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互操作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宋思蒙[1](2019)在《信息物理融合生产系统辅助开发与仿真平台》文中研究表明信息物理融合生产系统(CPPS)是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在制造行业内的实际应用,是实现工业4.0的基础。信息物理融合技术赋予生产系统内节点智能特性,使能制造资源能够以服务的方式存在、共享和调用。CPPS的运行体现为实时任务驱动下以生产业务流程为核心的各种服务化制造资源的组合配置与动态运行。CPPS系统的设计是根据业务逻辑对CPS环境下服务化的制造资源进行整合,定义系统行为。在CPPS系统设计过程中需要解决两大问题即系统内节点的行为模型构建和行为模型信息物理融合的实现。CPPS的设计过程具有复杂性,不仅需要在设计过程中对CPPS的自适应、可重构、互操作功能进行建模和验证,还需要在运行阶段支持系统的扩展、重构和管控。当前,制约CPPS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一个CPPS设计和管理一体化方法学和模型支持。系统的建模和仿真是设计复杂系统的一种重要方法,能够帮助系统设计人员理解、描述系统,并对系统的功能进行验证。论文综合应用面向对象、系统建模和仿真、系统组态等思想和技术,针对CPPS设计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两大问题,提出并研发面向CPPS系统设计、运行的信息物理融合生产系统辅助开发与仿真平台(CPPS-ADSP)。首先,通过分析CPPS-ADSP的应用场景,提炼出CPPS-ADSP的功能和特征,并提出系统的参考框架、运行机制和网络物理环境;在此基础上,针对CPPS的设计和建模问题,提出一种融合多智能体架构和扩展Petri网OTCKPN的混合建模方法,通过预定义的系统模型库构建系统内CPS节点的协商行为模型和生产行为模型,支撑CPPS的自适应和可重构特性;在实现CPPS系统建模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面向服务架构的信息物理融合方法,定义系统中服务的类型和面向服务架构的运行机制。通过建立CPPS-ADSP和物理设备层、信息资源层之间的互操作机制,实现CPPS和异构设备、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最后,基于本文的研究成果,采用基于平台的设计方法,开发CPPS-ADSP原型系统,并结合实际生产场景,对CPPS-ADSP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CPPS-ADSP能够有效支撑CPPS的开发和验证。
陈琮化,黎露[2](2014)在《基于EMIS的高职院校校企互操作管理模式》文中认为在网络教育积极发展的大环境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区域性互操作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基于"校企合作"这一高职院校常见办学模式之一的完善和发展,本文在原有EMIS的基础上建议建立新的校企互操作模式,并针对它的内涵和功能做进一步的分析,试图将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与高职院校教育信息管理系统紧密结合,旨在对现今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管理模式产生一定的帮助,并实现企业在高校开展人才招聘活动的过程中对学生有细致而全面的了解,高职院校也可通过企业共同管理学生,实现校企双方对高职院校学生信息及时、同步、高效、准确的掌握。
刘涛[3](2012)在《面向环保的专业化空间信息多级服务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地理空间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空间数据库等技术实现了快速的融合。计算机软件架构及开发模式经历了由面向过程、面向对象、面向组件、到面向服务的变革。与此同时,随着GIS技术应用的深入,传统GIS系统已经无法满足不断变化的应用需求,地理空间服务的概念应运而生。开发地理信息系统协会(Open GIS Consortium, OGC)和地理信息/地球信息科学(Geographic Information/Geomatics)专业委员会都对地理信息服务共享与互操作提出了自己的标准规范。环境保护行业应用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已经有多年的历史,也有不少成功的案例。但主要是环保专业应用的GIS系统,大都依赖某一类专业GIS平台,系统所需的数据格式、所能提供的功能都受制于系统本身,离开系统之外将无法使用。同时,专业GIS系统间彼此封闭,系统间无法进行有效的信息交互和互操作,容易形成“信息孤岛”。为此,针对环保行业在空间信息应用方面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将地理空间信息服务体系应用于环保领域的构想,通过采用SOA的软件架构,基于OGC的标准规范,利用开源地理空间信息软件架构体系,搭建符合环保专业化应用需要的空间信息多级服务体系,实现环保行业的信息共享与互操作。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对开源地理空间信息软件架构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指出利用开源软件开发建设环境空间信息多级服务体系在系统建设费用、开发资源、兼容性以及软件更新周期等方面的优势,有助于系统框架的推广与应用(2)研究了环保行业的数据体系的构成。以实现环保信息的集成与共享为出发点考虑,对国家《环境信息元数据规范》进行了扩展,并对环境信息的元数据框架、服务模式、接口设计等方面做了深入研究;对环境信息资源进行了系统的规整和分类,并基于多级服务的概念,对不同分类要素在空间信息的多级表达上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对环境数据中心的建设的必要性、构成以及设计做了深入分析,指出环境“数据中心”在实现环境信息集成与共享方面的重要性。通过上述三个体系的建设,可完成环境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为下一步的共享服务体系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3)研究了环保行业的功能多级服务体系的构成。以实现环保空间多级服务体系架构为出发点,将环保空间信息多级服务分为了基础地理空间信息的多级服务和环保空间信息的多级服务,对环保空间信息服务的主要应用及其服务构成做了深入研究,并对环保空间信息服务的保障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指出各项保障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对功能多级服务体系的构成进行深入的研究,为整体体系的建设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4)提出了基于本体的环境功能服务的共享与互操作构想。研究了基于OWL-S的本体服务实现环保空间信息服务的描述、扩展QoS描述、服务的创建、解析以及注册等工作,并研究了基于OWL-S本体的服务组合匹配算法,并进行了应用测试。研究表明,利用本体构建环保空间信息的服务注册管理中心,有利用提高服务的匹配效率,实现环保信息在语义层次上的跨部门共享与互操作。(5)在应用示范研究中,利用环保空间信息的多级服务架构构建五个环保行业的典型应用实例。实例研究表明,基于环保空间信息多级服务体系架构有助于实现不同数据来源、不同系统间的数据集成与共享。
郭智敏[4](2012)在《高校信息互操作平台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教学、科研、管理和社区信息化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支持教学过程的教学信息化是教育技术学重点研究的对象。相比较管理信息化,教学信息化在各个高校的建设相对较晚,孤立运行的情况比较严重。在许多高校,教学系统与学生系统、招生系统、教务系统、校友系统等管理系统之间相互割据,交互手段比较落后。即使系统之间建立了联系,大多数情况也是建立两两之间的互联。这种蜘蛛网式的接口联系方式使得交互信息的管理难度急剧增加。因此,如何将教学、管理、科研等系统纳入到校园信息化的总体发展中是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中非常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建立高校信息互操作平台的目的就是将教学、管理、科研和社区信息化系统通过数据总线的方式集成在一起,协调发展,形成一个整体校园信息化环境。互操作平台采用分布式系统技术,最大化利用现有信息系统、数据库等信息资源,保护已有投资。通过对分布式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采用消息总线技术,设计了使用消息总线方式解决分布的、彼此独立的信息系统间通信问题的解决方案。基于JMS标准规范的Apache ActiveMQ技术,论文实现了消息总线并解决了异步通信等问题。论文设计了数据共享和交换模型,解决了数据异构等问题。论文采用XML技术,设计了报文和对象,解决了数据载体等问题。论文设计了应用程序的代理程序,解决了报文解析与报文发送等问题。论文采用J2EE技术架构,设计了信息集成服务器,对平台进行统一管理。论文采用了服务器挂起灾避、身份验证、权限控制和选择性报文死锁等设计,组成了互操作平台的安全体系结构,保障了平台的健壮性和共享数据的安全性。为了对所设计的信息互操作平台的核心功能进行有效性验证,论文设计了两个虚拟的部门信息系统,模拟了发布与预约和请求与响应两个实验过程。信息互操作平台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平台。论文所研究的内容对于解决当前高校信息化孤岛现象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申军霞,李玉顺[5](2011)在《教育数据互操作规范研究与实践》文中指出当前,在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域,互操作实践需求正成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深入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介绍了国际上教育信息化建设在标准化及互操作等方面的发展现状与趋势,阐述开展数据规划、标准建设与应用的重要性。与此同时,结合北京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践需求,介绍了北京市"中小学应用互操作框架",阐述了北京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基于标准促进互操作、推进数据整合与应用的发展现状。冀以期望引起大家对这一领域的实践性思考。
李海鹏[6](2011)在《应用系统的形式化描述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从广义上讲,应用系统的种类繁多,所包含的功能各异。从各式各样的应用系统中提取出共同的特性是非常困难的。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一类应用广泛需求多变的应用系统软件,即与信息管理相关的应用系统程序。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广泛应用在中小企业、教育、医疗、社区管理等领域,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这类软件在实际的开发维护过程中也存在着各种问题。如需求的多样性、开发维护的复杂性、开发重复性,很难进行二次开发、一个应用系统软件不能在多个平台上运行。为了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以代码为核心的开发观点。对象管理组织(OMG)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从抽象概念层次来构建应用系统的架构,这种方法便是模型驱动架构。它针对特定领域中应用软件的功能特点,从抽象的模型出发来构建应用系统的抽象模型,利用模型转换来生成应用系统。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是指利用已经开发完毕的商业构件按照需求进行组装,形成所需的应用系统的软件开发方法。该方法强调并行,在领域工程中,为了实现一个系统的某个功能,可以先建造一些可被其他开发人员使用的构件,然后对这些构件进行组装,最终形成系统。软件构件技术的出现为解决软件复用问题提供了一种便捷的方法。将编程人员从大量的重复代码中解脱出来,做到了快速、准确、个性化的开发。本文结合教研室中的项目,首先对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了分析,依据该类软件的功能对应用系统中的构件进行了粒度的划分。提取出了该类构件的特征及其特征关联,用形式化的方法对其进行了描述。然后在模型驱动架构和软件构件的基础之上,针对管理信息系统类这一特定领域,提出了用于描述领域对象的领域核模型。研究了领域核模型中的基本元素。针对模型转换提出了基于预制件绑定的可视化转换方法。在本文提出的领域核基础之上,最终实现了应用系统开发平台。该平台促进了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速度。
乔素兰[7](2008)在《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互操作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教育行业也正逐步走向信息化。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教育管理部门都建立了自己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Educa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EMIS)。但由于各自信息化进程不同,开发工具和开发平台不同,系统之间难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互操作,从而导致了严重的“信息孤岛”现象。本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研究了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之间数据的互操作问题,主要解决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之间跨系统、跨数据库的信息传递和数据共享问题。本文在深刻理解EMIF规范(Educa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Interoperability Framework,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互操作规范)的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连接EMIS的重要组件——区域集成服务器(Zone Integration Server,简称ZIS)和代理(Agent)。他们严格遵守EMIF规范中的数据规范和报文规范,利用XML定义共同遵循的数据对象,通过HTTP协议进行报文的通信传输,并以XML作为报文的载体进行数据交换。
刘明忠,薛恒新,陈鹏,刘路冰[8](2007)在《面向随机协作的柔性管理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分析了随机协作的特征,提出了一个面向随机协作的、基于集成化扩展企业模型的、以跨企业过程执行工具为核心的柔性管理信息系统的框架,重点分析了面向随机协作的、支持互操作的集成化可执行模型和随机协作网络管理平台。
高志鹏[9](2007)在《基于本体的共享管理信息建模方法、模型及其应用》文中提出随着运营支撑系统的不断发展,网络管理系统之间,网络管理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互操作的需求日益迫切。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处于网络管理系统核心地位的管理信息模型已经无法满足数据共享的管理需求,其表现为:1)难以支持网管系统的动态调整;2)难以保证不同网管系统的数据一致性;3)标准化的接口模型难以被广泛接受;4)难以满足端到端的业务配置需求。针对这种情况,本文通过对基于本体的共享管理信息建模方法、模型及其应用问题的讨论和分析,提出了基于本体构建共享管理信息模型的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分析了共享管理信息建模过程。对共享管理信息模型的含义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指出共享管理信息模型应具有共享、继承树式的模型表示形式、多元化建模对象、面向系统建模、语义清晰和可扩展等特性。然后从专业网络管理、综合网络管理和综合业务管理等三个视点对共享管理信息建模的需求和建模对象进行了讨论。最后按照UTRAD的方法学划分了共享管理信息建模的不同阶段,定义了各个阶段的工作内容。2)提出了基于本体的共享管理信息建模方法。首先分析了共享管理信息模型的功能需求,然后提出基于本体的共享管理信息建模步骤:基于多维体系结构的共享管理信息框架划分、构建模型继承树、模型元素的关系挖掘、一致性检验、模型的完善修改与扩展。对各个步骤应完成的内容进行了分析。3)提出了基于OWL-NM的模型描述语言和描述模板。分析了将本体描述语言OWL应用于管理信息建模时存在的两点问题:类和属性的从属关系过于松散;缺乏对Datatype型属性的约束限制。针对这两点问题,将OWL改进为应用于网络管理信息建模的OWL-NM,并基于OWL-NM,提出了共享管理信息模型中类、类属性、属性组和类关系的描述模板。4)提出了基于本体的通用共享管理信息模型。按照基于本体的共享管理信息建模方法,对通用共享管理信息进行初步划分,然后对其中的ManagedElement子类进行细化,构建了它的继承树,挖掘了ManagedElement各子类间的关系,并详细表示了其子类PhvsicalME的各子类关系。最后,使用OWL-NM模板,对类Equipment进行了细致的描述。5)提出了共享管理信息模型的系统应用机制。分析了现有的本体向关系型数据库映射方法的不足,提出一个使用元数据的本体映射方法,然后对共享管理信息数据库中的元数据进行分类划分,并定义了元数据的适配函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SMD模型的共享管理信息存取适配过程。通过开发原型系统验证了存取适配过程的正确性。
程丽丽[10](2007)在《基于WebGIS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来,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空间信息技术特别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和逐步成熟,国内外对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以及开发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已经成功地建立起了许多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并且投入运行和使用,地籍管理日益向数字化、计算机化的方向发展。2004年以来,随着“金土工程”项目的启动,“国家地籍数据库的建设”作为其中重要内容,推动了我国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建设。面向网络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研究成为当前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然而,在网络化、大数据量管理、多用户并发、数据共享以及深入应用方面还仍然存在一定问题,限制了传统地籍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范围的应用。本文结合WebGIS技术体系以及其他较成熟的技术体系,设计了基于WebGIS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架构,提出了基于WebGIS地籍空间数据模型与组织的思路与方法,构建了符合我国实际与地籍管理应用需求的地籍数据库模型,采用SuperMap IS.NET系列组件构建了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平台。该系统实用、经济,既满足日常业务流转和办公、办文需要,又能服务于决策和城市居民信息查询需求,实现地籍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科学化,为“数字国土”、“数字城市”的建设奠定基础。全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章绪论,分析国内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进展,阐述论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第二章阐述了GIS技术体系在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中应用的演变过程。从平台GIS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到组件式GIS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最后到本文研究的基于WebGIS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进行了比较与分析;第三章,基于WebGIS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架构研究。简单介绍了WebGIS技术体系与技术实现方法,阐述了地籍管理系统的总体结构以及GIS应用需求,概述了WebGIS在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模式,在比较当前主流WebGIS平台基础上,选择SuperMap系列组件构建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平台,并设计了基于WebGIS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架构;第四章基于WebGIS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第五章根据系统设计的总体目标和原则等详细设计了基于WebGIS平台下地籍空间数据模型与组织,着重介绍了地籍调查模块、地籍查询、统计和分析模块开发设计,最终进行了实际的系统编码与实现。第六章对系统实现进行概要介绍。
二、互操作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互操作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信息物理融合生产系统辅助开发与仿真平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CPPS系统设计方法研究现状 |
1.2.2 CPPS关键特性研究现状 |
1.2.3 CPPS系统建模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课题主要来源 |
1.5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整体架构 |
2 CPPS-ADSP内涵及总体运行框架研究 |
2.1 引言 |
2.2 CPPS-ADSP功能与特征 |
2.2.1 CPPS-ADSP应用场景 |
2.2.2 CPPS-ADSP主要功能 |
2.2.3 CPPS-ADSP特征 |
2.3 CPPS-ADSP总体运行框架构建 |
2.3.1 CPPS-ADSP总体运行框架 |
2.3.2 CPPS-ADSP框架运行机制 |
2.4 CPPS-ADSP网络物理环境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OTCKPN与多智能体系统的混合建模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混合建模方法概述 |
3.2.1 混合建模方法的构成 |
3.2.2 混合建模方法的运行机制 |
3.3 OTCKPN模型定义 |
3.3.1 OTCKPN的定义与形式化表达 |
3.3.2 OTCKPN建模仿真元素的定义 |
3.3.3 OTCKPN模型建模及运行规则 |
3.3.4 OTCKPN建模对象 |
3.4 基于多智能体系统协商机制的OTCKPN模型构建 |
3.4.1 基于多智能体系统的OTCKPN建模流程 |
3.4.2 基于合同网的多智能体系统协商机制构建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面向服务架构的CPPS-ADSP信息物理融合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基于面向服务架构的CPPS-ADSP服务总线 |
4.2.1 服务总线总体架构 |
4.2.2 CPPS-ADSP服务的分类与描述 |
4.2.3 CPPS-ADSP服务的注册与检索 |
4.2.4 CPPS-ADSP服务组态 |
4.3 CPPS-ADSP协议适配及服务化 |
4.3.1 工业通讯协议分类 |
4.3.2 CPPS-ADSP平台协议适配及服务化 |
4.4 CPPS-ADSP互操作方法 |
4.4.1 基于事件与实时信息驱动的设备互操作 |
4.4.2 基于任务需求的本体信息资源互操作 |
4.5 本章小结 |
5 CPPS-ADSP开发与验证 |
5.1 引言 |
5.2 CPPS-ADSP平台开发 |
5.2.1 CPPS-ADSP平台开发环境 |
5.2.2 CPPS-ADSP平台架构及功能 |
5.2.3 CPPS-ADSP平台运行流程 |
5.2.4 CPPS-ADSP平台数据结构 |
5.2.5 CPPS-ADSP部署 |
5.2.6 CPPS-ADSP平台功能实现 |
5.3 CPPS-ADSP建模仿真实例验证 |
5.3.1 CPPS-ADSP验证场景描述 |
5.3.2 CPPS-ADSP验证场景建模 |
5.3.3 CPPS-ADSP平台仿真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基于EMIS的高职院校校企互操作管理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信息互操作理念 |
2 校企互操作管理模式分析 |
2.1 校企互操作管理模式简介 |
2.2 校企互操作管理模式功能和原因分析 |
2.2.1 能够实现对教育信息的区域性共享 |
2.2.2 能够实现对教育信息的适度性管理 |
2.2.3 能够实现对教育信息的实时性管理 |
2.2.4 能够实现对教育信息的真实性管理 |
3 校企互操作管理模式实现途径 |
(3)面向环保的专业化空间信息多级服务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由系统向服务的转变 |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地理空间信息服务的研究现状 |
1.2.2 环保空间信息应用的研究现状 |
1.2.3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组织结构 |
1.4 本章总结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环保信息的资源及其构成 |
2.1.1 环境信息资源及其分类 |
2.1.2 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及其分类 |
2.1.3 环保空间信息资源及其分类 |
2.1.4 环保空间信息服务 |
2.2 环境数据中心 |
2.2.1 数据仓库与环境数据中心 |
2.2.2 环境数据中心与环保空间信息多级服务体系 |
2.3 环保空间信息多级服务概述 |
2.3.1 多级服务的必要性 |
2.3.2 多级服务的方法 |
2.3.3 多级服务的方式 |
2.3.4 多级服务的模式 |
2.4 面向服务的体系构架(SOA)和WebService |
2.4.1 面向服务架构(SOA) |
2.4.2 WebService |
2.4.3 地理信息Web服务(GIS Web Service) |
2.5 本体与地理本体 |
2.5.1 本体的概念 |
2.5.2 本体描述语言 |
2.5.3 地理本体 |
2.6 本章总结 |
3 环境多级数据服务体系研究 |
3.1 环境数据的元数据多级服务体系 |
3.1.1 元数据与环境数据的元数据 |
3.1.2 环境数据的元数据框架 |
3.1.3 环境数据的元数据服务模式 |
3.1.4 基于XML的环境信息元数据接口设计 |
3.2 环境空间数据多级服务体系 |
3.2.1 基础地理信息资源的分级 |
3.2.2 环保空间多级数据及其构成 |
3.2.3 基于OpenGIS的数据共享服务 |
3.3 环境数据中心建设 |
3.3.1 环境数据中心建设的必要性 |
3.3.2 环境数据中心构成 |
3.3.3 基于数据仓库的环境数据中心设计 |
3.4 本章总结 |
4 环境多级功能服务体系研究 |
4.1 面向环保的空间信息多级功能服务体系框架 |
4.2 基础地理空间信息多级服务 |
4.2.1 多级地图服务 |
4.2.2 多级影像服务 |
4.2.3 专题地图服务 |
4.2.4 空间查询服务 |
4.2.5 地名、地址解析服务 |
4.2.6 地图打印服务 |
4.3 环境空间信息功能多级服务 |
4.3.1 环境质量多级服务体系 |
4.3.2 污染源监测与预警服务体系 |
4.3.3 污染扩散模型服务体系 |
4.3.4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服务体系 |
4.4 环保空间信息服务的保障 |
4.4.1 政府部门的主导 |
4.4.2 软、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 |
4.4.3 空间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 |
4.4.4 标准的制定与规范的统一 |
4.5 本章总结 |
5 基于本体的多级服务组合实现策略研究 |
5.1 服务描述语言及其缺陷 |
5.1.1 服务描述语言(WSDL) |
5.1.2 WSDL的缺陷 |
5.2 基于OWL-S本体的环保空间信息服务语义描述 |
5.2.1 本体与OWL-S概述 |
5.2.2 服务本体的QoS的描述 |
5.2.3 服务本体的创建、解析以及注册 |
5.3 基于OWL-S本体的服务匹配 |
5.3.1 服务的功能属性匹配 |
5.3.2 服务的非功能属性匹配 |
5.4 环保空间信息服务组合算法 |
5.5 本章总结 |
6 原型系统框架及其应用 |
6.1 系统平台软件选择 |
6.2 开源服务软件框架 |
6.2.1 开源代码软件 |
6.2.2 开源地理空间信息软件 |
6.2.3 本文采用的开源软件架构 |
6.3 环保空间信息多级服务体系框架 |
6.3.1 服务体系框架 |
6.3.2 实验数据构成 |
6.4 应用示范研究 |
6.4.1 环境综合信息平台应用 |
6.4.2 环境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应用 |
6.4.3 污染源监测与预警系统应用 |
6.4.4 空气质量实时发布系统应用 |
6.4.5 移动办公终端应用 |
6.5 本章总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总结 |
7.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4)高校信息互操作平台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1 我国高校信息化的现状及发展方向分析 |
1.1.2 高校信息互操作与高校信息化建设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现状 |
1.2.2 国内现状 |
1.3 本文研究意义与论文组织 |
第2章 高校信息互操作平台的总体规划 |
2.1 总体原则 |
2.1.1 高校信息互操作平台用户特点 |
2.1.2 高校信息互操作平台建设目标 |
2.2 高校信息互操作平台的概念模型 |
2.3 高校信息互操作的三种建设模式 |
2.3.1 统一标准,重新建设 |
2.3.2 中央数据库模式 |
2.3.3 分布式数据共享模式 |
2.4 高校信息互操作平台总体结构 |
2.5 信息集成服务器 |
2.5.1 信息集成服务器的主要功能 |
2.5.2 信息集成服务器的体系结构 |
2.6 应用程序代理程序 |
2.6.1 应用程序代理程序的主要功能 |
2.6.2 应用程序代理程序的体系结构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分布式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 |
3.1 概述 |
3.1.1 传统数据共享方式 |
3.1.2 分布式数据共享模式 |
3.2 基于远程调用方式实现系统间的通信 |
3.2.1 RMI远程方法调用 |
3.2.2 Web Service技术 |
3.3 基于消息方式实现高校信息管理系统间的通信 |
3.3.1 消息概念 |
3.3.2 基于java自身技术来实现消息方式的系统间通信 |
3.3.3 基于开源框架实现消息方式的系统间通讯 |
3.4 流程管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校信息互操作平台的详细设计 |
4.1 消息总线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
4.1.1 JMS基本构件的研究与实现 |
4.1.2 消息传送模型的研究与实现 |
4.1.3 消息总线消息格式转换的实现 |
4.1.4 消息总线消息持久化的实现 |
4.1.5 消息总线主从服务器的实现 |
4.2 数据模型的设计 |
4.3 通信模式的设计 |
4.4 XML报文设计 |
4.4.1 通知报文UIP_Ack的设计 |
4.4.2 请求报文UIP_Request的设计 |
4.4.3 应答报文UIP_Response的设计 |
4.4.4 事件报文UIP_Event的设计 |
4.4.5 数据提供报文UIP_Provide的设计 |
4.4.6 数据预约报文UIP_Subscribe的设计 |
4.5 信息互操作平台的命名规范 |
4.6 信息集成服务器的设计 |
4.6.1 建立数据提供者数据库 |
4.6.2 建立数据预约者数据库 |
4.6.3 提供报文队列服务 |
4.6.4 注册应用程序代理程序 |
4.6.5 代理身份验证和权限控制 |
4.7 代理程序的设计 |
4.7.1 与信息集成服务器建立连接 |
4.7.2 向信息集成服务器传递应用程序中数据变更 |
4.7.3 对信息集成服务器请求的应答 |
4.7.4 提供报文队列服务 |
4.7.5 信息系统的必要修改 |
4.8 平台实施中的安全设计 |
4.8.1 服务器挂起灾避的设计 |
4.8.2 身份验证的设计 |
4.8.3 权限控制列表的设计 |
4.8.4 死锁处理设计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互操作平台数据交互和共享模式的实现 |
5.1 概述 |
5.2 开发环境及开发工具 |
5.3 发布与预约数据共享模式的实现 |
5.3.1 实现思路与设计过程 |
5.3.2 实现过程演示 |
5.3.3 结果分析 |
5.4 请求与应答数据共享模式的实现 |
5.4.1 实现思路与设计过程 |
5.4.2 实现过程演示 |
5.4.3 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工作总结 |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教育数据互操作规范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背景 |
二、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数据互操作发展的国内外现状 |
(一) 国际上e-Learning标准化与互操作的发展 |
1. e-Learning标准化工作 |
2. e-Learning标准化工作的基本趋势 |
(二) SIF及其对e-Learning互操作的促进 |
(三) 国内e-Learning标准化的发展 |
三、互操作的必要性及其对北京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作用 |
四、北京《中小学应用互操作框架》 (CIF) 简介 |
(一) CIF中的基本概念 |
1. 数据模型: |
2. 区域集成服务器ZIS: |
3. 代理程序 (Agent Program或Agent) : |
4. 对象: |
5. 报文 (消息) : |
(二) CIF体系架构 |
(三) CIF数据交换模式 |
1. 请求与应答模式 |
2. 发布与预约模式 |
(四) 消息协议与消息格式 |
五、CIF互操作规范的应用实例 |
(一) CIF中请求与应答模式的互联示例 |
(二) CIF中发布与预约模式的互联示例 |
(三) 基于CIF的学校教育信息化信息系统互联示例 |
(6)应用系统的形式化描述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背景与遇到的问题 |
1.1.1 课题的选题背景 |
1.1.2 应用系统开发遇到的问题 |
1.2 MDA 与软件构件技术研究现状 |
1.2.1 模型驱动架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软件构件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内容安排 |
第二章 模型驱动开发与构件技术 |
2.1 模型驱动开发技术 |
2.1.1 程序设计语言的发展历程 |
2.1.2 模型驱动架构的基本概念 |
2.1.3 基于模型驱动架构的软件开发技术 |
2.1.4 模型驱动架构的优点 |
2.2 软件构件技术简介 |
2.2.1 构件的基本概念 |
2.2.2 基于构件的应用系统开发技术 |
2.2.3 软件构件开发的优点 |
2.3 基于MDA 的开发方法遇到的问题 |
2.4 构件技术在开发中遇到的问题 |
2.5 基于MDA 的构件开发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应用系统的形式化描述与领域核模型的研究 |
3.1 应用系统的分析与粒度划分 |
3.1.1 应用系统的分析 |
3.1.2 应用系统中构件粒度划分 |
3.1.2.1 构件的特征和特征关联 |
3.1.2.2 构件的粒度 |
3.2 领域核模型的提出 |
3.3 领域核模型的研究 |
3.3.1 领域核模型的基本元素 |
3.3.1.1 领域核中的实体 |
3.3.1.2 领域核中的编码 |
3.3.2 领域核模型的映射机制 |
3.3.3 领域核模型中的预制件 |
3.3.4 预制件的互操作 |
3.3.5 领域核模型中的业务展示机制与权限机制 |
3.4 领域核模型的优越性 |
3.4.1 领域核模型在应用系统描述上的完善性 |
3.4.2 领域核模型在应用系统开发上的便捷性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模型的动态转换机制研究 |
4.1 基于 MDA 的模型转换介绍 |
4.2 基于预制件的动态绑定转换方式的研究 |
4.2.1 可视化的动态绑定转换方法的提出 |
4.2.2 动态转换的实现方式 |
4.3 模型的转换规则的研究 |
4.3.1 数据的约束规则 |
4.3.2 界面的约束规则 |
4.3.3 权限的约束规则 |
4.4 用户自定义业务模型转换机制的研究 |
4.5 动态绑定转换与传统模型转换的比较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应用系统开发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
5.1 应用系统开发平台的体系结构 |
5.2 应用系统开发平台设计方案 |
5.2.1 应用系统开发平台总体设计思路 |
5.2.2 领域核中类的设计 |
5.2.2.1 领域核中基本元素类的设计 |
5.2.2.2 模块的设计 |
5.2.2.3 实体映射的设计与实现 |
5.2.2.4 互操作的设计 |
5.2.3 应用系统开发平台的工作流程 |
5.3 应用系统开发平台的模型发布实现 |
5.3.1 应用系统模型的序列化与反序列化 |
5.3.2 应用系统 PSM 文件运行 |
5.4 应用系统开发平台在企业信息管理中的实际应用 |
5.5 应用系统开发平台的性能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未来的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互操作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 |
§1.4 本文的章节安排 |
第2章 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互操作机制 |
§2.1 软件互操作的概念 |
§2.2 软件互操作的分类 |
§2.3 软件互操作的架构 |
§2.4 三种互操作架构模型的比较 |
§2.5 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互操作规范简介 |
第3章 相关技术及理论基础 |
§3.1 XML技术基础 |
§3.2.NET Framework |
§3.3 C#语言 |
第4章 演示模型主要组件的设计与实现 |
§4.1 演示模型总体功能设计 |
§4.2 ZIS的功能分析及设计 |
§4.3 Agent的功能分析及设计 |
§4.4 ZIS的详细实现 |
§4.5 Agent的详细实现 |
§4.6 演示模型数据报文样本示例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基于本体的共享管理信息建模方法、模型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网络管理发展的需求 |
1.1.2 基于本体的共享管理信息模型的优点 |
1.1.2.1 本体应用于管理信息模型的优点 |
1.1.2.2 共享管理信息模型的优点 |
1.1.3 研究意义 |
1.2 相关研究工作 |
1.3 文章结构 |
参考文献 |
第2章 基于本体的共享管理信息模型研究综述 |
2.1 引言 |
2.2 网络管理信息模型研究现状 |
2.2.1 管理信息建模方法研究现状 |
2.2.1.1 UTRAD建模方法 |
2.2.1.2 IRP建模方法 |
2.2.1.3 MINM建模方法 |
2.2.1.4 其他信息建模方法 |
2.2.2 管理信息模型分类研究 |
2.2.2.1 基于分层视点的管理信息模型 |
2.2.2.2 基于建模对象的管理信息模型 |
2.2.2.3 基于框架协议/描述语言的管理信息模型 |
2.3 基于本体的共享管理信息模型研究现状 |
2.3.1 共享管理信息模型研究现状 |
2.3.1.1 CIM相关研究 |
2.3.1.2 SID相关研究 |
2.3.2 网络管理信息本体建模研究现状 |
2.3.2.1 通用本体建模研究 |
2.3.2.2 网络管理领域中的本体模型研究 |
2.4 基于本体的共享管理信息模型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2.5 本文研究目标 |
2.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3章 共享管理信息建模过程 |
3.1 引言 |
3.2 共享管理信息模型的含义 |
3.3 多视点共享管理信息建模过程 |
3.3.1 基于专业网络管理视点的共享管理信息模型 |
3.3.2 基于综合网络管理视点的共享管理信息模型 |
3.3.3 基于综合业务管理视点的共享管理信息模型 |
3.3.4 通用共享管理信息模型 |
3.4 基于UTRAD的共享管理信息建模过程 |
3.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4章 基于本体的共享管理信息建模方法 |
4.1 引言 |
4.2 共享管理信息建模功能需求 |
4.2.1 共享管理信息建模公共管理功能需求 |
4.2.2 共享管理信息建模配置、性能、故障管理功能需求 |
4.3 基于本体的共享管理信息建模方法 |
4.3.1 基于多维体系结构的共享管理信息框架划分 |
4.3.2 按继承关系构建模型元素 |
4.3.3 挖掘模型元素间关系 |
4.3.3.1 关系特性分析 |
4.3.3.2 管理对象类关系挖掘与记录 |
4.3.4 模型的一致性检验 |
4.3.4.1 语法的一致性检验 |
4.3.4.2 语义的一致性检验 |
4.3.5 第五步:模型的完善、修改与扩展 |
4.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5章 基于 OWL-NM的模型描述语言及描述模板 |
5.1 引言 |
5.2 基于OWL的网络管理信息描述语言 OWL-NM |
5.2.1 OWL简介及子语言选择 |
5.2.2 OWL在网络管理信息建模过程中的应用分析 |
5.2.3 改进后的共享管理信息本体描述语言: OWL-NM |
5.2.3.1 紧耦合化的类和属性的从属关系 |
5.2.3.2 对 Datatype型属性的约束规定 |
5.3 基于 OWL-NM的共享管理信息模型描述模板 |
5.3.1 管理对象类描述模板 |
5.3.2 属性描述模板 |
5.3.3 属性组描述模板 |
5.3.4 关系描述模板 |
5.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6章 基于本体的通用共享管理信息模型 |
6.1 引言 |
6.2 通用共享管理信息模型定位 |
6.3 ManagedElement及其子类的继承关系 |
6.4 ManagedElement子类间的关系挖掘 |
6.5 PhvsicalME子类间的关系的表示 |
6.6 基于OWL-NM的通用共享管理信息模型描述 |
6.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7章 共享管理信息模型系统应用机制 |
7.1 引言 |
7.2 背景分析 |
7.3 基于OWL-NM的本体模型向数据库表结构的映射 |
7.3.1 本体模型向数据库表结构映射方法研究背景及不足 |
7.3.2 OWL-NM向数据库表的映射 |
7.3.2.1 OWL-NM描述对象分析 |
7.3.2.2 OWL-NM向数据库的映射步骤 |
7.4 基于 SMD模型的共享管理信息存取适配过程 |
7.4.1 元数据及其适配函数 |
7.4.1.1 tdm元数据及其适配函数 |
7 4 1.2 slm元数据 |
7 4 1.3 om元数据 |
7 4 1.4 acm元数据 |
7.4.2 基于 SMD模型的适配过程 |
7.4.2.1 数据访问请求适配过程 |
7.4.2.2 数据访问相应适配过程 |
7.5 原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7.5.1 应用场景 |
7.5.2 数据库表设计 |
7.5.3 模块划分 |
7.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8章 结束语 |
8.1 论文总结 |
8.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
全文缩略语 |
致谢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基于WebGIS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与现状 |
1.2.1 国际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现状 |
1.2.2 我国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现状 |
1.2.3 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发展趋势 |
1.3 本文研究目标 |
1.4 研究可行性和创新点 |
1.4.1 可行性 |
1.4.2 创新性 |
1.5 论文组织 |
第2章 GIS 在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的应用 |
2.1 GIS 在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演变 |
2.1.1 GIS 技术体系演变 |
2.1.2 GIS 在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演变 |
2.2 基于平台GIS 实现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开发 |
2.2.1 系统开发优势 |
2.2.2 系统开发不足 |
2.3 基于组件GIS 实现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开发 |
2.3.1 系统开发优势 |
2.3.2 系统开发不足 |
2.4 基于WEBGIS 实现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开发 |
2.4.1 基于 Web 的 B/S 结构的应用优势 |
第3章 基于WEBGIS 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架构设计研究 |
3.1 WEBGIS 概述 |
3.1.1 WebGIS 的技术特点 |
3.1.2 WebGIS 的应用层面 |
3.1.3 WebGIS 的技术实现 |
3.2 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及GIS 应用需求 |
3.2.1 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总体结构 |
3.2.2 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中 GIS 应用需求 |
3.3 WEBGIS 在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的应用模式 |
3.3.1 部门内部应用 |
3.3.2 公众应用 |
3.4 WEBGIS 在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分解 |
3.4.1 地籍数据管理 |
3.4.2 地籍业务管理 |
3.4.3 地籍信息服务 |
3.5 当前主流WEBGIS 平台及对比分析 |
3.5.1 平台选择原则 |
3.5.2 主流 WebGIS 平台评价 |
3.5.3 SuperMap IS.NET5 特点 |
3.6 基于WEBGIS 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 |
3.6.1 总体结构设计 |
3.6.2 系统结构特点 |
第4章 基于WEBGIS 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 |
4.1 多级分布式应用技术 |
4.1.1 分布式计算 |
4.1.2 分布式网络地理信息系统 |
4.1.3 多级分布式应用与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
4.1.4 多级分布式技术实现 |
4.2 海量地籍空间数据管理技术 |
4.2.1 地籍数据特点 |
4.2.2 海量地籍空间数据管理技术 |
4.2.3 SuperMap SDX+空间数据引擎在 WebGIS 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中应用 |
4.3 WEBGIS 与工作流技术的融合 |
4.3.1 工作流技术 |
4.3.2 工作流管理系统 |
4.3.3 WebGIS 与工作流技术 |
4.4 AJAX技术 |
4.4.1 Ajax 技术 |
4.4.2 AjaxMap |
4.5 空间数据互操作技术 |
4.5.1 空间数据共享交换模式 |
4.5.2 空间数据互操作 |
4.5.3 空间数据互操作技术实现 |
4.5.4 基于 Web Services 空间数据互操作技术 |
4.5.5 SuperMap IS Web Service 和WMS |
第5章 基于WEBGIS 的柳州市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设计 |
5.1 系统设计总体目标 |
5.2 系统设计原则 |
5.3 系统总体架构 |
5.4 系统建设技术思路 |
5.5 数据库设计方案 |
5.5.1 地籍空间数据模型与组织 |
5.6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5.6.1 地籍调查模块开发 |
5.6.2 地籍查询、统计和分析模块开发 |
5.6.3 网络发布模块开发 |
5.6.4 GIS 应用与OA、MIS 集成研究 |
5.6.5 Ajax 富客户端开发 |
5.7 系统网络及硬件设计 |
5.7.1 网络结构 |
5.7.2 硬件配置 |
5.8 系统安全技术体系 |
第6 章 基于WEBGIS 的柳州市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实现 |
6.1 系统总体界面 |
6.2 土地登记子系统 |
6.3 地籍调查子系统 |
6.4 查询统计子系统 |
6.5 网络发布子系统 |
6.6 系统管理子系统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创新点 |
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互操作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信息物理融合生产系统辅助开发与仿真平台[D]. 宋思蒙. 北京交通大学, 2019
- [2]基于EMIS的高职院校校企互操作管理模式[J]. 陈琮化,黎露.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4(07)
- [3]面向环保的专业化空间信息多级服务体系研究[D]. 刘涛. 武汉大学, 2012(03)
- [4]高校信息互操作平台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郭智敏. 西南交通大学, 2012(10)
- [5]教育数据互操作规范研究与实践[J]. 申军霞,李玉顺. 中国电化教育, 2011(05)
- [6]应用系统的形式化描述研究与实现[D]. 李海鹏. 电子科技大学, 2011(07)
- [7]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互操作的研究与实现[D]. 乔素兰. 长春理工大学, 2008(02)
- [8]面向随机协作的柔性管理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研究[J]. 刘明忠,薛恒新,陈鹏,刘路冰.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 2007(23)
- [9]基于本体的共享管理信息建模方法、模型及其应用[D]. 高志鹏. 北京邮电大学, 2007(05)
- [10]基于WebGIS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研究[D]. 程丽丽. 东北师范大学,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