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意识存在于音乐教学中

环境意识存在于音乐教学中

一、环保意识寓于音乐教学中(论文文献综述)

罗杰齐[1](2021)在《“生态美育”理念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72年“世界人类环境会议”召开以后,环境教育成为当下非常重要的一种教育理念。我国的环境教育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快速发展,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美育”教学理念。我国的生态美育教育理念,将生态学、美学和教育学进行有机结合,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尤其是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与环境的关系,构建和谐共生的生态关系,进而提高个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首先,文章介绍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生态美育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生态美育”理念在初中美术教学的应用意义。其次,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展开对广东省7所初级中学美术课程的教学现状、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调查,从调查结果发现以下三方面的问题:1.教师、学生和家长对美术课的重视程度不足;2.教学模式相对单一;3.学生的生活环境对其思想精神的成长产生了不良影响。随后对初中美术教学中生态美育融入的问题研究,分别是1.初中美术开展生态美育历史不长,经验不足;2.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教师生态审美素养有待提高;3.初中美术对生态美育重视程度不够。为了进一步改善这种局面,融入“生态美育”的思想内涵,从初中美术教学的途径进行论述,分别是1.提升师生的生态美育意识;2.建立开放完整的样本课程;3.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方式;4.建立多元化教学评价体制。最后,为了将“生态美育”真正贯彻落实到初中美术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来,以所调查的初中学校美术教材为例,借用了存在论和方法论意义上的“生态美育”,将“生态美育”最基本的立足点当代生态存在论审美观的教育,“生态美育”的哲学基础“整体论生态观”,“生态美育”的主要审美范畴“共生性”、“家园意识”和“诗意地栖居”以及“生态美育”的主要思维方式渗透并应用在初中美术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开发得到相应的教学课程,分别是《用相机记录我的旅行》、《用装饰色彩来表达》和《地球·绿洲·家园》,按照相应标准和要求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促进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打下基础。

沈倬丞[2](2021)在《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立德树人被确立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水平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根本举措,并引领着我国当前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高中俄语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学科之一,肩负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历史使命,俄语课程不仅要帮助学生获得走向世界的语言基本技能,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这一途径去了解外部世界,理解多元文化,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成为具有高度文化自信和开阔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接班人。2018年1月,我国颁布了新版《高中俄语课程标准》,提出“高中俄语课程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充分发挥俄语课程的育人价值,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核心思想。三年多来,《高中俄语课程标准》框架下的“核心素养培养状况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已建立或还需要哪些完善机制”等问题吸引着越来越多研究者的目光,也成为当前我国俄语教育界的研究热点和核心论题之一。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学习离不开对于目的语文化的理解,它承载着从目的语文化视角整合文学、地理、历史、文化等跨学科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异域文化,进而发挥认识世界文化多元性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俄语教育不仅需要培养能理解文化多元性,具有开放包容意识以及“和而不同”价值观的人才,更需要培养能在跨文化交际中传播中华文化的公民。为此,高中俄语学科依据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在核心素养框架下提出“文化意识”要素,将其与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共同整合成学科核心素养。这也对教育工作者正确认识文化意识培养的内涵和重要性,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并开发适配新理念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本文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人的全面发展观”为指导,以高中俄语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为切入点,在维果茨基教育与发展的“文化历史观”引领下,依据《高中俄语课程标准》,借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PISA全球素养框架》构建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并依据该观测体系编制调查问卷和课堂观察量表,据此对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状况进行广泛调查研究,得出研究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化的培养建议,力求从理论和实践角度为俄语学科文化教学和核心素养培养提供有益参考。论文的绪论部分阐述选题背景、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提出三个研究问题。在此基础上陈述研究方法,设计研究基本步骤和整体框架,确立了基础研究、实证研究以及研究结论与教学建议三个部分,共七章内容。基础研究包括文献综述、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文献综述主要阐述中外学界在核心素养及培养、文化意识概念及内容方面的研究。梳理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的研究领域、研究问题和研究成果,提出高中俄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研究的状况和趋势,以明晰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概念界定着重探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以及本文研究的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在文化意识范畴内梳理文化、意识和文化意识概念,辨析与之内涵相近的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概念,为后续研究统一概念基础;理论依据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视角下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作为基本理论,将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作为文化意识培养总体依据,从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的言语活动理论、跨文化交际学相关理论作为具体教学建议提出的理论基础。实证研究部分由第四、五、六章构成,它承接论文基础研究并为结论构建提供事实依据。第四章主要剖析《高中俄语课程标准》中对文化意识的内容描述、核心素养水平划分和学业质量水平划分,并在此基础上将其整合成具体化、结构化内容体系,借鉴《PISA全球素养框架》相关内容确定60个具体观测点,作为进一步开展实证研究的基本依据;第五、六章依据所构建的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深入教学一线,通过对我国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对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8所高中40节俄语课程进行课堂观察,获取当前高中俄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状况的一手资料,借助统计学分析得出相关结论,为论文后续研究提供数据支持。第七章为研究结论与教学建议,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思路剖析文化意识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导致问题的原因,提出研究结论。依据研究结论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既有综合性又有针对性,既有宏观方向性又有微观可操作性的培养建议。

房华[3](2020)在《戏剧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初中语文教学面临着种种挑战。戏剧教育与初中语文学科的融合为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并已有很多教师尝试将戏剧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相融合。戏剧教育有利于助推语文核心素养落地,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本论文从戏剧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入手,归纳总结了戏剧与戏剧教育的概念、戏剧教育与语文等学科之关系,论述了戏剧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及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两方面的意义。通过设计调查问卷、编制访谈提纲,对初中语文教师及学生实施调研。通过实践调查发现,戏剧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融合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即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学校的充分肯定,有效的教学形式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精彩的戏剧表演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学内容范围不广泛、戏剧手段运用不恰当、戏剧教学评价不完善。这使戏剧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有的价值得不到充分的应用和体现。在对戏剧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现状进行探索的基础上,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戏剧素养不够、学生阅历有限且负担沉重三个方面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在总结现状、吸取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尝试从非戏剧单元的戏剧教育及戏剧单元的戏剧教育两个方面,结合一些优秀案例展开研究。并在最后提出了戏剧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改进措施:突破传统思维,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素养;坚持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兴趣。试图给广大教师提供一定的借鉴,让戏剧教育更好地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中,更好地为初中语文教学服务。

方晓霞[4](2020)在《基于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研究 ——以湛江市A中学高中语文教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拔节孕穗期”,最需要尽心引导和栽培。但是,在高考指挥棒之下,素质教育没有全面落实,德育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立德树人”成为理想口号,“人才”被表面地理解为有丰富的文化知识、拥有一技之长的人。道德滑坡日益严重,学生缺乏感恩的心、敬业的准则、诚信的坚守、友善的微笑,不少学生的“灵魂”没有赶上教育的脚步,被落下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围绕核心素养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教育宗旨。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指教育事业既要注重传授学科知识、培养技能,又要在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形成立德树人的育人思想,树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目标。语文课程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基础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既肩负传承中华几千年灿烂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任,又有净化人们心灵、塑造美好道德的教化作用,对进行德育渗透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高中语文课程通过学习优秀文化传统使学生得到浸染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的良好思想品质,进一步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一背景下,高中语文应该兼顾核心素养与立德树人目标,从语文教育中挖掘德育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内潜于语言形式教育之中,即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教育不是生硬的说教,它的思想政治因素是以讲授文本等方式进行渗透的,也就是说要把德育因素寓于全教学过程,真正做到文以载道,道以显文。感染熏陶、潜移默化是语文德育渗透最大的特点,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感染学生而达到德育目的。语文教师要把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素养的提升与良好思想品质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激发、意志品质的砥砺、道德情操的陶冶、人生理想的树立等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收到春风化雨、潜移默化之效果。本文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引言、基于“立德树人”的语文教学德育渗透、高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高中语文教材德育资源分析、高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实践、高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反思与建议。正文分析了语文教学中立德树人的重要性以及高中语文德育渗透存在问题与原因。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语文教学在德育渗透方面较其他学科有优势。但是在实际语文教学工作中,受在社会价值冲击、教育理念错位以及教师自身局限等因素影响,仍存在语文学科育人功能发挥不充分、德育资源开发不足、语文教学方式形式化等问题,语文学科德育工作任重道远。本文通过解读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德育内容的明确指导表述,分析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从课程单元活动、教材文本两个方面挖掘德育渗透内容,梳理教材中认识自我、体验情感、感悟自然、关注社会、走进经济等活动内容以及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等不同体裁文本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理想教育、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心理健康等德育渗透素材。以学校高中语文教学为例,从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课外活动、专题复习、德育资源开发等五个方面对高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做了些实践研究,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训练,再现语言文字蕴含的内容,进而更好地进行语言表达,领会思想感情,同时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培养健康的情感认知,完善自身人格和提升人文修养。通过反思,本文认为,高中语文教学要转变观念,完善评价体系;立足文本,适度渗透德育;教学中以文载道、以形感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教师要以生为本,注意言传身教,达到“文道统一”之境,随文潜入心,授道悄无痕。

熊晴[5](2020)在《指向具身认知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研究》文中认为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既对国家教育目标负有责任,更表达着促进学生未来发展的承诺。作为承载劳动教育使命责任的重要载体,劳动教育课程不仅面临在学校中地位缺失、实施不力的困境,还潜存着由缺位所导致的败坏学生精神品质与削弱学生劳动能力等隐患问题。当前,构建整全而系统的现代教育体系,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就必须补齐劳动教育的短板,就必须关注劳动教育课程在新时期的发展。因此,本研究聚焦于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将与劳动教育课程具有天然脉络联系的具身认知理论作为研究理论基础,采用文献法、访谈法与案例法,旨在探明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在新时代的题中之义、现实境遇与发展路向,即描摹其具身样态,审视其离身困境,以及探索其走向具身的实践路径。具身认知理论已然昭示着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理想图景是具身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具身价值体现在教学活动中的身体在场、身体经验的整合、身体与环境的互动以及身心整全发展。具身的视角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课程目标主张身心共生、形塑劳动价值观;课程内容需立足于身体力行的劳动直接经验;课程实施要寓身于境,强调劳动体验表达过程;课程评价应关注劳动的行为表现。然而,反观现实的学校场域,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似乎陷入了这样一种困局:工具理性宰制劳动目标,劳动功利结果僭越了学生生命成长;劳动内容流于表层,片面强调劳动的直接经验,而忽略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整合;劳动实践过程受到制度化教学时间的挟制与封闭教学空间的规限;课程评价形胜于质,往往为评价而评价。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方方面面正在遭至离身的诘难,这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内因而言,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匮乏制约了课程内容的纵深发展,评价机制的缺失又阻滞了自身评价的有效进行;就外因而言,文化观念的偏差消解了劳动教育课程的育人价值,师资力量的薄弱又规限了其多样态发展的可能性。有鉴于此,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由离身走向具身要立足于思想观念、课程资源、环境创设、师资配置与评价机制等五个方面。具体而言,第一,要树立全息育人与身心一体的劳动教育观。要从制度层面出台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政策文件,从文化层面营造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社会风气,从教学层面将劳动育人观念渗透教学活动中。第二,要基于知识内在结构与经验活动整合劳动教育课程。在知识内在结构的意义上,要分别实现在符号表征、逻辑形式与意义三个层面内容整合。在经验活动的意义上,要以专题的形式,整合劳动教育内部不同劳动领域的内容;以课题的形式,与某一门学科课程进行整合;以主题的形式,与学科领域进行整合。第三,要营造身体在场的劳动教育环境,推进物理环境与文化环境的交互以及实体环境与虚拟环境的共生。第四,要组建以班主任为核心的劳动教育学习共同体。首先,确立促进学生身心整全发展的共同愿景;其次,建立灵活共生的学习共同体关系;最后,搭建教师多渠道合作平台。第五,要开展以学生劳动表现为标准的表现性评价,既要实施表现性评价,兼顾自评与他评,更要强调以评促改,做到过程与结果并重,以完善具身化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走向具身化是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本身的应有之义,更是实现五育融通的必然选择。本研究基于具身认知理论,描绘了劳动教育课程的具身样态,揭示了其时下的离身困境,进而探索了其由离身这一实然境遇走向具身这一应然之态的实践路径,以期促使劳动教育课程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最终促进学生实现身心的整全发展。

刘奕[6](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张丽娜[7](2020)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审美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它主要是通过对人的思想的引领帮助人们追求高远的人生目标、高尚的道德品质及促进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的和谐共生,从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愿景。生态审美是以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为出发点,进而探索人与社会、与自身的多重审美关系,它是人与世界生命联结的本真存在方式。生态审美教育是通过生态审美之境促进人与世界发生本真联结,以此激发和唤醒个体内在的生态审美本性,改善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的关系,促进人与世界的和谐。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本质及生态审美教育促进人与世界和谐的教育旨归,生态审美教育符合当前国家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成为生态文明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担当。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审美教育研究以实践唯物主义哲学为基点,遵循生态审美教育的产生、生态审美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依据、生态审美教育的具体实施路径的逻辑思路展开论证。全文共分绪论,生态审美教育的审视,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审美教育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结构四要素中主体、客体、介体、环境的生态审美教育实施四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审美教育研究是缘起生态环境危机和精神危机的加剧及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忽视对人的情感的关注导致有效性不高的现实。基于此,本文提出将生态审美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濡养人的生态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情感动力和观念基础。生态审美教育是生态文明时代新产生的美育理论形态,它是生态文明时代社会发展的现实诉求,对生态危机有着现实的审美救赎之意。生态审美教育自身有着独特的内涵、本质及功能,对其进行界定是研究的起点。生态审美教育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审美智慧为其根基之源,西方生态美学思想是其借鉴。明晰生态审美教育的内涵、本质及功能,力求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审美教育的实施奠定基础。生态审美教育原为文艺学研究的范畴,将生态审美教育置于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其可能性、现实性和必要性。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生态审美观、习近平“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理念是其理论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导引人自觉确证并体现自己的本质及引导人们追求美好的生活,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单向度的人及人生存的不和谐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下之惑。生态审美教育以生态审美的情感濡养人的生态德性品质、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促进人与世界的和谐。生态审美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是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帮助人们扬弃异化及促进自身与世界和谐的审美救赎之路。生态审美教育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体实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结构四要素。首先,教育者是生态审美教育的主导者,教育者的生态审美素养既是其胜任生态审美教育角色的关键,也是提升自我人格素养并以生态审美的人格影响受教育者人格的保障,更是生态审美教育顺利实施的前提。为此,教育者从理论和实践维度提升自身的生态审美素养至关重要。其次,生态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受教育者的生态审美生成。受教育者的生态审美生成是教育者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三大系统有效开展生态审美教育实现的。教育者关注并满足受教育者的生态审美需要,提升其生态审美素养及塑造生态审美人格,生成新时代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审美生存一代新人。再次,生态审美教育的实施过程是教育者通过设定恰适的目标并将一定的生态审美教育内容通过有效的方法传导给受教育者的过程。在这一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需要借助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三方面的介体以完成生态审美教育内容的传导及生态审美价值观念的传承。最后,人的思想和行为是受一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的,生态审美教育的有效开展受到教育环境的影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按照生态美的规律创设的生态审美教育环境能够彰显生态美的环境对生态审美教育的功用,使受教育者获得生态美的愉悦体验,从而使其思想和灵魂得以滋养。诗意地栖居是人类的生存理想,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生态审美教育裨益于人们对生态美好生活的追求。从社会文明发展的方向及人性对美的诉求,生态审美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性的完整的重要内容,有着广阔的前景。

陈健[8](2019)在《庄子生命观之于大学生生命教育价值研究》文中认为大学时代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大学生是整个社会最富有朝气、最具创造性的群体之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期盼。然而,当前大学生生命观现状不容乐观,校园中时有发生的自杀、他杀及各种暴力事件令人触目惊心,部分大学生显现出生命意识淡薄、理想信念缺失、抗挫能力低下、生命价值模糊等状态亦令人堪忧。高校学生的生命观现状,提示我们应重视与加强生命教育研究。道家哲学的本质是生命哲学。庄子作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尤为关注生命问题,其哲学体系蕴藏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他揭示生命的苦难、追求心灵的自由、思考生命的本质、关注生命的价值,形成了内涵丰富且见解独特的生命观。因而,系统阐释庄子生命观之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当代价值,有助于夯实生命教育的传统文化根基、丰富生命教育实践、促进大学生生命健康发展。本文采用调查问卷与个人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大学生生命观、生命教育现状展开了实证研究。根据调研数据与访谈结果,论文客观剖析了当前大学生生命观存在的思想偏差,揭示了大学生生命教育在目标、内容、实践层面的欠缺之处。在此基础之上,文章通过对庄子生命观的价值旨归、主要内容以及教育实践的系统梳理、归纳总结,探寻并揭橥了庄子生命观之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目标价值、内容价值和实践价值。庄子将“道”视为生命存在、活动与发展的依据。“敬畏道”“效法道”“达至道”是庄子生命观的价值旨归。“敬畏道”要求人们在“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中有所为、有所不为;“效法道”要求人们一方面以道的“普遍性”为依据,维护生命的平等和多样,另一方面以道的“规律性”为依据,自然无为、尊重生命本然;“达至道”要求人们在构建“人与天一”的生命世界与培育“藏天下于天下”的生命境界中,为生命发展创设理想外部环境和宏大内在格局。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目标不够明晰,深入发掘庄子生命观的价值旨归,将有助于促进其教育目标由模糊走向清晰,树立“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发展生命”的目标导向。庄子生命观包涵自然生命观、社会生命观和精神生命观三个方面的内容。其自然生命观所提倡的“保身、全身、爱身”“养生而不益生”“重生而不惧死”等思想,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贵身观、养生观、生死观;其社会生命观所强调的“养亲”“事君”“均调天下”“退仁义、宾礼乐”“由技入道”等思想,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责任观、生命道德观、生命实践观;其精神生命观中“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哀莫大于心死”“立鲲鹏之志”等思想,对大学生生命情感教育、生命意志教育和生命理想教育具有重要启迪。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十分零散,缺乏基于人之生命存在方式的系统性构建。庄子生命观所蕴含的珍爱自然生命、塑造社会生命和高扬精神生命等思想,无疑对充盈大学生生命教育内容,促进其由零散走向系统具有借鉴意义。庄子善于将纷繁复杂的社会事件(政治、经济、文化等)转换为教育事件以阐发事件背后的深意。《庄子》文本中的人物大多是师生关系,内容则基本上是传道、授业、解惑。庄子生命观的价值旨归和思想内核,正是借由具体的教育实践来传递和表达的。纵观《庄子》全文,庄子生命观的教育方法丰富多样,教育场域非常宽阔,不仅仅局限于学校,还包括家庭和社会。其生命观的教育实践,为丰富与拓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方法与路径提供了思想资源。需要指出的是,庄子生命观尽管拥有诸多值得传承和弘扬的价值与精神,然而受时代背景、社会历史、认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某些内容难免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存在一定程度的扞格。为此,大学生生命教育在借鉴庄子生命观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发掘、继承、弘扬其思想精华,做好“照着讲”的工作;另一方面应立足现实问题与时代要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推进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做好“接着讲”的工作。

程雅楠[9](2019)在《小学英语教材德育渗透的内容和途径研究 ——以精通版教材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要重视课程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从而指导各学科能将德育内容融入到教育与教学之中。这也就意味着小学英语的教育不再是单纯的教授英语的单词、词汇或是语法知识,而是要充分地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其中,从而提升其道德的水平。本研究的关注点是英语教材中的道德教育渗透,不是牵强附会将教材内容归结为相同的德育内容,不是千篇一律的设定德育目标,不是把德育流于形式。笔者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文本分析法,以精通版小学英语教材为分析对象,依据《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和《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有关德育渗透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与研究。为了道德教育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巧妙地将其渗透到英语课堂之中,笔者通过总结与归纳精通版教材中的主题,提出教材中德育渗透的途径并举例说明如何进行合理的德育渗透。笔者整理并分析了小学英语教材中德育渗透的部分研究,发现当下对小学英语教材中的德育渗透研究的些许局限性,即:德育渗透的方向比较浅显和单一,思维有些固化。因此,教师应依据道德教育的理论,根据英语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目标,在进行英语教学时要把握合适的契机来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无论是在课前、课中还是课后,无论是教师的自身素养,还是设计的教学环节都应该时刻牢记德育应该渗透于英语教育教学之中。通过笔者对小学英语教材中德育渗透的内容和途径的分析和总结,促使德育渗透的方向多元化并摆脱思维固化,深入挖掘文本中较深层次的内容,拓展延伸其德育的内容,而不是单纯停留在文本表面的教育内容,以便达到更深层次的情感态度目标和教育作用,并对教师日后在英语课堂上进行德育渗透时提供了参考的内容。

王琳琳[10](2019)在《小学音乐教材中的德育内容研究 ——以人音版和人教版为例》文中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音乐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本研究试图探索小学音乐教材中的德育内容编排的规律,检验小学音乐教育的德育任务与内容。本研究选取全国使用范围最广的人音版和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为研究对象,结合《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手册)》及前人对德育内容的论述,将小学音乐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归纳为爱国主义教育、生态文明教育、个人道德教育、情感教育、其它德育内容等,并逐一对其进行量化数据分析与研究。绪论含选题缘由、文献综述、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等。第一章,主要阐述了小学音乐教育的德育任务和内容指标。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小学音乐教育德育的要求、音乐教育的学科特点出发,划分小学音乐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内容指标。第二、三、四、五、六章分别对小学音乐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个人道德教育内容、情感教育内容及其它德育内容进行量化分析。第七章,是对两版小学音乐教材中的德育内容编排特点和规律进行总结。最后,总结两版小学音乐教材德育内容编排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环保意识寓于音乐教学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环保意识寓于音乐教学中(论文提纲范文)

(1)“生态美育”理念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生态美育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中国生态美育的产生
    第二节 生态美育的意义
        一、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生态审美观、生态价值观和存在观
        二、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提升人生境界,实现“诗意地栖居”
    第三节 生态美育的哲学基础观
    第四节 生态美育的审美范畴
        一、“共生性”
        二、“家园意识”
        三、“诗意地栖居”
    第五节 生态美育的思维方式
第三章 “生态美育”理念在初中美术教学的应用意义
    第一节 “生态美育”理念在初中美术教学应用的可行性
        一、从社会发展层面上看
        二、从学生层面上看
        三、从教学内容上看
        四、从教学方式上看
    第二节 “生态美育”理念在初中美术教学的应用意义
        一、促使课堂成为诗意的栖居
        二、促进课堂教学可持续发展
        三、构建正确的、健康的生态审美观
        四、扩展美术创作的内容和媒材
第四章 “生态美育”理念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融入的问题研究
    第一节 初中美术教学中生态美育的融入现状研究
        一、调查对象
        二、问卷的编制与统计方法
        三、问卷的实施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初中美术教学中生态美育融入的问题研究
        一、初中美术开展生态美育历史不长,经验不足
        二、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教师生态审美素养有待提高
        三、当前初中美术对生态美育重视程度不够
    第三节 “生态美育”理念在初中美术教学的融入路径研究
        一、提升师生的生态美育意识
        二、建立开放完整的样本课程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
        四、建立多元化教学评价体制
第五章 “生态美育”理念在初中美术教学实践——初中美术教学案例设计
    第一节 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
        二、示范
        三、小组活动
        四、练习法
        五、视听展示
        六、个体表达
        七、作品展示
    第二节 教学实施
        一、对样本案例进行分析对比
        二、构建学生生态审美观的教学案例设计
        三、侧重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学案例设计
        四、侧重构建家园意识的教学案例设计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初中美术教学中生态美育的融入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B 初中美术教学中生态美育的融入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C 初中美术生态美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实际情况
附录D 初中美术生态美育教学中老师的具体情况
附录E 侧重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学案例设计
附录F 侧重构建家园意识的教学案例设计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2)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АВТОРЕФЕРАТ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路径与总体框架
        一、研究路径
        二、总体框架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外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的研究综述
        一、核心素养理念的研究
        二、欧盟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研究
        三、美国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研究
        四、俄罗斯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的研究
    第二节 我国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的研究
        一、我国核心素养框架及其内涵研究
        二、我国外语学科核心素养概念及内涵研究
        三、我国高中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研究
    第三节 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的研究综述
        一、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内涵的研究
        二、国外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研究
        三、我国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
    第一节 核心素养及其相关概念
        一、核心素养
        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三、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
    第二节 文化意识及相关概念
        一、文化意识
        二、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意识
        三、跨文化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三节 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的文化意识概念
        一、概念及内涵
        二、高中俄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人的全面发展观
        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溯源
        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观点
    第二节 维果茨基教育与发展的文化历史观
        一、文化历史理论
        二、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机制
        三、“教育走在发展前面”思想
    第三节 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的言语活动观
        一、言语活动理论的哲学视角
        二、言语活动理论与外语教学
    第四节 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文化教学观
        一、跨文化交际理论
        二、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外语教学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
    第一节 体系的总体设计
        一、目的与原则
        二、方法与路径
    第二节 一级维度内容的提取与确立
        一、一级维度内容的提取
        二、体系基础框架的确立
    第三节 二级维度内容的提取与确立
        一、二级维度的提取
        二、二级维度在体系中的确立
    第四节 观测点提取及体系的初步确定
        一、观测点提取的依据
        二、文化知识维度观测点的选取
        三、文化理解维度观测点的选取
        四、预期达到的文化意识维度观测点的选取
        五、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的初步确定
    第五节 体系的验证及修订
        一、验证的前期准备与设计
        二、观测点有效性的数据统计
        三、专家反馈意见的汇总整理
        四、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的最终确定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文化意识培养现状的问卷调查分析
    第一节 问卷调查的研究设计
        一、目的与对象
        二、方法与路径
    第二节 问卷调查的实施
        一、研究工具的制定
        二、实施过程
    第三节 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一、信度和效度检验
        二、调查问卷各维度情况总述
        三、文化意识整体水平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四、对中俄文化知识掌握情况的数据分析及讨论
        五、对文化理解、认知与态度呈现状况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六、对文化教学评价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七、调查问卷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
    第四节 问卷调查的研究结论
        一、学生对中俄文化知识的掌握方面
        二、学生对俄罗斯文化的理解和包容度方面
        三、现时教学方法与课标要求的匹配方面
        四、文化意识培养质量和资源分布方面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课堂观察分析
    第一节 课堂观察的研究设计
        一、目的与对象
        二、方法与路径
    第二节 课堂观察的实施
        一、研究工具的制定
        二、实施过程
    第三节 课堂观察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一、数据的信度检验
        二、数据总体情况概述
        三、课堂观察量表内部结构的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
        四、对各观测点的数据分析
    第四节 课堂观察的研究结论
        一、对中俄文化知识讲解深度方面
        二、对于主题和篇章中育人价值发掘方面
        三、促进学生文化理解的手段方面
        四、学生呈现出的总体文化意识水平方面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问题分析与教学建议
    第一节 文化意识培养的总体问题分析
        一、培养理念层面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层面
        三、考评机制层面
        四、群体差异化应对层面
    第二节 文化意识培养理念与总体设计
        一、文化意识培养的核心理念
        二、文化意识培养的总体目标与路径
        三、文化知识是基础
        四、文化理解是过程
        五、文化意识是目标
    第三节 文化意识培养的教学建议
        一、依托主题明确文化意识培养的教学目标
        二、以语篇为文化意识培养的核心载体
        三、寓于言语活动的主题情境教学
        四、语言文化情境中的词汇教学
        五、媒体资源与现代技术手段运用
        六、课外教学活动的选择与安排
    第四节 文化意识培养的相关支持要素
        一、探索多元化评价机制
        二、教师理念与技能发展的引导与培训
        三、不同“起点”学生群体的差异化培养
        四、教育基础薄弱地区的全方位支持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3)戏剧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戏剧、戏剧教育与语文教学
    第一节 戏剧与戏剧教育
        一、戏剧
        二、戏剧教育
    第二节 戏剧教育与语文等学科之关系
        一、戏剧教育与语文学科之关系
        二、戏剧教育与其他学科之关系
    第三节 戏剧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一、戏剧教育有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戏剧教育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第二章 戏剧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调查分析
    第一节 戏剧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情况调查
        一、师生对戏剧及戏剧教育的了解
        二、师生自身戏剧活动经验
        三、师生对戏剧的兴趣与态度
        四、戏剧社团相关情况以及学校对戏剧教育的态度
        五、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戏剧教育的实践情况
        六、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戏剧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七、学生对戏剧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的希望
        八、戏剧教育与语文教学融合面临的困难
    第二节 戏剧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积极影响
        一、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学校的充分肯定
        二、有效的教学形式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
        三、精彩的戏剧表演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第三节 戏剧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戏剧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二、戏剧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三章 戏剧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第一节 非戏剧单元中的戏剧教育
        一、分角色朗读
        二、情境创设
        三、角色扮演与转换
        四、即兴表演
        五、游戏教学
        六、课本剧编演
    第二节 戏剧单元中的戏剧教育
        一、阅读篇目,体味感知
        二、剧本选择,切合实际
        三、分配角色,分工明确
        四、合作排练,加深理解
        五、演出戏剧,真实体验
        六、戏剧评论,升华体验
        七、写作迁移,丰富体验
    第三节 戏剧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改进措施
        一、突破传统思维,更新教育理念
        二、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素养
        三、坚持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兴趣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一:戏剧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情况(教师卷)结果统计
附录二:戏剧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情况(学生卷)结果统计
附录三:《皇帝的新装》课本剧剧本
致谢

(4)基于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研究 ——以湛江市A中学高中语文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和实际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和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概况
    (三)研究的主要特色与思路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1.内容分析法
        2.访谈调查法
        3.定性观察法
        4.叙事研究法
    (五)“立德树人”概念的界定
        1.“立德树人”的内涵
        2.“立德树人”的当代含义
        3.本研究中的“立德树人”
一、基于“立德树人”的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一)德育与德育渗透
    (二)立德树人育人观
    (三)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道德学习观与教学观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3.教育政策要求
    (四)语文德育的特殊性
        1.语文学科的文道统一
        2.语文德育内容的分散性
        3.语文德育方法的渗透性
    (五)高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意义
        1.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是实现立德树人的主要方式
        2.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需要
        3.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4.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是教师提高专业素养的需要
二、高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高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存在问题
        1.语文教学育人功能发挥不充分
        2.语文德育资源开发不足
        3.语文德育方法形式化
    (二)高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现状的原因分析
        1.社会价值观的冲击
        2.教育观念的错位
        3.教师自身的局限
三、高中语文教材德育资源分析
    (一)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德育标准的指导表述
    (二)语文教材的德育渗透内容
        1.单元活动的德育资源
        2.教材文本的德育资源
四、高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实践
    (一)阅读教学德育渗透
        1.专题阅读教学,激发心灵感触
        2.创设教学情境,引发情感共鸣
        3.品味语言文字,领略人文魅力
    (二)写作教学德育渗透
        1.时评写作,关注社会生活
        2.善用评语,引导心灵对话
    (三)课外活动德育渗透
        1.小组合作,实践出真知
        2.字以载道,写出美与德
        3.辩论交流,辩出是与非
    (四)专题复习德育渗透
        1.专题复习,关注学生发展
        2.研究命题,感受德育熏陶
    (五)雷州文化德育资源渗透
        1.雷歌融入诗歌教学
        2.雷剧融入戏剧教学
        3.雷州文化融入语文选修课程
五、高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反思与建议
    (一)转变观念,多元评价
    (二)立足文本,适度渗透
    (三)情理交融,循循善诱
    (四)以生为本,因势利导
    (五)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5)指向具身认知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的理论基础
    (五)研究设计
一、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具身价值
    (一)教学活动中的身体在场
    (二)身体经验的整合与建构
    (三)由身至心的整全发展
    (四)身体与环境的有机互动
二、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具身样态
    (一)课程目标:身心共生,形塑劳动价值观
    (二)课程内容:身体力行,立足劳动直接经验
    (三)课程实施:寓身于境,强调劳动体验表达
    (四)课程评价:扬身重行,关注劳动过程表现
    (五)案例举样
三、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离身之困
    (一)工具化目标:工具理性宰制下“有劳无育”或“有育无劳”
    (二)浅层化内容:忽视劳动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统整
    (三)祛身化实施:劳动实践受制度化时间与封闭性空间的规限
    (四)虚假化评价:遮蔽劳动实践体验
四、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遭遇离身的原因探赜
    (一)文化观念偏差
    (二)课程资源匮乏
    (三)师资力量薄弱
    (四)评价机制缺失
五、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走向具身的实践路径
    (一)树立全息育人与身心一体的劳动教育观
    (二)基于知识内在结构与经验活动整合劳动教育课程
    (三)营造身体在场的劳动教育环境
    (四)组建以班主任为核心的劳动教育学习共同体
    (五)开展以学生劳动表现为标准的表现性评价
六、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具身化的总结反思
    (一)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具身化的总结
    (二)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具身化的反思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英文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6)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7)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审美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
        一、研究思路和内容
        二、研究的基本方法
        三、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生态审美教育的缘起
    第一节 生态危机及审美救赎
        一、文明时代的生态危机
        二、生态美学的审美救赎
    第二节 生态审美教育的内涵、本质及功能
        一、生态审美教育的内涵
        二、生态审美教育的本质
        三、生态审美教育的功能
    第三节 生态审美教育的理论资源
        一、中国传统生态哲学美学智慧
        二、生态审美教育的西方资源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审美教育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审美教育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审美观
        三、习近平“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理念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审美教育的现实依据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追求与现实困境
        二、生态审美教育是人的片面发展的扬弃之路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生态审美素养养成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的生态审美素养
        一、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生态审美素养的内涵
        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生态审美素养的构成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生态审美素养养成的作用
        一、教育者的生态审美素养是有效实施生态审美教育的前提
        二、教育者的生态审美素养是提升自身人格修养的重要途径
        三、教育者的生态审美素养是胜任生态审美教育角色的重要保障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生态审美素养的发展
        一、理论之径
        二、实践之行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生态审美生成
    第一节 受教育者生态审美生成的内在依据
        一、生态审美需要是一种本性需要
        二、生态审美需要是一种高级的精神需要
        三、生态审美需要是生态文明时代的现实需要
    第二节 受教育者生态审美生成的条件
        一、正视受教育者的生态审美需要
        二、重视受教育者自然感性的培养
        三、引导受教育者的审美取向
        四、塑造受教育者的生态审美人格
    第三节 受教育者生态审美生成的路径
        一、家庭是受教育者生态审美生成的起点
        二、学校教育是受教育者生态审美生成的重点
        三、社会是受教育者生态审美生成的支点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生态审美映现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审美教育目标设定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审美教育的旨归
        二、生态审美教育目标的设置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审美教育内容
        一、辩证唯物主义生态实践观教育
        二、整体和谐为美的生态审美观教育
        三、诗意栖居生态生存观教育
        四、亲和仁爱生命观教育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审美教育方法及应用
        一、生态审美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
        二、生态审美教育方法的探索
第六章 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审美教育环境创设
    第一节 生态审美教育环境创设的意义
        一、有助于丰富受教育者的生态审美体验
        二、有助于受教育者内化并践行生态审美教育内容
        三、有助于提升受教育者的人生境界
    第二节 生态审美教育环境创设的原则及特性
        一、生态审美教育环境创设的原则
        二、生态审美教育环境创设凸显的特性
    第三节 创建生态审美教育环境
        一、选取绿色温馨生态审美教育自然环境
        二、构筑主体间性生态审美教育人际环境
        三、营造富有诗意生态审美教育氛围
结语:生态审美教育——生命家园的回归之旅
参考文献
致谢

(8)庄子生命观之于大学生生命教育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设计
    四、研究意义
第一章 大学生生命教育相关概念释义
    第一节 生命概念释义
        一、生命的内涵与特征
        二、生命的存在方式
    第二节 生命教育概念阐释
        一、生命教育的提出与意涵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章 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调研、问题与出路
    第一节 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调研
        一、大学生生命观现状调研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调研
    第二节 大学生生命教育中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目标模糊
        二、教育内容零散
        三、教育方法与路径单一
    第三节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出路
        一、强化现代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二、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资源
        三、比较视阈下庄子生命观的阐发
第三章 庄子生命观之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目标价值
    第一节 “知天人之所为”:树立敬畏生命的教育目标
        一、庄子生命观的价值旨归之敬畏道
        二、树立大学生敬畏生命的教育目标
    第二节 “物无贵贱”:树立尊重生命的教育目标
        一、庄子生命观的价值旨归之效法道
        二、树立大学生尊重生命的教育目标
    第三节 “藏天下于天下”:树立发展生命的教育目标
        一、庄子生命观的价值旨归之达至道
        二、树立大学生发展生命的教育目标
第四章 庄子生命观之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价值
    第一节 “常因自然”:充盈自然生命教育内容
        一、庄子的自然生命观
        二、充盈大学生自然生命教育内容
    第二节 “均调天下”:充盈社会生命教育内容
        一、庄子的社会生命观
        二、充盈大学生社会生命教育内容
    第三节 “逍遥而游”:充盈精神生命教育内容
        一、庄子的精神生命观
        二、充盈大学生精神生命教育内容
第五章 庄子生命观之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价值
    第一节 “法无定法”:丰富大学生生命教育方法
        一、庄子生命观的教育方法
        二、丰富大学生生命教育方法
    第二节 “游学天下”:丰富大学生生命教育路径
        一、庄子生命观的教育路径
        二、丰富大学生生命教育路径
第六章 庄子生命观之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反思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视阈下庄子生命观的再审视
        一、马克思主义生命观与庄子生命观融通之处
        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庄子生命观局限性分析
    第二节 庄子生命观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的继承与创新
        一、庄子生命观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照着讲”
        二、庄子生命观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接着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当代大学生生命观与生命教育状况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二 :《当代大学生生命观和生命教育现状访谈提纲》(学生卷)
附录三 :《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状况调查问卷》(教师卷)
读博期间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9)小学英语教材德育渗透的内容和途径研究 ——以精通版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问题的背景
    1.2 研究问题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核心概念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德育渗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2 英语学科德育渗透的研究
    2.3 德育渗透的理论基础与依据
第三章 小学英语教材中德育渗透的归纳与总结
    3.1 小学英语教材中主题的归纳
    3.2 小学英语教材中主题体现的德育因素
    3.3 小学英语教材中渗透德育思想的途径
第四章 小学英语教材中道德教育的内容分析
    4.1 小学英语教材中直接体现的德育内容
    4.2 小学英语教材中间接体现的德育内容
    4.3 小学英语教材中可引申挖掘的德育内容
    4.4 小学英语教材中德育渗透的内容举例
    4.5 研究结论
第五章 小学英语教材中德育渗透的方法与途径
    5.1 小学英语教材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5.2 研究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小学音乐教材中的德育内容研究 ——以人音版和人教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小学音乐教育的德育任务和教材的德育内容指标
    第一节 小学音乐教育的德育任务
    第二节 小学音乐教材的德育内容指标
第二章 凸显爱国主义——两版小学音乐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分析
    第一节 两版小学音乐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各项内容的量化分析
    第二节 爱国爱家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使学生建立民族自信——两版小学音乐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质性分析
第三章 重视生态环保——两版小学音乐教材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分析
    第一节 两版小学音乐教材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各项内容的量化分析
    第二节 热爱自然树立环保意识——两版小学音乐教材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质性分析
第四章 关注学生道德品质——两版小学音乐教材中的个人道德教育内容分析
    第一节 两版小学音乐教材中的个人道德教育各项内容量化分析
    第二节 身心健康意志坚强——两版小学音乐教材中的个人道德教育内容质性分析
第五章 强调情感教育——两版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内容分析
    第一节 两版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各项内容量化分析
    第二节 小爱与大爱、感恩与博爱——两版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各项内容质性分析
第六章 两版小学音乐教材中的其它德育内容分析
    第一节 两版小学音乐教材中的集体主义教育内容
    第二节 两版小学音乐教材中的世界观教育内容
    第三节 两版小学音乐教材中的社会公德教育内容
第七章 两版小学音乐教材中德育内容编排特点
    第一节 内容比例:突出生态文明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个人道德教育
    第二节 内在编排规律:观照小学生生活世界符合小学生德育发展规律
        一、观照小学生的生活世界
        二、符合小学生的德育发展规律
第八章 两版小学音乐教材中的德育内容编排存在问题与建议
    第一节 存在问题
        一、集体主义、社会公德、师生情等方面内容不足
        二、新时代德育内容较为缺失
    第二节 建议
        一、德育内容适当增加集体主义、社会公德、师生情等内容
        二、德育内容应与时俱进增加新作品
结论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承担的科研任务
    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环保意识寓于音乐教学中(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态美育”理念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罗杰齐.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2]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研究[D]. 沈倬丞.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戏剧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房华. 青岛大学, 2020(02)
  • [4]基于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研究 ——以湛江市A中学高中语文教学为例[D]. 方晓霞.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5]指向具身认知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研究[D]. 熊晴. 西南大学, 2020(01)
  • [6]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7]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审美教育研究[D]. 张丽娜. 湖北大学, 2020(01)
  • [8]庄子生命观之于大学生生命教育价值研究[D]. 陈健. 安徽师范大学, 2019(06)
  • [9]小学英语教材德育渗透的内容和途径研究 ——以精通版教材为例[D]. 程雅楠.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8)
  • [10]小学音乐教材中的德育内容研究 ——以人音版和人教版为例[D]. 王琳琳.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标签:;  ;  ;  ;  

环境意识存在于音乐教学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