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用汞制剂致中毒1例(论文文献综述)
武晏屹,白明,田硕,苗明三[1](2021)在《大毒中药外用方法现状及特点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总结大毒中药临床外用方法现状及特点,为外用技术的规范化提供理论支撑,提高临床疗效,减少毒性反应发生。方法:筛选大毒中药临床外用研究文献,归纳赋形剂、疾病分布、用药剂量、频率、用药时间、疗程,总结适应证、禁忌证、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结果:各大毒中药均以糊剂应用广泛,在骨科疼痛性疾病、癌性疼痛等的治疗中发挥着独特疗效。不同剂型用药剂量有较大的差别,如川乌、草乌外洗一般在7~15g,热敷在1~5g,穴位给药时每穴0.3g以下;斑蝥外敷3g等。结论:通过大量数据分析,阐明大毒中药在临床应用中的技术特点,为大毒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提高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Chinese Society of In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xternal Medicine Branch;[2](2019)在《大毒中药临床外用技术规范(草案)》文中指出大毒中药具有作用迅猛、疗效确切等特点,在部分疾病的治疗中发挥奇效。本文基于对大毒中药已有临床应用的数据挖掘,结合临床研究和相关现代研究,经学会专家多次论证,形成大毒中药临床外用技术规范(草案),包括适应证、禁忌证、用药前评估、作用特点、常用剂型、剂量、频率、用药时间、疗程、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等,以期规范大毒中药的临床应用,提高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聂安政,高梅梅,贾文瑞,朱春胜,张晓川,周政,张冰[3](2019)在《苍耳子安全问题探讨与合理用药思考》文中研究说明苍耳子为历代中医治疗鼻渊头痛之要药,至今已有1 800多年药用历史,药材资源丰富,临床应用广泛。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苍耳子具有抗炎镇痛、抗肿瘤、抗菌、降血糖、抗过敏、调节免疫等药理作用,临床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慢性鼻炎、急性鼻炎、过敏性鼻炎、皮肤病等与免疫异常相关的疾病,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同时毒理学研究发现苍耳子具有肝脏毒性、肾脏毒性、胃肠道毒性等不良反应,尤其是肝损伤。因苍耳子毒效并存,临床常因不合理应用导致一系列的安全问题,该文结合文献报道归纳苍耳子不良反应特点,从炮制、剂量、疗程与误食的角度剖析苍耳子产生毒性反应的根本原因,并以活性成分与毒性成分为切入点探讨苍耳子发挥药效及产生毒性的化学实质,从严格炮制、合理配伍、药有禁忌、严控量程、用药告知等方面对如何促进苍耳子临床合理应用提出探索性的思考,以期为苍耳子的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刘洋,郭丰,秦贵军,徐娜[4](2018)在《慢性重度汞中毒致内分泌等系统损伤1例报告》文中提出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24岁,因手足震颤、体质量下降5个月,加重1个月于2015年7月收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患者入院前5个月内体质量由52kg下降至35kg,伴焦虑、烦躁、乏力,伴便秘(大便6~7d/次)、干呕、食欲减退,伴口腔溃疡、牙齿松动、记忆力减退,伴毛发生长旺盛、月经紊乱。既往多次于当地医院就诊,查骨密度示:骨量减少,诊断为
程毅,高杨,张国强,任明媛,万力,赵璐,李伟源,高顺强[5](2017)在《长期外用含汞制剂致慢性汞中毒1例》文中认为1临床资料患者女,60岁。躯干、四肢出现皮疹偶有瘙痒1年余,口腔糜烂3个月,发热1个月。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躯干、四肢出现粟粒至绿豆大小红色丘疹,偶有瘙痒,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湿疹",给予口服及外用药物(具体不详),无效。半年前外用中药治疗后,部分消退,仍有新发皮疹。5月前出现口眼干燥,并逐渐加重,3月前口腔糜烂,流涎,食欲差,伴有精神烦躁、淡漠、多梦、易激惹。2月前双眼结膜充血,视物模糊。1月前
麦澍勤(MAK Shue Kan)[6](2017)在《2007-2016年香港急性药物中毒通报病例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中毒(poisoning)是机体受外来物质作用,影响机体代谢过程,引起机体暂时或永久的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状态。当有关物质为处方、非处方药或非法获得的药剂制品或中药时,则会发生药物中毒。急性药物中毒具有突发性、群体性、快速性和高度致命的特点,早期诊断和及时抢救对预后影响极大,近几年被归类为时间敏感性疾病。在2013年,全球曾发生3.3百万宗意外中毒并导致98,000宗死亡个案。误服、服药过量或药物掺杂以及药物滥用均可引起药物中毒。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化学品工业迅速发展,中毒这一公共卫生问题对人类的影响日益突出。我国在急性药物中毒的研究起步较迟,资料亦不齐全,研究范围绝大多数是单个医院或局限的地区范围内中毒的统计分析,未见大范围的以城市或省份为单位的综合性调查,欠缺整体性的系统分析。本研究将参考最新的数据收集及分析方法,依据香港现况、社会发展现状、国内外最近研究结果、急性药物中毒发生过程,对急性药物中毒病例进行研究,从调查病例、分析各方面特点及成因,到防治措施的制订,作较系统的研究,并会对各地急性药物中毒趋势比较分析,期望可为制定香港未来可见的应变及防控策略提供决策依据及以实证为医疗人员临床工作作指导。第一部份:香港公立医院急性药物中毒呈报个案流行病学研究研究目的和意义参考国内外的文献中关于急性药物中毒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香港公立医院急诊科在2007-2016年间呈报的有潜在公共卫生风险的急性药物中毒个案,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以期探讨香港社区的药物中毒风险、有关物质、情况、成因和所涉及的人口,了解急性药物中毒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变化,为香港急性中毒的进一步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数据采集和分析参照国外急性中毒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根据规范化的《中毒个案通报表》,由经培训的急诊部门医生,呈报其接诊并参与处理的有潜在公共卫生风险的急性中毒急诊个案。通报表的主要项目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现病史、临床表现及检查结果、毒物接触时间及地点、中毒诊断(中毒物种类、中毒原因、毒物接触途径)、毒(药)物鉴定结果、处理措施(包括救治中毒程度、救治方法、救治效果)与患者去向等。所有填妥的急性中毒个案通报表上的数据皆会录入数据库以作分析。中毒个案临床结果亦将根据严重程度、中毒的根本原因等因素进行分类,并按临床中毒诊断结果与毒物间的关系进行了分级。纳入及排除标准只有病例数据完整、诊断明确,可依据问诊、查体,临床表现、接触毒物史、处方、化验检查及家属提供毒物药瓶等进行毒物鉴定及已采集患者尿液、血液或药物样本等进行毒物检测的病例方会纳入。如通报的个案不符合纳入标准,即1)药物以外的中毒个案、2)连续用药超过3个月的慢性中毒过案、3)病史不详、如其他原因可解释临床症状、中毒后未有求医或毒理化验结果未验出怀疑毒物的个案、4)使用正常剂量药品于人体作为预防、诊断、治病或调节生理机能用途时,出现有害及与用药目的无关的「药品不良反应」个案、5)环境或药物过敏引发的中毒个案及6)致病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个案则排除在外。结果1.年龄、性别分布经检索数据库后,从其中分析2007-2016年间呈报的有潜在公共卫生风险的急性药物中毒个案1,284例,按每十万急症室就诊人次计算的急性药物中毒呈报率为5.8。在1,284例中,多数病例(53.0%)年龄为20~59岁。在中毒个案的比例上,男性患者为546名(42.5%),女性患者则为738名(57.5%),男性所占比例随着年龄上升而明显增加,由儿童组别中的24%,逐步增至长者组别的62%。总体而言,长者组别为急性药物中毒的多发性群组,按每十万人口计算的急性药物中毒个案总体率由儿童组别的4.9增至长者组别的37.1。在报告的12例死亡个案中,全在长者群组发生,而在严重影响个案中,长者亦占高比率(51.6%)。2.发生地点、给药途径及涉及的物质数量急性药物中毒事故多发生在居所(98.2%),消化道仍是是各种毒物进入人体的主要侵入途径(95%),其中约71%个案涉及单一物质中毒。3.中毒的常见原因及呈报个案临床结果根据调查及化验结果,中毒的常见原因是药物掺杂或含有未标示或被禁用的西药成分或物质(66.4%)、其次分别是意外中毒(16.4%)及药物不良反应(12.5%)。在1284例个案中,12例(0.93%)因药物中毒而死亡,4.83%有严重影响,11.53%有中等程度的影响。另有82.71%为轻微影响。4.最常见的毒物所有纳入的个案中,913例因单一毒物引致中毒,最常见的五种西药分别是是降血糖药(124/913,13.58%),减肥产品(118/913,12.92%),激素类药物(116/913,12.71%),止痛药(52/913,5.70%)以及治疗勃起功能障碍药物(21/913,2.3%),占总数的47.21%。而最常见的五种中药分别是含乌头类生物碱的中药(162/913,17.74%),含重金属砷或汞等的中成药(83/913,9.09%),含苦参碱的中药(42/913,4.60%),与服用中药有关的抗胆碱能中毒个案(37/913,4.05%)以及含钩吻碱的中药(21/913,2.30%),占总数的 37.78%。5.致急性药物中毒的药物来源除318例个案的药物来源不明外(25%),有314例来自香港的零售店(24%),其余来源分别是中国或海外的零售店(22%),中医师/医生处方(19%),互联网/手机(6%)以及亲戚/朋友(4%)。结论:本研究提供了香港急性药物中毒模式的最新流行病学信息,为我们分析中毒个案的根本原因及提出进一步防治建议提供科学依据。根据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长者为香港急性药物中毒的高危群组,年长的年龄组表现出中毒后结果较严重,死亡(2.39%)或严重影响(6.36%)的比率皆较成人组为高;2.药物掺杂或含有未标示或被禁用的西药成分或物质为急性药物中毒的主因,与66.4%的个案相关,且严重后果的频率更高,中等或以上程度的影响达92.61%,较其他原因为高;3.56%的急性药物中毒个案与自行用药相关,以类固醇,减肥药及非类固醇类消炎药最为常见。而来源不明或来自零售店的药物,临床结果较医务人员处方为严重;4.中毒根本原因包括:1)患者自行用药,使用来源不明或未有在香港注册的药物;2)误服亲友推荐或提供的产品;3)在没有咨询中医师的情况下服用中药;4)中成药掺杂未标示西药成分;5)药物掺杂禁用成份;6)用药过量;7)中药掺杂有毒成份;8)煎药方法不当;9)误用混淆中药;10)医师处方未经炮制的中药饮片等。由研究可见,急性药物中毒防治管理需多管齐下,市民、业界及政府共同协作应对问题,就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患者:不应自行购买或服用成分或来源不明或未有在香港注册的药物、轻信书本/杂志/网站上的药方,并应依从医嘱、药袋标签指示服药;2.市民:在使用任何药物之前,应先征询医护人员的意见,且不随便将药剂产品推荐给他人,亦不自行从郊外采摘草药;3.业界:中药零售商应由合乎国内GMP要求的饮片加工商取货及安排员工定期进行充分和结构化的培训,而中医师/医生应考虑避免使用中毒剂量与治疗量相近或与频繁不良反应相关的药物;4.政府:严格按照《条例》订明的纪律程序,严肃处理药行、人员违规过案,并在加强查缉不法药物,阻止违法药品流通外,加强公共卫生教育,防范未然。第二部份:香港公立医院用药疏失引致急性药物中毒呈报个案流行病学研究研究目的和意义参考国内外的文献中关于用药疏失致急性药物中毒的研究方法,对香港的公立医院于2010-2016年期间因用药疏失致急性药物中毒的呈报个案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以期探讨医院内常见的药物中毒风险、有关物质、情况和成因,为香港用药疏失致急性药物中毒的进一步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数据采集和分析对香港的公立医院于2010-2016年间因与用药疏失相关的医疗风险警示事件、重要风险事件及险失事件等结果进行系统分类及构成比等数据进行分析统计。资料来源包括香港医院管理局的医疗风险警示事件报告、供内部参考的《风险通报》通讯及用药安全公告以及「医疗事故通报系统」中报告的用药疏失事故。所有录入的因用药疏失致急性药物中毒的呈报个案将按1)中毒原因、2)毒物种类及3)严重程度等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纳入及排除标准只有因用药疏失引致病人永久丧失主要功能或死亡的「医疗风险警示事件」或因用药疏失可导致病人死亡或永久受损的「重要风险事件」方会纳入。如通报的个案不符合纳入标准,即1)在事件发生前不能合理地知悉或辨识病人的永久丧失主要功能或死亡与过敏有关的事件;2)专家同意在临床治疗上选药、剂量和给药途径的差异所致的药物中毒将排除在外。结果1.分布、趋势及通报个案临床结果在过去7年间因用药疏失致急性药物中毒的呈报个案,共分析了 570例事故。按每百万病人入院/出院和死亡人次计算的用药疏失事故发生率由2010年的4.4逐步下降至2016年的3.4。大多数病例顺利康复:7个案导致死亡(1.23%);110病例有严重后果(19.30%)。2.最常见的与用药疏失事故相关的药物所有纳入的个案中,最常见的五种药物分别是已知的药物过敏原(255/570,44.74%),危险药物(94/570,16.49%),抗凝血药(62/570,10.88%),胰岛素(27/570,4.74%)以及口服降血糖药(24/570,4.21%),占总数的81.05%。而最常见的三种已知药物过敏原分别是青霉素组抗生素(120/255,47.06%),非类固醇消炎止痛药(46/255,18.04%)以及扑热息痛(44/255,17.25%),占总数的82.35%。3.用药疏失事故的成因过去六年,经报告的用药疏失事故共10,827例,其中给药错失4,183例(39%),配药错失2,398例(22%)以及处方错失4,246例(39%)。除其他原因外,给药疏失事故最常见的原因顺序为1)漏给药物(24%),2)重复给药(14%),3)错给药物(13%)及4)药物剂量错误(11%)。而最常见的配药疏失事故,分别是错误药物(42%),2)药物剂量错误(17%),3)配药与错误病人(9%)及4)药物标签资料错误(4%)。处方疏失事故则与1)药物剂量错误(28%),2)错用药物(13%),3)处方与错误病人(13%)及4)已知药物过敏(9%)相关。结论本研究提供了香港公立医院常见用药疏失事故的最新流行病学信息,为提高临床医护人员对在用药疏失中常见药物提高认识及为我们分析用药疏失的根本原因及提出监管及改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根据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用药疏失意外多与以下因素相关,如:1)员工对药物、设备知识不足;2)员工未有依从指引工作;3)在计算机系统缺少安全检查功能;4)医生手写处方;5)因药物相似名称、外观导致误配误给以及6)员工间沟通不足;2.经参考海外经验,可进行以下改善建议以避免因药物过敏引致药物中毒,如1)医生处方前,检查患者病历纪历中的药物过敏史;2)医护人员对于不清楚的药物名称需要额外注意;3)护士对于患者需紧急给药的情况,取药使用前,应先与药房员工确认患者的处方;4)医生须当心不同药物组之间的交叉敏感性;5)药房员工可在"抗生素"和"青霉素"贴上特殊标签并将药物过敏贴纸贴于显眼的位置;3.就给药疏失事故,管理人员及医护人员可通过执行以下一些改善措施以降低事故发生率,如1)部份医院利用条形码辅助给药;2)医院给予护士不被打扰工作的环境;3)总部定期检视现有指引以切合员工工作需要及4)主管避免员工工作时间过长及缺乏换班;4.针对在研究中所见的配药疏失事故,药房运作上可作改善,如1)药剂师配药前再三确认处方是正确和完整的;2)药房员工加强培训及提醒小心外观、串法或读音相似的药物;3)配药时小心零和缩写;4)配药後由另一员工覆检;5)做好用药咨询;6)引入自动配发系统及7)提供一个有条理的工作场所;5.而处方疏失事故也是可减少或避免的,如1)计算器系统引入新功能以协助处方前确认病人及核查处方中药物过敏及剂量;2)处方时避免书写潦草;3)通过教育提高医生对药物的知识以及4)提醒医生避免使用中毒剂量与治疗量相近或与频繁不良反应相关的药物。
杨雪,夏东胜,高建超,田春华,李岚,张冰[7](2016)在《193例苍耳子不良反应文献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苍耳子临床毒性特点及安全风险因素,为其安全使用提供文献依据。方法检索1953年1月—2016年4月苍耳子不良反应相关文献,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分项统计与分析,提取苍耳子毒性特点及安全性影响因素。结果苍耳子口服及外用均可致不良反应。口服苍耳子所致不良反应可涉及多脏器损伤,以消化系统损害为多,且以肝损害最为多见;外用苍耳子所致不良反应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以接触性皮炎多见。苍耳子不良反应/事件的主要风险因素有:儿童误服/误吸入、未经炮制或炮制不当、超剂量用药或用药时间长、自行使用或偏方用药及患者体质因素等。结论应重视苍耳子毒性,控制其风险因素,严防误用并有效防止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
赵姣,张会宗,李国信[8](2015)在《中药外用药物不良反应现况分析》文中指出本文查阅整理近30年来毛蕊花、石龙芮、乳浆大戟等50味中药临床外用药物不良反应(ADR)的相关文献,从药物的基原、药性、功效、临床表现及ADR分类等方面进行归纳,探讨中药外用ADR发生早期预警途径,为中药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牟稷征,王丽霞[9](2015)在《外用含汞制剂引起中毒的病例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了解外用轻粉引起中毒的症状、中毒诱因(如剂量、疗程和用药方法)以及救治方法,为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轻粉、汞或玉红膏、不良反应、中毒为检索词,通过CNKI检索,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外用含汞制剂中毒多因用药不当所致,用高浓度轻粉外涂或吸入轻粉点燃后的烟雾易引起中毒,应避免采用吸入或高浓度轻粉直接外涂;玉红膏虽然含有轻粉,但因含量较低,尚未收集到有关其引起中毒的报告,合理使用可以发挥疗效,避免副作用。
牟稷征,王丽霞[10](2014)在《外用含汞制剂引起中毒的病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外用轻粉引起中毒的症状、中毒诱因(如剂量、疗程和用药方法 ),以及救治方法。为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轻粉、汞或玉红膏、不良反应、中毒为检索词,通过CNKI检索,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外用含汞制剂中毒多因用药不当所致,用高浓度轻粉外涂或吸入轻粉点燃后的烟雾易引起中毒,应避免采用吸入或高浓度轻粉直接外涂;玉红膏虽然含有轻粉,但因含量较低,尚未收集到有关其引起中毒的报告,合理使用可以发挥疗效,避免副作用。
二、外用汞制剂致中毒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外用汞制剂致中毒1例(论文提纲范文)
(1)大毒中药外用方法现状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1. 文献检索 |
2.文献筛选标准 |
结果 |
1.检索结果概况 |
2. 应用形式特点分析 |
3. 有毒中药临床外用技术特点分析 |
3.1 应用频率特点分析 |
3.2 外用剂量 |
3.2.1 洗剂用量: |
3.2.2 热敷用量: |
3.2.3 穴位用量: |
3.2.4 其他: |
3.3 用药时间 |
3.4 用药疗程 |
4. 注意事项与不良反应 |
4.1 注意事项及禁忌 |
4.2 不良反应及毒性救治 |
4.2.1 局部皮肤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 |
4.2.2 全身性中毒反应及救治: |
讨论 |
(2)大毒中药临床外用技术规范(草案)(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原理 |
2 基本要求 |
2.1 适用范围 |
2.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2.3 术语及定义 |
2.4 使用原则 |
2.4.1 中药要求 |
2.4.2 适用原则 |
2.5 适应证 |
2.6 禁忌证[6-10] |
2.7 用药前评估 |
2.8 作用特点 |
3 临床应用 |
3.1 常用剂型 |
3.2 外用剂量 |
3.3 用药频率 |
3.4 用药时间 |
3.5 用药疗程 |
4 注意事项与不良反应 |
4.1 注意事项[11-15] |
4.2 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 |
4.2.1 局部皮肤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 |
4.2.2 全身性中毒反应及救治[19-22] |
5 临床应用操作规程 |
6 说明 |
(3)苍耳子安全问题探讨与合理用药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苍耳子的安全问题 |
1.1 苍耳子中毒反应特点 |
1.2 苍耳子中毒的原因 |
1.2.1 超剂量使用 |
1.2.2 炮制不当 |
1.2.3 超疗程使用 |
1.2.4 误食 |
2 苍耳子发挥药效/产生毒性的化学实质 |
2.1 苍耳子发挥药理作用的化学实质 |
2.1.1 抗炎镇痛 |
2.1.2 抗肿瘤 |
2.1.3 抗菌 |
2.1.4 降血糖 |
2.1.5 抗过敏 |
2.1.6 调节免疫 |
2.2 苍耳子产生毒性的化学实质 |
2.2.1 急性毒性 |
2.2.2 肝脏毒性 |
2.2.3 肾毒性 |
2.2.4 其他毒性 |
3 苍耳子合理应用思考 |
3.1 严格炮制 |
3.2 合理配伍 |
3.3 药有禁忌 |
3.4 严控量程 |
3.5 用药告知 |
4 展望 |
(4)慢性重度汞中毒致内分泌等系统损伤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
2 讨论 |
(5)长期外用含汞制剂致慢性汞中毒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讨论 |
(6)2007-2016年香港急性药物中毒通报病例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急性药物中毒研究概况 |
1.1 国内急性药物中毒概况及防控概况 |
1.2 急性药物中毒方法学研究 |
1.3 国内急性药物中毒研究的局限 |
第二章 数据源与方法 |
2.1 香港公立医院急性药物中毒呈报个案流行病学研究 |
2.1.1 数据来源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1.4 研究内容 |
2.1.5 研究方法 |
2.1.6 收集及整理通报表 |
2.1.7 资料的统计分析 |
2.1.8 调查流程 |
2.2 香港公立医院用药疏失引致急性药物中毒呈报个案流行病学研究 |
2.2.1 数据来源 |
2.2.2 纳入标准 |
2.2.3 排除标准 |
2.2.4 研究方法 |
2.2.5 收集及整理经通报的医疗事故 |
2.2.6 资料的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香港急性药物中毒呈报个案流行病学研究结果 |
3.1.1 2007至2016年香港急性药物中毒呈报个案一般情况及趋势 |
3.1.2 香港急性药物中毒地点、人口年龄及性别分布 |
3.1.3 急性药物中毒个案涉及的物质数量 |
3.1.4 急性药物中毒根本原因 |
3.1.5 按年龄组别分类的急性药物中毒根本原因 |
3.1.6 按给药途径分类的急性药物中毒个案 |
3.1.7 按年龄组别分类的急性药物中毒个案 |
3.1.8 按临床中毒诊断结果与毒物间的关系分类的急性药物中毒 |
3.1.9 最常见的致急性药物中毒的药物 |
3.1.10 与自行用药相关的急性药物中毒个案分析 |
3.1.11 西药急性中毒个案 |
3.1.12 中药急性中毒个案 |
3.2 香港公立医院用药疏失引致急性药物中毒呈报个案流行病学研究结果 |
3.2.1 用药疏失致SE或SUE个案的一般情况 |
3.2.2 年度趋势 |
3.2.3 与用药疏失致SE或SUE相关的药物分布 |
3.2.4 与已知药物过敏原相关的药物的分布 |
3.2.5 按严重程度指数分级的用药疏失事故之分布 |
3.2.6 在香港公立医院「医疗事故通报系统」中报告的用药疏失事故之分布 |
3.2.7 在香港公立医院用药疏失事故的成因 |
第四章 讨论 |
4.1 香港急性药物中毒呈报个案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分析 |
4.1.1 2007至2016年香港急性药物中毒呈报个案 |
4.1.2 药物中毒地点、人口年龄及性别分布 |
4.1.3 药物中毒个案涉及的物质数量 |
4.1.4 药物中毒根本原因 |
4.1.5 按年龄组别分类的急性药物中毒根本原因 |
4.1.6 给药途径 |
4.1.7 按年龄组别分类的急性药物中毒个案 |
4.1.8 按临床中毒诊断结果与毒物间的关系分类的急性药物中毒 |
4.1.9 最常见的致急性药物中毒的药物分析 |
4.1.10 与自行用药相关的药物中毒个案分析 |
4.1.11 西药急性中毒个案分析 |
4.1.12 中药急性中毒个案分析 |
4.2 香港公立医院用药疏失引致急性药物中毒呈报个案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分析 |
4.2.1 用药疏失致SE或SUE个案的一般情况 |
4.2.2 年度趋势 |
4.2.3 与用药疏失致SE或SUE相关的药物分布、成因及改善建议 |
4.2.4 与已知药物过敏原相关的药物的分布 |
4.2.5 按严重程度指数分级的用药疏失事故之分布 |
4.2.6 在香港公立医院「医疗事故通报系统」中报告的用药疏失事故之分布 |
4.2.7 在香港公立医院用药疏失事故的成因及建议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7)193例苍耳子不良反应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来源 |
2 方法 |
3 结果 |
3.1 基本情况 |
3.2 用药情况 |
3.2.1 用药原因 |
3.2.2 苍耳子用量 |
3.2.3 苍耳子用药时间 |
3.2.4 苍耳子用药配伍与炮制 |
3.3 不良反应情况 |
3.3.1 苍耳子发生不良反应时间 |
3.3.2 苍耳子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和临床表现 |
3.3.3 苍耳子不良反应严重程度 |
3.3.4 苍耳子不良反应转归 |
4 讨论 |
4.1 苍耳子的毒性 |
4.2 苍耳子所致不良反应主要特点 |
4.3 苍耳子风险因素分析 |
4.3.1 错误使用 |
4.3.2 不当使用 |
4.3.3 超剂量使用 |
4.3.4 自行使用或偏方用药 |
4.3.5 患者体质因素 |
(9)外用含汞制剂引起中毒的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外用含汞制剂引起毒性反应的剂量 |
2.2 外用含汞制剂引起毒性反应病例分析 |
2.3 汞中毒的解救 |
2.4 含轻粉外用制剂玉红膏的安全性 |
3 讨论 |
四、外用汞制剂致中毒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大毒中药外用方法现状及特点分析[J]. 武晏屹,白明,田硕,苗明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1(02)
- [2]大毒中药临床外用技术规范(草案)[J]. Chinese Society of In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xternal Medicine Branch;.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19(24)
- [3]苍耳子安全问题探讨与合理用药思考[J]. 聂安政,高梅梅,贾文瑞,朱春胜,张晓川,周政,张冰. 中国中药杂志, 2019(24)
- [4]慢性重度汞中毒致内分泌等系统损伤1例报告[J]. 刘洋,郭丰,秦贵军,徐娜. 中国临床医学, 2018(05)
- [5]长期外用含汞制剂致慢性汞中毒1例[J]. 程毅,高杨,张国强,任明媛,万力,赵璐,李伟源,高顺强.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7(05)
- [6]2007-2016年香港急性药物中毒通报病例回顾性研究[D]. 麦澍勤(MAK Shue Kan).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1)
- [7]193例苍耳子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 杨雪,夏东胜,高建超,田春华,李岚,张冰. 中国药物警戒, 2016(11)
- [8]中药外用药物不良反应现况分析[J]. 赵姣,张会宗,李国信.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5(04)
- [9]外用含汞制剂引起中毒的病例分析[J]. 牟稷征,王丽霞.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15(01)
- [10]外用含汞制剂引起中毒的病例分析[A]. 牟稷征,王丽霞. 中华中医药学会2014年医院药学分会学术年会世界中联中药专业委员会2014年国际学术会议暨北京药师协会慢病防治药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汇编,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