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银川市高校大学生营养状况和饮食行为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陆爽[1](2021)在《广州市儿童青少年骨密度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广州市7~17岁儿童青少年各部位的骨密度情况,分析其去颅骨全身和腰椎骨密度不足的影响因素,为促进广州市儿童青少年骨健康,防治成年后的骨质疏松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于2019年4~5月对广州市某区的一所中学和一所小学共1990名7~17岁学生进行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和问卷调查,获得学生的各部位骨密度数值及各环境因素情况(家庭、出生及喂养、饮食、睡眠、电子视屏和运动情况),将骨密度检测与问卷调查数据均完整的1902名研究对象纳入本研究的数据分析。运用偏度系数-中位数-变异系数法(Lambda-mu-sigma,LMS)法拟合不同性别学生去颅骨全身和腰椎骨密度的生长发育曲线,计算Z值,并以Z≥-1为骨密度发育正常,Z<-1者视为骨密度不足。分析广州市儿童青少年各部位骨密度的性别和年龄特征,进一步分性别分析去颅骨全身和腰椎骨密度原始值、Z值、骨密度不足率随年龄的变化情况及各环境因素的分布情况,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性别和年龄间的比较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年龄与各部位骨密度的相关性;计数资料则用频数和百分比描述,性别间比较用χ2检验,使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年龄与去颅骨全身和腰椎骨密度不足的关联。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广州市儿童青少年去颅骨全身和腰椎骨密度不足的影响因素。统计分析软件为SAS 9.4和R 4.0.3,绘图软件为Origin2019和Graphpad Prism 8.3.0。结果:1.骨密度现状:(1)1902名研究对象各部位骨密度均值从小到大可排序为:左肋(0.51g/cm2)、右肋(0.53g/cm2)、左臂(0.58g/cm2)、右臂(0.61g/cm2)、胸椎(0.65g/cm2)、去颅骨全身(0.77g/cm2)、腰椎(0.82g/cm2)、左腿(0.89g/cm2)、右腿(0.92g/cm2)、骨盆(0.94g/cm2)和头部(1.27g/cm2),存在性别、年龄差异(P<0.001);(2)男生去颅骨全身骨密度(0.78±0.14)高于女生(0.76±0.12)(t=4.00,P<0.001),在10岁和13岁左右出现“两次交叉”现象,其生长发育曲线在各个百分位数上亦可发现此现象;(3)各年龄组(除7岁~、16岁~和17岁组无差异)均为女生的腰椎骨密度高于男生(P<0.05),其生长发育曲线除P90和P95外(16~17岁时男生的腰椎骨密度等于或者大于女生),在各个百分位数上也均为女生高于男生;(4)性别、年龄标准化后的去颅骨全身与腰椎骨密度Z值在年龄和性别间分布无统计学差异;(5)去颅骨全身骨密度不足率为16.30%,其中,男生为17.08%,女生为15.40%;腰椎骨密度不足率为15.62%,其中,男、女生分别为15.80%和15.40%;去颅骨全身与腰椎骨密度不足率的性别、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环境因素分布情况:(1)学生父母亲文化程度以高中及以上为主(分别占83.61%和68.78%),家庭年收入主要为10万元及以上(66.01%);以足月产居多(87.95%);88.60%的学生出生体重正常,男生高出生体重(8.55%)的比例大于女生(4.45%);学生出生后6个月的喂养方式以非纯母乳喂养为主(58.65%);除出生体重外,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78.97%的学生吃早餐6~7次/周,男生(81.51%)高于女生(76.03%)(P=0.004);54.94%和33.35%的研究对象分别摄入谷薯类和肉类7次/周及以上,男生均高于女生(P<0.001);28.56%、20.05%的学生能每天吃蔬菜、水果,性别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生摄入水产品、豆类、坚果3次/周及以上的比例分别为38.09%、34.41%和19.43%,男生高于女生(P<0.05);58.43%的学生摄入蛋类3次/周及以上,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7.53%的学生零食摄入3次/周及以上,女生(41.37%)多于男生(34.19%)(P<0.05);62.35%和79.00%的学生每周摄入含糖饮料和奶及奶制品2次及以上,其中,女生每周摄入5次及以上的比例均小于男生(P<0.05);(3)70.45%的学生有睡眠不足的现象,女生睡眠不足率高于男生(P<0.001);电子视屏时间≥1h/天的学生比例为36.28%,性别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53.48%的学生参与课外运动,男生比例高于女生(P<0.001)。3.去颅骨全身骨密度影响因素分析:(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亲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OR:0.33,95%CI:0.16~0.65)、母亲文化程度越高(高中及大专:OR:0.69,95%CI:0.48~1.00;本科及以上:OR:0.51,95%CI:0.26~0.99)、家庭年收入20万元及以上(OR:0.45,95%CI:0.27~0.76)、摄入肉类7次/周及以上(OR:0.60,95%CI:0.42~0.86)、摄入蛋类3次/周及以上(OR:0.66,95%CI:0.48~0.92)、摄入奶及奶制品5次/周及以上(OR:0.65,95%CI:0.43~0.98)、有参与课外运动(OR:0.71,95%CI:0.52~0.99)的男生,去颅骨全身骨密度不足的风险较低(P<0.05);女生摄入蔬菜7次/周及以上(OR:0.64,95%CI:0.41~1.00)、摄入蛋类3次/周及以上(OR:0.65,95%CI:0.45~0.93)、奶及奶制品摄入频次高(2~4次/周:OR:0.47,95%CI:0.30~0.73;5次/周及以上:OR:0.38,95%CI:0.24~0.60)可降低其去颅骨全身骨密度不足的风险(P<0.05)。(2)进一步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父亲文化程度为本科及以上(aOR:0.42,95%CI:0.18~0.97)、肉类摄入7次/周及以上(aOR:0.62,95%CI:0.42~0.92)的男生,去颅骨全身骨密度不足的风险仍较低(P<0.05);女生奶及奶制品摄入频次越高(2~4次/周:aOR:0.48,95%CI:0.31~0.75;5次/周及以上:aOR:0.41,95%CI:0.26~0.65),去颅骨全身骨密度不足的风险越低(P<0.05)。4.腰椎骨密度影响因素分析:(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生父母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父亲:OR:0.51,95%CI:0.26~0.98;母亲:OR:046,95%CI:0.22~0.98)、家庭年收入20万元及以上(OR:0.42,95%CI:0.23~0.76)可降低其腰椎骨密度不足的风险(P<0.05);父亲文化程度高(高中及大专:OR:0.63,95%CI:0.41~0.95;本科及以上:OR:0.34,95%CI:0.17~0.69)、摄入水果7次/周及以上(OR:0.49,95%CI:0.29~0.84)以及摄入奶制品5次/周及以上(OR:0.56,95%CI:0.35~0.90)的女生,其腰椎骨密度不足的风险较低(P<0.05),而摄入谷薯类7次/周及以上(OR:1.45,95%CI:1.00~2.11)的女生,腰椎骨密度不足的风险更高(P<0.05);(2)进一步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父亲文化程度为本科及以上(aOR:0.39,95%CI:0.19~0.79)、奶及奶制品摄入频次高(aOR:0.55,95%CI:0.33~0.90)可降低女生腰椎骨密度不足的风险(P<0.05);而谷薯类摄入频次7次/周及以上(aOR:1.67,95%CI:1.12~2.51)则增加女生腰椎骨密度不足的风险(P<0.05)。结论:1.广州市儿童青少年各部位骨密度值存在性别、年龄差异。男女生去颅骨全身骨密度在10岁和13岁前后出现“两次交叉”的现象,而腰椎骨密度则未出现此现象。2.研究对象去颅骨全身和腰椎骨密度不足检出率较高,性别和年龄间分布未见差异。3.父亲文化程度高、每天摄入肉类有助于男生去颅骨全身骨密度的积累;奶及奶制品摄入频次高有利于女生去颅骨全身骨密度的生长。父亲文化程度高、奶制品摄入频次高可促进女生腰椎骨密度的积累,而摄入谷薯类频次高则不利于其腰椎骨密度的生长。4.未发现睡眠时间、电子视屏时间、参与课外运动和去颅骨全身及腰椎骨密度存在关联。
马永红[2](2020)在《西北地区学龄前儿童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的编制及膳食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营养是儿童生长发育和体质健康的基础,膳食摄入决定营养状况,学龄前期是儿童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营养状况直接决定学龄前儿童的生长发育及未来的体质健康水平。西北地区独特的地理、气候、物产、种族等特点决定了西北地区饮食文化和膳食模式与我国其他地区明显不同,但由于缺乏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西北地区学龄前儿童膳食调查与评价工具,导致对该地区学龄前儿童的膳食模式、膳食摄入与营养状况以及膳食模式与健康之间的关系等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影响了学龄前儿童体质健康相关干预措施的科学制定。基于此,本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研究目的:第一,采用标准化问卷编制流程,开发具有较好信度、效度的西北地区学龄前儿童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第二,综合采用多种多变量统计方法提取西北地区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探索西北地区学龄前儿童膳食特点;第三,采用多因素分析方法探讨膳食模式与主要健康指标的关系,定量研究膳食模式对肥胖、睡眠等健康指标的影响。研究对象与方法1.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框架的建立通过国内外膳食调查相关文献研究,初步确定学龄前儿童食物频率概念的内涵,包括学龄前儿童食物频率的内容及形式、膳食特点以及影响因素,综合考虑西北地区饮食文化与习惯,构建学龄前儿童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的框架。2.初始问卷的形成依据问卷的框架结构,通过3天24小时膳食回顾法以及目标人群定性访谈等方式,建立学龄前儿童食物清单,通过专家咨询、焦点小组讨论、主要照护人和目标人群调查等方式形成初始问卷。3.试用问卷的形成在西安市、兰州市、银川市3个地区,以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218名3~6岁儿童为调查对象,使用初始问卷收集学龄前儿童膳食摄入种类及摄入量等资料。在此基础上参照《中国食物成分表(标准版第6版)》和相关文献资料,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确定19种营养素为基础营养素。利用累积百分位数法和多元回归分析对学龄前儿童食物清单进行初步筛选,累积百分位数法以各种营养素提供的基础营养素累计百分贡献率达到摄入量的90%为筛选标准,多元回归分析以决定系数R2达到0.9为基本筛选标准,并在营养学等相关专家的指导下对食物条目进行修订,形成试用问卷。4.正式问卷的形成在兰州市、西安市、银川市、西宁市和乌鲁木齐市等5个地区,以方便抽样法选取266名3~6岁儿童为调查对象,使用试用问卷进行调查。运用Cronbach’s a系数法、因子分析法和离散趋势法等经典统计学理论(Classical Test Theory,CTT)中的研究方法,对学龄前儿童试用问卷中的各个条目进行筛选;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分析问卷维度的基础上,由相关专家指导对食物条目进行修订,最后形成《西北地区学龄前儿童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Preschooler’s Semi-quantitative Food Frequency Questionnaire,PSFFQ)。5.正式问卷的评价在西安市、兰州市、银川市,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326名3~6岁儿童为调查对象,以PSFFQ和《3天24小时膳食回顾调查问卷》为调查工具,开展膳食摄入调查。其中,PSFFQ问卷调查两次,间隔4周。两次PSFFQ膳食调查的中间,进行一次3天24小时膳食回顾调查。利用两次PSFFQ调查数据所得能量和营养素计算问卷的重测信度,利用第2次PSFFQ调查数据所得能量和营养素计算问卷分半信度和Cronbach’s a系数,以3天24小时膳食回顾法所得能量及营养素数据为标准,利用2次PSFFQ膳食调查所得能量和营养素的平均值进行校标效度检验,利用2次PSFFQ膳食调查食物摄入频率资料进行结构效度检验,利用内容效度比进行问卷内容效度检验。6.西北地区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提取采用方便抽样的方式,利用PSFFQ分别在西安市、兰州市、西宁市、银川市、乌鲁木齐市等5个地区收集541份3~6岁儿童膳食每日平均食物摄入量等资料,分别利用潜在剖面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和因子分析结合聚类分析法提取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通过不同膳食模式间营养素摄入量及各类食物摄入量比较判断各种膳食模式的特征。7.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影响因素分析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以不同膳食模式为应变量,学龄前儿童人口学特征以及在外就餐次数、户外运动时间、看屏幕时间等因素为自变量,分析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的影响因素。8.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与其健康状况的相关性分析以因子分析结合聚类分析法所提取的不同膳食模式为自变量,以学龄前儿童是否肥胖、睡眠质量是否正常、近一个月内是否患呼吸道疾病、近一个月内是否发生消化不良等作为应变量,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法分析学龄前儿童人口学特征及膳食模式与各健康指标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问卷初稿包含有11大类166种食物、19种基础营养素。经学龄前儿童试验性测试,幼儿园教师、营养学专家的审查及补充,对食物清单条目进行初步筛选和评价,从而形成包含11个维度153个食物条目的初始问卷。2.根据第一轮218名学龄前儿童的半定量食物频率初始问卷调查结果,经累计百分位数法和多元回归分析对问卷条目进行筛选,形成包含87种食物的试用问卷。根据第二轮266名学龄前儿童的试用问卷调查的结果,对问卷的食物条目进行再次筛选,所用方法为离散趋势法、因子分析法和Cronbach’s a系数法。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结合因子分析提取出9个公因子,最后形成包括9大类66种食物条目的正式问卷。9大类食物分别命名为主食类、肉类及其制品、蛋奶类及其制品、豆类及其制品、水果类、深色蔬菜类、浅色蔬菜类、菌菇类蔬菜和饮料类。9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3.7%。3.正式问卷的测量学属性评价结果显示,问卷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其中信度评价中Cronbach’s a系为0.819,能量及各营养素的Cronbach’s a系在0.780~0.829之间;分半信度系数为0.869,能量及各营养素分半信度系数在0.723~0.942之间。重测信度系数为0.542,各营养素的重测信度系数介于0.282~0.882之间;利用因子分析进行结构效度检验,探索性因子分析9个公因子方差贡献率为64.42%,验证性因子分析各因子载荷均大于0.4。校标效度分析能量及各营养素各维度Pearson相关系数介于0.368~0.814,平均为0.613。效度检验中内容效度比CVR=0.8。4.为了避免食用率较低的食物在膳食模式提取过程中信息丢失,根据食物种类、营养素含量等将9类66种食物归为20大类,以此进行膳食模式提取。潜在剖面分析法对学龄前儿童食物摄入量进行膳食模式提取,根据AIC、BIC、a BIC值最小,且使LMR和BLRT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确定3分类模型为理想模型。根据3个潜在类别的类别概率和20类食物的条件均数分布情况,将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分别命名为:“高质量膳食模式、常规膳食模式和低质量膳食模式”,其在学龄前儿童中的分布分别为9.22%、57.38%和33.41%。5.K-means聚类分析法对学龄前儿童食物摄入量进行膳食模式提取,营养学专家指导下将其聚类数预设为3,将最大分类数设置为最大值20,进行快速聚类分析。根据不同类型膳食模式所含食物种类对其命名,分别为传统型、健康型和高糖型三类膳食模式。其在学龄前儿童中的分布为48.80%、33.09%和18.11%。6.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学龄前儿童20类食物日均摄入量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在参照碎石图和特征值的基础上,为了得到更典型的因子成分,以便结果更易解释,根据专家指导最终保留4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2.17%。在此基础上利用聚类分析法对学龄前儿童各类食物的因子得分进行膳食模式提取,按照因子分析结果将聚类数目确定为4。根据K-means聚类分析结果将其分别命名为主食型、高蛋白型、健康型和高糖型等4种膳食模式,在学龄前儿童中的分布为41.77%、26.99%、23.66%和7.58%。主食型膳食模式日常以谷物类、馅类等食物摄入较多,是西北地区居民及儿童传统膳食模式,但其脂肪、膳食纤维、维生素C、维生素E等营养素摄入较少(P<0.05);高蛋白型膳食模式日常奶蛋类及制品及豆制品食物摄入较多,其与膳食纤维、维生素A、维生素C等营养素呈负相关(P<0.05);健康型膳食模式肉畜类、禽肉类、水产品类、动物内脏类以及叶类深浅色蔬菜等食物摄入较多,其与碳水化合物呈负相关(P<0.05);高糖型膳食模式甜食类、饮料类等食物摄入较多,其与蛋白质、膳食纤维、钙等营养素摄入呈负相关(P<0.05)。7.采用多因素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膳食模式的影响因素,6~7岁儿童更易选择高糖型膳食模式(OR=3.263,95%CI:1.834~11.741,P<0.05)。母亲文化程度在大学以上更易选择高蛋白型膳食模式(OR=2.263,95%CI:1.245~8.456,P<0.05),家庭月均收入在8000元以上是主食型(OR=0.642,95%CI:0.165~0.914,P<0.05)及高糖型膳食模式(OR=0.620,95%CI:0.138~0.798,P<0.05)的保护性因素;家庭结构中以三口之家为参照,与父母祖父母同住更易选择主食型膳食模式(OR=2.783,95%CI:1.392~6.735,P<0.05);近一个月在外就餐次数在8次以上的,更易选择高糖型膳食模式(OR=2.248,95%CI:1.806~10.570,P<0.05),每天屏幕时间在2小时以上更易选择高糖饮食(OR=3.217,95%CI:1.579~9.732,P<0.05)。8.导致学龄前儿童发生超重及肥胖的膳食模式是主食型膳食模式(OR=1.762,95%CI为:1.212~2.561,P<0.05)和高糖型膳食模式(OR=1.690,95%CI:1.021~2.810,P<0.05),选择高糖型膳食模式的儿童其睡眠质量较差(OR=2.357,95%CI:1.014~4.078,P<0.05),选择高蛋白型膳食模式的儿童(OR=0.753,95%CI:0.109~0.863,P<0.05)睡眠质量较好,且高蛋白型膳食模式的学龄前儿童不易患呼吸道感染性疾病(OR=0.465,95%CI:0.251~0.893,P<0.05)。结论1.本研究编制的学龄前儿童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包括主食类、肉类及其制品、蛋奶类及其制品、豆类及其制品、水果类、深色蔬菜类、浅色蔬菜类、菌菇类蔬菜和饮料类等9大类66种的食物,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西北地区学龄前儿童膳食及营养状况调查。2.将因子分析法中连续型变量因子得分可反复进行统计分析的特点,与聚类分析法可将个体归为不同类型膳食模式的优势相结合,提取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潜在剖面分析法在膳食模式提取研究中存在数据要求高、群体特征代表有限以及在营养学中模型估计标准不确定等问题。因此,本研究利用潜在剖面分析提取的膳食模式有待进一步验证。3.因子分析结合聚类分析法将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分为“主食型、高蛋白型、健康型和高糖型”等4种膳食模式,发现主食型、高蛋白型膳食模式中膳食纤维、维生素E、维生素C等营养素摄入不足,健康型膳食模式中碳水化合物摄入较少,高糖型膳食模式中脂肪、膳食纤维、钙等营养素摄入不足。因此,儿童膳食指导及日常喂养时,要根据不同类型膳食模式有针对性地提高相关营养素的摄入量,以达到合理营养、平衡膳食的目的。4.通过对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年龄更大的孩子偏向于高糖型膳食模式。母亲文化程度越高的儿童偏向于高蛋白型膳食模式。高收入家庭的学龄前儿童更偏向于高蛋白型膳食模式。与父母、祖父母同住的学龄前儿童更偏向于主食型膳食模式。在外就餐次数越多的儿童偏向于高糖型膳食模式。看电视、手机等屏幕的时间越长,学龄前儿童更偏向于高糖型膳食模式。5.通过对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与健康指标相关性研究发现,偏主食型和高糖型膳食模式的学龄前儿童更容易患超重及肥胖等疾病。偏向于高蛋白型膳食模式的儿童睡眠质量较好,偏向于高糖型膳食模式的儿童睡眠质量不好。偏向于高蛋白型膳食模式的儿童相较于其他儿童不易患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创新点1.首次以我国西北地区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按照标准的问卷开发流程,编制了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的膳食状况调查工具—《学龄前儿童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2.率先采用因子分析结合聚类分析法,探索出西北地区学龄前儿童存在四种主要的膳食模式,分别是健康型膳食模式、主食型膳食模式、高蛋白型膳食模式和高糖型膳食模式。3.发现高糖型和主食型膳食模式是导致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和睡眠质量问题的关键因素,高蛋白型膳食模式可提高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和减少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因此,学龄前儿童要减少以饮料类为代表的不健康食物的摄入,加大高蛋白型膳食模式的推广。
谢小莲[3](2020)在《银川市6~18岁儿童青少年维生素D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文中认为目的:了解银川618岁儿童青少年维生素D水平及其营养状况,并分析影响儿童青少年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因素,为改善儿童青少年维生素D营养状况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宁夏银川市中小学校随机抽取儿童青少年1615人,年龄范围为618岁;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儿童青少年性别、实足年龄等人口学信息、出生情况、饮食行为和运动行为等其他资料;体格测量包括体重、身高,并计算BMI;血清25-(OH)D度的检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统计分析用SPSS23.0、Clementine12.0和Med Calc等统计软件。结果:1.宁夏银川市618岁儿童青少年血清25-(OH)D浓度的中位数为50.8nmol/L;维生素D营养状况结果显示,缺乏率为49.2%,充足率为50.8%;其中男生维生素D缺乏率为49.1%,女生为49.4%,不同性别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0.011,P=0.916)。2.儿童青少年维生素D缺乏率在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岁组的缺乏率最高,为71.7%,其次为12岁组的60.7%;分性别不同年龄组儿童青少年维生素D缺乏率也存在统计学差异,均表现为6岁组维生素D缺乏率最高,其次为12岁组。3.二元逻辑回归结果显示,影响儿童青少年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因素有每日户外运动时间、年龄、母亲学历和每周进行中等强度锻炼时间。4.C5.0树+二元逻辑组合模型结果显示,影响儿童青少年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关键因素有每日户外运动时间、年龄、每周进行中等强度锻炼的频率、户外运动时间和年龄的交互作用、户外运动时间和纯母乳喂养的交互作用以及年龄和纯母乳喂养之间的交互效应。结论:1.宁夏银川市618岁儿童青少年维生素D缺乏率整体较高,其中6岁组最高;2.每日户外运动时间是影响儿童青少年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第一关键因素。
张勇,罗玲玲[4](2003)在《银川市高校大学生营养状况和饮食行为调查》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解银川市高校大学生营养状况和饮食行为 ,采用身高标准体重法和Broca改良公式评价学生现时营养状况 ,同时对饮食行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银川市高校学生营养良好者占 55 6 % ;营养不良者占 37 5% ;营养过剩者占 6 9% ,营养不良率较高 ,但营养不良程度较轻 ;学生有较强的健康饮食意识 ,但普遍缺乏营养知识。建议在高校普及营养知识 ,大力推广营养早餐
项健[5](2018)在《高校餐厅健康点餐系统开发及其风险分析》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技术领域飞速发展以及在市场上的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餐饮行业出现了多种结合智能终端、电子平台、移动系统于一体的智能点餐系统,其具有类智能化和便捷化特点为不同用户所喜爱。高校餐厅与社会餐馆不同,它不仅需要满足高校学生生活需求,而且要将学生健康、食品安全放在第一位,因此开发具有健康理念与膳食营养相结合的一款新型点餐系统并付诸实施很有必要。论文利用项目管理理论,将高校健康点餐系统开发与风险分析划分为高校餐厅健康饮食管理现状分析、餐厅健康点餐系统设计、系统应用推广、项目风险分析与对策等四个阶段,针对每个阶段确定了具体工作内容。在高校餐厅健康饮食管理现状分析中,论文重点论述了健康饮食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健康饮食发展现状,表明我国高校需要推进健康饮食;在餐厅健康点餐系统设计中,重点论述了系统需求以及系统的架构与功能,表明点餐系统的实用性和可行性;高校健康点餐系统应用推广分析中,重点论述了项目的优点,解析了项目的推广渠道,并根据推广渠道制定推广措施;在项目风险分析与对策分析中,重点论述了项目可能遇到的内外部风险并根据不同的风险提出相对应的风险应对措施。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论文研究结果对高校健康点餐系统类型系统的研发与推广具有借鉴作用。
曾强[6](2019)在《地域文化视角下宁夏成年人体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宁夏人口年龄结构呈“纺锤形”,成年人占总人口数72.22%,儿童青少年和老人分别仅占21.39%、6.39%,从人口年龄结构来看,应合理偏重成年人体质研究。但现有涉及宁夏的体质研究以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仅有少量研究宁夏公务员、高校教职工、西海固地区居民和山区居民体质的文献,且相关研究不能很好的代表宁夏成年人总体的体质状况。为此,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地域文化的研究视角切入,在理论方面探究了地域文化影响体质的维度和路径,选取人口结构具有典型性的成年人作为研究案例,利用宁夏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库、宁夏统计局等平台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地域文化影响宁夏成年人体质进行了实证分析,明确了宁夏成年人的体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不断增强宁夏成年人体质提供理论参考。主要结论、建议如下:主要结论:1、随着年龄的增长宁夏成年人体质水平呈下降趋势。2、宁夏成年人体质水平存在年龄、城乡、职业、地域差异。表现为低龄人口好于高龄人口,城镇人口好于乡村人口,非体力劳动人口好于体力劳动人口,川区人口好于山区人口。3、人口结构、环境状况、文化特征是影响宁夏成年人体质的主要因素。(1)人口结构:低龄、城镇、川区、非体力劳动等人口结构因素对成年人体质水平具有促进作用;高龄、农村、山区、体力劳动等人口结构因素使成年人体质水平下降。(2)环境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宁夏的自然灾害、环境破坏威胁成年人体质,环境问题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改善成年人体质;2)社会环境因素:成年人体质达标率与受试者的经济状况、受教育程度、工作方式、生活水平呈低度正相关关系。(3)文化因素:“剩余模式”健康观、“享乐主义”生活观导致宁夏人对重视健康状况关注度不高,危险行为生活方式比例大,严重威胁宁夏成年人体质研究建议:1、干预成年人人口结构以促进成年人体质。(1)加大高龄成年人体质健康干预力度,减轻更年期和人体生物衰老对体质的不良影响。(2)逐步提升城镇化水平,协同促进区域综合发展与成年人体质增强。(3)引导山区人口向川区合理转移,抑制艰苦生活条件、恶劣生活环境对成年人体质的威胁。(4)推进体力劳动人口向非体力职业转移,推动成年人体质健康发展。2、改善成年人的生活环境以促进成年人体质。(1)改善自然环境:1)加大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2)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2)改善社会环境:1)强化政策指导促进成年人体质,立法监督政策执行效果。2)打造全国脱贫攻坚示范区,着力提升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3)加强教育基础服务能力,提升居民受教育程度。4)加大精准健康扶贫力度,改善人民体质健康状况。3、推进地域文化传承、建设以促进成年人体质。(1)传承宁夏地域文化精髓,推动宁夏社会发展,促进成年人体质改善。(2)加强与成年人体质发展密切相关的制度、精神文化的建设,为改善成年人体质提供制度保障和精神引导。
刘凯[7](2013)在《清真餐饮从业人员营养知识认知状况调查分析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的现况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营养健康教育是提高餐饮从业人员营养知识水平的有效途径。在此之前,必须清楚地了解教育对象的营养知识认知状况,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本研究旨在了解银川市清真餐饮从业人员营养知识认知状况及影响因素,为采取针对性健康教育措施提供依据。同时,完成清真餐饮从业人员相关本底资料的积累,为今后清真餐饮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银川市1329名清真餐饮从业人员作为调查对象,采用现场集中调查的方法对其营养知识认知情况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现场发放、当场收回。调查内容共包括三方面:餐饮从业人员的基本情况、营养知识和营养知识的获取途径与需求。结果:1、清真餐饮从业人员BMI值在24.0~27.9的超重者占9.10%,BMI值≥28.0的肥胖者占1.28%。从业人员营养知识总知晓率为68.56%,营养知识平均得分(17.15±3.18)分。知晓率最高的营养知识为“新生儿最佳食物来源”,达96.46%;知晓率最低的“推荐的成年人每日至少饮水量”只有37.10%。2、不同经营规模、性别、年龄、户籍、文化程度、是否在校或拜师学习厨艺、工作岗位、从业时间、月平均收入、是否持有健康证的从业人员营养知识得分差异显着(P <0.05)。而文化程度、从业年限、经营规模和年龄与营养知识得分相关度较高(P <0.05)。3、从业人员获取营养知识的途径中,选择最多的依次为:书籍、报刊、杂志62.23%;广播、电视、网络55.61%;卫生监督部门或本单位组织的培训53.80%;营养知识需求选择最高的是“正确烹调营养菜品的方法”,达81.74%,其次为“菜品的营养搭配”70.96%和“中国传统养生保健知识”为67.19%。结论:1、银川市清真餐饮业以汉族从业人员为主(77.88%),该部分人群的饮食已经融入了清真特色,受其影响较深;回族在餐饮从业人员所占比例达20.84%;多数餐饮从业人员来自农村(73.14%);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52.29%),本科及以上学历不到2%,受教育程度较低。2、银川市清真餐饮从业人员健康证持证率达90.37%,超重和肥胖检出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营养知识水平,但尚存在一定缺陷:《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其内容知晓率较低;营养与疾病相关知识掌握较好,知晓率均在75%以上;部分膳食科学加工、保藏方法和膳食营养素来源知识掌握不佳,知晓率在50%左右;清真饮食营养保健知识掌握较好,知晓率均达70%以上。3、500㎡以上餐饮单位、男性、汉族、城镇户籍、持有健康证的从业人员营养知识水平好于500㎡以下餐饮单位、女性、回族、农村户籍和没有健康者的从业人员。管理人员和厨师的营养知识掌握好于服务员。4、银川市清真餐饮从业人员获取营养知识的主要途径为书籍、报刊和杂志等传统纸质媒介,电子传播媒介(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及监管部门的培训。对营养知识的需求主要集中在菜品最佳烹调方式、营养搭配及传统养生保健知识三方面。
赵红艳[8](2019)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中学生营养状况、营养知识以及饮食行为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中学生营养状况、营养知识掌握情况以及饮食行为现状,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为改善当地中学生营养状况并制定科学有效的营养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永宁县3所中学,共1091名中学生进行体格测量和问卷调查。使用问卷对中学生进行营养状况、知识及饮食行为现状调查,使用体质指数(BMI)评价营养状况。采用EpiData3.1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与核查,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2检验,均数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影响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P<0.05。结果1.1091名中学生营养不良、正常、超重及肥胖的检出率分别是13.75%、77.18%和9.01%。男生营养不良和超重肥胖率(16.67%、14.23%)均明显高于女生(11.35%、4.8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女生营养正常检出率(83.81%)则明显高于男生(69.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独生子女超重肥胖率(13.70%)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7.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影响该地区中学生营养不良的因素包括性别、母亲职业和家族肥胖史,而性别、是否是独生子女、家庭月收入和家族肥胖史则是该地中学生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2.1091名中学生营养知识平均分为5.82±2.09分。女生营养知识平均得分明显高于男生,16-18岁中学生营养知识平均得分明显高于12-15岁中学生,非寄宿生营养知识平均得分明显高于寄宿生,独生子女营养知识平均得分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其中影响该地区中学生营养知识得分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是否住宿、家庭月收入和母亲文化程度。3.中学生营养知识等级为良好、一般、较差的学生的比例分别为8.34%(91人),51.97%(567人),39.69%(433人)。中学生对促进骨骼发育的矿物质、豆腐中含量最高的营养素、以及人体长期供铁不足导致的疾病知晓率较高,分别为78.28%、82.49%、79.01%,而对人体必需的营养素有几种、青少年每人每天摄入的合适食盐量和碳酸饮料对人体的危害的知识掌握较差,知晓率较低分别为34.28%、33.73%、28.23%。学校,家人及网络是中学生获得营养知识的主要途径。4.健康饮食行为中,中学生每天吃早餐的比例为39.60%、经常喝牛奶、吃新鲜水果、蔬菜的比例分别为15.12%、18.15%、41.80%。其中,16-18岁中学生每天吃早餐、经常吃新鲜蔬菜的比例(44.75%、47.22%)明显高于12-15岁中学生(37.42%、39.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非寄宿生经常喝牛奶、吃新鲜水果、蔬菜的比例(19.33%、25.88%、46.65%)均明显高于寄宿生(9.46%、7.74%、35.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对于不健康的饮食行为,41.43%的学生存在挑食偏食情况、接近三分之一的学生(29.33%)存在三餐不按时情况、部分学生甚至经常吃甜点、喝碳酸饮料。其中,12-15岁中学生挑食偏食、三餐不按时、经常吃甜点、吃路边摊喝碳酸饮料的比例(43.42%、31.42%、9.78%、2.87%、6.91%)均显着高于16-18岁中学生(36.73%、24.38%、4.01%、0.62%、3.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影响该地区中学生不健康饮食行为的因素主要有年龄和家庭月收入。结论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中学生营养知识水平较低,营养状况不容乐观且存在双峰现象。其中,女生营养状况及营养知识掌握情况总体比男生好,非独生子女营养状况优于独生子女。其次,该地中学生饮食行为明显不合理,特别是12-15岁中学生,需要从小培养其良好的饮食习惯。建议营养健康教育和宣传是改善该现象的重要手段。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应共同协作加强对学生营养知识的普及,保证学生合理的膳食摄入,培养健康的饮食行为。
李启立[9](2016)在《莱阳市某中职学校学生膳食与心理状况的调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莱阳市某中职学校学生的营养素摄入情况,同时调查其零食消费情况、饮食习惯和健康意识,以提高其身体素质。方法研究对象选择莱阳市985名中职学生,采用24小时膳食回顾法对其饮食状况进行调查,通过膳食行为量表评估其膳食行为情况。其中采用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Rohrer指数评价被调查学生的营养状况。其中BMI<18.5为偏瘦,在18.5-23.99之间为正常,24≤BMI<28为超重,≥28为肥胖。对青少年群体而言,通过Rohrer指数来评价营养状况更为准确。Rohrer指数>156为过度肥胖,156-140为肥胖,140-109为中等,109-92为瘦弱,<92为过度瘦弱。应用营养素摄入充足比(the nutrient adequacy ratio,NAR)评价膳食中营养素的摄入水平。NAR<0.8为营养素摄入量不足,0.8-1.2为营养素摄入量适宜,>1.2为营养素摄入量过高。另外对其零食情况、饮食习惯和健康意识等进行调查。结果1.营养状况:根据BMI评价,有23.86%的人偏瘦。通过Rohrer指数来评价,18.58%的人瘦弱,2.营养素供能情况:35.74%的被调查学生蛋白质供能比例过高,26.90%的被调查学生脂肪供能比例过低,36.35%的被调查学生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例过高。3.营养素摄入情况:被调查学生的维生素C、维生素A、维生素B1(硫胺素)、维生素B2(核黄素)、钙、钾、硒摄入量不足,尤其是钙和维生素A。男生组和女生组的钙的NAR分别为0.25和0.38,维生素A的NAR分别是0.27和0.47。在性别间比较,各种营养素的摄入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饮食习惯:经常吃油炸、烧烤类食物的比例,女生组高达23.15%。男生组和女生组抽烟的比例分别为15.21%和22.19%,其中每天都要抽烟的比例男生组和女生组分别是4.56%和4.25%。5.夜宵和零食情况:各分组学生选择夜宵最多的是水果类。各组学生选择零食最多的是膨化食品类,女生组和男生组分别是72.19%和68.82%。各组优先选择的饮料是瓶装果汁类,男生组和女生组的比例分别是65.02%和66.30%。6.健康意识:各分组中有30%的人仅在身体不适时才会去关注健康问题,另外还有12%的人群从不关注饮食健康。存在严重挑食、偏食习惯的人群比例,女生组高于男生组,分别是24.25%和18.25%。结论被调查学生存在营养素不足的情况。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供能比例不合理。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水平不足,尤其是维生素A和钙。学生食物选择不合理,不具备良好的饮食习惯,营养知识匮乏。目的研究莱阳市某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症状,从整体上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对出现的心理问题筛查并甄别需要关注的学生,并及时进行疏导。方法研究对象选择莱阳市988名中职学生,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elf-reporting Inventory,SCL)评估其心理状况。其中通过总分、阳性项目数以明确阳性率,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则考虑为阳性。通过因子分了解各症状分布情况,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也考虑为阳性。结果1.总分和阳性项目数:总分>160分者,共400人。阳性项目数>43者,共470人。男生组的阳性率低于女生组,分别是42.92%和49.24%。2.因子分:因子分>2的因子以人际敏感症状最高,可达388人,占总人数的39.27%。各因子中,女生组阳性率均高于男生组,尤其是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在抑郁症状方面,男生组的阳性率是22.61%,女生组的阳性率是32.87%。焦虑症状的阳性率在男生组和女生组分别是和24.52%和34.11%。3.与常模比较:被调查学生各项指标的均分均高于中国常模和中国青年常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躯体化症状、焦虑症状和敌对症状方面,被调查学生的因子分高于中国部分地区大学生常模。在强迫症状、偏执症状和精神病性症状方面低于中国部分地区大学生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性别间比较:在焦虑症状、精神病性症状和其他症状方面,女生组的因子分高于男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被调查学生阳性率高,总体心理状况差。被调查学生心理状况较中国成人和中国青年差。在躯体化症状、焦虑症状和敌对症状方面,被调查学生的心理状态比中国部分地区大学生差。在焦虑症状、精神病性症状和其他症状方面,女生组的心理状态明显差于男生组。
贾天华,马秀凤,徐艳敏[10](2012)在《已婚育龄妇女阴道炎患病调查》文中提出阴道炎是指由细菌、淋球菌、螺旋体或因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降低等引起的一系列生殖系统炎症。阴道炎是已婚妇女最常见的多发病,当阴道自然防御机能由于某种原因遭到破坏时,病原体就容易乘虚而入,引起阴道炎,其高发病率及高复发率是困扰女性健康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对2011年1月—2012年4月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就诊的516名已婚育龄妇女阴道炎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以便更好地对易感人群进行监测和指导治疗。
二、银川市高校大学生营养状况和饮食行为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银川市高校大学生营养状况和饮食行为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广州市儿童青少年骨密度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骨密度的定义 |
1.2 儿童青少年时期是骨量增长的关键时期 |
1.3 儿童青少年骨密度的影响因素 |
1.3.1 家庭、出生及喂养情况与骨密度 |
1.3.2 饮食情况与骨密度 |
1.3.3 运动、电子视屏、睡眠情况与骨密度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样本量估计 |
2.2.2 问卷调查 |
2.2.3 体格检查 |
2.2.4 骨密度检测 |
2.3 相关指标定义 |
2.3.1 环境因素 |
2.3.2 骨密度状况 |
2.4 质量控制 |
2.4.1 问卷设计、调查、质控及数据录入 |
2.4.2 体格检查 |
2.4.3 骨密度检测 |
2.5 统计分析方法 |
2.5.1 研究对象的年龄分布特征 |
2.5.2 骨密度情况 |
2.5.3 环境因素分布情况 |
2.5.4 去颅骨全身和腰椎骨密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2.5.5 统计分析软件 |
2.6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年龄分布特征 |
3.2 骨密度情况 |
3.2.1 各部位骨密度的性别和年龄特征 |
3.2.2 不同性别学生去颅骨全身与腰椎骨密度的情况 |
3.3 环境因素分布情况 |
3.3.1 家庭、出生及喂养情况 |
3.3.2 饮食情况 |
3.3.3 睡眠、电子视屏、课外运动情况 |
3.4 去颅骨全身骨密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3.4.1 家庭、出生及喂养情况与去颅骨全身骨密度 |
3.4.2 饮食情况与去颅骨全身骨密度 |
3.4.3 睡眠、电子视屏和课外运动情况与去颅骨全身骨密度 |
3.4.4 多因素分析 |
3.5 腰椎骨密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3.5.1 家庭、出生及喂养情况与腰椎骨密度 |
3.5.2 饮食情况与腰椎骨密度 |
3.5.3 睡眠、电子视屏和课外运情况与腰椎骨密度 |
3.5.4 多因素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骨密度情况 |
4.1.1 各部位骨密度的性别和年龄特征 |
4.1.2 不同性别学生去颅骨全身和腰椎骨密度的情况 |
4.2 家庭、出生及喂养情况及其对去颅骨全身和腰椎骨密度的影响 |
4.3 饮食情况及其对去颅骨全身和腰椎骨密度的影响 |
4.4 睡眠、电子视屏和课外运动情况及其对去颅骨全身和腰椎骨密度的影响 |
4.5 创新点 |
4.6 局限性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儿童青少年骨密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2)西北地区学龄前儿童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的编制及膳食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3 研究内容 |
文献回顾 |
1 膳食与学龄前儿童健康 |
1.1 膳食与学龄前儿童体格发育 |
1.2 膳食与学龄前儿童营养相关性疾病 |
1.3 膳食与学龄前儿童智力和语言的发育 |
2 西北地区学龄前儿童饮食特点 |
3 膳食调查常用方法 |
3.1 称重法 |
3.2 记账法 |
3.3 食物频率法 |
3.4 24 小时膳食回顾法 |
3.5 膳食史法 |
3.6 化学分析法 |
4 食物频率测量工具研究进展 |
4.1 国外食物频率问卷研究进展 |
4.2 国内食物频率问卷研究进展 |
5 儿童膳食模式及其影响因素 |
5.1 儿童膳食模式的内涵 |
5.2 儿童膳食模式的影响因素 |
6 膳食模式研究方法 |
6.1 先验法 |
6.2 后验法 |
6.3 综合法 |
第一部分 学龄前儿童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的编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框架的构建 |
1.2 食物清单与问卷初稿的形成过程 |
1.3 试用问卷的形成 |
1.4 统计分析方法 |
1.5 正式问卷的形成 |
1.6 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框架结构 |
2.2 食物清单与问卷初稿的形成 |
2.3 试用问卷的形成 |
2.4 正式问卷的形成 |
3 讨论 |
3.1 关于试用问卷 |
3.2 正式问卷的确定 |
第二部分 学龄前儿童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的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调查对象 |
1.2 调查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调查对象一般特征 |
2.2 正式问卷信度评价 |
2.3 正式问卷效度评价 |
3 讨论 |
3.1 关于食物种类 |
3.2 问卷信度研究 |
3.3 问卷效度研究 |
第三部分 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的提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调查对象 |
1.2 调查方法 |
1.3 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研究对象一般特征 |
2.2 正式问卷食物分组及食用率 |
2.3 潜在剖面分析法提取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 |
2.4 利用聚类分析法提取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 |
2.5 利用因子分析结合聚类分析法提取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 |
2.6 不同类型膳食模式食物种类检验 |
2.7 不同类型膳食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
3 讨论 |
3.1 关于膳食模式提取方法 |
3.2 关于膳食模式类型 |
3.3 关于膳食模式的影响因素 |
第四部分 学龄前儿童膳食模式与健康状况相关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调查对象与方法 |
1.2 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不同膳食模式学龄前儿童健康状况比较 |
2.2 健康状况与膳食模式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3.1 家庭人口学特征对儿童健康指标的影响 |
3.2 膳食模式对学龄前儿童健康指标的影响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3)银川市6~18岁儿童青少年维生素D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问卷调查 |
1.2.2 体格测量 |
1.2.3 维生素D检测 |
1.3 质量控制 |
1.3.1 人员培训的质量控制 |
1.3.2 调查问卷的质量控制 |
1.3.3 测量工具选择和指标测量的质量控制 |
1.3.4 实验室检测的质量控制 |
1.3.5 数据录入的质量控制 |
1.4 统计分析方法 |
1.5 调查中应遵循的伦理学原则 |
结果 |
2.1 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
2.2 儿童青少年的营养状况 |
2.3 儿童青少年维生素D水平及营养状况 |
2.3.1 不同特征儿童青少年维生素D水平及营养状况 |
2.3.2 儿童青少年营养状况与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关系 |
2.3.3 儿童青少年出生情况与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关系 |
2.3.4 维生素D缺乏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2.4 儿童青少年维生素D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 |
2.4.1 维生素D影响因素的二元逻辑回归分析 |
2.4.2 维生素D影响因素的决策树C5.0 分析 |
2.4.3 维生素D影响因素的二元逻辑+C5.0 决策树组合模型分析 |
2.4.4 模型分类效能检验 |
讨论 |
3.1 银川市儿童青少年维生素D水平及营养状况 |
3.1.1 银川市6~18 岁儿童青少年维生素D水平及营养状况 |
3.1.2 银川不同性别儿童青少年维生素D水平及营养状况 |
3.1.3 银川不同年龄组儿童青少年维生素D营养状况 |
3.2 银川市儿童青少年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影响因素 |
3.2.1 每日户外运动时间 |
3.2.2 年龄 |
3.2.3 每周进行中等强度体育锻炼的时间 |
3.2.4 户外运动时间与年龄的交互效应 |
3.2.5 户外运动时间和纯母乳喂养的交互效应 |
3.2.6 体质指数与维生素D营养状况无相关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个人简历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5)高校餐厅健康点餐系统开发及其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论文相关研究综述 |
1.2.1 系统的设计开发方面 |
1.2.2 项目管理方面 |
1.2.3 项目风险控制方面 |
1.3 论文研究思路 |
1.4 本文研究架构 |
第二章 健康饮食管理与项目管理理论 |
2.1 健康饮食的内涵与发展前景 |
2.1.1 健康饮食的概念及重要性 |
2.1.2 健康饮食推进的急迫性 |
2.1.3 国内健康饮食的推进情况 |
2.2 项目管理理论与方法 |
2.2.1 项目管理的内容 |
2.2.2 项目管理生命周期理论 |
2.2.3 项目风险管理 |
第三章 高校餐厅健康点餐系统的设计 |
3.1 高校餐厅健康点餐系统需求分析 |
3.2 高校餐厅健康点餐系统架构 |
3.2.1 系统总体架构 |
3.2.2 服务器端构架 |
3.2.3 点餐子系统结构 |
3.3 点餐系统功能 |
3.3.1 系统前台用户功能 |
3.3.2 系统后台管理功能 |
3.3.3 前端业务实现 |
3.4 系统数据库设计 |
第四章 高校健康点餐系统项目推广策略 |
4.1 高校餐厅健康点餐系统优点解析 |
4.2 高校餐厅健康点餐系统推广渠道分析 |
4.3 健康点餐系统推广措施 |
第五章 高校健康点餐系统项目风险分析与对策 |
5.1 高校健康点餐系统项目风险分析 |
5.1.1 外部风险因素分析 |
5.1.2 内部风险因素分析 |
5.2 高校健康点餐系统项目风险应对策略 |
5.2.1 外部风险应对 |
5.2.2 内部风险管控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地域文化视角下宁夏成年人体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概念界定 |
1.4 文献综述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数据来源、内容与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方法 |
第三章 宁夏地域文化影响成年人体质的理论探究 |
3.1 宁夏地域文化影响成年人体质的理论基础 |
3.2 宁夏地域文化影响成年人体质的三个维度 |
3.3 宁夏地域文化影响成年人体质的两条路径 |
第四章 宁夏地域文化影响成年人体质的实证分析 |
4.1 宁夏成年人体质监测数据统计分析 |
4.2 影响宁夏成年人体质的人口结构因素分析 |
4.3 影响宁夏成年人体质的环境因素分析 |
4.4 影响宁夏成年人体质的文化因素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清真餐饮从业人员营养知识认知状况调查分析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的现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我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 |
1.3 我国营养相关政策制定现状 |
1.4 餐饮业营养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现状 |
1.5 宁夏清真餐饮业概况 |
1.6 研究意义 |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
2.1 对象 |
2.2 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清真餐饮从业人员的基本情况 |
3.2 清真餐饮从业人员的 BMI 值 |
3.3 清真餐饮从业人员营养知识认知情况 |
第4章 讨论 |
4.1 清真餐饮从业人员的基本特征 |
4.2 清真餐饮从业人员的营养状况 |
4.3 营养知识认知状况分析 |
4.4 不同特征对营养知识水平的影响 |
4.5 营养知识掌握情况的影响因素分析 |
4.6 不同岗位的营养职责 |
4.7 营养知识的获取途径和需求 |
第5章 结论 |
第6章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8)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中学生营养状况、营养知识以及饮食行为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国外研究现状 |
1.1.1 国外儿童青少年营养状况现状及变化趋势 |
1.1.2 国外儿童青少年营养状况的影响因素探究 |
1.1.3 国外儿童青少年营养知识,饮食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
1.2 国内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儿童青少年营养状况现状及变化趋势 |
1.2.2 国内儿童青少年营养状况影响因素探讨 |
1.2.3 国内儿童青少年营养知识、饮食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
2.2 样本含量确定 |
2.3 调查内容 |
2.3.1 问卷调查 |
2.3.2 体格测量 |
2.4 营养状况评价标准 |
2.5 统计学处理 |
2.6 质量控制 |
2.6.1 问卷控制 |
2.6.2 人员控制 |
2.7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中学生基本特征 |
3.1.1 不同人口学特征中学生平均身高体重BMI情况 |
3.1.2 中学生总体营养状况 |
3.1.3 不同人口学特征中学生营养状况比较 |
3.1.4 不同家庭因素中学生营养状况比较 |
3.1.5 中学生营养不良影响因素分析 |
3.1.6 中学生超重肥胖影响因素分析 |
3.2 中学生营养知识得分分析 |
3.2.1 不同人口学特征中学生营养知识平均分比较 |
3.2.2 不同家庭因素中学生营养知识平均得分比较 |
3.2.3 中学生营养知识得分影响因素分析 |
3.3 中学生营养知识等级分析 |
3.4 中学生营养知识知晓情况分析 |
3.4.1 不同性别,年龄中学生每个营养知识知晓率比较 |
3.4.2 回族与汉族,寄宿生与非寄宿生每个营养知识知晓率比较 |
3.4.3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每个营养知识知晓率比较 |
3.5 中学生营养知识获取途径分析 |
3.6 中学生健康饮食行为分析 |
3.6.1 不同性别年龄中学生健康饮食行为分析 |
3.6.2 回族与汉族,寄宿生与非寄宿生健康饮食行为分析 |
3.6.3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健康饮食行为分析 |
3.7 中学生不健康饮食行为分析 |
3.7.1 不同性别,年龄中学生不健康饮食行为分析 |
3.7.2 回族与汉族,寄宿生与非寄宿生不健康饮食行为比较 |
3.7.3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不健康饮食行为分析 |
3.7.4 中学生不健康饮食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中学生营养状况分析 |
4.1.1 不同人口学特征中学生营养状况分析 |
4.1.2 中学生营养状况影响因素分析 |
4.2 中学生营养知识现状分析 |
4.3 中学生营养知识等级及营养知识知晓率情况分析 |
4.4 中学生营养知识获取途径分析 |
4.5 中学生健康饮食行为分析 |
4.6 中学生不健康饮食行为分析 |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9)莱阳市某中职学校学生膳食与心理状况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莱阳市某中职学校学生膳食状况的调查分析 |
前言 |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工具与方法 |
1.1.3 数据处理 |
1.2 结果 |
1.2.1 体质指数 |
1.2.2 Rohrer指数 |
1.2.3 营养素供能情况 |
1.2.4 营养素摄入水平情况 |
1.2.5 就餐次数和地点 |
1.2.6 饮食习惯 |
1.2.7 夜宵和零食 |
1.2.8 保健知识 |
1.3 讨论 |
第2章 莱阳市某中职学校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分析 |
前言 |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工具与方法 |
2.1.3 数据处理 |
2.2 结果 |
2.2.1 总分和阳性项目数 |
2.2.2 因子分 |
2.2.3 与常模比较 |
2.2.4 性别间比较 |
2.3 讨论 |
结论 |
建议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10)已婚育龄妇女阴道炎患病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四、银川市高校大学生营养状况和饮食行为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广州市儿童青少年骨密度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陆爽. 广东药科大学, 2021(02)
- [2]西北地区学龄前儿童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的编制及膳食模式研究[D]. 马永红.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20(02)
- [3]银川市6~18岁儿童青少年维生素D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D]. 谢小莲.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4]银川市高校大学生营养状况和饮食行为调查[J]. 张勇,罗玲玲. 宁夏医学院学报, 2003(06)
- [5]高校餐厅健康点餐系统开发及其风险分析[D]. 项健. 南京邮电大学, 2018(03)
- [6]地域文化视角下宁夏成年人体质研究[D]. 曾强. 宁夏大学, 2019(02)
- [7]清真餐饮从业人员营养知识认知状况调查分析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的现况研究[D]. 刘凯. 吉林大学, 2013(09)
- [8]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中学生营养状况、营养知识以及饮食行为调查研究[D]. 赵红艳. 兰州大学, 2019(09)
- [9]莱阳市某中职学校学生膳食与心理状况的调查分析[D]. 李启立. 青岛大学, 2016(04)
- [10]已婚育龄妇女阴道炎患病调查[J]. 贾天华,马秀凤,徐艳敏. 中国公共卫生, 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