砷致多发性鳞状细胞癌一例

砷致多发性鳞状细胞癌一例

一、应用砷剂所致多发性鳞状细胞癌1例(论文文献综述)

刘淋红[1](2021)在《1002例皮肤恶性肿瘤回顾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并探讨四川省人民医院皮肤恶性肿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发病特征、发病年龄、临床诊断、病理诊断、复发率、淋巴结转移率、皮肤镜诊断以及治疗情况,分析皮肤恶性肿瘤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四川地区皮肤恶性肿瘤的诊断治疗与预防提供事实依据与诊疗思路,进一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2月于四川省人民医院皮肤科、整形外科、烧伤科、乳腺外科、泌尿外科经过我院组织病理活检,参照皮肤病理诊断标准确诊的皮肤恶性肿瘤患者病历资料。从中筛选出符合皮肤恶性肿瘤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的1002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利用SPSS23.0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率的比较使用卡方检验;因皮肤恶性肿瘤多数发生于年龄较大患者,为排除样本非正态分布对统计学分析的干扰,对不同病种患者中位年龄的比较时使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不同病种平均病程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1.病种构成、性别及年龄、平均病程比较:此次入选病例共1002例,男469例,女533例,男女比例为0.88:1,其中发现皮肤鳞状细胞癌(Cutaneous squamous cell carcinoma,CSCC)和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的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且不同病种在男女之间患病情况存在显着差异(χ2=27.73,P=0.000,<0.05)。病例数最多的依次为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511例,占50.60%;CSCC143例,占14.27%;皮肤恶性黑色素瘤(Cutaneous malignant melanoma,CMM)111例,占11.08%;佩吉特病(Paget’s diease,PD)75例,占7.49%;鲍温病(Bowen’s diease,BD)61例,占6.09%;DFSP(41例),占4.09%;其他包括疣状癌(Verrucous carcinoma)33例,占3.29%;皮肤淋巴瘤(Cutaneous lymphoma)50例,占4.99%;高分化血管肉瘤(Highly differentiated angiosarcoma)3例,占0.30%;腺样囊性癌3例,占0.30%;汗腺癌(Cidradhoma carcinoma)2例,占0.20%;基底鳞状细胞癌(Bas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BSCC)2例,占0.20%;外毛根鞘癌2例,占0.20%。所有患者中发病时最大年龄98岁,最小年龄6岁,平均年龄(63.93±15.02)岁,中位年龄为66岁。BCC、CSCC、CMM、PD、BD发病时的中位年龄分别依次为68岁、71岁、63岁、61岁及70岁,存在显着差异(P=0.000,<0.05)。所有患者发病平均病程为(58.42±3.92)月,其中CMM的平均病程最长,为(101.24±14.84)月,PD平均病程最短,为(21.79±3.23)月,且不同种类的平均病程存在显着差异(P=0.000,<0.05)。所有患者中0-19岁之间有5人,20-39岁之间有58人,40-59岁之间有282人,60岁及以上有657人。DFSP患者中60岁及以上患者只有4人,占其9.8%,其余病种都是60岁及以上年龄阶段最多。2.不同病种主要发病部位、临床符合率比较:BCC主要好发于头面部(87.27%),CSCC也好发于头面部(55.24%),CMM主要发病部位为足(56.75%)、手(12.61%),PD主要好发部位为乳房(68.42%),BD头面部为主(77.04%),DFSP以躯干为主(86.04%)。本研究临床诊断和病理诊断总符合率47.30%,其中最高是PD,为85.52%,最低为少见皮肤恶性肿瘤8.33%,其余BCC、SCC、CMM、BD、DFSP的符合率分别为60.27%、62.94%、75.68%、16.39%、11.62%,不同病种临床与组织病理诊断符合率有显着差异(P=0.000,<0.05)。3.所有皮肤恶性肿瘤患者中,CSCC的复发率最高13.98%,DFSP未见复发。BCC和DFSP也未见淋巴结转移患者,其他种类皮肤恶性肿瘤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最高,16.67%。4.此次CMM患者中浅表扩散型CMM70例,结节性CMM11例,恶性雀斑样CMM6例,肢端雀斑样CMM24例。根据Clark分级标准进行Clark分级:Ⅰ级1例,Ⅱ级4例,Ⅲ级7例,Ⅳ级20例,Ⅴ级8例。5.CMM患者生存情况:其中15例CMM患者无法取得联系,其余96例患者共死亡43例,总生存率为55.20%(53/96)。6.皮肤镜结果:确诊CMM患者有70人皮肤镜诊断为CMM,皮肤镜诊断符合率为91.01%,高于临床诊断符合率75.68%,二者相比具有显着差异(χ2=8.05,P=0.005)。7.2017-2019年我院确诊的皮肤恶性肿瘤病例数呈上升趋势。结论:1.发病率最高的皮肤恶性肿瘤是BCC(51.60%),其次是CSCC(14.27%)、CMM(11.08%)、PD(7.49%)、BD(6.09%)。2.此次入选病例共1002例,男女比例为0.88:1,女性患者多于男性。3.最常见的前五位皮肤恶性肿瘤患者均在60岁以上患病的人数最多。常见皮肤恶性肿瘤以老年人为主,对老年患者长期不愈皮损应警惕恶性肿瘤的发生,必要时活检以明确,同时加强对常见皮肤恶性肿瘤的普及教育。4.BCC和CSCC好发于头面部,CMM好发于四肢肢端,PD好发于乳房和外阴,BD好发于头面部。5.临床诊断和病理诊断总符合率47.30%,其中最高是PD为85.52%,少见皮肤恶性肿瘤的符合率最低。6.CSCC的复发率最高,为13.98%;CSCC的转移率也居首位为10.40%,BCC和DFSP未发现淋巴结转移。7.CMM足部最多见,占63.06%,当足部出现色素痣等疑似表现需要警惕,最好进一步检查以明确。8.CMM预后差,死亡率高,是皮肤恶性肿瘤患者死亡最主要的原因。9.皮肤镜相比肉眼检查明显提高了CMM诊断率,降低了误诊率。10.2017-2019年我院确诊的皮肤恶性肿瘤病例数呈上升趋势。11.手术切除仍然是皮肤恶性肿瘤最主要的治疗方式。

邹晓芳[2](2019)在《29例患多个皮肤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与病理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深入了解患多个皮肤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组织学特征,寻找疾病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2、分析多发性皮肤恶性肿瘤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征,探索多发性皮肤恶性肿瘤特点。[方法]回顾我院皮肤科近11年来门诊及住院病人的资料,选出由组织病理切片明确为患多个皮肤恶性肿瘤的29例患者,对他们的就诊年份、发病的年龄、性别、工作环境(户外、室内)、疾病组合、皮损分布部位、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的类型和是否合并其他疾病进行统计,运用SPSS25.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结果]①在29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2例,平均就诊年龄(67.2±12.8)岁。②患多发性基底细胞癌者14例(48.3%),患多发性鳞状细胞癌者6例(20.7%),患多发性鲍恩病者6例(20.7%)患基底细胞癌并鲍恩病者3例(10.3%)。③工作以户外活动为主者20例(68.9%),工作以室内活动为主者9例(31.1%)。④多发性基底细胞癌:平均就诊年龄(67.2±12.9)岁;男性7人,女性7人;14例患者31个皮损中处于曝光部位30个(96.8%),非曝光部位1个(3.2%);结节、溃疡(58.1%)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最常见的亚型为结节型(54.8%)。⑤多发性鳞状细胞癌:平均就诊年龄(64.0± 11.0)岁;男性4例,女性2例;6例患者14个皮损中处于曝光部位的皮损有4个(28.6%),非曝光部位有10个(71.4%)。临床主要表现为结节隆起、溃疡(85.7%),组织病理检查以高分化最多(92.8%)。⑥多发性鲍恩病:平均就诊年龄(63.5±14.7)岁;男性4例,女性2例;6例患者16个皮损中位于曝光部位的7个(43.8%),非曝光部位9个(56.2%);临床主要表现为红色鳞屑性斑块。[结论]①患多个皮肤恶性肿瘤的患者数在逐年升高,男性患者略多于女性患者,以户外活动为主的工作者多于以室内活动为主的工作者。②患多个皮肤恶性肿瘤个体最常见病种为多发性基底细胞癌,其后依次为多发性鳞状细胞癌、多发性鲍恩病。③多发性基底细胞癌的皮损较多发性鳞状细胞癌和多发性鲍恩病的皮损更倾向于发生在曝光部位。④多发性基底细胞癌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结节溃疡,结节型是最多见的组织病理亚型;多发性鳞状细胞癌最常表现为结节隆起、溃疡,组织病理以高分化多见。⑤患多个皮肤恶性肿瘤患者的误诊率高,临床上应仔细查体,必要时行组织病理检查。

仪晓芹,于星海,朱小荣,解培吉,封常霞[3](2016)在《砷角化症继发巨大基底鳞状细胞癌1例》文中提出患者女,43岁,全身出现角化性丘疹伴色素异常20年,左乳房溃疡5年。左乳房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显着角化过度,真皮内肿瘤组织和表皮相连,向下侵袭达真皮深层。诊断:(1)砷角化病,(2)左乳房基底鳞状细胞癌。砷角化症经治疗后症状好转,现正在随访中。左乳房基底鳞状细胞癌给予扩大切除术。

刘勇,纪华安,蒋延英[4](2016)在《砷角化病患者皮肤临床表现及病理分析并文献复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砷角化病患者的皮肤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学检查特点、治疗及转归。方法收集2010年3月—2015年1月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收治的砷角化病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皮肤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学检查结果、治疗及转归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0例患者中14例患者出现掌跖角化过度,12例患者躯干四肢出现散在点状、疣状、皮角样、角化斑片样皮损,其中6例出现鲍温病、6例出现鳞状细胞癌、2例出现反复难愈性皮肤溃疡,11例患者出现皮肤疣状增生物,8例患者全身皮肤颜色加深,6例患者指、趾甲变色,部分伴有白色横纹,6例患者出现瘙痒、针刺样疼痛等症状,3例患者出现口腔溃疡,4例患者出现其他系统症状;18例血砷及尿砷水平均升高,3例患者血小板计数(PLT)下降,2例患者血肌酐水平升高;掌跖角化区域皮损病理学检查可出现多样性变化;二巯基丙磺酸钠、阿维A治疗有效,伴发鲍温病及鳞状细胞癌患者行Mohs’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复发率较低。结论砷角化病患者少见且接触途径多样,皮损特点及皮肤临床表现多样化,实验室检查具有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病史询问、皮肤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药物联合手术治疗预后较佳。

李冉[5](2016)在《多发性鲍温病1例并文献复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鲍温病(Bowen’s disease)是一种表皮内的鳞状细胞癌,也被称为原位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n situ),绝大多数发生于中年以上患者。本病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的皮肤或者黏膜,多数为单发,少数为多发,甚至泛发。本病呈慢性病程,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大多数为原发,也可能与接触砷剂,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创伤,慢性光损伤,遗传因素等有关。国内外均有文献报道:长期接触砷剂可导致皮肤癌,包括鲍温病的发生。砷剂有明确的致癌性,可经多种途径进入人体,造成远期危害。临床中,砷暴露并不少见,尽管我们衡量体内砷剂中毒程度的方法众多,例如血液、尿液、头发和指甲的检测等等,但有报道指出,当停止暴露半年后,这些结果基本趋于正常,且特征性损害如角化过度、色素沉着等可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消失,导致砷暴露这一致病因素被忽略。这就需要临床医生在询问病史时,应该更加全面、深入、细致,尽可能的确定砷暴露来源,提醒患者避免该种因素及其相关因素的暴露。本病目前可借助多种方法辅助诊断,但诊断的金标准仍为组织病理活检。本病治疗方法较多,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因本病有复发及并发其它肿瘤的可能,需要长期随诊。病例报告:女,46岁,周身散在多发丘疹、斑块伴痒4年余。患者约15年前曾有2年农药、化肥销售工作史。体格检查:心肺肝脾查体未见异常,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右侧肩部、双侧腕部、小腿及双足可见散在分布十余处0.5cm×0.5cm至3cm×2.5cm大小不等圆形、不规则形暗红色丘疹、斑块,表面干燥,部分皮疹表面厚层痂皮及鳞屑附着,边界清楚,右侧腕部皮疹表面痂皮脱落,基底轻微糜烂,渗出,粘膜部位未见累及。右足足背部处皮损行组织病理活检,结果示:表皮不规则增生肥厚,细胞排列紊乱,非典型增生,可见角化不良细胞及病理性核分裂。诊断:鲍温病。周身多处皮损切除后再次行组织活检,病理结果示:符合鲍温病改变。最后诊断:多发性鲍温病。治疗:普通外科手术治疗,目前随访中。结论:1.多发性鲍温病较少见,本例患者曾有明确的砷类化合物接触史,停止接触砷类化合物后10余年后发病,无法衡量其砷中毒水平。提醒临床医生在询问病史时,应该更加全面、深入、细致,尽可能的确定砷暴露的来源。2.本病治疗方法较多,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优化的治疗方案。

禚欣欣[6](2013)在《鲍温病临床病理特征和几种治疗方法比较的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鲍温病临床特点及组织病理特征,寻找可能的病理发病机制,以提高临床医生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同时对鲍温病的几种不同治疗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探索性价比高的治疗手段。方法:收集我科1994~2012年经病理活检确诊为鲍温病的6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患者的皮损特征、部位、大小、数量和经手术、ALA-PDT、阿维A治疗前后皮损变化及复发情况,并在Olympus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病理变化。结果:66例鲍温病患者中男35例,女31例,年龄23~89岁,发病高峰年龄段在50-70岁之间。92.4%的皮损(61/66)位于躯干、下肢、生殖器等非曝光部位·,94%(62/66)的患者皮损为单发,89.4%的患者(59/66)无自觉症状,1例合并贲门癌、肺癌,另1例合并肾透明细胞癌。66例鲍温病患者的标本除不典型细胞几乎累及表皮全层等鲍温病典型病理特征外,10例标本胞质在核周成明显空泡化改变,53例标本真皮浅层见多量炎症细胞呈灶状或带状浸润。66名鲍温病患者共采用三种治疗方法,54例行手术切除,随访1例复发;10例采用艾拉光动力疗法,其中8例皮损消退,复发2例;2例口服阿维A治疗,患者皮损表面痂皮变薄,现随访中。结论:鲍温病的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而且有资料显示该病可能合并内脏肿瘤,患者有必要作全面检查以排除。病理学提示部分患者的发病可能与病毒感染密切相关。鲍温病的治疗首选外科手术切除,对于发生于特殊部位(如面部、生殖器)的皮损可考虑应用ALA-PDT治疗;皮损较大或多发时以口服阿维A治疗较宜。

张彪[7](2011)在《中药致砷角化病2例》文中认为报道2例由中药所致的砷角化病,2例患者根据其长期服药史及弥漫性色素沉着,其间夹杂"雨滴"样色素脱失,掌跖角化性丘疹等典型皮损,血砷浓度显着升高,诊断成立。由于服含砷剂中药引起的医源性砷中毒的患者越来越多,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避免医源性伤害。

张春敏[8](2010)在《Survivin, Caspase-3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雄黄的体外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一)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皮肤鳞状细胞癌(SCC)患者组织中Survivin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探讨Survivin和Caspase-3在S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二)以皮肤鳞状细胞癌A431细胞株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体外实验,初步观察雄黄对皮肤鳞状细胞癌A431细胞株抑制增殖及诱导凋亡的作用及机制,为应用雄黄治疗SCC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一)对2007-2009年期间收集的46例皮肤鳞癌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经组织病理确定并组织分级;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患者组织中Survivin及Caspase-3蛋白的表达及其与临床和病理的关系。(二)以皮肤鳞状细胞癌A431细胞株作为研究对象,在37℃、100%湿度、5%CO2孵箱单层传代培养,培养基为含10%胎牛血清、100U/ml青霉素、100U/mlml链霉素的DMEM培养液,MTT法检测雄黄对体外培养的皮肤鳞癌A431细胞株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雄黄对体外培养的皮肤鳞癌A431细胞株诱导凋亡的作用;RT-PCR法检测雄黄对体外培养的皮肤鳞癌A431细胞株Survivin及Caspase-3 mRNA表达量的改变。结果:(一)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本组46例患者组织病理均有不规则肿瘤细胞团块构成的癌巢,侵入真皮网状层或更深;根据Broder分级标准,Ⅰ级鳞癌15例,占32.6%;Ⅱ级鳞癌17例,占37.0%,即高分化鳞癌32例,占69.6%;Ⅲ-Ⅳ级鳞癌即低分化鳞癌14例,占30.4%。所有病例手术切缘彻底。对照组标本20例,均取材于手术切除的正常面部、腹部及外阴部皮肤。(二)免疫组化结果1.Survivin蛋白在鳞癌组织中的表达Survivin蛋白主要表达于细胞浆,癌组织中多呈弥漫性分布,在鳞癌组织内及正常对照皮肤组织中Surviv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57%(32/46)、0.0%(0/10),二者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高分化鳞癌及低分化鳞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59.38%(19/32)、92.86%(13/14),二者之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Caspase-3蛋白在鳞癌组织中的表达Caspase-3的蛋白表达主要在细胞浆。在皮肤鳞癌组织及正常皮肤组织中Caspase-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6.96%(17/46)和90.00%(18/20);在高分化鳞癌及低分化鳞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43.75%(14/32)、21.43%(3/14),二者之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鳞癌组织Survivin和Caspase-3表达的关系32例Survivin表达阳性组织中有8例Caspase-3表达阳性(8/32,25.00%),而14例Survivin表达阴性组织中有9例Caspase-3阳性表达(9/14,64.29%),二者表达均为阴性者5例,Survivin与Caspase-3的表达呈显着负相关(r=-0.375,P<0.05)。(三)雄黄对皮肤鳞状细胞癌A431细胞株的体外干预实验结果1.不同浓度雄黄对A431细胞增殖的影响当雄黄浓度在30-400μg/ml时,A431细胞的增殖被抑制,其抑制率随雄黄浓度(30,60,100,200及400μg/ml)的增高而增大,抑制率分别为4%,14%,26%,39%及66%。高浓度雄黄处理细胞后产生明显的细胞毒性作用,导致细胞死亡。不同浓度雄黄处理A431细胞24h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浓度大于60μg/ml时A49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光镜下观察雄黄作用于A431细胞的形态学改变倒置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正常A431细胞呈菱形、多角形,生长旺盛;不同浓度雄黄作用于A431细胞24h后肿瘤细胞生长不佳,细胞体积稍微缩小,形态不规则,胞膜皱缩,部分细胞漂浮,有部分细胞死亡,并出现小片状无细胞生长区,飘浮细胞增多等现象。随着雄黄浓度的增加,上述现象更加明显。而对照组细胞分布均匀,大小基本一致,核固缩现象偶见。3.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A431细胞经浓度分别为60、100、200μg/ml雄黄作用24 h后,与对照组细胞相比,早期凋亡细胞数分别为15.24%、26.07%和11.97%。4.雄黄对Survivin及Caspase-3 mRNA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各浓度组雄黄(60-200μg/ml)作用A431细胞24h后,与对照组比较Caspase-3产物浓度随雄黄浓度升高而增大,但至200μg/ml时,其浓度又明显降低;Survivin产物浓度则随雄黄浓度升高而减小;内参β-actin见不到肉眼可见的浓度变化。结论:(一)Survivin及Caspase-3蛋白在皮肤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皮肤鳞癌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相关性;Survivin蛋白在皮肤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鳞癌的组织分化程度有关,分化程度越低其表达率越高,因此Survivin可能抑制了鳞癌组织的凋亡;(二)Survivin与Caspase-3蛋白在皮肤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显着负相关,说明二者之间可能存在负反馈调节作用;(三)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雄黄具有抑制皮肤鳞癌A431细胞株的增殖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雄黄能诱导皮肤鳞癌A431细胞株的凋亡,并呈剂量依赖性;(四)雄黄对皮肤鳞癌A431细胞株的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基因的表达、提高凋亡蛋白Caspase-3基因的表达发挥作用的。

毕新岭[9](2007)在《砷相关皮肤病的发病机制及维A酸的拮抗效应》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砷相关疾病和砷剂在临床上的应用,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与之相应,维A酸类药物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也推动了相关学科的长足进步。在血液病学方面,维A酸对某些白血病的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砷剂对维A酸治疗抵抗患者表现较好的缓解效应,研究表明二者通过各自的治疗机制在同一患者具有协同作用。在皮肤病学方面,含砷制剂作为治疗银屑病的古老药物至今仍是一些中成药的重要组分,但同时由于砷的长期过量摄取在皮肤的蓄积可引起砷角化病,甚至肿瘤的发生;而维A酸类药物作为当前治疗银屑病的最主要药物,对砷相关皮肤病具有良好治疗作用,我们推测二者对其靶器官-皮肤,或者说对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是否通过不同的信号传导途径发挥作用?相互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联系?这也是我们研究的目的之一。通过饮水、燃煤、药物、职业等因素长期接触砷,可引起皮肤、肺和膀胱等组织器官的肿瘤发生。尤其在皮肤的蓄积,出现色素沉着、皮肤角化、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等相关皮肤病。砷的致癌是一个长期和复杂的过程,目前没有良好的动物模型,而砷刺激体外培养的角质形成细胞(KC)是一个相对理想的模型。近来基因芯片分析显示砷处理靶细胞后发生改变的基因多与过氧化作用、增殖和分化相关;与细胞生长调节相关的基因表达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途径是非常重要的。Cooper的研究显示在角质形成细胞砷能刺激p38和ERK的活化,且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其中ERK的活化依赖EGFR,部分依赖Src激酶的活性,而p38活化不依赖EGFR和Src。砷刺激丝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MAPK)信号还能导致激活蛋白-1(AP-1)调节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生成。我们过去研究显示:在一定浓度范围,砷剂能刺激角质形成细胞增殖,表现为DNA合成增加,可能与ERK活化、E2F1表达升高有关。本文中我们在细胞周期调控因子方面作了进一步的探讨,结果显示虽然三氧化二砷没有明显影响角质形成细胞CDK2的表达,但不同程度促进了CDK4、cyclinE的表达。为进一步全面了解对KC的影响,我们采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对长期低浓度砷处理KC的基因表达谱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了176条表达差异基因,其中120条基因下调表达,56条基因上调表达,差异表达基因多为涉及信号传导、DNA的结合及转录因子、细胞周期蛋白和肿瘤相关基因。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砷相关皮肤病患者可伴有免疫功能方面的异常,Soto-Pena GA等研究砷暴露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收集从饮水中摄入过量砷的儿童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对其淋巴细胞亚群、PBMC丝裂原增殖反应和尿砷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尿砷水平的升高和植物血凝素(PHA)刺激增殖反应的降低(P=0.005)、CD4亚群比例和CD4/CD8以及IL-2分泌水平相关。我们通过荧光定量PCR发现用砷预处理明显抑制PHA刺激淋巴细胞的Janus激酶3(JAK3)表达,从而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活化及免疫功能可能是砷相关皮肤病的机制之一。维A酸广泛用于治疗各种角化异常性皮肤病、光老化性皮肤病及多种皮肤肿瘤,被称为皮肤病治疗学上的“第三个里程碑”,报告显示维A酸类药物治疗砷相关皮肤病取得较好疗效,具体机制不清。我们通过砷剂处理促进KC增殖,进而研究芳维A酸氨丁三醇及依曲替酸对KC增殖、细胞周期的影响,探讨了维A酸治疗砷相关皮肤病的可能机制。本课题紧密结合临床,对砷、砷相关皮肤病、维A酸、KC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文献综述,通过体外培养KC、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应用蛋白印迹、荧光定量PCR、基因芯片等技术手段,对砷相关皮肤病的发病机制和维A酸的拮抗效应进行了一定探索。第一部分砷剂对角质形成细胞CDK2、CDK4和cyclinE蛋白表达的影响(一)目的:研究砷剂对角质形成细胞细胞周期调控因子蛋白表达的影响。(二)方法:以体外培养的角质形成细胞株为对象,一定浓度砷剂处理细胞后,用免疫印迹方法研究HaCaT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2(CDK2)、周期蛋白依赖激酶4(CDK4)和细胞周期蛋白E(cyclinE)的表达情况及砷剂对之表达的影响。(三)结果:未受到砷剂处理的对照组细胞稳定表达CDK2、CDK4和cyclinE,当1nmol/L三氧化二砷处理24h后,HaCaT细胞表达CDK4、cyclinE水平升高,但CDK2的表达水平未显示明显变化。(四)结论:一定浓度砷剂可刺激角质细胞增殖,可能与其升高细胞周期调控因子CDK4、cyclinE蛋白表达,导致S期细胞比例升高有关,为其致癌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第二部分砷通过下调JAK3表达抑制淋巴细胞增殖(一)目的研究砷剂对淋巴细胞增殖和JAK3表达的影响。(二)方法以分离培养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为对象,不同浓度砷剂处理后,采用3H-TdR方法检测淋巴细胞增殖;并进一步探讨其影响淋巴细胞增殖的机制,用Realtime-PCR方法研究细胞JAK3表达情况。(三)结果0.01、0.1、1μM砷剂组,摄入的同位素活性不同程度降低,其中0.01μM砷剂组同对照组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0.1、1μM砷剂组和对照组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eal-time PCR结果显示:抑制增殖的淋巴细胞组,JAK3 mRNA水平显示下调。(四)结论一定浓度的砷剂可下调JAK3的表达,抑制淋巴细胞增殖,从而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可能是砷剂治疗或砷相关疾病发生的病理机制之一。第三部分长期低浓度砷诱导角质形成细胞的基因芯片研究(一)目的采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长期低浓度砷处理角质形成细胞的基因表达谱变化。(二)方法体外培养角质形成细胞,并用低浓度(0.05μmol/L)三氧化二砷孵育30d,提取砷处理前后的角质形成细胞总RNA,反转录成cDNA。分别用Cy3和Cy5两种不同的荧光染料标记探针,与表达谱芯片进行杂交,通过扫描寻找差异表达基因。(三)结果筛选出176条表达差异基因,其中120条基因下调表达,56条基因上调表达。差异基因主要编码细胞信号传递蛋白、DNA结合及转录因子、细胞周期蛋白以及肿瘤相关基因等。(四)结论低浓度长期砷处理角质形成细胞引起多种基因的表达改变,为研究砷的致癌机制提供了依据。第四部分维A酸对砷刺激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的拮抗作用(一)目的研究维A酸药物对三价砷刺激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的拮抗作用及其机制。(二)方法以体外培养的角质形成细胞为对象,低浓度三价砷预处理细胞刺激增殖,并用3H-TdR掺入法分析不同维A酸药物对细胞增殖的拮抗效应,进一步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三)结果一定浓度三价砷可刺激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加入不同浓度芳维A酸氨丁三醇、依曲替酸处理24小时,显示0.01-1μM维A酸可不同程度拮抗砷剂的刺激增殖效应,芳维A酸氨丁三醇作用强于依曲替酸。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变化,显示维A酸处理后S期细胞比例降低,G0-G1期细胞比例升高。(四)结论低浓度的三价砷可刺激角质形成细胞增殖,而维A酸可拮抗砷剂的刺激增殖作用,使S期细胞比例降低,可能是维A酸类药物治疗砷相关皮肤病的机制之一。

毕新岭,顾军,阎明[10](2003)在《应用砷剂所致多发性鳞状细胞癌1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应用砷剂所致多发性鳞状细胞癌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砷剂所致多发性鳞状细胞癌1例(论文提纲范文)

(1)1002例皮肤恶性肿瘤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皮肤表现(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2)29例患多个皮肤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与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砷角化症继发巨大基底鳞状细胞癌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讨论

(4)砷角化病患者皮肤临床表现及病理分析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1.2方法
2 结果
    2.1皮肤临床表现
    2.2实验室检查
    2.3病理学检查
    2.4治疗及转归
3 讨论

(5)多发性鲍温病1例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6)鲍温病临床病理特征和几种治疗方法比较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鲍温病66例临床及疗效分析
中英文对照缩略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8)Survivin, Caspase-3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雄黄的体外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及文献研究
    一、中医对皮肤鳞癌的认识
        (一) 概述
        (二) 病因病机
    二、皮肤鳞癌病因及机制研究
        (一) 紫外线
        (二) 人类乳头瘤病毒
        (三) 放射线照射
        (四) 化学物质刺激
        (五) 继发于慢性皮肤病变
        (六) 遗传因素
    三、皮肤鳞癌与凋亡相关因子的研究
        (一) Caspase家族
        (二) Livin与Survivin
        (三) p53
        (四) bcl-2、bcl-xl与bax
        (五) Fas与FasL
        (六) 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
    四、皮肤鳞癌的治疗进展
        (一) 传统手术治疗
        (二) Mohs显微切除法
        (三) 光动力疗法
        (四) 咪喹莫特乳膏
        (五) 基因治疗
        (六) 中医药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Survivin和Caspase-3在皮肤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前言
    一、材料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二) 实验试剂
        (三) 实验仪器
        (四) 实验方法
    二、结果
        (一) 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
        (二) 免疫组化结果
    三、讨论
        (一) 中医学对皮肤癌的病因病机认识
        (二) 现代医学对皮肤鳞状细胞癌病因及机制研究
        (三) Survivin和Caspase-3与肿瘤的关系研究
        (四) Survivin和Caspase-3与皮肤鳞癌关系
    四、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雄黄对皮肤鳞癌A431细胞株增殖抑制及凋亡诱导的研究
    前言
    实验研究
        一、实验材料
        (一) 主要实验仪器
        (二) 主要药品及实验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一) 细胞培养
        (二) 细胞传代
        (三) 细胞冻存和复苏
        (四) 细胞增殖抑制率测定—MTT法
        (五) 光镜观察细胞形态
        (六) 流式细胞仪检测及分析
        (七) RT-PCR法检测Survivin及Caspase-3的mRNA表达
        (八) 统计分析
        三、实验结果
        (一) 不同浓度雄黄对A431细胞增殖的影响
        (二) 光镜下观察雄黄作用于A431细胞的形态学改变
        (三) 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
        (四) 雄黄对Survivin及Caspase-3 mRNA表达的影响
        四、讨论
        (一) 雄黄的抗肿瘤作用临床应用
        (二) 雄黄抗肿瘤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三) 雄黄对皮肤鳞癌A431细胞株的增值抑制作用
        (四) 雄黄对皮肤鳞癌A431细胞株Survivin及Caspase-3 mRNA表达的影响
        五、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综述1
        参考文献
    综述2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期间的论文科研情况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科研课题

(9)砷相关皮肤病的发病机制及维A酸的拮抗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砷剂对角质形成细胞 CDK2、CDK4 和cyclinE 蛋白表达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砷通过下调 JAK3 表达抑制淋巴细胞增殖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长期低浓度砷诱导角质形成细胞的基因芯片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维 A 酸对砷刺激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的拮抗作用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相关工作 角质形成细胞μ-鸦片受体表达的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一)基因芯片技术在砷相关疾病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综述(二)维 A 酸、砷剂与角质形成细胞
        参考文献
附录 近年的主要发表文章及编着
    一、病例及临床实验研究(2004 年-至今)
    二、编着
致谢

四、应用砷剂所致多发性鳞状细胞癌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1002例皮肤恶性肿瘤回顾性分析[D]. 刘淋红.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2]29例患多个皮肤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与病理分析[D]. 邹晓芳.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3]砷角化症继发巨大基底鳞状细胞癌1例[J]. 仪晓芹,于星海,朱小荣,解培吉,封常霞.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6(01)
  • [4]砷角化病患者皮肤临床表现及病理分析并文献复习[J]. 刘勇,纪华安,蒋延英. 中国全科医学, 2016(06)
  • [5]多发性鲍温病1例并文献复习[D]. 李冉. 大连医科大学, 2016(06)
  • [6]鲍温病临床病理特征和几种治疗方法比较的分析研究[D]. 禚欣欣. 苏州大学, 2013(05)
  • [7]中药致砷角化病2例[J]. 张彪.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1(04)
  • [8]Survivin, Caspase-3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雄黄的体外干预研究[D]. 张春敏.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07)
  • [9]砷相关皮肤病的发病机制及维A酸的拮抗效应[D]. 毕新岭. 第二军医大学, 2007(02)
  • [10]应用砷剂所致多发性鳞状细胞癌1例[J]. 毕新岭,顾军,阎明.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3(12)

标签:;  ;  ;  ;  ;  

砷致多发性鳞状细胞癌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