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儿热感宁口服液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玲钰[1](2021)在《山蜡梅叶颗粒联合蒲地蓝口服液治疗小儿流行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山蜡梅叶颗粒联合蒲地蓝口服液治疗小儿流行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3月于靖安县人民医院就诊治疗的流行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12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联合组和常规组,每组60例。对症治疗基础上,常规组予以蒲地蓝口服液治疗,联合组予以山蜡梅叶颗粒联合蒲地蓝口服液治疗。比较2组患儿治疗效果、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免疫功能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周后,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常规组的86.67%(χ2=3.927,P=0.048);联合组发热、咳嗽、流涕、肺部啰音、扁桃体发炎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组(P<0.05或P<0.01);治疗1周后,联合组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均<0.01),且联合组IgA、IgM、IgE水平低于常规组,IgG水平高于常规组(P<0.05或P<0.01);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2,P=0.697)。结论山蜡梅叶颗粒联合蒲地蓝口服液可以有效治疗小儿流行性上呼吸道感染,缓解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患儿免疫功能,且用药安全性较高。
马融,申昆玲[2](2021)在《中成药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文中研究说明1背景及目的和意义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指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亦常用"感冒""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疱疹性咽峡炎"等名词诊断,统称为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是小儿最常见的急性感染性疾病[1]。病原体90%以上是由病毒感染引起[2],常见有鼻病毒、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冠状病毒等。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全年都可发生,冬春季较多,门诊发病率在61%,
郭静[3](2020)在《益气解毒创新方药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疗效及其免疫调控作用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研究目的1.1对目前已发表的中药治疗普通感冒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进行系统评价,更大范围内、更精确评估中药治疗普通感冒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研究提供循证医学证据。1.2目前开展的中医药治疗普通感冒RCTs的系统评价中存在样本量少,方法学质量较低,设计不甚合理等特点,并且多没有体现中医药作为复杂干预措施在治疗上遵循的独特理法方药体系。本研究旨在针对普通感冒的中医特点设计合理的中医药疗效验证试验。开展感毒清颗粒治疗普通感冒的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评价感毒清颗粒治疗普通感冒的有效性与安全性。1.3感毒清颗粒作为中药复方,具有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协同作用的特点,其治疗普通感冒的作用机制仍不明晰。本研究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从分子水平探究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的潜在分子作用机制,为下一步作用机制验证的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提供参考依据。2.研究方法2.1中药治疗普通感冒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系统检索以下7个中外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Sino Med、维普网、Pub 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纳入中药治疗普通感冒RCTs,设计资料提取表,由两人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遇到分歧与第三人讨论解决。文献质量评价参照Cochrane手册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数据分析采用Rev Man 5.3软件。使用I2检验异质性,若I2<5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若I2≥50%,则用随机效应模型。对临床异质性低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定量综合,对无法定量综合的数据进行定性描述。主要结局指标包括5天的治愈率、症状的消失时间/消失率;次要结局指标包括普通感冒症状改善情况(症状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体温恢复情况,不良事件。发表偏倚使用SAS 7.8软件和Egger线性回归法进行检验。2.2感毒清颗粒治疗普通感冒(气虚邪犯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本研究以普通感冒(气虚邪犯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的研究设计,已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注册号Chi CTR-1900026714。本研究制定了严格的纳入、排除标准,采用R软件产生区组随机序列,将120名符合条件的受试者以1:1的比例进行分组治疗,随机序列以不透光密封信封方式进行隐藏。两组分别接受感毒清与安慰剂治疗,疗程为5天。以普通感冒治疗后两组受试者所有症状消失率、症状改善情况、中医证候积分、不良事件为评价指标,评价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2.3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的作用机制研究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技术平台(TCMSP),筛选感毒清的潜在活性化学物质,借助基因组注释(Genecards)数据库平台,预测和筛选普通感冒的作用靶点,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活性化学物质-疾病-作用靶点”网络图,借助String数据库平台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最后利用Bioconductor平台和R语言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初步探讨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的分子作用机制。3.研究结果3.1中药治疗普通感冒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系统评价部分纳入中药对照安慰剂,中药对照抗病毒药、解热镇痛抗炎药、抗菌药或其联合治疗以及中药联合祛痰止痉药对照祛痰止痉药单独使用的RCTs共29项,4196名受试者。纳入的研究总体方法学质量不高,其中12项(41.4%,12/29)研究报告了随机序列的生成,仅4项(13.8%,4/29)研究报告了随机隐藏,仅4项(13.8%,4/29)研究实施了盲法,其中3项设置了研究者和受试者盲法,1项研究设置了受试者盲法。7项(24.1%,7/29)研究报告了脱落失访情况,除1项研究无脱落失访外,其他6项研究中仅有1项进行了意向性分析,所有纳入研究中仅有1项(3.4%,1/29)进行了前瞻性注册,其他28项研究中,有3项(10.7%,3/28)研究结果部分报告的结局与方法部分拟报告的结局不同。研究结果显示与安慰剂对照,热感糖浆高剂量组显着提高治疗5天后发热(RR:0.05,95%CI:[0.00,0.97])、咽痛(RR:0.15,REM,95%CI:[0.04,0.61],I2=54%)、恶风(RR:0.11,FEM,95%CI:[0.02,0.62],I2=40%)、口渴(RR:0.27,FEM,95%CI:[0.13,0.59],I2=0%)症状的消失率,热感糖浆高剂量组疗效优于低剂量组;银翘解毒片高剂量组能缩短开始治疗到总体症状消失的时间(h)(MD:-9,39,95%CI:[-11.83,-6.95]),高剂量更明显;抗感冒处方能缩短解热时间(h)(MD:-13.84,95%CI:[-23.41,-4.27]),且起效更快(h)(MD:-9,96,95%CI:[-17.63,-2.29])。与利巴韦林对照,葛根汤颗粒能够缩短病程(h)(MD:-6.76,95%CI:[-8.91,-4.61])且起效更快(h)(MD:-1.20,95%CI:[-1.93,-0.47]);加味小柴胡汤能够显着缩短解热时间(h)(MD:-91.20,95%CI:[-95.73,-86.67])、流涕(h)(MD:-60.96,95%CI:[-65.59,-56.33])、咳嗽(h)(MD:-72.00,95%CI:[-77.52,-66.48])、鼻塞的症状持续时间(h)(MD:-91.92,95%CI:[-96.91,-86.93])。与利巴韦林联合罗红霉素对照,加味银翘散能够缩短发热持续时间(h)(MD:-8.10,95%CI:[-12.59,-3.61]),起效更快(h)(MD:-1.67,95%CI:[-2.61,-0.73])。与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对照,小儿感冒颗粒能减少咽痛持续时间(h)(MD:-7.20,95%CI:[-13.85,-0.55])和发热持续时间(h)(MD:-12.00,95%CI:[-19.20,-4.80]);感冒清热颗粒能减少发热(h)(MD:-9.19,FEM,95%CI:[-12.77,-5.61],I2=0%)、流涕(h)(MD:-26.18,REM,95%CI:[-44.02,-8.35],I2=94%)和咳嗽持续时间(h)(MD:-47.39,REM,95%CI:[-87.20,-7.59],I2=98%)。与利巴韦林联合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对照,小儿感冒颗粒解热时间仍有优势(h)(MD:-8.09,FEM,95%CI:[-12.30,-3.88],I2=0%)。纳入的研究中有18项研究报告了安全性结局,结果均显示中药与西药相比无差异(62.1%,18/29)。使用Egger线性回归法检验显示不存在发表偏倚(t=0.08,P=0.937和t=1.57,P=0.1913)。3.2感毒清颗粒治疗普通感冒(气虚邪犯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1)基线情况:两组受试者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程度、证候积分及证候频数等基线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症状缓解率:治疗5天后试验组总体症状缓解率为95%,对照组总体症状缓解率为72.41%,两组相比,试验组的总体症状缓解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3天后普通感冒总体症状缓解率试验组为95%,对照组为62.07%,两组比较,治疗3天后试验组的总体症状缓解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3)中医症状积分:治疗5天后试验组在改善普通感冒主要症状积分、次要症状积分及症状总积分方面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5天后各分症状结果显示,试验组在改善恶风寒、鼻塞、流涕、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咽痛、咳嗽、咳痰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P<0.01、P<0.05)。在发热、头痛、肢体酸痛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证候疗效:治疗5天后普通感冒临床疗效比较,总有效率试验组为95%,对照组为65.5%,试验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5)安全性评价:此次研究中共有5例受试者出现不良事件,其中试验组2例,对照组共有3例。两组安全性评价分析,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33%,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26%,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显着差异(P>0.05)。(6)免疫功能、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指标:治疗5天后,试验组CD3+、CD4+、CD4+/CD8+升高,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NK细胞激活率、CD3+、CD4+免疫指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外周血细胞因子浓度下降,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仅在抑制IL-12浓度变化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TNF-α、IL-6、IL-8指标浓度变化改善不明显(P>0.05)。试验组氧化应激指标SOD酶活性、GSH-PX、CAT含量均升高,而MDA含量下降,这种指标变化趋势均符合机体抗氧化过程。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在改善SOD酶活性和CAT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3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的作用机制研究通过筛选最终获得感毒清有效的活性成分共22个,其中,黄芪的有效化合物活性成分为16个,川射干活性成分有6个。最终得到感毒清-普通感冒共同靶点138个,主要调控PGR、NOS2、PTGS1、PTGS2、ESR2等靶基因,核心靶点与免疫、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反应等相关。获得147个GO富集生物过程和149条相关信号通路,涉及AGE-RAGE信号通路、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通路(Fluid shear stress and atherosclerosis)、白介素-17信号通路(IL-17 signaling pathway)、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TNF signaling pathway)等。4.研究结论4.1中药治疗普通感冒在改善症状、缩短病程方面疗效确切,与西药单独或联合使用相比,中药在改善症状、缩短疗程方面更有优势。由于本研究纳入RCTs样本量较小,方法学质量较低,相关结论尚需更多高质量大样本RCTs验证。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纳入的临床试验多不能体现中医药在治疗普通感冒中遵循的独特理法方药体系这一特色,希望未来临床医生能针对中医特点设计更合理的中医药疗效验证试验。4.2感毒清具有改善普通感冒症状、缩短疾病病程、安全性较高的显着优势,是治疗普通感冒(气虚邪犯证)安全有效的中药复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尚缺乏相关指标能够论证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的作用机制,需要更多临床及基础研究进行进一步探究,为未来开发新的治疗方案和药物进行知识储备。4.3感毒清具有抗炎、调节免疫、抗病毒复制、抗氧化等多重药效作用,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通路发挥网络药理的抗感作用。但由于其是中药复方,现有研究仍具有一定局限性,需要我们进一步从细胞和分子层面进行实验验证,从而为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支持。
何美香[4](2020)在《清热利咽方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小儿急乳蛾风热犯肺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耳穴压豆疗法是一种传统中医外治疗法,因其适应症广、操作简易、无毒副作用等独特优势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儿科疾病治疗中。耳穴压豆治疗小儿急乳蛾具有一定的临床研究基础,在镇痛、退热、增进食欲等方面临床疗效确切,但临床相关文献较少且大都年代较久远。本课题将耳穴压豆疗法与中药清热利咽方相结合治疗小儿急乳蛾,以期为耳穴压豆的运用提供临床试验依据,为本病的治疗探寻一种更为有效的治疗手段。[方法]将符合急乳蛾中西医诊断标准的病例作为观察对象,选取2019年3月至2019年12月某省级中医院儿科门诊患儿66例,按简单随机化分组,设计并准备好病例数据采集表,并对其进行编号,受试患儿依此编号按1:1比例依次入组本次临床观察,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3例。依照脱落标准共收集完整病历61例,对照组31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4例,观察组30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两组患儿年龄均在4~14岁之间。两组患儿均采用常规护理,清淡饮食,扁桃体化脓患儿予以局部刮脓,合并细菌感染加用抗生素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予以中药清热利咽方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王不留行籽进行贴压,耳穴选穴为扁桃体、咽喉、耳尖、肺、肾上腺、皮质下、神门七个穴位。双耳交替,3日换贴一次,刺激强度以患儿感胀痛、耳廓有热感或耳穴微微泛红为宜。5天为一个疗程,治疗后并随访2天,统计患儿治疗前后临床主症、次症评分以及咽痛、热退症状消退时间,并采用SPSS 2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中药清热利咽方联合耳穴压豆疗法治疗小儿急乳蛾风热犯肺证的观察组患儿共30例,痊愈20例,显效7例,有效2例,无效1例,中药清热利咽方对照组患儿共31例,痊愈14例,显效5例,有效8例,无效4例,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等级对比观察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值为0.032,P<0.05);2.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87.1%,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6.7%,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3.观察组在缓解患儿咽痛及扁桃体充血、肿大三个主症的临床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33、0.034、0.038,均小于0.05);4.观察组在缓解患儿发热这一主症的临床疗效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值为 0.150,P>0.05);5.观察组在缓解患儿咳嗽及食欲不振、两个次症的临床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32、0.029,均小于0.05);6.观察组在缓解患儿恶风这一次症的临床疗效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值为 0.310,P>0.05);7.观察组患儿咽痛消退时间为2.47±1.42d,对照组患儿咽痛消退时间为3.96±2.03d,观察组患儿咽痛消退时间显着优于对照组(P值为0.001,P<0.05);8.观察组患儿热退时间为3.38±1.64d,对照组患儿热退时间为4.95±1.48d,观察组患儿热退时间显着优于对照组(P值为0.000,P<0.05);9.观察组及对照组患儿均未出现过敏、恶心、呕吐、气促等不良反应,安全性佳。[结论]中药清热利咽方联合耳穴压豆疗法治疗小儿急乳蛾风热犯肺证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患儿主症次症,缩短主症次症持续时间,操作简易且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王钇杰[5](2021)在《外敷退热散联合清热发表方治疗小儿感冒(风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临床观察,客观地评价外敷退热散联合清热发表方治疗小儿感冒(风热证)的临床疗效,为小儿风热感冒的临床治疗提供方法及依据。方法:本课题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就诊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门诊的10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经临床诊断均符合小儿风热感冒的中医诊断标准及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的西医诊断标准。将纳入的100例研究对象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儿口服清热发表方加减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用外敷退热散,以3天为一个疗程,期间观察患儿主要症状(发热、恶风、汗出、咽红肿痛、咳嗽)的消失时间、解热起效时间、完全退热时间、中医证候积分及单项症状积分变化情况,并对两组疗效进行评定,真实客观地评估两组干预措施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组在主要症状消失的中位时间、解热起效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完全退热时间方面,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完全退热率分别为91.49%、83.33%,治疗组的完全退热率高于对照组(P<0.05);(3)治疗组在改善患儿发热、咽红肿痛、鼻塞方面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恶风、汗出、咳嗽、头痛等其它单项症状方面,两组疗效相当(P>0.05);(4)治疗前后两组均能显着改善中医证候评分(P<0.01),两组中医证候评分变化值的组间比较,治疗组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5)两组患儿的疾病总有效率分别为91.49%、81.2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6)两组患儿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分别为87.23%、75.0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7)研究期间,两组患儿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外敷退热散联合清热发表方治疗小儿风热感冒疗效确切,可有效缩短主要症状消失时间、解热起效时间和完全退热时间,能够显着改善发热、咽红肿痛、鼻塞等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伍戈[6](2020)在《小儿热速清糖浆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表里俱热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小儿热速清糖浆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表里俱热证)缩短热程、改善便秘症状、改善中医证候和即时退热的有效性,及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对照、多中心的方法。计划纳入480例,试验组360例,对照组120例,分别服用小儿热速清糖浆与小儿清热宁颗粒模拟剂、小儿清热宁颗粒与小儿热速清糖浆模拟剂,疗程5天。比较两组完全退热时间、便秘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单项症状消失率、即时退热时间与即时退热持续时间,安全性指标。结果:1.基线可比性:共纳入468例,试验组352例,对照组116例。因违反试验方案剔除6例,其中试验组5例,对照组1例。462例患者进入全分析数据集(FAS),包括试验组347例、对照组115例;433例患者进入符合方案数据集(PPS),包括试验组324例、对照组109例;463例患者进入安全性数据集(SS),包括试验组347例、对照组116例。进入FAS的受试者,其人口学资料(年龄、身高、体重、民族、性别)、疾病相关情况(热程、家族史、既往病史、过敏史、诊前合并疾病、诊前合并用药)、疗效相关指标(基线体温、主症评分、单项症状评分、中医证候计分和)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AS、PPS分析结论一致。2.有效性分析: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中位完全退热时间均为48h(FAS,下同),经COX回归模型估计组间HR及95%CI,对照组相对于试验组的结果显示为1.08(0.87~1.342),在校正中心因素的影响后,按0.67的非劣标准,试验组非劣效于对照组。治疗5天,试验组、对照组便秘消失率分别为88.47%、80.00%,有效率分别为96.54%、88.70%,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对照组中医证候痊愈率分别为46.40%、31.3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单项症状消失率均较高,其中便秘、咽红肿痛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位即时退热时间均为2h;试验组、对照组的平均即时退热持续时间分别为4.20h、3.167h,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AS、PPS分析结论一致。3.安全性分析:本研究共发现7例不良事件,试验组为4例(1.15%),对照组为3例(2.59%)。经研究者判断,试验组、对照组各1例不良事件判断为药物不良反应。临床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生命体征基线及疗后测定值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实验室检测及功能检查相关指标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热速清糖浆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表里俱热证),能有效缩短热程、改善便秘及中医证候,且临床应用安全性良好,为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表里俱热证)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周倩倩[7](2020)在《基于Delphi法小儿RRTI瘀热内结证中医诊疗共识第一二轮专家调查问卷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在前期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德尔菲法(Delphi)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瘀热内结证进行专家问卷调查、征求专家意见,制定《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瘀热内结证中医诊疗共识》第三轮问卷及形成科学的、规范的、统一的《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瘀热内结证中医诊疗共识》。方法:在前期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形成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瘀热内结证的专家调查问卷,经课题专家小组及具有相关量表背景的专业人员讨论修改后制定《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瘀热内结证中医诊疗共识》的第一、二轮专家调查问卷,对全国 20位从事中医儿科或者中西医儿科的具有权威性、知名度的专家进行调研。专家问卷主要包括小儿RRTI瘀热内结证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法、选方用药、中成药以及调护等内容。在回收第一轮专家问卷的基础上,对问卷中专家意见集中程度的主要指标均数(x)、等级和(S)、不重要百分比(R)以及协调程度主要指标变异系数(CV)进行统计分析,并对专家意见进行分析、讨论、汇总,经专家小组讨论后,制定第二轮专家调查问卷并反馈给专家,依次对第二轮问卷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形成第三轮专家问卷。结果:第一、二轮专家问卷回收率(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 00%,提示专家对此研究的积极性高;在第一轮专家问卷中,根据专家意见与建议,将中医病因病机部分分开进行论述、删除辅助检查部分,满足x≥1且S≥20且R<50%的条目的专家意见协调程度CV值波动在0.11-0.95,提示专家意见协调程度不高,予以列入第二轮问卷中以再次征求专家意见;第二轮专家问卷中,满足x≥1且S≥20且R<50%的条目专家意见协调程度在0.16-0.86范围之间,予以列入第三轮问卷中;专家所提出的意见与建议较前减少,提示专家对本课题的共识性较前有所提高。在对两轮专家调查问卷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形成《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瘀热内结证中医诊疗共识》第三轮专家调查问卷。结论:基于Delphi法制定了《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瘀热内结证中医诊疗共识》第一、二轮专家调查问卷,通过汇总、总结、分析,增加了本课题的科学性和可靠程度,对后期制定第三轮专家调查问卷及规范、科学的《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瘀热内结证中医诊疗共识》具有重要意义,丰富了“瘀热”理论内涵,突出了中医药辨治RRTI的特色与优势。同时亦证明Delphi法作为一种采取匿名的方式广泛征求专家的意见,并经过反复、多次的信息交流及反馈修正,使专家的意见逐步趋向一致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是中医诊疗规范化研究中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及可操作性的重要方法学。
蒋维[8](2020)在《凉膈散加减方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脾胃积热证)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研究目的:以凉膈散加减方为主方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脾胃积热证,观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估凉膈散加减方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应用价值,为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中医临床提供新思路。研究方法:选取68例符合标准的疱疹性咽峡炎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予口服凉膈散加减方免煎颗粒治疗,对照组予口服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治疗,两组患儿37.2<体温<38.5℃时均予物理降温,体温≥38.5℃时联合口服泰诺林退热。服药6天为一个疗程,疗程结束时对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进行疗效评价及安全性评价。研究结果:本研究纳入68例患儿,脱落2例,实际有效病例66例,其中观察组33例,对照组33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程、治疗前主症次症积分对比均无明显差异。治疗6天后,两组患儿主要症状、次要症状均有改善,退热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改善咽部充血、咽痛、饮食减少、口臭、大便性状的疗效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总有效率96.97%,对照组总有效率81.82%。安全性评价:两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不良反应事件。研究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凉膈散加减方与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脾胃积热证)均有效,前者在改善咽部充血、咽痛、饮食减少、口臭、大便性状等次要症状及缩短发热时间上优于蒲地蓝消炎口服液,临床可推广运用。
王蓉[9](2020)在《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对小儿风热感冒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 的:观察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治疗小儿风热感冒的临床疗效,探究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对WBC、N%异常的影响以及其对上呼吸道感染的作用机制。方 法:本研究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风热感冒患儿60例,随机分为蒲地蓝组和利巴韦林组各30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及其他常规支持对症治疗措施无明显差异。利巴韦林组给予利巴韦林颗粒及常规支持对症治疗,蒲地蓝组给予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及常规支持对症治疗。两组均以治疗5天为1个疗程,观察蒲地蓝组和利巴韦林组在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积分变化,治疗后患儿的发热、咳嗽、流涕、咽痛等症状变化情况,并记录部分症状消失的时间,对比治疗前后静脉血中WBC、N%异常的病例数的变化。对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及治疗前后的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 果:1.蒲地蓝组和利巴韦林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蒲地蓝组的总有效率优于利巴韦林组(P<0.05)。2.两组在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总积分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后的积分差值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治疗后的各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的降低(P<0.01),同时两组治疗后咳嗽、流涕症状差异明显(P<0.01),其余症状无明显差异(P>0.05)。4.两组在体温恢复时间方面的疗效相当(P>0.05),蒲地蓝组在咳嗽、流涕、咽痛等症状消失时间方面优于利巴韦林组,两组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5.在治疗前,两组的WBC、N%异常的病例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WBC、N%异常的例数均较治疗前均减少(P<0.01),且两组疗效相当(P>0.05)。结 论:采用蒲地蓝口服液治疗小儿风热感冒的疗效明显,可有效改善患儿中医症状,缩短临床治疗时间;蒲地蓝口服液能改善WBC、N%的异常,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炎症反应机制相关,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何缨[10](2019)在《奇纯去热感口服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效果及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奇纯去热感口服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急性上呼吸感染的效果及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108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单一组和联合组两组,每组各54例。单一组以利巴韦林治疗,联合组以奇纯去热感口服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症状与体征消失时间、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情况的差异。结果经过治疗,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单一组(P<0.05);联合组发热、咳嗽、咽部充血、流涕的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显着短于单一组(P<0.05);治疗后,两组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C反应蛋白(CPR)]水平均显着降低(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的IL-6、TNF-α、CRP水平均显着低于单一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奇纯去热感口服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能够快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降低机体炎症因子水平,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二、小儿热感宁口服液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儿热感宁口服液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山蜡梅叶颗粒联合蒲地蓝口服液治疗小儿流行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
1.5 疗效评定标准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治疗效果比较 |
2.2 症状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
2.3 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
2.4 不良发应比较 |
3 讨论 |
(2)中成药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及目的和意义 |
2 指南制定方法 |
2.1 临床问题构建 |
2.2 中成药遴选 |
2.3 检索策略 |
2.4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和资料提取 |
2.4.1 纳入标准 |
2.4.2 排除标准 |
2.4.3 资料提取 |
2.5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6 证据综合分析 |
2.7 证据体质量评价与推荐标准 |
2.8 推荐意见形成 |
3 推荐意见和证据描述 |
3.1 临床问题1 |
3.1.1 推荐意见1 |
3.2 临床问题2 |
3.2.1 推荐意见2 |
3.3 临床问题3 |
3.3.1 推荐意见3 |
3.4 临床问题4小儿上感伴咽红、大便干结或有疱疹性咽峡炎 |
3.4.1 推荐意见4 |
3.5 临床问题5 |
3.5.1 推荐意见5 |
3.6 临床问题6 |
3.6.1 推荐意见6 |
3.7 临床问题7小儿上感咳嗽伴呕吐 |
3.7.1 推荐意见7 |
3.8 临床问题8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或急性扁桃体炎 |
3.8.1 推荐意见8 |
3.9 临床问题9 |
3.9.1 推荐意见9 |
3.1 0 临床问题10 |
3.1 0. 1 推荐意见10 |
3.11临床问题11 |
3.11.1推荐意见11 |
3.12临床问题12 |
3.12.1推荐意见12 |
4 中成药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选药流程 |
5 本指南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
6 更新计划 |
(3)益气解毒创新方药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疗效及其免疫调控作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中药口服治疗普通感冒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 |
1.背景 |
2.目的 |
3.资料与方法 |
3.1.文献检索策略 |
3.2.文献纳入标准 |
3.2.1.研究类型 |
3.2.2.研究对象 |
3.2.3.干预措施/对照措施 |
3.2.4.结局指标 |
3.3.文献排除标准 |
3.4.研究筛选和数据提取 |
3.5.方法学质量评估 |
3.6.数据分析 |
4.结果 |
4.1 检索流程和结果 |
4.2 纳入研究的特征 |
4.2.1.患者特征 |
4.2.2.干预措施 |
4.2.3.疗程及随访 |
4.3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
4.4 疗效评价 |
4.4.1 中药vs.安慰剂 |
4.4.2 中药vs.抗病毒药 |
4.4.3 中药vs.抗病毒药+抗菌药 |
4.4.4 中药vs.解热镇痛抗炎药 |
4.4.5 中药vs.抗菌药 |
4.4.6 中药vs.解热镇痛抗炎药+抗病毒药 |
4.4.7 中药+化痰解痉药vs.化痰解痉药 |
4.4.8 中药vs.解热镇痛抗炎药+抗菌药 |
4.5 发表偏倚 |
5.讨论 |
5.1 疗效和安全性 |
5.2 方法学质量 |
5.3 本研究的优势与局限 |
6.结论 |
第二部分 感毒清颗粒治疗普通感冒(气虚邪犯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 |
1.2.1 诊断标准 |
1.2.2 纳入标准 |
1.2.3 排除标准 |
1.2.4 中止标准 |
2.研究设计 |
2.1 总体设计 |
2.2 样本量的选择 |
2.3 随机方法 |
2.4 盲法设定及实施 |
3.治疗方法 |
3.1 观察药物 |
3.2 服药方法及给药疗程 |
3.3 药品的包装、分发与保存 |
3.4 合并用药及禁用药物 |
4.观察指标 |
4.1 疗效性观察指标 |
4.1.1 主要结局指标 |
4.1.2 次要结局指标 |
4.2 安全性观察指标 |
4.3 实验室其他指标 |
4.4 观察时间点 |
5.疗效评价判定标准 |
5.1 症状评分 |
5.2 疗效评定 |
5.2.1 中医症状积分 |
5.2.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5.3 安全性评价 |
6.伦理考量 |
7.统计分析方法 |
8.结果 |
8.1 一般资料分析 |
8.2 一般情况 |
8.3 疗效性分析 |
8.3.1 主要结局指标疗效评价 |
8.3.2 次要结局指标疗效评价 |
8.4 安全性分析 |
8.5 合并用药情况 |
8.6 实验室观察指标 |
8.6.1 两组治疗前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
8.6.2 两组治疗后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
8.6.3 两组治疗前外周血细胞因子的比较 |
8.6.4 两组治疗后外周血细胞因子的比较 |
8.6.5 两组治疗前氧化应激指标的比较 |
8.6.6 两组治疗后氧化应激指标变化的比较 |
9.讨论 |
9.1 感毒清的立方依据 |
9.2 感毒清的组方分析及药理探讨 |
9.2.1 组方分析 |
9.2.2 现代药理学研究 |
9.3 感毒清的临床研究疗效评价 |
9.4 从免疫学角度探讨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的作用机制 |
9.4.1 中医免疫思想的渊源与理论观点 |
9.4.2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正邪理论与免疫的关系 |
9.4.3 中医免疫思想在防治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的潜在优势 |
9.4.4 普通感冒的中医免疫发病观 |
9.4.5 感毒清的免疫调节作用 |
9.5 感毒清对细胞炎症因子影响的作用探讨 |
9.6 感毒清的氧化应激作用探讨 |
10.结论 |
第三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的作用机制研究 |
1.材料与方法 |
1.1 中药化学成分收集筛选 |
1.2 中药靶点筛选 |
1.3 普通感冒(Common cold)疾病靶点的筛选 |
1.4 药物活性成分-关键靶点网络的构建 |
1.5 靶点蛋白相关作用(PPI)网络的构建 |
1.6 GO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
2.结果 |
2.1 中药化学成分筛选结果 |
2.2 化合物的疾病靶点数据库构建 |
2.3 药物活性成分-疾病作用靶点网络构建与分析 |
2.4 关键靶点基因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 |
2.5 关键靶点基因生物功能及通路分析 |
3.讨论 |
4.结论 |
创新点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对气虚感冒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4)清热利咽方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小儿急乳蛾风热犯肺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 中医对小儿急乳蛾的认识 |
1.1 病名源流 |
1.2 病因病机 |
1.3 中医治疗 |
2 中医对耳穴压豆的认识 |
2.1 耳穴压豆的作用机理 |
2.2 耳穴压豆的临床应用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2 治疗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疗效评定标准 |
3.2 安全性观察 |
4 统计方法 |
5 结果 |
5.1 两组患儿治疗前性别比较 |
5.2 两组患儿治疗前年龄比较 |
5.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各主症情况比较 |
5.4 两组患儿治疗前各次症情况比较 |
5.5 两组患儿治疗后疗效比较 |
6 讨论 |
6.1 方药的选择 |
6.2 耳穴的选择 |
7 疗效比较 |
8 结论 |
9 不足与展望 |
9.1 不足 |
9.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急乳蛾患儿入组病例登记表 |
附表2 急乳蛾入组病例数据收集表 |
简历 |
(5)外敷退热散联合清热发表方治疗小儿感冒(风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学对小儿感冒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 病名溯源 |
2 病因病机 |
3 辨证思路及分型 |
4 治疗原则及方法 |
5 小结 |
综述二 西医学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 病因研究 |
2 治疗及预防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研究对象 |
1 研究对象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病例入选标准 |
4 质量控制 |
二、研究方案 |
1 研究方法 |
2 治疗方法 |
3 疗程 |
4 观察指标 |
5 疗效评定标准 |
6 统计分析 |
三、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疗效判定 |
3 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一、立题依据 |
二、清热发表方组方探讨 |
1 单味中药的应用及药理学研究 |
2 方药配伍分析 |
三、外敷退热散探讨 |
1 药物组成 |
2 用法(酒调)探讨 |
3 涌泉穴用药机理探讨 |
四、研究结果分析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6)小儿热速清糖浆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表里俱热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试验目的 |
2 试验设计 |
2.1 总体设计 |
2.2 诊断标准 |
2.3 受试者的选择与退出 |
2.4 治疗方案 |
2.5 有效性评价 |
2.6 安全性评价 |
2.7 质量控制 |
2.8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
3 试验结果 |
3.1 入组情况与数据集的划分 |
3.2 基线可比性分析 |
3.3 有效性评价 |
3.4 安全性评价 |
3.5 小结 |
讨论 |
1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中西医认识 |
2 小儿热速清糖浆的前期基础 |
2.1 小儿热速清的组方依据和适应症特点 |
2.2 前期研究结果 |
3 关于本试验相关问题的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中西医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基于Delphi法小儿RRTI瘀热内结证中医诊疗共识第一二轮专家调查问卷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西医研究现状 |
1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西医病因 |
2 反复呼吸道感染西医治疗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研究现状 |
1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病因病机 |
2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治疗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瘀热内结证的理论探讨 |
1 历代医家对“瘀热”的认识 |
2 “瘀热内结”证的提出 |
3 “瘀热内结”证的理论探讨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正文 |
一、专家调查问卷 |
1 资料与方法 |
2 第一、二轮调查问卷结果与分析 |
3 小结 |
二、讨论 |
1 Delphi法在中医儿科中的应用 |
2 Delphi法在制定反复呼吸道感染瘀热内结证中医诊疗共识中的体会 |
3 有关反复呼吸道感染瘀热内结证的探讨 |
4 反复呼吸道感染瘀热内结证下一步作安排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小结 |
第四部分 不足与展望 |
1 不足之处 |
2 展望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凉膈散加减方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脾胃积热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第一节 中医学对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研究概况 |
1.古代中医对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因病机认识 |
2.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现代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研究进展 |
1.现代医学对疱疹性咽峡炎的认识 |
2.现代医学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的研究进展 |
3.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研究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研究资料 |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1.2 分组及对照方法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1.7 脱落标准 |
1.8 脱落病例处理 |
1.9 中止试验标准 |
2.治疗方案 |
2.1 观察组治疗方案 |
2.2 对照组治疗方案 |
2.3 其他治疗 |
2.4 疗程 |
2.5 试验注意事项 |
3.临床观察 |
3.1 观察方法 |
3.2 观察项目 |
3.3 疗效评定标准 |
3.4 统计分析方法 |
3.5 技术路线图 |
4.统计结果与分析 |
4.1 病例收集情况 |
4.2 基本情况分析 |
4.3 疗效分析 |
4.4 试验结果分析 |
5.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
6.失访脱落情况 |
第三章 讨论 |
1.选题依据 |
2.凉膈散加减方立题依据 |
3.凉膈散加减方的组成方药及方义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凉膈散加减方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脾胃积热证)的临床观察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
附录二 凉膈散加减方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脾胃积热证)的临床观察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9)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对小儿风热感冒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学对感冒的认识 |
1.1 感冒的中医理论基础 |
1.2 感冒的中医治疗 |
1.3 中医药治疗感冒的研究进展 |
2. 西医学对感冒的认识 |
2.1 流行病学 |
2.2 病因和发病机制 |
2.3 西医诊断依据 |
2.4 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4 终止标准 |
2. 研究方案 |
2.1 随机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评价标准 |
2.5 数据处理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中医证候 |
3.3 治疗总有效率 |
3.4 临床症状消失时间 |
3.5 实验室检查 |
3.6 不良反应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的研究 |
1.1 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的组方分析 |
1.2 现代药理学研究及作用机制探讨 |
2. 研究结果分析 |
2.1 一般资料分析 |
2.2 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对改善中医证候的分析 |
2.3 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的疗效分析 |
2.4 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对缩短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的分析 |
2.5 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对改善实验室指标异常的分析 |
3. 本研究创新之处 |
4. 问题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奇纯去热感口服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效果及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资料与方法 |
1.一般资料: |
2.方法: |
3.观察指标: |
4.统计学处理: |
二、结果 |
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2.两组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比较: |
3.两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
4.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
四、小儿热感宁口服液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蜡梅叶颗粒联合蒲地蓝口服液治疗小儿流行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J]. 陈玲钰.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34)
- [2]中成药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J]. 马融,申昆玲.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02)
- [3]益气解毒创新方药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疗效及其免疫调控作用的临床研究[D]. 郭静.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
- [4]清热利咽方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小儿急乳蛾风热犯肺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何美香.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6)
- [5]外敷退热散联合清热发表方治疗小儿感冒(风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钇杰.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小儿热速清糖浆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表里俱热证)的临床研究[D]. 伍戈.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基于Delphi法小儿RRTI瘀热内结证中医诊疗共识第一二轮专家调查问卷分析[D]. 周倩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凉膈散加减方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脾胃积热证)的临床观察[D]. 蒋维.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对小儿风热感冒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蓉.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奇纯去热感口服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效果及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J]. 何缨.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