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气勘探评价若干问题

煤层气勘探评价若干问题

一、有关煤层气勘探评价的若干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张抗,张立勤,刘冬梅[1](2022)在《近年中国油气勘探开发形势及发展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中国的石油年新增探明储量明显下降,以致出现新增可采储量小于当年产量的情况,年产量也连续5年降至2×108t以下。2015—2019年的平均勘探开发投资处于低谷是近年来石油储量、产量处于降势的原因之一。中国天然气快速发展期的出现比石油晚一个"相位",目前仍处在快速发展的平台上。中国页岩气近10年来已获得良好的起步,但应看到已获得的探明储量仅限于四川盆地东南部的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延长组7油层组已获得页岩油探明储量并开始建设开发实验区,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也获得重大突破并有望在储量、产量上取得大的进展,但应注意到中国页岩油的开发难度大、经济开发门槛高。致密(砂岩)油气是近期中国非常规油气中可望获得较快进展的领域,其中,鄂尔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是其增储上产的主力地区。煤层气的进展与最初的期望差距较大,需要对其赋存条件和开发技术作认真研究。建议尽快实施油气生产的新一轮战略接替评价,并提出了5个优选区和领域;倡议设立勘探基金以支持开拓性的勘查项目,提出应以服务市场经济为导向对储量审定的相关规范进行补充修改。

魏元龙,孙钊,龙萃芸,刘锦钿,周效志[2](2021)在《贵州省煤层气勘探开发形势与产业支持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二五"以来,贵州省煤层气勘探开发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仍存在产业布局、技术工艺、政策保障等方面的诸多问题。总结了贵州省煤层气勘探开发形势,梳理了勘探开发成果与存在问题,提出煤层气产业政策完善的建议。研究表明:在煤层气地质选区、层段优选与适配性技术研究的推动下,贵州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体系逐步完善,煤层气井产气效果不断取得突破,但仍存在管理体制机制不顺,财政补贴扶持弱化,技术与施工能力不强等问题。在煤层气矿业权管理方面,需彻底改变矿权叠置问题,优化新设矿业权的获得体制,加快推进煤层气与煤炭矿业权"两权合一";在多元资金投入方面,吸引省内外优势企业进入,引导鼓励常规油气矿业权人、煤炭矿业权人与煤层气开发企业合作;在税费扶持方面,严格落实税费优惠、瓦斯发电等扶持政策,进一步提高煤层气抽采利用补贴标准,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滕吉文,王玉辰,司芗,刘少华,王祎然[3](2021)在《煤炭、煤层气多元转型是中国化石能源勘探开发与供需之本》文中提出化石能源的勘探与开发对中国的快速工业化和经济腾飞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面临着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加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此不同类型新能源广为提出与试验非常重要。中国能源发展与研究现状表明:(1)中国能源结构为少油、缺气、富煤。而煤乃是未来清洁化石能源开发的源地;(2)煤层气在天然气能源开发与供给中的潜力巨大;(3)煤炭多元转化型能(煤转型能)和煤炭高效利用的轨迹研究说明,21世纪煤层气和煤炭多元转型能必是中国能源匹配中开发供给的主力。

边利恒[4](2021)在《韩城区块11号煤及其顶底板岩石力学参数计算及煤层气开发有利区预测》文中研究指明韩城煤层气开发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东北部,是国内煤层气主要开发区之一。通过系统收集前人研究成果,结合区块资料,利用测井、岩心、分析化验、压裂数据及监测结果等资料,以地应力基础理论为指导,结合油气开发的成功经验,对太原组11号煤进行了精细地应力研究,讨论了煤层气“富集+高渗”的主要控制因素,建立了煤层显微组分含量与测井响应关系,揭示了放射性Th元素正异常能较好的指示煤层气“甜点区”,预测太原组11号煤开发有利区,通过研究得出一下地质认识:(1)研究区现今水平最大主应力方位主要为北偏东45度方向;(2)地应力分布特征:随埋深增大,水平应力差逐渐变大,煤层顶底板的整体水平应力低于煤层,水平最大主应力>垂向主应力>水平最小主应力;(3)自然伽马、深浅电阻率比值、中子孔隙度等参数为煤层镜质组含量的测井敏感参数,镜质组含量与中子孔隙度成正比,与自然伽马和深浅电阻率比值成反比;(4)Th元素正异常能较好的指示11号煤层“甜点区”,分析认为放射性元素降低烃源岩的生烃门限,当其他区域煤层刚刚达到生烃门限开始产生甲烷时,反射性异常段位置的煤层已经生产大量的甲烷,甲烷的存在使得煤层割理所受的有效应力降低,大量的割理得以保留;(5)主要受断裂、水动力对煤层气保存条件的破坏作用,预测薛峰井区的中部、薛峰井区东部的鼻隆以及板桥井区的中部,这些区域远离断裂以及浅部水动力场的扰动,煤层气的含量在8m3/t以上,薛峰北断裂带、薛峰南断裂带、板桥井区西部和东部大部分,这些区域大断裂发育,部分断裂与近地表断裂系统沟通,大量的煤层气已经遭受逸散,预测这些区域煤层气含量介于在14m3/t之间;(6)煤层渗透率的大小主要受面割理发育情况和开启情况影响,深浅电阻率的比值对煤层割理测井响应明显,可定量表征割理发育程度,在现今应力场作用下,研究区东部面割理方位与现今水平最大主应力夹角近90°,面割理处于闭合状态下,研究区西部面割理现今水平最大主应力夹角近45,面割理相对开启。此外,小型低倾角逆断层伴生的“X”剪裂隙对局部煤层渗透性具有改善作用。预测割理在薛峰井区的中部和鼻隆位置较为发育,板桥井区中部零星发育。(7)煤层厚度、含气性和渗透性是煤层气富集高产的主控因素,按照“富集+高渗”有利区优选思路,确定煤层厚度、含气量下限,将富集区划分为一类富集区和二类富集区,同时确定有效渗透率下限,预测11号煤有利区平面展布,一类有利区只分布在薛峰井区中部,二类有利区只分布在薛峰井区的中部和西部,三类有利区在薛峰井区鼻隆,四类有利区主要分布在薛峰井区和板桥井区北部,其他区域均是11号煤层开发不利区。

臧子婧[5](2021)在《基于ABC-BP模型的煤层含气量地震属性预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煤层含气量预测是煤层气资源勘探和开发利用初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利用测井数据来约束地震属性反演配合线性映射模型是目前煤层含气量预测的常用方法之一,然而该方法的预测精度难以控制,普适性受到了极大的限制。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常被运用于煤层含气量预测领域,但传统的BP模型在面对复杂情景时往往容易出现收敛速度慢,易陷入局部最优以及预测结果受网络初始值影响大等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以人工蜂群算法为特征的改进的BP神经网络预测方法,并联合优选地震属性,将其应用于煤层含气量预测领域。以沁水盆地某工区3号煤层为研究对象,首先,针对研究区的具体地质情况,依据三维地震勘探数据,提取出目标储层的叠前和叠后地震属性切片;其次,利用R型聚类分析法对提取属性进行分类,优选出5种对煤层含气量变化反应最为敏感且相互独立的地震属性;再利用人工蜂群寻优算法(ABC)来确定BP神经网络的输入层与隐含层的最优连接权值和隐含层的最优阈值,构建具有鲁棒性的ABC-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并以井位置的优选地震属性和含气量数据为样本训练该模型;最后,以整个工区目标储层的优选地震属性为输入,进行工区内煤层含气量的预测。为了进一步验证ABC-BP模型的预测精度和改进效果,本次研究以相同的数据带入到传统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中来进行训练与预测,并将两预测模型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预测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改进后的ABC-BP预测模型预测精度更高,误差范围更稳定,预测效果更加理想。其中:ABC-BP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各井含气量的变化趋势基本吻合,训练井处的平均误差率为0.11%,相比于BP模型低0.72%,验证井处的平均误差率为2.22%,相比于BP模型低1.57%,此外,ABC-BP模型对煤层含气量的预测无论是高值、低值还是中等值,预测精度均较高,误差范围稳定,而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高值和低值的预测相较于其他位置的井效果欠佳,误差范围不稳定。因此,本文认为,改进后的ABC-BP预测模型可靠性高,适用性强,可有效用于煤层含气量的预测工作。图[33]表[6]参[119]。

孙钦平,赵群,姜馨淳,穆福元,康莉霞,王玫珠,杨青,赵洋[6](2021)在《新形势下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前景与对策思考》文中提出在国家要求天然气"增储上产"及煤层气产业整体处于"瓶颈"阶段的新形势下,分析煤层气勘探开发前景和对策意义重大。鉴于此,分析了国内外煤层气产业发展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从影响我国煤层气产量增长方面探讨当前产业存在的若干问题,分析了未来中国煤层气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和方向。基于我国煤层气开发的特点和技术水平,结合煤层气储量和资源潜力,综合应用产量构成法、生命模型法和储产比控制法预测了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潜力与前景。研究认为:我国煤层气产业持续发展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主要包括:(1)后备区准备不足;(2)单井产量低,整体处于低效开发状态;(3)地质条件复杂,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难以复制;(4)对外合作项目进展缓慢,推动难度较大。同时认为,煤层气仍是我国当前较现实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高产老区稳产上产、低产低效老区改造、低煤阶与构造复杂区效益开发、深部及煤系天然气综合开发是未来中国煤层气产量持续增长的方向,2035年我国煤层气地面井产量可达到150×108~250×108m3。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5项对策建议:(1)加大勘探评价工作量,落实更多优质储量,夯实建产基础;(2)加强优质储量动用,持续开展增产改造试验,助力老区稳产上产;(3)加强科技攻关和煤层气开发示范试验,确保新建产区效益开发;(4)加强对外合作区项目监管,推动合作区快速建产;(5)加大财政补贴及税收优惠扶持力度。

叶桢妮[7](2020)在《永陇矿区郭家河井田煤储层特征与构造控气研究》文中提出煤储层特征与地质构造复杂性是制约煤层气勘探开发效率的基础关键。煤储层孔隙裂隙结构的非均质性影响着煤层气的吸附和渗流过程,制约着煤层气勘探开发的效果。地质构造控制着煤层气的生成、储集和保存条件,决定着煤层气勘探工作的方向。论文以黄陇侏罗纪煤田永陇矿区郭家河井田为研究区,开展了煤储层特征、构造控气特征及基于构造复杂程度的煤层富气性预测与煤层气资源量估算方法研究,对煤层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一定的应用价值。在煤储层特征方面,分析了煤层含气性、吸附性和渗透性及其影响因素,得出3号煤层为弱吸附性、低含气量、低渗透性煤储层的认识。研究了原生结构煤和碎裂结构煤在孔隙形态、BET比表面积、BJH孔隙体积和连通性方面的差异性,得出碎裂结构煤中裂隙孔更为发育,使得碎裂结构煤吸附性和连通性优于原生结构煤的认识。借助数字式X射线影像仪和扫描电镜,研究了原生结构煤和碎裂结构煤中宏观裂隙和微观裂隙的展布特征,认为碎裂结构煤中微观裂隙发育的密度、延展长度和开合度均大于原生结构煤;采用分形理论计算了原生结构煤和碎裂结构煤的孔隙、微观裂隙分形维数,揭示了孔隙、微观裂隙分形维数与煤岩有效渗透率的配置关系。在构造控气方面,模拟了研究区沉降史,分析了构造演化和生烃史,认为侏罗系延安组长期稳定沉降,在早白垩世晚期开始生烃,但生烃时间较短,煤层气含量较低。基于三维地震勘探地质构造精细解释结果,结合修正后的钻孔煤层气含量展布特征,分析了不同构造部位的煤层含气性特征,提出了宽缓向斜、背斜及次级背斜和正断层三类构造六个构造部位的控气类型,即向斜两翼浅部、向斜轴部、向斜仰起端、向斜与次级向斜交汇部、背斜轴部和次级背斜兼正断层等六个构造部位。进行了研究区地质构造复杂程度精细分区,研究了地质构造复杂程度与煤层含气性的关系,认为构造简单区煤层气含最一般大于3.5m3/t,构造较简单区煤层气含量为2~4m3/t,构造较复杂区煤层气含量为1.5~2.5m3/t,构造复杂区煤层气含量一般小于1.5m3/t。建立了考虑热-流-固耦合效应的地质构造控气数值模型,模拟了不同类型构造的煤层气含量、煤储层温度、压力和渗透率的变化特征,揭示了褶皱和断层不同部位的煤层气含量变化规律,认为宽缓向斜转折端具有保温保压低渗透的富气特征,背斜转折端和正断层的断层面附近具有低温低压高渗透的贫气特征,进而建立了构造控气模拟方程。通过研究正断层附近煤层气含量和煤储层渗透率的变化特征,模拟得出煤层内小型正断层控气、控渗范围分别为37m和54m,断层面附近煤层气含量降幅达86%以上而渗透率增幅为2.6%。考虑煤层厚度、上覆地层厚度和围岩岩性等地质因素,选取有钻孔煤层气含量的地质剖面验证了所总结的构造控气特征和控气构造类型。在煤层富气性预测与资源量精细估算方面,基于构造控气模拟方程,提出了考虑构造复杂程度的煤层富气性系数,建立了基于构造复杂程度的煤层富气性预测模型,为煤层富气性预测提供了新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构造复杂程度的煤层气资源量精细估算方法,估算了 1302工作面煤层气资源量和郭家河井田煤层气资源量。

张二超[8](2020)在《老厂雨汪区块煤系气储层地质特征及有利区段优选》文中研究说明含煤地层地质评价,对煤系气有利区段的优选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后续勘探开发工程的基础,直接关系着煤系气开采的成功与否。本文以滇东老厂雨汪区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煤系储层地质特征的研究,计算了煤系气资源量,分析了资源分布特征;选取合适的参数,构建了符合该区的煤系气有利区段优选指标体系,平面上选取有利区,垂向上选取有利段,为后期煤系气的开采工程提供科学依据和重要支撑。雨汪区块各煤层全区均有发育,其中主采煤层为3#、7+8#、9#、13#、16#、19#煤层,其埋深、煤厚等变化较大,各煤层煤岩煤质特征基本相同,多为半亮-半暗煤岩类型,其中16#和19#煤层煤体结构较好,各煤储层的吸附解吸特征差别较小,主要孔隙类型以微孔和过渡孔为主;砂岩储层厚度较小,以长石为主要成分,孔隙类型以微孔和过渡孔为主;泥岩厚度较大,以粘土为主要成分,有机质类型为Ⅲ类。通过分析煤岩、砂岩和泥岩三种储层的平面和垂向的分布规律,依据三者之间的差异性,建立了煤系储层三种共生关系。在对研究区煤层含气性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等温吸附-含气饱和度法,构建了煤层含气量预测模型,预测了研究区各煤层含气量;利用测井曲线叠加、微电阻扫描成像和多极子阵列声波等测井数据,解释了研究区砂岩含气性,确定了含气砂岩层数;利用测井数据和等温吸附实验数据,分别计算了泥岩游离气量和吸附气量,进而计算出各煤层顶底板泥岩含气量。煤层气资源量在研究区占据绝对地位,其资源分布规律代表着煤系气的资源分布规律。计算发现,煤系气资源丰度大于2.0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区块中部;砂岩气的含气饱和度为15%左右,主要分布在LC-C1和LC-C4井附近,且两井砂地比较大;好的泥岩层主要为炭质泥岩,在LC-C2和LC-C4井附近较厚。针对煤系气有利储层的优选,选取埋深、资源丰度、构造曲率作为煤层优选指标,以砂地比作为砂岩优选指标,以炭质泥岩厚度作为泥岩优选指标,平面优选了有利区;针对煤层气合采有利段优选,以煤体结构、储层压力和层间距、临界解吸压力和临储比、煤层及顶底板力学性质、含气饱和度、渗透率比值为优选指标;针对砂岩气和煤层气合采问题,以埋深和渗透率比值作为优选指标;针对泥岩气和煤层气合采问题,以埋深作为优选指标;在垂向上分别选取了煤层气合采、砂岩气和煤层气合采、泥岩气和煤层气合采有利段。

张树东[9](2021)在《铁法煤田煤层气储层物性特征、富集规律及开发选区评价》文中指出煤层气是一种新型清洁能源和优质化工原料。开发利用煤层气既可以缓解我国天然气供需紧张的矛盾,又可以改善矿井安全生产条件和有利于保护环境。因而对煤层气富集控制因素和开发区块优选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地质学、渗流力学、实验力学,采用理论研究、数值模拟分析和现场实际生产数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铁法煤田及含煤层的地质特征。通过实验揭示煤层气赋存和运移规律,辨识选区评价指标,建立数学评价模型优选勘探开发区块,并对优选区块进行产能预测,为煤层气地面开采提供了依据。通过大量调研和深入分析,阐明了研究区煤层气地质特征主要是:(1)位于盆地西南部的大兴井田为盆地的沉降中心区,也是富煤带的发育部位和气煤的分布区,同时还是煤层气的埋深较大的区域。(2)研究区煤层厚度大,可采层多,煤层含气量稳定,可采资源量大。(3)岩浆侵入活动对煤层气的生成和储集均有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提高了煤阶,增加了煤层的生成量,增大了煤层气的储集空间和含气量,改善了煤储层的渗透性。(4)受区域构造应力场控制,断层均表现为正断层,断层泥发育,密闭性好;褶皱轴部为裂隙发育带,并表现出明显的方向性,垂直于区内一级褶皱轴向发育的NW方向主裂隙为渗透性优势方位。(5)煤层割理发育,连通性和渗透性较好。(6)煤层埋深适中,具有较好的盖层屏蔽。上述地质条件为研究区煤层气开发的可行性提供了重要保障。通过国内外调研与SEM微观试验,渗透率测试,吸附解吸实验,揭示了研究区煤中气孔、粒间孔大量分布,相互连通;孔隙类型主要为中孔、小孔和微孔,它们是吸附甲烷的主要赋存空间。煤层气在储层中的吸附与解吸、运移规律主要表现为:煤对瓦斯的吸附能力与压力呈正相关关系,与温度呈负相关关系;煤的解吸温度一定时,吸附平衡压力越高,瓦斯解吸总量越大;随着温度的升高,煤体瓦斯吸附量减少,解吸量增大;随着围压的增加,煤样的渗透率呈现指数递减的趋势;瓦斯在煤体中的渗流具有显着的Klinkenberg效应,在孔隙压力与体积应力比值较小时,煤样的渗透率随着瓦斯压力的增大而减小;随着瓦斯压力增大,温度对煤样渗透率的影响逐渐减小。在分析研究区各井田煤层气开发有利条件的基础上,确定生气潜力、储层物性、保存条件为煤层气选区评价的一级指标,煤层厚度、煤变质程度、含气量、孔隙度、煤层渗透率、埋深、顶板岩性、构造作用、水文地质等为二级指标,并确定了评价指标量化标准。建立组合赋权的层次分析-熵权-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模型,对各井田的煤层气资源开发前景进行了评价,确认了勘探开发优选区块名列前3的依次是大兴井田、大隆井田和小南井田。该论文有图65幅,表57个,参考文献145篇。

魏成森[10](2020)在《CBM公司CS煤层气开发区块单井效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很多油气田步入开发周期的中后期,油价也经历了巨大的波动,油气企业经济效益受到很大影响。尤其是煤层气这类非常规天然气企业,“重产量,轻效益”这种管理模式要逐步改变,这就决定这类企业的要愈发的重视效益开发、效益经营,气田企业必须将提高经济效益工作纳入生产经营中。本文在研究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效益评价理论和企业单井效益评价实践经验,对煤层气单井效益评价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发现目前单井效益评价的问题点,通过优化评价方法和决策数据模型,优化适用煤层气单井效益评价体系。该体系主要分为单井效益评价指标的确定、单井成本核算思路、单井成本分摊方法设计、生产决策体系构建四个部分。该体系在煤层气开采评价上是一种全新的单井效益评价体系,综合考虑了影响单井效益的各种因素,如地质条件、产量规律、治理措施规律、财政补贴等,实现了对CS开发区块煤层气单井效益的精确分类。通过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和开源节流、降本增效方案的实施,将预期能够提升的产能、节约的成本、增加的财政补贴等因素进行分析比较,为未来“一井一策”和整个开发区块生产经营发展方向提供有效的决策指标,具有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有关煤层气勘探评价的若干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关煤层气勘探评价的若干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近年中国油气勘探开发形势及发展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常规石油勘探开发形势
    1.1 探明储量的变化
    1.2 产量的变化
2 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形势
    2.1 近年天然气储量的增势
    2.2 天然气储量分析
    2.3 中国天然气产量上升态势及其与石油的对比
3 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形势
    3.1 页岩气
    3.2 页岩油
    3.3 致密(砂岩)油气
    3.4 煤层气
4 勘探开发投资与油气储量产量变化的影响
    4.1 国家石油公司的利润与国际油价的密切关系
    4.2 国家石油公司上游投资变化对储量、产量变化的直接影响
5 全国油气矿产储量通报的沿革及其所反映出的问题
    5.1 通报内容的发展变化
    5.2 未开发储量的分析
    5.3 油气储量审定工作全面总结和有关规范补充修改的必要性
6 对油气上游发展的建议
    6.1 尽快实施油气生产的新一轮战略接替的必要性
        6.1.1 待开拓的新区新领域
        (1) 大盆地内部深层—超深层
        (2) 中亚陆间区南带的上古生界
        (3) 西藏高原
        (4) 海域的海相中生界
        (5) 非常规油气领域
        6.1.2 待开拓领域的共同点
    6.2 设立勘探基金、支持开拓性勘探项目的必要性
7 结 论

(2)贵州省煤层气勘探开发形势与产业支持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煤层气勘探开发形势
    1.1 煤层气矿业权设置
    1.2 煤层气勘探开发单位
    1.3 煤层气勘探开发进展
2 勘探开发成果与问题
    2.1 地质认识与适配性技术
    2.2 取得的主要成果
    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 完善煤层气产业政策建议
    3.1 煤层气矿业权管理政策
    3.2 煤炭与煤层气协同开采政策
    3.3 吸引多元资金投入政策
    3.4 全面落实税费扶持政策
    3.5 煤层气全产业链与配套产业发展政策
4 结论

(3)煤炭、煤层气多元转型是中国化石能源勘探开发与供需之本(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煤炭的聚集与潜力巨大
    1.1 中国煤炭存储、产能与消耗
    1.2 中国的煤炭产量,产能与需求
        1.2.1 全球视野的产区分布特征
        1.2.2 中国煤炭产地的分布特征
        1.2.3 中国煤炭能源的未来需求
        1)煤炭在中国未来能源结构中的地位不会改变
        2)未来20年的煤炭需求
        3)煤炭能源潜力巨大,向第二深度空间(800~3 000 m)要煤
        4)中国能源中煤炭能源“永葆青春”
        5)煤炭多元转换对煤炭能源的未来设想
2 煤层气及化石能源存储、开发和利用
    2.1 煤层气的存储、产气量与分布
        2.1.1 世界煤层气大国
        2.1.2 中国的煤层气
    2.2 中国煤层气的潜能和反应
        2.2.1 中国华北克拉通西部的大气田——苏里格大气田
        2.2.2 中国80个含天然气沉积盆地的天然气类型
        2.2.3 全球各国煤层气的存储,开采和潜力
3 煤炭绿色、清洁、高效与能型转换
    3.1 发展洁净煤利用技术的重要性
        3.1.1 发展洁净煤技术是煤炭业创新的必然途径
        3.1.2 煤炭多联产技术是煤炭高效、洁净利用的主要发展趋势
        3.1.3 国内外发展概况
        1)世界煤制油概况
        2)中国煤制油的概况[70-75]
        3)近年发展快速
        4)到2020年煤基替代能源路线
        5)煤炭高效燃烧是发展清洁能源的重要途径
        6)煤热解技术
        7)地面煤炭煤气化
    3.2 煤炭液化与其在能源发展中的路线之一
        3.2.1 煤炭直接液化技术
        3.2.2 煤炭间接液化技术
        3.2.3 中国科学院在煤炭清洁高效能源转化研究中的进展
    3.3 煤炭地下气化、发电与其在能源发展中路线之二
        3.3.1 煤炭地下燃烧气化在中国能源发展中乃必然选择
        3.3.2 可行性与基础-资源保障
        3.3.3 煤炭气化技术的发展概况
        3.3.4 已有研究成效和工程与工艺的可行性
        3.3.5 中国实施煤炭地下气化的边界条件
        1)资源背景
        2)潜力分析
        3)技术要求
        4)地下煤田区
        5)地下煤炭燃烧气化产出与热能与发电并举
        6)中国地下煤炭燃烧气化与发电
    3.4 煤系资源在发展过程中的思考
        3.4.1 全球煤层气的资源量估计
        3.4.2 中国煤层气分布特征
        1)不同成煤时期的煤层气技术可采储量各异
        2)煤炭资源分布与煤层气资源分布
        3)可采资源量
        4)发展态势
        3.4.3 产能强化研究的几个方面
4 结论
    4.1 煤层气作为未来主体能源,潜力巨大
    4.2 煤炭、煤层气与其转型在中国能源配置的主力地位不会改变
        (1)中国煤业必须“革命”方可崛起。
        (2)创立新型煤炭资源高效利用新“链条”。

(4)韩城区块11号煤及其顶底板岩石力学参数计算及煤层气开发有利区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1 岩石力学及地应力研究现状
        1.3.2 煤层气有利区优选研究现状
        1.3.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思路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和思路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特征
    2.2 地层及煤层特征
    2.3 研究区勘探开发现状
第三章 研究区岩石力学参数计算
    3.1 岩石力学室内实验结果
    3.2 横波预测
        3.2.1 横波、纵波回归拟合
        3.2.2 模型误差原因分析
    3.3 岩石弹性力学参数计算
    3.4 动静态参数转换
第四章 研究区地应力综合评价
    4.1 地应力方向
        4.1.1 方法与原理
        4.1.2 单井地应力方向分析
        4.1.3 区域地应力方向特征
    4.2 地应力大小
        4.2.1 测井计算方法
        4.2.2 地应力模型选取和关键参数确定
        4.2.3 地应力分布特征
    4.3 现今地应力场模拟
第五章 研究区煤层气开发有利区预测
    5.1 煤层气富集条件的主控因素
        5.1.1 煤层厚度对煤层气产能的影响
        5.1.2 煤储层含气性对煤层气产能的影响
    5.2 煤层渗透性对煤层气产能的影响
        5.2.1 煤层割理
        5.2.2 天然裂隙
    5.3 煤层气开发有利区预测
第六章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5)基于ABC-BP模型的煤层含气量地震属性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煤层气开发的研究现状
        1.2.2 煤层含气量预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1.2.3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煤层气的地质与地球物理理论基础
    2.1 煤层气形成条件及特征
    2.2 煤层含气性的控制地质因素
    2.3 煤层含气量地震预测理论基础
    2.4 研究区基本地质与勘探情况
    2.5 本章小节
3 地震属性的提取与优选
    3.1 地震属性的分类及物理意义
        3.1.1 地震属性的分类
        3.1.2 地震属性参数的物理意义
    3.2 叠前地震属性的提取
    3.3 叠后地震属性的提取
    3.4 地震属性的优选
    3.5 本章小节
4 ABC-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4.1 BP神经网络
        4.1.1 BP神经网络的原理
        4.1.2 BP神经网络分析
    4.2 人工蜂群算法(ABC)
    4.3 ABC-BP神经网络模型构建与测试
    4.4 预测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节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6)新形势下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前景与对策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经验与教训
    1.1 国外经验与教训
    1.2 国内经验与教训
2 现存若干问题
    2.1 煤层气勘探开发活动不均衡,后备区准备不足
    2.2 单井产量低,整体处于低效开发
    2.3 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难以复制
    2.4 对外合作项目进展缓慢,推动难度较大
3 产业发展潜力
    3.1 我国煤层气开发潜力
        3.1.1 主力产气老区具备稳产上产潜力
        3.1.2 深部煤层气开发技术正在突破,有望实现效益开发
        3.1.3 低阶煤层气勘探开发取得突破
        3.1.4 多薄煤层、煤系气综合开发见到成效
    3.2 我国煤层气前景展望
4 中国煤层气发展对策
5 结论

(7)永陇矿区郭家河井田煤储层特征与构造控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煤储层孔隙结构特性研究
        1.2.2 煤储层裂隙结构特性研究
        1.2.3 地质构造对煤层气控制作用研究
        1.2.4 煤层气资源量计算方法研究
        1.2.5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地质特征与矿井概况
    2.1 地层
    2.2 含煤地层
    2.3 构造
    2.4 水文地质
    2.5 矿井概况
    2.6 本章小结
3 煤储层特征研究
    3.1 煤储层含气性及其影响因素
    3.2 煤储层吸附性和渗透性及其影响因素
        3.2.1 煤样采集
        3.2.2 煤储层吸附性及其影响因素
        3.2.3 煤储层渗透性及其影响因素
    3.3 煤储层孔隙发育特征
        3.3.1 煤储层孔隙结构测定
        3.3.2 煤储层孔隙发育特征
        3.3.3 煤储层孔隙分形特征
        3.3.4 煤体结构对煤储层孔隙特征的影响
    3.4 煤储层裂隙发育特征
        3.4.1 煤储层裂隙识别
        3.4.2 煤储层裂隙发育特征
        3.4.3 煤储层微观裂隙分形特征
        3.4.4 煤体结构对煤储层裂隙特征的影响
    3.5 煤储层孔隙裂隙分形特征对煤岩渗透率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构造控气研究
    4.1 地质构造三维地震精细解释与复杂程度评价
        4.1.1 地质构造三维地震精细解释
        4.1.2 地质构造复杂程度评价方法
        4.1.3 地质构造复杂程度评价
    4.2 构造演化
        4.2.1 构造层划分
        4.2.2 地质构造演化
        4.2.3 沉降史恢复与生烃史分析
    4.3 构造控气特征
        4.3.1 3号煤层含气量特征
        4.3.2 构造对煤层气赋存的控制
        4.3.3 构造演化控气特征
    4.4 基于构造复杂程度的煤层含气性特征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热-流-固耦合效应的构造控气数值模拟
    5.1 热-流-固耦合数值模型构建
        5.1.1 热-流-固耦合机理
        5.1.2 原始构造模型和数值模型
        5.1.3 模型基本参数
    5.2 基于热-流-固耦合效应的构造控气模拟分析
        5.2.1 构造控气模拟分析
        5.2.2 构造控气控渗范围
    5.3 本章小结
6 基于构造复杂程度的煤层富气性预测与资源量估算方法
    6.1 基于构造复杂程度的煤层富气性预测方法
        6.1.1 煤层富气性预测模型构建
        6.1.2 基于构造复杂程度的煤层富气性系数
        6.1.3 煤层富气性预测模型精度评价
    6.2 基于构造复杂程度的煤层气资源量精细估算方法
        6.2.1 基于体积法的煤层气资源量估算
        6.2.2 基于构造复杂程度的煤层气资源量精细估算方法
        6.2.3 研究区煤层气资源量精细估算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论文主要工作量
附录2 地质构造等级分区评价统计表
附录3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项目与取得的成果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期间的获奖
    攻读博士期间负责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攻读博士期间获得的专利

(8)老厂雨汪区块煤系气储层地质特征及有利区段优选(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论文工作量
2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及交通位置
    2.2 研究区地层发育特征
    2.3 构造特征
    2.4 水文地质特征
    2.5 小结
3 研究区煤系气储层地质特征
    3.1 煤储层地质特征
    3.2 煤系砂岩储层地质特征
    3.3 煤系泥岩储层地质特征
    3.4 煤岩及顶底板力学性质
    3.5 地应力及储层压力特征
    3.6 煤系气储层共生组合模型
    3.7 小结
4.煤系气资源特征
    4.1 煤层气含气量
    4.2 砂岩含气性
    4.3 泥岩含气量
    4.4 煤系气资源分布特征
    4.5 小结
5 煤系气有利区段优选
    5.1 平面有利区优选
    5.2 垂向有利段优选
    5.3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铁法煤田煤层气储层物性特征、富集规律及开发选区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煤层气成藏地质特征
    2.1 地质概况
    2.2 煤层和煤岩煤质特征
    2.3 水文地质
3 煤层气储层物性特征
    3.1 煤层气储层孔隙特征
    3.2 煤层气储层渗透性
    3.3 煤层气储层吸附、解吸性能
    3.4 本章小结
4 煤层气富集及运移规律
    4.1 煤层含气量控制因素及其规律
    4.2 煤层气渗流数学模型
    4.3 煤层渗流地质模型的建立及可靠性验证
    4.4 煤层气单井开采数值模拟
    4.5 本章小结
5 煤层气开发选区评价
    5.1 煤层气地面开采工艺
    5.2 煤层气选区评价指标与评价标准
    5.3 评价方法及数学模型建立
    5.4 铁法煤田煤层气开发有利条件
    5.5 铁法煤田煤层气开发选区评价
    5.6 评价结果及开发选区排序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创新
    6.1 结论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查新结论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CBM公司CS煤层气开发区块单井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
        1.2.1 国外现状
        1.2.2 国内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效益评价相关理论
    2.1 效益评价理论综述
        2.1.1 效益及效益评价的含义
        2.1.2 效益评价的基本原理
        2.1.3 效益评价方法评述
    2.2 单井效益评价理论综述
        2.2.1 单井效益评价相关概念
        2.2.2 单井效益评价方法
        2.2.3 单井效益评价意义和启示
第三章 CS煤层气开发区块经营管理情况及单井效益评价现状
    3.1 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特点
        3.1.1 煤层气开发特点
        3.1.2 煤层气经营特点
    3.2 CS煤层气开发区块开发生产情况
        3.2.1 矿权及储量情况
        3.2.2 产能建设现状
        3.2.3 生产现状
        3.2.4 经营现状
    3.3 CS煤层气开发区块单井效益评价现状
        3.3.1 评价工作开展历程
        3.3.2 现行主要评价方法
        3.3.3 参数确定原则
        3.3.4 成本费用分摊方法
        3.3.5 效益分类情况
    3.4 CS煤层气开发区块单井效益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3.4.1 效益评价指标单一
        3.4.2 成本管理与效益评价不匹配
        3.4.3 成本费用分摊方法粗放
        3.4.4 评价结果引导性不强
        3.4.5 综合治理效果未跟踪评价
第四章 CBM公司CS开发区块单井效益评价体系优化
    4.1 CS煤层气开发区块单井效益评价优化设计的目的和原则
        4.1.1 单井效益评价的目的
        4.1.2 单井效益评价的原则
    4.2 CS煤层气开发区块单井效益体系框架与特点
        4.2.1 单井效益评价体系优化框架
        4.2.2 单井效益评价特点
    4.3 CS煤层气开发区块单井效益评价体系优化方案
        4.3.1 单井评价指标的确定
        4.3.2 单井成本核算思路
        4.3.3 成本费用分摊方法设计
        4.3.4 生产决策体系构建
第五章 CS煤层气开发区块单井效益评价应用分析
    5.1 CS煤层气开发区块生产经营情况及相关数据
        5.1.1 开发现状
        5.1.2 经营情况
        5.1.3 综合措施实施情况
    5.2 CS煤层气开发区块单井效益评价
        5.2.1 总体评价结果
        5.2.2 成本分级情况
        5.2.3 单井效益评价分类结果
    5.3 CS煤层气开发区块单井效益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5.3.1 单井效益评价总体情况对比
        5.3.2 效益类别成本变动分析
        5.3.3 效益类别产气变化分析
        5.3.4 低效益类井效益变化分析
        5.3.5 高效益类井效益变化分析
    5.4 CS煤层气开发区块单井效益评价效益敏感性分析
        5.4.1 操作成本敏感性分析
        5.4.2 产量敏感性分析
        5.4.3 气价敏感性分析
        5.4.4 财政补贴敏感性分析
    5.5 综合治理措施井效益跟踪评价
        5.5.1 综合治理措施井效益提高井分析
        5.5.2 综合治理措施井效益不明显井分析
第六章 CS煤层气开发区块单井效益提高对策及保障措施
    6.1 强化效益发展理念
    6.2 完善成本核算管理基础
    6.3 搭建企业内部大数据信息系统
    6.4 积极争取行业优惠政策
    6.5 提高高效井效益措施
    6.6 治理低效无效井措施
第七章 结论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有关煤层气勘探评价的若干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近年中国油气勘探开发形势及发展建议[J]. 张抗,张立勤,刘冬梅. 石油学报, 2022
  • [2]贵州省煤层气勘探开发形势与产业支持政策研究[J]. 魏元龙,孙钊,龙萃芸,刘锦钿,周效志. 煤炭经济研究, 2021(08)
  • [3]煤炭、煤层气多元转型是中国化石能源勘探开发与供需之本[J]. 滕吉文,王玉辰,司芗,刘少华,王祎然.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1(22)
  • [4]韩城区块11号煤及其顶底板岩石力学参数计算及煤层气开发有利区预测[D]. 边利恒.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0)
  • [5]基于ABC-BP模型的煤层含气量地震属性预测方法研究[D]. 臧子婧.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1)
  • [6]新形势下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前景与对策思考[J]. 孙钦平,赵群,姜馨淳,穆福元,康莉霞,王玫珠,杨青,赵洋. 煤炭学报, 2021(01)
  • [7]永陇矿区郭家河井田煤储层特征与构造控气研究[D]. 叶桢妮. 西安科技大学, 2020
  • [8]老厂雨汪区块煤系气储层地质特征及有利区段优选[D]. 张二超.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9]铁法煤田煤层气储层物性特征、富集规律及开发选区评价[D]. 张树东.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1
  • [10]CBM公司CS煤层气开发区块单井效益评价研究[D]. 魏成森.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0)

标签:;  ;  ;  ;  ;  

煤层气勘探评价若干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