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全力实施“八·八战略”(论文文献综述)
冯海涛[1](2021)在《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2年11月,习近平第一次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上,准确地表述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醒每一个共产党员不要忘记自己的初衷。十九大把“以人民为中心”纳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人民二字高频率出现在十九大报告中,始终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核心地位。2021年7月1日,习近平在党的百年华诞上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就是人民的心。”(1)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贯穿于习近平治国理政实践的始终,体现在“五位一体”建设中。在经济建设方面,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原则下,强调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经济建设的目标;在政治建设过程中,体现人民当家作的本质,强化人民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在文化建设上,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新导向,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建设中,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切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始终站在人民角度,增进人民福祉,构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在生态建设方面,要用严格的制度和完善的法制确保绿水青山,并用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将其变为金山银山,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建设“美丽中国”。本文主要论述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借鉴、形成与发展过程、主要内容与基本特征、学习贯彻中存在的问题、实现路径以及重大意义。论文全文共分为八个部分,其中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从四个部分进行总体概述,包括选题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正文分为六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来源。本章主要论述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不是凭空而来,而是从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的人民观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并且合理吸收和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辩证扬弃和超越了西方人本主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而成。第二章,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形成和发展。本章主要论述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萌芽、形成、成熟的三个阶段。从革命家庭培养的人民情怀、知青岁月建立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地方工作时期形成的执政为民理念,系统梳理了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形成与发展的历程。第三章,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本章主要从价值取向、政治要求、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生态保障、改善民生、世界共享七个方面论述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主要内容。另外,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具有科学性与实践性、创新性和继承性、民族性和世界性辩证统一的特征。第四章,贯彻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本章主要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论述学习贯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理论问题主要从教条主义、空泛化、泛意识形态化三个方面,提出学习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必须从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视角出发。分析现实问题主要从人民群众当前的现实关切出发,分析腐败、教育、人口、住房、资本无序扩张、收入分配等与老百姓幸福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站在以人民为中心的高度提出相应的对策,让人民切实感到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第五章,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实现路径。本章主要从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思想和作风建设的角度探讨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实现路径,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两学一做、三严三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党史教育活动等学习活动载体当中探索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学习路径。第六章,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重大意义。本章主要从理论、实践、世界三个方面阐述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重大意义。理论意义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党性和人民性、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实践意义主要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从严治党、民族复兴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对世界的意义主要从抗击新冠疫情、脱贫攻坚两个方面诠释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用中国之治驳斥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以及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展现出党的领导的勃勃生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结语部分从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观、规律性和实践性等方面对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进行总结,并提出了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褚国建[2](2020)在《从平安浙江到平安中国——习近平关于平安建设重要论述的发展脉络与理论体系》文中提出习近平关于平安建设的重要论述,包含着平安建设的战略地位、核心理念、思想内涵、目标任务、实践主题、基层基础、实现路径、工作方法等八个基本方面的重要内容,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扎实的实践基础和严谨的理论体系。从平安浙江到平安中国,习近平关于平安建设重要论述的战略定位从平安浙江深化为平安中国,核心理念从以人为本深化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内涵从"大平安"深化为总体国家安全观,实践主题从维护稳定促进和谐深化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目标任务从"五个更加""六个确保"深化为"四大任务""四大环境",基层基础从抓基层打基础深化为夯实平安根基,实现路径从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深化为社会治理"四个化"要求,工作格局从齐抓共管深化为共建共治共享。习近平关于平安建设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政法领域改革和社会治理创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汤素娥[3](2019)在《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研究》文中认为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辉煌的历史;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高度上审视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明确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归根到底要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科学劳动”,赋予了劳动更多首创性、生动性、科学性的时代内涵、美好展望、切实要求,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如何深入研究和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捋顺其生成源流、廓清其内容构件、探究其理论品格、查摆其现实挑战、审思其实践要求,这对党中央在新时代团结带领广大劳动人民向劳动要精神力量、向劳动要社会实践、向劳动要文明素质、向劳动要生产力、向劳动要核心价值观,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蕴和实践价值。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生成源深流长。从理论渊源上看,得益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劳动学说的涵养;从价值传承上看,是对中国共产党历任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劳动论述的赓续;从文化涵育上看,深受中华优秀传统劳动伦理、中国共产党劳动文化、红色革命家庭美德的影响。从实践养成上看,离不开习近平自身在知青岁月、地方从政、治国理政等不同时期工作岗位的劳动锻造。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内容博大恢弘。其中,劳动价值论,阐述了劳动创造人类文明、劳动铸就“中国梦”、劳动成就人的价值。劳动精神论,披述了目标层面的科学劳动、体面劳动、幸福劳动的理想状态;理念层面的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德性态度;行为层面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实践道义。劳动主体论,沥述了扞守劳动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扬劳动群众的精神引领、助力劳动群众的全面发展。劳动关系论,陈述了和谐劳动关系意义深远、着力化解劳动关系纠纷、全面构建新型和谐劳动关系。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理论品格鲜明。其内容架构的严谨性与逻辑关涉的指向性表现在:劳动价值论阐述立论旨趣并回答“何为劳动”、劳动精神论披述价值遵循并回答“何以劳动”、劳动主体论沥述力量依托并回答“何人劳动”、劳动关系论陈述实践照应并回答“何从劳动”。其外显特征的鲜明性与内隐特质的立体性表现在:时代性与人民性的高度融汇、科学性与革命性的有机统一、传承性与超越性的紧密结合、系统性与针对性有效贯通。其现实地位的重要性与理论贡献的深远性表现在: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成为民众共识、艰苦奋斗成为主流风尚的社会底色、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成为国家旋律、劳动浇筑命运共同体成为世界追求。当前,贯彻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面临多方面的现实挑战。现实挑战的问题表现在,劳动价值认知异化偏向、劳动群众地位被边缘化、弘扬劳动精神知易行难、劳动关系纠纷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的成因在于,正面引导乏力与负面止损迟滞、逐利本性膨胀与调解组织疲软、家庭教育流俗与全面教育脱节、认知判断犹疑与实践定力不足。其危害在于,一定程度消解民族复兴的资源投入、妨碍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加大用人单位的成本开支、弱化劳动者自由全面发展。贯彻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要遵循科学的实践要求。首要任务是加强劳动教育引导,发挥家庭教育的育人功能、提升学校教育的育人质量、改进继续教育的育人效能、激活自我教育的内化作用。基本要求是筑造健康劳动环境,营造劳动至上的社会环境、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创造催人奋进的工作环境。必备保障是构建科学管用的劳动机制,建立健全劳动责权清晰的工作机制、劳动实践规范的奖惩机制、劳动权益维护的监督机制。
张颖[4](2019)在《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标志着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正式形成,也是新时代习近平对中国社会发展问题进行深入探索而取得的重大思想成果。那么,这一共享发展理念是如何形成的?它的核心内容及其内在逻辑是什么?实现的途径与机制如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都有待学术界作出系统的考察与回答,从而推动我们全面理解习近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为此,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为背景与视角,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对社会发展问题的思考出发,充分吸收国内外学者已有研究成果,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脉络,全面系统地分析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形成过程、内在逻辑与实现机制等,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关于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形成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共享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执政过程中获得的新的发展理念,习近平把这一理念确立下来。从国内与国际两个层面阐述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形成的历史与现实背景,突出共享发展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迫切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要求。从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来源上说,既受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正义思想的影响,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人共富和谐思想的启发,还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同均平思想的影响,所以,共享发展理念体现了对人类道义与责任的强调与推崇。二是关于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形成过程。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在继承并完善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愿景与原则直接确立起来,是习近平对共产主义理论的长期思考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实践的归纳与总结。我们通过对习近平工作经历的梳理、以及习近平在不同时期的论述为参照,将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形成过程概括为三个阶段:共享发展理念的酝酿萌芽阶段、共享发展理念的初步形成阶段、以及共享发展理念的正式提出与发展阶段。三是关于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主要内容。这一新的发展理念具有全民性、全面性、差异性与参与性四个特性。它坚持全民共享,明确了社会共同体成员的主体意识;它主张发展的所有成果都由全体人民共同分享,体现了共享的全面性;它坚持共建与渐进的立场,表现了共享发展的持续性与方向性。一切为人民利益为根本目标,发展是为了人民、发展也要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所共享。所以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内容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在共享主体上实现全民共享、在共享内容上实现全面共享、在共享的路径上实现共建共享以及在共享过程上实现渐进共享。四是关于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实现路径。推进共享发展的路径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首先从经济发展这一根本层面推进共享发展,把物质财富这块蛋糕做大做强,提高共享发展的支撑力,壮实共享发展的经济基础。其次在制度层面建立共享发展的保障机制,完善法律治理与道德治理双重治理模式,保证共享发展的有序进行。再次在社会管理层面建立规范的公共秩序,改善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提升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然后在具体措施方面提高共享发展的效率,以精准扶贫为着力点,切实改善低收入者的生活境况,提升全民的获得感。五是关于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贡献与现实意义。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它传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发展思想,坚持了毛泽东同志的人民群众路线思想,丰富完善了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在实践方面,共享发展理念有助于进一步夯实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基于以上探讨,可以得出下述结论。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是与马克思主义经典发展理论一脉相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探索与深化发展的理论创新成果。提出共享发展理念,既是为了解决中国发展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是对发展目的的再次确认。这一发展理念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重要理论总结与指导思想,是习近平对社会主义发展目的的精准定位,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人民性与公平性的本质。共享发展理念体现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理念强调共享共富,表明我们党对发展的理解发生了观念上的转向,从价值导向转换为操作导向,并成功地实现了二者之间的统一与互动。结语部分回顾了新时期共享发展理念取得的成果,并展望了今后我们要继续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稳步发展的一些方面与问题。因此,我们要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坚持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让全民共享发展的成果;继续坚持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创造全方位的财富,扩大全面共享的范围;继续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建设主体力量的立场,依靠人民、服务人民,坚持共建共享,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继续坚持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保持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稳步推进,实现渐进共享。我们有理由、也有信心相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带领下稳步推进共享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陈晶莹[5](2018)在《习近平关于文化强国建设战略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步入新时代,中国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文化建设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但是相较于经济的飞跃式发展,文化的发展仍相对缓慢。从世界的文化格局来看,依然是西强我弱,文化霸权主义仍然存在。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围绕文化强国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形成了习近平关于文化强国建设战略思想。通过对习近平成长历程的回溯,可以发现喜爱读书的好习惯,浓厚的文化情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背景,让习近平具备了形成文化强国建设战略思想的扎实的理论功力。知青岁月的磨砺,让习近平对人民群众有了深切的了解,促就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理念。融入血脉的革命基因,让习近平在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过程中极具改革与创新意识。习式家风的熏陶,是习近平精神成长的重要源头。习近平关于文化强国建设战略思想,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探其渊薮,习近平关于文化强国建设战略思想有着极其丰富的理论资源。它深入汲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化建设思想的精髓,吸收、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革命文化中的红色基因以及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文化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此外,在任总书记之前,习近平在福建和浙江的文化探索与实践,也为习近平关于文化强国建设战略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材料。习近平关于文化强国建设战略思想从历史中凝聚而来,在新时代里开疆拓土。它的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本文在追本溯源的基础上,从战略原则、战略布局、战略举措三个方面建构了习近平关于文化强国建设战略思想的理论体系,提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民为中心,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以创新为动力,以开放为取向,以人才为根本”是习近平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六大战略原则;“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构成了习近平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主要战略布局;“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着力培养担任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是习近平在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中坚定执行的重要战略举措。习近平关于文化强国建设战略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科学指南与行动纲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为世界文化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车俊[6](2017)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 学习推广嘉善经验全面增创县域发展新优势》文中指出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和行动纲领,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全省各级党组织
车俊[7](2017)在《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 高水平谱写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浙江篇章——在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文中指出(二○一七年六月十二日)同志们: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三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这次大会的主题是: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高水平谱写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浙江篇章。
夏宝龙[8](2013)在《坚定不移地深入实施“八八战略” 推动浙江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文中研究表明这次会议是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之后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部署,认真总结今年经济工作,研究部署明年经济工作,转变作风,狠
王国平,巴音朝鲁,王建满,孙文友,黄坤明,王永昌,徐止平,厉志海,张家盟,蔡奇,楼阳生[9](2006)在《市委书记谈构建和谐社会》文中研究说明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构建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出了全面、深刻的阐述,并描绘了“路径图”。学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将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深刻认识这次全会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全会的精神实质,把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学习成果体现在推动浙江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中,本刊邀请全省11个市委书记,结合本地实际,总结近年来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和经验,谈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的思路和措施。现将文稿予以刊发,供各地学习和参考。
义乌发展经验",调研组[10](2006)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功典范——关于义乌发展经验的调查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义乌地处浙江中部,面积1105平方公里,始称乌伤。相传古代於越境内有一孝子名颜乌,其孝行感动了一群乌鸦,乌鸦帮其衔泥葬父而受伤,因此得名。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乌伤县。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改称义乌。1988年撤县建市。目前,全市下辖6镇7街道,2005年底全市人口160余万,其中户籍人口68万,外来建设者近100万。改革开放20多年来,义乌坚持"兴商建市"发展战略,从"鸡毛换糖"冯路市场起步,通过繁荣发展小商品市场,积极推进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成功道路。特别是近年来,义乌市在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注重从实际出发,贯彻落实省委关于实施"八八战略",建设"平安浙江"、
二、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全力实施“八·八战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全力实施“八·八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趋势 |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和不足之处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借鉴 |
第一节 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 |
二、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观 |
三、邓小平围绕三个有利于标准的人民观 |
四、江泽民围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人民观 |
五、胡锦涛以人为本的人民观 |
第二节 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思想借鉴 |
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合理吸收和借鉴 |
二、对西方人本主义的辩证扬弃和超越 |
第二章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
第一节 人民情怀的萌芽 |
一、革命家庭培养质朴的人民情怀 |
二、知青岁月建立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
第二节 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形成 |
一、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发展 |
二、清正廉洁、严格党风党纪 |
三、情为民系、执政为民 |
第三节 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成熟 |
一、治国理政中坚定为党为民的初心 |
二、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
第三章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
第一节 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主要内容 |
一、价值取向——围绕人民的奋斗目标 |
二、政治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基础上为民用好权 |
三、经济建设——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
四、文化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
五、生态保障——以人民为中心在发展中保障生态 |
六、改善民生——以人民为中心在发展中改善民生 |
七、世界共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第二节 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基本特征 |
一、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
二、创新性和继承性相统一 |
三、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统一 |
第四章 贯彻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第一节 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存在的理论问题及对策 |
一、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存在教条化 |
二、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存在空泛化 |
三、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存在泛意识形态化 |
第二节 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存在的实际问题及对策 |
一、腐败问题动摇党的执政根基 |
二、缺失公平的教育内卷阻碍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
三、人口问题影响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
四、高房价阻碍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 |
五、资本无序扩张损害人民利益 |
六、收入分配问题妨碍实现社会共同富裕 |
第五章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实现路径 |
第一节 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
一、落实新发展理念 |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
三、全面深化改革 |
第二节 加强思想和作风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
一、加强思想建设 |
二、作风建设一直在路上 |
三、积极推进党群联动制度机制建设 |
第三节 充分利用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学习教育载体 |
一、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
二、践行“三严三实”锻造人民公仆 |
三、“两学一做”体现人民政党的本色 |
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体教育活动强化对人民的责任 |
五、党史教育活动充分展示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为人民的百年历史 |
第六章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重大意义 |
第一节 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理论意义 |
一、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 |
二、完美诠释党性和人民性的辩证统一 |
三、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
第二节 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实践意义 |
一、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二、铸牢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三、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
四、加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第三节 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对世界的意义 |
一、向世界彰显了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最高价值理念 |
二、有力地驳斥了历史终结论,展现中国之治的美好前景 |
三、展示了党的领导的勃勃生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从平安浙江到平安中国——习近平关于平安建设重要论述的发展脉络与理论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习近平关于平安浙江建设重要论述的实践渊源与发展脉络 |
(一)担起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责任 |
(二)从“小平安”到“大平安” |
(三)推动平安浙江与法治浙江相互促进 |
二、习近平关于平安浙江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 |
(一)平安浙江的战略定位———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 |
(二)平安浙江的核心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
(三)平安浙江的思想内涵———是“大平安”而非“小平安” |
(四)平安浙江的实践主题———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
(五)平安浙江的目标任务———“五个更加”“六个确保” |
(六)平安浙江的基层基础———创新发展“枫桥经验” |
(七)平安浙江的实现路径———统筹兼顾、标本兼治 |
(八)平安浙江的工作格局———齐抓共管、协力推进 |
三、建设平安中国:习近平关于平安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深化 |
(一)战略定位深化:从平安浙江到平安中国 |
(二)核心理念深化:从以人为本到以人民为中心 |
(三)思想内涵深化:从“大平安”到总体国家安全观 |
(四)实践主题深化:从维护稳定促进和谐到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
(五)目标任务深化:从“五个更加”“六个确保”到“四大任务”“四大环境” |
(六)基层基础深化:从抓基层打基础到夯实平安根基 |
(七)实现路径深化:从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到社会治理“四个化”要求 |
(八)工作格局深化:从齐抓共管到共建共治共享 |
(3)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研究现状评析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3.3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生成源流 |
2.1 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劳动学说的涵养 |
2.1.1 根植马克思劳动学说的沃土 |
2.1.2 汲取恩格斯劳动学说的精粹 |
2.1.3 吸收列宁劳动学说的精华 |
2.1.4 承袭斯大林劳动学说的精髓 |
2.2 价值传承:中国共产党历任领导人劳动论述的赓续 |
2.2.1 坚持毛泽东劳动论述的价值底色 |
2.2.2 延续邓小平劳动论述的价值取向 |
2.2.3 拓深江泽民劳动论述的价值内涵 |
2.2.4 丰富胡锦涛劳动论述的价值要义 |
2.3 文化涵育:中国优秀劳动理念的影响 |
2.3.1 中华优秀传统劳动伦理的规范 |
2.3.2 中国共产党劳动文化的浸润 |
2.3.3 红色革命家庭美德的习礼 |
2.4 实践养成:自身成长经历的劳动锻造 |
2.4.1 萌芽阶段:知青岁月时期的劳动锤炼 |
2.4.2 发展阶段:地方从政时期的为民服务 |
2.4.3 完善阶段:治国理政时期的运筹帷幄 |
第3章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内容构件 |
3.1 劳动价值论 |
3.1.1 劳动创造人类文明 |
3.1.2 劳动托起“中国梦” |
3.1.3 劳动成就人的价值 |
3.2 劳动精神论 |
3.2.1 目标层面:劳动的理想状态 |
3.2.2 理念层面:劳动的德性态度 |
3.2.3 行为层面:劳动的实践道义 |
3.3 劳动主体论 |
3.3.1 扞守劳动群众的主体地位 |
3.3.2 发扬劳动群众的精神引领 |
3.3.3 助力劳动群众的全面发展 |
3.4 劳动关系论 |
3.4.1 和谐劳动关系意义深远 |
3.4.2 着力化解劳动关系纠纷 |
3.4.3 构建新型和谐劳动关系 |
第4章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理论品格 |
4.1 内容架构的严谨性与逻辑关涉的指向性 |
4.1.1 劳动价值论阐述立论旨趣并回答“何为劳动” |
4.1.2 劳动精神论披述价值遵循并回答“何以劳动” |
4.1.3 劳动主体论沥述力量依托并回答“何人劳动” |
4.1.4 劳动关系论陈述实践照应并回答“何从劳动” |
4.2 外显特征的鲜明性与内隐特质的立体性 |
4.2.1 时代性与人民性高度融汇 |
4.2.2 科学性与革命性有机统一 |
4.2.3 传承性与超越性紧密结合 |
4.2.4 系统性与针对性有效贯通 |
4.3 现实地位的重要性与理论贡献的深远性 |
4.3.1 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成为民众共识 |
4.3.2 艰苦奋斗成为主流风尚的社会底色 |
4.3.3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成为国家旋律 |
4.3.4 劳动浇筑命运共同体成为世界追求 |
第5章 贯彻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现实挑战 |
5.1 现实挑战的问题表现 |
5.1.1 劳动价值认知异化偏向 |
5.1.2 劳动群众地位被边缘化 |
5.1.3 弘扬劳动精神知易行难 |
5.1.4 劳动关系纠纷时有发生 |
5.2 现实挑战的成因剖析 |
5.2.1 国家层面:正面引导乏力与负面止损迟滞 |
5.2.2 社会层面:逐利本性膨胀与调解组织疲软 |
5.2.3 家校层面:家庭教育流俗与全面教育脱节 |
5.2.4 个人层面:认知判断犹疑与实践定力不足 |
5.3 现实挑战的主要危害 |
5.3.1 消解民族复兴的资源投入 |
5.3.2 妨碍和谐社会的有序构建 |
5.3.3 加大用人单位的成本开支 |
5.3.4 弱化劳动者自由全面发展 |
第6章 贯彻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实践要求 |
6.1 首要任务:着力加强劳动教育引导 |
6.1.1 发挥家庭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 |
6.1.2 提升学校劳动教育的育人质量 |
6.1.3 改进继续劳动教育的育人效能 |
6.1.4 激活自我劳动教育的内化作用 |
6.2 基本要求:全面筑造健康劳动环境 |
6.2.1 营造劳动至上的社会环境 |
6.2.2 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
6.2.3 创造催人奋进的工作环境 |
6.3 必备保障:构建科学管用劳动机制 |
6.3.1 建立健全劳动责权清晰的工作机制 |
6.3.2 建立健全劳动实践规范的奖惩机制 |
6.3.3 建立健全落实劳动理念的监督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4)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1.1 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
1.1.1 选题的缘由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与研究论题的提出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点 |
第1章 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形成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
1.1 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形成的国内背景 |
1.1.1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迫切需要 |
1.1.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径选择 |
1.2 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形成的国际背景 |
1.2.1 资本主义发展理念面临的困境 |
1.2.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要求 |
1.3 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渊源 |
1.3.1 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正义思想 |
1.3.2 中国共产党人的共富和谐思想 |
1.3.3 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同均平思想 |
第2章 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形成过程 |
2.1 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酝酿(1982年-2002年) |
2.1.1 破除“绝对平均”观念,酝酿“渐进发展”思想 |
2.1.2 主张“改革戏必须大家唱”,酝酿“共建发展”思想 |
2.1.3 提出“宁德定理”,酝酿“全面发展”思想 |
2.1.4 确立“兴民兴邦”理念,酝酿“全民发展”思想 |
2.2 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初步形成(2002年-2014年) |
2.2.1 推行“八八战略”,初步形成“全面共享”思想 |
2.2.2 主张“城乡共繁荣”,初步确立“共建共享”思想 |
2.2.3 强调“一切为民”,初步形成“全民共享”思想 |
2.2.4 倡导“共筑梦想”,初步明确“渐进共享”思想 |
2.3 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正式提出(2015—) |
2.3.1 全面阐述“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涵 |
2.3.2 强调“五位一体”发展的总体布局 |
2.3.3 建立“五大发展”理念的互动机制 |
2.3.4 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全球治理观 |
第3章 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主要内容 |
3.1 在共享主体上实现全民共享 |
3.1.1 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 |
3.1.2 发展的成果为全体人民共享 |
3.1.3 全民共享并不意味着消除差异 |
3.2 在共享内容上实现全面共享 |
3.2.1 满足人民全方位的需要 |
3.2.2 健全人民分享发展成果的制度保障 |
3.3 在共享路径上实现共建共享 |
3.3.1 凝聚全体人民共同发展的力量 |
3.3.2 调动全体人民参与发展的积极性 |
3.4 在共享过程上实现渐进共享 |
3.4.1 立足国情,合理设计发展格局 |
3.4.2 脚踏实地,稳步推进发展速度 |
第4章 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实现路径 |
4.1 开展共享发展理念宣传教育,培育人民共享意识 |
4.1.1 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社会思潮,培养人民共享观念 |
4.1.2 扩展共享发展理念宣传教育格局,提升人民共享素养 |
4.2 深化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筑牢共享发展物质基础 |
4.2.1 推动“两个同步”增长,壮大共享发展经济基础 |
4.2.2 继续优化收入分配制度,平衡社会物质财富布局 |
4.3 推进精准扶贫脱贫战略,保障弱势群体共享发展成果 |
4.3.1 推进“六个精准”,实现贫困群体脱贫 |
4.3.2 推进“四个切实”,提升精准扶贫成效 |
4.4 健全社会治理机制,夯实共享发展制度保障 |
4.4.1 完善法治建设,建立共享发展的法律保障 |
4.4.2 推进公共管理,健全共享发展的治理制度 |
第5章 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
5.1 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价值 |
5.1.1 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 |
5.1.2 坚持了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思想 |
5.1.3 充实了“共同富裕”思想内涵 |
5.1.4 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 |
5.2 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现实意义 |
5.2.1 夯实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
5.2.2 加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 |
5.2.3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 |
5.2.4 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5)习近平关于文化强国建设战略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的缘起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简要述评 |
1.3 研究方法 |
1.3.1 概念分析法 |
1.3.2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
1.3.3 文献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统一的方法 |
1.3.4 学科交叉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 |
1.4.1 具体思路概述 |
1.4.2 具体思路图示 |
1.5 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
1.5.1 研究的重点及难点 |
1.5.2 研究的创新点 |
2 何谓文化及文化何以强国 |
2.1 文化的内涵指向 |
2.1.1 中国语境中的文化意涵 |
2.1.2 西方语境中的文化内涵 |
2.2 文化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
2.2.1 文化与文明的概念辨析 |
2.2.2 文化与意识形态的概念辨析 |
2.3 文化何以强国 |
2.3.1 为个人和民族提供精神滋养 |
2.3.2 启迪治国理政的智慧 |
2.3.3 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的渗透交融 |
2.3.4 缓和国际关系的“润滑剂” |
3 习近平关于文化强国建设战略的重要思想资源 |
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化建设思想 |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思想 |
3.1.2 列宁的文化建设思想 |
3.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 |
3.2.1 民本思想 |
3.2.2 尚贤思想 |
3.2.3 非攻思想 |
3.3 革命文化中的红色基因 |
3.3.1 爱国主义 |
3.3.2 忠诚为民 |
3.3.3 艰苦奋斗 |
3.3.4 敢闯新路 |
3.3.5 信念坚定 |
3.3.6 甘于奉献 |
3.4 十八大之前历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文化建设思想 |
3.4.1 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 |
3.4.2 邓小平文化建设思想 |
3.4.3 江泽民文化建设思想 |
3.4.4 胡锦涛文化建设思想 |
4 习近平关于文化强国建设战略思想形成的重要因素 |
4.1 主体条件 |
4.1.1 知识积淀 |
4.1.2 文化情怀 |
4.1.3 专业背景 |
4.1.4 知青岁月 |
4.2 家庭因素 |
4.2.1 革命的基因 |
4.2.2 优良的家风 |
4.3 环境因素 |
4.3.1 时代环境 |
4.3.2 媒介环境 |
4.3.3 国际环境 |
4.3.4 国内环境 |
5 习近平关于文化强国建设战略思想的发展脉络 |
5.1 习近平在福建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5.1.1 闽东文化建设 |
5.1.2 福州文化建设 |
5.2 习近平在浙江文化建设的实践与理论思考 |
5.2.1 在浙江文化建设的实践 |
5.2.2 在浙江文化建设的理论思考 |
6 习近平关于文化强国建设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 |
6.1 战略原则 |
6.1.1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
6.1.2 以人民为中心 |
6.1.3 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 |
6.1.4 以创新为动力 |
6.1.5 以开放为取向 |
6.1.6 以人才为根本 |
6.2 战略布局 |
6.2.1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夯实文化强国之基 |
6.2.2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就文化强国之魂 |
6.2.3 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掌好文化强国之舵 |
6.2.4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筑牢文化强国之柱 |
6.2.5 坚持文化自信,彰显文化强国之态 |
6.2.6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文化强国之音 |
6.3 战略举措 |
6.3.1 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统领文化强国建设 |
6.3.2 着力培养时代新人,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注入新时代的充沛活力 |
6.3.3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凝聚新时代的精神力量 |
6.3.4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
6.3.5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切实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
7 习近平关于文化强国建设战略思想的指导意义 |
7.1 政策导向和战略高度协奏共鸣的文化建设新地位 |
7.1.1 制度护航文化强国建设 |
7.1.2 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建设文化强国 |
7.2 不忘本来与开辟未来比肩而立的文化建设新理念 |
7.2.1 不忘本来传承民族的文化命脉 |
7.2.2 开辟未来在创新中激发活力 |
7.3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比翼齐飞的文化建设新维度 |
7.3.1 以文化自觉作为文化强国建设的逻辑起点 |
7.3.2 以文化自信作为文化强国建设的逻辑动力 |
7.4 立足中国和放眼世界交流互鉴的文化建设新视角 |
7.4.1 立足中国扞卫文化的民族性 |
7.4.2 放眼世界实现文化的双向开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6)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 学习推广嘉善经验全面增创县域发展新优势(论文提纲范文)
一、充分认识学习推广嘉善经验的重要意义 |
二、深刻把握嘉善经验的精神实质 |
三、着力推动全省县域发展水平和治理能力再上新台阶 |
(7)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 高水平谱写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浙江篇章——在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 |
三、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 |
(一) 着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
(二) 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
(三) 着力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
(四) 着力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
(五) 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 |
(六) 着力提高社会建设水平。 |
(七) 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四、持续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
(一) 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
(二) 全面推进依规治党。 |
(三) 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 |
(四) 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
(五) 驰而不息改作风正作风。 |
(六)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
(8)坚定不移地深入实施“八八战略” 推动浙江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
二、关于今年经济工作 |
1. 狠抓实体经济, 促进经济企稳回升。 |
2. 狠抓有效投资, 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
3. 狠抓“四大国家战略举措”, 培育经济新增长点。 |
4. 狠抓“四大建设”,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5. 狠抓民生改善, 提高经济发展普惠性。 |
三、关于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 |
四、关于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 |
1. 集中力量推进“四大国家战略举措”。 |
2. 千方百计扩投资拓市场。 |
3. 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
4. 深入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 |
5.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
6.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
7. 全面推进美丽浙江建设。 |
8. 切实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 |
五、关于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 |
1. 切实履行职能, 着力提高党委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 |
2. 坚持开拓创新, 善于克难攻坚, 敢于啃硬骨头。 |
3. 践行为民宗旨, 切实推动工作重心下移。 |
4. 强化责任考核, 促进各地各部门干实事求实效。 |
5. 着力优化环境, 营造有利于率先发展、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 |
四、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全力实施“八·八战略”(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研究[D]. 冯海涛.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2]从平安浙江到平安中国——习近平关于平安建设重要论述的发展脉络与理论体系[J]. 褚国建. 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 2020(06)
- [3]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研究[D]. 汤素娥. 湖南大学, 2019(07)
- [4]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研究[D]. 张颖. 湖南科技大学, 2019(04)
- [5]习近平关于文化强国建设战略思想研究[D]. 陈晶莹. 浙江大学, 2018(04)
- [6]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 学习推广嘉善经验全面增创县域发展新优势[J]. 车俊. 政策了望, 2017(08)
- [7]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 高水平谱写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浙江篇章——在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 车俊. 政策了望, 2017(06)
- [8]坚定不移地深入实施“八八战略” 推动浙江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J]. 夏宝龙. 政策了望, 2013(01)
- [9]市委书记谈构建和谐社会[J]. 王国平,巴音朝鲁,王建满,孙文友,黄坤明,王永昌,徐止平,厉志海,张家盟,蔡奇,楼阳生. 今日浙江, 2006(20)
- [10]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功典范——关于义乌发展经验的调查报告[J]. 义乌发展经验",调研组. 浙江政报, 20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