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氮冷冻“七丈点”治疗白内障超微结构的实验研究

液氮冷冻“七丈点”治疗白内障超微结构的实验研究

一、液氮冷冻“祛障穴”治疗白内障的超微结构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毛佳楠[1](2021)在《朱琏缓慢捻进针法对衰老模型大鼠肝肾组织SOD、CAT等的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

马冉[2](2020)在《基于CDK5 DNA甲基化研究电针对SAMP8小鼠海马区Tau蛋白磷酸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文中指出目的本项研究基于表观遗传修饰紊乱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发病的高度相关性,以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5(CDK5)DNA甲基化水平降低致使其过度激活进而导致tau蛋白过度磷酸化为切入点,旨在探讨电针对SAMP8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神经元及突触超微结构的影响,初步阐明电针防治SAMP8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的效应及表观遗传学作用机制,以期为电针干预AD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方法选取SPF级5月龄雄性SAMR1和SAMP8小鼠共72只,体重(13±3)g,适应性喂养一周后,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筛选出合格小鼠,随机分为SAMR1正常对照组12只,SAMP8小鼠6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假电针组、2Hz电针组、抑制剂组和电针+抑制剂组,每组12只。对照组和模型组不做任何处理,在治疗组治疗的同时,用相同规格的固定台进行抓取和捆绑;电针组选用“百会”、“肾俞”干预,于“百会”向前平刺3<sup>5 mm,“肾俞”向后正中线、与皮肤呈45°角斜刺5 mm。接上HA NS-200A型电针治疗仪,一对导线分别接百会和肾俞穴,左右侧肾俞交替使用,选用连续波,频率2Hz,电流1mA,以穴位局部微颤为佳,留针20min,每日1次,7日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日,治疗4个疗程共31天;假电针组接电针但不通电;抑制剂组和电针+抑制剂组从第四疗程开始连续7天给予DNA甲基转移酶抑制5-aza-2’-deoxycytidine处理(腹腔注射给药0.2mg/kg/天)。各组小鼠干预结束后,行Morri s水迷宫实验评价各组小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水迷宫实验结束后进行新鲜海马组织取材和灌注取材并进行指标检测:应用透射电镜观察海马CAI区神经元形态、突触数目、突触超微结构的变化;应用Western-blot检测各组小鼠海马区tau-5、tau-pS262、tau-pS404、PHF-1、CDK5、p25及DNMT1蛋白表达水平;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CDK5的阳性神经元数目;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小鼠海马区CDK5 mRNA表达水平;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各组小鼠海马区CDK5 DNA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结果1.电针对SAMP8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1)各组SAMP8小鼠体征情况观察:正常组毛色亮泽,精神状态好,进食、饮水及对外界刺激反应正常;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毛色亮泽度稍差,有轻微脱毛和饮食减少,对外界疼痛、声音等刺激反应稍迟钝;与模型组相比,抑制剂组毛色枯黄,脱毛,饮食减少,动作缓慢,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而电针组、假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小鼠毛色、精神状态及对外界刺激反应优于模型组,且电针+抑制剂组优于抑制剂组,电针组优于假电针组。(2)各组SAMP8小鼠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假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小鼠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抑制剂组小鼠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与假电针组相比,电针组小鼠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3)各组SAMP8小鼠Morris水迷宫空间探索实验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首次跨越平台时间明显延长、跨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缩短(P<0.01);与模型组相比,抑制剂组小鼠首次跨越平台时间明显延长、跨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缩短(P<0.05),而电针组、假电针组小鼠首次跨越平台时间明显缩短、跨越平台次数明显增加,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延长(P<0.01);与抑制剂组相比,电针+抑制剂组小鼠首次跨越平台时间明显缩短、跨越平台次数明显增加,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延长(P<0.05)。(4)各组SAMP8小鼠Morris水迷宫空间辨别能力实验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正确反应次数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假电针组正确反应次数增加(P<0.01);与抑制剂组相比,电针+抑制剂组小鼠正确反应次数增加(P<0.05),但低于电针组(P<0.05)。2.电针对SAMP8小鼠海马CAⅠ区的神经元和突触的影响:(1)各组小鼠海马CAⅠ区神经元超微结构可见:正常组和电针组神经元形态完整,核和膜结构清晰,可见较多数量的细胞器,内质网、线粒体、溶酶体和高尔基体等形态正常;模型组神经元形态不规则,核和膜结构模糊不清,神经元体积缩小,线粒体数目减少、肿胀并伴随线粒体嵴畸形样改变;抑制剂组神经元形态不规则,核和膜结构模糊不清,神经元体积明显缩小,线粒体数目减少,肿胀并伴随线粒体嵴畸形样改变,内质网、溶酶体和高尔基体等形态均改变。假电针组神经元形态较规则,细胞器数目较电针组减少,胞质水肿严重,胞核固缩,内质网、核糖体及线粒体未见明显异常。电针+抑制剂组形态规则,略有模糊,神经元体积有所减小,线粒体数目较正常有减少等。(2)各组SAMP8小鼠海马CAI区突触数目变化: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单位面积下突触数目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抑制剂组单位面积下突触数目减少(P<0.05),而电针组、假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单位面积下突触数目增加(P<0.01或P<0.05),且假电针组单位面积下突触数目低于电针组(P<0.05)。(3)各组SAMP8小鼠海马CAI区突触后致密带厚度、突触间隙宽度定量分析: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海马CAI区突触后致密带厚度降低、突触间隙宽度略微增宽(P<0.01;P<0.05);与模型组相比,抑制剂组海马CAI区突触后致密带厚度降低(P<0.05)、突触间隙宽度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电针组、假电针组海马CAI区突触后致密带厚度增厚、突触间隙宽度变窄(P<0.01;P<0.05);与抑制剂组相比,电针+抑制剂组海马CAI区突触后致密带厚度增厚、突触间隙宽度略微变窄(P<0.01;P<0.05)。3.电针对SAMP8小鼠海马区Tau-5及磷酸化位点ser262和ser404的表达水平及PHF-1表达水平的影响:(1)电针对SAMP8小鼠海马区Tau-5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海马区Tau-5蛋白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抑制剂组小鼠海马区Tau-5蛋白水平升高(P<0.05),而电针组、假电针组下降(P<0.05),且假电针组Tau-5蛋白水平下降幅度低于电针组(P<0.05)。(2)电针对SAMP8小鼠海马区磷酸化位点ser262和ser404表达水平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海马区磷酸化位点ser262、ser404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抑制剂组ser404表达水平升高(P<0.05),ser262表达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电针组、假电针组ser262、ser404表达水平下降(P<0.05),且假电针组ser262、s er404表达水平下降幅度小于电针组(P<0.05);与抑制剂组相比,电针+抑制剂组ser262、ser404表达水平下降(P<0.01)。(3)电针对SAMP8小鼠海马区PHF-1表达水平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海马区PHF-1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抑制剂组PH F-1相对表达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电针组、假电针组PHF-1相对表达水平下降(P<0.05),且假电针组下降程度低于电针组(P<0.05);与抑制剂组相比,电针+抑制剂组PHF-1相对表达水平下降(P<0.01)。4.电针对SAMP8小鼠海马区P25及CDK5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1)电针对SAMP8小鼠海马区P25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海马区P25表达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抑制剂组P25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而电针组、假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小鼠海马区P25表达下降(P<0.01),且假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下降水平均较电针组低(P<0.05)。(2)电针对SAMP8小鼠海马区CDK5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免疫组化结果发现,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海马区CDK5阳性神经元增多(P<0.05);与模型组相比,抑制剂组小鼠海马区CDK5阳性神经元增多(P<0.05),而电针组、假电针组小鼠海马区CDK5阳性神经元减少(P<0.01;P<0.05);与电针组相比,假电针组小鼠海马区CDK5阳性神经元增多(P<0.01)。WB结果发现,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海马区CDK5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抑制剂组小鼠海马区CDK5水平升高(P<0.05),而电针组和假电针组降低(P<0.01;P<0.05);与电针组相比,假电针组和电针+抑制剂组小鼠海马区CDK5水平升高(P<0.05);与抑制剂组相比,电针+抑制剂组小鼠海马区CDK5水平降低(P<0.01)。5.电针对SAMP8小鼠海马区DNA甲基转移酶DNMT1、CDK5 DNA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及CDK5 mRNA水平的影响:(1)电针对SAMP8小鼠海马区DNMT1水平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海马区DNMT1相对表达水平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抑制剂组DNMT1相对表达水平略下降(P<0.05),而电针组、假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小鼠海马区DNMT1相对表达水平显着增高(P<0.01或P<0.05);与电针组相比,假电针组小鼠海马区DNMT1相对表达水平增幅略低(P<0.05)。(2)电针对SAMP8小鼠海马区CDK5 DNA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CDK5 DNA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抑制剂组小鼠CDK5 DNA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下降(P<0.05),而电针组、假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小鼠CDK5 DNA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明显升高(P<0.01或P<0.05),且假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小鼠CDK5 DNA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均低于电针组(P<0.05)。(3)电针对SAMP8小鼠海马区CDK5 mRNA水平的影响: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海马区组织CDK5 mRNA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抑制剂组小鼠海马区组织CDK5 mRNA水平升高(P<0.05),而电针组、假电针组小鼠海马区组织CDK5 mRNA水平下降(P<0.01;P<0.05),且假电针组小鼠海马区组织CDK5 mRNA水平较电针组高(P<0.05)。结论1.电针可改善SAMP8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损伤,通过改善海马区神经元及突触超微结构损伤可能是电针改善SAMP8小鼠学习记忆能力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2.电针可通过抑制CDK5的过度激活而抑制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减少神经原纤维缠结的形成,从而减轻神经元和突触超微结构损伤。3.电针可通过上调海马区DNMT1的表达,升高CDK5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从而抑制CDK5基因的转录和表达,进而抑制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可能是电针减轻SAMP8小鼠神经元和突触超微结构损伤,改善学习记忆能力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

董佳梓[3](2018)在《基于AMPK通路探讨针刺足三里调控脾虚大鼠肌细胞线粒体自噬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 的:通过观察针刺足三里对脾虚大鼠的治疗作用,阐明针刺足三里调控线粒体氧化应激以及线粒体自噬治疗脾虚证的作用机制;从AMPK通路调控线粒体氧化应激以及线粒体自噬的角度,部分阐释针刺足三里治疗脾虚证作用机制,为中医针灸治疗脾虚证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SPF级,48只SD大鼠,雌雄各半,体重为210±10g,由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辽宁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适应性饲养1w后,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脾虚组、足三里组、非经非穴组,每组12只。以苦寒破气法(小承气汤)、游泳力竭法及饥饱失常法三因素复合法复制脾虚证模型。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三组大鼠每日上午小承气汤溶液灌胃,每日1次;每日下午力竭游泳,大鼠在水深50cm、水温25℃的泳池中强迫负重5%体重游泳,每日2次,前后相差10min,游泳至力竭为止(力竭标准:游泳范围逐渐缩小,动作明显失调、慌张,鼻部在水面上下浮动,头部没入水面下10s不能浮出水面);每日上午8:00给于定量饲料,下午8:00撤去饲料并称量剩余量,隔日再给予定量饲料,自由饮水。持续14d,造模前后测定大鼠体重,并密切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正常对照组不予任何刺激,正常喂养。造模14d后,足三里组(取穴位于大鼠双侧膝关节后外侧,腓骨小头下约5mm,直刺7mm)与非经非穴组(取穴位于大鼠双侧髂嵴上10-15mm、后正中线旁开20mm区段内选择一个固定对照点)针柄接电针仪,强度以大鼠肢体微微颤动为度(1-2mA);频率为疏密波:2Hz/15Hz,输出电压2V,每次20min,每日9:00针刺1次,持续10d。脾虚组大鼠在每天同一时间固定20min,但不行电针。电针治疗10d后,所有大鼠禁食不禁水24h,于次日用10%水合氯醛腹腔麻醉(0.6ml/100g体重)。开胸,取大鼠心肌;剪开大鼠后肢皮肤,取骨骼肌(股四头肌)。取材前,先将固定液(2%多聚甲醛-2.5%戊二醛)、器皿、器械等均在4℃预冷。用锋利的刀片在组织断血1 min内,取约1×1×1mm3的骨骼肌和心肌组织,生理盐水漂洗后固定于固定液中,4℃冰箱保存,备电镜使用。其余组织经液氮浸泡后冻存于-80℃冰箱待用。采用高效液相法检测大鼠肌细胞ATP、ADP以及AMP的含量;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肌细胞ATP合酶、AMPK、p-AMPK、SIRT1、PGC-1α、ULK1、p-ULK1、LC3-I以及LC3-II蛋白的表达;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大鼠肌细胞ATP合酶、SIRT1以及PGC-1αmRNA的表达;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肌细胞线粒体及线粒体自噬体的超微结构。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X±S)对结果进行描述。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组间两两比较方差齐采用LSD检验法[wl],方差不齐采用Tamhane’s T2(M)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 果:1.各组大鼠抓力变化造模前各组大鼠抓力比较无统计学差异。造模14d后,脾虚组、足三里组以及非经非穴组大鼠抓力较正常对照组均显着降低;足三里组和非经非穴组大鼠抓力较脾虚组无显着性差异。经电针干预处理10d后,脾虚组、足三里组以及非经非穴组大鼠抓力仍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与脾虚组相比,足三里组大鼠抓力明显升高,非经非穴组未见明显差异。2.各组大鼠骨骼肌和心肌ATP含量的变化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脾虚组大鼠骨骼肌和心肌ATP含量均降低;足三里组大鼠骨骼肌ATP含量高于脾虚组,足三里组大鼠心肌ATP较脾虚组亦无明显差异,但有升高的趋势;非经非穴组骨骼肌和心肌ATP含量与脾虚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3.各组大鼠骨骼肌和心肌AMP/ATP的变化脾虚组大鼠骨骼肌和心肌AMP/ATP较正常对照组均上调;足三里组大鼠骨骼肌AMP/ATP较正常对照组亦有所上调,心肌AMP/ATP较正常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但有上调的趋势;足三里组和非经非穴组大鼠骨骼肌和心肌AMP/ATP较脾虚组均无显着性差异。4.各组大鼠骨骼肌和心肌ATP合酶蛋白及mRNA表达的变化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脾虚组大鼠骨骼肌和心肌ATP合酶蛋白及mRNA的表达均减少;足三里组大鼠骨骼肌ATP合酶蛋白的表达较脾虚组无显着差异,但mRNA的表达较脾虚组明显上调,足三里组大鼠心肌ATP合酶蛋白及mRNA的表达较脾虚组明显上调;与脾虚组相比,非经非穴组大鼠骨骼肌ATP合酶蛋白及mRNA的表达均无显着性差异,非经非穴组大鼠心肌ATP合酶蛋白的表达亦明显上调,但mRNA表达无显着性差异。5.各组大鼠骨骼肌和心肌p-AMPK/AMPK的变化脾虚组大鼠骨骼肌和心肌p-AMPK/AMPK较正常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但有上调的趋势;足三里组大鼠骨骼肌p-AMPK/AMPK较正常对照组和脾虚组均上调,足三里组大鼠心肌p-AMPK/AMPK较正常对照组有所上调,与脾虚组无显着性差异;非经非穴组大鼠骨骼肌和心肌p-AMPK/AMPK较脾虚组均无显着性差异。6.各组大鼠骨骼肌和心肌SIRT1蛋白及mRNA表达的变化脾虚组大鼠骨骼肌SIRT1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mRNA的表达无显着性差异;足三里组大鼠骨骼肌SIRT1蛋白及mRNA的表达较脾虚组均明显上调;非经非穴组大鼠骨骼肌SIRT1蛋白的表达较脾虚组明显上调,但SIRT1mRNA表达无显着性差异。大鼠心肌SIRT1蛋白及mRNA的表达各组间均无显着性差异。7.各组大鼠骨骼肌和心肌PGC-1α蛋白及mRNA表达的变化脾虚组大鼠骨骼肌和心肌PGC-1α蛋白及mRNA的表达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与脾虚组相比,足三里组大鼠骨骼肌和心肌PGC-1α蛋白及mRNA的表达均上调;非经非穴组大鼠骨骼肌和心肌PGC-1α蛋白以及大鼠心肌PGC-1αmRNA的表达较脾虚组均无明显差异,唯有非经非穴组大鼠骨骼肌PGC-1αmRNA的表达明显上调。8.各组大鼠骨骼肌和心肌p-ULK1/ULK1的变化脾虚组大鼠骨骼肌和心肌p-ULK1/ULK1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与脾虚组相比,足三里组与非经非穴组大鼠骨骼肌p-ULK1/ULK1均明显增高,足三里组大鼠心肌p-ULK1/ULK1无显着性差异,非经非穴组大鼠心肌p-ULK1/ULK1有所降低。9.各组大鼠骨骼肌和心肌LC3-Ⅱ/LC3-Ⅰ的变化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脾虚组大鼠心肌LC3-Ⅱ/LC3-Ⅰ有所升高,大鼠骨骼肌LC3-Ⅱ/LC3-Ⅰ未见显着性差异,但有增高的趋势;足三里组大鼠骨骼肌LC3-Ⅱ/LC3-Ⅰ较脾虚组均明显增高,足三里组大鼠心肌LC3-Ⅱ/LC3-Ⅰ较正常对照组有所升高,与脾虚组间无明显差异;非经非穴组大鼠骨骼肌和心肌LC3-Ⅱ/LC3-Ⅰ与脾虚组间未见显着性差异。10.各组大鼠骨骼肌线粒体及线粒体自噬体超微结构的改变透射电镜下可见正常对照组大鼠骨骼肌线粒体均匀地分布在Z线两侧,大小一致,大多呈椭圆形,边界清晰,基质均匀,线粒体嵴致密,未见线粒体自噬体结构出现;脾虚组大鼠骨骼肌线粒体空泡样变明显,线粒体肿胀呈圆形,大小不一,线粒体损伤严重;足三里组与脾虚组相比,Z线较为清晰,线粒体数量增多,线粒体肿胀减轻,基质密度有所增高,嵴断裂减少,空泡样变减少,线粒体形态有所恢复,出现大量的不同阶段的线粒体自噬体;非经非穴组线粒体超微结构与脾虚组相似。11.各组大鼠心肌线粒体及线粒体自噬体超微结构的改变透射电镜下可见正常对照组大鼠心肌线粒体边界清晰,形态相似,基质均匀,线粒体嵴致密,未见线粒体自噬体结构出现;脾虚组大鼠心肌线粒体边界欠清,体积出现明显肿胀,基质密度显着降低,线粒体嵴疏松甚至嵴断裂,可见大量的空泡样变,见少量线粒体自噬体出现;足三里组组脾虚组相比,线粒体损伤有所改善,出现线粒体数量明显增多,线粒体肿胀减轻,基质密度有所增高,嵴断裂减少,空泡样变减少,出现大量的不同阶段的线粒体自噬体;非经非穴组线粒体超微结构与脾虚组相似。结 论:1.针刺足三里能明显改善大鼠脾虚的症状,对脾虚证有一定的治疗作用。2.针刺足三里能有效改善脾虚大鼠骨骼肌线粒体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心肌线粒体能量代谢物质的含量。3.针刺足三里能有效改善脾虚大鼠肌细胞线粒体氧化应激反应。针刺足三里通过激活脾虚大鼠骨骼肌AMPK,提高骨骼肌SIRT1的表达,直接或间接地启动PGC-1α的活性,来刺激线粒体的生物合成,改善脾虚大鼠骨骼肌线粒体氧化应激反应;通过提高心肌AMPK磷酸化的表达,直接磷酸化PGC-1α,提高PGC-1α的活性,参与调节呼吸链关键酶基因蛋白的转录,达到提高脾虚大鼠心肌线粒体氧化功能的作用,从而维持机体正常的能量代谢。从AMPK/PGC-1α通路调控线粒体氧化应激的角度,部分阐释了针刺足三里治疗脾虚证作用机制。4.针刺足三里能有效提高脾虚大鼠肌细胞线粒体自噬水平。针刺足三里通过AMPK/ULK1信号通路,进一步激活脾虚大鼠骨骼肌AMPK,使ULK1磷酸化水平增高,与AMPK形成非常稳定的ULK1/AMPK复合物,从而提高线粒体自噬水平,维持大鼠骨骼肌细胞内环境的稳态,从AMPK/ULK1通路调控线粒体自噬功能的角度,部分阐释针刺足三里治疗脾虚证作用机制;但脾虚大鼠心肌线粒体自噬能力被激活,并非是通过AMPK/ULK1信号通路介导的,还需进一步完善研究。

黑赏艳[4](2014)在《交泰丸对快速动眼睡眠剥夺大鼠血脑屏障上P-糖蛋白及下丘脑OrexinA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交泰丸对大鼠睡眠剥夺模型中血脑屏障上P-糖蛋白及下丘脑促觉醒神经递质orexin A的影响,为提高中医药防治失眠临床疗效,进一步开发治疗失眠的中药新药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将50只大鼠随机均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交泰丸组(剂量为5.5g/kg×d)、黄连组(剂量为5g/kg×d)、地西泮组(剂量为0.04g/kgxd),采用小平台水环境法建立大鼠睡眠剥夺模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血脑屏障中P-糖蛋白的mRNA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脑实质中Orexin A的表达变化。成果: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睡眠剥夺成功,大鼠完全处于失眠状态。交泰丸组OrexinA的表达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和黄连组(P<0.05),交泰丸组P-糖蛋白的mR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均显着低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交泰丸中的黄连配伍肉桂后镇静催眠作用增强,与其抑制促觉醒神经多肽OrexinA表达的有关,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抑制血脑屏障中的P-糖蛋白的表达,促进黄连主要药效成分透过血脑屏障有关。

黄冰林[5](2013)在《枸杞醇提物及其成分叶黄素/玉米黄质在体内外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防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体内实验,研究枸杞醇提物对高脂饮食及氢醌诱发的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模型小鼠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下沉积物和Bruch膜超微结构的影响,以及对模型小鼠的半胱氨酸组织蛋白酶B(cathepsin B, Cat B)、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 (cystatin C, Cys C) mRNA的转录和蛋白表达的影响;体外实验,探讨枸杞子的主要成分叶黄素和玉米黄质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ARPE-19)细胞的基质金属蛋白激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MMP)2和金属蛋白激酶组织抑制因子(tissue inhibitors of metalloproteinases, TIMP)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内实验,选取8个月龄的雌性C57BL/6小鼠100只。按体重随机分5组,其中空白组、模型对照组、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每组20只。空白组20只:正常饮食;余4组高脂饮食喂养6个月后,于饮水中加入氢醌(0.8%)继续饲养3个月;治疗组再予枸杞醇提物以灌胃法给药(高剂量组3.75g/kg/d、中剂量组2.50g/kg/d、低剂量组1.25g/kg/d),每日一次,继续持续3个月。观察期满处死动物,摘取眼球。电镜观察RPE下沉积物及Bruch膜;免疫组化观察Cat B、Cys C的表达;Real time-PCR检测Cat B、Cys C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Cat B、Cys C蛋白的表达。体外实验,选用ARPE-19细胞常规培养后,细胞增殖活性的方法检测筛选H202及叶黄素和玉米黄质的最佳药物浓度,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中MMP-2, TIMP-2蛋白酶体表达水平。结果:体内实验,RPE下沉积物形成:模型对照组RPE下沉积物的形成与空白组相比明显增多(P<0.01),治疗组中:高剂量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有极明显减轻(P<0.01),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则有明显减轻(P<0.05)。Bruch膜厚度:模型对照组的Bruch膜厚度明显比空白组增厚(P<0.01),治疗各组的厚度则明显小于模型对照组(P<0.01)。Cat B、Cys C mRNA的表达:两者在模型对照组的表达显着高于空白组(P<0.01),治疗各组Cat B、Cys C mRNA的表达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Cat B、Cys C的蛋白表达:Cat B蛋白在模型对照组的表达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高、中剂量组有显着降低(P<0.05),低剂量组无明显差异(P>0.05);Cys C的蛋白表达在空白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有显着降低(P<0.05),治疗各组与模型对照组比均显着降低(P<0.01)。体内实验,浓度为1、10、100μmol/L的H202溶液与空白组(不加H202溶液的空白对照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浓度为200μmol/L的H202溶液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浓度为300、400、500μmol/L的H202溶液则存在极显着性差异(P<0.01)。叶黄素及玉米黄质对ARPE-19细胞活性的影响:当药物浓度在1、10μmol/L时,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浓度为30、50、70μmol/L时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浓度为100μmol/L时存在极显着性差异(P<0.01)。MMP-2的蛋白表达:模型对照组MMP-2的蛋白较空白组有明显的高表达(P<0.05),药物浓度为30、50μmol/L时,MMP-2的蛋白表达与模型对照组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当浓度到达70μmol/L时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TIMP-2的蛋白表达:模型对照组TIMP-2的蛋白较空白组有明显的高表达(P<0.05)。治疗组中当药物浓度为30μmol/L时TIMP-2的蛋白表达与模型对照组比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浓度为50μmol/L时有统计学差异(P<0.05),浓度为70μmol/L时差异有极显着性(P<0.01)。结论:枸杞醇提物能下调Cat B、Cys C mRNA和蛋白的高表达。抑制高脂饮食和氢醌引起的模型小鼠RPE下沉积物形成及Bruch膜的增厚,机制可能与下调Cat B、Cys C的表达有关。枸杞子的主要成分叶黄素和玉米黄质对H202诱导的ARPE-19中的MMP-2、 TIMP-2蛋白酶体的高表达均有下调作用。

谢礼丹[6](2013)在《健脾祛瘀法对血脂异常ApoE-/-小鼠RPE-Bruch’s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体中VEGF/VEGFR2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健脾祛瘀法对血脂异常ApoE基因缺失小鼠(ApoE-/-)动物模型模型RPE-Bruch’s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体(RBCC)中VEGF/VEGFR2信号通路的干预作用。方法:将2月龄ApoE-/-小鼠随机分成造模组和对照组,造模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喂养4月,确定模型组造模成功后,将模型组动物随机分为低剂量组(中药低浓度剂量灌胃)、中剂量组(中药中浓度剂量灌胃)、高剂量组(中药高浓度剂量灌胃)及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灌胃),予相应治疗,疗程1月。观察各组小鼠的一般状态、体质量、血脂指标、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光学显微镜观察其RBCC组织形态学改变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其超微结构的改变;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RBCC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R2受体(VEGFR2)的表达量,Western-blot检测视网膜VEGF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1.体质量、血脂指标、血液流变学:中剂量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体质量明显减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TC、TAG、LDL及血浆粘度及红细胞压积指标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及Bruch’s膜厚度: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与阴性对照组RPE相比,厚度变厚不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的Bruch’s膜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厚度明显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RBCC由VEGF、VEGFR2及视网膜中VEGF蛋白相对表达量: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剂量组与低剂量组、高剂量组相比,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7月龄实验性血脂异常ApoE-/-小鼠的病理及生理学改变与早期AMD相似。2.健脾祛瘀中药,特别是中浓度剂量组、高剂量组剂量组一定程度上可改善血脂异常ApoE-/-小鼠RBCC的病理性损害。3.健脾祛瘀中药通过下调血脂异常ApoE-/-小鼠RBCC中VEGF、VEGFR2的表达,对调控VEGF/VEGFR2信号转导通路有重要的影响。

陈美荣[7](2012)在《中医肾—脑—目系统指导弱视治疗的作用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从文献、动物实验及理论多个角度探讨中医肾-脑-目系统的实质及其在弱视发病及治疗过程中的作用,为临床研究及弱视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1、现代文献研究:以“弱视”为主题词,检索自1994年至2011年期间正式发表的中医药治疗弱视文献资料74篇,对弱视的证型、中药出现频次进行统计,分析弱视的发病机制及用药规律。2、实验研究:通过电镜下观察用药前后斜视性弱视猫视皮质的超微结构变化和采用RT-PCR方法检测视皮质NMDAR1基因表达,观察视明宝颗粒对弱视的作用,并以此为切入点探讨补益肝肾、健脾益气养血法治疗弱视的作用机制。3、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中医“肾-脑-目系统”的实质及其在弱视发病及治疗过程的作用。结果:1、现代文献研究:治疗弱视的药物以补益药为主,其中又以补阴药、补血药和补气药居多,弱视的病因病机以肝肾亏虚为主,脾虚气弱次之。2、实验研究:电镜下发现,中剂量和高剂量组可以明显改善斜视所致的视皮质损害,效果依次为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生理盐水组和模型组,横向比较各区各部位之间没有明显差异。RT-PCR显示:模型组的视皮质双侧17区和21a区均可见NMDAR1的表达减少。应用视明宝颗粒治疗后,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视皮质各区NMDAR1表达均较模型组有不同程度提高。3、理论研究:视觉过程包括对外界光信息接收、分析、识别几方面。肾之精是脑和目的生成、发育的物质基础,是目接收光信息并正确传递给大脑的保障。脑分析和识别能力又是视觉形成的关键,所以,在视觉形成的过程中,肾、脑、目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我们称之为肾-脑-目系统。在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弱视的发生。肾精不足,目失所养,神光发越无源可以出现弱视,脑分析、识别即神识功能不足也会出现弱视。结论:1、肾-脑-目系统的实质为:肾为脑和目提供物质基础,目的结构功能正常,脑的神识功能正常,接受三光的刺激而形成正常的视觉过程。2、肾-脑-目系统共同参与弱视的形成,弱视的发病机理应为: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摄养失宜,肾气不足而导致肝肾阴精亏损,精气不能上承,髓海空虚,神识不足,目失所养,神光发生无源,发越无能,视力欠缺而成。在今后的弱视研究和治疗中应侧重于脑的研究和填精生髓的治疗方法,使弱视的中医中药治疗效果更上一个台阶。

邹卓成[8](2011)在《电针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疗效及胃动力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糖尿病性胃轻瘫(diabetic gastroparesis DGP)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主要病理变化为胃窦张力低下,运动减弱、减慢,排空延迟,致食物瘀滞于胃窦内,而出现上消化道不适症状。针灸疗法因其简、便、验、廉在治疗糖尿病胃轻瘫占有一定的优势,能治愈或改善胃轻瘫的症状,同时又能兼顾降血糖,起到双重的作用。近年来胃肠功能的可塑性研究为糖尿病胃轻瘫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机制研究打开了新的研究方向,而ICC作为胃肠起博细胞是反映胃肠功能重塑最相关的细胞。因此,本文拟从电针对糖尿病胃轻瘫的疗效及胃动力的促进作用方面进行研究,以进一步揭示电针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1.文献研究通过对糖尿病胃轻瘫病因病机理论的古代及现代文献研究,我们认为糖尿病胃轻瘫多属中医的“痞证”范畴,其主要病机是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其病位主要在胃腑。各类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也在通过各种角度对针灸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可能作用机制作出探讨。本文还就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胃肠运动障碍、ICC细胞的认识及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认为糖尿病胃肠运动障碍的发病机理可能是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胃肠激素分泌异常、高血糖、平滑肌损害以及微血管病变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的结果。另外,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cells of Caial, ICC)损伤或功能失调也可能是糖尿病胃肠动力障碍发生的机制之一,而电针能治愈或改善胃轻瘫的症状,同时又能兼顾降血糖,对胃肠运动的促进和功能重塑起着重要作用。2.临床研究目的: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方法,应用电针以研究DGP的胃动力作用及临床疗效。寻找治疗DGP的有效方法,改善DGP患者的胃窦张力,促进胃内容物排空,缓解临床症状,从而有利于更好的控制血糖,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方法:符合标准的DGP病人60例,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设立工组为治疗组,在接受常规降糖药物的同时,进行电针治疗,取中脘、章门(双)、胃俞(双)、脾俞(双)、足三里(双)、天枢(双),纳入治疗第一天开始使用电针,频率2/100HZ,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通电20分钟后出针,电针1次/天,五次为1个疗程,疗程期间休息两天,连续治疗2个疗程;H组为对照组,给予莫沙比利5mgtid,餐前15—30分口服,两周为一疗程。采用痞满证分级和各胃肠道症状评分、空腹血糖等为疗效指标,治疗前后各进行一次评价。将所得数据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痞满证分级评分、痞满证的胃部饱胀、饱胀时间、胃痛、暖气、饮食改变、大便情况等临床症状评分和空腹血糖,经统计学计算,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痞满证分级、胃部饱胀、饱胀时间、胃痛、暖气、饮食改变、大便情况等的评分均下降(P<0.01,P<0.05),且治疗组作用优于对照组(P<0.01,P<0.05);两组空腹血糖均下降(P<0.01),其中空腹血糖比较,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疗效比较,经Ridit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疗效有差异,治疗组比对照组疗效更优。结论:1.电针和口服莫沙比利均对DGP患者痞满证和各胃肠道症状有改善作用,电针治疗更优;2.电针和口服莫沙比利均对DGP患者痞满证均有较好疗效,且电针治疗的治愈程度更优;3.电针和口服莫沙比利治疗措施可能通过改善DGP患者胃动力障碍而对空腹血糖降低有一定作用。3.实验研究目的:观察电针对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血糖、胃肠运动功能及ICC细胞含量、超微结构变化的影响,进一步揭示电针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11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25只)、模型组(25只)、西药组(25只)、电针组(25只)。模型组动物按55mg/kg体重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脉佐菌素,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10周后随机分为糖尿病模型组(DM组),西药组(DM+DRU组),电针组(DM+ACU组)。电针组用电针治疗,每日1次,5天为一疗程,每疗程间休息2天,治疗4疗程;西药组予莫沙必利灌胃,每日1次,5天为一疗程,每疗程间休息2天,治疗4疗程;空白组、模型组不进行治疗。实验期间按期观察记录大鼠饮食、粪便、活动等一般状况及血糖,体重。实验结束前一天记录大鼠体重和尾静脉血糖值,并予核素检测。末次电针后禁食24小时,各组均经口给予10%的炭粉混悬液(其中活性炭和阿拉伯胶各含10%),按10ml/kg体重用量灌胃,30分钟后将大鼠颈椎脱臼处死,打开腹腔,通过以下公式计算胃肠推进指标:胃肠推进指标=炭粉前端至幽门括约肌距离(cm)/幽门括约肌至小肠末端距离(cm)X 100%。测量完毕后取胃窦部组织四块,一块于—20℃冰箱保存备用,做ELISA法测定胃肠激素;一块置于10%福尔马林液中固定,做HE和c-kit免疫组化染色;一块放入液氮罐,—70℃低温冰箱保存,做荧光定量PCR检测c-kit基因表达;一块做电镜检测。观察以下指标:(1)采用核素扫描法检测各组大鼠胃液相排空的变化。(2)各组大鼠行为学(毛发、体重、粪重等)、血糖及胃肠推进率的变化。(3)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及胃窦组织胃动素、胃泌素、生长抑素的表达。(4) 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各组大鼠胃窦组织ICC间质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学的变化,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测ICC间质细胞的数量。(5)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ICC间质细胞的超微结构及形态学的变化。(6)采用荧光定量PCR法观察各组大鼠胃窦组织c-kit基因表达的变化。(7)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分别做各组大鼠胃肠功能与胃肠激素、ICC的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结果:(1)胃肠动力障碍的变化模型组与空白组的胃半排时间、胃60分钟排空率和胃肠推进率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此外,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胃半排时间、胃60分钟排空率和胃肠推进率的差异显着(P<0.01)。(2)行为学及血糖值的变化模型组、西药组和电针组较空白对照组大鼠在主症“三多一少”、活动、反应、毛发生长、进食、二便、体重、并发症及死亡率方面均有显着差异;而电针组较模型组、西药组症状明显减轻;电针治疗组血糖值较模型组、西药组低。(3)胃肠激素的变化及相关分析正常情况下,空白组可见,大鼠血清和胃窦组织中MTL含量均处于较低水平;病理状态下,模型组、西药组、电针组可见,大鼠血清和胃窦组织中MTL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并且MTL含量在血清与在胃窦组织中的变化情况似成负相关关系。正常情况下,空白组可见,大鼠血清和胃窦组织中GAS含量均处于较低水平;病理状态下,模型组、西药组、电针组可见,大鼠血清和胃窦组织中GAS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并且GAS含量在血清与在胃窦组织中的变化情况似成负相关关系。正常情况下,空白组可见,大鼠血清和胃窦组织中SS含量均处于较低水平;病理状态下,模型组、西药组、电针组可见,大鼠血清和胃窦组织中SS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升高。(4)HE染色及免疫组化结果空白组大鼠胃粘膜腺体细胞及平滑肌细胞排列规则紧密,细胞间间隙适中,未见空泡样变,无血管扩张等。DGP模型组腺体排列不齐,细胞间隙变大,腺体细胞胞浆减少、染色淡、空泡样变,粘膜及粘膜下层充血,血管扩张,胃壁平滑肌胞浆染色淡,透亮、有空泡样变;西药组与模型组相比,胃粘膜及粘膜下层血管充血减轻,粘膜腺体细胞及平滑肌细胞排列较整齐,空泡变少,细胞间隙稍大,胃壁少量空泡样变;电针组与模型组相比,胃粘膜及粘膜下层血管充血减轻,粘膜腺体细胞及平滑肌细胞排列较整齐,空泡变少,细胞间隙稍大,胃壁少量空泡样变。图象分析显示,正常空白组大鼠阳性ICC含量最大;模型组、电针组与空白组均存在显着差异(P<0.01),空白组>电针组>西药组>模型组。c-kit免疫组化标记后,光镜下观察到ICC被染成棕黄色,胞膜、胞浆着色。空白组大鼠的胃窦部阳性ICC最为密集,位于环行肌层与纵行肌层之间、环行肌细胞之间以及环行肌层的内表面,并尤以环纵肌之间为多,该细胞大多与神经纤维末梢及神经束伴随存在,并由许多的缝隙连接紧密连接在一起,呈聚集分布。细胞多呈纺锤形、细长形或不规则形,有较多突起,胞质少,细胞核大,多为椭圆形,染色较深。模型组大鼠ICC明显减少,细胞萎缩,突起消失,细胞对比度差,ICC与神经细胞、平滑肌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明显减少;西药组大鼠ICC数量减少明显,细胞萎缩,突起消失,细胞对比度差,ICC与神经细胞、平滑肌细胞之间的缝隙连接减少明显;电针治疗组ICC数量略有减少,但细胞形态基本正常,突起短缩,ICC与其他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存在。(5)透射电镜实验结果与空白组比较,DGP模型组大鼠胃窦部cajal间质细胞在与其他的Cajal间质细胞、平滑肌和神经末梢之间的缝隙连接均显着减少,结构受破坏;细胞器数量显着减少;细胞结构缺损,病理改变显着。电针组大鼠胃窦部ICC的数量较模型组为多,较空白组稍减少。ICC形态结构基本正常,线粒体较空白组大鼠减少,并可见轻度肿胀,细胞间的缝隙连接尚存。ICC与平滑肌细胞及神经末梢间连接的病理损害较模型组轻,其结构较清晰而紧密。壁内神经及ICC的分布及突起连接的病理损害较模型组为轻。大鼠胃的毛细血管管壁不平,内皮细胞肿胀及管腔淤曲减轻,空泡样变少。(6)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果与空白组大鼠胃窦组织kit表达量比较,各组均有表达下降,差异均具显着性(P<0.01)。空白组kit表达量差异倍数>电针组>西药组>模型组,四者之间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7)直线回归及相关性分析结果ICC含量和胃肠激素中(组织MTL、组织GAS)对胃动力参数变化的影响最密切,而治疗后血糖指数的变化似乎与胃动力变化的相关性不大。由于电针的干预,在糖尿病胃轻瘫后胃动力参数的变化与ICC间质细胞、胃肠激素(MTL、GAS、SS)密切相关,电针促进了三者的良性相互作用。结论:(1)用STZ造模的糖尿病大鼠确实存在胃肠运动功能减弱现象,提示DGP模型诱导成功;电针组与模型组相比较,胃排空明显增强,并且作用优于西药组,胃肠推进率显着升高,说明电针有较强的促胃肠运动作用;此外,电针组治疗后血糖水平较模型组低,证明电针不仅有较强的促胃肠动力作用,而且还可能通过加速胃排空而调节DGP大鼠血糖的作用。(2)电针可通过降低糖尿病胃轻瘫大鼠外周血中MTL、GAS的含量,升高SS的含量;同时升高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胃窦部组织中MTL、GAS的含量,降低SS的含量,加速其胃排空功能,来调节DGP大鼠胃动力的作用。而胃窦部组织中胃肠激素含量的变化似乎更能直接地反映其胃肠功能的状态。(3)糖尿病胃肠损伤后,胃窦部Cajal间质细胞超微结构发生形态学改变,细胞器减少,尤其是线粒体数量减少,肿胀、溶解,引致其对神经细胞兴奋的传导功能降低;此外,与神经细胞及平滑肌细胞缝隙连接锐减,在控制肌细胞运动的中介功能方面显着下降,引致胃肠道慢波节律减慢或紊乱;电针可干预ICC间质细胞的活化状态,抑制ICC间质细胞的过度增殖,增强ICC细胞对各种信号的接受,稳定缝隙连接,维持胃肠激素(MTL、GAS、SS)含量的均衡,以促进ICC间质细胞与胃肠激素的良性相互作用;并反作用于胃肠神经元网络,从而促进ICC结构的修复,提高细胞间缝隙连接结构,影响胃电节律的传递功能,达到促进胃动力重建的目的。(4)糖尿病胃肠功能障碍后,大鼠胃肠排空的变化与胃肠激素MTL、GAS、SS和ICC含量的变化密切相关,电针可能通过ICC间质细胞的活化状态,促进ICC细胞功能与胃肠激素的良性相互作用,从而影响胃窦组织细胞形态学结构重塑和传递功能,达到促进胃肠动力重建的目的。(5)结合本研究的实验结果,我们认为针刺启动神经-间质网络调节,促进胃肠动力重建是其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关键作用机制。

解孝锋[9](2010)在《线粒体活性氧与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关系及茶多酚干预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体内外实验探讨高糖及茶多酚干预对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影响,阐明茶多酚对糖尿病性白内障的预计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培养基中葡萄糖浓度分别设定为5mmol/l、30mmol/l两种浓度,在30mmol/l葡萄糖浓度培养基中分别加入茶多酚配成0.1μmol/l和0.3μmol/l茶多酚浓度的培养基进行细胞培养。用MMT检测晶状体上皮细胞的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LEC细胞死亡率和线粒体膜电位,线粒体活性氧的变化,以及使用免疫细胞化学和免疫荧光法检测内质网表达量的变化。利用统计学分析高糖及茶多酚干预对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影响。体内试验通过STZ尾静脉注射诱导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分为正常组、STZ诱导糖尿病组(STZ-DM)和茶多酚干预糖尿病组(TP-DM)三组,通过HE染色、电镜观察大鼠晶状体的超微结构,生化法测定各组大鼠晶状体中GSH、GR及CAT生化指标的活性,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晶状体中UCPs、MnSODmRNA的表达量变化,探讨茶多酚对STZ诱导糖尿病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干预的影响。结果:在高葡萄糖浓度条件下培养的上皮细胞逐渐丧失原有特征,形态表现多样,渐则细胞肿胀,出现空泡和颗粒,细胞数量明显减少,传代后容易老化,死亡率CDR(%)明显升高,线粒体膜电位MMP(FI)降低,线粒体活性氧增多,内质网的阳性率明显降低;而茶多酚干预组细胞则较好的保持了上皮细胞的形态,细胞之间紧密相靠,排列规则,较少出现细胞肿胀、空泡和颗粒等,传代未见老化,细胞死亡率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升高,线粒体活性氧的产生明显减少,并且内质网的阳性率明显升高。低浓度与高浓度的茶多酚干预效果差别不明显。体外实验表明在建模8周时,STZ-DM组76.2%的糖尿病大鼠晶状体表现为Ⅲ级混浊,而TP-DM组糖尿病大鼠晶状体混浊发展不明显,30%的糖尿病大鼠晶状体表现为Ⅱ级混浊。第12周时STZ-DM组糖尿病大鼠晶状体完全混浊,而TP-DM组61.1%糖尿病大鼠晶状体表现Ⅲ级混浊。扫描电镜观察大鼠的晶状体的超微结构,发现STZ-DM组大鼠的晶状体纤维严重受损,而TP-DM组受损明显减轻;通过HE染色观察大鼠的晶状体细胞形态,发现STZ-DM组的大鼠晶状体纤维细胞内有大量未被降解的细胞器,无细胞器区域缩小。而TP-DM组晶状体纤维细胞未被降解的细胞器明显减少,无细胞器区域显着扩大。通过对大鼠晶状体中CAT的活性和GSH的含量进行测量,发现STZ-DM大鼠晶状体中CAT的活性和GSH的含量均明显下降,而TP-DM组晶状体中保持了CAT的活性和GSH的含量;应用RT-PCR的方法对大鼠晶状体中UCPs、MnSOD表达的变化进行检测,发现STZ-DM大鼠晶状体中UCP2及MnSOD mRNA表达量逐渐减少,而TP-DM组大鼠晶状体中的UCP2及MnSOD mRNA表达增加且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在高糖条件下培养时细胞凋亡的各项特征明显加强;而应用茶多酚干预后,以上细胞凋亡现象对比高糖组均有明显减轻。表明茶多酚可延缓和阻止晶状体上皮细胞受损伤,对高糖条件下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凋亡具有抑制作用,对防治糖尿病性白内障有可预计的积极疗效。体内实验表明茶多酚可以显着减轻糖尿病性白内障大鼠晶状体的超微结构的损伤,维持晶状体内正常的细胞器降解,可以保持CAT的活性和GSH的含量,维持晶状体正常的氧化还原状态,甚至逆转了抗氧化酶类活性的降低;茶多酚可以上调糖尿病大鼠晶状体中的UCP2及MnSOD mRNA表达并使其维持在较高水平,进而影响晶状体中活性氧的清除,阻止或者延缓晶状体的混浊,显着延缓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生。

赵子德[10](2010)在《祛障穴冷冻疗法与随机改变冷冻位点对亚硒酸钠诱导大鼠白内障抑制作用差异性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建立大鼠白内障模型,并探讨亚硒酸钠诱导大鼠白内障模型晶状体混浊的发生机制。2.探讨祛障穴冷冻疗法和改变冷冻位点对亚硒酸钠诱导大鼠白内障模型晶状体混浊进展的抑制和延缓机制。3.通过对祛障穴冷冻疗法和改变冷冻位点方式的对比分析,探索优势冷冻位点,并探讨后者针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治疗的有效性和可行性。4.为低温生物医学揭示冷冻对白内障抑制延缓作用的机理提供宝贵资料。方法:对35只大鼠行裂隙灯检查,排除晶状体病变。随机抽取5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隔日于颈背部皮下注射1mmol/ L的亚硒酸钠,共注射3次,正常组给予等剂量0.9%生理盐水,监测大鼠晶状体混浊变化。待晶状体刚刚出现混浊时,祛障穴冷冻治疗组大鼠给予祛障穴冷冻疗法,每周1次,5周一疗程,方法参照李永才发明祛障穴冷冻疗法。冷冻位点改变治疗组大鼠,于大鼠角巩膜缘12点位每次随机抽取4位点,行冷冻治疗,操作方法同祛障穴冷冻治疗组。未治疗组不予处理。通过裂隙灯观察并记录大鼠晶状体混浊的进展。晶状体混浊分级标准采用英国牛津大学眼科实验室方法。6wk时处死大鼠,取出晶状体,测定其中水溶性蛋白质含量、谷胱甘肽(GSH)含量、谷胱甘肽还原酶(GR)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结果:1.除正常组以外,其余三组大鼠双眼均于1wk开始出现混浊,2wk~6wk白内障未治疗组大鼠双眼晶状体混浊进展较快,而两治疗组大鼠双眼晶状体相对B组混浊进展较慢,且混浊程度轻于B组,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右:P=0.000,左:P=0.002)。2.晶状体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正常组相比,未治疗组大鼠显着降低,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右:P=0.010,左:P=0.001),祛障穴冷冻组右眼、冷冻位点改变组双眼低于正常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祛障穴冷冻组左眼眼较正常组显着降低,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6)。3.GR活性,各组大鼠双眼晶状体比较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4.GSH比较,与正常组大鼠双眼比较白内障未治疗组、祛障穴冷冻组和冷冻位点改变治疗组双眼晶状体GSH含量明显降低,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P=0.000)。5.CAT活性,与正常组大鼠双眼比较白内障未治疗组、祛障穴冷冻组和冷冻位点改变治疗组双眼晶状体CAT活性明显降低,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P=0.000)。祛障穴冷冻组和冷冻位点改变治疗组CAT活性高于白内障未治疗组,右眼分别为41.4%和35.9%(P=0.003,P=0.012),左眼分别为32.3%和27.4%(P=0.008,P=0.031),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6.色素沉着,祛障穴冷冻组和冷冻位点改变治疗组在对大鼠角巩膜缘进行冷冻治疗瞬间均形成冻斑,随即冻斑消失,6wk少数祛障穴冷冻组大鼠角巩膜缘冷冻位点处出现不同程度色素沉着,而这一表现在冷冻位点改变治疗组大鼠中未能出现。结论:1.亚硒酸钠诱导大鼠白内障模型是白内障发病机制及疗效评价的可靠模型。2.晶状体内氧化损伤可能贯穿于白内障的发生发展。3.祛障穴冷冻疗法对大鼠初发期白内障晶状体混浊有较好的抑制、延缓作用4.祛障穴冷冻疗法与随机改变4冷冻位点在对白内障大鼠晶状体混浊的抑制、延缓作用的比较中无显着性差异,而后者能够更好的分散由冷冻对局部组织引起的刺激和伤害。5.依据祛障穴冷冻疗法治疗老年性未成熟期白内障规范化整理研究成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诊疗技术课题,国中医药科2001ZL27号),预计角巩膜缘随机选取4冷冻位点冷冻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将取得较好疗效。

二、液氮冷冻“祛障穴”治疗白内障的超微结构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液氮冷冻“祛障穴”治疗白内障的超微结构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CDK5 DNA甲基化研究电针对SAMP8小鼠海马区Tau蛋白磷酸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电针干预对SAMP8 小鼠行为学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饲养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模型筛选
        1.5 实验分组
        1.6 实验干预
        1.7 试验技术路线图
        1.8 Morris水迷宫试验
        1.9 观察指标
        1.10 统计分析
    2.结果
        2.1 各组SAMP8 小鼠行为学观察
        2.2 各组SAMP8 小鼠定位航行试验(place navigation)结果
        2.3 各组SAMP8 小鼠空间探索实验(spatial probe test)结果
        2.4 各组SAMP8 小鼠空间辨别能力实验(spatial discriminability)结果
    3.讨论
实验二 电针干预对SAMP8 小鼠海马CAI区突触形态学和数目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饲养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模型制作与筛选
        1.5 实验分组
        1.6 实验干预
        1.7 灌注与取材
        1.8 透射电镜样品制作
        1.9 透射电镜观察
        1.10 统计分析
    2.结果
        2.1 各组SAMP8 小鼠海马CAI区神经元突触形态的观察
        2.2 各组SAMP8 小鼠海马CAI区突触数目定量分析
        2.3 各组SAMP8 小鼠海马CAI区突触后致密带厚度、突触间隙宽度定量分析
    3.讨论
实验三 电针对SAMP8 小鼠海马区Tau-5 及其磷酸化位点ser262 和ser404 的表达水平及PHF-1 表达水平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饲养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模型制作与筛选
        1.5 实验分组
        1.6 实验干预
        1.7 取材
        1.8 Western Blot检测实验步骤
        1.9 统计分析
    2.结果
        2.1 电针对SAMP8 小鼠海马区Tau-5 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2.2 电针对SAMP8 小鼠海马区Tau-5 蛋白的磷酸化位点ser262 和ser404 表达水平的影响
        2.3 电针对SAMP8 小鼠海马区神经原纤维缠结的主要成分PHF-1表达水平的影响
    3.讨论
实验四 电针对SAMP8 小鼠海马区P25及CDK5 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饲养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模型制作与筛选
        1.5 实验分组
        1.6 实验干预
        1.7 取材
        1.8 实验操作
        1.9 统计分析
    2.结果
        2.1 电针对SAMP8 小鼠海马区P25 的影响
        2.2 电针对SAMP8 小鼠海马区CDK5 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3.讨论
实验五 电针对SAMP8 小鼠海马区DNA甲基转移酶DNMT1、CDK5 DNA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及CDK5 mRNA水平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饲养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模型制作与筛选
        1.5 实验分组
        1.6 实验干预
        1.7 取材
        1.8 实验步骤
        1.9 统计分析
    2.结果
        2.1 电针对SAMP8 小鼠海马区DNA甲基转移酶DNMT1、CDK5 DNA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的影响
        2.2 电针对SAMP8 小鼠海马区CDK5 mRNA水平的影响
    3.讨论
讨论
    1.阿尔茨海默症的中医认识及针灸治疗
        1.1 阿尔茨海默症的中医认识
        1.2 阿尔茨海默症的针灸治疗
    2.阿尔茨海默症的西医病理及治疗
    3.Tau磷酸化与AD
    4.CDK5 DNA甲基化与Tau磷酸化
    5.电针干预AD的机制探讨
        5.1 电针通过抑制tau蛋白磷酸化干预AD
        5.2 电针通过抑制CDK5 DNA甲基化水平干预AD
    6.创新点
    7.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研究进展及方向
    1.阿尔茨海默病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2.西医常规治疗研究进展
    3.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4.特殊治疗研究进展
    5.未来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致谢

(3)基于AMPK通路探讨针刺足三里调控脾虚大鼠肌细胞线粒体自噬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电针足三里对脾虚大鼠肌细胞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前言)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基于AMPK/PGC-1α信号通路观察电针足三里对脾虚大鼠肌细胞线粒体氧化应激的影响(前言)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三 基于AMPK/ULKI信号通路观察电针足三里对脾虚大鼠肌细胞线粒体自噬的影响(前言)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一
    综述二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4)交泰丸对快速动眼睡眠剥夺大鼠血脑屏障上P-糖蛋白及下丘脑OrexinA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失眠的研究进展
    第二节 血脑屏障上P-糖蛋白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 OREXIN A在失眠中的作用
    第四节 中医对失眠的防治研究进展
    第五节 交泰丸对失眠的防治研究进展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实验方法
    第二节 结果
    第三节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枸杞醇提物及其成分叶黄素/玉米黄质在体内外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防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部分
    1. 中医学对AMD的认识
        1.1 病名源流
        1.2 病因病机
        1.3 证候特征
        1.4 中医治疗
    2. 西医学对AMD的认识
        2.1 临床特点及分类
        2.2 病因
        2.3 发病机制
        2.4 治疗
        2.4.1 激光治疗
        2.4.2 放射治疗
        2.4.3 手术治疗
        2.4.4 药物治疗
        2.4.5 中西医结合治疗
    3. 枸杞子的相关研究
        3.1 化学成分
        3.2 生物活性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体内实验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试剂与药品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造模方法
        2.3 药物制备及给药方法
    3 观察方法及测试指标
        3.1 一般状况观察
        3.2 电镜观察
        3.3 免疫组化观察
        3.4 Real time-PCR观察
        3.5 Western blot观察
    4 统计分析方法
    5 实验结果
        5.1 一般状况观察结果
        5.1.1 治疗前一般状况观察结果
        5.1.2 治疗后一般状况观察结果
        5.2 电镜观察结果
        5.2.1 电镜下结果
        5.2.2 RPE下沉积物电镜下结果
        5.2.3 Bruch膜电镜下结果
        5.3 免疫组化结果
        5.3.1 Cat B表达的免疫组化结果
        5.3.2 Cys C表达的免疫组化结果
        5.4 Real time-PCR检测的Cat B、Cys C mRNA的表达结果
        5.4.1 原始数据统计图
        5.4.2 Real time-PCR检测的Cat B mRNA的表达结果
        5.4.3 Real time-PCR检测的Cys C mRNA的表达结果
        5.5 Western blot检测Cat B、Cys C的蛋白表达
        5.5.1 Western blot检测Cat B、Cys C的蛋白表达结果
        5.5.2 Western blot检测Cat B蛋白表达的图像分析结果
        5.5.3 Western blot检测Cys C蛋白表达的图像分析结果
        5.5.4 Western blot检测Cat B、Cys C蛋白的表达比值结果
    6 讨论
        6.1 动物模型的评价
        6.1.1 模型动物的选择及造模方法
        6.1.2 动物模型的评价
        6.1.3 RPE下沉积物、Bruch膜的选择
        6.1.4 Cat B、Cys C的选择
        6.1.5 研究部位的选择
        6.2 枸杞醇提物的选择及评价
        6.3 枸杞醇提物对模型小鼠AMD防治作用的研究
        6.3.1 各组小鼠外观和体重变化的评价
        6.3.2 枸杞醇提物对RPE下沉积物、Bruch膜作用的评价
        6.3.3 枸杞醇提物对Cat B作用的评价
        6.3.4 枸杞醇提物对Cys C作用的评价
    7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二-体外实验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用细胞
        1.2 药物及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细胞增殖活性的检测
        2.3 Western blot检测
    3 实验结果
        3.1 叶黄素和玉米黄质的结构式、分子式和分子量
        3.2 细胞增殖活性的检测结果
        3.3 Western blot检测MMP-2、TIMP-2蛋白表达的结果
    4 讨论
        4.1 造模方法及模型的评价
        4.2 叶黄素和玉米黄质的选择
        4.3 MMP-2、TIMP-2的选择
        4.4 H202溶液对ARPE-19影响的评价
        4.5 叶黄素和玉米黄质对MMP-2作用的评价
        4.6 叶黄素和玉米黄质对TIMP-2作用的评价
    5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研究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健脾祛瘀法对血脂异常ApoE-/-小鼠RPE-Bruch’s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体中VEGF/VEGFR2信号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1 引言
2 实验研究
    2.1 动物模型的建立
        2.1.1 实验动物
        2.1.2 饲养条件
        2.1.3 实验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1.5 造模与分组
    2.2 给药方法
        2.2.1 各组小鼠喂养流程
    2.3 观测指标及测试方法
        2.3.1 一般状态观察
        2.3.2 血液生化指标检测
        2.3.3 组织形态学观察
        2.3.3.1 光镜标本的制备及观测
        2.3.3.2 电镜标本的制备及观测
        2.3.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RBCC中VEGF、VEGFR2表达
        2.3.5 WESTERN-BLOT检测视网膜VEGF蛋白相对表达
    2.4 统计学分析
    2.5 实验结果
        2.5.1 一般情况
        2.5.1.1 造模前(2月龄)情况
        2.5.1.2 各组小鼠6月龄情况
        2.5.1.3 各组小鼠7月龄情况
        2.5.2 体质量变化比较
        2.5.3 生化指标比较
        2.5.3.1 血脂指标比较
        2.5.3.2 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2.5.4 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及Bruch's膜(BM)厚度比较
        2.5.5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RBCC中VEGF、VEGFR2结果比较
        2.5.6 Western-blot检测视网膜VEGF蛋白相对表达量对比
        2.5.7 透射电镜下RBCC的超微结构的变化
        2.5.7.1 RPE的变化
        2.5.7.2 BM的变化
        2.5.7.3 CC的变化
3 讨论
    3.1 动物模型的选择
    3.2 理论依据
        3.2.1 中医理论依据
        3.2.1.1 祖国医学对痰瘀与AMD关系的认识
        3.2.1.2 中医学者对AMD的新认识
        3.2.2 西医理论依据
        3.2.2.1 ApoE-/-小鼠与血脂异常之间的关系
        3.2.2.2 ApoE-/-小鼠与AMD之间的关系
    3.3 血脂异常影响AMD发病机制分析
    3.4 RBCC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分析
    3.5 VEGF/VEGFR2在AMD中的作用分析
    3.6 健脾祛瘀法组方依据及方药分析
        3.6.1 组方理论依据
        3.6.2 具体中药分析
    3.7 健脾祛瘀法作用机制探讨
        3.7.1 改善脂代谢紊乱、脉络膜毛细血管动力学异常
        3.7.1.1 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脂症方面
        3.7.1.2 在改善血流变方面
        3.7.2 延缓RPE—Bruch's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体病变的发生
        3.7.3 下调RBCC上VEGF、VEGFR2的表达
4 实验相关问题及展望
    4.1 关于实验动物情况说明
    4.2 关于WESTERN-BLOT未检测视网膜VEGFR2蛋白相对表达量情况的分析
    4.3 关于通过光镜、透射电镜法未观测到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原因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

(7)中医肾—脑—目系统指导弱视治疗的作用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弱视现代中医文献的回顾性研究
    一、 文献选择标准
    二、 方药分析
        (一) 药名
        (二) 药效归类
        (三) 结果
    三、 证型分析
    四、 小结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视明宝颗粒对斜视性弱视猫作用的形态学研究
        一、 实验目的
        二、 材料和方法
        (一) 实验动物
        (二) 实验仪器、设备及生厂商
        (三) 实验试剂
        (四) 试剂配方
        (五) 斜视性弱视模型制备方法
        (六) 分组及治疗方法
        (七) 取材
        (八) 电镜标本制备
        (九) 电镜观察内容
        三、 电镜结果
        (一) 视皮质 17 区各组电镜
        (二) 视皮质 21a 区各组电镜结果
        四、 小结
    实验二 视明宝颗粒对斜视性弱视猫作用的功能研究
        一、 实验目的
        二、 材料和方法
        (一) 实验动物
        (二) 实验仪器、设备及生厂商
        (三) 实验试剂及公司
        (四) RT-PCR 分析软件
        (五) 模型制备及分组治疗方法同电镜观察
        (六) 取材
        (七) RT-PCR
        (八) 统计学分析
        三、 结果
        (一) 不同部位各组之间 NMDAR1 表达的结果
        (二) 视皮质同一区左右侧比较
        四、 小结
第三部分 理论研究——中医“肾-脑-目系统”的实质与弱视
    一、 中医对肾精的认识
        (一) 肾精的定义及功能
        (二) 肾精在脑形成、发育中的作用
        (三) 肾精与目的关系
    二、 中医对脑的认识
        (一) 脑的解剖位置
        (二) 脑系的组成
        (三) 脑的生理功能
    三、 中医对目的认识
        (一) 目系上连于脑
        (二) 视瞻有赖于肾与脑
        (三) 目与脑的关系
    四、 肾脑目系统与弱视
    五、 研究结果分析
    六、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附 论文
附 科研课题
详细摘要

(8)电针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疗效及胃动力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学对糖尿病胃轻瘫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一、糖尿病胃轻瘫的病因病机理论溯源
        二、病因病机的认识
        三、糖尿病胃轻瘫的中医治疗
        四、糖尿病胃轻瘫的中西结合治疗
    第二节 针灸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研究进展
        一、针刺治疗
        二、电针治疗
        三、针药结合治疗
        四、其它治疗
    第三节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胃轻瘫的研究进展
        一、糖尿病胃轻瘫的定义和流行病学
        二、糖尿病胃动力障碍的发生机制
        三、糖尿病胃轻瘫的药物治疗
    第四节 现代医学对Cajal间质细胞的研究概况
        一、ICC的分类
        二、ICC的识别
        三、ICC的形态学和超微结构
        四、ICC在胃肠中的分布
        五、ICC的发育
        六、ICC的功能
        七、与ICC相关的胃肠动力疾病
        八、Cajal细胞研究展望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病例选择标准
        四、分组方法
        五、试验措施
        六、观察指标
        七、观察周期
        八、疗效评定指标
        九、针刺意外情况处理
        十、统计分析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一般资料
        二、病例临床观察指标分析
    第三节 讨论
    第四节 小结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电针对糖尿病胃轻瘫大鼠核素扫描胃液相排空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 讨论
    实验二 电针对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血糖和胃肠推进率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实验三 电针对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血桨及胃窦部MTL、GAS、SS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实验四 电针对糖尿病胃轻瘫模型大鼠胃窦组织光镜下病理形态变化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实验五 电针对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胃窦部Cajal间质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实验六 电针对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胃窦组织C-KIT基因表达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实验七 电针对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胃肠功能与胃肠激素、ICC的相关性分析
        1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四部分 讨论
    1 文献研究
        1.1 中医学对DGP的认识
        1.2 现代研究
        1.3 结论
    2 临床研究
        2.1 俞募配穴处方的分析
        2.2 电针疗法的运用分析
        2.2.1 电针疗法的机理
        2.2.2 电针疗法的参数及量化
        2.3 针刺补泻对胃动力的调节
        2.4 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2.5 结论
    3 实验研究
        3.1 动物模型的选择
        3.2 高脂不规则饮食法
        3.3 放射性核素法
        3.4 电针治疗选穴原则
        3.5 电针参数的选择
        3.6 研究内容、方法和结果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之处
    3 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知情同意书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9)线粒体活性氧与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关系及茶多酚干预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高糖对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线粒体活性氧、内质网的影响及茶多酚干预后的变化
    1 高糖及茶多酚干预对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影响
        1.1 材料与方法
        1.2 实验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2 高糖条件及茶多酚干预后细胞线粒体活性氧的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
        2.4 讨论
    3 高糖条件及茶多酚干预后线粒体膜电位及细胞死亡率的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4 高糖条件及茶多酚干预后细胞内质网的变化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5 小结
第二部分 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晶状体的观察和晶状体中UCPs、MnSOD的表达及茶多酚干预的影响
    1 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观察及茶多酚干预的影响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2 不同病程糖尿病大鼠晶状体超微结构和细胞形态的观察及茶多酚干预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3 不同病程糖尿病大鼠晶状体生化指标的测定和UCP2、MnSOD的表达及茶多酚干预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着作
中文详细摘要

(10)祛障穴冷冻疗法与随机改变冷冻位点对亚硒酸钠诱导大鼠白内障抑制作用差异性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文献综述
    一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研究现状
    二 亚硒酸钠诱导白内障的动物模型
    三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
    四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治疗
实验研究
    一 实验材料
    二 实验流程
    三 实验方法
    四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四、液氮冷冻“祛障穴”治疗白内障的超微结构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朱琏缓慢捻进针法对衰老模型大鼠肝肾组织SOD、CAT等的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D]. 毛佳楠.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2]基于CDK5 DNA甲基化研究电针对SAMP8小鼠海马区Tau蛋白磷酸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D]. 马冉.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基于AMPK通路探讨针刺足三里调控脾虚大鼠肌细胞线粒体自噬机制的研究[D]. 董佳梓.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8(07)
  • [4]交泰丸对快速动眼睡眠剥夺大鼠血脑屏障上P-糖蛋白及下丘脑OrexinA影响的研究[D]. 黑赏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5]枸杞醇提物及其成分叶黄素/玉米黄质在体内外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防治的研究[D]. 黄冰林.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5)
  • [6]健脾祛瘀法对血脂异常ApoE-/-小鼠RPE-Bruch’s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体中VEGF/VEGFR2信号通路的影响[D]. 谢礼丹.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06)
  • [7]中医肾—脑—目系统指导弱视治疗的作用及机理研究[D]. 陈美荣.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12)
  • [8]电针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疗效及胃动力作用研究[D]. 邹卓成.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10)
  • [9]线粒体活性氧与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关系及茶多酚干预作用的实验研究[D]. 解孝锋.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12)
  • [10]祛障穴冷冻疗法与随机改变冷冻位点对亚硒酸钠诱导大鼠白内障抑制作用差异性的实验研究[D]. 赵子德.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0(04)

标签:;  ;  ;  ;  ;  

液氮冷冻“七丈点”治疗白内障超微结构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