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龄儿童先天性肌性斜颈胸锁乳突肌双极松解术的治疗

大龄儿童先天性肌性斜颈胸锁乳突肌双极松解术的治疗

一、胸锁乳突肌双极松解治疗大龄儿童先天性肌性斜颈(论文文献综述)

罗先勇,陈新让,王家祥[1](2021)在《先天性肌性斜颈再手术12例临床分析及预后》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先天性肌性斜颈(CMT)再手术的临床特点及短期预后。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CMT术后复发病例12例。患儿年龄8~16岁, 平均13.2岁;男9例, 女3例。分析疾病复发原因, 随访观察患儿术后外观, 利用患者满意度调查及Lee评分标准对预后进行评估。结果 12例患儿初次手术治疗在外院10例, 本院2例;初次手术治疗年龄6个月~2.2岁;手术方式为微创小针刀治疗2例, 小切口单头松解5例, 单纯离断7例, 断端丝线结扎4例。二次手术病例术中均证实存在胸锁乳突肌挛缩、黏连, 其中颈阔肌挛缩黏连3例, 术中颈血管鞘分离困难8例, 2例颈内静脉破裂予以修补。手术均采取胸锁乳突肌双极松解, 术中可无张力摆正颈部于中线为松解完全。患儿术后外观均得到满意改善。术后随访1.2~3.0年, 平均2.3年, 患儿满意度评分>90分9例, >80分3例。Lee评分观察患儿头颈活动度及头偏离中线的距离及度数, 12例中效果优8例, 良3例, 中1例。结论 CMT患儿复发的根本原因为松解不彻底, 肌肉瘢痕黏连, 同时手术年龄过早、追求微创切口、术后康复缺失也可能是复发的直接因素。复发者通过双极松解, 尤其是下极彻底松解, 配合术后颈部牵引、固定、康复锻炼可达到满意治疗效果。

杨振艳[2](2021)在《推拿结合揿针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并评估推拿结合揿针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有效性、安全性,为肌性斜颈患儿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将6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肌性斜颈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推拿治疗,每周一至周五进行;观察组采用推拿结合揿针治疗,每周一至周五进行推拿治疗,每周一、三、五配合揿针治疗;两组治疗疗程均为4周。详细记录患儿治疗前的一般资料、以及治疗前后疗效评分表、两侧胸锁乳突肌的厚度比值及长度差值,并在治疗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1.治疗前对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疗效评分、双侧胸锁乳突肌厚度比值、胸锁乳突肌长度差值分别进行统计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双侧胸锁乳突肌厚度比值:治疗4周后,两组患儿双侧胸锁乳突肌厚度比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双侧胸锁乳突肌长度差值:治疗4周后,两组患儿双侧胸锁乳突肌长度差值均较治疗前减少(P<0.05),且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4.疗效评分比较:治疗4周后,两组患儿疗效评分总分及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且观察组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5.总体临床疗效的比较:治疗4周后,观察组治愈率15.63%,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治愈率3.23%,总有效率80.65%。观察组的有效率及治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6.安全性分析:两组患儿治疗前颈椎正侧位片无异常,治疗期间,体温、脉搏、呼吸均正常,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心率减慢、晕厥及皮肤过敏反应。结论:1.推拿结合揿针及单纯推拿治疗均能促进胸锁乳突肌的恢复,有效改善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增强患儿颈部的活动。2.推拿结合揿针治疗对于改善肌性斜颈患儿患侧胸锁乳突肌的厚度及挛缩情况以及改善“颈部旋转受限、侧屈受限、胸锁乳突肌局部条索与束带、头部歪斜情况、面部对称情况、家长评价”等方面均优于单纯推拿。

邱鑫,熊竹,曾帅丹,唐根,朱田丰,崔支文,唐盛平[3](2021)在《腔镜治疗儿童先天性肌性斜颈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评价腔镜治疗儿童先天性肌性斜颈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WanFang Data、VIP和CBM等数据库中关于腔镜治疗儿童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中文和英文文献。英文检索词为"congenital muscular torticollis""wryneck""arthroscopy""endoscopy"和"stealth surgery",中文检索词为"先天性肌性斜颈""内镜""腔镜"和"关节镜"。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0年1月5日。由2人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软件3.6.2版本对腔镜治疗CMT疗效优秀率、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16篇(包括前瞻性案例系列研究1篇,回顾性案例系列研究15篇),总计254例患儿,采用MINORS评价工具来评价文献质量。单组率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腔镜治疗总体有效率为99.76%(95%CI:98.39%~100%),优秀率为99.52%(95%CI:98.03%~100%);无严重危及生命并发症报告,总并发症发生率为5.83%(95%CI:1.23%~10.42%),皮下积气、皮肤灼伤及瘀斑、神经血管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12.65%(95%CI:3.46%~21.84%)、7.55%(95%CI:1.53%~13.58%)和1.42%(95%CI:0~3.47%)。结论现有证据表明,腔镜治疗儿童先天性肌性斜颈行胸锁乳突肌松解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且娴熟的腔镜操作技巧仍然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崔支文[4](2021)在《先天性肌性斜颈MRI特征及其与病理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先天性肌性斜颈(congenital muscular torticollis,CM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特点及其与病变胸锁乳突肌(sternoclei domastoid muscle,SCM)病理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并试图找到一种利用MRI扫描对病人病情程度进行评估的方法,以期通过对患儿磁共振图像的分析预测患儿患侧胸锁乳突肌纤维化程度、异常脂肪浸润程度,为早期评估患儿的疾病严重程度及判断预后、指导治疗提供一种无创的方法。方法:收集经手术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手术标本,术前进行了MRI检查的病例共38例,分为组1(Group I 18例),组2(Group II 20例)。两组术前均进行T1WI、T2WI核磁序列扫描,Group II术前另行T1-mapping序列扫描测量纤维化及Q-dixon序列扫描测量脂肪含量。两组术后均行病理切片,Masson染色计算纤维化比例及HE染色进行脂肪浸润分级。在患侧胸锁乳突肌最大横截面积层面上,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行T1WI、T2WI核磁序列扫描和Group II行T1-mapping、Q-dixon核磁序列扫描的患儿患侧与健侧横截面积、T1值、T2值、T1-mapping值及Q-dixon值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评价Group II T1-mapping序列测量纤维化值与Masson染色计算病理纤维化比例之间的相关性,秩级相关评估Group II Q-dixon序列测量脂肪含量与HE染色进行脂肪浸润分级的相关性。结果:在患侧SCM最大横截面积层面上,两组共38人患侧横截面积大于健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侧T1均值、T2均值小于健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患侧T1值标准差、T2值标准差大于健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在T1WI、T2WI图像上,其中20人(53%)在颈部MRI的T1和T2加权图像上均显示受累的SCM内有一个或多个低信号,且低信号区域均位于SCM内部。在Group II患侧T1mapping均值小于健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健侧Q-dixon均值无显着性差异(p=0.478)。比较Group II T1mapping序列测量纤维化值与Masson染色计算纤维化比例之间无明显相关性(r=-0.265;p=0.260),Group II Q-dixon序列测量的脂肪含量与HE染色的脂肪计数分级具有相关性(r=0.651;p=0.002)。结论:MRI在不同参数的扫描下,能够探查病变SCM在横断面上信号的异常;特殊的扫描序列,可发现病变SCM纤维化的程度,提示SCM最初纤维化的部位或纤维化最严重的部位可能位于SCM内部,也提示手术者在需要完成SCM松解时,要完全离断SCM,而不是仅仅SCM的部分或仅表面离断。在临床工作中,术前MRI检查,可选择T1 mapping序列测量患侧胸锁乳突肌的纤维化程度;Q-Dixon技术对定量SCM内的脂肪含量更全面,敏感性更高。

杨爱云[5](2020)在《捻拨、重拿、牵伸扳手法为主治疗小儿肿块型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以捻拨、重拿、牵伸扳手法为主的优化推拿手法治疗小儿肿块型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对比常规推拿手法,比较治疗前后患侧胸锁乳突肌的厚度、临床症候评分变化,评价推拿优化手法治疗小儿肿块型肌性斜颈临床疗效及优势所在,为临床制定规范化、标准化的推拿治疗方案提供新思路,为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符合病例标准的60例肿块型肌性斜颈患儿,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推拿手法,采用俞大方主编的《推拿学》的小儿肌性斜颈的诊疗方案,即推揉法、拿捏法、牵拉法、旋转法;治疗组予以推拿优化手法,具体步骤:面部操作、指揉患侧胸锁乳突肌和肩背部、捻揉拨动患侧胸锁乳突肌、重拿弹拨患侧肿块、点揉推运颈部肌群、颈部牵伸扳法、活血化瘀舒筋法和结束手法。两组均1日1次,1周6次,4周为1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临床症候评分(头部倾斜程度、肿块硬度、肿块厚度、颈部旋转受限程度、颈部侧屈受限程度、胸锁乳突肌对称状况、颜面部对称状况)、胸锁乳突肌彩超厚度改善情况,评价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总体疗效:研究过程中,治疗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3例。治疗组29例,治愈17例,好转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10%;对照组27例,治愈7例,好转1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0.3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胸锁乳突肌彩超厚度:治疗组治疗前后颈部包块彩超厚度分别为11.17±1.73mm和5.69±0.71mm,对照组治疗前后颈部包块彩超厚度分别为11.07±1.59mm和6.37±1.18mm。结合两组治疗后胸锁乳突肌彩超厚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各临床症状,包括头部倾斜程度、肿块硬度、肿块厚度、颈部旋转受限程度、颈部侧屈受限程度、胸锁乳突肌对称情况、颜面部对称状况的评分比较,检验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组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治疗后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年龄与疗效:推拿优化组不同年龄段比较,0-3月患儿疗效优于3-6月和6-12月(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论:1.推拿优化手法和常规推拿手法临床治疗肌性斜颈患儿均有效。2.以捻拨、重拿、牵伸扳法为主的推拿优化手法在治疗肿块型肌性斜颈的综合疗效中明显优于常规推拿法;3.和常规推拿法比较,推拿优化手法能明显缩小胸锁乳突肌彩超厚度,改善临床症状;4.肿块型肌性斜颈患儿越早接受推拿治疗,疗效越好,恢复越好。

胡舒然[6](2019)在《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运动对称性的评估及干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应用三维运动采集分析系统(Three dimensional acquisition and analysis system)和双侧肢体结构测量研究先天性肌性斜颈(Congenital Muscular Torticollis,CMT,以下简称斜颈)患儿两侧肢体的运动对称性,评估斜颈患儿与正常婴幼儿运动对称性有无差异,为斜颈患儿的疾病认知及治疗提供前瞻性研究。方法:斜颈患儿运动对称性的评估采用自身健侧与患侧对照比较以及与正常婴幼儿组间比较的评价方式;斜颈患儿运动对称性的治疗效果采用局部推拿治疗和局部结合全身推拿治疗后的组间与组内比较的评价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3月自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推拿科就诊的斜颈患儿及正常婴幼儿,斜颈归为斜颈组,正常婴幼儿归为正常组,首先应用三维运动捕捉系统和双侧肢体结构测量评估受试者双侧肢体结构和运动功能的对称性,比较斜颈患儿两侧运动对称性并比较斜颈患儿与正常婴幼儿的运动对称性。结果:1.斜颈患儿肢体结构对称性评估:(1)斜颈患儿的双侧大腿围、小腿围、下肢长度存在差异(p<0.05),且健侧优于患侧。(2)与正常婴幼儿相比,斜颈患儿双侧大腿围、小腿围存在差异(p<0.05),且正常婴幼儿肢体结构对称性优于斜颈患儿。2.斜颈患儿肢体运动功能对称性评估:(1)斜颈患儿双侧膝关节活动角速度存在明显差异(p<0.05),肩、肘、膝关节普遍存在健侧运动功能优于患侧的情况。(2)斜颈患儿与正常婴幼儿双侧膝关节活动范围存在差异(p<0.05),且正常婴幼儿运动范围对称性普遍优于斜颈患儿。3.干预前后斜颈患儿肢体结构对称性评估:(1)局部推拿手法治疗前后,斜颈患儿大腿围、小腿围、下肢结构对称性有明显差异(p<0.05)。(2)局部结合全身推拿治疗前后,大腿围对称性有明显差异(p<0.05)。(3)两种干预手法对斜颈患儿肢体结构对称性的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各指标治疗前后后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4.干预前后斜颈患儿肢体运动功能对称性评估:(1)局部推拿治疗前后,斜颈患儿髋关节角速度对称性有明显差异(p<0.05)。(2)局部结合全身推拿前后各关节运动范围、角速度的对称性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种干预手段前后,肢体运动对称性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斜颈患儿的运动结构和功能相较于正常婴幼儿更容易出现不对称。2.斜颈患儿运动结构和功能普遍存在健侧优于患侧的趋势。3.推拿手法对斜颈患儿运动结构的对称性有改善趋势。

周丽莎[7](2019)在《五步推拿一针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五步推拿一针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以期通过规范推拿针刺方法及操作流程,探索和验证适合小儿肌性斜颈的针推结合、先推后针、重推简针、循序渐进综合方案的临床特色优势,为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小儿肌性斜颈患儿,按就诊顺序编号,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最终纳入有效病例共54例(观察组26例,对照组28例)。观察组采用五步推拿一针法治疗,对照组予常规推拿法治疗,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连续治疗5天后休息2天,共治疗1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头部偏斜角度、颈部被动健侧侧屈活动度、颈部被动患侧旋转活动度及症候积分变化情况,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治疗前后头部偏斜角度及颈部被动活动度比较:(1)头部偏斜角度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头部偏斜角度均变小,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两组治疗均能有效改善患儿头部偏斜症状;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头部偏斜角度治疗前后差值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观察组在改善患儿头部偏斜角度方面更具优势。(2)颈部被动健侧侧屈活动度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颈部被动健侧侧屈活动度均变大,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两组治疗在改善患儿颈部被动健侧侧屈活动度方面均有明显效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颈部被动健侧侧屈活动度治疗前后差值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两组治疗在改善患儿颈部被动健侧侧屈活动度方面效果相当。(3)颈部被动患侧旋转活动度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颈部被动患侧旋转活动度均变大,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两组治疗在改善患儿颈部被动患侧旋转活动度方面均有明显效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颈部被动患侧旋转活动度治疗前后差值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观察组在改善患儿颈部被动患侧旋转活动度方面更具优势。2.两组症候积分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症候积分均有下降,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两组治疗均能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候;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症候积分治疗前后差值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观察组在改善患儿临床症候方面更具优势。3.两组总体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92.31%,对照组总有效率71.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观察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4.疗效与分型的关系:观察组中肿块型患儿有效率100%,非肿块型患儿有效率85.71%;对照组中肿块型患儿有效率87.5%,非肿块型患儿有效率50.00%。经统计学分析发现,观察组中肿块型患儿疗效优于非肿块型(P<0.05),对照组中肿块型和非肿块型疗效相当(P>0.05);肿块型患儿,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非肿块型患儿,观察组与对照组疗效相当(P>0.05)。5.疗效与年龄的关系:观察组中1月-1岁患儿有效率100%,1-2岁患儿有效率84.62%;对照组中1月-1岁患儿有效率84.21%,1-2岁患儿有效率44.44%。经统计学分析发现,观察组及对照组本组内1月-1岁患儿疗效均优于1-2岁患儿(P<0.05);同年龄段(1月-1岁及1-2岁)患儿,观察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五步推拿一针法能明显改善小儿肌性斜颈患儿临床症候,疗效显着;且肿块型疗效优于非肿块型;年龄较小疗效更好。本法针推结合、先推后针、重推简针、循序渐进,流程清晰,操作简便,适合应用于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治疗,具有一定临床特色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赵家邦,许少刚,景小博[8](2017)在《改良式双极松解治疗儿童先天性肌性斜颈的效果》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儿童先天性肌性斜颈行改良式双极松解治疗的效果。方法分析本院于2014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先天性肌性斜颈62例患儿资料,所有患儿均行改良式双极松解治疗,观察和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患儿手术中上极、下级平均延长(2.52±1.48)cm、(4.48±2.52)cm,疗程为(96.59±20.40)d,胸锁乳突肌挛缩长度为(0.19±0.03)cm;手术后随访3年,所有患儿颈部保持"V"形外观,47例(75.81%)面部不对称患儿得到显着改善,皮肤疤痕出现4例(6.45%),患儿未出现颈部挛缩带、头部偏斜和活动受限等情况,有效概率为98.39%。结论儿童先天性肌性斜颈行改良式双极松解治疗具显着效果,患儿疗程和胸锁乳突肌挛缩长度均较短,且手术后患儿恢复效果佳,具较高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姚帅辉,张陆,姜岩,刘军[9](2017)在《改良式双极松解治疗儿童先天性肌性斜颈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析改良式双极松解治疗儿童先天性肌性斜颈的疗效。方法回顾选取本院2014年2月至2017年1月医治的78例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资料,因医治方案不同可分成2组,行推拿疗法医治的35例患儿设对照组,行改良式双极松解术医治的43例患儿设研究组,对比两组医治效果、胸锁乳突肌的挛缩长度及疗程。结果对照组医治效率80.00%比研究组97.67%低,比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意义(P<0.05);医治后研究组胸锁乳突肌的挛缩长度及疗程(0.20±0.02)cm、(96.61±20.53)d均较对照组(0.49±0.05)cm、(124.53±44.57)d优,比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先天肌性斜颈患儿行改良式双极松解术医治可提高医治疗效,缩短胸锁乳突肌的挛缩长度,具一定临床应用与研究价值。

樊小艾[10](2017)在《弹拨、捻捏揉、牵拉手法为主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目的:通过观察弹拨、捻捏揉、牵拉手法为主的优化推拿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并以传统推拿疗法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评价弹拨、捻捏揉、牵拉手法为主的优化推拿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疗效优势,从而为制定规范、统一的推拿治疗方案提供依据。2方法:将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80例肌性斜颈患儿随机分为优化推拿组(40例)和传统推拿组(40例)。优化推拿组予以优化推拿法治疗,操作步骤为:头面四大手法、轻揉患侧颈肩背部、捻揉患侧胸锁乳突肌、捏拿弹拨肿块、推揉五线法、颈部扳法、随症加减和结束手法。传统推拿组予以传统推拿法治疗,操作步骤为:推揉法、拿捏法、牵拉法、旋转法和结束手法。每日一次,每周6次,一个月为一疗程,连续治疗3-4个疗程。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总疗效、B超肿块直径、各症状评分的变化,以及优化推拿组年龄和肿块部位对疗效的影响,并予以统计分析。3结果:(1)总疗效:经治疗,优化推拿组总有效率95%,治愈25例,好转13例,无效2例。传统推拿组总有效率77.5%,治愈13例,好转18例,无效9例。两组总疗效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优化推拿法总疗效明显优于传统推拿法。(2)B超肿块直径:优化推拿组治疗前后B超肿块直径分别为11.61±2.99mm和7.31±1.19mm,传统推拿组治疗前后B超肿块直径分别为10.66±2.56mm和8.19±1.56mm。两组治疗后B超肿块直径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优化推拿法在缩小肿块直径,促进肿块消散吸收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推拿法。(3)各症状评分:两组治疗后各症状(颈部旋转受限程度、颈部侧屈受限程度、头部歪斜程度、颅面部畸形程度、肿块硬度和美学主观判定)评分比较,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优化推拿法在改善肌性斜颈患儿各症状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推拿法。(4)年龄因素对疗效的影响:优化组各年龄段(小于3月、3-6月、大于6月小于12月)疗效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疗效与年龄有显着相关性,年龄越小,疗效越好。(5)肿块部位对疗效的影响:优化组不同肿块部位(偏上中段和偏中下段)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肿块部位偏上中段者疗效优于偏中下段者。4结论(1)优化推拿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总疗效明显优于传统推拿法。(2)优化推拿法在缩小肿块直径,促进肿块消散吸收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推拿法。(3)优化推拿法在改善肌性斜颈患儿各症状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推拿法。(4)优化推拿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年龄越小,疗效越好。(5)优化推拿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肿块部位偏上中段者疗效优于偏中下段者。

二、胸锁乳突肌双极松解治疗大龄儿童先天性肌性斜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胸锁乳突肌双极松解治疗大龄儿童先天性肌性斜颈(论文提纲范文)

(2)推拿结合揿针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中止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剔除、中止、脱落病例的处理
        1.8 伦理学要求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随机分组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疗效评价标准
        2.6 质量控制
    3 统计学处理
    4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基线资料比较
        1.1 一般临床资料
        1.2 两组治疗前双侧胸锁乳突肌厚度比值、长度差值比较
        1.3 两组治疗前疗效评分比较
    2 临床疗效分析
        2.1 两组治疗前后双侧胸锁乳突肌厚度比值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胸锁乳突肌长度差值比较
        2.3 两组治疗前后疗效评分比较
        2.4 两组治疗后总体疗效比较
        2.5 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
        2.6 安全性指标
讨论
    1 祖国传统医学对肌性斜颈的认识
    2 西医对肌性斜颈的认识
    3 肌性斜颈的非手术治疗
        3.1 西医治疗
        3.2 中医治疗
    4 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选择依据
    5 揿针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理论依据
    6 选穴依据
    7 相关评价指标选择依据
    8 临床疗效分析
        8.1 治疗前基线资料分析
        8.2 治疗后疗效比较
        8.3 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分析
        8.4 安全性分析
    9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小儿肌性斜颈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先天性肌性斜颈MRI特征及其与病理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2.2.1 主要仪器
        2.2.2 主要试剂
    2.3 MRI扫描序列
    2.4 病理标本采集方法
    2.5 HE染色方法
    2.6 Masson染色方法
    2.7 评价方法
        2.7.1 MRI图像评价
        2.7.2 HE计数脂肪细胞方法
        2.7.3 Maason染色诊断纤维化面积方法
    2.8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临床资料
    3.2 术前B超资料
    3.3 MRI下患侧SCM最大横截面积层面上患-健CSA的比较
    3.4 患侧SCM最大横截面积层面上,T1WI图像测量患-健侧T1信号值的比较
    3.5 患侧SCM最大横截面积层面上T2WI图像测量患-健侧T2信号值的比较
    3.6 患侧SCM最大横截面积层面T1WI和T2WI图像上,患侧SCM内信号最低区
    3.7 患侧SCM最大横截面积层面T1 mapping图像上测量患-健侧T1mapping信号值的比较
    3.8患侧SCM最大横截面积层面Q-dixon图像上测量计算患-健侧ROI内脂肪百分数(Fat fraction,FF)的比较
    3.9 Masson染色结果
    3.10 HE染色肌间脂肪细胞个数
    3.11患侧的T1 mapping信号值与Masson染色提示纤维化比例的相关性分析
    3.12 患侧的MRI结果与HE染色结果的比较
4 讨论
本论文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小儿斜颈特点及临床与影像评价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捻拨、重拿、牵伸扳手法为主治疗小儿肿块型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观察病例来源
        1.2 检查依据
        1.3 诊断标准
        1.4 肿块分类标准
        1.5 研究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治疗方案
        2.3 注意事项
        2.4 观察疗效指标
        2.5 统计分析方法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两组胸锁乳突肌彩超厚度比较
        3.3 两组治疗前各临床症候评分比较
        3.4 总体疗效比较
        3.5 治疗组疗效与各年龄段的比较
第二部分 讨论
    1 小儿肌性斜颈病因病机的认识和研究
        1.1 现代医学的认识与研究
        1.2 祖国医学的认识与研究
    2 颈部包块彩超检查
    3 小儿肌性斜颈的治疗
        3.1 现代医学的治疗
        3.2 祖国医学的治疗
    4 小儿推拿治疗肌性斜颈机理
    5 以捻拨、重拿、牵伸扳手法为主治疗肌性斜颈的特色和优势
        5.1 推拿手法选择
        5.2 推拿部位选择
        5.3 推拿治疗方案特色和优势
    6 疗效分析
        6.1 两组手法的总体疗效分析
        6.2 两组治疗前后患侧胸锁乳突肌彩超厚度分析
        6.3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分析
        6.4 治疗组各年龄段与疗效的比较分析
    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6)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运动对称性的评估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斜颈患儿运动对称性评估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1.1.1 研究对象来源
        1.1.2 斜颈诊断标准
        1.1.3 斜颈纳入标准
        1.1.4 斜颈排除标准
        1.1.5 斜颈剔除和脱落标准
        1.1.6 正常婴幼儿诊断标准
        1.1.7 正常婴幼儿纳入标准
        1.1.8 正常婴幼儿排除标准
        1.1.9 正常婴幼儿剔除和脱落标准
        1.2 研究方案
        1.2.1 试验方法
        1.2.2 治疗方法
        1.2.3 观察指标
        1.2.4 技术路线图
        1.2.5 相关仪器设备及观测方法
        1.2.6 测试步骤
        1.2.7 数据分析
        1.2.8 统计分析
        1.2.9 质量控制
        1.2.10 安全性评价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对象基本资料
        2.2 斜颈患儿与正常婴幼儿肢体对称性评估
        2.2.1 物理评估
        2.2.2 运动学参数评估
        2.3 不良反应记录
    3 讨论
        3.1 现代医学对斜颈的认知
        3.1.1 病因
        3.1.2 病理
        3.2 中医对斜颈的认知
        3.2.1 病名
        3.2.2 病因
        3.2.3 病机
        3.3 斜颈患儿运动不对称原因分析
第二部分 斜颈患儿运动对称性推拿干预探索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1.1.1 研究对象来源
        1.1.2 斜颈诊断标准
        1.1.3 斜颈纳入标准
        1.1.4 斜颈剔除和脱落标准
        1.2 研究方案
        1.2.1 试验方法
        1.2.2 治疗方法
        1.2.3 观察指标
        1.2.4 技术路线图
        1.2.5 相关仪器设备及观测方法
        1.2.6 测试步骤
        1.2.7 数据分析
        1.2.8 统计分析
        1.2.9 质量控制
        1.2.10 安全性评价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对象基本资料
        2.2 斜颈患儿干预前后运动对称性评估
        2.2.1 物理评估
        2.2.2 运动学参数评估
        2.3 不良反应记录
    3 讨论
        3.1 斜颈治疗措施
        3.1.1 非手术疗法
        3.1.2 手术疗法
        3.2 局部推拿治疗斜颈的机制分析
        3.2.1 手法选择依据
        3.2.2 操作部位选择依据
        3.2.3 局部推拿对肢体对称性的作用机制
        3.3 全身推拿对肢体对称性的机制分析
        3.3.1 手法选择依据
        3.3.2 操作部位选择依据
        3.3.3 全身推拿对肢体对称性的作用机制
        3.4 两种推拿手法对肢体对称性的干预结果讨论
第三部分 典型案例分析
    1 病例介绍
    2 治疗措施
        2.1 治疗手法
        2.1.1 局部推拿治疗
        2.1.2 全身推拿治疗
        2.2 治疗疗程
    3 干预前后运动对称性评估
    4 结果分析
    5 结论
    6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附录2 综述先天性肌性斜颈临床研究及进展
        参考文献

(7)五步推拿一针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案
    1 临床资料
        1.1 受试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分型标准
        1.4 研究病例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试验设计
        2.2 治疗方案
        2.3 注意事项
        2.4 不良反应处理
        2.5 疗效指标与评价
        2.6 统计学处理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两组治疗前后头部偏斜角度及颈部被动活动度比较
        1.1 头部偏斜角度比较
        1.2 颈部被动健侧侧屈活动度比较
        1.3 颈部被动患侧旋转活动度比较
    2 两组治疗前后症候积分比较
    3 两组总体疗效比较
    4 疗效与分型的关系
    5 疗效与年龄的关系
第三部分 讨论与体会
    1 对小儿肌性斜颈病名的认识
    2 对小儿肌性斜颈病因病机的认识
        2.1 西医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2.2 祖国医学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3 对小儿肌性斜颈治疗的认识
        3.1 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
        3.2 针刺治疗小儿肌性斜颈
        3.3 手术治疗小儿肌性斜颈
    4 五步推拿一针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特色及优势
        4.1 推拿部位兼顾主次是本病起效的基础
        4.2 重视牵筋推拿手法是本病起效的关键
        4.3 循序渐进规范操作是本病起效的核心
        4.4 一针刺法直达病所是本病起效的重要环节
    5 临床体会
    6 不足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随机数字表
附录 B:小儿肌性斜颈临床症候积分表
附录 C:临床病例报告表
附录 D:综述
    参考文献

(8)改良式双极松解治疗儿童先天性肌性斜颈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和评定标准[6]
    1.4 统计学应用
2 结果
    2.1 本研究治疗效果情况
    2.2 本研究手术后3年随访具体效果情况
3 讨论

(9)改良式双极松解治疗儿童先天性肌性斜颈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判断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医治效果
    2.2 两组胸锁乳突肌挛缩长度及疗程
3 讨论

(10)弹拨、捻捏揉、牵拉手法为主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基线比较
    4 结果
第二部分 讨论
    1 西医对小儿肌性斜颈的认识和研究
    2 中医对小儿肌性斜颈的认识和研究
    3 关于弹拨、捻揉、牵拉手法为主治疗小儿肌性斜颈
    4 对照组机理探讨
    5 观察指标及评分表选择依据
    6 疗效分析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四、胸锁乳突肌双极松解治疗大龄儿童先天性肌性斜颈(论文参考文献)

  • [1]先天性肌性斜颈再手术12例临床分析及预后[J]. 罗先勇,陈新让,王家祥.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1(23)
  • [2]推拿结合揿针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疗效观察[D]. 杨振艳.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腔镜治疗儿童先天性肌性斜颈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J]. 邱鑫,熊竹,曾帅丹,唐根,朱田丰,崔支文,唐盛平.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21(05)
  • [4]先天性肌性斜颈MRI特征及其与病理的比较研究[D]. 崔支文. 中国医科大学, 2021
  • [5]捻拨、重拿、牵伸扳手法为主治疗小儿肿块型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杨爱云.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6]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运动对称性的评估及干预研究[D]. 胡舒然.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五步推拿一针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观察[D]. 周丽莎.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8]改良式双极松解治疗儿童先天性肌性斜颈的效果[J]. 赵家邦,许少刚,景小博. 中国医疗美容, 2017(08)
  • [9]改良式双极松解治疗儿童先天性肌性斜颈的疗效分析[J]. 姚帅辉,张陆,姜岩,刘军. 中国医疗美容, 2017(04)
  • [10]弹拨、捻捏揉、牵拉手法为主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研究[D]. 樊小艾.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7(03)

标签:;  ;  ;  ;  ;  

大龄儿童先天性肌性斜颈胸锁乳突肌双极松解术的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