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合并结节性硬化症的影像诊断与介入治疗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合并结节性硬化症的影像诊断与介入治疗

一、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合并结节硬化的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安云霞,王湛博,曹晨,田侠,石怀银[1](2021)在《18例肝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病理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肝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共18例手术病例,调阅相关临床资料及病理切片,并复习文献进行讨论。结果男性6例,女性12例。就诊时年龄20~69岁,平均47岁。影像学上11例考虑为恶性,4例考虑为良性,还有3例未提及具体的性质及类型。最大径1.5~14 cm,平均4.6 cm;大体切面呈灰黄、灰白、灰红或灰褐色;质地软或中等;界较清。1例出现坏死伴囊性变。镜下呈推挤性生长,呈片状、巢状或腺泡状排列。上皮样瘤细胞占60%~100%,其余为梭形细胞成分,6例见少量的脂肪成分。可见非典型上皮样瘤细胞及瘤巨细胞。核分裂象罕见。2例出现坏死。免疫组化染色显示上皮样肿瘤细胞:HMB45阳性(15/16),MelanA阳性(13/15),SMA阳性(15/15),S-100阳性(5/10)。结论肝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少见,影像学上易误诊为恶性,镜下形态呈上皮样肿瘤,需与肝细胞癌、转移性肿瘤等鉴别,免疫组化染色可辅助诊断。少数有恶性行为。手术切除是最主要的治疗方式,大部分病例预后较好,少数会出现复发或转移。

吴炜,李延宏,张方信[2](2020)在《消化道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诊治进展》文中认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一种间叶性肿瘤,以不同比例的成熟脂肪细胞、平滑肌细胞、异常的厚壁血管构成,并由此得名。最初将其作为良性肿瘤,但近年发现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存在恶性潜能。相关报道以肾、肝多发,消化道极少出现。本文对消化道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发病机制及相关因素、分型、诊断及鉴别诊断和治疗进行综述。消化道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腹痛、贫血、乏力,严重者可出现休克。因其所含成分比例的不同,影像学表现差异较大,易被误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其主要通过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确诊。目前治疗多采取内镜或外科手术切除、经动脉栓塞、射频消融方式干预。但不适宜手术者可使用药物治疗,低风险人群可定期监测。

赵黎明,路涛,陈光文,李迎春[3](2019)在《8例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病理表现及CT特征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AML)的病理表现及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HEAML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 8例均为单发病灶,5例CT平扫为不均匀稍低密度,4例含少量脂肪,1例含丰富的斑片状、片状脂肪。动脉期呈不均匀明显或中等强化,6例呈"快进慢出",2例呈"快进快出"。7例病灶中心和(或)周边出现"中心血管征",且静脉期持续强化。2例出现"静脉早显",3例出现假包膜。8例人黑色素瘤特异性抗体45(HMB45)阳性,6例黑素-A(Melan-A)阳性,4例平滑肌动蛋白(SMA)阳性,3例S-100部分阳性,2例CD34阳性,8例Ki-67不同程度表达(2%~10%),CK、Desmin及甲胎蛋白(AFP)均为阴性。结论 HEAML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但最终确诊取决于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杨蕾,周纯武[4](2018)在《少脂肪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综合影像学表现》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少脂肪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计算机断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及超声的影像学表现,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13例术前影像检出少量脂肪、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的CT、MRI和超声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13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中,13例(100%)为单发,11例(84.62%)位于肝被膜下,12例(92.31%)呈圆形或卵圆形,1例(7.69%)呈不规则形,13例(100%)边界清楚。肿瘤最大径为1.89.1cm,平均3.6cm。10例为肌样型,其中3例为上皮样型,7例为梭形细胞型。2例MRI平扫肿瘤内见少许流空血管影。CT及MRI增强扫描动脉期强化程度高于肝实质,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略高于、等于或低于肝实质,4例肿瘤边缘见包膜样强化影,2例肿瘤内见不规则渐进式强化结节,超声检查呈不均匀低回声,1例见高回声包膜样结构。3例为血管型,CT平扫呈低密度,MR平扫肿瘤内见多发迂曲流空血管影,CT及MRI增强扫描动脉期呈不均匀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与肝实质相仿,肿瘤边缘见包膜样强化影。超声检查呈高回声,边缘见低回声晕环。13例(100%)免疫组化HMB-45阳性。13例患者随访时间112年,均无转移或复发。结论少脂肪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增强扫描常表现为"快进快出"的强化特点,难以与肝细胞肝癌鉴别。肿瘤边缘连续或不连续、厚壁或薄壁包膜样强化影可作为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结合肝硬化、实验室检查结果阴性等临床资料,有助于该病的正确诊断。

周江[5](2017)在《肝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3例报道及文献回顾》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3例肝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patic epithelioid angiomyolipoma,HEAML)病例的分析,回顾近年关于肝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相关报道,归纳其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为肝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准确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年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胆胰脾外科收治的3名最终病理确诊为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的一般状况、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组织学结果及免疫组化结果。并对2000年1月—2016年12月发表并收录于PUBMED的上相关文献进行复习,归纳总结肝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特征,总结临床症状、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及转归及研究现状。结果:3名HEAML患者均为女性患者,平均年龄为53±2.8岁(49-55岁),肿瘤发生于肝左叶2例,肝右叶1例,均为单发实性肿瘤,肿瘤直径平均为2.03±0.82cm(1-3cm),1例主诉为腹胀不适症状,2例无不适主诉,为常规体检时意外发现。入院血常规、肝生化、乙肝、丙肝相关病毒抗原抗体检测、肿瘤相关抗原检查,1例HBs AB(+)、HBe AB(+)、HBc AB(+),肝生化总胆红素:26μmol/L,结合胆红素:19μmol/L,2例各项血液检查指标均为阴性。动态增强MRI扫描显示肿瘤在T1加权像表现为低信号,T2加权像为高信号,动脉期整体呈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稍消退,1例使用普美显造影剂(Gd-EOB-DTPA-enhanced),T1加权像稍低信号,T2加权像稍高信号,DWI病灶呈明显高信号;动态增强:动脉期病灶整体不均匀明显强化,门脉期病灶强化明显减退,肝细胞期病灶主体呈低信号,病灶周边呈等信号。3例术前影像学检查均被诊断为原发性肝癌,1例并发其它微小病灶,术前行细针穿刺活检,免疫组化结果确诊为较大肿物为HEAML。3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肉眼观:质灰黄、灰红,2例与正常肝组织分界清楚,1例界限模糊,呈浸润性生长;肿瘤组织光镜下:1例有部分包膜,1例浸润肝组织生长,可见细胞异型性,胞质透明或嗜酸,病理结构上由排列紊乱的上皮样细胞构成,另含不同比例的脂肪细胞以及厚壁血管,其中上皮样细胞成分>60%。免疫组化结果:3例患者最终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提示:黑色素细胞标记(HMB45、Melan-A)和平滑肌细胞标志物(SMA)呈双相表达,而上皮细胞标志物S-100(-)。在PUBMED检索符合条件的文章共29篇中,包含病例84例,主要是以病例报道的形式,超过一半(39/68 57.4%)的患者无症状,在查体或影像学检查时意外发现包块,78(5/78 6.4%)例合并结节性硬化病,大约87.2%(48/55)的患者在术前被误诊为肝癌或者其他良性肿瘤,大约12%(9/75)的患者在术后出现复发或转移(3例出现远处转移)。结论:肝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AML)目前单依靠影像学检查诊断较为困难,术前诊断需结合穿刺病理检查。对于确诊的患者首选手术治疗,预后良好,术后应定期复查。

赵黎明,宋彬,彭泽华,陈光文,李迎春,黄子星[6](2015)在《乏脂肪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乏脂肪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patic angiomyolipoma with minimal fat,m HAML)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以提高对不典型肝脏占位病变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6例m HAML的CT表现,6例均行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6例均为肝内单发病灶,形态规则,边界清晰,4例CT平扫呈欠均匀稍低密度,1例合并脂肪肝者与1例合并出血者表现为欠均匀稍高密度,6例均未测得脂肪密度。5例CT增强动脉期呈欠均匀中等强化,门脉期强化程度增加,其中4例平衡期持续强化高于周围肝实质,1例合并出血者内部可见片状无强化区。另外1例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平衡期强化程度有减低。3例增强图像显示病灶中央可见点条状血管影,门脉期显示更明显。6例平衡期病变边界更清楚,其中1例可见假包膜形成。病理组织学示6例病灶内主要含血管和平滑肌成分,脂肪含量极少。结论 m HAML易误诊为其他富血供肝占位。对于无肝炎、肝硬化病史,AFP正常,肝内病灶形态规则,门脉期强化程度增加且平衡期持续强化,尤其是门脉期中央出现点条状血管影者,应考虑到m HAML可能。

舒欣[7](2014)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诊断及其介入治疗》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enal angiomyolipoma, RAML) CT影像学表现及超选择性经肾动脉栓塞术(Transrenal artery embolization, TRAE)在其治疗中的应用。材料与方法:收集2010年6月-2013年12月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的患者102例。其中经病理证实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患者50例,男11例,女39例,年龄22-73岁,平均47.24岁。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根据有无误诊分为两组,观察CT诊断RAML的敏感性。另外52例患者经CT平扫及增强检查诊断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其中男13例,女39例;年龄20-69岁,平均45.8岁;急诊破裂出血15例,腰部疼痛31例,体检发现巨大肿块6例,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超选择性经肾动脉栓塞术。结果:50例经病理证实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其中48例CT正确诊断为肾AML,2例CT误诊为肾脏肿瘤,CT对肾AML的诊断敏感性96%。发生于左肾23例,右。肾25例,双。肾2例。诊断正确的一组48例患者,CT平扫,肿块见典型的脂肪低密度影和软组织密度影混杂,软组织部分平扫CT值15-60Hu,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CT值50-110Hu,静脉期强化减退,延迟期强化不明显;脂肪部分,平扫CT值-120--10Hu,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均未见强化,肿块平扫时平均CT值-5.6Hu,增强动脉期平均CT值23.7Hu。误诊的一组2例,误诊为肾脏肿瘤,CT平扫见肿块等或稍低密度,未见明显低密度影,平扫CT值15~65Hu,平均CT值29.3Hu,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明显强化,CT值60~130Hu,平均CT值72.3Hu,静脉期肿瘤强化减退,延迟期肿瘤强化不明显。两组患者平扫及增强后动脉期平均的CT值相比,均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52例超选择性经肾动脉栓塞术患者,发生于左肾24例,其中孤立肾3例,右肾19例,其中孤立肾3例,双肾9例;所有患者肾动脉造影均显示肿瘤部位不同程度的肿瘤染色,部分突出于肾影外,肿瘤部位血管紊乱,呈螺旋状,肿瘤多为单支肾内分支动脉供血,瘤体血管上可见有点状或串珠状动脉瘤存在。破裂出血的15例患者,动脉期还可见分支动脉造影剂外溢。栓塞术后,所有患者造影可见肿瘤染色消失,靶血管闭塞,I临床症状减轻,破裂出血的患者血压回升,血尿消失,术后未出现明显并发症,随诊回访3-6月,肿瘤大小都有不同程度的缩小。结论:cT可准确的诊断RAML。通过超选择性经肾动脉栓塞治疗能有效的控制肿瘤生长,防治出血并能最大限度保护正常肾组织。

王珏儒,邱法波,李振凯,钟鑫[8](2012)在《中国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近23年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诊治经验》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中国近23年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的流行病学特征和诊治经验。方法联合检索中国知网和维普网有关HAML的文献,获取相关信息,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中国自1987年7月至2010年12月共报道523例HAML,男女比例为1:2.63,平均年龄41.7岁,平均年龄在3555岁之间者占总病例数的81.84%。76.42%的病例分布在华东、华北地区;66.92%无症状;明确诊断需依靠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表达HMB-45、SMA、Vimentin、CD117阳性率分别为98.85%、96.10%、65.85%、40.71%。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为主。结论 HAML多发于中青年女性;华东、华北地区病例最多;由于HAML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影像学表现多样,术前正确诊断率较低;大部分患者需依靠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明确诊断,肿瘤细胞表达HMB-45、SMA阳性,是诊断HAML的可靠依据。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手段,预后良好。

王珏儒,邱法波[9](2011)在《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治进展》文中认为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是一种少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临床表现无特殊,影像学表现多样,术前诊断困难,容易误诊;病理诊断需依赖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平滑肌样细胞表达HMB-45阳性。综合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该肿瘤特征的显示和术前正确诊断。肿瘤平滑肌样细胞表达HMB-45阳性,是诊断HAML的可靠依据。手术切除是HAML的有效治疗手段。

朱奎江,王光建[10](2010)在《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征象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AML)的螺旋CT(ScrewCT,SCT)征象,探讨其SCT征象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ML患者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的SCT征像。结果:28例中14例(50%)为肝混合型AML表现,平扫病灶由稍低密度软组织成分和低密度脂肪成分构成,边缘清楚。3例病灶为脂肪型AML表现,14例病灶为平滑肌型或血管型AML表现,增强扫描13例25个病灶动脉期软组织成分均明显强化;门脉期15个病灶密度高于周围肝实质;延迟期仍为高密度者8个。增强扫描病灶的脂肪成分均不同程度强化。12例的24个病灶周边出现扭曲血管与肝动脉相连;门脉期和实质期有9个病灶周围可见包膜样强化。7个病灶周围可见向肝静脉引流的引流静脉。结论:SCT可以展现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特征,对术前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二、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合并结节硬化的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合并结节硬化的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18例肝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判定
2 结果
    2.1 临床特点
    2.2 病理检查
    2.3 随访
3 讨论

(2)消化道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诊治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发病机制及相关因素
    1.1细胞分化与发病机制
    1.2与遗传基因相关
    1.3与性激素受体相关
    1.4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相关
2分型
    2.1是否合并TSC分型
    2.2组织学分型
3临床表现
    3.1消化道AML临床表现
    3.2现有病例总结
    3.3合并症
4诊断与鉴别诊断
    4.1影像学检查
    4.2消化内镜检查
    4.3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4.4与相关疾病鉴别
    4.5误诊分析
5治疗
    5.1治疗策略
    5.2治疗方式
6分析及结语

(3)8例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病理表现及CT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CT检查
        1.2.2 图像分析
        1.2.3 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
2 结果
    2.1 CT表现
    2.2 病理表现
3 讨论
    3.1 临床与病理
    3.2 CT特征
    3.3 CT鉴别诊断
    3.4 治疗及预后

(4)少脂肪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综合影像学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影像学检查方法
    1.3影像学分析方法
    1.4 病理学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特征
    2.2诊断结果正确率
    2.3 影像学表现
        2.3.1 肌样型HAML (10例)
        2.3.2 血管型HAML (3例)
    2.4 病理学结果
    2.5 随诊
3 讨论

(5)肝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3例报道及文献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相关临床材料
    2.文献材料
    3.统计学方法
结果
    1.临床病例结果
    2.文献回顾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6)乏脂肪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CT检查及图像分析:
    1.3 病理及免疫组化:
2 结果
    2.1 病灶数目、部位、大小、形态及边界特点:
    2.2 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特点:
    2.3 术前CT诊断及病理学诊断:
3 讨论

(7)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诊断及其介入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诊断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CT结果
        2.1 典型的AML CT表现
        2.2 少或无脂肪型AML CT表现
    3. 讨论
    4. 研究的局限性
第二部分 肾AML的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疗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术后处理
    2. 结果
        2.1 血管造影表现及栓塞效果
        2.2 并发症及随访情况
    3. 讨论
    4. 研究的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中国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近23年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诊治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人选标准
        1.1.1 研究对象:
        1.1.2 资料入选标准:
    1.2 资料收集方法
        1.2.1 中国知网及维普网检索:
        1.2.2 文献筛选: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地区分布
    2.2 性别和年龄
    2.3 既往病史及合并症
    2.4 症状
    2.5 病程
    2.6 实验室检查
    2.7 影像学诊断
    2.8 肿瘤部位、外观和大小
    2.9 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
    2.1 0 治疗及方式
    2.1 1 复发与预后
3 讨论

(9)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治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流行病学资料
2 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3 影像学表现
    3.1 超声表现
    3.2 CT影像特点
    3.3 MRI检查
4 病理学特点
    4.1 术后病理
    4.2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5 鉴别诊断
6 治疗和预后

(10)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征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检查方法:
2.结果
3.讨论

四、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合并结节硬化的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18例肝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病理分析[J]. 安云霞,王湛博,曹晨,田侠,石怀银.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1(11)
  • [2]消化道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诊治进展[J]. 吴炜,李延宏,张方信.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0(10)
  • [3]8例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病理表现及CT特征研究[J]. 赵黎明,路涛,陈光文,李迎春. 重庆医学, 2019(12)
  • [4]少脂肪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综合影像学表现[J]. 杨蕾,周纯武. 中国医刊, 2018(06)
  • [5]肝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3例报道及文献回顾[D]. 周江. 大连医科大学, 2017(08)
  • [6]乏脂肪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J]. 赵黎明,宋彬,彭泽华,陈光文,李迎春,黄子星. 四川医学, 2015(05)
  • [7]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诊断及其介入治疗[D]. 舒欣.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2)
  • [8]中国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近23年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诊治经验[J]. 王珏儒,邱法波,李振凯,钟鑫.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2(03)
  • [9]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治进展[J]. 王珏儒,邱法波. 医学综述, 2011(12)
  • [10]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征象分析[J]. 朱奎江,王光建. 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0(10)

标签:;  ;  ;  ;  ;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合并结节性硬化症的影像诊断与介入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