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儿茶酚胺递质与缺血性神经元凋亡(论文文献综述)
汪戎锦[1](2021)在《基于代谢组学的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缺血性脑卒中作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危害着全世界人类的健康,并以其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主要原因为凝结的血栓或栓子阻塞在脑动脉中使大脑供血受限从而引起氧气和营养的供应不足。刺五加叶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因其化学成分以及药效作用与刺五加根相似,被广泛用于脑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脏病等疾病的治疗。本实验室在前期的研究工作中筛选并制备了刺五加叶的主要活性组分,并采用药效学研究证明了刺五加叶具有抗氧化、抑制细胞损伤以及缺血性脑卒中的保护作用。然而,刺五加叶的化学成分复杂,在体内作用于多个靶点,致使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整体作用机制研究尚不够深入,目前缺乏系统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刺五加叶的开发及应用。代谢组学作为一种系统生物学研究方法,能够对内源性小分子的整体变化进行系统分析,逐渐成为揭示病机复杂疾病的发病机理,和多成分、多靶点药物作用机制的一种强有力工具。因此,本研究围绕脂质异常、神经损伤以及菌群失调等缺血性脑卒中的关键病理环节,采用基于质谱技术的多样本(血清、粪便、尿液、脑组织)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对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阐明其科学内涵。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血清脂质组学及其神经保护作用研究首先对刺五加叶的主要活性组分进行基于UPLC方法的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刺五加叶的主要活性组分含有有机酸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和糖苷。其次,建立大鼠缺血性脑卒中疾病模型,并给予刺五加叶治疗四周。由于脂质异常、神经损伤、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是缺血性脑卒中发作的四个主要方面,本文围绕以上四个方面展开了研究。首先,采用基于UPLC-Q-TOF/MS的脂质组学方法,研究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大鼠血清脂质的代谢紊乱,以及刺五加叶的调节作用。利用UPLC-Q-TOF/MS采集刺五加叶给药四周后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血清样本的脂质代谢轮廓,结合Progenesis QI软件进行包括多元统计学分析、潜在脂质标记物鉴定以及通路分析在内的数据处理。共鉴定出27种脂质组学生物标记物,包括PC,PE,SM和TG类脂质,分布在各种脂质代谢途径中,包括甘油磷脂、亚油酸、α-亚麻酸、甘油脂、鞘脂和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结果表明,刺五加叶能够调节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脂质代谢紊乱。其次,针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时的神经损伤过程,采用UPLC-TQ/MS对大鼠脑组织及血清中10种神经递质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缺血性脑卒中能够导致谷氨酸(Glu),天冬氨酸(Asp)等兴奋性氨基酸的过度释放,产生神经毒性,还能够增加γ-氨基丁酸(GABA)、五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多巴胺(DA)以及牛磺酸(Tau)的含量,并降低抑制性神经递质甘氨酸(Gly)以及神经炎症调节剂乙酰胆碱(Ach)的含量。而给予刺五加叶治疗后,能够使以上神经递质在脑组织和血清中的水平均向正常水平调节,说明其能够通过调节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神经递质含量发挥保护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最后,通过MDA和SOD的定量分析,检测缺血性脑卒中后氧化应激程度,通过TNF-α,IL-6和IL-10的定量分析,检测炎症反应程度。结果表明,刺五加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机体的氧化应激和炎症损伤,从而减轻缺血性脑卒中对机体的损伤。从调节脂质代谢紊乱、神经损伤、氧化应激反应以及炎症反应等方面揭示了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2.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粪便代谢组学研究及其对微生物-肠-脑轴的影响微生物-肠-脑轴双向通讯系统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及预后相互关联,这种关联作用近年来逐渐引起科学家的广泛关注。本文采用基于UPLC-Q-TOF/MS的粪便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结合基于UPLC-TQ/MS的粪便胆汁酸靶向代谢组学方法,以及16S r RNA粪便菌群测序,研究了刺五加叶对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大鼠微生物-肠-脑轴的平衡作用。首先,利用UPLC-Q-TOF/MS采集刺五加叶治疗四周后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粪便样本的代谢轮廓,结合多元统计学分析筛选具有显着差异的潜在生物标记物,并进行通路分析,共鉴定出40个潜在的差异性生物标记物,主要涉及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途径、胆汁酸的生物合成途径、鞘脂代谢通路等。以上生物标记物的含量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具有显着的变化,而刺五加叶可以调节其含量以恢复正常状态。其次,基于UPLC-TQ/MS的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对13种胆汁酸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时,大鼠粪便胆汁酸发生代谢紊乱,刺五加叶能够调节多种胆汁酸的含量,使其更加趋近于正常水平。最后,16S r RNA菌群测序结果表明,缺血性脑卒中可导致大鼠肠道内病原体富集,益生菌水平大幅降低,而刺五加叶能够使缺血性脑卒中大鼠体内病原体含量降低,同时增加益生菌水平。上述结果揭示了刺五加叶具有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微生物-肠-脑轴的调节作用,为阐明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奠定基础。3.刺五加叶通过对益生菌的调节作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验证选择能够被刺五加叶调节的益生菌给药缺血性脑卒中大鼠,验证给药刺五加叶后,益生菌水平的升高是发挥其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培养罗伊氏乳酸杆菌以及丁酸梭菌并制备菌液,分别给予缺血性脑卒中大鼠以上两种菌液。经四周给药后,检测大鼠粪便的菌群组成。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益生菌给药后的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粪便中菌群组成与含量产生较大变化,并与对照组大鼠粪便菌群组成更为相似。其次,采用基于UPLC-TQ/MS的定量方法检测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经益生菌给药后,脑组织中神经递质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给予两种益生菌后,具有神经毒性的神经递质含量降低,而具有神经调节作用的神经递质含量显着升高,更加趋近于健康大鼠。最后,通过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和脑组织中多种炎症因子IL-1β、IL-6、IL-10、TNF-α的含量和脑组织中MDA、SOD、COX-2、MAO的含量。结果表明,当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时,大鼠体内IL-1β、IL-6、TNF-α、MDA、COX-2和MAO含量显着升高,而IL-10和SOD含量显着降低。给予两种益生菌后,缺血性脑卒中大鼠体内以上指标的含量均能够被调节至正常水平,推测两种益生菌均能够通过减轻炎症及氧化应激损伤,对机体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本研究验证了刺五加叶能够通过影响微生物-肠-脑轴的代谢,增加体内益生菌丰度,调节卒中引起的神经损伤、炎症反应以及氧化应激损伤,从而起到对机体的保护作用。4.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尿液代谢组学研究尿液样本能够准确、灵敏地反映机体的代谢变化,为代谢组学研究中最重要的生物样本。采用基于UPLC-Q-TOF/MS的非靶向尿液代谢组学方法对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并验证。采用UPLC-Q-TOF/MS采集大鼠尿液样本的代谢轮廓,结合Progenesis QI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筛选并鉴定潜在生物标记物,构建基因-酶-生物标记物代谢网络。本研究共筛选出42种在缺血性脑卒中疾病进程中具有显着变化的潜在生物标记物,经刺五加叶治疗后,38种生物标记物的含量变化能够被显着调节,涉及体内牛磺酸和次牛磺酸代谢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通路、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途径、色氨酸代谢通路、酪氨酸代谢通路和嘧啶代谢途径等多种代谢途径的调节作用。最后,选择3种与以上通路相关的关键酶COX-2,NOS和MAO作为刺五加叶治疗的靶点酶,进行定量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大鼠经刺五加叶治疗后血清和脑组织中三种酶的含量与假手术组大鼠相似,证明了刺五加叶可以通过调节以上三种酶的含量发挥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本实验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并为刺五加叶的潜在治疗机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5.基于高效同位素标记衍生化的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尿液代谢组学研究高效化学同位素标记(CIL)衍生化结合液质联用(LC-MS)的代谢组学方法是使用靶向特定官能团的试剂标记生物样本,使所有具有相同官能团的代谢物生成相应的衍生代谢物,在提高总体代谢组学覆盖率的同时,将同位素引入标记代谢物中,使重同位素试剂衍生的代谢产物作为轻同位素试剂衍生代谢物产物的内标,从而提高代谢产物的定性及定量精度。本研究采用基于CIL LC-MS的刺五加叶治疗大鼠缺血性脑卒中的尿液代谢组学方法,分别对胺/酚类亚代谢组和羧酸类亚代谢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刺五加叶能够通过体内多种通路调节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的代谢紊乱,与传统尿液代谢组学研究结果相比,CIL LC-MS法筛选出了更多潜在生物标记物,并覆盖更多体内代谢通路,得到了覆盖率更广、定量更精准的代谢组学结果。同时,在每条通路中匹配到更多的具有显着差异的代谢产物,明确通路中上游化合物及下游产物的显着变化及机制,使针对各通路的研究更加全面。最终,从神经保护、调节能量代谢、抑制炎症损伤、拮抗氧化应激的角度对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系统阐述。进而为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提供更加全面的科学依据。综上所述,本论文采用基于大鼠血清、粪便、尿液以及脑组织多种生物样本的代谢组学方法,进行刺五加叶治疗大鼠缺血性脑卒中作用机制的系统研究。将尿液和粪便的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与血清脂质、脑组织神经递质以及粪便胆汁酸的靶向代谢组学研究相结合,明确刺五加叶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体内多种代谢通路的调节作用,对脂质紊乱的调节作用,以及对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其次,通过对大鼠粪便的菌群分析和验证实验,阐述刺五加叶可能通过调节微生物-肠-脑轴双向通讯系统发挥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作用,推测刺五加叶增加肠道益生菌含量是其发挥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作用的关键因素之一。并采用基于高效同位素标记结合LC-MS的代谢组学方法,对体内胺/酚类亚代谢组及羧酸类亚代谢组进行全面分析,从神经保护、调节能量代谢、抑制炎症损伤、拮抗氧化应激的角度系统阐述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本研究结合先进的分析技术手段,探讨中药的作用机制,为阐明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中药作用机制的系统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路线。
陈艳艳[2](2021)在《右美托咪定对脑肿瘤切除术患者脑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脑肿瘤切除术患者围术期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浓度变化、血糖浓度变化、血流动力学波动及术中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以探讨右美托咪定对脑肿瘤切除术患者的脑保护作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应用随机数字法将选入组的40例行脑肿瘤切除术的患者分为C组(对照组)和D组(右美托咪定组)两组,每组分别包含20例患者。在D组中,诱导前用微量泵泵入0.5ug/kg剂量的右美托咪定(时间限定在10min),术中维持则以0.5ug/kg/h的速度继续用微量泵恒速泵入直至手术结束。C组给予同等量的生理盐水。记录患者的一般状况(年龄、性别、身高体重、ASA分级、肿瘤大小、肿瘤类型及手术时间);记录T0(麻醉诱导前)、T1(行气管插管时)、T2(手术开始时)、T3(钻颅骨时)、T4(切除肿瘤时)、T5(手术结束时)、T6(回重症监护室后)的MAP及HR;在麻醉诱导前及手术结束时采取桡动脉血检测血糖浓度,并在麻醉诱导前及手术结束时抽静脉血3.5ml,以备检测NSE浓度;记录患者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拔管后的镇静程度(采用Ramsay评分)及是否发生术中术后不良反应。结果:(1)两组患者术前术中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后,统计学无差异(P>0.05)。(2)与麻醉诱导前相比,两组患者手术结束时的NSE浓度都升高,且C组升高的程度大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麻醉诱导前相比,C组血糖浓度升高(P<0.05),D组血糖浓度降低(P<0.05);两组患者手术结束时的血糖浓度有差异(P<0.05),且C组血糖浓度高于D组。(4)与麻醉诱导前相比,C组患者的T2~T5时间点与D组患者的T1~T6时间点MAP水平降低(P<0.05);D组患者插管时及回重症监护室后的MAP水平较C组明显降低(P<0.05)。(5)与麻醉诱导前相比,C组患者回重症监护室后的HR水平明显增高(P<0.05),D组患者T2、T3及T4时刻的HR水平降低(P<0.05),D组患者插管时及回重症监护室后的HR水平与麻醉诱导前相比无差异(P>0.05)。(6)两组患者术中舒芬太尼的使用量无差异(P>0.05);但C组瑞芬太尼使用量(1.43±0.33 mg)较D组(1.12±0.30 mg)大(P<0.05)。(7)两组患者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拔管后Ramsay评分相比无差异(P>0.05);D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较C组低(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使脑肿瘤切除术患者的NSE浓度及血糖浓度降低,降低因各种应激造成的术中及转运途中心率血压的波动幅度,同时减少术中阿片类物质的使用,降低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且不增加术中发生低血压及心动过缓的风险。
王璐[3](2021)在《低T3与高Hcy血症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与预后的影响及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schemia,ACI)是最常见的一类急性脑血管病,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大脑供血动脉急性闭塞所致。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成为当今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及生存质量的疾病之一。ACI的早期评估及预后判断非常重要,多项研究表明早期血清学标记物的作用,然而我国基层医院受限于医疗资源条件有限,许多特异性指标无法检测。因此,急需寻找能够早期预测ACI严重程度及疗效和预后、并便于基层医院实施的生化指标,为进一步评估ACI治疗方案提供依据。高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血症是ACI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及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Hcy水平增高可显着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甲状腺激素在人体的生长发育、物质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甲状腺功能减退及亚临床甲减均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我们前期工作发现,低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riiodothyronine,T3)综合征的发生和急性脑卒中病情严重程度之间有一定的关系,T3水平的测定对于估计出血量和梗死面积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由于T3为代谢相关指标,对Hcy水平及其他物质代谢可能有一定的影响;且Hcy和T3在基层医院便于检测,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于ACI患者的血清Hcy、甲状腺激素水平及其他代谢相关生化指标的样本分析,针对不同严重程度的ACI患者合并高Hcy、低T3血症的研究,力图寻找高Hcy与低T3血症的关系,探讨高Hcy、低T3血症与患者卒中严重程度和预后之间的关系,为ACI的病情评估及治疗提供指导。并通过对高Hcy血症的ACI患者进行叶酸治疗,观察其干预前后的临床表现及T3等相关各项指标的变化,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高Hcy、低T3综合征的患者治疗提供简便的、符合伦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手段和方法。研究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进行试验设计,根据临床指南诊断标准,选取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我科收治的未溶栓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病人一般资料、检测血液生化指标、评估患者卒中严重程度及近期预后,并对存在高Hcy血症的患者进行叶酸干预,治疗12周后随访并收集相关资料。分析Hcy、T3含量与卒中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以及降Hcy治疗对血清学指标及临床症状的影响。研究结果1、高Hcy组患者和正常Hcy组相比,C反应蛋白[0.85(0.50,2.94)vs.0.50(0.50,1.85)mg/L]、尿酸(369.59±109.70 vs.319.25±85.70μmol/L)、低密度脂蛋白[2.25(1.85,2.98)vs.2.04(1.59,2.62)mmol/L]及D-二聚体[0.49(0.30,1.16)vs.0.38(0.23,0.99)mg/L]水平均显着升高,而T3(1.43±0.33vs.1.53±0.30nmol/L)及FT3(4.18±0.77vs.4.48±0.67pmol/L)水平降低。高Hcy组较正常Hcy组的低T3血症发生率(12.5%vs.5.7%)更高。两组患者在梗死灶大小、NIHSS评分值、m Rs评分值、颈动脉斑块发生部位及其他研究指标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2、低T3组患者和正常T3组相比,Hcy[17.39(13.92,24.49)vs.14.03(11.14,18.44)μmol/L]及D-二聚体[(0.46,3.23)vs.0.41(0.25,0.99)mg/L]水平升高而淋巴细胞绝对值[1.29(0.81,1.69)vs.1.70(1.25,2.08)×109]水平降低。低T3组患者中等面积(34.6%vs.16.9%)和大面积梗死灶(15.4%vs.4.5%)的占比显着升高,NIHSS评分及m Rs评分更低,存在中重度功能损伤(NIHSS>4)的占比(46.2%vs.23.2%)和短期内预后不良(m Rs>2)的占比(65.4%vs.40.8%)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在颈动脉斑块发生情况方面无显着差异。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Hcy血症(OR=2.530,95%置信区间:1.071~5.975)是低T3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高Hcy患者较正常患者更容易伴发低T3综合征。4、叶酸干预治疗后,高Hcy患者的Hcy水平分别为22.0.±10.54vs.11.91±3.70μmol/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分别为4.51±2.02vs.3.72±1.24×109、粒淋比分别为379.66±312.56vs.225.87±103.99%,尿酸水平分别为364.61±111.09vs.309.16±99.29μmol/L,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本研究表明,Hcy、T3与ACI有密切的关系,是ACI治疗和预后的重要参考依据,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高Hcy患者更易伴发低T3血症,高Hcy血症是低T3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ACI中合并高Hcy、低T3综合征的患者,叶酸干预治疗可以影响患者的炎症和代谢状态、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因Hcy、甲状腺激素检测方便,叶酸干预的临床可操作性强,可作为基层医院对ACI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的重要手段。
赵亚林[4](2021)在《舒筋健脑方对脑瘫患者认知功能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 目的1.1文献研究:探讨文献中治疗脑瘫中药的用药规律,为临床中药用药提供依据。1.2药理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探索益智仁治疗脑瘫(CP)作用机制,探寻改善脑瘫的认知功能的可能机制。1.3临床研究:观察舒筋健脑方联合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SPR)手术治疗痉挛型脑瘫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中药用于改善痉挛型脑瘫患者的康复提供临床依据。1.4基础研究:基于Bcl-2/Bax、Caspase-3研究舒筋健脑方改善缺血缺氧脑损伤认知功能作用机制。2 方法2.1 文献研究: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药治疗脑瘫的文献,采用EXCEL表格分析药物的服用方法、频次、四气五味及归经;SPSS Modeler18.0软件进行组方规律分析、SPSS Statistics 24进行药物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2.2药理研究: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获得并筛选益智仁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通过Gencards、OMIM、TTD、DRUGBANK数据库获取CP的主要靶点,运用Cytoscape3.7.2软件构建益智仁活性成分-靶点交集网络,利用String平台构建共同靶点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获得关键活性成分与核心蛋白靶点,通过微生信网对共同靶点进行GO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2.3临床研究:采用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者都采用SPR手术和康复训练,试验组术后同时给予口服舒筋健脑方颗粒2个月。收集两组的一般资料、中国比内测试评分、GMFM-88评分、CSI评分、ADL评分、肌力、肌张力及患者和母亲的体质量表评分。2.4基础研究:7日的SD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米诺环素组、舒筋健脑方低、中、高剂量组6组,采用Rice-Vannucci模型建立脑瘫缺血缺氧脑损伤模型,术后给予称重、行为学检测和HE染色,之后对照组、模型组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药物组给予相对应的药物灌胃1周后,复测体重、行为学检测,取脑组织行免疫组化,查看海马CA1区Bcl-2、Bax、Caspase-3的表达。取脑中海马组织,采用WB检测Bcl-2、Bax、Caspase-3的蛋白量表达。3结果:3.1文献研究:用药频数前6位:当归、伸筋草、牛膝、黄芪、红花、白芍,用药性温,味为甘、辛、苦,归肝、肾、脾经,补虚药、祛风湿、活血化瘀药最多。关联分析核心用药透骨草、牛膝、伸筋草。提取6个公因子。聚类分析有当归;川芎、甘草、黄芪;杜仲、丹参、桂枝、红花、白芍、牛膝、木瓜、透骨草、鸡血藤、伸筋草。3.2药理研究:共筛选出益智仁有效活性成分8种,关键活性成分为:油酸、胡萝卜苷、β-谷甾醇等,益智仁作用于CP的靶点18个,PPI网络显示TP53、MYC、CASP3、CASP8、ALB等为核心靶点,共富集GO条目84条,KEGG通路292条(均P<0.05),主要富集在癌症信号通路。3.3临床研究:(1)两组基线未见异常,主要为男性,年龄5-13岁之间,多为头胎顺产,混合喂养,痉挛型脑瘫多为双瘫患者。(2)中国比内测试量表统计的智商分数,治疗后试验组比对照组的智商分数高(P=0.002<0.05),比治疗前的智商明显提高(P<0.05)。(3)GMFM-88评分中,治疗后试验组比对照组的运动评分均有提高,在评分C、D、E区的功能改善明显(P<0.05)。组内比较,除了对照组GMFM-A区P=0.094>0.05,其余四区及试验组的五个区的运功评分明显改善(P<0.05)。(4)CSI评分、ADL组内比较显示改善明显(P<0.05)。(5)肌力统计,治疗后两组比较,髂腰肌、股二头肌及胫后肌试验组比对照组好转(P<0.05);组内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都是髂腰肌、股四头肌、股二头肌的肌力治疗后比治疗前好转(P<0.05)。(6)肌张力组内分析,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好转(P<0.05)。(7)体质中试验组治疗前偏气虚和阴虚,治疗后均衡质和偏阴虚,对照组治疗前后都常见偏气虚的体质。母亲的以阴虚质和痰湿质为主。3.4基础研究:(1)体重:术后给予灌胃1周后组间体重均明显改善(F=11.799,P=0.000<0.05)。中剂量和高剂量组体重比模型组改善明显(P<0.05)。(2)行为学:组间比较,术后24小时检测及灌胃1周悬吊实验、倾斜板实验、Longa评分差异明显(P<0.05)。灌胃1周后米诺环素组、中药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比模型组悬吊时间延长(P<0.05)。中药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缩短了倾斜的时间(P<0.05)。各用药组均可改善神经功能(P<0.05)。(3)HE染色:脑组织的海马CA1区对照组的神经细胞丰富且排列整体,细胞结构清晰。模型组的神经细胞数量减少,细胞外形不规则,胞浆减少,细胞核变小或者消失。(4)免疫组化表达中,米诺环素、中药低剂量组明显减少海马组织CA1区Bax、Caspase-3的表达(P<0.05),中药中剂量和高剂量增加Bcl-2的表达(P<0.05),减少Bax、Caspase-3的表达(P<0.05)。(5)WB实验统计分析:中药高剂量组促进Bcl-2的表达,米诺环素组、中药低中高剂量可以减少Bax蛋白的含量(P<0.05)。而药物治疗都可以提高Bcl-2/Bax的比值(P<0.05),且与中药剂量成正比。Caspase-3蛋白表达量与中药药物的剂量成反比,只有中药高剂量明显降低Caspase-3蛋白表达(P<0.05)。4结论:4.1文献研究:脑瘫患者治疗应扶正与祛邪并用,补益肝脾肾扶助正气,以祛风活血通络祛邪,重视扶助正气药物。4.2药理研究:本研究初步揭示了益智仁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机制,bcl-2、bax、caspase-3是细胞凋亡的主要基因蛋白,是之后基础实验研究的重点。4.3临床研究:中药可以辅助改善术后痉挛型脑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有效的改善认知功能,有利于患者体质改善。4.4基础研究:在缺血缺氧脑损伤引起的脑部海马细胞损伤中,舒筋健脑方药物可以通过提高Bcl-2/Bax 比值比,降低Caspase-3的蛋白表达保护海马神经细胞,减轻细胞的凋亡,而且与药物的剂量成正相关性。
贠宇峰[5](2021)在《运动对抑郁症影响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构建慢性不可预知应激(CUMS)抑郁小鼠模型,对其进行为期8周的跑台运动或游泳运动干预后,观察运动对抑郁小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因子蛋白表达水平的干预效果,探讨有氧运动对抑郁症的干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70只三周大昆明小鼠适应性喂养五周后,将所有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A)、抑郁模型对照组(B)、抑郁游泳运动组(C)、抑郁跑台运动组(D)四组。B、C、D组小鼠全部进行CUMS慢性不可预知应激刺激建立抑郁小鼠模型,建模完成后以糖水偏好实验观察行为学指标,ELISA试剂盒测定血液多巴胺(DA)水平验证建模是否成功。建模后运动组进行8周运动干预。每周一至周六晚六点至九点为训练时间,跑台组进行初始速度为2m/min,每5分钟增速2m/min共计30分钟的跑步运动,游泳组进行30分钟的游泳运动。干预结束后取海马称重,ELISA测定血清BDNF和IL-1β含量。Turnel染色检测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Bcl-2、bax、Caspase-3、Caspase-9以及Fas L蛋白表达。观察运动对抑郁症的干预效果。结果:(1)在进行6周连续CUMS建模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生活状态产生了明显的差异,出现了对糖水偏好减少的情况。其中,C组与D组糖水偏好值最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组与D组糖水偏好值显着降低(p<0.01),B组显着低于A组(p<0.05)。抑郁模型组(B、C、D组)小鼠血液中多巴胺表达含量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都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小鼠A组(p<0.05)表明建模成功。(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抑郁症模型小鼠海马组织重量/体重出现明显下降,而运动干预组(C组和D组)实验小鼠海马组织重量/体重较抑郁症模型组小鼠有显着性增加。(3)抑郁症模型小鼠血清中IL-1β含量明显升高(由51.34±12.18pg/ml上升到102.57±4.31pg/ml)游泳运动干预组血清中IL-1β浓度为78.44±10.62pg/ml,跑台运动干预组血清中IL-1β浓度为72.38±11.27pg/ml,与抑郁症模型组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4)TUNEL染色的结果显示抑郁模型小鼠凋亡率较正常对照组有显着性增加,游泳运动与跑台运动组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率与抑郁模型组小鼠相比显着下降(p<0.05)。(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抑郁症模型组小鼠海马组织中Bcl-2表达水平显着下降,而凋亡促进蛋白Bax、Caspase-3和Caspase-9以及死亡受体蛋白Fas L表达均显着上升,而经过游泳和跑台运动干预后,与抑郁模型组相比,运动干预组小鼠海马组织中Bcl-2表达水平得到显着提升,而Bax、Caspase-3、Caspase-9以及Fas L等凋亡促进蛋白的表达水平则显着性下降。(6)抑郁症模型组小鼠海马组织中Mi RNA-195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运动干预包括游泳运动和跑台运动均能显着性的降低抑郁症模型鼠海马组织中Mi RNA-195表达量。结论:(1)6周的CUMS刺激可以成功构建抑郁症小鼠模型,而规律的跑台运动与游泳运动都可以显着改善抑郁表现,缓解抑郁症症状。(2)慢性不可预知应激刺激通过Bcl-2/caspase-9/caspase-3及Fas/caspase-8/caspase-3信号通路介导小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3)游泳运动与跑台运动都可以通过抑制细胞凋亡的Bcl-2/caspase-9/caspase-3及Fas/caspase-8/caspase-3信号通路显着减少抑郁症导致的神经细胞凋亡,以及缓解体内炎症反应的机制改善抑郁症症状,但是与正常对照组仍有差距,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结合其他方式治疗。跑台运动与游泳运动的干预效果没有显着差异,进一步研究可以改变运动强度或增加无氧运动类型探究。
石钰[6](2021)在《右美托咪定对颅脑手术患者的脑保护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颅脑手术患者普遍存在脑细胞和组织水肿、缺血缺氧、炎性反应、组织坏死等病理生理性改变,存在不同程度的缺血缺氧性脑损伤,而术中机械性损伤会进一步加剧脑损伤。因此,采用药物干预进行脑保护,以减轻脑损伤,改善脑组织的缺血缺氧状态,维持正常的脑功能,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临床问题。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在颅脑手术中的脑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临床中寻找脑保护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00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为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期间在驻马店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行急诊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都采用相同的麻醉诱导及维持方式,研究组,在气管插管前10分钟先泵注1μg/kg右美托咪定,且持续泵注0.5μg/kg/h至缝皮,对照组则泵注相同剂量的0.9%氯化钠注射液。监测两组患者在麻醉诱导之前(T1)、气管插管之后(T2)、开颅之前(T3)、脑膜切开之前(T4)、手术结束时刻(T5)、手术之后24小时(T6)的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S100β、颈静脉球部血氧饱和度(Sjv O2)浓度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浓度,并统计两组患者拔管时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在T1时刻,研究组及对照组患者NE及E水平,两组相比差异较小,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2~T6时刻,研究组患者NE及E水平都明显小于相应的对照组患者,两组相比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T1时刻,研究组及对照组S100β水平,两者相比差异较小,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T2~T6时刻,研究组S100β水平都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两者相比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T1时刻,研究组及对照组患者SaO2水平,两者相比差异较小,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T2~T6,研究组SaO2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两者相比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Sjv O2水平T1~T6时刻均有升高,两者相比差异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T1时刻,研究组及对照组iNOS、PI3K水平,两者相比差异较小,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2~T6时刻,研究组患者iNOS、PI3K水平均显着低于对照组患者,两者相比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拔管时间,研究组明显短于对照组,两者相比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颅脑手术麻醉中应用右美托咪定,能够降低患者的NE、E、S100β蛋白质水平、改善脑氧合,减轻颅脑损伤,具有脑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PI3K/iNOS通路被激活。
李宇飞[7](2020)在《针刺对单一延长应激大鼠海马小胶质细胞活化水平的影响》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一种创伤和应激源相关障碍,其主要特征为暴露于极端创伤事件、反复和侵入性创伤记忆、避免创伤事件相关刺激、认知障碍、负面情绪、高唤醒状态、高度警惕、临床压力和社会损害等。PTSD是一个全球性健康问题,对社会和个人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其高患病率大大增加了病人患其他精神疾病的风险和负担。尽管目前研究已经确定了与PTSD相关的分子生物、神经化学和遗传异常等因素,但对PTSD的预防和治疗却是有限的。研究表明,应激诱导的免疫炎性激活参与了 PTSD的病理过程,临床研究已初步证实针刺治疗PTS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基于精神疾患“异病同治”的理念和团队前期研究,采用单一延长应激方法制造PTSD动物模型,假设针刺是通过调节应激诱导海马小胶质细胞活化介导的免疫炎性反应激活而产生抗PTSD作用,通过观察针刺对PTSD大鼠的行为学和海马小胶质细胞活化介导的免疫炎性因子的影响,旨在进一步揭示针刺抗PTSD的作用机理。这是本研究的切入点。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和舍曲林组。除空白组外的其余各组大鼠采用单一延长应激(SPS)方法进行PTSD造模,造模于适应性喂养结束后的第1天内完成;空白组与模型组不进行干预,正常饲养;针刺组大鼠于每日2:00pm进行1次针刺干预,选择“百会”和“印堂”二穴,持续15天;舍曲林组将舍曲林悬浊液(0.2mg/ml)进行每日1次灌胃给药(10mg/kg),持续15天。进行以下研究:(1)针刺对SPS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采用SPS方法进行造模、模拟PTSD模型,分别于造模前(day 0),实验第8天(day 8)和干预结束后(day 15)对大鼠体质量进行测定,比较三个时间点各组体质量的差异;于造模前(day 0)和干预结束后(day 15)对大鼠进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测定。探讨针刺对SPS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2)针刺对SPS模型大鼠海马小胶质细胞活化调控的影响。本部分实验采用HE染色观察海马基本病理形态改变,应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海马小胶质细胞活化情况,探讨针刺对SPS模型大鼠海马小胶质细胞活化调控的影响。(3)针刺对SPS模型大鼠血清IL-6和IL-1β含量表达的影响。本部分实验观察针刺对SPS模型大鼠血清IL-6和IL-1β含量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对SPS模型大鼠海马小胶质细胞活化介导炎性水平的影响,进一步揭示针刺抗PTSD的潜在作用机制。结果(1)针刺对SPS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SPS可诱导大鼠出现一系列类PTSD样行为,主要表现为:①实验前(day 0)各组大鼠的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水平具有一致性。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接受单一延长应激后,在第8天体质量明显降低(P<0.01),到第15天,空白组与模型组间体质量无显着差异(P>0.05),可见,单一延长应激在第8天显着导致了模型组大鼠体质量降低,进而对SPS大鼠生长和整体情况产生影响;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在造模后第8天和第15天体质量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舍曲林组在第8天和第15天体质量均无显着差异(P>0.05)。可见,SPS在一定程度上诱导大鼠体质量显着降低,大鼠自然生长和整体情况受到抑制;②高架十字迷宫实验结果显示,SPS显着降低大鼠进入高架十字迷宫开臂的时间百分比及进入高架十字迷宫开臂的次数百分比(P<0.01;P<0.01),导致大鼠出现类PTSD样焦虑行为。值得注意的是,针刺干预逆转了 SPS诱导的大鼠高架十字迷宫实验进入开臂的时间百分比降低情况(P<0.01),提示针刺可以有效改善SPS诱导的焦虑行为,对PTSD大鼠产生防治作用。(2)针刺对SPS模型大鼠海马小胶质细胞活化调控的影响。①HE染色结果显示,空白组大鼠海马细胞排列紧密且均匀,轮廓清楚,细胞核染色为蓝色,胞体呈现椭圆形且细胞核仁清晰可见。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可见细胞排列紊乱,细胞数量变少,细胞间隙变大,细胞结构模糊或消失,出现细胞空泡,存在神经元细胞变性、坏死,核固缩,并伴有软化灶,而针刺组的病理损伤则有所减轻,细胞恢复整齐排列,细胞数量增多且细胞空泡减少,舍曲林组的染色切片中也同样观察到细胞增多,坏死细胞数量减少。②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活化的小胶质细胞显着增多(P<0.01),且表现为胞体增大,突起增粗,而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的活化的小胶质细胞显着减少(P<0.01),舍曲林组的活化的小胶质细胞也显着减少(P<0.01),提示针刺和舍曲林干预都有效的逆转了 SPS模型大鼠海马的小胶质细胞活化状态。(3)针刺对SPS模型大鼠血清IL-6和IL-1β含量表达的影响。①各组大鼠血清IL-6含量比较结果显示,各组大鼠血清IL-6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各组大鼠血清IL-1β含量比较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IL-1β表达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大鼠血清IL-1β表达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舍曲林组大鼠血清IL-1β表达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针刺可以显着逆转SPS诱导的血清IL-1β含量增加表达情况,进而发挥抗PTSD效应。结论本研究初步提示:单一延长应激导致海马小胶质细胞活化、血清炎性细胞因子IL-1β含量增加,并导致海马神经元细胞变性、坏死,核固缩,并伴有软化灶。可见,单一延长应激对大鼠海马小胶质细胞活化介导的炎性反应过程在SPS模型大鼠病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针刺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逆转了 SPS诱导小胶质细胞活化介导的炎性反应病理过程,进而发挥抗PTSD效应,这可能是其效应机制重要途径。本团队后续研究将基于此基础展开进一步研究。
任佳丽[8](2020)在《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与慢性脑缺血相关性及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文旨在在现有研究基础上通过对血清25-羟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D,25-(OH)D)水平测定,及其在慢性脑缺血(chronic cerebral hypoperfusion,CCH)中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分析CCH患者中医证候、性别、年龄、25-(OH)D及其他生化指标特点,探讨25-(OH)D与CCH之间的关系,对维生素D能否改善慢性脑缺血的机制进行探讨,以期为慢性脑缺血的诊治提供更多临床思路。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病科门诊,经颈部血管彩超检查联合经颅彩色多普勒诊断为慢性脑缺血的病人及同期就诊的无慢性脑缺血病人,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收集患者25-羟维生素D等相关实验室及检查数据,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对于纳入的232例患者,根据TCD和CUS结果分为CCH组123例,对照组109例。两组性别、年龄、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无统计学差异(P>0.05),一般资料较为均衡,具有可比性。2.两组25-(OH)D水平及相关化验指标比较:CCH组25-(OH)D(10.30,15.20),对照组25-(OH)D(15.10,23.30),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相关性比较发现,25-(OH)D水平与HDL-C、Ca正相关,结果有统计学差异;与IPTH成负相关,结果有统计学差异。3.25-(OH)D水平与CCH相关性:25-(OH)D水平与IMT成负相关,存在统计学意义;25-(OH)D水平与双侧椎动脉、左侧颈内动脉血流速度成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25-(OH)D、TC、Ca为TCD血流速度异常的保护性因素。4.CCH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与25-(OH)D水平相关性:中医证候与25-(OH)D具有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纳入的整体人群中,气虚血瘀型维生素D水平最低,气滞血瘀型次之,痰阻血瘀型最高;CCH患者中,气滞血瘀型维生素D水平最低,气虚血瘀型次之,痰阻血瘀型最高,均低于正常水平;对照组各证型25-(OH)D水平分布,痰阻血瘀型最高,气滞血瘀型次之,气虚血瘀型最低。CCH患者不同中医证候组中25-羟维生素D、Ca、TG、LDL-C及RICA血流速度存在差异。气虚血瘀型和痰阻血瘀型25-羟维生素D水平高于气滞血瘀型,痰阻血瘀型25-羟维生素D水平高于气虚血瘀型;痰阻血瘀型血Ca水平高于气滞血瘀型;气虚血瘀型TG水平高于气滞血瘀型;气滞血瘀型RICA血流速度快于气虚血瘀型;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天津及周边地区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2.25-(OH)D水平越低,IPTH越高,Ca、HDL-C水平越低;3.25-(OH)D水平与CCH具有相关性。25-(OH)D水平越低,IMT越厚、双侧椎动脉、左侧颈内动脉血流速度越慢,25-(OH)D为TCD血流速度异常的保护性因素,由此推测25-(OH)D水平与CCH具有相关性,但对于25-(OH)D水平与CCH二者间的因果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4.25-(OH)D水平与CCH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有关,CCH患者不同中医证候之间,25-(OH)D、Ca、TG及RICA血流速度不同。人群中整体25-(OH)D水平分布为痰阻血瘀型>气滞血瘀型>气虚血瘀型;CCH中医证候分布特点为气虚血瘀型>痰阻血瘀型>气滞血瘀型,25-(OH)D水平分布为痰阻血瘀型>气虚血瘀型>气滞血瘀型,推测25-(OH)D与CCH在气机运行方面存在相互影响。
王强[9](2020)在《靶向酚组学方法的建立及应用》文中提出研究目的:通过课题组的前期实验结果和相关文献研究,我们发现抗焦虑作用是天然小分子酚(NSMPs)共有的一种生物活性且酚羟基是其必需基团。而酪氨酸及苯丙氨酸代谢通路中存在一类由神经递质DA及NE代谢产生的代谢产物—内源性小分子酚(ESMPs)。NSMPs与ESMPs在结构极为相似。我们提出假说:ESMPs与神经精神疾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其特异性变化可以表征神经精神疾病;NSMPs通过调控ESMPs的代谢对神经精神疾病起到治疗作用。本研究首先建立靶向酚组学的分析方法,然后分别建立AD与焦虑症模型,考察ESMPs的特异性变化以及丁香酚与阿魏酸分别调控ESMPs发挥抗焦虑与治疗AD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基于UPLC-QqQ-MS/MS建立血浆ESMPs的定量分析方法。首先选择合适离子源与扫描方式,对离子通道、碰撞能量及锥孔电压等质谱参数进行优化;其次综合考察色谱条件,优化色谱柱、流动相种类、添加剂种类及体积分数、洗脱梯度、流速及柱温等色谱参数;最后进行标准曲线、定量限及检测限、精密度、稳定性及准确度等方法学考察,确定能够定量ESMPs的液质联用的分析方法;2: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东莨菪碱诱导的阿尔茨海默症(AD)模型,然后基于靶向酚组学考察模型中ESMPs的特异性变化,筛选潜在的可以用来表征AD的ESMPs;同时考察阿魏酸治疗AD的作用以及通过调控ESMPs治疗AD的机制;3:采用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建立焦虑样行为模型,然后基于靶向酚组学考察焦虑模型中ESMPs的特异性变化,筛选潜在的可以用来表征焦虑症的ESMPs;同时比较丁香酚抗焦虑的作用以及通过调控ESMPs抗焦虑的机制;4:利用RT-PCR及ELISA实验考察焦虑模型中ESMPs相关的代谢酶基因及蛋白表达以及丁香酚的调控基因与酶表达发挥抗焦虑作用的机制。研究结果:1:建立了靶向酚组学分析的UPLC-QqQ-MS/MS方法。其中28种ESMPs在既定线性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精密度低于20%,符合生物样本分析方法的要求,样本较为稳定,均未发生明显的降解、变质的情况,其中26种ESMPs的回收率高于70%,检测准确可靠。方法学结果符合《生物样品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和《中国药典》2015年版的相关要求。方法灵敏准确、稳定可靠,可用于血浆ESMPS谱的定量检测;2:东莨菪碱诱导的AD模型小鼠血浆中反式3-羟基肉桂酸(THCM)与4-羟基苯乙酸(HPAA)含量显着上调,3-(3-羟基苯基)丙酸(HPPT)、4-羟基苯甲酸(HBA)、3-(4-羟基苯基)-2-丙烯酸(PHCA)、水杨酸(SLA)与2,5-二羟基苯甲酸(DHBA)含量均显着下调。其中SLA与DHBA筛选为关键ESMPs,能够特异性表征AD的发病。阿魏酸能将其中代谢异常的6种ESMPs均回调至正常水平,表明从ESMPs的代谢层面,阿魏酸也具有较好的治疗AD的作用,且阿魏酸通过调控ESMPs的水平发挥抗AD疗效;3:焦虑大鼠血浆中3-(4-羟基苯基)-2-丙烯酸(PHCA)与3,4-二羟基扁桃醛(DOPEGAL)显着上调,4-羟基苯甲酸(HDPL)、2-羟基苯乙酸(HPAT)、4-羟基苯甲酸(HBA)、3,4-二羟基苯基丙酸(DHPP)、4-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HMBH)、HVA与DHPG均显着下调。其中PHCA、DHPG及HVA筛选为关键ESMPs,能够特异性表征焦虑症的发病。丁香酚具有抗焦虑活性,且具有剂量依赖性。丁香酚能够将PHCA等6种ESMPs回调至正常水平,能够改善焦虑大鼠的ESMPs的代谢紊乱;4:焦虑模型组大鼠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RT1)、单胺氧化酶A(MAOA)及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COMT)的酶含量及基因表达明显上调,ALDH酶含量显着下降,基因表达显着上调,AR酶含量及基因表达显着下调;丁香酚能够有效抑制焦虑大鼠SIRT1、MAOA、COMT酶含量与基因表达的上调,回调乙醛脱氢酶(ALDH)的酶表达量与基因表达,上调醛糖还原酶(AR)的酶表达量。丁香酚通过调控SIRT1-MAOA信号通路,并且影响ESMPs相关代谢酶及基因表达发挥抗焦虑作用。研究结论:靶向酚组学的分析方法可同时检测26种ESMPs,方法灵敏准确、稳定可靠;AD及焦虑症中ESMPs的含量发生特异性变化;丁香酚与阿魏酸通过调控ESMPs分别发挥抗焦虑与治疗AD的作用。
王守靓[10](2020)在《右美托咪定调控大鼠脑缺血再灌注PPAR-γ-TLR4-NF-κB信号转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建立及其形态学研究目的:本部分在有效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线栓阻塞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基础上,试图探讨其在临床上所造成脑组织细胞损伤的具体表现,从细胞形态学分析角度为后续的炎性及细胞凋亡效应提供临床依据。材料与方法:从本学院动物管理协会选取健康SD雄性大鼠40只,平均体重(280±18)g,随机将上述SD大鼠分成两组,分别记为假手术组(Sham组)与模型组(I/R组);具体措施为Sham组:不采取任何手术措施;I/R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右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90分钟后拔出线栓,使得血流实现再灌注。过程中采用脑部血流仪检测大脑中动脉分布区的血流,当大鼠在插入栓线出现70%以上缺血并且维持90分钟后实现再灌注的,即为模型制作成功。具体考察指标为:HE、尼式细胞染色检测脑部组织细胞的炎性浸润情况;SEM扫描电镜检测脑部组织细胞表面破坏情况;TEM透射电镜检测脑部胞体内部细胞器等变化;线粒体膜电位分析线粒体跨膜电位的能量障碍,为下文做形态学依据。结果:模型成功性分析:Sham组大鼠整体发育良好,未出现大鼠死亡等情况;I/R组在缺血再灌注模型建立后大鼠实际存活率为85%,死亡3只,4只大鼠在解剖后脑血流图像并未出血,模型的成功率为65%。HE染色分析:Sham组在模型建立后细胞整体排列均一,数量较多,结构平整;I/R组大鼠细胞周围空隙增大,数量减少,空泡数目增多,形态规则性欠佳,组织液较多。尼式染色分析:Sham组细胞数量较多,整体均一,细胞形态正常,在整个组织分布中密度均匀;I/R组大鼠皮质组织和海马组织细胞密度稀疏,细胞出现固缩现象,体积逐渐缩小。SEM扫描分析:Sham组大鼠细胞生长模式正常,整体上排列密集,密度较大,形状规则,轮廓明显。在海马的SEM图片中,细胞之间连接性较好,微绒毛较多。I/R组大鼠细胞形态发生改变,连接性逐渐减弱,微绒毛数量逐渐减少,细胞凸起比较严重。TEM扫描分析:Sham组大鼠胞体内细胞内容物没有变化,质地均匀、生长状态良好。I/R组大鼠细胞内部出现一定程度的脂质沉淀出现,细胞呈现出明显的空泡显现。在海马组织细胞中,胞体内出现一定数量的溶酶体及吞噬体,海马组织细胞内部的线粒体及高尔基体出现肿大现象,病变程度严重。线粒体跨膜电位分析:Sham组大鼠皮质和海马组织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均为红色荧光;I/R组大鼠皮质和海马组织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提示异常性,荧光为黄绿色,内部电位去极化现象的严重性。结论: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建立对神经元细胞造成实质性伤害,细胞空隙增大、核质固缩、细胞器出现不同程度破坏;细胞数量整体上减少,存在一定程度的凋亡及坏死现象;线粒体跨膜电位异常提示细胞存在非程序性凋亡过程,为后续两部分的研究提供形态学依据。第二部分:DEX调控I/R大鼠脑免疫因子表达与细胞凋亡目的:在第一部分形态学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大鼠脑部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炎性和细胞凋亡效应以及右美托咪啶对其炎性和细胞凋亡的抑制效应,以期为临床研究上提供启发和帮助,在治疗实践上提供具体策略。材料和方法:从本学院动物管理协会选取健康SD雄性大鼠40只,平均体重(276±16)g,随机将上述SD大鼠分成四组,分别记为Sham组、模型组(I/R组)、Dex1组和Dex2组;后三组大鼠均进行脑部缺血再灌注模型制作观察24小时,后期进行不同处理;具体措施为I/R组:不做药物干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Dex1 组:以 DEX(10μg/kg)通过腹腔注射;Dex2 组:以 DEX(20μg/kg)通过腹腔注射;具体考察指标为炎性效应分析:免疫组化检测法分析炎性因子IL-6、IL-8、TNF-α、GFAP 具体表达;ELISA 法检测炎性因子 IL-6、IL-8、TNF-α、GFAP具体含量;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表达、比率;DNA倍体分析检测细胞周期;Western-Blot法检测相关蛋白Atg5、Caspase-3、Bax、Bcl-2具体浓度表达;RT-PCR法分析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ax与Bcl-2的mRNA具体表达含量。结果:细胞炎性效应分析:(1)免疫因子分析:白细胞介素IL-6、IL-8、TNF-α及蛋白因子GFAP浓度比较:Sham组<Dex2组<Dex1组<I/R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免疫组化分析:四组大鼠浓度表达比较为:Sham组<Dex2组<Dex1组<I/R组,大鼠缺血再灌注模型建立后机体炎性反应加重,相关免疫因子浓度增加,随着右美托咪啶注射含量的增加,整体状态好转。细胞凋亡效应分析:(1)凋亡率比较:四组大鼠的神经元细胞凋亡率比较为 Sham 组(4.87%)<Dex2 组(6.45%)<Dex1 组(12.33%)<I/R 组(17.80%),各组数据之间两两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细胞周期分析:大鼠缺血性再灌注模型建立后大鼠脑部神经元细胞周期发生实质性改变,细胞周期的阻滞效应明显加强,细胞阻滞主要停留在G2期。右美托咪啶注射剂作用开始,神经元细胞周期的阻滞效应明显减弱,同步G2期的阻滞效应逐步减弱,比例下降为(26.55±3.89)%与(54.05±5.66)%。(3)Bax 和 Bcl-2 mRNA 的表达影响分析:Bax分析:Sham组<Dex2组<Dex1组<I/R组,Bcl-2分析:I/R组<Dex1 组<Dex2 组<Sham 组。(4)Westem-blot 分析:Caspase-3、Bax 及 Atg5等体现出了相同的浓度表达趋势,对比为Sham组<Dex2 组<Dex1组<I/R组,且两组之间比较,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抑细胞凋亡的蛋白酶分析对比关系为Shan组>Dex2组>Dex1组>I/R组,两组比较之间,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对其细胞产生实质性伤害,神经元细胞炎性效应加强,同时细胞凋亡效应加强,细胞出现非程序性死亡过程。右美托咪啶注射剂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抑炎性效应,对细胞凋亡起到一定的修复作用,细胞修复程度与其剂量成正相关,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研究推广。第三部分:DEX调控I/R大鼠脑PPAR-γ-TLR4-NF-κB信号转导目的:在构建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模拟疾病的基础上,观察在其细胞凋亡及炎性反应过程中,信号通路PPAR-γ-TLR4-NF-κB调控脑缺血过程中的具体机制,为最终治疗缺血性再灌注损伤寻找潜在靶点做出一定的启发。材料与方法:本部分实验研究对象的选取及实验分组同第二部分。具体研究指标如下:免疫组化法检测信号通路因子TLR4、TRIF、PPAR-γ具体表达;RT-PCR检测信号通路因子TLR4、TRIF、PPAR-γmRNA具体表达;Western-Blot检测过程相关蛋白 TLR4、TRIF、NF-κB、PPAR-γ、p65、1κB、p-p65、p-1κB等浓度含量具体表达;统计分析数据,绘制TLR4/NF-KB在大鼠脑缺血模型中的具体反映调控机制。结果:免疫组化结果分析:信号因子TLR4的表达浓度上升,右美托咪啶注射后,其含量降低。PPAR-γ与TRIF的表达浓度与上述成负相关。RT-PCR结果分析:TRIF的含量上升,右美托咪啶使用后含量升高,与剂量成正相关。PPAR-γ的mRNA分析中右美托咪啶的使用促进其在脑部组织的表达含量,可以有效的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炎性因子的产生;TLR4在模型建立后含量上升,右美托咪啶使用后其含量降低,且与剂量成正相关。转录因子TLR4、TRIF、NF-κB分析:TRIF的分析中,四组比较为Sham<I/R<Dex1<Dex2,组间两两比较得出,P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免疫因子TLR4及NF-κB的蛋白含量表达体现出相同的趋势,四组比较为Sham<Dex2<Dex1<I/R组,组间两两比较,P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转录因子p65、1κB、p-p65、p-1κB分析:免疫抑制因子1kB及p65在模型建立后含量降低,组织细胞炎性反应及凋亡性加强。在右美托咪啶使用后,信号回路的免疫抑制因子含量出现不同程度上升,随着右美托咪啶注射剂量的上升其蛋白浓度表达上升,成正相关性。激活受体PPAR-γ分析:研究提示四组之间含量比较为I/R组<Sham组<Dex1组<Dex2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PAR-γ-TLR4-NF-κB信号通路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脑损伤中扮演了调控角色,其可以有效增加炎性效应及加速细胞的凋亡过程;右美托咪啶可以有效起到神经保护作用,对信号通路PPAR-γ-TLR4-NF-κB中的促炎性反应及促细胞凋亡过程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具有较好的临床开发性。
二、儿茶酚胺递质与缺血性神经元凋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儿茶酚胺递质与缺血性神经元凋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代谢组学的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缺血性脑卒中 |
1.1.1 缺血性脑卒中概述 |
1.1.2 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及主要病理环节 |
1.1.3 缺血性脑卒中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
1.1.4 缺血性脑卒中常用药物 |
1.2 刺五加叶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
1.2.1 刺五加叶概述 |
1.2.2 刺五加叶主要化学成分 |
1.2.3 刺五加叶主要药理作用 |
1.3 代谢组学 |
1.3.1 代谢组学概述 |
1.3.2 代谢组学研究方法 |
1.3.3 脂质组学研究方法 |
1.3.4 代谢组学在缺血性脑卒中研究中的应用 |
1.3.5 基于高效同位素标记衍生化的代谢组学研究 |
1.4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血清脂质组学及其神经保护作用研究 |
2.1 实验部分 |
2.1.1 药品、试剂及仪器 |
2.1.2 刺五加叶主要活性组分的制备及成分分析 |
2.1.3 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建立 |
2.1.4 样品采集及处理 |
2.1.5 组织病理学检查 |
2.1.6 血清脂质代谢轮廓采集 |
2.1.7 数据分析 |
2.1.8 基于UPLC-TQ/MS的神经递质定量分析 |
2.1.9 基于UPLC-TQ/MS的神经递质定量分析方法学考察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刺五加叶主要活性组分成分分析 |
2.2.2 组织病理学检查 |
2.2.3 血清脂质组学代谢轮廓分析 |
2.2.4 血清脂质组学潜在的生物标记物鉴定 |
2.2.5 血清脂质组学通路分析 |
2.2.6 神经递质定量研究 |
2.2.7 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水平研究 |
2.3 小结 |
第3 章 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粪便代谢组学研究及其对微生物-肠-脑轴的影响 |
3.1 实验部分 |
3.1.1 药品、试剂及仪器 |
3.1.2 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建立 |
3.1.3 样品采集及处理 |
3.1.4 粪便代谢轮廓采集 |
3.1.5 数据分析 |
3.1.6 基于UPLC-TQ/MS的大鼠粪便胆汁酸定量分析 |
3.1.7 粪便菌群的16S r RNA测序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粪便非靶向代谢组学代谢轮廓分析 |
3.2.2 粪便非靶向代谢组学潜在的生物标记物鉴定 |
3.2.3 粪便非靶向代谢组学通路分析 |
3.2.4 基于靶向代谢组学的大鼠粪便胆汁酸的定量研究 |
3.2.5 刺五加叶对大鼠粪便菌群组成的影响 |
3.3 小结 |
第4章 刺五加叶通过对益生菌的调节作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验证 |
4.1 实验部分 |
4.1.1 药品、试剂及仪器 |
4.1.2 菌群培养及菌液制备 |
4.1.3 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建立 |
4.1.4 样品采集及处理 |
4.1.5 粪便菌群的16S r RNA测序 |
4.1.6 大鼠脑组织中神经递质的含量测定 |
4.1.7 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等生化指标检测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益生菌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粪便菌群组成的影响 |
4.2.2 益生菌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脑组织中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 |
4.2.3 益生菌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脑组织及血清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
4.3 小结 |
第5章 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尿液代谢组学研究 |
5.1 实验部分 |
5.1.1 药品、试剂及仪器 |
5.1.2 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建立 |
5.1.3 样品采集及处理 |
5.1.4 尿液代谢轮廓采集 |
5.1.5 数据分析 |
5.1.6 ELISA法对通路分析进行验证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尿液非靶向代谢组学代谢轮廓分析 |
5.2.2 尿液非靶向代谢组学潜在的生物标记物鉴定 |
5.2.3 尿液非靶向代谢组学通路分析 |
5.2.4 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对体内代谢通路的影响验证 |
5.3 小结 |
第6章 基于高效同位素标记衍生化的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尿液代谢组学研究 |
6.1 实验部分 |
6.1.1 药品、试剂及仪器 |
6.1.2 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建立 |
6.1.3 样品采集及处理 |
6.1.4 尿液样本同位素标记衍生化 |
6.1.5 尿液代谢轮廓采集 |
6.1.6 数据分析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尿液高效同位素标记衍生化代谢组学代谢轮廓分析 |
6.2.2 尿液高效同位素标记衍生化代谢组学潜在的生物标记物鉴定 |
6.2.3 尿液高效同位素标记衍生化代谢组学结果的科学解释 |
6.3 小结 |
第7章 结论 |
本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右美托咪定对脑肿瘤切除术患者脑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文献综述 右美托咪定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
2.1 Dex的作用特点 |
2.1.1 镇静作用 |
2.1.2 镇痛作用 |
2.1.3 心血管效应 |
2.2 Dex的神经保护作用 |
2.3 Dex神经保护作用的作用机制 |
2.3.1 抗炎作用 |
2.3.2 抑制神经细胞凋亡 |
2.3.3 抗兴奋性神经毒性 |
2.3.4 抑制神经递质的释放 |
2.3.5 Dex在胶质细胞中的作用 |
2.3.6 抗氧化作用 |
2.3.7 抑制自噬 |
2.4 小结 |
第3章 资料和方法 |
3.1 一般资料 |
3.2 药物和器材 |
3.2.1 实验器材 |
3.2.2 相关药品 |
3.3 麻醉 |
3.3.1 术前准备 |
3.3.2 麻醉方法 |
3.3.3 术中管理 |
3.4 观察指标 |
3.4.1 一般情况 |
3.4.2 血流动力学指标 |
3.4.3 NSE浓度的检测 |
3.4.4 血糖的检测 |
3.4.5 术中及回重症监护室后的观测指标 |
3.5 统计学分析 |
第4章 结果 |
4.1 两组一般资料的对比 |
4.2 两组NSE浓度的比较 |
4.3 两组患者血糖值的比较 |
4.4 不同时间点MAP的比较 |
4.5 不同时间点HR的比较 |
4.6 两组患者阿片类药物的使用情况 |
4.7 两组患者拔管时间、苏醒时间 |
4.8 术后Ramsay评分 |
4.9 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低T3与高Hcy血症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与预后的影响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血清Hcy及T3 水平与卒中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
一、研究对象 |
(一)纳入标准 |
(二)排除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一般情况 |
(二)实验室检查 |
(三)影像学检查 |
(四)量表、疾病定义 |
(五)分组 |
三、研究步骤 |
四、统计学分析 |
五、结果 |
(一)一般情况及临床资料 |
(二)高Hcy 组和正常Hcy 组的资料比较 |
(三)低T3 组和正常T3 组的资料比较 |
(四)低T3 综合征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六、讨论 |
第二部分 叶酸干预对高Hcy卒中患者临床及T3 相关指标的影响 |
前言 |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治疗方法 |
(三)观察指标 |
(四)随访 |
二、统计学分析 |
三、研究结果 |
(一)患者一般情况 |
(二)叶酸治疗后Hcy的改变 |
(三)叶酸治疗后甲状腺功能的改变 |
(四)叶酸治疗后炎症相关指标的改变 |
(五)叶酸治疗后代谢相关指标的改变 |
(六)叶酸治疗后NIHSS评分的变化 |
四、讨论 |
全文总结、创新性及局限性 |
一、研究结论 |
二、创新性 |
三、不足之处及下一步打算 |
参考文献 |
综述 卒中后抑郁发生中的内分泌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 |
致谢 |
(4)舒筋健脑方对脑瘫患者认知功能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中医认识脑性瘫痪的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病因病机 |
3 辨证分型 |
4 体质 |
5 治疗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缺血缺氧脑损伤的机制研究进展 |
1 细胞凋亡 |
2 氧化应激 |
3 兴奋性氨基酸 |
4 单胺类神经递质 |
5 炎症反应 |
6 钙离子 |
7 NO及NOS酶类 |
8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章 |
第一节 基于因子和聚类分析脑瘫用药规律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益智仁治疗脑性瘫痪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舒筋健脑方治疗痉挛型脑瘫临床研究 |
1 一般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节 基于Bcl-2/Bax、Caspase-3探讨舒筋健脑方改善HIBD的机制研究 |
1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运动对抑郁症影响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抑郁症发病机制 |
1.1.1 单胺假说 |
1.1.2 内分泌与抑郁症 |
1.1.3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
1.2 抑郁症与细胞凋亡 |
1.3 抑郁症对海马细胞的影响 |
1.3.1 抑郁症使海马细胞形态改变 |
1.3.2 抑郁症损伤海马结构 |
1.3.3 抑郁症诱导海马神经元凋亡 |
1.3.4 影响齿状回区域的神经发生 |
1.4 运动对抑郁症患者相关指标的影响 |
1.4.1 运动对神经递质的影响 |
1.4.2 运动对5-羟色胺代谢的影响 |
1.4.3 运动对多巴胺代谢的影响 |
1.5 运动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
1.5.1 运动调控海马神经细胞凋亡 |
1.5.2 运动促进细胞增殖 |
1.6 运动对炎症反应的影响 |
1.7 运动对miRNA的影响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3 抑郁模型建立 |
2.4 实验动物运动方案 |
2.5 建模结果检测指标 |
2.5.1 行为学指标:糖水实验 |
2.5.2 生理学指标:血液DA水平 |
2.6 实验动物取材 |
2.7 TUNEL染色检测海马细胞凋亡 |
2.8 Western Blotting实验步骤 |
2.9 数据处理 |
3.实验结果 |
3.1 实验动物建模结果 |
3.1.1 糖水偏好实验检测结果 |
3.1.2 ELISA测试多巴胺实验结果 |
3.2 运动干预改善抑郁症状 |
3.2.1 运动干预改善抑郁症模型小鼠糖水偏好性 |
3.2.2 运动干预增加抑郁症小鼠进食量 |
3.2.3 运动增加海马组织的相对重量 |
3.2.4 运动干预提高抑郁小鼠血清中BDNF浓度 |
3.2.5 运动干预降低抑郁症小鼠血清IL-1β水平 |
3.2.6 运动干预降低海马细胞凋亡率 |
3.2.7 运动干预抑制海马组织凋亡相关蛋白表达 |
3.2.8 运动降低海马miR-195 表达 |
4.讨论 |
4.1 CUMS应急刺激建立抑郁小鼠模型 |
4.2 运动增加海马相对重量 |
4.3 运动增加海马BDNF浓度 |
4.4 运动缓解抑郁导致的神经炎症 |
4.5 运动抑制细胞凋亡通路减少细胞凋亡 |
4.6 运动抑制MiRNA-195 表达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致谢 |
(6)右美托咪定对颅脑手术患者的脑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右美托咪定对颅脑手术患者的脑保护作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针刺对单一延长应激大鼠海马小胶质细胞活化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现代研究进展 |
1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 |
2 病因学研究 |
2.1 遗传因素 |
2.2 社会心理因素 |
2.3 神经内分泌因素 |
2.4 神经递质的改变 |
2.5 神经元改变 |
2.6 神经炎性与免疫系统失调 |
3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相关脑区研究 |
3.1 海马 |
3.2 杏仁核 |
3.3 前额叶 |
3.4 丘脑 |
4 诊断与治疗 |
4.1 诊断 |
4.2 治疗 |
5 共病研究 |
5.1 与精神疾病的共病 |
5.2 与其他系统疾病的共病 |
6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应激诱导的免疫炎性反应与创伤后应激障碍 |
1 应激与免疫炎性反应 |
2 应激介导的小胶质细胞活化在PTSD中的作用 |
2.1 应激炎性与小胶质细胞活化 |
2.2 PTSD中小胶质细胞的活化 |
2.3 针刺对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 |
3 免疫炎性反应在PTSD中的作用 |
4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针刺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进展 |
1 针刺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研究 |
1.1 针刺对PTSD患者躯体症状的改善 |
1.2 针刺PTSD患者相关脑区的影响 |
2 针刺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机理研究 |
2.1 针刺对SPS模型动物行为学的改变 |
2.2 针刺治疗PTSD机理研究 |
2.3 针刺对PTSD神经内分泌的调节 |
3 针刺治疗PTSD的穴位选择 |
3.1 临床研究选穴 |
3.2 机制研究选穴 |
3 小结 |
4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针刺对SPS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仪器 |
1.3 主要试剂及药品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及处理方法 |
2.2 动物模型 |
2.3 针刺选穴及针刺方法 |
2.4 阳性对照药的选择与给药方法 |
2.5 行为学观察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各组大鼠在不时间点的体质量变化 |
3.2 各组大鼠在不同时间点的高架十字迷宫实验结果 |
4 讨论 |
4.1 关于单一延长应激PTSD模型的分析 |
4.2 关于针刺干预穴位选择分析 |
4.3 针刺干预对SPS大鼠类焦虑样行为的影响 |
5 小结 |
实验二 针刺对SPS模型大鼠海马小胶质细胞活化调控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1.3 主要试剂及药品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及处理方法 |
2.2 动物模型 |
2.3 针刺选穴及针刺方法 |
2.4 阳性对照药的选择与给药方法 |
2.5 海马形态学样本取材 |
2.6 指标检测 |
2.7 形态学观察方法 |
3 结果 |
3.1 各组大鼠海马病理形态变化 |
3.2 各组大鼠海马小胶质细胞活化情况 |
4 讨论 |
4.1 应激诱导海马小胶质细胞活化在PTSD中的作用分析 |
4.2 针刺对SPS大鼠小胶质细胞活化调控作用机制分析 |
4.3 小结 |
实验三 针刺对SPS模型大鼠血清IL-6和IL-1β含量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1.3 主要试剂及药品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及处理方法 |
2.2 动物分组及处理方法 |
2.3 针灸选穴及针刺方法 |
2.4 阳性对照药的选择与给药方法 |
2.5 样本采集 |
2.6 指标检测 |
2.7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各组大鼠血清IL-6含量比较 |
3.2 各组大鼠血清IL-1β含量比较 |
4 讨论 |
4.1 应激诱导的免疫炎性反应在PTSD中的作用分析 |
4.2 针刺对SPS大鼠免疫炎性反应调控作用机制分析 |
4.3 阳性药物的选择 |
5 小结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与慢性脑缺血相关性及中医证候分布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技术路线 |
3 研究对象 |
3.1 病例来源 |
3.2 诊断标准 |
3.3 纳入标准 |
3.4 排除标准 |
3.5 剔除标准 |
4 研究方法 |
4.1 调查内容 |
4.2 临床研究 |
5 数据管理 |
5.1 数据库的建立及录入 |
5.2 数据统计 |
研究结果 |
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
1.1 两组性别分布 |
1.2 两组年龄分布 |
1.3 两组慢性病分布 |
2.两组整体化验结果指标相关性研究 |
2.1 25-羟维生素D整体分布 |
2.2 两组25-羟维生素D水平比较 |
2.3 25-羟维生素 D 水平与其他实验室指标相关性 |
3 25-羟维生素D水平与慢性脑缺血相关性 |
3.1 25-羟维生素D水平与颈部血管彩超指标相关 |
3.2 25-羟维生素D水平与经颅彩色多普勒回归分析 |
4 中医证候分布特点与25-羟维生素D水平相关性 |
4.1 CCH 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 |
4.2 分析整体中医证候分布与 25-羟维生素 D 水平相关性 |
4.3 分组比较CCH组25-羟维生素D与中医证候分布特点 |
4.4 CCH组中医证候与25-羟维生素D等相关实验室指标差异分析 |
4.5 CCH组中医证候与颈动脉彩超差异分析 |
讨论 |
1 25-羟维生素D水平分布特征 |
1.1 2 5-羟维生素D基本分布状况 |
1.2 2 5-羟维生素D水平与其他化验指标相关 |
2 25-羟维生素D水平与慢性脑缺血相关性研究 |
3 25-羟维生素D水平与慢性脑缺血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相关性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患者信息登记记录表 |
附录2 :慢性脑缺血中医证候调查量表 |
综述 慢性脑缺血与维生素 D 缺乏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靶向酚组学方法的建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文献综述 |
前言 |
第一章 基于液质联用的靶向酚组学分析方法的建立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4 小结 |
第二章 阿魏酸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靶向酚组学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丁香酚与甲基丁香酚抗焦虑的靶向酚组学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丁香酚抗焦虑作用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4 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右美托咪定调控大鼠脑缺血再灌注PPAR-γ-TLR4-NF-κB信号转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建立及其形态学研究 |
研究背景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DEX调控I/R大鼠脑免疫因子表达与细胞凋亡 |
研究背景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DEX调控I/R大鼠脑PPAR-γ-TLR4-NF-κB信号转导 |
研究背景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附图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外文论文1 |
外文论文2 |
四、儿茶酚胺递质与缺血性神经元凋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代谢组学的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机制研究[D]. 汪戎锦. 吉林大学, 2021(01)
- [2]右美托咪定对脑肿瘤切除术患者脑保护作用的研究[D]. 陈艳艳. 吉林大学, 2021(01)
- [3]低T3与高Hcy血症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与预后的影响及干预研究[D]. 王璐.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4]舒筋健脑方对脑瘫患者认知功能影响及机制研究[D]. 赵亚林.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运动对抑郁症影响的分子机制研究[D]. 贠宇峰.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6]右美托咪定对颅脑手术患者的脑保护作用[D]. 石钰.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7]针刺对单一延长应激大鼠海马小胶质细胞活化水平的影响[D]. 李宇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与慢性脑缺血相关性及中医证候分布特点[D]. 任佳丽.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靶向酚组学方法的建立及应用[D]. 王强.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右美托咪定调控大鼠脑缺血再灌注PPAR-γ-TLR4-NF-κB信号转导[D]. 王守靓. 山东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