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Family Doctor”不是“家庭医生”(论文文献综述)
孙彩霞,司驷骏,蒋锋,刘庭芳[1](2021)在《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我国所有区(县)均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但现行绩效考核指标难以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因此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构建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促进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效推进。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政策文件、国内外文献及使用成熟的评估工具,并经过小组讨论初步拟定指标池,设计了德尔菲专家咨询表。于2020年3—5月,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在该领域经验丰富的专家30名,经两轮专家咨询,构建了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结果两轮专家咨询表均全部收回且有效,专家积极系数为100.0%,30名专家权威程度系数(Cr)为0.850~1.000,平均值为0.913,均达到可接受标准。第一轮专家咨询一、二、三级指标的重要性专家协调系数分别为0.144(P<0.05)、0.254(P<0.01)和0.268(P<0.01),第二轮专家咨询一、二、三级指标的重要性专家协调系数分别为0.158、0.354和0.495(P均<0.01),专家意见逐渐趋于一致,评价结果稳定、可靠。最终构建的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结构质量、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3项一级指标、10项二级指标和59项三级指标。结论咨询专家具有很高的积极性,且专家的权威程度较高。经两轮咨询,专家对一、二、三级指标的评价意见趋于一致,有足够的协调性,本研究构建的我国家庭医生签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结果可信。
欧阳露[2](2021)在《重庆市渝中区家庭医生工作室服务现状调查及发展策略探究》文中指出
韩相如,秦才欣,吴怡,田蓝岚,王屹亭,钱东福[3](2021)在《基于感知质量评价的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可及性和综合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改进基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及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总体签约率稳步提升,但服务内容落实及质量有待加强,缺乏系统权威的签约可及性和综合性评价途径。目的研究农村家庭医生对慢性病患者的签约服务可及性和综合性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9年7月在江苏省通过典型抽样和多阶段分层抽样选取1 814例老年慢性病签约患者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包括基本信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评估、健康行为等部分,本文主要分析农村地区家庭医生签约可及性与综合性水平。结果共有1 728例(95.26%)调查对象纳入本研究,其中1 510例(87.38%)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可及性感知程度较高,1 497例(86.63%)对综合性服务感知程度较高。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地区、慢性病用药方案主要来源和服务承诺兑现情况是调查对象签约服务综合性感知的影响因素(P<0.05),地区、慢性病用药方案主要来源和服务承诺兑现情况是调查对象签约服务可及性感知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可及性和综合性总体水平较高,综合性维度中的心理服务的感知程度较低;苏北患者、慢性病用药方案主要来源于村卫生室的患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承诺兑现情况较好的患者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综合性和可及性感知评分较高。提示地区政府基于不同因素的影响,改进签约模式,加强签约服务内容落实程度,提高基本药物可及性,有针对地提升签约服务可及性和综合性。
傅佩佩[4](2021)在《委托代理关系视角下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安排和实践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家庭医生,又称为全科医生,其职责是为居民提供健全、有效、连续、适宜的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被视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2016年,以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目标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在我国全面正式全面启动。但是,由于我国尚处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探索起步阶段,该制度目前在我国发展还不成熟,上述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并且在签约服务实施过程中存在一系列与签约服务目标不一致的问题,例如居民签约率低、知晓率低、家庭医生履约率低和签约服务质量不高等。同时,由于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推进在不同地区还相当不平衡。尤其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因为卫生基础较差、信息化建设薄弱、人力资源匮乏,以及居民受教育程度与收入水平普遍较低等传统因素,致使家庭医生制度的推行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众所周知,农村基本卫生服务体系承担着维护我国广大县域居民健康的重要任务,而且农村卫生一直是我国卫生健康领域的重点关注,因此,选取合理的样本地区展开调查研究,并在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对于做好我国农村家庭医生制度的发展尤为重要。本文选取山东省相关地市作为研究样本地区,因为山东省是我国农业大省,农村地区人口数量占全省总人口数量一半以上,且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差异,具有较好的代表性。以山东农村地区为样本,通过聚焦样本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展开研究,对于切实推进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良性发展、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重要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推行并非水到渠成,而是涉及多个环节的复杂系统工程。同时也受到多个层面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如政府层面的政策制定、激励措施、考核与监管;家庭医生团队服务能力及水平、机构定位及分工;居民个体层面的认知、态度、动机、协作配合情况等。从理论层面来讲,委托代理理论能够建立起不同行为主体之间的关联,通过分析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博弈,可以发现最优的激励措施。将委托代理相关理论运用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定和实施策略分析中,建立家庭医生、居民和政府的多重委托代理关系,从新的视角推导和理解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可以为完善家庭医生服务制度提供更科学的理论支持。而基于制度及供需双方的多层次、全方位研究,可以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提升与优化提供更全面、更深入、更实际的建议,也可为全国其他农村地区提供经验做法或运行模式方面的参考借鉴。基于上述背景,本论文提出以下研究问题:山东省农村地区现有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制度安排、供需双方的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减少政策实施的偏差?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系统分析家庭医生签约制度设计,探讨山东农村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如何通过资源保障、监管考核机制、筹资支付机制和问责机制影响政策运行的结果和利益方的行为,最终为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政策建议。具体目的包括:(1)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理论分析框架;(2)系统分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制度安排以及供、需双方实施现状,探索关键问题影响因素;(3)从委托代理关系视角分析政策实施的偏差和探索问题产生的原因;(4)提出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政策性建议。研究对象和方法本研究现场调研数据来源于2018年5月7日——24日开展的“山东省农村基本医疗服务”项目调研。综合考虑地域分布、经济发展水平和签约服务实施情况,此次调研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抽样方法,选取了淄博市、聊城市和滨州市已经推行家庭医生签约的6县(沂源县、桓台县、茌平县、东阿县、惠民县和无棣县),从机构和个人两个层面,就当地农村家庭医生签约制度运行情况开展了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如下方面:卫生院和卫生室基本药品供应情况、信息化建设情况、签约服务政策工具等;家庭医生服务提供能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情况、家庭医生工作满意度等;居民健康状况、健康行为、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选择偏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知晓情况以及健康需求等信息。本研究的分析过程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山东省和样本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和制度安排进行归纳和总结,资料主要来自样本地区相关政策文件及研究文献,以及对样本地区机构的调查数据。第二部分是从供方和需方的视角对样本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实施现状进行描述和分析,基于统计描述、logistic回归等,探究供方家庭医生的激励机制及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通过离散选择实验的方法测量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选择偏好,最后构建基于居民个体、村卫生室和镇卫生院的多水平分层模型,全方位探索影响家庭医生签约的因素。第三部分结合定性访谈资料,采用主题框架分析法,根据政府和家庭医生委托代理关系、政府和居民的委托代理关系、家庭医生和居民的委托代理关系的理论,对筹资支付机制、奖惩考核机制、问责机制和运行保障机制进行分析,找出签约政策实施的偏差及其产生的原因。最后,本文综合制度分析框架和政策执行的偏差提出完善签约服务制度的策略性建议。本研究采用SPSS 22.0和Stata 14.2进行数据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分层回归分析和离散选择实验;采用QSRNvivo 8质性分析软件分析定性访谈资料。研究结果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安排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制度安排是:由政府制定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指导意见,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民政部门、发改委、中医药管理局为签约服务提供政策和资源保障;政府通过委托基层医疗机构、基层医务人员共同组建家庭医生团队,为签约居民提供服务;政府通过支付、考核、和监管等激励措施,确保签约服务提供机构和家庭医生提供合格的签约服务,提高签约居民整体健康水平。山东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采用“1+1+1”服务模式,即家庭医生团队依托县域医共体,由村医、乡镇卫生院和县医院医院医生构成。一般由乡镇卫生院医生担任队长,村诊所医生是签约服务具体提供者。居民通过与乡镇卫生院签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选择签约服务包,接受签约团队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健康管理等服务。研究发现,目前政府在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运行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表现在:(1)资源配置失衡,综合性的服务提供可及性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和基本药物供应保障还不完善。76.67%的乡镇卫生院没有实现将居民健康信息与上级医疗机构共享;55.09%的村诊所存在基本药物短缺现象。(2)双向转诊制度尚未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缺少连续性。大部分村诊所医生获得的上级医院相关工作支持不足。基层家庭医生欠缺专科医疗资源、转诊资源、临床经验与技能。2.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实施现状签约服务供方运行现状:目前样本地区签约服务供方,即家庭医生在服务提供过程中主要存在服务水平低下、工作负荷及压力较大、收入及薪酬感知较低、整体满意度较低等问题,具体表现在:(1)村诊所家庭医生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只有1%的村医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大部分家庭医生只有乡村医生证(76.29%),家庭医生中参加过全科医师转岗培训者仅占34.32%。仅有22.51%的家庭医生取得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合格证;只有15.50%的家庭医生认为其知识和能力完全可以满足家庭医生工作的需要,超过80%的家庭医生在开展基本医疗服务过程中遇到技术问题;(2)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没有将服务质量纳入考核指标,奖惩制度没有落实;家庭医生工作量偏大,平均每人每天工作11小时、管理超过1500人,93.36%的基层医生自我感知参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后工作量增加;家庭医生待遇普遍偏低,仅有12.18%的家庭医生认为薪酬与其工作匹配,且卫生院与村诊所家庭医生存在收入差距;(3)家庭医生满意度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家庭医生的职称、收入、工作量和工作压力、县医院技术支持等在5%的水平上显着。针对需方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研究结果如下:(1)签约率低,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获得感差,“签而不知”、“签而不约”现象普遍。样本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概率仅为23.8%;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知晓率低,55.69%的被调查者完全不了解签约服务;居民被动签约现象普遍;居民不愿意签约是因为不信任家庭医生团队的服务能力,担心乱收费,认为没必要。(2)居民离散选择实验结果表明:农村居民更愿意选择诊疗水平高(β=2.39)、服务态度好(β=1.39)、基本药品可获得性高(β=0.63)和适当提高医保报销比例(β=0.45)的家庭医生团队签约;签约概率模拟结果表明,签约率与费用关联度很高,签约费用从200元降至免费,签约概率将提升至84%。(3)多水平模型结果显示:居民个体层面上,受教育水平越高(OR=1.71)、经常参加体育锻炼(OR=1.39)、及患有多重慢病(OR=1.53)的居民越愿意签约;在村级层面上,较好的村卫生室信息化程度(OR=1.31)有着更高的签约概率;在镇级层面,卫生院基本药物供应充足(OR=1.53)、信息化程度较好(OR=1.28)、参加过家庭医生相关培训(OR=3.19)以及中心卫生院(OR=1.92)都与较高的签约概率相关。3.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实施偏差和归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实施偏差主要表现在:(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供需不匹配,即居民的健康需求和偏好没有通过现有的签约服务提供得到响应和满足;(2)供方激励扭曲,即现有的筹资支付、监管考核制度导致家庭医生工作满意度低、签约服务“重量轻质”。制度实施偏差的根本原因在于:现有的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安排无法规避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一系列代理人道德风险问题。制度安排层面对制度实施偏差的影响主要包括:首先,政府对签约制度运行保障作用失灵,信息化建设、药品供应保障、人才培训不完善,导致卫生资源配置不公平、卫生服务提供能力和质量纵向不平等,降低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的可持续性。其次,居民无法自由选择签约团队,造成团队之间缺乏竞争,不利于团队提升服务质量和签约居民满意度,造成居民服务获得感低。问责机制方面,政府对家庭医生奖惩兑付、监管考核缺失、激励不足,降低了家庭医生团队工作意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书的制定依据缺少居民的健康需求和偏好,服务包定价不规范、服务内容不合理等原因,导致签约率不高、“签而不约”现象普遍。最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书是一种原则性协议,对家庭医生的行为约束力有限。代理人问题层面对制度实施偏差的影响主要源于多代理人和共同代理两个方面。首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存在多个代理人,政府对家庭医生的职责、考核、奖惩标准不清晰,导致了团队内部不同代理人之间缺少合作,尤其是上级医院的医生对基层医务人员缺少业务指导,极易导致“搭便车”现象,降低了委托人的总体效用,造成了签约服务的协同性不高,背离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目标。第二,家庭医生是政府和居民的共同代理人,政府相对于居民处于绝对强势地位,如果政府和居民交付给家庭医生的任务目标不一致,家庭医生将选择强势的委托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从而降低了共同代理效率。目前,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过程中,政府将工作量(签约合同的数量、覆盖面)作为考核支付家庭医生的标准,与居民所偏好的服务质量存在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医生会选择首先完成政府制定的工作考核目标,而忽视了对提升服务质量的努力。这就导致家庭医生服务重量轻质,供需不匹配,居民获得感低。结论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运行效率,需要政府完善运行保障机制,从而实现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签约服务的政策保障。目前,政府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政策支持不足,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足,严重制约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家庭医生团队呈现多代理人的特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无论是对签约团队整体还是团队内部不同代理人,均尚未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导致了团队内部代理人互相中立,团队之间缺乏促进发展的良性竞争。政府没有建立恰当的奖惩机制和对家庭医生的激励机制,相关制度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家庭医生没有将最大化签约居民的利益作为目标,家庭医生没有准确识别居民的签约选择偏好和健康需求,从而导致了家庭医生的行为背离了委托人居民的利益目标。此外,监督和信息公开渠道的缺失致使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政府、家庭医生和居民之间相互问责机制的缺失,也加剧了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目标不一致。政策建议为了解决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高签约服务效果,本研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切实以居民健康需求为导向,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签约服务。2)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真正做到“资源下沉”,提升家庭医生服务能力。3)完善家庭医生首诊和双向转诊制度,为签约服务提供政策保障。4)建立可持续筹资机制,提高居民自付比例,为签约服务提供资金支持。5)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明晰家庭医生团队成员职责。6)实行按绩效支付,引导家庭医生团队之间竞争,提升签约服务运行效率。7)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建立相应问责监督机制,充分调动家庭医生积极性。8)对签约服务进行合同式管理。创新点和不足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1)研究视角方面,本文突破以往单一研究视角,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三个核心主体,即政府、家庭医生、居民的视角出发,立足山东省实际,通过对政府运行保障、筹资支付、监管考核与问责等进行全面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优化策略;2)研究思路方面,本文以委托代理理论、契约理论以及战略购买等经典理论为依据,构建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优化分析框架,聚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所涉及的政府和家庭医生、居民和家庭医生这两个核心委托代理关系,为开展实证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分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实施的偏差,揭示偏差产生的原因,为政策制定者提供重要的理论科学依据;3)研究方法方面,本研究结合定量与定性的研究方法,通过离散选择实验科学测度需方居民家庭医生签约偏好、并利用多水平分层模型从供、需双方研究居民签约行为的影响因素。最后结合定性分析,验证和深入解释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的偏差和原因,在研究方法上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本研究的不足在于,1)在现场数据获得方面,数据仍旧存在一定偏倚。例如,样本平均年龄偏大,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纳入更多的样本,以进一步提高结果的可靠性;2)由于离散选择实验方法的局限性,对于纳入属性的数量、水平固化了被调查者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选择意愿,而无法反映其他属性对其选择偏好的影响;3)本研究仅选取山东省作为研究地点,因而研究结果的外推性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影响。
张娇[5](2021)在《供需视角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研究 ——基于离散选择实验》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维护居民健康为宗旨,以全科医生为主要载体,为居民提供综合、连续、便捷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服务。国际经验和国内实践证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新形势下保障和维护群众健康的重要途径。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我国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体系,形成了一些有地方特色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签约服务工作的推进。已有研究显示,目前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实际签约率与有效利用率均有待提高。鉴于此,除了从宏观层面完善配套措施及保障机制之外,优化设计签约服务方案是全面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质增效的关键环节,而这其中的重要前提是明确居民(需方)与基层医务人员(供方)对签约服务的需求与偏好。然而,由于签约服务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不完美的委托代理关系以及外部环境变化的多重影响,测量供需双方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真实偏好比较复杂且困难。因此,如何科学地评估供需双方的潜在偏好与意愿,探索符合双方需求与偏好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当前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国内外文献综述发现,国外对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的评估起步较早,相关研究已较为成熟,但对供需双方偏好差异的相关研究与报告仍不足。而国内关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与意愿等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且大多是描述性统计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很难对各因素的重要性进行科学量化。尽管已有极少数研究采用如离散选择实验方法评估偏好,但仅从需方角度出发,尚缺乏针对供方以及供需双方偏好的对比研究;且现有研究样本人群较为单一、样本量较小,难以发现其真实需求偏好与意愿。因此,本研究拟从供需两个视角进行研究设计,利用离散选择实验,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进行全面而系统的量化研究。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山东省泰安市为例,从供需双方(居民与基层医务人员)视角出发,在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状分析基础上,利用离散选择实验科学测量双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与意愿,为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优化设计和策略完善提供数据支持与决策参考。具体研究目的如下:(1)分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状;(2)测量与评估供需双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3)模拟不同签约服务情景并预测选择概率;(4)提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设计优化与策略完善的对策建议。资料来源与研究对象本研究的资料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优化设计与策略完善-基于城乡供需双方的实证研究(71974118)。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泰安市六个县市区抽取调查样本。其中,(1)需方调查:以户为单位,调查对象为15周岁及以上居民。(2)供方调查:调查对象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其下属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全科医生、乡村医生以及家庭医生团队成员。(3)供需双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调查:①离散选择实验设计:通过文献回顾、定性访谈以及专家咨询等方法确定了六个属性(服务费用、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类型、药品可及性、医生团队诊疗水平)及其水平,采用D-efficiency设计方法,并通过添加一致性检验问题以及可视化元素等方法形成实验调查问卷。②调查对象:需方偏好调查对象为孕产妇、慢性病患者以及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供方偏好调查对象为参与本次调查的所有基层医务人员。研究内容与方法(1)通过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分析,初步了解目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研究进展以及存在的不足。(2)基于现场调查数据从供需双方视角分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状。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供需双方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认知与满意度现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影响双方认知水平以及满意度的可能因素。(3)利用离散选择实验评估供需双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构建混合Logit模型分析供需双方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具体偏好;基于混合Logit模型与潜类别Logit模型分别探究供需双方不同特征以及不同类别人群的偏好异质性;量化分析供需双方对签约服务属性与水平的边际支付意愿和供给意愿。(4)基于参概率(Uptake rate)方程模拟不同签约服务方案组合,并预测在不同服务情景下供需双方的选择概率及其变化趋势;根据双方需求与供给偏好特点,模拟本研究中的最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方案。(5)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状以及供需双方偏好分析结果,探讨与总结目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设计优化与策略完善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状分析①需方:共纳入8500名居民,其中5950人已签约家庭医生服务,总体签约率为70.00%。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总体知晓度得分中位数为3.00(1.00,4.00),态度得分为4.50(4.00,5.00);相对于未签约人群,已签约人群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知晓度与态度得分均更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已签约人群对家庭医生签约总体满意度得分中位数为5.00(4.00,5.00),表明总体上签约人群对签约服务比较满意。②供方:共纳入835名基层医务人员,其中有754人已加入家庭医生签约团队,占90.30%。基层医务人员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总体知晓度得分中位数为4.50(4.00,5.00),总体态度得分为4.20(3.60,4.60);相比于未加入签约团队组,已签约的医务人员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知晓度得分更高(4.50 vs 4.25,P=0.002)。基层医务人员的总体工作满意度得分中位数为3.17(2.67,3.83),已加入签约团队的医务人员的总体工作满意度得分低于未签约组(3.17 vs 3.50,P=0.001)。(2)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分析结果①需方偏好分析中共纳入2226人,经分析排除未通过一致性检验者,最终纳入混合Logit模型分析的共2159人。回归结果显示,服务费用、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类型、药品可及性以及医生团队诊疗水平六个属性对居民的签约选择均有显着影响。居民偏好于选择服务费用低、基础包、上门服务、中西医结合、药品可及性更高以及医生团队诊疗水平更高的签约服务。②供方偏好分析中共纳入816人,经分析排除未通过一致性检验者,最终纳入混合Logit模型分析的共729人。回归结果显示,服务费用、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类型、药品可及性以及医生团队诊疗水平六个属性对基层医务人员的供给选择均有显着影响。医务人员偏好于提供服务费用高、基础包、门诊就诊、药品可及性更高以及医生团队诊疗水平更高的签约服务。③通过对供需双方签约偏好比较发现,供需双方在服务费用与服务方式属性的偏好上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居民偏好于选择费用低、上门服务的签约服务,而医务人员偏好费用高、门诊就诊的签约服务;同时,供需双方也存在偏好共性,居民与医务人员均对个性包服务均有显着的消极偏好;对中西医结合、药品可及性高以及医生团队诊疗水平高的签约服务均有明显的积极偏好;其中,医生团队诊疗水平是影响供需双方选择偏好的最重要的服务属性。(3)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异质性分析①居民签约偏好异质性分析:60~69岁以及70岁及以上老年人、居住在农村地区以及收入相对低的居民偏好于选择费用更低的签约服务;不同人群特征居民均倾向于选择药品可及性以及医生团队诊疗水平较高的签约服务。此外,基于潜类别Logit模型将居民分为三个潜在类别:经济型(类别Ⅰ)、综合型(类别Ⅱ)以及高质量型(类别Ⅲ)。其中,不同性别、年龄以及受教育程度特征可能会对不同类别居民签约需求偏好产生影响。②医务人员签约偏好异质性分析:农村地区以及收入相对低的医务人员更倾向于选择服务费用高的签约服务。受教育年限相对低者(≤12年)对提供个性包服务有显着的消极偏好。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专业技术职称较低以及工作年限较高的医务人员均偏好于提供费用高的签约服务。不同人群特征以及不同工作特征的医务人员均偏好于提供医生团队诊疗水平较高的签约服务。此外,基于潜类别Logit模型对医务人员的偏好异质性分析发现,不同类别医务人员的供给选择偏好有明显差异,根据其偏好特点分为普通型(类别Ⅰ)、诱导型(类别Ⅱ)以及利他型(类别Ⅲ)。其中,女性、城镇地区以及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更有可能属于普通型。(4)边际支付意愿与供给意愿分析①需方边际支付意愿分析结果显示,居民对医生团队诊疗水平属性的支付意愿最高,如果将医生团队诊疗水平从Ⅰ级提高到Ⅲ级水平,居民愿意为此支付约490.4元;其次,居民对中西医结合的服务支付意愿较高,如果将服务类型从中医转为中西医结合,居民愿意支付约183.9元。就不同特征人群的分析结果来看,70岁及以上老年人、受教育程度较高、家庭年收入较高以及患有慢性病人群对其偏好的签约服务的支付意愿更高。②供方边际供给意愿分析结果显示,如果服务内容从基础包转为个性包,则医务人员要就此收取约45.5元的服务费用。对于其他签约服务属性和水平,如果转变为偏好水平,医务人员愿意牺牲一定的服务费用来提供偏好的签约服务。就不同特征医务人员的边际供给意愿分析来看,低收入组对个性包服务的边际供给意愿最低,中等收入、专业技术职称较高的医务人员愿意牺牲更多的服务费用以提供其偏好的签约服务。(5)情景预测分析结果显示,与基线水平相比,如果签约服务改为“服务费用10元+基础包+上门服务+中西医结合+药品可及性一般+医生团队诊疗水平-Ⅲ级”,居民的选择概率将提高0.848,签约选择概率达到最高(0.880)。如果将签约服务改为“服务费用100元+基础包+门诊就诊+中西医结合+药品可及性-很高+医生团队-Ⅱ级”的组合服务,则医务人员的选择概率预计将提高0.572,此时,供给选择概率达到最高(0.629)。经综合分析,在“服务费用50元+基础包+门诊就诊+中西医结合+药品可及性-很高+医生团队-Ⅱ级”的签约组合下,需方的签约选择概率为0.642,供方的供给选择概率为0.580,此时双方选择概率差值达到最小(0.062),可以确定为本研究的最优签约服务方案。结论与建议研究结论(1)居民总体签约率达70.00%,签约满意度较高;同时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持有较强的支持与信任态度,但对签约服务具体内容的知晓度仍有待提高。(2)基层医务人员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整体认知度与接受度较高,但工作满意度偏低,尤其是签约团队人员。(3)供需双方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偏好存在共性;首先,居民和基层医务人员最看重医生团队诊疗水平属性,对其支付意愿和供给意愿均最高;其次,两者共同偏好于中西医结合以及基础包服务。(4)供需双方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偏好存在差异;基层医务人员偏好于传统的门诊就诊服务方式,而居民对上门服务的支付意愿较高。此外,供需双方在服务费用属性上存在反向偏好差异。(5)供需双方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偏好存在异质性,不同人群特征以及不同类别居民与医务人员的需求与供给偏好均有所不同;同时,医务人员的供给选择行为存在利他的社会偏好。(6)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设计与优化既要符合供需双方的偏好与意愿,也要结合当地实践环境,以达到相对最优的签约服务模式。政策建议:(1)贯穿知-信-行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理念,提高供需双方认知水平;(2)提高签约团队人员工作满意度,充实基层卫生人才队伍;(3)提升签约团队诊疗服务水平,增强签约服务的连续性与全面性;(4)发挥中西医结合服务优势,拓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涵;(5)提高签约服务吸引力,推进个性化有偿签约服务;(6)探索多层次签约服务方式,提升上门服务规范化水平;(7)合理制定签约服务收费标准,完善签约费用筹资与分配机制;(8)缩小城乡签约服务差异,推进签约服务供给公平。研究创新与不足创新点:(1)目前关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的研究多是从需方角度,本研究以供需双方视角出发,通过对供需双方偏好与意愿的综合分析,模拟最优签约服务方案,并预测双方对最优方案的需求与供给概率,丰富了国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相关领域的实证研究,为进一步优化设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容与方案、提高供需双方签约积极性与满意度提供了更详实的数据支持与决策依据。(2)本研究首次通过构建潜类别Logit模型分别评估了不同类别居民与基层医务人员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需求和供给偏好,且验证了基层医务人员的供给服务行为存在利他型社会偏好。研究结果为卫生相关部门对供需双方制定和实施多类别、多层次的干预与管理策略提供了参考依据。不足之处:(1)离散选择实验调查的陈述性偏好与实际签约服务选择行为是否一致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验证;(2)受离散选择实验方法本身限制,本研究仅纳入了六个认为最重要的签约服务属性,无法反映其他属性对供需双方选择偏好的可能影响。(3)本研究的样本人群仅来源于山东省泰安市,研究结论在山东省以及全国其他地区的外推性受到一定限制。
李彤[6](2021)在《济南市城镇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医养的追求也不断提高,需要进一步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强化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要举措。2016年我国第一次在文件中提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概念;随之学术界围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展开研究,主要集中在问题、现状等方面,但是对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上存在不足,所以开展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能为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满意度的提升提出相关性对策,为我国各地发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决策参考。本文主要分析了城镇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依据已有学者的研究,将指标进行分类,形成了新的理论框架,即包括个人特征、服务条件和居民认知与利用三部分,更好地指导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满意度研究;并据此设计调查问卷,首先进行描述性统计,研究发现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总体满意度较高,占比为82.7%;接下来从居民样本总体及不同教育程度居民样本出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满意度进行三次多元有序Logit回归,结果显示不同居民样本之间的满意度影响因素具有细微差异。在居民样本总体结果中,个人特征中居民的年龄、月收入、受教育程度、医保类型,服务条件中就医距离、医生技术水平、医生的服务态度以及就诊环境,居民认知与利用中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了解程度和看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次数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满意度影响显着;在低水平受教育程度居民样本结果中,个人特征中居民的年龄、月收入、医保类型,服务条件中就医距离、家庭医生的技术水平、家庭医生的服务态度以及就诊环境,居民认知与利用中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了解程度和看过家庭医生次数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满意度影响显着;在高水平受教育程度居民样本结果中,个人特征中居民的性别、年龄、月收入、医保类型,服务条件中就医距离、家庭医生的技术水平以及就诊环境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满意度影响显着。根据研究结果和相关研究资料,本研究从加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宣传力度、提高家庭医生的技术水平、改善家庭医生的服务态度以及优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就诊环境四个方面提出提升提高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满意度的对策。
刘宇豪[7](2021)在《Z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执行研究 ——基于马萨模型》文中提出为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慢性病人数激增、医疗费用居高不下等公共医疗威胁,以及缓解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不充分不平衡,基层医疗资源匮乏长期得不到改善,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从2016年起,我国大力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通过契约服务关系的建立,让家庭医生为签约居民提供便捷、有效、经济、持续的医疗保健和健康管理服务,以提高居民健康状况,防范化解重大疾病风险,实现医疗费用的合理控制。执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经过多年政策实践,即使各级政府、各级医疗机构以及家庭医生服务团队都投入了巨大精力,但仍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执行效果,政策执行停滞不前。通过文献梳理发现,我国家庭医生现有研究从政策执行角度出发的非常少,并且现有研究广泛集中于家庭医生发展较早、较为成熟的发达城市,而关于后发展家庭医生的基层,研究得还非常少。而基层家庭医生在人员组成、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满意度等多个方面都有着自身特殊性,对基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执行展开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因此,本文选择Z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执行作为本文研究对象,探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执行的基层经验。基于此,本文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择Z县的六个乡镇作为调查样本,通过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Z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的执行效果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Z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执行在签约人数、健康管理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医疗控费、转诊服务以及目标群体满意度上存在明显不足。对此,本文在马萨模型的分析框架下,从政策问题可处理性、政策本身规制能力以及政策以外其他变量三个方面对Z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执行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剖析。最后,在渐进主义理论指导下提出了优化Z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执行的意见建议。
李颖[8](2021)在《签约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效果及满意度评价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基于高龄慢病人群,初步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检验服务效果与服务满意度,分析影响签约服务满意度的主要因素,为进一步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辽宁省沈阳市某医院H院区家庭医生团队下的高龄慢病签约居民,采用面对面访谈式的调查方式进行调查,调查居民签约服务效果以及签约服务满意度评价。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225份,回收问卷209份,有效问卷209份,有效率为92.89%。对问卷数据整理后采用SPSS21.0进行分析,主要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配对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签约居民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明显改善,服务效果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健康管理服务(体检)、预约门诊、用药指导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满意度评价的影响因素,有无合并其他慢病对签约服务满意度有显着影响。结论:签约服务项目中,健康管理服务(体检)、预约门诊、用药指导很可能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满意度的重要影响因子。针对高龄慢病人群,一方面为签约居民提供切实可靠的疾病医疗措施,另一方面提高签约居民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认知,才能提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满意度,促进家庭医生与居民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联系。
翟慧颖[9](2021)在《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工作满意度、职业倦怠及离职意向的影响因素及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调查海珠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工作满意度、职业倦怠及离职意向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探讨工作满意度、职业倦怠、离职意向的关系机制,以提高团队整体工作满意度、改善职业倦怠状况、降低离职意向,为促进家庭医生团队建设,稳定服务队伍建设提供建议,从而提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于2020年9月至10月选取广州市海珠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团队成员550名,采取调查问卷调查家庭医生团队工作满意度、职业倦怠及离职意向情况。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资料、工作满意度量表、职业倦怠量表及离职意向量表。采用Epi-data version 3.1软件录入数据。使用SPSS version 25.0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之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工作满意度、职业倦怠及离职意向的影响因素。使用AMOS version 21.0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讨职业倦怠、工作满意度和离职意愿之间的关系。假设检验的显着性水平ɑ=0.05,以双侧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本研究共发放问卷550份,有效问卷514份,有效率为93.5%。女性397人,占77.2%;31-40岁年龄段236人,占45.9%;全科医生134人,占26.0%,社区护士181人,占35.2%;正式在编人员296人,占57.6%;本科学历319人,占62.1%;初级职称236人,占45.9%。2、65.6%的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对工作满意,社区护士的工作满意度水平最高,得分为147.13±19.67。轻度、中度职业倦怠者分别占32.9%、32.7%;全科医生的情绪耗竭维度、人格解体维度得分最高,分别为19.49±8.31分、12.90±8.95分,康复医师在情绪耗竭维度及人格解体维度得分最低,分别为12.33±7.09分、8.67±4.72分,成就感低落维度公卫医生得分最高,为22.51±6.87分,社区护士得分最低,为17.86±7.75分。低离职意向人数占67.9%,社区护士离职意愿最低,得分为13.36±4.70分。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1)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学历、职业、月平均收入与工作满意度程度有关(P<0.05)。(2)婚姻状况、编制情况、从事家庭医生团队的工作年限、月平均收入均对情绪耗竭维度有显着的影响关系(P<0.05)。学历水平对人格解体维度有显着的影响关系(P<0.05)。婚姻状况、学历水平和职业情况对成就感低落维度有显着的影响关系(P<0.05)。(3)编制情况、学历、职称、职业、在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年限、月平均收入均对离职意向有显着的影响关系(P<0.05)。4、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离职意向与工作满意度呈负相关,与职业倦怠呈正相关。工作满意度对职业倦怠具有直接效应(β=-0.679,P<0.01),职业倦怠对离职意向具有直接效应(β=0.196,P<0.05),工作满意度对离职意向具有直接效应(β=-0.368,P<0.01),职业倦怠在工作满意度影响离职意向的路径中起中介效应作用(β=-0.679×0.196=-0.133,P<0.05)。结论1、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工作满意度较高,离职意向较低,存在部分轻度、中度职业倦怠现象。2、学历、职业、月平均收入是家庭医生团队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婚姻、编制、从事家庭医生团队的工作年限、月平均收入是情绪耗竭维度的影响因素,学历是人格解体维度的影响因素,婚姻、学历和职业是成就感低落维度的影响因素。离职意向与编制、学历、职称、职业、在社区中心工作年限、月平均收入有关。3、工作满意度与离职意向间存在负相关,与职业倦怠间存在负相关,职业倦怠与离职意向间存在正相关。职业倦怠对工作满意度与离职倾向之间的关系产生部分中介效应。
谈思雯[10](2021)在《深圳市家庭医生团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文中指出目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我国基层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多以家庭医生团队形式提供服务。当前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紧张、一人多职等情况会造成团队非紧密型合作、分工职责不清等现象,而且既往关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研究多是以“标化的工作量”和“服务成效”指标来考核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尚缺乏健全的团队建设、团队管理及团队合作的考核体系。2018年,深圳市发布了《家庭医生服务规范》,进一步明确家庭医生团队应对各服务项目制定详细的团队考核管理办法等。目前,深圳市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模式已广泛运用于市各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逐渐形成了一套统一有序的工作程序,但对于家庭医生团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及团队内部考核尚缺乏深入研究。因此,本研究经过大量阅读文献、充分调研后,制定一套以团队运转为中心,以团队管理为重点的深圳市家庭医生团队绩效考核方案。方法:通过充分调研,运用文献复习法初步制定家庭医生团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分为两部分制定,第一部分是上级部门对各团队的绩效考核指标,第二部分是团队内部的绩效考核指标。两部分绩效考核指标各进行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第一部分遴选深圳市16位来自各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者,第二部分遴选21位深圳市各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公共卫生医生、药师等社区工作人员。各位专家从指标的重要性、熟悉程度、判断依据对两轮指标进行评价,通过界值法并结合专家反馈意见对指标进行修整得到最终的考核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分析其一致性。结果:第一部分,16名专家积极程度分别为100%和100%;权威系数分别为0.89和0.90;协调程度分别为0.232和0.339。结合指标界值遴选结果与专家小组讨论,最终形成一套上级部门对家庭医生团队的绩效考核指标,包括一级指标5项、二级指标17项、三级指标30项。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级指标一致性分析,每项指标CR值<0.1,各指标具有满意的一致性。第二部分,21名专家两轮的专家积极程度分别为100%和76%;权威系数分别为0.91和0.91;协调程度分别为0.270和0.328。结合指标界值遴选结果与专家小组讨论,最终形成一套家庭医生团队内部的绩效考核指标,包括一级指标6项、二级指标17项。运用层次分析法,每项指标CR值<0.1,各指标具有满意的一致性。结论:1、本研究运用文献复习法、专家论证、德菲尔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制定考核指标,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较好的涵盖目前家庭医生团队工作的重点,细化团队内部考核,促进团队合作。2、虽然各地积极探索家庭医生团队服务绩效考核指标的建立,但尚缺乏健全的团队建设、团队管理及团队合作的考核体系。本研究制定了一套以团队运转为中心、以团队管理为重点的深圳市家庭医生团队绩效考核指标。为今后进一步落实深圳市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提供参考。3、由于本研究时间和精力有限,未能对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试点研究。下一步研究旨在深圳市选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家庭医生团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进行校验并进一步完善,最终形成可推广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二、“Family Doctor”不是“家庭医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Family Doctor”不是“家庭医生”(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专家遴选 |
1.2 研究方法 |
1.2.1 初步拟定评价指标体系并设计专家咨询表 |
1.2.2 专家咨询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专家基本情况 |
2.2 专家积极系数 |
2.3 专家意见的权威程度 |
2.4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
2.5 专家咨询结果 |
2.6 权重分配 |
3 讨论 |
3.1 专家咨询结果的可靠性 |
3.2 指标体系构建和权重确定的科学性 |
3.3 构建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
(3)基于感知质量评价的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可及性和综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维度评价 |
1.2.2 信效度检验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2.2 家庭医生签约综合性服务和服务可及性现状 |
2.3 不同特征签约居民综合性服务和服务可及性评分等级比较 |
2.4 综合性与可及性影响因素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3 讨论 |
3.1 签约服务可及性和综合性的地区间差异 |
3.2 用药方案来源对可及性和综合性的影响不容小觑 |
3.3 签约服务承诺兑现情况是签约可及性和综合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
4 建议 |
4.1 扩大政策宣传,改进签约模式 |
4.2 完善绩效考核,进一步落实服务内容 |
4.3 加强部门协同,提高基本药品可及性 |
4.4 其他 |
(4)委托代理关系视角下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安排和实践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标及意义 |
1.3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家庭医生制度运行保障机制研究 |
2.2 基于供方的家庭医生服务能力及激励相关研究 |
2.3 居民对家庭医生服务的需求偏好及签约影响因素研究 |
2.4 国内外研究不足 |
第三章 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
3.1 理论框架 |
3.2 数据来源 |
3.3 调查指标与方法 |
3.4 资料分析方法 |
3.5 质量控制 |
3.6 技术路线图 |
第四章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制度安排分析 |
4.1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工具 |
4.2 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实践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能力和激励机制研究 |
5.1 家庭医生团队服务能力 |
5.2 家庭医生签约工作激励 |
5.3 家庭医生签约工作满意度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农村居民家庭医生签约选择偏好和影响因素 |
6.1 基于离散选择实验的农村居民签约偏好分析 |
6.2 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意愿和影响因素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实施偏差和归因 |
7.1 政府和家庭医生的委托代理分析 |
7.2 居民和政府的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
7.3 居民和家庭医生的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讨论与政策建议 |
8.1 方法学讨论 |
8.2 主要研究发现 |
8.3 研究结论 |
8.4 政策建议 |
创新性和研究不足 |
附录一 关键知情人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供需视角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研究 ——基于离散选择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现状与研究问题的提出 |
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4. 研究意义 |
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1. 文献综述 |
1.1 卫生服务领域的偏好测量 |
1.2 离散选择实验及其在卫生服务领域的应用研究 |
1.3 基于离散选择实验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研究动态 |
1.4 小结 |
2. 理论基础 |
2.1 知-信-行理论 |
2.2 随机效用最大化理论 |
2.3 社会偏好理论 |
第三章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1. 资料来源 |
1.1 定性资料 |
1.2 定量资料 |
2. 现场调查 |
2.1 需方家庭健康调查 |
2.2 供方基层医务人员调查 |
2.3 供需双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调查 |
3. 研究方法 |
3.1 离散选择模型构建 |
3.2 相对重要性 |
3.3 边际支付意愿与供给意愿 |
3.4 情景预测 |
4. 数据分析 |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4.3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4.4 离散选择模型回归分析 |
5. 质量控制 |
5.1 研究设计阶段 |
5.2 调查员培训 |
5.3 现场调查阶段 |
5.4 数据录入与清洗阶段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状研究 |
1. 需方家庭医生签约现状分析 |
1.1 调查对象基本特征 |
1.2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认知情况 |
1.3 签约满意度分析 |
2. 供方家庭医生签约现状分析 |
2.1 调查对象基本特征 |
2.2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认知情况 |
2.3 工作满意度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研究 |
1. 需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 |
1.1 需方偏好调查对象基本特征 |
1.2 一致性检验分析 |
1.3 基于混合Logit模型的需求偏好估计 |
2. 供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 |
2.1 供方偏好调查对象基本特征 |
2.2 一致性检验分析 |
2.3 基于混合Logit模型的供给偏好估计 |
3. 供需双方偏好比较 |
3.1 供需双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比较 |
3.2 供需双方对签约服务属性的积极与消极偏好比较 |
3.3 供需双方对签约属性相对重要性评价比较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异质性研究 |
1. 需方偏好异质性分析 |
1.1 不同人群特征的偏好异质性分析 |
1.2 基于潜类别Logit模型的偏好异质性分析 |
2. 供方偏好异质性分析 |
2.1 不同人群特征的偏好异质性分析 |
2.2 不同工作特征的偏好异质性分析 |
2.3 基于潜类别Logit模型的偏好异质性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边际支付意愿与供给意愿研究 |
1. 边际支付意愿分析 |
1.1 居民边际支付意愿分析 |
1.2 不同特征人群的边际支付意愿分析 |
2. 边际供给意愿分析 |
2.1 医务人员边际供给意愿分析 |
2.2 不同人群特征的边际供给意愿分析 |
2.3 不同工作特征的边际供给意愿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情景预测研究 |
1. 需方情景预测分析 |
1.1 不同情景下居民的签约选择概率变化 |
1.2 不同服务费用下居民的签约选择概率 |
2. 供方情景预测分析 |
2.1 不同情景下医务人员的供给选择概率变化 |
2.2 不同服务费用下医务人员的供给选择概率 |
3. 供需双方签约服务最优方案模拟 |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讨论 |
1. 关于方法学的讨论 |
1.1 离散选择实验方法学讨论 |
1.2 混合Logit模型与潜类别Logit模型应用讨论 |
2.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状讨论 |
2.1 需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认知与签约满意度情况讨论 |
2.2 供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认知与工作满意度情况讨论 |
3. 供需双方偏好共性讨论 |
3.1 医生团队诊疗水平是影响供需双方偏好最重要的属性 |
3.2 中西医结合服务是供需双方共同偏好的服务类型 |
3.3 基础包服务是供需双方共同偏好的服务内容 |
4. 供需双方偏好差异讨论 |
4.1 供需双方在签约服务方式上的偏好差异 |
4.2 供需双方在签约服务费用上的偏好差异 |
5. 供需双方偏好异质性讨论 |
6. 供需双方在不同情景下的选择概率讨论 |
第十章 结论与建议 |
1. 研究结论 |
2. 政策建议 |
3. 研究创新与不足 |
3.1 创新点 |
3.2 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济南市城镇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医疗服务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研究 |
1.2.2 关于提高医疗服务满意度对策建议的相关研究 |
1.2.3 文献总体评价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图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家庭医生 |
2.1.2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
2.1.3 满意度 |
2.1.4 服务条件 |
2.1.5 认知与利用 |
2.2 理论基础 |
2.2.1 归因理论 |
2.2.2 满意度理论 |
2.2.3 期望不一致模型 |
2.3 小结 |
第3章 理论分析框架与研究设计 |
3.1 理论分析框架 |
3.2 模型设计 |
3.3 变量设置 |
3.4 问卷设计及调查设计 |
3.4.1 问卷设计原则 |
3.4.2 问卷计分方式 |
3.4.3 问卷内容 |
3.4.4 调查实施 |
3.4.5 质量控制 |
3.5 样本地区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发展概况 |
3.5.1 样本地区情况 |
3.5.2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发展情况 |
3.6 小结 |
第4章 济南市城镇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满意度的实证分析 |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1.1 个人特征 |
4.1.2 服务条件 |
4.1.3 居民认知与利用 |
4.1.4 总体满意度情况 |
4.2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满意度多因素分析 |
4.2.1 模型的多重共线性检验 |
4.2.2 居民样本总体回归结果分析 |
4.2.3 不同教育程度下居民样本的回归结果分析 |
4.2.4 回归结果对比分析 |
4.3 小结 |
第5章 提升济南市城镇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满意度的对策 |
5.1 加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宣传力度 |
5.2 提高家庭医生的技术水平 |
5.3 改善家庭医生的服务态度 |
5.4 优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就诊环境 |
5.5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Z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执行研究 ——基于马萨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五)研究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执行基本理论阐述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马萨模型的主要内容及其适用性分析 |
(三)基于马萨模型的研究框架 |
二、Z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及其执行现状 |
(一)Z县概况 |
(二)Z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的出台背景 |
(三)Z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
(四)Z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执行的主要举措 |
三、Z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执行效果调查与评估 |
(一)调查对象的样本选择 |
(二)政策执行效果评估的指标构建 |
(三)政策执行效果的统计分析 |
(四)政策执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
四、Z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执行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
(一)政策问题的可处理性分析 |
(二)政策本身规制能力分析 |
(三)政策本身以外的变量分析 |
五、推进Z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执行的对策建议 |
(一)完善签约服务政策本身 |
(二)扩大政策资源支持力度 |
(三)优化政策执行组织机构安排 |
(四)强化家庭医生职业社会认同 |
(五)加强签约服务监督力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Z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执行情况问卷调查 |
附录二:访谈提纲 |
致谢 |
(8)签约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效果及满意度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H院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设计 |
1.2.1 服务主体与签约对象 |
1.2.2 服务内容 |
1.2.3 服务方式 |
2 研究内容 |
2.1 H院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的利用现况 |
2.2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效果 |
2.3 分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满意度评价的影响因素 |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样本量 |
3.3 调查内容及方法 |
3.3.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的调查 |
3.3.2 问卷调查法 |
3.4 调查质量的控制 |
3.4.1 调查员的培训 |
3.4.2 现场调查的质量控制 |
3.4.3 数据录入与整理的质量控制 |
3.5 数据统计和分析 |
4 结果 |
4.0 H院区签约服务模式利用现况 |
4.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描述 |
4.2 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效果 |
4.3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满意度评价 |
4.3.1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满意度评价的基本情况 |
4.3.2 签约居民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认知 |
4.3.3 签约居民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措施利用 |
4.4 签约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满意度与年龄、血压、血糖的相关性分析 |
4.5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满意度评价影响因素分析 |
4.5.1 变量定义与赋值 |
4.5.2 家庭医生服务满意度评价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5 讨论 |
5.1 签约居民服务效果对签约服务满意度评价的影响 |
5.2 签约居民人口统计学特征对签约服务满意度评价的影响 |
5.3 签约居民签约服务认知、措施利用对签约服务满意度评价的影响 |
5.4 研究局限性 |
6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家庭医生服务模式研究现况 |
参考文献 |
社会实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知情同意书 |
附录 |
(9)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工作满意度、职业倦怠及离职意向的影响因素及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现状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5 本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2.1 调查对象 |
2.2 样本量计算 |
2.3 调查工具 |
2.4 质量控制 |
2.5 数据统计分析 |
2.6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三章 结果 |
3.1 家庭医生团队基本情况 |
3.2 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工作满意度、职业倦怠及离职意向现状 |
3.3 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
3.4 家庭医生团队成员职业倦怠情况影响因素分析 |
3.5 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离职意向影响因素分析 |
3.6 职业倦怠、工作满意度和离职意向的相关性分析 |
3.7 工作满意度、职业倦怠及离职意向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基本情况分析 |
4.2 家庭医生团队工作满意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4.3 家庭医生团队职业倦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4.4 家庭医生团队离职意向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4.5 家庭医生团队工作满意度、职业倦怠及离职意向相关分析 |
4.6 建议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家庭医生职业倦怠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深圳市家庭医生团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3 研究方法 |
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家庭医生团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 |
1 家庭医生团队绩效考核指标初步制定 |
1.1 上级对家庭医生团队绩效考核指标初步制定 |
1.2 家庭医生团队内部绩效考核指标初步制定 |
2 德尔菲法的实施过程 |
2.1 德尔菲指标评价 |
2.2 德尔菲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上级对家庭医生团队绩效考核指标初步制定结果 |
3.2 家庭医生团队内部绩效考核指标初步制定结果 |
第三章 讨论 |
1 指标体系的构建 |
2 指标构建的科学性 |
3 指标的权重分析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1 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3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2010-2020年家庭医生及团队绩效考核指标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
四、“Family Doctor”不是“家庭医生”(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 孙彩霞,司驷骏,蒋锋,刘庭芳. 中国全科医学, 2021(34)
- [2]重庆市渝中区家庭医生工作室服务现状调查及发展策略探究[D]. 欧阳露. 重庆医科大学, 2021
- [3]基于感知质量评价的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可及性和综合性研究[J]. 韩相如,秦才欣,吴怡,田蓝岚,王屹亭,钱东福. 中国全科医学, 2021(19)
- [4]委托代理关系视角下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安排和实践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D]. 傅佩佩. 山东大学, 2021(11)
- [5]供需视角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偏好研究 ——基于离散选择实验[D]. 张娇. 山东大学, 2021(10)
- [6]济南市城镇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D]. 李彤.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7]Z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执行研究 ——基于马萨模型[D]. 刘宇豪.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8]签约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效果及满意度评价研究[D]. 李颖.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9]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工作满意度、职业倦怠及离职意向的影响因素及相关性研究[D]. 翟慧颖. 广东药科大学, 2021(02)
- [10]深圳市家庭医生团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D]. 谈思雯.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