.973,P=0.007)、B型钠尿肽升高(OR=4.151,P=0.002)以及超声心动图提示右心功能不全(OR=3.229,P=0.009)是肺血栓栓塞症住院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综合以上因素建立临床预测模型:P=ex/(1+ex),x=-1.512+(0.114×D-D)+(0.115×PT)+(1.087×c TNT)+(1.423×NT-pro BNP)+(1.172×右心功能不全)-(0.027×Pa O2)。其中e为自然对数,D-二聚体单位为mg/L,凝血酶原时间单位为sec,肌钙蛋白T单位为μg/L,动脉血氧分压单位为mm Hg,NT-pro BNP升高赋值为1,反之为0,超声心动图提示右心功能不全赋值为1,反之为0。本预测模型经Hosmer-Lemeshow检验,拟合度良好(P=0.612>0.05)。绘制ROC曲线,并计算本模型曲线下面积AUC=0.882,截断值为0.498,对应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41%、85%、81.7%、83.9%,与肺栓塞严重程度指数及Bova评分综合比较,本研究所建立的的模型预测效能更好。结论:1.本研究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肌钙蛋白T、低氧血症、B型脑钠肽升高以及超声心动图提示合并右心功能不全是肺栓塞患者出现住院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2.本文建立了临床预测模型:P=ex/(1+ex),x=-1.512+(0.114×D-D)+(0.115×PT)+(1.087×c TNT)+(1.423×NT-pro BNP)+(1.172×右心功能不全)-(0.027×Pa O2)。其中e为自然对数,D-二聚体单位为mg/L,凝血酶原时间单位为sec,肌钙蛋白T单位为μg/L,动脉血氧分压单位为mm Hg,NT-pro BNP升高赋值为1,反之为0,超声心动图提示右心功能不全赋值为1,反之为0。并以0.498作为最佳临界值。经过验证及对比分析,该临床预测模型对肺栓塞患者住院不良结局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可为临床医师发现早期风险,采取相应的医疗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张冰溶[2](2021)在《急性肺栓塞的CT肺动脉栓塞指数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急性肺栓塞患者CT肺动脉造影的Qanadli肺动脉栓塞指数与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血清学检查、临床危险分层及治疗方式、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20年1月因呼吸困难、咯血等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并应用CT肺动脉造影(computer tomography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确诊的124例急性肺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APE)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血清学标记物、影像学资料、肺栓塞危险评分、治疗方式和生活质量评分等指标;采用Qanadli设计的肺动脉栓塞指数计算方法计算患者的肺动脉阻塞指数(pulmonary artery obstruction index,PAOI);分析PAOI和上述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结果显示:1.轻度阻塞组患者在吸烟、肺部感染、住院时长等情况较中重度阻塞组比例高(P<0.05)。2.中重度阻塞组患者其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症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度阻塞组患者(P<0.05)。3.实验室结果分析重度阻塞组中血糖较轻中度阻塞组高(P<0.05),而轻度阻塞组治疗后的D-二聚体较中度阻塞组高(P<0.05)。4.APE的临床危险分层与肺动脉栓塞程度之间存在相关性,肺栓塞程度越高其临床危险分层越高(P<0.05)。5.在选择治疗方式中,中重度阻塞组患者行溶栓治疗比例较轻度阻塞组高(P<0.05)。6.中重度阻塞组中主诉频率及主诉严重程度较轻度阻塞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动脉阻塞程度与吸烟、肺部感染、住院时长等因素相关,且肺动脉阻塞程度越高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肺栓塞三联征症状比例越高,考虑轻度阻塞患者通常单纯抗凝治疗,因此其治疗后D-二聚体较中度阻塞组患者高,而高血糖可对血管造成损害造成血栓形成风险增加,因此血糖程度越高,对肺动脉栓塞面积影响越大。PAOI作为肺动脉栓塞程度的计算指标,与APE临床危险分层具有紧密关系,肺动脉栓塞程度越大患者其临床危险分层越高,行溶栓治疗的依据越高,有利于后续临床医师根据CT PAOI程度对患者的危险分级进行快速判断,并指导初期诊疗,对改善APE患者症状及预后均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王潇[3](2021)在《肺癌合并肺血栓栓塞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肺血栓栓塞(PTE)作为肺癌患者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临床起病隐匿,容易被肺癌本身症状所掩盖,增加了肺癌患者诊治的复杂性。本研究旨在探讨肺癌合并肺血栓栓塞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识别此类病人提供一定启示,以期提高此类病人的生存率。方法:收集自2014年5月-2020年12月于甘肃省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肺癌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按照纳排标准筛选出30例肺癌合并肺血栓栓塞患者,并从同时期入院的患者中随机选取67例肺癌不合并肺血栓栓塞患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血栓组和非血栓组患者的病例资料,通过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肺血栓栓塞组男19人(63%),女11人(37%),平均年龄为65.67±8.85岁,BMI为23.08±2.60kg/m2。非血栓栓塞组男52人(78%),女15人(22%),平均年龄为60.69±9.51岁,BMI为23.26±3.48 kg/m2。经统计学分析血栓组和非血栓组患者在年龄方面有差异(P<0.05),在性别、BMI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2.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肺癌合并肺血栓栓塞组和未合并肺血栓栓塞组患者在生活习惯(吸烟及饮酒)上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在呼吸困难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临床症状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在合并基础疾病方面肺间质纤维化病史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基础疾病均无明显差异。血栓组与非血栓组患者在肿瘤的具体位置,具体分为左肺上叶、左肺下叶、右肺上叶、右肺中叶、右肺下叶、未发现明显肿块影上无明显差异(P>0.05)。在腺癌、肿瘤分期(Ⅲ/Ⅳ期)及肿瘤位置是否压迫肺动脉上均有相关性(P<0.05)。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中D-dimer、WBC、NEUT(%)、LDH、CEA、PT、ALB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RBC、Hb、HCT、PLT、FIB、CHO、TG、APTT、HDL、LDL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方法上行全身化疗、外科手术及生物靶向治疗有统计学差异(P<0.05),行放射治疗对是否合并肺血栓栓塞无明显影响(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意义的变量并在临床中普遍有意义的指标放入Logistic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全身化疗、腺癌、肿瘤分期(Ⅲ/Ⅳ期)与是否合并血栓有显着相关性(P<0.05),是肺癌合并肺血栓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3.30名肺癌合并肺血栓栓塞的患者中被发现合并肺血栓栓塞的具体时间统计如下,在发现肺癌3个月内被发现合并肺血栓栓塞的有19人(63%),其中肺血栓栓塞与肺癌同时被发现的有14人(47%),在发现肺癌3-6个月被发现合并肺血栓栓塞的有4人(13%),发现肺癌6-12个月被发现合并肺血栓栓塞的的有3人(10%),发现肺癌12个月以上被发现合并肺血栓栓塞的有4人(13%),且被发现合并肺血栓栓塞时多处于肺癌晚期。其中低危组25人(83%),中低危组1人(3%),中高危组3人(10%),高危组1人(3%)。在肺癌合并肺血栓栓塞的患者中栓塞位置多数(14人,46%)表现为段级肺动脉栓塞。两组患者在是否合并胸腔积液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0例肺癌合并肺血栓栓塞患者在治疗及转归方面,除3例(10%)综合评估抗凝的风险受益比后未行抗凝或溶栓治疗,其余均行抗凝或溶栓治疗,治疗结束后,2例(7%)患者死亡,2例(7%)患者因肺癌晚期病情过重家属放弃治疗,余26例(87%)患者病情稳定出院。结论:1.肿瘤分期(Ⅲ/Ⅳ期)、全身化疗、腺癌是肺癌合并肺血栓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2.肺癌合并肺血栓栓塞患者更易出现高龄、合并肺间质纤维化、呼吸困难、肿瘤位置压迫肺动脉、胸腔积液、生物靶向治疗,以及实验室指标中D-dimer、WBC、NEUT(%)、LDH、CEA、PT异常升高,ALB降低,提示当肺癌患者合并上述因素时应警惕肺血栓栓塞发生的可能性。3.本研究中纳入的肺癌合并肺血栓栓塞患者危险分层多为低危,但仍需要更大样本量的研究验证,早期识别此类病人并给予规范的抗凝治疗,对预后有重要意义。

孙树东[4](2021)在《不同部位下肢深静脉血栓与急性肺栓塞后肺动脉高压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不同部位下肢深静脉血栓与急性肺血栓栓塞症(Acute pulmonary thomboemolism embolism,APTE)后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从而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引起APTE后PH形成的病理生理过程。方法:釆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0月至2020年8月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初次确诊为APTE的患者的一般资料、下肢深静脉多普勒超声、超声心动图、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等检查结果,严格依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共筛选出231例患者。依据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结果明确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部位,并按照下肢深静脉血栓病理解剖部位分为4组:小腿肌间静脉型血栓组,胫腓静脉型血栓组,股腘静脉型血栓组,髂下腔静脉型血栓组;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获得肺动脉收缩压(Pulmonary artery systolic pressure,PASP)、肺动脉主干宽度、右室流出道宽度和右室径宽度等指标,并按肺动脉压力高低进行严重程度分级。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符合正态分布应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符合方差齐性时采用单因素ANOVA分析,两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或校正检验;计数资料应用百分数表示,并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非正态分布及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最终入组患者231例,其中小腿肌间静脉型血栓组94例,胫腓静脉型血栓组31例,股腘静脉型血栓组90例,下腔髂静脉型血栓组16例。各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血压、心率方面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不同部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治疗前PASP大小间存在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小腿肌间静脉型血栓组与股腘静脉型血栓组、下腔髂静脉型血栓组比较,治疗前PASP水平明显升高(P<0.05);胫腓静脉型血栓组、股腘静脉型血栓组与下腔髂静脉型血栓组比较,治疗前PASP水平均升高(均P<0.05);小腿肌间静脉型血栓组与胫腓静脉型血栓组相比较,治疗前PASP水平虽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胫腓静脉型血栓组与股腘静脉型血栓组比较,治疗前PASP水平虽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纳入患者的BNP水平高低与不同部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存在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小腿肌间静脉型血栓组与股腘静脉型血栓组、下腔髂静脉型血栓组比较,患者BNP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胫腓静脉型血栓组、股腘静脉型血栓组分别与下腔髂静脉型血栓组比较,患者BNP水平虽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小腿肌间静脉型血栓组与胫腓静脉型血栓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胫腓静脉型血栓组与股腘静脉型血栓组比较,患者BNP水平虽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纳入患者的肺动脉主干宽度、右室流出道宽度、右室径水平与不同部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均存在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小腿肌间静脉型血栓组与股腘静脉型血栓组、下腔髂静脉型血栓组比较,患者肺动脉主干宽度、右室流出道宽度、右室径水平明显升高(P<0.05);胫腓静脉型血栓组、股腘静脉型血栓组与下腔髂静脉型血栓组比较,患者肺动脉主干宽度、右室流出道宽度、右室径水平均升高(均P<0.05);小腿肌间静脉型血栓组与胫腓静脉型血栓组相比较,患者肺动脉主干宽度、右室流出道宽度、右室径水平虽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胫腓静脉型血栓组与股腘静脉型血栓组比较,患者肺动脉主干宽度、右室流出道宽度、右室径水平虽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部位下肢深静脉血栓与APTE后PH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APTE后PH严重程度越高,可能越容易在下肢远端小型深静脉发现血栓。对于下肢远端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也应给予早期关注与重视。

谭卓辉[5](2021)在《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分析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医生对CTEPH的认识,早期干预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CTEPH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相关基础疾病,症状及体征,辅助检查,治疗方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本组64例患者的平均确诊发病时间是22.01±14.14月,其中20例为男性,44例为女性,男女比例为1:2.2,年龄范围在29-86岁,平均年龄为66.62±10.71岁,患病人数最多的年龄段为60-79岁之间,共有43人(67.1%)。2.CTEPH病例组的主要症状及体征发生率:劳力性呼吸困难(93.7%),乏力(70.3%),双下肢水肿(50%),呼吸增快>20次/分(87.5%);WHO功能分级I~IV级比例分别为14.06%、15.6%、17.18%和53.12%。3.CTEPH的基础疾病:存在深静脉血栓病史的CTEPH患者有62例(96.8%)。4.实验室检查4.1本组CTEPH患者的NT-pro BNP水平均显着增高。4.2血气分析:本组病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其中Pa O2<60mm Hg者有35例(54.6%),Pa CO2≤35mm Hg者有21例(32.8%),Pa CO2≥45mm Hg者有33例(51.5%),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增大者48例(75%)。4.3 D-二聚体:64例患者检测D-二聚体,其中阳性58例(90.6%)。4.4超声心动图:本组CTEPH患者的平均PASP是63.32mm Hg,数值范围在38-107mm Hg之间。4.5 CTPA:CTPA示CTEPH病例组的所有患者均有肺动脉血栓栓塞表现,根据CTPA检查将患者分Ⅰ-Ⅲ型,其中Ⅰ型(65.6%)最为常见,血栓形态多为附壁血栓。4.6下肢静脉检查:所有CTEPH患者均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其中检查阳性为62例(96.8%)。5.所有患者的治疗基础是华法林长期抗凝,未规范抗凝治疗有48例(75.0%),治疗依从性较差。结论1.CTEPH患者以老年患者多见,主要发病危险因素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CTEPH的症状及体征无特异性,以劳力性呼吸困难、乏力多见,确诊时多为晚期,且心功能受累以Ⅲ级/Ⅳ级(NYHA心功能)常见。超声心动图是诊断CTEPH的重要无创性检查及病情评估方法。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是反映CTEPH患者右心功能受损的可靠指标。3.CTPA检查发现肺动脉血栓以I型(肺动脉主干、左、右肺动脉及叶动脉栓塞)为主,血栓形态多以附壁血栓常见。4.CTEPH的基础治疗是抗凝,如无禁忌,应终身抗凝,未规范长期抗凝是发生CTEPH的主要因素。

郑倩文[6](2020)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肺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肺血栓栓塞症(PTE)的危险因素,提高对AECOPD患者合并PTE的诊断意识,从而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死亡风险。方法:收集吉林大学第二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8月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住院并行CT肺动脉造影(CTPA)或放射性核素肺通气/血流灌注显像检查符合入选标准者共计127例。根据CT肺动脉造影(CTPA)或放射性核素肺通气/血流灌注显像检查,明确合并肺血栓栓塞症共45例患者,纳入AECOPD合并PTE组;排除肺血栓栓塞症共82例患者,纳入单纯AECOPD组。对比两组的基本资料、既往史及合并基础疾病、临床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检查等临床资料,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AECOPD患者合并PTE的危险因素,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有诊断或预测价值的指标进行分析。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根据制定标准纳入患者共127人,其中男性63例,女性64例。AECOPD合并PTE组共计45人,男性25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69.16±9.90岁;单纯AECOPD组共计82人,男性38例,女性44例,平均年龄72.21±9.71岁。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分布及吸烟史方面无明显差异(P(29)0.05)。2.两组患者既往史及合并基础疾病比较AECOPD合并PTE组中合并静脉血栓栓塞史、恶性肿瘤、卧床时间≥1周比例高于单纯AECOPD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而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疾病、肺动脉高压、心律失常等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9)0.05)。3.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比较AECOPD合并PTE组中出现咯血、双下肢不对称肿胀、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明显多于单纯AECOPD组,合并咳痰者少于单纯AECOPD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而咳嗽、胸痛、呼吸困难、发热等指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9)0.05)。4.两组患者检验资料比较AECOPD合并PTE组中D-二聚体、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单核细胞计数、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D-D/FIB)、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水平高于单纯AECOPD组,PaO2和PaCO2水平低于单纯AECOP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而纤维蛋白原(FIB)、肌钙蛋白、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脑利钠肽(BNP)、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GB)、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小板计数(PLT)等指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9)0.05)。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卧床时间≥1周、恶性肿瘤、下肢深静脉血栓是AECOPD患者合并PTE的独立危险因素。6.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D-二聚体的最佳截点值为2.625ug/ml,AUC为0.820(95%CI:0.7380.903,P(27)0.001),敏感度为80.0%,特异度为81.7%。PDW的最佳截点值为14.2%,AUC为0.618(95%CI:0.5210.714,P=0.029),敏感度为93.3%,特异度为39.0%。结论:1.卧床时间≥1周、下肢深静脉血栓、恶性肿瘤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合并肺血栓栓塞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诊治过程中早期发现能够帮助减少漏诊及误诊的发生。2.明显升高的D-二聚体和CRP、显着的低氧血症对于AECOPD患者合并PTE有一定的提示意义。

王帅[7](2020)在《非手术患者VTE风险评估表对于评估内科住院患者的价值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研究Padua模型对于评价内科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风险的有效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法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采集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收住于陕西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病房中的VTE患者37例作为病例组,同期74例无VTE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一般住院信息、病历资料,并使用Padua风险评估模型对入院患者进行评分。使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利用SPSS23.0软件对数据录入分析。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性。利用ROC曲线计算Padua模型的敏感度、特异度和曲线下面积。通过以上结果来分析该模型对于评价内科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风险的有效性。结果1.纳入的两组患者在年龄≥70岁、平均年龄、平均住院时间方面有显着性差异(均P<0.05)。2.VTE组患者的Padua模型的平均评分(4.6±2.4)高于非VTE组患者的平均评分(3.1±1.9)(t=3.584,P<0.001)。当Pauda评分结果≥8分时,患者VTE事件发生风险是低风险组(<4分)患者发生风险的15.36倍(95%CI:4.2255.70,P<0.05)。Padua风险模型评分结果显示划分地风险等级越高,VTE事件的发生可能性就越大(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在双下肢非对称性肿胀、单侧或双侧下肢疼痛、不明原因呼吸困难、既往血栓栓塞病史、心力衰竭和(或)呼吸衰竭、急性感染和(或)风湿疾病方面与VTE事件的发生具有相关性。既往血栓栓塞病史(OR=6.428)与双下肢非对称性肿胀(OR=3.643)与VTE发生风险联系最为密切。4.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在接受物理形式预防、药物性抗凝治疗及联合预防未见统计学差异(均P>0.05)。5.将入院患者的Padua评分结果进行ROC曲线绘制之后得出ROC曲线中Padua评分模型的AUC=0.648(P<0.05,95%CI=0.5390.758),诊断分数分界值3.5分,敏感度62.2%,特异性58.1%。结论1.双下肢非对称性肿胀、单侧或双侧下肢疼痛、不明原因呼吸困难、既往血栓栓塞病史、心力衰竭和(或)呼吸衰竭、急性感染和(或)风湿疾病与VTE事件的发生有相关性。2.Padua评分结果越高,患者发生VTE的风险越大。3.Padua评分可用于评价内科患者住院期间VTE事件的风险。4.Padua评分作为VTE风险评估工具对内科患者价值有限,需根据国内人群易患风险因素加以改良。

金旗[8](2020)在《肺血栓栓塞症蛋白质组学及介入治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急性肺血栓栓塞症循环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和验证目的: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是一种常见的致死性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极易造成误诊和漏诊。急性PTE早期诊断和危险分层有助于根据患者不同的风险程度选择最佳的治疗措施,现行的诊断和危险分层策略尚有缺陷。差异蛋白质组学在早期诊断、探究发病机制、监测疾病进展和评估治疗效果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于发现潜在的急性PTE诊断和危险分层的生物学标志物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收集不同危险分层的急性PTE患者和健康志愿者血标本,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合非标记定量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鉴定各组蛋白表达图谱,分析比较血标本中蛋白表达丰度和差异,并进行GO、KEGG和PPI等生物信息学分析,最后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验证候选生物学标志物在急性PTE诊断和危险分层中的价值。结果:蛋白质谱分析共鉴定出5159个肽段和559个蛋白质。生物信息学提示各组间差异蛋白主要构成血红蛋白复合体、血液微粒、特定颗粒内腔和纤维蛋白原复合物等细胞组分,发挥血红素结合、铁离子结合、氧结合和氧载体活性等分子功能,参与免疫反应、急性期反应、血小板聚集和蛋白质聚合等生物学过程。基于蛋白的差异倍数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共筛选出可能与急性PTE诊断和危险分层有关的上调蛋白30个。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验证发现急性PTE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1(serum amyloid A1,SAA1)、SAA2和胱抑素C显着高于健康对照,且高危PTE患者血清SAA2的水平显着高于中危PTE患者。结论:差异性蛋白质组学为急性PTE的诊断和危险分层提供了重要思路,血清SAA1、SAA2和胱抑素C在急性PTE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可能有利于急性PTE患者的识别,而SAA2在不同危险分层的急性PTE患者之间表现出显着的差异,可能用于指导急性PTE患者精细化的危险分层。第二部分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介入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策略目的: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CTEPH)是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的远期并发症,球囊肺动脉成形术(balloonpulmonary angioplasty,BPA)是不可手术的CTEPH患者的一种新兴治疗选择。国外已有较多研究报道了 BPA治疗CTEPH的安全性和疗效,但极少关注心肺功能的变化,而来自中国的BPA治疗经验极少。本研究旨在评估本中心BPA治疗CTEPH的安全性及其对血流动力学和心肺功能的影响,并初步探究既往研究极少关注的BPA介入策略。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5月至2019年6月接受BPA治疗的不可手术的CTEPH患者,详细记录靶血管的数量和位置、病变类型、球囊尺寸和导丝类型等,评估每次住院期间BPA治疗前后1周内WHO功能分级、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导管血流动力学、超声心动图指标、6分钟步行距离、心肺运动试验等参数的变化。结果:60例患者共接受101例次BPA手术,累计扩张558根肺血管。初期40例次BPA单次手术扩张的血管数明显低于后期61例次BPA(4.6±1.9 vs 6.2±1.9,P<0.001),BPA治疗主要处理右肺下叶病变和网状病变,最常用的球囊直径为2 mm(44.5%),Pilot(58.9%)是最常用的导丝。初期无并发症发生,后期发生8例自限性咯血和2例穿刺部位动静脉瘘。单次BPA术后,WHO功能分级(2.3±0.6 vs 1.9±0.4,P<0.001)、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1057.2±1192.9 vs 542.6±644.3 pg/ml,P<0.001)、6 分钟步行距离(380.5±104.0vs 414.1±86.0m,P<0.001)、肺动脉平均压(49.7±11.8 vs 44.7±10.9 mmHg,P<0.001),右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32.4±6.6 vs 31.1±6.3 mm,P=0.006)、峰值摄氧量(14.1±3.5 vs 15.0±3.5 ml/kg/min,P<0.001)和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47.3±12.5vs 44.5 ± 10.3,P=0.009)均显着改善,多次BPA治疗效果更加显着。结论:BPA能安全、有效地改善CTEPH患者的血流动力学、运动耐量和心肺功能,相对保守的治疗策略有助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尚需开展多中心研究进一步探究BPA介入治疗在CTEPH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和最佳策略。

周冰荣[9](2019)在《肺血栓栓塞症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量表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肺血栓栓塞症是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疾病。通常其发病急、死亡率高,故能早期识别肺血栓栓塞症和其高危人群可降低其死亡率,但其临床特点常不典型和目前已有评估肺血栓栓塞症高危人群的量表阳性价值有限。研究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住院的肺血栓栓塞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相关量表信息,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更好认识PTE以及改进相关量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经过影像学确诊并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就诊治疗的肺血栓栓塞症的患者基本信息、危险因素、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出院转归,分析其临床特征;事后使用Wells、简化Geneva、Padua和Caprini评分量表对每位患者进行评估,对量表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本研究纳入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住院治疗肺血栓栓塞症165人。有诱发因素PTE组112人(67.9%),无诱发因素PTE组53人(32.1%),占比最大的诱发因素为制动(41.2%)。在年龄≤50岁中,无诱发因素组人数占比明显高于有诱发因素组(17.0%vs 9.8%,24.5%vs 8.9%),其中41-50岁组有统计学差异(P=0.042)。有诱发因素与无诱发因素组之间BMI分布无显着性差异。心血管系统疾病是PTE最常见的合并症。最常表现的临床症状是呼吸困难(47.9%)。经过年龄调整后的D-dimer在有诱发因素PTE组和无诱发因素组间有统计学差异(78.6%vs52.8%,P=0.001)。在10天死亡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中,患者发病时收缩压<100mmHg,血氧饱和度<90%,有晕厥症状以及sPESI有统计学差异。在30天死亡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中,患者发病时收缩压<100mmHg,血氧饱和度<90%、sPESI以及简化Geneva≥3分有统计学差异。Wells评分可能性大组有81人(49.1%),量表项目在两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简化Geneva评分可能性大组有75人(45.5%),除了VTE既往史其余项目在两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adua评分高危组85人(51.5%),量表项目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的项目有活动性肿瘤、年龄满70岁、急性感染或风湿疾病、肥胖、正在进行激素治疗;Caprini评分高危组93人(56.4%),量表在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的项目有12项:下肢水肿、严重肺部疾病、卧床住院病人、大型开放性手术、腹腔镜手术、恶性肿瘤、卧床超过72小时、中心静脉置管、既往有VTE病史、狼疮抗凝物阳性、脑卒中、髋部骨盆或下肢骨折。研究结论1、本研究165例肺血栓栓塞症平均年龄(61.59±15.76)岁,最常见的症状是呼吸困难,最常见合并系统疾病是心血管疾病,86.7%患者有肺动脉压升高。2、无诱发因素的PTE人群较有诱发因素的PTE人群年龄轻,性别无差异。3、有诱发因素PTE组的经年龄调整后D-dimer阳性率比无诱发因素高。4、调整BMI阈值可能有助于改善Padua和Caprini评分,需在我国人群中进行前瞻性研究确定阈值。5、晕厥是PTE10天死亡危险因素之一,改良后Geneva≥3分是PTE30天死亡危险因素之一。

唐楚岳[10](2019)在《影响肺栓塞溶栓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及中医证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影响急性肺栓塞行溶栓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探讨不同因素与预后之间的相关性,并总结急性肺栓塞溶栓治疗患者的中医证候演变规律及与疗效的相关性,为急性肺栓塞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中医院于2012年1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入院,并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肺栓塞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基础疾病史、治疗前肺栓塞严重程度指数(PESI)及简易肺栓塞严重程度指数(sPESI)评分、入院首次PaO2、cTnI或cTnT、BNP或NT-proBNP、D-二聚体、血Cr水平、是否伴发深静脉血栓(DVT)、是否伴发右心功能不全(RVD)、起病到溶栓治疗间隔时间、溶栓药物、方案,评价溶栓疗效和中医证候分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因素与溶栓疗效的相关性。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102例患者,其中男性53例(52.0%),女性49例(48.0%),年龄18~89 岁,平均(59.9±16.5)岁。显效 63 例(61.8%),有效 30 例(29.4%),无效9例(8.8%),死亡6例(5.9%),溶栓后出血7例(6.9%)。2.慢性心力衰竭、慢性肺部疾病、肿瘤病史、伴发RVD等因素的组间比较溶栓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效组、有效组、无效组3组间比较,PESI评分、sPESI评分、PaO2、NT-proBN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上述因素可能导致溶栓疗效不良。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肿瘤病史(OR=14.013,95%CI:2.217~88.554,P=0.005)和伴发RVD(OR=15.367,95%(CI:1.601~147.500,P=0.018)是溶栓治疗疗效不佳的危险因素。4.中医证候分析方面,溶栓前的中医证候分布由高到低分别为气虚痰瘀阻络证52例(51.0%)、气滞血瘀证22例(21.6%)、正虚阳脱证16例(15.7%)、气虚痰热瘀阻证12例(11.8%);溶栓7d后的中医证候分布为气滞血瘀证46例(45.1%)、气虚痰瘀阻络证42例(41.2%)、气虚痰热瘀阻证7例(6.9%)、正虚阳脱证7例(6.9%)。5.不同溶栓前中医证候组间的溶栓疗效差异及30d死亡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死亡患者的溶栓前证候均为正虚阳脱证。结论:1.急性肺栓塞的溶栓治疗是有效安全的。2.慢性心力衰竭、慢性肺部疾病、PESI评分、sPESI评分、PaO2、NT-proBNP水平等与PE溶栓的疗效有关,但其对溶栓疗效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探究验证。3.肿瘤病史、伴发右心功能不全(RVD)是APE溶栓疗效不良的危险因素。4.中医证候分布方面,无论在溶栓前还是溶栓7天后,均以气虚痰瘀阻络证、气滞血瘀证为主,但溶栓前最多是气虚痰瘀阻络证、溶栓后7天最多是气滞血瘀证。5.溶栓前中医证候分布与溶栓疗效相关,气滞血瘀证的溶栓疗效最好,而正虚阳脱证的疗效最差,同时,正虚阳脱证的30d死亡率最高。

二、肺血栓栓塞症的自然病程与预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肺血栓栓塞症的自然病程与预后(论文提纲范文)

(1)肺血栓栓塞症住院不良结局临床预测模型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2 临床资料收集
        2.1 一般情况资料
        2.2 病史及临床表现
        2.3 生物学指标
        2.4 器械检查结果
    3 PTE预后评分体系
        3.1 肺栓塞严重程度指数(PESI)
        3.2 Bova评分
    4 统计学方法
    5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性别
    2 基础情况与住院不良结局
    3 临床指标与住院不良结局
    4 肺栓塞住院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logistic分析
    5 临床预测模型建立
    6 PESI评分和Bova评分与住院不良结局
    7 三组预后模型的预测效能评价
讨论
    1 新建预后模型对预测住院不良结局的相关指标分析
    2 本研究所建立模型及其他预后评分模型的比较分析
    3 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肺栓塞短期预后评估方法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2)急性肺栓塞的CT肺动脉栓塞指数相关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病例选择
        1.2 基本资料
    2.研究分组
        2.1 CT PAOI评估肺动脉栓塞程度及分组
        2.2 APE危险分层及分组
    3.统计学方法
结果
    1.肺动脉栓塞程度与一般资料的比较
    2.肺动脉栓塞程度与APE临床症状的比较
    3.肺动脉栓塞程度与血清学指标的比较
    4.肺动脉栓塞程度与APE临床危险分层的比较
    5.肺动脉栓塞程度与治疗方式的比较
    6.肺动脉栓塞程度与PEmb-Qo L评分的比较
讨论
    1.肺动脉栓塞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2.肺动脉栓塞程度与临床危险分层的相关性
    3.肺动脉栓塞程度与治疗方式的相关性
    4.肺动脉栓塞程度与预后的相关性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肺血栓栓塞症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3)肺癌合并肺血栓栓塞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临床资料收集
    2.3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两组患者的病例资料
        3.1.1 性别、年龄和BMI
        3.1.2 生活习惯
        3.1.3 合并基础疾病
        3.1.4 临床症状
        3.1.5 肺癌的解剖位置、病理类型及分期
        3.1.6 实验室指标
        3.1.7 治疗方式
    3.2 肺癌合并PTE组
        3.2.1 PTE发生时间
        3.2.2 影像学表现
        3.2.3 治疗及转归
    3.3 多因素回归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
        4.1.1 患者一般临床资料
        4.1.2 肿瘤相关临床资料
        4.1.3 治疗相关临床资料
        4.1.4 其他
    4.2 肺癌合并肺栓塞的临床表现分析
    4.3 治疗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肺癌合并肺血栓栓塞的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语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不同部位下肢深静脉血栓与急性肺栓塞后肺动脉高压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引起肺动脉高压的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研究进展与现状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6)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肺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2.1 概述
    2.2 流行病学
    2.3 发病机制
        2.3.1 炎症相关
        2.3.2 低氧血症
        2.3.3 ATP及血管相关
    2.4 危险因素及预测因子
    2.5 临床表现及诊断
    2.6 治疗
    2.7 预后
    2.8 结论
第3章 研究资料及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诊断标准
        3.1.2 排除标准
    3.2 研究方法
    3.3 统计学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患者组间基本资料比较
    4.2 患者组间既往史及合并基础疾病比较
    4.3 患者组间临床症状及体征比较
    4.4 患者组间检验资料比较
    4.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4.6 ROC曲线分析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非手术患者VTE风险评估表对于评估内科住院患者的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1 材料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确定VTE诊断方法
        1.4 病例收集
    2 方法
        2.1 资料收集
        2.2 风险评估模型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基础情况
        3.2 临床表现与病史资料比较
        3.3 入院患者Padua量表分值评估结果
        3.4 VTE事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3.5 入院患者接受预防性治疗的对比
        3.6 Padua风险评估模型对于VTE事件发生的价值分析
    4 讨论
        4.1 内科住院患者VTE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
        4.2 住院患者VTE的预防
        4.3 Padua风险评分的价值分析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肺血栓栓塞症蛋白质组学及介入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循环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和验证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材料
        2. 研究流程图
        3. 研究对象
        4. 标本采集与保存
        5. 蛋白提取和定量
        6.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7. 蛋白酶解
        8. 纳升级反相色谱-Q Exactive进行蛋白质分析
        9. 质谱参数设置
        10. 质谱数据处理
        11. 生物信息学分析
        12. ELISA验证
        13.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1. 研究人群
        2. 蛋白浓度测定
        3. SDS-PAGE电泳
        4. 蛋白质定性和定量分析
        5. 鉴定结果的评估和统计分析
        6. 鉴定结果的总体分析和差异蛋白筛选
        7. 功能注释和分析
        8. 候选蛋白的筛选
        9. 候选蛋白的验证
    讨论
    结论
    附件材料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介入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策略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临床评估
        3. BPA手术操作流程
        4. 心肺功能评估
        5.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研究人群基线特征
        2. BPA技术操作特点
        3. BP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 单次BPA治疗前后心肺功能的变化
        5. 多次BPA治疗后的血流动力学和心肺功能的变化
        6. 初期和后期BPA治疗效果对比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球囊肺动脉成形术治疗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最新进展
    引言
    1. CTEPH的病理生理学
    2. BPA的历史和发展
    3. BPA的原理
    4. BPA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5. 病变选择和介入操作流程
    6. 影像学手段
    7. BPA的疗效和预后
    8. BPA的并发症和管理
    9. 药物治疗、桥接和杂交治疗
    10. 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9)肺血栓栓塞症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量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绪论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纳入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2 资料采集
        1.2.1 一般信息
        1.2.2 临床信息
        1.2.3 PTE相关量表
    1.3 方法
        1.3.1 分组
        1.3.2 相关量表评判标准
        1.3.3 统计方法
结果
    2.1 临床特点
        2.1.1 年龄、性别、诱发因素和合并症分布
        2.1.2 症状体征
        2.1.3 实验室检查结果
        2.1.4 影像学检查结果
    2.2 PTE相关量表特征分析
        2.2.1 量表分析
        2.2.2 临床诊断PTE量表(Wells评分和简化Geneva评分)
        2.2.3 识别PTE高危人群量表(Padua量表与Caprini量表)
    2.3 预后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10)影响肺栓塞溶栓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及中医证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1 肺栓塞溶栓治疗研究现状
        1.1.1 肺栓塞溶栓治疗的发展
        1.1.2 肺栓塞溶栓治疗的时间窗
        1.1.3 肺栓塞的溶栓药物及给药方案
        1.1.4 肺栓塞的溶栓治疗的并发症
        1.1.5 肺栓塞溶栓治疗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1.2 影响肺栓塞溶栓治疗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1.2.1 人口学特征
        1.2.2 基础情况与伴随疾病
        1.2.3 临床指数评分
        1.2.4 实验室检查及生物学标志物
        1.2.5 影像学及心电图表现
    1.3 中医学研究概况
        1.3.1 肺栓塞中医病名研究
        1.3.2 肺栓塞的中医病因病机
        1.3.3 肺栓塞的中医证候研究
        1.3.4 肺栓塞的中医治疗
    1.4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2.1 研究方法
    2.2 研究对象
    2.3 西医诊断标准
    2.4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2.5 纳入及排除标准
    2.6 资料收集
    2.7 疗效评定标准
        2.7.1 主要指标:溶栓疗效
        2.7.2 次要指标:出血事件
    2.8 统计方法
    2.9 统计结果及数据分析
        2.9.1 病例资料
        2.9.2 影响肺栓塞溶栓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2.9.3 肺栓塞溶栓治疗的中医证候研究
第三部分 分析讨论
    3.1 影响肺栓塞溶栓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3.1.1 肺栓塞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3.1.2 与肺栓塞溶栓疗效相关的因素
        3.1.3 影响肺栓塞溶栓疗效的危险因素
        3.1.4 影响30d结局及出血转化的因素
    3.2 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与溶栓治疗疗效的相关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四、肺血栓栓塞症的自然病程与预后(论文参考文献)

  • [1]肺血栓栓塞症住院不良结局临床预测模型的构建[D]. 汤方炫.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急性肺栓塞的CT肺动脉栓塞指数相关影响因素分析[D]. 张冰溶.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肺癌合并肺血栓栓塞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王潇. 兰州大学, 2021(12)
  • [4]不同部位下肢深静脉血栓与急性肺栓塞后肺动脉高压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D]. 孙树东. 承德医学院, 2021(01)
  • [5]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分析[D]. 谭卓辉.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6]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肺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分析[D]. 郑倩文. 吉林大学, 2020(08)
  • [7]非手术患者VTE风险评估表对于评估内科住院患者的价值分析[D]. 王帅. 西安医学院, 2020(08)
  • [8]肺血栓栓塞症蛋白质组学及介入治疗研究[D]. 金旗.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9]肺血栓栓塞症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量表分析[D]. 周冰荣.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10]影响肺栓塞溶栓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及中医证候研究[D]. 唐楚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肺血栓栓塞的自然病程和预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