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胰高血糖素的变化

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胰高血糖素的变化

一、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胰高血糖素的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方敏,李莉,李恒宇,盛湲[1](2021)在《CRISPR/Cas9 技术在乳腺癌研究领域的应用及进展》文中提出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高发的恶性肿瘤,不同类型的乳腺癌在临床及分子水平上具有高度异质性,且治疗方式不同。如何选择精准的治疗方案,及逆转治疗后的耐药将成为今后进一步改善乳腺癌预后的关键。CRISPR/Cas9技术作为一种强大的基因编辑工具,可以针对各个层面的基因突变进行靶向编辑,不仅可以检测药物靶点及耐药靶点,还能用于基因治疗,现已大规模应用于各种细胞系和动物模型中。现就CRISPR/Cas9技术在乳腺癌研究中的应用情况、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进行综述。

邹文杰[2](2020)在《中国芜湖地区急性原发性肠套叠发病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中国芜湖地区儿童急性原发性肠套叠发病相关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气象条件与中国芜湖地区儿童急性原发性肠套叠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4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急性肠套叠患儿的相关病例资料,即通过医院HIS办公软件后台软件工程师调取我院2014年4月1日至2018年3月31日收治的急性肠套叠患儿病例资料信息,生成Microsoft Excel表格,并由专人进行核实。相关资料包括:发病月龄;性别;患儿入院记录(代)主诉;患儿发病近期居住地址;患儿出入院诊断资料;发病时间(年/月/日);治疗以及预后情况等。进行回顾性研究,记录其发病时间;收集同期气象数据,包括风速、降水量、相对湿度、气压、每日最低气温、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本研究中气象数据精确到了研究阶段的每一天,对样本进行统计学分析,相关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由SPSS 20.0完成。应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和半参数广义相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定量评估气象因素对肠套叠发病人数的影响,由R3.4.3统计软件的mgcv完成。结果:本研究期间中国芜湖地区儿童急性原发性日平均发病人数1.02例,日最大发病人数为5例,气温日较差、气压、降水量、风速、相对湿度的日均值为6.741℃、760.621mmHg、4.540mm、2.689m/s、77.303%。中国芜湖地区的儿童急性原发性肠套叠发病主要集中在511月龄,有季节性趋势,高峰为每年的57月份。气象因素对儿童急性原发性肠套叠发病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气象因素对儿童急性原发性肠套叠的影响大小从大到小依次为气温日较差、相对湿度、平均气压、降水量、风速。发病前3天内的气温变化和气温日较差与急性肠套叠发病相关。结论:根据本研究作者推测气温、空气湿度、气压等气象条件可能对急性肠套叠的发生发展有相关性。小儿肠套叠可能在气温日较差大、平均气压低、相对湿度低的环境下发病率较高。气象因素可能仅是小儿肠套叠发病的某一因素,小儿肠套叠的发病可能受个体免疫力、饮食因素以及肠道解剖因素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

冯翠[3](2019)在《盐酸二甲双胍抗轮状病毒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轮状病毒是导致小儿秋季腹泻的主要病原体。婴幼儿感染轮状病毒后,除了支持性治疗,目前尚无针对轮状病毒的特定抗病毒药物。盐酸二甲双胍是临床广泛使用的2型糖尿病药物,近年来先后发现它对心血管疾病、肿瘤、脱发等多种疾病具有治疗效果,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在抗病毒方面也有一定效果,被誉为“神药”。在本课题中,我们的研究表明:盐酸二甲双胍具有抗轮状病毒作用。为了详细研究其抗病毒效果,我们分别在细胞、类器官和动物实验三个水平上构建了轮状病毒感染模型,用以检验盐酸二甲双胍对轮状病毒的杀伤效果。实验方法:1)MA104细胞用于扩增轮状病毒。用胰蛋白酶预处理的轮状病毒株SA11来感染生长状态良好的MA104细胞,待多数细胞发生病变后,收集至离心管中,于-80℃和37℃反复冻融细胞,离心,并收集上清液。然后重复该步骤,扩增7-8次后,收集病毒。检测病毒滴度并用倒置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轮状病毒形态。2)细胞实验。将盐酸二甲双胍稀释至0、0.1、1.0、10 m M,以CCK-8试剂盒检测盐酸二甲双胍与Caco2细胞的细胞毒性后,选择合适的盐酸二甲双胍浓度进行后续药物抗病毒效果实验。3)类器官培养。将C57BL/6小鼠解剖并分离出小肠隐窝,在体外于含有类器官生长所需生长因子的培养基中培养出类器官,隔天更换新的培养基,约7~8天传代。将类器官扩增至一定数量后备用。检测盐酸二甲双胍对类器官的毒性后进行后续的药物抗病毒效果实验。4)细胞与类器官感染模型:在培养的细胞与类器官中,加入适量滴度的病毒,然后以不同浓度盐酸二甲双胍(0、0.1、0.5、1.0 m M)在细胞及类器官中进行药物抗病毒效果表征。以q PCR检测轮状病毒SA11基因表达,Westerrn blot检测轮状病毒蛋白表达。免疫荧光观察病毒的荧光强弱。与此同时,以0、10、100、1000 IU/m L的干扰素IFNα-2a与各浓度盐酸二甲双胍联合作用于轮状病毒感染的Caco2细胞,检测联合用药的抗病毒效果。5)动物实验模型:实验动物分为三组,分别为注射病毒组、病毒注射后加药组、空白对照组。对6~9天的乳鼠腹腔注射轮状病毒,注射完成后每天观察小鼠的生存状态及腹泻情况,48 h后以90 mg/kg/d的用药量腹腔注射盐酸二甲双胍,注射完成后48 h后处死小鼠,取出小鼠小肠,分别检测轮状病毒在小肠内基因表达,制备石蜡切片,分别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分析,观察病毒感染情况并分析盐酸二甲双胍杀伤轮状病毒效果。研究结果1)轮状病毒SA11感染MA104细胞后,细胞发生明显病变,扩增的轮状病毒TCID50效价为10-5.875/0.1 m L,稀释100倍后用于细胞实验。轮状病毒感染Caco2细胞后,细胞发生明显病变。2)初步细胞毒性结果显示,盐酸二甲双胍浓度在0~1.0 m M范围内对Caco2细胞无毒性,10 m M盐酸二甲双胍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浓度在0~1.0 m M范围,72 h内Caco2细胞存活率在80%以上。3)提取的小肠类器官经体外培养,逐渐出芽,7天后形成花瓣状三维小肠类器官,大小约200μm。在1.0 m M的盐酸二甲双胍浓度下,类器官的存活率低于80%,但是与其它浓度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相比于细胞实验,类器官表现出较高的药物敏感性。4)细胞与类器官感染模型检测结果。盐酸二甲双胍的抗病毒检测结果显示,在Caco2细胞和类器官中,0.5和1.0 m M的盐酸二甲双胍均能显着抑制轮状病毒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合成,这两种浓度下,在细胞中轮状病毒表达量分别是未加药组的0.532±0.094、0.464±0.061倍,而在类器官中则为未加药组的0.418±0.113、0.317±0.017倍。其中,0.5 m M的盐酸二甲双胍被认为安全有效的最适浓度。盐酸二甲双胍和干扰素联合用药结果表明二者没有协同或拮抗作用,可以分别单独用作抗轮状病毒药物。5)动物实验检测结果。腹腔注射病毒后,乳鼠小肠表达轮状病毒,未注射病毒的空白对照组未检测到轮状病毒基因表达。相比于注射药物组小鼠,单纯注射病毒组小鼠小肠肠上皮细胞空泡变性,绒毛脱落,病毒含量明显高于其它组。腹腔注射盐酸二甲双胍后,乳鼠小肠内轮状病毒的基因表达量仅为单纯注射病毒组的0.457±0.131倍。盐酸二甲双胍在体内表现出抗病毒作用。6)类器官模型是药物评价的有效模型。目前,开展药物评价常用细胞和动物模型,本研究证实了类器官比细胞具有更高的药物敏感性,类器官模型和动物模型的实验结果对比表明,盐酸二甲双胍具有相近的治疗效果。类器官有望替代部分动物实验,成为优于细胞水平的体外评价药物模型。

陈莹,毛志芹[4](2016)在《轮状病毒感染的肠道外损伤发病机制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秋冬季腹泻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轮状病毒感染不仅可引起严重的胃肠道症状,胃肠道外的感染及器官损伤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人体多个系统均可能出现损害。了解轮状病毒感染造成多系统损害的发生机制对治疗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同时提示在治疗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上,不仅要纠正严重的脱水、酸中毒及离子紊乱,更需要注意各脏器功能的保护。

严佩瑜[5](2015)在《病毒性肠炎合并惊厥的血盐水平及脑脊液生化检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病毒性肠炎合并惊厥的血盐水平及脑脊液病毒生化检查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病毒性肠炎合并惊厥患儿69例的临床资料,将惊厥可按照发作频率分为频繁性(>3次)惊厥组(22例)与非频繁性(<3次)惊厥组(47例),按性质分为良性惊厥(52例)与非良性惊厥(17例),比较频繁性惊厥与非频繁性惊厥、良性惊厥与非良性惊厥患儿的血盐水平及脑脊液病毒生化检查结果。结果:惊厥频繁患儿的低血钠、低血钾、低血钙、低血镁及脑脊液生化检查病毒阳性比例均显着高于惊厥非频繁患儿(P<0.05);良性惊厥患儿体温、惊厥发作次数、惊厥持续时间及大便轮状病毒检查阳性率均显着低于非良性惊厥患儿(P<0.05)。结论:病毒性肠炎合并惊厥患儿中频繁性惊厥伴有低血钠、低血钾、低血钙、低血镁症状及脑脊液病毒感染,良性惊厥患儿的体温、惊厥发作次数、惊厥持续时间及大便轮状病毒检查阳性率均要低于非良性惊厥。

鲁莹[6](2014)在《小儿肠套叠与轮状病毒及腺病毒感染的相关性》文中研究表明肠套叠是小儿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许多研究相继报道小儿肠套的发生与轮状病毒、腺病毒感染有关,但仍存在争议。目的研究小儿肠套叠与轮状病毒及腺病毒感染的相关性,为预防和减少肠套叠的发生提供理论根据。材料与方法实验组为长春市儿童医院2013年6月~2014年1月住院肠套叠患儿共59例,男44例,女15例,年龄3月~3.5岁,对照组为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非肠道疾病患儿共50例,男38例,女12例,年龄4月~3岁。分别采集两组患儿粪便标本。荧光定量RT-PCR法和胶体金法同时检测标本中的轮状病毒。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标本中的呼吸道腺病毒,胶体金法检测标本中的肠道腺病毒。用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荧光定量RT-PCR法和胶体金法两种方法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粪便标本中轮状病毒进行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根据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两组无明显差异。荧光定量PCR法对粪便标本中呼吸道腺病毒进行检测,实验组中阳性22例,检出率为37.29%(22/59),对照组中阳性3例,检出率为6%(3/50),根据统计学分析,两组差异有显着性(p <0.01);胶体金法对粪便标本中的肠道腺病毒进行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为阴性,根据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两组差异无显着性。结论1.小儿肠套叠与轮状病毒感染可能无相关性。2.小儿肠套叠与呼吸道腺病毒感染可能有一定相关性,但与肠道腺病毒感染可能无关。

王国刚[7](2014)在《儿童轮状病毒肠炎肠粘膜通透性与血清中AGEs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03岁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分析以及血清中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AGEs)水平与轮状病毒肠炎肠粘膜损伤严重程度相关性。方法选取因轮状病毒肠炎在我院住院的患儿362例,其中其中中-重度脱水者172例(中-重度组),轻度脱水者190例(轻度组),身体健康的幼儿18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儿取少量粪便置于震荡管中,加入稀释液后震荡三次,于离心机以8000转/min离心10min,取上清后应用ELISA方法检测,显色为黄色则表明轮状病毒阳性,无色为阴性;入院后清晨采取患儿静脉血标记,于离心机上以3500转/min离心10min,取上清置于-70℃冰箱中待测。采用竞争性ELISA法检测患儿AGEs水平;采用分光光度法定量检测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 DAO)水平;采用鲎试剂偶氮显色基质法定量检测内毒素(endotoxin, ETX)水平。对患儿轮状病毒患病率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且观察三组患者血清中ETX、DAO及AGEs水平变化及轮状病毒感染患儿血清DAO水平与AGEs水平的相关性。结果①所研究的362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中,712个月的患儿占构成比最高,为39.0%。3136月的患儿所占构成比最低,为5.2%。②轮状病毒全年都能检测出。高峰集中在1012月。而4月和5月有一个发作的小高潮,7、8月份病毒检出率最低。③喂食前洗手、奶具及餐具消毒、母乳喂养及发病前三天去过医院与轮状病毒感染明显相关(P<0.05)。④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血清中ETX、DAO及AGEs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中-重度组血清中ETX、DAO及AGEs水平明显高于轻度组(P<0.05)。⑤患儿血清DAO水平与AGEs水平成正相关(r=0.67,p<0.05);血清ETX水平与AGEs水平成正相关(r=0.55,P<0.05)。结论①幼儿易发生轮状病毒感染为912个月,感染高峰期集中在1012月。②奶具或餐具消毒为患儿的独立性保护因素,而发病前三天有到过医院环境的经历为轮状病毒独立的危险因素。③患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严重性与血液中AGEs水平成正相关。

龙云,陈苗苗,吴成[8](2012)在《儿童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特点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儿童轮状病毒肠炎的发生率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因腹泻病住院的患者998例,所有患者均收集粪便标本和空腹血清,检测轮状病毒和心肌酶活性等,对其中确诊为轮状病毒肠炎的患者从发病年龄、季节、症状和伴随症状、心肌酶谱检测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 998例腹泻病患者中轮状病毒抗原阳性者399例,阳性检出率39.98%,2岁以下婴幼儿的发病率最高占92.48%。全年均可检出轮状病毒感染,流行状况最高峰是10~12月份,4~5月份有一小高峰。轮状病毒抗原阳性者中77.19%有心肌损害,明显高于轮状病毒抗原阴性者(χ2=45.0,P<0.001),而且阳性患者中HBDH、LDH、CK-MB的数值均明显高于阴性患者(P值分别为0.007、0.022、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腹泻病患者应及早、准确地进行粪便轮状病毒抗原的检测,并重视心脏等肠道外脏器损害的检测,以利于早期、及时治疗。

任小梅[9](2010)在《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致胃肠外脏器损害的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轮状病毒感染对胃肠外脏器损害的临床表现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方法:选择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2007年1月-2009年10月收住院276例急性腹泻患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粪便轮状病毒抗体IgM阳性的腹泻患儿为观察组112例与同期其他原因所致的腹泻患儿为对照组164例,对2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2组患儿的一般情况、肠道临床症状、肠外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相关资料(血常规、便常规、血生化、胸片等相关检查)及各脏器的预后,同时本文通过比较血清胱抑素C浓度(较敏感反映肾功能指标),对比轮状病毒感染对肾脏的损害。结果:观察组(粪轮状病毒抗体阳性)与对照组(粪轮状病毒抗体阴性)胃肠外脏器损害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着意义(P=0.0271),通过比较2组患儿脱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稳紊乱的发生率(P<0.05),无明显差异,提示胃肠外脏器损害发生率与病情轻重无关。比较观察组不同年龄段(≤1岁和>1岁)发生肝脏损害的发生率(P=0.0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年龄越小患儿,发生肝脏损害的几率越高。观察组胃肠外脏器损害的发病率及2组相应受累脏器损害的发生率一一比较(结果显示差异均有显着意义):心肌损害(64.2857%,P=0.0083)、肝脏损害(25.0000%,P=0.0211)、呼吸系统受累(31.25%,P=0.0475)、肾脏损害(11.6071%,P=0.0384)。结论: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胃肠外脏器的损伤在临床上多表现为潜伏型及亚临床型相应脏器损害,其发病率与病情轻重无关。在诊治轮状病毒感染患儿时,应重视肠外脏器有无受损情况,并给予积极有效对症治疗后,一般患儿均预后良好。

王永森[10](2010)在《神经降压素(NT)和胃动素(MTL)与婴幼儿原发性肠套叠的关系的探讨》文中指出目的: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婴幼儿原发性肠套叠患儿在发病当时及空气灌肠复位后神经降压素和胃动素的血浆水平,了解神经降压素和胃动素在婴幼儿肠套叠发病时及发病后的血浆水平变化情况,探讨神经降压素和胃动素两种胃肠激素与婴幼儿原发性肠套叠的关系,为阐明胃肠激素紊乱在婴幼儿原发性肠套叠发病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标本选自河北医科大学附属沧州市中心医院小儿外科2009年1月~6月住院的原发性肠套叠患儿24例(试验组),并选取同期住院无肠道疾患的婴幼儿20例作为对照组。标本采集:试验组分别于发病当日禁食水6小时后采取静脉血和空气灌肠复位后15日采集空腹静脉血,对照组采空腹静脉血。所有标本均采血3.0毫升,置于含30微升10%的EDTA-K2和40μl抑肽酶的无菌试管中,1小时内离心(3500转/分,2分钟)分离血浆,置-80℃冰箱保存备用。采用放射免疫法进行检测,胃动素和神经降压素的检测试剂分别采用北京福瑞生物工程公司所提供的胃动素放免药盒和北京普尔伟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降压素神经放射免疫分析药盒。放射免疫检测采用自动γ-免疫计数器。两者均采用液相竞争原理,非平衡法对样品进行测定。检测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并结合临床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试验组中肠套叠发病当日组和空气灌肠复位后15日组,胃动素的放射免疫检测结果( x±s)分别为388.958±215.081 pg/ml和247.437±147.514 pg/ml,对照组检测结果为215.585±105.144 pg/ml。肠套叠发病当日组和空气灌肠复位后15日组自身前后配对t检验比较血清MTL的结果示:胃动素当日-胃动素空气灌肠复位后15日( x±s)138.889±28.351 pg/ml,t=4.992,P <0.01,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肠套叠发病当日组与对照组做两独立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示:t=3.481, P=0.001,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后15日组与对照组做两个独立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示:t=0.809, P=0.423,没有统计学差异。正常对照组内依据性别分组比较,不同性别胃动素水平分别为:男性患儿组(x±s)228.794±104.275 pg/ml,女性患儿组(x±s)184.765±110.051 pg/ml,两者相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 >0.05)。正常对照组内依据年龄分组比较,不同年龄组胃动素水平2.5月~12月组(x±s)分别为:188.322±97.578 pg/ml,≥12月组( x±s)242.848±110.299 pg/ml,两者相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 >0.05)试验组中肠套叠发病当日组和空气灌肠复位后15日组,神经降压素的放射免疫检测结果( x±s)分别为81.364±24.697 pg/ml和63.674±10.083 pg/ml,对照组检测结果为55.874±15.945 pg/ml。肠套叠发病当日组和空气灌肠复位后15日组自身前后配对t检验比较血清NT的结果示:神经降压素当日-神经降压素15日( x±s)17.690±19.777pg/ml,t=4.382,P <0.01,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肠套叠发病当日组与对照组做两独立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示:t=3.973, P=0.000,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后15日组与对照组做两独立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示:t=1.972, P=0.055,没有统计学差异。正常对照组内依据性别分组比较,不同性别神经降压素素水平分别为:男性患儿组(x±s)54.171±16.419 pg/ml,女性患儿组(x±s)59.847±15.432 pg/ml,两者相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 >0.05)。正常对照组内依据年龄分组比较,不同年龄组神经降压素水平2.5月~12月组( x±s)分别为:56.289±11.074pg/ml,≥12月组( x±s)55.459±20.340 pg/ml,两者相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神经降压素和胃动素在婴幼儿原发性肠套叠的急性期血浆水平均有明显升高,而空气灌肠复位后15日迅速下降,接近正常儿水平。神经降压素和胃动素在肠套叠是参与婴幼儿原发性肠套叠发病机制的重要的胃肠激素,是婴幼儿原发性肠套叠发病的胃肠内分泌因素之一。

二、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胰高血糖素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胰高血糖素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CRISPR/Cas9 技术在乳腺癌研究领域的应用及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CRISPR/Cas9系统及CRISPR/Cas9高通量文库
2 药物靶点及耐药的研究
3 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3.1 致癌基因层面
    3.2 DNA修复层面
    3.3 逆转耐药性层面
    3.4 免疫治疗层面
    3.5 其他
4 存在问题及展望

(2)中国芜湖地区急性原发性肠套叠发病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芜湖市基本信息及研究资料
    1.1 芜湖市基本信息
    1.2 研究资料
        1.2.1 病例资料
        1.2.2 气象资料
2 统计学方法
3 描述性分析
    3.1 气象因素和儿童急性原发性肠套叠日发病人数的描述性统计
    3.2 气象因素和儿童急性原发性肠套叠日发病人数的Spearman相关系数
    3.3 气象因素和儿童急性原发性肠套叠日发病人数的主成分分析
    3.4 气象因素和儿童急性原发性肠套叠日发病人数的时间序列分析
讨论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性以及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小儿原发性肠套叠的流行病学特征、病因学及影响因素
    1 流行病学特征
        1.1 儿童肠套叠发生部位分布流行病学特征
        1.2 时间分布特征
        1.3 地区分布特征
        1.4 人群分布特征
    2 病因学研究
        2.1 解剖学因素
        2.2 饮食因素
        2.3 痉挛学说
        2.4 病毒感染
        2.5 胃肠激素
        2.6 遗传
        2.7 医源性肠套叠
        2.8 宫内肠套叠
    3 影响因素研究
        3.1 肥胖与营养不良
        3.2 家庭收入
        3.3 气象因素
    参考文献
附录
    本研究技术线路图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3)盐酸二甲双胍抗轮状病毒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轮状病毒概述
        1.2.1 轮状病毒致病原理
        1.2.2 轮状病毒性腹泻治疗研究现状
    1.3 二甲双胍研究现状
        1.3.1 二甲双胍的新用途
        1.3.2 盐酸二甲双胍作用机制
        1.3.3 盐酸二甲双胍与肠道
    1.4 类器官
        1.4.1 类器官研究现状
        1.4.2 小肠类器官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轮状病毒的扩增与表征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主要仪器
        2.2.3 主要试剂配制方法
    2.3 实验方法
    2.4 轮状病毒表征与测试
        2.4.1 轮状病毒滴度测定(TCID50)
        2.4.2 轮状病毒透射电镜观察(TEM)
    2.5 实验结果与讨论
        2.5.1 Karber法计算TCID50
        2.5.2 MA104细胞形貌观察
        2.5.3 RVSA11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
    2.6 本章结论
第三章 盐酸二甲双胍在Caco2细胞中抗轮状病毒效果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主要仪器
        3.2.3 主要试剂配制方法
    3.3 实验方法
        3.3.1 盐酸二甲双胍细胞毒性测试
        3.3.2 轮状病毒感染Caco2细胞
        3.3.3 qPCR检测抗病毒效果
        3.3.4 Western blot检测轮状病毒的表达
        3.3.5 免疫荧光检测轮状病毒的表达
    3.4 干扰素联合盐酸二甲双胍抗轮状病毒作用研究
    3.5 数据统计分析
    3.6 实验结果与讨论
        3.6.1 病毒感染Caco2细胞观察
        3.6.2 盐酸二甲双胍细胞毒性结果
        3.6.3 qPCR检测病毒基因表达
        3.6.4 Western blot检测病毒蛋白表达
        3.6.5 免疫荧光检测病毒表达结果
    3.7 盐酸二甲双胍与干扰素联合作用
    3.8 本章结论
第四章 盐酸二甲双胍在小肠类器官中抗轮状病毒效果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主要试剂配制方法
    4.3 实验方法
        4.3.1 小肠类器官培养
        4.3.2 Rhodamine-phalloidin染色小肠类器官
        4.3.3 轮状病毒SA11感染小肠类器官
        4.3.4 CCK-8试剂盒检测盐酸二甲双胍在小肠类器官中的生物相容性
        4.3.5 qPCR检测盐酸二甲双胍抗病毒效果
        4.3.6 免疫印迹检测轮状病毒蛋白表达
        4.3.7 免疫荧光检测轮状病毒
        4.3.8 数据统计分析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小肠类器官的形态表征
        4.4.2 盐酸二甲双胍在小肠类器官中的毒性测试结果
        4.4.3 qPCR表征盐酸二甲双胍在小肠类器官中的抗病毒效果
        4.4.4 Western blot验证病毒蛋白表达
        4.4.5 免疫荧光表征
    4.5 本章结论
第五章 盐酸二甲双胍在乳鼠中抗轮状病毒效果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动物分组
        5.3.2 建立病毒感染模型
        5.3.3 病毒RNA提取及qPCR表征
        5.3.4 组织病理切片制作
    5.4 统计学分析
    5.5 实验结果
        5.5.1 乳鼠表现
        5.5.2 乳鼠小肠RNA检测
        5.5.3 乳鼠小肠病理组织改变
    5.6 本章结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病毒性肠炎合并惊厥的血盐水平及脑脊液生化检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相关辅助检查
    1.3 良性惊厥诊断标准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惊厥频繁与惊厥非频繁患儿血盐水平及脑脊液生化检查情况
    2.2 良性惊厥与非良性惊厥患儿的各项指标比较
3 讨论

(6)小儿肠套叠与轮状病毒及腺病毒感染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2.1 小儿肠套叠
        2.1.1 概述
        2.1.2 肠管正常的蠕动规律
        2.1.3 发病原因及机制
    2.2 轮状病毒感染
        2.2.1 概述
        2.2.2 实验室检测
    2.3 小儿肠套叠和轮状病毒感染
    2.4 腺病毒感染
        2.4.1 概述
        2.4.2 实验室检测
    2.5 小儿肠套叠与腺病毒感染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材料
        3.1.1 研究对象
        3.1.2 标本采集与保存
        3.1.3 主要试剂
        3.1.4 主要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荧光定量 RT-PCR 法检测轮状病毒
        3.2.2 胶体金法检测轮状病毒
        3.2.3 荧光定量 PCR 法检测呼吸道腺病毒
        3.2.4 胶体金法检测肠道腺病毒
        3.2.5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临床资料
    4.2 检测结果
        4.2.1 轮状病毒检测结果
        4.2.2 呼吸道腺病毒检测结果
        4.2.3 肠道腺病毒检测结果
第5章 讨论
    5.1 概述
    5.2 小儿肠套叠与轮状病毒感染的相关性
    5.3 小儿肠套叠与腺病毒感染的相关性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儿童轮状病毒肠炎肠粘膜通透性与血清中AGEs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病例诊断与选择
    2.实验仪器设备及试剂
    3.病史采集及相关项目测定
    4.统计学处理
结果
    1.幼儿轮状病毒肠炎感染的年龄分布
    2.轮状病毒肠炎发生的时间分布
    3.轮状病毒肠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讨论
    1.轮状病毒感染的发作年龄与发作时间
    2.轮状病毒感染的途径
    3.轮状病毒引起腹泻机制
    4.血清二胺氧化酶、内毒素与肠黏膜通透性
    5.血清 AGEs 水平与轮状病毒肠炎相关性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8)儿童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生化指标的检测
    1.3 轮状病毒抗原的检测
    1.4 治疗和转归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轮状病毒肠炎的年龄分布
    2.2 轮状病毒肠炎的时间分布
    2.4 实验室检查
    2.5 轮状病毒阳性组和轮状病毒阴性组心肌损害的比较
3 讨论

(9)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致胃肠外脏器损害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观察组纳入标准
    3. 临床表现
    4. 实验室检查
    5. 肠外脏器损害判断标准
    6. 治疗方法
    7. 统计处理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10)神经降压素(NT)和胃动素(MTL)与婴幼儿原发性肠套叠的关系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研究论文 神经降压素(NT)和胃动素(MTL)与婴幼儿原发性肠套叠的关系的探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胃肠激素与婴幼儿原发性肠套叠
个人简历

四、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胰高血糖素的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CRISPR/Cas9 技术在乳腺癌研究领域的应用及进展[J]. 方敏,李莉,李恒宇,盛湲. 世界临床药物, 2021(12)
  • [2]中国芜湖地区急性原发性肠套叠发病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D]. 邹文杰. 皖南医学院, 2020(01)
  • [3]盐酸二甲双胍抗轮状病毒效果研究[D]. 冯翠. 浙江理工大学, 2019(06)
  • [4]轮状病毒感染的肠道外损伤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 陈莹,毛志芹.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16(06)
  • [5]病毒性肠炎合并惊厥的血盐水平及脑脊液生化检查研究[J]. 严佩瑜. 中国医学创新, 2015(16)
  • [6]小儿肠套叠与轮状病毒及腺病毒感染的相关性[D]. 鲁莹. 吉林大学, 2014(09)
  • [7]儿童轮状病毒肠炎肠粘膜通透性与血清中AGEs相关性研究[D]. 王国刚. 泸州医学院, 2014(03)
  • [8]儿童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特点分析[J]. 龙云,陈苗苗,吴成. 安徽医学, 2012(06)
  • [9]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致胃肠外脏器损害的临床分析[D]. 任小梅. 新疆医科大学, 2010(05)
  • [10]神经降压素(NT)和胃动素(MTL)与婴幼儿原发性肠套叠的关系的探讨[D]. 王永森. 河北医科大学, 2010(04)

标签:;  ;  ;  ;  ;  

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胰高血糖素的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