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柳生物学特性及造林技术研究

沙柳生物学特性及造林技术研究

一、沙柳生物学特性与造林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洪光宇[1](2021)在《毛乌素沙地杨柴和沙柳的蒸腾耗水特征及人工林地植被承载力》文中指出水分是限制毛乌素沙地植被生长与稳定的主要因素。准确获取典型造林树种的蒸腾耗水特征和土壤水资源变化是评估人工林群落稳定性、指导林分结构优化调控以及植被合理配置的核心问题。本研究以毛乌素沙地典型的造林树种杨柴(Hedysarum leave)和沙柳(Salix psammophil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林分结构特征基础上,采用热扩散式包裹茎流仪、HOBO-U30小型气象站型自计气象站、Watch Dog2800型土壤水分自动监测系统等设备进行定位动态监测,利用降水入渗过程模型(Hydrus-1D)估算林地的土壤有效贮水量,基于水量平衡原理,估算杨柴和沙柳人工林地承载力。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杨柴人工灌木林、沙柳人工灌木林和裸沙样地的土壤水分在降雨时间格局的影响下均呈明显的季节和垂直变化。8月份土壤水分含量最大,沙柳人工林和裸沙样地土壤水分剖面呈“s”形,杨柴人工林土壤水分剖面呈“3”形。0-110cm深度土壤水分含量沙柳人工林>杨柴人工林>裸沙,杨柴和沙柳人工林地在同一降雨事件土壤水分入渗量与深度存在差异,小雨事件水分对杨柴人工林的补给量大于沙柳人工林,中雨以上降雨事件水分更容易入渗到沙柳人工林深层土层。>8.8 mm的降水水分能够入渗到30 cm以内土层(毛乌素沙地灌草植被根系主要分布土层)为有效降水事件。2.通过考斯加柯夫(Kostiakov)、菲利浦(Philip)、霍顿(Horton)和通用经验模型(f=at-n+b)模拟杨柴和沙柳人工林土壤水分入渗率的比较分析,经检验考斯加柯夫模型适用于描述杨柴人工林土壤降雨入渗过程,回归系数范围为0.9021-0.9518;通用经验模型适用于描述沙柳人工林土壤降雨入渗过程,回归系数在0.7415-0.9923之间。Hydrus-1D模型通过参数优化后,可以较准确地描述杨柴人工林、沙柳人工林及裸沙的土壤水分变化过程,并能够估算出30 cm土层处的向下渗漏量和土壤整体蒸发量。植被生长旺季的7-9月,裸沙、杨柴人工林和沙柳人工林30cm及以下土层渗流量分别占同期降雨78.08%、43.24%和47.39%,人工灌木林地土壤渗漏量要远低于裸沙。3.2017-2018年7-9月间,毛乌素沙地杨柴平均日液流速率为15.18g/d,平均日液流量为364.42 g/d。沙柳枝条平均日液流速率为17.01 g/d,平均丛日液流量为12245.73g/d。沙柳整丛的蒸腾量显着高于杨柴。杨柴和沙柳液流速率和液流量因气象因子的变化而变化,呈现显着的白昼、日间、月际的进程变化。供试灌木种间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程度存在差异,在小时和日尺度上,杨柴和沙柳液流变化同时受气温、太阳辐射、相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压差共同影响;在月尺度上,杨柴和沙柳液流速率及量变化同时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但不同的是,饱和水汽压差是影响杨柴的主要因子,气温和相对湿度是影响沙柳的主要影响。种内因径级不同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程度存在差异,小径级杨柴植株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程度最低。4.基于水量平衡理论,通过Hydrus-1D模型估算土壤水分的补给量及植被耗水量模型估算单株(丛)耗水量,测算杨柴和沙柳人工林土壤水分承载植被能力。杨柴适宜造林密度为4701株/hm2,沙柳适宜造林密度在1013丛/hm2左右。

马在昊[2](2021)在《陕北防护林建设的土壤环境效应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以来,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但陕北地区不同时期的造林工程对风沙土和黄绵土两种土壤类型下土壤性质和肥力质量状况的影响尚缺乏系统的研究。本研究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以陕北防风固沙区(榆阳区和神木市)和水土保持区(米脂县和靖边县)不同建设年限防护林林地为研究对象,测定和分析风沙土和黄绵土上植被变化后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变化特征,评估土壤肥力质量状况的变化,并探讨土壤质量对防护林建设时期的反馈特点,旨在科学地评估陕北防护林地土壤环境效应,从而为陕北地区土壤质量的改善提供参考和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防护林的建设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因土壤类型而异:土壤容重在风沙土区林地平均高出黄绵土区林地23.14%,含水量和团聚体含量在风沙土区分别较黄绵土区低64.88%和8.30%。在风沙土区种植20年防护林使土壤容重降低11.03%,使含水量提高41.39%;种植13年防护林使土壤团聚体含量提高174.25%;在风沙土区,樟子松的影响较沙柳和小叶杨大。在黄绵土区,防护林建设对土壤容重和含水量影响不大,但在米脂地区种植37年油松使土壤团聚体含量提升了28.70%。(2)防护林的建设使土壤化学性质发生变化:榆阳和神木风沙土区防护林建设37年后土壤p H值分别升高了15.08%和17.42%;在黄绵土区随防护林建设时间的延长土壤p H值略有降低;榆阳和神木风沙土区37年林地土壤电导率分别较裸沙地提升430.97%和690.84%;黄绵土区的电导率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土壤养分指标在风沙土区多以20年和37年林地最高,年均变化速率多以37年林地最高,小叶杨的种植对土壤化学性质影响较樟子松和沙柳更大。榆阳和神木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随造林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在37年分别较裸沙地高553.49%和190.37%;全氮含量分别在37年和29年达到峰值,较裸沙地高1245.03%、776.30%;全磷含量分别在20年和37年达到峰值,较裸沙地高156.58%和621.50%;铵态氮含量均在37年林地达到峰值,较裸沙地高69.67%和67.48%;速效磷含量均在13年达到峰值,裸沙地高3613.59%和1238.99%。黄绵土区多以撂荒地和37年林地最高,年均变化速率多以20年最高,即黄绵土区刺槐、油松混交林的建设较其他单一树种的建设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更大。米脂和靖边地区有机质含量分别在造林20年和29年达到峰值,分别较撂荒地高8.61%、6.35%,米脂地区年均变化速率以20年最高,较3年林地年均升高1.78%;全磷含量分别在造林20年和37年达到峰值,分别较撂荒地高8.49%和4.22%,米脂地区20年林地较3年林地年均升高1.75%,靖边地区29至37年年均变化速率为0.42%;速效磷含量随造林年限的增加而升高,均在37年林地达到峰值,分别较撂荒地高24.01%和39.76%,米脂地区20年林地较3年林地年均升高2.64%,靖边地区29至37年年均变化速率为8.98%。但全氮含量在37年分别较撂荒地降低36.93%、28.56%,米脂地区37年林地较3年林地年均变化-2.94%,靖边地区29至37年年均变化速率为-3.57%;造林对铵态氮的影响在黄绵土区差异较大,米脂地区造林使铵态氮含量降低,但随造林年限的增加铵态氮含量呈升高的趋势,年均变化速率以20年最高为1.69%,靖边地区造林提高了铵态氮含量,29年林地较撂荒地高81.69%,但29至37年年均变化速率为-1.44%。总体上防护林生长对两种土质土壤有机质、全磷以及个别速效养分都有提升作用,只是在黄绵土区,生长年限与土壤养分的提升相关性不大,而在风沙土区,防护林生长年限与土壤养分含量大都呈正相关关系,防护林建设对风沙土养分含量提高程度较大。(3)防护林建设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程度因土壤类型有所不同,但各生物学指标均在种植3年、13年处于相对较低并稳定的水平,而在种植20年后显着的增加,至37年达到峰值。防护林生长与土壤生物学性质存在密切关系,尤其体现在各指标受造林工程影响更大的风沙土区,建设37年的防护林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在风沙土区是黄绵土区的82.45倍。(4)榆阳地区防护林土壤速效磷、铵态氮、有机质等指标在多数时期仍处于较缺乏水平,神木地区碱性磷酸酶活性、脲酶活性、微生物量碳、有机质、电导率等指标在多数时期处于较缺乏的水平,米脂地区铵态氮、容重在多数时期处于较缺乏水平,靖边地区土壤脲酶活性在多数时期处于较缺乏水平。风沙土区防护林的种植能够在短期内使表层土壤质量提升,榆阳地区土壤质量指数于20年达到峰值,较裸沙地高12.67%,神木地区于37年达到峰值,较裸沙地高16.64%。虽然因三北防护林建设初期在榆阳地区选择的林种可能不适合当地的环境,使防护林后期出现了退化的情况而影响了土壤质量状况,但造林37年的土壤质量仍较裸沙地提升了7.81%。黄绵土区造林短期内使表层土壤质量下降,提升效果不如自然恢复,但经过20年种植后,防护林的表层土壤质量高于自然恢复,经过37年防护林的生长,土壤质量较3年林地提升了24.16%。

王秀青[3](2021)在《基于化感作用的长柄扁桃混交树种筛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柄扁桃是榆林地区重要的生态经济型灌木树种,在当地煤矿塌陷区的生态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长柄扁桃纯林存在生长缓慢、易受沙埋、自然更新困难和单位面积生产力低等问题。与纯林相比,种间合理搭配的混交林具有维护林分稳定性、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促进林分生长和提高单位面积生产力等方面的功能。化感作用对种间配置至关重要,植物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与化感作用密切相关。因此,本文以长柄扁桃为研究对象,从化感角度出发,采用植物生理学、土壤学和林学等多学科的技术方法,通过开展室内发芽、盆栽和田间栽培试验,研究了不同环境条件下,当地适生灌木树种(紫穗槐、踏郎、爬地柏、沙棘、蛋白桑、柠条、黑沙蒿和沙柳)和乔木树种(樟子松、杂交构树、小叶杨和油松)叶浸提液对长柄扁桃的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生理的化感作用,以及不同混交模式对长柄扁桃田间幼林生长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旨在筛选出适宜与长柄扁桃互利共生的混交灌木和乔木树种,为榆林煤矿塌陷区长柄扁桃的混交造林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中低以下浓度(0.025-0.05 g·m L-1)的紫穗槐叶浸提液处理对长柄扁桃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具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中高以上浓度时(0.15-0.20 g·m L-1)则为抑制效应,中等浓度(0.10 g·m L-1)时因长柄扁桃种源不同而异。紫穗槐叶浸提液为中低浓度时,对长柄扁桃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生理的化感综合得分,按照榆阳1号(YY1)、神木6号(SM6)、神木8号(SM8)、神木7号(SM7)、榆阳6号(YY6)、榆阳3号(YY3)、榆阳5号(YY5)和榆阳4号(YY4)顺序依次降低,聚类分析表明化感促进作用最强的种源为YY1和SM6。长柄扁桃YY1和SM6作为煤矿塌陷区生态修复的优选种源。(2)中低以下浓度的踏郎、爬地柏、紫穗槐、沙柳和柠条叶浸提液处理对长柄扁桃YY1和SM6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中高以上浓度时,则对长柄扁桃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抑制效应显着增强。8种灌木叶浸提液处理对YY1和SM6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生理的化感作用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表明,紫穗槐、沙柳、爬地柏、踏郎和柠条叶浸提液处理对YY1和SM6的综合得分高于其他3种灌木,4种乔木叶浸提液对长柄扁桃YY1和SM6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生理的化感综合得分表现为樟子松>杂交构树>油松>小叶杨。紫穗槐、沙柳、爬地柏、踏郎和柠条可作为初选混交灌木树种,樟子松、杂交构树和油松作为初选混交乔木树种。(3)中低以下浓度的化感作用综合评价表明,长柄扁桃叶浸提液对两种灌木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生理的化感综合得分表现为紫穗槐>柠条;长柄扁桃叶浸提液对4种乔木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生理的化感综合得分表现为樟子松>油松>杂交构树。中低以下浓度的长柄扁桃叶浸提对紫穗槐和樟子松的促进作用最强。(4)中低以下浓度的沙柳、紫穗槐、爬地柏、柠条、樟子松、杂交构树和油松叶浸提液能显着促进长柄扁桃YY1盆栽幼苗生长,中高以上浓度时则为抑制效应,中等浓度时因供体品种不同而异。初选灌木叶浸提液对YY1的幼苗生长和生理的化感综合得分表现为柠条>紫穗槐>爬地柏>沙柳;初选乔木叶浸提液对YY1的幼苗生长和生理的化感综合得分表现为樟子松>杂交构树>油松。柠条、紫穗槐、爬地柏可作为复选混交灌木树种,樟子松可作为复选混交乔木树种。(5)不同受体幼苗叶片的总体生理生化指标表现为,随着供体叶浸提液浓度的增加,CAT活性和根系活力呈先升高而后降低的趋势,POD和SOD活性、可溶性蛋白和叶绿素含量呈下降趋势,而MDA、细胞膜透性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趋势则相反。(6)柠条、紫穗槐、爬地柏和樟子松与长柄扁桃混交种植能显着促进长柄扁桃苗木生长,增加其生物量。4种混交模式幼林地土壤特性的综合得分表现为长×紫混交林>长×柠混交林>长×樟混交林>长×爬混交林>长柄扁桃纯林。(7)长柄扁桃适宜的供体浓度范围为0.025-0.05 g·m L-1,最佳的浓度为0.05 g·m L-1。适宜与长柄扁桃互利共生的混交树种选择的优先顺序依次为:紫穗槐、柠条、樟子松、爬地柏。并对年降水量为300-400 mm地区的长柄扁桃种植方式,提出了相应混交布设的建议。

张雷[4](2021)在《毛乌素沙地人工灌木林群落特征及其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文中提出毛乌素沙地作为我国四大沙地之一,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并且沙漠化等生态灾害频发。为了防治沙漠化,人工植被建植作为主要技术手段和措施被广泛应用于该地区。毛乌素沙地经过40多年的治理,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柳、杨柴和柠条等人工灌木林,并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出现的“风蚀破口”进行了不同补植模式的应用实践。然而,什么样的恢复措施、什么样的补植模式才是好的生态恢复,仍然缺乏系统研究。因此,本研究以毛乌素沙地人工建植的沙柳和杨柴灌木林为研究对象,从林龄和微地形方面,分析了毛乌素沙地植被恢复过程中人工灌木林群落变化特征和演替方向,构建了沙地植被恢复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植被恢复过程中人工灌木林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特征,并对植被恢复以及植被恢复过程中出现的“风蚀破口”的不同补植模式进行了评价,最终探讨了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本研究在丰富基于统计学方法对生态系统服务进行研究的同时,旨在为指导我国沙区植被恢复和退化恢复植被优化调控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制定区域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政策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造林年限的增加,沙柳和杨柴种群均在退化,其重要值也下降到造林34年和38年的0.8475和0.4994,群落向着油蒿群落正向演替,但是杨柴的演替速度更快些;群落演替后期草本层均出现了多年生禾草,群落趋于稳定。随着造林年限的增加,群落特征指标值增加,但飞播杨柴的提升速度较沙柳造林慢。微地形研究表明,杨柴个体大小随着坡位的下降呈明显的减小趋势;杨柴种群活力丘间低地最高,迎风坡次之,背风坡最差;演替进程上背风坡更快;此外,从立地条件来看,丘间低地的地上生物量、全氮和土壤含水量较高,迎风坡坡中的地上生物量和速效钾较高,背风坡坡上风蚀最大。(2)以生物多样性、固碳调节、土壤肥力调节、涵养水源和防风固沙等5个生态系统服务类别为准则层,构建了沙地植被恢复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其中防风固沙权重最大,为0.42,生物多样性次之,为0.25,再次是涵养水源,为0.17。(3)生态系统服务变化指数(ESCI)分析显示,随着造林年限的增加,沙柳和杨柴人工灌木林大部分生态系统服务增益显着;生物多样性和固碳调节在造林初期增益最快,且沙柳林增速快于杨柴林;土壤肥力调节在造林中段增益最为明显;涵养水源在沙柳林造林初期没有减损,而在杨柴林略有减损;沙柳和杨柴人工灌木林在造林初期防风固沙功能增效显着,并分别在造林23年和14年后能提供稳固的防风固沙功能。沙柳和杨柴人工灌木林各阶段可分为4类生态系统服务簇:(1)植被提供服务匮乏型;(2)水土保持保护型;(3)植物土壤保育型;(4)多功能型。微地形方面,坡中相比坡上,固碳调节、土壤肥力调节处于增益状态;坡下相比坡中,涵养水源和防风固沙处于增益状态;丘间低地相比坡下,全部处于明显的增益状态。此外,丘间低地相比迎风坡和背风坡均呈明显的增益状态;背风坡相比迎风坡,涵养水源和防风固沙增益,其它减损。(4)随着造林年限的增加,沙柳和杨柴人工灌木林评价分值增高,且分别在造林8年和30年后与油蒿群落的得分相近。微地形结果表明,丘间低地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价得分最高,其次为坡中,坡上和坡下略低,且迎风坡优于背风坡。对“风蚀破口”不同补植模式的评价结果表明,沙柳沙障的固碳能力、土壤肥力调节和防风固沙等效益恢复的最好,紫穗槐生物多样性恢复最好,樟子松人工林均最差;得分上,紫穗槐仅略低于沙柳沙障,可以继续推广,而相对于樟子松,乡土的沙柳更值得推广,该地区也更适合灌木林的营建。(5)裸沙地土壤肥力调节与涵养水源为协同关系,土壤肥力调节在权衡中相对其它服务收益是以损耗生物多样性为前提的。油蒿群落固碳调节与土壤肥力调节、涵养水源三者之间存在协同关系,防风固沙和生物多样性在权衡中已达到相对饱和,均不再收益。随着林龄的增加,沙柳人工灌木林土壤肥力调节和涵养水源一直为协同关系,但仍以权衡为主,固碳调节在权衡中均不收益,生物多样性在权衡时收益开始增多并出现协同关系。随着林龄的增加,杨柴灌木林协同关系略有增加,但仍以权衡为主,规律基本一致,就是防风固沙均不收益,涵养水源均相对收益,只是权衡程度在降低,竞争在减小。微地形方面,协同关系的数量坡下>坡中>坡上和丘间低地,但防风固沙均不收益。不同坡向权衡和协同关系类似,只是背风坡权衡程度更高,竞争更激烈。此外,沙柳人工灌木林生物多样性和土壤肥力调节各自评估指标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杨柴人工灌木林所有多样性指数与单位面积生物量、土壤有机质、速效P和土壤含水量均呈显着正相关,而所有的指标与风蚀桩高度变化均呈负相关。以上结果表明,杨柴人工灌木林相比沙柳人工灌木林可以更快的演替到油蒿群落,但是飞播杨柴提升群落生态效益的速度较沙柳造林慢。沙柳和杨柴造林初期以生物多样性、固碳调节和防风固沙增益为主,但是并没有过多的消耗土壤含水量,中期以土壤肥力调节为主,且沙柳和杨柴分别在造林23年和14年以后可提供稳固的防风固沙功能。此外,微地形对群落演替和生态系统服务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优化抚育时应根据功能需要分部位经营。整体上,人工促进毛乌素沙地植被恢复是成功的,但是在今后选择物种时应更多的考虑乡土灌木树种。

薛頔[5](2020)在《浑善达克沙地植物生长适宜性精准空间分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浑善达克沙地是内蒙古主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也是京津重要的生态屏障,因其生态脆弱、植被退化,政府部门力图快速恢复植被。面对这一需求,针对不同位置的不同生境及其群落演替阶段精准筛选出适宜生长的植物,对该区域人工植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依据空间信息科学原理和地统计学方法,将样方调查数据和30m生态环境因子空间分布数据相结合,采用TWINSPAN模型划分该区域植物群落类型,利用Spearman相关分析筛选与沙地植物适宜性相关的生态环境因子;通过最大熵模型模拟各类灌草群落生长适宜性分布;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结合的加权评价模型得到各乔木生长适宜性分布;通过GIS空间分析刻画出各地块适宜恢复的植物种和顶级演替植物群落空间分布格局。具体结论如下:1.将浑善达克沙地植物划分为8类群落,其中自然群落为分布于流动沙地的沙米、猪毛菜先锋群落,半流动沙地的披碱草、刺蓬等多年生草本群落,半固定沙地的以苔草、沙蒿等为建群种的灌草群落,固定沙地的以糙隐子草、羊草、沙蒿等为优势种的典型草原群落以及河泛地的芨芨草、地榆等群落;人工恢复的半固定沙地杨柴、黄柳等群落,固定沙地的飞播沙柳、柠条等群落,以及主要分布于沙地东部山地的樟子松、杨树人工林等。通过群落划分为不同演替阶段人工恢复植被精准提供适宜植物。2.以包含数据信息最大化且冗余最少为原则,筛选出影响该区域植物生长适宜性的生态环境因子为土壤p H(KCl)、土壤粘土含量、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年均降水量、积温、无霜期、大气干燥度、日照时数、年蒸发量、风速、大气气压、相对湿度、坡度、坡向、高程此15个因子。通过筛选为模拟植物生长适宜性分布提供生态环境因子。3.依据当前阶段生态环境条件的空间分布状况,苏尼特右旗及苏尼特左旗北部流动沙地海拔890~1305m、坡度15°以下区域适宜扦插黄柳,海拔978~1305m、坡度15°以下区域适宜设立沙米沙障,半流动沙地海拔890~1580m、坡度15°以下区域适宜栽种雾冰藜、猪毛蒿;正镶白旗、正蓝旗及锡林浩特市北部半固定沙地迎风坡适宜栽种小叶锦鸡儿、冷蒿、沙柳等,背风坡海拔1060~1485m、坡度18°以下区域适宜栽植柠条、杨柴、沙打旺等,丘间沟谷洼地汇水地段适宜种植金莲花、地榆;正蓝旗东南部、克什克腾旗以及多伦县山地阴坡、半阴坡海拔1196~1818m、坡度25°以下区域适宜种植新疆杨、河北杨,阳坡、半阳坡海拔1196~1760m、坡度25°以下区域适宜种植樟子松。4.遵循沙地群落演替规律,结合沙地产业建设,筛选各类生境不同演替阶段植被恢复适宜植物种。流动沙地种植黄柳、沙米;演替2a后进入一、二年生草本群落阶段,西部荒漠草原半流动沙地海拔890~1580m、坡度15°以下区域种植雾冰藜、猪毛蒿等,中部典型草原和东部草甸草原半流动沙地种植冰草、披碱草等乡土牧草封育保护;演替4a后到达多年生根基禾草群落阶段,半固定沙地适宜栽种小叶锦鸡儿、柠条、沙柳等灌木固定沙地;演替10a后荒漠草原以针茅属为主的多年生丛生禾草群落为演替顶级群落,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于固定沙地阳坡、半阳坡海拔1100~1980m、坡度40°以下区域栽植小叶锦鸡儿、沙蒿,阴坡、半阴坡栽植柠条、杨柴等,东北部及东南部山地阴坡、半阴坡种植新疆杨、河北杨,阳坡、半阳坡种植樟子松;演替15a后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将以乔灌草混生的沙地榆疏林为演替顶级群落。

郭文雨[6](2020)在《温度和降水量对北沙柳遗传分化与分布格局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揭示国家种质资源库中的21个北沙柳群体遗传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探讨北沙柳遗传分化驱动力,为更好的理解北沙柳群体的生态适应能力、全面掌握国家北沙柳种质资源库遗传变异规律、种质资源保存库的管理以及优良品种定向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国家北沙柳(Salix psammophila)种质资源库中4个群体为研究对象,利用22对EST-SSR引物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了检测,结合前人研究结果(17个群体),分析了北沙柳的遗传多样性特征;并对遗传多样性参数与气候因子相关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北沙柳群体内的遗传变异占94%,仅有6%的变异来自群体间;群体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显着相关(r=0.46 P=0.001)。31a气候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群体间平均气温差异显性着,平均降水量差异性不显着(P=0.05);群体遗传多样性参数与气候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5、6平均气温和遗传多样性参数(PIC、He)显着相关。地理-气候因子共同影响北沙柳群体遗传分化。基于MaxEnt模型模拟北沙柳的当前分布格局(AUC≥0.9),温度季节变化,最湿月降水量,年平均温度的贡献率最高,分别为30.1%,21%,6%;从当前时期到未来(2050)时期四个碳排放情景(RCP2.6、RCP4.5、RCP6.0、RCP8.5)下的适生区面积均有所增加。从预测结果可知,北沙柳适宜生境占中国总面积的比例较小,可见北沙柳的生长区域比较狭窄。

李娅翔[7](2020)在《基于trnL-F和trnD-T序列的北沙柳遗传多样性及系统进化》文中研究表明北沙柳(Salix psammophila)分布于毛乌素沙地及库布齐沙漠,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防风固沙和植被恢复的优良树种,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生产应用价值。本文以国家沙柳种质资源库内16个居群339个个体为实验材料,通过对cpDNA非编码区(trnL-F和trnD-T)测序,分析了单倍型类型,计算了北沙柳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推测了单倍型间的亲缘关系,探讨了居群动态历史。主要结果如下:(1)获得北沙柳叶绿体非编码区序列trnL-F序列长965 bp,有6个变异位点,发现9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为0.645,核苷酸多样性为0.00091;trnD-T序列长846 bp,有6个变异位点6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530和0.00013;trnL-F和trnD-T联合序列长1811 bp,有12个变异位点16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737和0.00107。(2)北沙柳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trnL-F:HT=0.650,Hs=0.603;trnD-T:HT=0.530,Hs=0.488;联合:HT=0.742,Hs=0.700),但居群总遗传多样性高于居群内平均遗传多样性。AMOVA分析显示,北沙柳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居群内(trnL-F:90.67%;trnD-T:91.57%;联合:91.16%),居群间遗传分化较低(trnL-F:GST=0.072;trnD-T:GST=0.079;联合:GST=0.0565)。(3)北沙柳叶绿体基因单倍型网络图呈辐射状分布,单倍型L3(trnL-F:L3=191个)、D3(trnD-T:D3=226个)、H3(联合:H3=163个)均居于各自网络图的中心位置,是北沙柳的原始单倍型和优势单倍型。单倍型网络图的分组与系统进化树分组相一致。(4)基于cpDNA非编码区(trnL-F和trnD-T)数据的Permut计算结果显示,无论是单个序列还是联合序列,都没有谱系地理结构;Mantel测试结果表明,居群间的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无显着相关性(trnL-F:r=-0.55544,P=1;trnD-T:r=0.20699,P=0.171;联合:r=-0.31712,P=0.951);中性检验及失配分析均显示北沙柳近期没有发生扩张。

高玉寒[8](2020)在《黄花甸子小流域不同平茬模式对柠条锦鸡儿更新复壮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的特殊性质使得其生态功能较为脆弱,人造柠条林往往不能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反而会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本文以内蒙古农牧交错带黄花甸子流域典型柠条锦鸡儿(Caraganakorshinskii)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柠条锦鸡儿地上及地下、生长及生理指标为分析依据,在全面调查研究区柠条锦鸡儿的栽植密度、立地条件、林龄等前提下,对柠条锦鸡儿进行了 0cm(齐地)、10cm和20cm的平茬处理,并以未平茬处理柠条锦鸡儿林分为对照,分析了连续4年不同平茬模式柠条锦鸡儿的生理生态特征和土壤含水率的动态变化特征间的关系,并对各生理生长指标进行了综合评价,从而得出平茬模式对柠条生理生长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对深入揭示内蒙古农牧交错带柠条锦鸡儿林分的更新复壮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对于干旱区柠条锦鸡儿的平茬措施的实施具有实用价值。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未平茬模式柠条锦鸡儿的地上和地下部分各项生理生态特征在各年限之间均无显着差异;(2)各年限不同平茬模式下的柠条锦鸡儿株高和冠幅增长量、当年生枝条长度(除平茬第4年)、当年生枝条基径、当年生枝条生物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边材比导率、叶比导率、细根质量、细根总根长、细根活力、可溶性蛋白含量(除平茬第1年)均高于未平茬模式;气孔限制值、栓塞度、木材密度、脯氨酸含量(除平茬第1年)、细胞膜透性(除平茬第1年)均低于未平茬模式。(3)各年限不同平茬模式柠条锦鸡儿的株高和冠幅增长量、当年生枝条长度、当年生枝条基径、当年生枝条生物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边材比导率(除平茬第1年)、叶比导率(除平茬第1年)、细根质量、细根总根长、细根活力、可溶性蛋白含量均表现为:10cm平茬模式>20cm平茬模式>0cm平茬模式>未平茬模式;气孔限制值、栓塞度(除平茬第1年)、木材密度(除平茬第1年)、脯氨酸含量、细胞膜透性均表现为0cm平茬模式>20cm平茬模式>10cm平茬模式。(4)各年限5-11月份各平茬模式土壤水分随着土层的增加呈现波动增加后趋于平稳的趋势。除第1年未平茬模式柠条锦鸡儿表层土壤含水率较高外,各年限平茬模式和未平茬模式表层土壤含水率基本无差异;随平茬年限增加,3种平茬模式柠条锦鸡儿土壤含水率逐渐回升,且表现为中层土壤含水率较早恢复,深层土壤含水率较晚恢复,平茬第4年时土壤含水率恢复速率逐渐降低;除平茬第1年外,3种平茬模式柠条锦鸡儿土壤含水率均表现为:10cm平茬模式>20cm平茬模式>0cm平茬模式。(5)平茬措施对柠条锦鸡儿的水分演化周期具有显着的影响,未平茬模式柠条锦鸡儿平茬1-4年在0-60cm 土层处存在4个周期性变化规律;60-140cm处存在3个周期性变化规律;140-200cm处存在2个周期性变化规律。平茬模式柠条锦鸡儿平茬1-4年在0-140cm处存在4个周期性变化规律;140-160cm处存在3个周期性变化规律;160-200cm处存在2个周期性变化规律。表明平茬模式对柠条锦鸡儿土壤含水率存在显着影响,但主要影响层位于60-140cm。(6)对各年限3种平茬模式和未平茬模式柠条锦鸡儿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均为:10cm平茬模式>20cm平茬模式>0cm平茬模式>未平茬模式,但是3种平茬模式之间差异较小,且随年限增加各模式之间差异逐渐减小。(7)通过对不同平茬年限柠条锦鸡儿各指标与土壤含水率进行相关性进行研究,不同平茬模式柠条锦鸡儿地上生长特征相关性大小表现为:未平茬模式>平茬第4年>平茬第3年>平茬第2年>平茬第1年;不同平茬模式柠条锦鸡儿地上生理特征间相关性大小表现为:平茬第3年>平茬第2年>平茬第1年>平茬第4年>未平茬模式;不同平茬模式柠条锦鸡儿细根生长特征间相关性大小表现为:平茬第3年>平茬第2年>平茬第1年>平茬第4年>未平茬模式。(8)不同平茬模式地上生长特征、地上生理特征、细根生长特征以及细根生理特征指标间相关性绝对值存在差异性,未平茬模式柠条锦鸡儿其地上生长指标与地上生理指标、细根生理指标以及含水率之间的相关性绝对值大,地上生理指标与细根生长指标以及细根生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绝对值较大,细根生长指标与细根生理指标以及土壤含水率之间的相关性绝对值较大,细根生理指标与土壤含水率之间的相关性绝对值较大,而平茬模式相关性绝对值各指标间相关性较小,说明平茬改变了柠条锦鸡儿原有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尤其是改变了土壤含水率与其他指标间的相关性,随着平茬时间的增加,这种作用逐渐减弱。(9)对不同平茬模式柠条锦鸡儿各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对选取的主成分的特征值以及系数进行研究,相比未平茬模式,平茬改变了柠条锦鸡儿整体指标的在主成分分析当中的特征值与各主成分贡献率,降低了柠条锦鸡儿地上生长指标对于柠条锦鸡儿总体的表达,增强了地上生理、细根生长以及细根生理特征对于总体指标的解释性,从整体指标的角度解释了平茬对柠条锦鸡儿各指标的影响。随着平茬年限的增加,其主成分分析当中的特征值与各主成分也发生这变化,其地上生长特性对柠条锦鸡儿整体的解释性逐渐增强,随着平茬年限增加,这种增强作用逐渐减弱,从整体指标的角度解释了平茬年限柠条锦鸡儿各指标的影响。

刘畅[9](2019)在《沙柳SpsLAS2、SpsLAS3基因的克隆、组织特异性表达及表达载体构建》文中认为分生组织的发育会影响植物的形态建成,而植株形态会极大影响园林植物的群落配置与景观效果。为促进沙柳(Salixpsammophila)的分子定向育种,研究其基因调控机理,本研究利用同源克隆技术克隆获得沙柳SpsLAS2、SpsLAS3基因并做生物信息学及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构建35s::SpsLAS2与35s::SpsLAS3超量表达载体。通过Sitefinding-PCR技术克隆SpsLAS2基因的5’调控区序列片段并做序列分析。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同源克隆技术获得沙柳SpLAS2与SpsLAS3基因的CDS序列,研究发现SpsLAS2和SpsLAS3基因序列相似性达96.69%,氨基酸序列相似性达97.6%。SpsLAS2和SpsLAS3基因ORF长分别为1248、1254 bp,分别编码415和417个氨基酸残基。其氨基酸序列具有 GRS(GIBBERELLIN-INSENSITIVE,REPRESSOR of ga1-3,SCARECROW)基因家族典型的五个结构域[1],属LS亚家族。2.同源蛋白序列比对与系统进化树构建表明,沙柳SpsLAS2、SpsLAS3蛋白序列与欧洲红皮柳亲缘关系最近,其次是毛果杨,而与草本类植物基因差异较大。3.通过对沙柳SpsLAS2、SpsLAS3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结果分析,可知沙柳SpsLAS2基因在叶腋处的表达量最高,然后在韧皮部、成熟叶、茎、根、侧顶芽、顶芽依次降低。沙柳SpsLAS3基因也在叶腋处表达量最高,然后在成熟叶、侧顶芽、顶芽、根、茎、韧皮部依次降低。4.通过酶切产物与35S超量表达载体pMDC32的LR反应构建两基因的超量表达载体,经含Kana的LB培养基筛选、菌落PCR及测序,表明SpsLAS2与SpsLAS3两基因构建超量表达载体成功。5.以沙柳基因组DNA为模板,利用SiteFinding-PCR技术克隆获得了一段长度为501bp的SpsLAS2基因5’调控序列。利用SOGO等在线软件对该序列进行预测与分析发现,该基因5’调控区存在一个可能的启动子,除具有基本的启动子元件CAAT-BOX外,还包含一些典型的光响应元件、激素应答和胁迫诱导相关的顺势作用元件。由此推断SpsLAS2基因的表达可能受光、低温、赤霉素等因素的调控。

罗宝华[10](2016)在《沙生灌木发电影响因素及生态补偿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沙地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全球生态健康和安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沙区面积辽阔,由于长期的过度放牧、滥采、滥伐、滥垦使得土地荒漠化形势十分严峻,严重威胁着沙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广袤的可治理沙地上建设沙生灌木能源林、利用其大量的平茬枝条进行生物质发电,既能治沙、提供清洁能源,还能带动当地农牧民就业,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于一身,是一条很好的发展沙产业的路子。但是一直以来,我国以沙生灌木为燃料的几个生物质电厂却屡屡面临亏损和薄利的窘境,与理论上的分析和业界的期望大相径庭。本研究基于生态经济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总结我国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发展基础、现状和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并厘清了这些因素之间的结构层级关系,利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方法评价了沙生灌木发电产业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核算了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在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外部性,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生态补偿标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1)我国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目前存在着较好的发展基础。从资源方面来说,经治理后的沙地每年实际可获得的沙生灌木平茬量达2.12~2.83万亿t,资源潜力巨大。从技术方面来说,灌木平茬设备已实现国产化,技术基本可行,生物质发电技术较成熟。从政策方面来说,我国已有一系列针对生物质发电产业的发展规划和利好政策,但政策体系有待完善。(2)以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公司为案例从其发展进程、项目特色、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展示了我国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企业的发展现状。研究表明,目前我国仅有的儿家以沙生灌木为全部或者部分原料的生物质发电企业基本上都处于未能实现盈利的生产现状。究其原因主要是发电原料供应不足导致产能不足、发电成本过高挤压利润空间、生物质能源政策特别是补贴机制还不完善。(3)通过对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项目在“自然生态影响、社会经济影响、社会环境影响、政策相容性”等四个方向上的综合社会效益的评价结果表明,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项目的自然生态影响、社会经济影响、社会环境影响效益皆为“良好”等级,政策相容性效益达到“优秀”等级,总的社会效益为“良好”。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是对沙生灌木的资源化和能源化利用,具备比较优势。和农作物秸秆发电相比,具有土地、资源集约化优势;和沙生灌木造纸、生产人造板产业相比,更环保并且能提供新能源。(4)影响我国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因素遍及思想观念、政策制定、技术管理、资源环境、市场供求等方面,选取了 14个主要影响因素并用解释结构模型进行了分析。结论表明这些影响因素大致可分为5层,其中资源禀赋和经济激励政策是影响产业发展的直接因素,人们对该产业综合效益的认知和沙地生态治理需求是深层次影响因素,其它影响因素为中间层因素。(5)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替代燃煤发电产生了两种外部性。一是资源外部性,主要包括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项目在电厂建设、原料获取、运输、发电四个阶段单位电力的资源消耗节约量;二是环境外部性,既包括沙生灌木能源林基地建设对沙地产生的防风固沙、保育土壤、水文调节等方面产生的环境外部性,也包括发电阶段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CO2、NOx、CO、SO2等污染物的减排量。通过外部性的核算数据表明灌木切断耗能较多、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阶段的污染物排放量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占比最高,该产业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6)利用演化博弈论对沙区生态利益主体的行为分析发现,建立沙区生态补偿机制十分必要,而合理确定沙区的生态补偿金额、然后通过政策扶持、资金补贴、税收优惠等多种渠道或措施对从事土地沙化治理的企业和个人进行生态补偿是实现沙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项目的生态补偿标准的制定应遵循公平性和动态性原则,其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能源林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沙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农牧民参与基地建设的机会成本、农牧民和发电企业在基地建设过程中的实际成本、发电企业在发电过程中产生的环境外部性和资源外部性。补偿的过程中应对各年实际的生态价值增量、直接成本投入费用和根据发电产能与实际原料消耗导致的资源消耗节约量和污染物减排量进行动态的操作,合理补偿。

二、沙柳生物学特性与造林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沙柳生物学特性与造林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毛乌素沙地杨柴和沙柳的蒸腾耗水特征及人工林地植被承载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沙地土壤水分时空动态研究进展
        1.3.1 国外沙地土壤水分研究概况
        1.3.2 国内沙地土壤水分研究现状
        1.3.3 沙地土壤水分时间变化特征
        1.3.4 沙地土壤水分空间变化特征
        1.3.5 沙地人工植被区降雨入渗变化规律
        1.3.6 沙地土壤水分平衡研究
    1.4 国内外树干液流研究进展
        1.4.1 树干液流的测定方法
        1.4.2 树干液流时间变化特征
        1.4.3 树干液流空间变化特征
        1.4.4 树干液流与环境因子关系
2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2.1 研究内容
        2.1.1 降雨变化特征分析
        2.1.2 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及对降雨响应
        2.1.3 杨柴和沙柳蒸腾耗水特征研究
        2.1.4 通过尺度转化计算杨柴和沙柳蒸腾耗水量
        2.1.5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
    2.2 实验设计及研究方法
        2.2.1 研究区概况
        2.2.2 实验设计与测定方法
        2.2.3 数据整理
    2.3 研究技术路线图
3 降水变化特征
    3.1 实验期内降水特征分析
    3.2 乌审旗近30年降水特征及趋势研究
    3.3 小结
4 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及对降雨响应
    4.1 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
        4.1.1 土壤水分动态及变异特征
        4.1.2 土壤水分季节动态特征
        4.1.3 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
    4.2 土壤水分对不同降雨格局的响应
        4.2.1 选取降水事件分析
        4.2.2 土壤含水量对小雨事件的响应
        4.2.3 土壤含水量对中雨事件的响应
        4.2.4 土壤含水量对大雨及暴雨事件的响应
    4.3 土壤入渗特征模拟
        4.3.1 入渗模型的选取
        4.3.2 入渗模拟结果
    4.4 基于hydurus模型模拟土壤水分变化
        4.4.1 模型原理
        4.4.2 土壤水分变化过程模拟
    4.5 讨论
    4.6 小结
5 杨柴和沙柳人工林液流特征
    5.1 杨柴和沙柳液流速率变化特征
        5.1.1 日液流速率变化规律
        5.1.2 日液流速率变化比较
        5.1.3 月际液流速率变化比较
    5.2 杨柴和沙柳液流量变化特征
        5.2.1 杨柴植株日液流量动态变化
        5.2.2 沙柳枝条日液流量动态变化
        5.2.3 杨柴植株月液流量变化特征
        5.2.4 沙柳枝条月液流量变化特征
    5.3 讨论
    5.4 小结
6 杨柴和沙柳液流变化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6.1 液流速率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6.1.1 日液流速率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6.1.2 月际液流速率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6.1.3 杨柴植株和沙柳枝条液流速率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6.2 杨柴和沙柳液流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6.2.1 日液流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6.2.2 杨柴植株和沙柳枝条日液流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6.3 讨论
    6.4 小结
7 通过Hydrus-1D模型估算杨柴和沙柳人工林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
    7.1 利用Hydrus-1D模型估算储水量
        7.1.1 杨柴和沙柳人工林蒸发量变化特征
        7.1.2 30cm及以下深度土壤水分渗漏量变化特征
    7.2 植被耗水量估算
    7.3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
    7.4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模型的建立
        7.4.1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及其影响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7.4.2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模型的建立
    7.5 讨论
    7.6 小结
8 结论
9 创新点
10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陕北防护林建设的土壤环境效应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概况
    1.2 防护林建设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1.2.1 防护林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1.2.2 防护林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1.2.3 防护林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1.3 土壤质量评价指标的选择
    1.4 防护林土壤质量评价方法
    1.5 小结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区概况
    2.3 研究方法
        2.3.1 研究区样地选取
        2.3.2 野外调查与土壤样品采集
        2.3.3 土壤、防护林生长指标的测定和获取
        2.3.4 数据处理
        2.3.5 土壤质量的综合评价
    2.4 技术路线
第三章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物理性质变化特征
    3.1 结果与分析
        3.1.1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容重的变化特征
        3.1.2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特征
        3.1.3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团聚体的变化特征
        3.1.4 不同区域防护林生长与土壤物理性质的相关性
    3.2 讨论
    3.3 小结
第四章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化学性质变化特征
    4.1 结果与分析
        4.1.1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p H值的变化特征
        4.1.2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电导率的变化特征
        4.1.3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有机质的变化特征
        4.1.4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全氮的变化特征
        4.1.5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全磷的变化特征
        4.1.6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铵态氮的变化特征
        4.1.7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速效磷的变化特征
        4.1.8 不同区域防护林生长与土壤化学性质的相关性
    4.2 讨论
        4.2.1 防护林种植对表层土壤环境指标的影响
        4.2.2 防护林种植对表层土壤全量养分指标的影响
        4.2.3 防护林种植对表层土壤速效养分指标的影响
    4.3 小结
第五章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生物学性质变化特征
    5.1 结果与分析
        5.1.1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变化特征
        5.1.2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变化特征
        5.1.3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脲酶活性的变化特征
        5.1.4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变化特征
        5.1.5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特征
        5.1.6 不同区域防护林生长与土壤生物学性质的相关性
    5.2 讨论
    5.3 小结
第六章 不同区域和建设时期防护林土壤质量状况
    6.1 结果与分析
        6.1.1 土壤质量指标的选择及其敏感度分析
        6.1.2 土壤质量指标权重的确定
        6.1.3 不同年限林地土壤质量的单因素评价
        6.1.4 不同年限林地土壤质量的综合评价
    6.2 讨论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基于化感作用的长柄扁桃混交树种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目的和意义
    1.3 长柄扁桃的研究现状
        1.3.1 分布、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1.3.2 生态价值
        1.3.3 经济价值
        1.3.4 长柄扁桃栽培存在的问题
    1.4 化感作用的研究进展
        1.4.1 化感作用的定义
        1.4.2 化感物质作用机理
        1.4.3 化感作用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研究现状
    1.5 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内容
    2.3 材料和方法
        2.3.1 室内试验
        2.3.2 盆栽试验
        2.3.3 野外田间试验
        2.3.4 测定指标和方法
        2.3.5 数据统计分析
    2.4 技术路线
第三章 不同种源长柄扁桃对典型树种化感作用的敏感性分析
    3.1 叶浸提液对不同种源长柄扁桃种子萌发的影响
    3.2 叶浸提液对不同种源长柄扁桃幼苗生长的影响
    3.3 叶浸提液对不同种源长柄扁桃幼苗生理生化的影响
        3.3.1 酶活性
        3.3.2 渗透调节物质
        3.3.3 丙二醛和细胞膜透性
        3.3.4 叶绿素含量
        3.3.5 根系活力
    3.4 叶浸提液对不同种源长柄扁桃化感作用的综合评价
        3.4.1 化感作用综合评价
        3.4.2 化感作用的聚类分析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混交灌木对长柄扁桃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生理的化感作用
    4.1 八种灌木叶浸提液对长柄扁桃种子萌发的影响
        4.1.1 长柄扁桃种子发芽势
        4.1.2 长柄扁桃种子发芽率
        4.1.3 长柄扁桃种子发芽指数
        4.1.4 长柄扁桃种子胚根长
        4.1.5 长柄扁桃种子胚芽长
    4.2 八种灌木叶浸提液对长柄扁桃幼苗生长的影响
        4.2.1 长柄扁桃幼苗苗高
        4.2.2 长柄扁桃幼苗根长
        4.2.3 长柄扁桃幼苗苗鲜重
        4.2.4 长柄扁桃幼苗根鲜重
        4.2.5 长柄扁桃幼苗茎粗
    4.3 八种灌木叶浸提液对长柄扁桃幼苗生理生化的影响
        4.3.1 长柄扁桃幼苗酶活性
        4.3.2 长柄扁桃幼苗渗透调节物质
        4.3.3 长柄扁桃幼苗丙二醛和细胞膜透性
        4.3.4 长柄扁桃幼苗叶绿素含量
        4.3.5 长柄扁桃幼根系活力
    4.4 八种灌木叶浸提液对长柄扁桃化感作用的综合评价
        4.4.1 化感作用综合评价
        4.4.2 长柄扁桃化感作用的聚类分析
    4.5 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混交乔木对长柄扁桃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生理的化感作用
    5.1 四种乔木叶浸提液对长柄扁桃种子萌发的影响
        5.1.1 长柄扁桃种子发芽势
        5.1.2 长柄扁桃种子发芽率
        5.1.3 长柄扁桃种子发芽指数
        5.1.4 长柄扁桃种子胚根长
        5.1.5 长柄扁桃种子胚芽长
    5.2 四种乔木叶浸提液对长柄扁桃幼苗生长的影响
        5.2.1 长柄扁桃幼苗苗高
        5.2.2 长柄扁桃幼苗根长
        5.2.3 长柄扁桃幼苗苗鲜重
        5.2.4 长柄扁桃幼苗根鲜重
        5.2.5 长柄扁桃幼苗茎粗
    5.3 四种乔木叶浸提液对长柄扁桃幼苗生理生化的影响
        5.3.1 长柄扁桃幼苗酶活性
        5.3.2 长柄扁桃幼苗渗透调节物质
        5.3.3 长柄扁桃幼苗丙二醛和细胞膜透性
        5.3.4 长柄扁桃幼苗叶绿素含量
        5.3.5 长柄扁桃幼苗根系活力
    5.4 四种乔木叶浸提液对长柄扁桃化感作用的综合评价
    5.5 讨论
    5.6 小结
第六章 长柄扁桃对初选混交灌木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生理化感作用
    6.1 长柄扁桃叶浸提液对初选混交灌木种子萌发的影响
    6.2 长柄扁桃叶浸提液对初选混交灌木幼苗生长的影响
    6.3 长柄扁桃叶浸提液对初选混交灌木幼苗生理生化的影响
        6.3.1 灌木幼苗酶活性
        6.3.2 灌木幼苗渗透调节物质
        6.3.3 灌木幼苗丙二醛和细胞膜透性
        6.3.4 灌木幼苗叶绿素含量
        6.3.5 灌木幼苗根系活力
    6.4 长柄扁桃叶浸提液对初选混交灌木化感作用的综合评价
    6.5 讨论
    6.6 小结
第七章 长柄扁桃对初选混交乔木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生理化感作用
    7.1 长柄扁桃叶浸提液对初选混交乔木种子萌发的影响
    7.2 长柄扁桃叶浸提液对初选混交乔木幼苗生长的影响
    7.3 长柄扁桃叶浸提液对初选混交乔木幼苗生理生化的影响
        7.3.1 乔木幼苗抗氧化酶活性
        7.3.2 乔木幼苗渗透调节物质
        7.3.3 乔木幼苗丙二醛和细胞膜透性
        7.3.4 乔木幼苗叶绿素含量
        7.3.5 乔木幼苗根系活力
    7.4 长柄扁桃叶浸提液对初选混交乔木化感作用的综合评价
    7.5 讨论
    7.6 小结
第八章 初选灌木对长柄扁桃盆栽幼苗生长生理的化感作用
    8.1 初选灌木叶浸提液对长柄扁桃盆栽幼苗生长的影响
    8.2 初选灌木叶浸提液对长柄扁桃盆栽幼苗生理生化的影响
        8.2.1 长柄扁桃幼苗酶活性
        8.2.2 长柄扁桃幼苗渗透调节物质
        8.2.3 长柄扁桃幼苗丙二醛和细胞膜透性
        8.2.4 长柄扁桃幼苗叶绿素含量
        8.2.5 长柄扁桃幼苗根系活力
    8.3 初选灌木叶浸提液对长柄扁桃盆栽幼苗生长生理化感作用的综合评价
    8.4 讨论
    8.5 小结
第九章 初选乔木对长柄扁桃盆栽幼苗生长生理的化感作用
    9.1 初选乔木叶浸提液对长柄扁桃盆栽幼苗生长的影响
    9.2 初选乔木叶浸提液对长柄扁桃盆栽幼苗生理生化的影响
        9.2.1 长柄扁桃苗木酶活性
        9.2.2 长柄扁桃苗木渗透调节物质
        9.2.3 长柄扁桃苗木丙二醛和细胞膜透性
        9.2.4 长柄扁桃苗木叶绿素含量
        9.2.5 长柄扁桃苗木根系活力
    9.3 初选乔木叶浸提液对长柄扁桃盆栽幼苗生长生理化感作用的综合评价
    9.4 讨论
    9.5 小结
第十章 复选灌木和乔木对长柄扁桃田间幼林生长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0.1 复选灌木和乔木对长柄扁桃田间幼林生长的影响
    10.2 复选灌木和乔木对长柄扁桃田间幼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0.2.1 幼林地土壤基本物理性质分析
        10.2.2 幼林地土壤养分分析
        10.2.3 幼林地土壤酶活性特征分析
        10.2.4 幼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综合评价
    10.3 讨论
    10.4 小结
第十一章 室内、盆栽和田间长柄扁桃混交树种综合分析
    11.1 指标权重确定
    11.2 混交树种综合排序
    11.3 混交树种与长柄扁桃混交种植模式布设建议
    11.4 小结
第十二章 结论与展望
    12.1 结论
    12.2 创新点
    12.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
致谢
个人简历

(4)毛乌素沙地人工灌木林群落特征及其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2.1 生态恢复概述
        1.2.1.1 恢复生态学的概念及内涵
        1.2.1.2 生态恢复研究进展
        1.2.1.3 生态恢复评价研究进展
        1.2.2 生态系统服务概述
        1.2.2.1 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及内涵
        1.2.2.2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
        1.2.3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
        1.2.3.1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概述
        1.2.3.2 权衡与协同的类型
        1.2.3.3 权衡与协同的研究方法
        1.2.4 毛乌素沙地生态恢复实践与恢复成效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科学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目标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质地貌特征
        2.1.2 气候特征
        2.1.3 土壤特征
        2.1.4 水文特征
        2.1.5 植被特征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设置
        2.2.2 生态系统服务类别的选择
        2.2.3 测定方法
    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3.1 遥感数据处理
        2.3.2 基本数据计算公式
        2.3.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3.4 数据标准化处理
        2.3.5 生态系统服务变化指数ESCI的计算
        2.3.6 综合评价
        2.3.7 多种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量化方法
        2.3.8 统计分析
第三章 毛乌素沙地植被恢复过程中人工灌木林群落特征变化
    3.1 沙柳人工灌木林群落特征变化
        3.1.1 沙柳灌木林的分布特征
        3.1.2 不同林龄沙柳人工灌木林群落特征
        3.1.2.1 沙柳的生长特征
        3.1.2.2 生物多样性特征
        3.1.2.3 地上生物量特征
        3.1.2.4 土壤理化性质
        3.1.2.5 风蚀桩高度变化
        3.1.2.6 物种重要值
    3.2 飞播杨柴灌木林群落特征变化
        3.2.1 杨柴灌木林的分布特征
        3.2.2 不同飞播年限杨柴灌木林群落特征
        3.2.2.1 杨柴的生长特征
        3.2.2.2 生物多样性特征
        3.2.2.3 地上生物量特征
        3.2.2.4 土壤理化性质
        3.2.2.5 风蚀桩高度变化
        3.2.2.6 物种重要值
    3.3 微地形对飞播杨柴灌木林群落特征的影响
        3.3.1 微地形对杨柴生长特征的影响
        3.3.2 微地形对群落特征的影响
        3.3.3 微地形对物种重要值的影响
第四章 毛乌素沙地植被恢复过程中人工灌木林生态系统服务评价
    4.1 毛乌素沙地植被恢复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 毛乌素沙地植被恢复过程中人工灌木林生态系统服务的变化特征分析
        4.2.1 沙柳人工灌木林生态系统服务的变化特征
        4.2.1.1 沙柳人工灌木林生态系统服务变化指数(ESCI)损益分析
        4.2.1.2 沙柳人工灌木林生态系统服务簇类型及随林龄增加的变化特征
        4.2.2 飞播杨柴灌木林生态系统服务的变化特征
        4.2.2.1 飞播杨柴灌木林生态系统服务变化指数(ESCI)损益分析
        4.2.2.2 飞播杨柴灌木林生态系统服务簇类型及随林龄增加的变化特征
        4.2.3 微地形对飞播杨柴灌木林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特征的影响
        4.2.3.1 不同坡位、坡向杨柴灌木林生态系统服务值
        4.2.3.2 生态系统服务随坡位下降的变化特征
        4.2.3.3 生态系统服务在不同坡向的损益分析
    4.3 毛乌素沙地植被恢复过程中人工灌木林生态系统服务综合评价
        4.3.1 不同林龄沙柳人工灌木林评价
        4.3.2 不同飞播年限杨柴灌木林评价
        4.3.3 飞播杨柴14 年后不同坡位、坡向评价
        4.3.4 “风蚀破口”中的不同补植模式评价
        4.3.4.1 不同补植模式下各指标实测值对比
        4.3.4.2 不同补植模式恢复成效评价结果
第五章 毛乌素沙地植被恢复过程中人工灌木林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及其相互关系
    5.1 毛乌素沙地植被恢复过程中人工灌木林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
        5.1.1 裸沙地两两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
        5.1.2 油蒿群落两两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
        5.1.3 不同林龄沙柳人工灌木林两两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
        5.1.4 不同飞播年限杨柴灌木林两两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
        5.1.5 微地形对两两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的影响
        5.1.5.1 坡位对两两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的影响
        5.1.5.2 坡向对两两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的影响
    5.2 毛乌素沙地人工灌木林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指标间相互关系
        5.2.1 沙柳人工灌木林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指标间相互关系
        5.2.2 飞播杨柴灌木林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指标间相互关系
第六章 讨论
    6.1 毛乌素沙地人工灌木林的演替方向
    6.2 毛乌素沙地人工灌木林随林龄增加的生态系统服务变化
    6.3 毛乌素沙地人工灌木林随林龄增加的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
    6.4 毛乌素沙地微地形对植被发育及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6.5 人工促进沙地植被恢复的必要性和物种选择
第七章 结论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论文选题来源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成果与科研工作

(5)浑善达克沙地植物生长适宜性精准空间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沙地植物适宜性研究进展
        1.2.1 栽种试验阶段
        1.2.2 地理区划阶段
        1.2.3 定量分析阶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3.4 研究方法
2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处理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数据来源与处理
        2.2.1 空间数据来源与处理
        2.2.2 样本数据调查与处理
3 浑善达克沙地植物群落分类
    3.1 植物群落分类方法
    3.2 植物群落分类结果
4 沙地植物生长适宜性生态环境因子筛选
    4.1 沙地植物影响因子初选
    4.2 生态环境因子筛选方法
        4.2.1 植物适宜性影响因子筛选
        4.2.2 生态环境因子冗余分析
    4.3 生态环境因子筛选结果
5 灌草群落生长适宜性精准空间分析
    5.1 灌草群落适宜生长空间分布初选
    5.2 各类植物群落主导生态环境因子提取
    5.3 各类植物群落生态环境因子适宜范围分析
    5.4 各类灌草群落生长适宜性地块精准空间分布
    5.5 浑善达克沙地灌草适宜生长空间分布
    5.6 各类生境灌草群落适宜生长空间分布
    5.7 本章小结
6 乔木种生长适宜性精准空间分析
    6.1 乔木种生长适宜性空间分布初选
    6.2 沙地乔木生态环境因子权重确定
        6.2.1 层次分析法定权
        6.2.2 熵权法定权
    6.3 生长适宜性生态环境因子等级划分
    6.4 各乔木种生态环境因子等级划分
    6.5 生长适宜性评价模型的建立与适宜性分级
    6.6 各乔木种生长适宜性地块精准空间分布
    6.7 浑善达克沙地乔木适宜生长空间分布
    6.8 本章小结
7 当前阶段适宜生长植物空间选择
    7.1 当前阶段适宜生长植物空间分布
    7.2 地块植物种生长适宜性空间查询
    7.3 地块植物种生长适宜性空间选择
8 不同演替阶段适宜植物空间布局
    8.1 不同群落演替阶段的植物适宜性
        8.1.1 荒漠草原植物群落演替
        8.1.2 典型草原植物群落演替
        8.1.3 草甸草原植物群落演替
    8.2 沙地演替过程适宜植物种变化
    8.3 演替过程中地块适宜植物种空间选择
    8.4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清单
致谢

(6)温度和降水量对北沙柳遗传分化与分布格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遗传多样性研究概述
    1.3 生态位模型概述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遗传多样性
        2.1.1 DNA提取及PCR扩增
        2.1.2 气象因子数据
        2.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生态位分析
        2.2.1 物种分布数据
        2.2.2 环境变量数据
        2.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4 模型精度评价
        2.2.5 环境变量重要性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北沙柳4个群体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
    3.2 北沙柳21个群体遗传多样性参数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3.2.1 北沙柳21个群体遗传结构及遗传分化
        3.2.2 遗传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
    3.3 物种分布模型
        3.3.1 主要气候因子及对北沙柳分布的影响
        3.3.2 北沙柳地理分布与生物气候变量的关系
        3.3.3 我国北沙柳现在和未来潜在分布预测
4 讨论
    4.1 北沙柳SSR标记的开发与利用
    4.2 气候因子对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4.3 气候变量对北沙柳潜在分布的影响
5 结论
6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基于trnL-F和trnD-T序列的北沙柳遗传多样性及系统进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北沙柳研究背景
    1.2 分子标记概述
        1.2.1 分子标记概念
        1.2.2 分子标记的发展
        1.2.3 分子标记在柳属植物中的应用
    1.3 叶绿体基因研究
        1.3.1 叶绿体基因组概述
        1.3.2 叶绿体基因的发展与应用
    1.4 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育
        1.4.1 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
        1.4.2 系统发育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样品采集
    2.3 实验方法
        2.3.1 北沙柳总DNA的提取及检测
        2.3.2 引物的筛选
        2.3.3 PCR扩增和PCR产物直接测序
    2.4 数据处理
        2.4.1 cpDNA序列处理与比对
        2.4.2 遗传多样性
        2.4.3 单倍型网络图和地理分布
        2.4.4 遗传结构
        2.4.5 居群历史动态
3 结果与分析
    3.1 总DNA电泳图与PCR产物电泳图
    3.2 单倍型变异位点
    3.3 单倍型分布与网络图
    3.4 遗传多样性分析
    3.5 遗传结构分析
    3.6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3.7 居群历史动态
4 讨论
    4.1 遗传多样性
    4.2 遗传结构
    4.3 居群历史动态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黄花甸子小流域不同平茬模式对柠条锦鸡儿更新复壮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平茬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植物的补偿生长
        1.2.3 植物的补偿生长机制
        1.2.4 植物细根研究现状
        1.2.5 平茬措施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候特征
    2.3 地形地貌
    2.4 土壤特征
    2.5 植被分布特征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样地选取、布设与平茬处理
        3.2.2 相关指标的测定与计算
    3.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4 技术路线图
4 平茬年限对柠条锦鸡儿地上生长特征的影响
    4.1 平茬年限对柠条锦鸡儿地上生长的影响
        4.1.1 平茬第1年各平茬模式柠条锦鸡儿地上生长特征
        4.1.2 平茬第2年各平茬模式柠条锦鸡儿地上生长特征
        4.1.3 平茬第3年各平茬模式柠条锦鸡儿地上生长特征
        4.1.4 平茬第4年各平茬模式柠条锦鸡儿地上生长特征
        4.1.5 小结
    4.2 平茬年限对柠条锦鸡儿当年生枝条生长情况的影响
        4.2.1 平茬第1年各平茬模式柠条锦鸡儿当年生枝条生长情况
        4.2.2 平茬第2年各平茬模式柠条锦鸡儿当年生枝条生长情况
        4.2.3 平茬第3年各平茬模式柠条锦鸡儿当年生枝条生长情况
        4.2.4 平茬第4年各平茬模式柠条锦鸡儿当年生枝条生长情况
        4.2.5 小结
5 平茬年限对柠条锦鸡儿地上生理特征的影响
    5.1 平茬年限对柠条锦鸡儿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5.1.1 平茬年限对柠条锦鸡儿净光合速率日变化的影响
        5.1.2 平茬年限对柠条锦鸡儿气孔限制值日变化的影响
    5.2 平茬年限对柠条锦鸡儿水分生理特性的影响
        5.2.1 平茬年限对柠条锦鸡儿气孔导度日变化的影响
        5.2.2 平茬年限对柠条锦鸡儿蒸腾速率日变化的影响
        5.2.3 平茬年限对柠条锦鸡儿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2.4 平茬年限对柠条锦鸡儿水力结构变化的影响
6 平茬年限对柠条锦鸡儿细根生理生态动态特征的影响
    6.1 平茬年限对柠条锦鸡儿细根生长动态特征的影响
        6.1.1 平茬年限对柠条锦鸡儿细根质量特征的影响
        6.1.2 平茬年限对柠条锦鸡儿细根总根长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
    6.2 平茬年限对柠条锦鸡儿细根生理动态特征的影响
        6.2.1 平茬年限对柠条锦鸡儿细根活力的影响
        6.2.2 平茬年限对柠条锦鸡儿细根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6.2.3 平茬年限对柠条锦鸡儿细根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6.2.4 平茬年限对柠条锦鸡儿细根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7 平茬年限对柠条锦鸡儿林下土壤水分动态的影响
    7.1 各平茬模式柠条锦鸡儿林下土壤水分动态特征
        7.1.1 平茬第1年各平茬模式柠条锦鸡儿林下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
        7.1.2 平茬第2年各平茬模式柠条锦鸡儿林下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
        7.1.3 平茬第3年各平茬模式柠条锦鸡儿林下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
        7.1.4 平茬第4年各平茬模式柠条锦鸡儿林下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
        7.1.5 小结
    7.2 各平茬模式柠条锦鸡儿林下土壤水分小波分析
        7.2.1 未平茬模式1-4年柠条锦鸡儿林下土壤水分小波分析
        7.2.2 0cm平茬模式1-4年柠条锦鸡儿林下土壤水分小波分析
        7.2.3 10cm平茬模式1-4年柠条锦鸡儿林下土壤水分小波分析
        7.2.4 20cm平茬模式1-4年柠条锦鸡儿林下土壤水分小波分析
        7.2.5 小结
8 不同平茬模式柠条锦鸡儿各指标与林下土壤含水率的综合分析
    8.1 不同平茬年限柠条锦鸡儿各指标的综合分析
        8.1.1 平茬第1年各平茬模式柠条锦鸡儿的综合分析
        8.1.2 平茬第2年各平茬模式柠条锦鸡儿的综合分析
        8.1.3 平茬第3年各平茬模式柠条锦鸡儿的综合分析
        8.1.4 平茬第4年各平茬模式柠条锦鸡儿的综合分析
        8.1.5 小结
    8.2 不同平茬模式柠条锦鸡儿各指标之间及其与林下土壤含水率关系研究
        8.2.1 未平茬模式柠条锦鸡儿各指标之间及其与林下土壤含水率相关性研究
        8.2.2 平茬模式柠条锦鸡儿各指标之间及其与林下土壤含水率相关性研究
        8.2.3 不同平茬模式柠条锦鸡儿各指标主成分分析
        8.2.4 小结
9 讨论
    9.1 平茬模式对柠条锦鸡儿生长特征的影响
    9.2 平茬模式对柠条锦鸡儿地上部分生理特征的影响
    9.3 平茬模式对柠条锦鸡儿细根生长特征的影响
    9.4 平茬模式对柠条锦鸡儿细根生理特征的影响
    9.5 平茬模式对柠条锦鸡儿林下土壤水分特征的影响
10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沙柳SpsLAS2、SpsLAS3基因的克隆、组织特异性表达及表达载体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沙柳的研究现状
        1.1.1 沙柳的生物学特性
        1.1.2 沙柳的相关研究及应用
    1.2 分生组织
        1.2.1 分生组织发育对园林植物配置的影响
        1.2.2 调控分生组织相关基因
    1.3 GRAS基因家族
        1.3.1 GRAS基因家族结构特点
        1.3.2 GRAS基因家族功能
        1.3.3 LAS基因研究进展
    1.4 启动子研究进展
        1.4.1 启动子结构
        1.4.2 启动子分类及特点
        1.4.3 启动子分离方法
    1.5 研究内容、目的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与目的
        1.5.2 研究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沙柳SpsLAS2和SpsLAS3基因克隆
        2.2.2 沙柳SpsLAS2和SpsLAS3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2.2.3 沙柳SpsLAS2和SpsLAS3基因在沙柳组织表达分析
        2.2.4 35s::SpsLAS2与35s::SpsLAS3过量表达载体构建
        2.2.5 沙柳SpsLAS2基因5'调控区克隆
        2.2.6 沙柳SpsLAS2基因5'调控序列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SpsLAS2和SpsLAS3基因CDS序列克隆
        3.1.1 沙柳总RNA的提取及检测
        3.1.2 设计及测试引物结果
        3.1.3 切胶回收产物电泳及浓度检测
        3.1.4 入门载体构建及转化
        3.1.5 测序序列
    3.2 SpsL4S2和SpsLAS3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3.2.1 基因克隆及氨基酸理化性质分析
        3.2.2 蛋白质亲疏水性及二级结构预测
        3.2.3 功能结构域预测及同源氨基酸序列比对
        3.2.4 系统进化树构建
        3.2.5 信号肽及扩膜结构预测
        3.2.6 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
    3.3 SpsLAS2和SpsLAS3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
    3.4 35s::SpsLAS2与35s::SpsLAS3表达载体构建
    3.5 沙柳SpsLAS2基因5'调控区克隆
        3.5.1 沙柳基因组DNA的提取及检测
        3.5.2 切胶回收产物电泳及浓度检测
        3.5.3 入门载体构建及转化
        3.5.4 测序序列
    3.6 沙柳SpsLAS2基因5'调控序列分析
        3.6.1 5'调控序列及启动子预测
        3.6.2 顺势调控元件预测分析
        3.6.3 CpG岛预测
4 讨论
    4.1 SpsLAS2和SpsLAS3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及系统进化分析
    4.2 SpsLAS、SpsLAS2、SpsLAS3基因功能差异讨论
    4.3 SpsLAS2基因5'调控序列分析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10)沙生灌木发电影响因素及生态补偿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1.3.1 中国生物质发电产业现状及影响因素
        1.3.2 生物质发电产业社会效益评估
        1.3.3 生态服务价值和生态补偿机制
        1.3.4 文献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生物质与生物质能源、生物质发电
        2.1.2 林木生物质与林木生物质能源、林木生物质发电
        2.1.3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循环经济理论
        2.2.3 生态价值理论
        2.2.4 外部性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发展基础
    3.1 资源基础
        3.1.1 沙生灌木生物学特性及其开发利用
        3.1.2 沙生灌木平茬生物量
    3.2 技术条件
        3.2.1 平茬技术
        3.2.2 生物质发电技术
    3.3 政策环境
        3.3.1 发展规划
        3.3.2 现行相关政策
    3.4 本章小结
4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发展现状
    4.1 企业运营概况
    4.2 典型企业介绍——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厂
        4.2.1 企业所在地地理及经济发展状况
        4.2.2 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厂发展现状
    4.3 本章小结
5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社会效益评价及比较优势分析
    5.1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社会效益
    5.2 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5.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2.3 指标描述与说明
    5.3 评价方法及评价过程
        5.3.1 评价方法简介
        5.3.2 评价过程及结果分析
    5.4 沙区发展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比较优势分析
        5.4.1 与沙生灌木造纸、制板比较
        5.4.2 与秸秆生物质发电比较
        5.4.3 与风电、光伏发电比较
    5.5 本章小结
6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影响因素研究
    6.1 影响因素分析
        6.1.1 波特钻石理论及其模型
        6.1.2 生产要素
        6.1.3 需求条件
        6.1.4 相关及支持产业的表现
        6.1.5 企业战略、结构与同业竞争
        6.1.6 机会
        6.1.7 政府
    6.2 因素选取及其作用分析
    6.3 基于ISM的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影响因素的系统结构
        6.3.1 解释结构模型方法简介
        6.3.2 构建解释结构模型
    6.4 ISM模型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沙地生态补偿利益主体行为的演化博弈分析
    7.1 建立沙地生态补偿的必要性分析
    7.2 演化博弈论简介
    7.3 沙区生态补偿利益主体的行为分析
    7.4 分析与讨论
    7.5 本章小结
8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外部性核算
    8.1 沙生灌木能源林生态服务价值核算
        8.1.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方法介绍
        8.1.2 沙地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分析
        8.1.3 沙生灌木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核算
    8.2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环境影响评价
        8.2.1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环境影响系统
        8.2.2 生物质发电环境影响评价简介
        8.2.3 生命周期评价
        8.2.4 沙生灌木生物质直燃发电的环境影响评价
    8.3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外部性分析
        8.3.1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外部性定性分析
        8.3.2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外部性测算
    8.4 本章小结
9 沙生灌木发电的生态补偿问题研究
    9.1 生态补偿的内容及标准
        9.1.1 生态补偿的内容
        9.1.2 生态补偿标准
    9.2 其它相关问题
        9.2.1 生态补偿对象
        9.2.2 确定生态补偿责任主体
        9.2.3 确定生态补偿方式
        9.2.4 建立生态补偿的保障制度
    9.3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讨论
    10.1 主要结论
    10.2 创新点
    10.3 研究不足之处
    10.4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四、沙柳生物学特性与造林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毛乌素沙地杨柴和沙柳的蒸腾耗水特征及人工林地植被承载力[D]. 洪光宇.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2]陕北防护林建设的土壤环境效应评估[D]. 马在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3]基于化感作用的长柄扁桃混交树种筛选研究[D]. 王秀青.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4]毛乌素沙地人工灌木林群落特征及其生态系统服务研究[D]. 张雷. 内蒙古大学, 2021
  • [5]浑善达克沙地植物生长适宜性精准空间分布研究[D]. 薛頔.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6]温度和降水量对北沙柳遗传分化与分布格局的影响[D]. 郭文雨.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7]基于trnL-F和trnD-T序列的北沙柳遗传多样性及系统进化[D]. 李娅翔.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
  • [8]黄花甸子小流域不同平茬模式对柠条锦鸡儿更新复壮的影响研究[D]. 高玉寒.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1)
  • [9]沙柳SpsLAS2、SpsLAS3基因的克隆、组织特异性表达及表达载体构建[D]. 刘畅.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
  • [10]沙生灌木发电影响因素及生态补偿问题研究[D]. 罗宝华.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沙柳生物学特性及造林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