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形成民营水利机制

西安形成民营水利机制

一、咸安形成民间办水利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梁林[1](2015)在《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雷州半岛乡村传统聚落人居环境研究》文中提出论文从人居环境科学及可持续发展观的角度切入进行乡村传统聚落人居环境研究,以雷州半岛区域内13个乡村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探寻了中国乡村传统聚落系统的人居环境含义及其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并在此基础上提炼了乡村传统聚落的规划思想、方法和其支撑系统;与此同时,通过对乡村聚落系统的发展、变迁的研究,总结乡村传统聚落形态演进、变迁的规律,从而为本区域内乡村传统聚落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具有实施性的建议。论文通过实地调研、对历史文献的考证以及既有研究和统计数据的分析,将雷州半岛乡村传统聚落的人居环境总结为“地景空间、人类行为方式、人工空间、社会空间”四个层次。以时间和空间为并列主线,将雷州半岛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环境的特性分解到四个层次中予以动态梳理,提炼出雷州半岛乡村聚落系统影响发展的因素及其形态演进规律。在时间轴上,论文立足当前、溯源过去、展望未来,将四个层次随时间的变迁及促成因素进行了深度分析。通过人口与土地利用、建筑功能与格局、聚落地域文化特征、聚落健康与舒适度及能源与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划分,定性地概括了雷州半岛乡村传统聚落人居环境的优势与不足;同时引入数字化模拟工具对传统与新建村落进行聚落尺度及建筑尺度的模拟分析,定量推演出雷州半岛乡村传统聚落地景空间和人工空间随时间演变的物理特征,再现了传统格局凝结的生态智慧,也暴露出现状空间进一步发展时会面临的问题。在空间轴上,论文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规模的角度切入,将乡村传统聚落系统总结为“点——群——网”的网络体系结构,发现并提炼出传统规划体系中“共生区域”、“适宜性规模”的生态适宜性准则,以及利用这些准则将点与群串接成网的智慧,从今日来看这些准则仍适应发展的要求,应继承并根据现有人口规模调整后继续贯彻于今后的发展规划当中;此外,针对大量既有传统民居空置及日益荒弃的现象,通过数字化模拟传统民居改造方案的设计优化案例,验证了在点的规模上,既有传统建筑更新改造的潜力和可行性方案。通过以上研究,本论文主要在雷州半岛乡村传统聚落人居环境的释义、聚落规划思想与方法、村落支撑系统、乡村聚落演进规律、人口与土地利用、聚落不同尺度物理性能的定性定量分析及其对应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创新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不仅为雷州半岛未来的建设指明了问题所在与发展方向,也为岭南汉民系乡村传统聚落人居环境建设理论、乡村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前沿课题的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而乡村研究数字化工具的使用填补了本领域研究的空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论文对历史文献、历史图典、测绘成果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与总结,为本课题以及相关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

李从山[2](2013)在《安徽水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水利建筑企业所处的环境已从原来的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从国家拨款建设转向民间资本参与,水利建设市场也从封闭转向开放,竞争越演越烈,因此对于大型上市建筑公司正确定位发展方向,积极开拓新市场已成为发展的当务之急。本论文以安徽水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对安徽水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的战略规划进行研究。首先,通过对安徽水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经营现状的分析,结合国家宏观产业政策和安徽省经济发展实际情况,以及国内和国际的经济形势,提出对安徽水利进行战略规划的必要性;通过战略管理相关理论的综述,结合安徽水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实际情况,利用波士顿矩阵分析方法,从企业发展的优劣势,机会与威胁等实际情况对公司未来发展进行合理定位;最后,制定出安徽水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的战略规划,并提出战略实施的重点和原则及相关的保障措施。

宋超群[3](2011)在《山东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模式研究》文中认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物质载体,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一个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综合反映了该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但是我国水资源严重不足,而且又存在着严重的浪费现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分布、规模和收益也处于较低的水平,还远不能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从而影响了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所以必须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缓解农业生产用水存在的供求矛盾。由于大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需要大量资金去维修、更新、改造,致使实用效率底下,甚至不能使用,这种情况下,农民对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产生了强烈的需求,致使农民对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需求增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是保障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前提条件。第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是保证农民生产生活,改善民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保障。第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规模小、数量多、分布广,在抗御水旱灾害、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农民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小型农田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性设施,能够有效的增加农田灌溉面积,是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保障。改善农村的水利设施建设可以更好的解决我国建设新农村过程中的“三农”问题。然后由于资金投入的不足,我国现有的农业基础设施大部分面临着年久失修,功能老化,更新改造滞后等问题;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和维护,许多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目前均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造成大量设施的严重损坏;由于公共财政支持不足、融资方式单一、信贷渠道不畅以及主观认识等方面的原因,使得目前我国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陷入了投融资困境,解决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的难题,探求多元化且行之有效的供给模式,是促进我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快速稳健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本文以公共产品理论以及农业基础设施的分类融资理论为指导,从分析研究烟台市莱州市朱桥镇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模式的案例入手,依据实证研究、对比分析等方法进一步探讨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民办公助供给模式存在的优点。目前,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供给模式由政府供给模式转化为政府与民间共同供给模式,这种转化加快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步伐。文章针对现在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滞后原因分析,提出了新阶段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改革的新思路。

康薇[4](2009)在《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民间供给模式研究 ——以天津市北辰区大张庄镇为例》文中指出农业基础设施作为农业生产的物质载体,成为影响和制约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它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的基础,其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个地区农业基础设施的供给状况综合反映了该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制约着农业生产力的综合水平以及农业生产发展的程度,对于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土壤、化肥等生产要素和生产资料对水利设施条件的依赖性很强,因此水利设施是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命脉,对农业生产水平有决定性的影响。改善农村的水利设施建设,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更好的解决我国建设新农村过程中的“三农”问题。为此,本文以公共产品理论以及农业基础设施的分类融资理论为指导,从分析研究天津市北辰区大张庄镇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民间供给模式的案例入手,依据数理统计和项目经济学分析等方法,对民间投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财务收益进行了测算和评价,从而进一步探讨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民间供给模式存在的现实可能性,以及影响农户投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积极性的障碍因素,最后提出一系列关于积极鼓励和引导农业基础设施民间供给行为的合理政策和建议,尤其是针对准经营性的农业基础设施融资提出了健全和完善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的一系列保障措施。

韩东[5](2009)在《当代中国公共服务的社会化改革研究 ——以参与式灌溉管理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国家具有双重性质,即阶级性与公共性。国家必须履行公共职能才能保证政治统治上的稳固,也就是说只有为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国家权力才具备存在的必要性。因此,公共服务是国家权力生长的缘起,是国家权力存在的价值。但是随着历史发展,国家必然走向消亡,所以由国家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并非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在国家走向消亡的过程中,国家最初因为要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而拥有的权力也将逐步回归社会。在政体层面,国家权力回归社会的基本表现是人民民主的实现,而实现人民民主的必要手段是扩大公民参与。在此基础上,如果重新审视公共服务社会化,就会发现公共服务社会化实际上就是国家权力回归社会的表现形式。在现代民主政治过程中,扩大公民参与的基本途径就是结社,实现社团参与,而公共服务社会化改革中不可或缺的组织载体就是民间组织,因此公共服务社会化就构成了对扩大公民参与的有效回应。可以说,研究公共服务社会化问题在认识国家本质和民主的实现过程特别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和政治发展的道路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现实中,公共服务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农业灌溉就是其中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在农业灌溉服务体制改革中普遍将实现参与式灌溉管理确立为基本的目标模式。由于参与式灌溉管理从内容上看,实现了农业灌溉服务组织机构的社会化、运行管理的社会化、资源投入的社会化、绩效评估与问责的社会化。所以,参与式灌溉管理在本质上就是公共服务社会化在农业灌溉领域的具体体现。从全球化的视角来看,其他国家和地区在参与式灌溉管理的探索上要领先于我国。因此,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参与式灌溉管理经验会对我国的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开展参与式灌溉管理实践的既包括发达国家也包括发展中国家,这说明实现参与式灌溉管理在世界范围内是各国灌溉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共识。当代的参与式灌溉管理实践首先出现于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各发展中国家普遍遭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政府公共财政明显不足,因此大幅度削减对国有灌区的投入,进而造成农业灌溉服务效率的低下,这也是近30年以来各发展中国家实行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一个共同的历史背景。当然,以世界银行为首的国际援助机构在参与式灌溉管理理念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传递的过程中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国际援助机构的要求下,墨西哥、土耳其、哥伦比亚、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都陆续走上参与式灌溉管理之路。在中国,台湾地区也早于大陆地区实行参与式灌溉管理体制,农田水利会是台湾地区实行参与式灌溉管理的基本模式。总体来看,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参与式灌溉管理实践,有得也有失,将这些经验总结起来会对我国的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并不是突然发生,而是一次与改革之前的灌溉管理体制之间有着承接关系的制度变革。要理解我国为什么会走向参与式灌溉管理,就必须了解在此之前我国灌溉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根据历史资料显示,我国早在封建时期的灌溉管理中就已经存在有民间自主治理活动。到了民国时期,我国基层农田水利管理中依然延续了封建时期民间自主治理的传统。尽管在这一历史阶段,国家已经开始着手统一全国水政,试图通过法制建设将旧有的民间自主治理机制纳入到国家管控制之下,但是却没有能够获得成功。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历经了封建时期和民国时期的民间水利组织被视为封建残余而遭到全面清理,取而代之的是由国家主导建立的各种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当然,这些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社会组织,尤其是人民公社更是明确具备了“政社合一”的制度特征。这就导致了人民公社在农田水利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更多地是为了贯彻国家的意志,用水户不再具有自主参与的环境和能力。因此,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灌溉管理体制呈现出国家化的基本面貌。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改革的主导旋律。为了增添我国农田水利事业发展的活力,市场机制在这一历史时期被引进到灌溉管理中来,一般被称之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在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小型水利工程的经营权、管理权被承包给个别村民或联户。从公共管理理论的角度来看,这就是公共服务民营化。所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灌溉管理体制与之前的国家化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个变化就是开始呈现出民营化的特点。上述三个历史阶段从总体上构成了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历史前提。1994年开始,通过世界银行的援助项目,我国得以正式引进了参与式灌溉管理理念并在实践中开始进行试点工作,由此正式拉开了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序幕。试点工作首先在湖北和湖南两地展开。但是2000年以前,我国的参与式灌溉管理实践主要还是依附于外援项目,外援项目决定了实施改革的具体地区。也就是说,参与式灌溉管理实践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成为一种基本的政策导向。2000年以后,由于在试点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开始得到了中央政府的明确支持。中央政府支持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具体表征就是各项为参与式灌溉管理理念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构建有利环境的政策文件陆续出台。截止到2006年,我国已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改革,组建了2万多个各种形式的农民用水户协会。这些协会所管理的灌溉面积近667万hm2,参与农户6000多万人,在大型灌区由协会管理的田间工程控制面积达到32%。从具体实践来看,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基本模式就组建民间组织性质的农民用水户协会。通过10多年的实践,我国农民用水户协会在发展过程中既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也遭遇了诸多发展困境。而在这些表面困境的背后其实在隐藏着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在分析了制约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进一步推进的深层次原因之后,论文的着重点正在于对深化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提出总体设想和政策建议。

张莉[6](2006)在《农民用水者协会与农田水利供给 ——以咸安农民用水者协会为例》文中提出随着人民公社的解体,集体组织力量从农田水利中退出,农田水利供给主体缺位。农田水利关系粮食安全,为了解决供给缺位问题,90年代中期我国引入了农民用水者协会农民用水者协会。税费改革后,进入试点时期。试点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改革的危害,我们只有全面了解农民用水者协会在农田水利供给上的优势与不足,才能保证协会更健康的发展,减少推广时期的不利因素。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讨论这个问题: 1、一般意义上的理论探讨。农民用水者协会缘于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与国家在农田水利供给上的失效。我国的农民用水者协会是国际组织与国内行政力量的双重作用下产生的。农民用水者协会对我国农田水利供给起到一定的作用:加强了农田水利管理与建设。但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和“两工”的取消限制了协会的供给能力。 2、个案研究。咸安农民用水者协会产生于行政力量的推动下,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咸安农田水利供给问题:恢复了咸安水费征收制度;乡镇村的水利建设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但协会对农田水利的供给也存在局限性:水利设施的破损、随处可见的搭便车、协会得不到认可,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农田水利的供给。 3、讨论。农民用水者协会不能有效供给农田水利主要缘于人们对农民用水者协会认识误区,无法克服搭便车,技术人才缺乏。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解决相应的解决措施:加强政府对协会的支持力度,多渠道引进资金,加强人才培训等等。 本文的创新之处:一,将农民用水者协会与农田水利供给结合起来,探讨协会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问题;二,指出人们对农民用水者协会的认识误区,将政府与协会完全分开对协会是有害的。国家会失灵,市场也会失灵,农民用水者协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二、咸安形成民间办水利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咸安形成民间办水利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雷州半岛乡村传统聚落人居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课题的提出及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论文的研究背景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论文研究的目的
        1.2.2 论文研究的意义
    1.3 论文研究对象的界定及研究的主要内容
        1.3.1 研究对象的确定
        1.3.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综述
        1.4.1 国内研究现状及水平
        1.4.2 国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1.5 论文研究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框架
        1.5.1 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思想
        1.5.2 论文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5.3 论文的研究框架
第二章 雷州半岛自然与人文历史环境
    2.1 雷州半岛概况
    2.2 雷州半岛的自然条件
        2.2.1 气候条件
        2.2.2 地形条件
        2.2.3 水文条件
    2.3 雷州半岛的历史变迁
    2.4 雷州半岛的人口结构与文化渊源
        2.4.1 移民史
        2.4.2 方言
        2.4.3 红土文化环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乡村传统聚落形态系统的构成
    3.1 聚落构成研究的发展
    3.2 相关概念的辨析
        3.2.1 聚落与聚居概念的辨析
        3.2.2 乡村聚落与乡村聚居
        3.2.3 聚落系统与聚落形态系统
    3.3 聚落形态系统的内涵
        3.3.1 聚落形态系统的构成要素
        3.3.2 聚落形态系统的结构性
        3.3.3 聚落形态系统的空间层次
    3.4 聚落形态系统演化的过程
        3.4.1 空间过程
        3.4.2 社会过程
    3.5 聚落形态系统形成的规划思想
        3.5.1 规划思想的起源
        3.5.2“由圆变方”发展历程
        3.5.3 古代村落规划思想的内容
        3.5.4 贯穿始终的规划思想
    3.6 聚落形态系统的整体结构
        3.6.1 点——个体乡村聚落
        3.6.2 群——群体乡村聚落
        3.6.3 网——区域乡村聚落
    3.7 乡村传统聚落的支撑系统
    3.8 乡村传统聚落建筑格局的总体特征
        3.8.1 风水堪舆理念对住宅建筑整体的影响
        3.8.2 宗法礼制对宅院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雷州半岛乡村传统聚落形态系统及案例剖析
    4.1 半岛传统聚落形态概况分析
        4.1.1 聚落形成的环境因素
        4.1.2 聚落与半岛地形的关系
        4.1.3 海陆聚落的基本特征
        4.1.4 聚落的选址与分类
    4.2 半岛聚落支撑系统
        4.2.1 安全系统
        4.2.2 生产系统
        4.2.3 生活系统
        4.2.4 生态系统
    4.3 半岛聚落形态系统中的共生区域
        4.3.1 共生区域的概念
        4.3.2 群体间共生区域
        4.3.3 均平共生的现实
        4.3.4 适宜性的规模
    4.4 聚落形态发展的典型模式
        4.4.1 静态阶段——工业化前
        4.4.2 动态阶段——工业化后
    4.5 健康有序的典型——东林村
        4.5.1 区位与沿革
        4.5.2 聚落空间演变
        4.5.3 村落整体人居环境的空间构成
        4.5.4 聚落演变延续性研究
        4.5.6 东林村发展模式总结
    4.6 无序徘徊的案例——潮溪村
        4.6.1 区位与沿革
        4.6.2 聚落空间结构
        4.6.3 聚落空间演变
        4.6.4 聚落人居环境空间构成
        4.6.5 龙门镇对潮溪村发展的影响
        4.6.6 潮溪村发展模式总结
    4.7 乡村聚落建筑的源考及发展
        4.7.1 建筑特征源流考
        4.7.2 建筑空间的变异发展
    4.8 乡村聚落建筑类型及特征
        4.8.1 支撑系统的精神核心——公共建筑
        4.8.2 生活系统的基本载体——居住建筑
        4.8.4 安全系统的独特表现——碉楼
    4.9 建筑构件功能与艺术的统一——山墙
        4.9.1 山墙的艺术多样性
        4.9.2 山墙多重复合的功能性
        4.9.3 山墙特色成因分析
        4.9.4 本节小结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雷州半岛乡村传统聚落人居环境现状
    5.1 乡村聚落人居环境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5.1.1 历史传统聚落部分的衰败
        5.1.2 新村聚落建设的杂乱无章
        5.1.3 村落“空心化”现象严重
        5.1.4 农村宅基地管理问题突出
        5.1.5 基础设施匮乏及环境卫生堪忧
    5.2 人口与土地利用
        5.2.1 人口要素分析
        5.2.2 场地与土地利用
        5.2.3 人地关系
    5.3 建筑功能与格局
        5.3.1 乡村建筑规划建设的困境
        5.3.2 新民居的时空特征演变
        5.3.3 新民居典型案例
        5.3.4 新民居空间格局特征
        5.3.5 基于建筑学视角的新旧民居对比
        5.3.6 基于计算机模拟的新旧民居对比分析
    5.4 聚落地域文化特征
        5.4.1 地域文化类型
        5.4.2 地域文化特质
        5.4.3 乡村传统文化丧失
    5.5 聚落健康与舒适度
        5.5.1 潜在的健康威胁
        5.5.2 健康型建筑与建筑生物学
        5.5.3 舒适度
        5.5.4 乡村居住环境质量低
    5.6 能源与资源配置
        5.6.1 丰富的农业资源
        5.6.2 林业资源
        5.6.3 水资源
        5.6.4 材料的使用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半岛乡村传统聚落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策略
    6.1 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
        6.1.1 全球气候变化
        6.1.2 国家政策支持
        6.1.3 乡村现实环境的需求
        6.1.4 农民意识的呼唤
    6.2 可持续发展的宏观策略
        6.2.1 最小化原则的倡导
        6.2.2 从低碳走向低碳
        6.2.3 闭合的能量流与物质流
        6.2.4“三低”原则
    6.3 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
        6.3.1 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
        6.3.2 完善的居住基础设施
        6.3.3 聚落垃圾有效处理
        6.3.4 乡村新秩序的建立
    6.4 基于可持续利用的建筑模拟分析
        6.4.1 传统建筑空间持续利用的原则
        6.4.2 新民居的改造方法
        6.4.3 传统民居数字化模拟及改造案例优化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发展之痛
    7.2 意识革新
    7.3 持续的平衡
    7.4 成果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安徽水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国内外企业战略研究现状
        2.1.1 国外研究动态和现状
        2.1.2 国内研究动态和现状
    2.2 现代企业战略规划基本理论
        2.2.1 企业战略
        2.2.2 战略规划
    2.3 战略分析方法和战略制定选择工具
        2.3.1 PEST模型分析法
        2.3.2 SWOT模型分析法
        2.3.3 BCG矩阵分析法
第三章 安微水利发展现状和PEST分析
    3.1 安徽水利发展现状分析
        3.1.1 发展历程
        3.1.2 安徽水利组织结构
        3.1.3 安徽水利人力资源分析
        3.1.4 安徽水利主业构成及财务分析
        3.1.5 安徽水利公司竞争对比分析
    3.2 安徽水利的PEST分析
        3.2.1. 政治(Political)因素
        3.2.2. 经济(Economic)因素
        3.2.3. 社会(Social)因素
        3.2.4 技术(Technological)因素
第四章 安徽水利开发公司发展战略的分析与选择
    4.1 波士顿矩阵分析
        4.1.1 安徽水利三大主业的市场能力分析
        4.1.2 安徽水利三大主业的相对竞争地位分析
        4.1.3 安徽水利BCG矩阵分析
    4.2 安徽水利开发公司战略SWOT分析
        4.2.1. 安徽水利公司优势分析
        4.2.2. 安徽水利公司劣势分析
        4.2.3. 安徽水利公司机会分析
        4.2.4. 安徽水利公司威胁分析
        4.2.5. 安徽水利公司SWOT矩阵分析
    4.3 安徽水利开发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4.3.1 安徽水利开发公司发展战略
        4.3.2 未来五年发展目标及发展规划
第五章 安徽水利开发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及保障
    5.1 安徽水利发展战略的实施
        5.1.1 安徽水利公司发展调整重点
        5.1.2 实施计划
    5.2 安徽水利发展战略实现的保障措施
        5.2.1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保障规划的实施
        5.2.2 加强和改善公司党建工作,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5.2.3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为公司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5.2.4 大力实施以人为本战略,强化企业文化建设
        5.2.5 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增强公司战略控制力
        5.2.6 建立清晰的公司财务管理制度
        5.2.7 进一步完善企业的工作流程制度、完善企业各个方面的管理制度
        5.2.8 加强人力资源体系优化,不断创新人才管理办法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山东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对象及范围界定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研究主要内容
    1.6 预计创新之处及不足
2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2 理论基础
3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模式发展演变分析
    3.1 政府集中供给模式
    3.2 政府与农户合作供给模式
    3.3 多元供给主体合作供给模式
4 山东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供给现状分析
    4.1 山东省农业用水情况
    4.2 山东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发展现状
    4.3 山东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供给存在的主要问题
    4.4 山东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供给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5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模式的比较分析
    5.1 费县的农户自主供给模式
    5.2 肥城的农户合作供给模式
    5.3 莱州市朱桥镇多元主体合作供给模式
    5.4 小型农田水利供给模式比较与启示
6 新阶段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模式改革思路及对策建议
    6.1 明确供给主体
    6.2 构建供给主体间的纵向协作机制
    6.3 构建社会资源供给新格局
    6.4 促进小型农田水利供给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硕士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就

(4)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民间供给模式研究 ——以天津市北辰区大张庄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公共产品
        1.2.2 公共产品供给
        1.2.3 基础设施
        1.2.4 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
        1.2.5 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研究
        1.2.6 对本研究的一些启示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相关理论
    2.1 项目区分理论
    2.2 农业基础设施分类
    2.3 公共财政及农村公共财政理论
        2.3.1 公共财政
        2.3.2 农村公共财政
    2.4 农业政策性融资机制
    2.5 项目融资理论
3 我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民间供给理论与实践
    3.1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民间供给的理论研究
        3.1.1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定义
        3.1.2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准公共产品”性质
        3.1.3 民间供给是解除土地面积约束的理性选择
        3.1.4 民间供给解决了灌溉条件对新技术应用的制约
        3.1.5 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抵消灌溉边际成本的上升
    3.2 我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情况
    3.3 我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民间供给的案例介绍
        3.3.1 费县和肥城的案例研究
        3.3.2 河北青龙、元氏和肥乡三县的案例研究
        3.3.3 河北辛集的案例研究
        3.3.4 案例小结
4 天津市北辰区大张庄镇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模式的实证研究
    4.1 大张庄镇概况
    4.2 大张庄镇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概况
    4.3 两种民间供给模式的产生
        4.3.1 模式一:多农户联合借贷
        4.3.2 模式二:集体管理,农户还贷
    4.4 两种民间供给模式的财务效益评价
        4.4.1 财务效益测算方法
        4.4.2 基础数据
        4.4.3 测算结果分析
    4.5 民间供给行为的作用效果讨论
    4.6 案例小结
5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民间供给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资金问题是制约农户投资的重要障碍因素
        5.1.1 农户自有资金不足
        5.1.2 借贷渠道不畅
    5.2 土地细碎化和小农户经营抬高了机电井合作投资的组织成本
    5.3 农民自己筹资的“一事一议”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
6 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讨论
    6.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5)当代中国公共服务的社会化改革研究 ——以参与式灌溉管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意义
    二、相关基本概念界定
        (一) 公共服务
        (二) 公共服务社会化
        (三) 参与式灌溉管理
        (四) 农民用水户协会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一)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二)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四、论文研究方法
    五、论文框架设置
第一章 公共服务社会化的理论分析
    一、公共服务:国家权力生长的缘起
        (一) 公共服务:早期国家权力产生的基础
        (二) 公共服务:现代国家权力扩张的借口
    二、国家权力回归社会:国家与社会关系发展的历史必然
        (一) 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分立
        (二) 社会决定国家,而不是国家决定社会
        (三) 国家权力最终将回归社会
    三、公共服务社会化:国家权力回归社会的形式
        (一) 人民民主:国家权力回归社会的基本条件
        (二) 扩大公民参与:实现人民民主的必要手段
        (三) 公共服务社会化:对扩大公民参与的有效回应
    四、参与式灌溉管理:公共服务社会化在农业灌溉领域的具体实践
        (一) 农业灌溉是农村社区最为典型的公共服务项目之一
        (二) 参与式灌溉管理:农业灌溉服务社会化的实现形式
第二章 其他国家和地区参与式灌溉管理的经验及其启示
    一、发达国家的参与式灌溉管理实践
        (一) 美国的参与式灌溉管理实践——以哥伦比亚流域工程为例
        (二) 日本的参与式灌溉管理实践——土地改良区
    二、发展中国家的参与式灌溉管理实践
        (一) 墨西哥的参与式灌溉管理实践
        (二) 土耳其的参与式灌溉管理实践
        (三) 哥伦比亚的参与式灌溉管理实践
        (四) 菲律宾的参与式灌溉管理实践
    三、我国台湾地区的参与式灌溉管理实践——农田水利会
        (一) 台湾农田水利会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 台湾农田水利会的组织结构
        (三) 台湾农田水利会的运行管理
    四、其他国家和地区参与式灌溉管理实践的经验总结与启示
        (一) 其他国家和地区参与式灌溉管理实践的经验总结
        (二) 相关启示:保障权力转移是改革的关键
第三章 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历史前提
    一、建国以前我国灌溉系统管理中的民间自主治理传统
        (一) 封建时期我国灌溉系统的民间自主治理
        (二) 民国时期我国灌溉系统的民间自主治理
    二、国家化: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灌溉管理体制的确立
        (一)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灌溉管理国家化的历史背景
        (二)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灌溉管理国家化的组织基础
        (三) 我国在灌溉管理国家化条件下所取得的农田水利成就
        (四)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灌溉管理国家化所产生的弊端
    三、民营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灌溉管理体制改革的初始选择
        (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灌溉管理民营化的历史背景
        (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灌溉管理民营化的基本模式
        (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灌溉管理民营化所取得的成效
        (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灌溉管理民营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四、从历史前提中看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必然性
        (一) 参与式灌溉管理是对我国民间灌溉自治传统的扬弃
        (二) 参与式灌溉管理是对灌溉管理国家化的超越
        (三) 参与式灌溉管理是对灌溉管理民营化的补充
第四章 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发展历程
        (一) 世行"长江水资源开发项目"与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试点的启动
        (二) 2000年以来:中央支持下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全面铺开
    二、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基本模式:农民用水户协会
        (一) 我国农民用水户协会的组建程序
        (二) 我国农民用水户协会的组织结构
        (三) 我国农民用水户协会的运行管理
    三、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成效与问题
        (一) 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成效
        (二) 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四、出现上述问题的深层原因探析
        (一) 原因一:各级政府职能转变的滞后
        (二) 原因二:灌区专管机构改革的滞后
        (三) 原因三:相关法律框架建设的滞后
        (四) 原因四:政治文化基础建设的滞后
第五章 深化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总体设想与政策建议
    一、深化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重要意义
        (一) 有效节约农业用水,促进两型社会构建
        (二) 有效促进农业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三) 有效实现增收减负,改善农民经济面貌
        (四) 有效促进基层自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二、深化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总体框架
        (一) 深化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价值取向
        (二) 深化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目标设定
        (三) 深化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基本原则
    三、深化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的政策建议
        (一) 加快推进农民用水户协会的法律框架建设
        (二) 加大国家对灌区末级渠系的财政投入
        (三) 加快推进农业终端水价改革
        (四) 加快推进灌区专管机构管理体制改革
        (五) 其他的配套措施
参考文献
后记

(6)农民用水者协会与农田水利供给 ——以咸安农民用水者协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导论
    (一) 写作目的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三) 主要概念分析
一、一般理论探讨:农民用水者协会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一) 理论依据
        1. 公共选择理论
        2. 非营利组织提供公共产品的优势
        3. 非营利组织提供公共产品的局限
    (二) 现实依据
        1. 国际上的灌区管理模式
        2. 我国农田水利公共产品供给现状
二、我国农民用水者协会与农田水利供给
    (一) 农民用水者协会在我国成立
        1. 国际组织的推动
        2. 行政力量的推动
        3. 我国农民用水者协会的特点
    (二) 农民用水者协会对农田水利的作用
        1. 利于灌区管理规范化,建设自立灌溉区
        2. 利于农田水利建设
    (三) 农民用水者协会在农田水利供给中的问题
        1. 水利设施不健全影响协会对农田水利的供给
        2. 取消“两工”增加了协会供给农田水利的成本
三、个案研究—咸安农民用水者协会
    (一) 咸安农民用水者协会的产生
        1. 选择咸安缘由
        2. 咸安农田水利概况
        3. 咸安农民用水者协会的建立
    (二) 咸安农民用水者协会对农田水利的作用
        1. 确立了税费改革后水费征收制度
        2. 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农田水利建设
    (三) 咸安农民用水者协会在农田水利供给上的不足
        1. 水利设施不完善
        2. 不能吸纳足够的资源
        3. 无法克服的搭便车
        4. 农民用水者协会得不到认可
        5. 水利技术人才缺乏
四、讨论:原因与对策分析
    (一) 农民用水者协会无法有效提供农田水利产品的原因
        1. 协会资金来源认识误区
        2. 协会与政府的关系认识误区
        3. 协会无有效手段惩罚搭便车
        4. 难以吸引人才
    (二) 完善农民用水者协会的思考
        1.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2. 多渠道吸引资源
        3. 理清国家、协会与用水户三者之间的关系
        4. 采取措施减少搭便车
        5. 加强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咸安形成民间办水利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雷州半岛乡村传统聚落人居环境研究[D]. 梁林. 华南理工大学, 2015(01)
  • [2]安徽水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李从山. 昆明理工大学, 2013(06)
  • [3]山东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模式研究[D]. 宋超群. 山东农业大学, 2011(09)
  • [4]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民间供给模式研究 ——以天津市北辰区大张庄镇为例[D]. 康薇.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9(10)
  • [5]当代中国公共服务的社会化改革研究 ——以参与式灌溉管理为例[D]. 韩东. 华中师范大学, 2009(10)
  • [6]农民用水者协会与农田水利供给 ——以咸安农民用水者协会为例[D]. 张莉. 华中师范大学, 2006(09)

标签:;  ;  ;  ;  ;  

西安形成民营水利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